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

关键词: 北京市 服务 企业 文化

中外文化(精选十篇)

中外文化 篇1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汇集国内外专家及成功企业家的最新研究和实践成果, 着重关注经济、文化、管理的研究与实践, 追求高品位、高品质, 悉心为广大企业和读者服务, 力争成为思想文化工作者、经营管理者、关注经济社会发展者及广大读者的“智库”。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的座右铭:行动的思想者思想的行动者。

《中外企业文化·智库》的特色:聚清华、北大、人大、中国社科院、国研中心等顶层智库资源;融理论探索、案例研究、价值引领、品牌展示于一体;呈研究性、实践性、文化性、交流性、可读性、收藏性;在杂志即将出刊之际, 面向各界人士征询宝贵意见和建议!一经采纳, 我们将赠送3个月杂志以示感谢!

联系人:李文杰王京平电话:010-82251245/1246

传真:010-82252201

E-mail:l.wenjie@126.com marywjp@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裕民路12号元辰鑫大厦E1座218

中外文化交流 篇2

“英语那件小事”

关于举办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一.活动名称

渤海大学信息学院中外文化交流会。

二.活动主题

“英语那件小事”。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

2012年3月28日于理工三214召开

四.主办部门

信息学院2011级1、2班。

五.与会人员

校方参观团及相关人员;

信息学院学生会、素质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团委代表;

数位外国友人;

信息学院2011级1班2班全体同学。

六.活动背景

都说二十一世纪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说21世纪的人们不会说英语,打电脑和开车,就是新一代的文盲,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英语在中国乃至世界的重要性!很多人都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英语?或许对各位同学来说,学习英语只是一种任务,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才不得不学习的。可是,英语的用处远不止应付考试获得学位这么简单。虽然联合国有六种官方语言,尽管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而如今,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语言却是英语。中国的人口最多,中国想要发展就离不开世界,要想在世界立足,在世界范围内寻求自己的出路,不会那种应用最广泛的语言怎么了解其他地区?退一步来说,我们个人想要在世界上闯出一片天地,仅仅局限于国内是远远不够的,闭关锁国的历史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它却时时刻刻告戒着我们要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来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可是,如果语言都不通,甚至连最基本的交流都做不到,我们又如何来谈学习与发展呢? 而且很多人觉得学英语只是为了考证,这是十分错误的。其实要从长远的国家战略角度来看,我们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从而更好的发展我们的祖国,只有祖国的强大才能使汉语走向世界,这样我们伟大的中华文明才能更加灿烂!

七.活动意义

以前学的时候有种强烈地兴趣,现在原因到很多了,为生存,为能和国内外的朋友们成功的交流,为了自己一种内心所获的感觉而学,Before studies time has plants intensely the interest, now the reason to very have been many, is the survival, for can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friend success exchange, in order to own one kind of innermost feelings attain the feeling studies,为什么要学习英语,学习英语有什么好处,学习英语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未来,希望,只是个交流的工具 找工作方面,比不会英语的人要容易些,而且会说英语,本身也很有成就感,更让自己自信!

Why should we learn English, What are the advantages of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to university students now what it means?

Means that in the future, I hope, just a communication tool to find a job than not English must easier, and will speak English, is also a great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but also their self-confidence!

在这个全球迈向国际化的时代里,学习英文变成是全世界约46亿人口皆必学习的课程。在学习英文还不完全是大家所热烈参与的活动之前,国与国之间甚至人与人之间无论贸易活动、科技发展、文化交流以及人力资源等„的流通都有一层看不见的隔阂与距离,而就因为这层看不见的隔阂与距离的存在,才让我们了解到学习英文的好处和重要。

而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学习英文可让我们提升竞争力,因为在这高学历的时代里,不论是求学、就业都有着一定的竞争力,而且现在各大学校、工作机关都在强调大家的英文能力,所以想要求得较高的学历以及一份较好的工作,只有让自己的竞争力比别人高出。除了提升竞争力外,学习英文也可以让我们增广见闻,因为英文已是大部分国家所共同通用的语言了,所以如果把自己对英文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加强的话,我们就可到许多国家探访当地的名俗文化,去看看不同国家的风景等„作各方面的文化交流也可让国与国的距离缩短,使整个地球形成「地球村」的美好型态。

当然学习英文的好处还有很多,也不止只有对我们带来好处,对所有的士、农、工、商皆有很多很多的帮助,包括各国之间学习教育环境的相互研讨、世界贸易组织的形成、生产技术的指教等„都会因为英文能力的增强,而使得彼此的合作关系变得更加容易、方便且顺利。所以现在的我们必须多多努力,使自己的英文能力增强,平时就可以多方面的学习英文,以后才能享受学英文所带来的好处!

In the world to move towards globalization era, learn English and become the world about 46 million people are certainly learning courses.In learning English is not entirely enthusiastic participation by everyone before, between countries and even between people regardless of trading activities,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ultural exchanges and human resources, etc....have a layer of the flow of invisible barriers and distance , and because this layer invisible the existence of alienation and distance, only to learn English so that we understand the benefits and important.For us now to learn English will allow us to improve competitiveness, because in this era of highly educated, whether it i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s a certain competitiveness, and it is now the major schools, the work of authorities in the U.S.emphasized the English ability, so you want to achieve higher academic

qualifications and a good work, only to make their higher competitiveness than others.Apart from enhancing competitiveness, the study of English also allows us to broaden the horizons, since English is common in most countries and common language, so if their English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to strengthen, we many countries can visit the local customs of culture, to see the scenery in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so on...for all aspects of cultural exchange but also to enable to shorten the distance between countries, so that the formation of the entire planet “global village” a beautiful pattern.Of course, the benefits of learning English there are many, but also more than only to our benefit, for all taxis, agriculture, industry, commerce have helped many, many, including between countries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mutual learning seminar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formation, production technology and other advice will be...because in English, ability, and their co-operation makes it easier, convenient and smooth.So now we have a lot of efforts to make their own English ability, usually can be multi-faceted learning English, learning English before they can enjoy the benefits.八.活动内容

(一)首先由主持人作开场陈词,依序介绍到场嘉宾及活动主旨;

(二)播放一段关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视频,突出活动主旨;

(三)再由主持人衔接,向到场的外国友人表示热烈欢迎,邀请其分别作自我介绍并为大家表演节目;

(四)其次邀请本学院英语成绩优异的学长或学姐为大家介绍学习心得,为大家阐释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鼓励大家努力学习

(五)紧接着邀请外国友人参加到班级事先分好的四个小组中,并进行气氛热烈的互动交流,让同学们从与外国人的交流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实际作用;;

(六)由2011级1、2班英语成绩优秀的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并分享对英语学习的认识;

(七)由1、2班的学生代表为大家表演节目;

(八)主持人邀请两至三位到场嘉宾分享活动感受并为大家总结今天活动的表现;

(九)最后由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九.活动预算

(一)打印资料:5元

(二)购买装饰物:10元

(三)布置中所用工具:5元

(四)接待到场嘉宾:20元

总计:40元

中外文化交流漫谈 篇3

西域地处欧亚大陆中间偏东的地带,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横贯此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地方。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共创造了四大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在新疆交汇,在全世界这是唯一的一个地方。只从这一点上来看,西域之重要概可想见。

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民族,民族有大有小,历史有长有短,但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文化绝对不是哪一个民族单独创造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对人类文化共同的宝库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

文化有一个特点:一旦产生,它就要传播,在民族内部传播,又传播到民族地区以外去,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民族间弃短取长,互相调剂,互相补充,把许多民族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又从而发扬光大之,才形成了今天世界上这种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文化,使全人类皆蒙受其利。

这里所说的“西域文化”,主要是指广义的西域。追溯西域文化的根源,十分复杂。就其大者而言之,不外三途:一是印度,包括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二是伊朗,即中国古代史书上的波斯;三是阿拉伯国家,即中国古代史书上的大食。

印度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头绪万端,其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彼此所受的影响之大,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千言万语也难于说得清楚。我在这里只能简略地加以

叙述。

谈中印文化交流,首先是佛教的传入。我们对于佛教以及其他的宗教,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法。它有它的糟粕,这不容怀疑。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中国的儒学素来是辟佛的,但是,事实上许多儒家的大学者都学过佛,佛教的教义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口头上是辟,骨子里是吸收。中国哲学史上的光辉的顶点之一的宋明理学,是吸收了佛教的一些东西,才能成其大,才能成其深。此外,佛教还带来了不少副产品,中国如果没有佛教的话,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建筑艺术,我们的绘画艺术,我们的雕塑艺术,决不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此外,在天文、历算、文学、艺术等方面,印度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彰明昭著的。一直到今天,我们的语言中还有不少从印度来的词汇,例如佛、菩萨、僧人、尼姑等等一系列的宗教术语,仍然是老百姓嘴里常常使用的。

在物质文明方面,印度同样对中国有巨大的影响。我举一个例子,是一般人不注意的。这个例子就是糖。

糖是我们今天天天吃的东西,看起来微末不足道,不值得去伤脑筋,但是其背后却隐藏着一部持续时间很久、内容异常曲折、头绪纷繁的文化交流史。它牵涉到很多国家,我在这里先谈中国同印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蔗(最初写作“柘”)而无糖,蔗只饮蔗汁。古代的“饴”是用粮食熬制成的。“糖”这个字本身出现得比较晚,《说文》中没有此字。用蔗汁熬糖,大概在南北朝时期才有,工艺比较粗糙。到了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派人到摩揭陀(印度的一部分)去学习熬糖法;从印度学来了熬糖法,诏扬州贡上甘蔗,然后按照印度的配方榨甘蔗汁,熬糖,结果无论是在颜色方面(更白了),还是在味道方面(更甜了),都远远地超过

印度。

这可以说是中国制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中国的熬糖法还不就到此为止。以后中国又从波斯学习,从埃及和伊拉克学,从西洋(明代的“西洋”和那以后的“西洋”)学习,熬糖技术日臻完善。明末,中国的白沙糖已经输出国外了。

波斯(伊朗)

在西域诸国中第二个对中国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是波斯。

伊朗是文明古国,历史极长,成就极大,在西域时盛时衰,起过重要的作用。伊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可以分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部分。在精神文明方面,伊朗的摩尼教在西域一带兴盛过一阵,后来也传入了中国。这个宗教同佛教不一样,兴盛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衰微,终至灭亡。传到了中国以后,也是如夏夜的流星一样,在一些地区有过信徒,后来也消亡了。摩尼教的许多经典残卷,在中国新疆一带被发掘出来。另外一个伊朗的宗教祆教,也传入中国,后来也灭亡。伊朗宗教在中国留下了影响和痕迹,在建筑和艺术上有所表露。中国农民起义很多,有的利用宗教的形式,其中也有伊朗宗教。中国古籍中所谓“吃菜事魔”者就是。

伊朗艺术的风格和图案,在丝绸之路上,影响极大。在中国境内的一些洞窟中、壁画上都有伊朗的影响。

在物质文明方面,我首先还是讲一讲糖。从汉末起,中国古籍中就出现了“石蜜”这个词儿。石蜜是一种蔗糖,估计比较硬,所以名之以“石”。同“石蜜”相联系的不是“西国”,就是“西极”,足征这是外国来的。唐代一些《本草》中常说:石蜜,西戎、波斯来者良。可见这东西是从波斯来的。唐代大历年间(766—780),四川遂宁来了一个“西僧”邹和尚,教当地农民制糖霜。不必实有其人,不能说没有其事。我怀疑,这个和尚来自伊朗。如果没有这个人的话,这件事也与波斯有关。

石蜜以外,还有一些植物和矿物从波斯传入中国。我们今天所食用的一些菜蔬和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部交流传播史。有时候,我们只知道,它是外来的东西;但是,究竟是从哪一个国家来的呢?我们却往往说不清楚。今天我们的舶来品往往冠以“洋”字,比如洋葱、洋火腿、洋酒、洋烟等等。古时候这一类外来的东西往往冠以“海”字、“胡”字,比如洋药称为“海药”,又有“胡桃”等带“胡”字的东西。有时候也冠以“番”字,比如番茄。从波斯来的或者在传播过程中同波斯有某些瓜葛的果菜花木颇多。我举几个例子:苜蓿、葡萄、胡桃、安石榴、黄瓜、茉莉、胡椒、菠菜、巴旦杏、无花果、水仙、西瓜、胡萝卜

等等。

阿拉伯国家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是源远流长的。至迟到了汉代,中国就同阿拉伯有了往来,当时还不叫阿拉伯。到了唐代,中阿交通达到了顶点,中国古代史籍中的“大食”,就是阿拉伯国家。回教在唐初传入中国,到了今天,中国56个民族中有不少是穆斯林。阿拉伯国家的旅行家,有几个也到过中国,在他们的游记中记载着中国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拉伯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当然会传入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我想举的例子仍然是糖,这我在上面讲到印度和伊朗时已经讲

过了。

古代的埃及和伊拉克的熬糖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根据《马可·波罗游记》和其他的材料,阿拉伯的熬糖技术也传到了中国。在制糖方面,所谓技术高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色与味。颜色是越来越白,味道是越来越醇而且甜,因为杂质被熬掉了。一部中国制糖史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向前发展的。

此外,阿拉伯的动、植、矿物有一些也传到了中国,阿拉伯的天文历算也影响了中国。

我极其简略地介绍了西域文化东渐和佛教、回教传入中国的情况。那么,了解文化交流的情况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值得我们三思的一个问题。有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如果我们中国在历史上没有从印度、伊朗、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的西域地区或国家接受我在上面叙述的那样一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东西,今天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简直连想也不敢想。只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文化交流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我屡次提到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这一点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地

方吗?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认识异常重要。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爱国心,另一方面又能激发我们的国际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恰当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工作就能够做好,我们就能够无往而不利了。

欢迎订阅《中外企业文化》 篇4

《中外企业文化》, 由北京市委宣传部主管, 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北京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主办, 是向国内外展示中国企业文化的重要窗口, 是提升企业形象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平台, 是服务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交流企业文化理论成果及实践经验的重要渠道, 是沟通省市及行业政研会及企业文化社团组织的重要桥梁。创刊19年来, 《中外企业文化》已经成长为中国企业文化界高端、权威的主流媒体。2014年本刊将进一步发挥优势, 坚持特色, 努力成为行业、企业、社团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想得起、信得过、用得上、离不开”的品牌刊物, 为推进企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共筑中国梦做出贡献。

订阅电话:010-66089713 (兼传真) /9701 13910307637户名: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

订阅价格:每本订价20元开户行:交通银行北京西便门支行

全年订价:240元银0775018010003629全年订价:240元

联系人:姜广跃社区闹市口大街月台胡同18号联系人:姜广跃

中外文化简史论文 篇5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0909201009教

21浅谈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它的萌生、勃兴、鼎盛期,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体验品味茶的芬芳,或为生活实用,或为怡情养性。它由文人雅士发掘升华,与儒道佛三家思想相结合;又走向寻常巷陌,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主张天地人的统一。在雅俗交融中贵和求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雅俗共赏的魅力,也是它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雅与俗传统文化历史

一、茶文化简述

茶的根源在中国,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茶被利用的历史有 4000 多年,种植史和饮用史也有 2000 多年。数千年来,中国一直稳居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中国茶文化酝酿于隋朝之前,在唐代初步形成,到了宋代、明代已经达到鼎盛。唐代创立的中国茶文化,不仅对华夏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做出了贡献。永泰元年,也就是公元 765 年,陆羽完成了《茶经》,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也是一本讲茶文化的书,《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所以,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茶文化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如茶史、茶诗、茶画、茶道、茶艺、茶树栽培学、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核心部分当属茶道和茶艺。可见,茶文化包含茶道,两者是从属关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以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词典歌赋等内容。茶文化是一种“中介”与“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手段。

二、茶文化发展中的雅俗纷呈

(一)以生活实用为特征的茶文化萌生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的发现出于偶然,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主要当做药材使用,是一种能解百毒亦可提神醒脑的灵药。也就是说,在中国茶文化萌发的初期,茶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当时缺衣少食、物质极其匮乏的先民们的生存需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

关。至于后来由此衍生出复杂精细的制茶工艺、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当时的神农氏也始料未及的。可以这样理解,茶文化的萌发始于俗世实用的需求。

春秋之前,人们习惯生嚼茶叶,茶叶的味道苦涩中带有清香,让人得到感官的快乐。春秋以后,在茶由药用转为日常饮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茶当菜,以茶作羹的过渡时期。《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茗”字初始义为茶之嫩芽,后泛指茶);《尔雅》中,茶的注释为“叶可炙作羹饮”。此时人们对茶的使用仍然以生活实用为主,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作为人体解毒的一种食材和其他食物搭配。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基诺族人至今有吃“凉拌茶”的食俗,他们采摘茶树鲜叶,揉碎后放入碗中,与大蒜、辣椒、盐等配料拌匀,最后与清澈的泉水调和食用,也是基于以上目的。

(二)与贵族名士志趣相结合的茶文化勃兴期

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庄无为主义、孔孟仁爱思想等也逐渐渗透到茶文化领域。茗茶清香、淡雅、质朴、飘逸的气质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人生志趣不谋而合。而后,经历了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的全盛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道教逐步形成,茶文化就此开始与儒、道、释思想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魏晋士族名士清谈玄学蔚然成风,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儒、道、释殊途同归,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提倡坐禅与顿悟,于是尚酒的奢靡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此消彼长,嗜酒遁世、醉酒浇愁的士子们纷纷转而与茶结缘,一时形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西晋人杜育曾这样描述,采茶初秋,水中漂洗,放在东瓯产的陶瓷器中,用匏去盛岷江之水,象公刘(周之先祖)那样于松下泉边,当炉煮茶,在文人学士看来,整个过程甚为儒雅,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之感。这套生煮羹饮程序,说明当时煮茶有了一定的规范,茶事活动开始与用茶人的精神追求结合,士人从关注茶的实用功能转为更多地品味茶的意境之美。久而久之王侯将相、地方官吏纷纷效仿,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晋书》就曾记载,谢安、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用茶果招待宾客,可见在魏晋的上流社会,人们开始用茶进行礼仪交往,传达心意,这为茶文化在唐朝的兴盛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雅俗共同发展的茶文化鼎盛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兴于唐代,这与佛教禅宗在这一时期大行其道密不可分,也和唐人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多姿多彩的社会气象相辅相成。深山古寺的僧人潜心研究种茶制茶,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皆出自佛寺。僧人饮茶悟道,讲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茶文化与佛学哲理融为一体。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杜

阳杂编》记载有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此外,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由此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普遍的饮料了。而在茶文化走向大众的同时,自唐兴起的贡茶制又使宫廷贵族饮茶走向等级化、礼仪化、精细化、程式化,茶艺之四要素“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高品位”。更有陆羽所撰《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两宋时期,茶文化发展登峰造极:一方面,饮茶习惯深入平民社会的各个场所、各项事务,小至待人接物,大至婚丧嫁娶;另一方面,宋人积极热情地探究品茗艺术,尤其是盛行于文人学士中的斗茶风俗更使饮茶过程格外情趣无限、韵味无穷,成为中华茶艺的发端。及至明清,出现了六大茶类,饮茶方式亦出现了巨大变革,由煎煮团茶、饼茶转为冲泡散茶为主,茶事过程因此逐渐删繁就简。另外,清代茶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轰轰烈烈地发展,各色人等皆可在茶馆茶肆边饮茶边纵横国事、闲话家常,这标志着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所创造的小圈子里走了出来,真正踏进寻常巷陌,走入了千家万户。

三、茶与儒道释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 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 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 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 儒道释三家的哲学理念都与中国茶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儒道释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又曾综合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可以说, 没有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与凝聚, 也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事实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 儒道释三家逐渐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水乳交融, 难分难解的整一状态。我们注意到, 作为茶文化成型期的唐代, 正是儒道释三家集成融合的时期, 这在陆羽的《茶经》以及后来的茶学著作中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分析这些茶学著作的思想特点时, 很难断然指出作者所奉行的是儒, 是道, 还是释。就如“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的观念, 儒家用之取其人格的“自修”;道家用之合其生命之“虚静”;佛家用之悟其精神之“空灵”。因此, 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 是儒道释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茶是儒,沐日月之光辉,呈中庸之和气,汲天地之精华,表仁义礼智信;茶是道,吐阴铸纯阳,复水号长春,玉露表清和,神韵致真静;茶是佛,孟臣沏彼岸,玉露醒迷顽,净空悟大道,三杯心生莲。所以茶是健康的饮料,文明的饮品,和谐的载体,让我们通过对茶的品饮,喝出健康,喝出文明,喝出和谐,体悟宇宙人生之大道。

参考文献:

[1]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2] 黄德贤.中国茶道的本质及茶文化的发展[J].茶业通报, 1996(18): 46-49.[3] 王旭烽.中国茶谣与文学[J].农业考古, 2008(5):28-35.[4] 蒋栋元.试论茶的文化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哲社版, 2004(5): 90-93.[5] 贾红文,赵艳红.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M].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

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的有效途径 篇6

相互尊重,求同存异是文化融合的前提

“东风有限”(东风与日产成立的合资公司)总裁中村克己先生说过:“东风与日产不仅要尊重各自的优点,还要学会容忍对方的缺点”。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东风与日产双方通过沟通和交流,认真比较分析双方企业文化的异同,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其一,双方都有“目标文化”,但实现目标的刚性要求有所不同。日产是第一家直接以“日本制造”命名的日本企业。作为日本全球化的先锋,上个世纪90年代末曾滑向破产的边缘。1999年,戈恩任CE0后,先后实施了“日产复兴计划”、“180计划”和“后180计划”。这几个计划有共同的特点,都是一个3年期的计划,目标简单、明确,全部都是具体的数字式目标,并且规定了日产在全球范围内实现目标的人,制定了明确的责任体系,无论何种族、何地域的人都能理解。目标管理和由此形成的目标文化使日产获得新生。东风公司作为一个老的国有企业,在目标计划管理方面一定程度上和日产的目标管理有些近似。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在目标计划管理方面与日产目标计划管理还存在很多差距。我们计划灵活性大,而日产计划的刚性较强。

其二,双方都有团队文化,具体做法上也有相似之处。戈恩来到日产的一个月内,组建了9个小组,参与者都是日产的人。这9个小组的名称是“跨职能团队”(CFT)。表象上看,CFT是日产实现“复兴计划”的关键所在,从深层次透析,CFT是日产实现勾通的最佳模式,并已经演变为日产文化的重要特征。东风公司每次推进重大项目之前,都要成立若干个跨部门、跨工种的不同的课题组、攻关组、推进组等,为东风的变革和生产经营起到过积极的作用。

其三,都有改善文化,但载体则不相同。日产大力推进NPW(日产精益生产方式),让改善文化渗透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东风公司则一直坚持倡导和实施合理化建议活动、QC(质量管理)小组活动。日产的载体比较具体,直接开展质量、成本、交货期(QCD)改善活动,让员工看得见、摸得着,并与经济效益直接挂钩。

东风公司不仅分析比较与日产企业文化的异同,而且综合比较分析与PSA、本田等合作伙伴的文化差异,积极探索企业文化的融合途径。2006年元月,东风公司再次对企业文化进行整合,形成和发布了《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明确把建设目标文化、团队文化、精益文化、执行力文化和品牌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来抓,为进一步推进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指明了道路。

立足实践,选准模式是文化融合的基础

分析研究国内外企业合资合作的成功案例,其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从文化融合角度看,大致有如下几种模式:一是拿来式。其中合资一方企业往往处于极端的劣势地位,无法抗拒和抵御另一方的强势文化的侵袭,不得不放弃原有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采取拿来主义,采用另一方的强势的企业文化。二是叠加式。这种模式就是把双方的文化优势进行叠加,把企业文化做到最优化,以此弥补各自的缺陷,联手角逐市场,寻求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三是互补式。就是在文化融合过程中尽量把握双方的优秀企业文化,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调适。四是再生式。在承继双方文化基因的基础上,构建全新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从而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说来,像东风公司这样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在培育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凝聚员工队伍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跨国汽车公司在导入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管理方式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东风公司多年来坚持“大胆吸收,各取所长;求同存异,兼容并蓄;融合提炼,突出特色”的方针,以开展多元国际合作为基础,立足实践,采取“互补式”文化融合模式,取得了一定效果。

神龙汽车公司继承和倡导东风公司“讲究诚信,崇尚业绩,奉献社会”的价值观和“关怀每一个人,关爱每一部车”的经营理念,并延伸到研发、采购、制造、销售、服务全价值链,赢得了良好的市场信誉;同时,神龙汽车公司在项目平台管理的推进和实施中,在吸收法国PSA标致雪铁龙集团运转经验的同时,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实施发展思路,即以项目控制为龙头、以项目界面管理为核心,充分发挥项目平台负责人的协调沟通作用,围绕公司产品战略目标,积极在相关领域(生产领域、信息领域、财务领域和商务领域)推广项目平台管理体制,在东风雪铁龙爱丽舍(R23)、东风标致307、东风雪铁龙凯旋(B53)车型的开发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东风有限”在2003年成立之初,东风日产双方高层就达成共识,把东风公司“关怀每一个人,关爱每一部车”的经营理念,“学习创新超越”的经营哲学和“实现价值,挑战未来”的企业精神写进合资公司员工手册,培养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同时,还积极引导员工以发展的眼光、开放的姿态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努力学习日产有效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并在引进、消化和吸收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有所突破,有所发展,不断增强具有东风特色企业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东风本田汽车发动机有限公司以东风公司愿景和梦想为基础,确立了追求“梦想”的价值观,鼓励全体员工追求“梦想”,并为实现梦想而产生强大的力量。同时,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注重汲取本田公司的管理经验,积极开展“三现主义”,即到现场去——如去工厂的制造现场和第一线的营业活动的场所;了解现物——接触、观察技术的要素和人的要素,获取第一手情报;是现实的——利用在现场了解现实获得的情报进行现实的评价和判断。

坚持原则,把握方向是文化融合的根本

一是把文化融合纳入企业发展战略的原则。即把文化融合与双方资产、人力资源、产品与市场资源整合同等地摆在企业发展战略中。2004年,“东风有限”发布了中期事业计划(又称2的3次方计划),即到2007年实现两倍的销量和收入,两位数的营业利润率,两个合作伙伴的融合与和谐。正是由于把“两个合作伙伴的融合与和谐”纳入中期事业计划,“东风有限”才稳步实现了文化融合与企业发展相融同步。神龙汽车公司把文化战略与发展战略同步推进,近年来不断总结神龙公司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母公司企业文化特点制定了面向未来的《企业文化手册》。无论是“东风有限”还是神龙汽车公司,都把企业文化融合置于合资公司的发展战略之中,为合资公司健康运营植入了文化基因。

二是遵循有形资源整合与文化融合协调一致的原则。东风公司各合资企业在继承东风公司精神文化特质的基础上,在行为(制度)文化建设方面充分融合双方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采取切实有效的管理方式,进一步提升现场管理水平,提高了企业效益。文化融合反过来对有形资源整合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东风有限”学习和引进NPW(日产精益生产方式)和KPI关键绩效指标考核体系,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导入NHC活动,提升了合资公司的管理水平,促进了有形资源的有效整合与价值的实现。

三是融好融优原则。神龙汽车公司注重吸收两个母公司企业文化的优秀特质,逐步形成了“组织记忆”和“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等工作理念。“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积极推进东风与日产企业文化融合,根据中国汽车市场规律和汽车文化特点,形成了“日产精细导入+东风市场应变”的产品导入模式,“天籁”、“颐达”、“骐达”等产品成功导入,正是东风与日产企业文化融合的结晶。

四是继承与创新原则。面对多元国际合作的新格局,东风公司制定了《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阐明了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既要弘扬我国传统的优秀文化,又要积极借鉴中外企业文化建设的成果,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努力形成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征,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文化。神龙汽车公司在继承双方母公司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P2+2”管理模式,且逐渐成为广大干部员工的自觉行动。“东风有限”在继承双方母公司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在实施QCD改善的同时,积极推行“领航计划”,即包括SAP实施、组织校准与组织变革、会计政策与流程、缩短关账周期四个子项目,逐步形成了“东风有限管理模式”。

统筹规划,有的放矢是文化融合的关键

中外企业文化融合,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也是一个系统庞杂的工程。东风公司为规避多元文化造成的冲突和影响,坚持做到统筹规划,有的放矢。

成立企业文化融合工作小组。东风公司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研究会的功能,多年来致力于中外企业文化融合理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对各合资公司企业文化融合的实践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东风有限”乘用车公司成立了一个由东风与日产双方派驻人员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历时一年多时间,通过沟通、讨论和反复修改,前后经过20多稿,形成了《东风日产行动纲领》。该小组为东风日产企业文化融合搭建了一个平台,通过广泛征求员工意见,特别是合资公司经营委员会多次专题讨论,合资公司中日双方高层反复斟酌商量,最后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从团队建设、市场调研、产品规划、技术引进、零件采购、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全方位达成一致,形成了一个声音。

加强沟通与交流。“东风有限”成立以后,东风电视台举办了两期由中日高管人员参加的《沟通》节目,探求东风与日产文化的差异。总裁中村克己先生两次受邀参加合资公司党委年度全委扩大会并讲话。在中期事业计划发布大会上,公司党委领导就党群组织如何服务中期事业计划作了发言,赢得了在场的几十名日产派驻员的热烈掌声。在去年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乘用车公司党委针对所在事业部日方派驻人员多的特点,党委书记向乘用车公司日方总经理通报了党内开展教育活动的安排,取得了总裁的理解。同时,还从制度上探求与公司行政领导的沟通途径,先后建立了《公司总裁定期向员工代表通报情况制度》、《工会主席与公司总裁定期会晤实施办法》、《东风汽车有限公司员工代表大会实施细则》等制度。依据这些制度,总裁中村克己先生多次与工会主席会晤,与员工座谈,向员工通报生产经营情况。“东风有限”还定期召开了员工代表大会,开辟员工沟通渠道,开了中外合资公司民主管理的先河。还利用与日方人员组成CFT跨职能团队机会,以及元宵节、圣诞节等节日,与日方派驻人员座谈、联欢,加强沟通、增进共识。

融合先进的管理方式,形成优秀的管理文化。神龙汽车公司借鉴PSA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方法,注重处理好对员工的即时激励和长远激励的关系,设计了“管理人才发展通道”、“专业技术人才发展通道”和“普通员工发展通道”三种人才发展道路。同时,还为提高人才队伍的业务水平开辟更多的渠道,如组织业绩考核突出、有发展潜力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赴法国或重点院校进行中长期研修等。“东风有限”学习和引进NPW,大力开展QCD改善活动,让改善文化渗透到生产管理的各个环节。QCD的内涵是:Q即质量,是让用户买到耐用的、无故障的、美观的、高品质的产品;C即成本,是指用最少的资金生产出具有优良品质的产品,使其在市场上具有很高的性价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D即交付期,是让用户能随时随地买得到满意的、品质优良、价格实惠的产品。QCD改善成为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关键词”,为合资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动员全员积极参与。让中外合资企业员工积极参与文化融合是实施文化融合的必要条件。东风公司在完成多元国际合作之后形成了《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动员全员积极参与企业文化融合和建设。东风公司把今年定位为企业文化建设宣传年,在广泛宣传动员的基础上,把文化融合与员工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如在导入新型企业文化时,不是采取强压式的方法,而是利用班前会、部门会议等各种机会,让每个员工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进行讨论,以明确新时期个人应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目前,东风公司正通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让企业文化融合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东风有限”通过建立各种专项QCD改善活动小组的方式,全员7万多职工全方位地参与技术攻关和工作改善。东风本田发动机公司广大员工进行着自己的职业设计,确定自己的发展道路,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目前已有190多个NHC小组活跃在生产现场,员工参与面达80%以上。

(作者为东风汽车公司企业文化部部长)

《中外企业文化》读者调查表 篇7

姓名职业文化程度性别联系地址邮编

电话电子信箱

您对本期整体质量的评价:□很满意□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你认为本期哪些文章选题较好:

您不满意哪些文章?

你希望看到哪些新的内容:

来信请寄: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月台胡同18号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姜广跃邮编:100031信封上请注明“读者调查”本表格复印有效电话: (010) 66089713或发电子邮件;jgy2315@yahoo.com.cn

本刊订单

中外企业文化单价12.80元全年153.60元订数:金额:

人民币 (大写) 万仟佰拾元角整元

(第一联订户自存, 付汇款单据方可作为报销证)

单位名称收件人盖章:邮寄地址:邮编

电话

本社电话订阅:010-66089713 66089712联系人:姜广跃网上订阅:www.cfccm.com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社长年随时订阅国外邮发代号:4560M国内邮发代号:82-70社址:北京市西城区闹市口大街月台胡同18号邮编:100031

开户名:中外企业文化杂志社

中外文化 篇8

何鲁丽在开幕式致辞中说, 当前, 全党全国人民正在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 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回顾与总结新中国企业精神的诞生和成长, 梳理和评价企业文化的发展脉络, 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 是为了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 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何鲁丽鼓励全体与会代表, 面对“十二五”期间的新机遇新挑战,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推动中国企业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

中宣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王大明作峰会主旨报告。他指出,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要树立大局观, 在深入理解全会精神的基础上, 深化新时期企业文化建设。王大明深刻阐述了将“民富”理念融入企业文化的迫切性。他说, 当前国家已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 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缩小贫富差距和区域差距, 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重要战略转变。实现“民富”是国家强大最实质的体现, 也是国家发展的强大动力。“民富”还是实现“消费拉动”的根本途径, 是当前实现稳定和谐的最有效的方针政策, 是解决我们所面临的众多人民内部矛盾的最实际的措施。“民富”也是实现政通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王大明呼吁, 企业家和企业文化工作者, 要树立为民谋发展、谋福利的意识, 千方百计帮助人民致富。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 也要使员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 使他们过得更有尊严。在新的形势下, 企业文化建设重在深化“以人为本”, 特别是要对“人”的内涵做深入研究, 了解当前员工队伍的构成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 而后才可能真正了解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所追求、所焦虑的是什么, 他们最大的愿望又是什么。

王大明说,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 很多企业对此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积累了可贵的经验。比如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创办了以“倾听民意、改善民生、汇集民智”为主旨的“在线倾听”网络信息交互平台, 员工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提建议、发表诉求。这种做法尊重员工的民主权利, 拓宽了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的渠道, 塑造了民主平等的企业文化氛围, 这是高于物质需求的以人为本。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对农民工一视同仁, 积极推进农民工实现“四个根本性转变”, 即“由技能匮乏向又红又专转变, 由挣钱吃饭向实现价值转变, 由短期务工向当家作主转变, 由打工者向新时期产业工人转变”, 并以农民工的名字命名了一批“工作法”, 帮助“农二代”实现了他们奋斗的梦想, 这是自我实现层次的以人为本。王大明指出, 回顾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历程, 企业文化越来越深刻地融入企业发展和管理, 成为另一只“无形之手”。他满怀深情地说, 中国的企业和广大干部职工在实践中创造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我党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们在新时期迎接新挑战的力量源泉和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企业文化, 并有所创新,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的企业精神, 唱响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

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孟凡驰在发言中指出, 我国企业精神经过60多年的培育发展, 虽艰难曲折, 但成效显著,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企业精神, 如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开滦特别能战斗精神, 一汽精神, 农业银行责任担当精神等。中国企业精神的主流是向前发展的, 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发扬的。但受社会价值趋向多元化的影响, 还存在一些矛盾现象, 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比如一面是继承, 一面是断裂;一面在整合, 一面又是碎片化加剧;一面是高调, 一面是迷茫;一面在自觉提炼, 一面又呈荒漠化;一面是振奋自信, 一面是困惑与恐惧。孟凡驰指出, 企业精神是企业竞争力和凝聚力之源, 是体制制度形成的价值依据, 企业精神具有道器兼备的作用。培育企业精神价值体系, 一是要建立终极价值系统, 明确企业生存的目的和准则;二是要确定行动路径的精神系统, 明确怎样生存、怎样做人、怎样做事。要积极倡导诚信精神、行动精神、坚韧不拔精神、科学精神、规则精神、职业精神、开放精神、积极进取精神、自觉奉献精神。孟凡驰说, 回顾我国60年企业文化发展历程, 目的是为了认识、弘扬我们的精神财富, 为了今后更好地创新我们的精神, 使企业精神发展得更好、更丰富、更有时代性。

来自全国各地500余名企业领导出席了会议。首钢集团、中国农业银行总行、中航工业集团领导参加了“艰难辉煌——新中国创业发展期企业精神培育与实践”的专题研讨;国家电网公司、中信集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恒源祥集团领导参加了“基因再造——传统企业精神的发扬光大”的专题研讨;海尔集团、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领导参加了“走向世界——新中国改革开放期企业精神形成与发展”的专题论坛。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关晓红用三组数据阐述了“弘扬大庆精神, 是中国石油神圣使命”这一主题:2009年中国石油产量是1949年的860倍, 其中大庆油田稳产27年, 创造了世界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中国石油资产总额2009年较1998年重组时增值了3倍多;中国石油先后在全球29个国家运作了81个油气合作项目。这三组数据是中国石油传承大庆精神而创造出来的, 是石油人用汗水和生命向国家交出的优秀答卷。关晓红说, 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 在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征程中, 中国石油将继续把传承、弘扬、创新大庆精神作为神圣使命,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

开滦集团党委庞学东副书记介绍了弘扬特别能战斗精神、助推开滦科学发展的实践。面对资源企业如何转型这个难题, 开滦坚持以思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形成了“五大区域”、“七大战略基地”的现代产业发展新格局, 新增煤炭资源量达167亿吨, 非煤产业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72.8%, 彻底改变了“一煤独大”的局面, 并跻身“影响世界的中国力量品牌500强”行列。

海尔集团党委副书记王安喜在发言中说, 海尔文化管理的精髓概括为持续创新。上世纪八十年代, 海尔不仅引进德国生产线和技术, 还引进管理标准, 围绕质量不断创新, 使产品在德国站稳了脚跟。1999年海尔在美国建立了海尔总部, 购买了当地有75年历史的工厂。目前, 海尔已经有世界专利10214项, 发明专利3057项, 有国际标准34项。海尔不断创新理念, 构建新模式, 甚至对观念、机制进行颠覆性变革:过去是为产品找用户, 现在是为用户找产品;过去“钱拿回来”是营销的结果, 现在“钱拿回来”是营销的开始;过去是卖产品, 现在是卖服务;过去组织结构是正三角, 现在是倒三角。我们感到, 只要企业坚持每天创新, 就能朝气蓬勃。在未来征程上, 海尔决心通过创新为中国成为世界品牌强国做出新的贡献。

会议对“新中国60年最具影响力十大企业精神”、“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培育十大摇篮组织”、“新中国60年企业精神培育十大杰出人物”进行了表彰。会议还发布了《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十二五发展规划建议》、《2010年度中国企业文化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于2010年11月28日在北京召开2010全国企业文化 (联想控股) 现场会, 授予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称号。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会长王忠禹向联想控股董事长兼总裁柳传志颁发了“全国企业文化示范基地”证书, 并与中国企联常务副会长兼理事长李德成、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季晓南、中国企联执行副会长尹援平等共同为基地揭牌。

王忠禹在开幕词中说, 企业发展战略与企业文化始终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只有注重企业文化与企业前瞻性的发展战略产生良性的互动, 企业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他指出, 企业发展靠管理, 管理成功靠文化。企业文化对管理产生的本质作用, 主要体现在通过无形的精神力量激发人的主动性, 提高人的自觉性, 增强人的责任感, 提升人的价值创造能力。王忠禹认为, 要坚持发挥企业带头人作用,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他说, 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设计者和倡导者, 更是企业文化最直接的推动者, 企业领导者的价值主张、发展理念、管理风格和工作作风对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忠禹希望广大企业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学习借鉴先进企业的成功经验, 在实践中融合创新, 不断赋予企业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努力构建特色鲜明和有助于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 使企业文化真正成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

论中外文化差异与翻译 篇9

关键词:翻译,文化差异,问题

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我们不熟悉文化的差异, 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因此了解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一、英汉语言习惯中存在的文化差异

1. 时间观念的差异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 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 (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 。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 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2. 习俗差异

英汉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在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 尽管近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 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 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 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因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 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 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 are a lucky dog (你是一个幸运儿) , 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 as a dog, “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 中国人十分喜爱猫, 用“馋猫”比喻人贪嘴, 常有亲呢的成份, 而在西方文化中, “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3. 日常谈话的差异

称谓的翻译。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 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像中文里的称谓, 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 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 英译汉时, 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客套用语的翻译。英汉两种文化中客套用语的差异还表现在赞扬及答谢时的回答方面。比如听到别人赞扬, 英美两国的人和中国人的回答不同, 英美人一般接受赞扬, 而中国人则一般表示受之有愧。表示“我很乐意为你效劳”之类时客套话。所以翻译 (尤其是会话和口译) 这类词语时, 一定要考虑两种文化间的差异, 决不能望文生义, 机械直译。

4. 宗教信仰差异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习语中与宗教有关的习语反映了宗教对语言的影响。英语中有些习语主要与基督教有关, 如:in the right church, but in the wrong pew (进对了教堂, 但坐错了椅子, 比喻总的来说是对的, 但细节上不对) ,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自助者, 天助也) , go to hell (下地狱去) 等, 而我国是个多神教国家, 其中尤以佛教的影响最大, 因此汉语中的习语主要来自于佛教, 与佛、庙、和尚等有关, 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立地成佛”、“跑了和尚跑不了庙”等。

二、翻译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指代关系的误译

在原文中有时会出现代词或有指代意义的动词, 很多考生直接将这些指代词按照该词的意思翻译。因此, 翻译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或通过语法分析, 正确理解指代部分的含义, 如果需要译出其含义时, 要正确表达。在英语中代词的使用频率较高, 而汉语则没有频繁使用代词的习惯。另外有时使用代词会使句子意义不明。因此, 要结合具体情况, 适当的译出指代部分的含义。

2. 时态的误译

英语中有16种时态, 每一种时态表示一定的时间概念。由于汉语中动词没有时态的变化, 因此需要适当添加表示时间的副词, 如:“以前”、“已经”、“现在”、“正在”等等。在增加这些副词时, 要注意首先正确理解句中时态的含义。

3. 语态的误译

英语中经常出现被动语态, 而汉语则多用主动语态。另外, 英语中有些动词兼有主动和被动的含义。因此, 在翻译时还需要注意原文的语态。例如:If a

child failed to hand in his homework in time, he might be severely scolded even refused any reasonable help.在这个译文中, 原文中refused与scolded并

列, 同样表达被动语态, 在句子中的意思是“得不到”。因此, 正确的译文应为:“……, 甚至于不能得到合理的帮助。”

参考文献

[1]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3[1]于建平.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中词义和词义理解的影响[J].中国翻译, 2000/3

中外文化经济发展比较研究 篇10

关键词:文化经济,文化产业,文化产品

一、美日中三国文化经济发展比较

1. 美国版权产业 (文化产业) 以先进技术和雄厚资本为支撑, 形成一套完善组织体系。

美国的版权产业 (文化产业) 是世界上综合实力最强, 产业规模最大, 效益最好的同类产业。美国的文化艺术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美国精神”通过其文化产品跨越不同种族, 流行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地区。超强的实力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注重科技投入, 将先进技术及时注入文化产业。以影视业为例, 当3D技术成熟以后立即投入到电影制作和放映中, 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视觉效果, 引起了观赏3D电影的热潮。 (2) 按照商业运作、市场规律经营是美国文化产业兴盛的重要保障。美国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对文化产业的限制很少, 文化艺术公司的经济来源为公司、基金会和个人赞助。影视业、图书出版业和音乐唱片业主要以跨国公司的形式完成资金、技术、信息的跨界整合。 (3) 完善的组织体系。既有由各界著名人士组成的权力控制机构 (理事会) , 有经验丰富、技术领先的科研开发与生产系统 (艺术指导) , 又有负责市场发行、票务和财务 (行政经理) , 加上训练有素的人事支持系统 (工会、人才选拔与培训机构) , 同时包括行政支持系统 (法律顾问和公共宣传机构) 。

2. 日本娱乐观光业 (文化产业) 得益于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备成熟的文化市场体系和网络。

亚洲文化产业最发达的国家首推日本。综合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参与从事文化体育活动的主体多元化。日本大型文化活动的举办通常依靠企业、公司的参与和资金赞助。报社、电视台等传媒机构在自己的主营业务外还举办各类文化活动, 加上媒体的配合, 具有活动规模大、文化含量高、社会效益好的特点。 (2) 政府制定相关的文化产业保护、发展政策, 这是日本文化产业得以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1975年颁布的《著作权法》已经修订20余次, 1995年日本文化政策推进会议的重要报告《新文化立国:关于振兴文化的几个重要策略》确立了日本在21世纪的文化立国方略。这些都有效地保护了著作者的合法权利。 (3) 动画片、游戏产业占有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文化产业中较为成功的做法是围绕同一作品, 书籍、电影、戏剧、唱片、玩具和主题公园同时推出, 以期获得综合效益。中国儿童熟悉的铁臂阿童木、聪明的一休和花仙子都是通过动画片, 继而购买书籍, 再买其玩具。日本动画片《千与千寻》获奥斯卡金像奖, 《游戏王》和《口袋小鬼》被美国小朋友所熟悉和喜爱。日本的游戏产业号称“一兆日元产业”, 2000年度日本的电影和音乐创收, 分别列世界第二位。CD销售额为5 398亿日元, 约占世界的17%。

3. 中国文化产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 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服务业, 其发展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呈正相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被称为“中国奇迹”。基本物质生活保障以后, 人们必将寻求一种精神文化和价值需要。可以肯定的是, 文化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朝阳产业, 具有增长的无限潜力。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远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尤其是在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时期产业的逆势上扬, 具有不俗的表现, 2009年文化产业增加值为8 400亿元人民币。

二、中国与文化经济强国的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差距

1. 文化贸易方面, 中国文化产品逆差严重。

从文化贸易的视角观察可知, 文化贸易的出口大国都是当今世界上比较发达的国家, 文化贸易的进口国则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以及少数发达国家。从单一国家的贸易构成来看, 发达国家进口工业化制成品, 出口高科技核心产品和附加值高的文化产品。反之, 发展中国家出口一般生活用品, 进口高科技产品和文化娱乐产品。中国虽然号称“世界工厂”, 但处于产业链最低端, 加工一件衬衫甚至只挣几美分, 而美国电影《阿凡达》在中国内地的票房收入却达到13.5亿元人民币。中国文化企业与国外同行相比较无论是综合实力, 还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营销以及塑造品牌等方面都存在巨大差距, 号称出版大国的中国出版业, 多年来书刊报、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总体出口额仅为世界出版贸易的4‰左右。一国的文化贸易水平表征文化经济的发展水平。如果一国的文化产品出口远远大于进口或者大体持平, 说明该国的文化经济兴盛。反之, 文化产品出口远远小于进口, 则说明本国文化产业水平低下。

2. 文化产业出口的只是文化符号, 很难传达深层的思想和观念。

国外消费者对于“中国制造”的生活类用品已经非常熟悉, 但是, 对于中国文化产品的真正认同还有非常大的距离。近代以来, 已经根深蒂固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外国民众未必能够客观平等的理解现代中国文化, 况且文化、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真正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也绝非易事。中国功夫、腾龙舞狮、万里长城和章子怡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符号和片段而己, 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要远远超过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经说过:“中国出口只是电视机, 而不是思想”。

3. 文化产品的深度渗透给中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严峻挑战。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大举入侵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收益, 同时使美国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影响输出国民众, 尤其易于影响乐于接受外来文化的青少年人群。包括中国青少年在内的全世界青年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美国文化的洗礼。可口可乐、肯德基、好莱坞电影、迪斯尼乐园已经成为他们儿时非常重要的记忆符号。随着英语教育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可以很方便的听说英语, 并且以紧随国外时尚潮流为荣。甚至有学者指出:“西方的现代意识形态就是消费主义”。这些观念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多有相悖, 中国的文化安全面临严峻挑战。

三、中国文化经济发展对策

1. 进一步改善民生, 充分释放居民文化消费需求。

社会主义文化产业本质上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现代服务业。中国文化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进一步释放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结果。然而, 客观事实却是中国居民文化消费需求远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分析其原因我们可以知道, 这既与我们中华民族崇尚节俭、热爱储蓄的文化传统有关。更为重要的是, 广大居民的收入整体水平还不高, 缺乏一定的文化艺术修养, 与民生有关的住房、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健全, 因此人们对于远期才能显出效应的文化艺术需要或者是发展和享受型支出不敢轻易消费。扩大内需, 改善民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政策的主轴, 这个巨大的文化落差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和机会。

2. 推进文化产业结构,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实现文化产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文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国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工作之一。培育新型文化业态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新机遇。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的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中指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 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推进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培育新的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性矛盾是中国文化产业规模不大, 实力不强的内部原因。只有通过文化生产力的调整以及文化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解决。计划经济时期, 中国的文化市场是与国际社会脱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后,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保护壁垒开放后, 中国的文化产业结构面临着从资金、技术到理念和制度的冲击。中国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根本无法应对国外大型跨国公司在传统文化艺术领域, 如传媒、电影、视听产品、娱乐服务业的冲击。只有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建立在数字化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新兴文化产业, 中国才有可能较早地走入世界先进行列。

3. 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提高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创新能力。

任何产业的发展水平本质上由人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的制约。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 文化产品质量的优劣归根结底取决于文化从业者的水平和质量。文化产业的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 把文化队伍建设提高到重要的位置上来, 努力提高人的思想、作风和业务素质, 使文化队伍中的人才适应文化产业的发展。由于文化产业在中国起步较晚, 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没有更多可资借鉴的经验。虽然, 国内一些高等院校已经设置了相关的专业, 但既了解文化艺术创作规律, 又熟悉市场营销、运作的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才还是相当匮乏。

4. 开掘丰富的文化遗产, 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经济优势。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是世界上古老文明国家中文化传统唯一没有中断的国家。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 为我们积累了异常丰富的文化资源。统一的文字可以使我们方便的阅读几千年前的文献资料和数百年前的文学作品。唐诗、宋诗和明清小说塑造了异彩纷呈的人物形象, 抒发了荡气回肠的儿女情长。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 并没有及时转化为文化经济优势, 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解决居民文化需求服务。这主要与中国文化产业从业者的创新能力不高有直接关系, 经营管理水平缺乏, 文化资源的商品转化率过低, 文化产品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品位不高, 没有深入开发国内市场需求, 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差。这就要求必须从优化文化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扩大融资渠道;建立灵活的培训用人机制;提升文化资源使用效率;推动居民收入和加快技术创新等几个方面着手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0:10.

[2]胡惠林, 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6.

[4]王志东.文化产业一本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12.

[5][美]弗雷德布洛克.后工业的可能性——经济学话语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0:12.

[6]董为民, 国外文化产业现状、发展措施与经验[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10) .

[7]文化大国的文化贸易赤字[J].燎望新闻周刊, 2006, (52) .

[8]张晓明.文化蓝皮书2011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外文化差异演讲稿 下一篇:比较中外文化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