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主导就业解决就业难论文

关键词: 带动 创业 就业 培训

为准确研判贵州省当前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形势,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指导和推动下一步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省人社厅和省委政研室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全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创业主导就业解决就业难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创业主导就业解决就业难论文 篇1:

加强创业培训 开拓创业带动就业新局面

摘 要:近年来,政府部门为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积极落实创业培训政策,对想要创业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帮助其成功创业。本文阐述了开展创业培训的意义和具体举措,提出了创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关键词:创业培训;带动就业;新局面

就业是人民生存的基础,是其融入社会,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渠道。现今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就业难”和“用工荒”的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使得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我们党提出的解决就业问题的一个重大方针。党的十七大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的突出位置,通过更多的人实现自主创业来解决就业难问题。然而就业难,创业更难,这使得有些人停止了创业的脚步。近年来,政府部门为形成以创业带动就业的良好局面,积极落实创业培训政策,对想要创业的劳动者提供创业培训,提高其创业能力,帮助其成功创业。

1 开展创业培训的积极意义

(1)就业是民生之本,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是各级政府部门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做好就业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措施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创业培训是国家为促进就业而采取的一项综合培训和扶持小型企业发展的措施。各地高度重视,把创业培训工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创业培训来帮助创业,从而促进就业。各地政府部门把全面开展创业培训与促进就业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创业培训来帮助劳动者创业成功,从而促进就业,解决就业难问题。

(2)创业培训是对具有创办小企业意向的人员和小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企业创办能力、市场经营素质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培训,学员可以接受到创业理论知识、创业技能、创业管理等综合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其驾驭市场应变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创业培训课程帮助劳动者掌握创业所必备的相关知识,了解创业企业的有关政策,提高创业成功率。

(3)创业培训,可以实现就业倍增效应。部分下岗失业人员通过创业培训成为老板,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在其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自己的企业可以拉动地方经济,也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创业成功者还可以通过自身创业成功的案例为其他创业者提供鼓励和创业帮助,从而帮助更多的人创业成功。

2 开展好创业培训的具体举措

(1)加强统筹领导,做好服务。创业培训是一项综合性工作,需要各方面的支持配合。各地政府成立由劳动保障部门牵头,工商、财政、税务、金融、法律、经贸、计划、科技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创业培训工作咨询委员会,承担做好创业培训工作的政策业务指导、信息咨询及有关协调工作。各地政府要成立创业促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当地创业促就业工作的统筹规则和政策落实。劳动部门是创业培训工作的主体部门,要成立由领导牵头,培训、就业等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实施机构,在就业部门成立创业训练中心,更专业、更集中性的开展创业培训工作,使培训和服务均得到优化。

(2)扩大创业培训范围,放宽培训机构准入领域。创业培训是为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复退转军人、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求职和返乡创业的农村劳动者传授创业知识的培训。大学生创业、下岗职工创业、妇女创业、留学生回国创业、返乡创业都是当今政府鼓励和倡导的行为,因此创业培训对象应该是多元的,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都可以进行创业培训。政府承担着为有创业意愿的劳动者提供免费创业培训的职能。为提高创业培训质量,提供多样化培训,政府可以放宽培训机构准入领域,同时对非政府部门的创业培训机构,劳动部门要注重对其管理、监督和指导,完善创业培训体系。

(3)丰富创业培训内容,对接市场需求。第一,要不断丰富创业培训的内容,为学员提供多样性选择。创业培训是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快建立面向全体城乡劳动者的创业培训工作体系,对有创业愿望和培训需求的劳动者开展多层次的创业培训。就业困难人员包括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等。他们的素质,技能、创业意愿有所不同,因此创业培训机构在培训内容上要保持多样性,以满足不同人的培训需求。第二,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创业包括计划、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在培训内容上可将创业培训细分为创业意识培训、创业计划培训、创业项目培训、创业融资知识培训、青年创业培训等不同形式,学员根据自己所需内容进行选择。第三,以市场为导向,对接市场需求。创业培训的宗旨是帮助就业困难人员通过创业来实现再就业。创业培训内容要适合市场需求,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技能,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创业培训的主体内容。创业培训机构一定要根据市场,对接市场选择培训方向,确定培训内容。

(4)积极跟踪帮扶,做好后续扶持工作。创业者在进入市场,实施创业计划的初期,需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后续扶持。第一,专家咨询,解决疑难问题。创业培训包括很多方面,但是,学员接受创业培训后,对在实际的创业中出现的问题并不能从容应对。通过向专家进行咨询,可以帮助其解决创业中出现的问题。第二,加大资金投入,提供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对帮助创业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国家在培训地点、培训条件、师资力量等方面都要加大财政投入用于开展创业活动和创业服务工作。在国家统一政策的指导下,各级政府可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创业培训打开绿色通道提供政策依据。通过实施小额担保贷款、税收减免、社保补贴等优惠政策给予创业者提供政策扶持。

3 创业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宣传服务系列活动,营造全民参与创业的浓厚氛围。创业培训是一项全新工作,是国家为想要创业而又不知如何创业的人提供的就业扶持政策,但由于很多失业人员不知道这个政策,也不理解创业培训对其自身的创业帮助,以至于对创业培训积极性不高,甚至不愿参加创业培训。有些农民工还存在“培训不培训都能就业”的思想,这都影响到创业培训的效果。在有些地方,下岗失业人员为了领取失业金“迫不得已”参加培训,因此,政府部门要加大创业培训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培训对创业和促进就业的重要性,在社会上营造全民创业的浓厚氛围。

(2)发挥创业成功典型示范作用,树立创业信心。创业培训的对象大部分是下岗失业人员、有创业失败的劳动者、返乡农民工和没有创业经历的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经历过生活的挫折,失去创业的信心;农民工大多素质不高,缺乏技术和知识;大学生刚走出校园,社会经历不足,没有经验,他们多数对创业没有足够的信心。因此应该鼓励他们对创业充满信心,相信通过创业培训和自身的努力能成功创业。同时,通过创业成功经验宣传和发挥成功人士的榜样作用,更好的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敢于创业。

(3)跟踪回访,做好后续政策扶持。创业培训课程结束,对想要创业的劳动者来说只是个开始,在实际的创业中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和难题,因此创业培训机构更应做好跟踪回访工作,继续提供创业帮助。培训机构应成立创业专家小组,当创业者遇到创业难题时予以帮助。还可以通过电话回访、网上咨询等方式密切创业者和专家的联系,及时处理创业中的难题。政府部门应注重制订优惠政策,提供政策帮助。提高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额度,简化贷款流程,加大免税力度和落实单位社保补贴政策。政府部门还应该做好创业项目库推荐工作。通过市场分析和市场考察,挖掘好的市场项目。对一些适合市场需求的项目进行分析,包括市场分析、投资分析、效益与风险分析及专家建议等方面,为想要创业的人员提供创业项目选择,帮助劳动者更好的创业,实现自身的就业。

作者简介:王佩琳(1969—),女,安徽灵璧人,本科,经济师,科员,主要从事就业和社会保障研究。新时期杭州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分析

杨如烟

(杭州师范大学,浙江 杭州 310036)

摘 要:本文从婚恋态度、择偶要求和家庭分工三方面调查分析杭州高校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新变化,为新时期女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关思路。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思政教育

时代发展使女大学生的社会地位日益提高,自我意识逐渐觉醒,对恋爱婚姻态度有所转变。恋爱、婚姻作为女大学生人生的重要阶段,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研究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变化,将有助于思政工作者更有针对性地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笔者以杭州某高校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考察各学院、各专业、各年级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93份,其中有效问卷467份,有效率93.4%。本次调查含多选项问题,故部分数据比例之和不等于100%。调查显示,新时期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总体理性自主,但仍有功利化倾向,并出现回归传统趋势,需引起思政工作者的关注。

1 婚恋态度日渐客观理性,仍受传统观念影响

对于婚姻,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表现出理性的态度。近六成女大学生表示会顺其自然,“毕婚族”、“急婚族”越来越少。她们认为,爱情不应该是女性生活的全部,只是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婚姻也不是爱情的唯一归宿,适合恋爱的或许不适合共同生活。更多的人享受恋爱的过程,并不强求婚姻。婚姻意味着责任,部分女大学生表现出对责任的逃避,她们喜欢恋爱时的无拘无束,害怕因为婚姻带来的义务和烦恼。离婚率的不断提高和社会舆论的大肆渲染使少数女大学生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坚持“永不结婚”,希望“谈一辈子的恋爱”。16.38%的女大学生表示会尽早结婚。“一手毕业证,一手结婚证”是一部分人的憧憬,她们认为校园中的爱情最为纯洁,希望在大学里找到另一半。就业难也是她们希望尽早结婚的一大原因。部分女大学生受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到一定年龄必须结婚”。这部分女大学生基本都有生育愿望,不愿成为“剩女”,认为结婚生子是女性必不可少的人生环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逐渐丧失择偶主动权,同时面临“高龄产妇”等危险,因此,她们不排除在一定年龄通过相亲等形式完成自己的人生大事。除此之外,家人的催促将影响7.76%女大学生在婚姻上的选择,表现了女大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依赖和顺从。此外,仍有小部分女大学生尚未考虑婚姻问题。

2 择偶要求暴露功利倾向,重视物质利益追求

在择偶条件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三大梯队。能力(87.93%)、道德品质(87.07%)和发展潜力(81.03%)是女大学择偶的三大首要考虑因素。她们重视考察对方的能力和品格,“潜力股”对她们的吸引力不断加大,有孝心、有爱心也成为她们择偶的重要要求。她们认为,有内在素养的人才值得托付终身。但不容忽视的是,“相貌”、“家庭背景”和“学历”同属第二梯队,成为近五成女大学生的择偶要求,从侧面反映了部分女大学生对“高富帅”的渴望。对婚姻的物质追求,使女大学生饱受社会诟病。通过各类教育和引导,女大学生的择偶观越来越健康,但浮躁社会亦对她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四成女大学生赞同“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认为嫁得好可以衣食无忧,少奋斗几年,近三成对此持中立态度。市场经济下经济利益不断放大,部分女大学生日益重视物质条件,青睐于“铁饭碗”,也有女生为了优越的生活条件,渴望嫁给“富二代”,甚至愿意做“二奶”。这类现象提醒思政工作者应及时关注女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这一现象也从另一方面折射了当前女大学生的无奈与悲哀。三成女大学生对“女人应有自己的事业”的选择表明,女大学生仍对自己的事业充满期待,期望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但现实迫使她们中的一部分依附他人,通过婚姻保证自己的生活。当然,仍有小部分女大学生秉承“享乐主义”,用青春交换一时的安逸。此外,位于第二梯队的还有“兴趣爱好”和“亲友意见”。可见,女大学生希望自己与另一半能有共同话题、共同爱好,以便更好地经营婚姻。而父母的意见也逐渐在女大学生的婚姻中占据重要地位,因父母反对而分手的例子越来越多。一些女大学生表示,与她们相比,父母的社会阅历更丰富,基于对自己子女的了解,往往能提供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

3 家庭分工凸显自我意识,出现回归传统趋势

在婚姻生活中,女性的自主意识逐渐凸显。62.93%的女大学生选择“男女平等分工,共同分担家庭支出、共同操持家务”,更有1.72%的女生表现出较强的女权主义,“男主内,女主外”的家庭分工成为她们的追求。社会转型使女性地位不断提高,自我意识和竞争意识日渐增强。她们追求男女平等,表现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度,希望在家庭生活中有一定的话语权,甚至是主导权。其中的一大表现是女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事业,在家庭和事业中多选择以事业为重。近七成女大学生表示不会为家庭或孩子放弃事业。夫妻各自忙于事业,缺乏交流,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部分婚姻的破裂

然而,女大学生婚姻观仍出现明显的回归传统趋势,与凸显的自我意识相矛盾。35.34%的女大学生依然推崇传统价值观中“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方式,与往年相比有所增加。这可能与女大学生就业难、晋升难有关。社会、工作上的不如意使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重新接受传统的“相夫教子”观念,她们希望做一个“贤妻良母”,在家庭生活中证明自己的价值。婚姻中的男女分工和是否为家庭、孩子放弃事业的调查结果的交叉分析,鲜明地揭露了当前女大学生婚姻观中个体本位和回归传统倾向的两大极端,选择“男主外,女主外”的女大学生大多愿意放弃事业,为家庭默默付出,而要求“男女平等分工”的女大学生基本不会放弃事业,这也是她们要求平等的一大基础,选择“男主内,女主外”的女大学生毫无疑问全部重视自己事业,但“女强男弱”易引起男性的自卑与不满,影响婚姻生活和家庭幸福。

参考文献:

[1] 范梅.当代女大学生价值观回归的思考[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2] 龙丽达.女大学生婚恋价值观的若干问题[J].教育评论,2011(04):3537.

作者:王佩琳

创业主导就业解决就业难论文 篇2:

贵州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问题研究

为准确研判贵州省当前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形势,总结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指导和推动下一步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省人社厅和省委政研室组成联合课题组对全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此调研报告。

一、贵州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主要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贵州省把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作为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优先位置,主要突出“七个强化”。

(一)强化工作基础

近年来,贵州省以落实政府促进就业创业责任为重点,通过全面深化就业创业机制制度改革,努力夯实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基础,着力构建农民工工作新格局。2013年,成立贵州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今年初又下发了2014年贵州省就业工作要点,调整充实就业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强化政府推进就业创业工作责任,将就业创业工程纳入各级政府“十大民生工程”目标,完善就业工作目标责任体系,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全面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强化政策支撑

政策扶持是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的根本保障。2011年以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引导和扶持百万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见》(黔党办发[2011]33号)、《关于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的意见》(黔府办发[2013]25号)和“3个15万元”等扶持政策;贵州省人社厅等部门出台外出务工人员就业的实施意见、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实施意见、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指导意见、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文件达10余个:各地各部门也研究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为创新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了全面的政策保障。

(三)强化创业带动

贵州省人社厅、财政厅出台《关于从我省失业保险基金中调剂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担保基金的通知》(黔人社厅通[2013]321号),最大限度地发挥小额担保贷款促进创业就业效应。截至目前,全省小额担保贷款累计完成121.86亿元(其中,2013年发放38.4亿元),累计扶持创业22.54万人、带动就业67.6万人。2014年1-10月,全省新增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达27.8亿元,新增扶持创业人数4.28万人,带动就业13 49万人;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表彰活动,2013年在全省范围内评选出104名创业成功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并授予“全省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称号,努力营造促进创业、鼓励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有力促进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四)强化园区拉动

贵州省紧紧围绕“5个100”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稳步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建设、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大力推进农民工创业园建设,搭建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加大创业支持,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相关服务,逐步优化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环境,产业園区建设大力拉动就业增长。目前,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覆盖率达100%,创建充分就业社区覆盖率达59.8%,有66个县开展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2014年1-10月,实现产业园区新增就业15.71万人。

(五)强化技能人才培养

贵州省近年来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技工教育,推进教育“9+3”计划落实,健全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提升人力资源质量,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加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和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大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力度;出台关于围绕“5个100”工程开展职业培训的通知、关于围绕重点产业园区开展培训的通知、关于实施贵州省2014年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春潮行动”的通知等政策文件;通过项目推进、举办全省技工院校青年技能大赛、多彩贵州黔菜创新大赛等形式,稳步推进农民工技能人才培养工作。201 4年1-10月,全省培训高技能人才3万人,完成职业培训21 8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培训163万人。

(六)强化社保参保

近年来,贵州省在巩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参保的同时,以非公企业、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扩面重点,通过调整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降低参保门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实行部门联动和完善政策制度等措施,狠抓农民工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生育等五险的扩面征缴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截至2014年10月,全省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24.88万人,同比增长22.4%。

(七)强化权益保障

贵州省出台了《贵州建设工程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金实施办法》(贵州省人民政府令第1 51号)、建立市(州)应急周转金制度,即“两金”制度,用制度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保障体系。目前,全省存储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金项目5739个,存储金额达17.82亿元,2014年用于支付劳动者工资项目38个,涉及职工5061人,涉及金额3224.9万元:各级政府共筹集应急周转金8630万元,2014年以来用于垫付劳动者工资39万元,有效提高了群体性欠薪案件的应急处置效率。

二、当前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工作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一)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工作难度加大

今年以来,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贵州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回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工作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同时,还面临资金严重缺乏、权益保障和人力资源市场基础薄弱等诸多难题。

(二)引导和扶持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政策和措施尚不完善

目前涉及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相关政策还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劳动力创业就业、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方面政策还不配套,缺乏体系支撑,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平、均等、普惠,农民工社保标准低、子女入学难、住房难等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涉及农村劳动力的现行政策也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农村劳动力就业受歧视、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同工不同酬、随意加班加点、拖欠工资等问题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

(三)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能力偏低

近年来,随着贵州城镇化的强力推进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将得到大力发展,对创业者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贵州省包括返乡农民工在内的农村劳动力与过去相比虽然在综合素质上有了很大提高,但就创业就业技能而言,高产业发展和企业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四)返乡农民工在省内创业就业收入待遇偏低

近年来,随着我省经济的高速发展,在省内创业就业的收入待遇虽有较大增长,但与在省外同期创业就业的收入增长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受收入水平的限制,返乡农民工难以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使部分原已返乡就业的农民工再次选择到收入较高的省外企业就业,不利于吸引返乡农民工在省内创业和稳定就业。

(五)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贵州省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平台仍未实现全覆盖。已设立的乡镇公共就业服务工作机构工作人员少、办公经费紧张、基础设施落后、信息化水平低、包括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在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统计、服务保障工作缺乏有效载体。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创业服务能力较弱,特别是在创业指导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六)省内劳务合作水平较低

目前,外出务工人员和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的愿望越来越强,加强贵州省内各地之间劳务合作,建立劳务协作机制,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在省内就地就近就业已成为当务之急。而目前我省内各地之间的劳务合作水平还比较低,如何构建省内劳务协作机制和技能人才培养机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做好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和就地就近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着力突出经济拉动

一是依托“5个100工程”、贵安新区建设、双龙临空经济区建设、扶贫开发工程、失地农民就业、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等项目的实施、重点建设项目的推进和白酒、烟、茶、民族医药、旅游五大产业的发展吸引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

二是引导和促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各种服务业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新行业、新产业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提高就业吸纳能力,扩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容量。

三是大力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二)着力突出政策扶持

一是不断完善农民工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措施,注重落实人社、财政、税务、金融、工商等各领域创业扶持政策,着力优化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环境,对农民工自主创业并带动就业、连续正常经营1年以上的明确给予创业补贴,返乡创业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二是注重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创造性地实施“3个15万元”“万户小老板创业行动计划”等政策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促进更多农村转移劳动力和扶贫生态移民就地就近就业。

(三)着力突出园区转移

依托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园区、100个旅游景区建设,大力发展机械加工、电子装配、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力发展火龙果、珍稀食用菌、葡萄等种植,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民产业工人化:大力发展景区旅游、特色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着力创建一批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园和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大力实施“双百工程”(用几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00个创业孵化基地和100个农民工创业园(点)),充分发挥创建示范带动作用,掀起返乡农民工创业热潮,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动就业,吸引更多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四)着力突出培训支撑

一是深入实施教育“9+3”计划,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优化技工院校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及“两后生”预备制培训等政策,对农村家庭未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提供免费技工教育。

二是以实施“春潮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为抓手,紧紧围绕“5个100”工程和重点产业园区需求开展职业培训,积极推行“订单式”培训。注重分层次、全方位开展农民工培训,对正在创业和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工提供SIYB培训(企业创办及发展相关培训),对想掌握一技之长的农民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三是加大农业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继续实施“雨露计划”“巾帼创业就业示范基地建设”“农村致富女带头人培育工程”,围绕扶贫主导产业,培养一批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和创业能手。

四是围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5个100工程”,利用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开展企业“招工+培训+就业”三位一体服务,推广“产业园区+标准厂房+职业教育”、对口帮扶异地培训等办学模式,培育新一代农业产业工人。

(五)着力突出服务助推

一是切实发挥省政府成立的贵州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作用,着力加大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农民工相关政策落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为做好农民工工作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二是不斷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着力把县级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引导和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的服务窗口,积极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提供政策咨询、就业创业指导、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劳动维权、社会保障等“一站式”服务。

三是通过举办“农民工专场招聘会…产业园区专场招聘会”等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搭建农民工就业服务平台,着力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就业服务环境。

四是开展农民工关爱主题系列活动,确保服务常态化、形式多样化,搞好“三关一服务”(即关心、关爱、关注和服务农民工)宣传,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生产生活安全教育。

(六)着力突出社保兜底

一是努力扩大征缴范围。在巩固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参保的同时,以非公企业、农民工和灵活就业人员为扩面重点,通过调整降低社会保险缴费基数降低参保门槛、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实行部门联动和完善政策制度等措施,狠抓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扩面征缴工作,确保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职工社保参保人数不断增加。

二是对于符合社会保险待遇享受条件的农民工,要尽量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优化服务,及时兑现参加社保的农民工待遇,着力解决农民工后顾之忧,引导农民工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加快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七)着力突出维权保障

一是认真执行工程建设领域务工人员工资支付保障金实施办法、建立市(州)应急周转金制度,着力构建农民工进城务工保障体系,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二是清理影响公平就业相关政策文件,逐步消除城乡、行业、身份等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

三是推进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本地化建设,加强对职介机构中介活动的管理,严厉打击并及时纠正招聘过程中的歧视、限制及欺诈等行为。

(八)着力突出典型示范

一是继续组织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表彰活动,对在全省各地范围内评选出的创业成功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并授予“全省返乡农民工创业之星”称号。

二是加大典型和政策宣传力度,特别是在基层农民身边的典型,总结他们好的做法,并加以推广,使农村劳动力资源“红利”在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潮中得到充分展示和发挥。

作者:徐海涛 陈成 彭建中

创业主导就业解决就业难论文 篇3:

河北省促进就业创业政策运行评价与完善对策

摘要: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发展现状给就业创业工作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梳理河北省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运行效果及待完善之处,提出“十四五”时期促进河北省就业创业政策更好运行的对策建议。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就业;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三地创业就业机遇共享;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等。

关键词:就业创业政策;“十四五”规划;经济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2014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十三五”期间,河北省为促进省内就业创业,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成效,同时经济新常态、京津冀协同发展等给河北省就业创业工作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因此,牢牢抓住机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推进政府数字化建设,提高就业创业管理服务水平;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各类就业群体;以创业为新的就业增长极,打造创业型社会;建立资源配置和社会服务的市场调节机制,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促进河北省就业创业政策的完善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十三五”期间河北省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

相比其他省份,近年来河北省的就业形势尤其严峻,除每年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外,化解过剩产能带来的职工安置和再就业、精准扶贫中贫困劳动力就业扶持等给河北省就业带来了巨大压力。为此,河北省各级人社部门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以“双创双服”专题活动为重要抓手,全力促进全省创业能力新提升,实施了一系列以稳定就业和就业创业为主要内容的积极就业政策(见图1),并精准施策,关注重点群体的就业。

(一)河北省就业创业政策

1. 引导自主创业政策。通过对符合要求的群体在规定时限内采取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自主创业税收优惠、个人创业担保贷款、初次创业社会保险补贴、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贴、小微企业场地租金补贴、创业孵化基地房租物业水电费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人民自主创业。

2. 鼓励企业吸纳政策。通过对符合要求的群体在规定时限内采取企业吸纳税收优惠、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吸纳就业补贴、中小微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人民自主创业。

3. 就业援助服务政策。通过对符合要求的群体在规定时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公益性岗位补贴、用人单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岗位补贴、求职补贴、特定政策补助,引导人民自主创业。

4. 强化职业培训政策。通过对符合要求的群体在规定时限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补贴、创业培训补贴、劳动预备制培训、生活费补贴、企业职工岗位技能培训补贴、项目制培训补贴、去产能企业转岗培训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人民自主创业。

5. 就业精准扶贫政策。通过对符合特定针对性要求的群体在规定时限内提供用人单位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吸纳就业社保补贴、一次性创业补贴、食宿和交通补贴、就业扶贫专岗补贴、就业创业服务补贴等政策手段,引导人民自主创业。

6. 稳定就业岗位政策。通过对符合特定针对性要求的群体在规定时限内提供普通企业稳岗返还、经营困难且恢复有望企业稳岗返还、在岗培训补助、职业培训、期间生活费补贴、技能提升补贴政策、临时生活补助等政策手段,引导人民自主创业。

(二)就业创业政策配套措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与发展态势,形成了新的创新创业新格局和新业态。为推动河北省就业创业发展,河北省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提出了明确的战略部署。

1. 大力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者就业质量。通过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鼓励国内外人才来冀创业等措施,不斷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全面提升人才质量,扩大人才规模。

2. 健全服务体系,提升就业创业服务水平。通过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不断加快就业创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完善失业预防和调控体系,加速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和提升就业信息化水平,基本建成了河北省统一的就业基本公共服务网络。“十三五”期间,实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就业创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全覆盖,各市县免费开展基层就业平台工作人员政策和业务培训,每年组织培训5 000人次,不断提高基层平台的服务质量。河北省县级以上全部建立了失业动态监测制度,将产业结构调整涉及重点企业全部纳入监测范围,加强失业预警数据分析,为就业形势分析研判和实施失业预警调控提供数据支撑。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平台实现了全覆盖,开发和推广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公共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了河北省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一体化”运行模式,提升档案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水平,逐步实现平台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和资源共享、异地查询等功能。

二、河北省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的实施成效

(一)河北省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根据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十三五”规划,河北省把促进充分就业作为衡量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优先考虑目标,同时,将城镇新增就业率、登记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指标。经济增长持续发力,河北省就业工作岗位稳中有增,就业形势稳中有进。2014—2018年河北省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持续增长,分别为72.10万人、73.53万人、76.00万人、82.06万人、87.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分别为3.59%、3.60%、3.68%、3.68%、3.30%。同时,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和困难人员再就业人数自2014年至今,总体也呈增加趋势。2019年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58.97万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79万人,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6.48万人,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69.37%、65.77%和64.7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1%,由图2、图3可见,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发展。

(二)就业结构发生改变

1. 就业产业结构。从就业结構来看,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减少,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三大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从2014年发展至2018年经历了从“二一三”到“三二一”就业格局新改变。2014年,各产业就业人数分别为1 399.49万人、1 437.31万人、1 365.86万人,分别占河北省就业人员的33.29%、34.21%、32.5%,呈现出“二一三”格局;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1 360.05万人,与2014年相比,减少39.44万人,第二产业为1 367.67万人,减少70.04万人,第三产业为1 468.37万人,增加102.51万人,分别占河北省就业人员的32.41%、32.59%、34.99%,呈现出“三二一”格局。从图4中可以看出,就业结构出现新改变,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吸纳就业最多的产业,就业产业结构不断完善。

2. 就业所有制结构。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河北省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创新创业的就业措施和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私营个体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领域。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4年河北省城镇就业人数为1 311.86万人,其中单位就业人员为656.18万人,占50.02%。至2018年城镇就业人数为1 323.97万人,其中,单位就业人员为550.34万人,占41.57%(见表1)。这表明私营个体经济吸纳就业能力逐渐提升,就业所有制结构不断完善。

(三)就业精准扶贫政策成效明显

就业是民众谋求发展的根本,同时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抓手。2019年8月,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和河北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发布《关于全力做好就业扶贫工作的通知》,提出通过组织劳务输出、返乡创业带动、安置就业扶贫公益性岗位等渠道加大对农村建档立卡劳动力的就业扶贫力度。截至2019年10月,河北省贫困劳动力103.3万人,已经脱贫92.6万人,未脱贫的10.7万人中已实现就业7.11万人。①

(四)新创企业数量和质量实现了双提升

2018年,河北省新建160家各类省级创新研发平台、25家小微“双创”基地、24家“双创”基地。新建创业就业孵化基地280家,其中省级基地50家。河北省90%以上的县建立了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创业担保贷款规模持续扩大,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2.96亿元,带动6.15万人创业,吸纳3.24万人就业。②

(五)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 就业创业服务环境更加优化。2018年是“双创双服”活动开局之年,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创业服务,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优化就业创业服务环境。一是“放管服”改革实现突破。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委、省政府修改、废止92件规章规范性文件;实行工商登记“五十证合一”,8天以内即可实现企业开办;70项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取消下放,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减轻税费超过400亿元③,二是全面提升窗口服务质量。河北省已初步建立贯通省市县的政务管理服务体系,成为全国第一个实现行政审批局市、县两级全覆盖的省份。部门联动“一张清单”,管住“九龙治水”;河北省各级政务服务中心精简审批模式和实现便捷服务机制,实现“一门入、一门出,一支队伍管全部。”

2. 专业机构不断完善。截至2018年末,河北省共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1 499家,其中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119家,公共人才服务机构有97家,综合性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为86家,全年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223万人次;河北省共有职业技能鉴定机构373所,职业技能鉴定考评人员2 647名,全年有38.2万人参加了职业技能鉴定,有33.3万人取得不同等级职业资格证书,其中获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为1.7万人。④

3. 就业创业服务信息更加畅通。京津冀就业创业区域合作协同发展初见成效,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实现河北省就业信息互联共享。基本建成河北省城乡一体化就业创业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基本建成河北省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一体化”运行模式和失业动态监测平台,实现省人力资源市场体系良性运转。

4. 就业创业培训服务不断完善。河北省各级人社部门秉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在作好就业政策法规咨询、职业供求信息发布、职业培训和失业登记等常规服务的同时,不断拓展创新服务项目。通过开展各类专项活动和特色活动实现精准服务,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同时,积极推进河北省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提升服务效率。

5. 通过多项措施,河北省和谐劳动关系工程效果明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下岗失业职工得到稳妥安置,失业人口数量得到有效控制。劳动用工更加规范,采取线上线下联动,规范有序劳动保障监察,保障劳工关系和谐。在线下,河北省共设劳动保障监察机构223个,配备劳动保障专职监察员1 838个,但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收到的举报投诉案件逐年减少,从2015—2018年平均每年减少3 505件;在线上,劳动保障监察“网络化、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逐步覆盖。从2018年12月5日零时起,河北省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联动处理平台开通运行,为劳动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服务。

三、当前河北省就业创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河北省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这主要是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结构就业问题凸显,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不强,融资难、融资贵,重点群体、重点企业、重点地区就业难度提升,就业新动力有待加快形成等问题仍未有效解决,营商环境还需大力改善,就业领域仍有不少短板,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概括起来就是结构性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劳动力供求问题长期存在,各类群体稳定就业情况复杂,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与劳动力市场要求不匹配。

1. 劳动力供求问题长期存在。劳动年龄人口在“十三五”期间由增长期到平衡期,人口年增量开始下滑,截至2018年底,河北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低于北京、天津地区近10个百分点。从供给来看,城镇需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每年年均新增130万人左右。从需求来看,按照年均经济增长在6.7%左右测算,考虑到每年新增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转岗职工等群体和政府、事业单位人员更迭,年均可提供的新增就业岗位为100万个左右,尚有3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缺口。

2. 结构性就业问题比较突出。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结构不合理已成为制約河北省经济发展、阻碍其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1]在产业结构方面,经济结构调整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传统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企业失业人员增加。[2]就目前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河北省而言,三大产业之间存在就业结构失衡状况(见表2、图5)。

3. 创新创业基础支撑不足,制约创新驱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从人力资本结构来看,河北省高等教育现状是高等院校实力较弱且课程设置不合理,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国际接轨,产教融合不深,高校应届毕业生不能尽快成为河北省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下岗劳动力群体年龄整体偏大、缺少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技能;农村劳动力输出就业、返乡创业、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行业者等缺少专门职业培训,掌握的技术相对落后,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匹配等已成为河北省结构性就业矛盾的主要特征。在高等教育方面,课程设计培养模式以授课式为主,理论性较强,在学生实践性和动手能力培养上存在很大空间,缺少系统和科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教学体系。在职业教育方面,对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和深入实践活动不够,且社会认可度不高、吸引力有限。[3]在人才投入方面,河北省也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2018年,河北省人均教育支出将近2 000元,低于全国人均教育经费2 226元;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为499.7亿元,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39%,低于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2.19%,与临近地区北京(6.17%)、天津(2.62%)相比更存在明显的差距。财政投入的不足将直接导致人才的培养与开发受限,也会使高薪吸引高水平人才受限,影响人才科技产出与智力成果转化。

4. 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给稳定就业不断增加压力。一是河北省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稳定和增加河北省就业岗位数量和质量的不确定性加大;二是新旧动能转换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形成不断加快,在提供新就业岗位的同时,带来部分岗位的流失,不断产生失业人员;三是产业结构不断趋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增大,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有序转移不断加快,迫切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消化和吸纳二产、一产富余的劳动力;四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等社会发展机遇和社会管理创新为劳动力就业提供了机会,但是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各级公共就业服务需要快速提高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稳定各类群体就业、减少失业和帮助失业人员再就业。

5. 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仍然存在。京津冀三地市场壁垒仍然存在,京津冀统一的要素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京津冀协同发展要想实现还需要突破诸多藩篱。[4]在京津冀劳动力资源市场中,尚未形成统一的由市场价格决定的供需体系,仍存在着两个市场:人事部门管理的面向中高级人才的人才市场和普通劳动力部门管理的面向一般劳动者的普通劳动力市场。这严重阻碍了劳动力统一管理和供需信息的社会化,由于薪资待遇水平等差异,低中高级劳动力很难实现劳动力市场顺畅流通,也很难实现京津冀人才资源自由流动。另外,京津冀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域壁垒、行业壁垒等分割劳动力市场。

四、“十四五”期间促进河北省就业创业的对策

“十四五”是我国迈进新时代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具有全新的时代特征和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同时,也是各种优势和潜力最能得到有效释放的时期,为河北省拓展就业空间、提升就业质量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质量就业创业

随着网络经济的崛起和全面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人类社会也将进入全新的工业化时代,人工智能技术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力,人工智能融入对就业创业将产生革命性的影响。科技创新对国民经济发展贡献率的不断提高,给劳动力市场提出了新的挑战。[5]因此,要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做好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建设,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通过加强就业政策体系建设,提高非农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发展经济新业态带动就业创业等举措,不断稳定就业创业形势,改善劳动力就业格局,加速相关人才、资金和技术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并与经济稳步增长形成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就业创业的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

(二)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创业管理服务水平

加快完善就业创业服务政策,提升服务工作效能,是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目标的重要任务。[6]目前,河北省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刚刚起步,在服务范围、内容、流程及开展服务所需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等方面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完备的质量监管体系。为此,“十四五”时期应尽快编制明确统一的劳动就业创业服务标准体系及监督和评价机制,形成统一的服务章程、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同时,积极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作为提供劳动力管理和服务的政府机构,应该转变管理思维模式,运用数字化信息和通讯技术,建立一个管理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开放度高和服务意识强的新型现代化就业工作体系,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变革的需求。数字就业工作体系实行数字化的处理方式,在各种行政申请、审核、审批政务上预先设计好相关环节,为劳动者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需求量较大的事务提供更加积极的对口服务,在进行数字化管理之后,政府机构会获得大量的数据信息,这些信息的汇总也可以帮助政府去决策。

建立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就业创业服务人员准入制度,提升就业创业人员工作准入门槛,培养高学识、高素质的就业创业服务队伍;健全城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制度,拓宽服务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明确服务原则和标准,落实规范服务流程,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健全河北省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氛围;以各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要枢纽,完善覆盖城乡的河北省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三)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三地创业就业机遇共享

京津冀三地一直遵循创新引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原则,其中雄安新区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着力发展和建设高端高新产业、高标准信息基础设施和绿色制造产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也为河北省推动就业工作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催生新动能,带来新生机。一是完善京津冀协同推进机制,围绕就业公共服务和劳动力职业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定期公开合作进展情况,及时发现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想好解决对策,及时落实各项合作具体措施。二是推动京津冀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加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等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完善创新创业政策,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创新人才智库,建立三地创新创业引导资金和帮扶基金的联动机制,优先支持协同合作创新创业项目,共同培育扶植创新企业,促进区域内劳动力就业创业。三是搭建京津冀就业合作交流平台。建立京津冀就业区域联席会议制度,围绕就业协同发展政策、就业公共服务、人才培养和技能培训等开展合作交流,不断稳定和扩大京津冀人力资源市场,并围绕雄安新区定位,三地联合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劳动力在京津冀就業的竞争力。

(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各类就业群体

河北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入攻坚期,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切实需要政府的强势主导和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不断完善,两者只有同时进行,交替作用,才能解决河北省存在的结构性就业矛盾。针对就业工作建立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营造和谐就业氛围,对劳动合同、劳动纠纷仲裁、劳动者权益保护、职业培训等进行统一规范、立法保障已成为当务之急。同时还要认真落实就业优先政策,做好下岗转岗职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零就业家庭切实实现动态清零,加强就业方面援助,帮助残疾人、城镇困难人员就业,不断稳定各类就业群体。

(五)以创业为新的就业增长极,打造创业就业型社会[7]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创新创业是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的核心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业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创新是社会进步的灵魂,创业是社会发展的根基。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河北省要不断提升创新能力。一方面,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培育重点创业群体。按照《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要求,河北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包括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业、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先进环保、未来产业等10个领域。河北省第二产业存在较大的就业空间。因此,河北省应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点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轻工业和以技术、资金密集型为主的高新产业,提高劳动密集型轻工业和高新技术行业在河北省第二产业中所占的比重。[8]另一方面,搭建信息平台,提升科研设备、数据平台、知识产权等各类科技资源的共享和服务能力,共同探索关键技术,实现创新要素的有效流动与共享,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局面。实证结果表明:制造业企业融合人工智能显著降低低技能的就业比重,且人工智能对低技能就业比重的负向效应具有动态异质性,即企业融合人工智能的时间越长,低技能就业比重下降得越多。随着新技术的发展,低技能员工的就业比重呈现降低趋势。因此,要不断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提升劳动力素质。

(六)充分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劳动力作为一种宝贵的社会资源,其配置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9]一是河北省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创新创业投资,充分激发市场各经济主体活力,从源头上向新能源、新技术、新业态、节能环保、文化旅游等重点产业倾斜,从根本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二是要注重发挥市场主体作用。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新技术、新经济、新产业迅猛发展,涌现出了各类从业新业态和创业新业态,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功能,激发人力资源就业创业的内在动力。

注释:

①巩志宏、李继伟:《河北多项措施推动“就业扶贫”》,http://www.gov.cn/xinwen/2019-09/28/content_5434467.htm。

②邢杰冉:《去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87万人》,http://hbrb.hebnew.cn/pc/paper/c/201902/07/c121520.html。

③陈雨松、郝朋起等:《“全省深化开展‘双创双服’活动暨实施20项民心工程”新闻发布会文字实录》,http://hbdrc.hebei.gov.cn/web/web/xxgkzcjd/4028818b688ce05c0168e046c4023314.htm。

④关于印发《2018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年报》的通知,http://rst.hebei.gov.cn/a/tongzhi/2019/0725/7645.html。

参考文献:

[1]蔺思涛.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就业形势的变化与政策创新[J].中州学刊,2015(2):82-85.

[2]郭克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趋势与“十四五”时期政策思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9(7):24-41.

[3]李志伟.河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实证分析——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J].经济与管理,2016(4):42-48.

[4]张德成,张树刚.为了更好的就业——河北省自主择业军转干部培训就业一体化模式探析[J].中国人才,2014(2):14-15.

[5]李長安.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与政策选择[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9.

[6]王阳.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服务建设与促进就业[J].中国软科学,2019(3):69-85.

[7]邱灵,韩祺,姜江.我国创新创业发展形势及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8(5):17-23.

[8]高宇丹,王淼.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学生就业困境及促进对策研究[J].智库时代,2019(48):142-143.

[9]胡鞍钢,杨竺松,等.就业发展“十三五”基本思路与目标——构建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型社会[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6.

责任编辑:李金霞

Operation Evaluation and Improvement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in Hebei Province

Song Fengxuan, Zhu Biy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Hebei University, Hebei Baoding 071000, China)

Key words: employment and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the 14th five-year plan; new normal of the economy;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作者:宋凤轩,朱碧莹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关于女大学生就业歧视问题及对策研究的文献综述 下一篇:建筑业争端预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