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 ,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 ,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 ,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 ,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 ,分析其理论原理 ,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 ,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 差异 全球化 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 :“所谓翻译 ,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 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 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 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 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 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 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正是源于英国的著名历史事件—1815 年滑铁卢之战。所以,如果翻译工作者能多了解彼此语言的传统文化及某些著名历史,这无疑对翻译有很大的帮助。
二. 宗教信仰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欧美人信基督教的居多, 认为上帝(god) 可创造一切,
因而有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的说法。而中国人则信仰佛教,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与此有关的词语如“借花献佛”,“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再如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 三个和尚没水吃, 要神形并茂地译成英语并不容易。主要问题在于信仰基督教的英语国家对“和尚”这个概念比较陌生,而有关和尚的典故更是鲜为人知。因此,译成英语时形意很难兼顾。所以只能传意或重形取其中一种,
传意可用英语中现成的成语:One boy’ s boy;two boys are halfa boy; threeboys are no boy. 再看下面实例: Being a teacher isbeing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如果直译为“老师一直在创造中,犹如泥土开始呼吸”是错误的,因为信基督教的人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是来自尘土,又归于尘土。因此,英语中的creation 往往与“上帝”有关,而dust 或clay 则常指“上帝创造的人”。由此可见中西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中。如果译者缺乏对这种文化个性的深刻了解, 就难以鉴别句子的文化内涵,对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 时间观念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英汉文化的差异, 两个民族在时间观念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英语中的“the latest news”译成中文就不能译为“最后消息”,而只宜译为“最新消息”。类似的例子如the latest discovery of sth(最新发现) , the latest development of sth(最新发展) 等。再看下面的例句“可是我们已说到故事的后面去了”。“故事的后面”不能译成“behindthe story”, 英文不这么说, 英语里表达相同意思的地道说法是视角相反的“aheadof the story”(把后面的故事提前说了) 。因此, 这个句子可以译成“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the story. ”译者如果缺乏对英汉民族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异作深入的了解,就会导致错误或误译。
四.日常谈话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1. 称谓的翻译。称谓是民族文化的体现,它们反映了习俗风尚和表达习惯。英文里的称谓比较笼统, 比较模糊, 在使用上表现出相对的随便, 它不象中文里的称谓,
非得把身份分得一清二楚, 这与西方社会的“人为本, 名为用”的价值观及中国文化传统的“重名分”有关。如父辈的男性亲属, 英语中概以“uncle”称之, 而汉语则有“叔、伯、姑父、舅舅和姨父”等称谓;“cousin”一词也可对应于中文里的“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姐、表妹”等称谓,因此英译汉时,就必须视不同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
此外, 我们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尊称, 谦称词或词语,
如“××君、××先生、×公、×老”以及“小人、寡人、鄙人”等等。要把这些词语翻译好,恐怕是比较困难的,因为英语里几乎没有与此相对等的尊称、谦称词语。因此, 在翻译时,只好将就按英语习惯表达,译成Mr. ××,而不能把“某某君”译成gentleman ××, 把“某老”译成senior ××,or old ××等等。
五.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由于社会 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使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来感受和体验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形成一种独特的观点和认识。而词汇的象征意义是最富有文化气息的联想意义的。譬如,英语有man’s best friend(人 之良友)的说法。谁能想到这是指什么动物呢?说“人之良友”是狗,许多人会觉得奇怪,在中国,狗往往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汉语中以“狗”为喻体的习 语几乎都是贬义的: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尾续貂,狗血喷人,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但在英国,人们对狗的看法和我们截然不同,他们喜欢狗忠 实、可靠、聪明、可爱的品质,把它视为忠诚的伙伴,dog在英语(特别是谚语)中往往含有褒情善意。A luck dog 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 把我的朋友看作是你的朋友Every dog has his day 人人皆有得意时Hot dog 热狗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助人过难关;又如“龙”这个词在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外国人却“谈龙色变”, 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龙) 不是中国人心中的吉祥动物,而是表示邪恶的怪物。在中世纪,dragon是罪恶的象征,圣经故事中恶魔撒旦(satan)就被认为是the great dragon。另外,dragon还有“泼妇’的意思,由此可知,dragon在英语国家人中所引起的联想与中国人的“龙”完全不同,所以,翻译时就要特别小心。 由于各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存在很大差异的,翻译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和习俗,从表面意义和形象构词到深层内涵和文化特征全都一一对应。这样就要求在进行翻译或是跨文化交际中,深刻把握其文化内涵,从而适应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进行有效交际的需要。 六.饮食文化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毋庸置疑,中国是一个有着源远历史的烹饪大国,其复杂的菜系更是举不胜数,当然对于国人来说,一说菜名就知道是什么菜,主料、烹饪方法、形状及口感都了解一清二楚,而对于外国人来说,如果直译的话,就有可能让他们产生误解。譬如,夫妻肺片,民间翻译:Husband and Wife’s Lungslice (丈夫和妻子的肺切片)麻婆豆腐,民间翻译:Bean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长满雀斑的女人制做的豆腐);如果是这样翻译给外国游客的客的话,可以想象他们是如何的表情,这顿大餐还进行的下去么? 所以为了避免笑话百出,我们可以这样翻译:夫妻肺片—Beef and Ox Tripe in Chili Sauce(泡在辣椒酱里的牛肉和黄牛肚);麻婆豆腐—Mapo Tofu(麻婆豆腐的汉语拼音。有些菜名翻译为避免直译产生误解,我们可以从主料、烹饪方法、形状或口感、人名或地名等方面来着手进行翻译。其中,具有中国餐饮特色的传统食品,使用汉语拼音命名,如饺子:jiaozi;具有中国特色且被外
国人接受的菜名,使用方言来拼写,如:豆腐:Tofu;中文菜肴名称难以体现其做法及主配料的,使用汉语拼音,并在其标注英文注释。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过“文化之间的差异比语言结构之间的差异给译者带来更多和更严重的复杂情况”。王佐良先生也曾经说过“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可见,要想译作传意, 甚至传神。首先心须克服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差异
综上所述,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语词的翻译。因此,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 如原译文语言与文化因素与译文基本一致时,可采用对等直译法、形象套用法、借用类似法等;如果原文语言的文化因素与译文不对等时,可采取求同存异法、意义 对等法、添加注释法等,当然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容易的事,而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 时难免出现引起读者误解和曲解的翻译。这就要在异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中找一个正确的切合点。
参考文献:1. 胡文仲1 文化与交际[M]1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 2. 邓炎昌,刘润清1语言与 文化[M]1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94 3. 彭保良.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 ] . 中国翻译,1998
4.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第二篇:文化差异对武当山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毕 业 设 计(论 文)
题 目:
系 别: 专 业: 班 级: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文化差异对英语导游词翻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以武当山为例
经济管理学院 旅游管理 T863-1 沈玮 20080630118
王超
摘 要
旅游业是中国近年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它能有效的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旅游翻译工作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语言的差异性对翻译工作的影响是非常重大的。在我们推动旅游业走向世界、推进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这一过程中,我们应重视文化差异对导游词翻译的影响并积极探索如何能够用最易接受的语言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给外国友人。本文旨在以旅游城市---湖北武当山为例,探讨对武当山导游词翻译的影响因素,研讨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剖析武当山着重导游词翻译工作的战略意义,并力图为武当山发展旅游翻译工作提供新策略。
关键词:旅游 翻译 文化差异 武当山
I
Abstract
Tourism is one of the most dynamic industries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It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cultures. Tourism transl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rocess。 However, in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the impact of language differences on the translation work is very significant. To promote tourism to the world, and promote the people of the world to understand this proces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act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he tourguidance, transl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 how we can use the most acceptable language to show the beautiful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the motherland to foreign friends .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the impact factors on the Wudang Mountain guides word translation ,a tourist city in Hubei province, to discuss the problems, analysis the significance focuses on the strategic of Wudang Mountain’s tour guide word translation work, which lies on the root picture shows the Wudang Mountain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ranslation of the new strategy. Keywords: Tourism
Translation
Cultural Differences Wudang Mountain
II
第一章 中西文化差异对导游词翻译的影响 .................................... 1 1.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 .............................................................................................
1 1.1.1词汇空缺的语言差异 ................................................................................................... 1
1.1.2词义不对称的文化差异 ...............................................................................................
2 1.1.3习惯用语的差异 ........................................................................................................... 2 1.2 思维习惯的差异性造成的影响 ......................................................................................... 3 1.3 语言表述的影响 ................................................................................................................. 4 第二章 导游词的翻译方法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 5 2.1导游词的翻译方法 ..............................................................................................................
5 2.1.1直译 ............................................................................................................................... 6
2.1.2删译 ............................................................................................................................... 6
2.1.3增译 ............................................................................................................................... 6
2.1.4类似法 ........................................................................................................................... 7
2.1.5意译 ............................................................................................................................... 7 2.2 中文版景点导游词内容详细经典而英文版却笼统简单 ................................................. 8
2.2.1 篇幅少、内容不全面 .................................................................................................. 8
2.2.2 文化内涵不深刻 .......................................................................................................... 8
2.2.3 部分词汇生僻、语法复杂不易理解 .......................................................................... 8 2.3 英文导游词翻译不规范,导游水平参差不齐 ................................................................. 9 2.4 景点介绍英语翻译多出现译错、译漏及硬译等现象 ..................................................... 9 2.5 导游词翻译忽略语言环境的影响 ................................................................................... 11 第三章 将跨文化意识运用到导游词翻译工作的战略意义 ....................... 11 3.1 对于景点名称的翻译,有助于国外游客更好的理解其文化内涵 ............................. 11 3.2 对于景点导游词的翻译,能使外国游客感觉到亲切、生动 ..................................... 12 3.3 对于景点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翻译,能让国外游客理解得迅速 ................................... 13 3.4 能有效地处理“文化碰撞” ........................................................................................... 14 第四章 将跨文化意识运用在导游词翻译工作的策略 ........................... 15
III 4.1 让导游学习客国和本国的历史文化 ............................................................................... 16 4.2 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能力 ................................................................................... 16 4.3 让导游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和积累经验 ........................................................................... 17 第五章 结束语 ........................................................... 18 致谢 .................................................................... 19 参考文献 ................................................................ 20
IV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一章 中西文化差异对导游词翻译的影响
旅游业作为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能够推动中国走进世界、推进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知。而导游词作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的一手资料,其表述的正确性,内容的全面性关乎游客的旅游质量、关乎游客对中国文化理解的准确性。然而,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述差异、思维习惯差异,使得导游词的英汉翻译工作十分复杂。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性及对导游词翻译的影响。
1.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差异
中文和英文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由不同的社会体系、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组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两种语言所包含的词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1.1.1词汇空缺的语言差异
基于不同的历史文化渊源以及宗教信仰等。两种文化背景下产生了许多功能相似、但细节差异巨大的事物。如:医药学、烹饪手法、戏剧等等。传统中医学是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以中药剂型结合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手段诊疗疾病的医学。而西医是在解剖学的基础上,通过体格检查等医疗器械诊断方法,采用手术及化学药物诊疗疾病的医学;中西方烹饪在选料、刀工、烹饪方式、调味的巨大差异使我们在翻译工作中很难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正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文化事务的碰撞,使得导游词的翻译工作十分复杂。以 “三清殿”的翻译为例,“三清殿”我们可以将其译为“Sanqing dian” 、“Taoist” 、“Trinity Hall”和“Taoist Trinity Hall”。三清殿内供奉“太清元始天尊、上清通天教主、玉清太上君”,故名“三清殿”。这三位是道教中地位最高的神仙,相传是老子得道之后,一气化三清。因老子是道教的始祖,也即是道的象征,所以三清殿也即是道的象征了,于是就有“Taoist”的译法。但是这种译法,显得很突然,外国游客很难将“道”与“三清”之间的关系理清。而“Trinity”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原意是“三位一体”,虽然能反映出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但是却不能很好的将“道”同时也融入其中,所以,“Trinity Hall”又略逊于“Taoist Trinity Hall”。
由此可见,由于词汇空缺所带来的翻译难题,我们应该结合中西语言的历史文化和具体的语境来斟酌翻译。
1.1.2词义不对称的文化差异
以大家熟知的“龙”为例。龙,在中国古代传说中,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神异动物。中华儿女将其视为民族的图腾并神化,素以“龙的传人”自称,以“龙的子孙”自豪; 而在西方,龙(Dragon)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能从嘴中喷火的巨大蜥蜴,,是罪恶和邪恶的代表。在这两种语言里,“龙”的词汇含义是不对称的。这一现象下,需要我们充分认知中西文化差异,在翻译工作中尽量避免由于词义不对称所造成的影响。武当山南岩的“道士塔”,字面翻译可为“Daoist Tower” 然而熟悉英语文化的工作人员可知这里用Pagoda会比较好。Pagoda指“(东方寺院的)塔”,而Tower则是(指现代的)塔。可见,在翻译工作中,需要我们熟知一些常用词汇的含义及其不对称性,把握好翻译的准确性。
1.1.3习惯用语的差异
在导游词翻译工作中由于双方文化的历史发展,往往会遇到很多习惯用语的差异现象。以下两例是比较简单的习语差异因素①颜色的差异。不同颜色在不同语言中含义不同,有些习语甚至差别很大。如:红茶(black tea)红糖(brown sugar) 鲜肉(green meat) 牛奶咖啡(white coffee)②动物在习惯用语中的形象差异。关于英汉习语动物形象差异,最典型的莫过于狗。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贬意:“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与此相反,中国人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呢的成份,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1.2 思维习惯的差异性造成的影响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土地与民生息息相关,所以就形成了“天人合一”这一中国文化的精髓。即把人与自然视为和谐统一的整体,人类文化与天命自然统一。这种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使中国人习惯于崇尚自然、不违天命的处世哲学和宿命论,认为在人与天地万物协调共存的世界中,存在着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的发展变化。中国的儒家与道家哲学就深深体现了这种观点。如“道生
一、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于道”等,这就是汉民族的循回式思维方式。所以,中国人表达事物总是按时间和事理发展顺序由因到果、由先到后、由大到小进行阐述。习惯于问题解决型模式,它们不仅在语言上如此,在文化艺术、经济活动中也都占有统治地位。也就是说中国人擅长具象思维。
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一向将人与自然分隔开来,认为思维是独立于自然之外的客观事物,讲究“人物分立”,人能够通过斗争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因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是一般是抽象思维,总是先概括后分解、先表态后叙述、先总结后事例、先整体后细节。
而思维反应在语言上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语言顺序、表达习惯等。我们来看两段同属介绍金殿的中英导游词:“金殿始建于明永乐14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总重有80余吨,共用去360余公斤的黄金。金殿的建造严格遵循的封建等级制度。屋檐装饰的龙、凤凰、海马和神仙等飞行走兽,数量是只有北京的紫禁城才有的。从檐顶仙人、龙、凤、狮子、海马等珍禽异兽,再到殿内神像、供器、几案均为铜铸鎏金。金殿所有部件都如此完美匹配,以至于没有任何缝隙。尽管经过风雨,雷鸣和闪电的侵蚀超过500年,金殿依然完好无缺。金殿,作为一个国家的财富,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技巧,同时也显示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古代科技水平。”
The Golden Palace, with a height of 5.45 meters and flying eaves ,decorated by dragon ,phoenix sea horse, and immortals, has profound effect on the ancient Chinese construction grade. Outside the gilt gold, all the house, engraved rare birds and peculiar animals, weighs over 80 tons. All the parts were so perfect matched that there is without any crevice. Despite the erosion of wind and rain ,thunder and lighting more than 500 years, the Golden Palace ,as one of national treasure,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wonderful Chinese ancient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architecture skills, but also reveals the wisdom of Chinese people and ancient scientific level. 上述节选的中文导游词在描述金殿细节上更具体、英文导游词则凝练,语序上中文侧重于先总后分,英文导游词的逻辑差异相比,还是很大的。
1.3 语言表述的影响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崇尚“中庸”,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 以仁、义、礼、智、信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南,接人待物,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的是群体性的文化,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因此,在文字及语言表达方面,讲究委婉、含蓄。在语境上,讲究迂回婉转,这样易为他人所接受。
而西方国家的价值观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来表现自我。“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因而西方的文字及语言习惯表达直接,抽象思维。
除此之外,英汉两种语言表述的风格也不一样。中国的文学表述风格强调意象和神韵。对于一件事物的描述需要主观的想象。而英语的表述则注重事实,习惯将事物的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表述出来。相较下更直接、理性。
因而,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将汉语中意境优美、描写生动的语言中转化成言简意赅的语言,便于外国游客的理解。
以“武当山位于湖北丹江口市境内。这里风景秀丽,四季景色各不相同:春天繁花似锦,夏季高山耸翠,秋天金桂飘香,冬季白雪皑皑。”一段为例
Wudang Mountain is located in Danjiangkou,Hubei Province,There are four distinct seasons with their own features, the mountain is green and full of flowers in spring; there are wind, thunder, and rainstorm with cloud and fog twisting the mountain in summer; the forest are in gold yellow and the laurels send fragrance in autumn; all the mountain is covered by the white snow in winter.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通过这两段简单的中英文比照,可以发现,汉语表述意境优美,语言生动且简洁,而英语表述很直接、没有汉语表述的意境和神韵。
第二章 导游词的翻译方法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武当山英文导游词的翻译存在许多问题,本章将着重初步分析导游词的翻译方法及翻译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导游词的翻译方法
2.1.1直译
旅游资料的翻译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心理习惯和文化传统。直译法既能保持原有思想内容的真实,又能增强译语的表达效果,吸引了游客的注意力,增加了旅游兴致,加深了游客对该地事物含义及来源的理解。旅游资料中大量的地名、景点名都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来翻译,如北京(Beijing)、上海(Shanghai)、黄河 (theYellowRiver)、九寨沟(Jiuzhaigou)、武当山(Wudang Mountain)、太子坡(Taizipo)等。
2.1.2删译
在旅游资料中,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若逐字逐句对其进行翻译,不但对理解原文起不到任何帮助,而且外国游客也看不懂,失去了翻译的意义。这时就应该对资料进行适当地删改,如“游客朋友们,眼前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紫霄宫了,它是武当山宫观中保存最完好,同时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处建筑群。道教有“洞天福地”之说,(手指左边)大家有没有看见那块巨大的铜牌,上面刻着“紫霄福地”四个遒劲的大字,这个称号来源于唐朝贞观年间。紫霄宫背靠的山峰叫展旗峰,大家看他像不像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译文:“Now the magnificent and boundless building in front of us is Purple Cloud Palace .It sits at the foot of Stretching Flag Mount,which similar to a flag stretches.”译文中删除了的翻译,一是因为删除后并不影响译文,不影响读者对原问其他部分的理解,另一方面“洞天福地”概念复杂、简单的原文基础上的翻译不能解释其含义,故此处将其删除,利于导游行程。
2.1.3增译
由于中国独特的历史发展进程和丰富文化积淀并不为外国游客所熟知,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使译文更容易被外国游客理解。但是采用增译法必须本着对原文本信息充分理解和接受的原则,所增内容一定不能仅仅是文字的堆砌。如:武当道教在明朝时迎来其发展的巅峰,明成祖、朱棣处于政治原因大修武当,宣布其多为受真武大帝的庇佑。由于明成祖对中国游客来说耳熟能详,没有必要多做解释,而外国游客则对他的身份不甚了解,因此,译文中有必要用“Cheng Emperor, the third emperor of Ming Dynasty, A.D.1402-1424”来补充说明朱棣的身份。
2.1.4类似法
这种方法是把中国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典故与英语文化类似的东西进行比较,拉近不同文化间的距离,用类似的事物来说明会产生“由此及彼”的效果,使外国游客更容易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比如我们常将我国历史传说中的梁山伯和祝英台比作莎士比亚作品中的Romeo与Julie,“清明节”译为“Chinese Easter”。又如,武当山龙虎殿中青龙白虎两位神将因其在道教中为“护法”,我们可将其类比为“the god of bodyguard”,这样的翻译可使外国游客对两位神将的了解更为透彻、更形象,易于产生共鸣。
2.1.5意译
在汉语的旅游资料中会涉及很多源于中国文化的人名、地名、节日或者文言文。对于汉语游客来说,这方面的知识大多常识,不需要额外的介绍,但对于外国游客而言却难以理解,所以在翻译时可通过整体意思翻译寻求文化信息的传达,以达到让读者或游客理解的目的,如“元宵节那天,人们都要吃元宵”,译文: During the Lantern Festival(which falls on the fifth of lunar month), it is a common practice to eat Yuanxiao, which is a sweat dump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flour 。译文对元宵的解释说明弥补了“词汇空缺”,很好地传递了文化信息。再以老子的《道德经》中的一句“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为例 。译文:“What is in the end to be shrunk, must first be stretched. Whenever it is to be weakened must begin by being made strong. What is to be over thrown, must begin by being set up. ”。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总之,通过分析中西文化的差异,找到旅游汉英翻译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抽象出较好的翻译方法,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就可以较完美地把中国的旅游胜地介绍给外国友人。
2.2 中文版景点导游词内容详细经典而英文版却笼统简单
打开百度,武当山导游词搜索结果有83,4000个,而武当山英文导游词搜索结果有8,340个,在当当网上,武当山导游词搜索结果有2件,而武当山英文导游词搜索结果有0件。简单的数据说明了一个事实,中文版本的导游词在数量上远胜过英文。在笔者所能搜索到的几篇武当山英文导游词中,普遍存在几个问题:
2.2.1 篇幅少、内容不全面
笔者收集的几篇导游词中,各景点导游词单词词数从1000-2500不等。以一篇描写玉虚宫的1092词导游词为例,用正常语速念完为1分52秒。很难想象,偌大的玉虚宫就容纳在了这不足2分钟里。(教材)就是这些构成了武当山英文导游词的全部。非专业出身的自学者,往往只能七拼八凑,才能搜集到景点的有效信息
2.2.2 文化内涵不深刻
导游词内容的不全面,导致文化翻译部分很多都是蜻蜓点水般的带过。以紫霄宫“二十四孝”图为例,二十四孝图置于此,是因为道教讲究“不忠不孝,不入道”。在现有导游次中很少有提及二十四孝图。即便提及,也是一句话带过。笔者认为,“二十四孝”图的翻译应该着重中国人“尊敬父母”的传统文化,结合游客的文化背景向游客生动细致地讲解24个感人故事加深游客对中国“孝”文化的理解。
2.2.3 部分词汇生僻、语法复杂不易理解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导游词是一种口头语言。口语语言需要我们在表达时能够简介、明了,使听众理解。“生僻”是针对听众来说的,以“绿松石”为例,笔者所接触的游客中,大部分非英语母语的游客对“turquoise”第一时间是无法反应。又如道家常说的“生死轮回”,有“Reincarnation” 和“The cycle of life and death”两种译法,“Reincarnation”的原始意思是“化身;转世”,虽然简洁但不易理解。后者虽然表述长,但却易于理解。
2.3 英文导游词翻译不规范,导游水平参差不齐
在导游词翻译工作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很棘手的问题——“一词多译”。也就是说,在对很多景点进行翻译时,同一个名称可以有很多种译法,没有统一标准,很不规范。所以,很多时候导游们只能依据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翻译。如紫霄宫,现有导游词中多将其翻译为“Purple Cloud Palace”。带团过程中,我们发现,紫霄宫景区的标示语将其译为“Purple Heaven Palace”。对于不熟悉景区的游客而言,这样的误差很可能使其认为Purple Cloud Palace和 Purple Heaven Palace是两个地方而迷路、丢失;
另一方面,武当山旅游的导游团队中外语导游供给有限且水平参差不齐,制约了导游翻译工作顺利开展的程度。笔者曾在武当山遇见一位生涩的男导游,身旁一位手腕和手指带满绿松石的欧籍男士,相伴无语。正是因为导游队伍的良莠不齐,使得导游翻译功能的不良实现。
2.4 景点介绍英语翻译多出现译错、译漏及硬译等现象
这种现象多出现在中国特有的地名、人名、菜名、建筑名称、历史时期等。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游客而言,简单的音译可能不足帮助其理解内容。然而,太过生硬的翻译,又很容易使游客领悟不了其中的含义。
“南岩(含南天门、北天门、乌鸦庙、拜斗台),又名“紫霄岩”、“独阳岩”。因面南而故称“南岩”,其全称“大圣南岩宫”。是武当山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结合的最佳之处,其景色宜人,驸马都尉沐昕盛赞南岩为“秀拔中天载巨鳌,瀑声直下鬼神号,气吞太华银河近,势压岷峨玉垒高”。南岩宫素以风景优美而著称,俗有“南岩的景致,紫霄的杉”之说,南岩是武当山三十六岩中风景最优美的一岩。”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其对应的英译为:“Nanyan (including Nantianmen, North Heavenly Gate, crow temple worship bucket), also known as "the Zixiao rock", "independence, positive rock". For the south side it is called the the Nanyan ", the name" Story Nanyan Palace. Wudang Mountain landscape combined with the natural landscape and its scenic, consort Du Wei Mu Xin praised Nanyan for Xiuba Zhongtian contained giant ao waterfall sound straight down the spirits No. swallowing air too China Galaxy nearly overwhelm Min the Mindanao Yulei. "Nanyan to scenic known, vulgar of Nanyan the views, the Zixiao the fir "said Nanyan is one of the most scenic Mount Wudang three 16 Rock rocks.”
从这一段的翻译中,不难看出像“Nanyan” 、“Nantianmen” 、“the Zixiao rock” 、“Du Wei Mu Xin” 、“Xiuba Zhongtian” 、“ao”和“Yulei”都是直接通过汉语拼音来代替的,还有“Nanyan for Xiuba Zhongtian contained giant ao waterfall sound straight down the spirits No. swallowing air too China Galaxy nearly overwhelm Min the Mindanao Yulei.” 、“Nanyan to scenic known,vulgar of Nanyan the views”等完全是错误的。外国游客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整篇的解说词显得极其的生硬,就是简单的逐字翻译,不顺畅。
倘若注意到文化的差异性对语言的表述风格的影响,即:汉语注重意象,其表述显得含蓄,生动;而英语则注重“形象”,其表述显得直接,逻辑严密。在翻译时就注重语言的变通,将汉语里的抽象化在英语中具体化,将讲汉语中的主动化在英语中被动化(因为英语中多被动语句),讲汉语中的句式结构的“统一化(解说词中有很多排比句,结构一致,以此为美)”在英语中“多变化”。
以下便是融合了上述思想,对上段解说词的一个不错的翻译:
“South Grotto (including the South Fontanel, the North Fontanel, the Crow Temple and the Place of Kowtowing Dou), also called “Purple Clouds Grotto”, “Solely Positive Grotto”. It is called “South Grotto” because of facing south, its full name is “Mahatma South Grotto Palace”. The scenery is beatiful, it is the place that humanities and the natural landscape best unified of Mt. Wudang. Mu Xin, the emperor son-in-law highly praised the south cavern that “mountain stands erectly from the huge turtle, waterfall falls straitly, waking up the gods. It is so high, almost nearest to the galaxy. This kind of vigour could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make Min’e Mountain look small and the snow stack is very deep”. South Grotto Palace is famous by the fine scenery, saying “view of south cavern, cedar of purple clouds”, and its scenery is the most exquisite one among 36 caverns in Mt. Wudang.”
通过对比,不难看出二者的功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后者在一些景区名称的表述或者是文言文翻译上,顺畅、将其中文含义很完整的展现出来,这样也便于外国游客的理解。
2.5 导游词翻译忽略语言环境的影响
我们假设一下,一位外国游客意欲去前面路口的“Big Wheel”,如果他告诉你“I want to go to Da Zhuan Pan”,是不是更容易让你理解,他的目的地是“大转盘”。尽管游客身边有一位专业的景点导游,但是他还是要面临一个中文的语言的环境。而在这个环境里,他所能接触到的语言助手是非常少的。因而,需要我们在导游词讲解的过程中,将重要的信息以中文灌输给游客,比如景点的名称、宾馆名称、站台名称,游客喜欢的菜名等等。南岩,Nanyan-south cliff 导游人员可先将景点的中文名陈复述一遍、再用英译名称解释一遍,加深游客的印象。
第三章 将跨文化意识运用到导游词翻译工作的战略意义
3.1 对于景点名称的翻译,有助于国外游客更好的理解其文化内涵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导游词翻译工作,是提高服务性质量的工作,是弘扬中华文化同时又把外来文化引进吸收的工作。也即是将中外文化同时真实地展现出来的一个过程。那怎样才算是真实呢?就拿对于景点名称的翻译来说吧!在此次实地考察中,就发现很多景点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名词的名称都很不规范,很多名称甚至直接用汉语拼音代之。例如:“紫霄岩”有“zixiaoyan” 、“Zixiao rock” 、“Purple Clouds Grotto”等。第一种翻译就是直接用拼音来代替,字面的意思及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完全没被展现出来;第二种翻译虽然能从字面上将其翻译出来,但是还是缺乏意境美,因为这个名称的意境就蕴含在“紫宵”二字中,这种译法在外来游客看来还是不明白“紫宵”的含义,更不会把这同仙境联系起来。因为首先道经称真武神曾在此修道,功成飞升,所以在武当山的景点中此地极其被重视;另外在道教建筑中,宫观的山门是非常重要的,走进山门就意味着走进了神灵区。传说中南岩的南天门是进入天宫的第一重大门,所以人们一提到南天门,马上就能联想到天宫仙境。而第三种翻译就综合考虑了这些因素,运用了跨文化意识,将“紫宵”用“紫色的云”来代替,可见其意境是对等的,而“岩”用“窟”来代,既不失本意,又根据文化气息。
在翻译中,因重视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在此前提下,在对其词组做一些灵活的变通,就能使得国外游客更好的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3.2 对于景点导游词的翻译,能使外国游客感觉到亲切、生动
由于武当山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极其深厚,所以现今对其各个景点解说词都是力图华美,引经据典,极富诗意。这也给对外的翻译工作“出”了很多难题,它不仅仅是表现在字面的翻译问题上,导游对每一个景点的解说词的理解层次也存在差异性。很多极富诗意的解说词,连导游们自己读起来都感觉难以品味出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将其翻译成生动,易懂的英语解说词,其难度可想而知了。
例如:“云来空谷,沾衣拂袖”。其对应的翻译有:“Cloud to valley, stained clothing walks”;“ The cloud empties the valley, stains the clothing flicks the sleeve”;“ Clouds come to an empty valley, and his sleeves”等。很显然,这几种翻译,都没能将原句中极富诗意的意境展现出来。倘若平时多留意一下,弄清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意境,也不至于在翻译时用“stain”来形容云沾衣的意景。因为,“stain”在英语中的意思是“沾污、污染”,而此句诗是出于明朝的王在晋在游武当山时,一路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上云气往来,忽阴晴,景物苍茫,半隐半见,山谷间充溢着云气,时而翻滚,溢出山谷,从诗人的袖间轻轻拂过,以致沾湿了衣襟。诗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一般,如痴如醉。可见说云气玷污了他的衣袖,这与诗人的原意正好相反。所以此处应该用“bedew”来代替较合适,即原句可以翻译成:“The cloud empties the valley,bedews the clothing and flicks the sleeve”。句中将“云”主动化,既生动又符合外来游客的表达习惯,从而使其理解起来就要容易得多,且诗中的意境也得到了极好的表达。
再如在对武当山上供奉的最高神——三清,作解说时如果直接对外来游客讲述有关三清的神话故事时,就会发现很多外国人觉得很疑惑,因为他们对我国的文化知之甚少,甚至有几位游客就直接问道:“道教里不是说老子是最高的神么?为何这里又说真武大帝是道家最高的神呢?”很显然他们听完解说后仍旧没能理清二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在道教中,当然是三清高,三清在玉皇之上,无极界的尊神,真武大帝(玄武大帝)只是太极界的。武当山道教最高尊神是真武,说的是武当山的主殿供奉的是真武大帝。道教不是每个庙都要供奉三清的,不同的庙,其主神可能是不一样。如,吕祖宫的最高尊神就是吕祖(吕洞宾)。
因此在翻译时,就因注意到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如:在解说时,可将老子比作是国外游客人眼中的宙斯或耶稣。将真武大帝比作是阿波罗(神话中真武大帝是太上老君第八十二次变化之身,他一心向道,并发誓要扫尽妖魔,为人间带来光明;阿波罗,宙斯之子,是光明之神,在阿波罗身上找不到黑暗,他从不说谎,光明磊落,所以他也称真理之神。此处,姑且将二者对等。)。这样就会使得外来游客觉得很亲切,对各个神的理解就相对而言要轻松得多了。
3.3 对于景点中的人物和事件的翻译,能让国外游客理解得迅速
由于很多景点除了自身的美丽景色吸引人外,与景点有关的名人及事件更吸引人了。在一次实地考察中,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重点的对外来游客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受调查的100名外来游客中,通过数据分析知:83%的游客来武当山旅游的初衷是想见识一下武当功夫,11%的游客是为了欣赏一下武当山的风景,只有5%的游客是为了想了解一下中国的道教文化。由此来看,导游翻译的重心不能仅仅只局限在对景点风景的介绍,而更因重视对各个景点中所蕴涵的人或事的解说。当然在解说中还因注重跨文化意识的运用,因为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前提。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例如:“„„明成祖朱棣大建武当山,役使军民工匠30万人,历时12年,建成9宫、8观、36庵堂、72岩庙、39桥、12亭等„„”对此句进行翻译时,若不注意对朱棣身份的介绍,以及其相应的年代的定位,外来游客必然就会不明白。他们对中国的历史并不太了解,所以根本就不知道朱棣是谁,更不会知道明朝具体是指什么时候„因此在翻译时,就因注意这些问题,带着较强的跨文化意识来翻译就显得很必要。以下是运用了跨文化意识来翻译的一个例子:“„Emperor Zhu Di (1402-1424) of Ming Dynasty paid great attention to Wudang Mountain and built Wudang on a large scale. Under the work of 300 thousand soldiers, workmen and craftsmen, through twelve years, Wudang Mountain shaped 9 palaces, 8 temples, 36 ancestral temples, 72 rock temples, 39 bridges, 12 pavilions etc. „”
例句中通过对朱棣增加相关的背景资料, 来补充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份及他在历史上的地位,清楚的介绍了这一位皇帝的同时,又通过附加信息“(1402-1424)”既介绍了朱棣的在位的具体时期,又间接的介绍了明朝大致是在什么时候。而后面对多个数据进行介绍时,所采用的句子结构也显得灵活,简洁。在整体上看,实现了对等的翻译。同时外来游客也能迅速准确的理解解说词中的人物及事件的信息。
3.4 能有效地处理“文化碰撞”
旅游业是文化交流的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决定着这一方式成败的关键因素就是旅游翻译。由于文化存在着差异性,所以,两种文化也必然就会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碰撞”。因此,在旅游翻译时就应当有意识的尽量去避免之。这才能够在文化交流中取得成功。
那如何才能够避免之呢?单靠英语水平的高低还远远不够,导游还必须得会运用跨文化意识。在此次的实地考察中,就有很多为消除外来游客理解困难的的解说词例子,就拿对金顶的一段导游词来说吧!其中有这么一段:“„„太和宫整体建筑布局是依据天险,随山就势,充分的利用其山势起伏。在构筑上借其险峻而添其隆重,以达到肃穆庄严、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有着垂悬中的稳重和独步云天的威严。古人称之为:“千层楼阁空中起,万叠云山足下环”,并说这是“补秦始汉武之遗„„,历朝罕见„„”。
这段解说词引经据典,言辞华美,充满诗情画意,对武当山建筑的艺术欣赏风格也是典型的中式审美观。倘若在翻译时,若一尘不变的加以翻译,就算翻译得再标准,恐怕外来游客也很难想象出其所描述的意境。因为西方人在表达方式习惯上开门见山,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逻辑性很强。当他们描述景物时,强调理性和主客体分明,即人要以一种客观的眼光看待景物。
以下是摘自中国武当网的一段翻译:
“„„Standing in front of Golden Palace, you can have a panoramic view of the beautiful scene of Wudang Mountain, as far as 400 kilometers away. All the peaks are stopping at the static moment, just like raged waves, which wonderfully advertises the holy prestige and lofty imperial power. Meanwhile, you can also view many fantastic natural astronomical phenomena and learn many widespread fairy tales.„„”
从此段翻译来看,同样是对武当山金顶的整体概貌进行描述,但是,描述的角度及具体的类容都做了很大的变化。翻译中很注重对实景的描述,言辞虽质朴,但是也能够将金顶的大体轮廓勾勒出来。这种对景物的描述方式正好与西方人的思维习惯相吻合。其功效是自然的了。而在肢体语言方面也是容易出现“碰撞”的,如:在叫他人过来时,我们常用手心向下, 手指向内弯曲摆动的手势, 而外国人则是使用四指弯曲食指向内勾动的手势。在他们看来,我们的那种手势是在召唤小动物走近时用的;而在我们看来, 他们的这种手势则是一种挑衅性。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只能是寄希望于跨文化意识了。只有对国内外的文化都有所了解,才能有效的化解这些“碰撞”。
第四章 将跨文化意识运用在导游词翻译工作的策略
跨文化意识是指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的一种意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导游词翻译工作需要我们树立跨文化意识、跨越文化界限,避免因文化差异引起的翻译与理解问题。而在日常的翻译工作中,我们可以从各方面积累,树立跨文化意 15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识观念、打好语言知识基础。将跨文化意识运用在导游词翻译工作中,从而提高导游词的翻译质量和准确性,为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
4.1 让导游学习客国和本国的历史文化
国内外的人之所以会在交流沟通方面出现诸多的差异性,就是因为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存在着差异性。每种历史文化都会给各自的语言打下鲜明的文化烙印, 使之具有不同的文化标记。如中国的语言表达喜欢借景抒情,强调物我一体的意境的传达, 主观色彩极浓;而西方的语言表达则注重理性,强调模仿和再现。因此,我们以委婉含蓄、简隽空灵、工整对偶、节奏铿锵为美;而西方则以思维缜密、简洁自然、构架严整为美。在翻译中,如果不能意识到这些因素的差异性,就很难使得外来游客较好的理解我们的文化。
而这种意识是必须得建立在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功底的基础之上的。不了解一些中外的文化,就算有这方面的意识,也是无济于事,因为它是译者寻求最佳翻译方式的导航灯。因此,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就必须学习客国和本国的历史文化以充实自己的文化储备,这样才能使得自己在翻译实践中从容不迫,信手拈来。
(1)学习客国历史。武当山建筑时期始于唐贞观年间,至明朝达到巅峰。导游人员应该认真学习此段历史,在讲解中通过东西历史时期的对比,加深游客对武当山建筑时期的理解。
(2)学习客国的宗教信仰及神级体系。道教作为中国的传统宗教之一,有着自身的神体系。学习两种不同的神级体系并加以对比,在游客难以理解是可将其类比;学习客国的宗教信仰有利于导游理解游客的价值观的宗教观念。
(3)学习客国的风俗习惯。帮助导游理解游客的生活习惯、理解中国文化和景区与游客生活环境的异同性,在讲解时可着重注意。
4.2 树立跨文化意识,提高语言能力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武当山,是中国的道教圣地,道教的文化极其深厚。作为导游,想要将其深厚的文化及俊秀的自然景观介绍给外来游客,且使其产生与国人同样的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反应,就必须得要讲究方法。从宏观角度来说,将跨文化意识运用于导游翻译工作中。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就必须总结制定出相应的方法体系。
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灵活运用直译、增译、删译、意译、类比翻译法。树立精准的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过程中,兼顾中西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在实际的翻译中,同时兼顾达到最佳效果。总之,导游词翻译应本着以最佳的翻译方式为外来游客服务,方法是基础,导游们只有将其熟练的掌握了、灵活地运用,才能更好的将我们的文化展现在外来游客面前,才能深深的吸引他们。
4.3 让导游在实践中细心观察和积累经验
做任何事情都得理论联系实际,旅游翻译工作更是不能例外。导游们只有投身于实践中,才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投身于实践中也能找出理论与实际间所存在的差异性,竟而寻求新的途径来解决,从而进一步的提高自身的能力。
但是,实现这两点的前提条件是:导游必须得心细,善于观察和善于积累经验。就拿对武当山道教文化的解说来说吧!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莫过于“阴阳学说”呢!它是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也是道家的世界观。其具体的含义极其的丰富和抽象,相信很多国内游客也不一定能深层次的理解它,倘若依旧是直接的对那些外来游客们“长篇大论”一番,我想效果也是甚微的。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我们在平常的读书学习中,细心的观察,善于思考。当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历史文化时,肯定少不了要学习一下其哲学思想。而在在现在的西方哲学界中,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体系莫过于马克思所创立的哲学思想。相比而言,外国人肯定对其要熟悉得多。而在马克思哲学里就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并运用辩证法对物质和意识究竟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同时他又强调二者的对立统一性,这和阴阳学说里的“阳主阴从”的思想很接近。阳与阴之间的关系也可近似的理解为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虽然这两者思想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二者在对各自所建立的两大对立体系究竟是能分还是不能分这一问题上产生了分歧。我们主张“阴中有阳” 、“阳中有阴”二者是不能分离的,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他们主张“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即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的。„„但是,在文化交流时,我们重在强调这两种思想分别对东西方人思想的影响力的大小,也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即是要说明阴阳学说思想体系的建立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与西方人眼中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的建立同样伟大。
所以,在翻译时就可以通过对比、联想等手段来对我们的文化进行解说,导游便可少花费一些精力,同时还能使外来游客能够真正的了解到我们的文化的深度,一举两得。而起到这些事半功倍的效果,是建立在平常的细心观察和积累这一基础上的。可见,想要将武当山旅游翻译事业的质量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档次,就必须得在培养导游人才的过程中,注重对其的实践性教育。因为实践出真知!
第五章 结束语
导游词的翻译工作是一门艺术,因为它本着以传递信息,传递文化,促进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为目的,内容涉及到如何去平衡化解不同文化间的差异给交流所带来的问题,并且力图使不同文化各自所具备的特色尽情的展现出来,以期达到和谐共处、文化大融合的理想境界。文化差异又是导游词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障碍。导游词作为旅游业承载信息、传播友好的媒介,翻译工作的重要是极具战略意义的。作为这一重要工作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的完成者,导游必须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己任,对中英文化的差异性做充分了解。只有在掌握语言能力和充分了解不同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加之合理的运用翻译策略,才能跨越文化差异,从而为我国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以改善旅游对外服务的水平。
致谢
本论文经过三个多月终于顺利完成。在这里首先我要感谢旅游管理教研室的所有老师以及王超老师的精心指导,从论文选题、开题、调研方案到论文修改,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布局到论文的语言、格式等细节修改,王老师都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次,我要感谢专业老师的耐心教导,为我提供打下了良好的专业基础。
在完成本论文期间,学校导师们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从理论的研究还是做人的道理上我都受益匪浅,我在这里表示诚挚的谢意!最后还要感谢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管理系机房的老师,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环境。
参考文献
【1】 杨慧,导游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探析,翻译交流,2007/12 【2】 孙亚玲,跨文化交际中的东西方文化差异研究,无锡南洋学院学报,2006/9 【3】 师蕾,旅游景点涉外旅游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4】 丁桂秋,初中英语词汇教学艺术初探,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3 【5】 姚数萍,浅谈中西方文化差异,华章,二○一二年第二期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6】 方玉琴,认知语言学与文化差异的语言翻译,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年3 月
【7】 全红 余志科,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研究,论文展台,2011,12 【8】 张冰天,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互译问题探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4 【9】 YANG Chun-quan,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ranslation and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Journal of Hubei Vocational College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Vol.6,No.3,2008 【10】焦阳 索龙嘎,中西文化差异对旅游业汉英翻译的影响,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21
第三篇:对中国历史有很大影响的翻译家林纾的历史故事
中国的文化在传播的过程中有一种人的功劳是非常大的,那就是翻译家。在中国早期翻译家中有一个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大的影响,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林纾。林纾小的时候家里非常贫穷,父亲常年不在他的身边,只有母亲陪伴着她,所以导致林纾小的时候是一个心思非常敏感的人。有关于林纾的故事非常多,从林纾的故事中也能够看出林纾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人。林纾小的时候家里非常困难,这导致他非常懂事。于是他开始认真学习,希望可以报答父母。由于他学习很认真,所以在考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并在后来中了举人。之后,他将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因为刻苦,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精通了中国的历史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林纾的故事也是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的。
有一天他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带回来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后来人们所知道的《茶花女》,他的朋友将这个故事讲给他听之后他非常的感动,于是他决定将这个故事传播到中国。他们想了一个办法,他的朋友负责口头叙述,而林纾负责记载,说到小说高潮的时候两个人经常因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抱头痛哭,他们两个人就这样翻译了《茶花女》这部小说,翻译了这部小说之后,林纾的名气逐渐在中国响亮了起来。从林纾和他的朋友翻译《茶花女》的过程中会因为主人公的遭遇而流泪的故事中就能够看出林纾是一个情感非常细腻的人。
林纾赍米
林纾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能力的一个学者,他在小的时候就表现出非常好学的特质,不管在什么时候他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也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够有后来的成绩,实际上林纾除了在学习上有很高的成就之外,他的人品也是值得人们敬佩的,在他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就知道尊重自己的老师,而林纾赍米这个典故讲的就是林纾对老师的尊重。那么林纾赍米这个故事究竟的是什么呢?
林纾赍米这个故事中讲的是林纾小时候的故事。林纾小的时候在一家私塾上学,但是那个私塾的老师非常贫穷,经常是吃了下顿没下顿。但是由于他是一个老师,非常要面子,所以不愿意向自己的学生求助,但是细心的林纾发现了这个秘密,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帮助老师。首先,他回到自己的家中用袜子装了一把米放在袜子里,第二天来到学堂的时候将这些米给了老师,老师看到之后非常的生气,因为他误会林纾的米是他从别人家偷来的。
林纾回到家中把这件事情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林纾的母亲听了之后,虽然也知道他是一片好心,但是却觉得他用的方法不对。于是她将这件事情的分析给林纾听,告诉他用袜子装米是一种非常不礼貌的行为。林纾听后知道是自己做的不对,于是第二天他重新带了一些米送给了自己的老师,这一次林纾的老师才接受了他的米。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林纾在一片好心被老师误会了之后,不仅没有心生怨愤,而是向母亲求助,并且还愿意帮助老师,这样的品质是非常难得的。
林纾都翻译过谁的小说
林纾是翻译家中的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人物,林纾一生中翻译过非常多的作品,其中不管是美国的、英国的还是俄国的他都有所涉及,那么林纾都翻译过谁的小说呢?事实上虽然林纾一生中翻译过非常多的作品,但是实际上对他的影响力最大也是对中国的文化界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的名字叫做《茶花女》。
《茶花女》实际上是法国的著名作家亚历山大?仲马的作品,人们通常习惯称呼他为小仲马,这本小说当时在法国出版的时候就受到了非常多人的喜欢,当林纾的一个好朋友将这本书介绍给他之后他就决定将这本书传播到中国,所以林纾不仅仅翻译过小仲马的书而且还是第一个将小仲马的书传播到中国的人,由此可见,《茶花女》这本书对林纾的意义。
说起小仲马,他的人生也是非常值得人们同情的。人人都知道大仲马,但是在小仲马成名之前却很少有人知道小仲马就是大仲马的私生子,大仲马在一次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小仲马的母亲,二人生下了小仲马。可悲的是,大仲马虽然承认了小仲马是自己的孩子,但是却始终没有承认小仲马的母亲,这使得小仲马的身份极其尴尬。
对于林纾究竟翻译过谁的小说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他除了翻译过小仲马的《茶花女》之外,也翻译过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的小说。林纾除了翻译过他们两个人的作品之外,还翻译过托尔斯泰、狄更斯等人的作品。
第四篇: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摘要】中国自古是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这些都是来自儒家的文化,因为儒家的文化源远流长对中华文化影响较大,大到国家政治,小到家庭生活,都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本文讲述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文化;中国文化;相互影响;
一、前言
儒家文化是早在孔子的时代创立起来的,经过后期的发展和不断的改进,越来越符合中国社会的人们所追求的价值观,当今社会,儒家文化的意义也越来越被世界广为接受,事实证明,好的东西是经得起推敲和传播的,这么多年儒家文化的屹立不倒也是在像我们讲述着先人伟大的胸怀和智慧。
二、儒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说到儒家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孔子,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是他提出“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的儒家思想,虽然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但是其背后所含的警世意义却让人深思,在封闭的古代,不像现在科技这么发达,传播的途径这么广,那个时候儒家文化是孔子个人的魅力体现,可是要被全社会所接受和学习并不容易,所以孔子凭借着精湛的学术魅力广收门徒,后来又周游列国,在周游列国的时候经历了很多事情,让孔子的胸襟更加广阔,对待事情更加充满智慧,也使得儒家文化经得起推敲和反复的领会。儒家文化的成型推广也离不开汉武帝在公元前134年时候“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举动,虽然是皇权主义的专制,但是也使得儒家文化迅速的成为全国人民的信仰,使得儒家文化真正被大众所熟知,并传播开来。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时至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深入人心,因为早在公元前,祖祖辈辈的血液里就流着“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在汉武帝之后的科举制度、北宋的理学,这些政治举动都奠基了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地位,促进了儒家文化的发展。
三、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
儒家思想古往今来都应用广泛,受到人们的推崇,大到政治、教育、哲学等方面;小到每个家庭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都离不开儒家文化。修身、齐家、之国、平天下,这些看似平常的理念其实贯穿在我们的生活中每个细节。
1.基本精神
儒家文化基本的精神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仁”也通“人”,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核心,也是孔子主要为人处事的哲学观点,“仁”体现在很多的方面上,在政治上,其意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治国方针,至今任是我国最主要的国家政策之一;“仁”在教育意义上就是“有教无类”,这影响的代表有我国的义务教育,是希望在该学习的时候不论贫穷或者是富有,都应该受到教育。
义:是人们所熟知的“义气”的“义”也是“宜”,是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做出的道德规范,是自强不息的精神观念。
礼:这是孔子一直做人的基本准则,也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和人们和平相处的基础,这是儒家思想的社会哲学,对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中国素称“礼仪之邦”,想必也是离不开儒家哲学“礼”的熏陶。
智:人可以无知,但是不可以无智,孔子崇尚的“因材施教”,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智慧,而不是一味的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每一个人。“智”也是指:知道、见解、聪明等。
信:指的是信任、信用,这个也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在现代社会也是人们极力推崇的思想,因为只有彼此之间的信任,才会有和谐的社会氛围,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更加融洽。
恕:孔子核心思想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就包含了饶恕、宽仁的意义,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想问题,自己做不了的事情不强加于别人身上,只有每个人都秉持着这样的思想,就会有少一点纷争,多一点包容。
忠:孔子认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忠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忠诚也是做人的基础,只有对别人终成了,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双方的关系才会融洽,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
孝: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基础是“孝”,孝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长辈的尊重,指的是对年长的人有孝敬之心,百善孝为先,如果一个人连最基本的孝都没有,那何来的礼义廉耻呢? 悌:原意是指对兄长的爱,后来衍生的意义是兄弟之间、人与人相处之间应该有的基本尊重和长幼有序的思想。
2.儒家文化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民族的文化基础是民族的魂,也是多民族长期冲突最后和谐发展的共同追求,中华文化的历史就是民族的历史,陪伴着民族历史的是民族的文化。
中华的民族性是指中华多民族文化的一体性,这有别于西方的文化,我们的文化是我们独有的大民族所共同认知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例如美国代表的西方文化,其宣扬的就是自我价值,是个人的自由、自我意识的支配,而中国的文化儒家的哲学是强调人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需要团结合作才能成功,所以强调是社会的责任感。
儒家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其核心价值观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人观念里,人和人的关系主要有五种: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这五种关系中,家族关系占三种,而君臣关系是父子关系的扩大,朋友关系是兄弟关系的扩大,“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就是这种关系的反映。儒家在这种伦理关系上强调血缘亲情,而家国家国,国是家的扩大,把个人同家、国紧密地联系起来,人是家庭的人,是社会的人。
(二)中庸之道
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庸之道在于:一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二是和而不同,和为贵。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礼、忠、孝等整体思想都是“中庸”之道,儒家没有极端思想,儒家学说都是基于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子贡问曰:“有一言可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不强迫,以和为贵,社会就不会有仇恨。
仁、礼都是求和为贵,在邦无怨,在家无怨,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讲仁义礼智信,不偏激,无不及,此即中庸之道。
(三)理性实用
中国科学在历史上曾长时期地走在其他国家和民族前列,到了近代,西方科学飞速发展,中国在与之比较中越显巨大差异,中国不是没有科学,只是缺少或没有西方那么强烈的科学精神,这与各自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文化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有关。
儒家文化重视理性实用,以致我们现在在做什么事之前首先要考虑的是做了有什么用,而不会纯粹地去追求科学,探索自然的秘密。儒家重视学以致用,强调“躬行”,学习的目的就是实践,儒家的这一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所以科学在国人眼中不如技术,只是近代以来,科学推动了技术的发展,没有近代科学发展,就没有现代技术的产生。
四、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形成的影响
凡事都有双面性,在中国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儒家文化对中国的政治、社会的影响也应当分为两个方面来看:
1.积极的影响
(一)教育方面
孔子的教学方法至今为止也是人们争相学习的教育方法,孔子在教学上注意的是启发教学和个人的独立教学,这些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这些至今广为流传。
(二)礼仪方面
儒家文化中强调的是尊老爱幼、尊重父母、长幼有序等道德礼仪方面的做人基础,这是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近年来很多西方国家也在逐渐的学习这种理念,这是中国民族的魂。
(三)思想方面
孔子崇尚思考和智慧,这也是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反省的一个问题,因为网络等信息技术的发达,传播信息的速度更加快,传播的层面更加广,所以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容易,这也导致了人们思想上的滞慢,因为总有别人思考好的东西可以拿来用,所以自己思考,多加思考,对事物进行反思,也是孔子推崇的理念,也是我们应该要学习研究的思想。
(四)治国方面
“以德服人”这个思想在政治上面有着积极的影响,也是历代帝皇的治国理念,现代社会的人性化也是由此演变而来的,人与人之间不应该存在芥蒂,而是要像朋友一样的相处,这样社会的氛围才会和谐。国家的治理之中,只有时刻的考虑老百姓的心声,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做好事、做实事,这样才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掌声。
2.消极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儒家思想也有一些不可取的地方,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阶级思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落后思想,在消极的影响面前,我们要学会扬长避短。
(一)不重视科学的系统学习,孔子的文化里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治人的政治思维,而不是学习的知识传授,这跟当时的社会问题是分不开的,孔子也没想到未来社会发展是这样子的。
(二)西方的学习重视的是理论与刨根问底式的学习,而儒家哲学的中庸之道则是不偏不倚,有一点中间的意思,这就意味着没有准确的答案,比较靠经验得出的结果。
(三)孔子的儒家哲学里强调一种付出与服从,而这种服从的绝对性又可能演变成一种盲从,所以这就造成了人性的压抑,没有特色与创造力,因为创新有时候需要大胆的尝试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儒家思想里面思想的统一扼杀了这种创新的想象。
(四)儒家思想的落后,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儒家思想有其落后的一面,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思想已经跟现代化的男女平等格格不入了,在现代推崇个性的时代,就显得有点性别歧视了。
因为每个时代的不同,人们的思考方式与生活水平也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与生活观都在不断的改变与发展,每个人对儒家思想文化的选择与追求也不同,但是不论如何选择,我们都应该将其好的一面发扬光大,其不符合时代意义的一面就要学会舍弃,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五、结束语
在当今的世界,人们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交往越来越少,许多人都在不断的抱怨,其实孔子早在很久以前就跟我说了“仁者爱人”,很多事情,我们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想,你对人付出多少,相应的,你就得到多少,所以我们不论在生活中、学习中、做人处事的问题中,都应该学习儒家文化的思想,让自己不骄不躁,争取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彩红.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文化认同[D]. 福建师范大学.2011(8):90-92 [2]孙海峰.儒家文化普及经验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大连理工大学.2013(4):20-22 [3]李晓雨.儒家文化在科技进步中的困境与出路[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7):201-203 [4]] 胡晓娟.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D]. 济南大学.2012(71):3-6
第五篇:酒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论文:浅谈酒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说到李白的诗歌,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狂傲不羁、自由洒脱、飘逸浪漫的文学风格。李白诗风狂放不拘、气势奔放,带有极强的浪漫气质和个人主观色彩,擅长抒发个人胸中情怀,时刻流露出不受束缚和约束的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诗歌中体现出充分的自我意识和倨傲独立的人生品格,可以说都与当时盛唐风行的酒文化影响是分不开的。
酒文化与唐代诗人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是毋庸置疑的。郭沫若在《李白与杜甫》中曾提到:“我曾经在杜甫现存的诗和文一千多首作了初步的统计,凡说的饮酒的共有二百多首,为百分之二十一强。作为对照,我也对李白的诗和文一千五十首作了初步统计,说到饮酒的有一百七十首,为百分之十六强。”前人方勺在《泊宅编》卷上也提到过白居易的饮酒诗,他说:“白乐天多乐诗,二千八百首中,饮酒者八百首。”这说明酒文化与唐代诗歌创作之间的影响可见一斑。而李白的饮酒诗,其追求自由独立、任随自然、傲世独立的文格,尤其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酒文化在诗歌中豪放恣肆的纵横之态,而李白在诗歌中体现的狂放不拘、自由放任、自命不凡的人生真性情,也不失为酒神精神的最佳诠释。
一、酒以成欢
李白好酒,“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从这首《客中作》就可以看出李白对酒的痴迷,当真是到了“成仙”的程度。
1
酒能催发李白的诗兴,从而内化在其诗作里,酒也就从物质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成为李白诗的称号。而且他的诗,都能给人以向上的力量、开阔的胸襟、振奋的精神和奋发的豪情,哪怕如饮酒作乐、吟花弄月的诗,也能给人以豁然大度、气薄云天、胸臆大开之感。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此诗俨然描绘一副宾主相得,畅饮谈心,陶然忘机的美好画卷。酒以成欢,觥筹交错之中,宾主畅谈,可讲三千年之古事,可谈五十年之未来;可言帝王豪杰阳春白雪,可侃市井乡里下里巴人。“长歌吟松风”,李白与友人高歌畅饮,咏赞松风之高洁,不仅可以看出李白有着远大的理想、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性情、乐观向上的心态和豪迈的激情,也充分体现了唐代酒风的唯美主义倾向和乐观奋进的时代精神。
二、酒以忘忧
酒能成欢,也可忘忧。“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举杯消愁历来是中国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李白胸怀天下,志在报效国家,所思所念的都是为国家做出一番贡献。他恃才傲物,洒脱不羁,“天生我材必有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敢自诩“天生我材”者,放眼古今,恐唯李太白一人矣。这种狂傲不羁源自强烈的自信,而这种自信乃是大唐帝国的文化心理,是华夏子孙的民族性格。然而,理想与现实没有达成统一,上层官僚的排挤和打压使得他不得不远离政治。李白在长安时,对“但假其名,而无所职”的翰林供奉的位置越来越感到不满意,
2
他“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在十分苦闷的心情下写了《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高傲的李白举世无知己,只有皓洁的明月和孤单的身影相依为伴,浸透着他内心深深的孤独感。他借酒忘忧,在酒的世界里,李白可以尽情地游乐欢快,豪迈奔放,不受任何束缚,不向任何势力低头。
三、酒以问道
李白的精神思想虽然受到了道家、儒家和纵横家等诸多流派的影响,但贯穿李白一生的,还是道家思想。而中国酒文化中体现的道家哲学,也十分契合李白个性中自由放达的人生个性。在酒文化的“道”学层面上,酒已经上升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并内化到诗歌中,体现了对自由与美的追求,以及人的精神与宇宙、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
“木兰之枻沙棠舟,玉箫金管坐两头。美酒樽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兴酣笔落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李白的《江上吟》就描绘了一个被理想化了的“酒中仙境”,李白借酒之兴,达到了道家的“坐化”和“忘机”的境界,但却并不“忘言”,他“兴酣笔落”而“诗成”,飘逸奇异的想象中忘却了俗世纷扰,表达了与庄子同趣的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之情。
四、酒以傲骨
唐人的酒胆在中国酒文化的浩瀚大河中可谓一枝独秀。平时诺诺不能言,醉后侃侃帝王殿。对恃才傲物、洒脱不羁的李白来说,他凭着股酒中真气,“平视王侯,笑傲群伦”,杜甫就曾《饮中八仙歌》中
3
坦言:“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如此豪迈之气概,难怪苏东坡也说李白“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可谓一语道破李白的胸襟气度。
在李白仕途失意之后,他企图以纵酒狂欢来消释内心的苦闷。虽然表现了浮生若梦,应当及时行乐的消极情绪,但李白的沉溺醉乡并非真的沮丧颓唐,而是在饮酒狂歌中,展现了不趋炎附势、藐视权贵的文人风骨。“黄金白璧买歌笑,一醉累月轻王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李白酒后,将其满腹真言和盘托出。“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是因为所见皆俗物,不堪入目:权奸当道,能才委屈,宫廷声色犬马,纸醉金迷,王公大臣只顾追求享乐,不理正事,不顾黎民。李白鄙薄这不公平的黑暗的现实,又深憾自己一身才华却无法报效家国,唯酒后吐真言,道出诗人一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凛然傲骨。
酒能催诗,诗也能兴酒。因历代酒家的酒幌、酒旗上都乐于书写“太白遗风”四字,这“太白”的名号也就成了酒的雅号。酒通过诗歌,也获得了一种象征意义上的美学称谓,也不可谓不是一桩妙事。西方文学中,总是将自由、艺术与美结合在一起,相提并论,中国的酒文化中体现的自由与美也是这样在李白的诗歌艺术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酒、诗与李白的个体合为一体,观李白的酒态可以看出他的诗情,读李白的诗歌可以想见其人格。”对酒的迷恋,使这位“天上谪仙人”超然于尘世之外。“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
4
贤。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一诗道出了一个诗者和饮者对人生的感悟。
如果没有酒为媒,兴许历史上就出不了李白“诗仙”的美名,更遑论“酒仙”;而没有李白的酒诗,中国的酒文化和诗歌艺术无疑也会失色不少。酒文化成就了李白的优秀诗作,而李白的诗歌,也将唐代甚至中国的酒文化推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
5
相关文章:
影响文化差异的文学评论论文02-18
农村耕地闲置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02-18
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阅读的影响02-18
文化差异影响广告翻译02-18
基于区域差异性的农民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02-18
广告的语言特色02-18
文化差异对交流的影响02-18
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应急体制差异的影响02-18
浅谈文化差异对中英称谓的影响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