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关键词: 舆情 突发事件 处置 网络

第一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及舆情掌控与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上)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与规律及舆情掌控与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方法(上) 试卷

选择全对

1、单学刚副主编指出,互联网已经取代传统媒体,成为民意表达最主要、最活跃的渠道。

正确

错误

2、单学刚副总编指出,现在网上的一个共识是“无图无真实”,发文字可信度低,真假难辨,但是如果配上图片和视频,可信度就会大大地提升。

正确

错误

3、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应对网络危机,应把解决问题放在第一位,舆论引导放在第二位。

正确

错误

4、单学刚副总编指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已经使得传统的社会舆论构成发生了变化。

正确

错误

5、单学刚副总编指出,1999年后,中国网民开始以自主方式在网上发表观点,推动事件发展,甚至干预事件的结果。

正确

错误

6、单学刚副总编指出,2003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媒体的元年。

正确

错误

7、单学刚副总编指出,2008年后,我国互联网延续了大事频发的状态。互联网推动社会进入了“大众麦克风”时代。

正确

错误

8、单学刚副总编指出,目前网络舆情在国内没有特别明确和权威的概念。

正确

错误

9、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尽管互联网舆情不是全部舆情,但它至少可以作为社会舆情的一个窗口,加以衡量、评价、引导。

正确

错误

10、单学刚副总编指出,互联网的发展不但使得大众有了更多的表达渠道,而且对政府的工作也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正确

错误

11、单学刚副总编指出,互联网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舆论的独立源头。

正确

错误

12、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在中国,互联网监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网上也存在不少负面情绪、主观因素,谣言在网上大行其道,很多网络上小问题容易被放大成大问题。

正确

错误

13、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博客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具备在突发事件中进行现场直播的效果。

正确

错误

14、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微博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推动了社会的信息公开,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也给突发事件的应对带来一些挑战。

正确

错误

15、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形式登录,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正确

错误

16、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到()

1.85亿

2.85亿

3.85亿

4.85亿

17、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美国尼尔森发布的亚太各国网民的用户习惯报告称,在整个亚太地区,下列哪国网民最喜欢发布负面评论?

中国

日本

韩国

印度

18、2008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

互联网

微博 博客

论坛

19、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较2010年底增加约()

1100万人

2100万人

3100万人

4100万人

20、单学刚副总编指出,在2009年77起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中,其中()率先在互联网曝光。

13件

23件

33件

43件

21、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机制。

网上舆论引导

信息化工程开发

网络制度化

网络信息化

22、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超过()

1/3 1/4 1/5 1/6

23、国务院新闻办网络局提出,地方和行业政府主管部门,在发布信息和处理突发事件时要改变对互联网“三不”现象,其中不包括下列哪项“不”?

不理

不用

不管

不学

24、“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将关注新闻时事、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称为()

“新意见阶层”

“意见网民”

“网络意见领袖

“网络公知”

25、根据单学刚副总编所讲,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指的是()

微博 博客 社群 论坛

26、天津社科院刘毅先生认为,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认知

态度

情感

辟谣

27、单学刚副总编指出,一般负面舆情的发展过程包括以下哪几个周期?

潜伏期

爆发期

持续期

终止期

28、根据单学刚副总编所讲,对于舆情现状研判有以下哪几个角度?

时空研判

民意研判

社会研判、法律研判

政治研判、技术研判

29、下列哪些属于网络舆情应对的六大指标?

信息透明度

动态反映

网上技巧

问责处置

30、下列各项表述中正确的有哪些?

网络舆情瞬息万变,每个事件背后都有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事发原由、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可能有放之四海都成立的真理,更多的问题还是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危机的发生,往往是现实工作中某些环节不尽如人意带来的。如果工作中确实存在问题,我们应该把解决问题作为危机应对的前提。

危机应对更多的要上升到制度层面、规则层面去解决,而不能依靠某些负责人个人的意愿去解决。

现阶段,网络舆情发展过于迅猛,速度过于快,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应对机制,往往不能非常有效的应对危机。

第二篇:舆情管理篇_第十八章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舆情管理篇

第十八章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

第一节 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一、重大突发事件的概念与分类

根据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根据突发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主要可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第二,事故灾难。主要包括煤矿、非煤矿山发生火灾、瓦斯爆炸、冒顶、透水、坍塌等安全生产事故;尾矿坍塌事故;公路铁路民航、航运等重大安全事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

第三,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第四,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暴力恐怖案件;爆炸案件;大规模群体性聚集事件;劫持飞机、火车、轮船等公共交通工具的案件;恶性刑事案件。

第五,境外涉我突发事件。主要指在境外发生的,可能对我国公民和机构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

根据《国家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本书所介绍的事件范畴,属于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突发事件。此外,国务院2011年公布的《国家特别重大、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分级标准(试行)》中,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性质、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将其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和一般重大(Ⅲ级)等三级。

此外,还可根据重大突发事件的罕见性与不确定性的程度对其进行分类。 从罕见性的角度来说,有的重大突发事件的类型往往有一定的前兆,并因其发生的频率相对较多,而使得人们对这类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因此,对其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可参照先前处置经验并遵循某种规律。而有的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如十年不遇或百年不遇的事件等,或是由于社会环境、地理环境、生态环境的变迁而突然爆发,而完全没有先例,因此很难提前预测、预警,一旦发生,往往令应对工作措手不及。显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存在较大的差异性。

从不确定性的角度来说,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有一些事件由于影响因素少,因素之间的作用简单,事件的不确定性低;还有一些事件的影响因素多,因素之间作用复杂,事件的不确定高。事件的不确定性越高,可供选择的情景演变路线越多,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就越难,也越难做出有效的决策对其加以控制;而事件的不确定性越低,事件发展的趋势就越明朗,也就更容易准确预测并对其加以有力控制。这两类事件的应对策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因此,根据这两个维度,又可以把重大突发事件分为四类: A类舆情事件,罕见性高且不确定性高。对于这一类事件,人类的认识极为有限。由于事件具有罕见性,其发生时往往没有任何预兆,决策主体也没有任何心理准备或心理准备不足。同时,由于这类事件不确定性高,事件决策主体对事件的演变趋势所知甚少,加之没有先例可循,给应急决策带来困难。这类事件的典型代表是2008年初我国南方发生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

B类舆情事件,罕见性低而不确定性高。这类突发事件虽然不确定性高,使得决策主体对其演变趋势把握不准,但由于发生频次比较高,对其发生、发展规律有一定认识,且有先前的处置经验可供借鉴,因此,这类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置难度低于第一类舆情事件的应急处置难度。这类事件的典型代表是一些频发的自然灾害,如南方每年的水灾。

C类舆情事件,罕见性高但不确定性低。这类突发事件发生时,由于没有前兆,且无以往经验可供借鉴,因此会使决策主体感到无所适从。但由于这类事件不确定性低,使得决策主体很容易识别出其发生、发展规律,进而探寻出应对策略,因此,经过短期调整后,当决策主体对事件的认识进一步深入时,事件会得到有效处置。

D类舆情事件,罕见性低且不确定低。这类突发事件由于发生频次较高,且不确定性又低,因此,处置难度不高。典型代表是煤矿企业发生的瓦斯爆炸事件。

二、重大突发事件的特征

(一)突发性强

重大突发事件的爆发往往出人意料,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突然性,这也是其最根本的属性。事件一旦爆发,就呈现出快速蔓延、难以对其控制和遏制之势。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防备的突发性,重大突发事件往往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冲击。

(二)破坏性大

多数重大突发事件都会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平衡,对利益相关者产生极大的危害。重大突发事件的后果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威胁着社会公共秩序,对公共环境、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甚至国家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和破坏。如果应对和处置不当,还会严重影响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引起社会系统的震荡。

(三)牵连面广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同质牵连,如与危机具有相同或类似品质的人、事或产品会受到牵连;二是因果牵连,如一些危机导致另一些危机爆发;三是扩散牵连,如由于危机造成的心理恐慌,使得危机被人为扩散到本不存在危机的领域。这种牵连性在自然类突发事件中,表现为各种次生灾害;而在社会类突发事件中,则表现为各种社会矛盾。这种牵连影响往往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对社会各层面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节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的特点

一、网络舆情发展迅猛,社交媒体作用明显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和视频网站等平台,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信息越来越能够以接近直播的形式呈现,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宽的覆盖被公众获取,这种传播的即时性使得高度互动成为可能。它以独特的开放性和匿名性,推动参与人群愈加广泛,舆情爆发也更为迅猛。在近年来的多起重大突发事件中,大众媒体的报道角度、议程设置一度都来自社交媒体平台的讨论,其在舆情引导的时效性和主动权上逐渐失去优势。同时,信息发布具有明显的自发性,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之间能够出现更多互动,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表达的主体,抢占了舆论引导先机。

“7·23甬温线特大动车事故”中,就在事故发生4分钟后的20点38分,车内乘客“袁小芫”发出第一条消息,称“D301在温州出事了,突然紧急停车了,有很强烈的撞击”。20点47分,车内乘客“羊圈圈羊”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转发突破10万次,两小时后该乘客获救。事发2小时后,新浪微博网民发布消息号召献血,上千名微博网民前往血站,网民“yaoyaosz”发布的血站现场照片转发超过10万次。

社交媒体在发挥即时性和互动性特点的同时,也助推了网上质疑声音的扩散。有报告指出,对动车追尾事件的负面评论在网上占压倒性优势,网民质疑主要集中在事故发生原因、救援措施、伤亡人数与善后、列车残骸处理、中国高铁安全、铁道部、铁道部新闻发布会、主流媒体表现等8大方面、41点。网民从质疑、不信任再到不理智的谴责和愤怒声讨,舆论环境逐渐失序。

二、网络谣言容易泛滥

互联网舆情繁杂,尤其是现实社会各种矛盾往往使网民的情绪带有倾向性,在突发事件中,弱者利益容易受损,网民极易受非理性情绪感染。此外,在互联网虚拟世界中,网民以匿名身份出现,削弱了虚假信息传播者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义务,客观上造成谣言更易产生和传播。在网络上,谣言一旦形成规模,经过意见领袖传播和网络水军的炒作,就容易操纵网络民意,成为激化社会矛盾的催化剂。在突发事件中,谣言往往制造恐慌,给政府对舆情的引导增加了难度,也加大了对信息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行甄别的难度。

如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地区突发9.0级大地震后,位于本州岛的核电站发生爆炸并出现核泄漏。由于外界盛传“服用碘盐可抵抗核辐射”以及“此后一段时间内生产出来的盐将受到核污染”等信息,引发我国民众大量抢购和囤积碘盐。学者认为,在大地震这样的极端事件发生后,恐慌心态往往导致人们更倾向于负面信息。而类似于抢盐的非理智从众行为,也被社会心理学称为“社会惊遁”现象。这使得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谣言更容易传播且更容易对社会造成破坏性危害。但如果政府抓住机会,处理得当,决策过程透明,信息发布及时,就能够开展生动的“公民教育课”,增加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感。

三、舆情存在衍生和反弹隐患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的复杂性,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处于消退状态的网络舆情很可能结合新的刺激性信息而产生新的变异,导致新一轮舆情信息的快速传播。同时,突发事件发生后,传统媒体进行议程设置所营造的舆论环境经受考验,在巨大的公众心理落差下,容易出现舆情反弹的情况,也对政府的监测工作带来挑战。

如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客机失联事件发生后,相关消息不断披露,网络舆情也经历了多次起伏,特别是部分网民对马航方面处置工作以及相关各方协调机制的不满,被多次触发:事件发生后初期马航新闻发布会时间屡次变动导致网民批评马方“缺乏诚意”;3月24日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宣布“机上无人生还”,被网民指“搜索不充分不应急于宣布”;2015年1月,马方宣布MH370航班失事,并称将对乘客和机组人员做出赔偿,网上流传“接受赔偿将无法继续追责”的说法;2015年3月,马航发布有关事件的中期报告,又有网民对报告的有效信息含量和价值表示质疑„„这为我国带来了启示,在重大突发事件中,每个环节的信息公开与舆情处置,如果处理不当都可能引爆网络负面舆情,政府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舆情时必须做到环环相扣,步步严谨。

第三节 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处置的基本原则

一、及时准确

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公众高度关注,都希望第一时间获知相关的准确信息。如果此时政府不能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有效地引导舆情,网上谣言就可能迅速传播扩散,误导公众甚至导致事态恶化。

及时准确是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首要原则。按此原则,政府应第一时间赶至事发现场,第一时间了解情况,第一时间制定对外口径,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第一时间设置传播议程,第一时间展开民意互动,抢占信息的“第一落点”,形成“首声效应”,引导舆论走向。在此基础上,才能谈及稳定公众情绪,把握事态处置的话语权。

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应对处置中,政府不仅要第一时间介入,第一时间发声,在事件处置的整个过程中都应及时准确地回应舆论关切。在跟踪研判舆情的基础上,发现公众关注点的变化,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才能避免网上谣言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重大突发事件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稳定的主要话语解释者位置,这也体现出政府“舆论执政”的水平。

二、公开透明

美国知名记者艾维·李曾指出,“坦率而公开地向报界和公众提供迅速而准确的消息是处理公共危机的关键”。英国危机管理专家迈克尔·利杰斯特也强调过主动充分披露信息对危机管理的重要性:“现代组织正处于其活动透明度日益增加的时代里。若一个组织不能就其发生的危机与公众进行合适的沟通,不能告诉现代社会面对灾难局面它正在采取什么补救措施,不能表现出它对灾难事故的正确态度,则将无疑给组织的声誉带来致命损害,严重的甚至导致组织的消亡。”

无数事例证明,在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中,政府能否顺利处置事件与相关信息的公开透明度有很大相关性,透明度越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就越高,公众情绪就越稳定,事件处置也就越顺利。

在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发布各种有关突发事件的新闻信息,对于因瞒报、谎报、迟报、漏报而延误处置时机或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200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应重点公开。这些法律和条例的颁布和实施,扩大了政府信息公开的广度和深度,并使信息公开从理念走向现实,成为各级政府舆情应对的共识。

按照公开透明原则,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依法需要保密的信息之外,政府应将突发事件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发生原因、处置过程和结果等信息,根据其危害程度和影响范围,及时通过相应的大众媒体公布,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在以往的案例中,有些地方官员因为担心“家丑外扬”而对媒体报道进行压制,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事与愿违,一旦事件真相被揭出,不但没能达到保护形象的目的,反而使得公众对事件的关注程度和批评力度大于正常公布后应有的情况,对自身形象造成了更严重的损害。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政府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改堵为疏,主动全面、多渠道高效率地将突发事件信息向公众发布,才能通过满足公众知情愿望,来压制谣言和负面舆论空间,赢得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当然,公开不等于无节制,透明不等于无秘密。在信息公开的过程中,政府也应把握信息发布的度与量,在规范操作的空间内实现信息公开的积极效果。

三、规范有序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多个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和舆情引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为政府做好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工作提供了法律支持和制度保障。

在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应对处置中,政府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进行操作,树立较好的公信力;同时考虑到普通民众的心理认知,在公布事件进展和结论时注意对社会常识常理的回应。在合法性与合理性冲突的情况下,充分考虑网民的情绪化特点和心理承受底线,在不损害法律权威的情况下,通过对法律法规的灵活适用,理顺网民情绪。

具体来说,政府在舆情应对处置时的表态并不代表要迅速为事件定性定论,更不能借此压制舆论;在权威调查结果出炉前,应对事件原因、后果、责任等信息的发布持谨慎立场,避免轻率言行造成公众视听混乱,引发更大的舆情危机。首先,在进行定性定论时,应综合考虑实情和舆情,用词必须规范到位、合理合法,避免“躲猫猫死”、“喝开水死”等超出常理的定性,避免触动网民“老不信”神经后又缺乏值得信服的合理解释。其次,应注意避免因不合理的法律或事实认定情况,如“广州许霆取款案”、“北京东城法院引《孝经》判决案”等引起舆论反弹。再次,对于不同于常理的事实情况,在发布信息时应力求以常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表述呈现,避免“越说越离奇”的情况。

四、科学适度

在重大突发事件舆情的应对处置中,政府应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坚持戒堵宣疏、科学适度的引导原则,以疏为主,因势利导。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开放的信息传播渠道有利于避免谣言和猜疑,但由于公众对突发事件的态度不同,利益受影响情况不一,看问题的角度有差异,可能会使舆情向不利于处置的方向发展。因为政府需要事先科学评估信息发布可能引起的各种社会反应,指定专业宣传部门及人员负责信息发布。

第二,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即使信息公开到位,也难免出现谣言苗头,因此应意识到,辟谣已成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处置中的“常态”。政府部门应在及时提供全面确凿的事件真相信息的同时,充分动员有说服力的各方力量,如相关领域专家、意见领袖、名人等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员,通过多种渠道澄清谣言,降低负面影响

第三,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特别是政府工作人员应在重视传播规律的基础上,把握好发言的尺度。首先,说话不要过于绝对。如在答记者问时发言应留有余地,以免授人以柄,陷入被动。其次,说话避免过度承诺。一旦承诺无法兑现,政府将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在舆情处置上付出更大的代价。

第四节 健全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

一、建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处置的组织机制

(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一是建立应对处置领导体系。成立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处置预警领导小组和顾问团,作为突发事件舆情应对的最高决策机构和参谋机构,把握全局,给相关处置部门提供整体行动方针,协调上下级或各部门的利益关系,及时大范围调集人财物,制定措施并监督执行。领导小组常设成员应来自宣传、公安、消防、卫生、安监等经常参与突发事件处置的部门。在事发后,可根据具体处置要求增加相应部门的人员。该小组在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小组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二是建立处置协调中心。该中心包括各级新闻宣传主管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和相关重要领域、系统宣传部门代表。机构中可吸收当地主要新闻媒体负责人,在舆情应对中注意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便于通过媒体渠道了解和掌握更为广泛的舆情。

(二)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

具体来说即是建立科学的分工协作机制。如在舆情应对中,政府主要负责制定应急预案、方案和规定,汇总各方信息,联络协调各部门开展工作;宣传部门负责媒体记者管理,搜集舆情信息,制定舆论引导方案,对外发布信息;各职能部门负责搜集本部门与舆情应对相关的信息,并做好对媒体记者的接待工作,就本部门相关工作对舆情应对提出建议等。

(三)保障常态协调运作

一是建立顺畅的上下级沟通机制。日常建立值班制度,确保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各部门能够迅速获取信息,建立密切的沟通;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掌握舆论应对的方向;加强对新闻单位的指导,明确突发事件报道的有关要求;以此保证把握全局,心中有数。

二是健全新闻联系人制度。在领导小组成员所在单位或部门,建立新闻联系人制度便于随时联系;新闻联系人发生变动时及时进行通报;在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中,做到有新闻发言人、有协调组织人、有稿件审核人等多节点分工合作。

二、建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对策

信息发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重要手段。政府在选择信息发布方式时,应考虑媒体的特点、传播的范围和受众的心理等。政府发布信息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发布政府公报,可用于登载法律、方针、政策、声明等各类政府文件;第二,举行新闻发布会,通过新闻发言人和媒体的交流互动,发布政府信息,解答公众问题;第三,发布新闻通稿,通过权威媒体向公众传播;第四,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微博、微信等发布信息,并与网民在线交流等。

为了达到信息发布的效果,应考虑信息发布的时机、地点、人员、内容以及对象等。

一是选择合适的信息发布时机。政府应根据突发事件的性质、舆情的波及范围、舆情动向进行评价,对发布信息的最佳时机进行研究。如果事件性质比较严峻,引起全社会普遍讨论,此时不及时发布信息就可能导致谣言传播、公众情绪激化、社会混乱,就应第一时间及时公开信息。如果舆情波及范围有限,或是一些基本事实尚不清楚,此时大张旗鼓地发布消息可能引起公众恐慌和猜测,就应谨慎处理,或在事件处置有一定进展时再行发布权威信息。

二是确定恰当的信息发布地点。以新闻发布会为例,发布的地点可以在突发事件的现场,突发事件附近适合办公或人群聚集的场所,或者在政府专门的新闻发布会场所。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会不同于一般的新闻发布会,地点的选择不一定对环境设施要求高,但应便于记者采访和发稿。根据国内外突发事件新闻发布的成功案例来看,选择在事发地附近作为主要的发布地点,既能保证发布的时效性又能引起较高的关注度。但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客观选择。

三是选择称职的发布人员。突发事件的信息发布准备时间短,因此对信息发布人员的能力有较高要求,既要熟悉突发事件处置过程,又要有应对媒体的较高能力。被指定的信息发布人员应尽快参与突发事件的处理,熟悉各环节情况,并与有关人员商讨要发布的信息。对一些涉及较多专业知识的突发事件,应邀请专家共同讨论,或出席发布会对专业问题提供更专业的解释。同时,统一信息发布的口径,严禁没有信息发布职权的部门和个人私自发布信息。

四是对信息发布内容进行把关。政府发布的信息要遵循“快讲事实,慎讲原因”的原则,对已查清的事实进行阐述。同时,发布的内容要抓住重点,不能长篇大论或是谈论与事件无关的内容,否则会引起公众的反感。

五是对信息发布对象进行适当选择。考虑到突发事件的性质、范围和影响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信息发布对象是高效率的方式。在对全国或国际有影响的突发事件上,应邀请中央主流媒体和外媒发布信息;在地方性的突发事件上,可以本地区的主流媒体为主进行发布。

三、建立完善政府工作人员的舆情素养培养机制

(一)有针对性地深化和普及舆情素养理论与技能教育 当下,正确掌握与媒体打交道的方法和技能,已成为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官员从事社会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保持着以行政命令指导媒体行动的工作方法,在官员培养中也很少涉及对其媒体交往技能的重视。这也造成近年来发生多起由于官员在面对媒体时呈现出的“本能反应”引发的舆情事件。随着政务信息化水平不断发展,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处置对于官员的要求不断提高,科学系统地增强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官员的舆情素养已成为各级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的当务之急。

政府工作人员的舆情素养背后涉及传播学、公共关系学和行政学等多个学科,培训中应注重从传播规律、宣传策划、形象塑造、事态处置、舆论研究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提升。同时,针对政府管理对象和内容的变化,以及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中出现的新特点、新问题进行培训内容的调整,将舆情素养纳入干部培训的固定课程,全面提升各级政府应对舆论的基本能力。

(二)加强重大突发事件情景模拟培训

对于政府而言,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处置重在“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舆情素养的提升效果,最终也需要在实际与媒体打交道的实践过程中呈现。因此,有必要在日常状态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途径,帮助政府工作人员适应突发事件处置的工作与心理状态,体会舆情应对的重要性,掌握正确面对舆论的方法,学会与媒体沟通的技巧。

(三)将舆情素养纳入领导干部的选拔考察内容

由于重大突发事件的舆情处置效果影响巨大,一旦政府处置不当,可能对社会经济乃至人民生命安全产生严重影响,因此,为了提升舆情素养在各级政府工作中的重要性,有必要将舆情素养作为领导干部选拔考察内容的一环,增加领导干部与媒体交往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其与媒体接触的机会,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经验。

四、建立完善重大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搜集分析与研判机制

(一)拓展舆情搜集渠道 建立基层舆情搜集渠道,在基层设置信息员和信息直报点,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线索的搜集和快速上报机制;建立媒体舆情搜集渠道,促使媒体在接到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线索和安排报道的同时,向新闻宣传主管部门通报;建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通信网的舆情搜集渠道,强化对新闻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短信的舆情监测能力,搜集网上有关重大突发事件的线索,及时了解苗头性、倾向性信息。

(二)完善舆情分析与研判机制

对于搜集到的重大突发事件舆情信息,应建立专门的研判机制,组织力量对舆情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研判,将加强正面引导与堵截有害信息等手段有机结合,为突发事件处置部门提供信息支持和决策参考。这一机制应充分吸纳多种专业力量参与,如高校和科研机构学者、政府智库人士、舆情机构专家、媒体资深从业者等。(本章完)

第三篇: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作用

——以“李刚门”为例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日常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政治生活方式。网络舆情以其独特的优势和时代特征,在突发事件中发挥着网络监督的作用。本文以“李刚门”为例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现状,探讨网络舆情在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李刚门

网络群体

网络监督

民主政治

社会和谐

人民网北京10月18日电,记者登陆河北大学BBS获悉,10月16晚21时40分许,在河北大学新区超市前,一牌照为“冀fwe420”的黑色轿车,将两名女生撞出数米远。被撞一陈姓女生于17日傍晚经抢救无效死亡,另一女生重伤,经紧急治疗后,方脱离生命危险,现已转院治疗。据目击者陈述:肇事司机撞人后,依然若无其事开车至教学楼接女友,后被保安和追赶而来的众多学生拦下,并被警方控制。当保安和学生勒令肇事司机下车时,肇事者口出狂言:“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爸是李刚”。 紧接着几天,围绕着“我爸是李刚”、网友展开了人肉搜索,有网帖表示,李刚为保定市某区公安局副局长。在保定市,李刚名下有2套房产,李启铭名下有3套房产。网帖明确指出了5套房产所在位置:第一套是南市区地中海别墅3栋D 01,系一套4室2厅豪宅;第二套位于南市区“钻石嘉园”;第三套位于阳光北大街“格林漫都”;第四套为商铺,位于保定市高新区银杏路357号,面积为80平方米;第五套为保定市朝阳路59号中银大厦8层,为一套三房两厅的商住楼。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日本社会学家岩原勉认为,群体是指“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复数个人的集合体”。网络群体是指通过论坛、社区以及博客临时组成的、松散的、事先未通谋的群体,他们往往是针对当下社会热点或自己兴趣爱好所组成的一群网络人。网络舆情是指网络群体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包括政治发展、经济建设、文化事业、社会生活等各方面内容在内的国家和社会事务充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从而对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公务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有悖于法律和道德的行为实行制约的一种社会活动。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 网络舆情群体的年轻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4.2亿网民队伍中,10岁以下的网民占1.1%;10~19岁的网民占29.9%;20~29岁的网民占28.1%。也就是说,近60%的网民年龄在29岁以下,网络群体日益年轻化。他们特立独行、对事物有着自己的看法、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也有着独特的爱国方式、对待权威不会盲目的认同,却更容易相信所属群体中意见领袖的意见。在李刚门事件当中,年轻的大学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对死者的同情,对“官二代”的痛恨,以及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自发组织起来,为死者讨回公道。自然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他们得以将自己的观点展现,同时对待不同的意见加以强烈的排斥与批判。

2、网络舆情的快捷性和高效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舆情的监督平台已经得到广泛的提升,从新闻媒体、博客、论坛、电子邮件到各大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再到个人维权网站甚至是专门舆情监督网站,为广大网民提供了广泛的交流舆论空间。 事件发生几天之内,诸网民对此事进行一系列的追踪,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各种形式将信息公布于互联网上,及时、便利、充分地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一时间各种与此相关的事件被牵扯出来,李刚门的详细过程,李刚的真实身份,李刚的家产,同时被卷入的还有事故地点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方舟子微博曝新语丝连续发文揭露王校长的两著作和博士论文均为抄袭之作,当然还有河北大学的“封口门”,“保研门”。这些信息在网上公布之后,以最快的速度随时岁地传递,从而使相关事件暴露在广大的公众的视野之下,广大网民能够随时了解事件的发展动态,并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使得网络监督不仅低成本、便捷、而且快速、有效。

3、 网络舆论的匿名性。

开放的网络平台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表看法,每个人都着自己的ID却不足以使其他人知道自己的真实身份。网络舆情是在网络特有的自由性条件下发展起来的,所有网民都能在网络虚拟化的环境中自由地参与到整个过程当中,网友可以畅所欲言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任何意见基本上均可随时公开,那些过激的、甚至带有人身攻击色彩的言论也很少受到众人指责,即使受到指责也不能造成对现实生活的直接影响。强大的网络舆情最终在群体的作用下得以形成,最终事件和相关的人物被推倒舆论的风口浪尖,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

4、 网络舆情的平等性与广泛性。

网络是一个无视社会等级、每一个网民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不受宗教信仰、年龄性别、文化水平、财产地位的限制,也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允许质疑、批评公众事物的公共空间,普通民众能直接参与到公共事物的管理中来,网络舆情主体的充分参与及舆情的交互让网络民意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15日发布的统计报告,截至2010年6月,我国网民队伍已发展到4.2亿人次,这一数字表明一个强大的网络参与群体;同时网络舆情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5、网络舆情的其他特点。

网络舆情还具有情绪性、非理性、群体极化性、意见领袖性等多种特点。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客体的的一种情绪表达,他们是网络群体因为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或没有得到应有的满足,以强烈或者有攻击性的言论或行为方式来介入政府管理或着对于政府管理、决策发泄不满的情绪。当然这也带有很强的非理性,在李刚门事件中,愤怒的网民对于李刚父子群起而诛之,当有人提出李刚的口碑还不错,李启铭为人低调不张狂时又引起网友的抵制。

二、网络舆情在我国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随着互联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舆论已成为重要的民意表达方式,成为影响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媒介,因此构建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网络监督已成为推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渠道。

1、 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民意,对于政府机构大政方针的取向有重大的影响,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提供了崭新的交流平台。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在20世纪60年代就预言:“信息的急速即得创造更深层次的民主”。民主的真谛在于让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没有利益相关的人能够贡献他们的聪明才智和真知灼见。随着网络群体的广泛参与,以及它的隐匿性、自由性、宽容性与及时性等特性,推动了公民与政府官员的直接对话,及时表达对公共事务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民意在政府运作中的分量。网络缩短了实现民主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代议制民主的不足,使民主向更深层次发展,更能向社会基层开放,从而实现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由于互联网的成本较低、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公民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舆论空间和平台,网络舆情使公民拥有充分的知情权和发言权,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

2、 网络舆情有力的推动和促进司法公正,和政府的反腐倡廉建设,更有利于社会的公平正义。 李刚门事件本质上是弱势群体农民、大学生与官员的抗衡,中国流传一句古话,官官相护,民斗不过官 。随着网络的出现,网民凭借网络的特点,基于基本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对蛮横势力的仇恨,对一系列的事件进行深入的探讨,疯狂的传播与此事件相关的信息,坚定每一个网民的信念和决心,对政府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公平的处理此事。李刚门事发后不久,河北省高层领导在唐山召开紧急会议,要求相关部门彻查此事,从事故的整个过程,河北大学校长的抄袭门事件到李刚的不明财产来源,使得此事得以迅速的解决。

网络舆论监督拓宽了信息化时代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形式和空间,增强了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的效果。丰富的信息资源共享和多姿多彩的信息形式,有利于增强舆论引导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极大地拓宽了反腐倡廉舆论引导工作的空间,扩大了舆论宣传的覆盖面。同时通过网络公开腐败案例,起到了强烈的警示和震慑作用,有助于减少腐败行为。从而推动政府的廉政建设,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网络舆论的完善和管理

1、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正确引导网络监督的行为。 随着李刚门事件的兴起,一时间“我爸是李刚”成为最热的网络流行语。“不是每个爸爸都是李刚。”撞人恒久远,李刚永流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因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网友造出的句子,从古诗词到现代诗、打油诗,从名言警句到绕口令、广告词,从古龙武侠小说版到小月月版,应有尽有“李刚事件”已经演变为娱乐和恶搞事件。

网络监督在推进我国民主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弥补了我国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足,因此应该加强网络道德建设,使广大网民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从而形成一种有序的、融洽的网络环境。选择多样化的教育途径和方式,奖罚分明,是网民坚持正确的态度,宣传自由平等、客观公正的监督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的稳定。

2、 制定和完善涉及网络言论自由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网民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对事物的判断和分析受到个人认识水平的局限。在一些不公正的现象在网络曝光后,网民往往群情激愤、反应强烈,在短时间内掀起舆论讨伐的高潮,当然会夹杂一些偏激的言论、极端的观点甚至是恶意的诽谤。因此,应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网民的言行,促进网络的民主、规范和安全。

参考文献:赵银月 :《试论网络监督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双层作用》

庞超、王岩:《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网络监督》

李梦莹:《试论民间网络反腐》

王丽丽:《网络群体传播特点分析—以“家乐福事件”为例

詹姆斯:《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

吴天昊:《由网络谈民主

第四篇: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修改01

一、选题过程及理由

1.选题过程 (1)步骤

1)阅读课题指南,查询以往年度社科基金项目,了解党中央和国家最新重大部署、紧跟国际最新动态,跟踪学术前沿。

2)确定团队小组熟悉的领域或方向,聚焦于团队熟悉的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现有优势,扬长避短。(由于团队有几个人做过网络舆情的研究,所以我们选题的方向是网络舆情)

3)查阅网络舆情领域最新的综述文献或相关研究论文

4)仔细阅读文献资料:确定最有意义和最有可能的突破口(突破口有哪些,文献综述里找) (2)突破口

老问题+旧方法型(对老问题深入挖掘)

老问题+新方法型(方法的创新)

新问题+旧方法(前沿研究)

新问题新方法

看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哪一种吧 1)逐项检索这些突破口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研究的课题确保选题能集中回答1-2个重要科学问题 3)请教同行专家论证课题和研究措施的可行性(看看改不改成询问老师意见,或者干脆不要这一步) 2.选题理由

随着社会的进步,网络的发展和民意表达空间扩展,网络舆情在突发事件本体的演化过程中,常常催化其升级和扩散,甚至影响和决定着社会舆论的走向,进而渗透到现实社会中,并对现行的政府公信力、政府公共决策、政府运行机制等形成制衡或约束,成为影响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阻力因子。因此,加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研究,尤其是掌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规律,并实施科学、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是当前理论界和实践界所关注的热点、重点和难点。

在基金申报选题时,不管你所选题属于何种类型组合,都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 需求性原则。所选的研究课题属于学科发展或科技发展的前沿,必须是目前未做或未完成的研究工作,且优先选择那些关系到国计民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所选题必须具有重要意义或急需解决的问题。

(2)创新性原则。要求探索科学问题中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总之,选题必须有原创性,研究工作必须有创新性。

(3)目的性原则。所选题必须目标集中,不含糊,不笼统,切勿选题太宽泛,最终确定的选题应集中回答1-2个重要科学问题,不能求一个项目解决所有问题。这一点通常是基金申报新手很容易走入的误区。

(4)可行性原则。需要根据智慧技能、研究基础、团队实力和硬件设施,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地进行选题,确保要求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确定目标。因此,在项目选题方面,一定需要详细说明所选课题是可以实现的。最好,自己有相关研究基础或预先研究成果作为支撑。

(5)优势性原则。选题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现有优势,扬长避短,顾及个人及团队的智力结构、特长、基础和潜力,考虑课题研究的可持续性。最好能在自身熟悉的领域选题,这能保证项目书能送到小同行中评审,让评审专家对你的申请书有较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如果不是自己优势的领域,自己把握可能也不够。 (6)可持续性原则。基金申请人通常会有自己的一个小课题组。为此,申请人需要考虑所选课题,是否具有发展前途,即是否具有推广价值和可持续性的创新,能否为日后课题组提供可持续性发展。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问题:

(1)2014 年 1 月 16 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 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 2013 年 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 45.8%。

(2)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突发公共事件数量连年增加并呈现新的趋势和特点,经过网络媒体和网民传播的突发公共事件更是呈现井喷式增长。并产生舆情聚焦,经过互联网的放大不仅左右了公众的舆论导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决策。

(3)目前我国政府特别是一些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的治理和应对水平较低

研究目的和意义:

(1) 有助于建立起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长效治理机制,通过适当手段预防、干预、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2) 提升政府应对突发事件舆论引导能力,有助于融合新媒体共同推动我国社会架构转型。

(3) 作为政府公关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能够拉近和民意的距离,提升政府公信力,还能为政府公共决策提供重要依据,推动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合理化。

三、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的政府监控的研究起步较早,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发达国家对突发公共事件中舆情的监控研究如今已经涉及政府监控的方方面面,研究愈加细化。

(1)网络舆情理论研究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民主理论、网络空间治理理论等逐渐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视野。Herbert Blumer认为网络舆情是指在所给定的公共场所里,在任何时间里由讨论的人组成的一种集体性行为。Noelle-Neumann从沉默螺旋理论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认为在网络舆情的生成中,公众的意见会因为另一方意见的沉默而逐渐强化,并通过反复形成具有某种一致性的舆论,进而演化为群体性倾向的网络舆情。Brauchler Birgit则分析了对立理论在舆情中的作用机理,并以东印尼的Moluccan事件为个案予以证明,网络中的对立矛盾的交锋更容易导致网络舆情。Patricia Moy则认为,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素中,最为主要的是突发事件的应对和舆论引导不当,并可能因为舆论的引导不当导致更大范围的事件。 LavrenkoV、Allan J、DeGuzman E 等人从技术层面对网络舆情进行了研究,他们指出网络舆情监管包括最初对事件的识别,以及包含突发公共事件及其后续相关报道的话题检测与跟踪。Mceoy以美国“黑色联盟”为个案分析了“新闻修复”的权威地位,并为网络舆情的传播与发展创造了更好机会。Bob J. Carreil与DavidL.Sturges等人从网络舆情的原因进行解析,认为公众利益的冲突性和环境的作用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原因。Brooks B在网络舆情的引导中认为“网络把关”是十分重要的,并要求在网络舆情引导中要善于运用议程设置理论。

因此,在理论方面,西方国家学者提倡网络舆情的研究应将案例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突出网络舆情理论在案例中的应用和分析,从何构建出合理的管理模式

(2)网络舆情技术模型与平台建设

第一,网络舆情的技术模型研究。Katarzyna Sznajd-Weron于2002 年创建的Sznajd 模型是学术理论界出现的首个舆论交互模型,该模型基于“united we stand divide we fall”建立,认为舆论观点是由内向外扩展。Elgazza采用Watts以及Newman的网络方法,创建了一个小世界网络,在该小世界网络模型中,突出体现了领导者的观念,并将领导者定义为负有传播、解释各种观点责任的个体,它能够在充分保持自身观点不改变的同时,可以轻易地、完全地改变其他个体的看法和观点。Hegselmalm以及Krause等人提出一个全新的网络舆情模型,并基于观点距离考虑,提出“有限信任”的观点,他们指出在网络舆论传播的过程中,舆情观点不仅仅包括简单的正反两种观点,而是多种观点共同交互,这是网络舆情演进模型中的重要的研究方向。Fortunat研究了全连通图、无标度网络、星型图、方格和随机图等五种网络技术模型。

第二,网络舆情监管的技术平台研究。Tsou等为网络舆情监管中对网络舆情进行主题分类和倾向性分析提供了技术支持。Gil-Garcia等认为,在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发现、采集以及跟踪网络舆论热点话题并寻找最佳的网络舆情预警实现途径,主要是运用文本聚类等方法实现。Antioine Naud等认为,在网络舆情监管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聚类算法的文本主题分类等方法和技术,来对网络上的舆情话语进行舆情简报处理、倾向性分析等操作,最终实现网络舆情的预警、引导和监控。Vadrevus、Gelgif、Davulcuh等人认为进行网络舆情分析,就必须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在技术方面也需要采用包括距离判别法、Fisher判别法以及Bayes判别法在内的多种分类判别方法。Welty C、Murdockj W等人认为网络舆情监控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神经网络、遗传算法、朴素贝叶斯、组合分类器等。

在实践方面,西方学者注重研究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通过对网络舆情的技术模型和平台的建设对现实突发事件提供技术支持。 2国内研究综述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在国内的迅猛发展,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出现较多,而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以下方面。 (1)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产生、演化机制研究

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形成和演变机制研究,例如有学者指出该过程经历三个阶段:舆论爆发期、舆论高涨期和舆论消退期。魏丽萍建立了三个进化博弈模型来模拟网络舆情的生成和演化机制。唐超认为网络情绪是网络舆情演化过程的重要因素。

(2)关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探析了非常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治理监管中政府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有效互动不足、不知情、不懂得应对方法、不懂得如何修复舆情、对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的现实影响和危害预期不足等。当前学者从宏观角度、电子政务角度等治理对策方面的研究,包括舆情研判、舆情引导、舆情干预、舆情应对、舆情公关、舆情反馈、舆情管控等。如加强建立网络舆情监控和专门的网警队伍;在网络舆情监测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构建政府网络舆情辅助决策系统模型等。

除此之外,专家学者们在特定领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研究也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包括涉警领域、法院、检察机关、高校等领域。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分析模型及技术研究

如在网络舆情预警中融入BP神经网络的数学模型,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定时评判,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其效度。通过构建舆情热点发现和追踪模块,利用热点算法描述了模块数据挖掘功能。还有学者针对我国网络舆情信息量大、人数众多、控制难度大等特点,提出构建舆情反应力、舆情引导力、舆情控制力等3个维度的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危机预警评估指标体系。

(4)网络舆情监管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必须要有技术支持,例如:舆情采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信息检索技术、聚类分析技术、网页分类技术等。也有学者针对网络舆情监控技术的核心舆情分析引擎进行具体研究,包括舆情观点分析、舆情倾向识别、舆情主体监测以及舆情主动自动跟踪等舆情信息识别与分析技术。

(5)关于网络舆情与政府形象方面的相关研究 提出从静态和动态角度构建政府形象提升模式,以创新的方式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提高政府合理利用网络舆情的能力;转变行政思维和理念,正确对待网络监督,提高地方政府公信力等。

(6)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案例的具体剖析

近年来学者对多件网络舆情案例进行了有效剖析,例:厦门“PX”事件、汶川地震、“李刚门”、四川会理悬浮照事件等多角度总结了政府在治理网络舆情时存在的问题和根源,并探讨政府如何有效地应对、化解网络舆情事件。

(7)不足 总体上讲,国内关于网络舆情的相关研究分布范围较广,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某些方面还有所欠缺。

1、在分析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方面,某些研究存在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而多数的地方政府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地方领导人在应对新媒体方面还存在不够重视、粗暴应对等一系列问题。

2、我国关于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研究起步较晚且情况特殊,国外相关理论和经验应用于中国存在着一定解释力限制,对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进一步的系统研究还有待探索等等。 3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转型期的网络公共危机进一步加剧,国内外理论界和实践界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相关问题的关注也逐渐加强,并做了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更加深入研究提供很好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奠定了此类问题研究的基础。但是,总体来说,上述相关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研究的跨学科分析尚存在不足。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复杂的系统工程,然而,目前国内外学者,由于学科背景原因,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进行分析。系统化的学科协同研究理论成果明显缺乏。

第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的分析和把握尚不够深入。现有的研究中,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研究者一般都是从经验的感性层面对网络舆情演化进行认知,缺乏从本质层面探讨和分析舆情演化动力机制和演化规律,因而难以形成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和演化机理的科学、有效把握。

第三,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监控对策研究还有待加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是一个完整生命周期。因此,在政府监控方面也是有着不同的阶段性和重点性。然而,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研究大多比较零散,而且主要集中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后的政府的应急管理。

四、研究内容及方法

1.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重点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文章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认为本研究有利于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论框架,为政府网络舆情监控提供理论准备和实践指导;并对国内外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与分析。

第二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基础。首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相关理论问题进行界定,重点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与基本构成要素;并从社会现实风险上升、信息公开不对称、网民心理机制失衡等方面分析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因子;同时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翔实阐述;最后从危机管理理论、大众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和公共治理理论等方面构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工具体系。

第三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的基本规律。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阶段划分为生成阶段、扩散阶段和消减阶段,并且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不同阶段都呈现着相应的舆情演化规律。在舆情生成阶段,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形态突变规律、叠加聚焦规律、共振趋同规律、群体极化规律;在舆情扩散阶段,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线性渐进规律、涟漪发散规律、感染互动规律和螺旋上升规律;在舆情消减阶段,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规律主要表现为冲突阻动规律、替代转移规律、散焦碎化规律和自然消散规律。

第四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成效与问题。主要对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舆情监控取得了初步成效,譬如舆情监控意识普遍提升、舆情监控法律逐步完善、舆情监控机构开始设立、舆情监控技术逐步成熟等;与此同时,在政府舆情监控实践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政府对舆情监控地位认识不清、政府对舆情爆发危机应对不当、政府对舆情演化规律把握不准、政府对舆情监控条件投入不足等方面;究其原因,主要由于舆情监控理念观念较为保守、舆情监控法律建设相对滞后、舆情监控监管体制尚未健全、舆情监控应对机制亟待改进等。

第五部分: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经验与启示。从国外来看,重点分析了美国、法国、韩国、加拿大和新加坡等五个国家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中的基本做法和成功经验;从国内来看,主要选取了“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甬温”事件、“抢盐”事件等典型个案来分析我国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监控中的经验与教训。综合国内外的典型经验与个案观察,认为对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启示包括四个方面:强化舆情政府监控的观念建设是前提、健全舆情政府监控的制度体系是基础、提升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能力是关键、完善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措施是保障等。

第六部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对策研究。主要有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创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理念,包括树立“以人为本”的舆情监控价值取向、构建“道德自律”的舆情监控约束规范、遵循“平等公正”的舆情监控行为准则和实现“及时有效”的舆情监控基本目标;二是优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机制,包括建立健全舆情生成期的研究判预警机制、及时启动舆情扩散期的引导控制机制和逐步完善舆情消减期的善后恢复机制;三是改进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技术支持,包括舆情信息收集系统、舆情监控分析系统、舆情应急响应系统等;四是完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保障体系,包括完善网络舆情的法律制度保障、构建舆情监控的组织体系保障、培育舆情监控的人才队伍保障和优化舆情监控的协同治理保障。

2.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需要,本文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第一,调查研究法

文献调查法。本项目研究拟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深入的梳理、调查与分析。

抽样调查法。拟设计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不同区域的、有典型意义的地方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进行抽样调查,收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相关资料数据。

第二,实证分析法

个案分析法。对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标本事件和个案进行描述和分析,譬如“华南虎”事件、“躲猫猫”事件等。

计量统筹法。对近年来我国所发生的典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帖子数量、回帖数量等进行计量统计,并通过统筹方法分析舆情发展与演化的过程。 第三,理论研究法

比较分析法。在研究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典型经验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在比较中得到启示

归纳总结法。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个体案例进行分类归纳,并进行深入的分析,从中抽象和总结出典型的舆情演化规律。 五.技术路线

本文主要沿着以下思路展开研究:相关文献梳理——理论原理分析——问题动态跟踪——对策建议研究。如图所示。首先,对国内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相关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分析,形成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认知,以危机管理理论、信息传播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以及公共治理理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科学、系统的分析和把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扩散和消减的规律;其次,对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基本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全面把握其取得的主要成绩和存在问题及其问题成因;再此,在对国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典型经验进行分析,以及对国内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个案观察基础上,得出一些经验和启示;最后,立足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理论原理分析和问题动态跟踪,创造性的提出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科学、全面的政策建议。

技术路线图

分为三个部分 1.文献梳理

2.理论思路

3.对策研究

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三阶段五点”模型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过程,各种内部或外部因素都会作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展中,使其演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如何界定或划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阶段是一个难点问题。学者的相关研究和探讨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阶段划分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文遵循信息传播生命周期理论和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时间序列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进行了阶段划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阶段五点”分析模型,具体如图3.4所示。

图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阶段五点”分析模型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三阶段五点”分析模型,反映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基本演化态势与变动效应。在图3.4中,OP线是轴线,表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实际影响程度(量),OT是时间轴线,表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时间序列状况,S曲线是舆情演化状态,表示在某一时间点,网络舆情的热度和强度情况。其中,在S曲线上有有五个关键的“点”,即称为“五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曲线S与预警临界线W(Early Warning)相交的点Ms(时间窗口落在OT线的M点上),称之为预警点(Warning),此时各种因素导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始被社会关注,舆情表征警示舆情进入前危机状态;随着突发事件的发展和网民的关注度加强,S曲线加速上升与舆情影响临界线(下限,Lower limit)L相交的点As(时间窗口落在OT线的A点上),称之为暴发点(Outtreak),此时,网络舆情处于建委热烈状态,网络评论、跟帖急剧增加,并大规模扩散,网络舆情危机全面爆发;随着舆情的进一步扩散和深化,S曲线上升到最高值,达到舆情影响临界线(上限,Upper limit)U相交的点Ds(时间窗口落在OT线的D点上),称之为灾难点(Disaste),此时舆情处于极度热烈状态,并形成舆情演化拐点,S曲线开始向下发生转折。随后,S曲线向下穿越影响临界线(下限)L即进入消减阶段。S曲线与L线相交的点Bs(时间窗口在OT线的B点上),称之为回归点(Regression),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始回归常态管理;S线快速下滑再次与预警临界线W相交于点Ns(时间窗口落在OT线的N点上),我们称之为平安点(Safety),也即意味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已经处于正常状态或完全控制状态,在平安点Ns以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处于常态管理,S曲线逐渐恢复水平运动。至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从生成到消亡就呈现了一个完整的网络舆情生命周期。

根据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成到最终消亡的抛物曲线S的演化规律,结合“五点”的关键特征,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进行简单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舆情生成阶段(OM)、舆情扩散阶段(MB)和舆情消减阶段(B-)。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三阶段五点”模型较为科学的描述了网络舆情演化的阶段性特征,文章将按照“三阶段”模型对网络舆情在每一个阶段的演化特征与规律进行分析。 2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

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生成规律主要是对网络舆情生成、演化过程的一种简单化和形象化的描述,客观表达了舆情在生成阶段的内在模式与机理。不同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其不同环境或要素中生成演化的模式和规律是不同。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生成阶段,主要经历“触发——集聚——热议——爆发”四个关口,并且在每一个关口都呈现着相应的演化规律:形态突变效应、叠加聚焦效应、共振趋同效应、群体极化效应。 2.叠加聚焦效应

叠加原理和聚焦原理都是物理学中非常常见的理论,描述了事物从小变大,由分散变集中的一个过程。叠加原理主要是从时间角度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而聚焦原理则主要是从空间角度反映事物的变化过程。叠加原理和聚焦原理其共同点都是将分散的能量聚焦或集中为一个统一的能量。因此,在本研究中将叠加与聚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主要分析事物由单个、分散到集中统一的过程。 2.1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叠加聚焦的作用因素

互联网犹如一面凸镜,具有聚焦和散焦功能,其可以将事件关注度集中到一个特定的点,形成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问题,也可以将一个普通事件以放大形式无限扩大,使其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一些原本并不复杂的偶发性普通事件,经过互联网的叠加与聚焦后,事件被放大,并成为普遍关注的严重性网络群体性事件,网络对群体性事件发生起着聚焦放大效应,并催生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互联网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叠加聚焦的基本工具和载体,其叠加聚焦的根本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社会公众深层社会矛盾的情绪积累和聚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员约翰·博伦(Johan Bollen)在他的研究中指出,社交网络用户会根据某种需求聚集,并且用户成群汇聚的根据不仅仅是年龄和兴趣,更重要是情绪聚集,他们更意愿与相同兴趣取向的分享和交流。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与社会公众思想的多元性,增加了社会矛盾和社会心态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二是社会媒体的刻意渲染强化了网络聚焦功能。传播媒体或称“传媒”、“媒体”或“媒介”,主要是指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即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传递信息的一切物质形式。媒体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的传播信息,因而,在媒体信息传播过程中如何增强信息的关注度和聚焦度成为了一项重要内容,实践中,媒体经常以“头版头条”、“重要消息”等形式聚集信息受众的吸引力,以扩大信息的传播度和影响力,如新浪、网易、好1

23、百度等门户网站都开辟了专门的“头条新闻”、“热点事件”等,在互动网站如天涯论坛、百度贴吧等都设置了“置顶”、“热点帖”等,以强化新闻事件的聚焦效应,增强新闻的影响度。而同时,个别新闻媒体、新闻网站为了某种效应或利益刻意对新闻事件进行炒作和“眼球效应”,不顾新闻的真实性,以耸人听闻和震撼人心的“爆料”、“黑幕”来煽动和聚焦人们的情绪。

2.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叠加聚焦效应的演化

社会深层次矛盾的日久积累聚集和网络媒体的刻意渲染放大,使社会公众集聚的情绪找到了关注点和突破点,所有的对社会不满和个人情绪都会因为某一件突发事件发生而引发情绪的累加聚焦,并在一定的时候爆发网络舆情。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下,由于网络传播的参与成本低,准入条件容易和网络人气聚集速度快,以及其传播规模和影响范围大,使网络舆情发展的叠加聚焦效应十分明显。

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由于事件影响的扩散或事件信息报道与呈现,使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如事件当事人、政府部门、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等都会将注意力、精力集中聚焦到特定的突发事件或突发事件的某个问题上,此时事件处于多主体共同关注的热点、焦点事件。而除了上述的利益相关者主体之外,广大的网民由于某种因素或情绪的积累也会积极对特定事件进行广泛的关注,网民会发挥其特有的社会知识和认识背景,对事件进行全方位的观察、审视与分析,并且根据各自对事件的看法发表事件评论。当突发事件变成普遍关注的焦点事件时,长期积累的对社会不满情绪的人群,他们会将事件进行分解寻找已经积聚情绪发泄的突破口或关键点,譬如很多的突发事件会被贴上“官员腐败”、“政府不作为”、“商人霸道”等标签,从而引起网民的情绪爆发,进而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因此,我们可以假设,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是一种社会公众的情绪积累聚集与发泄的过程,当公众对社会、政府等抱有某种意见,就会形成情绪的积累,一旦社会发生偶发性事件时候,不论事件是否与公众的某种情绪相关,公众都会自发的将事件原因或矛头指向社会或政府,利用网络大肆渲染、发帖和进行网络评论与炒作从而引发广泛的情绪汇集和聚焦,当情绪叠加到一定极限值的时候,就爆发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我们可以归纳其网络舆情的演化逻辑为“情绪叠加→事件发生→情绪聚焦→网络舆情”。如图3.7所示。

图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叠加聚焦演化

3.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效应

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自由性、互动性和复杂性等特征,其扩散与发展并非简单的直线式上升或直线式下降,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总体上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主要是指网络舆情生成以后的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由隐性到显性的传播和变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生成后的一种“强化放大”的过程。一般来说,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阶段,沿着“强化放大”的逻辑结构,其扩散是经历“流行——强化——反复——升华”四个关口,与生成阶段一样,在每个关口都呈现着一定的演化效应:线性渐进效应、涟漪发散效应、感染互动效应和螺旋上升效应。

4.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涟漪效应

日常中我们往平静的水面中投掷一块石头,在石头落水处会形成以落水点为中心的一圈一圈向外扩散的水波。我们称之为涟漪现象,属物理学范畴。美国心理学家杰考白·库宁(Jacob Kounit)在其研究中根据水波现象原理提出了“涟漪效应”,主要是指由一个出发点引发周围的点持续性震动,如果没有任何阻力,震动会波及并扩散很远距离的点。并且杰考白·库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一群人看到身边有人破坏规则,而这种破坏规则的行为为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这群人会模仿其他人破坏规则的行为。”如果破坏规则的人是人群中的首领或有影响力的人,那么波及的人群会变得更加广泛。在危机管理领域,小的事件经过一定的途径演化为大的危机,很多时候可以称之为“涟漪效应”,即一种危机引发更大的危机或引发多种危机的发散和放大过程。

突发事件往往很容易产生涟漪效应,每当为突发事件发生后,事件及其衍生事件就想一块投向水中的石头,激起水中的波浪,引起阵阵涟漪,形成更大范围的网络舆情,对外部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在舆情研究中,“涟漪效应”是一种重要的舆情传播和扩散模式。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中,由于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和便捷性,公众会通过网络意见交流形成一种对事件或超越事件的评论或情绪的“发散性弥漫”。由于“涟漪效应”,一些原本对事件并不知晓或不关心的社会公众在网络舆情传播过程中由于“涟漪波”弥漫和放大而被迫转入对事件的认知、关注甚至开始表达个人观点和情绪。由于涟漪效应的作用下,一些局部性甚至一些微小的个案事件在网络波的条件下迅速成为社会公众所关注的“共同话语”或“广泛认知”事件,并且在公众心理形成某种情绪或态度。因此,可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涟漪效应实质上就是舆情的“弥漫性”放大和发散传播过程。

4.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的涟漪效应的要素分析 根据波激动力原理,可以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涟漪效应的要素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作用源。正如在水波现象中,我们必须是在有某个物体破坏水面平静状态是才能产生水波,而我们常常所说的石头就可以看作是“作用源”。约翰·密尔指出,“在舆论体系中,舆论本身就是一个最强大和最积极的社会力量。”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公众对某一突发事件或事件相关问题所表达的具有倾向性观点和看法。因此可以说突发事件本身就是网络舆情扩散的“作用源”。但从实践中来看,往往很多的网络舆论所关注的并不完全是事件本身,而更多的涉及相关事件或事件背后的因素,正如有学者认为,公共舆论的并不完全是针对某一事件,而是针对事件背后的原因以及纠葛着诸多的利益群体普遍诉求。

二是作用介质。作用介质就是指传递的介质。水波的扩散的介质就是水。很显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介质就是互联网,当然也包括广义的其他通信渠道等。网络作为一种承载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媒介形式,不仅记录和保存着海量舆情,更重要的是网络作为一种传播途径还在于其能大规模、快速的扩散舆情信息。现实中,互联网是一个拓扑结构网,能过在舆情的扩散中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一”的技术支持,而这种拓扑结构网络为网络传播的放射状和波浪形传播提供了条件。网络环境下,公众不仅可以通过互联网满足个人舆情信息的收集,也可以成为舆情信息的发布和传播者。因此,网络的拓扑行和层级性满足了其作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介质要求。

三是作用机制。在水波中,涟漪的动力主要来源于石头重量和石头落水的速度。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作用动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突发事件本身的影响力,一般来说普通的突发事件,如交通事故、灾害事故等相对来说社会影响较少,因而在其舆情扩散传播过程中的动力会小一些,其扩散的速度和扩散范围也会相对有限,而对于特殊的突发事件或由于长期社会矛盾所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征地拆迁等涉官、涉商事件则其舆情扩散动力强劲,很快就能在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另一方面是网民情绪,包括网民的利益诉求强度,对社会或事件的知情却的要求度,甚至包括对社会或事件的情绪发泄等都是网络舆情扩散的动力。

4.2基于波激涟漪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路径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经过扩散中的“流行”关口,开始进入“强化”和“放大”关口,在该关口,网络舆情的强化和放大机理主要是源于舆情的“辐射性”发散。由于网络层级的复杂性和网络结构的多样性,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具有涟漪般逐层放大和扩散效应。根据“水波动力学”原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舆情源”和“舆情动力”作用下,“舆情波”一级一级向外辐射,并形成更加强烈和更加广泛的网络舆情。简单的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涟漪发散就是一个“由点到面”的扩散过程。借助波函数,我们可以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涟漪扩散形态与方式进行如下表示:=f(h,k,l),其中表示波的影响力,h表示波高、k表示波数、l表示波幅。在理想的无阻力情况下,波的影响力是随着波扩散不断增大,当达到一定范围值时候,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风险性就形成,并将对社会产生一定的破坏。由于受到诸多内部或外部动力因子影响,网络舆情在时空上呈现着波浪式的运动形态,波峰是舆论处于上涨阶段,而波谷则反映了舆情的下落阶段,波峰与波谷犹如水波荡漾一样,交替出现,彼此消长,并在舆论动力机制作用下,滚动前进。具体的扩散过程如图3.14所示。

图 基于涟漪发散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扩散图

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推动型和阻滞型行为特征

在图中,“舆情源”也即突发事件,是整个涟漪效应扩散的中心,处于核心地位,所有的社会网络舆情都是基于对该事件或事件相关问题的聚焦。首先,是突发事件的当事人或参与者,通过网络对事件进行主观性的描述和评论,形成了单个事件舆论。“任何舆论的发生都源于个人意见。”一方面个人对突发事件的观点和意见的表达,另一方面是个人对突发事件中的衍生事件或相关联事物的揭露,形成了“网络波”的“舆情源”。其次,当事人或事件相关人开始在网络中有意向的向周围表述意见和观点,如果这些“舆情源”信息不能吸引网民的关注或引起网络的共鸣,其所产生的舆情源头很快就会消失;相反来说,如果个人意见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则就会出现广泛的讨论,从而扩散为一级舆情,主要表现为事件的利益相关者开始表达对事件当事人的关注、同情或声援,达到舆情波的小高峰。再次,随着舆情源的不断扩散,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众开始从关心事件的本身发展为关注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并将矛头指向了某些制度层面或社会层面等,引发了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的舆情,演化为二级舆情。最后,在涟漪效应下,由于社会公众观点、态度和意见不断靠拢集中,网络舆情涨落被放大,舆情由原来的无序评论转向有序的声讨,形成了一种公众与政府的矛盾相互对抗局面,演化为三级舆情等。而实际上,舆情系统的有序演变,正反映了社会系统从有序向无序的转变,甚至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5.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减效应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是沿着一个盛衰的演变过程发展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消减主要是指网络舆情在经历了生成和扩散阶段之后,网络舆情逐渐呈现的由大到小、由强到弱、由热点事件变为普通事件的淡化和衰减过程。随着事件的妥善处置和解决,突发事件所带动的社会资源逐渐耗尽,公众对事件关心呈现疲态、网络媒体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较少,以及网络舆情发展缺乏新的动力机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开始逐渐进入慢慢平息的消减阶段。在网络舆情消减的过程中,有的是断裂式消失,有的是反复弱化等。但总体上来说,是沿着“冲突——序变——淡化——消亡”的演化路径而完成由盛而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每个舆情消减节点都相应呈现一定规律:冲突阻动效应、替代转移效应、散焦碎化效应和自然消散效应。 6.冲突阻动效应

6.1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阻动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作为一种特殊的冲突形式,首先,它应该表示处于社会系统中的公众、网民之间的情绪、意见和态度的对立状态;其次,网络舆情冲突主要存在于社会沟通和交流,缺少了这种社会的沟通与交流,舆情冲突就无法形成正面的舆论交锋和议题对立;最后,舆情冲突主要来源于社会现实生活中公众对不同的、对立的利益追求,或者对某种观点的支持与反对。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冲突主要是指公众之间或公众与政府之间的一切情绪、意愿和态度的对立状态。“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冲突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避免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对事件观点、情绪和态度的总和,是现实社会在虚拟社会的反映。因此,也存在相互对立或矛盾的双方,他们对舆情事件持有不同的或相反的态度,在网络舆情中其中明显不同的作用,一部分是对舆情起着推动作用,另一部分是对舆情起着阻滞作用。起推动作用和起阻滞作用的两部分群体,我们可以把他们看作是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的两个对立方面,其具体行为可以如表3.4所示。一般来说,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中,会涉及当事人(利益相关者)、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四个主要的舆情主体,他们由于各自的利益诉求的冲突,会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站在不同的立场,并起着相反的作用。因此来说,冲突一直存在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整个演变过程。

6.2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阻动型消减模式分析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经历了扩散阶段后,由于缺乏持续的舆情推动力,网络舆情进入消减阶段,并且在消减阶段中开始转入“冲突”关口,在该关口,主要是通过冲突阻动力使舆情由高涨期进入停滞期和消减期,出现舆情演化发展的“拐点”,我们称之为网络舆情演化的冲突阻动效应。技术手段的进步使得政府等部门对互联网的阻动控制成为了可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冲突阻动效应主要是指政府、媒体等舆情主体强制性控制网络舆情,并使网络舆情减少和消失的行为或现象。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其演化过程中,主要有事件利益相关人(当事人)、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四个主要的舆情主体,并且这四个舆情主体由于各自的利益偏好或受某种情绪的影响,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根据其在网络舆情演化的中的作用,可以分为推动型行为模式和阻滞型行为模式,两者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化过程中互动作用,此消彼长,推动着网络舆情的发展。如图3.17所示

在图中,我们可以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看作是冲突对象,而事件利益相关人(当事人)、政府、媒体和社会公众等四个主体可以看作是冲突的对抗主体,其对抗行为效果分别为推动力,称之为A,和阻滞力,称之为B。网络舆情作为主体的冲突对象,承受着对抗主体的相互作用的冲突力,称之为F。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力可以表示为函数F=(A,B)。当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过程中,推动型舆情行为占主导作用时,即A﹥B时,网络舆情呈现扩散态势;当阻滞型舆情行为占主导作用时,即为A﹤B时,网络舆情呈现消减态势。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前阶段,主要是推动力起作用,因而,网络舆情会在推动主体的作用下,如对事件的广泛宣传、网络评论、事件炒作等,使事件舆情迅速扩散和发展;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后阶段,主要是阻滞力起作用,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进行控制型报道、政府防控干预、屏蔽事件消息或删帖等行为,以弱化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扩散动力,消减网络舆情。尤其是政府对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其最大优势在于能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大量消极的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控制。①因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管控机制是网络舆情发展的冲突主要阻力,其与舆情演化趋势,可以用曲线图来表示,如图3.18所示

图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消减的冲突阻动函数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冲突控制型消减函数F是一个因变量,其舆情演化趋势(舆情的扩散速度和强度)与舆情阻力分布(阻滞型舆情行为要素)是呈现一定的函数关系,正常情况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消减态势与舆情的阻力分布是反比关系。在舆情的推动因子作用下,舆情发展迅速,但在舆情发展到一定程度,或者是舆情发展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政府、媒体等将对舆情发展进行的阻碍干预,在舆情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冲突控制型的对立状态,即增加了舆情发展的阻力因子。在这种冲突阻力作用下,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开始弱化,并且随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冲突阻力增大,网络舆情发展就越趋向衰减,甚至最终消失。

7.完善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应急响应技术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响应技术主要是针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发生中的应急管理内容,而采取的一系列响应支持技术,从而实现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和处置,是政府对网络舆情监控的关键环节。一般来说,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响应技术主要包括应急响应决策模拟系统模块和应急响应决策支持系统模块。

第一,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响应决策模拟系统模块。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发生与应对总是处于一个动态的环境中,为了及时掌握相关舆情信息,并在舆情应急响应决策阶段,选择最优的可行决策方案来响应舆情,需要建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的应急决策模拟系统,实现舆情应急响应决策的优化。由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化的复杂性,尽管有舆情数据仓库的支持,但是政府在舆情监控中常常是在信息不完备或不对称中对舆情实施监控,因而难以正确估算网络舆情的发生概率和实际影响。通过人造简单系统的行为逼近真实世界中复杂系统的行为,是模拟仿真方法的主旨。因此可以探讨舆情响应决策模拟系统的构建方法,通过模糊风险评估,对舆情应对方案进行合理的筛选。由于传统实验的成本很高,可以通过大量的计算模拟仿真实验,用来对所有的备选方案进行评比、择优和排序,帮助决策者在各种政策之间作出选择,其流程如图6.6所示。

图 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应急响应决策模拟系统流程图

在图中,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政府监控应急决策模拟系统对于应急决策响应流程作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通过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建立舆情决策仿真模型,并逐渐修正,达到功能仿真的完善,最后实现政府舆情监控决策最优化,使政府在面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爆发后,能及时、科学的启动应急决策系统和指挥系统。也就是说通过决策支持系统的模拟仿真,实现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的上报、警情识别、警情预测到舆情监控的应急预案启动、辅助决策、专家知识支持、应急联动等的完整性和一致性,达到在最短时间内对网络舆情监控提供应对预案和处置流程。 参考文献

[1]Herbert Blumer. Public Opinion and Public Opinion Polling[J].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47,13 (5):.542-549. [2]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E.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Our Social[M]. Chicago: University ChicagoPress, second edition, 1993:50-56. [3]Brauchler B. Public Sphere and Identity Politics in The Moluccan Cyberspace[J/OL]. The Electronic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4,14(3)[2013-12-10]. http:///EJCPUBLIC/014/3/01438.html. [4]Zhou Y , Moy P. Parsing Framing Process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Media Coverage[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7,57(1): 79-98. [5] LavrenkoV , Allan J, De Guzman E, et a. Relevance models for topic detection and tracking// Proceedings of the Human Language Technology Conference (HLT). San Francisco: 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 Inc.,2002:104-110. [6]McCoy M E. Dark Alliance: News RePair and Institutional Authority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01,51(1):164-193. [7]David L.Sturges. Bob J.Carrell. Crisis Communication Management[J]. The Public Opinion Node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Environmental Nimbus[J].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2001:132-142. [8]Brooks, B- Journalism in the Information Age-A Guide to Computers for Reporters and Editors[J]. All yn and Bacom.1997. 15-19. [9]Stauffer D, Oliveira P M C. Persistence of opinion in the Sznajd consensus model: Computer simulation[J].The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B -Condensed Matter.2002,30 (4):587-592. [10]Ochrombel R. Simulation of sznajd Socio Physices Mode with Convincing Single Opinions[J]. Hiternational Joumal of Modem Physics C,2001(7):10-91. [11]Rainer Hegselmann,Ulrich Krause. Opinion dynamics and bounded confidence models, Analysis and Simulation[J].Journal of Artificial Societies and Social Simulation,2002,5(3). [12]Santo Fortunato. On the Consensus Threshold for the Opinion Dynamics of Krause Hegselman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2005,16(2):259-270. [13]Benjamin K Y ,Raymond W M Yuen,Qi Yee Kwong, et al. Polarity Classification of Celebrity Coverage in the Chinese Press[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ce Analysis. McLean,USA:2005. [14]Gil-GarciaR,Pons-PorrataA.Dynamic

hierarchical

algorithms

for

document clustering[J].PATTERN, RECOGNITI ON LETTERS,2010(31):469-477. [15]Antoine Naud, Shiro Usui. Exploration of a Text Col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opics by Clustering[J].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2007(12):115-124. [16]V ADREVU S, GELGIF, DAVULCUH. Information extraction from Web pages using presentation regularities and domain knowledge [J]. World Wide Web, 2007 (10): 157-179. [17]WELTY C, MURDOCKJ W. Towards knowledge acquisition from information extraction[C] //Proceedings of the 5thInternational Semantic Web Conference ( ISWC’06), Athens:GA, 2006: 709-722. [18] A.Grabowski,R.A.Kosinski.Ising-based model of opinion formation in a complex network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s[J].Physica A,2006,361:651-664. [19] Juliette Rouchier,Paola Tubaro.Can opinion be stable in an open network with hierarchy?An agent based model of the Commercial Court of Paris[J].Procedia Social and BehavioralSciences,2011,10:123-131. [20] Youngsang Cho, Junseok Hwang, Daeho Lee. Identification of effective opinionleaders in 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 social network approach[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Social Change, 2012, 79: 97-106. [21]陶建杰.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初探[J].青年记者,2007(8). [22] 王大为.网络时代的社会管理[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10(3). [23]白树亮.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与管理问题研究[J].新闻界,2010(10). [24] 周文飞.浅析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的问题及思考[J].社科论坛,2010(6):87-88. [25]陈玉霞.从李信事件看网络舆论监督[J].成都大学学报,2006(5). [26]白树亮,和受.网络舆论的社会影响与管理研究[J].新闻界,2010(10). [27]郑保章.大连网络媒体舆情疏导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1. [28] 史波.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及策略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3-96. [29]王娟.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4). [30]许鑫等.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 [31]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2]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8). [33]朱力.突发事件的概念、要素与类型[J].南京社会科学,2007(11). [34]谢科范.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生命周期原理及集群决策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4). [35]彭知辉.论群体事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 [36]巨乃岐等.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析论[J].东方论坛,2011(1). [37]刘静.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防范机制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11(6). [38]扁柯潇等.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对策研究[J].情报探索,2012(4). [39]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1). [40]巨乃岐等.我国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现状、问题与对策[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7). [41]刘洋.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J].图书情报工作网刊,2011(12). [42]史波.网络舆情群体极化的动力机制与调控策略研究[J].情报杂志,2010(7).

第五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关键点网络舆情分析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网络舆情分析师,除了掌握基本的舆论学、传播学等理论知识以外,还应具备很强的新闻敏感、分析研判和危机管理思维。特别是针对突发事件,成熟独立的思考不可或缺。”新华网网络舆情监测分析中心总监段赛民说,“目前我们的用户以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为主,这些用户不仅需要我们对突发舆情事件的分析监测,还希望得到专业的建设性意见。”

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与应急处置缘何重要

据了解,自2003年开始,人们利用互联网发表不同意见、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与热情日益高涨,政府部门也开始重视网络舆情,并借此探寻新的公共管理模式。同一年,新华网开始编辑网络舆情,并报送相关部门,成为国内最早从事舆情服务的专业机构之一。随着近年来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舆情分析师也从幕后走向前台,各大机构纷纷公开延揽人才。

思想、视野、阅历以及对重大公共事件中社情民意的判断,往往成为最受面试官关注的常规话题。在此次的招聘中,新华网舆情监测分析中心尤其注重考查应聘者对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能力。

当今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突发事件通过互联网的传播会造成比较大的社会影响,给社会管理带来很大的风险和挑战,“突发事件演变规律及舆情处置”也成为公共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比如,天津蓟县“6.30”大火事件,还有深圳市南山区一对母女为求小学就读学位在教育局门口下跪事件、深圳飙车案事件等,都是近期引发网民强烈关注的突发事件。因而这些事件也无一例外地成为了本次招聘网络舆情分析师面试或笔试的考题。

作为中央重点新闻网站的排头兵,新华网覆盖高品质精英受众群,在新闻突发事件中具有广泛的媒体影响力。将这些事件纳入考题,“可以考察应聘者能否通过对热点突发舆情事件的分析研判,给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在舆情处置上提出危机应对的策略,并能在未来长效机制和舆论引导方面提供意见、建议。”段赛民介绍说。

高门槛,高要求

近几年,舆情业蓬勃发展,提供舆情服务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据了解,新华网舆情中心十多年来一直在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舆情报告,拥有业内领先的舆情监测统计技术,丰富的网络舆情分析研判经验以及高端的智力资源。100多人的专职分析师队伍,20多位国内知名舆情专家,形成强大的专业分析能力,为用户第一时间提供热点舆情的分析研判,供领导者决策参考。

段赛民表示,新华网要求舆情分析师有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学历,舆论学、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情报学等专业背景,“从业门槛是相当高的”。除了这些硬性条件,专业性、独立性、前瞻性、预判力,是舆情分析师从业的必备“软件”。

“既然要提供专业的舆情监测分析服务,就不能把对事件的认识和判断交给他人,这要求我们的分析师必须有强大的调研能力和清晰的逻辑分析能力,把 凡是能够说的,都说清楚 。”段赛民表示,组建一支专业的队伍非常重要。他对舆情分析师的要求是,“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在舆论引导方法上给出专业建议;洞中肯綮,客观冷静,在庞杂的信息中迅速识别真伪。”

朝阳行业新职选

截至2012年7月,在百度中输入关键词“舆情监测”,相关网页高达270万多条。含有“网络舆情分析师”的网页也多达40多万条,舆情行业的走俏可见一斑。

网络舆情分析师作为一个新兴职业,也备受瞩目。有人形容这一职业“有前途也很累”,也有人说“个人在挑战中升华不少”,还有人因为不了解而有所非议。虽然我国舆情监测与分析行业距离真正专业、独立的第三方还有一定的距离,但这一新职业的就业前景和给专业人才的发挥空间,依然吸引了许多优秀人才加入。

在段赛民看来,“网络舆情分析师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密切关联,在舆情监测行业大环境发展看好的背景下,选择有公信力的权威机构从事相关工作是一个很好的职业选择。”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 下一篇:网络群体性事件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