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学龄前儿童 篇1
1.1 对象
2007年和2009年两所幼儿园2~6岁在园儿童的体检资料, 其中2007年为667人, 2009年为790人。
1.2 标准与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NCHS标准。低体重:年龄别体重低于参考标准体重中位数减2个标准差。肥胖:以分高标准体重为参数;超过同性别中位数的20%~29%为轻度肥胖, 30%~49%为中度肥胖, >50%为重度肥胖。将Hb<110g/L视为贫血, 其中90~110g/L为轻度, 60~90g/L为中度, <60g/L为重度。龋齿和视力不良以保健医师和专科医院诊断为准。
1.3 实验室检查。血色素、肝功能及表面抗原。
2 结果
(1) 儿童低体重与肥胖检出率2007年2~6岁在园儿童低体重检出率为1.19%。2009年为1.14%, 2年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χ2=0.011, P>0.05) 。肥胖检出率由2007年的1.05%上升至2009年的2.78%, 2年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0.017, P<0.05) 。
(2) 贫血检出率2007年为2.25%, 2009年为1.39%, 2年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χ2=0.075, P>0.05) 。
(3) 视力不良检出率2007年为1.19%, 2009年为1.64%, 2年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χ2=0.102, P>0.05) 。
(4) 龋齿检出率由2007年的6.75%上升至2009年的11.14%, 2年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χ2=0.033, P<0.05) 。
(5) 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100%正常, 乙肝表面抗原100%阴性。
3 讨论
(1) 儿童时期是人生的重要时期, 儿童时期健康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 社区学龄前集体儿童近3年患病率变化不明显略高于2006年贵阳市辛小青等的报道 (1.1%) [1]。儿童单纯性肥胖逐年上升由2007年的1.05%上升至2009年的2.78%, 高于1996年全国城市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研究协作组对全国11个城市0~7岁儿童调查的结果 (男孩为2.2%, 女孩为1.9%) 从营养不良的数量、分布和发展趋势来看, 该群体儿童营养性疾病不能忽视, 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并存仍是较为突出的问题。饮食结构不合理和疾病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因素, 因此对低体重儿应加强膳食管理、构建良好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建立体弱儿档案, 加强营养知识及疾病防治的健康教育, 提高幼儿园老师及家长的卫生保健知识, 减少低体重儿的发生。
由于肥胖, 儿童对外界反应力、抵抗力下降, 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特别是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长期肥胖的儿童还会发生高脂血症、动脉硬化、高血压、脂肪肝、糖尿病等多种儿童成人病, 故提高家长对儿童肥胖危害性的认识非常重要。同时在日常饮食中要适当控制热量的供给, 做到合理控制饮食, 调整饮食结构, 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鼓励儿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 从而减少肥胖儿童的进一步发生。
(2) 贫血检出率近三年无明显变化。检出以轻度贫血为主。无重度贫血, 部分儿童发生营养性贫血, 可能与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托幼机构应对这部分儿童进行系统管理, 合理调整饮食结构, 纠正小儿偏食、挑食、爱食零食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做到膳食平衡。对于个别贫血相对较重的儿童, 要及时进行药物治疗, 同时妇幼保健机构应加强幼儿园膳食管理的监督和营养指导。
(3) 儿童视力不良检出率近3年升高不明显, 在2年体检发现视力异常共21例, 仅有5例是入园前家长发现, 其它异常均在幼儿园首次发现, 由此可见, 在托幼机构早期发现儿童视力不良非常重要, 特别是当发现小儿有视物近或眯眼, 看电视歪头, 有时有斜视等现象, 应尽早进行验光及眼功能检查、对斜、弱视配镜、遮盖、弱视治疗仪等治疗效果很好, 并且年龄越小, 效果越好, 故幼儿阶段是矫治斜、弱视的关键时期, 家长及老师要高度重视。
(4) 儿童龋齿近3年检出率由6.75%上升至11.14%说明儿童龋患率近3年呈明显升高趋势, 应引起家庭和社会的关注, 龋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 防治方法是阻断多种致龋因素。首先是在人群中普及口腔健康知识, 特别不能忽略对儿童家长的健康教育, 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包括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养成了餐后漱口, 教会儿童正确的刷牙方法, 养成早晚刷牙的习惯, 减少吃糖的频率和数量。每半年检查一次患龋情况, 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及时为儿童进行氟化泡沫涂氟, 窝沟封闭防龋治疗。
摘要:目的 了解社区学龄前集体儿童的健康状况及变化趋势。方法 比较2007年和2009年在园儿童的低体重、肥胖、贫血、视力不良、龋齿的检出率。结果 2007年在园儿童低体重、肥胖、贫血、视力不良、龋齿的检出率分别为1.19%、1.05%、2.25%、1.19%、6.75%, 2009年为1.14%、2.78%、1.39%、1.64%、11.14%。结论 提示应重视儿童的健康问题, 大力开展健康教育, 对肥胖儿童及早进行干预, 对龋齿儿童及早治疗。
关键词:儿童,健康,分析
参考文献
学龄前儿童故事 篇2
一天傍晚,老鼠妈妈出门不久,家里便传来小老鼠的哭喊声。
老鼠妈妈赶忙跑回家去问道:“孩子,怎么了?”
小老鼠说:“妈妈,大花猫咬伤了我,幸亏我跑得快,不然的话,早就被他吃掉了!”
“让我看看,咬伤哪里了?”
小老鼠说:“咬伤脖子了!”
老鼠妈妈借着从主人家窗里露出的微弱的灯光看了看小老鼠的脖子,果然有被牙齿咬过的痕迹。
“他怎么会咬你呢?”老鼠妈妈有些疑惑地说,“妈妈跟大花猫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好几年了,我们一直相处的很好,我生下你的时候,他还给我送来了火腿肠呢!”
“可是,分明就是他咬我的嘛!”小老鼠说,“我都听到他‘喵呜,喵呜’的叫声了!”
“你到外面干什么去了?”老鼠妈妈严肃地说,“不是不让你出门的吗?”
小老鼠说:“我想去看看你怎么找食物,可是,刚一出门,大花猫就扑过来了。
“那我问问他去!”老鼠妈妈生气地说,“有本事冲我来啊,欺负小孩子算什么英雄好汉!”
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的社区防治 篇3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兰州市幼儿园的在园儿童和前来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入托前儿童,年龄3~6岁。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8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4份。
问卷调查:使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儿童的基本情况、日常表现及口腔不良习惯的表现部分,由儿童家长填写;口腔疾病的检查部分由口腔科主治医师先对被调查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和询问,再根据检查结果按照临床症状分类分别填写相关记录。
统计分析: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SPSS13.0软件统计,运用X2检验和分析。
结果
口腔不良习惯状况: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存在各种口腔不良习惯739例(60.9%),具有3项或3项以上口腔不良习惯的儿童为260例(21.4%)。在各个分项中,具有“托腮、脸贴桌面读写、偏侧睡眠等不良姿势”的儿童最多,有343例(28.3%);其次为“夜间或睡眠时磨牙”的儿童251例(20.6%);喜欢“咬文具、衣物或啃指甲”的儿童有230例(18.9%),排在第3位;其他口腔不良习惯从高到低依次为吮指221例(18.2%);口呼吸195例(16.1%);偏侧咀嚼173例(14.3%);咬唇160例(13.2%);吐舌120例(9.9%),下颌前伸102例(8.4%)。从口腔不良习惯的总体情况来看,4~5岁的儿童比3~4岁儿童严重(P<0.05);城市比农村严重(P<0.001);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严重(P<0.05);男女之间差异不明显(P>0.05)。
口腔疾病状况:本次被调查的学龄前儿童中,存在各类口腔疾病872例(71.8%)。各类口腔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龋病共438例(36.1%),具有3颗以上龋齿的儿童207例(17.1%),因龋缺失牙齿的儿童38例(3.1%);其次是乳尖牙磨耗不足402例(33.1%);排在第3位的是乳牙反颌,有254例(20.9%);其他口腔疾病的患病率依次为深覆颌127例(10.5%);上颌前突69例(5.7%);上牙弓发育不足42例(3.5%);颌面异常34例(2.8%);下颌前突16例(1.3%);开颌12例(1.0%);双颌前突3例(0.2%)。从口腔疾病的发病率看,女孩比男孩高(P<0.05);城市比农村略高(P=0.065);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略高,但不显著(P=0.343);不同年龄组儿童差异不显著(P=0.841)。
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状况:能够每天坚持刷牙的儿童977例(73.4%),从总体来看,男孩663例,每天刷牙527例(79.8%),女孩551例,每天刷牙449例(81.6%),女孩口腔卫生略好于男孩,但无统计学意义(P=0.652);城乡比较,城市儿童口腔卫生好于农村(P<0.05);独生子女略好于非独生子女(P=0.054);不同年龄组儿童年龄越大,口腔卫生越好,差异显著(P<0.001)。
家长对口腔保健的重视状况:共调查学龄前儿童家长1196例,认为“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918例例(76.7%);认为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儿童口腔健康非常重要的家长828例(69.2%);认为自己知道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的家长94例(7.8%),认为知道一些但不全面的家长914例(76.4%);有37.5%的家长希望社区及医疗保健机构经常进行儿童口腔卫生及保健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有58.1%的家长认为应当加强宣传,还有4.2%的家长认为无所谓。调查中城市家长及独生子女的家长比农村家长及非独生子女的家长更加注重儿童口腔保健,两者之间差异非常明显(P<0.005)。
社区宣传与服务情况:对社区或医疗机构是否在你所在的社区进行过幼儿口腔保健知识方面的宣传或培训的问题,有1%的家长认为经常,有17.8%家长认为有过,其余81%的家长认为从无。在社区宣传与服务方面,城乡社区并无明显差异(P=0.986)。
讨论
加强口腔保健知识的社区宣传,提高儿童口腔疾病的家庭防病意识:调查中大部分的家长都不了解儿童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也不清楚儿童口腔不良习惯对口腔疾病的影响,所以并不懂怎样有效的预防口腔疾病并破除不良习惯。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积极联合社区及辖区幼儿园开展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宣传活动,向广大居民普及儿童龋齿、错颌畸形等口腔疾病的预防知识,使广大居民认识到口腔不良习惯的危害,帮助家长们在宝宝发育的早期就预防和纠正吮指、吐舌、咬唇等口腔不良习惯的出现,从而降低口腔疾病的发生。
建立社区普查制度,降低儿童口腔疾病发病率: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的不断建立和实施,社区基本医疗保障日趋完善。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社区服务,定期开展社区、幼儿园及学校等口腔疾病高危人群的普查与保健,引导儿童形成健康的口腔卫生习惯,出现问题早发现、早阻断、早治疗,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重视社区培训,提高家长口腔保健的综合素质:儿童口腔疾病与口腔不良习惯密切相关,具有饮食不良习惯的儿童,还常常伴随着紧张、焦虑、抑郁、偏执、强迫、固执、自卑等心理问题。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家长过于严厉的处罚或不当斥责,往往会加重其不良心理反应,出现对立情绪和抵触行为,造成饮食不良习惯反复出现,难以矫治[1]。所以,对待儿童的口腔疾病及饮食不良习惯问题,不但要积极矫治其不良习惯和行为,还要注意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2],从而通过改善儿童的不良认知和情绪状态,提高儿童饮食不良行为的矫治效果。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还应当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口腔保健与心理卫生方面的讲座与培训,提高家长的综合素质,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促进儿童的心身健康和发展[3]。
参考文献
1马迪,张丽梅.儿童功能性厌食256例治疗及心理干预对比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08,35(32):5014.
2陈晓培.实施综合干预法纠正儿童不良饮食习惯的探讨.中国实用医药,2007,2(23):81-82.
社区学龄前儿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社区2010年9月—2012年9月1128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 男童587例 (52.0%) , 女童541例 (48.0%) ;年龄3—6 (4.53±1.15) 岁;其中3—4岁儿童396例 (35.1%) , 4—5岁儿童312例 (27.7%) , 5—6岁儿童420例 (37.2%) 。体重11—20 (15.04±3.32) kg。
1.2 调查方法
采取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其牙齿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内容包括儿童姓名、性别、年龄、龋齿颗数、位置等, 由专人统计调查结果, 并结合口腔常规视诊结果, 比较乳牙期和替牙期龋患率的差异[2]。
1.3 统计学方法
将所有数据均录入到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 当P<0.05表示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本社区1128名儿童中, 在乳牙期的龋患率为51.2% (578/1128) , 在替牙期的龋患率为54.4% (614/1128) , 与无龋患率比较皆无明显差异 (P>0.05) 。见附表。
3 讨论
龋齿是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 呈慢性进行性损害, 发病始于牙冠, 牙齿硬组织逐渐被破坏, 可引起牙齿疼痛、功能丧失、过早脱落, 替牙后恒牙排列不齐等不良后果, 对儿童营养物质摄入、生长发育等均造成不利影响, 因此对学龄前儿童龋齿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
龋齿在乳牙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以上乳切牙和下乳磨牙龋齿的发生率最高。这可能与乳切牙萌出较早、咬食机会多、牙间存在生理性间隙等因素有关。乳磨牙沟窝较深, 牙釉质易磨损, 进食后如不及时清理, 食物残渣易嵌塞于沟窝内, 食物残渣发酵后导致牙表面受到破坏[4]。
学龄前儿童的乳牙组织结构和解剖形态决定了乳牙易磨损, 进食后易发生形成食物嵌塞, 加之儿童的刷牙习惯和方法不当, 牙齿表面清洁效果不佳, 因此易患龋齿。学龄前儿童普遍喜食甜食, 易发酵产酸, 对牙齿具有一定的损坏作用, 长期嗜食甜食易导致牙釉质的钙质脱失, 乳牙钙化不足, 耐酸能力差。部分家长对儿童口腔健康问题缺乏正确的认识, 认为乳牙会被恒牙替代, 因此对乳牙期患龋齿的治疗重视不够, 即便发现了龋齿也不进行积极的处理。家长未采取有效的防龋措施, 未督促孩子形成饭后刷牙的良好习惯, 未使用适合这一年龄段儿童的保健牙刷、含氟牙膏等[5]。
在今后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 应定期举办口腔卫生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 加强学龄前儿童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 提高儿童和家长的口腔卫生保健意识, 使其认识到养成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学龄前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做好预防工作, 并指导正确的刷牙方法。从婴儿期第一颗乳牙萌出是开始进行牙齿护理, 进食后喂白开水, 用指套纱布帮助其擦拭牙齿, 1岁以后鼓励其进食后漱口, 2岁以后指导其使用牙刷, 在家长协助下正确完成刷牙, 并定期更换牙刷。注意膳食营养的均衡性, 鼓励学龄前儿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牛奶以及钙、磷含量高等食物, 控制甜食的摄入量, 养成不吃糖或少吃糖的好习惯, 推广糖代用品。鼓励学龄前儿童多进行户外活动, 接受足够的阳光, 以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和钙的吸收, 并增强体质。
本社区中学龄前儿童在乳牙期的龋患率和替牙期的龋患率均超过50%, 说明本社区学龄前儿童的口腔健康存在较严重的问题。乳牙期的龋患率和替牙期的龋患率之间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 说明学龄前儿童在乳牙期和替牙期这两个时期的口腔健康问题均较严重, 应引起广泛重视。
本研究发现:目前社区中学龄前儿童的牙齿健康状况存在较高的龋患率, 需要父母引起重视, 建议尽早为孩子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以减少龋患率, 提高儿童牙齿的健康。
摘要:选取我社区2010年9月~2012年9月1128名学龄前儿童, 分别采取自制调查问卷进行其牙齿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 统计调查结果。结果 1128名儿童中, 在乳牙期的龋患率为51.2% (578/1128) , 在替牙期的龋患率为54.4% (614/1128) , 与无龋患率比较皆无明显差异 (P>0.05) 。调查中显示目前社区中学龄前儿童的牙齿健康状况存在较高的龋患率, 需要父母引起重视, 建议尽早为孩子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以减少龋患率, 提高儿童牙齿的健康。
关键词:社区学龄前儿童,牙齿健康,龋患率
参考文献
[1]张华, 刘月兰, 吴海燕.3~6岁儿童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干预措施[J].中国校医, 2009, 23 (5) :554—555.
[2]韩霞, 严菊花, 罗晓明, 等.昆山市3305名学龄前儿童龋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0, 18 (8) :659, 680.
[3]陈海琼.三亚市1866名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20) :2825—2826.
[4]陈国娟, 阮香莲.上虞市3~6岁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09, 24 (13) :1829—1830.
学龄前儿童小故事 篇5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困惑,人死之后的去向。在这里我要给出正确答案,但你可以怀疑。当一个人死后,它的灵魂会变成影子,当然只能是另外一个人的影子,而这个人是谁呢?是影子生前最爱的那个人,死后影子仍要紧紧跟随他,寸步不离。也许你会说这是多么动人的故事,但我要说事实就是这样,道理更是如此。
影子跟随着人,如果这个人死掉,他又会成为自己心爱的人的影子,那么先前的影子会回到人世,重新做人。
那么那些从来没有爱过任何人的人,他们又会成为谁的影子呢?他们会在每一个昼夜褪去一点颜色,直至十三天之后,变的透明,于是消失再无法轮回成人。这十三天的每一天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的一种。
我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叫霍次,生前他是盗贼,杀人犯,他从不相信任何人包括他的母亲,他也从不在乎背叛任何人包括他的父亲,他没有妻子,只有女人,所以他也就没有孩子,人们都说他是没有感情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死了,变成了影子。
从未恐惧过的他这下真的害怕了,他只有十三天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依附在某个人的身上他就永远的消失了。他要夺取别的影子的位置,从此影子界的战争开始了。
第一天霍次思考用什么方法消灭别的影子,因为在这里力气、刀枪根本不管用,他想到影子消失的法则,他必须让一个影子离开人,并加速他变透明的过程,自己取而代之。
另外需要介绍一下,能够在这两个空间自由穿梭的只有爱神、噩梦和乌鸦。而且只有乌鸦可以衔着东西来往两个空间,并且仅有乌鸦衔来的东西才可以在另一个空间生存使用。然而人类一直厌恶乌鸦的叫声及它黑黑的羽毛,所以乌鸦总是和噩梦站在一起,与爱神作对。
霍次的出现使噩梦非常高兴,听了霍次的计划噩梦更是表示支持。
第二天他们寻找到一个影子,名字:琳那 性别:女 成影年龄:26岁 成影原因:白血病不治。 现在跟随的人:生前男友鹏飞。另外噩梦了解到鹏飞另外还有个女友叫安达,是琳那恨之入骨的情敌。但安达现在已和鹏飞分手,鹏飞因为受到两次失恋打击精神总是恍恍惚惚。
预防学龄前儿童的意外事故 篇6
章孟伟
学龄前儿童在运动机能上,除了已能自己走路外,还能跑、跳、翻滚、爬高、钻洞,到住所外玩耍。他们好奇心重,活动量大,接触面广,喜爱模仿大人和犬龄孩子的活动,但无避险经验,动作不够协调,反应迟缓,所以特别容易发生意外事故。由于他们身体的组织、器官发育得还不够完善、比较娇嫩,一旦发生意外事故,有时后果严重,能致重伤戒死亡。
如何预防?可以分在家和不在家两类情况谈:
在家时的意外事故及其预防
从高处跌落下来孩子可能嫌住房天地太窄小,出于好奇,就爬到梯子上玩或爬到窗台上远望外界的景色,手未抓牢或脚打滑,就会摔伤、摔死。
预防措施:把梯子放在孩子够不到的地方,楼上的窗户,只开上面的通风窗而不要开下面的窗户。窗户及楼房的门应设栅栏、风钩和插销,随手关好。
烫伤孩子好动,见到火炉、热水瓶、电炉、电熨斗、开水壶什么的,就想用手或用嘴去碰一碰,往往被烫伤。
预防措施:不能让年龄小的孩子去冲开水或去用火炉、电炉。带高温的物体应放到孩子碰不到的地方。大人给孩子洗澡对,要先兑好洗澡水,不能太烫。易燃物品,如火柴,煤油、汽油等应放好,不让孩子拿到。
触电孩子由于没有经验,不知邋触电的危险。家中有的电线用的时间长了,磨损处漏电,孩子不在意用手拿着玩就容易触电,或偶尔碰到裸露的带电金属线也会触电。
预防措施:室内所有电线都要埋在水泥墙里或术夹板里,用电水的拉线开关,电插头应安装在比小孩高的地方。孩子玩的屋子里不要放置床头灯,台灯,而应该用顶灯,吊灯。
误服毒药、误吞异物孩子喜欢模仿大人,学着给自己看病,有时把大人吃的药或毒老鼠的药吃下去,造成药物中毒。正在吃鱼、吃肉的孩子,哭闹时还会把鱼刺,肉骨头咽进气管里去,造成呼吸困难。
预防措施:大人平时要把药物锁在抽屉里。施放老鼠药要等孩子睡了再放,早上即把宝收起来锁好。不给孩子吃带刺和骨头的食物。不让孩子玩硬币,钮扣,别针、发夹、小钉子、小玻璃球、弹子等有可能吞下去的小东西。
煤气中毒煤气炉不点火是不会烫手的,孩子喜欢拧它。大人不在身边,没发觉,也就不知道。一旦全家睡着了,就会发生可怕的煤气中毒事件。
预防措施:绝对禁止孩子玩弄煤气炉的开关,并经常检查煤气开关是否已经关好。厨房窗户要常开。大人不在厨房时,要将门关好。
被危险的玩具刺伤,被爆竹炸伤学龄前孩子喜欢模仿大龄孩子(小学生、初中生),用木刀、竹剑,竹竿、剪子对打着玩,有时会把尖锐的刀、剑和金属锐器刺进对方的眼睛里,造成误伤。另外,他们观看大孩子点燃爆竹时,靠得太近,也会被炸伤。
预防措施:不给孩子买有危险的玩具,不让孩子靠近燃放爆竹的地方。对孩子确危险的物件要放到孩子拿不到的地方。
被猫抓伤孩子单独在家里,一时找不到伴,就会和猫‘交朋友’,在逗舜猫时被发怒的猫抓伤、咬伤。
预防办法:把猫爪子剪平滑,不露尖锐的爪尖,教育孩子不要欺负小猫,也不要让他与猫同睡。
孩子私自‘逃’出家门 学龄前儿童自卫能力、防备能力较差,一个人外出容易发生车祸、溺水等意外事敞。
预防办法:孩子在家里,应让他玩得高兴,可以教他唱歌,跳舞、讲故事、认字,画画、玩积术、数数,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游戏;还可让他干些轻微的劳动,如自己穿衣、脱衣、洗手、洗脚等,帮助大人或大孩子做鸟窝、兔棚,喂鸽子,放飞鸽子,养金鱼、栽花,……也可让他和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使孩子感到在家和在幼儿园一样有趣。 在家活动内容丰富、充实、有趣了,孩子也就不会独自外出闯祸出事。
不在家时的意外事故及其预防
这个年龄期的孩子,在外面的意外事故很多。最常见的是车祸和溺水,还有无意问钻进冷库,被冻伤、冻死,被建筑工地上“好玩”的重物砸伤,被石灰、水泥粉尘腐蚀了眼睛,哄狗时被狗咬伤,捅蜂窝时被蜂螫伤,在工厂车间被飞起的铁屑射伤限腑,被行走的天车(吊钩)碰伤等等。
预防措施:家长要高度警惕,时时提防。一定不要带孩子(也不准孩子)到建筑工地,工厂车间、冷阼、码头、仓库去玩耍。在马路上带孩子走时,应让孩子走在身边,走在人多处;等车、过街时,一定要搀住孩子的手,还要教育孩子不要到河沟、水塘、浊坑,化粪池,石灰潭、下水道附近及铁路,公路上玩耍。在游泳池带孩子学游泳时,一定要在浅水池游(齐孩子腰深的地方游)。另外,在平常就要给孩子讲各种安全知识,例如,讲马路上红绿灯的作用,意义,汽车为什么会轧死人,冷库里为什么会冻死人等等。
社区学龄前儿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以徐汇区康健街道托幼机构儿童作为服务对象。 康健社区共10 所托幼机构, 2010 年入学登记在册的人数共为2 134 人。 为掌握所调查儿童弱视患病率情况, 根据文献资料 (估计幼儿园阶段儿童弱视患病率约为5.5%[6]) , 应用单纯随机抽样样本计算公式: n=Z2p (1-p) /B2, 取p=0.055, B=0.055×0.20=0.011, Z=1.96 (95%可信度) , 得到n=1 650。 考虑儿童复诊受检率一般较低, 假设为20.0%, 则所需的样本人数至少为2 062 人。 因此, 康健社区幼儿园儿童人数符合调查样本量要求。
1.2 初筛
由社区眼病防治工作人员充分告知动员, 提高初筛参与率。 由经培训的公共卫生医师, 入园为康健社区托幼机构儿童进行视力检查。 视力表采用西安华亚电子公司产的“HYS-1 型” 双面视力表灯箱 ( 两面分别为E字视力表和儿童图形视力表) 。 检查前, 由卫生老师培训受检儿童认读E字视力表。 检查时, 5 m距离, 5.0 行视标与受检者眼平行, 先右眼后左眼。 由班主任老师坐在儿童旁边, 帮助用遮掩板遮盖另一眼, 并对儿童的反应进行确认和鼓励。 如受检儿童仍不能熟练认读E字视力表, 则采用儿童视力表辅助检查。 一行视标认读错误≥2 个时视为检查终止, 按上一行视标记录视力。 记录采用5 分记录法。 初筛工作于2010 年3 月完成。
1.3 转诊
参考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的实际, 需复查对象定义为:4~6 岁儿童较差眼视力<4.9, 3 岁儿童较差眼视力<4.8; 2 岁儿童由于视力检查配合度有限, 视为继续观察视力发展对象, 暂不考虑作进一步检查。 对需复查儿童统一发放告家长书, 动员其在指定的时间段到康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复查。
1.4 复诊
复诊检查内容和流程为: (1) 视力复查, 立体视觉检查, 眼位等一般外眼检查; (2) 点滴复方托吡卡胺 (0.5%托吡卡胺+0.5%新福林) 滴眼液进行睫状肌麻痹, 5 分钟点滴1 次, 每次双眼各点1 滴, 共滴5 次, 第5 次完成后再闭眼20 分钟后确认睫状肌麻痹情况, 睫状肌麻痹定义为: 瞳孔直径≥6 mm和对光反射消失, 然后行检影和自动电脑验光, 验光仪器型号为Topcon KR 8800; (3) 矫正视力检查。 复诊工作由三级专科医院--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1 名眼科医生、 1 名视光师和1 名经培训护士完成。 对接受复查的儿童建立专用“儿童眼保健档案”, 将诊疗方案记录在档案中, 并将档案转回学校或社区保管。
1.5 质量控制
在项目调查现场正式开始前, 对参与项目工作人员进行统一的培训, 详细讲解本研究项目目的、 调查方法和工作流程, 强调各操作环节注意事项。 2 名公共卫生医师检查儿童视力的一致性较好 (K=0.91) 。 不同视光师操作自动电脑验光检查20 名儿童等效球镜值, 右眼平均差值0.04 D (标准差0.12 D) 、 左眼平均差值0.01 D (标准差0.20 D) , 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右眼t=-1.677, P=0.110; 左眼t=-0.142, P =0.888) 正式调查始终所用同一器械设备, 每日调查前进行检查与校准。 在调查现场, 项目负责人全程督导各个操作环节, 避免偏离标准方法操作。 在检查现场, 由项目负责人复核检查记录表, 对有遗漏的及时补充检查、 检查结果不可靠的重新检查。
1.6 数据分析
采用Epidata 3.1 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与逻辑核查, SPSS 17.0 进行统计分析。 指标均数以Mean±SD表示。组间各指标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组间各指标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 以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近视定义为等效球镜 (SE, spherical equivalent=球镜度数+0.5×柱镜度数) ≤-0.50 D, 远视为SE≥+2.00 D, 散光为柱镜值≥1.25 D[6,7]。 弱视原标准定义为最佳矫正视力<4.9[8], 2010 年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术年会最新公布修改弱视标准为: 3 岁<4.7, 4~5岁<4.8, 6 岁<4.9[9]。 初筛视力与复查视力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 (Paired-Samples T test) 。 多组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General Linear Model-Univariate) 。
2 结果
2.1 入园视力初查情况
2.1.1 完成视力检查情况。 康健社区10 所幼儿园入学登记在册2 134 人中, 共1 782 人完成检查, 不能合作或缺勤人数为352 人, 调查总完成率为83.5% 。 其中男童866 人 (48.6%) , 女童916 人 (81.4% ) 。 托班儿童 ( 约2 岁) 约半数未完成检查。 4~6 岁儿童每日入园率较高, 配合度较好, 完成检查率约达90% (表1) 。 各年龄儿童完成检查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线性趋势卡方检验: χ2=1 115.198, P<0.001)
2.1.2裸眼视力分布情况。 如表2 所示, 儿童视力达到“正常视力” 5.0 的比例, 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增加 (线性趋势卡方检验: χ2=981.214, P<0.001) , 各年龄段视力中位数也从2 岁时的4.6, 逐渐增大至5~6 岁时的4.9, 表明2~6 岁儿童视力发育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
2.2 进一步至定点社区医院复查情况
2.2.1 需转诊至定点社区医院复查人数及实际应答率。 据入园初筛视力检查结果以及设定的转诊标准: 4~6 岁儿童较差眼视力<4.9, 3 岁儿童较差眼视力<4.8, 共832 名儿童被列为需复查对象, 需复查率49.6%。 实际完成复查431 名, 应答率51.8%。 4 岁年龄段儿童复查应答率较高, 达70.6% , 见表3。 各年龄组儿童完成复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7.734, P<0.001) 。
2.2.2 未应答儿童视力与应答儿童视力比较。 如表4 所示, 在需复查儿童中, 实际应答的儿童较差眼视力均值比未应答者大0.05, t检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18, P<0.001) 。观察两组儿童视力分布情况, 发现未应答儿童处于视力低值人数比例更高。
2.3 复查与初查裸眼视力比较
人 (%)
人 (%)
如表5 所示, 实际参加复查的431 位儿童中, 在定点社区医院复查所得视力, 相比于入园初筛所得视力, 27.4%儿童提高2 行及以上, 低年龄儿童比高年龄儿童复查视力提高比例大 (线性趋势卡方检验:χ2=129.844, P<0.001) 。如以复查视力重新定义需复查对象, 发现在参加复查的儿童当中, 需要复查的儿童只占59.4% (表6) , 表明近5成原需要转诊的儿童初筛视力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2.4 康健社区幼儿园儿童屈光不正及弱视患病率估计
按照屈光不正及弱视诊断定义, 根据实际参加复查的数据统计, 再按照应答率51.8%矫正系数, 进行康健社区幼儿园儿童眼病患病率情况估计。 如表5 所示, 康健社区3~6 岁学龄前儿童近视、 远视和散光患病率估计分别为2.4% 、4.6%和8.8%。 因未应答视力低值儿童偏多, 实际患病率可能还会有所偏高。 弱视患病率按照 “原标准” (最佳矫正视力<0.8) 为17.1%, 按照2010 年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术年会最新公布修改 “新标准” (最佳矫正视力3 岁<0.5, 4~5岁<0.6, 6 岁<0.7) 为3.8%。
2.5 不同筛查模式效率估计
2.5.1 以初查视力为弱视筛查指标估计。 以本调查3岁儿童裸眼视力<0.6, 4~6 岁儿童裸眼视力<0.8 作为筛查转诊界值, 以弱视诊断 “新标准” 为金标准, 得到弱视筛查灵敏度为100%, 特异度为52.3%, 见表8。
2.5.2 对需复查对象进行二次视力复验后所得视力为弱视筛查指标估计。 根据本次调查的经验, 假设对定义为转诊对象的儿童, 在幼儿园组织进行二次视力检查, 参照本次至定点社区医院所得复查视力进行估计, 二次视力检查后, 可使 (175/431) ×832=338 人避免不必要复诊, 如此筛查四格表可更新如表9。 筛查特异度可提高至73.3%。
2.6 不同筛查模式成本估计
2.6.1 入园初筛, 安排至定点社区医院免费复查计算。 入园初查费: 10 个工作日× (2 名视力检查师/每工作日) ×200 元/ (人·日) =4 000 元; 协作费: 10 家幼儿园 ×200 元/家=2 000 元; 资料费: 1 元/份 ×2 000份=2 000 元, 因此, 每人筛查费约8 000 元/1 782人=4.5 元。 复查费: 14 个工作日×3 名专业人员 (1名护士、 1 名视光师和1 名眼科医生) /日×300 元/ (人·日) =12 600 元, 每人复查费约12 600 元/431 人=29.2元。 弱视儿童筛查成本: (8 000+12 600) 元/63 人=327.0 元/人。 均摊至每一名儿童为: (8 000 +12 600) 元/1 782 人=11.6 元/人。
2.6.2 入园初筛, 发放通知单至任意医院复查成本计算。 入园初查费如上所述。 按照定点社区医院安排检查内容, 个人至医院检查费用通常每人至少60 元, 由儿童监护人自理, 则按照431 人复诊, 复诊费用为431 ×60 =25 860 元。 则弱视儿童筛查成本: (8 000 +25 860) 元/63 人=537.5 元/人。 另至医院 (相对远) 的交通费和 (相对长) 的等待时间产生的误工费用未计入。
人
人
3 讨论
3.1 学龄前儿童视力发育及眼病患病情况
本次调查发现, 2~6 岁学龄前幼儿园儿童视力达到 “正常视力” 5.0 的比例以及50%百分位数视力值, 均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 2~6 岁儿童50%百分位数视力依次为4.6、4.7、 4.8、 4.9 和4.9, 相当于小数视力0.4、 0.5、 0.6、 0.8 和0.8, 表明该儿童群体视力发育是逐步发育成熟的过程, 并非都能达到5.0 (1.0) , 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7,10]。 因此, 在转诊做进一步检查时应充分考虑年龄因素, 避免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给相关儿童和家庭带来负担。 按照较差眼视力4-6岁儿童<4、 3 岁儿童<4.8 的转诊要求, 本社区3~6 岁儿童约半数需要进行复诊, 有较大的进一步诊疗需求。
对应答转诊的儿童作进一步睫状肌麻痹下检查发现, 3~6 岁儿童群体屈光不正和弱视儿童占有一定比例。 近视、远视、 散光和弱视患病率估计分别为2.4%、 4.6%、 8.8 和3.8% 。 因未应答儿童中视力低值者偏多, 因此, 实际患病率可能会略高些。 本次调查结果与2009 年广州3~6 岁学龄前儿童屈光状态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有所差异, 广州市3~6岁儿童近视眼患病率为0.28% , 远视眼26.37% , 散光7.68%[7], 可能与使用的睫状肌麻痹剂不同有关 (广州所用为环戊通, 更趋于向远视偏移) 。 而与2005 年台湾高雄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 近视、 远视和散光患病率分别为5.5% , 5.0%及6.0%[6]。
近年来, 众多采用原国内弱视诊断标准 (最佳矫正视力<4.9) 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 所得学龄前儿童弱视患病率明显高于预期以及国际同类流行病学调查结果[9], 而且多为低年龄组儿童弱视患病率高于高年龄组, 原因多为诊断时未考虑儿童视力发育的年龄因素。 2010 年全国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对弱视标准进行了修订, 要求诊断弱视时需考虑儿童所处年龄的视力发育水平。 本次调查采用 “原标准” 所得弱视患病率为17.1%, 明显偏高。 采用 “新标准” 为3.8%, 与美国3~5 岁儿童弱视患病率2.9%~3.9%[11], 以及与北京市大兴区考虑了年龄因素的4~6 岁儿童弱视患病率4.2%较为接近[12]。 而澳大利亚、 亚洲地区韩国及日本报道的儿童弱视患病率较低, 分别为0.7%、 0.4%和0.1%~0.2%[13,14,15]。
3.2 国内外学龄前儿童初级眼保健服务现状
在发达国家, 像瑞典、 加拿大、 美国和英国的部分州、郡, 已将学龄前儿童视力和眼病筛查列入法律, 由社区 (全科) 医生、 儿科医师、 视光师和/或眼科医生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 均是采取以社区为基础进行初筛, 发现疑似异常儿童转诊至专科医师进行复查确诊, 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儿童初级眼保健体系[2,3,4,5]。 著名的美国学龄前儿童视觉研究组 (Vision in Preschoolers Study Group, 简称VIP) 证实, 如果采用适宜的筛查手段, 由一般筛查人员 (未经过眼科和视光学专门训练的人员) 和眼保健专业人员进行筛查的效果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16,17,18], 这表明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龄前儿童视功能筛查服务体系是可行而有效的。
我国社区初级眼保健体系尚未完善, 目前尚无相关的法律和法规, 社区 (全科) 医师的专业技术尚有较大欠缺。 2009年国家卫生部下发的 《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19], 明确要求:“开展儿童五官保健服务, 重点对龋齿、 听力障碍、 弱视、 屈光不正等疾病进行筛查和防治”, 然而, 其中只对县/市级层面的儿童眼保健门诊配置进行了规定, 社区一级的机构设置未作要求。 因此, 以往在社区层面上, 开展儿童眼保健服务尚缺乏政策支撑, 较为困难。 2008 年江苏省卫生厅发布了《关于规范儿童视力筛查工作的通知》[20] (苏卫社妇 〔2008〕13 号) , 在全国率先开展覆盖全省的儿童视力、 屈光和眼位异常的筛查工作, 但工作方案中也未将视力筛查职能下沉到社区, 而是将其归口至专业医疗机构, 操作难度较大。
考虑到托幼机构散在分布, 如果上门服务开展专业筛查势必需要大量专业人员到第一线, 这对于缺乏专业眼视光人力资源的国情来说现实操作可能性比较小; 而如果将专业医疗机构列为筛查点, 又给就诊人员带来诸多不便, 应答率可能会不尽如人意, 如本文结果分析可能增加诸多交通成本和潜在的家长误工成本, 将对推广普及的最终效果产生较大影响。 因此, 有必要借鉴国外学龄前儿童眼病防治模式, 结合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的实际情况, 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龄前儿童眼保健服务体系。
3.3 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学龄前儿童初级眼保健服务体系探讨
本次实践以托幼机构为单位, 由非专业的经培训的社区公共卫生医师或护士, 为托幼机构儿童进行视力和基本眼病的初筛, 筛检出的可疑异常儿童初级转诊至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复查, 转诊标准设为3 岁儿童较差眼视力<4.8, 4~6 岁儿童较差眼视力<4.9, 充分参考不同年龄儿童视力发育水平[4,5,7,10,11,12,13,14], 既避免转诊标准过高造成过高假阳性率, 资源浪费, 又避免转诊标准过低, 造成漏诊弱化筛查意义。复查时由市、 区两级专科医师和社区眼保健医生组成工作团队, 采用适宜的、 低成本及高效的常规技术和工作模式定期服务, 家长易接受, 政府对检查成本也能负担。 复查确定异常的儿童再进行二次高级转诊, 由对口的三级医院眼视光科接诊。 为所有受检儿童建立档案, 定期随访, 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弱视和屈光不正的同时, 还能够根据儿童屈光状态的发育变化情况对近视的发生进行预测, 提前干预, 将近视发生初始年龄延后。
本次实践至定点社区医院复诊的应答率为51.2%, 应答率较高。 但如何针对影响应答的因素, 采取措施提高复诊依从性仍然非常必要。 在本次社区幼儿园儿童中, 未应答儿童比应答儿童视力低值者比例偏大些, 可能原因与部分视力低值儿童已接受诊疗有关。 本次调查儿童群体中戴镜人数为41 人, 应在发放转诊通知单时对这部分人群特殊考虑, 如果已经在接受恰当治疗则不再予发放转诊通知单。 此外, 适时增加一些服务措施如预约服务, 允许儿童家长选择时间段参加复诊, 加强儿童眼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等, 可能使应答率得到改善。
本次筛查每位儿童筛查费用约11.6 元人民币, 当以发现弱视计算时, 本次筛查每位弱视儿童发现成本为327.0元, 优于直接转诊至专科医院就诊的模式产生的成本: 至少537.5 元/每弱视儿童。 目前关于学龄前儿童眼病筛查成本效益的分析报道不多。 事实上, 学龄前儿童弱视筛查同时也发现了大量屈光不正导致的视力异常者[21], 此次成本分析未包含这一部分, 如何更科学计算成本低、 高效益的筛查模式需进一步探讨研究。 K·nig等在德国为1 180 名3 岁儿童进行弱视筛查, 每位儿童筛查费用约为18.0 欧元, 筛出弱视23人, 每位弱视儿童发现成本约为924 欧元[22], 高于本次筛查实践成本。 K·nig等研究还显示, 转诊视力界值定得越高, 筛查成本越高, 例如3 岁儿童转诊视力为4.7 时, 每位弱视儿童发现成本为876 欧元, 转诊视力升为4.8 时, 发现成本升至1 058 欧元。 因此, 转诊标准的制定还需综合考虑可负担的成本能力。
本次实践中, 至定点社区医院复诊儿童复测视力与入园初测视力有一定差异, 27.4%儿童视力提高2 行及以上。 原因在于儿童对事物认知有一个过程。 从入园初筛完成率可发现, 越大龄儿童配合度越好, 完成率越高, 同样的, 至定点医院复测视力与入园初测视力差别越小。 启示对入园初筛视力可疑异常 (即符合转诊标准) 儿童, 应改日再入园进行复测, 以复测所得视力为准进行转诊。 与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3 年新颁布的 《儿童眼及视力保健技术规范》要求相契: 对视力低常儿童, 应当在2 周~1 月复查1 次[23]。 此举可避免过高的假阳性率, 大幅提升筛查特异度, 本文分析筛查弱视特异度可由原52.3%提高至73.3%, 同时还可大大降低不必要复诊导致的卫生资源浪费, 提高家长满意度。
今后, 还需在眼病筛查技术、 筛查转诊标准、 筛查效率、 筛查成本效益分析以及档案信息化等多方面开展研究, 继续探讨建立符合经济发展特点的、 以社区为基础的学龄前儿童初级眼保健服务体系。
摘要:目的 了解儿童视力和眼病情况, 探索建立社区学龄前儿童初级眼保健模式。方法 整群抽取上海徐汇区1个社区10所托幼机构, 入园对2 134名社区幼儿园儿童行远视力检查, 视力可疑异常者转诊至社区医院做进一步睫状肌麻痹下自动电脑验光、主觉验光和其他眼科检查。结果 入园初筛检查完成1 782人 (83.5%) , 832人 (49.6%) 视力可疑异常转诊至社区医院, 转诊应答率为51.8%。1 782名26岁儿童视力达到“正常视力”5.0的比例分别为0.0%、1.3%、6.1%、22.1%、39.6%, 50%百分位数视力值依次为4.6、4.7、4.8、4.9和4.9。1 676名36岁儿童近视、远视、散光和弱视患病率估计分别为2.4%、4.6%、8.8和3.8%%。以视力指标筛查弱视的特异度为52.3%, 对需转诊儿童进行视力复测后再转诊的弱视筛查特异度为73.3%。每位儿童入园初筛成本为4.5元, 每位弱视儿童发现成本为357.0元。结论 上海市康健社区幼儿园儿童群体屈光不正和弱视人群占有一定比例, 可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的、眼视光专科资源支持的儿童初级眼保健模式。
社区学龄前儿童 篇8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逐步完善的阶段, 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 容易感染各种疾病。托幼机构是幼儿相对集中的场所, 幼儿群体如缺乏有效的免疫应答能力, 一旦有传染源进入, 就很容易引起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流行[3]。没有进入托幼机构的学龄前儿童往往为散居状态, 缺乏统一管理, 在社区中常常成群活动, 为传染病的流行提供了可乘之机。流动儿童的管理则更为困难, 其基础免疫疫苗接种往往较低[4]。因此, 学龄前儿童的传染病防控是社区儿童传染病防控的重中之重。本研究某社区2008年传染病发病率前10位的疾病中, 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麻疹、细菌性痢疾及其他感染性腹泻都是儿童中常见的传染病[5]。但既往研究中针对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的研究较少, 因此了解该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谱对确定防控重点疾病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为了解社区学龄前儿童现行传染病发病情况, 为今后学龄前儿童传染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笔者于2011年3~9月, 对北京市某社区进行了传染病防控模式的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学龄前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的调查对象为居住地点为该社区, 发病年龄为0~6.5岁的所有儿童;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的调查对象为地址在本调查社区内的所有托幼机构。
1.2 研究方法
1.2.1 社区内居住的学龄前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调查
社区内居住的学龄前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调查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从系统中选择2008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的发病报告信息, 然后筛选出居住地址在该社区、发病年龄为0~6.5岁的儿童, 剔除记录中“审核状态”为“删除”的病例, 资料导出格式为Excel表格。调查内容包括发病儿童性别、年龄、户籍、散居/托幼状态、发病时间、疾病名称。
1.2.2 社区内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调查
社区内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资料来源于该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对该社区托幼机构进行的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托幼机构名称、举办性质、拥有儿童人数、拥有教师人数、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托幼机构内儿童发生传染病的名称及发病时间。
1.3 质量控制
1.3.1 专家论证
对研究计划包括调查方法、调查对象、调查内容等进行严格的专家论证, 在此基础上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完善。
1.3.2 现有资料收集
选取权威的资料来源, 免疫接种资料来源《儿童预防接种信息管理系统》, 传染病报告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托幼机构资料使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托幼机构普查资料。资料收集后进行进一步核对, 去除重复、无效的记录。
1.3.3 资料录入
资料录入前首先经过专人核查, 保证资料的完整。数据由专人录入, 并对录入数据进行核查, 以确保录入正确。资料分析时, 对于数据中的项目缺失值进行核对。
1.4 资料整理与统计学方法
1.4.1 社区居住儿童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
将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筛选摘录的Excel表格导入SPSS 18.0, 对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 描述传染病构成特点及时间分布。
1.4.2 托幼机构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
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对该社区托幼机构的调查记录整理成Excel表格, 导入SPSS 18.0, 对幼儿园的师生比、幼儿园各传染病发病率进行描述性分析。
1.4.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用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社区内居住的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
2.1.1 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构成
2.1.1.1一般资料
该社区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传染病报告发病的0~6.5岁患儿131例, 平均年龄为 (2.4±1.5) 岁, 其他一般情况见表1。
2.1.1. 2 疾病种类
该社区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构成如表2所示, 消化道传染病中发病构成比最高的为手足口病, 呼吸道传染病中发病构成比最高的为水痘。总发病构成比顺次最高的3种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和细菌性痢疾, 均为消化道传染病。
2.1.2 不同类别儿童发病情况比较
2.1.2. 1 本市户籍与外地户籍儿童发病构成比较
该社区本市户籍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构成比最高的3种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 而外地户籍儿童报告发表最高的3种传染病依次为水痘、手足口病和猩红热, 发病构成情况见表3。经检验, 本市户籍与外地户籍0~6.5岁儿童的发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2. 2 散居儿童与托幼儿童发病构成比较
该社区散居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构成比最高的3种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 托幼儿童报告发病最高的3种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水痘和猩红热, 发病构成情况见表4。经检验, 散居与托幼0~6.5岁儿童的发病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1.3 发病时间分布
该社区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各传染病报告发病时间分布见表5。手足口病发病主要集中在5~9月;其他感染性腹泻全年均有发病, 以6月发病最多;细菌性痢疾全年均有发生;水痘主要发生在11~1月;猩红热主要发生在6月。
2.1.4 不同年份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比较
2.1.4. 1 消化道传染病
该社区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与2009年7月~2010年6月及2008年7月~2009年6月消化道传染病发病情况比较见表6。2010年7月~2011年6月手足口病发病例数比2009年7月~2010年6月有所下降, 但比2008年7月~2009年6月有所上升;其他感染性腹泻发病例数逐年上升;细菌性痢疾发病例数比前两年有所上升。
2.1.4. 2 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比较
该社区0~6.5岁儿童2008年7月~2011年6月呼吸道传染病发病情况见表7。2010年7月~2011年6月水痘、猩红热、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发病例数较前两年均有显著上升, 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及麻疹发病例数较2009年7月~2010年6月有所下降。
2.1.5 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情况
2.1.5. 1 托幼机构一般情况
该社区内共有幼儿园15所, 公立幼儿园3所, 拥有儿童894人;私立幼儿园12所, 拥有儿童443人。从儿童教师人数比来看, 公立幼儿园平均师生比为1∶4.61, 私立幼儿园为1∶6.82。公立幼儿园儿童教师人数比低于所有幼儿园的平均值, 且均低于5;私立幼儿园儿童教师人数比分布不均, 有3所比值超过10。
2.1.5. 2 托幼机构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发病情况
该社区托幼机构2010年7月~2011年6月无传染病聚集发病报告, 散发传染病中发病最多的为手足口病, 其次为水痘。手足口病、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猩红热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依次为1.27%、0.45%、0.07%、0.22%、0.22%和0.07%。各传染病散发病例在公立、私立托幼机构间的分布见表8。
3 讨论
3.1 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是该社区儿童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
从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来看, 该社区学龄前儿童消化道传染病发病以手足口病最多, 共54例, 其次是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 分别发病29和21例。构成顺次与2007~2009年北京市门头沟区托幼机构儿童类似[6]。从与前两年的比较来看, 手足口病在该社区的发病一直居于首位, 且在2009年7月~2010年6月达到了99例发病, 2010年7月~2011年6月发病例数较2009年7月~2010年6月虽有所下降, 但比2008年7月~2009年6月发病数仍有上升。所以手足口病是该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防控的首要疾病。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手足口病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5~9月, 应在发病高峰时间前就做好该传染病的防控准备。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严重时可引起死亡。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可作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或粪-口传播, 至今尚无疫苗可以预防, 也无特效的抗病毒药物治疗。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该病在须申报疾病 (法定传染病) 的发病率中居第4位 (每100 000人口中有19.3人发病) 。原卫生部于2008年5月2日起, 将该病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手足口病的社区预防, 着重于依托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网络, 做好疫情的主动发现和疫情的报告工作, 并协助开展流行现场的调查与处置, 协助落实各项防制措施。要通过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指导、帮助托幼机构和学校做好预防控制工作, 同时组织社区各方面力量, 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着重对居住拥挤、流动人口聚集或卫生设施和环境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采取集中整治, 以改善社区环境卫生状况[7]。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发病例数也比以往有所增长, 且位于所有传染病发病的2、3位, 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该社区学龄前儿童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全年均有发病, 无明显季节特征, 这与《传染病学》[8]中描述的夏秋多发不一致。其他感染性腹泻是指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 是由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肠道感染, 在我国被列入丙类传染病管理。研究显示, 正确的喂养方式、卫生习惯和提高儿童营养等措施是降低儿童感染性腹泻的关键因素。很多研究显示, 不管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轮状病毒都是导致儿童感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体[9]。而轮状病毒疫苗是我国免疫规划二类疫苗, 可自愿进行接种。鉴于其他感染性腹泻的高发病率以及轮状病毒性腹泻所占比例之大, 在该社区可以加强对轮状病毒疫苗接种的宣传。细菌性痢疾在我国作为乙类传染病管理, 其传染源为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以粪-口传播为主[10]。目前的痢疾疫苗免疫力只能维持6~12个月, 且不同菌型间无交叉免疫, 所以防控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措施仍是管理传染源, 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且应彻底治疗至粪便培养为阴性;同时应做好卫生宣传工作, 做好三管一灭[8]。
3.2 水痘和猩红热是该社区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
该社区学龄前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较消化道传染病少。呼吸道传染病发病例数最多的两种疾病依次为水痘、猩红热, 发病例数分别为14、6例。
由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水痘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11~1月。与往年相比, 发病例数有明显上升。水痘是一种急性传染病, 以水痘患者为唯一传染源, 其传染性强, 易感儿接触后90%发病, 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和空气飞沫传播[8]。水痘疫苗为免疫规划二类疫苗, 可自愿、自费进行接种。所以除了对传染源进行早期隔离治疗、加强通风换气与消毒外, 接种水痘疫苗是保护儿童免受水痘危害的重要方式, 应加大宣传力度。
由本次调查结果显示, 猩红热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6月, 这与《传染病学》[8]中介绍的以冬春季节发病较多不一致。与往年相比, 猩红热发病例数有明显上升, 应引起重视。猩红热是一种细菌感染性传染病, 在我国被列入乙类传染病管理。猩红热患者和带菌者均为传染源,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 人群普遍易感, 感染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 但抗菌免疫有型特异性, 不同型间无交叉免疫。由于猩红热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咽峡炎, 2 d后才出疹, 所以猩红热的预防措施为当托幼机构中有本病流行时, 对咽峡炎或扁桃体炎儿童应按猩红热进行隔离治疗[8]。
该社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儿童人数较往年也有所增长。流行性腮腺炎的早期患者及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感染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 且疫苗接种效果好[8]。值得注意的是, 如前面计划免疫部分所述, 流行性腮腺炎疫苗为我国免疫规划一类疫苗, 但本社区流腮疫苗基础免疫接种合格率仅为92.4%, 与北京市朝阳区平均水平有一定差距, 且流动儿童接种合格率显著低于户籍儿童。这可能是该社区流行性腮腺炎仍有不少发病的原因。该疾病在发病前数天患者就开始排除病毒, 所以用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主动免疫是防控该疾病的重点[8], 社区内应加大对流腮疫苗接种的管理工作。
另外, 2008年7月~2011年6月均无风疹发病, 2010年7月~2011年6月却出现1例, 也应引起一定重视, 防止在今后继续上升。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感冒及麻疹发病较以往都有所减少或已无发病, 说明该社区这些传染病管理方法适宜, 应总结管理经验, 继续保持。
3.3 不同类型学龄前儿童的发病构成有差异, 手足口病和水痘是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重点
从本市与外地户籍儿童的发病谱比较来看, 本市户籍儿童发病构成中所占比例最高的3种疾病分别是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及细菌性痢疾, 而外地户籍儿童最高的3种疾病分别是水痘、手足口病和猩红热, 同时流行性腮腺炎所占比例也较高。可见, 本地户籍儿童发病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 而外地户籍儿童则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 所以在进行传染病防控时应给予不同的侧重。
从散居与托幼儿童的发病谱比较来看, 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最高的3种疾病依次为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细菌性痢疾, 而托幼儿童最高的3种依次为手足口病、水痘和猩红热。这与本次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调查的手足口病和水痘发病率最高一致。所以在散居儿童中主要以注意日常卫生、预防消化道传染病为主;而在托幼机构中, 应该以呼吸道传播疾病以及接触传播的疾病防控为重点。
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某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 为北京市学龄前儿童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摘录该社区06.5岁儿童2008年7月2011年6月的传染病报告发病记录, 分析其传染病报告发病情况;摘录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保健科对该社区托幼机构举办性质、师生人数及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发病情况的调查记录, 分析该社区托幼机构传染病发病情况。结果 该社区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传染病报告发病共131例, 本市户籍儿童发病构成比最高的3种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 (44.0%) 、其他感染性腹泻 (24.8%) 、细菌性痢疾 (17.4%) , 而外地户籍儿童为水痘 (31.8%) 、手足口病 (27.3%) 和猩红热 (13.6%) ;散居儿童发病构成比最高的3种传染病依次为手足口病 (32.2%) 、其他感染性腹泻 (32.2%) 、细菌性痢疾 (20.7%) , 而托幼儿童为手足口病 (59.1%) 、水痘 (15.9%) 和猩红热 (11.4%) ;以上本市与外地户籍间、散居与托幼儿童间的传染病发病谱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前两年相比, 该社区06.5岁儿童2010年7月2011年6月其他感染性腹泻 (29例) 、细菌性痢疾 (21例) 、水痘 (14例) 、猩红热 (6例) 发病例数均有所上升, 其他疾病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2010年7月2011年6月间该社区幼儿园中无传染病聚集发病报告, 散发传染病中以手足口病和水痘发病率最高, 分别为1.3%和0.5%。结论 手足口病、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是该社区学龄前儿童消化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水痘、猩红热是该社区学龄前儿童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重点;手足口病和水痘是该社区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的重点。
关键词:社区,学龄前儿童,传染病,发病情况
参考文献
[1]杨雪松, 侯文娟, 杨威, 等.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传染病防控工作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11, (8) :572-575.
[2]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6-7.
[3]王文军, 张璟, 刘琥.济宁市学龄前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 2008, 29 (5) :427-428.
[4]鲍建敏, 胡红艳, 任建华.广州市越秀区登峰街道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 2013, 11 (3) :446-447.
[5]常艺, 刘民, 刘艳俊, 等.北京市某社区2008年报告传染病发病资料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 (3A) :769-771.
[6]李龙建, 刘英, 曹殿起, 等.北京市门头沟区2007~2009年儿童传染病疫情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39 (5) :1107-1111.
[7]李兰娟.手足口病[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26-35.
[8]彭文伟.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146-153.
[9]林羡华, 冉陆, 马莉, 等.2010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信息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1, 23 (5) :385-389.
学龄前儿童运动监控 篇9
关键词:幼儿,阳光体育,运动监控
在体育总局、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组织和建设“青少年阳光体育节”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各地幼儿园也顺着这股体育改革的东风,在幼儿园里掀起“阳光热”的高潮。与一线的幼儿教师深入交流中发现,许多幼儿园对幼儿“阳光体育”的关注仍然停留在理论上,缺乏深入的实践。许多的幼儿教师已经意识到阳光体育运动在幼儿生长发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缺乏相应的驾驭能力,而且在教材内容的解读、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的设计、课堂活动的实施上有一定的盲目性。目前幼儿,不论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上,比过去有了教大程度上的发展和提高,如果我们仍然用过去的标准、方法来衡量现在的幼儿,就不能体现幼儿的真实发展水平、满足现代幼儿的身心发展。至此,本文以幼儿运动过程为出发点,试图在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既成研究结果基础上,以幼儿园“阳光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为依托,围绕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幼儿进行运动监控指标体系以及方法的尝试。
1 幼儿身体发展特点
进入幼儿期,儿童生理方面较婴儿有了快速发展,独立性增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欲、好奇心快速发展,初步产生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愿望[1]。但碍于生理条件发展的限制,尚不能很好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要将注意力长期稳定到同一事物上相对困难,幼儿正处在生长发育关键时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系统、器官、组织有不同的生理解剖特点,造成有时候好动、有时候好静,面对新鲜熟悉的人和事物,能够较为完全的操作,面对不能掌握和未知的事物缺乏恐惧和好奇。
1 . 1 运动系统特点
人体运动系统由骨关节、结缔组织和肌肉三部分组成[2],在神经调节和体液共同调节与支配下,对幼儿运动、支持、保护等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幼儿骨关节特点:较柔软、硬度小、弹性大,容易弯曲变形;骨膜较厚,血管丰富且细小,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繁殖迅速,利于骨的生长和再生;但是骨组织里钙含量少,骨化过程并未完成,骨骼也还未被韧带固着,易发生变形,因此要加强儿童正确的坐姿和站姿,以免在成年时候发现骨变形和异变。
幼儿结缔组织特点:关节窝浅,关节囊、韧带较松弛,肌肉成分少,关节活动幅度可以很大,伸展性也较强,但是牢固性太差,可能在一定强度的外力作用下,关节很容易脱臼,最常见的是桡骨小头的习惯性脱臼,因此在幼儿训练中,不应该大强度和大力量性,以免给幼儿在以后的成长和生长中埋下潜在风险。
幼儿肌肉发展特点:幼儿肌肉仅占体重的20%左右,而且肌肉群发展不平衡,收缩力太差,幼儿肌肉力量弱,不能承受过大的力量训练,或者是搬动远远超过自身能力的重物,因此建议,在儿童负重时,应该适当提醒幼儿,轻拿物品,不要拿过重的物品。
1 . 2 呼吸系统的特点
幼儿呼吸道比成人短而狭,而且组织柔嫩,呼吸道粘膜容易受损伤,呼吸道壁的血管和淋巴管较多。肺泡数量较少,肺的弹性较差,造成肺的含血量多而含气量相对较少,容易发生感染。胸廓肌肉含量与发育程度与成人比,也较差,每次气体的交换量较小,所以通过呼吸频率增快来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在幼儿训练中,一定要保证幼儿在相对干净的空气里玩耍和游戏,切不要到浓烟或者浓雾的地方活动,减少幼儿因为空气的不洁净造成的生病或者是感染。
1 . 3 心血管系统的特点
幼儿的血液量和体重的比值大于其他人群,但血液成分中水分和浆液过多,缺乏人体凝血的无机盐离子和微量元素,一旦幼儿伤口出血时,出血量较大,血液凝固速度较慢,在活动中应尽可能地避免幼儿避免出现出血现象。此外,在2010年荆州市国民体质监测中测出幼儿心率阈值范围在70~120b/min,比成人心率快,幼儿迷走神经尚未发育完全,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较低,对心脏收缩频率以及强度的抑制作用弱,交感神经占优势,故心率快。
1 . 4 神经系统的特点
大脑皮质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皮质抑制机能的发展,既可以使反射活动更准、快速,也可使脑细胞受到必要的保护与抑制,幼儿认识外界事物和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生理前提[1]。从3岁以后,随着神经系统结构的不断发展与完善,神经向内抑制开始快速发展起来,对自身行动的控制和调节作用逐渐增强。幼儿兴奋和抑制机能都在不断增强,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在实际中,应该安排一些能够引起幼儿兴趣,但不能要求儿童长时间的操作和实践。
2 幼儿心理发展特点
幼儿心理发展主要指感知觉、注意、记忆和学习等认知过程的发展[1]。幼儿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敏感期,正常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下,幼儿期孩子心理发展的呈现以下不同特点:(1)在幼儿的认知目标中,随意性占主导优势,具体事情的控制能力弱;(2)幼儿思维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往往缺乏认识;(3)幼儿易暴露自己的情感,认识肤浅,还易冲动,经常出现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变化;(4)幼儿意志力逐渐明确,但自制力较差,对具体的事情能够理解,但不能控制自身的行为;(5)个性表现逐渐明显,养成独立的人格,个人心理和生理成熟度高。一般情况下,在一定社会和教育背景下,幼儿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顺序性和阶段性,即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等,大都是不稳定的、共同的协同作用[3]。每个幼儿所处的成长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一程度定不同,即社会环境与学前教育加注在幼儿身上的作用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个体之间存在绝对的差异性,这就是我们说的具有可变性。幼儿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的存在是相对的,而且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过程中,达到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统一。
3 对幼儿运动实施运动监控
对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的深入剖析,为幼儿科学合理安排运动课程,提供了一定的生理性保障,在运动监控手段上,较以往的体育教学和高水平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对幼儿实行生理监控,这是首次对指标与内容的探索性研究,本文所指的运动监控是在幼儿进行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老师或者其他指导员采用适合的监测手段和方法来控制幼儿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强度、时间和频率,指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科学的进行合理运动,避免幼儿意外伤害运动事故的发生。
幼儿承担适量的运动负荷,才能健康成长,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大类。运动负荷,在很多资料中又称运动量,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来决定运动量的大小。在实际教学中,只有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达到平衡,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常用的监测幼儿的运动负荷方式是由观察、询问和生理测试等结合构成。常用的生理指标是心率,通过安静心率、运动中心率、运动后心率和晨脉共同构成。心率作为在活动中的变化以及活动以后的恢复情况为指标进行负荷和密度的评价,每个活动项目的运动量不同,幼儿所能承受的运动量也不同,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控制全面的运动量,也要注意个体的差异,设计不同幼儿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更应该因人设课。
运动负荷是由强度、难易度、密度、时间四因素协同组合而成,是构成一次课的基本框架,练习密度是运动负荷的基础,练习强度是运动负荷的关键,练习难易度、密度都是调节强度的辅助因素[4]。运动强度大多用心率测量,即以心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作为测量练习强度的标准。练习密度是指幼儿参与某次体育活动的总时间。练习密度是指幼儿在运动中实际练习、活动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通常在练习密度不变的情况下,练习强度的大小决定了运动负荷的大小。如果在既定的时间内,安排了确定练习强度后,那么练习密度的大小就成了运动负荷的决定因素,即在幼儿运动中要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需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的因素,对幼儿活动进行控制,在运动前进行预控,在运动中进行微调,尽量使幼儿运动后即刻心率在130~160次/min内。过大的运动强度会影响幼儿的心脏系统发展,过小又不利于刺激幼儿的系统增长。
目前,有些幼儿园虽然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但却达不到最佳效果,主要问题就是,幼儿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安排等不合理。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教学形式死板,学科专业化程度不高,对体育课课程系统结构缺乏了解或认识不够,不能放手让幼儿开展活动,又不敢让幼儿不活动,因此给幼儿在课程中,浪费了幼儿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二是长期以来,大多数老师老师仅使用观察法,只凭借对幼儿的面部表情、汗液分泌情况、运动情绪等方面的直观观察来直接判断运动的开展情况,缺乏对不同幼儿运动水平的客观认识,主观性强,不能因人、因地等重要的环节组织,避免不了以偏概全;三是幼儿园应该要求专业教师的技术水平,或者直接聘用有体育专业背景的学前教育教师;四是受活动的内容、形式、器材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未能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常常出现幼儿害怕而在活动中充当“观众”的情况,参与活动的幼儿少,因而也出现了练习密度和运动量不足的情况;五是不注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所有的幼儿一刀切的教学,不能给每个幼儿因材施教。
针对学龄前儿童的用药指导 篇10
学龄前儿童随着体内内分泌的改变, 发育速度加快, 第二性征开始出现, 进入青春发育早期, 因此对影响神经、骨骼发育和内分泌的药物特别敏感。如长期服用中枢神经抑制剂可造成中枢神经及智力的损害;长期服用类固醇皮质激素可造成骨质疏松, 影响儿童的生长;喹诺酮类药物动物实验表明, 可影响幼狗软骨的发育, 虽在人类尚无实验证明, 但可引起关节肿痛, 故在儿童中不主张使用。在这一时期, 还需注意药物是否会对儿童听力、注意力、营养吸收等造成影响。
笔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学龄前儿童用药中应注意的问题, 以下几类药物在使用时应引起注意。
1 抗菌药物
许多家庭都备有多种抗生素, 家长、孩子一不舒服就自行服用抗生素, 如感冒、发热、咳嗽、腹泻、创伤甚至皮炎等都使用抗生素药物, 造成抗生素的严重滥用。其实, 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病毒引起, 服用抗生素无效。盲目使用抗生素, 不仅会增加耐药菌株, 还要承担抗生素带来的不良反应。须知常用抗生素可产生严重耳毒性、肾毒性、肝毒性、菌群失调、二重感染、过敏反应及免疫干扰作用等, 如氨基糖苷类 (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等) 会导致不可逆性的耳聋耳鸣。我国聋哑儿童中, 抗生素引起药物中毒性耳聋患儿已逾百万, 每年仍以3万人的速度增长。四环素可使儿童牙釉质损伤, 形成黄斑牙, 甚至影响骨骼发育。不要同时联合使用氨基糖苷类的药物, 如庆大霉素与卡那霉素联用, 联用不仅不会增强疗效和抗菌范围, 反而会增大毒性;使用后要密切观察, 一旦出现耳鸣、耳内发胀、口面部发麻、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早期中毒症状, 应立即停药, 必要时需医生诊治。
2 感冒药
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 (下转第680页) (上接第674页) 市售的感冒药都只是缓解症状, 通常含有的成分有退热的对乙酰氨基酚, 有可以收缩鼻腔黏膜血管的伪麻黄碱、麻黄素, 属于抗组胺剂的苯海拉明、氯苯那敏, 抑制咳嗽的右美沙芬、福尔可定以及用于除痰的愈创甘油醚等多种成分, 这些成分对儿童大都存在风险, 所以尽量不用。另外, 在服用感冒药时要注意成分, 避免重复使用而增加毒副作用。
3 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按来源可分为两类:天然的如氢化可的松, 人工合成的如泼尼松。按作用时效又可分为三类:短效如氢化可的松, 中效如泼尼松, 长效如地塞米松。药理作用是抗炎、免疫抑制、抗毒和抗休克。因激素不良反应很多, 如果滥用激素, 可导致儿童发育迟缓、骨质疏松、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下降等, 还可致代谢紊乱, 诱发多种感染性疾病等, 滥用激素是股骨头坏死的头号杀手已被国际公认。
4 维生素
面对日益增多的保健品的诱惑, 加上广告的夸大宣传, 中国六合一式家庭中的独生子女往往营养过剩, 维生素增补过量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 (A D R) 值得重视。维生素A过量可致毛发枯干、皮疹、瘙痒、厌食、骨痛、头痛、呕吐等;维生素D过量可引起低热、呕吐、腹泻、厌食、软组织异位骨化、蛋白尿、肾脏损害等症;维生素C过量可引起腹痛、腹泻等症。还要警惕与其他药物合用会减低疗效的相互作用, 如维生素A与激素 (两药作用拮抗) 、维生素B6与左旋多巴 (使多巴胺进入脑内量减少67%) 、维生素C与维生素B2 (还原性与氧化性) 、维生素C与氨苄西林钠、维生素C与碳酸氢钠、维生素C与庆大霉素、维生素E与钙离子、维生素E与三价铁等。一味追求“补药”是滥用药物, 如盲目服用“人参蜂王浆”会导致内分泌紊乱而引起性早熟。
5 中药
临床上90%以上的家长认为中药无副作用, 比西药安全, 要求医生开中药或者中西药结合药方, 这是个很大的认知误区。“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是药三分毒, 中药也是药, 怎么会包治百病而无毒呢!互联网调查1 165种不良反应中, 中药占39.48% (460种) 。中药同样有严重的毒副作用, 如比利时发现马兜铃酸肾病;日本发现小柴胡汤致间质性肺炎;美国发现麻黄及麻黄碱制剂引起中风、失眠、肝炎等多系统A D R;过敏性紫癜服用土三七煎剂可致药物性肝肾损害等。更值得警惕的是假药 (中药掺西药) 行为, 我们对临床上服用疑掺有西药的“纯中药”癫痫患儿45例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结果发现全部含有西药 (1~5种) , 有的已达中毒浓度。假药是所有假货中最恶劣的行径, 可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6 注射剂
很多人认为打针比吃药见效快, 门诊患者的输液竟有半数是患者主动要求的, 抗生素输液、中药静脉注射都在逐年增加。应该重视和纠正这一用药误区, 其实滥用注射剂可增加肝炎、艾滋病传播的风险, 其中的微粒可造成血管栓塞和静脉炎等, 所以能口服的尽量不要注射或静脉滴注给药。
相关文章:
社区儿童之家总结02-18
商会党支部宣传栏内容02-18
社区儿童之家建设总结02-18
项目6:提升社区儿童社会能力亲子活动服务02-18
智障儿童社区管理论文02-18
社区六一儿童节方案02-18
社区庆六一儿童节活动策划方案02-18
党建工作成效与启示02-18
社区如何关爱留守儿童02-18
社区儿童与青少年保健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