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G系统中IMS技术

关键词: 移动网 语音 视频 网络

3G系统中IMS技术(精选七篇)

3G系统中IMS技术 篇1

随着业务IP化的发展,语音、视频、数据等逐步统一承载在IP网上,公网运营商已从传统电话交换网络演进为软交换、IP多媒体子系统(IMS)网络,可以提供语音、视频等多种增值业务。将固网与移动网整合,解决电力系统的语音、数据、视频融合问题是电力通信的发展方向;为智能电网提供高速、实时、可靠和安全的通信网络支持成为了电力通信人员追求的目标。而现有电力交换网业务提供的能力有限,主要以语音交换为主,加上设备面临大面积老化且厂家逐步停止对固网交换机设备的生产,引起网络及设备维护困难等诸多问题。顺应时代发展,将固网网络与移动相互融合、语音网络与媒体网络融合是通信技术的主流趋势,IMS技术的出现,使这一切成为可能。

2技术应用

2.1 IMS技术

IMS技术是IP多媒体子系统之一,也是目前被称作下一代网络核心技术,引入了数据、语音、视频三种差异性业务,能够解决移动网络与固网的融合。利用IMS技术能够实现传送与业务之间的分离,具有相对独立的控制,接口开放性能强,是一种具有质量保证的移动性分组网。应用IMS技术,除了能够实现Vo IP业务外,还能对网络资源、应用资源以及用户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极大的提升网络的智能性。

2.2利用IM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可以实现的新应用

IMS技术可为电力系统提供多业务解决方案,使电力通信业务同时开展语音、数据、视频业务成为可能。基于IMS技术的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的融合使移动多媒体等未来应用可以实现。应用举例如下:

2.2.1在电话交换及办公现代化方面

在电话交换网中应用IMS技术,只需要一套IMS核心设备,根据各个接入点业务需求的不同,对各个接入网网关进行合理配置,如相关应用服务器、中继网关、IP话机、综合接入装备、媒体网关等。

IMS技术不仅实现了语音通话业务,还实现了办公会议、数据传输、多媒体接入、信息化管理、视频通信等业务。另外,利用IMS技术,易于扩容,能够在已有办公网络基础上进行综合布线,降低了建设与维护成本,具有很高的经济适用性。

2.2.2在电力生产及营销方面

配网自动化监控点面广量多,点很分散且距离长,可以采用移动通信方式,节约光缆线路建设和维护成本。

营销电费集中抄表、负荷控制等系统的通信需求,同样可以采用移动通信方式,节约投资维护成本。

2.2.3在电力设备检修方面

电网设备故障检修时,可以将故障点图像、设备照片通过移动多媒体终端传送,进行专家会诊和储存备案。也可以随时调看设备相关的图纸、资料、运行记录进行分析。

电力线路检修竣工时,可以通过移动多媒体终端将竣工图纸、资料及时传送给有关部门,甚至还可以现场更改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图纸等等。

2.2.4在电力设备运维方面

电网设备巡视和检测时,可以利用手持移动多媒体终端将巡视记录和检测报告现场输入、上传、保存,比如红外测温数据和图片等。

电力线路巡视时,既可以现场输入、上传、保存,又可以调阅、修改。另外,还可以利用定位记录功能以便于考核,防止巡视不到位或漏巡。

运行人员和公司领导可以通过移动多媒体终端远程监控设备,掌握设备运行信息等等。

3应用实践分析

3.1电力系统交换网现状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主要依靠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以及电力通信系统,这三个系统也被成为电力系统的三大支柱,其中通信系统是整个电力系统的基石。通过通信系统,电力企业实现对电网的自动化控制、办公自动化以及生产和营销的运营管理。

目前,大多数电力系统交换网以程控交换网为主,具有安全、可靠等特点,但这种交换网仅能提供语音业务,与现阶段多元化多媒体业务形式相违背。另外,程控交换网布线较为复杂,运行维护工作量大。

3.2电力系统交换网曾经的新技术应用

软交换的应用,软交换是基于分组网利用程控软件提供呼叫控制功能和媒体处理相分离的设备和系统。因此,软交换的基本含义就是将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从而实现呼叫传输与呼叫控制的分离,为控制、交换和软件可编程功能建立分离的平面。软交换主要提供连接控制、翻译和选路、网关管理、呼叫控制、带宽管理、信令、安全性和呼叫详细记录等功能。

目前电力系统交换网中,调度电话交换网使用了部分软交换系统,行政电话交换网只使用了少量软交换设备。

3.3 IMS与软交换的比较分析

IMS技术相比软交换对控制层功能做了进一步分解,实现了会话控制实体CSCF和承载控制实体MGCF在功能上的分离,使网络架构更为开放、灵活,所以IMS实际上比传统软交换更“软”。

软交换系统的应用偏重于语音业务和传统的电话增值业务。而IMS系统则偏重于新兴的多媒体通信业务方面。

IMS体系是基于移动通信发展起来的,其接入无关性使得IMS成为固定和移动网络融合演进的基础,IMS的目的是建立与接入无关、能被移动网络与固定网络共用的融合网,因此将会使很多新应用成为可能。

4经验总结

基于3G技术的图书馆信息服务系统 篇2

关键词:3G技术;信息服务系统;手机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3G Technology-based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Yang Junjian1,2

(1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inan University, Haikou570228,China;

2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Hainan Normal University, Haikou571158,China)

Abstract:Overview of 3G technolog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tent libraries from the 3G mobile phone technology in the mobile application,the mobile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is built on reader demand for mobile information services,building based on 3G technology,system design options include:WEB site design,service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key technology options and other factors.That the mobile phone of the future library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to rely on 3G technology.

Keywords:3G technology;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Mobile library

一、3G技術概述和3G图书馆的内涵

(一)3G技术概述。3G是英文“3rd Generation”的缩写,指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模拟制式手机(1G)和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手机(2G),技术能够提供更大的系统3G容量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以支持无线互联网接入和无线多媒体业务,使个人终端能够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实现信息的移动通信与传输。3G采用的技术,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支持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上网速度达到现行2G手机的15~20倍。它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随时随地移动互联网接入,数据与语音、移动与互联网之间充分的互动与结合。

(二)手机图书馆的内涵。手机图书馆是依托无线移动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以微波、无线电等接入方式接受图书馆提供的一种新兴的信息服务,它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以手机上网为平台、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以即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它是数字图书馆的一个分支,具有24小时获取信息、读者可以将内容原汁原味地转发分享的自我传播、可将信息随时随身携带到读者活动的每一个地方自由阅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信息的内容实现私人化、个性化的收藏等特征。手机图书馆将无线通信网络和数字图书馆系统结合起来,利用手机作平台,延伸、拓展传统的图书馆服务,在方便读者、提高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为读者提供实时性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而且由于手机的双向交互功能,读者可以用手机主动点播和制定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使图书馆的服务由被动转向主动。

二、移动信息技术有效扩展和创新了图书馆用户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一)借阅信息查询。短消息服务系统软件的开发,可以实现与图书馆公共查询系统(OPAC)绑定,用户只要编写固定格式的查询内容,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地通过手机向图书馆的短消息管理系统发出查询消息,图书馆的短消息管理系统收到后自动处理,然后将在借文献的相关信息,通过发送端返回给用户,极大地节约了查询时间,提高了查询服务的效率。

(二)借书到期提醒。定制借书到期短消息提醒服务以后,用户所借文献到期后系统会自动发送信息到用户的手机,系统还会根据用户的定制自动完成到期提醒。例如:用户如果在OPAC系统“我的图书馆”里设置提前一周到期提醒,用户就可以在相应时间段收到系统发送的短消息。

(三)书刊续借。在短消息服务没有开通的情况下,用户一般只能通过Veb网页进入图书馆主页,在OPAC系统中登陆“我的图书馆”完成续借。开通短消息服务的用户,不管在何时何地,用户收到到期提醒信息后,则可以直接编写固定代码完成续借,系统还会自动回复续借结果。

(四)超期催还。此项业务与到期提醒业务相类似,也是系统自动发送,就是在到期提醒后如果用户仍没有按期归还文献,系统会再次提醒用户及时归还文献,这样反复提醒后用户很少有超期罚款发生,一般图书馆规定文献到期后3天之内不执行罚款,有3天的时间足以让用户处理归还文献。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图书馆与用户因超期罚款而产生的误会与摩擦。

(五)证件挂失。图书馆借阅证很容易丢失,用户在挂失补卡一系列的过程中会有诸多不便,都必须亲自到馆才能完成挂失和补办业务,短消息服务可以让用户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首先编辑固定代码就可以挂失,还可以通过短消息预约补办时间,以免因工作人员或其他原因花费用户宝贵的时间。

(六)参与馆内事务管理。图书馆在管理用户方面也需要用户知情,只有了解其规章制度,才能更好的维护用户使用文献信息公平权益,简单的宣传性内容也可以通过短消息告知用户。特别是在高校图书馆用户并不单纯是为了使用文献才去图书馆,有多数用户是喜欢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导致图书馆的阅览座位极其紧张,引起用户不满甚至许多规章制度形同虚设,难以执行。图书馆以短消息的方式告知用户,再加强管理,用户就不能以不知情为由拒绝执行相应的惩处。

三、图书馆3G技术服务的创新

目前国内手机图书馆使用的移动通信技术基本上都是手机短信息,提供的服务内容也多以短信息通知还书、续借为主,功能还比较简单。手机在图书馆未来服务可望随着移动信息技术的演进,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无线网络技术实现的移动互联网可以进一步提升图书馆信息服务,可以满足用户跨时空使用图书馆的需求。

尽管短消息在目前是最容易普及的移动信息业务,随着3G的到来,短消息业务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消息格式简单,只能支持简单文本;消息长度受限,一般消息长度无法超过200个字节,对长信息,需要拆分成多个消息多次发送;手机设计越来越趋向精致小巧,不如键盘操作方便快捷。未来的技术开发和服务拓展可以把文本、音像、视频等集成在一起,通过Web网络上的短消息服务终端向用户发送出更有特色的信息,必将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峁意宏,王政,黄水清.手机图书馆的兴起与发展[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

[2]伦宏.图书馆短消息服务系统的设计[J].电脑开发与利用,2007

[3]常嘉岳.移动多媒体消息业务[C]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5ISBN,7-5635-1150-4 97-99

[4]黄群庆.崭露头角的移动图书馆服务[J].图书情报知识,2004

[作者简介]

3G系统中IMS技术 篇3

电能质量指标的连续监测和分析评估是治理干扰源负荷和改善电力系统电能质量的前提条件。由于传统非连续的单点测量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电能质量监测网络化、信息化和标准化的趋势[1],国内陆续建成了省级或地区级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系统以及针对电气化铁路、新能源和高耗能行业的专项监测系统[2,3,4,5,6,7]。

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包括监测终端、通信网络和监控中心3个组成部分[8]。其中通信网络负责将各监测终端测量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并将监控中心的监控命令下达到各监测终端,是监测系统正常运行的关键。早期借助公用电话线路的拨号通信方式已逐渐被光纤以太网通信方式所取代[2]。但这种单一的专网有线通信传输方式仍存在以下不足:

1)某些地理位置偏远、未进行通信改造的变电站尚未实现光纤有线连通。

2)用于短期电能质量监测的移动便携式监测仪无法直接接入监控中心,只能人工将数据带回并导入。

3)随着变电站内采用以太网通信方式的前置机和数据采集终端的增多,IP地址、光纤端口和网络带宽等资源将非常紧张。

4)一旦单一专线出现故障,将导致全部数据传输功能中断,且光纤断开后需较长时间恢复,期间监测系统将无法正常工作。

5)对于钢铁、冶金、化工等未建成专用通信网络的行业,由于光纤网络铺设成本高,实施周期长,后期运维工作量较大,客观上妨碍了这些行业中电能质量监测的推广应用。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以其广阔的信号覆盖、稳定的通道保证、高速的传输带宽、成熟的技术应用为解决以上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案[9]。本文方案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在3G公共网络提供的高速通信平台中规划并组建安全、便捷的专用通道,提出基于3G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无线通信网络架构方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分析。本文方案成功应用于四川电网统一电能质量监测系统建设,现场测试结果证明3G无线网络已在某些特定场合的电能质量监测以及备用通信通道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 3G技术在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3G技术是指支持高速数据传输的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国际电信联盟目前确定全球三大3G标准分别是宽带码分多址(WCDMA)、码分多址2000(CDMA2000)和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标准,在我国分别由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负责运营[9]。三大标准在技术上各有特点,其主要技术参数比较见表1。3G技术在监控网络方面已有成功应用[10]。在电能质量监测通信网络中应用时,主要应考虑3G网络覆盖率和传输速率两方面。

目前,国内三大运营商的3G网络已经覆盖了全国绝大多数地区,并且随着各运营商的持续加大投入,近期将实现全国范围内的3G网络覆盖[11]。极高的信号覆盖率为在各种监测环境中应用3G技术传输电能质量监测数据提供了前提保证。

3G技术最大的优势是高速的数据传输能力。目前,基于WCDMA的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技术可实现高达14.4 Mbps的传输速率[9]。较高的传输速率保证了电能质量在线监测的实时性,但实际应用时,因受各种因素影响,传输速率是否满足电能质量监测数据传输要求还需进行现场测试验证,本文将在第4节中进行详细阐述。

2 基于3G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通信网络

2.1 基于VPN技术实现电能质量监测虚拟专用网络

VPN是在开放的公用网络上建立专用网的一种技术,通过采用隧道技术、加解密技术、认证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以及访问控制技术在公网上建立一个临时、安全的连接[12]。目前3G路由器、防火墙设备以及Windows、Linux等操作系统均支持VPN功能。

隧道协议是VPN技术的核心,按协议实现类型划分,主要有两类:链路层协议和网络层协议。前者包括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第二层转发协议(L2F)和第二层隧道协议(L2TP)。前两种隧道协议基本已被淘汰,L2TP是对点对点协议(PPP)的一种扩展,结合了PPTP和L2F的优点,支持多种网络协议和任意的广域网、以太网技术,但协议自身不提供数据安全机制[11]。网络层隧道协议主要包括通用路由封装协议(GRE)和Internet协议安全性(IPSec),其中IPSec是一系列基于IP网络的、由Internet工程任务组(IETF)正式定制的开放性IP安全标准,为数据在网络层进行传输时提供安全保障,是目前最好和最安全的IP安全协议[13],并已在电力调度数据网中成功应用[14,15],适合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这类对安全性能要求严格的应用场景。

本文将L2TP与IPSec相结合基于3G无线网络构建快速、安全、稳定的电能质量监测虚拟专用通信网络。IPSec可利用L2TP完善、集中、统一的用户级鉴别和授权机制并弥补L2TP安全方面的不足。

2.2 通信网络硬件架构

基于3G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通信网络硬件架构如图1所示。

电能质量在线监测装置或移动便携式监测仪通过3G路由器接入无线网络,同一变电站内的多台终端可共用一台3G路由器。通信网络L2TP隧道主要由L2TP访问集中器(LAC)和L2TP网络服务器(LNS)构成。LAC即为邻近PPP用户端的网络访问服务器(NAS),利用隧道传送任何封装在PPP中的网络层协议数据单元,是输入呼叫的起始方和输出呼叫的接收方,并采用专网APN认证方式,防止非法用户拨入电能质量通信专网。LNS是PPP端系统上用于处理L2TP的服务器端,负责建立、维护、释放隧道。LAC与LNS之间采用专线连接,防火墙封锁任何除VPN使用外的端口,将3G无线公网与监测中心内网相隔离,保证内网安全。电能质量监控中心AAA服务器存放监测终端3G路由器建立连接时所需要的用户名和密码,支持远程认证拨入用户服务(RADIUS)协议,对接入终端进行L2TP拨入认证。通信服务器采用两种方式采集电能质量监测终端的测量数据,分别为基于IEC61850定义的制造报文协议(MMS)实时通信传输服务[16]以及基于FTP的PQDIF文件传输方式。前者用于实时在线监测,后者用于传输一段时间的历史数据。数据库服务器用于存储电能质量实时和历史测量数据以及经分析统计后得到的各项指标,便于监测中心客户端与接入3G网络的移动查询终端(如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采用浏览器方式通过Web服务器进行查询。

2.3 电能质量监测数据传输过程

基于3G技术的监测数据传输分为两阶段:

1)建立监测终端与监测中心通信服务器间的VPN连接。

2)通信服务器主动召唤并通过VPN隧道传输来自终端的实时和历史测量数据。

基于L2TP和IPSec的VPN隧道建立过程如图2所示。

VPN建立后,通信服务器即可通过IP地址访问终端。电能质量监测终端同时实现了MMS和FTP服务,客户端(通信服务器)可基于MMS协议读取电能质量监测实时数据报告或通过FTP协议召唤终端定期生成的历史数据PQDIF文件。

电能质量监测数据通过基于L2TP和IPSec的VPN隧道传输时,首先需进行L2TP封装,随后进行IPSec封装,两阶段封装流程图及对应数据包格式如图3所示。其中,IPSec封装依次采用了两个基本协议:封装安全载荷协议(ESP)提供数据加密保证;认证头协议(AH)提供数据源验证和完整性保证。

在隧道的接收方,解析过程则相反,先进行IPSec的解密和认证处理,然后依次去除L2TP头和PPP头,最后根据内部IP头中目的地址发往监控中心内部服务器。

3 基于3G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通信网络安全性分析

3.1 安全性要求

基于3G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通信网络借助3G无线公共网络进行数据传输,其数据安全性必须充分考虑。为了提高整个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在3G技术自身安全性的前提保证下,还要尽可能屏蔽来自外部的非法访问以及对数据的非法获取,并对外部网络接入终端进行严格的用户认证和访问控制。以下对基于3G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通信网络各环节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3.2 3G技术自身安全性

3G引入双向认证机制,即不仅网络对用户进行鉴权,同时用户也对网络进行鉴权。相对于2G的单向认证,双向认证具有防假基站攻击能力,安全性更好;3G技术的整个安全处理过程是公开的、透明的,很多相关组织和科研工作者对其中的安全算法和标准进行了分析,而2G安全算法是非公开的,在使用中才发现很多漏洞;3G加密机制使用128位的密钥流,加密算法也经过公开分析与检验,可提供更安全的信息通道;3G技术基于CDMA,采用扩频、快速切换功率控制、伪随机码等技术使通信数据很难被非法获取[9]。综上所述,3G技术自身能比以往无线技术提供更强的安全性能。

3.3 终端接入安全性

3G终端接入所用的SIM卡具有运算功能,以加密形式内置一个密钥,接入终端与基站双向鉴权。同时,限制授权SIM卡的访问权限,关闭Internet服务,只能访问电能质量监测专网。

3G路由器可对接入路由器的终端进行直接MAC地址绑定,通过限定接入终端,杜绝通过物理接入路由器非法进入专网。通过在3G路由器上设置SIM卡的PIN码保护功能,只有输入正确的PIN码才能触发3G拨号,防止非法用户获取SIM卡后进行非法操作。

国际移动用户识别码(IMSI)是区别移动用户的标志,储存在SIM卡中,为总长度不超过15位的数字。LAC将IMSI码与终端进行绑定,只允许绑定后的SIM卡通过用户名、密码认证后接入专用网络,防止非授权卡拨入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专网。

3.4 数据传输安全性

IPSec通过AH、ESP协议保证了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有以下特性:

1)私有性。监测数据以密文形式传送。

2)完整性。对接收的数据进行验证,判断数据是否被篡改。

3)真实性。验证数据源,判断数据来自真实的发送者。

4)防重放。防止恶意用户通过重复发送捕获到的数据包所进行的攻击,即接收方会拒绝旧的或重复的数据包。

由于3G技术自身的加密验证只针对无线网络部分,而L2TP隧道仅提供安全传输通道,并不提供数据加密的功能,因此,通过将IPSec与L2TP相结合构建VPN隧道,保证了从电能质量监测终端到监测中心服务器的整个通信网络的数据传输安全。

综上所述,本文方案通过采用终端专网APN接入认证机制、构建基于L2TP和IPSec的VPN隧道以及依靠3G技术自身在无线网络部分的加密验证技术实现了安全可靠的电能质量监测通信网络,如图4所示。

4 现场测试结果

在构建四川电网统一电能质量监测系统过程中,对于某些安装在无光纤网络连接的偏远地区变电站或用户侧线路的在线式监测装置以及用于移动测量的便携式监测仪采用基于3G的通信网络接入监测中心;并针对某些有线网络经常出现异常的监测点,在保留原有通信方式的同时,使用3G无线网络作为备用传输通道,一旦有线网络出现故障,立即切换到3G无线网络,保证了监测系统的正常连续运行。在为期一年的试运行期间中,对3G无线网络的传输速率、稳定性及安全性进行了测试,测试时间为2010年9月1日到2011年9月1日,结果如表2、表3、表4中所示,限于篇幅,仅列出部分监测点的测试数据。

监测中心每天按时(在凌晨网络负载较低时)使用FTP协议召唤监测终端生成的前一天监测数据(包括暂态事件)PQDIF文件。表2中PQDIF文件大小为一年中每天文件的平均值。由表3中可知,每个监测点一天数据的传输平均时间在40 s左右,满足应用要求。

监测终端按一分钟时间间隔上传实时数据,表3中实时数据传输流量为一年中每分钟传输数据的平均值,终端基于MMS协议,依据数据集的配置,组成3 k左右的报告定时发送数据[16],发送功率较低,故实时数据的传输速率低于PQDIF文件传输速率。由表3中可知,平均传输时间远低于实时数据传输间隔时间,满足实时监测要求。

表4中统计了一年中由于通信网络问题导致实时数据缺失的天数(历史数据可在网络恢复后补招),3G网络中断的主要原因包括:3G路由器故障、VPN服务器系统故障以及运营商3G网络检修。

身份认证测试中,采用各种未授权方式访问,均无法建立连接;加密测试中,通过Sniffer软件分析网络数据包,可知经加密后VPN网络传输内容为密文;对网络进行模拟FTP攻击、Do S拒绝服务攻击、RPC漏洞攻击等测试,结果证明其具备一定的抗网络攻击能力。

由以上测试统计结果可知,基于3G技术的通信网络安全性和稳定性较高、数据传输速率可满足电能质量监测要求。

5 结语

针对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单一有线传输方式的不足,提出利用3G技术构建电能质量监测通信专用网络的方案,其作为有线传输方式必不可少的补充,成功应用于四川电网统一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相对传统传输方式,采用3G技术的通信网络监测终端接入更加便捷、灵活,同时支持便携式监测仪和移动查询终端在任何时间地点方便接入。采用基于L2TP和IPSec的VPN技术保证了电能质量监测通信网络的私有性和安全性,实际现场测试统计结果证明了本方案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摘要:针对目前电能质量监测数据采用专用有线网络方式传输存在的接入终端范围受制约、网络带宽资源受限、建设维护投入大且周期长等问题,研究并实现了基于3G技术的电能质量监测系统无线通信网络。提出无线通信网络硬件架构,采用L2TP与IPSec相结合的VPN技术构建监测数据虚拟专用传输通道。通过对试运行期间实测数据传输速率、网络稳定性及抗攻击能力进行分析,证明了该方案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安全性及工程实用价值。目前3G无线网络作为有线网络的重要补充,已经在四川电网统一电能质量监测系统中成功应用。

3G系统中IMS技术 篇4

关键词:GPS定位技术;3G网络;视频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2-0051-02

由于传统模拟视频设备的发展已进入瓶颈阶段,暂无潜力可挖,因此,为满足更高的要求,系统就必须向数字化方向发展。数字信号具有频谱效率高、抗干扰能力强、失真少等模拟信号无法比拟的优点,同时也存在信号处理数据量大、占用频率资源多的问题,只有对数字信号实现有效的压缩,使之在通信方面的开销与模拟信号基本相同,它的优点才能表现出来,并具有实用性。在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市场的拉动下,与数字电视相关的各种数字视频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相应的技术标准、算法及专用芯片,数字图像信号的摄取、处理、传输、记录等设备也得到广泛的应用。

一、基于GPS定位技术和3G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概述

(一)系统的构成

基于GPS定位技术和3G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主要由主中心调度系统、分中心调度系统、GPS智能终端等组成。主中心是整个系统的总控制中心,分中心调度系统实现对各分管区域的管理。GPS智能终端与主中心之间通过3G网络进行通讯。主中心与分中心调度系统之间可通过 Internet 或局域网实现数据通信。

(二)系统的功能和特点

1.实时远程视频监控。远程视频监控,这是远程监控系统最重要的功能,监控没有距离的限制,只要能够网络连接,就可以进行访问,设置传统模拟监控所无法比拟的。监控系统通过网络视频平台交换数据,系统客户端只要安装相关软件后,管理人员利用网络通信及授权密码就可以在监控中心、办公室以及远程异地等场所实现对各个监控点的实时图像的观察。

2.实时移动监控。前端视频采集设备安装在运钞车上,车辆开到哪里,现场图像就随即上传到中心系统,监控中心可随时掌握现场的情况,实现以往固定监控所不能实现的实时移动监控。对日常现金押运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起到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3.实时远程语音对讲。前端设备可外接拾音器和广播音响,除可以观看图像,还可以同步监听现场同步声音,必要时,可进行双向语音对讲。

4.用户分级管理。系统有完善的权限管理功能,用户登录时,根据用户名和密码实行分级管理,区分授权权限,对于不同的账号可以访问指定的监控图像,从而做到权责分明。

5.独有的视频流转发服务功能。各监控客户端通过中心流媒体管理服务器间接访问前端站点监控图像,可有效避免多用户同时监看同一站点图像引发的网络堵塞问题。

6.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由中心服务器软件平台、视频监控服务器和各级视频编码器组成,通过网络连接构成整个监控网。视频编码器独立完成某一区域的控制或实现某一控制功能,当系统要扩大规模时,只需在某一分中心的视频监控服务器增加管理一个监控点即可,所以监控点的多少几乎没有限制且不增加系统的复杂性,系统配置十分灵活,扩展性好,极易实现对较大区域的控制。

二、基于GPS定位技术和3G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原则

(一)系统的需求分析

基于GPS定位技术和3G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视频监控系统应覆盖到所有具有监控需求的地方,对其进行24小时实时视频监控,特殊区域还可以进行实时音视频监控;

2.在监控中心可以远程控制各个监控点的摄像机云台,实现变焦、变光圈、聚焦的控制,达到更大范围、更佳效果的监控;

3.在监控中心能够实时接收前端传统报警装置传送的报警信息。同时能够对以上所有视频信号进行长时间的音视频录像,网络上的计算机能够随时调看录像资料;

4.具备完善的安全级别控制,实现完善的安全策略管理。能够进入原有的安防监控系统等系统,实现更加灵活应用。

(二)系统的设计原则

1.标准化。视频监控系统就是要实现在光纤上的图像传输和共享。系统采用的产品均遵循视频协议和传输标准的要求。

2.可扩展性。由于用户以后的需求会不断发展,监控数量将随之扩大,只要增加前端设备和升级软件不用添加其他附加设备,以保证用户的投资

3.易用性。软件使用界面良好,用户安装相应软件(客户端控件)后就可进行实现监控,完全智能控制,不用单独设置

4.可靠性。首先,具有设计独到的视频流量管理功能,保证传输通畅;其次,实行操作权限管理,保证统一、规范管理;最后,系统具有自诊断功能。

三、基于GPS定位技术和3G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

(一)系统的平台架构设计

首先,平台的架构采用多服务器的方式,服务器多使用主流的数据库;其次,平台具有报警自动连接功能,而且接入平台下的所有设备能够自动连接到监控系统进行工作;最后,平台软件的设计应满足实用性、兼容性、扩容性、可靠性等基本的网络管理要求。而且平台客户端软件具有良好的操作界面,要具有录像回放窗口、告警窗口、图像窗口、设备管理窗口等辅助界面。由以太网交换机组成一个视频监视局域网。在该局域网上连接有视频网关、视频网络控制服务器、管理服务器、视频客户机、视频解码器等设备。视频网关将输入模拟视频信号经压缩编码打包、成帧、统计复用,形成多路网络视频流在一个以太网接口输出;视频网关同时接收来自以太网的网络控制信号转换为控制编码信号,以控制一体化摄像机。

(二)前端网络接入方案设计

一般对监控区域安装的无线视频设备通过3G无线网络接入到视频平台,使用VPN专网传输,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三)视频采集传输方案设计

视频采集设备主要是由相关的摄像机来负责视频信号的采集。视频传输主要是无线硬盘录像机将摄像机采集的视频图像压缩为数字信号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中心平台上来完成的。

(四)分布式结构设计

系统由中心服务器软件平台、各级MCU和视频编解码器组成,通过网络连接构成整个监控网。视频编码器独立完成某一区域的控制或实现某一控制功能,当系统要扩大规模时,只需在某一分中心的视频监控服务器增加管理一个监控点即可,所以监控点的多少几乎没有限制且不增加系统的复杂性,系统配置十分灵活,扩展性好,极易实现对较大区域的控制。

(五)传输模块的设计

摄像视频数据的采集主要采用采用的是V4L2接口。V4L2接口是Linux下开发的视频采集设备驱动程序规范。TVP5150驱动程序包含在Linux内核中,视频的采集程序基本流程,如下图所示:

四、结论

随着与计算机系统融合程度的强化,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综合型全数字监控系统已应用在智能化建筑中,其范围涉及视频监控、防盗报警、门禁和电子警戒等子系统,应用的领域也由单纯的安全防范向生产管理、系统检测与监测等全方位扩展。基于GPS定位技术和3G网络的视频监控系统,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为相关部门提供视频监控、GPS监控调度。该系统在突发事件应急救援指挥、生产管理监控、日常管理监控、其它特殊情况的现场处理、控制和调度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冯国灿. 基于3G网络的车辆定位与视频监控系统设计[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0(11).

[2]郭俊. 基于GPS定位及3G通信客运车辆监控系统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1(6).

[3]徐飞. 基于GPS定位及3G通信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J].长江大学学报,2009(16)

3G系统中IMS技术 篇5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大中型矿山企业逐步采用以小灵通或者WiFi为主的无线通信调度系统。由于小灵通和WiFi无线通信调度系统以语音业务为主,缺少宽带数据和智能业务,所以矿用3G无线通信成为煤炭行业的发展趋势[1]。矿用3G无线通信系统主要由3G核心网、语音调度交换机、传输网络、矿用无线基站、本安手机等组成。井下基站主要采用定向天线覆盖,网络优化的优势在定向覆盖中并不明显。地面基站一般采用与运营商同等电信级的技术和覆盖方式。针对大型矿区地面覆盖和通信质量的要求对3G网络进行优化,可改善接通率、掉话率等关键指标,提供更加可靠、稳定、优质的网络服务[2]。网络优化不仅能保证通信的质量,还能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行速度,在遇到紧急问题时提供稳定的通信环境。本文以某大型矿井无线通信系统为例,阐述3G网络优化技术在矿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

1 网络覆盖问题分析及优化思路

不合理的小区覆盖会给网络带来诸多实际问题,如覆盖盲区和导频污染[3]。覆盖盲区:网络不连续覆盖,局部区域服务品质差,无法保证服务的完整性。导频污染:5dB的窗口内存在3~4 个小区重复覆盖情况,即满足软切换门限的导频信号受限于软切换集容量而无法进入软切换状态,从而形成导频干扰。导频污染会降低下行覆盖的信号质量,无法保证服务的完整性,造成系统资源的浪费。

优化思路:确定并增强主控小区覆盖;减弱非主控小区覆盖。

主要措施:优化天线的物理参数,如天线方位角、俯仰角、天线挂高等;调整导频功率。

2 网络优化方案

2.1 某矿区地面基站覆盖情况

按地面覆盖要求,矿区共设置5台地面大基站,井下基站暂定为20台,后期根据井下掘进及工作面情况,可直接增加基站,无需增加地面核心设备。地面基站覆盖情况如图1所示。

关闭中心站以后,对覆盖区的路线进行测试,发现网络中存在的覆盖相关问题主要在图1中圈出的地区发生。弥补覆盖空洞的思路是找出主覆盖。从图1可以看出,可为该区域提供覆盖的小区是F0230,F0229或F0098。

2.2 覆盖盲区优化

位置1首先排除F0098,因为矿区西侧有较高的山遮挡,F0098的信号被大部分甚至完全遮挡;其次,位置1排除F0230。位置2排除F0229,厂区有高层建筑以及工业厂房遮挡,无法改善该区域的覆盖。最后位置1考虑F0229的方向,调整F0229小区到300°左右,把另一扇区天线转到厂区的方向来弥补F0229的覆盖区。位置2 考虑将F0230 小区逆时针方向调整到150°左右。调整天线方向以后,该区域的信号强度及覆盖等级测试结果见表1 和表2 (Cluster:簇;RSCP:Received Signal CodePower,解扩后的导频信号强度;Ec/No:Ratio ofenergy per modulating bit to the noise spectraldensity,每调制比特功率和噪声频谱密度的比率;Coverage Class:覆盖等级)。从表1、表2 可看出,覆盖盲区优化后,RSCP≥-85的比例从58.36%提高到了92.22%,Ec/No≥-10的比例提高到了97.84%,表明该区域信号强度得到增强,已解决弱覆盖问题。

2.3 导频污染优化

开启F0230基站以后,在该基站的覆盖区内存在较多导频污染。F0229在该区域成为导频污染,影响了主覆盖小区的Ec/No,因F0229 基站较高,该区域由F0229和F0230共同覆盖,所以F0229成为导频污染。将F0229小区天线机械倾角从5°调整到7.5°。经测试,优化后导频污染区域基本消除。测试结果见表3和表4。从表3、表4可看出,导频污染优化后,Ec/No≥ -10 的比例提高到了99.12%,RSCP也提高到了94.26%,表明该区域导频污染问题已解决。

3 结语

3G网络优化效果最为明显的手段包括天线方向角和倾角(机械、电子)调整、导频功率参数修改以及切换优化等。本文对某矿区进行网络优化后,信号覆盖率得到了大幅提高,保证了整套矿用无线通信系统的稳定与可靠,提高了矿井综合调度的效率以及紧急情况下调度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摘要:为了充分利用现有无线网络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保证通信质量,以某大型矿井无线通信系统为例,阐述了3G网络优化技术在矿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应用。从覆盖盲区和导频污染2个方面入手进行网络优化,优化后该矿区网络信号覆盖率得到了大幅提高,基本消除了导频污染区域。

3G系统中IMS技术 篇6

目前电力通信行业在电力企业的支持下发展速度较快, 其业务发展趋势日渐多样化。随着目前的多媒体业务的不断涌现, 通信行业提出了采用分组域来进行高速数据承载以及应用基于IP系统进行业务控制的IP多媒体子系统处理平台。IMS技术作为最早由国际组织第三代合作计划中, 相对较早提出的有关技术而启动的R5规范中的一项内容, 它为电力系统提供了一种能够独立在下层的承载网络系统, 同时也建立起一个新的封堵的业务平台, 进而结合开放的IP协议, 来进行灵活化的管理。通过具有可控性的平台操作, 使得运营商能够进一步地完善自身的工作, 并且让企业能够利用会话发起一些协议, 以便更为快捷、灵活地进行开发和管理业务[1]。

1 IMS技术的理论知识概述

1.1 IMS技术相关理论知识

IMS技术作为一种IP多媒体下的子系统, 它可以用于支持新一代的IP分组业务, 然后实现业务与传送之间的分离工作。同时, 在完成独立控制、开放接口工作的前提下, 支持通用移动性, 并且能够进一步保障服务质量。在这种技术的当前发展背景之下, 使用IMS技术能够让企业通过不同的终端体验到IMS技术的服务品质的提升, 也能够让个人体验到有线与无线之间进行融合通信的立体效果。因此IMS技术为电信行业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扩大信息行业在电信领域之中的市场竞争空间, 同时也能够促进信息行业自身的有利发展[2]。

1.2 IMS技术的技术构造原理与功能设计

IMS技术由IMS核心控制、应用层以及接入层等部分组成。IMS技术的组成部分中的功能有所不同, 在应用层面的考虑中, 一方面需要为用户提供完善的多媒体业务, 另一方面也要将其独立在网络的接入层, 以此保证业务具备基本的开发独立性。用户能够通过GPRS、WLAN、CDMA、ADSL等接入业务网内, 不过这些需要建立在IMS的控制核心层面正常运行的基础之上。在进行互联互通时, 运用IMS技术能够基于网关的互通, 令SGW、MGW以及MGCF等网元进行共同的协议制定工作。总体而言, 通过MS漫游, 进一步学会控制网络资源, 进而通过结合GGSN漫游方式, 以此减少有IMS技术有关的应用方面的限制性, 并为回到家乡的CSCF提供服务。

2 IMS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业务中的应用情况

目前通信技术之中IMS技术基本成熟, 通过在电力系统中广泛运用该项技术, 各个通信增值业务因此也得到了相应地应用。通过这些客户端为公众服务, 同时也有利于手机多媒体增值业务的发展。自从通信行业面向公众客户推出了Vo IP的第二线业务, 目前已经能够综合固话与网络两方面的运营商, 以及移动综合运营商进行综合业务办理活动。对于IMS技术的应用前景, 大多数的运营商广泛地关注在其对于传统的PSTN技术之间的退网替换方面。

3 IMS技术在电力系统通信业务中的应用前景

3.1 IMS的技术优势

IMS技术与软交换技术都属于NGN技术, 不过是NGN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的一种变种服务。在这之中, 软交换技术是用于实现网络演进以及分组网络升级技术的核心平台技术之一。它与IMS技术之间在技术定位以及系统结构方面均有较大不同。软交换技术针对PSTN技术中的PES业务, 在进行长途汇接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应用经验, 而IMS技术则多关注在多媒体的业务提供, 信息文本以及网络内容等功能的交流方面, IMS技术能够在移动增值业务领域获得更大的应用优势和经济价值[3]。

3.2 电力系统主营业务与IMS技术之间的协调

电力系统能够维持自身的稳定运行状态, 离不开通信系统、调度自动化以及稳定安全控制三方面的支持。其中通信系统要实现电网的自动化控制需要将更多的电力系统主营业务融入其中, 如语音、数据、视频等多媒体的传输, 专线网、调度行政电话交换网等的三网并行现象, 在实现这些技术的网络维护时, 需要利用IMS技术进行协调。IMS技术一方面能够为电力系统提供更多的业务可能性, 在另一方面, 该技术也能够用于解决电力系统交换网络在进行数据语音视频业务过程中, 出现的新的兼容升级需求等问题, 并直接实现扩容。

3.3 IM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前景

在电力系统中, 我国各大企业领导首先应当特别关注电力信息化技术以及电力信息网络建设方面, 进而对移动办公的可行性展开分析, 使之能够更加高效安全、方便快捷地为消费者服务, 并以此突破时空界限, 进而实现无间断的适时办公, 针对电力数据中产生的业务需求进行系统业务的拓展。其中如移动存储、打印以及互信等这些业务需求, 需要在IMS技术的应用平台上进行具有广阔性的多样化的操作, 利用电网数据网络对我国一些偏远地区进行多媒体业务传输工作, 不过这些需要基于电力系统的支持。此外, IMS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 也会在电网营销、安全运营以及电力负荷控制等多方面的业务领域中进行应用, 其发展前景较为广泛。

4 结语

电力系统的发展渐渐进入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 其中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程度也在得到不断地提高。对比在移动双向实时的多媒体业务一块的变化, 电力系统的发展对于网络移动性的需求也日渐加大。因此, 全IP时代的带来, 不仅为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同时也为电力系统的升级带来了便利之处。基于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 本文分析探讨了以IMS技术为核心的移动多媒体技术在电力系统之中的应用前景, 以求IMS技术能够在电力系统中得到更为深入的发展。

摘要:IMS技术作为引领未来全IP网络实践中最为重要的技术, 其发端于客户中心的经营服务理念。本文对IMS技术的概念以及特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进而重点分析了IMS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发展情况, 从电力系统交换网的实际需要进行分析, 提出了在电力系统中应用IMS技术的行业前景与发展优势。

关键词:IMS技术,电力系统,应用前景,探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吕振华.NGN中的软交换和IMS技术的比较与分析[J].邮电设计技术, 2010 (02) .

3G系统中IMS技术 篇7

随着科学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运营商宽带接入的推进, 电脑、电视会议终端、固话话机等设备将逐渐朝着基于IP的宽带接入方式转变, 将语音、视频、数据融合在一起的多媒体传输技术, 即IMS系统是解决移动网与固网融合的下一代网络核心技术之一。它为运营商提供全新多媒体业务奠定了网络基础, 提供语音、视频、数据融合的多媒体会议是IMS网络的主要应用之一。

二、传统多媒体会议解决方案和发展状态

传统多媒体会议在2001年前主要是专线 (E1/ISDN) H.320的视频会议系统。随着宽带 (LAN/ADSL) 的发展, 2002年至2007年主要是H.323的视频会议系统, 同时兼容H.320的专线视频会议系统。2007年以前, 音频主要是8k采样的G.7xx协议, 视频主要是4CIF格式以下的标清系统。2007年后宽频语音AAC-LD技术和H.264 720P/1080P高清视频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

三、IMS系统特点

IMS的英文全称是IP Multimedia Subsystem, 即IP多媒体子系统。

IMS系统特点如下:

(1) IMS基于SIP的协议体系结构, 承载、控制、业务进行了分离;

(2) 智能延伸到业务侧和终端侧, 简化了网络, 有利于新业务发放和部署;

(3) 业务服务器之间松耦合、标准、开放的接口有利于业务之间的组合和调用;

(4) 引入互联网的URL标识, 有利于与WEB业务的进行融合;

(5) 归属网提供业务实现了体验层面的移动性;

(6) IMS网络的核心特点是接入无关性, 即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协议、结合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特有的网络技术并借鉴软交换网络技术, 提供电信级的Qo S保证、对业务进行灵活有效的计费, 具有融合各类网络综合业务的强大能力。接入无关性使运营商可以在不改变现有网络结构、不投入任何设备成本情况下, 轻松开发新的业务和应用升级。

综上所述, IMS系统架构是通信行业全业务运营时代最为先进优越的架构。

四、基于IMS技术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实现

4.1 IMS的分层体系结构

IMS网络主要由传送层、控制层、业务层组成。IMS采取分层架构进行体系设计, 体现了“业务与控制”的分离和“控制与接入或承载分离”的思路, 基于IP的传输和承载服务从IMS信令网络和会话管理服务中分离出来, 各层间的依赖性减小, 不同的用户终端能够通过不同的接入方式接入网络, 享受统一的呼叫控制服务和增值业务。这种结构体系为不同网络的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奠定了基础。

4.2会议系统在IMS中的位置

会议系统在IMS系统中是作为一种SIP AS (会议应用服务器) 提供的。AS是主持和执行会议服务的SIP实体。S-CSCF (服务呼叫会话控制功能) 按过滤规则进行匹配, 如果匹配正确就转发SIP请求给AS, 然后AS根据业务逻辑处理消息。AS模块和S-CSCF模块通过ISC (Integrated Supply Chain集成化供应链) 接口完成信令交互, 从而使会议业务能够通过IMS提供给终端。

会议AS模块通过H.248命令, 依据一定的媒体策略, 控制媒体服务器, 完成媒体的处理和分布。媒体服务器采用纯软件的方式实现媒体混合以及转发等操作。

用户通过登录会议AS中提供的Web服务来完成会议预约、发送会议通知等功能。

4.2.1会议系统的功能模块

会议系统的四个功能模块包括会议中心、会议通知服务模块、会议和媒体策略服务器和数据应用服务器。

会议中心是整个会议系统的核心模块, 主要完成信令的处理, 以及对会议系统中的其他各模块的控制。一个会议只有一个会议中心, 由URI唯一标识。具体功能有会议的预约处理、完成会议的启动和结束、执行会议策略并根据策略混合分发媒体数据流、会议状态控制和通告、会议资源管理等。

会议通知服务模块, 作用是通知参会人员会议事件和会议状态。具体的说是, 参会人员通过发送订阅请求, 向会议通知服务器预定会议事件和状态的通知服务。在会议过程中如果有预定事件发生, 会议通知服务器将运用唤醒方法, 向参会人员通告所预定的通知。

会议和媒体策略服务器, 作用是用于生成、存储和操作会议策略。会议策略包括会议成员策略、会议策略、媒体策略。一般来说, 一个会议对应一个会议策略, 这个会议策略就是与客户端的接口。会议和媒体策略服务器提供订阅服务, 即当存储的策略文档发生变化时, 它会将通知订阅用户。会议中心是会议策略的具体执行者, 会议中心使用会议策略控制和管理整个会议。

数据应用服务器, 是实现会议中心数据应用相关功能的实体, 包括电子白板共享、文字聊天等数据协同功能。

4.2.2外部接口

MC1接口, 基于SIP协议, 支持会议客户端到IMS核心网之间的通信, 即实现会话信令功能, 以及执行会议用户鉴权和授权、会议客户端注册功能。

MC2接口, 基于SIP协议, 满足IMS ISC接口要求, 支持IMS核心网和会议应用服务器之间的通信, 实现会话控制。

MC3接口, 支持会议客户端与MRFP (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Processor, 多媒体资源处理器) 之间的媒体传输、资源接入控制功能, 用以实现媒体传输和发送控制过程、媒体传送的状态报告、资源接入控制消息的传输。实时媒体的传输采用RTP/RTCP协议, 资源接入控制协议采用BFCP协议。

MC4接口, 使用SIP信令, 支持向MRFC中转来自会议服务器的媒体控制信息。

MC5接口, 是会议客户端与会议服务器之间的接口。它基于HTTP协议, 管理XML文档, 包括创建、修改、获取和删除等。

MC6接口, 是会议服务器到MRFC (Multimedia Resource Function Controller, 多媒体资源控制器) 之间的接口, 基于SIP协议, 用于会议服务器对媒体资源的控制。

MC7接口, 是会议客户端到数据应用服务器的接口, 基于HTTP协议, 为会议客户端提供数据相关功能。

Mp接口, 是MRFC与MPRP之间的接口, 基于H.248协议, 其功能一是:MRFC对MRFP中多媒体会议资源的控制, 承载资源接入控制请求或响应消息;二是媒体混合的控制、传递来自会议中心到媒体混合器的控制命令, 传送混合器的反馈给会议中心等。

4.2.3结论

基于IMS技术的多媒体会议系统的实现, 是融合视频会议系统借助IMS核心网的业务控制能力和综合接入能力, 通过在IMS业务层部署融合视频会议系统, 实现对各类用户的统一管理和接入。既能实现传统视频会议的所有功能, 又可以向用户提供多类型终端接入、多会议类型融合、多媒体格式融合、多种会议接入方式、便利的会场管理、不同标准协议间的互通功能、Web会议等功能。

五、结束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的发展特点及其关键技术 下一篇:3g移动通信技术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