海南特色(精选十篇)
海南特色 篇1
海南骑楼的分布总体呈现为“沿海圈密集, 内陆区稀少”的特征, 其中沿海圈内又以海南东海岸线呈带状分布的建筑群为主。在东部地区, 较为典型的骑楼群主要集中分布于海口、文昌、琼海等地, 其它地区 (临高、定安、澄迈等) 具有零星分布。
2建筑特色
2.1外立面形态
海南古骑楼具有多种立面形态营造样式。根据其一层回廊基面高低分为“下沉式”与“齐平式”, 对于“齐平式”又根据其一层以上建筑部分的立面制式分为“立面临街式”、“凹入式”及“出挑式”。首先是国内绝大多数骑楼采用的“立面临街式”, 此样式即建筑一层以上部分为外墙面直接临街, 墙上并排开2-3扇窗, 不开设阳台, 这种较为原始的外立面形态有很好的私密性。海口市与澄迈县部分骑楼就整体采用了“立面临街式”。其次, “凹阳台式”也是海南骑楼常用的形式, “凹阳台式”即建筑立面采用凹进楼层外墙体的阳台, 它占用住宅套内面积形成半开敞式空间, 有一定的空间围合度, 又在视野上相对开放。
“下沉式”为建筑回廊基面低于路面的一种骑楼建筑, 需设坡坎或台阶, 建筑整体较为低矮, 体量小。由于海南岛东部地处台风影响区域, 常年受西南季风、北部季风影响, 雨水量充沛, 采用“下沉式”极易产生内积水现象, 因此这种类型的骑楼要求管道排水比其他骑楼更加严格, 在海南范围内运用很少。
2.2材料与结构特色
建筑要取得良好立面表现, 必然需要适宜材料与稳固结构。在建筑材料结构方面, 海南骑楼材料运用模式为中外混血搭配风格。据考证, 海南骑楼的水泥、钢筋等构筑材料多源自法国、英国、印度等地, 为当时侨乡从国外运输进口而来[1]。另一方面, 海南岛坐拥丰富火山矿物资源与海洋资源, 将海南本土特有黑火山岩与南海珊瑚石等加入建筑材料中, 用于建筑外墙面、回廊立柱等的建造。
2.3装饰造型特色
海南骑楼造型在地域上呈现大同小异的特点, 同一地区内, 骑楼建筑造型风格统一协调, 但每座建筑之间又存在着丰富变化, 这些变化是由纹饰来呈现的。海南骑楼中, 纹饰种类丰富多姿, 建筑师将各类纹饰运用于各部, 显得精妙绝伦, 而纹饰运用最为广泛的部分为山花、女儿墙、雀替等。
2.3.1山花
海南骑楼的山花是整个建筑的精髓所在, 山花构成方式一般有两种。一是以传统棕榈叶、莲花纹样构成独立主题, 排列组合形成装饰图案。二则用装饰纹样和边缘线脚一起组合成装饰图案, 用断裂、重叠、穿插、置换手法取得特殊装饰效果。山花的纹饰运用多彩丰富, 中国传统连珠纹、回纹, 西洋的忍冬纹、缠枝纹多应用于其上。同时, 富有海南滨海风情题材如海星、珊瑚也有所表现。在形式上, 山花多采用镂空式, 即在其中部开设大圆孔或设多个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小孔。镂空空隙与纹饰雕刻相互配合增加艺术美感, 又在功能上减少海洋性气候灾害对建筑结构的危害。
2.3.2女儿墙
海南骑楼的女儿墙装饰多与山花配合表现。题材多样, 搭配各异。从西方装饰中取得的常用题材为卷草纹[2]、缠枝纹, 它们是对自然之美的真实再现。而中式的如意纹、莲瓣纹也经常出现。在图案方面, 中国传统宝瓶应用最多, 宝瓶以灰雕、浮刻的手法表现, 宝瓶中插孔雀翎、如意树, 内装甘露与宝石, 象征吉祥、清净、财运, 又象征俱宝无漏, 福智圆满。总体来讲, 山花与女儿墙造型复杂夸张, 富于变化, 与楣部等其他部位表现截然不同。
2.3.3楣部
楣部包括窗楣、门楣及檐楣。窗楣、门楣多采用波浪线条装饰, 波浪线条取于罗马式建筑, 既形成视觉上的连续性韵律, 也孕育海浪博爱与深邃的意义, 常与花饰完美结合, 显得刚柔并济, 繁简适宜。同时, 部分窗楣具有伊斯兰地区风格, 在线条中配合中国传统意象仙桃。建筑檐楣装饰多采用帘眉装饰, 帘眉源于巴洛克风格建筑, 庄严典雅, 在虚实有度的曲线与简单优雅的花饰中适度连接, 构成和谐而素雅的装饰图样。
2.3.4柱
柱包括建筑回廊立柱与阳台栏杆立柱。栏柱形式主要为宝瓶、四方瓶等。廊柱形式既有中式方正柱, 也有西式圆柱, 但西式柱又不如罗马柱、多尼克式复杂, 无纵沟。在海南骑楼中, 使用最多的还是传统中式花纹青石底座, 水泥混凝土柱体, 西式造型, 配饰传统的雀替。整体和谐一体, 青石底座耐磨、抗风化, 混凝土柱体承受力高, 雀替增强了梁的荷载力又使立面更加和谐完美。整个柱谓中西完美结合的产物。
2.3.5廊顶
回廊顶装饰为中国传统风格, 鲜有西方装饰元素, 有极强传统文化意蕴。廊顶边缘多采用中国传统纹饰万字回纹与盘长纹。万字回纹由多个卍字联合得来, 寓意富贵不断头, 又是辟邪趋吉的符号, 在回廊顶用作辟邪。盘长纹为中国结原型, 寓意长久永恒。回廊顶中心为灯座或字符, 灯座造型主要以花卉为主, 而花卉题材主要以桃花、莲花为主, 也作辟邪之用。其花卉纹饰精致无比。字符多使用有美好寓意的一些字符‘喜’‘吉’‘寿’的一对字组成的新字‘喆’、‘寿’、‘囍’等增强美好寓意[3]。
2.4色彩运用特色
中国现有骑楼建筑多以单一白色或米黄色为主体色调, 而海南部分骑楼在色彩上特立独行, 在白色为主调的基础上, 也使用伊斯兰建筑常用的蓝、红、黄等对阳台天花、墙面及回廊顶来覆面与描边, 还融合了南洋地区尤其是新加坡骑楼的色彩元素。这些色彩元素主要表现于以下方面。
2.4.1建筑外立面
海南文昌市铺前镇胜利街为海南第二大古骑楼建筑群, 建筑的回廊顶边线, 外立面, 二层阳台墙面及天花可见部分不规则的紫色、蓝色以及红色色块, 从涂层结构分析, 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正是因为这些彩色色质为铺前骑楼原色色调, 白色涂层为后来粉刷覆盖于其上的, 由于年久失修及各方面因素使得白色漆料部分脱落, 原始色彩才显露出来。
2.4.2窗
在建筑立面上, 无论是凹入式还是无阳台的立面临街式, 均设有窗。因受到欧洲建造师自身思想观念的影响, 海南骑楼在建造中也引入了玻璃彩窗, 但这些骑楼的玻璃彩窗舍弃了欧洲彩窗上基督教圣经彩画内容, 采用了简洁单纯的单色印花玻璃, 颜色仍按照哥特式风格以三原色为主。而花窗以此三色为色调, 也是得于这三种颜色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而另外一方面, 当时欧洲玻璃工艺尚未成熟, 无法造出透明的大玻璃, 只能造出面积较小、色彩原始的各种玻璃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2.4.3细部构件
最后, 海南骑楼的色彩艺术性还表现于一些细部结构。在文昌市铺前镇, 部分骑楼二层阳台的立柱有呈沙黄色, 有呈淡蓝色, 更甚有之的是一些栏杆宝瓶立柱为罕见的釉质墨绿色彩, 墨绿中透着些许深沉的蓝色, 显得精妙绝伦,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古骑楼运用中都十分少见。另外, 在琼海市台湾街的骑楼中, 外立面立柱或栏柱嵌着密集的白色细碎岩, 呈现出如雪花般的色彩效果。
3结语
海南古骑楼风格特色, 是当地自然资源、气候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其建筑功能的本土适应性, 呈现出强烈的热带“海岛风”式建筑特质。这种建筑特色的形成也受到历史条件下人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具有归乡情结的海南华侨, 将舶来的西方和东南亚地区建筑工艺与装饰艺术, 融进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血脉中, 中外文化艺术以海南骑楼建筑为纽带, 在此紧密交织融合, 成为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海南骑楼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人文价值独树一帜、异彩纷呈, 亟待获得进一步的关注、保护与研究。
摘要:骑楼建筑是一种商住建筑, 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建筑的一层以上出挑至道路而形成内部人行道。骑楼建筑在中国东南沿海多地均有分布, 而海南骑楼作为诸多骑楼建筑中别具风格的一支派系, 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本文将通过对海南骑楼建筑构造进行分析, 从而研究探讨海南古骑楼的建筑特色。
关键词:装饰构件,骑楼建筑,建筑特色
参考文献
[1]高萍.海口骑楼老街历史文化寻踪[J].新东方, 2012 (04) .
[2]倪建林.从忍冬到卷草纹[J].装饰, 2004 (12) .
海南粉的食物特色 篇2
海南最具特色的风味小吃,流传历史久远,在海南岛北部的琼海市、琼山市、定安县和澄迈县的市镇居民中食用比较普遍,而且是节日喜庆必备的象在吉祥长寿的珍品。海南粉其白如雪,其细如丝(与驰名的桂林米粉、云南过桥米线相比,其纤细的程度是上述米粉所不能比拟)。其食法,北方人叫“凉拌”,海南人叫“腌粉”,即在制好的米粉上加上油炸花生米、炒芝麻、豆芽、葱花、肉丝、香油、酸菜、香菜等。正因为海南粉的细,所拌的料才能入味,经拌均后其味醇香扑鼻,余味无穷。吃后再加上一勺用海螺煮的海螺清汤,更是鲜香无比。多味浓香,柔润爽滑,刺激食欲,故多吃而不腻,爱吃辣的加一点辣椒酱则更起味,吃到末尾剩下少量粉时,加进一小碗热腾腾的海蚌汤掺和着吃,更是满口喷香,回味无穷。
海南特色科技馆巡礼② 篇3
兴隆热带植物园科普基地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建设,位于海南省万宁市兴隆温泉旅游区,2004年被认定为“海南省科普教育基地”。植物园收集保存热带香料饮料植物、特色热带果树、热带经济林木、热带药用植物、棕榈植物和热带珍奇植物等2300多种。
植物园划分为植物观赏、试验示范、科技研发、立体种养和生态休闲等5大功能区,结合热带植物知识讲解,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体验为主题,营造“五官之旅”科普休闲体验游,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方式进行热带植物知识科普教育。
走进植物园,如同打开一本关于热带植物的百科全书,大自然的种种奇妙在这里五彩纷呈,名优稀特不胜枚举。
地址:万宁市兴隆镇香料饮料研究所(兴隆热带植物园)
电话:0898-62555900 62554410
海南省椰子大观园科普基地
文昌椰子大观园是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在建设,是以椰林为主体背景,集科学研究、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具有浓郁椰子文化特色的生态景区。
园区汇集有200多种棕榈植物、130多种海南特色树种以及世界各地椰子品种17种,是我国目前棕榈植物品种保存最多、最为完整的植物园区.主要通过游客实地参观,利用植物标识牌形式及科普长廊、展板形式向游客及中小学生展示,同时配有专业科技人员进行实地讲解,让科普内容更加生动易懂。
园区集中展示了椰子的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椰子饮食文化、椰子产品文化、椰子民俗历史文化及棕榈植物的综合利用等。
地址:海南省文昌市文清大道502号。
海南水彩画的地域特色 篇4
我国的水彩画历史起步较晚, 20世纪初, 一批留学归来的青年画家把水彩画带进国门, 经过多年的努力与发展, 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景象, 并出现了大量的优秀水彩画家和经典水彩画作品。他们的作品风格多样, 对水彩画的表现语言作了非同凡响的诠释。
近年来, 海南水彩画在省美术家协会的关心与支持下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 水彩画艺术委员会整合各高校与社会的水彩画群体, 下乡采风并在不同层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及参与各类专业画展。从入选参展、获奖的水彩作品来看, 海南水彩画无论题材或表现手法都显现出明显的地域特色。
一、地域的文化特征
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说, 艺术家的艺术特点和他们的生活环境有着某种潜在的必然联系。丹纳说:“自然界有它的气候, 气候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有它的气候, 它的变化决定这种那种艺术的出现。”
海南岛是我国最南端的一座热带雨林岛屿, 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其独特的地貌生态、气候和民俗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其典型的热带雨林气候:雨水丰润, 古木参天, 枝繁叶茂, 形成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它的中部植被繁茂, 东部风景秀丽, 西部景观粗悍。有沿海渔民铿锵的劳动景观, 亦有黎村苗寨神秘大山的风土人情。一山一海, 山歌浩荡, 渔歌唱晚。而这些正是给海南艺术家在内容的选择和形式的创造上提供了一个广泛的空间, 亦给艺术家们创作富有地域文化精神的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值得一提的是, 海南强烈的阳光使景物的对比强烈而分明, 它更适宜水彩画语言的表现。
二、海南水彩画的主要特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优越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水彩画画家。几年来, 通过对海南省中青年水彩画家群体的作品进行研究发现, 他们的水彩画创作走向、艺术教学作品在题材上多选择具有地域特点的景物, 注重现实生活的表现, 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表达。他们的绘画风格各具特色, 但都围绕着宝岛热土的题材而展开, 追求地域特色并赋予艺术魅力。
1. 现实追问的表现主义。
代表画家为符祥康, 这位多次在重要美展上获得金奖的著名画家, 他在题材上涉猎甚广, 作品多关注现实生活, 近年来多画渔民题材的水彩作品。海南是一个四面环海的海岛, 渔业资源非常丰富, 而以渔业为生的沿海渔民在长年的劳动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习俗风情, 浩瀚的大海造就了渔民强壮的体魄, 也造就了他们博大的胸怀。在大风大浪里讨生的这一群体, 他们如歌如泣的形象常常掀起符祥康内心艺术创作的激情。这与生俱来的地域风情, 有如咸咸的渔歌号子, 掺杂着对自然的抗争与不屈的精神在他的水彩作品中时时闪现。
符祥康是一个驾驭着水彩画绘画语言的能手。“淋漓泼洒的水彩语言, 如朦胧诗般带给人们轻快、酣畅;反复洗刷、罩染、皴擦或通过制作肌理的语言带给我们有如交响乐般的洗礼;油画的厚重、中国画笔法的韵味带给我们纷繁沉重、强劲有力、真实强烈的心灵震撼。” (李汉波如是评价符祥康的水彩画作品) 符祥康对水彩画的各种技法多有尝试并不懈追求。近年来, 其技法表现较为独特, 结合木炭条的黑白基调, 透明流动的水色与坚实厚重的色泽结合在一起, 增强了画面的厚重感和神秘感, 从而使其在描绘渔民生活的创作题材与技法表现上找到共鸣。
我们在其作品《赶海人》里感觉到大画面给我们的艺术冲击力。红日西沉时, 劳作晚归的渔船即将上岸;一字排开的人们分前后两组, 将渔船或抬或推上岸;褐色的光影渲染了大海的神秘与不可知, 以及渔民晚归的艰辛。画面黑白灰的排序使作品浑厚而充满层次感。前排人物的刻画神情各异, 虽然疲劳却充满喜悦感。细部笔触的雕塑感映衬大海题材的内在张力。在《船老大》水彩作品里, 我们依然能看到木炭条的运用, 它给画面增强了厚重与沧桑感。简洁的构图, 因烟雾的律动而生活起来。双“S”的构图形式突出了老渔民的主体角色。渔民古铜色的肤色突出了其为生活而长年与海浪搏击的印记。画面没有出现大海, 而渔民的发端却在海风的吹拂下飘逸起来, 正如“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 符祥康对于表现大海题材有着娴熟经验。
2. 地域风情的表现主义。
代表画家为王家儒。王家儒多年来一直以推动海南本土美术地域特色为己任。艺术硕士出身的王家儒教授在油画、水彩等艺术领域多有涉猎, 从而使其作品兼有油画的厚重和水彩画的灵动。扎实的学院派功力, 高超的学术修养, 使得他驰骋在水彩画的艺术领域里得心应手, 迎刃有余。纵观其近年来的作品, 笔下浓郁的海南特色风情跃然纸上。无论岛西繁忙的渔港渔民生活场景, 还是琼岛东部农家的阳光院落, 或是海口老街斑驳的街巷, 每一幅作品里都融入了他深厚的感情。海南充足的阳光赋予景物强烈的色块对比, 使色彩更加丰富与和谐。也许这富有南国特色的热带景物更能宣泄他内心的艺术感悟, 从而彰显他对本土地域特色的不懈追求。王家儒老师的水彩画艺术具有写实性与写意性特色。
写实性。他的每幅作品表现的都是自己身边的风土人情, 都是来自生活的真实场景。或许这种写实性的表现形式更能使本土地域特色在作品里得到更大的张扬。作品《东郊农家》表现一个普通的农家院落, 画面椰影婆娑, 错落有致的农具与家禽的写实性点缀出生活的气息。和暖的阳光使简单的画面得到了升华。王家儒老师的写实性不是照搬生活, 而是运用其精湛的水彩画艺术语言对生活进行润色, 还原生活的本真, 显现其精彩。
写意性。其作品多采用中国画的计白当黑、虚实对比、笔法随意的写意性精髓。在《老街》中, 光影中的人物、横斜竖直的窗框线条的描绘, 体现毛笔笔法在画面的写意性表现, 在简洁中追求唯美的精神。而《出海之前》则通过轻松的笔调和强烈明快的色彩表现海南西部渔港的火热生活场面。阳光下的高脚屋和输送冰块的塔桥无不显露其笔法随性而明快, 在斑斓的色彩中体现他的写意功力。
王家儒老师善于把最好的艺术形式以最简洁的方式直接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所以我们在观其作品时不假思索地接受这种艺术美感的赠予, 并分享作者成功的喜悦。
3. 感悟生命的表现主义。
代表画家为林先动, 其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题材多以黎村苗寨尤其是大海为题材。海是其生命中的最爱, 每每观海, 这位感性的画家总是张开双臂, 热泪盈眶。对生活、自然、生命的热爱, 使其在大海面前倍感释怀。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 大海的胸襟, 包容万物, 而大海的化身“螺”, 将其伟大的力量予以定格。螺的色彩美丽斑斓, 造型奇特唯美, 质感坚硬, 真、善、美的幻化极具象征意义。观其近来参加国展的作品, “螺”已经成了林先动的艺术符号。螺的造型、质地很适合干性水彩的表现。其笔下的作品深沉浑厚, 笔力强劲;富于厚重肌理的笔触感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螺的特性。画如其人, 物当人画。或许从其个人作品中能找出其人生阅历和对生命感悟的映像。这种独特的内容成了其描绘的对象。我们观看其作品《海的号声》, 画面两螺相倚, 顶光式的体量表现着有如人生般巍峨的伟岸;天际单色平涂, 把喧嚣留给了大海;海浪水平线徐来, 风在浪峰上嘶鸣, 由远而近, 如万马奔腾, 浩荡无疆;暖色调的渲染, 烘托出落日迟曙、英雄回望江岸的悲壮。人、生命、自然在作品中的反复出现, 使观者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作人生的深度反思。画面一静一动, 一黑一白, 在对比中烘托出大洋题材的魅力。
通过对海南水彩画家群体的关注可以看出:只有根植于斯长于斯的故土, 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 热爱自然的生活, 崇尚劳动创造世界的理念, 以艺术的眼光深刻地洞察、发掘地域所承载的独特文化意义。唯有如此, 艺术才能发出生命的光芒。
我们回顾近年来的海南水彩画的发展轨迹与艺术活动时发现, 一批批表现黎苗风情、渔船唱晚、岛屿风情的作品泉涌而出。表现技法的独特性和水平性也显著提高。追求地域文化特性使海南水彩画接近生活、反映生活, 从而使水彩艺术主动地关注社会, 为人民大众服务, 并得到社会的认可。
摘要:艺术的发展需要有适合自身发展壮大的土壤。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 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其独特的地貌生态、气候和民俗都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根植于此的海南水彩画家群体, 利用丰富的地域生态和人文资源, 善于学习, 不懈追求, 使海南水彩画这一独特的画种, 无论是在内容上, 还是在绘画形式上, 都充满地域特色, 并发展壮大, 得到社会的认可。
海南特色 篇5
2009年,省妇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服务“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为主线,突出重点,扎实工作,大胆实践,开拓创新,妇联各项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主要工作与做法
一、搭平台、促发展, 组织动员妇女参与经济建设取得新进展
培训先导提升妇女发展技能。组织参与省第五届科技月活动,14.93万人次妇女增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本领。全省实施“万名新型女农民培训工程”,其中,妇女科技致富、“阳光工程”妇女、农村大龄女童、黎锦技能四大培训为1.56万名妇女实现就地转移创造了条件;与海南省经济技术学校联办三年制“巾帼励志中专班”和“扶贫巾帼励志中专班”, 553名贫困女生将获得学历,增强就业技能和参与竞争的实力。在各地创建的“妇女创业就业培训基地”、“妇女职业培训学校”、“妇女社区服务站”等培训阵地,使近2万名女性提高了创业创新能力。
多措并举帮扶妇女实现发展。主动联合人劳部门开展“春风送岗位 妇女得实惠”活动,为2773名女性提供了岗位技能培训、14359名农村女劳力提供了免费职业介绍,帮助5542名农村女性实现了转移就业。依托大学资源,开展“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创建省级女大学生实践基地8个,为女大学生提供培训和指导服务。注重以项目带动和 “公司+家庭”方式开发妇女手工制品产业,培育妇女经济组织与协会。2009年来,香港回归扶贫基金项目扶持了250户种植哈密瓜、海巴戟等农作物并实现增收。全省新培育的45个妇女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促进了农村妇女参与农村经济专业化、规模化发展。新创建的15个 “妇字号”黎锦、苗绣和藤竹手工编织组织、1个“三八”绿色示范基地及屯昌妇女手工艺制品就业基地,直接带动1万多名妇女实现就近就地转移创业就业。
典型引导激发妇女建功创优。深化“巾帼建功”创建活动,评选表彰三八红旗手、巾帼创业致富带头人等,并在《海南妇女网》、《海南妇女工作研究》开设“巾帼风采”专栏广泛宣传。把开展技能擂台赛作为激发农村妇女科技创新创业热情的有效抓手,大张旗鼓举办菠萝蜜大比拼、咸水鸭大比拼、青皮冬瓜大比拼、电子农务大比拼电视知识竞赛、黎族织锦技能比赛等活动,促进妇女致富典型与妇女群众的交流与合作,带动了妇女创业致富奔小康。
二、强服务,谋实招,改善妇女儿童民生工作取得新成效
推动提高农村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积极推动农村妇女妇科病检查工作,全面启动农村妇女“两癌”项目试点工作,落实《海南省农村妇女“两癌”项目实施方案》、《海南省中央补助地方卫生资金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深入开展海南母婴健康快车、“平安·健康家庭大行动”、“阳光三月·关爱女性”阳光行动暨海南省“百万爱心援助女性健康”系列公益活动,妇女儿童健康水平稳步提高。2009年,全省基本实行孕产妇免费产前检查政策,“海南母婴健康快车”为全省17市县100多个乡镇开展“女性健康普查公益活动”300多次,为2万多名妇女儿童免费进行了健康检查。
关爱妇女儿童弱势群体。成立“海南省妇联妇女帮扶中心”,配合政府做好亮睛工程的宣传发动和患者初筛工作,组织、发动社会各界开展特困母亲、孤残儿童“三八”、“六一”送温暖、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和推进春蕾计划等活动,2009年,创建2所农村留守流动儿童书屋;筹集资金近20万元帮扶困境儿童4000多名,筹措“春蕾计划”资金80多万元,建成琼中县和平镇中心小学教学楼,新设春蕾班3个,资助贫困女学生293名,把党的关怀送到了妇女儿童心坎。
三、尽职责、显优势,发挥妇女促进和谐稳定作用取得新突破
坚持依法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加强源头维权,主动跟进地方立法进程,参与《海南省志愿服务条例》、《生育保险条例》的修改;关注和调研女干部成长、后备干部和女性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劳动监督员制度等情况调研,向省“两会”和有关部门提交一批调研报告和提案议案;抓住2001——2010年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实施进入攻坚阶段的关键期,协助政府着力抓好全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规划情况考核督导工作,推动了妇女儿童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三八”维权周、“6·26”禁毒日、“12·4”法制宣传、“亿万妇女学法律、家庭平安促和谐”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进机关”工程宣传月等活动,近11万群众接受妇女法制宣传教育,增强维权意识。强化社会化维权,积极构建畅通的信访投诉、舆情分析、民情反馈渠道,推动省高院在各级法院设立妇女维权合议庭26个,充分发挥12338维权服务热线、妇联法律帮助中心、家庭暴力投诉站、家庭暴力庇护中心、律师志愿者服务中心的作用,为妇女儿童提供了有力的维权服务。
坚持立足家庭社区引领妇女参与文明和谐建设。结合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改革开放30周年,组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模范评选、海南省“读书的女人最时尚,读书的家庭最和谐”读书征文等活动,组团参与全国妇联亿万妇女健身大赛,在妇女和家庭中唱响了时代主旋律。结合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和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深化学习型、环保型、廉洁型等特色家庭创建,深入实施平安家庭示范社区(村)创建、零家庭暴力社区(村)创建、妇女禁毒会创星“三大工程”,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游客VIP,妇女·家庭齐出力,告别脏乱差,共建国际旅游岛”和评选表彰“美德在我家”文明社区示范点、“文明卫生示范村”等活动,在妇女和家庭中倡扬了文明新风。结合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家庭教育工作,深化小公民道德建设和“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实践活动,组织“联通爱之旅”家庭教育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在家庭和社会中营造了科学育儿的良好氛围。
四、夯基础、强能力,加强妇联组织自身建设取得新提高
示范带动,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推进。坚持党的领导,争取省委出台《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妇联工作的意见》。坚持党建带妇建,深入开展“强基固本”示范创建活动,抓好妇女进村(社区)“两委”典型推荐和提高女性进“两委”比例工作,妇代会组织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妇联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省22个市县(区)、223个乡镇(街)、2560个村委会和428个社区都建立了妇联或妇代会,组建率100%。
学习提高,干部队伍能力进一步提高。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妇联系统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理论素养、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创新培训理念、制度、模式和手段,落实妇女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计划安排全省妇联系统干部到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妇干院校、党校培训,努力实现理论学习、业务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妇联干部的创新能力和开展妇女工作的能力不断提升。
2010年工作思路与任务
2010年妇联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五次党代会、省委五届六次、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力推进“四个三”工程,以创业建功促进发展,以服务妇女凝聚人心,以维护权益促进稳定,以强基固本夯实基础,努力为促进海南加快发展作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一、坚持抓好三项工作,在统筹推进城乡妇女发展中作出新贡献。
抓好妇女技能培训工作。要深化和拓展“双学双比”、妇女科技月活动,积极争取政府培训资金、项目,依托各类教育阵地、信息服务网络开展各类技能培训,深入实施万名新型女农民培训工程,进一步抓好妇女科技致富、“阳光工程”妇女、农村大龄女童、黎锦技能培训和巾帼扶贫励志班学历教育。
抓好妇女创业就业工作。继续深化“春风送岗位”等活动,深入实施女大学生“创业导师行动”,组织女企业家进乡村结对扶持创业项目,推进妇女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抓好香港回归扶贫基金项目,依托推进“巾帼文明示范村”创建活动,实施“五个一批”工程,新培育一批“妇”字号龙头企业、一批种养殖专业户、一批科技示范基地、一批合作化经济组织,一批巾帼专业村、专业镇;推动妇女手工制品产业发展,鼓励和引导妇女发展乡村旅游,开发妇女、家庭手工品加工项目,发展手工编织制作业,打造黎锦手工编织制作品牌。
抓好典型引导工作。继续深化“巾帼建功”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巾帼示范岗”的品牌效应,积极推进创建活动进行业、进社区、进农村,深入开展女性突出贡献奖、三八红旗手(标兵)、三八红旗集体评选、岗位读书、技能竞赛等各具特色的主题活动。
二、全力推进三大行动,在优化妇女儿童发展环境中实现新突破
全力推进妇儿规划目标落实行动。要配合省妇儿工委全力完成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监测统计和分性别统计工作,攻克进一步提高妇女参政议政水平和比例、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推动婚前医学检查、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和儿童营养水平、预防和控制儿童伤害、加强儿童早期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合格碘盐食用率、加大改水改厕力度等重点难点问题,全面开展终期目标监测评估工作,推动纲要规划目标如期实现,迎接国家督导评估组的检查验收。同时,组织编制下一个十年新“两规划”。
全力推进妇女维权行动。加大源头维权、普法工作力度,深入开展“三八”维权周,“6.26国际禁毒日”、世界艾滋病日、“12.4”法制宣传日等活动,促进法律知识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整合妇联信访、热线咨询、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功能,完善妇联系统信访处理制度,健全妇女维权合议庭、家庭暴力庇护中心等社会化维权机制,发挥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工作指导中心和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律师志愿者服务中心作用,加强个案的跟踪服务,努力打造12338妇女热线服务平台。
全力推进妇女文明和谐创建行动。要抓住纪念“三八”妇女节100周年和庆祝海南解放60周年的有利契机,深入开展主题鲜明的宣传教育活动。要深化和谐家庭创建,深入实施平安家庭示范社区(村)、妇女禁毒会创优和零家庭暴力社区(村)创建工程,推进特色家庭创建活动,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游客VIP 妇女·家庭齐出力 告别脏乱差 共建国际旅游岛”等活动。要推进家庭教育工作,开展海南省家庭教育“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继续做好“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才”活动与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小公民道德建设活动的结合工作。
三、精心打造三大品牌,在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争取新作为
打造巾帼家政服务品牌。结合促进妇女创业就业和家政服务市场的需求,逐步、有序地把全省妇联系统的家政服务组织起来,把安置妇女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提升全省家政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努力探索政府部门支持、妇联组织推动,人民群众受益,集家政管理、心理疏导、家教辅导为一体的巾帼家政服务业,带动全省家政服务业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打造巾帼和家庭志愿服务品牌。以“家庭志愿者同心牵手情感关爱行动”为抓手,发展壮大巾帼和家庭志愿者队伍,在全省建立千支巾帼和家庭志愿者队伍;要加强巾帼和家庭志愿工作的制度化建设,队伍的规范化管理,效果的社会化评估,促进巾帼志愿活动的高效有序开展。
打造巾帼关爱品牌。加强与党政部门、社会各界的沟通,主动承办妇女儿童服务项目,建立健全帮扶关爱机制,运用各项救助政策、各类救助平台,深化“爱心妈妈”、“留守儿童代理妈妈”活动,为贫困、孤残、留守儿童和家庭经济困难妇女等弱势群体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做大做实“春蕾计划”、“海南母婴健康快车”、“贫困母亲救助”等公益活动,推动农村妇女疾病普查普治和农村妇女“两癌”项目实施工作,使党的民生工程真正惠及广大妇女。
四、注重加强三大建设,在推进妇联组织改革创新发展中提高为妇女儿童服务的水平。
加强妇联基层组织建设。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妇联工作的意见》,争取省委组织部门尽快出台《海南省进一步加强党建带妇建工作的意见》。要扎实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示范创建活动。要抓住全省村(社区)党组织和第六届村(社区)委员会换届的有利时机,推进提高农村妇女进“两委”以及担任正职的比例,进一步完善和健全农村妇女组织。
加强妇联干部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落实《海南省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2007—2011年海南省妇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推进妇联组织“双五能力”建设,着力培养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的妇女干部。要继续加强与党委、组织部门的协调沟通,推进妇联干部交流轮岗、上挂下派,抓好妇女人才库建设和妇联后备干部建设,把妇联建成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习型组织和培养输送优秀女干部的重要基地。
海南省特色农产品大步走出国门 篇6
据悉,为促进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海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保障海南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同时,积极发挥职能优势,助力海南省特色农产品走出国门、扩大出口。
出口特色农产品,关键是安全保障。据介绍,为做好海南特色农产品出口质量安全工作,海南省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密切关注国内技术壁垒动态,强化生产全过程监管,有计划地开展疫情疫病和农兽药残留风险监测,全面采取措施保障海南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努力维护来之不易的海南“无疫区”品牌。
海南特色 篇7
“一带一路”战略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它是古丝绸之路和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延伸。我们知道丝绸之路经济带主要涵盖中亚、西亚、东欧、北非及其他欧洲地区,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涵盖中国、东盟, 并将中国、东盟、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以及沙特、伊朗、埃及、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欧洲国家联系贯通。“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全局性、全方位、立体化的战略构想, 它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 以陆上国际大通道和海上重点港口城市为依托, 与沿线各国共同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从国内情况来看, “一带一路”战略对于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特色海洋经济
“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 海南具有与东盟国家开展合作的便利条件, 应当努力构建面向东盟的区域经济。我们要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 结合省海南海洋资源、产业发展、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区域性海洋经济, 推动海洋经济成为海南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领域。
(一) 打造南海特色的海洋渔业。
创立海南渔业知名品牌, 打造现代冷链物流产业, 构建“互联网+渔业”发展模式, 提升海南渔业整体水平。用好国家对渔船更新改造的支持政策, 拓展外海捕捞, 积极探索金枪鱼捕捞和养殖产业。支持建设海上浮性养殖平台, 大力发展三沙深水网箱养殖, 规划建设水产苗种产业带或产业园区, 开展国内外名优品种和南海特优品种的研发, 打造我国热带水产苗种南方繁育产业基地。加强增殖放流和人工渔礁投放, 加大海洋保护区保护范围, 建设海洋牧场, 养护海洋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依托现代渔港、风情渔村、三沙岛礁、海洋牧场等资源发展休闲渔业, 在三沙建设南海休闲渔业基地。
(二) 打造海南特色滨海旅游产品体系。
利用好国际旅游岛开放政策, 充分利用海南岛岛礁众多、热带海洋生物多样性、特殊的地理区位等优势, 积极发展西沙旅游, 提升海洋旅游层次;发展邮轮旅游, 加快邮轮旅游规划布局, 在海口、三亚、博鳌、东方等地建设国际邮轮中心, 加快推进三亚邮轮母港建设, 在海口新布局邮轮母港, 打造海洋邮轮旅游精品;发展水上体育旅游, 在万宁、东方等地建设海上体育旅游服务基地, 积极开发滑水、冲浪、帆板、飞艇、水上飞机、低空飞行旅游。
(三) 集约发展海洋第二产业。
利用国家勘探开发南海油气资源的契机, 积极参与南海油气开发, 在一些地方集约化发展油气储备, 做大做强油气加工产业;为了把海南省建设成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基地, 应积极在海南省沿海市县建设一批大型成品油储备库, 同时积极与中石油、中海油等央企对接;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有实力的油气化工企业进驻海南, 全面发展油气加工产业, 同时在沿海市县建设油服产业基地, 为南海油气开发做好服务保障。
(四) 优化海洋交通运输业。
海南省应根据港口布局规划, 完善各个港口功能定位, 努力做大做强国际远洋运输, 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 努力打造海南国际航运物流中心;加快航运业发展,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投资、功能配套、规范建设”的要求, 逐步打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渔港;为了实现港口差异化发展和集聚效应, 应加快各港口港航设施及疏运体系建设, 加强港口航运软环境, 深入研究临港产业发展战略体系, 加快港口与临港产业的科技进步, 加大港口与临港产业园区的科学规划。
(五) 积极发展新兴海洋产业。
大力发展海水利用产业, 大力发展海洋深处水加工产业, 挖掘海水深层水的经济价值。积极开发海洋能源, 积极发展海洋风能发电产业, 积极加强潮汐能、波浪能、海洋生物质能等海洋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医药产业, 积极加大海洋生物医药科研投入, 努力提高海南省海洋药物研发能力。
三、海南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保障措施
(一) 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1.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实现海洋资源环境永续发展。 (1) 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积极利用海南特区立法权优势, 参照耕地保护工作的经验, 从法制上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 (2) 大力!展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积极建立完善的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管理机构, 遵从保护区总体规划或保护与发展规划; (3) 合理规划海洋化工产业布局。积极将油气化工项目进行集中安置, 对于污染危害较大的设施进行改造。
2.打造生态式海洋经济发展模式, 构建蓝色生态屏障。 (1) 强化海洋环境监视监测。积极收集、汇总全省海洋环境监测, 建立海洋环境信息基础数据库, 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社会公众提供有效的海洋环境监测与监督数据; (2) 发展海洋生态保护技术。积极完善工业废水、滩涂及海水养殖废水排放监控技术, 加强对石化工业区、港口码头风险评估和环境保护应急技术措施, 并进一步完善南海海域环境质量例行监测技术和监控技术; (3) 开展海洋生态系统建设。积极拓展渔港、渔船等渔业设施功能, 改善海南省海洋生态功能。
(二) 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
1.建立多元化海洋科技投入机制。 (1) 为了给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 国家应积极支持海南省完善海洋技术专利的申请与转让、合理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与服务;坚持夯实科技支撑, 积极推动海洋产学研结合, 走科技兴海的发展道路; (2) 积极开展海南特色海洋产业科研攻关, 争取重大科研项目支撑, 鼓励海洋科研院所的研究, 打造具有海南特色海洋经济。
2.搭建蓝色创新平台。 (1) 为了加快海洋高新产业发展, 以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为纽带,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为主体的联盟机制, 积极搭建海洋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推广平台; (2)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术技术交流研讨会和沙龙座谈, 积极为专家与企业的对接活动提供场所等。
(三) 努力打造海洋人才集聚中心
(1) 积极建立热带海洋大学, 多渠道全方位培养海洋人才, 积极开展南海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 打造南海特色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基地; (2) 积极整合研究机构和人才资源, 积极同国家级涉海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 积极邀请大院大所来海南建立研发机构; (3) 积极加强对海洋产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 加大对海洋从业人员培训。
(四) 创新海洋发展机制
1.建立海洋产业发展投融资体制, 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1) 创新财政投资机制。海南省应在税收、海域使用金征收等方面对海洋经济重大项目、高科技项目给予较长期限的减免, 同时应对海域审批等关键环节给与支持; (2) 拓展海洋产业投融资渠道。海南省应根据本省海洋经济的特点开展适合的金融支持, 比如建立渔民小额信用贷款和渔民联保贷款制度; (3) 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海南省应鼓励和引导一些企业成为海洋一般性开发项目的重要参与者, 鼓励商业银行!展大型船舶抵押贷款。
2.加大财税政策的支持力度, 增强海洋经济竞争力。 (1) 鼓励南海油气资源!发的税收政策。运用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研究制定南海资源税改革方案;对油气勘探!发领域的税收给与减免;对油气开发的重大项目, 政府提供贴息贷款; (2) 促进海洋运输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海南省应有针对性地在东方等地建立比较有竞争优势的海洋装备制造业基地, 鼓励南海!发;鼓励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建立远洋补给基; (3) 促进远洋渔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海南省应根据远洋渔业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实施相应的财政补贴;应将南沙专项补贴范围扩大以及加大南沙柴油补给;应鼓励企业积极投资南沙养殖, 促进南沙养殖业的发展。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揽政治、外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作出的重大决策, 是我国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战略举措。海南应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 积极构建“一带一路”特色海洋产业经济。本文通过对南海特色的海洋渔业、海南特色滨海旅游产品体系、海南海洋第二产业、海南海洋交通运输业、海南新兴海洋产业等五个方面的研究, 结合海南省海洋资源、产业发展、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情况, 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区域性海洋经济。同时, 为了保障海南“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从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努力打造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创新海洋发展机制等方面提供发展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战略,特色海洋经济,保障措施
参考文献
[1]高虎城.深化经贸合作共创新的辉煌[N].人民日报, 2014-7-2 (11) .
[2]陈耀.“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内涵与推进思路[J].中国发展观察, 2015 (1) .
[3]陈蔚林.打造“一带一路”战略带上的璀璨明珠[N].海南日报, 2015-4-24 (5) .
[4]单憬岗.“一带一路”有海南, 抓机遇求快求准[N].海南日报, 2015-4-16 (6) .
[5]王宏.加强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中国国情国力, 2009 (8) .
[6]王殿昌.海洋经济增长与海洋可持续发展统筹问题[J].海洋!发与管理, 2008, 23 (5) .
[7]俞树彪.海洋产业转型思路与对策初探[J].未来与发展, 2009, 30 (4) .
[8]海南省海洋与渔业厅.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海南:琼府[2012]73号.
[9]黄瑞芬.我国沿海省市海洋产业分析与优化[J].海洋!发与管理, 2010, 24 (2) .
海南特色 篇8
1 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有一定优势
1.1 资源开发优势
在海南目前拟定开发的特色旅游村镇中,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丰富。例如海口演丰镇具有红林碧绿,海波荡漾的热带沿海风光;定安龙门镇拥有我国唯一的热带冷泉——久温塘冷泉;琼海会山镇,山清水秀,风景秀丽;保亭三道镇山奇林茂、水秀谷深,被誉为海南岛的“香格里拉”,等等不胜枚举。这其中,尤以五指山周边村镇为甚。五指山是海南岛的屋脊。“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荒半壁天。夜盥银河摘星斗,朝探碧落弄云烟。雨余玉笋空中现,月出明珠掌上悬。岂是巨灵伸一臂,遥从海外数中原。”这是明代诗人邱浚对五指山壮美形象的生动写照。黎族先民在五指山耕耘数千载,黎族文化发端于此,传承不息,丰厚的历史文化沉淀也让五指山成为了海南最具民族特色的旅游胜地。坐落在五指山山脉南麓区域的水满乡,因其原生态秀美风光和古老黎族集聚地,而被海南省批准为首批重点扶持建设的特色旅游村镇。纪俊恩(2013)等学者甚至呼吁建设以水满乡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遗产,建立原生态的、地域鲜明的“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丰富的旅游开发资源为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基础条件。
1.2 政策扶持优势
当前,悄然兴起的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拉动假日经济的新增长点,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海南省特色旅游小镇(村)总体规划》,海南将坚持慢节奏、低能耗、小型化、景观性、理性开发的规划理念,重点将对历史文化型、特色产业型、生态人居型、旅游接待型、民族民俗型、主题创意型、复合型等七类特色旅游小镇(村)进行大力扶持。而为了进一步丰富海南国际旅游岛开发内涵,积极拓展旅游新产品,从而大力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海南省政府提出了“大区小镇”的开发新思路,力争到2015年成功打造出25个特色旅游小镇、50个特色旅游村。借着政策扶持的东风,有条件的村镇顺势而为,抓住机遇,就很有希望顺利发展当地的特色旅游经济。
1.3 区位建设优势
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依托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必将不断提高海南的国际知名度,美誉度。博鳌亚洲论坛使海南岛享誉亚洲,而在国际上享有永远的热带度假天堂的三亚更使海南岛走向了国际。随着海南名声鹊起,各种国际活动也纷至沓来,国际环岛自行车比赛,环球小姐总决算,等等诸多国际赛事在宝岛上举行又进一步提升了海南的国际影响力。在这绿色之岛,健康之岛上进行特殊旅游村镇建设,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紧随国际旅游岛的开发步伐,顺应潮流,把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好。
2 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面临的困境
2.1 管理提升困境
管理方面,由于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有地域性的特点,只能局限在特定的村镇。而村镇的管理原来主要以行政管理为主,在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时,这些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人士仍然可能对当地各种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建设具有很大的决策管理权,而原有的行政管理思维模式难以有效运用于需要承担较大风险的经营管理中。当然,在各种特色旅游项目开发建设中,为弥补管理水平不足之窘境,政府可能会委派具有先进管理经验的职业管理人员对各种开发项目进行管理。但即使如此,地方的精英人士对地方的风土人情更加熟悉,对当地的风俗文化,人脉关系更加了解,在决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仍然需要求教于这些精英人士才能有效解决,因此他们对地方的诸多决策有很大的话语权。而这些精英人士与政府委派的职业管理人员可能会存在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短期内也难以融合在一起,甚至在利益发生不一致时也可能会爆发剧烈的冲突。所以,管理方面存在的天然缺陷会成为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首要困难
2.2 资金筹集困境
特色旅游村镇一般位于农村比较偏远地区,或者具有文化遗产保护价值的少数民族聚集地。这些地方的经济发展比较相似,长期处于一种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经济形态,经济增长缓慢,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里基础设施差,相对封闭,对外界的联系仍然依赖一些原始公路。在这些相对贫穷,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落后的地方进行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资金筹集捉襟见肘,困难重重。村民生活并不富裕,通过入股等形式筹集村民资金,无疑是杯水车薪。如果向银行贷款,由于家底薄弱,难有可以抵押的资产,贷款也非容易之事。而仅仅依赖政府的一部分前期补助,仍然不是解决资金短缺的长久之计。并且任何建设项目相比交通便利的城市而言,所耗成本费用都会显著增加,这无疑对资金短缺的村镇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特色游村镇建设需要有足够多的资金,但资金短缺仍然是特色旅游村镇建设面临的重大困难。
2.3 人才引进困境
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有地域特色,远离城市,工作和生活环境相比城市存在很大差异,人才引进比较困难。人才对公司企业来说是一项最重要的资产。在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如旅游类、管理类、营销类、服务类、财务类等等方面的人才。但是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具有地域性的限制,位置多处于比较偏僻的乡村或者深山中,这里的基础设施落后,职业发展前景有限,岗位选择的空间较小,不利于吸引年轻人到这里就业,即使引进来,想留住他们在这里长期发展也非易事。
2.4 营销推广困境
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一项主要目的是通过各种旅游项目的建设,推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和提升当地落后的经济面貌。而特色旅游村镇的各种项目建设后,需要游客前来观光甚至度假消费,才能为本地带来良好的经济收入。因此,需要通过各种营销策略来提高当地特色旅游村镇的知名度。通过电视广告等媒体推广,显然成本过高,经济上并不合算。而通过旅行社渠道宣传,遇到的困难是旅行社推广的一些项目都集中在海口,三亚等发达城市和周围的旅游景点。由于一般来海南旅游的多以组团居多,而这种组团旅游一般以两晚三日游,四晚五日游的短期旅游为主,特色旅游村镇多数表现为交通不便,旅行耗时较长,成本较高,要进入旅行社合作推广项目也是困难重重。
3 改善海南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由于特色旅游村镇建设初期,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还需要得到广泛的支持,而政府的全力扶持在其起步阶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基础设施方面,很多村镇在水、电、道路和网络的贯通还亟待改善,特别是道路和网络方面,仍然比较落后。要发展地方特色旅游经济,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先行。基础设施属于公共品,公共品建设政府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对已纳入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的地方,政府应该首先努力完善这些基础设施。在资金筹集方面,政府也应牵线搭桥,扮演好招商引资的中间人角色。在这些特色村镇向银行贷款时,应该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和优惠,对急需发展的重点项目,特别是文化遗产保护比较紧迫的特色旅游村镇,如果需要,还应做好担保方面的工作。对外的广告宣传,鉴于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涉及民族文化保护和当地脱贫致富任务,这两个方面本身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质,政府可以利用掌握的广播电视媒体等公众资源,做一些必要的公益广告宣传工作。另外,政府也可以选派一些优秀的干部进驻特色旅游村镇,并以长期驻点的形式进行有效支援,以弥补其管理能力欠缺的不利局面。总之,由于特色旅游村镇建设起步阶段各种条件都不完备,发展力量十分薄弱,当地政府应该不遗余力地做好前期扶持工作。
3.2 完善特色旅游村镇自身基础条件
特色旅游村镇建设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大事,除了在前期通过政策补贴等获得一定的资助外,长期的发展仍然需要凭借自身的力量。在农村旅游渐成趋势,国家以及海南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给予扶持的大好前提下,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如果不积极把握,就有可能会落伍掉队,失去发展的最佳时机。因此,已列入规划和有条件的村镇应认真准备,不断完善自身基础条件,以崭新面貌迎接特色旅游村镇建设高潮。具体而言,在管理方面,一方面可以给予各种优惠政策,甚至通过入股的形式引进各种人才以弥补经营管理短板。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村镇中选拔优秀的年轻人去海南省高校进修。例如位于海南三亚的琼州学院有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市场营销等与旅游有关的管理类本科专业,2013年也开始招收旅游管理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旅游村镇可以把他们送去进行订单式培养,毕业后直接回本村镇工作,这对人才储备和村镇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在资金筹集方面,除了广泛动员村民进行货币入股外,还可以鼓励村民通过土地入股,劳力成本入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来解决早期资金不足的困境。在基础建设方面,更要动员村民着眼长远利益,服从政府统一管理。“人心齐,泰山移”,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按照规划部署统一行动,切忌内耗,才能高效率,低成本,快节奏的把特色旅游村镇基础性工作做好。而这些基础条件的完善对引进外部资本和提升旅游形象的作用都不容小觑。
3.3 积极引进外部资本
海南特色 篇9
海南特色农业包括海南热带农业、林业和渔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 2010年, 海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21.3亿元, 占全国总产值的1.18%。海南农业占海南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最高, 其中海南农业总产值达到341.7亿元, 占海南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41.60%。2010年, 海南大牲畜 (牛) 年底头数为92.58万头, 肉猪出栏头数505.66万头, 猪年底头数413.22万头, 羊年底只数69.92万只, 肉类产量共68.5万吨, 其中猪牛羊肉产量达到44.6万吨, 占总产量的65.11%。2010年, 海南省水产品总产量是149.5万吨, 其中海水产品产量达117.9万吨, 占海南省水产品总产量的78.86%。
海南热带农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逐年增长,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力推动下, 提升了海南农业在国内的知名度, 但海南农业的生产方式仍然比较传统, 产量和质量仍需要进一步加强, 需要投入先进的科学技术, 需要相关部门的指导和帮助。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同时, 大力发展海南热带特色农业, 提升海南热带“三农”, 带动海南热带特色农产品的发展, 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2 海南热带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现状
2.1 打造具有海南热带特色农业的品牌, 提高海南热带农业的知名度
2010年海南省农业龙头企业422家, 其中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74家, 通过“三品”认证龙头企业占20.5%。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有30家。
海南农业品牌包括神农大丰、罗牛山、利蒙特、椰仙、春光、南国、椰树等, 截至2011年12月, 海南省注册的农产品商标有891件, 涉农商标的数量达2 845件, 二者约占全省注册商标总量的17.6%。海南品牌农业创造产值94.2亿元, 占全省农牧渔生产总值的14%, 直接带动约全省30%农户生产, 户均每年获利3 000多元。2010年, 海南“三品”认证产品442个, 其中文昌鸡、白沙绿茶、澄迈苦丁茶、琼中绿橙等7个农产品获得地理标志保护。但海南注册农产品商标总量占全国不到1%, 海南热带农产品品牌发展有待进一步提高。
2.2 建设农业科技110平台, 不断提高农技服务水平
海南省科技厅着力打造海南“农业科技110”服务平台。目前, 海南省18个市县共有服务站 (点) 283个, 服务覆盖面达128个乡镇, 开通了全省统一服务电话——963110, 省、市县均设立了“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 省指挥中心与各市县指挥中心及部分服务站开通了视频系统。海南省“农业科技110”平台, 可免费提供农业决策、信息服务、网上多媒体培训、农事讲座、网上专家咨询等。目前, 已经开通了视频系统, 可实现视频远程诊断、咨询、培训等, 指导农作物高效、安全生产。海南省“农业科技110”服务范围及方法如图1所示。
2.3 不断完善“三农”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海南农业信息技术发展
随着海南热带农业的发展, 海南各级政府在不断加强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 不断推动海南“三农”建设。目前, 在硬件方面, 海南省广播覆盖率已达95.47%, 电视覆盖率已达94.36%, 有线电视用户已达48.39万户。在软件方面, 建立了现代农业预警、农产品质量监控、农村土地管理、农业远程视频、热带水果追溯等平台, 这些平台相对比较独立, 很少涉及共享的数据库资源, 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因为海南农业的发展水平与之还不相适应, 但这些平台的构建, 对海南热带农业信息技术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热带农业/热带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问题, 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得到解决。
3 科技创新引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模式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不断成熟,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已经成为现实, 本文针对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需求, 提出科技创新引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主要思路是利用硬件设备获取数据, 建立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 在中央数据库的基础上开展农业生产、农业监控、质量追溯、人才培养、精准农业服务等各项工作服务平台, 根据平台的反馈不断完善硬件设备网络和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科技创新引领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模式总体思路如图2所示。
3.1 建立信息采集硬件设备网络, 动态获取实时信息
利用空气、土壤水分、温度、湿度、光照、气体、压力等各种物理、化学传感器, 监测热带农业从田间到餐桌的各环节, 获取各环节的重要实时数据, 为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信息采集硬件设备网络示意图如图3所示。
3.2 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建设思路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 RFID技术、无线传感网络、3S技术、监控技术、监测技术等发展越来越迅速, 逐渐应用于现代农业中。发展海南热带现代特色农业, 应该与国家、国际接轨, 从农业的发展角度推动海南热带国际旅游岛建设。农业信息时代的到来, 关键是能抓住有用的农业信息, 进行正确的农业决策, 才能真正推动“三农”建设。发展海南热带现代农业, 关键是掌握农业信息, 因此, 建立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非常重要。
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包括农田信息、生产环境信息、种植户/养殖户信息、热带作物信息、种子/种苗/化肥等农资信息、农产品/畜牧/水产品信息等基础信息和专家知识库、田间监控数据库、农产品/畜牧/水产品流通监控数据库、农作物灾害数据库、市场信息库等指导性信息数据库。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建设思路示意图如图4所示。
3.3 立足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 高效开展农业服务各项工作
在海南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资源的基础上, 开展热带农业服务各个平台的建设, 按照“一个数据库, 多个平台”的思路, 打造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融入现代信息技术, 不断加强科技创新, 研发适合推动热带特色农业的科技发展系统, 以获取更准确的数据, 为各个平台服务。
热带农业平台的建设, 围绕为热带农作物、热带畜牧、热带水产的发展服务, 建设农技服务平台、农资流通与质量追溯平台、农产品流通与质量追溯平台、农业实时数据监控平台、高效农业示范推广平台、农业相关政策解析平台、为各级政府服务平台、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等, 其中高效农业示范推广平台, 可以联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 开展先进农业技术的研发与示范, 为更好地提升海南热带特色农业打下基础。依托于热带农业中央数据库的平台建设示意图如图5所示。
5 结论
海南特色 篇10
由海南省教育厅主办、陵水县政府协办的海南省中职学校文明风采展演活动, 今天在海口开幕。海南省机电工程学校等50多所中职学校, 以教育教学成果展、现场技能展演和文艺晚会形式, 集中向社会展示近5年该省中职教育办学特色和成果。
5年来, 海南省多措并举推动中职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海南省教育厅厅长胡光辉介绍, 海南省中职在校生数从2007年初的7.8万增加到2012年的17万人, 增长了118%;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2007年的54%增长为2012年的83%, 增加29个百分点。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连续5年高达95%以上。
近5年, 海南省中职学校投入项目资金33亿多元, 重点支持16个骨干龙头职校和16个市县职教中心的建设, 其中12所中职学校被教育部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计划”。建成了38个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的实训基地。创新了海南特色的“三段式”、“村官班”、“扶贫巾帼励志班”等人才培养新模式。
相关文章:
心肺复苏急救知识培训总结 急救知识培训总结(模板8篇)01-16
五指兄弟_童话作文01-16
最新银行培训宣传报道(16篇)01-16
小班音乐《五指歌》01-16
宣传报道培训心得体会(三篇)01-16
工程合作意向书 合作意向书(19篇)01-16
安全生产中存在的隐患01-16
大学合作意向书 合作项目意向书(15篇)01-16
查找身边的安全隐患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