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关键词: 正确理解 怀古 赤壁 教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通用8篇)

篇1: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念奴娇 赤壁怀古》教案

一、教材背景

《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课文,是著名词人苏轼的一首豪放派词。该单元是以鉴赏唐宋诗词为主题展开的。从整个高中语文教学和考试来说,诗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原因如下:

1、在这一部分,高考时直接题和间接题都很多,关键是直接题较多,如:(1)作家作品、作家的姓名字号、并称及文坛地位等;(2)风格流派、文体;(3)名句填空;(4)对相关背景的了解、对主要内容和重点字词的理解;(5)对写作特点及艺术手法的鉴赏。

2、诗词教学从培养人文素养提高文化品味来谈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到人生态度,小到言谈举止,都有影响。而这首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苏轼是一个大家,就像讲诗经要《氓》,讲楚词要讲到屈原,讲魏晋诗要讲到陶渊明,讲唐诗要讲到李白杜甫,讲宋词不能不讲到苏轼,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文词对后代文人影响极大。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豪放词的基本特点

2、是技能目标,初步学习一些鉴赏古诗词的方法

3、三是情感目标,学习作者从容旷达豪迈的胸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

热爱生活的情愫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艺术境界和炼字用词的妙处,品味作品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作者“人生如梦”的思想。其依据是,这首词的主题复杂而深刻,“人生如梦”是苏轼对自己事业无成的无可奈何的慨叹,并不是否定人生,不能只看到其消极的一面,而忽视了作者追求理想、渴望为国家建立功业的豪迈心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二、学情分析

1、学习特点:学习对象为高二学生,对学习资源利用和知识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与综合能力较低,但富有朝气且对本课学习有浓厚兴趣。

2.学习习惯:知识面仍较为狭隘,习惯于教师满堂灌式的被动接受式的传统教学,缺乏独立发现和自主学习能力。

3.学习交往:多表现为个别化学习,课堂上群体性的小组交流与协同讨论学习机会很少。

三、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互动。

四、教法和学法

1、诵读感悟法

通过分别朗诵《雨霖铃》和本文,感受婉约派词风与豪放派词风的区别,体会本文作者的豪放旷达的思想感情。

2、情景教学法

上阙以讲授为主,用语言再现当时场面,再现赤壁此地的景色,引导学生去想象苏轼登赤壁面对滚滚大江,怀念英雄的情景,尽可能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

3、合作探究教学法

下阙以讨论为主,启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因为有了上片学习的基础,把握全词意境问题不大,讨论更能深入领会到诸如烘托借代等艺术手法;更能领悟到苏轼用词的精妙,如“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人道是”,然后引领学生去体会“人生如梦”的奥妙。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出“苏轼有着怎样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来为后文分析买下伏笔。

(二)作者简介

新旧知识相联系,回忆以前学过的苏轼的课文,让同学们自己来介绍苏轼。

(三)写作背景

1、简约分析《自题金山画像》,引出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2、介绍乌台诗案,讲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个和本词有关的事实背景。

3、穿插介绍苏轼和王安石之间的小矛盾,提高课堂的趣味性。

(四)比较朗读

抽一名女同学起来有感情的朗诵《雨霖铃》,再播放本文的音频朗读,从感官上让学生体会婉约派词风和豪放派词风的不同。由此复习婉约派词风的主要特点,并讲解豪放派词风的特点。然后,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赏析部分

上阙,首先和同学们一起逐句找出写景的句子有哪些,在找的过程中就把上阙的句子翻译出来,然后通过具体分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来展现赤壁此地雄奇壮丽之景,接着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写长江波涛汹涌的时候,而不写它平静的时候呢?”让学生明白词中写景的作用,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所以我会请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讲完这些后,通过提问:“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有何作用?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下阕的理解

下阙“咏史”部分,简略介绍周瑜,然后从年龄、外貌、职位、际遇四个方面比较周瑜和苏轼的差别,提出问题“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在众多英雄豪杰中,为什么作者独独仰慕周瑜而不写其他人呢?”让学生把握作者的复杂情感,加深其理解。这是个中等难度的问题,由基础中等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让学生都体会到苏轼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悲,理想与现实矛盾后的伤,那作者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句子回答,接着就正式进入教学难点的分析——“人生如梦”。主要采用讨论法,让学生们讨论作者“人生如梦”的态度是消极颓废还是乐观积极。学生讨论完后,我加以明确,点出“人生如梦”是中国古代先哲们对人生哲理的最高界定,是苏轼从人生角度去探究人生奥妙的一种豁达的人生态度。想那潇洒从容的周瑜而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尽了吗?消极悲观不是人生的真谛,超脱飞扬才是生命的壮歌。苏轼承认自己的悲伤,又超脱悲伤,认识到人生世事恍如一梦,名利也是身外物,何不随性而为,活出自己呢?失败又如何?至少我一直在努力。让学生体会词人情感的复杂性。针对有的学生缺乏理想抱负、虚度光阴的现象,我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六)简要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最后对课文的主旨、艺术特色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背诵本词的同时,将描写赤壁景色的诗句“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扩写成150 字左右的一段文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板书设计

为了使板书设计合理、醒目、清晰、便于记忆,我选择了上阙的写景句分析,和下阙“周瑜”和“苏轼”的比较分析,不但清晰明了,而且也很简洁一目了然。上阙: 乱 石 穿 空(形)惊 涛 拍 岸(声)

山石险怪 山石高耸(夸张)水势汹涌 水石相击(拟人)

卷 起千堆雪(色)

狂澜奔腾之势 水色纯白(比喻)

下阙:

年龄 24 47 外貌

职位

际遇 周瑜 英俊儒雅 东吴都督 功成名就 苏轼 早生华发 团练副使 功业未就

篇2: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11级5班

李雨昂

试讲分数:74 教学目标

识与技能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3,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与品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词中联想与想象的思路 2,认识本词的豪放特色 3,对作者感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首先由苏轼的字画作为导入点,同时提及,南阳武侯祠有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须辩襄阳南阳。”是为名人诸葛亮籍贯之辩。同样,诸葛亮说孙权,联吴蜀,借东风,捉放曹的赤壁大战古战场究竟在于何方?也有过类似的争辩。有人据《水经注》,断定在今湖北省武昌县内,有人据《元和郡县志》,确认在蒲圻县西的乌林对岸。而更多的文人骚客却在黄冈赤壁发思古之幽情,直至近年来的出土文物才证实在蒲圻的乌林赤壁。

有趣的是蒲圻赤壁虽江山不改,但很少引人注目,而黄冈赤壁却游人如堵,名闻遐迩,甚至误把黄冈赤壁当成三国赤壁大战的古战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苏轼的出现。

二、作者简介

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蛾眉共比高。诗中“三父子”即文学史上著名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4/ 1

书画家。21岁时与其弟苏辙同榜进士,历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1079年6月被指控“讥刺朝政,包藏祸心”,遭到逮捕、审讯,史称“乌台诗案”,后贬谪黄州,精心著述。1084年旧党司马光执政,平步青云,后同旧党发生分歧,又遭诬告,被贬出京城,流放南方。苏轼才情奔放,诗词文均有独到成就,有“苏黄、欧苏、苏辛”之说。

被贬黄州期间(1080--1084),生活困难,极度苦闷,却又是他创作丰富、成就突出的时期,尤以两赋(前后《赤壁赋》)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最为著名。

三、关于词牌、题目

(提问:诗与词的区别,引出词的别称)

词又称长短句、乐府、曲子词、诗余等。

词牌只管格式(规定字数、句数、押韵、平仄、单双调等),题目表明内容或范围。

“念奴娇”,一百字,又叫“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

四、放朗诵录音或范读

要求发挥想象与联想,思考上下片的内容。

五、描述上下片的内容并归纳

1,学生描述词的意境 2,讨论归纳

上片:咏赤壁,重在写景

1—3,笼罩全篇

4—11,面对江山

先总写江山,再总提人物。下片:

1---6,回忆历史

7---9,抒写己怀

10—11,自我排遣

六、理解豪放的特点

我们知道宋词分为两大流派:婉约派、豪放派,那么,什么是豪放呢? 豪:雄壮的笔调。放:奔放不受拘束。

豪放词,气象阔大,境界雄浑,豪情壮志,奔放驰骋,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感情旷达而不哀伤。

本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豪放的特征呢?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1,背景壮阔,气势磅礴,纵横开合。大江——————赤壁 千古——————三国 人物——————周郎

我们可以想见在滚滚长江之上一位昂然独立,思接千载,俯首沉思,聚焦周郎的诗人形象。

2,江山如画,充满阳冈之美。

4/ 2

(1)富有特色,是赤壁之景

“乱石”两句对偶,一仰视一俯视,一写山一写江。写山突出其奇峭高峻,写江突出其汹涌澎湃,给人不同寻常的雄奇之感。

“卷”句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大江东去的宏伟气势,展现了赤壁江山的生动画面,可从而想见当年赤壁大战的壮观激烈。

(2)富有动感,切怀古之情 “乱、穿、卷”写形,“惊、拍”写声,“雪”写色。这些景物写得有形有声有色,雄壮奇伟;更重要的是,这种写景与咏史、怀古与抒情之间,映衬烘托,给读者提供了一种十分壮美的意境。这壮丽辉煌的历史,叱咤风云的英雄(周瑜),悲壮激愤的情怀(诗人自己壮志难酬),只有配上这雄壮奇伟的景致才相得益彰,人事与环境才显得和谐统一。

3,人物奋发有为

“小乔”句写婚姻,更显年少英俊,奋发有为。“羽扇”句写服饰,显其风度闲雅,从容不迫。

“谈笑”句写神态,显其韬略和战功,胸有成竹,指挥若定。4,抒情化悲愤为旷达

生读后五句,评述大意。注意理解苏轼的旷达之情。“多情”:对建功立业的向往,对壮志难酬的感叹。“人生如梦”虽不免消极,也只是一闪而过(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下面的转语“一尊还酹江月”便冲破这种情绪,表现了一种豁达的胸襟和对于生活的热爱。正如《前赤壁赋》所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对人生宇宙的朴素辨证思想,使作者得以自我排遣。

另外,就同一时期的作品来看,苏轼又何尝完全消沉过呢?举《东坡》诗和《浣溪沙》词为例。

东坡(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东坡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浣溪沙(苏轼1082)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静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荦确:山石突兀嶙峋的样子。)

分明是一个屡险如夷,以险为乐,不甘平庸,不甘寂寞的形象,哪有悲

4/ 3

凉消沉的影子?

定**(1082)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莫听”“何妨”“谁怕”“任平生”,展示了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任天而动的诗人形象,体现了作者广阔的胸襟和倔强的性格。

七、延伸比较

古人今人都常有以梦入诗文的,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作品来具体分析,更要根据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思想境界来作出切合实际的客观公正的评价。提供如下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作比较分析。

1,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李白)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3,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4,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白居易)

八、作业:

背诵本词,课外欣赏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记梦》等。

篇3: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一.都写了赤壁景色, 但景物色调迥然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描写了雄奇壮丽的赤壁之景。开头先即地写景, 从壮阔的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 随即用“浪淘尽”, 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 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 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接着集中描写赤壁古战场雄奇壮丽:仰视, “乱石穿空”, 用“乱”“穿”写山高石峻, 拔地而起, 直插云霄, 动感极强;俯视, “惊涛拍岸”, 用“惊”“拍”写惊涛骇浪声若惊雷, 势若奔马;由远而近, “卷起千堆雪”, 用“卷”和“雪”写出浪花层层叠叠席卷而来的气势和颜色。这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又诉诸不同感官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 把如画江山描写得那样雄奇壮丽、震撼人心, 为下文英雄人物周瑜的出场起了极好的渲染衬托作用。

《赤壁赋》则描写了空明柔美的赤壁秋江月夜。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集中写景不同的是, 本文写景相对分散。“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简短两句, 描绘出秋江的爽朗和澄净, 这也正是作者悠然自得、怡然自乐的内心写照;“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徘徊”二字, 不只写出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 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月亮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 脉脉含情, 实际上是作者对于冰清玉洁的月亮的无限愉悦;在皎洁的月光辉映之下, 秋江的夜色便历历在目了:“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那茫茫的雾气、茫茫的江水、茫茫的夜空, 经过月亮的银辉的浸染, 显得浩瀚无边, 浑然一片。游人的心境也随之开阔, 无拘无束, 因而不由得“纵一苇之所如, 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诗人写赤壁月夜江景的空明柔美, 衬托其洒脱无求的内心世界。同时, 写江水、明月, 也为后文借江水、明月抒发超凡的人生感悟埋下伏笔。

二.都写了有关与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 但对人物的寄寓不同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的是胜利的英雄周郎——周公瑾即周瑜。苏轼先从侧面描写, “小乔初嫁了”, 以美人衬英雄, 突出周瑜的年轻得志;次写肖像, “雄姿英发”, 姿态威武, 风采动人;最后写风度, 赤壁之战, 曹操号称80万大军, 但只率3万水军的周瑜, 面对强敌, 运筹帷幄、指挥若定, 颇有儒将风范, 在“谈笑间”, 使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诗人通过从不同角度的描写, 以周瑜的年轻得志、建功立业反衬自己身处逆境有志难伸、年已老而功业无成的失意, 为下文抒发“人生如梦”蓄势。

《赤壁赋》写的则是失败的英雄曹操。曹操, 是通过“客人”之口写的。先写其势如破竹的攻势, “方其破荆州, 下江陵, 顺流而东也”, 一“破”一“下”, 声势何其显赫;次写军力之盛,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再写曹操不可一世的骄态, “酾酒临江, 横槊赋诗, 固一世之雄也”。在极力渲染曹操赫赫声势后, 却来一句“而今安在哉”来否定虚化, 从而解释了客人之悲的原因。这样一个“一世之雄”, 尚且“困于周郎”, 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 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的默默无闻、平庸之辈的今人呢?故“客人”生发了“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这些感慨为下文苏子对客人的劝慰启发和剖露诗人心志作了铺垫。

三.都抒怀, 但哲学思想不同

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 把“佛、儒、老 (道) ”三家哲学结合起来。这两篇文章则蕴含着不同的哲学思想。

《念奴娇·赤壁怀古》更多表现了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 “奋厉有当世志” (《东坡先生墓志铭》) , 很向往“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 (《策别》第八) 的盛世, 但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 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 险遭杀身之祸。作者临“故国”, 思豪杰, 精神进入了想象中的当年的环境里面, 想到周瑜在34岁的时候, 便建立了那样惊天动地的功业, 而自己呢, 比他大十多岁, 却贬谪到这里, 没有为国为民做出什么有益的事来。江山依旧, 人事各异, 沦落无聊, 老大徒伤, 于是引起“人生如梦”的感喟, 认为既是如此, 还不如借酒浇愁吧。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间的矛盾, 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 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 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态之下, 姑作达观。作者无法解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最后不免趋于消极。但我们从前面作者极写豪壮之景、极赞豪迈之人的文字中, 更应感受到的是他强烈的经世济民的儒家思想。

《赤壁赋》则更多表现了他的齐生死、等是非, 超然物外的佛老思想。苏轼在政治道路上是坎坷的。由于他主张改革但不赞成王安石变法, 因而既与变法派发生矛盾, 又同维持现状的保守派有所牴牾;再加上苏轼为人表里澄澈, 讲究风节操守, 这就使他既不见于元丰, 又不得志于元祐, 更受摧折于绍圣。佛老思想使他在面对种种政治磨难时有独特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态度:一方面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 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 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 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主义又有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赤壁赋》第三段写了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曹操这类英雄人物, 也只能显赫一时, 何况我辈!因而, 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 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 希望与神仙相交, 与明月同在。但那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以才把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第四段, 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 提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如果从“变”的角度看, 那么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那么万物与我们人类都是无穷无尽的, 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达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因此, 身处逆境依然那么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 从而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第五段,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表现出忘怀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佛老思想的影子。

篇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广袤无垠的中国不仅孕育了灿烂浩如烟海的诗歌,也演绎了许多以少胜多的精彩战役。三国时期,在湖北赤壁这块兵家必争之地上就上演了一幕惊心动魄的诗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北宋词人苏轼给我们带来的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整体感知全词

1.作者简介。苏轼(1036一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欧阳修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在黄州的苏轼是成熟了的苏轼。“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余秋雨语)苏轼总结自己一生,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政治上苏轼是失意的,但就个人创作成就而言,苏轼是中国古代第一全才。

2.苏轼词的豪放风格。苏轼一向不喜欢柳永的词,觉得他的词浅近卑俗。他也很想听听别人对柳词和自己的词是如何评价的。有一天,他坐在翰林学士院,其时许多苏门学士也在座,他又想起这件事。正好身旁站着一位非常擅长歌唱的幕僚,当代著名词家的词他几乎没有不会吟唱的。东坡问他:“先生觉得我的词比柳永的词如何呢?”那位幕僚听后不加思忖就回答说:“柳郎中的词只好是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手执红牙拍板,姿态妖娆,燕歌莺啭地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苏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弹铜琵琶,高唱‘大江东去’。”一座人听了,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苏东坡也拍案叫绝。

3.背景材料。关于苏轼“乌台诗案”的说法如下: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见一群小孩子游戏,“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但后人评价说,王安石身为宰相,气量心胸也太狭小,不应该因苏轼错改了他的两句诗,而立“乌台诗案”,置苏下狱,进而又随便发配人家。这样做,与搞“文字狱”有何区别?其实,从史实上看,王安石罚苏东坡,错改两句诗不过是表面上的次要的原因,实质上主要原因,则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因此之故,苏轼先被贬惠州,后再次遭贬儋州。

三、具体研讨重要词句

1.词的开头三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其他描写“水”的诗句相比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慨?

教学资料:

曹操《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三句诗全都气象开阔,辽远雄伟,写出了水的汪洋恣肆,但苏轼这三句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磅礴气势,而且将写景与写人融合为一,在这里奔腾不息滚滚东去的长江不仅仅是一条江水的名称,也是滔滔历史长河的代名词。作者面对波涛滚滚的江水发出感慨,把读者带到千古兴亡的历史氛围之中,抒发了对往昔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

2.上阕为什么没有直接写自己所仰慕的英雄人物,而转入描绘赤壁壮丽景象,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乱石穿空”写仰视中高山的陡峭,“惊涛拍岸”写俯视大江的奔腾,“卷起千堆雪”写江面的壮观。这三句正面描写赤壁,写得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会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从而为下阕所追怀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3.苏轼为何仰慕周瑜?在描写周瑜的才华和功勋前,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其深刻含义在哪里?

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这正是作者一生追求理想的豪放心情和迫切建功立业思想的表现。

词中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的深刻含义在于:

(1)借周瑜娶小乔的事实,说明周瑜在指挥赤壁之战时年龄很轻,才华横溢,很有作为。(2)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能衬托周瑜潇洒的风姿。(3)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所以周瑜跟孙权有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够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这正是苏轼所没有的,又是他十分渴望的。

四、组织学生探究式阅读

1.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两笑”。 2.理解“人生如梦”。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来往,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河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

五、《赤壁怀古》的豪放表现

1.景物描写的豪放(比喻、夸张手法的运用);2.周瑜形象的豪放(婚姻美满、儒雅风度、才能卓越);3.感时伤今的豪放(突破小人的包围,真正审视人生真谛,在失落中找到洒脱)。

六、课外延展

1.赤壁怀古诗。李白《咏赤壁》和《杜牧》的赤壁诗。2.介绍苏轼另外关于“赤壁”的三篇文章和《密州出猎》(略)。

七、课堂小结

篇5:《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1.熟读并背诵全词。

2.理解作品中关键字词的作用及作者借古抒怀的表达方式。3.理解作者在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培养学生面对挫折时具备博大胸怀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1.理解和掌握作品中借古抒怀的抒情方式。2.体会品味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 1.诵读法。2.提问法。3.讲授法。4.合作探究法。

【教学用具】 借助多媒体完成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同学们,刚才播放的应该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这首歌曲会让我们想到那个鼓角争鸣、充满纷争的乱世——三国,那是个催生英雄的时代,如今虽世殊时异,但那些人的名字至今流传。请看下面的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驰马射虎的孙权)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文武双全的曹操)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现处不愧青天。

(忠肝义胆的关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三国时期的英雄,作为苏轼,他又最欣赏谁呢?(周瑜)三国英雄如此众多,为何他偏偏对周瑜如此推崇?

现在,就让我们放声朗读全词,在其中寻找答案吧。

二、解题、作者及背景。(教师略作提示)

1、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一生宦海沉浮,但文学艺术成就颇丰。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又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在文学史上并称“三苏”。

2、写作背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因被指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旧城营地辟畦耕种,游历访古。此词是游赤鼻矶时的感怀之作。

三、朗读全词。

1.听朗读

2师范背。

大江东流,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瑜赤壁,乱石凌空,惊涛扑岸,翻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周郎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金戈铁马,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四、对比感知意境(讨论)

1、大江东“去”与大江东“流”哪个字更好,为什么?

去:时间流逝,历史的沧桑感。

整体有大江奔流之势,汹涌奔腾。为全词奠定下豪迈雄浑的感情基调。(朗诵出气势)

2、“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中将“周郎”改为“周瑜”行么?

周郎:显得特别年青潇洒

3、我们再想想,人名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前闻名吗?不闻名。那么——

[赤壁是因为赤壁之战而闻名,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因而,赤壁是因为周瑜而闻名的] 问:反过来说呢?

[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4、“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和“乱石凌空,惊涛扑岸,翻起千堆雪”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字则写出波涛起浪后的汹涌澎湃。

5、这体现了赤壁的什么特点?

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诵读)

6、“公瑾”和“周郎”不是都是指的周瑜吗?为什么这里是“公瑾”?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而且再用与前面重复了;

7、周瑜本是武将为什么不能用“金戈铁马”?

金戈铁马: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羽扇纶巾:威武英俊、风度翩翩,儒将风采。其次与下文连接更为紧密,凸显了周瑜成竹在胸,从容淡定的指挥,也突出了其雄姿英发的形象。

8、我画蛇添足弄错了很多,没想到苏轼也有个地方弄错了,你们发现没有?找一找?

小乔初嫁了——小乔出嫁了

“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有句话,新婚燕尔!如按上面的解释,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小乔,而是老乔了。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出嫁,而是已经嫁了十年了,真的不是小乔,该是老乔了。

9、那么,我们考虑一下,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出十年了,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呢?难道是强调周瑜还沉浸在热恋当中吗?

[其实,这里词人是故意为错。大家是否记了开头的一个问题,为什么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这里是美女衬英雄,在苏轼心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不仅仅是勇武有力,还要有柔肠,所以,词人有意将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周瑜的新婚放在一起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的那种豪气、气概,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雄姿英发”。

10、此时此刻,你头脑中浮现的周郎是什么形象?

春风得意、威武英俊、意气风发、建功立业的青年将领的形象。(诵读)

11、那么此时的我呢?

“早生华发”为什么?

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地方,却是作者被贬之后游历的去处,面对这样的周瑜,面对如此的功业,他心里是有个比较的,且看下图:

周瑜————————苏轼

年龄:

刚过而立

年近半百

生活:

幸福美满

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何许人也?他很有才华,散文方面很有造诣,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开创宋代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擅长书画,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可他的仕途却极为坎坷,“乌台诗案”不仅使他官场受挫,更险遭杀头之祸,于是他是带着一身的疲惫,满心的伤痕,来到黄州这个荒凉的小镇,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却不能同周瑜一样建立功勋,可以说壮志未酬,但他还是渴望建立功业,这正是他仰慕周瑜的地方,也难怪他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样的感慨了。

12、难道苏轼就这样沉郁下去了么?

不,没有。他高歌出了“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四、合作探究:“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感?(解决词中体现的豪放精神)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如画江山,再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岁的时候,就已经名垂青史,已经立下赫赫战功。而自己虽然不失优秀,可年华老大,功业少成,还可能如周瑜那样吗?想到这,苍凉、消沉之情是难免的,肯定有一种深深的失落感。但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并没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别想得开,苏轼可能在想,如画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还有流传千古功业,即使周瑜这样的风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尽”了吗?人生就如梦境一般,何必过于执着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别洒脱,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因为同他们为伴,才是永恒。(忆《赤壁赋》)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豁达态度。)

总结:此句反应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在貌似自慰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朗诵)

13、小结全词。

全词由“大江”带出,写景、怀古、抒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那么学习了这首豪放词的代表作,它豪放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景之壮,人之豪,情之达。

我们学习了诗歌鉴赏的常用方法:知人论世、品味语言、分析意象、辨析表现方法,体验情感。

最后,我们一起来再次集体朗读全词。望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五、延伸探究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鉴赏诗歌的方法,这是什么法?

炼字

这是高考诗歌鉴赏的常考题之一炼字题如何设问(命题角度)? ①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

②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③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炼字题型答题模式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总结:

1、析义

2、述景

3、作用)

1、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喜雨》杜甫)提问:分析“润物细无声”中“细”字。

一个“细”字,写出春雨脉脉绵绵,润物悄无声息的特点,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确切。

2、例“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王安石)提问:此句中哪个词用的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绿”写出了江南两岸在春风的吹拂之下一下子变得到处绿油油的画面,把春天这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写活了。作者借此景表达对家乡无限思念之情。

六、作业

宋 ·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请分析鉴赏“依”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依”字有倚仗,依靠之意。(析义)写出了柳条依靠东风飞舞地狂放之态。(述景)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写柳,更形象地讽刺了倚势猖狂得志的小人。(作用)

七、板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炼字:析义

述景

作用

上节课我们已经通过诵读法和意象分析法学过这首词了,我们欣赏到了赤壁的波澜壮阔与气势磅礴,周瑜的风流儒雅与从容不迫,还体会到了苏轼的怅然失意与旷达洒脱。今天我们从炼字的角度再来赏析这首词,首先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

四、寻踪觅迹,古人炼字

你知道哪些诗人的炼字故事?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五、拨云见日,高考炼字

古人重视炼字,高考也重视考炼字题,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样的题型是如何来考的。

1、高考炼字题提问模式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直接鉴赏关键词)(2)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找出关键词并鉴赏)(3)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为什么?(比较鉴赏)

2、答题步骤

篇6: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执教:李道久

单位:鄄城县第一职业中专

【教学目标】

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3.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内容。

2.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式教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滚滚长江东逝水》。

刚才的歌曲想必大家耳熟能详,它就是《三国演义》的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前奏部分,我们首先听到的是战争前的鼓角争鸣,这样的歌曲使我们自然而然就联想到三国这个充满纷争的时代,这是个乱世,但乱世造就英雄,因此三国留下了很多英雄人物事迹供后人品评,请看这几句,你知道具体写的是哪些英雄人物吗?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鞠躬尽瘁的诸葛亮)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驰马射虎的孙权)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shī)酒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能文能武的曹操)

这是古人眼中的三国英雄,同学们最欣赏哪一位英雄呢?(张飞:勇猛豪爽、天真鲁莽。赵云:忠肝义胆、武艺超群。黄忠:老当益壮、勇于献身。周瑜:年轻有为、足智多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英雄,而苏轼最欣赏的英雄是谁呢?今天,我们共同走进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中寻找答案吧!

二、介绍作者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才华横溢,是个文艺全才。诗歌现存2700多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名诗有《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 春江晚景》等,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首开词的豪放一派,内容多以怀古、咏史、说理、谈玄、感伤时事为主,也有对山水田园的描述,词风豪迈旷达,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擅工行书、楷书,善作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fú)、蔡襄并称“宋四家”。散文方面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虽然他才华横溢,但仕途坎坷,随着北宋的政治风浪几上几下,一生都怀才不遇。

三、介绍背景

这首词是苏轼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在黄州写的。由于“乌台诗案”,他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贬黄州,任黄州团练副使。实际上是作为政治犯发配黄州,叫地方官来监督。写本词时,苏轼谪居黄州已两年多,他游览赤壁,深感年岁渐老,事业无成,于是借周瑜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的往事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四、诵读感受词风 1.一名学生朗读

朗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称作宋词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的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敬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的洒脱。2.名家范读

节奏感强烈:四字句 2/2; 五字句2/3;六字句2/4。3.全班齐读

小结:经过刚才的朗读,大家感受到这首词的基本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豪放)这是我们对这首词的初步感知,而苏轼是如何体现出这股豪放之情的呢?我们将在后头一见分晓!

五、题目解读

“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得名。题目是“赤壁怀古”,它告诉我们词的主要内容是苏轼在赤壁游览时,触景生情,缅怀古人往事,抒发感慨。(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苏轼是如何安排这两块内容的呢?我们接着往下看——

六、感知赏析

(一)分析写景片段 1.男生集体朗读词的上阙,同学思考讨论:上阙侧重写景、叙事,你认为作者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所见: 大江东去 故垒西边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所想: 千古风流人物 三国周郎赤壁 一时多少豪杰 2.品味词句,感受词风

作者描写的古赤壁,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有气吞天下之势,我们虽未曾亲眼目睹赤 壁的壮阔,可我们通过诵读,却能深有感触,这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呢?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穿、拍、卷

(1)穿:写出了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气势。(2)拍:写出了海与岸拍击的力度。

(3)卷:写出了浪花的汹涌,波涛撞击岩石的力度大。为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劲有力、场面阔大的雪浪图。(提示此句的修辞:比喻)

小结:这几句写的有动有静,有声有色,寥寥数笔,便勾画出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阙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气氛。

(二)分析人物形象 作者追怀的是哪位英雄人物呢?(周瑜)女生齐读下阙,找出描写周瑜的片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个人物怎么样呢?(英俊潇洒、有谋略。)好,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下。1.称呼:公瑾---周瑜。

称字而不直呼名讳,有着对周瑜的尊敬、亲切。2.婚姻:小乔初嫁了。

曹操发动赤壁之战的目的为了什么?为了美女啊!有诗为证:“铜雀春深锁二乔”。“二乔”是谁?大乔小乔两姊妹,三国时期有名的美女!此时的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又娶了美女小乔,可谓美女衬英雄,着实让人艳羡。3.长相: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儒雅潇洒、风度翩翩。显示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潇洒从容。

4.作战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东吴3万人马,曹操10万,这显然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战争,而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地从容沉着。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曹操的战船。“樯橹”点出了水战,“灰飞烟灭”点出了周瑜的战术——火攻。这一句精确地概括出了整个战争胜利的场面。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三)透视苏轼内心 江山依旧在,人事转头空。赤壁是周瑜建功立业的场所,却是苏轼被贬谪后流连的去 处。面对此情此景此人,苏轼不由得发出了“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为何有此感慨?苏轼内心自有对比。

周瑜 苏轼

年龄 34岁 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24岁娶小乔)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 壮志未酬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诗词书画散文,大有成就,才华横溢,可仕途坎坷,屡遭不幸。被贬黄州之前,官场受挫,险遭杀头;文化圈里也备受非议与排挤,满身伤痕,心力疲惫,来到黄州这个偏远的荒凉小镇,已经47岁了,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想想周瑜,看看自己,一种失意与惆怅涌上心头,发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感慨也就顺理成章了。

(四)把握人生态度 苏轼对比周瑜,落差极大,更增添了他壮志未酬的失落,所以心境苍凉,消沉之情在所难免,但他真的消极吗?“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请同学们讨论这句中体现的情感。(见仁见智)

小结:“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词人仕途坎坷,壮志未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词中诗人的感情是有起伏变化的,开始激昂慷慨,后来惆怅失意,最后以酒祭江,内心趋于平静。

七、归纳总结

这首词上阙侧重写景,下阙侧重怀古抒情,而苏轼词的豪放风格,正是体现在这两个方面的。一方面表现在对赤壁之景的描写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画面波澜壮阔,雄奇壮美;另一方面表现在作者的人生态度上,通过塑造儒雅潇洒、功成名就的周瑜,表明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态,虽有波折,但仍乐观洒脱。这首词把写景、咏史、抒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全词意境博大,格调昂扬,正如古人所言:“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八、布置作业

篇7: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

吴江市中学

孙金权

教学目标:

1.体会词人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2.掌握一些常用的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重点、难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英雄形象的塑造;

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类型:网络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苏轼,我们并不陌生。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开创了豪放词的先河,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宋神宗元丰三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充团练副使。元丰五年,四十五岁的他在游赤壁时,吊古抒怀,写下了豪放词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有人说,这首词应该由关西大汉,抬着铜琵琶、敲着铁绰板来唱。到底是怎样的豪放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影片,听朗诵,感受豪放词风。

二.自主阅读:

听录音,感受豪放;

让学生集体随影片同步模仿阅读。师把影片的声音调到微弱。

师:这首词属于豪放派代表作,毫无疑问。但是我们在学习中怎么能只做个听话的乖学生呢?说它是豪放词总归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想一想:原因是什么呢?

请大家借助补充注释,自主疏通字词;了解相关文学常识;上网浏览创作背景(苏轼是如何被贬谪到黄州来的);搜索关键词:乌台诗案。

可参看链接:自主阅读目标

背景概括:

1. 对王安石新政中部分措施持反对意见,被人利用,罗织了“毁谤君相”的罪名; 2. 苏轼才华横溢,深得神宗赏识,招致许多朝臣的嫉妒和攻击; 3. 神宗亦欲借此机会挫其锐气,并无杀他之意,遂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三.深度阅读:

板块一:上阕

环境描写 过渡语:

请大家回到主界面上来,点击页面左边的“深度阅读”按钮。让我们进入“深度阅读”板块。

在自主阅读中,同学们初步感知了这首词鲜明的豪放风格。豪放风格也体现在上阕的环境描写中。师读上阕。环境描写给我们的总体感受可以用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来概括。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作者的用字上。

1、很多评论家都认为此处的形容词和动词用得传神,试以“乱”“惊”、“穿”“拍”“卷”为例,说说它们有什么表达效果。每个人只须分析一字即可。(可借助金山词霸查阅“惊”。)

明确:“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字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惊”字本义为“马骇也”,意即马受惊狂奔,写出了江水之汹涌; “拍”字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力量之大,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2、环境描写在文章中往往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本词上阕中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呢?搜索关键词:环境描写的作用。

1、环境描写可以提供人物活动的广阔空间,显示事件发展的时代背景。

2、环境描写可以展现地区风貌和风土人情,增强文章的真实感。

3、环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

4、环境描写可以从侧面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

5、环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启思:长江有汹涌的时候,也有平静的时候,作者为什么写长江壮阔之景,而不写长江平静之景?

明确:环境描写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寥寥数笔便勾画了它的雄奇壮丽,令人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为下片追怀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为英雄的出场创设一个广阔的背景。

过渡语:

刚才同学们分析讨论了上片环境描写中用字的精妙,并且明确了此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此外,“长江”和“浪”也是内涵丰富的意象。孔子曾有“逝者如斯夫”之叹,感叹时光如流水一去不复返。因此,“长江”和“浪”字除了字面意义外,还有何意味? 明确:“长江”乃历史的长河之喻,“浪”既是长江之浪,又比喻历史长河之浪。

师:好。由上文的写景出发,作者生发感叹:江山如画,地灵人杰,如此美景,自然孕育出众多豪杰,启出下阕对英雄人物的描写。让我们进入深度阅读的第二板块:英雄人物的塑造。方法:在比较阅读中领会词人塑造英雄人物形象的方法。

先请一位男同学为我们朗读有关周瑜的诗句。

板块二:下阕

怀古 比较:英雄诗篇

八 阵 图

杜 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侠 客 行(节选)李 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江流石不转,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遗恨失吞吴。

互动探究式阅读:

1.《八阵图》中前两句主要写了什么内容?《侠客行》中前两句着重从哪方面刻画了这位侠客的形象?

2.是否已经获得了一些启示?想想苏轼是怎样塑造周瑜形象的? 链接:历史上的周瑜

一、周瑜二(链接的内容可课后阅读)

明确:

1、美女衬英雄,表现出周瑜的风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小乔初嫁了”)

2、面描写周瑜气概风度,表现周瑜风度翩翩,志气昂扬。(“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3、描写功绩韬略,表现周瑜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非凡才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过渡语:苏轼面对这滚滚东去的江水,感受着雄浑壮阔的赤壁景色,自然而然地要想到此处曾经涌现出的无数英雄人物,尤其是周瑜。此时,苏轼心中涌起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四.进入合作、探究阅读板块,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师:“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说周瑜如果死后有知,魂魄回到当年的赤壁来,一定会笑我多情善感,头发早早地斑白了吧!这里有种政治理想落空的悲哀。师:阅读离不开批判的精神。批判是创新的灵魂,但是批判要有触发点,创新更应以事实为基础。在阅读此词的过程中,同样需要批判的精神。

讨论:对于词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两句的思想感情,向来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教参上说:“‘人生如梦’两句,貌似超脱,实是无可奈何的感慨。封建士大夫失意时往往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这是作者思想上消极的一面。”你有什么看法?

请根据整首词,联系苏轼的生平、思想和写作背景,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有根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链接: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讨论方向提示:

观点一:诗句含有消极成分,与前文的豪壮情调不合。

观点二:自我安慰之辞,诗人在身心受到巨大打击时的自慰之辞。启思:旷达与消极是否一致?

教师总结:反映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是诗人仕途坎坷、壮志难酬的悲叹和愤慨,在貌似自慰自解的言辞之中激荡着一腔追慕英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

可概括为:对比——惭愧——奋发

我的声音: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

其它观点列举:

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在他看来是怀才不遇,遭人陷害,并使他壮志难酬。“人生如梦”两句,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一种无人理解而寄托于江月的旷达。

2、“人生如梦”两句是诗人由江山人物的推移和自己“早生华发”的对比中发出的。长江依旧,英雄已逝;幼时壮志犹在,而今年近“知命”,“早生华发”,就不能不感到人生的短暂与万事皆休的悲凉。这是一种人之常情,怎能说是消极的呢?

3、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和周瑜那么年轻就建立了赫赫战功而千古流芳比较起来,就不能不激起自己一种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的深沉苦闷,就不能不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惭愧。这种对比英雄自愧自己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五.教师总结归纳:

苏轼的豪放词风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题材来看,怀念古代的英雄及其丰功伟业;

2、从主旨来看,是抒发对英雄的赞美和壮志难酬的慨叹;

3、景物描写来看,描写的都是意境高远、雄浑壮阔的景物;

因此,我们认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集中体现了豪迈雄健、慷慨奔放的词风。同学们以后学习了柳永的《雨霖铃》后,可从这些方面作比较阅读。

六.课堂交流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了多少英雄豪杰。

独自踯躅于冰冷的寒夜,你是否在为遭遇挫折而困苦不堪?徘徊在血色黄昏的江畔,你是否在为生活的不顺而将痛苦放大?哦,不!你回答说,挫折是人生的常态。你曾平和地吟出“一蓑烟雨任平生”;骄傲地写下“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的诗句。你以宽容的胸怀对待他人,以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你以真情的诗句、你以历尽风雨后的坦然告诉人们:生活的风雨永远也摧不倒真诚而执着的人,除非你自己放弃!正视挫折、淡化痛苦,既洗练了你豪放的词风,也沉淀了你厚实的人生。

让我们把杯中的美酒洒进滚滚东逝的长江水吧,向逝去的英雄、向往昔的岁月庄严地许诺:生活的风雨总会过去,让我们从头来过!

这是老师在反复读了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获得的一点感悟。

营造情境: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请敞开你的心扉,说出你的困惑,写下你的感悟,让我们走近并且努力走进彼此的心!

教师有选择阅读并略作评价。

七.课后作业: 具体内容见网页。

求学生在网上完成,并且把作业放在论坛中。

篇8:《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法研究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诗词的代表作, 也是北宋词坛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对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 如何才能不限于“写景抒情”、“怀古伤今”的一般性的解读, 又能使其内蕴影响最大化呢?处理好分解与整合的关系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因此, 可以采用“关系探寻法”来激活思维优化鉴赏。

诵读时, 要求学生有心作发散性的关系思考, 首先是关于“由词及人的内外联想”, 即从作者“两赋一词”的关系入手, 了解苏轼的人生遭际以及命运抗争。由于已教学过《赤壁赋》, 可以采用问题引导法, 让学生回顾“前赋写秋景, 后赋写冬景;前赋多有议论, 后赋叙事为主;前赋写作者关于人生的思考, 后赋以现身现境予以印证”的几种关系, 进一步明确“两赋一词”中充满了对人生命运的感受和思考。在此基础上, 再引导学生将《前赤壁赋》中围绕“江上之清风, 山间之明月”所作出的阐释, 拿来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关江月的感叹作比照式的解读。

通过预习, 在对词作景、情大构架基本了解和把握的情况下, 可以直接把问题引向全词的结句:“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的旷达, 究竟是无奈还是洒脱?

先看“人生如梦”的含义, 最直接的意思就是“人生像梦一样地短暂”。对照《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句, 显露的是对生命本体的一种忧患意识。另一方面, 说“人生如梦”也有表明“人生像梦一样地多变而虚幻”的意思。有了这样的认识, 可对照《赤壁赋》中“一世之雄, 而今安在”的追问, 以及词作中“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感叹, 再结合词人当时的遭遇, 三者关联分析之后, 苏轼对人生命运变幻莫测的感喟也就一目了然了。正由于人生如梦般的短暂、多变、虚幻, 才有了“一尊还酹江月”的想法。而《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亦可作为“酹江月”的注脚。因为江、月“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江水东流, 月有圆缺, 人生的悲欢离合不也很自然嘛!失意而不甘心, 无奈却也旷达, 显现出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而就《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内容看, 这结句又包容了景致与情绪、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等多种关系

回到词作中作多元多向多层面的关系探寻, 可以选用或将相关的问题再做组合后用于引导。问题总是互为交织的, 探寻的形式也就可以不拘一格了。

可选用或重组的问题有:词题与词句的关系;上下阕的关系;上阕句间的关系;下阕句间的关系;主与客的关系;“景——人——事——情”间的关系;时空关系;虚实关系;表象与内情的关系;此说与彼说的关系

(1) 词题与词句的关系。“赤壁怀古”为题, 词作开篇即以“大江东去”暗点了题中“赤壁”二字, 紧接着用“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点出“怀古”之意, 接下来的“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则完完全全地正面点题。一个“故”字, 指的是眼前, 说的是过去, 再与下阕的“故国”连动作用, 切题的力度不可谓不大。

(2) 上下阕的关系。中国的古诗词, 先写景后抒情是一种普遍的存在。上阕写所触之景, 下阕抒怀古之情, 这是一般怀古词的写作模式。《念奴娇·赤壁怀古》以“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作为由景及情的过渡。“江山如画”对上文的收束、总结, “一时多少豪杰”对下文的引领、提示, 使上下阕浑成圆融, 结构绵密。

(3) 上阕句间的关系。写大江, 极显气势与动态;写赤壁, 尽展视角与画面。“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在壮阔的气势中跨越时空, “千古”的历史感落在“故垒”、“三国”之上, 写景之中已蕴含怀古之情。“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的描写, 先仰视后扫瞄, 形、声、色一气呵成, “如画”句的归结堪称水到渠成。

(4) 下阕句间的关系。落笔即以“遥想”定下怀古的基调, 再以文字推出全景、近景与特写, 如在目前的描绘, 清新、生动中尽显豪气、魅力。“雄姿英发”的帅气, “羽扇纶巾”的闲雅,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的辉煌, 文武双全的英雄形象呼之欲出。“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花发”又是羡慕之余的一种自嘲。

(5) 主与宾的关系。以“赤壁怀古”为题, 实际上写的都是本我之心、自我之情, 赞的是周郎的功业, 表的是苏轼本人的失意。从主、宾的关系看, 选择“三国·周郎·赤壁”, 可以从时、地、人三个方面来表达“我”的意图或主旨, 叫作“借宾定主”, 只是这种借与定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对号入座, 而是虚幻与实情同在。这一点, 也可对照《赤壁赋》中客与苏子的关系来加以分析。

(6) “景——人——事——情”间的关系。由景及人, 就人说事, 言事生情, 形成了全词的基本思路。四个方面又不断交汇融合, 情景的关联十分精到, 言在此意在彼的词句耐人品读。

(7) 时空关系。时间与空间是诗词永远离不开的话题。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谪到黄州, 时过境迁, 黄州赤壁又给词人抒发情怀提供了独到的素材空间。词作以“大江——江山——江月”为节点, 时空的转换完全与词人的心绪吻合。

(8) 虚实关系。从“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的表述可看出, 苏轼并没有肯定黄州赤壁就是当年赤壁之战之地。以虚拟的方式来抒发真情, 既有文学性又有艺术性。包括赤壁之战时周瑜的年龄, “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的年轻化, 为的是与“早生华发”的“我”形成鲜明的反差, 而非实际年轻有为的叙述。再就是赤壁大江的形态, 也并非词人笔下所描绘出的情状。因此, 全词以具象的景、人、物、事来抒发抽象的趣、志、意、气, 常常虚实相间。

(9) 表象与内情的关系。赤壁的气势和周瑜的形象是全词着力描写和刻画的对象。表象上看, 触景而生情, 但骨子里, 心潮正如大江般奔涌。对周郎功业的赞美, 只一句“樯橹灰飞烟灭”, 看似一带而过, 实际上更加突出了人物形象的魅力, 更为强烈地表现出不可同日而语的心境。“多情应笑我”的人是谁?如果说是当年的周瑜, 那他会如何规劝我?如果说是自己笑话自己, 那又该如何调整心态?

(10) 此说与彼说的关系。版本不同, 造成“樯橹灰飞烟灭”与“强虏灰飞烟灭”、“人生如梦”与“人间如梦”用词有别的两种表述, 用此说还是依彼说, 值得做一番关系探寻。“樯橹”是以桅杆、船桨来代指船, 泛指曹操的水军;“强虏”为劲敌, 指曹操的军队。再看与“灰飞烟灭”之间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樯橹灰飞烟灭”比较实在, “强虏灰飞烟灭”有所夸张。“人生如梦”与“人间如梦”, 前说偏向于个体, 后说偏重于世道, 不管是对自我命运的感叹, 还是对世事难料的感喟, 词人的心怀总是复杂的。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下一篇:赤壁赋苏轼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