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融合(精选十篇)
中外文化融合 篇1
一、教学文化及其冲突
教学离不开文化,文化与教学相伴随。教学是文化的载体,肩负着传播、选择、创造文化的使命,文化是教学的内容,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教学文化是各教学主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管理人员,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价值观念、教学活动方式、教学管理制度,是支撑和推动教学行动和教学过程的深层心理和精神力量。目前关于教学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文化的意涵、文化传统与教学、文化变迁与教学、教学中的文化冲突与适应、多元文化与教学、网络文化与教学等六个方面。[1]
关于教学文化的冲突,有学者认为教学文化冲突有三种存在方式,即教学文化与社会文化间的冲突、不同教学文化间的冲突、教学文化内部的冲突。[2]还有学者认为:“观念冲突是教学文化建设中的显著特征,主要存在两种表现形式:观念间的冲突,观念与制度的冲突。”[3]教学文化的冲突既有纵向的时间上的冲突,它是随着文化变迁而发生的冲突;也有横向的空间上的冲突,它是随着外来文化的输入而带来的冲突。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冲突主要是一种横向的冲突,是中西不同类型教学文化间的冲突。由于中外合作办学者来自不同的民族、国家,各民族、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环境不同,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总的来看,这些不同的民族文化,可归结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这两大文化阵营之中。这两大文化有着本质的区别。梁漱溟先生在《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一文中认为,中国文化是以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西方文化则意欲向前。[4]钱穆先生认为,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诸如安、足、静、定和富、强、动、进的本质区别;东方文化以德为本,西方文化以物为本;东方文化重视家庭本位,西方文化重视个人本位。[5]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西方近代文化则比较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分别和对抗。[6]这些不同特点的文化一经形成,便有着相对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在此文化中的教学也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点,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教学文化。中外合作办学在引进国外的课程、教材、师资、教育教学方法、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将带来国外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不同的思想、观念一经相遇,必将会发生碰撞、冲突,由此,产生教学文化的冲突。
二、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冲突的表现
文化有着不同的层次和类型。通常人们把文化分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张岱年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一文中提到,文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思想、意识、观念等,思想意识包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二层是文物,是指思想意识的物化。第三层是制度、风俗,是思想观点凝结成的条例、规矩等。[6]这里加以借用,把教学文化分为教学观念文化、教学实物文化和教学制度文化。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文化冲突,主要是指东西方教学观念文化间的冲突、教学实物文化间的冲突、教学制度文化间的冲突。它是一种共相的、空间上的冲突。
1.教学观念文化的冲突
教学的观念文化是指在长期的教学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教学的认识和看法,属于思想观念的范畴,主要包括教学的目的观、师生观等方面。
(1)教学目的观。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西方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对立。中国文化主张顺应自然,是一种静态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下,知识被看作静止不变的,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人们。西方文化主张征服自然,是一种动态的文化,知识被视为变化发展的,教学的目的是教会人们发现知识、创造知识。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中国是家庭本位,这种家庭本位扩充开来就是一种社会本位,即强调人的共性,重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因此,教育被视为国家统治、社会发展的工具。从“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无不是这种思想的反映。西方是一种个人本位的社会,尊崇个人自由。教育是发展人的手段,认为“人只有接受了教育才能称其为人”。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和谐发展。两种不同的教学目的交织在一起,相互冲突、相互碰撞,使得中外合作办学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不清。
(2)师生观。中国文化历来尊师重道,天、地、君、亲、师,教师往往是圣人的化身、社会道德风尚的楷模,具有很高的地位。学生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对待教师,正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文化把知识视为固定不变的,那些掌握知识的教师就成了智慧的象征,有着绝对的权威。那些不知或是知之甚少的学生则处于从属地位。并且中国文化讲究顺从,学生的平等观念、反抗意识淡薄。由此,在中国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中心,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很少参与进来,往往形成一种专制的师生关系。在西方文化中,教师的地位并不是很高,教师只是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如古希腊的智者。西方文化认为知识是不断变化的,教师并不见得比学生懂得多,正所谓“吾爱吾师更爱真理”。教师往往和学生一起去探讨知识,发现知识。西方文化向来推崇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正如洛克所说:“极为明显同种和同等的人们既毫无差别地生来就享有自然的一切同样的有利条件,能够运用相同的身心和能力,就应该人人平等,不存在从属和控制关系,除非他们全体的主宰以某种方式昭示他的意志,将一人置于另一人之上,并以明确的委任赋予他不容怀疑的统辖权和主权。”[7]因此,在西方教学中往往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往往形成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
2.教学实物文化的冲突
教学的实物文化,是指教学思想观念的外化,它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表现出来。
(1)教学内容。中国文化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主张顺应自然,这种状态下的知识是静止不变的。教学就是传授前人已有的知识。纵观古代的教学内容无非是一些儒家的经典教义。可谓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并且当时社会分工不明,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通常“半部论语治天下”,人们只需要掌握这些已有的知识就能处理各种社会事务。中国文化以德为本,注重人的内在德性的修养,教学的内容多是一些人文学科。中国文化强调社会本位,要求个人要服从国家集体的利益,人的个性受到压抑,课程的设置是为了满足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教材编排上重视知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教材的编写条理清晰、章节分明,教材内容多是一些概念性的知识。
西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征服自然。这种状态下的知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变化。教学是要教会人们发现新的知识。西方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一些实用性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被分成不同的部门,产生了不同的学科。西方文化以物为本,倾向于物质上的追寻,教学内容多是一些自然科学。西方文化强调个人本位,人的个性得到了伸张,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设置各种各样的课程,满足学生的兴趣特点。教材的编写系统性不强,多是一些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和案例。
(2)教学方法。中国文化把知识视为静态不变的,教学就是要把这些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闻道在先,是知识的化身,有着绝对的权威。中国文化是一种家庭本位扩大化的社会本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并且中国文化讲究和谐缺乏竞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由此,传授法历来在中国的课堂上备受欢迎。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是一种物化的教育。长此以往必将成为人才培养的桎梏。
西方文化视知识为动态发展的,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教师往往扮演着引导者、协助者的角色。并且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本位的文化,尊崇人的平等和自由,师生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加上西方文化讲究竞争,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高。由此,西方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发现法,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推荐书目,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这种教学法要求学生有着较强的学习能力,虽然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外合作办学中来,但能否真正适合中国学生值得商榷。
(3)教学组织形式。中国文化是一种社会本位的文化,要求个人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突出人的共性,这种文化下,班级授课制备受欢迎。它把学生聚集在同一个教室之内,传播普世的价值、通用的知识,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中国文化追求和谐统一,是一种求稳的文化,这种教学组织形式也便于管理和控制。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本位的文化,追求个人的权利和自由,突出人的个性,这种文化下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一种小班制。它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因材施教。同时西方文化崇尚竞争,如果班级的人数较多,必然难以管理、引发混乱。而这种小班制组织形式恰恰能克服这一缺点,还能激发学生的良性竞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大多采用这种小班制。这一外来文化背景下形成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果不加以改造,盲目地加以引用,亦将会带来教学文化的冲突。
3.教学制度文化的冲突
教学的制度文化是指在长期教学中形成的规则、条例、制度等,它是教育思想观念的凝结,主要包括教学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等。
(1)教学的管理制度。中国文化是一种社会本位文化,尊崇外在的权威。从“教”字的构成来看,在甲骨文中,“教”字描述的是有人在旁执鞭演习,强使儿童学习的情景。这种教学管理文化是一种外在控制性文化。控制性教学文化把教学设定为传递客观知识、成人社会价值观和成人社会规范;通过教学实现对既有社会秩序规范的维持和复制;使教学成为围绕教材设定的知识和预设好标准的程序性操作,成为来自学生与教师主体外在强制的教学文化。[8]这种教学管理文化,不仅压制了学生的个性,也没有给教师参与教学管理留有一席之地。另外,中国文化重人治轻法治,这使得教学的管理权力集中在少数行政人员手中,他们有着巨大的权力,控制着整个教学的运行,教学管理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西方文化是一种个人本位的文化,推崇人的平等与自由。“教”字一开始就有引出、导出之意,由此,形成了民主型的教学管理文化。这种教学管理文化,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方式,并且随着教学的进行,不断地完善和调整。各方利益相关者都能参与学校的教学管理,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另外,西方文化重视法治,整个教学管理有着完备的法规、制度,各权力主体相互制约、相互监督。
(2)教学的评价制度。中国文化坚持社会本位,强调人的共性,这就使教学评价的标准、评价的方式整齐划一。中国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认为知识是固定不变的,学习的目的就是掌握知识。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就是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用一种静态的分数来代替。同时,中国文化崇尚权威、尊师重道,以权威性的考试作为评价方式,并且评价主体单一,教师拥有绝对的权力。这是一种重视结果的评价,这一评价方式使教学产生了异化。本该作为检测教学效果手段的考试,却成为教学中心,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围绕它进行设计。考试考什么学校就教什么,怎样考就怎样教。
西方文化坚持个人本位,强调人的个性伸张,并且西方文化是一种动态的文化,认为知识是不断发展的,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发现知识,获得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评价的标准呈现多元化,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特点做出评价,教学评价的方式多样化,重视过程评价。西方文化主张自由、平等,因此不存在绝对的权威,教学评价的主体多样化,既有教师的评价,也有学生的评价,还有第三方的评价。这是一种过程性评价,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同时能调动各方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融合
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冲突是两种不同类型教学文化的冲突,是一种共相的、空间上的冲突。由于文化的保守性,当两种不同的教学文化相遇,必然会相互对立和相互抵牾。然而,文化同时还具有适应性,这一适应性表现在不同文化间能够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世界,全盘否定或全部吸收,都不是正确解决文化冲突的方法。正如钱穆所言:“世界文化之创兴,首在现有各地区各体系之各别文化,能相互承认各自之地位。然后能异中求同,同中见异,又能集异建同,采纳世界各民族相异文化之优点,来会通混合建造出理想的世界文化,该是一条正路。若定要标举某一文化体系,奉为共同圭臬,硬说唯此是最优秀者,而强人必从。窃恐此路难通。”[5]
“教育及生活”,无论是西方的教学文化,还是中国的教学文化都植根于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教育为了生活,教育依靠生活,教育在生活中,教育培养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人是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人,是知识和能力协调配合的人,是既能生存又能生活的人。纵观西方教学文化,是一种科学主义的教育,缺少人的色彩,反观中国的教学文化,虽然是一种人文主义教育,但培养的是异化了的人。它们是一种工具理性主义的世界观,与生活的世界观大相异趣。生活世界观重过程而非本质;重创造反预定;重关系而非实体;重个性、差异和具体,反中心、同一和抽象。[9]其秉持过程、创造、个性、差异的生成性思维,能够有效地吸收中西方教学文化的精髓,为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的融合提供了新的视角。生活世界观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文化是一种生成性的教学文化,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崇尚一种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以现实生活问题为教育内容,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1.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中外合作办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事务的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首先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如果抱守残缺、偏于一隅恐怕很难会有创新。中国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社会本位的、以德为本的、先知后行的文化。西方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相互对立、个人本位的、以物为本的、先行后知的文化。两种文化相互区别、各有特色。生活世界观下的教学文化,坚持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认为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以生活为本位,引导学生关注当下的生活,既教给学生生活的知识,也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注重道德伦理教育和科学技术教育的统一;培养的是知情意行统一,富有创新精神的人,能有效地调和中西不同的教学文化。
2.平等交往的师生关系
中国传统的教学文化,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具有较高的地位,学生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师生间关系极不平等,是一种“我与他”的关系。西方的教学文化,虽然强调师生平等,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却存在忽视教师作用的倾向,教师只是一个协助者的角色。生活世界观下的教学文化以人为本,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的作用,认为教学是师生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这种主体间性通过师生间的交往来实现,在交往中师生都是主体,是彼此相互关系的创造者,通过相互关系的塑造而达成共识、理解、融合。[10]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的天性”。[11]师生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彼此间进行情感交流,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促进共同生长。
3.以现实世界共同的生活问题为教育内容
许多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往往以引进原汁原味的国外课程和教材为自己的优势。然而,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尽相同,社会发展状况各有差异,从异国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生活世界引导学生形成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对别人和对集体的适当关系,并指导学生理解人们的动机、幻想和疾苦,教导他们了解和热爱世间万物,养成一种与人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良好品质和体谅关心他人的情怀。[12]生活世界观下的教学内容,以当下世界的共同问题为中心,把每个问题通过专题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讨论、交换不同的意见。这些共同的问题,涉及当今世界的方方面面,既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还有生态的。多个专题组成一门学科,不同的学科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共同问题。
4.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
中国的教学文化,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压抑。作为主体的教师更像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作为客体的学生则像一个知识的接收器。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被“填鸭式”地灌输一些所谓有“营养”的东西。西方的教学文化以学生为中心,主张做中学,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强,但这也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影响到以后的发展。生活世界观的教学文化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性。生活世界观认为人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学生是有主体性的人,具有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生活世界观下的教学过程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差异性是人与人之间的标识。生活世界观下的教育,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各有特点,学生可能在某一方面、某两个方面特别突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创造性是知识和社会发展的生命。生活哲学的教学过程重视培养学生的发现精神、批判意识,时刻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已”。
5.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中国的教学文化,强调外在的权威和学生的共性,因此教学评价单一,主要是一种结果性评价。西方的教学文化尊崇民主和学生个性的伸张,因此教学评价方式多样,是一种过程性评价。从当今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和项目来看,它们大多采用的是西方的评价模式。由于东西方学生学习风格存在差异,这一标准将很难有效地对中国学生作出评价。生活世界观下的教学文化,能有效地吸收两者的长处,采用一种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在评价主体上既有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第三方的评价,但是所占的比例应有所差别,应主要以教师的评价和第三方评价为主;就评价的标准来说,生活世界观重视人的个性和差异性,因此评价标准应该多样化,设置不同能力的考核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既有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有结果性评价,三者配合使用;此外,还建立了有效的反馈系统。
参考文献
[1]肖正德.教学的文化研究:价值、进展、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7(4):64.
[2]王爱菊.教学文化冲突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9.
[3]李志超,于翠翠.教学文化建设中的观念冲突与制度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15,(4):51.
[4]梁漱溟.梁漱溟全集(第1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9:353.
[5]钟海.钱穆的中西文化观[J].学术论坛,2004(6):177,179.
[6]张岱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分析[J].理论月刊,1986(7):36,34.
[7]洛克.政府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3.
[8]龚孟伟,李如密.论当代教学文化的形态与功能[J].课程·教材·教法,2011(4):26.
[9]李文阁,于绍平.生活世界:人的自我生成之域[J].求是学刊,2000(1):28.
[10]冯建军.以主体间性重构教育过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86.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3.
中外文化交流 篇2
之
“英语那件小事”
策
划
书
关于举办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
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
二.活动主题
“英语那件小事”。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2年3月28日于理工三214召开。
四.主办部门
信息学院2011级1、2班。
五.与会人员
校方参观团及相关人员;
信息学院学生会、素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团委代表;
数位外国友人;
信息学院2011级1班2班全体同学。
六.活动背景
都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说21世纪的人们不会说英语,打电脑和开车,就是新一代的文盲,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英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或许对各位同学来说,学习英语只是一种任务,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习的。可是,英语的用处远不止应付考试获得学位这么简单。虽然联合国有六种官方语言,尽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如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却是英语。中国的人口最多,中国想要发展就离不开世界,要想在世界立足,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出路,不会那种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怎么了解其他地区?退一步来说,我们个人想要在世界上闯出一片天地,仅仅局限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闭关锁国的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它却时时刻刻告戒着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可是,如果语言都不通,甚至连最基本的交流都做不到,我们又如何来谈学习与发展呢? 而且很多人觉得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证,这是十分错误的。其实要从长远的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祖国,只有祖国的强大才能使汉语走向世界,这样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才能更加灿烂!
七.活动意义
以前学的时候有种强烈地兴趣,现在原因到很多了,为生存,为能和国内外的朋友们成功的交流,为了自己一种内心所获的感觉而学,Before studies time has plants intensely the interest, now the reason to very have been many, is the survival, for can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riend success exchange, in order to own one kind of innermost feelings attain the feeling studies,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好处,学习英语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希望,只是个交流的工具 找工作方面,比不会英语的人要容易些,而且会说英语,本身也很有成就感,更让自己自信!
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now what it means?
Means that in the future, I hope, just a communication tool to find a job than not English must easier, and will speak English, is also a great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but also their self-confidence!
在这个全球迈向国际化的时代里,学习英文变成是全世界约46亿人口皆必学习的课程。在学习英文还不完全是大家所热烈参与的活动之前,国与国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无论贸易活动、科技发展、文化交流以及人力资源等„的流通都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与距离,而就因为这层看不见的隔阂与距离的存在,才让我们了解到学习英文的好处和重要。
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英文可让我们提升竞争力,因为在这高学历的时代里,不论是求学、就业都有着一定的竞争力,而且现在各大学校、工作机关都在强调大家的英文能力,所以想要求得较高的学历以及一份较好的工作,只有让自己的竞争力比别人高出。除了提升竞争力外,学习英文也可以让我们增广见闻,因为英文已是大部分国家所共同通用的语言了,所以如果把自己对英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强的话,我们就可到许多国家探访当地的名俗文化,去看看不同国家的风景等„作各方面的文化交流也可让国与国的距离缩短,使整个地球形成「地球村」的美好型态。
当然学习英文的好处还有很多,也不止只有对我们带来好处,对所有的士、农、工、商皆有很多很多的帮助,包括各国之间学习教育环境的相互研讨、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生产技术的指教等„都会因为英文能力的增强,而使得彼此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容易、方便且顺利。所以现在的我们必须多多努力,使自己的英文能力增强,平时就可以多方面的学习英文,以后才能享受学英文所带来的好处!
In the world to move towards globalization era, learn English and become the world about 46 million people are certainly learning courses.In learning English is not entirely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by everyone before, between countries and even between people regardless of trading activiti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human resources, etc....have a layer of the flow of invisible barriers and distance , and because this layer invisible the existence of alienation and distance, only to learn English so that we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and important.For us now to learn English will allow u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because in this era of highly educated, whether it i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s a certain competitiveness, and it is now the major schools, the work of authorities in the U.S.emphasized the English ability, so you want to achieve highe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a good work, only to make their higher competitiveness than others.Apart from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the study of English also allows us to broaden the horizons, since English is common in most countries and common language, so if their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to strengthen, we many countries can visit the local customs of culture, to see the scene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so on...for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to enable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so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entire planet “global village” a beautiful pattern.Of course, the benefits of learning English there are many, but also more than only to our benefit, for all taxis, agriculture, industry, commerce have helped many, many, including between countries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mutual learning seminar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rm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dvice will be...because in English, ability, and their co-operation makes it easier, convenient and smooth.So now we have a lot of efforts to make their own English ability, usually can be multi-faceted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before they can enjoy the benefits.八.活动内容
(一)首先由主持人作开场陈词,依序介绍到场嘉宾及活动主旨;
(二)播放一段关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视频,突出活动主旨;
(三)再由主持人衔接,向到场的外国友人表示热烈欢迎,邀请其分别作自我介绍并为大家表演节目;
(四)其次邀请本学院英语成绩优异的学长或学姐为大家介绍学习心得,为大家阐释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大家努力学习
(五)紧接着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到班级事先分好的四个小组中,并进行气氛热烈的互动交流,让同学们从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
(六)由2011级1、2班英语成绩优秀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并分享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七)由1、2班的学生代表为大家表演节目;
(八)主持人邀请两至三位到场嘉宾分享活动感受并为大家总结今天活动的表现;
(九)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九.活动预算
(一)打印资料:5元
(二)购买装饰物:10元
(三)布置中所用工具:5元
(四)接待到场嘉宾:20元
总计:40元
加强媒介融合 促进中外文化交流 篇3
本刊记者(以下简称“记者”):您好,方主任,很荣幸能采访到您,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中文部的基本情况、栏目特色以及受众群体!
方腾:您好,很荣幸能接受《今传媒》这样一个權威性媒体杂志的采访。我所就职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是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拨款资助的公共广播、电视及多媒体机构。2012年,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刚刚庆祝了80岁的生日。澳大利亚人亲切地把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称为是“阿姨”。这个机构完全是一个靠政府拨款,纳税人的资金运作的非商业性机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商业收入仅局限于分布在各地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商店,出售节目及纪念品和节目销售)。在各个平台,节目中完全不穿插广告或是赞助。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确保澳大利亚广播公司不受任何商业企业的影响。澳大利亚国会通过的《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宪章》确保其编辑独立性、自主性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目前有一套模拟电视节目,被称为ABC1-综合频道,另外三套数字电视频道-ABC2 –幼儿与娱乐信息频道,ABC3-青少频道;及ABC24小时新闻台。除此之外,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还有一个国际电视频道-澳大利亚电视网。在广播方面,澳大利亚广播公司有多套全国性的专业功能的广播电台,例如:古典音乐台、青年音乐台、全国广播电台、24小时新闻及国会辩论转播台,还有分散在各地的几十个地方台。在澳大利亚国内,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还拥有多个数字广播电台,例如澳大利亚流行歌曲新人台、体育大看台等。在对外广播方面,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属下的澳大利亚广播电台(Radio Australia)70多年来一直担负着这方面的重任。
目前澳广中文部拥有8名节目制作人员。随着通讯技术的变化,澳广在转型,澳广中文节目也在转型。目前,中文部一天制作一个小时的现场直播的新闻、时事、资讯类节目(直播时间为澳大利亚东部标准时间8点,即北京时间6点),全天候的网站(radioaustralia.net.au)中包括新闻、广播节目以及英语教学节目。在不断扩展的社交媒体,中文部开设了四个新浪微博帐号(ABC澳洲广播电台、ABC澳广电台方腾、ABC澳大利亚国际电视台、ABC英语直通车)。经过2010年的战略性调整之后,澳广现在的定位是立足澳大利亚,放眼亚洲,通过澳大利亚的视角审视大小事。我们中文节目不仅要顾及到海外受众(中国大陆、台湾、香港、东南亚、新西兰),还要贴近澳大利亚华人的生活。我们的节目涵盖对澳大利亚文化、生活的介绍,对澳大利亚华人移民社区的介绍和报道,对重大亚洲事务、国际事务的报道,对中港台大中华区的报道与分析。节目内容涉及新闻、时事、财经、体育、亚太华人事务、侃谈澳大利亚大小事等。
除了电视和广播之外,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近来还与时俱进,大力出资发展多媒体,即网上视听、手机平台及高科技产品。
记者:您在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工作之前,曾从事过15年的电台工作。您的这段工作经历对您现在的管理工作有什么影响或者激励?
方腾:我现在从事的是中层管理,这意味着我不仅要负责中文部战略性大方向的指定、人员及节目的管理,与电台内外人员、机构的交流、接受澳大利亚广播公司内部其他电视、广播节目的采访,当然,还要参与、把关每天节目、网站和微博的制作。制作节目正是我的兴趣所在。在我到澳广工作之前,我曾经就职于多家澳大利亚及国际广播电视机构,因而对于节目制作和新闻采编早已轻车熟路。不过,如何能带领一个团队制作高水准、让受众喜欢的节目不仅需要有节目制作的丰富经验,还要有很好的新闻嗅觉,市场营销的理念及对受众需求的最新认知。可以说,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我这样的电台中层带来了很多的优势,网站点击率等各种数据源源不断地进入到我的电脑,对这些数字的分析与解读成为我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对于我来说,微博可以说仍是个新鲜事物。如何构建一个与受众实时交流的平台,如何增加自己的影响力,已经成为我们这一代媒体人的必修之课。目前,媒体的变革几乎天天都在进行之中。我的一个理念就是找准方向,大胆尝试,充分吸收、学习新鲜事物。让我们从创新的体验中寻找崭新市场。我坚信,媒体人要善于随着外部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不过,从市场学的角度来看也要知道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哪里,怎样让受众知道你的存在和新产品的出现。我和我的团队最发愁的就是如何确定战略方向,如何不断更新战略方向。媒体中层还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做人的工作。还好,我在大学除了学新闻之外,还选修了心理学。这对我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团队精神的建立至关重要。我发现,建立一支志同道合,齐心协力的团队对于在媒体竞争的大战中获胜是不可缺少的。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和相互理解与沟通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在担任澳广中文部主任之前,做人的思想工作是我的一个弱项。我对解决同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有时束手无措。但是,两年多的历练使我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你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下属对你的尊重不是来自你的职位,而应该是对你工作、为人的佩服。
记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闻传播方面取得重大的发展和突破。这些年您不断活跃于墨尔本的华人社区,而且还从事中文教育及翻译工作,您是怎样把我国厚重的文化精髓和底蕴很好的推向国际呢?请您谈谈具体情况。
方腾:中国的发展以及取得的成就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这一点,在海外生活的华人体验得最为深刻。媒体是传播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华文化的传播则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软实力。除了传媒是我的一个终身兴趣之外,教授中文也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之所以愿意倾注我的时间与精力在教授中文之上,主要是因为我觉得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播给其他人是一种人生极大的乐趣。在很多场合看到我以前的学生叫我一声校长好,心里美滋滋的,有很强的成就感。目前,在墨尔本,中文学校犹如雨后春笋,发展得很快。但是一个问题就是大家只注重本地华裔的后代,而忽略了非中文背景的其他族裔学生对中文的学习。这需要像我这样的中文教育界人士更好地面对、解决。
至于翻译,也是我一个爱好。作为一名语言工作者,我希望能通过口译、笔译更加熟练地掌握中英文两种语言。对于同声传译的尝试也让我学了一门新手艺,体验到了作为高级翻译的辛劳与乐趣。这对于我的新闻工作也有好处。
记者:中外传媒文化有哪些差异和不同呢?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方腾:对于在澳大利亚新闻系毕业的我来说,中西媒体的差别蛮大。西方媒体不大讲究导向问题,而是尽量把不同观点展现在大家面前。由受众自己鉴赏对错,谁是谁非。西方媒体与公众期待更多的负面报道,而不是歌功颂德的正面消息。西方记者批判性很强,不相信任何人的人任何讲话,除非已经被记者本人证实过。现如今,在西方,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看到“快餐式”的媒体形式,深入报道与分析不再受到大多数人的宠爱。这种媒体文化其实很危险。为了生存,一些商业媒体更注重的是节目的形式,包装,以迎合大众的好奇心来赢得收听率,收视率。这种现象在中国也有,但是没有那么的严重。
记者:您作为一位优秀的国外广播电台管理人员,您对我国电台的管理和运营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国外传媒的发展模式及理论实践对中国电台乃至整个传媒的发展有什么借鉴和启示吗?
方腾:一直以来,由于广播电视媒体都处于老大的位置,危机感不强。再加上财大气粗,往往不能及时抓住媒体变化。深入市场,了解受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同时,你的媒体产品必须独具匠心,没有人可以复制。主持人和他们的风格,以及运作、交流良好的制作团队都是不可复制的。由此可见,人才是广播最终成功的要素,如何招到、揽住这些人才,?怎样将他们包装,推广也是一门很重要的技能。
在今后五年的时间中,媒体变化将会十分巨大。如何把握消费者的媒体消费习惯的变化,及时跟进,不怕失败地大胆尝试将是媒体媒体管理人员的巨大挑战。媒体的多方位发展,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将会给电台扩展到其他领域带来新的生机。产业多样化是媒体发展的一个方向,但是这些所涉及的领域必须是媒体能充分扩大电台影响与发挥核心能力的领域。
记者:在新媒体不断出现而且蓬勃发展的今天,您认为作为传统媒体的电台应该走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才能占领市场经济的舞台?
方腾:现在是传统媒体大变革的时代。在澳大利亚,一些纸媒和电台、电视台感到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越来越多的受众选择网络和社交媒体作为新闻摄取的主要途径。广告、赞助也渐渐地远离了主流媒体,逐渐分流到了新媒体。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发展,受众不再接受大众传媒的概念,而更加窄化的小众意识不断增强。自媒体(独媒体,即一对一的媒体传播形式)将可能成为满足受众需求的唯一办法。在澳大利亚,一些流行歌曲网站提供上百万首最时尚的歌曲,虽然不允许下载,但是在交纳钱数不多的月费之后,可以没有限制地收听。这有可能会取代目前的流行音乐电台。
社交媒体,例如海外的推特和Youtube逐渐成为重要的新闻传播渠道。国内的新浪微博等也逐渐成为了非传统的新闻机构。他们成为很多年轻人消费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它有可能会取代24小时新闻、资讯电台。受众也不再满足你播我听的传统模式,而希望直接参与节目的制作,将他们的理念,观点不受限制地传播出去。传统的广播还面对视频的挑战。再加上广播的竞争不再是一个国家的竞争,国际媒体,海外的地方电台也将加入到数字媒体的竞争之中。在海外,由于设备和频率资源成本进一步下降,很多私营机构大量涌入多媒体市场。还有人预测,今后的媒体将多以视频,而不是文字作为主要载体。这意味着广播的出路就是朝着媒体整合的方向发展。广播的优势就是陪伴性、生活性、参与交流性。它必须结合电视的视频、社交媒体的放射性、贴近式的传播方式,在品牌的效应下,以各类广播以外的大型活动的支撑下,继续坚定地生存下去。总之一句话,广播如果想生存发展,就必须借用其他媒体平台的优势,将广播节目视频化,传播方式多样化,平台全面化(不要被束缚在自己的平台上)。资讯信息可以被改编成各种适合不同载体的形式,一次撰稿,多平台、载体发送。只有这样,广播的经济优势才能发挥出来。
记者: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趋频繁密切,中国对外传播的实力和规模不断扩大,您认为我国在中外文化传播方面有哪些还需要改进和完善?
中外文化融合 篇4
一、理论概述
20世纪80到90年代, 荷兰管理学家Hofstede (1991) 提出了跨文化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文化维度 (culture dimensions) 理论。该理论总结了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差异的五个维度: (1) 权力的距离; (2) 个体和集体主义; (3) 阳刚性和阴柔性; (4) 对不确定性的回避; (5) 长期和短期导向。从文化维度的视角出发来研究跨文化管理, 可以有助于我们认识到不同的文化群体所采用的管理原则和方式与各民族和国家不同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之间的关系。因此, 企业管理者必须要在观察对比不同国家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来对比分析不同国家在管理方式上的差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进行企业内部跨文化管理活动的目的。
黎伟 (转自晏雄, 2008) 在借鉴国外文化维度理论分析方法的基础上, 设计出新的文化维度问卷, 并从如下五个方面对国内一些企业进行文化调研: (1) 管理导向; (2) 风险偏好; (3) 责任主体导向; (4) 思维习惯; (5) 成就导向。他认为不同国家的管理导向有人治和法治之分;风险偏好有强和弱之分;责任主体有集体和个人之分;思维习惯有演绎式和归纳式之分;而成就导向有绩效导向和因袭导向之分。以上的文化维度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更加适合中国现阶段所处的文化环境, 因而对国内的企业 (尤其是中外合资企业) 跨文化管理更加有针对性。
二、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冲突
文化冲突可以理解为不同的文化或亚文化在互动过程中, 由于某种抵触或对立状态所感受到的一种压力或者冲突。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对中西方国家不同管理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管理者以及员工在执行企业管理职能时, 由于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冲突。
1. 人治和法治的冲突
西方文明从人性的角度把人分成经济人、社会人和文化人, 并主张要用法制来约束人, 用物质金钱来激励人 (陈诗高, 2006) 。因此, 西方的管理注重“法治”, 企业的管理文化强调组织内部结构的严密性, 以及实施控制手段的健全性。由于西方文化崇尚个体主义, 强调个人的独立性, 因而必须要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制来对人进行约束, 以达到防止组织内部人员过分强调自我, 甚至各行其事的做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性本善, 以人为本, 企业管理也体现为“人治”。中国企业虽然也强调管理者应该建立严密的组织结构和健全的控制手段, 但企业员工在下面对上级指令实际的执行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人浮于事、制度意识淡泊的现象, 即便制定了好的制度, 执行力往往也不够, 导致企业内部组织涣散, 企业管理职能很难有效发挥。
由于人治和法治的差异, 合资企业双方共同商议和制定的管理制度, 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也会引起双方员工的分歧和误解, 中方往往认为外方管理人员对制度的理解太过僵化, 而外方则往往认为中方管理人员对制度的执行力不足, 甚至会对中方员工产生消极的印象。
2. 高权力距离和低权力距离的冲突
权力距离 (power distance) 决定着社会群体在多大程度能够接受社会或组织中权力的不平等分配。权力距离是最能体现中西方民族文化差异的文化维度。不同的国家权力距离不同, 在高权力距离 (high power distance) 国家, 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划分并强调等级观念, 突出组织内部上级领导的权威性, 上下级距离远;而在低权力距离 (low power distance) 国家, 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 组织内部的等级意识不强, 上级管理者和下级员工之间只是分工不同, 而且职务高低具有可变性。
中国属于高权力距离国家, 自古以来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处世原则。中国人从家庭到组织都深受“家长制”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 十分看重一个人所拥有的社会权力以及身份地位。中国企业组织结构属于金字塔型, 决策程序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而西方国家, 尤其是美国, 非常推崇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人的职业分工与身份地位的关联度不高。西方国家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呈现扁平化的特征, 在决策程序上相应地较为民主。
权力距离上的差异对中外合资企业的组织规划是一种挑战, 也造成了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冲突, 表现在对权力的使用上的集权和授权管理之间的冲突。中方倾向于集权管理, 外方倾向于授权管理。在管理实践中, 外方往往认为中方管理人员决策不力, 而中方则往往认为外方管理人员决策过度。
3.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冲突
作为区分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所关注的是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崇尚个体主义的民族和国家追求的是个人目标、个人自由和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具有集体主义特性的民族和国家则强调群体目标、群体利益和群体价值的实现, 为了达到目标群体成员之间需要相互信赖、相互帮助, 所有成员首先考虑的是集体利益, 其次才是个人利益。中国文化重视集体主义导向, 认为个人的价值与目标只有在追求集体价值与目标的过程中才能够实现;而西方文化, 尤其是美国文化, 则突显个体主义导向, 强调个人价值和目标, 信奉个人能力至上。
在中外合资企业管理实践中, 中国员工往往以组织的利益为重, 期望团队领导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并带领成员做事, 尽力在组织中营造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情感, 并崇尚集体至上的管理风格;而外国员工往往会积极地参与到领导职位的竞争当中, 为了达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还会积极地参与到组织决策的过程中。因此, 一方面, 中方员工认为外方管理者缺乏人文关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紧张;另一方面, 外方管理层则认为中国员工在工作中不够积极主动, 个人能力和责任意识不强。
4. 强不确定性回避和弱不确定性回避的冲突
不确定性也可以理解为风险。当人对所处的社会环境存在不确定的感觉时, 往往会尝试以不同的方法和渠道来回避这种不确定的事情或风险的发生。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对不确定性的回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强弱之差异。中国文化体系为较强不确定性回避,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则偏向于弱不确定性回避。不同国家文化在不确定性回避问题上的特点, 反映在企业跨文化管理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的企业员工在对冒险、创新的态度和看法上, 有着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
西方国家大多属于海洋国家, 人民的生产生活主要靠渔业。长年的海上生活和劳作造就了西方人敢于冒险, 不安于现状的品质。西方国家企业的管理文化给管理者和员工提供了冒险和创新的舞台, 并不断研制新产品、开拓新市场、运用新方法来推动企业发展和壮大。这种鼓励冒险和创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激励员工积极拼搏进取, 推动科技不断进步的作用, 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风险机会, 把握不好就会让企业发展陷入困境。
中国属于大陆国家, 人民的生产生活主要靠农业。几千年的传统农耕文化养成了中国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安于现状、恬淡无为的心态, 循规蹈矩、保守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 以及对新事物和新思想比较保守的态度。在企业管理和工作实践中, 中国员工往往表现出勤奋和稳键的作风。但相对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员工而言, 中国人在很大程度上创新和冒险精神不足。
5. 阳刚性与阴柔性的冲突
具有阳刚性的国家文化崇尚追求事业的成功, 具有阴柔性特征的国家文化更加注重生活的幸福、和谐。西方大多数国家尤其是美国文化具有高阳刚性的特征, 表现在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上, 始终是工作第一, 生活第二。美国人看重事业的成功, 伴随事业成功的必然是相应的财富以及社会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中国文化偏向阴柔性的特征,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十分重视家庭和家庭生活, 注重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 进而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如果不能将创造企业价值与营造和谐企业文化统一起来, 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
6.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的冲突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的分维涉及到一个民族和国家文化价值观中对于社会所追求的利益在实现时期长短方面的差异。在以实现长期利益为导向的国家文化中, 人们考虑的是长远的将来, 并对事物的发展变化抱有足够的期待和耐心;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 人们则会注意在当下生活中对财富的点滴积累, 为未来的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相对而言, 在以实现短期利益为导向的国家文化中, 人们往往从现时出发, 眼光仅仅放在近处的目标, 很多时候甚至会忽略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中国文化属于利益长期导向型, 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文化多偏向于短期导向型。在中外合资企业中, 中国员工更加注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 同时做事又放眼于长远的将来;更加注重将工作重心放在长远目标的实现过程上, 管理方式偏向于大局化管理, 并尽力营造和谐稳定的企业文化。而以美国为代表的不少西方国家的企业员工更加倾向于为实现近期的目标而努力, 在资本投入时也更加期待短时间内就能收到应有的回报;员工之间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往往会用各种方法相互竞争。这一文化冲突的存在会给中外合资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决策和执行计划时带来很大的麻烦, 对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造成巨大的阻碍。
三、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中的文化融合
合资企业跨文化管理成功与否, 取决于双方能在多大程度上将各自的文化差异与企业管理进行有效的融合。企业的管理者有必要通过系统的策略和方法来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特征进行优化整合, 打造适合企业在中国本土发展的新型企业管理文化, 进而构建起符合本企业特色发展的跨文化管理模式。
1. 人治和法治的融合
中国企业管理重人治, 重感情, 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但是, 这种相对富有弹性的管理在理性和法治精神方面则比较不足。然而,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健全的制度以及对制度有力的执行。因此, 中外合资企业就必须要将人治和法治文化融合起来, 中方应该合理地借鉴外资在依法管理方面的经验和优势, 并加强各自文化价值的优势互补、完善严格的企业法律和制度环境,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合资企业法制标准和管理水平。企业双方管理者只有在管理制度上充分融合互通, 才能推动企业建立健全科学规范、新颖灵活的管理体制。
2. 高权力距离和低权力距离的融合
为了打破权力距离障碍, 中外合资企业应该营造管理层与基层之间的开放式沟通环境, 让各部门负责人和员工能够方便地接触和交流。比如, 可以定期开展茶话会, 让管理者和员工在轻松的氛围中沟通;也可以将部门负责人和员工的办公地点设在一起, 有效地拉近上下级之间的心理距离, 有助于形成企业内部轻松和谐的文化氛围。
3. 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融合
企业应充分将挖掘个体潜力与提倡团队合作相结合。一方面, 给予员工个体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另一反面, 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来实现企业整体目标。为此, 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个体的工作热情, 同时, 强化团体意识。在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优势融合的过程中, 企业员工就会为了企业的整体目标尽力发挥自身潜力并创造奇迹。
4. 强不确定性回避和弱不确定性回避的融合
在企业发展和员工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 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不确定性的机遇和挑战。为避免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积极地迎接的机遇和挑战, 同时提高创新能力, 企业应该尽力为有潜力的员工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 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不断地创新。同时, 企业还应该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让员工感觉到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对企业产生归属感。这样就可以将西方文化的冒险创新精神和中国文化的勤奋务实品质有效地结合起来, 为企业迈出稳健的创新步伐打下坚实的基础。
5. 阳刚性与阴柔性的融合
企业的目标旨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事业的成功, 然而, 企业的成功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努力, 因此, 中外合资企业应该将西方人的追求事业成功的“阳刚性”与中国人的偏重工作生活和谐幸福的“阴柔性”有效地融合起来, 力求达到“刚柔并济”的完美境界。企业的管理层应该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企业的功利主义色彩, 增添企业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 让员工感受到企业如家庭般的温暖, 形成既有竞争、又有温情的企业文化。
6. 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的融合
长期导向的中国文化注重企业的战略规划, 而短期导向的西方文化看重现实利益。因此, 中外合资企业双方管理者应该将企业的战略规划与短期目标合理地融合起来, 可以通过一下的方法。比如, 以企业为顾客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 进而建立顾客对企业的忠诚、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 立足本土、面向全球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管理层及时与员工沟通企业发展的最新情况, 让全体员工都了解企业短期目标的实现情况, 并强化员工的忧患意识和长远规划能力;重视员工培训, 为企业长远发展做好人力资源的储备等等。
四、结语
中西方传统与现代管理思想的交融碰撞, 将有助于塑造特色鲜明的中外合资企业文化。为了打造新型的企业文化, 中外合资企业应根据管理者和员工工作的实际所需, 举办内容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培训, 增进全体人员对文化差异的认识和理解, 进而提升他们在面对跨文化冲突时, 灵活、妥善地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能力。合资企业管理双方的良性互动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保证, 这就要求企业高瞻远瞩、立足本土、面向全球, 将中西方管理经营理念进行优化整合与优势互补, 形成适应全球化市场的长远战略目标、统一的跨文化管理经营理念以及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企业文化, 从而凝心聚力, 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源动力。
参考文献
[1]Hofstede, 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Mc Graw Hill, 1991.
[2]陈诗高.中西方管理思想的跨文化分析[J].甘肃农业, 2006, (9) :50-52.
[3]田晖, 鲁菊红.中外合资企业跨文化冲突融合策略—兼析中国惠普跨文化冲突融合之道[J].求索, 2012, (3) :14-16.
[4]晏雄.基于文化维度视角的跨文化管理理论述评[J].消费导刊, 2008, (2) :24-26.
中外文化简史论文 篇5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0909201009教
21浅谈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它的萌生、勃兴、鼎盛期,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体验品味茶的芬芳,或为生活实用,或为怡情养性。它由文人雅士发掘升华,与儒道佛三家思想相结合;又走向寻常巷陌,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主张天地人的统一。在雅俗交融中贵和求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雅俗共赏的魅力,也是它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雅与俗传统文化历史
一、茶文化简述
茶的根源在中国,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茶被利用的历史有 4000 多年,种植史和饮用史也有 2000 多年。数千年来,中国一直稳居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中国茶文化酝酿于隋朝之前,在唐代初步形成,到了宋代、明代已经达到鼎盛。唐代创立的中国茶文化,不仅对华夏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做出了贡献。永泰元年,也就是公元 765 年,陆羽完成了《茶经》,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也是一本讲茶文化的书,《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所以,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茶文化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如茶史、茶诗、茶画、茶道、茶艺、茶树栽培学、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核心部分当属茶道和茶艺。可见,茶文化包含茶道,两者是从属关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以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词典歌赋等内容。茶文化是一种“中介”与“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手段。
二、茶文化发展中的雅俗纷呈
(一)以生活实用为特征的茶文化萌生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的发现出于偶然,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主要当做药材使用,是一种能解百毒亦可提神醒脑的灵药。也就是说,在中国茶文化萌发的初期,茶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当时缺衣少食、物质极其匮乏的先民们的生存需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
关。至于后来由此衍生出复杂精细的制茶工艺、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当时的神农氏也始料未及的。可以这样理解,茶文化的萌发始于俗世实用的需求。
春秋之前,人们习惯生嚼茶叶,茶叶的味道苦涩中带有清香,让人得到感官的快乐。春秋以后,在茶由药用转为日常饮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茶当菜,以茶作羹的过渡时期。《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茗”字初始义为茶之嫩芽,后泛指茶);《尔雅》中,茶的注释为“叶可炙作羹饮”。此时人们对茶的使用仍然以生活实用为主,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作为人体解毒的一种食材和其他食物搭配。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基诺族人至今有吃“凉拌茶”的食俗,他们采摘茶树鲜叶,揉碎后放入碗中,与大蒜、辣椒、盐等配料拌匀,最后与清澈的泉水调和食用,也是基于以上目的。
(二)与贵族名士志趣相结合的茶文化勃兴期
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庄无为主义、孔孟仁爱思想等也逐渐渗透到茶文化领域。茗茶清香、淡雅、质朴、飘逸的气质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人生志趣不谋而合。而后,经历了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的全盛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道教逐步形成,茶文化就此开始与儒、道、释思想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魏晋士族名士清谈玄学蔚然成风,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儒、道、释殊途同归,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提倡坐禅与顿悟,于是尚酒的奢靡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此消彼长,嗜酒遁世、醉酒浇愁的士子们纷纷转而与茶结缘,一时形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西晋人杜育曾这样描述,采茶初秋,水中漂洗,放在东瓯产的陶瓷器中,用匏去盛岷江之水,象公刘(周之先祖)那样于松下泉边,当炉煮茶,在文人学士看来,整个过程甚为儒雅,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之感。这套生煮羹饮程序,说明当时煮茶有了一定的规范,茶事活动开始与用茶人的精神追求结合,士人从关注茶的实用功能转为更多地品味茶的意境之美。久而久之王侯将相、地方官吏纷纷效仿,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晋书》就曾记载,谢安、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用茶果招待宾客,可见在魏晋的上流社会,人们开始用茶进行礼仪交往,传达心意,这为茶文化在唐朝的兴盛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雅俗共同发展的茶文化鼎盛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兴于唐代,这与佛教禅宗在这一时期大行其道密不可分,也和唐人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多姿多彩的社会气象相辅相成。深山古寺的僧人潜心研究种茶制茶,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皆出自佛寺。僧人饮茶悟道,讲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茶文化与佛学哲理融为一体。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杜
阳杂编》记载有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此外,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由此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普遍的饮料了。而在茶文化走向大众的同时,自唐兴起的贡茶制又使宫廷贵族饮茶走向等级化、礼仪化、精细化、程式化,茶艺之四要素“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高品位”。更有陆羽所撰《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两宋时期,茶文化发展登峰造极:一方面,饮茶习惯深入平民社会的各个场所、各项事务,小至待人接物,大至婚丧嫁娶;另一方面,宋人积极热情地探究品茗艺术,尤其是盛行于文人学士中的斗茶风俗更使饮茶过程格外情趣无限、韵味无穷,成为中华茶艺的发端。及至明清,出现了六大茶类,饮茶方式亦出现了巨大变革,由煎煮团茶、饼茶转为冲泡散茶为主,茶事过程因此逐渐删繁就简。另外,清代茶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轰轰烈烈地发展,各色人等皆可在茶馆茶肆边饮茶边纵横国事、闲话家常,这标志着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所创造的小圈子里走了出来,真正踏进寻常巷陌,走入了千家万户。
三、茶与儒道释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 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 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 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 儒道释三家的哲学理念都与中国茶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儒道释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又曾综合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可以说, 没有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与凝聚, 也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事实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 儒道释三家逐渐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水乳交融, 难分难解的整一状态。我们注意到, 作为茶文化成型期的唐代, 正是儒道释三家集成融合的时期, 这在陆羽的《茶经》以及后来的茶学著作中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分析这些茶学著作的思想特点时, 很难断然指出作者所奉行的是儒, 是道, 还是释。就如“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的观念, 儒家用之取其人格的“自修”;道家用之合其生命之“虚静”;佛家用之悟其精神之“空灵”。因此, 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 是儒道释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茶是儒,沐日月之光辉,呈中庸之和气,汲天地之精华,表仁义礼智信;茶是道,吐阴铸纯阳,复水号长春,玉露表清和,神韵致真静;茶是佛,孟臣沏彼岸,玉露醒迷顽,净空悟大道,三杯心生莲。所以茶是健康的饮料,文明的饮品,和谐的载体,让我们通过对茶的品饮,喝出健康,喝出文明,喝出和谐,体悟宇宙人生之大道。
参考文献:
[1]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2] 黄德贤.中国茶道的本质及茶文化的发展[J].茶业通报, 1996(18): 46-49.[3] 王旭烽.中国茶谣与文学[J].农业考古, 2008(5):28-35.[4] 蒋栋元.试论茶的文化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哲社版, 2004(5): 90-93.[5] 贾红文,赵艳红.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M].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
中外文化融合 篇6
【摘要】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呼吁外语教学的后交际时代到来。以内容和语言融合学习(CLIL)为主的教学正好体现了外语教学文化转向和认知的关注与培养。本文通过对CLIL的解析和课堂语境的分析,建议从课堂语境真实性和社会化的角度来构建外语语境的社会化,以此达到学习者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内容和语言融合学习(CLIL) 真实性 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8-02
一、研究背景
外语教学的后交际时代(post-communicative ear)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任务教学或项目教学(project-based)为特征的,要求外语学习语境真实化,语用交际化,学习自主化,而任务或项目的设置也加快了语言与内容的融合。由此,语境和内容成为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推进了现代语言教学中跨学科教学(cross-curricular teaching)以及CLIL的形成。
二、CLIL解析
根据Mary(2011)定义:“内容与语言融合性学习(以下简称CLIL)是指用外语来教授和学习学科知识的教学方法”。虽然语言和内容是CLIL关注的两方面,课堂上的主要核心是围绕内容而不是外语语言本身来展开。
本质上说,CLIL涵盖了以内容依托(content-based)为重点的各种双语教学。同时,根据对内容和语言关注程度,CLIL教学两端分别是以内容为主的强范式(hard form)和以语言为主的弱范式(soft form)关系如下图 (转引自Mary,2011):
可见,CLIL教学是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针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学习环境,CLIL教学能灵活多变、因“需”制宜。其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习者的学科知识,也关注外语语言技能的培养,通过融合语言和内容的学习,达到知识的语言化和语言的知识化,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
三、CLIL课堂语境社会化
(一)CLIL课堂语境
目前Coyle (1999)提出的CLIL课堂教学4Cs原则得到学术界的广泛认可。4Cs具体指的交际(communication)、内容(content)、认知(cognition)和文化(culture)四个层面:课堂交际旨在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内容的习得旨在通过给学习者提供多元化和多角度的学习机会以获取目标语的学科知识;认知方面的训练重在开发学生语言和学科的思维能力;文化的学习则为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做准备。
马林洛夫斯基在研究新几内亚东部原始文化中发现了语言与社会和文化的关系并提出了“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此后,伦敦学派Halliday(1985)也对语境的含义和构成进行了分类: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语言语境包括篇内语境(intra-textual context)和篇际语境(inter-textual context) ,非语言语境则包括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
CLIL课堂语境兼顾了语言和非语言语境。其中语言的学习主要是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展开,同时也运用搭建支架(scaffolding)、读写操练、词汇表等方式对重难点语言知识进行语境意义下的学习,达到“形”“义”结合。非语言语境则根据学习者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和思维训练来设置学习任务,通过增强学习动机和内驱力,使得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的获取能潜移默化,达到语言交际意义化。
(二)CLIL课堂语境的真实性
真实性一直是CLIL核心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据Richard(2013)调查,1998年至2013年,国际双语教育和语言学期刊刊登的与真实性相关的文章几乎每期一篇,而在CLIL研究期刊上,37%的研究都关注了真实性这一话题的探讨。
CLIL课堂本质强调用目标语学习学科内容,而非用目标语交际的某个特定的群体。所以,区别于以往外语教学中注重创设真实语境或说话者身份“目标语化”的界定,CLIL通过“真是的目的”(authenticity of purposr)使语言使用、学习材料、任务设置的真实效果最大化,即语言真实性是真实有意义交流的副产品。四者关系如下图所示:
实际上,CLIL对教材真实性的定义脱离了以目标语为主的本位主义。教材的真实性不再拘泥于是原版还是改编。因为即使是原版教材,如果以语言点为中心,同样会使课堂活动落入传统教学的窠臼。以内容为中心的CLIL教学,语言材料的使用更灵活,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训练不再是外语学习的终极目标,而是通向学科学习的必要途径。这样的学习使得语言技能的培养具有实用价值,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动机。在我国,尤其在大学外语教学中,外语课堂一直提倡向英文授课方向努力,以此增强学生外语曝露(exposure)帮助实现语言内化。
(三)CLIL课堂语境的社会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美国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1986)等人提出语言社会化( language socialization),主是指“儿童或新成员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获得能让他们有效地、恰当地参与某个特定社群社会生活的知识、社会定位以及实践经验”。儿童在母语习得过程中,认知能力与言语能力形成离不开环境体验和社会交往。同时,个体化的言语行为更离不开社会文化和情景语境的支持。
既然语言的习得是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 二语课堂就不能忽视课堂语境的社会化功能。在CLIL教学中,应该怎么实现课堂环境社会化?微观方面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的母语作用、认知期待和认知技能来实施。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允许中介语在课堂中的适当运用,也要高度警觉学习者母语社会语言规约对二语社会语言规约产生干扰的各种语境。宏观方面而言,要把外语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增设外语第二课堂课时比例,依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学习需求,整合学习者个体化和语言社会化,促使学生通过实践运用获取通用知识(universal knowledge),增强跨文化能力,培养具有多语言、多文化视角和创新能力的学习者。
四、CLIL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一)教师认知的转变
教师认知属于教育学概念,对教学起着重要影响(Brog, 2003:81)。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对语言教学的认知受已有的学习经验、语言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根据“门徒的观察”(Apprenticeship of Observation)理论,教师认知的形成和改变不是一蹉而就的。然而,对不同教学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thinking),影响教学行为(action)。
在构建CLIL课堂语境社会化过程中,要把对教师的研修培训和行动导向(action-based teaching)结合起来。研修班的培训要去 “形式化”和“专家一言堂”,关注教师的真实需求和反思的能动作用,结合我国外语教学重视语言而忽视内容,只关注内容而忽略语言的弊端,使CLIL提倡的语言与内容融合的教学理念能在相关教学背景中发挥一技之长。
(二)思维能力对CLIL教学的影响
加拿大教育学家Cummins(1979)区别了两种外语水平能力:基本人际交往技能(BIC: Basic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ve)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CALP: Cognitive Academic Language Proficiency)。前者指在日常社交中表现的听、说、读、写语言交流能力 。后者指发生在学科学习中高度抽象、缺乏语境支持的言语交际能力。
CLIL课堂语境下的教学注重学习者基本人际交往技能和认知学术语言能力的衔接与过渡。就认知思维方面,CLIL运用布鲁姆对认知从低级到高级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的分类、搭建支架、利用档案评估等来指导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设置。相比于至下而上(bottom-up)的学习模式,CLIL课堂更倾向于用至上而下(top-down)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法从宏观的角度把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与语境线索和整体含义紧密联系,使得内容的学习更深刻有效。
五、结束语
正如盛云岚(2012)指出:CLIL 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浸没式教育、双语教育、基于内容的教育和跨课程英语学习等多种模式的经验,在理论和实践上逐渐成熟。鉴于中国与欧盟在师资、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我们在运用CLIL教学理念一定要立足优势、明确定位,积极探索课堂语境的真实性和社会化,体现外语教学的文化取向,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本土的语言与内容整合式学习模式,推动我国外语教学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盛云岚. 欧洲CLIL模式:外语教学法的新视角.山东外语教学[J].2012
[2]Coyle,D. Theory and planning for effective classrooms: Supporting students in 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 contexts[A]. In J.Masih(ed.). Learning Through a Foreign Language [C]. London: CLIL. 1996: 46-42.5:65-68
中外文化融合 篇7
现代汉语白话文中“文化”一词是一系列欧洲语言中相应词的直接翻译, 而这些词都派生于“cultura”这个拉丁词, 其最早的基本意义是“耕作, 种植;作物”。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人类认识的深化, “culture”一词的外延不断延伸, 内涵不断丰富。十九世纪人类学家泰勒 (Edward Tyler) 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 (Primitive Culture) 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 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泰勒的定义强调了精神层面的文化而忽视了物质层面的文化。《辞海》关于“文化”这个词条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条定义中不难看出文化具有时空性。从时间角度看, 文化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反映, 后一时期的文化是对前一时期文化的过滤和积淀, 现代文化是对历史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从空间角度看, 各个民族、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生态和人文环境下, 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地域文化。因此就存在古今文化传承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 而这就需要语言这个工具来完成。我国语言学家罗常培先生说:“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 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 语言即是文化的载体, 那么文化不同则语言不同, 语言不同则交流不畅, 于是, 翻译活动便产生了。
翻译活动正是跨文化交流的桥梁。各国文化有共性, 但不同的地理、生活环境决定着各国文化带有鲜明民族特性, 不同的地域与传统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氛围, 不同的文化氛围左右人们的生活, 会成为不同民族交往的障碍, 而翻译则是跨越这种障碍的最好工具。翻译虽然表现为各国语言的互相转换, 但只是一个交流互换的过程或者工具, 其真实目的则是各国文化的互相观摩与借鉴。因此, 翻译绝不能做传统意义上的单纯的语言转换, 而应该最大限度地传达出原文中的所有文化色彩, 否则有碍于民族之间的了解。为了世界更加和谐地发展, 翻译必须淋漓尽致地传递文化, 翻译是实现世界文化战略的根本途径。
二、中国翻译活动在中外文化交融中的作用
在中国, “翻译”一词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 当时特指东汉以来佛教经典的汉译活动。宋释法云撰《翻译名义集》 (公元1143年) 称:夫翻译者, 谓翻梵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 音虽似别, 义则大同。随着历史的发展, 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翻译”早已不限于梵文佛典的汉译活动, 翻译不仅成为中国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且是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的重要工具。
从古至今, 翻译都是文化形成和历史前进的一个重要动因。历史上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交流融合都是由翻译活动引起的。大规模的外国文化引入和翻译高峰主要有四次: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和“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与社会科学翻译。从内容看, 在漫长年代里大量翻译的是佛经, 到了16、17世纪才面向自然科学, 之后, 深入哲学、社会科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 翻译逐渐渗透包括文学在内的人类所有的文化生活。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得益于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期间,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三位最有名的佛教翻译家:鸠摩罗什、真谛和玄奘。大量的佛学经典从梵文译成汉语, 大量反映古印度佛教文化的词语被引入, 如“浮屠”、“菩萨”、“金刚”、“观世音”、“弥勒佛”等。这些佛教词语历经千载, 广为流传, 佛教文化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主流文化之中。
第二次翻译高峰的兴起, 是与欧洲一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有关的。明末清初传教士作为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的媒介, 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 把西方科学文化如历算、天文、数学、物理、哲学、地理、艺术、生理学、医学、动物学、植物学、美术、建筑等引入中国。在科学家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中, 许多名词, 如点、线、直线等的译称在中国沿用至今。中国有经纬度的精确概念则开始于他们合译的数学著作《测量法义》。这些译著使当时的中国第一次接触到国外一些先进的科学成就, 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与此同时, 耶稣会传教士把中国的《大学》、《中庸》、《论语》、《诗经》等经籍及文学作品译成外文, 向外族介绍中国文化。
第三次翻译高峰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 是一个以大规模引进西学为标志的翻译高峰。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 其目的很明确, 即救国强国, 所以反映西方国家社会、经济、科技、法律、外交和政治制度的著作成为当时翻译的主要方向。如康有为的《突厥削弱记》、《日本维新三十年史》、《法国革命记》, 梁启超的《波兰灭亡记》, 唐才常的《各国种类考》。这次翻译高峰的杰出代表是严复和林纾。严复先后译出《天演论》、《原富》、《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等书, 把西方先进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林纾作为西方文学翻译的大家, 其译作主要有《巴黎茶花女遗事》、《块肉余生记》、《黑奴吁天录》、《鲁滨逊漂流记》等。这次翻译高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一场西方思想的洗礼, 并最终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又一次翻译高峰随之而来。这一时期的翻译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 抑或是其影响范围, 都是前所未有的。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 翻译作品也由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我国新文化翻译的领导力量主要有鲁迅、胡适、瞿秋白、郁达夫、郭沫若、林语堂等。在以文学翻译为主的此次翻译高峰中, 大量优秀的俄罗斯文学被引进和翻译, 形成了一个对俄国文化研究和学习的高峰。这次翻译高峰的另一个重要成就就是引进和翻译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
中国历史上这一次又一次的翻译高峰将外国的优秀文化吸收进本国文化, 并在其逐渐内化的过程中融入了主流文化, 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 翻译对推进中国文化现代性进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如今这个各国间交流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化国际信息时代, 我们的翻译活动在注重“拿来主义”的同时不能忽视“送去主义”。我们灿烂的唐诗文化经过翻译和输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生根发芽, 美国已经成为西方世界翻译和研究中国唐诗的中心。文化的交流融合是双向的, 所以我们应该让中国文化走出去, 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
三、结语
今天, 人类社会进入了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 科技进步和文明进程大大加快, 各民族文化应以平等的地位共存与交流, 相互促进与繁荣。所以我们应该从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中吸取经验, 充分认识翻译的跨文化意义, 以文化研究为基础, 以翻译活动为媒介, 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和中国文化的外译, 在交流对话中弘扬中华文明。
参考文献
[1]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2]王佐良.翻译:思考与试笔.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3]王宁.视角:翻译学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4]陆永昌.翻译与时代.中华读书报, 2003-10-15.
[5]孔慧怡, 杨承淑.亚洲翻译传统与现代动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中外文化融合 篇8
一、分学科模式和主题模式相结合
在课程模式上,分学科课程模式和主题式课程模式各有优劣,分学科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为线索,体现其学术性、结构性。我校的主题式课程则是以“主题”为中轴而进行的多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整合,体现其独立性和综合性样态。这两者如何结合?课程是以国际文凭组织的“六大主题”(我们是谁、我们身处何时何地、我们如何表达自己、这个世界如何运作、我们如何组织自己、我们如何共享这个星球)为线索展开。课程呈辐射状分布,每周有一节主题课,其他学科中散落着和与主题相关联的内容,以此形成散状连结。我们设计了“4+1”课程模式,即4天采用分科课程模式,1天采用主题式课程模式。在一天的主题式课程中,完全改变课堂教学样态:实行教师包班制,学科界限变得模糊;上下课时间根据学生需要可长可短,采用小组合作及质疑探究(UOI)的教学模式。在这一天中,能力和态度成了课程的核心,知识切换到了外围。
二、本土再造和选择性引进相结合
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围绕着教学大纲,各个学校甚至教师个体在教学内容和材料选择上都应有一定的空间和自主权,这就是很多学校都在尝试的教材统整的出发点。我们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契合性”,二是“先进性”和“开放性”。我们把音乐、美术、劳技三类课程六个教时合并,形成“艺术与技术”课程,从中生长出两条线索:“音乐→形体与舞蹈→戏剧与表现”;“绘画→设计→技术与制作”。“先进性”指的是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知识更新的速度更快,理论衰变的周期缩短,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更新和完善教材内容。我们引进“加州科学”的内容,引进“3D打印”的内容,引进“数字公民”的内容,教材也让课程内容更具动态性和开放性。
三、认知理解为主的教学策略和质疑探究为主的教学策略相结合
一方面,我们提炼和优化本土的一些教学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借鉴国外的教学策略,如注重思维路径的“Thinking Map”教学策略,来弥补改善本土策略的不足。你如果在美国小学课堂待一天,会觉得他们的课堂效率很低,每天学到的知识很有限。但如果你在他们的课堂里待两个月,你就知道他们把时间都花在哪里了。美国的课堂非常注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路径,通过八种思维导图的运用,帮助学生打通概括、完成比较、分类,辨认、排序,描述、比喻等不同思维路径。这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授之以渔”中的“渔”和“磨刀不误砍柴工”中“磨刀”的过程。再如“词语解释”策略,这是一种对概念过程性探究的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不断重新定义某一概念。比如在科学课上对“电”这一概念的了解。这个单元共有十个课时,每个学生在每次上课前总是先用已有的知识对“电”的概念进行描述和定义,然后通过一节课的探究和学习,对“电”的概念再次描述和定义。依此类推,一个单元结束后,我们就可以从纵向了解一个学生探究的过程和知识的积累,从横向比较出学生间的差异。这时教师再给出“电”的概念,帮助学生找到概念定义过程中“最大值接近”或“出现偏差”的原因。再如“环境运用策略”,这是国外运用很普遍的一个教学可视化策略。教室里所有的布置都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帮助学生学习的,这也是一种学习环境的营造。在教室内外的各个角落,都显示着教与学的过程,即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教学的过程、师生教育教学互动的过程。这时,教育教学在更多的时空里延展,在更大的范围内分享。
教学策略是教学理念实施的具体工具。教学策略的掌握可以帮助教师在短时间内组织教学、突破瓶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每个教学策略的使用,我们都需要明确其中的主旨与操作路途和方法,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成功的可能。
四、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
线上教学的优势在于降低在落实教学理念的行为中所产生的大量时间成本、空间成本和人力成本。以“在易信上建立的口语交流平台”为例,原来需要通过卡带和录音机来完成的口头作业,现在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来完成。又因为建立了“群”,群里的小伙伴们还可以互相学习。管理者也可以通过平台了解教与学的情况。
线上教学降低了获取高质量知识的门槛,让高质量的思想和知识能够迅速分享。以“教学微课程”和APP软件为例。课程的目的不仅仅是形成优质资源库,最终要“反转课堂”,在大班教学中也能看到学生根据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层级水平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
线上教学实现大数据的可分析功能。以英语阅读评价系统为例,学生通过SRC系统的测试了解自己的阅读等级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得到系列推荐书目,每看完一本书后还可以到SRI系统进行有趣的测试,得到分值累积,了解自己的进步,获得奖励。在学生阅读的同时,后台会生成大量的数据,形成错题集以及各种分析报告,从而帮助教师根据学生的差异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使个性化的教育成为可能。
线上学习最终指向的还是差异化、个性化的教与学的方法。不管每一个孩子的天资与知识背景如何,我们都能根据需求做出教学决定,提供适合的教学策略,促进其天资的发展。
课程引进有其一般的途径:首先是对本土课程的梳理,无论是从整体还是局部都能认清自己的短缺与需求;其次,根据所需,比较后进行选择性的课程输入;再则,将引进的课程融合进本土的课程体系;最后,把国际课程引进过程中发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迁移到其它课程中去。
中外文化融合 篇9
在大会召开期间, 各个分论坛的中外专家报告精彩纷呈。此次研讨会还首次设立了“无线专题”论坛和“网络电视台建设/云计算视频应用”论坛, 另外, “NGB中外专家论坛”、“双向网络改造论坛”以具有前瞻性的专家对话形式举行, 也吸引了大批与会者参加学习。下面就将为大家解读这次大会的热点、亮点。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要加速发展优势业务
三网融合毫无疑问成为了在这次研讨会的讨论主题, 大家对三网融合的议论焦点就是当今有线电视运营商要如何面对三网融合形势下新的挑战。今年1月13日国务院决定推进三网融合, 7、8月份试点方案和试点城市公布, 广电业界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的关注热度一直居高不下, 试点城市的运营商领导与专家把他们各自的经验带到了研讨会上与大家交流。
在大会的主题报告会上, 深圳天威视讯董事长吕建杰提出, 广电要加速发展自己的高清和互动点播业务, 高清免费、互动收费, 广电要凭借自己高清的优势抢占高端视频市场, 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 让用户体会到广电网络才是视频服务的最高端。来自华为公司的潘磊也提出, 广电的发展核心是视频。
目前高清双向的机顶盒的价格已经降到了五、六百元, “天威高清互动家庭计划”已经发展了超过50万用户。吕总在演讲中还透露, 深圳天威计划明年开始推3D业务, 推出3D电视并非是3D市场有多么乐观, 而是为了抢占视频最高端市场, 让电视机占领客厅。目前IPTV还没有实现高清, 更不要谈3D业务, 这也正是广电抢占3D市场的好时机。吕总在演讲的最后总结说, 三网融合对广电和电信都是机遇+挑战, 所谓机遇, 就是对挑战的正确应对。
NGB发展要脚踏实地
NGB自从在2009年初提出来以后, 一直是广电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在目前三网融合融合的大背景下, 发展NGB也被认为是广电三网融合的必经之路。作为NGB试点的上海, 也将在12月完成NGB核心层和汇聚层的系统建设, 以及5万户NGB改造区域接入网和用户端的改造。
在10月28号下午举行的“中外专家”论坛上, 国内外专家就NGB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目前广电应该怎么做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焦点主要集中在业务、宽带接入以及规划建设几方面。
有线电视运营商认为, 目前NGB要做的就是脚踏实地做好现在的事情。深圳天威的总工程师徐江山表示, 目前运营商已经达成共识, NGB建设应该从业务规划角度、视频融合角度出发来考虑网络建设、业务平台建设以及支撑系统建设, 广电要参与到三网融合的市场竞争中去, 要考虑如何创建开放式业务平台、如何合理规划干线网和接入网、如何做到运营支撑系统的互通。
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何拥军认为, 从长远角度来看, 不存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将来都是宽带, 三网融合的趋势使得广电网应向通信网发展, 满足国家通信与信息化发展需求的基础性和先导性网络就是下一代网络。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需要考虑很多方面, 首要的就是全业务、IP化和通信化、宽带骨干和存在、综合接入、无线向有线如何融合、家庭网关、互联互通、下一代满足全业务综合业务网络管理、安全以及企业本身运营管理这10个方面。
来自江苏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的林宝成表示, 目前提出发展NGB是符合当前的需求的, NGB是为三网融合提供最基础的保证, 三网融合是NGB业务应用层面的体现, NGB的建设应该紧抓四个方面:规划、技术标准、用户需求和服务体验。
设备厂商认为, 在技术上已经完全可以支撑NGB的发展需求, 现在需要的思想观念上的改进, 目前广电运营商在三网融合及网络建设过程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不是技术, 而是要加速使技术得到实质性的应用。目前NGB只有构架, 没有具体的技术细节, 因此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 各种技术都可以用做NGB技术, 对于用户来说并不关注技术, 而是需要稳定、丰富、个性的服务。来自华为公司的李三琦认为, NGB要注重业务的发展, 网络在未来主要的媒体将是视频, 今后的服务要体现个性化、互动、互联以及技术开放的特点, 广电应借鉴电信的经验, 不要搞重复建设。
国外的专家则为大家着重介绍了DOCSIS3.0的优势。美国也在整合, 随着电信网等其他网络进入视频领域, 其对带宽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何应对这些需求, 如何降低成本, 也是美国方面正在探讨的问题。来自博通公司宽带通讯事业部宽带运营接入产品资源产品市场总监Ernie Bahm也提到, 目前中国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降低运营成本。
双向化改造关键是选择适合的技术
对于广电来说NGB是三网融合下一代的网络载体, 网络技术改造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点, 互动电视接入用户的开通用量从2009年130万户, 增加到267万户, 互动是出路, 双向是互动的基础, 双向网络建设是目前广电上最为关注, 也是最刻不容缓的业务。
在这次展会上, 双向网改造问题也是大家议论的焦点, 多位专家表示降低成本是当前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问题。博通公司也在演讲中公布了其公司面向EPON的DOCSIS EoC, 专门为中国多住户单元中的有线电视用户提供服务。
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双向网络改造”专题论坛上, 各地网络双向化改造的专家、一线工作者, 分别发表了自己网络双向改造的经验和看法, 其中的焦点问题就集中在DOCSIS和EoC的选择上。
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技术工作委员会理事姚永先生在论坛上指出, 双向并不等于宽带, 我们需要的改造模式是全双向, 给有需求的用户宽带。同时杨教授还表示, 每种技术都有优点和缺点, 想要成功就必须持续发展, 无论DOCSIS还是各种EoC方案, 都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才能做好, 这才是关键。EoC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是大家探索出来的一种方案, 不能盲目的认为EoC就不如DOCSIS。双向网络改造中新技术层出不穷, 没有必要一决雌雄, 非要分出高下, 只要因地制宜、根据自己所需寻找到最适合的技术就好。
唐明光教授也表示, EoC是在中国发展起来的新技术, 需要大家的支持, 现在的EoC和几年前相比已经有了很大提高, 在EoC的标准制定方面还需要各界专家齐心协力。DOCSIS在中国的发展不如欧美, 规模没有上去, 使用中也出现了解决不了的问题, 并不是DOCSIS出了问题, 而是双向HFC出了问题。DOCSIS技术架构在双向HFC上, 网络基础不好造成DOCSIS技术出现了问题。只有优质的HFC才能用DOCSIS, 所以欧美的道路并不一定适合中国。
而原北京有线台台长金国钧先生则倾向于DOCSIS, 他认为DOCSIS利用HFC网络优秀的性能和特性, 保证了宽带性能充分发挥, DOCSIS 3.0标准把通信方面的带宽瓶颈完全解决了, CableLabs的拉莫斯也在本届论坛表示DOCSIS 3.0可以绑定16个频道。对于DOCSIS产品价格过高的问题, 金国钧认为, 关键是厂商没有把价格降下来, 这是因为中国DOCSIS使用的少, 导致国内此类设备的厂家稀少, 造成垄断企业设定价格偏高。
摩托罗拉 (中国) 电子有限公司宽带及移动网络事业部首席工程师周强博士表示, 近几年DOCSIS技术一直在发展, DOCSIS3.0不仅仅是带宽的提升, 还有成本的下降。DOC-SIS 3.0的集成化程度远高于2.0, 集成度越高, 成本越低。DOCSIS的发展, 会面临光纤到户的挑战, 将来的DOCSIS技术要考虑是否和光纤到户的技术结合?对此, CableLabs已经在考虑当中。
中外文化融合 篇10
一、跨文化高校校园环境特点
(一) 多元文化环境的复杂性
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提高, 汉语热持续升温, 越来越多的外国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 来华留学生规模将不断膨胀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从世界各地涌入中国高校的外国学生带来的不仅有他们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向往, 还有留学生本国的文化价值观。来华留学生群体的加入打破了中华文化价值观独占高校校园文化环境中的局面, 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理念随着来华留学生群体一并进入中国高校的社会环境中。文化是涵盖思想信念、表意符号、道德规范等内容的多层次复合体 (1) 。它植根于人们的灵魂深处, 对人们的行为习惯、伦理道德和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 很难在短时间内予以改变。一百多个国家的不同文化与中华文化并存一校, 决定了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多元化的基调。这种高度集中的多元文化并存现实, 让文化价值观相互碰撞和异质文化相互交融的现实问题更突出, 多元文化环境更复杂, 不同文化之间存在与发展关系的处理更谨慎和微妙, 文化冲突的危险系数直线上升。
(二) 文化价值观的相对可塑性
文化对人类的影响自个人出生开始直至死亡, 随着时间的积累, 文化不断从伦理传统等社会深层次结构中汲取营养, 由表及里, 不断深入。单纯从理论的角度看, 文化对个体外在行为表现和内在思想观念的影响强度与时间之间的联系可以用正相关的关系表述, 人们在某一文化环境中浸濡的时间越长, 他们对这一文化的认同感会越高。在不考虑其文化传统核心理念对于异质文化的包容程度差异的基础上, 在遇到与其本身文化价值观存在冲突的异质文化时, 其本身文化价值观念越坚定的人采取抵触和排斥的处理方式的概率越高。
目前中国高校中的外国留学生群体以20岁左右的“90后”为主体, 这一年龄段的青年正在摆脱“别人告诉我的世界”, 进入“我认为的世界”, 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我架构的关键时期。他们从小树立起来的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根基并不牢固, 容易受到新的文化环境的影响。21世纪网络技术的普及让世界青年学生的信息来源更丰富, 思维更活跃, 更具有自我意识和国际视野, 能够更客观地审视陌生的文化, 并愿意了解不同的文化, 对多元文化环境更包容。相比较其他外国人来说, 在中国留学期间所处的多元文化相互渗透、冲突和融合的校园文化环境会对外国留学生自身文化价值观的确立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 跨文化交际的行业特点
自世界上第一所现代意义大学的建立至今, 学术自由都是东西方高等教育的绝对核心理念。大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就是为不同学术观点的老师和学生提供开放的平台进行沟通与交流, 同一学院甚至同一科室教授的学术观点可以完全相左,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就一个学术观点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高校文化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鼓励学生有独立的思考和自己的意见, 而不是墨守成规, 唯书本和老师马首是瞻。高校对文化自由的追求是学术自由精神在文化层面的支撑。相比较社会团体和公司企业对团队文化融合的重视, 大学对文化差异有更高的容忍度。无论你是穆斯林还是信仰耶稣, 无论你是黑皮肤还是黄头发, 都可以在大学里平等地学习和生活。对文化差异的容忍, 对多元文化的包容, 是大学之“大”在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诠释。
二、高校中外学生融合现状
依据跨文化关系理论的观点, 中外学生融合是中华文化与异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是共处于高校校园中的中外学生彼此适应, 并建立有效的社会交际关系的过程。中外学生融合不仅会受到国家政策导向、学校规章制度等“看得见的”的因素的直接影响, 不同文化赖以存在的社会深层次结构也在其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中外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程度和现实阻碍具有更强的复杂性和动态性。
(一) 多元校园文化的困境
多元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主题词是“不同”, 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学习态度、不同的传统风俗和文化禁忌、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信仰等。在接受大学教育前, 大部分中国学生都没有与外国人长期真实接触的经历, 他们了解不同国家青年人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外国影视作品和网络媒体, 他们的成长中没有接受“如何处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与沟通问题”的有关教育。正因为如此, 中国学生对真正出现在自己生活中的外国人充满好奇, 希望认识并了解他们, 但面对如此多的“不同”, 中国学生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恰当的处理能力。在外国留学生群体中, 这种“不同”带来的心理冲击更明显。在到山东大学学习之前, 俄罗斯留学生侯强很憧憬中国, 认为“这里有神秘古老的文化, 人们都很善良, 并严格遵守孔子的思想”, 到山东大学后, 他发现现实的中国很不一样, “我在中国有时候觉得生活得很累, 因为人很多, 而且中国人不喜欢排队。我觉得中国人很自私, 只关心自己, 不会去帮助陌生人”。来自智利的留学生阿诺则对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很不适应, “中国人对不同身份的人说话的用词和语气都很不一样”, 让他难以理解。外国留学生因个人经历、媒体宣传或心理落差等原因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的刻板印象, 成为跨文化适应的一个重要阻碍。
外国留学生在山东大学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会遵循跨文化适应U-曲线模式, 有着蜜月期、危机期、复原期和双文化适应期的阶段划分。跨文化适应危机期通常出现在外国留学生到中国以后六个月到一年的时间内, 陌生环境带来的新鲜感逐渐褪去, 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和语言障碍让他们变得不知所措, 不知道如何选课、听不懂老师的授课内容、找不到可以谈心的朋友……这是留学生最难度过的时期。在巨大的文化冲击下, 外国留学生会变得脆弱, 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山东大学为留学生单独选课、有条件地独立组班上课等留学生集中管理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外国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 也无法满足中外学生对彼此自由开放了解的渴望。
(二) 中外学生有效融合的局限性
1. 理论指导的欠缺
中外学生的融合机制建设需要在跨文化交际学、高等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指导下完成。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尚不完善, 其理论成果主要依据西方国家的社会调研得来。中国的跨文化交际状况有特殊性, 国外的跨文化交际理论架构对中国高校跨文化融合机制建设的指导价值要经受实践的检验。高等教育学和心理学中的跨文化研究重要针对中华文化圈内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的研究, 管理学视角下的跨文化研究更多地存在于企业管理方向, 研究跨国公司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各学科都没有针对高校中文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机制建设研究的成熟理论。
2. 政策性引导未能有效落实
促进高校中外学生在管理和教育上的相互融合, 是本世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个重点关注课题。教育部多次发文倡导在高校中逐步实现外国留学生的“趋同化”管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在政策保障方面:不断完善来华留学政策、法规、制度。明确政府、来华留学教育机构和留学人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保证来华留学工作依法、科学、规范, 营造来华留学工作良好的法制环境, 形成有利来华留学事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在教育管理方面:积极推动来华留学人员与我国学生的管理和服务趋同化, 加强中国法律法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情教育, 帮助来华留学人员客观了解中国社会发展情况……”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是在包容文化差异的前提下, 创造多元文化间相互碰撞与交锋, 相互交流与融合的条件, 让不同文化的学生具有同等地位的校园身份, 都有了解和学习彼此之间文化的机会, 是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一个很好的探索。中外学生趋同化管理的指导方针切合目前中国高校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建设的需求, 但这一宏观指导政策在高校中没有得到切实执行, 在缺乏实践经验的前提下高校对管理方式的深入改革普遍持谨慎态度。
3. 体制制约
根据留学生管理职能归属的不同, 目前高校来华留学生管理机制主要有六种模式:大部制模式、留学生处模式、国际教育学院模式、国际处模式、留学生委员会模式和一体化模式。无论是哪种留学生管理模式, 高校的留学生和中国学生的教育与管理职能都分别归属不同的部门管理, 在工作协调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难度, 外国留学生不能与中国学生平等地享受学校资源, 在工作都未能从根本上打破高校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体制性障碍。
三、构建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路径
(一) 留学生社团组织建设
人的社会属性不会因为文化的不同而改变, 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学生都有相互认识和了解、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内在需要。留学生社团与自治组织在打造和谐跨文化校园环境中的重要作用已经在欧美高校中得到广泛的印证, 在中国高校中建立留学生社团组织或者允许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的社团组织是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与融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受政治因素的影响, 各高校来华留学生群体长期以来并没有成立学生社团等自治组织, 在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留学中国计划中, 教育部明确在来华留学生群体中成立自治组织的合法性, 鼓励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成立留学生联谊会、留学生兴趣社团等自治组织, 组织建设留学生社团。留学生联谊会的性质类似于中国学生会, 是来华留学生群体的民意代表机构, 通过这样的学生组织可以增强来华留学生群体的团体性和归属感, 留学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参与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管理, 从一个跨文化环境中单纯的接受者、经历者转变为参与者。留学生联谊会这样的学生组织可以在新老外国留学生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有助于留学生提高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 缩短跨文化危机适应期。学生社团是“中国中等学校和高等学校学生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 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 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 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 (2) 。学生社团是建立在留学生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愿组成的学生组织, 成立留学生社团或者允许留学生加入到学校已有的中国学生社团中, 将一部分志趣相投的学生团结, 不仅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 更重要的是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桥梁, 可以让中外学生和留学生之间迅速拉近距离, 帮助外国留学生减弱对陌生环境的排斥, 更好地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与国际事务部在2012年开始试点推行国际化社团建设, 采用趋同化管理下双重指导的相对稳妥的运作模式, 第一, 鼓励外国留学生加入已经成立的以中国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学生社团。校级学生社团是否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会员的资格由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社团联合会根据该社团上年度综合考评成绩和社团性质, 兼顾外国留学生的兴趣偏好民主决定。获得精品社团和优秀社团称号的学生社团具有接收外国留学生会员的基本资格, 在此基础上中华才艺类、体育类、舞蹈类等外国留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生社团会优先进入考虑名单, 而政治理论研究型学生社团暂时不允许接收留学生会员。社团联合会每年10月份举办外国留学生会员纳新专场, 具有接收留学生会员资格的校级学生社团统一纳新。无论是否具有接收留学生会员的资格, 所有校级社团都接受社团联合会的指导, 留学生会员与中国学生会员一样要遵守社团活动规则, 参加社团活动。社团联合会如有涉及留学生会员的事务无法处理, 可以咨询国际事务部。第二, 允许留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成立自己的学生社团。留学生社团以文体类社团为主, 可以根据留学生自己的特点制定社团章程, 留学生社团要接受共青团山东大学委员会社团联合会和国际事务部的双重指导见图。
(二) 中外学生互动平台建设
创造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校园环境, 增加外国留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的社会生活环境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建立社交圈, 是稳定跨文化校园环境的重要方面, 也是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冲击的根本性措施。一个健康的跨文化校园文化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平等的、自由的, 是一个多元文化求同存异的存在状态。高校在教学和生活设施、管理制度的设置上应考虑中外学生的共同需求, 最大限度地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构建便捷的平台。譬如在校园网站建设上, 可以考虑加入英文版面, 在页面布局和功能设置上更国际化, 方便中外学生使用;在校园文化活动和比赛的安排上兼顾中外学生的不同需求, 设置一些中外学生合作项目, 并使之常态化, 等等, 都对中外学生融合机制的建设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中外学生互动平台建设的重要一环应当是在中国学生自治组织与外国留学生自治组织之间建立一个有效沟通的渠道。学生自治组织在文化交流方面有独有的优势, 它可以将零散的、自发的、个体的文化交流整合、以团体的形式显现, 规模更大, 资源占有度更广, 活动影响力更强。同时, 学生自治组织有活动自主性, 避免过多的学校行政干预的痕迹, 活动形式和内容更受到学生的欢迎。推动中外学生自治组织从学生活动层面建立常态化的联系, 可以丰富两大组织的活动内容, 拓展活动规模, 也可以将中外学生的跨文化交流与沟通规模化。通过共同的兴趣或者参加共同的活动认识和了解, 让中外学生在这种自然的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相互审视, 相互了解, 更容易在中外学生之间建立稳定的人际关系, 形成彼此都能接受的第三文化沟通体系, 其跨文化交际效果远比自发的个体性的语言伙伴式的交流或者是学校安排的文化考察类的互动更自然和真实。
(三) 学生活动资源的整合与分配
大型校园文化活动的举办权、学生活动场馆的管理权等高校学生活动资源主要掌握在团委、学工部、研工部等中国学生管理部门手中, 这些部门在职能设定和传统的工作理念上都没有将外国留学生纳入自己的工作服务范畴, 甚至根本没有把外国留学生看做是学校的学生。因此, 在学校资源的分配上留学生群体通常会被边缘化, 只有在需要彰显校园国际特色的时候才会考虑外国留学生的参与, 在日常校园活动资源分配上中外学生所占有的比例十分不均衡, 外国留学生可以参加的校园文化活动十分有限, 不能满足他们的文化活动需求。高校应从学校政策层面整合校园学生活动资源, 强调外国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的同等地位, 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融合创造更多的机会, 合理优化学校学生活动资源的配置。
摘要:高校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国籍的多元化, 让高校跨文化交流研究的必要性日益凸显。学生工作是高校中与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工作内容之一, 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从学生工作的角度探讨如何避免跨文化冲突, 建立符合国情的科学的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外学生融合是共处于高校校园中的中外学生能彼此适应并建立有效的社会交际关系的过程。高校应从学校政策层面整合校园学生活动资源, 为中外学生的交流与融合创造更多的机会, 合理优化学校学生活动资源的配置, 重视中外学生互动平台的搭建, 允许并鼓励成立留学生社团组织或者允许留学生加入中国学生社团组织。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中外学生融合,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陈国明.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第二版.
[2]B.D.Rubin&LP.Stewart, Communication and Human Behavior, 4th ed. (Boston:Allyn and Bacon, 1998) .
[3][美]拉里.A.萨默瓦, 理查德.E.波特著, 闵惠泉王纬徐培喜等译.跨文化传播[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4]北京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工作研究会编.北京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8.
[5]中国高教学会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编.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9.
[6]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编.2000-2011来华留学生简明统计.内部资料, 2001-2011.
[7]林宣贤著.从文化冲突看高校留学生管理工作的改进.中国电力教育, 2009, 总第134期.
[8]强百发著, 基于文化差异下的来华留学生管理.现代教育管理, 2010 (2) .
相关文章:
安全督查工作总结报告02-16
安全工作专项督查汇报02-16
酒店管理相关知识介绍02-16
省安全督查工作报告02-16
小学游记作文500字:意犹千佛山02-16
中外差异02-16
中外文化的影响02-16
中外文化交流范文02-16
中外企业文化对比02-16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