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精选十篇)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1
“课程”一词在我国始见于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小弁》中“奕奕寝庙, 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 必君子监之, 乃依法制”。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 “小立课程, 大作功夫”等句。在这里, “课程”指学习内容的安排次序和规定, 即“学程”。在西方, 课程 (curriculum) 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H.Spenser) 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指“学习的进程 (course…of study) ”, 即“学程”。可见, 在“课程”最早出现的时候, 中西概念的内涵是一样的。近代,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实行, 特别是赫尔巴特学派“五段教学法”的引入, 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程序和阶段。这时的“课程”包括“学程”和“教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课程的内涵获得了极大的丰富。出现了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教学进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发挥, 把目标、计划融合到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中的趋势;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动态交互过程, 开始把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置于课程的核心, 使学科知识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显性课程 (manifest…curriculum) ”与学生在学习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 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性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的“隐性课程 (hidden…curriculum) ”或“校外课程”进行互补与整合。课程涵义的发展变化体现了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国内外课程理论的最新发展, 我们认为, 课程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 旨在使学生获得身心全面发展的学科、活动和相应的学习情景、活动情景的统一。
总之, 课程的本质是一种动态的教育进程, 它由课程规划、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三个阶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二、课程模式的定义
模式是一种概括化的构架, 它比概念化的理论要具体, 具有可操作性;它源于客观事物的原型, 是经过人们思维加工制作出来的一种认识形式, 也是一种可参照模仿的行为范型。对课程模式的理解, 可谓众说纷纭,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定义。
有学者认为, “课程模式是按照一定课程设计理论和一定学校的性质任务建立的, 具有基本课程结构和特定育人功能的、用在特定条件下课程设置转换的组织形式。”对于这种观点, 有学者认为, 虽然该定义“正确表明了课程模式与课程结构的关系, 同时也包含了课程模式作为课程存在形式这一内涵, 但没有充分反映模式的根本特征”。课程模式应该“是典型的以简约的方式表达的课程范式, 这种课程范式具有特定的课程结构和特定的课程功能, 与某类特定的教育条件相适应”。
有学者对此定义也提出了异议, 认为:“模式”并不完全等同于“范式”。首创“模式”这一概念的库恩把“模式”当作例证使用。“范式是从它的发源领域借来的结构并随之被应用于所从事的不同领域, 而模式是代表与所研究的理论有关的一套具体事件。”
顾明远编著的《教育大辞典》 (上) (增订合编本) 将课程模式定义为: (1) 课程发展模式。在课程发展过程中, 根据某种思想和理论, 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手段以及制定教学评价原则而形成的一种形式系统。 (2) 课程理论模式。形成课程观的理论模式, 以表明课程理论研究的地位、范围和功能。李方也主张课程模式就是课程发展模式, 或课程研制模式的观点。
比较以上关于课程模式的理解, 我们倾向于课程发展模式这一动态提法, 认为课程模式是在课程发展过程中, 根据某种思想理论和学校的性质任务, 确定课程目标, 建立课程结构, 选择课程实施方法, 制定课程评价原则的一种动态的形式系统。在课程模式中的“课程实施”阶段, 教师都会选择各种教学模式来提炼和转化课程内容, 以便更有效地使课程内容转化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品质、社会行为等方面。
三、课程模式的种类
20世纪以来课程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五类, 即:目标模式 (objectivemodel) 、过程模式 (processmodel) 、情景模式、自然模式 (naturalistic) 、实践折中模式等。
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发展的基础与核心, 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目标模式是20世纪初开始的课程发展科学化运动的产物, 因此, 它被看作是课程发展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博比特 (F.Bobbit) 、查斯特 (W.W.Charster) 和泰勒。过程模式是斯滕豪斯以英国著名教育哲学家彼得斯 (R.S.Peters) 的指示论为理论依据, 针对目标模式的局限性建构起来的。过程模式的本质是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它把学生视为积极的活动者, 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交互作用, 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控制着, 而是学生的学习伙伴、学生行为的引导者。显然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
情景模式强调通过社会文化情景的分析, 着重于进行文化选择, 使课程生成于时代文化之中的一种课程发展模式。它强调社会现实和学校的具体情境, 认为校本课程研制是促进学校获得真正发展的最有效方式。英国的劳顿 (D.Lawv-ton) 和斯基尔贝克 (M.Skilbech) 是这一模式的主要代表人物。沃克 (D.Walker) 的自然模式倾心于对成功的课程研制的自然过程的描述, 以自然科学的态度、思维和方法来认识和把握课程发展过程。
美国著名学者施瓦布 (J.J.Schwab) 的实践折中模式将课程研究由理论探讨转向对实践的关注。他主张由学科专家、教师、学生、校长、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社区代表等组成课程审议小组, 共同评议、确定课程方案, 以确保与实践情景的联系。
四、翻译的课程模式研究
目前我国高职英语专业常见的翻译课程模式有三种:以翻译技巧 (练习) 为中心的模式, 以翻译理论为中心的模式, 和理论/技巧 (练习) 的融合模式。第一种模式实际上是目标模式在翻译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这一模式选择内容的依据是“学习者行为为中心”。第二种模式可视为“过程模式”在翻译课程设计中的应用。这一模式选择内容的依据是“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了让学生系统地学习某种理论, 提前把学生分组, 分专题, 学生自己查找与其专题相关的国内外资料, 通过思考整合, 加上自己的研究, 然后上台宣讲, 教师与同学可以随时提问, 教师最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点评, 形成一种动态的开放的互动式的教学过程,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会研究。第三种模式融合了前两种模式的长处。2005年, 文军参照“环境模式”, 提出了“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这种模式无论从分析情景与需要、确定目标、选择课程内容及材料、确定课程实施内容及方法, 还是检查、评价、反馈和改进, 都体现了以学生以及学生翻译能力的发展为中心的理念。它的开放性、层次性和灵活性使得这种模式可用于不同的院校、不同的翻译课型和不同的层次阶段。在翻译课程的实施阶段, 教师可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中, 教师是翻译知识的传播者和呈现者, 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 终生教育理念的大力倡导,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国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影响力, 新的翻译教学模式开始出现, 如: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 任务型的教学模式, 情景性教学模式, 批评性教学模式, 竞和探究式教学模式等。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教学模式强调翻译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的角色由“教”变为“导”, 学生转变为知识的探究者和知识的主人。
教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促进学生的学习。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强调翻译教师把教学内容在课堂上展现在学生的学习中, 将翻译真实化, 将课堂社会化, 使学生在教师设计的任务中摸爬滚打, 从而获取知识。情景性教学模式强调翻译能力应在真实的或模拟实际的翻译情境中培养, 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生学习的翻译材料应是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材料, 选择内容应尽量广泛。另外还应考虑到人才市场的需求。在批评性教学模式中, 教师讲解一个翻译技巧后, 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翻译练习。学生完成后, 把个别学生的译文展示给全班同学, 鼓励大家讨论指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不足。教师讲解时要以鼓励学生的创造性为主。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和学习个体的基础上, 设计与实际问题类似的任务。学生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协作完成任务, 然后与大家分享探究成果。教师对任务完成的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参考文献
[1]刘萍, 王小川.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评介[EB].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7 (2)
[2]文军.论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4 (8)
[3]文军.论翻译课程的实施[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6)
[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2
1、引 言
关于翻译的研究,始于其产生之日,迄今已硕果累累,可谓汗牛充栋、文山书海。然而译界对翻译测试目的、测试重点、测试选材、评分标准等问题的研究也乏人问津。-十年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相关专栏中,专题论述翻译测试的文章不出十篇,“真可谓是凤毛麟角”(顾秋萍,:109)。关于民办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测试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通过搜集大量民办高校翻译测试题进行分析,总结出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测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2、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测试现状及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专升本政策仅从几年前开始实施。民办本科专业大多针对三本生设置,也有一些民办高校近几年可招收二本生。总之。民办本科英语专业测试目前存在许多亟待改进之处。
为了准确了解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测试现状,收集了西安几所民办高校的翻译测试题,通过大量的问卷、访谈、收集分析试题、听课,对目前民办高校中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测试中所存在问题总结如下:
2.1 翻译测试时间相对过剩
在翻译考试中存在的非常明显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往往早早做完试题交卷,需要两个小时答完的试题,不少学生一个小时或者不到一个小时就做完,然后就呆坐在考场无所事事。根据英语本科翻译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应该能够在一个小时内把200-250个单词的英文译成汉语或者将300个汉字译成英文。究其原因是因为学生认为只要翻译出来,至于该用什么技巧,怎样才能达到最佳表达效果,则很少考虑,导致考试时间的相对过剩。
2.2 题型单调,测试方式简单,测试目的不明确,测试范围覆盖面窄
据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项中对我国部分高校翻译测试题型的调查统计显示,只选择短文翻译一种题型的高校占调查学校总数的20%,短文翻译之外另有句子翻译,回答问题或改错等题型,但一般不超过三种题型的占50%,出题时有五种以上的题型,包括单词、单句翻译,短语、成语翻译,短文翻译,回答问题,选择填空或改正错误及译评等内容的仅占30%(:83)。通过对所搜集翻译试题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发现翻译测试题型主要有:词、句子、短文翻译;选择题(在所给译文中,选出最佳译文)等,有少数翻译测试题包括短文翻译题。之所以要题型多样,是因为翻译课程的知识点涉及到翻译技巧和翻译策略方面。题型单一也会导致测试目的不明确,无法系统明确地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和翻译技巧运用能力,难以对教学和学习产生有效反拨作用。题型单调是民办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测试中一个常见问题,严重影响测试的信度和效度。
2.3 评分标准不明确
任何科目的测试都应有明确评分标准,这是保证测试信度和效度的重要指标。翻译测试题评分标准不同于其它科目评分标准。如语法测试、阅读理解、完形填空,对与错一清二楚。翻译测试主观题多,评分标准具有主观性,很难界定对与错。判断标准因人而异。在翻译史上关于翻译标准的论争也从未中断。在评分时,若没有明确的评分标准,对同一译文会因老师不同主观喜好,会给出截然不同分数。
2.4 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相对太差
民办高校生源主要是公办高校录取后剩余考生,大部分学生是高职生和三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二本学生。学生语言基础弱不可避免,有些学生在入学时甚至基本语法不清楚。而要学好翻译,基本前提是要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和汉语语言功底。另外,从学生考试卷面分析来看,主要是语言错误。翻译测试所依照的教学大纲与公办高校的并无差异,目前,对公办和民办高校学生水平的明显差异重视不足,以同样的标准衡量显然欠妥。
2.5 语言学习中翻译练习的负面影响
翻译训练始于学生初学英语。从单词翻译,逐渐到短语翻译、句子翻译、段落翻译、短文翻译。从初中英语、高中英语到大学英语中都存在大量翻译练习。在语法课上有翻译练习,精读课上有翻译练习,外贸函电、托业英语仍有翻译练习,这些翻译练习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方式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促进语言学习。而长久以来非专业的翻译训练对专业翻译训练造成了负面影响,致使学生在翻译时潜意识中定了一个很低的标准。
2.6 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不明显
英语翻译测试对英语教学有着极大的反拨作用,正确运用翻译测试手段,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掌握学习者英语的熟练程度,诊断和分析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促进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秦毅,)
根据测试理论,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和学生的翻译学习应该有明显的反拨作用。学生通过测试,查漏补缺(洪雪娇,2009)。但是事实上,根据调查,翻译测试对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很不明显。考试结束后,教师的授课方法、授课态度、教学重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等等仍然一如既往。有不少老师对考过的试题不分析、不讲解、不评价。即使有讲解,也流于形式,没有有效发挥出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2.7平时的测试强度和密度不够
翻译测试应该贯穿于教学全程,除了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还应该包括平时的小测验、练习、作业等。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翻译练习、作业等批改费时间和脑力,工作强度较大;2.从学生方面讲,翻译需要时间和精力,有时需要苦思冥想,而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3.平时小测验需要命题、阅卷,工作强度不小,费工、费时,尤其费脑,导致老师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4.翻译课教学内容较多,课时相对少,老师忙于赶进度,没有多余课时安排小测验;5.对于老师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而言,翻译作业批改、练习和小测验命题、阅卷、讲评等的报酬相当低,老师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翻译能力的提高,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不断积累。如果缺少平时检查和监督,学生就会放任自流。
3、解决方案
经过调查、分析、总结、探索,并在有些班级进行试验,提出以下改革方案。
3.1 提高学生潜意识中的翻译标准,加强翻译的专业学习
专业翻译标准与非专业翻译标准有着迥然区别。专业翻译则要求很高,除了要求词汇、短语、句式结构、时态等要准确外,还要达到信、达、雅或其它更高的标准。在翻译学习和训练阶段,则要对时间严格把握。
1990年出版的英语专业高年级教学大纲规定:翻译考核以每小时200-250个英文单词或汉字为六级的速度要求。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是标准出题,少数教师提高了标准;这样的命题是正确的,而要想学生达到这个标准,真正熟练地应用翻译技巧和方法,
达到专业翻译的标准和要求,经过对翻译课程的班级实验、实践,总结出以下三点措施。
3.1.1 通过大量对比练习让学生充分体会、明白非专业翻译和专业翻译的区别,认识到翻译课程对翻译有更高的要求。强调翻译技巧、翻译方法和策略,而非只把意思翻译出来那那么简单,需要花时间来琢磨。为此,通过做了大量的对比练习,对同一翻译题测试,比较非专业译文和专业译文的区别。
3.1.2 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专业的翻译,还要认识到如何达到专业的翻译。这就要求认真地学习每一个翻译方法、翻译技巧。在讲授每一个翻译技巧时要用对比的方式,即应用该方法与没应用该方法的比较和评价。
3.1.3 加强平时小测试
平时练习是必要的,但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印象,刺激度不够。有少数学生根本就不做平时练习。为了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要充分重视平时学习。在每一个大单元学习结束后,在课堂上进行一次随堂测验,内容主要涉及翻译方法和技巧,并把每次测验成绩按比例纳入期末总评成绩。学生能否通过本门课程考试不仅取决于期中、期末考试成绩,而且取决于平时每次小测验。通过全程考评方式,让学生重视平时每次测试、每个翻译方法和技巧学习,实践证明该做法行之有效。
笔者通过在课堂上采取上述措施,学生开始时有些不适应和抵触,但经过一段时间磨合后,学生慢慢地有了成就感,做翻译试题懂得了如何去思考和琢磨,如何去选择最佳翻译方法和技巧。
3.2 拓宽题型,丰富形式,明确重点,扩大覆盖面
这是民办高校翻译测试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严重影响了测试的效果和功能。我们必须拓宽题型,丰富方式,明确测试目的和重点,扩大测试覆盖面,为此,特提出以下各类题型,分析个体性的特点和优势,供翻译测试参考借鉴。
3.2.1 选择题
选择题属于客观试题,翻译试题中的多选题将翻译能力测试设计成多项选择题形式。其设计目的就是利用多选题设计优点实现翻译测试目的。像其它各类题型一样,翻译选择题也有优点和局限性,其优点是:(1)涉及面广,可以涉及译文选择,也可以涉及翻译理论;(2)每项翻译内容有四种译文选项,体现翻译技巧和方法和不同的翻译能力,题目高度客观。(3)适于计算机评阅。快速准确;可排除人为阅卷干扰,评分客观,测试信度高。局限性包括:(1)受试者只须四选一,有猜测答题现象。(2)答题卡填涂会导致受试者容易作弊,不能客观评定受试者能力与知识水平。这就影响到测试效度。奥尔布雷克特·纽伯特提出了五种评估翻译能力的Neubert标准(Albrecht2000:3218):(1)语言能力(Ianguagecompetence),包括源语和目的语两种。(2)语篇能力(textcompetence)熟悉各语域的常规;(3)题材能力(subjectcompetence);(4)文化能力(culturalcompetence):敏锐判断两种文化差异并加以调整的能力;(5)转换能力(transfercompetence),即有效达成沟通目的。选择题主要针对语言能力、文化能力和转换能力测试,适用面比较窄。
尽管选择题有其局限性,但可通过以下方式,充分发挥其优点,提高其信度和效度。
1.提高指令信度
指令表述要准确、清楚,不能有歧义,不能含糊不清。
2.提高选择题内容信度
内容包括题干和选项两个方面。在设计题干和选项时,要清楚测试翻译能力哪个方面。选项要有混淆项、干扰项。从翻译概念、技巧等考核目标方面设置干扰和混淆选项,增加其信度。以下是李欣在《翻译测试的“结构效度”及其实现》中所描述的翻译测试的能力(李欣,)。在选择题内容上,尽量包含翻译能力的重要方面,内容要比较全面,不能重复。而且要建立数量丰富、内容全面的翻译选择题题库,以备以后测试题使用。
3.在设计选项时,精心地设计和选择。每一个选项设计应该有目的,各个选项之间有关联性,有一定区分度,有迷惑性,是学生容易混淆的内容。选项设计是命好选择题最重要的环节。
3.2.2判断题
这类测试题是提供若干个汉语句子,每个句子下面有若干个英语译文,其中有的正确,有的不正确,要求受试者选择出所有正确译文。这种题型都以“忠实”、“通顺”作为答题标准,便于考查考生运用翻译理论对译文诊断、分析能力以及对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测试点应涉及理解、表达、文化三方面。这种题型难度不大,适合民办高校英语专业学生。
3.2.3翻译题
句子翻译
这类测试题可提供若干个英语或汉语句子,要求受试者译成汉语或英语,侧重于检验考生运用翻译技巧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知识。内容设计应具有代表性,并能体现翻译技巧在实践中的作用。
3.2.4短文翻译
这类题要求受试者将一篇英语或汉语短文译成汉语或英语。与句子翻译相比,该题型要求考生对语篇、文体、全局的把握。除了测试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翻译知识外,重点考查对句内、句间衔接、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掌握,旨在增强学生语篇意识。(范振辉、黎花秀,2009),
3.2.5 填空题
这类题型分为基础知识填空和实践填空。将翻译理论、翻译原则、基本概念、两种语言差异都可作为测试点。还可设计为段落填空,根据一段相对完整的原文在译文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这种题型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语境、文体意识及全局观念。因此,通过此类测试能达到培养、加强学生语篇意识。(王伟,2006)
3.2.6 改错题
改错题是指给出一句话译文,找出翻译不正确之处。一个译文中通常只有一个错误,句子其它地方应该确保正确。否则,试题客观性就会受到影响。
3.2.7 评述题
这类题综合性和层次都很高。题中会给出一篇原文和几种不同译文,根据所学翻译理论、原则、标准和技巧等,对译文进行分析和评述,要言之有物,要有理论依据。翻译没有对错之分,只有优劣之别。例如《红楼梦》,目前有十余个不同译本,各有千秋,此类题型重在考查学生对翻译理论、原则、标准、方法、技巧的掌握和分析能力。
3.3 采取多种措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
翻译课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应用翻译技巧、策略,了解翻译主要理论和翻译标准等。语言学习不是翻译课的内容和目标。翻译课程是英语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专业必修课,既要提高语言能力,又要学习翻译技巧和方法,这就造成两难局面,是翻译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就此本文提出以下解决方案。
3.3.1 学生语言基础较差,这是客观现实。但是要尽量改变状况,有效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英汉翻译和汉英翻译是在大学三年级开始开设,主要由于让学生在低年级打好坚实的语言基础。所以要通过各种方式,采取行之有效措施,严抓管理,提高师资力量,提高大一、大二学生英语水平。为此,在低年级基础课程中,如精读、泛读、语法、写作、语音、听力等课程,要尽量加大课
时,老师要调整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同时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类比赛,切实提高授课质量,为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开设高年级的英语翻译课奠定基础。
3.3.2 编写适合民办高校特点的翻译教材。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培养目标,招生层次等不同于公办高校。按照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可分为研究型、教学型、应用性。民办高校属于应用型。所以民办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应该有专门的教材,适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基础。该教材要具备以下特点:1.难度较小,适合民办三本学生英语语言基础。2.侧重实用性,、应用性,翻译理论相对少,侧重翻译方法和技巧。3.多范例和分析。4.内容与普通行业有关,体现行业性,如外交、旅游、贸易等。行业性是民办高校英语专业一大特点。5.练习量大,内容要生动、题型要多样。
3.3.3 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很多教师喜欢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原因:1.能得到成就感;2.多年的习惯难以改变;3.不知道如何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授课;但事实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可使学生能够受益匪浅。
3.3.4 命题要把握试题难度。在语法、句式结构、篇章结构、词汇等等方面要适合民办学生特点与实际水平。此外,试题要体现行业性,可涉及外贸、旅游、教育等相关方面。
降低试题难度,强调翻译的技术性指标和应用性,而非强调语言性指标。另外,题型多样化。
3.4 明确和量化评分标准
翻译测试目的是测试受试者的翻译能力,而翻译能力又是个很抽象的概念。所以在命题前,先要把“翻译能力”分解成可以评估的因素,或在命题时使翻译能力通过翻译翻译实践操作体现出来。关于翻译能力的构成有很多研究成果。
总之,只有主观试题评分标准具体、明确、量测试才能公正、准确、才能保证测试信度和效度。
3.5 有效发挥翻译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测试目的不仅可以选拔人才,更重要的作用是对教学的反拨作用。正确应用翻译测试手段,既能有效评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又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上的不平衡、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恰当,以便调整教学重点,调整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查缺补漏,调整学习方法和学习重点。根据调查,翻译测试对于教学的反拨作用很不明显,测试(包括平时小测验、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日常翻译作业),教学一如既往、学生学习也一成不变。我们要切实加强翻译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
3.5.1 鉴于学生需要时间参照标准答案反思答题状况,了解知识掌握不足之处,明白未来学习重点,所以在每次测试结束后一周内,要对试题讲评。因为学生需要时间参照标准答案。讲评重点不仅指出错误之处,而且还要分析原因,防止再次犯错。此外,要通过测试,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适时调整学习方法。
3.5.2 教师在测试结束后认真进行试卷分析。试卷分析、教师讲评、学生讨论是发挥测试对于教学反拨作用的重要途径。分析内容包括:成绩分布、最高分、最低分是否是正态分布、平均分、哪些题学生做得好,哪些题错误率很高、命题是否科学、合理、符合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要求。对于学生普遍做错的试题深入分析原因。通过试卷分析,参照教学大纲,调整教学重点,并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组织丰富课堂活动。
3.6 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加大平时测试和检查
根据测试目的不同,测试可分为学业成绩测试(AchievementTest,如期中考试、期末考试)、诊断性测试(DiagnosticTest,旨在了解学生薄弱环节,如定语从句翻译、长句处理、数字翻译、词性转换、加词减词等)、水平测试(ProficiencyTest,评估学生整体水平,如雅思、托福、翻译资格证书考试等)、分班测试。根据测试评分性质,可分为主观测试和客观测试。(庄智象,2007)对于平时测试,可采用诊断性测试,对学过内容进行及时测试。督促学生消化知识,发现不足和弱点,以便教学上做出相应调整。第二,布置作业,并加强批改和讲评,可采用批改一半学生作业的做法,以减少老师的负担。第三,将平时测验、作业、以及课堂参与表现等按一定比例算人总评成绩,以加强学生对平时学习重视。
4、结 语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3
关键词:专业教学;翻译人才;英语;高职院校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化、信息化也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下,高质量的外语翻译已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之一,而在新的市场经济形势的带动下,挑战和竞争轮番上演,对英语翻译人才的培养要求也逐渐提高,而复合型人才也成为岗位竞争的主流。以英语专业和小语种的第二外语为根基,并兼备其它技能的人才,我们称之为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首先应具备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而高职院校若要培养出优秀的翻译人才,就必须以培养学生较强的英语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目标,开展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共同构成了高职类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其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目标都不同。目前来看,高职类英语专业院校所培养出的英语专业人才经不起市场需求的检验,同时也说明了英语专业教育在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些问题对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高职类英语专业毕业生的顺利就业等产生了影响,也就是说正确的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才是高职类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的问题根本。
1.1教材单一。在不同的时期,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侧重点也各异,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教材也应根据时期的不同做出相应的调整。但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就在于很多英语翻译教材在取材时换汤不换药,教材的变化有限。导致学习虽然考试成绩优异,但在翻译实践能力平平。
1.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职类英语专业教学质量。好的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英语专业翻译可程质量的关键,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就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目前高职类院校英语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很多高职类院校教师队伍偏向年轻化,年轻化的师资队伍经验少,就无法确保有效的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效果。
1.3课程效果评估系统不完善。为了确保教学质量,就必须完善课程效果评估,在整个英语翻译课程管理中,教学评估体系是十分关键的。例如:有些高职院校以延期参加考试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还有一些院校以专业英语考试的通过率和四、六级英语考试通过率来展示翻译课程教学效果,这样的方法缺乏全面性。因为,即便是学生通过了测验、考试,提高了考试通过率,但是从实际英语翻译水平来看,并未得到实质性的提升。所以,高职类英语教学应设置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该体系应是定量、定性、具体、综合的,能够真正提高学生英语翻译水平、并真实对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效果实施评估的。
1.4学生能力低、分数高。我国每年推出英语四、六级考试,很多高职类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考试成绩优异,通过考试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考试毕竟不同于实践,有些院校为了追求课程合格率,忽视了学习专业的重要性,使學生对英语能力的要求大大降低,学生即使掌握了大量的语法和单词,却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发挥出理想水平。在特定语境中,学生没有领会词组的含义,未能掌握语句的运用技巧,在翻译不能够运用自如。
1.5教学模式老套。传统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为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教学没有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还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感到厌烦,失去学习兴趣。对此,应整改陈旧、老套的英语教学模式,缩小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差距。
二、改善翻译课程教学策略
2.1建设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翻译授课水平就是提高翻译课程教学水平的途径。通过定期强化教师培训、以送教师出国考察、访问、进修等方式提升教师授课水平,让教师在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将新的教学技术引入、并吸取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更新教学理念。因此,要建设高职类院校英语教师师资队伍,就必须创建、完善健全的培训机制与教师管理。
2.2监控教学质量。为了确保学生的培养质量、保证课程教学运行有序,高职类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应充分利用财力、物力、人力,根据设定的目标合理组合各个教学要素,管理教学过程。在督导英语翻译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应创建高职类院校教学管理小组。为了能够切实提高翻译课程教学效果,教学管理小组应对各种资源进行科学、合理地调配及整合。小组成员可聘请在教师队伍中具有较高威信、授课经验较为丰富、英语教育学术造诣水平高的教师担任。监控和管理教师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活动,可通过监督和抽查试卷、英语翻译作业、英语翻译考试大纲、英语翻译课堂提纲,以及定期听讲的方式开展。
2.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在英语翻译课程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和思想。关键问题就在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真正发挥出学生主体作用。做为英语翻译课程内容之一,还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学生只有在对西方文化有了一定了解、真正理解词、句的意思之后,才能够提高其英语的应用水平。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课外知识培训等方式,来促进学生对英语专业的兴趣。例如:课后,可以举办外教、专家专题讲座,或者组织学生阅读原版外文经典著作等方式,来加深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综合水平。另外,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获取一些学生自身较为感兴趣的文章、电影等。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探索先进的教学方法,搜索教学案例,查找英文教学素材等等。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中,教师还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式,促进学生英语翻译水平,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制定出有效的学习计划,并且有针对性地对学习材料进行选择,达到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为了给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带来更多的便捷和帮助,无论是多媒体还是CAI课件、互联网,都可以有效提高英语翻译课程教学水平。
三、结束语
语言是交流信息的手段,是沟通的工具,为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能够真正解决翻译问题,满足市场对英语专业翻译人才的需求就是高职院校开展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的意义所在。严格的教学管理以及明确的教学目标是高职类院校在英语翻译课程教学管理上的关键任务。高职类一个与翻译课程教学管理工作需要教育界的支持,其是系统的、长期的工程。要想真正提高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出与时俱进的英语专业翻译人才就必须通过不断实践总结,从而推出新的教学战略。
参考文献:
[1]杜思民. 论英语首字母缩略语及其零翻译类型——以SARS与甲型H1N1流感为例[J].外语学刊,2010(5).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4
一、翻译教学的现状
1.课程设置。非英语专业的英语翻译一般是作为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完成后的后续课程设置的, 很多高校对它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就笔者所带课程而言, 一学期只有18个学时的理论课时, 另外18个课时为实践课时。通过一学期的学习, 很难完成翻译基本理论和英汉互译技巧的教学。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分两个学期来分别设置英译汉和汉译英课程, 教师围绕不同的翻译技巧进行讲解, 辅以学生实践, 夯实学生英汉互译的能力。
2.教材选用。不少学生甚至教师对于翻译存在误解, 认为只要有一本字典再加上对语法知识的掌握就可以完成翻译任务。实际上, 翻译是一门艺术, 涉及到很多的翻译技巧。同时它又是一门科学, 有自身固定的模式。为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翻译水平, 我们必须有符合时代潮流的翻译教科书, 并以其为基本素材, 进行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教授。然而, 非英语专业学生目前很难从普遍使用的翻译教科书中找到完整系统的翻译理论和技巧的介绍, 日常练习的材料也不过是数个英汉、汉英段落和句子的翻译, 其主要目的巩固文字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结构的语言知识。如此以往, 学生只是记住了一些词汇或是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 并没有学到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翻译技巧, 而缺少理论指导的翻译往往是偶然之得, 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翻译才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教师能力。师资力量对于翻译教学也非常重要, 教师需要有完备的翻译理论知识和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 而大多数院校外语系教师专业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或是英语语言文学, 翻译专业较少。他们在研究生学习阶段虽然也学习相关的翻译理论, 但是没有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 也缺乏大量的翻译实践活动。此外, 很多教师授课模式单一, 拘泥于传统的课堂流程, 即讲解有关翻译技巧、布置学生作业、再给出参考译文。这种以教师为中心, 以标准答案为终极目标的课堂模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影响学习效果。
4.学生水平。由于学校面向全国招生, 而各地的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英语的年限都有所不同, 所以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就参差不齐, 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也有所差别。相当一部分学生词汇方面存在很大问题, 诸如, 词汇积累不够, 语言功底欠缺, 形近词混淆不清, 无法根据具体语境选择多义词的词义。另外, 句子结构方面也存在严重问题, 很多同学不会分析句子成分, 不能准确定位主谓结构, 混淆织带, 主动被动相混, 语态颠倒。由于受母语影响, 学生还经常使用一些中国式的英语句子, 或者由于母语文化越来越不受到重视, 很多同学中文素养较差, 虽然心里明白, 但却不能做到用准确的汉语描述出来。翻译作风不严谨的问题也很突出, 学生习作中随意增词或漏词现象比比皆是。
二、非专业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对策
1.合理安排课时。翻译能力不仅是英语的一项基本技能, 更是英语综合能力的反映。目前, 四六级测试中学生在翻译题的得分普遍偏低, 而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重点关注了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的培养, 但是忽视了第五项基本能力“译”的培养, 这都表明对非英语专业翻译教学重要性的认识不足。翻译对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要求较高, 比客观题更能从整体上反映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因此, 要想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完成大学英语基础阶段的学习后, 必须从大三开始选修翻译课, 将翻译必修课看成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延伸。课时可安排为两学期, 一学期36学时为宜, 分别系统地学习英译汉及汉译英理论与技巧。
2.合理选用大学英语翻译教材。教师可参考不同的翻译教材, 结合个人搜集的资料进行授课, 教学内容不仅要涵盖最基本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 及配套翻译练习材料, 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毕业后工作的实际需要, 增加实用文体的翻译。在选材时, 根据学生不同专业, 选择适合的内容进行学习。例如, 针对医学专业的同学可从国外医学网站或医学杂志上挑选一些常见病症说明的文章供他们练习, 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可挑选一些文学作品进行翻译。这些素材贴合学生专业, 更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兴趣。
3.提高教师素养, 改进翻译教学方法。教师应该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 完善自己的翻译理论知识, 强化翻译实践, 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教师还要钻研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水平。翻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改进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十分必要。课堂应强调 “以学生为中心”, 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研究。以讲评翻译练习为例, 可以提前把材料发给学生, 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上课时派学生代表发言。这样的教学方法, 可以开阔学生思路, 培养他们主动学习、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还能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效果。
4.提高学生素养。翻译要做好, 学生必须有广博的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扩大视野, 多读英语报刊杂志, 增加他们的语言输入及文化敏感性。因为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 更是两种文化的转换。美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在《语言、文化与翻译》一文中曾指出“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文化对词义和语义的影响如此普遍以至于不仔细考虑文化背景的话, 任何文本都很难充分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要重视文化知识培养, 引导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及思维差异。
三、结语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5
10011=1×24+0×23+0×22+1×21+1×20=16+0+0+2+1=19
A short list of equivalent numbers in decimal and binary notation is given in Table 3.2.
二进制示数系统中的基数是二,且只有0和1两个数被用以示数。0和1在这里与在十进制中具有一样的意义,但每个数位表示的不一样。二进制系统中每个数字表示二的幂系数,而十进制中表示十的幂系数。例如,十进制数19在二进制中表示为10011因为 10011=1×24+0×23+0×22+1×21+1×20=16+0+0+2+1=19 二进制和十进制数相等数字见表3.2.27-3A general method for converting from a decimal to a binary number is indicated in Table 3.3.The procedure is the following.Place the decimal number(in this illustration, 19)on the extreme right.Next divide by 2 and place the quotient(9)to the left and indicate the remainder(1)directly below it.Repeat this process(for the next column 9÷2 =4 and a remainder of 1)until a quotient of 0 is obtained.The array of 1’s and 0’s in the second row is the binary representation of the origin decimal number.In this example, decimal 19=10011 binary.
十进制转换成二进制的一般方法如图3.3。过程如下:把十进制数(图中的19)放在最右端,接下来除以2,把商(9)放在左边并直接在其下方标明余数(1)。重复这个步骤(下一列为9÷2=4余1),直到商为0截止。第二行中的1和0就是原始十进制数的二进制表示。此例中,十进制19=二进制10011.28-1A binary digit(a 1 or a 0)is called a bit.A group of bits that has the same significance is called a byte, word, or code.For example, to represent the 10 numerals(0, 1, 2, …, 9)and the 26 letters of the English alphabet would require 36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1’s and 0’s.Since 25<36<26, then a minimum of 6 bits per bite are required in order to accommodate all the alphanumeric characters.In this sense a bite i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a character and a group of one or more characters as a word.
一位二进制数(一个1或0)叫做比特。一组具有相同意义的比特叫做字节,词,或代码。例如,表示10个数字(0,1,2,...9)和26个英文字母要用到36种不同的1和0的组合。因为25<36<26,那么表示所有这些字母数字字符组最少需要6比特每字节。这种情况下一字节有时候被称为一个字符和一个或多个字符组成的字符串。
29-1The parameters of a physical device(for example, VCE·sat of a transistor)are not identical from sample to sample, and they also vary with temperature.Furthermore, ripple or voltage spikes may exist in the power supply or ground leads, and other sources of unwanted signals, called noise, may be present in the circuit.For these reasons the digital levels are not specified precisely, but as indicated by the shaded region in Figure 3.6, each state is defined by a voltage range about a designated level, such as 4±1 V and 0.2±0.2 V.
每个实体器件样本的参数(如晶体管的VCE·sat)是不完全相同的,它们还会随温度变化。而且,电源或地线可能存在电压脉动或电压峰值,其他干扰信号——噪声也可能出现在电路中。由于这些原因,数字电平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如图3.6中阴影所示,将每个状态定义为指定电平的电压范围,例如4±1 V 和 0.2±0.2 V。
Unit4 37-1The materials that make up our universe are composed of over one hundred basic and individual types of matter called elements.Ninety-two of these elements occur naturally and the remainders are man-made.Each element has a separate identify of its own, that is, no two elements have the sam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nor can an element be subdivided by ordinary physical and chemical means into simple elements.[1] Examples of elements are gold, mercury and oxygen.构成宇宙的物质是由一百多种基本的不同类型的物质——元素组成的。其中92种元素是天然形成的,其他的则是人造的。每种元素都各有其自己的标识,也就是说,元素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是独一无二的,一种元素也不可以用物理和化学手段再分成简单的元素。例如金,汞和氧元素。
37-3Electrons whirl around nuclei in much the same manner that the planets of our solar system travel around the sun.The difference between an atom of one element and that of another is in the number of protons and neutrons contained in the nucleus.[2] All the elements in the universe, and therefore all matter, is composed of protons, neutrons, and electrons.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其方式类似于太阳系中行星围绕太阳旋转。一种元素的原子和另一种元素的原子的差别在于其原子核中的质子数和中子数。宇宙中的所有元素,也就是说所有的物质,都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37-4There must be force of attraction between a nucleus and the electrons surrounding it, otherwise the electrons would fly off into space,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nature, we find it helpful to call this force a charge.The charge of the nucleus is defined as positive, and the opposite charge of the electron, negative.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opposites attract, the force between the nucleus and the rotating electron around it prevents the electron from flying off into space.在原子核与其周围的电子间必然存在着吸引力,否则电子将会飞离原子核,为了理解它的性质,我们把这种力称为电荷。原子核电荷定义为正电荷,电子的电荷则相反,为负电荷。鉴于异性相吸,原子核和围绕其旋转的电子间的力阻止了电子飞离到空间中。
38-last para Impurities may be added to pure semiconductors.This results in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which may either have an excess of free electrons or a deficiency of orbital electrons.When an excess of electrons is present we call the material N-type;when lack of orbital electrons occurs, we call the material P-type.Both N-type and P-type semiconductors are made by treated materials.such as germanium and silicon with impurities,such as arsenic and indium.The addition of impurities to semiconductors is called doping.杂质被加入到纯的半导体中。这会导致半导体材料中有过剩的自由电子或轨道电子缺失。有过剩电子时材料被称为n型;缺失轨道电子时材料被称为p型。N型和P型半导体都由加工材料制成。例如有杂质的锗和硅,砷和铟。往半导体中加入的杂质添加物叫掺杂质。
Unit5 50-2At first, these disk drives used 14 inch disks, but now they use 5 1/4 inch, 3 1/2 inch,2 1/2 inch, and 1 4/5 inch diameters.In contrast to the floppy disk drive, hard disk drives hold from 80 megabytes to gigabytes and terabytes of information.When purchasing a hard disk, consider storage capacity and seek time, a measure of a hard disk’s access speed.The smaller the numbers, the faster the disk.In the past, 65 milliseconds was the standard access time, but today the standard is less than 7 milliseconds.起初,这些磁盘驱动采用14英寸磁盘,但现在采用的是5 1/4英寸,2 1/2英寸和1 4/5直径的磁盘。与软盘驱动截然不同的是,硬盘驱动保存着兆字节到千兆字节、万兆字节的信息。购买硬盘时要考虑存储容量和寻道时间及存取速度。这些数字越小,磁盘就运行得越快。在过去,标准存取时间为65毫秒,而现在的标准为低于7毫秒。
50-3Storing data on hard disks is similar to storing data on diskettes.In order to read or write data on the surface of the spinning disk platter, the disk drives are designed with access arms, or actuators.[1] The access arms, or actuators, contain one or more read/write heads per disk surface.As the disk rotates at a high rate of speed, usually 3,600 revolution per minute, the read/write heads move across its surface.These read/write heads float on a cushion of air and do not actually touch the surface of the disk.[2] The distance between the head and the surface varies from approximately ten to twenty millionths of an inch.If some form of contamination is introduced or if the alignment of the read/write heads is altered by something accidentally jarring the computer, the disk head can collide and damage the disk surface, causing a loss of data.This event is known as a head crash.Because of the time needed to repair the disk and to reconstruct the data that was lost, head crashes can be extremely costly to users in terms of both time and money.硬盘上的数据存储与软盘上的类似。为了在旋转的磁盘盘片表面读写数据,磁盘驱动器被设计成具有存取和传动装置。存取和传动装置由每个盘片表面的一个或多个读写头构成。当盘片以通常为3600转每分的速度高速旋转时,读写头移过盘片表面。这些读写头在高压气流上漂浮,移动时并不与盘片表面真正接触。读写头与盘片表面的距离约为一万到两千万分之一英寸。如果有污染物介入,或读写头队列被电脑的意外震动改变,读写头会碰撞并损坏盘片表面,引起数据丢失。这种情况叫做磁头碰撞。由于修复磁盘并重建数据需要一定的时间,磁头碰撞会花费用户相当多的金钱和时间。
50-5The sector method for physically organizing data on disks divides each track on the disk surface into individual storage areas called sectors.Each sectors can contain a specified number of bytes.Data is referenced by indicating the surface, track, and sector where the data is stored.用扇区方式物理地在磁盘上组织数据是将盘片表面分成独立的存储区域,称之为扇区。每个扇区能包含特定字节数。数据通过指示存储着数据的盘片表面,轨道和扇区来引用。
51-6Most optical disks are prerecorded and cannot be modified by the user.These disks are used for applications such as an auto parts catalog where the information is changed only occasionally, such as once a year, and a new updated optical disk is created.[3] Optical disk devices that provide for one-time recording are called WORM devices, an acronym for write once, read many.Erasable optical disk drives are just starting to be used.The most common erasable optical drives use magneto-optical technology, in which a magnetic field changes the polarity of a spot on the disk that has been heated by a laser.[4] 大多数光盘是事先录好的,且不能被用户修改。这种光盘用于信息量大,不需要经常更改信息内容的场合。例如,一个汽车零件目录,其中的信息是经过一段时间(比如一年)才更新一次,需要更新时再制作一张新的光盘就可以了。只能刻录一次的光盘设备叫WORM设备,是write once, read many的缩写。可擦写光盘设备刚开始被使用。最常见的可擦写光盘驱动采用磁光技术,在这种技术中,磁场改变了磁盘上被激光加热的点的极性。
Unite6 65-1 PCM is dependent on three separate operations: sampling, quantizing, and coding.Many different schemes for performing these three functions have evolved during recent years, and we shall describe the main ones.[1] In these descriptions we shall see how a speech channel of telephone quality maybe conveyed as a series of amplitude values, each value being represented, that is, coded, as a sequence of 8 binary digits.[2] Furthermore, we shall prove that a minimum theoretical sampling frequency of order 6.8 kilohertz(kHz)is required to convey a voice channel occupying the range 300 Hz to 3.4 kHz.[3] Practical equipments, however, normally use a sampling rate of 8 kHz, and if 8-digits per sample value are used, the voice channel becomes represented by a stream of pulses with a repetition rate of 64 kHz.Figure 6.2 illustrates the sampling, quantizing, and coding processes.
脉冲编码调制依靠三个独立的运作:采样,量化,编码。近年来,人们对这三个环节的实现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方案,我们将对其中一些主要的方案进行讨论。在这些讨论中,我们会看到话路中的语音信号是如何转换成一个幅值序列的,而每个幅值又被编码,即以8位二进制数的序列表示。而且我们将证明,为了变换频率范围为300hz-3.4khz的话路信号,理论上的最小采样频率为6.8khz。但实际的设备通常采用8 kHz的采样速度,而如果采用8位每样本的值,则会出现重复速率为64 kHz的脉冲流。采样,量化和编码过程如图6.2所示。
67-2Digital transmission provides a powerful method for overcoming noisy environments.Noise can be introduced into transmission path in many different ways;perhaps via a nearby lightning strike, the sparking of a car ignition system, or the thermal low-level noise within the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itself.It is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rue signal to the noise signal, known as the signal-to-noise ratio, which is of most interest to the communication engineer.Basically, if the signal is very large compared to the noise level, then a perfect message can take place;however, this is not always the case.For example, the signal received from a satellite, located in far outer space, is very weak and is at a level only slightly above that of the noise.[4]
Alternative examples may be found within terrestrial systems where, although the message signal is strong, so is the noise power.数字传输是克服噪声环境的一种有力方式。噪声会以多种不同方式引入传输路径。也许是附近的闪电,汽车点火装置的火花,或者是通信设备中热的低电平噪声。确实信号与噪声信号间的关系称为信噪比,这是通信工程师最感兴趣的问题。基本上说,若信号相对噪声占的比重很大,这条信息将得到完美传输。但事实并不总是这样。比如,从位于遥远太空中的卫星接收到的信号极其微弱,其电平仅比噪声稍高一点。另一个例子是地面系统,尽管信息信号强,但噪声功率也强。
67-3If we consider binary transmission, the complete information about a particular message will always be obtained by simply detecting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he pulse.By comparison, most other form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convey the message information using the shape, or level of the transmitted signal;parameters that are most easily affected by the noise and attenuation introduced by the transmission path.[5] Consequently there is an inherent advantage for overcoming noisy environments by choosing digita1 transmission.
要是我们考虑二进制传输,完整的信息总会通过简单地检测脉冲的有无获得。相比之下,许多其他形式的传输系统利用被传信号的波形或电平高低来传送信息,而这些参数又极易受到传输路径中噪声和衰耗的影响。因此选择数字传输对克服噪声环境有固有的优势。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6
【关键词】翻译课程 功能翻译 CAT技术 工具性 人文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过程中,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运而生。区别于学术性研究型本科,应用型本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目标在于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其“地方性”和“应用型”特点尤为突出。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发展十分迅速,新增加了许多本科院校,其中应用型本科就占了极大的比重,地方高校数量和在校生规模均占全国总数的90%以上(李小建,2008:247)。
然而,由于我国高校传统上基本是单一的学术性精英教育,众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从理念、培养方案、教材到实施及评价都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产物,使得我国目前正大力建设的应用型高校大多脱胎于学术型教育,由于惯性思维方式和教育体制,这些高校课程设置大多未能摆脱学术性教育的一贯做法,没有真正按照社会人才结构和人才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潘懋元,2009:4)。如此模式下培养的人才必定不能很好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本文拟就笔者所在院校武汉商学院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为例,就如何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突出应用型的高校特色进行有益的探索。
一、以功能翻译理论为指导
翻译课程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课程,首先要明确的问题是其定位到底是为了提高语言水平,还是提升翻译能力。在此之前,有学者分别从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等方面对翻译教学的定位进行了探讨(穆雷,1999,2006;李红青,黄忠廉,2004)。笔者认为可参考李红青、黄忠廉的建议,将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最终定位为,是以语言教学为目的的“教学翻译”与翻译技能培养为目的的“翻译教学”之间的过渡,“既是外语教学的高级课程,同时也是培养翻译人才的初级课程”。而笔者所在学校武汉商学院为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以培养商务类英语人才为目标,因此其翻译课程既是一门培养学生基本翻译能力尤其是商务翻译能力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能够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语言的认识,提高其整体英语水平的外语教学高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宜过度追求理论而应突出应用特色。
作为以商立校的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拟在大三下学期开设36个课时的应用类翻译课程“商务英语翻译”,与大三上学期的专业主干课“翻译理论与实践”进行对接,符合了课程设置的延续性和参阅性的要求。这门课程内容涉及各类商务文本,如商务信函、商务广告、企业宣传材料、商务合同、企业宣传材料等,属于典型的应用翻译文本,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时兼顾信息的传递效果。就翻译理论教学而言,朱志瑜认为,理论学习要精不要泛,应该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他提出,可以侧重使用语言学派的翻译理论(朱志瑜,2005)。
其中由德国学者凯瑟林娜·赖斯于1971年创始,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就是这样一种以目的语文本为导向,解决实际翻译问题的理论。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赖斯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把文本功能作为评价译文的一个标准,认为译者应优先考虑的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非对等原则,即应该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一种新的模式,从原文和译文功能之间的关系来评价译文。它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要求译者根据翻译活动的目的,同时兼顾文本的交际功能和受众期待,以此来选择源语文本的信息,确定使用何种翻译策略。笔者相信,在此理论指导下学生的翻译实践定会更加灵活变通,不会一味强调高度忠实于原文的信息,通过创造,使商务文本符合其文体特点,在最大限度上贴合市场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当地社会的经济发展。另外,还考虑利用公选课平台开设与我校整体发展相契合的文体翻译课程,如“旅游翻译”,“广告翻译”等,逐步壮大并完善功能翻译理论指导下的课程体系建设。
二、翻译教学内容凸显技术化诉求
部分翻译研究者认为翻译课程的设置应当充分整合市场需求,坚持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毕业应对职场翻译时更加从容自如,实现学生从高校到职场的顺畅过渡(Li,2007)。当今社会翻译活动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愈发的紧密。除非现代技术能够纳入翻译培训中去,否则高校的翻译教学会日益与实践脱节,最终走向边缘化,将与现实的翻译任务毫无关联,因此我们必须要缩小教学实践与技术发展之间的差距(Bowker,2002)
然而,国内高校对比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重心仍旧是偏重传统的文学题材,沿袭学术性研究型高校的老套路,即使有开设应用翻译的课程,计算机辅助翻译(简称CAT)技术作为处理应用文本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却显有涉及。计算机辅助翻译(CAT)技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CAT技术可以概括为人工翻译的电子化、信息化,包括任何能够辅助翻译、提高翻译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计算机技术。例如,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辞典、工具书、语料库等。狭义的CAT指的是为了优化翻译流程、提高翻译效率而开发的CAT软件,例如Trados,Wordfast,雅信CAT等翻译记忆(Translation Memory,TM)软件。
本文讨论纳入翻译课程体系的是广义上的CAT技术,并非简单直接的互联网搜索,而是涉及到例如掌握语法规则进行高级搜索、通过诱导词精确定位信息文本、以及利用诸如COCA(美国当代英语语料库)去校正翻译等。现实中译者不可能做到精通所有领域,那么面对陌生领域的翻译材料如何进行翻译活动的开展,仅仅通过几本字典和简单的网络搜索往往很难解决问题。因为有的领域发展迅速,新事物新名称不断出现,此时译者必须借助一些 CAT技术,如网络引擎的高级搜索、术语库和专业数据库等,这样,译者就可以更加准确迅速地理解各种术语的含义,找到具体语境下的对等用词。笔者认为,将广义上的CAT技术引入教学内容正符合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中的具体要求,“……要积极采用现代的、多元的和全方位的教学模式,在充分利用原有电教设备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开发计算机辅助教学……”。因此,信息技术支撑下的翻译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它既是遵循外语专业教学大纲的必然要求,也是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变化的必然结果。
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西方的“人文”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itas,意思是人性、教养。20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蓬勃发展,“人文”一词又专指与科学相对的文史哲等一系列非实证的学科和事业,主要是培养人的内在道德素质的学问。在英语里,“人文”(人文主义)一词应当是humanism,其广义指的是:“强调人的地位与价值,关注人的精神与道德,重视人的权利与自由,追求人的旨趣与理想的一般主张。”
中国的外语教育长久以来一直带有明显的纯工具性倾向,其伴随的负面影响就是学生主体意识欠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杨忠,2007)。2000年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更是首次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确立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其语言教育的实用性和功利性可见一斑。诚然,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顺应了改革开放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培养社会急需人才、优化高校的学科分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一些院系面对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困境,在课程设置上容易走入过于职业化的误区,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外语专业技能类课程,翻译教学更要避免只关注翻译技能,片面强调工具性的情形。2002年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主办的“译学研究观念现代化高层论坛”上,许钧教授明确指出,翻译界存在着重技轻道、重经验轻理论、重语言轻文化的倾向。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区别于传统的学术研究型院校,其“应用性”呼之欲出,但依然要保持大学高等教育自开创以来对人文精神的优良传承。
与此同时,为了不断提高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大力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国务院办公室与新闻总署也分别启动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和“中国文化著作对外翻译出版工程”(仲伟合,2014)。那么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翻译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其教学内容必须体现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包括中西方文化不同的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历史文华、生活和思维方式等。因此可以考虑在大四阶段开设翻译素养课程经典翻译赏析,集中选取一些突出代表西方文明精髓的译作,如希腊悲剧、圣经文学、培根的思辨类短文等。这样学生在今后从事翻译活动时,才能树立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更好的实现跨文化的交流。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翻译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结语
尽管应用型本科院校如今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各有特点,但不可否认其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仍面临着各种挑战,前有老牌的、强势的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后有各类高职院校。而在中间发展序列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作为服务于主打学科的英语专业必定有着不同于其他两者的教学定位和教学计划。本文就笔者所在学校武汉商学院英语专业的主干课程翻译为例,大体就教学设置和教学内容分别从功能翻译理论指导、CAT技术和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充分考虑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中的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校企合作的日益频繁,今后还可就翻译课程中的实践环节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与企业进行合作探索,将服务于地方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学宗旨进一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李红青,黄忠廉.外语专业翻译课的定位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2-25.
[2]李小建.依据地域特点培育地方高校的办学特色[J].高校教育研究.2008(14):247-249.
[3]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4]穆雷,郑敏慧.翻译专业本科教学大纲设计探索[J].中国翻译.2006(5).
[5]潘懋元,周群英.从高校分类的视角看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9(3):4-7.
[6]杨忠.培养技能,发展智能——外语教育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外语学刊.2007(6):133-137.
[7]仲伟合.文化对外传播路径创新与翻译专业教育[J].中国翻译.2014(6):11-15.
[8]朱志瑜.翻译理论课的课程设置[J].外语与翻译.2005(4):50-54.
[9]Bowker.Lynne.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 Technology:A Practical Introduction[M].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2.
[10]Li.Defeng.Translation curriculum and pedagogy[J].Target.2007(1):105-133.
*本文系武汉市属高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基于功能翻译理论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翻译课程建设研究”(2013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7
随着经济迅速全球化, 市场对英语人才在质量和数量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尤其重视其英语翻译水平。高职教育的目的, 在于培养“零距离”上岗的人才。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角色转换能力以及业务创新能力, 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能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 满足岗位要求所需, 这是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的首要任务。为满足“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以实用为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 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应该定位于使学生能满足岗位工作需要。熟悉有专门用途的文本的翻译和写作, 强调对学生的专业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培养, 从而使其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翻译教学与学习者和社会需求的矛盾日趋加大, 经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立即为专门行业和专门技术领域翻译需求服务”。
二、翻译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明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 教学效果也不一样。就翻译教学来说, 有的老师将翻译理论学习作为课程目标, 忽视翻译实践, 由于理论始终不能通过实践内化为语言技能, 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只是翻译理论家而非实践者;有的老师把扩展语言知识作为翻译课目标, 课堂上, 为帮助学生追求词语的准确翻译, 常常为学生提供“标准译文”, 使学生只注重翻译结果 (译文) , 而非翻译过程 (技巧学习) 。课程结束时问学生学到了什么, 多数会说:词汇, 语法, 却不知什么是翻译方法。结果, 当拿到真正的翻译任务时, 学过翻译课的学生常常不知从何做起, 无所是从。可以看出, 基于以上两种教学目标指导下的教学实践, 无法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翻译方法、胜任日后的翻译工作, 不符合高职院校以实用为主、进行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 与社会需求脱节。
2、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我国的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很多年。英语课堂也在由以前的“填鸭式”向“交际式”转化。然而, 目前高职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仍大部分沿袭以前的以课堂、书本和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 即, 教师首先介绍某一翻译理论或技巧, 再通过译例, 阐明该理论、技巧的运用, 然后给出一段话或一段文字。由学生进行翻译, 再给出“标准”答案, 学生对照答案改错。这种教学模式将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 学生无法进行主动学习, 无法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而且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在枯燥的理论讲解或纠错当中进行。学生没有成就感。极易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致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三、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近些年来, 国内研究者针对本科院校翻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研究, 提出许多宝贵见解, 王京平对“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的研究;丁树德的“翻译教学中学生心理障碍与认知框架”的研究, 李德凤和胡牧提出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设想的翻译教学模式的尝试等, 它们也为高职院校的翻译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与启示。
1、选择恰当的教材
教材是体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的根本保证。许多英语相关专业缺乏彰显专业应用特色的教材, 这是目前高职教育发展的难题之一。如何选择合适教材成为专业任课教师的难题。任课教师对于国内外教材信息把握不到位, 对于高职教育要求理解不透彻, 教材选择随意性强, 这也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因素。在目前条件下, 作为应用性翻译专业, 要着眼于国内尤其是本地区翻译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充分调研并聘请专家论证, 确定翻译课程教学内容, 进而选择合适教材。必要或条件成熟时, 可以整合校内资源和人力自编教材, 然后谋求将独具特色的教材推向本省及全国范围。
2、创新教学内容
让学生在翻译学习过程中, 初步掌握翻译的基本技能, 最大限度缩短适应翻译实践的过渡期。因此,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应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由句子翻译到篇章翻译, 融入真实情境教学, 这样符合人类认识新事物的过程, 可以让学生逐步地、更加有信心地最终完成篇章翻译。
另外。翻译课堂并不只是向学生介绍翻译技巧,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这些技巧进行翻译的能力, 要让这种能力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材上, 应让材料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工作。比如。在翻译实践环节, 我们可以更多地考虑一些适用的材料:科技、金融、法律、产品说明书、公司简介等。学生也会因为这些文体的实用性而更有翻译的欲望。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 学生掌握了大部分工作当中将会遇到的翻译文体和相应的翻译技巧。
3、转变教师角色
为适应这种角色的转变, 教师要具备以下品质:
(1) 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教师是翻译活动的设计师, 要把翻译课上出质量来, 上出兴趣来, 全靠老师的筹划和运作。因此, 教师在上课前, 必须事先充分了解与翻译课教学有关的内容, 以便更好地启发学生进行讨论。
(2) 要有组织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通过师生互动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实现的。课堂教学通常以老师提问, 学生回答, 或以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小组课内或课外学习, 老师实施监控的方式进行。通过小组讨论, 互相启发、互相改正、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最终可以帮助学生领会翻译理念。
参考文献
[1]李德风, 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 2006, (2) .[1]李德风, 胡牧.学习者为中心的翻译课程设置[J].外国语, 2006, (2) .
[2]王京平.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2]王京平.谈翻译教学的任务与目标[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3, (4) .
[3]丁树德.翻译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与认知框架[J].上海科技翻译, 2003, (3) .[3]丁树德.翻译教学中的学生心理障碍与认知框架[J].上海科技翻译, 2003, (3) .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8
关键词:翻译方向,市场需求,课程设置,效果
长期以来, 多数人还未走出一种传统误区, 以为学会了英语就可以从事英语翻译工作, 没有重视培养适用于国际市场需要的专门翻译人才。近年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国际贸易的日益频繁, 与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不断深入, 交流面不断推广, 翻译活动显得日益重要, 对专门翻译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 高校培养翻译人才的任务也显得更加紧迫, 更具时代意义。
我国高校招收英语专业翻译方向学生从二十一世纪初开始, 最初的英语翻译专业很冷僻, 全国高校几乎没有设置, 几乎不存在翻译专业的概念。一些重点大学为增强本校的综合实力, 在英语专业设立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翻译方向的课程。
2006年, 教育部批准本科院校可以设立翻译专业, 首先在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试办翻译本科专业学位, 尝试招收翻译专业学生, 培养翻译专业人才。2007年, 教育部批准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设立翻译本科专业。2008年1月,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语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外语学院6所高校获批设置翻译本科专业。此后, 很多高校紧跟经济发展的时代步伐, 雨后春笋般在英语专业课程中设置了翻译方向课程。但由于各校条件不同, 设置英语课程的情况千差万别。
下面具体以一所北京地区大学某学院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为例, 分析我国高校英语翻译方向课程设置普遍存在的问题。
自2007年, 该校开始招收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本科生, 招生范围仅限北京地区, 生源层次为三类本科。但市场对翻译人才英语基础的要求远远高于学校的培养目标, 该校根据形势需要不断调整英语专业课程和规模。到2010年, 该校已相应提高了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招生层次, 开始在较大范围内招收二类本科生, 从当初的北京地区扩大到了北京、河北、贵州、湖南等不同地区, 生源覆盖全国五十多个民族。虽然招生规模与总体层次已有较大提升, 但从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生源质量和教学效果来看, 还是不够理想, 英语写作与翻译能力等方面较低, 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 英语教学成果无法与其他科目专业学生相提并论。
2007年时, 该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 建立在原有英语专业课程的基础上, 开始设置口译与笔译课程, 增加口笔译练习内容, 面向市场设置了商务英语等相关课程。从2008年起, 该校根据形势, 逐步调整课程, 修改教学内容, 不断改进与丰富教学材料, 添加了翻译课程中的口笔译实际训练的内容。
但是在此阶段, 该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还是比较单一, 体系不完整, 翻译技能课程、应用专业课程不足, 教学材料、教学手段亟需整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环境限制在教室与校园, 未能深入实际市场环境与实践基地, 不能很好得获得翻译工作的实际体验;学校也未意识到学生专业知识的使用效果, 未能开展有效的教学调研活动。
长期以来, 我国很大一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设置与教学采用了传统的或与其他专业相似的教学方式, 多数内容依赖课本与教案讲解, 未能很好地融入到英语实用环境中。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设置将经历从不足到完善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面临很多实际问题:
A.原定英语专业教学课程是不是与经济市场需求接轨?
B.原定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的距离有多大?发展方向在何处?
C.本校/地原定教学内容是否符合本校/地学生的特点?是否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
D.本校目前的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将如何改进?分为哪些教学模块?
E.提高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课程教学效果需要采取哪些措施?
以上几点是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还会有其他困难接踵而至, 迫使我高校及时采取措施, 根据国内外市场形势不断调整教学课程, 借鉴国内外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 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高级翻译人才,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输送新鲜血液。
翻译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实用性, 就需要先进行实际调查与分析。本文调查研究内容分为两部分:1.对本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2013届和2014届的150名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0份, 有效问卷140份, 问卷有效率为97.1%。2.通过实地调查, 结合网络搜集, 访问了50家公司与用人单位, 了解其翻译人才招聘的要求以及翻译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一) 翻译方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研结果与分析
A.翻译方向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
本次调查结果分析得出, 该校翻译专业毕业生选择就业的行业较多, 范围较广, 进入的重点行业为贸易/进出口行业 (24.2%) 、IT行业 (23.8%) 、媒体/出版 (20.8%) 、旅游/酒店行业 (15.9%) 、教育/培训行业 (15.3%) 等。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迫切问题, 很大一部分源于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的设置问题。高校在设置课程时, 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就业形势以及工作实际遇到的问题, 设置一些行之有效的、具有针对性的专门课程。
B.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强烈渴望设置专门英语类课程
这次关于英语专业新增课程意向的调查发现, 超过78%的毕业生希望学校开设商业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等具有较强专业性质的英语课程。毕业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多数困难, 源于学生阶段知识积累过程中专业素养与专业意识的缺失, 他们除了表示要在工作中进行自身的后天学习外, 也提出了对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具体诉求与建议, 这些也是高校翻译方向课程设置值得改进的方向。
C.翻译方向的毕业生对学校英语教学方式有所反思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 该校多于60%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学到的英语较为简单基础, 实用效果不佳, 专业知识未能与实践紧密衔接。他们更希望课堂的知识能在实践的英语环境中锻炼, 拓宽视野, 提高实践能力。由此看来, 拓展英语实践环境也是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设置应该发展的方向。
(二) 接受翻译方向毕业生实用效果调查结果与分析
A.市场翻译人才需求层次大部分为本科毕业生
从调查的结构得知, 翻译行业门槛较高, 专科毕业生很难进入, 仅有2家公司要求是专科毕业生;标准为硕士学历的公司有12家;36家公司要求为本科毕业生, 超过八成。
B.用人公司对翻译应聘者的实践经验要求较高
这次调查研究得出, 对应聘者没有工作经验要求的公司占少数, 只有4家没有提出要求, 其余46家均要求应聘者至少有一年的相关工作经验。公司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如果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较强, 有可能弥补工作经验不足的地方, 得到录用, 而这是高校教学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C.用人公司在翻译业务领域逐步扩大
通过调研发现, 用人公司翻译业务涉及的领域不断扩大, 重点集中在经贸 (35) 行业和科技 (28) 行业, 有18家单位涉及法律、新闻等领域, 此外还有12家公司提出毕业生要具备一个或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的形势要求高校在设置课程时, 必须加大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力度, 开设有针对性的课程, 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D.用人公司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用人公司对翻译人才应具备的能力要求, 包括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 而翻译人才的语言能力在于三个方面, 即英语能力、中文能力、翻译能力。36家公司要求翻译方向的毕业生有良好的双语能力, 32家公司要求应聘者具备较强的翻译能力, 便于公司产品制作、销售等国际化的推广。
非语言能力要求重点是以下几方面:能够较好运用雅信、SDLTrados等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 (21) 、责任感 (44) 、团队精神 (40) 、学习能力 (9) 以及沟通能力 (8) 。语言能力可在高校的课程中得到培养, 而非语言能力需要怎样提升呢?这个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国高校应理论联系实际, 根据用人单位对翻译方向毕业生的需求, 着眼于毕业生的未来与世界经济前沿, 及时调整现有的英语专业课程中翻译方向的课程, 做到系统地、全面地、时效地教学英语课程, 做到语言能力与非语言能力两手抓。笔者认为应该将课程分为几个方面:中英文基础知识与技能模块、翻译理论知识与技能模块、文化背景与个人综合素质模块、翻译工具与实践模块。
中英文知识技能模块包括基础的听、说、读、写课程, 在前两年重点加强学生的语言能力, 第三个学期开始开设翻译课程, 同时注重提高学生中文水平, 夯实文字基本功。较高的中文水平, 是提升翻译技巧与质量的前提。
翻译理论知识与技能模块主要包括笔译与口译课程, 如文学翻译、商务翻译、旅游翻译、法律翻译、科技翻译、翻译批评与赏析、视译、交替传译、同声传译等课程。使学生能熟练运用翻译原则和技巧翻译不同文体的文本, 能将经济、外交、法律、商务、科技等不同领域的文本进行英汉互译, 要求忠于原意、语言流畅;掌握数字口译、笔记符号速记等基本口译技巧, 能够承担导游、联络陪同口译以及一般难度的交替传译任务。
文化背景与个人素质模块主要指与翻译相关的通识类课程, 包括中国文化概要、英语国家概况、语言学概论、跨文化交际、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介绍等课程, 使学生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现状, 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与文化, 具备较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工具与实践模块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计算机辅助翻译理论、软件系统知识与操作技巧, 通过不断的培训与实践, 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翻译工具的原理及其操作 (包括语料库检索软件、翻译记忆软件、电子词典、本地化软件等) , 使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与翻译软件性能, 进行相应的译前编辑与译后编辑, 提升学生的文字编辑能力以及翻译效率与质量, 以提升学生作为译员的职业感与市场意识。
本文讨论的课程设置的效果, 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进行验证, 还需经受住市场的考验。学校务必根据国际国内市场形势不断调整课程, 将课程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组成部分, 作为提升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一部分。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统筹兼顾、结合实际、因校制宜, 进行科学的实践和研究。
参考文献
[1]任月花.国内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现状[J].文学教育, 2008 (7) :128-129.
[2]任月花.社会需求对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启示[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2) :109-111.
[3]贺学耘.英语专业翻译方向课程体系现状及其调整对策[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0) :133-135.
[4]汪淳波.本科翻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2 (1) :192-194.
[5]文军、李红霞.以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研究[J].外语界, 2010 (2) :2-7.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9
一、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 从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角度上来看, 由于受到语言工具思想的影响, 学生普遍是通过背诵单词、短语以及操练句型的方式来进行英语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忽略了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认识, 同时也不注重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从而导致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以及实际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发展。其次, 从英语专业教师的教学方面来看,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教学, 其从事的都是一些简单性的知识灌输和简单的英语技能操作, 而这些都属于非研究性的教学。目前, 英语专业的教学资料、教材以及辅助教材呈现出统编和规划的趋势, 这就大大降低了课程开发中教师参与的权限, 从而使得我国英语专业课程教学逐渐失去了研究性。另外, 仅从现有英语专业的课程来看, 在英语专业学生的低年级阶段, 其课程的设计缺乏与具体内容的有机融合, 处于一种内容与教学相分离的教学状态, 从而导致教师和学生以语言技能训练为主, 而忽视了英语知识性课程的重要性, 最终使得学生没有得到内在能力的训练和发展。
二、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的探索
(一) 以教师的教学研究来引导并带动学生的研究性学习
要想实现以教师教学研究来引导并带动学生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首先, 教师必须对于英语学科领域的历史性成果以及最新动态具有充分、熟悉的了解和掌握, 并坚持进行学术研究。只有这样, 教师才能够具备向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引导能力, 才能在英语教学内容中融入该领域的最新成果, 从而为学生提供创新研究范例。其次, 英语专业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化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如以某个问题或者某种观点为基础, 打破传统的英语教学形式, 由这一问题或观点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 从而引出本节英语课以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点, 并通过这些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知识生成能力。
(二) 根据研究性教学的实质来进行英语翻译课程的设计
1.英语专业翻译课程必须根据认知能力的发展规律以及学习语言的能力来进行设计。翻译课程的设计要坚持“大输入、大产出和强能力”的教学思路, 注重语言与知识学习和运用之间的结合, 突出二者结合的输入性和输出性以及能力拓展的同步性, 从而促进学生对于英语翻译课程的认识、学习和技能使用。这就要求英语专业教学要从任务、功能以及交际等形式的非研究性教学中解放出来, 走向符合人的认知能力规律教学道路上来。因此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设计必须将教学目的与教学规律统一起来。
2.针对能力型英语人才的培养目标, 本研究对于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1) 设置输入性课程, 该阶段课程包括文献导读课程和语言知识课程。文献导读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于翻译课程真实语言使用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其涉及一些语言文学理论以及一些英文著作等文献。语言知识课程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于翻译技能的理想认识, 其侧重于英语惯用法、英语修辞术等。 (2) 设置输出性课程, 该课程体系主要分为口头和笔头输出。针对口头输出课程, 教师可以组织英语演讲、英语话剧以及英语翻译等活动或专题;针对笔头输出课程,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英汉互译、翻译简单的英文著作以及学术论文, 也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英语作文的写作等, 从而培养学生英语翻译的内在能力。 (3) 设置英语翻译拓展与研究课程, 该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求知、求实以及创新能力。英语翻译拓展课程主要涉及课外自主学习和实践, 这需要与英语课程教学进行紧密结合。英语翻译研究课程主要强调在翻译过程中, 要注重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并研究相关学术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等。
三、结语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英语专业教育经过多年改进和发展, 其目标已经由培养工具型英语人才转变为培养并发展复合型英语人才。因此, 我们应当不断加大对英语专业研究性教学的分析和研究, 从而促进我国英语专业优秀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海军, 欧阳前春.研究性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J].武陵学刊, 2015 (9) .
英语专业翻译课程 篇10
一直以来, 翻译课程作为一门专业技能必修课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近几年,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 翻译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得到强调, 国内翻译教学和翻译课程设计的研究空前繁荣, 硕果累累。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尽如人意之处仍然存在。许多英语专业的本科翻译教学随意性很大:课程的开设是依据师资而定, 课程的重点仍然是理论方面, 忽视了翻译课程的特点及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本文从翻译课程设置的现状、教学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入手, 分析总结在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翻译课程的特点和问题, 希望能进一步完善我校这一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翻译课程设置现状
课程以培养方案为指引。各校的英语专业培养方案不尽相同, 但共同点在于都提到了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译等英语技能, 扎实的文化知识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各校都希望使学生在毕业时能胜任外事、经贸、文化、教育、科研、旅游等企业事业单位的涉外工作。而在分析和英语专业相关的各种工作后, 可以发现这些工作无一例外都需要扎实的翻译技能。在查看各校英语专业主要课程后, 可以发现大部分院校都只开设了英语翻译导论、英汉笔译实践、翻译实践等1—2门翻译相关课程, 而且各校所设翻译课程绝大多数侧重笔译方面, 口译课程普遍受到忽视, 绝大多数的学校都不重视此类课程的开设。由此可见, 此类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本专业学生的需求, 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培养目标, 更无法满足社会对具有基本翻译技能的英语专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在民办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 翻译课程更应该是重中之重。然而大多数民办院校都是新兴学校, 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结构不完善, 教师队伍中大多数是年轻教师, 缺乏实际笔译和口译经验。加之民办本科院校大部分为三本学校, 学生基础普遍较薄弱, 这就加大了实际翻译教学的难度。因此, 我认为应该对民办本科英语专业翻译课程作出一些调整。
三、翻译课程的问题及改革初探
1. 提高学生积极性
英语专业本科段学生很容易谈翻译色变。在学翻译之前就望而生畏, 没有决心和勇气学好这门课程。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所选择英语类专业的最终实用价值就是作为英汉语言之间的转换媒介。此外, 绝大部分的英语专业学生都处于“英语学不好、汉语没学好”的尴尬境地, 对于理解了的英语句子或者篇章也找不到合适的中文词语来表达。翻译需要时间和精力, 有时需要苦思冥想, 而学生则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高校各专业学生都掀起了英语学习热潮, 他们的英语能力也大大提高, 英语专业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优势在逐步减弱。然而, 其他专业的学生是在大众型、混合型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英语很好, 然而他们所具备的语言素质远远低于英语专业的学生。英语专业的学生是在精英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 这种教育模式, 主要是为了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 因此英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仍然很有优势, 只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这种优势并不是从表面能够发现的。教师要让他们知道翻译是可以凸显出英语专业学生的优势的重要技能, 由此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2.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及目标
在翻译课程教学中, 教师要加大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特别是口译方面。在高年级阶段 (三、四年级) 里, 应开设英汉笔译实践、汉英笔译实践、英汉口译基础、汉英口译基础等课程, 使学生具有在一般工作环境中所需要的笔译及口译能力。另外, 还要调整选修课的设置, 可以将选修课进行捆绑, 比如可以把旅游翻译、广告翻译、饮食翻译、民俗翻译、商务翻译等捆绑在一起, 对翻译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修这一课程, 提高翻译能力。
对于民办院校的学生来说, 除了要注重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 还应适当参加笔译及口译证书的考试, 以提高社会承认度和就业竞争力, 学校也应予以适度的鼓励和引导。
3. 立体化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结合
传统的翻译教学手段都是一本教材、一个老师和一些学生的静态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机械单一, 大都围绕课本、依靠黑板和粉笔展开, 效率低下, 学生总是处于一种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的状态, 实战练习的机会相当地少,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 利用光盘、录像、投影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不仅能大大节省用于书写的时间, 而且学生视听并用, 学习效果会更好。同时, 学生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深入的分析、综合、比较, 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 可以建立网络资源库, 开发网络教学软件, 为学生提供真实或模拟的翻译环境和翻译素材, 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水平选择适合的练习。与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翻译教学模式相比, 这些教学手段可帮助实现教师的角色转换, 即教师的角色不再以翻译知识的传播者为主, 而是从“教”变为“导”;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成为知识探究与构建的主体。
4. 努力提高翻译教师的业务水平
在大学扩招后, 原有的师资队伍很难满足不断增加的培养人数和专业划分, 在民办院校中这个现象尤为突出。于是出现了一个英语老师教多门不同课程的情况。其实不是每个英语教师都适合教翻译的。翻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如果只是单纯从书本上学会了各种翻译方法却从未付诸实践, 是很难理解这些翻译技巧的实用性和必要性的。如果教师自己都只能抽象理解、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就无法对学生的翻译训练进行有效的辅导。如果翻译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教学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 那么势必会造成“教”与“学”的脱节。一个困扰着翻译教学的不利因素是, 从事翻译教学的教师大都不是翻译专业毕业的或者从未从事过翻译工作, 一些教师错误地把语言能力等同于翻译能力, 认为有扎实的语言知识就能搞好翻译教学, 因此长期以来, 翻译教学难以取得应有的效果。另外, 一些翻译教师没有更新知识的动力, 一本教案多年反复使用, 观点、译例陈旧, 课堂教学毫无新意。针对以上情况, 处于翻译教学授业者地位的教师应抱着虚心好学、与时俱进的态度, 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和理念。高质量的翻译教学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师, 因此, 为了提高翻译课程教学质量, 翻译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势在必行。
四、结语
随着本科教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对应用性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 改善民办本科学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任重而道远。提高翻译教学的质量是摆在翻译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翻译教师应不断加强研究, 提高业务水平, 为实现应用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探索新形势下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我国民办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组.我国民办高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