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患者护理安全制度(精选8篇)
篇1:危重患者护理安全制度
危重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及防范措施
1、危重病人应由高级责护负责,每班评估,包括一般情况、神经系统、精神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营养,实验室检查,压疮危险因素评估、跌倒和坠床等。病情加重时再评估,对风险因素要进行防范,以保证危重病人安全
2、责护和护士长掌握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方案,并保正护理措施的落实
3.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护士先电话通知接收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并准备好病床和抢救用品,做好病情及药品交接。
4.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检查均应备好抢救物品、药品及监护仪由医护人员陪同。
5.遇病情发生异常时,医生如果不在场,护士除立即通知医生外,应迅速根据患者情况采取抢救措施,如吸氧、吸痰、建立静脉通道及监测生命体征等。
6.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敏捷,并注意语言严谨,避免引起纠纷。
7.对谵妄、躁动和意识障碍的病人,合理使用防护用具,防止意外发生。牙关紧闭抽搐的病人,可用牙垫、开口器,防止舌咬伤,同时暗化病室,避免外界刺激。
8.抢救时,尽量避免家属在场,以免影响抢救工作进行,必要时通知家属,听取家属意见。9.做好跌倒,坠床等防范,床头挂警示标识
10.落实分级护理制度,做好基础护理,严防由于护理不当引起的并发症。
11.护士在工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九对制度,准确执行医嘱,保证病人安全,保持工作连续性、严格交接班,确保安全。
12.加强巡视病房,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发现病情变化应及时通知医生并给予相应处理。
13.及时准确记录病情,严禁对病历进行涂改、隐匿伪造、销毁等。14.认真做好新患者的入院介绍和安全知识宣教。
15、保证患者床单位整洁,卧位舒适,全身清洁无异味。
16、掌握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护理方案。
17、掌握急救仪器的使用并了解其使用目的。
18、认真执行疑难危重病人护理查房(讨论)、会诊制度。
篇2:危重患者护理安全制度
制定危重、高危患者护理常规、操作规范及应急预案,并组织护理人员靴子培训,提高业务能力,评估、预见及应急处理能力。
患者入院、手术后或病情变化后当日由责任护士根据《住院患者评估单》负责进行高危风险评估。
评估分值≥15分着,每周最少评估一次,填写相关报表,告知家属签字,严格班班交接。责任护士、值班护士掌握危重及高危患者病情,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制度护理计划,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病区护士长、科护士长、院管理组加强对危重、高危患者的质量监控和护理安全管理,定期监控高危患者评估、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定期分析讨论,对发生率高的科室,帮助查找原因,制定整改措施,跟踪了解改进效果。
附:评估及安全管理程序
1、评估:根据患者病情认真填写《住院患者评估单》 危重患者制定护理计划 采取防范措施 填写相关报表并严格交接班
2、安全护理管理:加强危重、高危患者巡视,严密观察病情 认真落实护理措施 护士长、高姿护士指导、检查落实效果 科护士长、院管理组、夜查房护士长加强监控管理 月底汇总分析 制定整改措施 组织落实改进工作 督导措施执行情况
评价改进效果。
附:危重患者关键环节护理措施及工作流程
危重患者入院时,护士要评估了解危重患者病情,包括患者神志、皮肤、粘膜、口腔、肢体等情况,备好抢救仪器和物品。
争取安置患者,对躁动,意识不清患者正确使用约束带并加用床档。护士长协调、安排人力,必要时安排特护小组。
开放静脉通路2~3条,应用套管针,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持续氧气吸入,保持气道通畅,患者行机械通气时,护士应密切注意临床观察指标。
遵医嘱予以患者多参数监护,48~72h更换心电监护电极片一次,防止皮肤损伤,根据病情设置报警、监护参数界值。
监测患者意识、面色、皮肤、末梢有无紫绀等。
根据病情及时留置尿管、胃管、观察引流物色、量、性质
严格执行各种操作,用药注意三查七对一注意,杜绝差错发生。
10、护士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时准确记录护理记录,特护患者至少每1h记录一次,如有明显变化随时记录。
11、详细标准记录出入量,按要求每8h小结,24h总结。
12、及时准确采集各种血、尿、便、痰及引流物标本并及时送检。
13、护士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与患者交流、沟通,使之配合治疗。对丧失语言能力但一时清楚患者,如气管切开或行气管插管者,护士应使用文字或其他方式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
14、病危患者病情及治疗观察要点,及时、准确地记录在护理记录上,并用书面、床头两种形式交接班。
篇3: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
1 转运前准备
通过院前急救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从现场转运到急诊科, 经急诊诊治后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医院内转运, 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导致患者的病情突然发生变化, 如出现呼吸、心搏骤停, 大出血, 心律失常等, 瞬间处理不当将直接威胁患者生命, 也易引起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有文献报道, 71%的转运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院内转运危重患者的病死率比平常高9.6%[1]。为了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转运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1.1 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医生、护士应准确评估患者病情是否适合当前转运, 有心搏、呼吸骤停者, 有紧急插管指征但未插管者, 急性心包填塞可能导致心搏骤停等转运禁忌症者暂不转运。如患者病情危重而诊断性检查或治疗为必需的话, 护士应坚持需有医生同往, 并在严密监护下转运。
1.2 患者准备
(1) 保持呼吸道通畅:分泌物多的患者转运前要充分吸痰, 有条件备便携式吸痰器或空针抽吸, 以备紧急情况下抽吸痰液, 并备足氧气。气管插管患者要妥善固定好气管导管, 并做好标记。 (2) 转运前确保各管路的妥善固定。危重患者必须建立静脉通道, 以便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能及时给药。保持静脉通路通畅, 为防止液体外渗, 最好选择静脉留置针, 并妥善交叉固定管路, 必要时加延长管, 防止牵拉、受压、打折。 (3) 置引流者, 应清空引流袋, 根据病情暂时夹闭引流, 防搬运中反流, 甚至脱管。 (4) 保护患者隐私。根据病情和季节注意给患者保暖。 (5) 使用保护措施, 如床栏、安全带、约束带, 防坠床。 (6) 搬动患者后应对患者再次进行评估。
1.3 风险告知及签字
转运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可能会增加并发症、病死率、伤残率, 应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有效沟通, 将转运地点、转科或检查的原因、目的、转运风险采用口头和书面形式告知, 取得其理解和配合。
1.4 转运人员准备
(1) 转运医生、护士须具备丰富的急救经验, 熟练的急救技能, 处理应急事件的能力。对患者目前病情、治疗用药、护理措施熟悉, 能准确评估是否适合转运。卢勇等报道, 院内转运的工作应由受过专门培训的专职转运小组负责, 成功转运各类危重患者194例次, 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仅为2.58%, 成功率为97.42%。负责人应由较高资历的医生担任[2]。 (2) 护士通知患者家属转运的时间, 配合做好转出准备。 (3) 有条件时配合麻醉师一同转运, 能增加转运安全性。 (4) 担架工也应经过搬运培训, 能熟练掌握搬运技巧, 配合转运。
1.5 应急物资的准备
根据患者病情准备急救设备, 如简易呼吸器、便携式呼吸机、除颤仪、吸痰器、心电监护仪。保证急救设备电源充足、供氧充足、运行正常。急救箱常规备抢救复苏药品。
1.6 畅通绿色通道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接收科室, 提醒对方做好接收患者准备, 如床单元、监护仪器等。还应联系电梯, 减少不必要等待时间。如果是进行检查, 也应电话预约, 确保患者到达后能优先进行检查。
1.7 搬运工具准备
保证平车、担架等设施完好备用。保证轮胎气压充足, 护栏、刹车性能完好, 并配备保险带、约束带等保护设施。尽量整床转运, 减少搬运次数, 搬运患者时应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
1.8 环境
选择平整路面, 减少颠簸。
2 转运途中
(1) 做好病情观察记录, 护士始终站在患者头侧, 通过监护仪不间断监测生命指征, 包括意识、面色、呼吸、脉搏、瞳孔的变化及血氧饱和度等。置气管导管患者, 应重点观察呼吸情况, 注意有无导管移位、脱出。创伤患者注意观察伤口出血、包扎固定情况, 静脉通道通畅与否, 防止患者发生意外损伤。多发伤患者注意防止搬运中体位变化引起重要脏器灌注不足。昏迷患者加护栏, 躁动患者使用约束带, 防坠床。上、下坡时, 患者头部应于高处。 (2) 保证生命支持设备, 监护仪工作运行稳定。 (3) 清醒患者给予心理支持。 (4) 保证转运途中的有效救治。遇病情变化, 立即就地或就近抢救。 (5) 有转运应急预案, 病情突变时能及时有效应对。
3 转运后
患者转运到目的地后, 采取正确的搬运方法, 转运医护人员与接收医护人员共同安置好患者。双方认真做好床旁交接, 监测生命体征, 做好转运交接记录。包括病情、治疗、皮肤、管路、用药、贵重物品清点, 交接单双方签名。
4 小结
危重患者转运存在很大风险, 提高转运人员风险意识, 全面、准确地评估是保证患者转运前、中、后安全的保障。转运前准确评估, 途中严密监护, 完善转运后交接, 是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Day MW.Transport of thecriticallyill:thenorthwest med star experience[J].Crit Care Nurs Clin North Am, 2005, 17 (2) :183-190.
篇4: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01
急诊危重患者经过急诊科抢救后,因各种因素的需要,常需转至检查科室,途中虽然只有几分钟到十几分钟时间,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对患者病情不利的情况,急诊科危重患者转运发生意外明显高于其他科[1]。因此,做好危重患者转运途中的观察和护理有着积极的意义。院内转运是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是救治过程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决定患者能否转运的基本条件是在搬动及运送途中,患者不会因此而危及生命和使病情急剧恶化,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死亡率和伤残率。2007年8月~2009年8月对109例危重患者实施安全转运,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09例,男63例,女46例,年龄3~76岁,颅脑损伤患者22例,脑血管意外18例,呼吸衰竭18例,急性心肌梗死12例,胸腹部外伤11例,心力衰竭10例,异位妊娠合并休克8例,急性中毒6例,刀砍伤4例,其中需2个通路以上静脉输液26例,11例在转运过程中病情加重,院内转运需要机械通气支持3例,1例在转运过程中突发呼吸心搏骤停。
转运的要求
转运前正确评估病情:转运前向患者或家属作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取得配合。对于有潜在危险性的患者,如重症颅脑外伤、大面积脑出血等患者,应尽量祛除增加颅内压的因素,包括转运前吸净痰液、控制躁动,转运中抬高头部、妥善约束等,并带上便携式吸痰器;对于昏迷患者应备口咽通气管及人工呼吸皮囊、气管插管等用物,对于有气管切开,应检查人工气道的固定情况,必要时加固,防插管脱落或移位。检查各引流管、胃管、胸管等、不要夹闭,并妥善固定,防止脱出。检查静脉通路是否通畅,各处连接是否紧密,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输液,确保转送途中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最好以整床转运,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甚至加重病情。对于昏迷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均要向患者公布统一的院前急 救电话,派专人进行急救呼叫受理、指挥调度、现场救护、转运监护等特色服务;对重症患者,医院须进行有效的现场急救,转运至医院的途中要监护及时、操作规范;患者运送到院内急诊后,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要成立必要预案,并建立相关制度,保障特殊情况下患者能先接受救治后付费。
转运人员的要求:负责转运的护士应有较强的责任心、准确的判断力、并具有独立工作和应急处理问题的能力,若患者生命体征不平稳,转运途中至少需2名陪同人员,要求主管医生同往。以保证转运途中患者病情突然变化时,就地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比如:北京各区市都将完善现有医疗梯队和专家组,增加重症医学、感染、呼吸、心血管、神经内科、血液科、儿科、妇产科等专业人员,改造或增加重症监护病房设施,储备成人、儿童呼吸机、监护仪等必要抢救设备,全面做好人员、物资、设备、药品的储备工作。
转运前充分准备和预处理:对严重创伤的病员窒息、呼吸道阻塞如不迅速解除将是致命的,此外要给予畅通气道。胸部创伤后窒息是现场和转送途中伤员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早期紧急人工气道建立是解除窒息的关键一步,对呼吸心跳骤停、呼吸衰竭的患者首先气管插管畅通气道;对颈椎骨折头不能后仰,应行气管切开术,对无法插管口咽部梗阻者可行环甲膜切开穿刺术。检查各种转运中应用仪器运转正常,蓄电量充足。对高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预处理,是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如清除患者呼吸道道分泌物。保证运送途中有足够的备药,另外需备抢救药如肾上腺素、阿托品、利多卡因等,同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携带不同的急救药物。在转运时采用便携式氧气瓶给氧,并检查氧气装置是否通畅。尽量避免使用氧枕供氧,因氧枕的氧浓度与流量难以估计与调节。如颅脑外伤患者,脑细胞缺氧是造成创伤后脑继发性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早期发现和治疗脑缺血缺氧,维持脑供需氧的平衡可能减轻颅脑外伤的继发性损害有骨折者给予简单而有效的固定,以减少骨折断端活动,防止血管神经进一步损伤和减轻疼痛,有利于防止休克的发生和加重。迅速补充血容量是抢救外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创伤性休克的患者是创伤与失血并存,因此,在初步止血的同时,应建立静脉通道。综合考虑院前的时間限制,严密观察病情,做好边抗休克边转运的准备。必要时指导家属或陪员协助完成,疑有颈椎损伤者使用颈托。
转运途中的护理:转运中应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患者的意识状态、呼吸频率与呼吸形态,同时应记录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转运途中抢救和治疗经过等。如脑外伤患者应加强瞳孔、对光反射、意识的观察和有无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外伤及骨折出血的患者要注意伤口敷料渗透情况;骨折固定肢体的注意观察血液循环情况;内出血患者观察皮肤湿度、神志状况,有无休克发生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冬天注意保暖。日前北京急救中心在执行1次长途转运任务中,率先使用新引进的无创呼吸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患者成功转运。此次任务是将患者从北京某医院重症监护室转送到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进行肺移植手术。在完成此次任务中,该呼吸机的优点体现明显,体积小、重量轻、更方便;双侧圆润的把手设计具有人性化,不易摔落,可以很简便地和院内呼吸机相替换;呼吸机底座有吸附功能,在车辆行进时受颠簸影响不大,比较稳定。比如某某医院专科护理管理委员会的组织下,专科护士小组全体成员在第1报告厅举办了1次主题为“院内急救工作坊”的培训班。主要内容包括危重患者的气道管理、吸氧装置、各种高级人工气道的建立、配合以及除颤仪的使用等等。形式包括理论授课、现场演示、分组练习等,向大家展示了临床使用的最新急救护理用物,讲解最新护理知识,形式生动、直观,并发放相关护理操作流程。此次学习班的培训对象主要针对各临床科室的带教老师,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现场气氛轻松而有序,学员的每一项操作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一一过关。通过这次培训,使学员们更直观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将课堂所学知识带回科室传授,以点带面,全面提高医院护理队伍的整体水平。
重症患者的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甚至生命体征的改变等。因此,重症患者转运前,医护人员应认真评估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估计意外;应规范患者转运制度;转运前与接收部门联系。确保患者转运安全,提高抢救成功率,延长患者生命,将是每一名急诊医护人员的职责,才能降低医疗风险,减少医患纠纷及不安全隐患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卢勇,苏磊,奏传毅,等.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探讨[J].中国急救医学,2005,25(6):457.
2 何梦乔,钟后德,毛任忠.实用急救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05.
3 卢宏丽.临床营养支持治疗的现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8,8(1):63-64.
4 蒋冬梅,唐春炫.ICU护士必读[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43-251.
5 许章英.院前急救对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护理,2003,9(7):500-501.
篇5:危重患者护理管理制度
1、危重病人入院、转科由所在科室的护士,先电话通知接受科室,并护送病人至病房。接收科室护士接到电话后立即通知医生、准备好病床及抢救物品,并做好病人病情交接。
2、护士应熟悉所管危重患者的病情、诊断、治疗及护理,正确实施基础护理和专科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做好相关急救准备。如患者病情变化,应立即通知医生处理,及时、客观、真实、准确地书写护理记录。
3、实行危重患者护理质量三级控制,责任护士和责任组长负责全面评估患者护理问题、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向护士长汇报,护士长需及时查看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落实情况。对病情复杂、护理难度大,涉及多个专业科室护理的危重患者,科室需上报护理部,必要时组织全院护理专家实行全院护理会诊。
4、实行危重患者主管护士参与医疗查房制,以利于制定正确、科学、合理的护理计划。
5、危重病人出科做任何检查应由医护陪同前往。
6、配合医生抢救时,护士应做到沉着、冷静、敏捷,并注意语言严谨,避免引起纠纷。危重病人抢救时,尽量避免病人家属在场,以免影响抢救工作的进行,必要时通知家属,听取家属意见。
7、护士下班前除做好护理记录外,必须将危重患者病情、治疗、观察重点,向下一班护士以书面及床头两种形式交班,不得仅做口头交班。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1、将病人安置在抢救室或监护室,佩戴手腕识别带,穿病员服,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
2、根据病情酌情给予合适的卧位,使病人舒适,便于休息,对于昏迷神志不清,烦躁不安的病人,应采用保护性措施,给予床栏、约束带、压疮防治垫等。
3、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等变化,及时发现问题,报告医师,给予及时处置。
4、保持静脉通道畅通,遵医嘱执行各项治疗、给药。
5、加强基础护理工作,病人做到“三短六洁”,使病人清洁舒适。
6、视病情给予饮食指导。
7、保持大小便通畅。
8、保持各导管通畅,妥善固定、有标识、防脱落、扭曲、堵塞,同时注意无菌操作,防止逆行感染。
篇6:危重患者护理安全制度
评估和安全防范制度
一、对危重患者进行病情评估的目的是早期发现危及患者生命的生理异常现象确定纠正异常现象的适当措施早期做出诊断。
二、危重病人病情变化的风险评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营养或代谢系统、排泄系统、实验室检查、导管滑脱危险等。
三、每班责任护士均需根据病人病情评估分管病人密切监测与记录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并需班班床头交接。
四、病人病情加重时再评估应由高级责任护士执行并落实相应的护理措施。
篇7:危重患者护理查房
梭形细胞肿瘤
梭形细胞肿瘤主要是以梭形细胞为主,可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形态学表现可以是癌也可以是瘤。如发生在上皮组织(如梭形细胞癌、梭形细胞鳞癌),也可以发生在间叶组织(如梭形细胞肉瘤,梭形细胞间质肉瘤),形态表现复杂,多类似肉瘤,或伴有形似肉瘤的间质成份,免疫表型既可表现为癌,也可表现为肉瘤,或表现为癌肉瘤结构等的一类肿瘤。该病变较难直接检查,需多方面的检测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等。
分类
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癌有时由非上皮性标记物表达,较易误诊为肉瘤 间叶性梭形细胞肿瘤:间叶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有时由细胞角蛋白表达,需与上皮来源的癌进行鉴别
梭形细胞癌肉瘤:有时单靠细胞角蛋白表达易误诊为癌。需结合临床,病变部位,组织形态学特征,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与子宫肉膜间质肉瘤,免疫组化角蛋白与波形蛋白都可表达,应注意鉴别
胃肠道或胃肠道外间质肿瘤:胃肠道或胃肠道外间质肿瘤,瘤细胞形态主要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混合细胞形式出现。胃肠梭形细胞肿瘤易被误诊为GIST(胃肠间质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有症状和体征的DVT患者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虽然早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症状,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必须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深静脉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抗凝治疗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案
(1)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先于华法令口服。华法令起效比较慢,用药早期可以诱导血栓形成。因此,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抗凝方案。
(2)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油腻,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6.每班测量患肢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8.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病因
1.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厌食,如严重的心、肺、肝、肾脏疾患,胃肠道淤血,脑部病变;消化道梗阻,摄食困难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胆道疾患、胃肠吻合术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2.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3.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等均可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质丢失。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可经腹膜丢失蛋白质。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丢失大量蛋白质。
4.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蛋白质分解超过合成,而导致低蛋白血症。
治疗
首先应治疗引起蛋白质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分解亢进的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无禁忌,可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使每日摄入蛋白质达60~80g,保证充足热量供应(2500千卡/日以上),并酌情使用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消化功能差者,可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输入血浆或白蛋白。
主要护理诊断
慢性疼痛
与疾病有关
营养失调
与摄入不足,疾病消耗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留置导尿管 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腹泻
与疾病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有关
腹泻有关 睡眠状态紊乱
与疼痛 咳嗽有关 知识缺乏
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
护理措施
1.2.3.4.5.6.7.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焦虑,做好家属宣教工作。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多饮水,忌油腻。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保持会阴部清洁。保持左侧患肢制动,抬高15°~30°。
篇8:危重患者护理安全制度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转运患者146例, 男89例 (61%) , 女57例 (39%) , 年龄19~81岁;脑血管意外55例, 心肌梗死13例, 重度脑外伤16例, 全身多发性损伤21例, 上消化道出血9例, 其他32例。
1.2 结果
146例患者转运中安全转运144例, 出现意外2例, 1例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转运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途中突发抽搐, 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 即刻给予电除颤, 并进行胸外按压等心脏复苏处理, 虽经医护人员积极抢救, 仍因抢救无效而死亡;另1例为全身多发性损伤患者, 途中突发呼吸停止, 即刻给予气管插管, 行呼吸机辅助呼吸, 经医护人员积极抢救, 患者安全转至手术室进行手术, 术后25d康复出院。
2护理体会
2.1 转运前准备
细致周密的准备是保证转运成功的关键[2]。
2.1.1 转运前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 做好解释工作:
解释院内转运的必要性、可能出现的风险、转运的方法, 以取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 并办理签字同意手续, 不可强行转运, 以免造成误会影响患者抢救。
2.1.2 人员的组成:
医护人员的陪同能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紧张情绪, 又可在病情变化时迅速组织抢救。转运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关系到患者的安全, 负责转运患者的医护人员应熟悉病情, 熟悉途中所进行的治疗护理措施, 熟悉掌握各项急救技术和各种急救仪器的使用, 以保证患者安全。
2.1.3 转运前患者的准备:
对高风险的危重患者进行处理是保障转运安全的重要措施。 (1) 出科前由护士测量生命体征, 了解患者的病情; (2) 转运前电话通知相关科室并交待所需的特殊准备; (3) 检查各种管道是否通畅、连接是否紧密, 并妥善固定, 防止管道扭曲滑脱, 清空尿袋; (4) 转运前清除患者气道分泌物, 呼吸困难或血氧饱和度较低患者预先气管插管, 保持呼吸道通畅, 备好人工呼吸气囊或便携式呼吸机; (5) 妥善约束烦躁患者, 适当应用镇静剂; (6) 输液时选用静脉留置针; (7) 准备好患者的X线片、CT片、病历、生活用品等; (8) 一般患者取平卧位, 头偏向一侧, 恶心呕吐者取侧卧位, 胸部创伤呼吸困难患者取半卧位, 颅脑损伤患者应垫高头部; (9) 根据不同的病种及病情轻重, 选择合适的转运工具, 最好以整床转运, 避免因搬运造成管道脱出, 甚至加重病情。护士在转运准备过程中, 保持有条不紊, 动作熟练, 并实施心理护理, 使患者及家属有安全感, 安静地配合治疗和护理[3]。
2.1.4 器械的准备:
对高危病例, 一般配备便携式多功能监护仪 (电量充足) 、人工呼吸气囊、气管插管盘、急救药品、便携式氧气瓶等抢救物品。
2.1.5 接受科室的准备:
与检查科室、病房、手术室及电梯房等相关科室和单位联系并做好相关准备, 争取密切合作, 缩短转运时间, 降低途中风险。
2.2 转运中监护
转运时抬起床栏或采用约束带交叉固定, 保持安全合适的转运体位, 意识障碍患者转运中避免剧烈震荡, 保持头部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 注意观察患者胸部起伏、神志、面色、血氧饱和度情况, 做好应急处理。如颅脑损伤昏迷者, 途中重点观察瞳孔变化、对光反射, 同时注意有无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等症状, 加强呼吸道的管理。外伤及骨折出血者要注意观察伤口包扎辅料渗出情况, 重点观察患者的皮肤温度、神志状况等, 如有病情变化应及时处理。转运途中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时, 应立即就地抢救, 同时呼叫附近医务人员协助。做好转运中记录, 记录内容包括患者各项监测指标数值、意识活动状态、检查或治疗期间情况及转运过程中进行的救治等。
2.3 转运至目的地的护理
到达目的地后, 护送人员应与病房护士一起将患者稳妥、安全地搬至病床, 搬运过程中注意保护患者隐私。做好交接, 交接内容采用专门设计的转运记录本, 交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随带物品、病情、检查项目、化验项目、过敏试验结果、输入药物情况、各种管道在位情况、伤口情况、皮肤情况及各种术前准备等, 接收护士认真阅读急诊护理记录单和转科小结, 了解病情, 双方确认无误后应签全名, 以保证患者安全并体现护理记录的及时性、客观性、合法性。
3小结
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转运前的正确评估、采取恰当的保护措施是安全转运的保证。做好人员、器材、药品的充分准备, 转运途中保持监护与抢救措施不间断, 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意外做好应对措施, 可降低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风险和伤残率, 为明确诊断及更有效的救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涵真, 危丽华, 董馨.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体会[J].中华误诊学杂志, 2007, 17 (7) :4027.
[2]吴文静.医院病房搬迁中ICU病人的安全转运[J].当代医学, 2007, 11 (21) :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