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艺术大学

关键词: 伦敦 学院 大学 艺术

伦敦艺术大学(精选十篇)

伦敦艺术大学 篇1

耗资两亿英镑的新校园首次将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各种活动统一在一个屋顶之下,这座全新的建筑与其南端艰难保留至今、记录该地曾经的工业辉煌的Granary大楼相连,不仅以其先进的设施满足了学院的使用需求,更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交流与合作。

Granary大楼作为学院重要的“前脸儿”被重建,面向通往摄政运河的新的公共广场。Granary大楼始建于1851年,曾用来转运从林肯郡麦田运来的谷物。这栋坚实的6层正方体量的建筑原本是50m宽的未作装饰的砖砌立面,在其旁侧扩建的办公部分将建筑宽度延伸至100m,其北侧两边平行布局着两栋180m长的中转货栈。Granary大楼被保留下来作为学院图书馆等,东侧货栈则被改造成供学院使用的极佳工作坊,西侧货栈面向街道的空间开设商店和酒吧,使该区域更有活力,东侧货栈下面的古老马厩改建为自行车存车处供学生和教师使用。

新建的学生宿舍和建于用地北端、两列货栈之间的新工作室大楼的立面设计极具现代感。扩建部分的尺度与Granary大楼相呼应,并沿基地的长边延续了大楼的体量。超过货栈的高度使它如灯塔一般耸立,加之现代材料的应用,使其成为伦敦这一快速发展区域中学院的象征。新建的两座四层工作室大楼位于有顶的中央“大街”两侧,“大街”约110m长、12m宽、20m高,其上覆盖着半透明ETFE屋顶,其内规律布置着电梯、楼梯、卫生间等服务核。位于北端新建的表演艺术中心包含一座带有舞台飞塔、排练空间和教学空间等齐备设施的剧场。

中央“大街”被构想成一个活力区域,好似从前学院主楼中深受喜爱的中央大楼梯,成为学生生活的舞台。连接各种服务核及工作区的廊道形成了大量分散的空间,供学生开会、放松、看人和交流。中央“大街”空间足够搭建临时展馆,可用作展览、时尚秀和表演,促进了各专业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另一条有顶的“街道”位于新建筑南端,与Granary大楼北端平行,成为横穿内部的公共通道。其内上下穿梭的电梯让人联想起当年谷物的传送,勾起人们对老建筑最初功能的回忆。谷场曾经的转车或被保留或在其原来位置的地面加以暗示。起重机也被保留,安置在Granary大楼新加设的天井中。出入口统一以玻璃进行简洁处理,有规律地呈现于Granary大楼的主立面。

占地约4hm2的校园将容纳4 000名学生以及1 000名教师,建设使用了超过130万个木材块和足够建造8个奥运会游泳池的混凝土。

Stanton Williams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Paul Williams说:“能够参与重新赋予Granary大楼生命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是十分难得的机会。我们从它极为鲜明的维多利亚建筑风格及尺度找寻设计灵感,并且引入极富现代感的元素,通过诸多细节的处理实现了过去与现在的共存与对比。让4 000名学生在这座曾经废弃的建筑中开展日常生活的构想太有挑战性,我们的设计目标在于创造出一个可以转变的舞台、一个能根据学生和老师需要协调安排的空间框架,各专业之间产生新的互动与干预、机会和实验。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将开启这所有的可能。”

To the no rth o f Ki ng’s Cro ss a nd St P a n c r as International railway stations,67-acres of derelict land are bei ng transformed i n what is o ne of Eur o p e’s l arg e s t u r b a n r e g e n e r at i o n p r o j e c t s.T h e result will be a vibrant mixed-use quarter,at the phys i c al a nd c re ativ e he art o f whi c h w ill b e the new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ondon campus,home of Central Saint Martins College of Arts and Design.

St anto n Willi ams’de sig n for the£200m ne w c ampus u nite s the c o lle g e’s activ itie s u nder o ne roof for the first time.It provides Central Saint Martins with a substantial new building,connected atits southern end to the Granary Building,a rugged survivor of the area’s industrial past.The result is a state-of-the-art facility that not only functions as a practical solution to the college’s needs but also aims to stimulate creativity,dialogue and student collaboration.A stage for transformation,a framewo rk o f fle xi ble spac e s that c a n b e o r c he strate d a nd tr a nsfo rme d o v e r time by st aff a nd stude nts where new inter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chance a n d e x p e r i m e n t at i o n c a n c r e at e t h at s l i p-s t e am between disciplines,enhancing the student experie n c e.T h e c o mi ng to g e the r o f all the s c ho o l s o f Central Saint Martins will open up that potential.

The Granary Building itself has been restored as t h e m ai n‘fro nt’o f t h e c o ll e g e,f a c i ng a n e w p u b l i c s q u a r e t h a t s t e p s d o w n t o t h e R e g e n t’s Canal.The buildi ng was de sig ned i n 1851 to receive grain from the wheat fields of Lincolnshire u n l o a d e d h e r e f r o m r a i l w a y w a g o n s o n t o c a n a l boats for o nward transport to the capital’s bakeri e s.I t c o mpr i s e s a so l i d,s i x-sto r e y c ub i c m as s with an unadorned,50-metre wide brick elevation extended to 100-metres by office additions flanking the building.To the north,located one to each side of the Granary Building,are two parallel 180m e t r e s l o n g Tr a n s i t S h e d s.T h e d e s i g n s t r at e g y retai ns the Granary Buildi ng,adapted to i nclude functio ns such as the college’s library,while the Eastern Transit Shed behind is converted to create spectacular workshops for the college.Within the street-level openings of the Western Transit Shed new shops and bars will add further life to the area The historic horse stables below the Eastern Transit Sheds have bee n transformed to new cycle stores for students and staff.

The bulk of the college’s accommodation,however,is located in a major addition to the site,two substanti al new studio buildi ngs that o c c upy the space between the two transit sheds and which at the North e nd of the site prese nt a co ntemporary elevation to the surrounding area.The scale of the new addition responds closely to that of the Granary Building,essentially continuing its massing along the length of the site.It rises above the level of the transit sheds,using contemporary materials so that it will stand,beacon-like,as a symbol of the college’s presence within this rapidly-evolving part of London.The two new four storey studio buildings ar e arr a n g e d at e i t h e r s i d e o f a c o v e r e d c e nt r al‘street’,some 110m long,12m wide and 20m high,covered by a translucent ETFE roof and punctuated by a regular rhythm of service cores that ac commodate lifts,stairs and toilets.At the northern end,a new centre for the Performing Arts will house a fully equipped theatre complete with fly-tower as well as rehearsal and teaching spaces.

T h e i n t e r n al‘s t r e e t’h a s b e e n c o n c e i v e d a s a dynamic area,an are na for stude nt life,akin to the much-loved stair at the centre of the college’s previous main building.Bridges linking the various cores and workspaces cross it,offering break-out are as for meeti ng,relaxi ng and people-w atchi ng and exchanging ideas.The street will be used for exhibitio ns,fashio n shows and performances,the spaces being large enough to build temporary pavilions for example.Viewing points allow students t o w at c h o t h e r s w o r k i ng o r p e rfo rm i n g,a nd t h e work of other discipli nes c an be see n and exhibited.

A t t h e s o u t h e r n e n d o f t h e n e w b l o c k a n d running parallel with the north end of the Granary Building is a second covered‘street’,offering public access through this part of the building interior.Lifts risi ng through this space re c all the vertic al mo v e me nt o f g r ai n,w hi c h g av e t he c o mple x i t s original purpose.Flooring details either retain existing turntables or hint at their historic location,while within the Granary Building itself,the hoists have been retained,crowning a newly inserted lightwell.Simple glazing maintain the integrity of the unbroken openings,rhythmically punctuating the Granary Building’s main facade.

T h e£2 0 0 m c a m p u s b r i n g s t o g e t h e r 4,0 0 0C e n t r a l S a i n t M a r t i n s s t u d e n t s a n d 1,000 s t a ff under one roof.It is made up of:10 acres of floor space,over 1.3 million timber blocks,enough concrete to fill eight Olympic swimming pools.

‘It has been a privilege to work on such an ambitious scheme that will bring life back to the Granary Complex.Our design draws inspiration from the ambition and scale of its Victorian architectural setting and introduces a strong contemporary intervention that celebrates the juxtaposition of old and new in its detailing.The thought of 4,000 students inhabiting this once redundant and isolated building on a daily basis is breathtaking.Our consistent a i m h a s r e a l l y b e e n t o c r e at e a s t a g e f o r t r a n sformatio n,a framework of spaces that can be orchestrated and transformed over time by staff and students where new interactions and interventions,chance and e xperime ntatio n c an cre ate that slipsteam between disciplines.The coming together of all the schools of Central Saint Martins will open up that potential.’Paul Williams.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伦敦艺术大学国王十字地区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新校园

建设地点:英国伦敦国王十字区

业主:伦敦艺术大学

开发商:Argent

设计单位:Stanton Williams

建筑面积:3.2万m2

建筑层数:3层

项目造价:2亿英镑

建筑设计:Stanton Williams

结构设计:Scott Wilson

环境/机电工程:Atelier 10

照明设计:Spiers and Major

工料测量师/雇主代理商:Davis Langdon

景观设计:Townsend Landscape Architects.

设计时间:2008年1月

建成时间:2011年10月

图纸版权:Stanton Williams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 篇2

伦敦艺术大学奢侈品管理专业:

MA Design Studies 设计学专业;MA Innovation Management 创新管理

伦敦艺术大学入学要求:

语言:雅思6.5分;

需要提交作品集,提供你的英语成绩证明。如果你的英语不是母语,则需要提供你的英语考试成绩(雅思或托福)以证明你的语言能力达到课程要求。

伦敦艺术大学申请难度:

伦敦艺术之旅 篇3

DAY1 艺术设计展

到达后的第一站是伦敦最富盛名的艺术设计展——PAD London Art and Design Fair。会有一位专家带领游览,讲授艺术设计。每年秋初,来自世界各地的50多位展商聚集于此,现场也能见到最有影响力的艺术买手。

DAY2 泰特现代美术馆

泰特现代美术馆是必需走一遭的地方,馆藏包括从1900年至今的现当代艺术。外表由褐色砖墙覆盖、内部是钢筋结构的美术馆原本是一座气势宏大的发电厂,以VIP身份进入美术馆,专家会引导一同探索英国当代艺术的奇妙世界。另一个重头戏则是London Frieze Art Fair(弗里兹艺术博览会)。

DAY3 弗里兹艺术博览会

弗里兹艺术博览会值得一逛再逛,重要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等受邀与观众互动。能想象吗?John Akomfrah、Jerome Bel、Meredith Monk、以及Stephen Shore,这些平时只能在艺术新闻报上看到的人会与你面对面。另外也建议去伦敦东区逛逛,那里是创意产业和设计的发源地,有机会去艺术家、设计师们的工作室里喝茶。

DAY4 佳士得拍卖行

若想一睹拍卖现场的惊心动魄,那一定要去佳士得拍卖公司,参观的同时会有解说讲述公司历史,解释运作模式、竞拍规则等等。需要购物可以去Oxford Street(牛津街)和Bond Street(庞德街),还有最古老的Liberty百货商城,逛累了就在Fortnum and Mason(福南梅森)享受一杯慵懒的下午茶。

DAY5 波特贝罗路市场

各种稀奇古怪小玩意儿齐聚在Notting Hill(诺丁山)的Portobello Market(波特贝罗路市场),喜欢淘货的话不能错过。想欣赏城市风光就去租辆自行车,骑累了歇歇,享用路边的冰淇淋。此外,海德公园里Serpentine Gallery是皇家园林和凉亭阁楼的完美结合,非常值得一看。睡不着就去London Theatre Land,音乐剧会一直持续到晚上十一点。

DAY6 牛津一日游

伦敦艺术大学 篇4

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学专业隶属于新闻出版学院, 专业课程涉及图书、期刊、报纸电子和网络等多种出版物。与之相比, 在伦敦艺术大学, 出版专业学习课程为杂志出版 (Magazine Publishing) , 属于伦敦传媒学院 (London College of Communica tion) 杂志新闻出版 (Magazine Journalism and Pub lishing) 大专业下的一个分支专业, 与之平行的专业还有新闻学。而在伦敦传媒学院中, 除杂志新闻出版学之外, 还设有其他本科专业:广告、公关、摄影、电影电视、声音艺术、媒体研究、空间设计和互动媒体设计文化等专业。在这些大专业下多数都还有细分专业。由此可见, 伦敦传媒学院专业的种类较多, 涵盖传媒的方面较为广泛和系统, 且专业明确细分, 有所专攻, 有利于建立专业化、系统化的传媒类大学培养传媒类专业人才, 值得国内传媒类高校参考。

培养目标比较

杂志、图书为文化的传播提供媒介支持, 它们的形态变化反映了社会的革新变化, 如越来越多样的现代文化、新的利益滋生领域等。品牌文化的多媒体平台传播, 使得出版的商业模式也备受影响。数字化的浪潮对出版行业是挑战也是机遇, 要求出版体现更多个性化、创新性和专业化的内容和形式。在对出版本科生的教育上, 伦敦艺术大学旨在培养多媒体背景下的多技能人才, 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利用多种平台渠道实现内容的创造和呈现。其开设课程侧重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职场实践能力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现个人的兴趣和价值, 鼓励自主创业。学校强调通过多样化、实用性的课程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借由艺术、设计、媒体等方面的学习和锻炼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期拓宽学生未来的就业面, 获得较为持久和有价值的职业方向。正如伦敦艺术大学在教学方案上明确提到的“课程旨在通过培养学生的职业热情和专业能力来提高创新能力, 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不同环节或种类的出版文化创意工作”。对人才的培养方向并不局限在出版业, 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都鼓励学生对出版有更开阔的理解, 不仅仅视之为一个单一行业, 而是能够把出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灵活运用到其他行业和领域。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伦敦艺术大学对出版专业学生的教育意在培养他们将出版作为一种良好渠道, 在出版业及其他领域能有所创新和创造, 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都尤其注重与当下企业项目的接轨。

与之相比, 北京印刷学院以坚持“传承中华文明, 创新育人模式, 培养印刷传媒人才”的办学特色, 坚持“工科与文科结合, 艺术与科技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适应性强、素质高、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为自己的培养目标。在实际的培养教学中, 对出版专业本科生的教育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认为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出版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 并对哲学、人文自然等社会类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毋庸置疑, 理论支撑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积累对学生知识架构的建设有助益, 但这种强调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似乎难有显著效果, 且与就业市场“术业有专攻”的准则存在一定隔阂。出版专业的本科生与那些有特定专门学科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就业竞争时不占优势。中英就业市场大环境的差异固然是部分缘由, 但在培养目标上, 以北京印刷学院出版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为例, 与伦敦艺术大学相比, 人才培养的眼光和对其就业方向的把握略显狭窄, 有局限于出版和相关新媒体行业之嫌。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方式之一, 学校在对本科生的专业培养上应该把出版置于更广泛的文化市场环境下, 鼓励学生在内容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并能将出版的外延在现代的文化社会中加以拓宽, 注重内容传播功效, 诸如品牌内容的宣传等都是出版的延伸。

二学制比较

伦敦艺术大学的出版本科生教育为三年学制, 每学年有三个学期。三学期的课程数量不多, 但专业课程集中、强度相对较高。最后一学年的专业课程贯穿前两个学期, 而毕业设计则要求在第三学期内完成。相比包括北京印刷学院在内的国内高校出版本科生的四年制教育, 伦敦艺术大学等其他英国大学的三年制教育课程精简, 集中专业学习, 在人才、资源的利用上不失为一种效率的提高。但在实际考量中, 我们不难发现, 与国内大学相比, 英国大学鲜有英语语言文字的课程教学或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而这些又可谓是出版教育基础学科的组成部分, 在实际学习和工作中都有标杆和尺度之用。所以, 针对学制问题, 我国出版本科教育应当全面衡量, 在综合考量的前提下, 可借鉴英国伦敦艺术大学, 对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

三课程设置比较

伦敦艺术大学的杂志出版专业在课程设置上, 注重对时下创意产业下出版业务情况的理解, 课程结合了内容编辑、生产制作方面的理论、实践和技术操作能力。内容涉及杂志排版和设计、色彩管理和编辑内容管理系统、APP的建立, 市场营销包括社交媒体营销、线上线下多媒体广告销售等。

从课程制定背景上看, 伦敦艺术大学杂志出版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建立在咨询杂志出版论坛、专业出版协会以及历届学生等的基础上, 同时教职员工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方案。从课程本身来看, 注重与时俱进, 反映现代传媒出版业的巨大变化, 且具有明显的行业倾向性, 市场需求导向显著。近年来, 北京印刷学院在出版专业的课程方案制定上, 也是集思广益, 邀请出版专业协会人士、业界优秀出版人以及优秀毕业生等, 结合市场需求, 探讨出版人才培养方案, 并结合教师的教学经验, 总结制定现实意义较强、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课程方案。这种课程方案的讨论会议定期在北京印刷学院举行, 根据教学成果和市场变化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学校内部也会召开师生座谈会以听取学生的意见和需求。这些举措的持续实施彰显了一种开放的态度, 利于人才的培养, 是学校在教学方向上的积极探索。

伦敦艺术大学在出版课程设计时, 不局限于单纯的杂志出版这一媒介, 而是针对市场需求, 有选择有方向地对课程进行范围拓展。例如“合作项目课程” (Collaborative Project) 即旨在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不同出版形式和平台进行创新生产的能力, 而非束缚在杂志这一种物态形式。三个学年的课程学习呈阶梯式上升状, 第一学年主要学习和了解出版行业基本的发展状况、出版法规及简单的杂志设计等实践操作能力。第二学年课程量略有增加, 集中了杂志出版的重点课程:编辑实务和管理 (Editorial Practice and Management) 、杂志设计及制作 (Magazine Design and Production) 、杂志收支及财务管理 (Magazine Revenue Generation and Finance Management) 等, 同时与业界合作开设一些项目实践课程。理论结合实际, 不同课程之间的知识架构紧密相关, 衔接良好, 建立起了一个较为系统化的教学框架。第三学年的课程则主要有未来杂志发展 (Magazine Futures) 、企业战略管理 (Business Enterprise and Strategy Management) 和媒体管理创新 (Media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Creativity) 。

相比北京印刷学院, 伦敦艺术大学为学生的实践课程提供了较完善齐备的设施支持。校内设有印刷间、电视间及广播演播室、新闻编辑室、摄影棚、暗房等, 为学生进行印刷及其他跨媒体生产制作提供了良好的实际操作平台, 反映了学校专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且致力于引进先进、齐全的技术设备。这也是我国包括出版在内的很多专业在课程教学上应努力的一个方向, 当然, 这也需要多方面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此外, 伦敦艺术大学传媒学院设置的其他专业搭建起了一个较为系统化、多样化的多媒体平台, 范围涉及创意产业的多个专业领域。这种多专业的设置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互动, 如合作项目课程 (Collaborative Project) 即不同专业间 (杂志出版专业和平面设计专业) 学生的合作课程, 让他们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合作完成一个出版物的生产制作。这种校园内跨专业小团队的合作好比传媒行业内实际工作的一个缩影, 对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有所助益。

相比而言, 北京印刷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主要涉及现代汉语出版学、编辑学、出版法规、传播学、出版应用写作、出版社经营管理、出版物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学、出版策划导论、文案编辑与校对实务等。除此之外, 还专门设置了实验课以期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总体而言, 课程设置偏重于学习出版理论知识, 注重对出版现象的分析理解, 在实际的出版应用操作方面则显得较为薄弱, 这种“纸上谈兵”与“躬行实践”的比例失衡在当下出版传媒市场并不能够很好地站稳脚跟。应当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形成学校教育的特色专业人才, 学有所长, 术有所攻, 以市场为导向, 让高校成为实践能力创新的拥趸。

四教学方式比较

伦敦艺术大学杂志出版专业在本科生教育上注重引导式教学。重要理论和应用操作的课程由教授进行授课式教学, 另外设有专门的工作坊和研讨会式学习课堂, 激发学生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并辅之教授的引导, 以期其学以致用, 从而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以学生交流表达为主的上课形式在北京印刷学院也有尝试, 但目前也只是极少部分老师偶尔采取这种课堂形式, 绝大部分课堂都趋向于“填鸭式”教学, 以老师灌输为主, 有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对知识的吸收也不足。将开放式课堂融入正常教学方案中, 有规律地开展, 有利于培养我国出版本科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与业界建立紧密联系是伦敦艺术大学杂志出版教学的另一特色。一方面, 经常会有来自传媒行业的工作者前来授课, 学校也会时常安排学生去相关公司参观、听课。这些都利于学生对行业时事和动态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在未来择业上也有一定预见和准备。另一方面, 部分课程的项目直接与企业挂钩。如综合项目课程 (Integrative Project) , 即5~6个学生一组, 为某一个品牌做宣传策划案, 定期会有公司项目负责人前来了解各小组的进度, 并给予反馈意见。最后, 小组完成策划方案并制作课件, 在几个公司负责人和教授面前进行演讲并接受最终反馈意见。其中优秀可行的策划方案则将被公司采纳并具体实施。这种职场式的课程训练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 能激发学生的实践热情, 团队间适当的竞争性和最终的版权肯定方式都有种“真枪实战”的情景意味, 学生从中体验到的是灵感碰撞和团队合作, 同时也很可能形成一定的成果作品, 为以后工作做储备, 积累经验。其实, 地处国家首都的北京印刷学院周边也有着丰富的资源, 倘若能与相关企业建立类似的项目合作, 让学生为公司出谋划策也不失为一举多得的好机会。

伦敦艺术大学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工作坊和研讨会形式外, 还有师生一对一辅导。实施专业导师制,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导师, 可以自主联系导师进行沟通交流。在国内, 如北京印刷学院也有实施导师制, 但目前也只限于实验班级, 还未能广泛实行。另外, 伦敦艺术大学杂志出版专业也会根据不同课程作业设置相应辅导课堂, 进行个人或是小组辅导。例如, 专业论文写作就是通过导师一对一交流, 来逐步确定学生论文的主题并及时答疑解惑;合作项目课程 (Collaborative Project) 作为一门实践课程, 基本上每周都是导师与小组学生的面对面交流, 先由学生讲述项目主题及进展, 而后导师给予意见反馈并进行互动式问答。这种“交流—反馈”的教学模式对学生项目的开展起到有效的督促和引导作用, 在导师的反馈中有时又能激发出一些新的创意灵感。国内部分高校, 如北京印刷学院的出版专业本科教学中鲜有师生频繁的意见交流和反馈式教学, 多数还是采取老师灌输—学生摸索—提交作业 (有时会有老师点评) 的形式, 中间反馈环节的缺失在某种程度上会削弱学生探索研究的有效性。导师交流辅导的教学方式在合理引导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 也是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应在实际教学中得到鼓励和实行。

以实践课程居多的伦敦艺术大学杂志出版专业, 对于每一次项目作业都在成果展示之外要求学生完成一份书面总结报告, 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过程、灵感来源、个人在小组中所扮演角色、从项目实践中有何收获和启发、反思可改进之处等。这种自我总结和反思的作业形式可促进学生自觉性的形成, 形成对项目本身更全面更客观的认识和理解, 值得国内出版教育行业的借鉴。

对学生提交到课程网站上的作业进行详细的评判被伦敦艺术大学杂志出版专业视为一种教学方法。这种由导师进行各项指标评价并给出最终评价的方式是阶段性学习成果的总结, 对条理清晰的各项指标如调查研究、分析力、学科知识、实践力、技术能力等分别给予评价, 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所长所短, 益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实践。我国部分普通高校, 如北京印刷学院在对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 (包括学期作业等) 的反馈上则重视不够, 阶段性教学的收尾仅仅以学生作业评分来了事难免有敷衍之嫌, 教师应当给予学生适当反馈, 使学生对自己的所学有所认知和判断, 也为下一阶段的学习铺路。

伦敦艺术大学的杂志出版专业每学期都会召开一两次课程委员会, 由三个年级的专业老师、技术部门职员和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 主要由学生代表根据班级学生的意见指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相关建议, 包括学校技术支持等方面的问题。每次委员会都会认真核实上次会议提出的问题是否得以解决, 建议是否得以实行。这种致力于改善教学质量的态度和措施体现了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和踏实勤恳的教学作风。国内出版院校, 如北京印刷学院在这方面则不够努力, 有待切实加强。

此外, 在伦敦艺术大学杂志出版专业所属的伦敦传媒学院中, 创立出版了院级杂志《艺术品》 (Artefect) 。该杂志由院内新闻、出版、摄影、平面设计等多个专业合作进行生产制作, 除纸质出版物外, 还建立了相应网站和多个社交平台账号 (如Facebook、Twitter) 等。内容涉及时事新闻、生活方式、文化、评论、多媒体动态等方面, 具有较强的新闻视角, 这一连续出版物具有形态规范化和内容多样化的特点, 而且形成链条式的媒介形态。网站及社交平台是顺应时代潮流的需要, 为出版物本身也构建起一个较为系统的框架。整个生产制作过程及最终成果对团队学生来说是一份工作的挑战和机遇, 对外也能很好地展示学院风采。国内出版院校, 如北京印刷学院也有学生自主创立的学院期刊报纸等, 如今也在朝着出版行业动态的方向发展, 挖掘新闻视角, 建立多平台传播渠道。倘若能将院校出版物打造成学校的一种品牌形象产物, 增加专业特色性和推广度, 也将成为出版专业及学校声誉的加分项。

五师资比较

伦敦艺术大学在师资方面, 聘请的多是拥有较高专业学历且有丰富新闻出版工作经验的教师。这在实际教学中具有明显的市场针对性, 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也较为显著。如杂志出版专业高级讲师西蒙·达斯 (Simon Das) 在生活、专业、音乐杂志等领域拥有14年的工作经验, 曾在诸多杂志社如i-D、Arena、Mixmag、The Fader NY等担任资深编辑, 2002~2006在当时英国最大的独立音乐杂志Touch Magazine担任主编一职。伦敦艺术大学凭借其教师对业界的熟悉及与行业工作者的良好关系, 经常承办出版论坛或出版研讨会, 出版专业的学生可报名参加, 且形式多样, 演讲、问答、嘉宾与学生进行分小组交流……活动本身的专业性及互动性为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与行业人士直接交流的机会, 对拓展其知识面及传媒视角都有所帮助。

北京印刷学院在师资方面相对稳定, 主要是教学经验相对丰富的教师, 且大多数曾在出版社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虽然专业教师数量上与伦敦艺术大学出版教师相当, 但考虑到出版专业的学生规模较大 (几乎是伦敦艺术大学的三倍) , 诸如导师制等制度也难以在专业内普遍实行, 应适当为教师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加强与业界的联系, 为出版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教师教学资源。

六结语

当下, 出版业面临着一系列机遇和挑战, 普通高校在培养出版专业人才方面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社会文化状况, 以开放的心态和高效优质的准则进行出版本科教育, 制订合理的培养目标, 力图培养就业能力强的专业学生。适当调整课程, 增加诸如出版物项目策划、制作和管理等实践类课程, 来提高学生的出版实践和知识转换等技能。同时, 注重增强师资力量和提高教学水平。出版相关专业的老师不仅要有本行业的工作背景, 还应与本行业保持密切联系, 随时为学生提供最新的业界动态信息。积极学习并落实优秀的教学模式, 致力于培养多样化的特色出版人才, 从而满足社会对出版人才以及对文化的需求。

此外, 教育也不可能完全脱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 因此在借鉴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时, 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正如英国出版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是建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的框架下的, 在衡量国内出版本科生教育改革方案可行性时, 国家的政策方针、社会文化背景以及社会教育机制等, 也都应纳入影响因素中, 加以权衡和考量。

参考文献

[1]周海忠、王礼祥.试解编辑出版专业本科生的能力培养问题[J].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 2006

伦敦艺术大学作品集要求 篇5

不同水平下的作品集

基础课程,本科课程,研究生课程所要求的作品集是不相同的,因此你在准备作品集时只需要准备你申请课程的作品集即可。

作品应该都包含哪些内容?

创艺典的艺术留学专家李异同指出,作品集应该包含研究事例,创意以及成型作品。作品集可以包括绘画、速写薄、色彩研究、材料调查、设计管理(2D和3D)、设计展示或其他您所选择的的作品。如果你拥有3D作品,你可以把作品拍成照片并在作品集中展现。如果你所介绍的是一对一面试,到时候你也可以带一两件实物。

如何递交你的作品集

如果你是以邮件的形式递交作品集,不需要学生提交原作品,同学们可以以色彩复印件、幻灯片、照片、CD或DVD的格式提交作品集。创艺典艺术留学小编提醒,每种课程的的要求各有不同,所以在递交之前,认真查看你所报考专业的作品集要求。

伦敦艺术大学 篇6

一、伦敦市与伦敦大学的历史溯源

伦敦在中古时代成为英格兰的首都, 是基督教会、王室和政府的所在地,16世纪后随着大英帝国的崛起,伦敦政治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19世纪,伦敦在维多利亚时代经历了大规模的发展,新的博物馆相继建立,横跨泰晤士河的地理优势为其带来巨大的商机。 伴随着英国产业革命,伦敦城市化进程加快。 19世纪中期到末期,一场在首都建立一所“教学型大学” 的动议讨论热烈,伦敦是这所热议中的大学的校址所在地[2]372。 最初关于大学是建立在伦敦郊区还是城市中也是争论不断,最后决定建立在城市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伦敦大学的校园并没有集中于一个唯一的地点或者就在周边扩散,而是分布到了整个首都,为首都所接纳,与首都融为一体[2]383。 建立一所“伦敦人的大学”不仅是实现与地方联系和服务使命的“城市大学”,更与伦敦“世界大都市”的品格相符———伦敦大学不仅是城市的,更是国家的,甚至是世界的。

伦敦大学延续了中世纪传统大学自治的精神,不同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伦敦大学是非宗教的、世俗的,由议员、学者和商人共同推动创办。 1836年伦敦大学由大学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合并而成,并获颁皇家特许状, 创立之初是各成员院校的考试机构。 1858年, 伦敦大学以其开放的态度开始接收来自各地的学生,到19世纪末,伦敦大学逐渐发展成一个联邦“教学型大学”。此时的伦敦大学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先锋力量, 她将许多新的课程引入到大学教学,包括现代语言和实验室科学。 1878年,伦敦大学成为英国第一所承认妇女学位的大学[3]。 经过近两个世纪的发展, 如今的伦敦大学已经成为包含17个独立自治的学院和10个研究所的联盟, 每个学院都有独立的大学地位和高度的自治权,部分学院甚至能独立颁发文凭[4]。 伦敦大学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与伦敦这座城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今的伦敦已成为国际化大都市, 是欧洲最大的城市和世界的金融中心;伦敦大学也实现了当初建立的初衷, 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二者的发展相得益彰。

二、政策引领伦敦大学的变革与发展

伦敦大学在快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 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Burton Clark)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建构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政府、市场、大学“三角协调模式”。他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主要受政府、市场及学术权威三种势力的整合影响,肯定了政府调控对大学发展的重要作用[5]。 伦敦作为英国的政治中心, 伦敦大学的建立和发展都与伦敦市政府的政策支持息息相关。 1836年的法案规定伦敦大学是一所独立的享有学位授予权的考试机构,有权设计考试、任命考官并向通过考试的学生授予学位,参加考试的学生需到认可的学院和学校进行课程学习。此时的伦敦大学只单纯的负责学位授予, 将大学与教学完全分离开。 1858年对法案进行修订后,伦敦大学的考试完全向所有愿意参加考试的人开放,伦敦大学从此向外界开放,接受来自各地的学生。除医学生外,拿到课程学习证明的学生可以选择到其他学院或当地的中心去参加考试,学位获得者的范围增加,使考试与教学之间的冲突随之扩大。 为平息这场风波, 政府颁布了 《1898年伦敦大学法》,成立伦敦大学委员会,对伦敦大学进行改组[6]。 伦敦大学不再只是一个考试机构, 而是向“教学型大学”发展,并开始关注课程内容和学位质量。 由于伦敦大学的逐渐向外开放, 到了1908年,英国伦敦大学有4000多注册学生,已经超越当时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生数量[3]。 随着英国政治家认识到大学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性,1919年大学拨款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创立,UGC是英国政府与大学之间的中介机构,其主要工作就是争取和分配高等教育资金,直到1989年存在了70年之久的大学拨款委员会撤销[7]213,这一时期英国政府在尊重大学自治基础上为伦敦大学提供了财政支持并推动了伦敦大学的发展。 二战背景下,1945年公布的珀西报告(Percy Report)和1946年公布的巴洛报告(Barlow Report)这两个政府报告都强调了科技教育的重要性,1953年英国政府决定加强一批大学的理工科系建设,特别是扩大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的规模,以培养技术人才推动科学技术的应用[7]275。

进入21世纪,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各国在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强, 伦敦作为英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注重利用其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战略, 伦敦政府发布的《2003— 2006年伦敦创 新战略与 行动计划 》 (The London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Action Plan 2003—2006)、《伦敦1991—2021:建设世界城市》(London1991—2021: The Building of a World City)等呼吁利用创新技术和科学知识促进城市发展的战略指南和行动规划中,肯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在城市创新与变革发展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作用[8],伦敦大学作为伦敦高等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伦敦向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责任,为城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高质量的人力、技术和知识支持。

三、伦敦大学与当地企业的互利共赢

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认为“大学作为知识的生产者、批发商以及零售商,不可避免地需要向社会提供服务”[9],德里克·博克(Derek Bok)在其著作《走出象牙塔———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10](2002) 中,针对不同流派对大学应以何种程度回应社会需求的角度对大学的社会责任进行了论述,而伦敦大学与伦敦当地企业的互动实例很好地说明了大学如何对社会需求做出反应。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伦敦大学是英国工业革命催生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推进和欧美各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地区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早期的伦敦大学与当地企业呈现的是大学支持企业发展的状态,主要满足伦敦生产企业里低水平的技术需要, 如食品、肥皂、玻璃和水泥等。 19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转变到主要的应用科学和研究, 如1907年建校的帝国理工学院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包括电气工程、 天然气、工业染料等方面的高技术,1914年伦敦大学参与了农业和航空业的发展[2]365。随后,企业逐渐认识到大学能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的重要性,伦敦的各大企业、 公司甚至私人纷纷捐款资助伦敦大学办学,如19世纪末, 许多企业家出资在伦敦大学建立与电子工程、电机工程以及工程学有关的讲座、实验室和研究所[7]147。

现如今伦敦大学与当地企业的互动更为开放和紧密,注重并联合企业的力量,不仅企业的发展得到伦敦大学的高新技术和知识的支持,伦敦大学在开展研究项目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得到了企业的慷慨资助。 如伦敦商学院为企业提供商业上的咨询与帮助, 教师和专家以其创新性的研究给企业带来显著的业务优势, 伦敦商学院建立了商业研究所或者研究基金。 如进行研究和创新的德勒研究所 (the Deloitte Institute) 和私人投 资的科勒 研究所 (the Coller Institute)[11],以此更有针对性地围绕企业长期或短期内的商业问题进行商业服务。伦敦商学院还要邀请企业设立奖学金以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资助,联合为商界培养优秀人才,主要包括以企业名命名和企业自命名两种奖 学金设立 方式 。 如劳埃德 银行集团 (Loyds Banking Group)为女性学者设立的劳埃德MBA学者奖学金和沃达丰集团(Vodafone Group)设立的沃达丰奖学金[12],此外企业也为商学院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场地和 人员的支 持 , 如 “ 商业体验 周 ” (Business Immersion Week) 项目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咨询公司 、 品牌管理公司、投资银行、跨国公司和零售业巨头等不同商业组织,为学生提供参观各种商业组织和了解不同商业环境下的知识的机会。 在体验和访问期间, 学校安排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通常为学校校友)对公司进行介绍,并与学生展开有关问题的交流与讨论[13]。大学以其优质的学术研究成果和人才资源为企业带来利益,以此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企业参与到大学的研究项目的开发和人才培养的合作中,二者呈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互动局面。

四、伦敦大学与伦敦的深度融合

可否认,是伦敦孕育了伦敦大学,促进了伦敦大学的蓬勃发展。伦敦大学的诞生和成长已经与伦敦的发展实现深度融合,伦敦的城市风格也深深地影响着伦敦大学的风貌格局,城市的产业结构影响着伦敦大学的专业结构,在学科专业上重点向金融、法律、经贸等扩展,使伦敦的金融业居世界之首[14]。 伦敦作为英国首都的地位和特点也深刻影响了伦敦大学的发展格局,伦敦大学是英国高等教育的翘楚,也与伦敦一样占据着领导地位。 伦敦大学散居在伦敦城,已经与城市融为一体,城市文化、经济、政治各个方面已渗透到伦敦大学的生存与发展中,伦敦大学也成为伦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伦敦“国际大都会”的发展定位也为伦敦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契机,二者携手共进,走向世界。

伦敦大学建立的初衷就是为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公共利益。 在摄政后期和维多利亚初期的伦敦,正是首都的卫生设施状况和居民一般的健康状况引发建校者推动了医学系的开办,而伦敦大学医学院的创办意味着伦敦大学的正式开办[2]360,于1895年成立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建校者们非常关心贫困、 健康、教育和社会流动等城市问题。 可见,早期的伦敦大学就已将其使命付诸于服务社区的行动中[2]270。当今,伦敦大学在与社区的互动中遵循七个原则,也称诺兰原则 (the Nolan Principles), 即无私 、 诚信 、 求实 、 负责 、 公开、诚实和引领。 伦敦大学建立的企业社会责任政策致力于围绕“人与社区”“金融与经济活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三项核心使命持续为公众谋取利益。 在 “人与社区”层面,伦敦大学承诺致力于成为一个优秀的雇主,维护员工的利益,鼓励和支持员工参与有利于更广泛的社区和社会活动,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指导与支持,并向公众开放学校的基础设施,积极向当地社会、英国教育部门和国际社会做出贡献;在“金融与经济活动”层面,伦敦大学公开其财务活动,规范其经济财务方面的管理制度,并加强财务监管;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层面,伦敦大学实施碳管理计划,旨在到2020年 ,实现碳减排43%(从2010年基准 ),减少资源浪费并增加资源的回收,鼓励员工步行和使用公共交通的绿色出行方式[15],为社区环境保护献力。 伦敦大学社会责任的确立使其能更有目标、更全面地服务于所在社区与城市。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 篇7

Royal Holloway,University of London (RHUL) is a constituent college of the University ofLondon.The college has around 7,345 undergraduate and postgraduate students from over 120 different countries.It is made up of a number of schools and departments organized into three faculties,and 18 academic departments.

Academic strengths

The College offers degree pro-grammes in three faculties:Arts,Science,and History and Social Sciences.In addition to single honors degrees,students can opt for joint honors (联合荣誉) and major-minor courses.

The College encourages applicationsfrom students from all social,educational and ethnic backgrounds.It maittains an active membership in many schemes designed to promote academic opportunities for all.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degree is recognized the world over as a premium qualification.

Rankings

The Times Good University Guide for 2009 ranked the University at 30th in the UnitedKingdom,with a total score of 626 points out of a possible 1000.The Sunday Times University Guide for 2008 listed Royal Holloway as the28th best University in Britain out of 120,with a 74.9 per cent student satisfaction.In The Good University Guide,Royal Holloway is ranked number 22 in Britain,while The Guardian placed it at 35,The Independent at22,and The Telegraph at 13.The university has been consistently in the top tier of UK universities,and is a solid member of the top10 in a range of individual subject rankings.

Following Imperial College's recent withdrawal,Royal Holloway is now placed third amongstthe colleges of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 federation,behind LSE and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The University is also listed as the 6th best university in Londonout of 20.

Campus and facilities

The college’s campus is located in Egham,Surrey,withinthe boundary of the Greater London Urban Area,although outside of the M25 motorway and some 20 miles from the geographic centre of London.

The campus is the focal point of student life,and home tostudent residences and restaurants,college shops,bank,health centre,chapel (小教堂),careers centre,a superb new sports complex and playing fields,and a Students'Union giving students anactive social scene and over 100 clubs andsocieties.

Students appreciate the convenience ofliving in halls of residence which provide comfortable accommodation within easy reach of academic departments and all main facilities.Academic resources include a library with half a million books and subscriptions (订购) to4,500 journals,computer centre,a Language Centre and an Electron Microscopy Unit.

English language requirements

Undergraduate English languagerequirements by department are as follows:

Mathematics:IELTS 6.0 or TOEFL 550/213/79;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IELTS 6.5 with 6 in writing or TOEFL570 (TWE 5)/230(TWE 5)/88 (24);

Biological Sciences,Geography,Geology,Physics,Computer Science,Psychology,Modernlanguages,European Studies,Economics,Health and Social Care,History,Management:IELTS 6.5or TOEFL 570/230/88;

Drama and Theatre,English,Media Arts,Music,Classics:IELTS 6.5 with 7.0 in writing or TOEFL 570 (TWE 5.5)/230 (TWE 5.5)/88(26).

Undergraduate tuition fees

Arts/Social Sciences from£11,555 peryear

Sciences from£12,785 per year

伦敦艺术大学 篇8

关键词:资源,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一、资源的重要性

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一种可以用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具有一定量的积累的客观存在形态。全面认知自身已有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同时以资源优势进一步弥补本身资源存在的不足,扩大资源的来源和渠道,不但能够为大学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且有利于大学审时度势,紧跟时代发展,在激烈的大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免于被淘汰的命运。

二、基于资源观的发展战略

早在20世纪30年代,钱柏林和罗宾逊已经就企业而言探讨资源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在此后,也有专家和学者陆续就企业资源与企业发展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的出版,被学术界认为是资源观理论开始的标志,他认为资源获取对企业维持竞争优势有着重要意义,认为资源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收益,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总体而言,资源观构建了“资源—企业—竞争优势”这样一个企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框架,从理论上分析了资源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获取优质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原则。这样一套理论虽然是在探讨企业的发展,但是对于大学发展仍然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孙建和王沛民在《基于资源观的大学发展战略初探》中以印度理工学院为例,就优质资源的获取于大学发展的相关性和重要性作了相当精彩的论述,但是笔者认为,以伦敦大学为例再度探讨资源与大学发展的关系并非老调重弹,而是在分析不同类型和级别大学时,其对资源的运用和获取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伦敦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的代表之一,其在对自身资源的评估和认知,并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重视自身特色和国际声誉的打造,积极与社会互动从而获取社会资源,对人才资源的重视,对资金来源渠道的扩充等方面都有着值得借鉴和学习的独到之处。

三、伦敦大学发展战略中的资源优势利用

在伦敦大学2014-2019年的战略规划中,伦敦大学明确提出其发展愿景:利用我们强大的成员机构组成的网络,我们的全球影响力和声誉,以及高质量的创新型学术服务和基础设施,建立起独特的学术研究模式

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句话,却反映出了伦敦大学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如下的几点特征:

1.准确的定位:世界顶尖大学,追求全球影响

2.优质的资源组成:强大的成员机构

3.重视声誉:保持并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

4.学术追求: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追求创新高质的学术成果

由此可以看出,伦敦大学在对于自身资源的认知和运用方面确实有着独到之处。笔者将从以下几点来对此进行分析:

(一)优质的学术资源组成与整合

这是一个讲求优势互补,强强联合的时代,闭门造车只会固步自封,最后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时代所淘汰。伦敦大学早已深谙此间之道,从最初伦敦大学学院与国王学院合并,诞生了伦敦大学以来,伦敦大学从未停止过联合其他优秀学院的步伐。

在伦敦大学2014-2019的战略规划中,目标一即为追求卓越的学术成果,其中重点突出了其学院间的联合与协作。在这一条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伦敦大学认为,联邦制大学的成员关系为学术研究强有力的网络联系,是促进成功的重要途径,使整个学校都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的机构合作。大学的中心学术主体将继续与各个学院通力合作,机遇共享,风险共担,学术协商,建立以互补代替竞争的模式

有着这样雄厚的学院资源基础,伦敦大学成为一流的学术中心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二)利用良好声誉,打造一流学校品牌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微利时代,企业已经日益感受到生存和发展的危机,这样的危机感同样存在于大学的竞争中。笔者相信,在这样一个时代,品牌的力量所能带给学校的丰厚利益是无人可以否认的。它能使大学具有统一的品牌形象,减少大量的宣传成本;获得利益相关者的高度信赖,从而产生持续的投资愿望;能够产生高度的员工凝聚力,员工会以自己所在的大学为荣,节省了人力资源变动成本,最为关键的一点是,它能够形成持续增长的无形资产。

伦敦大学的战略规划中深刻的体现到了这一点,它认为品牌和声誉是大学的核心资产,学校将继续保证伦敦大学的学位质量,寻求利益相关者对工作的看法和推进学校的各项活动,以确保大学继续作为一个公认的学术和提供卓越服务的中心来参与到竞争中。

(三)积极开放校园,获取社会资源

传统上,西方大学与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以维护其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自由,而二战后,世界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一直处于一种互动的状态之中。在现代社会,大学是难以回避社会影响的。伦敦大学并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度的纠结,而是积极发展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甚至试图通过召开伦敦级别的倡议和论坛,对伦敦地区的政治经济的发展产生有效的影响

在2014-2019年度的战略规划中,伦敦大学积极以其强大的科研力量发展服务,以此来抓住商业机遇,其中包括大学将会采取一系列措施继续调查和发展一系列的联邦和教育部的共享服务,如商业共享服务,提供给其他机构的一系列的非学术支持的服务,这会通过与私人提供者和投资者的潜在合作关系来实现。

(四)对人才资源的重视

人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具创造力也是最为活跃的因素,在21世纪,谁拥有了人才,便获得了竞争最有力的砝码。伦敦大学一直将人才的选拨、培养和管理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上,这里的人才不止是学生,更包括众多的工作人员。

在学生管理方面,在此次战略规划中,伦敦大学增加了国际项目中的学生人数,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和参与,同时通过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和在英国高等教育管理的质量评估中获得更好的评价。

在员工培养方面,伦敦大学制定了新的人才战略,确定一系列的主题,通过新的工作和管理人才的方式,伦敦大学组织在为改变做准备。它们认为实施战略中的计划需要进一步发展自身的技能和能力,并且建立员工与学校之间的相互理解大学也将试图改变人员配置来更好的反应多样性和更广泛的学术界和社会的组织编排。

(五)资金来源的扩充

现代高等院校的发展面临着环境、科技和资金的三重挑战,资金的短缺并不是伦敦大学独有的问题,而是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高等院校的发展中。面临资金短缺的现状,伦敦大学并没有束手无策,而是出台了详实的金融战略规划,极大扩充了资金来源的渠道。除了争取政府的资金投入外,更过的依靠于商业服务的合作利润,国际项目的收益以及房地产投资的盈余。

伦敦大学提出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增加金融经营盈余:

1.学术方面。增加了国际项目中的学生人数,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模式提供了不同层次的合作和参与;为学术工作筹集额外的收入,这些额外收入是从学术研究投资中产生的,并且是对现有的信托基金和捐赠基金的进一步的应用。

2.服务方面。额外的收入来自于新的客户和市场,来自于新的合作伙伴的可能的投资;在现有的提供服务的范围内选择回收成本低和效率高的地区。

3.资产方面。更高的资产回报率,主要通过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通过租金和租赁来增加收入。

4.组织方面。通过更好的采用、空间利用和运算效率来节约成本。

四、结语

伦敦艺术大学 篇9

一批评人类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

人类从诞生开始就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宰, 地球上所有的无论是动植物还是矿物质, 甚至是微生物, 人类觉得这些都是自然界因为人的存在而应运而生的, 人类对于一切事物的评判标准就是以人的利益为基本出发点, 对待事物的标准也是以人的主观判断为基点, 无视于除了人类以外的自然界的所有东西。这种完全背离事物发展规律的思考模式是不可能让人类和世界万物和谐相处的, 只会让人类在自然界中生活得更加孤独。著名作家杰克·伦敦在其所著的《野性的呼唤》《雪虎》《杰利》《杂种巴塔特》等涉及动物描写的作品里, 通过对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以及动物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描写, 很好地说明了各种种群之间的恶劣关系, 并表达了自己对于如何处理这种关系所独有的一些见解, 值得我们去反思。虽然说作者在作品里没有明确地说明自己对于生态系统的关注, 但是我们在其作品的文字之间看到了作者对于动物的同情, 很好地印证了作者对于生态系统的关注及其一些预测性的建议, 表现了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应当和谐相处的观点。

《野性的呼唤》这本书, 作者通过大量的文字书写了家养狗巴克产生返祖现象变为狼的神奇故事。描写得十分清晰, 故事情节设置得十分曲折, 将动物的故事、人类的探险、人性的本质和心理的变化以及对一些寓言故事的描写很好地集中在一起, 会让人在阅读中进行自主思考。小说的视角也很独特, 即通过巴克这只狗来观察人们的生活世界。我们从小说中首先看到的是巴克这只狗的惨烈遭遇, 巴克被多次倒卖, 遇到各种各样的主人, 被压榨、驯养的种种经历激发出了巴克性格中所蕴含的狡猾和奸诈。它自己也总结出了我们所知道的棍棒法则, 即棍棒拥有者就是立法者, 就是社会和世界的主宰, 而劳苦大众只有服从立法者所制定的生存法则, 不服从的结果就是被杀。巴克在经历了种种磨砺和折磨之后, 却仍然坚强地燃烧着自己生命的火花, 虽然微弱, 但不至于熄灭。

小说中自然界的代表就是巴克这只狗, 人类对于巴克的控制很好地体现了人类对待自然社会的态度, 即万事万物都以人类的利益为中心进行思考的处世观点。人类对于巴克的非法倒卖、残酷虐待以及各种奴役, 都很好地说明了人类对于自然界, 对于地球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任意破坏。人类忘却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生活方式, 人类一直将自己看作是世界的主宰, 认为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舒适, 动植物的存在只是为人类提供一个衣食住行的基本物质保障, 人类也从此走上了一条自私自大的不归路, 开始肆意地破换环境、杀戮动物, 试图征服整个自然界。总的来说, 人类的思考模式正是这种以自己为中心, 一切的存在都只是为了自己服务, 使得人类采取了目空一切的生活模式。全新的生态发展模式则要求人们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模式, 对于价值观的取向要做以调整, 对于文明的评判标准及尺度都要重新作出考量。因此, 只有人类彻底地摒弃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模式, 才可能真正实现人类和自然以及整个生态体系的和谐相处。

二环境抉择观

巴克在最开始的时候是在南方的一个法官家里生活的, 过着很幸福的生活, 生活富裕, 受到大家普遍的尊重, 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后来巴克被拐卖了, 在接下来的生活里, 巴克总是动不动就要受到棍棒猛烈的敲打, 经常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到昏死过去的地步。自此以后巴克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 它在那手持棍棒的人面前是没有丝毫希望可言的。那棍棒对于巴克就是一把钥匙, 这把钥匙让巴克意识到原始本性, 让巴克学会了原始统治的法则, 就是弱者就要受到强者的欺凌, 弱者就要被强者吞食。就在这个时候, 巴克体内潜伏的原始野性在慢慢复苏。紧接着巴克又难逃被买卖的命运, 这次巴克加入到一只拉雪橇的队伍当中去, 慢慢地它从同伴那里寻找到了很多关于生存的门道。比利教会它在雪地里如何凿开冰吸水来解渴, 派克教会它怎样通过偷取食物来解决饥饿等一系列生存技巧。还有就是从斯匹茨的身上巴克也学到了特别多的东西, 让原本还处在朦胧阶段的巴克记起了原始的杀戮。巴克与斯匹茨的明争暗斗, 从最初的忍让到最后的反抗, 由人类世界跨度到自然世界, 由一个原本饱食终日无忧无虑的宠物狗, 到最后成为野生狼群的狼王。巴克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真正的自我, 人类却也失去了巴克。这样的结局表达了两个含义, 把巴克归到自然界这一类, 启迪人类一定要好好善待自然, 如若不然最终定会失去自然;把巴克归类到人类, 告诉人类回归自然才是真谛, 因为在本质上我们人类本来就是属于自然的一部分, 回归才是最好的选择。

三失衡的哀啼生态

在作品当中, 巴克的某些主人狭隘地认为动物是愚蠢的、低微的, 它们受到人类的占有和控制是理所当然的, 只有人类在他们眼中才是最尊贵的、充满智慧的。米勒法官是巴克的第一位主人, 他给予巴克的生活环境是非常优渥的。它只需要做好主人家的宠物就足够了, 完全过着饱食终日惬意的生活。尽管它生活舒适, 但是在米勒法官家人的眼中巴克并非是以真正自由、平等的个体存在, 它只是他们眼中的一个附属品, 仅此而已。可是, 这样的生活并不是巴克喜欢的, 它更向往的是那种大自然对它的神秘呼唤, 那种可以激发它智慧以及潜力的野性召唤。然而, 主人却只是让它陪孩子们一起玩耍、安安静静待在老人身旁陪他们一起沐浴阳光, 或者是陪家人们一起散步, 完全将它视为自己的私有物品, 人类就这样理所当然地将自己放在统治者的位置上, 运用各种手段去驯服动物, 动物对自由的期望和动物自身拥有的本性被完全忽视了。

红衣男子是巴克的第二位主人, 他经常用棍子残忍地抽打可怜的巴克, 对它冷酷残忍。巴克强壮的体魄和无比锋利的牙齿在棍棒面前显得那么的微乎其微, 起不到任何作用。它不是没有试图抵抗过, 反抗的结果只是一次又一次被打倒。那根在红衣男子手中的棍棒是武力的标志。人类为了证明自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 总是通过武力手段来让动物臣服, 在这个时候人类却没有意识到当他们以棍棒法则约束动物的时候, 人类已经破坏了和动物之间的和谐, 丧失了和动物之间的友情, 整个稳定的生态系统已被狠狠地动摇了。

在巴克成长的岁月里, 在它的周围也是有很多的同伴。这些同伴之间形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群体, 它们之间存在着合作, 但是也有激烈地斗争。科莉在狗队中是一只性情特别温顺的母狗。它对自己的同伴都特别友善。然而, 它的这种温顺性格却被看作是懦弱无能的表现。当善良纯粹的科莉试图与另一只狗交朋友向它表示友好的时候, 却遭受了来自那只狗的突然袭击。在经过几个回合之后, 丝毫没有防备意识的科莉渐渐招架不住, 慢慢地败下阵来, 倒了下去。就在科莉倒下地瞬间, 围观的数十条狗蜂拥而上。片刻之间科莉就死去了, 被锋利的犬牙撕扯得粉碎。科莉的死证明了一个道理, 那就是脆弱和善良并不适合这个丛林的生存法则, 最终只会落得被淘汰的凄惨下场。巴克的狗队之中的斗争, 充分说明了人类社会的生存法则是异常残酷的, 它的狗队就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用“科莉式”的慈爱和友善去感动他人的行为是显得那样的可笑天真。以慈爱与软弱、友好来感动他人的行为显得那么幼稚可笑。而摒弃软弱和仁慈, 推崇充满冒险精神的“巴克式”, 却日渐浸透到人们原本饱含美好和纯洁的情感当中去了, 慢慢地人类变得烦躁而困惑, 心灵深处的纯正与宁静消失不见了。

总体来看, 我们以生态批评视角作为出发点, 对杰克·伦敦动物小说进行合理的解读。在动物身上, 作家对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人类中心主义和人性之间的差异化与道德丧失给予批判以及沉思, 这些对当今整个世界仍旧有着非凡的意义。这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人类更应该关注自然的本体, 不能单单只关注其价值, 科学地发展已是迫在眉睫。还告诉我们, 即便是在生活节奏飞快的现代生活里, 也要学会将脚步放慢, 用心聆听自然的呼唤和人类内心的低吟。我们要学会在文学阅读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生态视角, 从而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当前的生态问题, 使其具有一定的生态忧患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使他们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相处中, 养成良好生态行为。使学生在文学的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 激起他们尊重自然、关爱自然的热情。

参考文献

[1]徐玉红.杰克·伦敦的思想撞击及悲剧性命运结局———从《野性的呼唤》谈起[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4 (12) .

[2]金天杰.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杰克·伦敦野性的呼唤[D].河北师范大学, 2008.

[3]李书影.生态批评视野中的一匹回归自然的“狼”———《荒野的呼唤》的生态批评解读[J].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8 (03) .

伦敦艺术大学 篇10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是北京师范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双年度教育国际研讨会。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在国际教育学科方面享有盛誉,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与该学院已有十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 并自2006年起连续成功合办了三届教育国际研讨会:2006年的“适应不断变化环境中的教师教育 (伦敦) ”, 2008年的“学习社会中的领导力 (北京) ”和2010年的“全球化世界中教育与公民身份 (伦敦) ”, 在学术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回响。

本届会议主题确定为“教育公平与质量”, 是鉴于当前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重大命题, 得到国内外教育领域的热切关注, 不仅有7位国际一流教育专家到会做主题发言, 还有150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教育实践中的公平”“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全纳教育”“研究、研究者与教育公平和质量”“交流、文化与认同”这5个维度在大会的分论坛上展开热烈的探讨。本文着重采撷大会7个主题发言的主要观点, 供大家一窥此届盛会之精彩。

一、多样性环境下的教与学

在全球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当今, 教育如何面向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文化背景的学习者?社会符号学研究专家、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冈瑟·克雷斯 (Gunther Kress) 教授以“认可” (recognition) 为核心词, 从全球相关性的视角提出一种在多样性环境下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的教与学的理念和思路。

克雷斯教授以他在研究中积累的具体事例, 向与会者展示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符号或象征的理解往往千差万别。例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差异——就像一百个人的心中会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欧洲儿童和非洲儿童对白雪公主有迥然不同的理解;不同职业背景下的理解差异——一幅在克雷斯教授眼中的剧院施工图, 一位医生却理解为一张人体手术示意图;不同语言背景下的理解差异——中国幼儿与阿拉伯幼儿的涂鸦线条不同, 但相关于各自的母语, 前者形似一块块汉字, 后者形似一串串阿拉伯文。那么, 国际化的教育如何面对多元文化背景的学习者呢?

克雷斯教授提出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认可”的教育学, 其基本要义是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要以学习者的兴趣为出发点, 运用符号学的一些原则设计学习环境, 以促进学习者有效转化、正确“认可”所学内容——发生有效学习, 获得意义。为此, 课程与教学的设计需要所有学习者共同参与决策, 以明晰学习者要建构怎样的意义, 并设计有效工具检测学习者是否真正建构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获得符号的意义, 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 而不是检测学生的记忆和模仿。这样的教育学不仅有助于每一位学生的学习, 而且有助于课堂形成良好的社会伦理取向, 达成多元文化之间的“认可”。

二、高等教育机会公平问题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刘精明教授以大量详实的数据作了题为《中国大陆高等教育机会公平及相关问题的社会学讨论》的主题报告。刘教授指出, 中国大陆高等教育的扩张, 引发了社会对高等教育机会公平的争议, 有的认为扩张“增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有的认为扩张“减弱”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例如“农家子弟机会减少”这一说法。

调查研究显示, 家庭的阶层背景因素在教育机会获得方面的代际传承效应在不同时期一直都是十分明显的, 20世纪9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扩张使各阶层的相对优势有所下降 (特别是普通本科教育) , 而在1998年后的扩张时期, 阶层差异反而有较为强烈的扩大, 主要体现为管理阶层、普通白领阶层的优势, 以及来自工人阶层急剧的机会优势增长, 和其他阶层之间的差异扩大, 各个阶层地位中的子代在教育机会获得上的差异化更加明显。可以说上层优势家庭的子代基本维持了他们在本科阶段机会获得的优势地位, 而中间阶层的子代, 在1999年扩招之后极大地提高了自身的机会获得优势。

即使是在强烈选择后的群体 (在校大学生) 中, 仍然体现出较强的社会阶层、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平等差异。将在校农家子弟分为三类:农户子弟, 上大学前户籍为农业户口;农村子弟, 上大学家住在农村;农民子弟, 父母中至少有一方从事农业劳动。调查显示,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农户子弟已经为大多数, 所占比例为63.3%。农村子弟的比例也接近一半, 达48%。值得关注的是, 农民子弟的比例较小, 为25.8%。从时间趋势看, 三类农家子弟在高校学生中的比例都呈现上升趋势。相对总体而言, 三类农家子弟父母的文化水平更集中在高中及以下水平。而家长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农家子弟进入985、211工程大学比例的提升有明显促进作用。研究也发现, 农家子弟争取优势高等教育资源的途径在于一代一代地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基于调查研究结果, 刘教授指出:教育不平等并非“零和游戏”, 总量的增减影响到全体民众;教育不平等根植于整个社会体系之中, 同时也是社会不平等的一个实质层面。因此, 教育不平等是否因为总量的增加而减少, 有赖于一个社会整体的不平等程度是在加深扩大还是在缩减;在既有不平等体系下, 扩大的机会提供了另一种“一部分人先富”到“共同致富”的相似模式;家庭文化资本的积累是突破既有不平等体系最重要的方式, 因而也是下层崛起的重要途径;杜绝非教育因素在人才选拔过程中的影响, 应是制度设计需要重点考量的内容之一。

三、教育研究中的种族问题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的格洛里娅·拉德森·比林斯 (Gloria Ladson﹣Billings) 教授以《犹在镜中:教育研究中的种族问题》为题, 着重谈论“少数民族” (尤其是黑人) 在美国的教育公平与质量问题。比林斯教授以美国历史上黑人奴隶制、种族隔离、反种族隔离斗争等的一些典型事例, 指出历史上的种族歧视、种族偏见仍留存于当今的美国教育。例如“智商之父”刘易斯·特曼 (Lewis Terman) 曾将“美国西南地区的西班牙、印第安、墨西哥以及黑人家庭中缺乏严格要求和规矩”的现象, 打上了“种族”特性的烙印, 这种观点现在仍在美国乃至全球流传。

从全球的范围来看, 种族歧视表现为:以种族将人类界分为离散的群体;在不平等主义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将这些群体人为划分等级;认为人类群体的外貌特征标志着其智力、道德、性格等内在品质;认为人类群体的外貌特征以及内在品质均具有遗传性;每一个别的群体 (或种族) 都是自然界或上帝独特创造的, 所以认为这些种族的特性是天生的, 固定不变的, 也不允许有人为的变化 (例如异族之间的通婚) 。

由此, 比林斯教授呼吁教育界要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儿童的教育权益问题, 研究教育如何渗透他们的文化, 关注学校课堂教学中这些儿童的学习所得, 促进他们的发展, 以彰显美国宪法倡导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教育理念和目标, 提高教育公平与质量。

四、教育的全球目标——普及学习

世界银行的伊丽莎白·M.金 (Elizabeth M.King) 教授的报告主题是“为何要将‘普及学习’作为教育的下一个全球目标”。金教授指出, 近二十多年来, 全球的普及教育有明显的改进, 发展中国家儿童入学率显著上升, 但入学率并不意味着就有学习, 所以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如何改进这些国家学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教育质量, 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应对的问题。

人类科技的突飞猛进, 使得社会对合格公民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 不在于儿童坐在教室里的年数, 而在于儿童在教室里获得怎样的知识和技能。而学习者个体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也更有利于他们开创自己美好的人生。有研究显示, 学生的学业成就与国家经济状况有相关性, 而学生在工作坊中表现的能力水平更能预示经济增长速率。因此, 我们要将教育的目标从普及教育转变为普及学习。

为此, 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行动:肯尼亚实施“额外教师项目”, 补充小学师资队伍, 以减小班额, 降低生师比;巴基斯坦采用学生和学校“报告卡”, 实行信息责任管理;采取教师奖励制度, 例如印度的安得拉邦根据学生在“安得拉邦学习随机评价”中的学业表现, 颁发教师奖金, 巴西的累西腓也依据学生学习结果给教师颁发奖金;巴基斯坦给私立学校与公立学校同样的人均教育津贴, 以使私立学校也能为学生提供免费的教育;莫桑比克实施“儿童早期发展教育计划”, 促进幼儿发展;等等。一切的举措都在为实现普及学习, 提升全球教育公平和质量而努力!

五、教育与社会公平

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杰夫·惠迪 (Geoff Whitty) 教授着重谈论英国通过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在英国, 不同社会阶层学生的学业成就之间有明显的差距, 现任英国政府提出要“消除”而不是“减弱”这些差距, 这是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已有的数据显示, 不同家庭社会背景、经济状况的学生学业成就存在差距, 不同性别学生、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就也存在差距。学业成就的差距影响了学生高中毕业后能进入哪一类大学继续学习。

费因斯坦 (Feinstein) 2003年的调查显示, 学前儿童家庭父母 (特别是父亲) 的职业背景与儿童在表现上的差距具有相关性, 即便在认知测试中得分不错的家庭背景弱的儿童, 其表现也低于来自家庭背景强一些的学生。后续他人的研究也显示, 家庭经济状况与幼儿在表现上的差距相关, 另外父亲职业阶层、母亲教育背景也与幼儿表现存在相关。还有许多数据显示, 不同家庭社会与经济阶层的在校学生学业成就呈现差距。

为此, 英国采取了系列教育政策改革, 以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这些改革政策中, 有效的改革政策有:在每一所学校实施“识字和识数国家措施”, 提高儿童的识字和识数能力;制定优秀教师标准, 注重提高教师素质, 同时引导学校以教师教学为重心开展工作;鼓励一些学校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习服务, 例如额外的学习设备、在校学习时间等等;通过“伦敦挑战”项目, 伦敦的学校和学生其成就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设立自治学校, 赋予这些学校办学自主权;提供一对一的个体化服务 (例如阅读康复) , 关注每一个孩子。综观这些有效的改革措施, 尽管角度不同, 但着眼点均关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 致力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也有人对这些改革结果提出质疑, 认为所取得的成效是否与社会经济或人口变化有关。惠迪教授认为教育界需要进一步思考, 在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这一问题上, 教育到底能做一些什么。

六、为公平和质量的教育改革价值基础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郑新蓉教授从教育改革的价值基础这一维度出发, 探讨了教育公平和质量问题。郑教授指出, 中国三十年来的教育改革, 以不断渐变的方式完成了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转型。在教育目标取向上, 国家、民族、集体、阶级以及政治意涵消减, 转向人的个体发展。德育让位于规则和权利教育, 社会主义和爱国概念让位于“关爱”和“感恩”教育, “集体主义”和“团结”让位于“合作与共处”, 等等。

郑教授指出, 教育培养目标的语境和历史变化, 是与原来的社会及国家的共同体的解构和教育的公共性内涵的变化相关的。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 公共教育概念价值基础在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导的全球化背景下发生了一些变化, 经济的全球化开始消减民族国家的边界和价值基础, 出现公共教育的危机, 具体表现在普遍把公共教育仅仅视为服务于个体和家庭“升学——就业——消费”的私人利益工具, 家庭一方面在子女教育上的选择、参与都有所提升, 但另一方面, 随着教育“专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几乎所有阶层的家长仍然会屈从教育改革的生存压力及教育恶性竞争, 例如应试教育和补习压力。

郑教授指出, 理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教育公平的实质, 是通过公共教育激发儿童丰富的有人类价值的社会活力和人生活力, 而不仅仅是狭隘的分数和升学的追求, 或简单的个人挣钱发财的能力和欲望;通过公共教育培育的是人们在具体、现实的国家、民族、人类的共同生活中所需要的价值和能力, 而不是抽象的权利和自由的实现, 也不是抽象的、指标化的“质量”和“平等”达成。

七、公平的教育体制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公平中心的梅尔·安斯科 (Mel Ainscow) 教授的报告主题是“建立公平的教育体制”。安斯科教授指出, 在全世界, 大约有7 000万的儿童未能接受正规的教育。即便在发达国家, 贫穷的儿童也未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例如, 与芬兰相比, 美国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在校表现要远远逊于芬兰低收入家庭的学生。而来自加拿大、芬兰、日本、韩国以及O E C D合作经济体中国香港和中国上海的学生, 无论其家庭背景如何, 都照样能在学校表现良好。这些现象让我们思考, 是否我们可以从改善教育体制的角度, 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公平对待?

基于社会公正的立场, 积极与有关的社会团体及系统进行合作, 安斯科教授与同事们在英国进行了教育体制改革的研究:在一个有着重点学校、教会学校及综合学校等各类学校的学区, 14所学校共同合作, 从教育体制改革的视角对英国当前教育体制下的学习困难学生进行转化研究。

研究过程中, 各所学校的教师组成一个研究团队, 与大学研究人员展开紧密合作, 着重对学习困难学生展开多方位调查研究:数据分析、观察、学生访谈、摄像。通过调查, 教师获得了许多的信息, 例如有相当多的学生在7年级和11年级之间转到其他学校;那些表现不出众, 也不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关注;许多学生倾向于逃学。

各校研究团队不断地将调查结果形成报告, 在全校教师会议以及各校之间的交流会议上, 研讨交流, 相互支持帮助, 以寻求改进学习困难学生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 学校系统有不断完善自身的潜能, 有必要加强学校内部及学校之间的合作, 学校改进应与社区发展联系起来, 需要建立一种基于责任共享原则的新的管理模式

基于研究的结果, 安斯科教授提出了教育公平的生态概念, 其相关因素有:校内因素, 与学校及教师的教学实践有关;校间因素, 与当地学校系统的特点有关;校外因素, 与学校办学相关的社会背景有关。公平的教育体制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使这些因素处于良好的生态之中。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伦敦奥运会开幕式音乐回顾 下一篇:伦敦奥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