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预警

关键词: 预警 意外事件 风险 护理

护理风险预警(精选十篇)

护理风险预警 篇1

随着医院信息化发展,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预警系统以提高风险预警效率,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已有研究者结合数学建模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了信息化预警系统。国外应用较多的有早期预警评分[5](Early Warning Score,EWS)、改良版早期预警评分[6](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基于统计学原理的数学模型[7]以及Rothman指数评估[8,9]等方法。然而,EWS和MEWS多应用于重症监护系统,当应用于普通病房时,误报率较高;基于统计学原理所建立的数学模型,其应用往往不具有普遍性;Rothman指数评估多应用于美国医院[10],是否适用于我国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国内护理风险预警的方法有德尔菲法筛选预警指标体系并建立预警方程[1,11]、将传统的纸质护理评估量表软件化以及护理评估量表与EWS相结合的方法[2,11,12]。然而,这些方法多依赖于护士评估,系统的自动化程度较低。

综上,国内外信息化护理风险预警方式各有优势和不足。基于病人临床信息的护理风险预警模型应当以医院HIS系统为基础,具有自动采集病人临床信息、自动更新数据、实时监测病人病情的功能。本文在国内外护理风险预警方式基础上,以上海某三甲综合医院病人资料为基础,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建立了一种基于病人临床信息的护理风险预警模型,用于监测早期生理异常信号,在病人出现较高死亡风险时能及时提醒护理人员采取干预措施。

1 模型原理及建模过程

1.1 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原理

Logistic回归分析是一种广义的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常用于数据挖掘、疾病自动诊断,例如探讨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并根据危险因素预测疾病发生的概率。以胃癌疾病分析为例,因变量为是否胃癌,值为“是”或“否”,自变量则可以包括很多,如年龄、性别、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感染等。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可以得到自变量的权重,从而可以大致了解哪些因素是胃癌的危险因素。然后,根据各因素及其权值,列出回归方程,并进一步预测一个人患癌症的可能性。研究人员经过大量的分析实践,发现Logistic回归模型可以很好地满足对分类数据的建模需求,因此,目前Logistic回归分析已经成为了分类因变量的标准建模方法。

1.2 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模型的过程

设P为某事件发生的概率,X1,X2...,Xn表示各自变量,β0,β1...βn表示常数项及自变量的权重。引入Logit变换[13],进行回归方程的拟合,如公式(1):

Logit(P)为因变量,与自变量呈线性关系,由此建立包含n个自变量的Logistic回归模型,如公式(2):

公式(1)(2)可逆推得:

绘制P值的ROC曲线并计算最大Youden指数[14]。ROC曲线和Youden指数可以确定合理的预测概率阈值,即将预测概率大于(或小于)多少的研究对象判断为阳性(或阴性)结果。

本研究因变量为病人“康复”或“死亡”,收集能反映病人疾病转归的因素如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血氧饱和度、性别、年龄等,作为自变量。本研究选择大多数病人都具有24 h实时获取的自变量,以动态监测病人身体状况。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来确定纳入方程的自变量及其权重,然后建立回归方程并计算病人风险概率值。通过确定最佳阈值,判断当P值大于或等于多少时,可认为病人有可能出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以提醒护理人员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 基于临床信息的护理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2.1 数据采集

查阅某院2013年9月1日~2014年9月1日的病人数据资料(不包括产科、妇科和儿科)并筛选出120例病人数据。出院病人数据为出院前24 h采集,死亡病人数据为死亡前24 h的数据。病例一般资料,见表1。

2.2 统计分析

统计工具采用SPSS 19.0中文版。变量设置: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率、血氧饱和度(Sp O2)依次设为X1、X2、X3、X4、X5,性别设为X6(1表示男性,2表示女性),年龄设为X7,病人状态设为y(0表示康复,1表示死亡)。统计结果表明,变量X1、X3、X4、X5与疾病转归更具相关性。根据公式(2),建立包含收缩压、心率、呼吸率和血氧饱和度(Sp O2)的回归方程如下:

计算死亡概率P值,绘制ROC曲线(图1)并计算Youden指数:

该模型的Youden指数最大值为P=0.6567,当P≥0.6567时,提示病人具有较高的死亡风险,护理人员需要采取干预措施。

3 基于临床信息的护理风险预警模型的验证

3.1 数据采集

查阅2015年6月1日~2015年12月30日的病人资料(不包括产科、妇科和儿科),筛选出50例病人数据,其中25例康复出院,25例死亡。康复病人的数据为出院前24 h,每小时采集一次。死亡病人数据为死亡前24 h,每小时采集一次。病人年龄18周岁以上,病人科室分布:CCU(5例,占总例数10%,康复3例,死亡2例)、ICU(6例,占总例数12%,康复3例,死亡3例)、心胸外科(4例,占总例数8%,康复4例)、神经外科(3例,占总例数6%,死亡3例)、创伤中心(7例,占总例数14%,康复4例,死亡3例)、急诊EICU(8例,占总例数16%,康复5例,死亡3例)、急诊外科(6例,占总例数12%,康复6例)、创伤中心病区(8例,占总例数16%,康复1例,死亡7例)、心血管外科(3例,占总例数6%,康复3例)。

3.2 模型验证结果

计算病人的死亡概率P,以时间为横坐标,P值为纵坐标,绘制每个病人24 h的P值散点图,图2为节选的4例病人的P值散点图。

对比两组散点图可以看出,死亡病人在死亡前24 h的P值比较高(>0.5),波动幅度比较大,或呈上升趋势,说明病人病情不稳定,情况危急,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可能性较大;康复病人在出院前24 h的P值比较低(<0.5),波动平缓,或呈下降趋势,说明病人病情平稳,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可能性较低。验证表明,该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

4 讨论

基于病人临床信息的护理风险预警模型,可直接从临床信息系统中调取数据,实时监测患者病情,以便于早期识别潜在危重患者,及时采取干预措施,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护理服务。当信息系统中数据有更新时,预警模型也能实时更新,有较高的时效性。随着移动医疗的发展,将护理预警系统应用于手持无线设备,便于护士随时随地观察病人病情,在发生紧急情况时,及时获取病人信息,从而提高护理风险应对能力。

注:a~b:死亡病人24 h的P值散点图;c~d:康复病人24 h的P值散点图。

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篇2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行信贷风险防范能力,提高信贷风险管理水平,建立“各司其责、快速反应”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特制订本办法。

第二条

风险预警是指运用多种信息渠道和分析方法,对授信客户的预警信号进行识别,分析、衡量其风险状况,并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以化解风险的主动性、动态管理过程。

第三条

风险预警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全面预警原则。风险预警工作涉及支行、分行、总行多个层面多个岗位,银行全员都有预警职责。

二、及时报告原则。相关人员须及时发现各种预警信号,并尽快报告。

三、快速反应原则。对于生效预警信号必须采取应对行动,在紧急情况下,相关人员可以本着有利于保全信贷资产原则,按照规定程序快速反应。

第四条

风险预警工作是授信后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办法是《授信风险管理操作手册-对公分册》第十章“授信后管理”中关于风险预警管理的细化。如以前的规章制度与本办法存在不一致之处,则按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条

本办法所列行动方案如果触发资产保全、授信审批、政策修改等流程,应按照相应规定和权限办理。

第二章 岗位和部门职责

第六条

客户经理是发现管辖客户预警信号的主要责任人,其职责为:

(一)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发现风险预警信号;

(二)对预警信号提出初步评估意见和行动方案;

(三)将发现的预警信号及时录入CECM系统,并每日通过CECM系统检查其他人员录入的提醒性预警信号,核实后使之生效,并拟订应对预案报请批准;

(四)具体执行风险预警行动方案,并及时报告处理效果和最新情况。第七条

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也是发现辖内客户预警信号的主要责任人,其职责为:

(一)督促客户经理完成日常授信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工作;

(二)对客户经理授信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工作进行指导;

(三)直接参与重点关注客户的授信后管理和风险预警工作;

(四)对客户经理提出的风险预警评估和应对预案进行审核,批准实施“紧急行动方案”,并组织和跟进预警行动方案的落实。

第八条

分行对公授信管理中心风险经理职责:

(一)指导客户经理进行风险揭示,协助发现预警信号;

(二)协助经营单位核实预警信号,分析评估预警信号等级;

(三)协助经营单位制定预警行动方案;

(四)直接参与重点关注客户的风险预警工作;

(五)跟进、汇报预警行动方案的落实情况。第九条

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职责:

(一)督促、指导辖内客户经理和风险经理开展风险预警的发现、评估工作;

(二)对上报的预警行动方案进行审核,提出具体意见;

(三)组织、协调辖内经营单位执行预警行动方案;

(四)向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和总行公司业务部汇报预警信号发现及处理情况。第十条 分行风险管理部职责:

(一)负责发现本行所在区域内系统性预警信号;

(二)协助发现重大个案预警信号;

(三)对预警信号的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审核,提出具体意见;

(四)监督、检查分行各层面风险预警工作开展情况;

(五)行使分行预警委员会办公室职能;

(六)向总行风险管理部汇报预警信号发现和处理情况,以及分行风险预警工作开展情况。

第十一条 总行公司业务部职责:

(一)协助发现全行法人客户的预警信号和系统性预警信号;

(二)负责对本条线预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

(三)负责组织指导分行重大预警客户和跨分行集团客户的预警工作;

(四)做好对系统性预警反应行动的组织协调工作;

(五)向总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汇报预警信号发现及处理情况,并抄报总行风险管理部。

第十二条

总行风险管理部职责:

(一)负责发现在行业、客户、地区和产品等维度的系统性预警信号;

(二)协助发现全行法人客户的重大预警信号,定期下发《风险警示名单》;

(三)负责发布总行预警委员会识别评估的预警信号;

(四)监督分行预警信号的发现和应对方案的执行情况;

(五)行使总行预警委员会办公室职能;

(六)负责全行预警体系的维护和管理。

第十三条

总行审批部、风险总监和分析员应在日常审查审批工作中关注预警信号,评估预警信号对客户还款能力的影响,科学合理地批准授信方案。审查分析岗有权直接在CECM系统中录入生效预警信号,或者使他人录入的提醒预警信号生效,在使预警信号生效前可以要求分行风险经理出具核实意见。

第十四条

总行发展研究部主要负责关注和研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发现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系统性预警信号。

第十五条 稽核部门主要负责通过稽核检查发现个案预警信号或其他系统性预警信号,负责对预警信号发现、处理流程的规范性进行稽核检查。

第十六条 总行其他条线管理人员通过日常专业条线管理、研究分析、外部媒体等途径识别预警信号,并录入CECM系统,经客户经理或审查分析员确认后生效。

第十七条

集团客户的主管客户经理负责分析成员公司的预警信号对整个集团授信风险的影响,并制订行动方案。各成员公司的客户经理负责分管客户的预警工作,一旦发生预警,除按照规定流程处理外,还应直接将有关情况报主管客户经理和主管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同时报送总行公司业务部、总行风险管理部,以保证信息快速传递,并协同主管客户经理落实预警行动方案。分行辖内的集团客户预警和行动方案要经分行预警委员会批准,跨分行的集团客户预警和行动方案要经总行预警委员会批准。

第三章 预警信号的分类 第十八条

预警信号按涉及客户的数量划分,分为系统性预警信号和个案预警信号;按对客户还款能力的影响程度划分,分为一级预警信号、二级预警信号和三级预警信号。

第十九条

系统性预警信号是指从行业、地区、产品等维度可能会对我行某组合层面客户的还款能力构成影响的预警信号。个案预警信号是指只会对我行单个客户或单个集团客户的还款能力构成影响的预警信号。

第二十条

一级预警信号是指:情况非常紧急,该客户对银行的风险已经基本确定而且非常高,银行必须立即采取措施先控制风险,再研究其他对策。

二级预警信号是指:情况比较紧急,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尽快进行评估分析,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三级预警信号是指:情况不紧急,但必须进一步调查分析,了解预警信号的成因和客户风险状况。

第二十一条

系统性预警信号的严重程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分析,主要表现为在国家政策、经济环境、行业趋势等方面发生可能导致客户还款能力下降的变化(详见附件1)。

第二十二条

个案预警信号主要表现为在公司治理、银企关系及履约能力、公司运营、财务指标等方面发生可能导致客户还款能力下降的变化(详见附件1)。为了方便基层经营单位快速判断预警等级,本办法进行了初步评估,但仅作参考,具体严重程度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评估。

第四章

预警应对措施

第二十三条

在行动方案中针对系统性预警信号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不限于此):

1、建议修订信贷政策指引,明确控制或禁止进入区域/行业/品种/评级;

2、建议渐进式退出已涉入的宏观经济面已恶化的区域/行业/品种/评级;

3、建议贷款整体转让;

4、建议组合限额的调减;

5、建议提高准入门槛,规定限制性标准;

6、建议限制或禁止使用某类信贷产品等。

第二十四条

在行动方案中针对个案预警信号一般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不限于此):

1、要求采取额度控制措施,如冻结未用额度;

2、要求调整客户的信用评级;

3、建议提前收回贷款;

4、建议处臵抵质押品;

5、要求冻结借款人在本行开立的存款账户,只入不出,扣款归还本息;

6、建议根据合同向保证人追索,要求其代偿借款人应付的本息;

7、建议资产保全人员介入对贷款进行救治等。

8、建议加强担保,如更换保证人,提供更多的抵、质押品等;

9、要求提前进行信贷重检;

10、建议变更授信条件;

11、建议提前对贷款风险分类进行重新评估,降低五级分类;

12、建议或要求暂停新增授信;

13、要求对于该客户予以特别关注,加强监控力度,更加频繁地检查和汇报。第二十五条

“紧急行动方案”是指:对于一级预警信号先控制住风险进一步扩大的措施,如:停止领用未用授信额度,冻结存款账户,扣划账户资金提前收回贷款等。其中:停止领用未用授信额度需要通知分行放款中心(切分的贸易融资额度应通知分行国际业务部);冻结存款账户,扣划账户资金提前收回贷款需要相应合同条款支持。

第二十六条

针对严重程度不同的预警信号,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采取不同的行动方案(本办法所列对应措施仅供参考,实际操作时可以根据情况灵活组合、创新):

一级预警信号一般先采取“紧急行动方案”,并随后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如建议处臵抵质押品,建议资产保全提前介入,建议采取诉讼等;

二级预警一般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如建议更换保证人,建议提供更多的担保品,建议变更授信条件,建议降低五级分类等;

三级预警信号一般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如要求特别关注预警企业,要求增加检查频次、要求调低信用等级等; 系统性预警信号一般采取以下一项或多项措施:如建议修订信贷政策指引、建议严格审批条件、建议渐进式退出、建议降低组合限额等。

第五章

预警信号的处理流程

第二十七条

预警信号的发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渠道:

1、授信后管理----按照规定的频率和要求对客户进行跟踪检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及时识别客户层面的各类预警信号。

2、日常监控----通过审查审批、日常信贷管理、现场和非现场监控过程,识别各类预警信号。

3、研究分析----通过对外部宏观环境进行分析,发现关于行业、地区等系统性预警信号。

4、外部渠道----通过关注网络、电视、报纸、专题研究报告、其他新闻媒体等,识别各类预警信号。

5、系统识别-----CECM系统可以对预先设定的定量预警指标进行自动识别。第二十八条

客户经理通过授信后管理、外部渠道等及时发现识别授信客户预警信号,同时每日登录CECM系统查看他人录入的提醒性预警信号。

第二十九条

对于发现的或提醒的预警信号(包括总行《风险警示通报》的客户),客户经理应立即核实,并评估判断预警信号等级,提出初步行动方案或措施,填写《预警信号处理审批单》(见附件4),报所在经营单位负责人,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对预警信号进行核实,对行动方案进行评估。

第三十条 基层经营单位审核后的预警信号应于1个工作日内上报分行对公授信管理中心风险经理。风险经理会同客户经理核实和分析预警信号,协助客户经理研究制订行动预案,并报告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

第三十一条

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对送审的《预警信号处理审批单》进行审核并签署意见后,送分行风险管理部审核。

第三十二条 分行风险管理部评估预警信号严重程度和行动方案的可行性后,签署意见,报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审批。第三十三条

分行应每月组织召开风险预警委员会,听取各部门汇报预警信号处臵及效果,研究完善行动方案,遇重大紧急预警可召开临时会议。预警信号不解除,应每月向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汇报最新情况。如果有必要,也可以责成主办客户经理上会汇报。

第三十四条

预警行动方案批准后的次日客户经理应将预警信号和行动方案录入CECM系统,并负责执行批准的预警行动方案;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组织、协调、帮助辖内经营单位执行预警行动方案;分行风险管理部应在行动方案获得批准的次日将《预警信号处理审批单》抄报风险总监,并负责监督行动方案的执行情况。

第三十五条

对于一级预警信号情况通常特别紧急,为防止风险进一步扩大,可按照“紧急行动方案”处臵: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和风险预警委员主任有权批准“紧急行动方案”,事后报风险预警委员会核准。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批准的“紧急行动方案”应第二天报风险预警委员主任核准,风险预警委员主任批准“紧急行动方案”应报下次风险预警委员会或召开临时风险预警委员会核准。风险预警委员会如果对 “紧急行动方案”有异议,有权修改,否则视为同意。在此情况下,《预警信号处理审批单》只需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和风险预警委员主任签字即生效。

第三十六条

视预警信号严重程度,审批机构如果需要对预警行动方案有修改意见的,要及时将意见书面反馈给分行风险管理部。

第三十七条

总行可以根据外部信息和内部监控发布个案预警信号,流程参照第三十三条和第三十五条执行。分行应对总行发布的预警信号进行评估、核实、制定行动方案,并报告最新情况。

(具体流程详见附件2:个案预警处理流程图)

第三十八条

对于系统性预警信号,总、分行风险管理部会同提出部门进行核实和分析后,判断预警信号严重程度,提出初步行动方案或措施,报告总、分行预警委员会批准发布。第三十九条

对于特别紧急的系统性预警信号,在经总、分行或预警委员会主任批准后,可先发布并采取行动方案,再报总、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备案,风险预警委员会有权修改已经批准的行动方案,否则视为同意。

(具体流程详见附件3:系统性预警处理流程图)

第四十条

如果预警信号已经导致授信出现实质性风险,经营单位要提请保全部门提前介入,提供保全意见,或直接进入保全程序。

第六章

风险预警委员会

第四十一条

总、分行成立风险预警委员会,总、分行行长或主管风险管理的副行长任主任,成员由风管部、公司部、保全部、私人部、国际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风管部。风险预警委员会主要职责是:

(一)听取个案或系统性预警信号发现及处理情况的汇报;

(二)批准预警行动方案;

(三)批准跨区域集团客户预警行动方案(总行预警委员会);

(四)有权指定某单位或个人开展专项预警调查或执行预警行动方案;

(五)有权批准或修改本办法;

(六)负责建立并维护全行风险预警体系。

第四十二条

分行预警委员会还应讨论以下议题(预警会议纪要内容应简明扼要,应摘要反映预警信号的分析、处臵情况,并及时反映低质量存量客户清收化解情况):

(一)研究和跟踪低质量存量客户风险排查和清收化解情况;

(二)本期新增定性、定量预警信号风险状况分析;

(三)下两个月即将到期不能正常还款授信的风险状况及处臵方案;

(四)上期预警信号的处臵情况汇报;

(五)上次预警会决议落实情况汇报;

(六)总分行预警信号生效或解除决定;

(七)操作风险及合规风险的预警情况。

第四十三条 风险预警委员会办公室设在风险管理部,其具体职能:

(一)负责风险预警委员会会议的组织、材料收集、记录,编写会议纪要;

(二)监督相关单位执行预警应对方案的情况;

(三)向风险预警委员会汇报辖内预警工作开展情况;

(四)风险预警委员会安排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四条 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原则上在月初20日内,会议要形成纪要备查,月末报送总行风险管理部,抄送总行公司业务部。同时将有关风险预警信号及处理情况通报全分行。总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每月召开一次,原则上在月初15日内。遇重大或紧急情况,可随时召开总、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在预警委员会闭会期间预警委员会主任履行其职责,事后报预警委员会核准。

第七章

预警信号的解除

第四十五条

当以下情况发生时,可以提出解除对客户的预警的申请

1、经过核实,相关人员报告的预警信息不准确;

2、原预警信号情况好转,已对我行授信不构成风险;

第四十六条

个案预警信号的解除由客户经理提出,填写《预警信号消除审批表》(见附件5),经支行行长、分行公司业务管理部负责人、分行风险管理部负责人同意,报分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批准后,准予消除,《预警信号消除审批表》应存档。

第四十七条

系统性预警信号的解除由各级风险管理部提出,报同级风险预警委员会批准后,准予消除。

第四十八条

总行发布的预警信号如需解除,应履行第四十六条或第四十七条规定程序后,由总行风险预警委员会或总行风险预警委员会主任批准解除。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对于能及时发现并报告预警信号的贷款责任人,如贷款手续齐全合规、无主观故意,在责任追究时,可根据授信工作尽职规定予以免责;对于未能及时发现并报告预警信号甚至故意隐瞒不报的贷款责任人,将依据有关规定严格问责。第四十六条

对于提醒性预警信号没有及时核实调查而引发风险扩大造成授信损失的责任人,将依据有关规定严格追究责任。

第四十七条

如果基层经营单位负责人以各种形式压制客户经理隐瞒不报,将依据有关规定严格追究经营单位负责人责任。

风险预警通报 篇3

G/TBT/N/EEC/232

欧洲共同体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12日发布了G/TBT/N/EEC/232号通报。标题: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法规提案(改写)。涉及消耗臭氧层物质,特别是那些由《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覆盖的物质(在本提案的附件I中列出),和其它的物质(在附件II中列出);以及含有或依赖这些物质的产品和设备。该法规提案拟批准日期待定。拟生效日期:2010年1月1日。提意见截止日期为自通报日期起90天。

日本拟制定多项药品规定

G/TBT/N/JPN/273

日本厚生劳动省2008年11月12日发布了G/TBT/N/JPN/273号通报。标题:麻醉药品名称、麻醉性植物、神经药物和麻醉药品/神经药物原料的内阁令修正案。根据《麻醉药品和神经药物控制法》的规定,厚生劳动省指定了新的物质作为麻醉药品。该修正案拟批准日期为2008年12月。拟生效日期: 2009年1月。提意见截止日期: 2008年12月11日。

欧共体制定内河船舶发动机排放限量和安装的规则

G/TBT/N/EEC/231

欧洲共同体欧盟委员会2008年11月6日发布了G/TBT/N/EEC/231号通报。标题:委员会指令草案,修订规定内河船舶技术要求的欧洲议会和理事会指令2006/87/EC。涉及内河船舶发动机。草案拟将某些关于内河船舶发动机排放限量和安装的规则(这些规则已经在莱茵河航行中央委员会(CCNR)的框架中采用),插入规定内河船舶技术要求的指令2006/87/EC中。该指令拟批准日期及拟生效日期为2008年12月底。提意见截止日期:自通报日期起60天。

韩国关于能源效率标签和标准的法规公告

G/TBT/N/KOR/194

韩国知识经济部2008年11月6日发布了G/TBT/N/KOR/194号通报。标题:“关于能源效率标签和标准的法规(知识经济部(MKE)公告No. 2008-99)。涉及外部电源适配器。目前,隶属于最低能源性能标准的器具是包括电冰箱、空气调节器的21种产品。知识经济部计划从2009年1月1日起扩大其范围至外部电源适配器和蓄电池充电器。该法规拟批准日期及拟生效日期为2009年1月。提意见截止日期: 2008年11月30日。

马来西亚制定符合安全标准及玩具安全标准

G/TBT/N/MYS/15

马来西亚2008年11月6日发布了G/TBT/N/MYS/15号通报。标题:消费者保护法2008(符合安全标准)及消费者保护法2008(玩具安全标准)。两个标准包括:设计或打算用于14岁以下儿童玩耍的玩具或商品,不包括消费者保护法2008(玩具安全标准)一览表I中列出的商品。以上两个标准拟批准日期: 2008年12月。拟生效日期: 在官方公报上公布之日。提意见截止日期为自通报之日起60天。

美国规定婴儿床、奶嘴必须通过相关实验室测试认可

G/TBT/N/USA/428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2008年10月31日发布了G/TBT/N/USA/428号通报。标题:某些儿童用品的第三方测试;评定联邦法规法典第16编第1508部分、1509部分,和/或1511部分符合性的第三方合格评定机构的认可要求的公告。涉及婴儿床、奶嘴等产品。该规定已经生效。

泰国规定陶瓷和搪瓷器具新要求

G/TBT/N/THA/284

泰国近日发布了G/TBT/N/THA/284号通报。标题:规定陶瓷和搪瓷器具为禁止进口或要求卫生证明的商品。涉及食品用陶瓷和搪瓷器具。通报说,凡进口到泰国的食品用陶瓷和搪瓷器具须有卫生证明。通报还规定了食品用陶瓷和搪瓷器具释放的铅或镉的许可限制,与公共卫生部通报No.92 (B.E.2528(1985))保持一致。该规定已批准。拟生效日期:2008年12月29日。提意见截止日期未说明。

韩国制定食品标准和规范的修正案草案

G/SPS/N/KOR/296

韩国近日发出通报,韩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已制定食品标准和规范的修正案草案,规定了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内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n-butyl-phthalate)、酞酸丁基苄酯(benzyl-n-butyl- phthalate)、di-n-oxtyl-phthalatein、di-isodecyl-phthalate及己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bis(2-ethylhexyl)-adipate)的迁移标准。该修正案草案的拟批准和生效日期待定

加拿大批准在香肠食用肠衣中

使用乙二胺四乙酸的临时营销许可

G/SPS/N/CAN/348

加拿大近日发出通报,加拿大卫生部拟修改食品药物法规,批准销售含乙二胺四乙酸(disodium EDTA)作为分散剂的附加食品。鉴于安全评估支持修改案,且对经济与环境的影响不大,该法规修改案已获得最终批准,准许按鲜肠中80ppm的最大限量在生产新鲜、预熟或其它肠类的过程中在可食用肠衣上使用乙二胺四乙酸(disodium EDTA)作为分散剂。

美国制定多项农药许可限量措施

G/SPS/N/USA/1800、1801、1806/Add.1

美国近日发出多项通报,对农药氟草敏(Norflurazon)、氟胺氰菊酯(Tau-fluvalinate)及二嗪农(diazinon)的残留限量规定了许可限量措施。比如:杀虫剂氟草敏的残留限量为牛肝0.5 ppm; 山羊肝0.5 ppm; 猪肝0.5 ppm; 马肝0.5 ppm; 绵羊肝0.5 ppm。氟胺氰菊酯的残留限量为蜂蜜0.02 ppm等。上述法规已经生效。

美国制定多项杀虫剂残留许可限量法规

G/SPS/N/USA/1728、1798、1796/Add.1

美国近日发出多项通报,对杀虫剂噻螨酮(Hexythiazox)、百治磷(Dicrotophos)和除草剂氟草胺(Benfluralin)分别制定许可限量措施。涉及到的产品包括:柑橘、梨果作物;牛、山羊、马和绵羊肉副产品;轧棉副产品;莴苣;三叶草草料等等。上述法规均于2008年9月10日生效。

欧盟修订食品添加剂特殊纯度标准

G/SPS/N/EEC/296/Add.2

欧盟近日发出通报,欧盟委员会为明确合理起见,对有关染色剂及增甜剂以外的食品添加剂特殊纯度标准的若干次重大的修订,批准为“委员会规定染色剂及增甜剂以外的食品添加剂特殊纯度标准指令(修订版)”。

日本拟修订食品与食品添加剂标准与规范

G/SPS/N/JPN/217

日本近日发出通报,日本健康劳动福利部拟对食品卫生法执行条例及食品与食品添加剂标准与规范进行修订,批准硬脂酰乳酸钠、异戊醛及Valealdehyde作为食品添加剂,并制定这些物质的标准规范。修订后的标准规范拟于评议期后尽快批准。

护理风险预警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4年10月在入住本院重症医学科 (ICU) 接受MV治疗的患者40例, 患者主要疾病类型包括肾功能衰竭透析以及重度外伤休克等, 并根据插管方式可分为经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两种。另外选取此前一年半在本院进行MV治疗的的患者40例。均统计两组患者行气管插管数、经气管切开数、年龄、身高、体重以及ICU治疗时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ICU评分 (APACHEII评分) >18分;⑵患者符合进行MV治疗适应症, 且均行MV超过8h, 年龄18~60岁之间;⑶无自身免疫病、心脏病、血液病、内分泌疾病和慢性肾病、慢性高血压疾病等合并症;⑷患有心脏、肝肾疾病以及影响其生存的其他疾病;⑸既往有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⑹排除因智力障碍而无法配合NREWS实施者;⑺患者病历资料完整, 且知情受试。排除标准:⑴在入住ICU行MV前已经存在VAP;⑵患者完全丧失自主呼吸功能;⑶肝肾功能不全患者, 患有糖尿病以及有严重心、肺感染疾病者;⑷有严重的免疫功能缺陷以及有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本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

1.2 方法

1.2.1 组建NREWS管理小组

根据自愿参加, 上下结合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组建NREWS管理小组, 并推举本疗区的护士长作为组长, 共有护理人员6名, 其中研究生学历1名, 其余均为本科学历, 平均年龄27.3岁, 年轻、知识面广、思维开阔、工作热情高涨, 能迅速接受新鲜事物且应变能力强。请质量控制专家对无缝隙护理管理小组进行培训:内容包括无缝隙护理管理活动原则、方法和因果分析等。

1.2.2 NREWS管理模式的培训

通过护士长会和全体护士大会以及科室组织自学讨论等方式在全科推广和宣传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 更新理念, 实施分层培训, 在培训工作中做到认识统一, 组织全院护士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相关标准和要求, 由护士长负责监督和落实。

1.2.3 现状调查

对此前入住我院ICU患者, 在行MV护理过程中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 总结出转运过程中发生信息遗漏和重复护理等发生的主要原因, 并对当前患者行NREWS管理过程中的各种状况进行检测、分析、预期等。

1.2.4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检测

采用防污染毛刷法, 取双套管保护毛刷, 并在其远端开口处加聚乙二醇栓塞;缓慢插入30~50 cm, 在下呼吸道口处;伸出毛刷刷取下呼吸道分泌物, 然后将毛刷退出, 用75%酒精擦拭双套管外壁, 进行消毒, 待干后将毛刷伸出放入收集瓶 (加有无菌生理盐水) , 用力震荡1 min, 制成样品原液, 并按照10倍梯度稀释方式将原液制成稀释液 (3个梯度以上) , 并进行平板培养、菌落计数。

1.2.5呼吸机管路各部位病原菌检测

将无菌棉拭子管腔内注入1 ml无菌生理盐水, 随即用浸湿的无菌棉拭子涂抹各标本采集部位内表面, 涂抹面积为5 cm2左右, 其中呼吸机管路各标本采集部位包括加温湿化器、Y型管、进气口、出气口。将采集标本后的无菌棉拭子置于放入收集瓶 (加有无菌生理盐水) , 用力震荡1 min, 制成样品原液, 并按照10倍梯度稀释方式将原液制成稀释液 (3个梯度以上) , 并进行平板培养、菌落计数。标本采集时均严格遵循无菌操作, 所有标本采集后均派专人立即送检, 并由检验科专门人员进行培养及计数。NREWS管理实施:通过计划、实施、检查、处置四个阶段循环进行, 并遵循达到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观测两组患者在患者在呼吸机通气72h后的管路Y型管、进气口、加温湿化器、出气口以及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检测各组患者在呼吸机通气72 h后的管路Y型管、进气口、加温湿化器、出气口以及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情况, 进行比较, 结果, 观察组患者通气72 h后的管路Y型管、进气口、加温湿化器、出气口以及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10.0%、12.5%、7.5%、12.5%和15.0%, 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各比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MV是借助呼吸机建立气道口与肺泡间的压力差, 给由于其他重症疾病而造成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以呼吸支持, 但长期通过辅助MV治疗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 如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呼吸机相关肺炎、氧中毒、呼吸机相关的膈肌功能不全;机械通气对肺外器官功能的影响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消化系统及肾脏的影响等。而长期机械通气所导致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 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点[2]。

发生VAP的原因很多, 其中包括患者免疫机制减弱, 患者年龄的增长致使呼吸道组织器官发生退行性病变、支气管纤毛运动降低、肺泡弹性减弱、膈肌萎缩、机体的防御机能与抵抗力明显降低, 另外, 老年患者既往又多存心脏疾病, 肝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 尤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体位不当及误吸至使细菌移行并寄殖;抗生素等药物的大量应用, 使得呼吸道病原菌耐药性增强;患者行MV治疗, 刺激上呼吸道产生分泌物, 开放的气道致使上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 使细菌在口咽部寄殖和移行造成VAP发生;另外, 外源性感染也是造成VAP的很大因素。相关研究发现, 常规重症患者所采取的仰卧位增加了患者细菌吸入和定植的危险, 尤其是误吸风险最大的胃内容物返流, 使胃内的细菌定植并移行, 就与长时间仰卧有关[3]。本研究正是通过NREWS管理模式加强对患者的护理监护, 并从ICU和人员管理、患者肠胃营养管理、人工气道护理、体位护理、患者镇静休假、加强病区清洁和消毒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护理, 最终发现观察组患者使用的呼吸机各部分以及其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各比例,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也无之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 证实NREWS管理模式的实施, 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范蓉.ICU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综合护理措施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1, 22 (11) :1379-1381.

[2]翟冬梅, 夏欣华, 王宇霞, 等.集束化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机械通气患者的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 2014, 34 (23) :5243-5245.

风险预警机制 篇5

一、以病历为中心,提高医疗安全,巩固医疗质量,医疗服务的有效性和案件性。拟将质量分解为基础质量和水平质量。基础质量即日常诊疗及病程观察活动;任何一项医疗活动均只有时间——行为的内涵。为确保基础医疗活动运行的安全、稳定、有效。从源头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在全面执行既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对我院临床医疗活动,实施时间——行为程序监控考核。

二、监控及考核项目。

(一)时间程序:考核10个点

1、接诊时含住入或转入即刻的时间及医生诊视即刻的时间。

2、医嘱开列时间。

3、查房时指查某一病员的具体时间。

4、医嘱修改时间。

5、医嘱执行时间:长期的以输液单为据核查,临时的以病历记载时间核查。

6、病程记录时间。

7、病情变化时间及医生到位的准确时间。

8、抢救、应急处理的准确时间。

9、上级医师诊视时间。

10、病人享有病情知情权,应有与病人或家属沟通的具体时间,并要求病人在首次病程记录上签字。

以上10个时间位点要求记录到日、时、分。

(二)行为程序:考核23个位点。

1、医嘱部分:5个位点

(1)开列时间及签名确切清楚。(2)医嘱符合治疗原则。(3)符合书写规范。(4)不得涂改。

(5)执行人及执行时间确切清楚。

2、病程记录部分:18个位点(1)首次病程须记录主要症状。(2)首次病程须记录主要体征。(3)首次病程须罗列诊断依据。(4)首次病程须明确记录治疗原则。

(5)首次病程记录须由本院经治医师完成或审核合格后签全名字迹清楚。无署名记录不合格。

(6)病程记录每周须有主任查房分析意见。(7)须记录主治医师分析意见,每周2次。

(8)明确反映病情变化,必须有生命体征、症状,客观证据变化情况的记录。(9)病程记录要明确反映治疗措施。用药疗效分析、分析意见落实情况。(10)反映治疗变更动因。尤其是临床用药要达到以药代动力学做指向的层次。(11)有对各种(类)检测单的分析,分析要充分结合临床。(12)按时程要求记录。

(13)诊断术语以ICD编码为据规范使用。(14)出院记录不得涂改或有漏项。(15)有与病人及家属沟通的记录。(16)患方拒绝接受诊疗的记录。(17)实施出院病人医嘱知晓签字制度。

(18)诊断疾病分主次顺序排列,主要疾病排到最前,并发症次之,伴随症状排最后。以下内容需要回复才能看到

三、考核办法。

(一)抽检病历不少于开放病床位数的1/3。

(二)受检病历由检查者与科室共同随机抽定。

(三)受检科室安排人员参加考评。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交流,确认。

四、考核结果的界定及执行。

(一)考核实行否决制,时间程序位点和行为程序各1点不合要求者或其中一程序2点不合要求者,视该病历为不合格病历。

(二)住院病历有下列情况者,实行单项否决,视为不合格病历。 ①诊断与诊断依据不符合;主诉与现病史脱节;诊断与治疗脱节。

②无手术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特殊检查和治疗同意书、输血同意书、化疗同意书。 ③术前小结(急诊手术除外)和手术知情同意书未由术者或第一助手书写。

④抢救病人在规定时间内无抢救记录;死亡病人无死亡前的抢救记录,相关时间未记录到分钟。

⑤诊疗方案存在重大错、漏。

⑥错贴检查、化验单,引起医疗纠纷或造成不良后果的。

⑦输血病历无《输血同意书》、《输血记录单》、《交叉配血单》,输血前未按规定检查肝功+HBSAg、丙肝抗体、HIV抗体、梅毒血清学检查的。

(三)对不合格病历实行经济处罚并限期整改。处罚额度为每份扣罚病历奖的2倍。

(四)扣罚的数额上交院财务,不得他用。

(五)考核由医务科完成。临床科室有权监督考核工作。

(六)门诊处方不合格扣20元/张。

(七)各种检查申请单不合格扣20元/张。

(八)门诊病历书写不合格扣20元,不写扣40元。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改换生理盐水。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是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病做好记录。

4、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保留血袋病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发生输液反应时:

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液体,保留或开放的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

4、建立护理记录,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发生输液反应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物资供应中心、护理部、药剂科。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至药剂科化验检查。

7、如若患者或其家属对输液反应提出质疑,应按实物封存程序对实物进行封存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住院患者发生输血、输液反应时的应急程序

•发生输血反应时

1、患者发生输血反应时,应立即停止输血改换生理盐水。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若是一般性过敏反应,情况好转者,可继续观察病做好记录。

4、怀疑溶血等严重反应时,应保留血袋病抽取患者血样一起送输血科。•发生输液反应时:

1、患者发生输液反应时,应立即停止所输液体,保留或开放的脉通路,改换其它液体和输液器。

2、同时报告医生并遵医嘱给药。

3、情况严重者就地抢救。

4、建立护理记录,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一般情况和抢救过程。

5、发生输液反应应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物资供应中心、护理部、药剂科。

6、保留输液器和药液送至药剂科化验检查。

7、如若患者或其家属对输液反应提出质疑,应按实物封存程序对实物进行封存

“1+3”安全监控体系医疗安全预警制度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1+3”安全监控体系医疗安全保障意识和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强化医疗安全的监控机制,更有效的防止医疗缺陷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一、总则

(一)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全院职工特别是医务人员的医疗安全保障意识和医疗风险的防范意识,强化医院“1+3”安全监控体系医疗安全的监控机制,更有效的防止医疗缺陷的发生,制定本制度。

(二)范围

全院职工,尤其是医务人员,在实施诊断、治疗和其他服务的过程中,由于“作为不规范”或“不作为”而发生的任何有可能导致医疗事故出现的医疗实践,无论患者与家属有无投诉,都属于医疗安全的预警范围。

(三)原则

医疗安全与精工走要遵守“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以强化医疗质量管理为主要内容,以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为准绳,以深挖细查质量要素的各方面、医疗过程的各环节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为主要手段,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并警世责任人从而确保医疗安全为目的。

(四)要求

医疗安全预警工作分级进行。医院及各职能部门、各临床科室,应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抓好落实。

二、医院安全预警分级

根据在工作或医疗活动中责任人因失误造成的医疗缺陷的性质、成都及后果,将医疗安全预警项目分为三级。

(一)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

一级医疗安全预警项目主要是指违反各项规范要求,但是尚未造成患者投诉等后果的行为。

1.医疗文书

(1)门、急诊医师未书写门诊或急诊病历

(2)为在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例中记录药物过敏史,输血患者未记录输血史。

(3)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住院志、首次病程记录、日常病程记录及其它记录。

(4)凡决定转出的病人,经治医师未书写转科、转院纪录。

(5)意外死亡病历未当天及时讨论并上报医务科或总值班。

(6)手术未进行术前讨论。

(7)为及时鉴定医院规定的各种医患协议类文书。

(8)造成病历等资料损失或丢失。

2.纪律

(1)工作人员擅自离岗。

(2)对于疑难危重病人,会诊意识和辅助检查科室医(技)师在接到急会诊邀请后,未在10分钟内到达现场诊查患者。

(3)医务人员在为患者诊治、发药过程中聊天、打手机。

(4)门、急诊护士未及时将门急诊危重病人转送至急诊科、病区。

(5)首次开展的新手术、新疗法、新技术,未通过医院专家委员会讨论并经医务科批准而擅自实施。

(6)违反相关规定使用麻醉药品医用毒性药品、精神药品及放射性药品

(7)将院内讨论的有关病人的情况等擅自不负责任地向病人或家属透露。

(8)不负责任地解释其他医务人员的工作,造成患者或家属误解。

(9)违反医疗保险的有关规定。

(10)出现医德医风问题。

医疗(技术)风险预警制度和应急预案

(一)建立院长负责制,由主要负责人主抓医疗(技术)风险工作。

(二)医院从人力、财力、物力上加大投入,从工作环境、技术力量、设备购置、资金投入、分配形式上,给高风险,高科技,高技术的科室照顾和支持。

(三)设立医疗(技术)风险保险基金,为临床各科医护人员投保。

(四)对高风险的外科、妇产科医师实行医疗(技术)准入制度,不经准入的人员不允许从事高风险的医疗技术工作。

(五)建立“绿色通道”,对抢救、入院,会诊等实行规范化管理,注重患者抢救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程序,医疗急救网人员24小时处于临阵状态。

(六)对急危症实行科主任负责制,需要会诊者,立即通知医务科,由医务科集中院内外权威专家会诊救治,不得贻误患者病情。

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篇6

一、国外金融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

在过去30年中,随着国际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资产证券化的趋势,金融市场的规模越来越大,金融市场的波动越来越频繁,幅度越来越大。金融风险管理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研究方向,吸引了大批的数学、物理学专业人才参与到金融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应用中去,金融风险管理已经从过去定性的分析发展到运用先进数学模型进行定量的分析和研究,并广泛用于金融风险管理。现代金融风险管理方法和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两大类。

二、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践与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现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实践

1.股份制商业银行“骆驼”(CAMELS)评级体系。中国银监会于2004年2月推出《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其风险评级体系主要参考了国际通行的“骆驼”(CAMELS)评级框架。该体系主要是对银行经营要素的综合评价,包括资本充足状况评价、资产安全状况评价、管理状况评价、盈利状况评价、流动性状况评价和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加权汇总后的总体评价。

2.国有商业银行采用“三类七项”指标评价体系。参照国际大银行的先进经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革后,要在经营绩效(总资产净回报率、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资产质量、审慎经营(资本充足率、大额风险集中度、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等主要方面,达到并保持国际排名前100家大银行中等以上的水平。

3.金融部门评估规划(FSAP)。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于1999年5月联合推出的,以此加强对成员国金融部门脆弱性的评估和监测,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国务院已于2001年批准我国在3~5年内参加FSAP,即最晚2006年参加。自评是正式参加FSAP的第一步,中国人民银行于2003年7月牵头组织跨部门小组,开始对中国进行首次金融稳定自我评估,进行了银行业的“压力测试”(stress testing)。目的是通过分析宏观经济变量的变动可能对金融体系稳健性带来的影响,评估金融部门的风险和潜在脆弱性。

4.分级预警。2005年,银监会制定了《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操作指引(试行)》,启动了商业银行分级预警机制。风险预警等级包括正常、蓝色预警、橙色预警和红色预警信号。风险预警对象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及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资独资及中外合资银行。

5.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2005年,国内最大的本土评级机构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推出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该体系是根据国际评级惯例结合中国本土资本市场现状,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进行评级的首个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体系。

(二)存在的问题

经过几年的探索,我国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初具规模,我国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的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尤其是在机构上市和市场开放的双重推动下,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制度框架、技术方法相比于20世纪90年代都有了实质性的发展。然而,在实践中,风险管理却经常让我们感到困惑甚至矛盾。这些困惑一方面来自于现代风险管理技术和制度本身,另一方面来自作为这些技术和制度基础的现代风险理念。在种种困惑之下,我国金融业界出现这样的现象,“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和“建设风险管理长效机制”如同当年的革命口号一样叫得很响亮,但对其具体内容和有效性却缺乏统一的认识,甚至在实践中存在否定风险管理作用的说法,例如,发展和规范(风险管理)是矛盾的,风险管理只是应对监管机构和战略投资者要求的“花瓶”,而现有的风险预警系统还存在如下不足:

1.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存在严重缺陷。一是它只限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把国有独资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排除在外。这样就使得商业银行风险评级成为二元结构,一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即11家已经上市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成为风险评级对象,接受监管当局的风险评级监管,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免于评级和监管。二是银行信用评级方法相对简单,技术含量较低。目前,我国银行信用评级主要偏重于简单的财务定量化,风险揭示严重不足,银行信用评级普遍采用“打分法”。这一评级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缺陷:第一,评级的基础是过去的财务数据,而不是对未来偿债能力的预测;第二,缺乏对现金流量的分析和预测;第三,行业分析和研究明显不足。

2.商业银行压力测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测试主要采用单一因素敏感性分析法,即假设其他因素不变,只考虑单一因素影响。由于宏观经济要素的变化往往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单一因素分析的结果对监管和银行风险管理的实践意义有一定的局限性。二是测试所选择的冲击情景没有宏观经济计量模型的支持。三是监管信息系统建设落后,目前尚无涵盖监管各个层面、宏微观相结合的金融预警指标系统,不能支持对金融风险状况的深入分析和评估,缺乏市场风险监测指标等。

3.尚未建立网络化的监管信息系统。一是目前我国监管部门各自建立一套信息体系,不仅耗资巨大而且重复建设,信息的利用率低,没有可供监管人员随时调阅和分析监管数据的监管信息处理平台。二是提前发现并及时处置金融风险是其最薄弱环节。尤其是在及时处置方面,很多时候受资金、政策及其他方面的制约而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使本已相当严重的问题久拖难决,这严重制约了监管当局及时发现金融体系中所存在的问题。endprint

4.现有的指标体系在早期预警方面不够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信息体系主要侧重于对市场总体概况的描述和对市场运行若干重要方面的分类统计,对风险监测和预警的支持作用比较有限,远未达到“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所提出的“准确、有意义、及时且具有透明度”的标准。一是我国的预警指标体系缺乏层次性。在总分行体制下监管当局没有针对不同层次采取不同的预警指标。二是预警指标适用性差。预警指标中的所有资本项目如资本充足率、单个贷款比例等都不适用于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三是选取指标不够全面。指标侧重于流动风险、资本风险和信贷风险,忽视了利率风险和管理风险。而对于信贷风险只侧重贷款质量的衡量,忽视了贷款结构和盈利性的衡量。

三、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的探讨

(一)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从其评价对象看,它涉及到银行、证券、保险等所有金融机构,科学地对其评价需具备会计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金融风险管理学和数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理论。金融风险是通过评价指标来反映,而评价指标的设置又必须服从于金融风险运动变化的特殊规律性,指标选择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评价的结果。我们认为,构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清晰的层次结构,由局部到整体,由复杂到简明,在科学分析和定量计算的基础上,形成对区域金融风险状况的直观结论。指标体系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评价工作的质量和能否准确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状况。

2.可行性原则。在设计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尽可能选择有代表性的主要指标,在考虑相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可行性尤为重要,既要防止面面俱到,指标过于繁杂,又要防止过于简单,难以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的全貌。要保证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确保指标数据搜集的及时性。

3.可比性原则。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便于评价指标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也就是说既可用以进行序时比较分析,也可用来进行不同区域金融机构之间的比较分析。所谓纵向可比,即与历史数字可比,区域金融风险评价指标应相对稳定;所谓横向可比,即不同的区域之间金融风险状况可比。

4.完备性原则。从整体出发,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区域金融风险水平,包括空间完备性和时间完备性。空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要成系统,应包括区域金融风险的主要方面;时间完备性是指评价指标体系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仅要从各个不同角度反映出区域金融风险运行现状,更要反映出区域金融风险运行态势。

5.发展原则。一切金融风险都是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因此,设计风险指标时,应该从风险源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及其动态趋势上加以研究和反映,并结合时间及空间的变化和环境条件的变化来进行研究和反映,探求区域金融风险源发展变化的规律。

6.借鉴和创新原则。在金融风险管理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坚持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现行的法律背景和市场环境,实现创新和突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科学的抽象后设计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使预警指标客观反映区域金融风险状况。

7.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如果对指标都逐一量化,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必须充分结合定性分析。但最终评价结果应形成一个明确的量化结果,以排除定性分析中主观因素或其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二)区域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各种类型的金融风险广泛存在。即便是在同一类型风险下,不同行业(银、证、保)、同一行业不同金融机构有着不同的风险压力,由此决定了区域金融风险管理指标评价体系必须是由若干个核心指标集合构成,而每个核心指标又可层层分解为更多细化的子指标。

2.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在以上建立的风险预警指标评价体系中,金融风险权重的科学确定是另一难点。在通常的评判模型中,对于权重的确定完全采用凭经验、靠感觉主观为各个指标赋予一定百分比权重的方式。但对于数十项评价指标,若要简单为每一个指标直观地确定一个较为准确的权重,其难度可想而知。而且,由于每个人对各个指标重要性判断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了这种主观赋予权重的方法科学性极差。为避免这种单纯主观赋予权重的方法的误用,我们运用AHP方法来判定风险管理指标的权重。

3.金融风险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基准。运用以上建立的金融风险管理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风险评估和预警,我们必须计算出各金融风险指标的具体分值。这一计算过程必须从最后一层(第五层或第四层的单项指标)开始,逆向往上推算。但难点在于,不同的风险类别(有的风险可以量化如市场风险,有的风险难以量化如操作风险)的特性决定了对其评分的基准是不同的。为此,我们参照国际经验,设定了以下评分基准:

一是对于难以量化的风险指标(除市场风险外的所有指标),为避免定性判断带来的误差风险,我们拟采用专家评分的方式,并对每一项细化的指标给出具体的评分依据和评分细则;然后对专家打分进行简单平均,计算出难以量化的各风险指标的分值。二是对于可以量化的风险指标(如市场风险指标),我们运用VaR方法进行测算,得出风险的绝对数值。三是对专家打分给出各项风险指标分值和用VaR计算出定量指标的分值,运用AHP方法,由第五层即指标层(三级)开始逆向进行层层加权平均,得出指标层(二级)、指标层(一级)、准则层、目标层的风险评价指标。其中:指标层(一级)即类别风险指标分值反映各类经营风险的风险状态,准则层的风险集成评价指标分值反映集团层面和子公司层面的风险状态,目标层的风险集成评价指标分值反映金融控股集团系统的整体风险状态。四是根据金融风险集成评价指标分值,确定考核对象所处的风险状态,看其处于哪一风险区域(风险正常区域、风险防范区域、风险警戒区域、风险危险区域、风险失控区域)。当然,确定指标体系及其预警界限(阙值),难免带有主观意向,需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检验,并不断进行修正和完善,使指标本身及其预警界限更科学、更合理。五是发出区域金融风险预警信号。预警就是利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完成指标的筛选、修正和处理,以确定各指标运行状态,汇总求值得出综合评分,按照定的风险阙值,最后划分警度。我们把预警指标划分为:无警、轻警、中警、重警和巨警五个等级。如果在风险正常区域和风险防范区域内,那么将此结论以风险报告的形式及时传递到各金融机构和政府有关部门。如果金融风险处于风险警戒或失控区域,那么应及时制定风险预警报告,向金融机构发出预警信号。六是优缺点分析及基本结论。此评价体系的优点是主观判断与客观定量方法相结合,评估过程简单易行,评估结果意义明确。其主要缺点是需要合理设定各个指标的预警界限,合理设置各个指标重要性的权值,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困难。另外,外部风险的评价指标选择和处理难度较大,指标的选取没有现成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每一类的众多指标中既可能存在共线性和统计意义上与金融风险不敏感的问题,也可能存在指标筛选过程遗漏重要指标的问题。此外,由于现行的制度安排,央行不具备监管职能,也就没有充分的动机去获取详细的信息,从而容易导致央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能时更依赖银监会对银行困境的判断而不是自身的判断,导致央行行使最后贷款人角色时效能降低,错过最佳时机,从而形成救助风险。尽管模型分析存在一些缺陷,但利用统计模型进行定量分析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正如美联储副主席福格森所言:“精巧的计量模型,再加上良好的判断,最终出台的决策质量将大大提高。”

及早预警防范电费风险 篇7

一是增强思想敏锐性。责成专人积极同政府相关部门联系, 跟踪节能减排工作进展情况, 落实节能减排涉及用电客户, 并制定相应风险防范预案, 确保电费按时足额回收。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电费回收工作“一把手”负责制, 把电费回收目标作为一项刚性任务, 并与基层供电所签订责任状。同时积极取得当地政府与公、检、法等支持, 以创造和谐的电费回收环境。

三是强化电费回收过程管控。尤其要抓好技术管控、足额收取预付费售电金额、一户一策、物电互抵等环节, 使电费管理常态化、规范化。

失业风险预警机制浅析 篇8

文章通过参考著名预警专家朱庆芳和阎耀军等人的学术著作, 设计了失业预警指标框架体系并提出建立一个失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构想。

一、失业预警指标的口径

由于受资料的限制, 通常仅对城镇登记失业人员进行研究, 所以文章研究的失业人口指标口径, 是指城镇中非农业户口在规定的劳动年龄内 (16岁以上, 男50岁以下, 女45岁以下) , 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 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

据此, 我们可以划定三个主要的失业指标: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和城镇登记长期失业者比例。

二、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的构成

我们把失业预警指标大致划分为先行指标、同步指标、滞后指标三类。其中, 先行指标包括劳动力供给先行指标、劳动力需求先行指标、经济周期先行指标、产业结构先行指标等;同步指标包括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增长率、城镇登记失业率、城镇登记长期失业者比例等;滞后指标包括居民生活费支出增长率、商品库存增减率等。

在建立了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再建立失业预警预控管理系统。

概括来说, 这一系统是利用信息网络技术获取各个监测点的信息, 通过计算机模型进行分析, 及时发布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信息的大型网络系统。

该系统会根据在信息网上获取的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信息, 结合其他宏观经济信息, 输入模型进行运算, 然后由专家委员会根据预测结果分析失业形势, 依据失业判断指标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 发布失业警情, 确定失业警限, 以便政府部门进行有效调控。当失业规模和失业水平临近或超过失业警戒线时, 政府应采取紧急对策, 实行干预, 控制失业规模, 缓和因失业造成的社会动荡, 提高社会安全管理的效率和科学性。

失业预警预控管理系统, 应由以下3个子系统构成。

第一, 指标信息管理系统的策划。指标体系需要适时对指标的数量及其权重进行修正或更换。

第二, 数据管理与警情演示系统的实施。因为数据量庞大要建立依靠计算机辅助的数据管理系统, 完成数据的录入存储、汇总分类和更新;数据计算模块主要任务是代替人脑完成各种复杂的数据计算工作。

警情演示系统是利用计算机建立的人——机智能互动的警报信号输出系统。其具体形式是通过一组类似于交通管制信号灯的标识作为预警信号, 将数据管理系统的计算结果和专家系统的分析结果, 直观地在电脑屏幕上反映出来。例如, “绿色”表示无警, “黄色”表示轻警, “橙色”表示中警, “红色”表示重警等等。

第三, 专家分析与预控对策系统的操作。通过建立专家库, 利用互联网定期用德尔斐法向专家们征求意见, 达到人——机智能化互动, 使预测意见更加接近实际情况。预控对策系统则是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储存积累于电脑中的应对各种冲突的常规案例库, 它可以根据警情的性质和类别自动调出若干个相应对策;第二部分是应对特例警情的专家咨询系统, 它与上述专家分析系统形成接口, 通过互联网即时咨询来完成。完成后的咨询意见, 将自动存储于电脑中的预警预控对策案例库, 以备日后调用。

此外, 确定我国失业警情警限时可以适当参考西方国家的失业警情预警标准。

根据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一般情况看, 如果失业率超过两位数字, 则可以判断为严重失业;失业率在7.5%~10%之间, 判断为高失业;失业率在4%~75%之间, 判断为中等失业;失业率在4%以下, 则判断为低失业。

从具体国情出发, 我国的失业警情警限在地区上应有所区别, 全国、大中城市应分设不同的警情警限。综合各方面专家的看法, 参考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 我国转型期的失业率警限可以划分为:轻警4%, 中警5%, 重警6%;大中城市的失业警限划分为, 轻警2%~3%, 中警3%~4%, 重警4%~5%。

正所谓“未雨绸缪”, 在建立了失业预警指标体系后, 还可以考虑在有财力的前提下, 附带建立失业警兆指标系统。它的作用很多, 一是对失业率警情警限做必要的分析修正。在国家不同的物价指数和保障水平下, 相同的失业率不应该处于相同的警区内, 那么就应当区别对待。二是可以为监测失业风险提供相对系统、科学的监测指标, 以全面系统地描述失业风险。

三、建立失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应用实践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 增强劳动力的流动性, 以此创造就业机会。我们应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和创业;进一步落实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优惠政策, 建立劳动力统一使用、统筹城乡就业的制度;坚持就业的市场化取向。

第二, 完善各级各类失业预警系统, 发挥政府调控就业的作用。可以考虑在全国重点行业、地区都建立失业预警系统, 并制定紧急预案和措施;实行分类指导的就业政策, 或利用教育培训调节劳动力供给, 化解结构性、长期性失业矛盾。

第三, 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承受能力和失业保险统筹的层次, 建立失业保险调剂金制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尽可能完全覆盖失业人群;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以及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过渡。

第四, 调整国家宏观经济政策, 不断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经济杠杆, 刺激第三产业多元发展, 尤其是社区居民服务业。增加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岗位, 配合新的经济增长点, 扶持个体私营经济和小企业的发展, 开发劳动力市场中的新的需求点, 加快城市化步伐并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

综上所述, 失业问题是众多国家都长期面临的复杂问题。失业本身, 是一个关于劳动力供给总量和需求总量失衡的问题, 而劳动力供给总量取决于人口总量, 我国人口总量失调造成劳动力资源总量过大, 相当多的行业供过于求。这种状况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有可能扭转过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人口总数的50%左右, 劳动年龄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左右, 其中每年从业人数大约为900万人, 城镇不足100万人。

第二, 失业也受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据分析, 随着劳动预备制度的实施, 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从业人员还会减少, 如果不考虑企业冗员分流的情况, 城镇劳动年龄人口从业人数对劳动参与率影响不大。另据调查, 我国90年代中期的大农业资源 (非劳动力资源) 可容纳劳动力约1.5——2亿人, 因此, 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还有大约1亿人左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企业、个体劳动以及在城市就业, 使农村不充分就业率年均下现的一些情况, 建议对现有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的项目进行延伸, 对直接受影响的特别困难对象, 做延长一段援助待遇期限或追加特别困难补贴等安排。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相关部门需要确保落实好已经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 对原已实现再就业, 而因各种原因福利待遇受到冲击较大的人员, 可适当延续原来享受的税费减免等政策。而对于再次失业人员, 要纳入再就业工程的统筹规划, 给予再就业援助。

第三是积极为恢复原有岗位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做好准备。政府应当指导和帮助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制定重振计划, 为突发事件过后迅速恢复原有就业岗位和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做好准备工作。如根据旅游业、餐饮业、商业、社会服务业的重振规划, 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和配置工作;研究分析今后一个时期市场需求较旺盛的行业、职业, 向社会及时公报等。

以上这些也都需要在具体的实践应用中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纪韶.“十一五”期间完善我国城镇失业率统计和失业风险预警系统研究[J].经济学动态, 2004, (4)

[2]唐旭, 黄本笑.论建立中国金融危机预警系统[J].经济学动态, 2002, (6)

[3]阎耀军.社会稳定的计量及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的构建社会学研究[J].社会学研究, 2004, (3)

[4]王斌会.加速建立我国失业预警检测系统[J].统计方略, 2003 (2) :17.

[5]朱庆芳.吴寒光社会指标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6]沈凯禹, 俞倩兰.失业预警系统指标浅析[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0 (2) :19、17、20.

护理风险预警 篇9

1 高速公路运营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了保证所构建的高速公路运营风险指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同时又能在预警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对高速公路运营相关人员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 依据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可以将高速公路运营风险指标体系分为4个部分, 指标体系大致框架见图1。所选取的指标有定性与定量之分, 对于定性指标, 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意见法、主观概率预测法以及交叉概率法等多种方法将其定量化[1]。本指标体系中绝大多数子指标均为定量指标, 这些指标的量化在相关文献中已做了相应研究[2], 本文不再赘述。

1.1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

权重的确定应遵循:高速公路运营风险指标体系各子系统中风险值较大的指标权数应较大, 因其为关键指标, 其变化直接决定着高速公路公司运营风险的大小;而风险值相应较小的普通指标的恶化是关键指标的恶化的原因或先兆, 是关键指标变化判断的参照物, 其权重也较小。 权重是多层次综合指标计算中的一个关键因素, 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指标量化的准确性, 计算的方便性则影响评价的效率。本文采用相对比率法[3], 计算过程如下:

fi为一级指标的权重, i=1, 2, 3, …, m;fij为二级指标的权重, j=1, 2, …, ni;则:

i=1mfi=1, j=1nifij=1 (1)

在一级指标中, 首先按各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从高向低依次排列, 然后确定两相邻指标的相对重要度系数:ri (i=1, 2, …, m-1) 。令排位最后一个指标的绝对重要度系数为1, 即rm=1, 可计算其他各指标的绝对重要度系数。即:

ri=riri+1, i=1, 2, , m-1ri=1, i=m

(2)

则一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为:

fi=ri/i=1mri (3)

同理, 二级指标的绝对重要度系数为:

rij=rij·rij+1, rini=1 (4)

权重系数为:

fij=fi (rij/j=1nirij) (5)

由此可获得两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F=[ fij]。

1.2 综合指标计算

由前面分析可知整个指标体系由4个初级指标vjt和15个次级指标vjkt构成, 由于层次上的相似性, 可以考虑采用类似的方法对Vtvjt进行计算。需要指出的是, 本指标体系是针对高速公路企业运营状态建立起来的, 体系中的指标及权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应根据不同行为主体的具体情况、不同时期运营环境状况以及企业内部结构与运营方向的转变适时地进行调整和修正。

基于此, 得到时期t时, v1的表达式为:

v1t=k=13f1ktv1kt (6)

其中, f1kt为在时期t时, 政府公共管制风险的第k个指标v1kt的权值, 且k=13f1kt=1。类似地, v2t, v3t均可得出, 且:

Vt=j=14fjtvjt (7)

其中, fjt为在时期t时, 高速公路企业运营风险的第j个指标vjt的权值, 且j=14fjt=1

2 风险值预测

导致高速公路公司运营风险度的因素多种多样, 在众多因素中, 有些是可以了解和明确的, 有些是尚未了解而难于确定的, 即可把高速公路公司运营看作一种“灰色系统”[5]。由于高速公路公司道路经营财务资料的大量收集较为困难, 因此, 在历史资料较少的情况下可采用灰色系统预测方法来预测高速公路公司的经营风险度。我们知道灰色理论中宜于用作预测的微分方程模型是GM (1, 1) 模型, 基于此模型对高速公路公司经营进行风险度预测, GM (1, 1) 模型表达式为[4,5,6]:

V (1) (k) = (V (0) (1) -ua) e-a (k-1) +ua (8)

待定参数列为:[au]T=[BTB]-1BTYN。

其中,

B=[-12[V (1) (1) +V (1) (2) 1-12[V (1) (n-1) +V (1) (n) 1;

YΝ=[V (0) (2) V (0) (3) V (0) (n) T

将生成数列的GM模型所得的预测值作累减还原处理, 最后所求得的数据列即为原始数列的预测数列, 还原模型为[5,6]:

V (0) (k) =V (1) (k) -V (1) (k-1) (9)

按照小误差概率p′与方差比c′的大小, 可将预测精度分为4个等级, 各等级标准见表1[6]。

3 结语

近年来, 我国高速公路道路经营中发生的各类风险事件频繁, 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运营活动中风险损失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目前应用定量方法对风险度进行估算还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人们对高速公路运营风险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以及高速公路运营模式和运营内容的变更, 新的风险计量理论, 预测方法将不断的出现。为了让高速公路运营预警系统得到较好的应用, 还有很多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

摘要:对高速公路风险指标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高速公路经营风险度的计算方法, 并运用灰色理论实现了对风险值的预测, 以推广高速公路运营预警系统的应用, 确保高速公路运营安全。

关键词:高速公路,风险度,预测,灰色理论

参考文献

[1]阮平南, 王塑源.企业经营风险及预警研究[J].决策借鉴, 1999 (3) :2-6.

[2]聂波.收费高速公路经营中顾客行为风险预警指标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0 (6) :146-149.

[3]张卓.产品开发内在风险的灰色评价模型[J].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5, 17 (1) :37-42.

[4]张于心, 邢俊义, 高巍, 等.铁路自然灾害宏观预警实现的方法和途径[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1999, 23 (3) :73-76.

[5]邓聚龙.灰预策与灰决策[M].宜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2.

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研究 篇10

一、现有财务预警系统缺陷

(一)忽视定性方法在财务风险评估中作用

财务风险评估是测量、判断财务风险大小的活动过程。当前,比较常用的财务风险评估模型主要有单一指标模型、Z分数模型和F分数模型等。这些模型在选择自变量时均采用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在评价方法上均采用经典数学评价方法。经典数学评价方法的特点是精确性,而财务风险高低实际上是一个模糊概念,单一的定量分析可能与现实相矛盾。而且定量分析方法虽然客观性较强,但其应用受不同企业条件的差异性、评价标准的主观性及数据获取的难度与成本等限制较多,因而难以避免判断偏差。现代企业管理更加注重一些非量化因素,如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财务人员素质、人员流动状况、顾客满意度等,这些非量化因素对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影响越来越大,忽视定性方法和非财务指标,可能导致财务风险评价结果的不全面、不准确。

(二)忽略现金流量指标运用

在企业财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是一张综合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核心报表,其他报表是对资产负债表中某些重要项目的变化过程的解释。完整的财务状况一般包括:企业资产质量及规模状况、资本结构状况、盈利状况以及现金流量状况。目前财务预警模型在变量选择上,应用最多的是资产负债率、营运资金负债总额、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等。这些变量均来自于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用来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资本结构和盈利状况,而现金流量指标的运用较少,忽视了对企业现金流动状况的评价,从而削弱财务风险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

二、完善财务预警系统建议

(一)将定性与定量预测相结合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不能只注重定量分析,还应结合非量化因素才能提高预警系统的效用。因为定量分析灵活性较差,对于特定方法都有统一的模式,较少考虑到企业的个别情况。非量化指标由于无需完整的数据资料,需要凭借人们的经验对财务风险的趋势进行定性分析,有时比定量分析更加可靠和有效。

例如,采用定性分析也能十分容易的预示企业在下列情况下可能发生财务危机:无力支付优先股股利;过度大规模扩张;延期偿还本金和利息等。

任何一种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所以,只有将各种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得出较为合理的结果。笔者建议把“A记分法”分析模型与现金流量指标预警模型相结合构建预警模型,实现定性与定量预测的完美结合,以发挥更好的财务预警作用。

(1)选用现金流量指标构建预警系统定量指标体系。我国目前公司法中规定实行ST、PT制度,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及有关部门为了保留壳资源,避免出现亏损或连续三年亏损往往会竭尽全力采用盈余操纵手段。财务预警模型的构成指标主要是取自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数据,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容易受到盈余管理的影响,其与财务状况的相关性大打折扣。现金流量表是上市公司重要会计报表之一,其编制原则和方法具有统一的规定,其主要作用是提供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以实收实付制为基础,能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以现金流量表中的数据为基础构成的现金流量指标也克服了盈余管理的影响,将其纳入模型能够使模型更客观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好地起到财务危机预警的作用。笔者认为在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时应主要考虑下面两个与现金流量相关的指标。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是企业一定时期的经营现金净流量同流动负债的比率,它可以从现金流量角度来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其计算公式为: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年经营现金净流量/年末流动负债×100%

式中年经营现金净流量是指一定时期内,有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现金等价物的流入量与流出量的差额。该指标是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现金流动负债比率越大,表明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越多,越能保障企业按期偿还到期债务。但是,该指标也不是越大越好,指标过大表明企业流动资金利用不充分,获利能力不强。该指标从现金流入和流出的动态角度对企业的实际偿债能力进行考察,反映本期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净流量足以抵付流动负债的倍数。一般该指标大于1,表示企业流动负债的偿还有可靠保证。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总现金净流量的比率。该比率用于衡量企业经营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可以抵偿流动负债的程度。比率越高,说明企业的财务弹性越好。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现金净流量总额×100%

经营现金流量比率是反映企业经营现金净流量与负债的比率,一般情况下该比率越高说明偿债能力越强。通过该比率分析,可了解维持公司运行、支撑公司发展所需要的大部分现金的来源,从而判别企业财务状况是否良好、公司运行是否健康。一般而言,公司现金流入以经营活动为主,以收回投资、分得股利取得的现金以及银行借款、发行债券、接受外部投资等取得的现金为辅,是一种比较合理的结构。当经营现金流量比率低于50%时,预警信号产生。

(2)借鉴“A记分法”分析模型构建预警系统定性指标体系。由于定量分析灵活性较差,对于特定方法都有统一的模式,较少考虑到企业的个别情况。而非量化指标由于无需完整的数据资料,需要凭借人们的经验对财务风险的趋势进行定性分析,有时比定量分析更加可靠和有效。“A记分法”加权分析预测模型实质上是一种风险因素取值为0或1,赋值是权数的加权平均分析方法。该方法在把财务困境定义为严重亏损以及现金流量不足,不能支付优先股股利,无偿债能力,资不抵债,破产等困境事项的基础上,将导致ST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分为十种。该模型认为导致ST公司陷入财务困境的主要原因有:主营业务或主导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管理费用高、重大投资失败、资产质量差、为其他公司提供债务担保等十个定性指标。财务预警模型的建立可以借鉴该模型的指标选用,同时引入一个重要的定量指标—与现金流量相关的指标,弥补该模型判别标准均为定性指标的缺陷,建立一个有更强说服力的财务预警模型。

(二)利用贝叶斯方法对预警系统的先验概率进行修正

本文认为预警模型的设计宗旨是将定性和定量指标完美结合,即将“A记分法”分析模型进行修正,在该分析模型中引入经营现金流量比率小于0.5、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小于1两定量判别因素,然后选取样本进行实证研究。然而,考虑到各类样本容量不同对误判率的影响,判别规则应作适当调整。假设某上市公司是ST公司,通过分析可以做出两种判断:该上市公司是ST公司,分析人员做出了正确判断;或者该上市公司是非ST公司,分析人员做出了错误判断,一般把这类错误称为第一类错误(对ST公司进行了错误的分类)。再假设某上市公司是非ST公司,通过分析也可以做出两种判断:该上市公司是非ST公司,分析人员做出了正确判断;或者该上市公司是ST公司,分析人员做出了错误判断,一般把这类错误称为第二类错误(对非ST公司进行了错误的分类)。对一般决策者来说,由于犯第一类错误的代价要高于第二类错误,因此在建立财务困境分析模型时,应该主要考虑控制第一类错误发生的概率,将第一类错误发生的概率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此,可以运用贝叶斯方法对这两个指标的先验概率进行修正,使这两个指标在财务预测模型中的误判损失最小。误判损失:x被判为属于G2,而它实际属于G1,则称发生了误判,误判可能会带来经济损失,当误判损失不对称时,比如G1样本误判为G2的成本是G2样本误判为G1的成本的10倍时,通常会改变判别准则(使之偏向误判成本低的一方),宁可将G2误判给G1,也不愿相反),最后确定在模型中引入这两个指标的重要性和可行性。贝叶斯的统计思想:假定对研究的对象已有一定的认识(常用先验概率反映这种认识),然后抽取一个样本,用样本来修正已有的认识。

综上所述,建立合理完善的财务预警系统,能够及早发现并分析企业发生经营波动和财务危机的原因,发现并解决企业财务运营体系隐藏的问题,将定性和定量预测相结合并同时使用贝叶斯方法进行修正的财务预警系统将更为严谨有效,可以督促企业管理当局提早做好防范措施,为管理当局提供决策和控制依据的组织手段和分析系统。

参考文献

[1]俞军、张锴、殷辉:《安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实证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6年第5期。

[2]雷振华:《财务风险预警中非财务信息问题探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swot分析自我分析 下一篇:干化学分析:尿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