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1篇)
篇1: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七课时 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十二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能根据应用题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算术解法或方程解法。
教学重点:分析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确定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6.3+3.7 25×0.8 7-1.9-4.1
12-9.9 14÷28 1.6×9+1.6
3×1.4 5×1.02 2.3÷5
2.讨论。
正确判断下列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用方程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1)长方形周长34厘米,长12厘米,宽多少厘米?
(2)一个工厂去年年终评奖,得一等奖的职工56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比得一等奖的职工的2倍还多8人。得二等奖的职工有多少人?
(3)买5支钢笔和7本笔记本,钢笔总价比笔记本总价贵1.3元。已知一本笔记本价钱是0.85元,一支钢笔价钱是多少元?
(4)长山煤矿两个作业组,第一组10人,每天共采煤66吨,第二组15人,平均每人每天采煤7吨。两组平均每人每天采煤多少吨?
二、指导练习
1.第5题。
⑴用方程解时,先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式列的方程。
第二筐的总价-第一筐的总价=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的钱数
其方程是:27x-24x=4.8或(27-24)x=4.8。
⑵用算术方法解,需要理解:两筐同样的梨,第二筐比第一筐多卖了4.8元,是因为第二筐比第一筐多27-24=3(千克),所以可
以推算出3千克梨的总价是4.8元。因此有:
4.8÷(27-24)……平均每千克梨的价钱。
2.第6题。
三道题都做完后,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每道题可以用几种方法解答,哪种方法比较简便。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第(1)、(3) 题既可以用算术方法解答,又可以用方程解答,但用算术方法解答 比较简便;第(2)题用方程解比较简便。
3.第8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名学生说一说这道题有几个未知数(两个未知数:羽毛球的价钱和羽毛球拍的价钱),设哪个为x(设羽毛球的价钱为x元),另一个怎样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羽毛球拍的价钱是18x表示),根据哪个等量关系列方程(根据一只羽毛球拍的钱数+2个羽毛球的钱数=10.4列方程)
4. 思考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三、课堂练习
第7、9题。
反思:师生的互动、努力营出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讨论、与学生融为一体,与学生一样平等,充分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与作用!
篇2: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复习目标
1、通过整理复习,进一步巩固笔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较熟练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正确率。
2、能熟练地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算。
3、解决有关小数乘法的问题。
4、培养认真计算、认真检查的习惯。
二、复习铺垫
1、口算。
0.4×5=1.2×4=4×1.5=1×0.5=
1.8×0.1=0.25×40=0.01×7=1.25×0.4=
三、自主整理
(一)、复习训练一。
1、用竖式计算。
1.36×2.5=10.3×5.9
2、笔算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
(1)、小数的()对齐。(2)、按()乘法计算。(3)、看两个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就从积的末尾数出几位,()小数点。(4)、小数积末尾的0要()。
(二)、复习训练二
1、在○填>、<、=
1.2×7.3○7.30.95×0.8○0.95
5.43×0○5.434.9×1○4.9
2、我发现:
(1)、一个不为0数乘大于1的数,积()这个数。
(2)、一个不为0数乘小于1的数,积()这个数。
(3)、一个不为0数乘等于1,积()这个数。
(4)、一个数乘0,积等于()
(三)、复习训练三
1、填空。
12.5×3.2×2.5=12.5× × = × =
0.78×102=0.78×(+)=0.78×+0.78×= + =
3.4×12.5+6.6×12.5=(+)×= × =
2、我会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乘法分配律:
四、巩固测评
1、在下面算式的积里点上小数点,使等式成立。
2.5×0.4=1000.44×98=4312
0.35×42=14701.05×2.7=2835
2、笔算。
0.34×2.5=1.5×1.7=
3、简算。
0.25×16.2×4(1.25-0.125)×83.6×1022.4×12.5
3.72×3.5+6.28×3.512.5×3.2×2.55.73×101-5.73
五、学习收获
篇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经历分段计费问题的解决过程,自主探究分段计费问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分段计算的方法正确解答这类实际问题,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摘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信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回顾与反思,积累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初步体会函数思想。
二、复习旧知
王老师步行到学校,每小时走4.5千米,0.6小时到学校。王老师家离学校有多少千米?如果王老师改骑自行车去学校,他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4.6千米每小时,他0.2小时能到学校吗?
三、自学探究
1、读一读,思考:
(1)题目中知道了:
(2)“3千米以内7元”的意思是:
(3)“不足1千米按1千米计算”的意思是:
2、自主尝试
(1)问题中的收费标准是分两段计费的,3km以内是一个收费标准,为一段;超过3km又是一个收费标准,又为一段。
(2)超过3km部分,不足1km要按1km计算,也就是要用“进一法”取整千米数。
3、思考:根据提示自主解答?
(1)、3千米以内的部分应付:
(2)、超过3千米的部分应付:
(3)、总的应付:
4、列式计算
四、巩固测评
1、练习四第6题。
某市自来水公司为鼓励节约用水,采取按月分段计费的方法收取水费。12吨以内的每吨2.5元,超过12吨的部分,每吨3.8元。
(1)小云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1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小可家上个月的用水量为17吨,应缴水费多少元?
2、练习四第7题。
3、练习四第8题
某地打固定电话每次前3分钟内收费0.22元,超过3分钟每分钟收费0.11元(不足1分钟按1分钟计算)。妈妈一次通话时间是8分29秒,她这一次通话的费用是多少?
五、学习收获
篇4: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的过程,及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二、复习旧知
1、计算下列各式,怎样简便怎样算:
0.9×111.25×0.5×81.86×3.04+0.14×3.04
2、刘老师到水果店买了苹果和梨各4.5kg,苹果每千克16.4元,梨每千克9.6元。刘老师买这些水果一共要付多少钱?
3、篮球每个42.5元,排球每个24.5元,张老师带500元去买篮球和排球各8个,够吗?
三、自学探究
妈妈带100元去超市购物。她买了2袋大米,每袋30.6元,还买了0.8kg肉,每千克26.5元。剩下的钱还够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购买一盒20元的吗?
1、读一读,思考:
(1)题目中知道了:
(2)问题是:
2、整理信息
单价 数量 总价
大米
肉
鸡蛋
3、列式解题
(1)解决问题一: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10元的鸡蛋吗?
把数往大了估,取单价的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不超过()元,2袋大米不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0.8千克不超过()元;
一盒10元的鸡蛋总价不超过()元+()元+10元=()元,也就是说100元()(够、不够)。
(2)解决问题二:剩下的钱还购买一盒20元的鸡蛋吗?
用把数往小了估的思想取整数值,然后估算出总价。
大米每袋30.6元,超过()元,2袋超过()元;
肉每千克26.5元,超过()元,0.8千克超过()元;
总价超过()元+()元+20元=()元,也就是说:
100元()(够、不够)。
4、用计算器验证估算结果的正误。
5、比较两种方法的不同:
用“把数往大了估”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大于实际数,用“把数往小了估”的方法求得的和一定小于实际数。
四.达标检测
1.王老师从家骑车到学校要用0.25小时,家离学校有多远?如果他改为步行,每小时走5千米,用0.8小时够吗?
2.学校食堂准备购买下面这些水果,38.2元一箱的苹果,9.6元一箱的梨子,22.8元一箱的香蕉,100元够吗?
3、一个房间长8.1m、宽5.2m。现在要铺上边长为0.6m的正方形地砖,100块够吗?
五、学习收获
篇5: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学科:数学
单元:
课题:方程的意义
主备人:张连强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方程的意义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3-54及“做一做”,练习十一1-3题。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2、会按要求用方程表示出数量关系。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
教具准备:天平、空水杯、水(可根据实际变换为其它实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上课要用到一种重要的称量工具,它是什么呢?它是天平。同学们对天平有哪些了解呢?天平由天平称与砝码组成,当放在两端托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时,天平就会平衡,根据这个原理,从而称出物体的质量。
二、新知学习
1、实物演示,引出方程。
操作天平:第一步,称出一只空杯子重100克,板书:1只空杯子=100克;
第二步,往往空杯子里倒入约150毫升水(可在水中滴几滴红墨水更醒目),问:发现了什么?天平出现了倾斜,因为杯子和水的质量加起来比100克重,现在还需要增加砝码的质量。
第三步,增加100克砝码,发现了什么?杯子和水比200克重。现在,水有多重,知道吗?如果将水设为x克,那么用一个式子该怎么表示杯子和水比200克重这个关系呢?100+x>200。
第四步,再增加100克砝码,天平往砝码这边倾斜。问:哪边重些?怎样用式子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300.
第五步,把一个100克的砝码换成50克,天平出现平衡。现在两边的质量怎样?用式子怎样表示?让学生得出:100+x=250。
像这样含有求知数的等式,人们给它起了个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叫方程。请大家试着写出一个方程。
1、写方程,加深对方程的认识。
学生试着写出各种各样的方程,再在全班展示,当然也有可能会出现一些不是方程的式子,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它不是方程的原因。
看书第54页,看书上列出的一些方程,让学生读一读。然后小结:一个式子要是方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两个条件,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这也是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依据。
1、反馈练习。
完成做一做,在是方程的式子后面打上“√”。对于不是方程的几个式子要说明其理由。
2、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怎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提问:方程是不是等式?等式一定是方程吗?
看“课外阅读”,了解有关方程产生的数学史。
四: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先让学生说出图意,再根据图意再列出相应的方程。
2、独立完成第3题,评讲时,介绍什么叫数量关系要,然后让学生先说出各幅图中的数量关系,再说出相应的方程,同一幅图由于数量关系有不同的形式,因此方程形式也可能不同。
五、作业:练习十一第1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100+x=250
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的两个条件:
一要是等式,二要含有求知数(即字母)
教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数学书P55-56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天平演示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让学生初步认识等式的基本性质。
2、利用观察天平保持平衡所发现的规律能直接判断天平变化后能否保持平衡。
3、培养学生观察与概括、比较与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并能用自己的话来阐述天平保持平衡的几种变换情况,进而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教具准备:天平及相关物品。(也可以将插图制作成课件让学生逐步观察思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用天平做过实验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天平去发现一些重要的规律,有信心吗?
二、新知探究
(一)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1”。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茶壶,右盘放两茶杯,天平保持平衡。问:这说明什么?如果设一把茶壶重a克,1个茶杯重b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a=2b(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待学生思考片刻,进而问:往两边各放一个茶杯,天平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演示加以验证,在已平衡的天平两边同时增加一个相同的杯子,天平保持平衡。这个过程可以表示为a+b=2b+b 。
第三步,问:如果两边各放上2个茶杯,天平还保持平衡?两边各放上同样的一个茶壶呢?学生回答后,老师一一演示验证。
第四步,想一想,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保持平衡?天平两边增加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如果天平两边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吗?
第五步,在第三步的基础上同时减少一个茶壶,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a-a=2b+a-a 。因此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概括起来可以怎么说?天平两边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会保持平衡。(课件)
第六步,应用,进一步验证。展示数学书P55页第2幅图的场景,1个花盆和几个花瓶同样重呢?该怎么办?两边同时减少一个花瓶,天平保持平衡。
(二)探寻发现“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2”。
第一步,出示天平,左盘放一瓶墨水,右盘放两个铅笔盒,天平保持平衡。一瓶墨水等于两个铅笔盒的质量,如果设一瓶墨水重c克,1个铅笔盒重d克,则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即c=2d(板),
第二步,问:想一想,如果在左边再放上1瓶墨水,右边再放上2个铅笔盒,天平还保持平衡吗?验证,天平两边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也不同,为什么还能保持平衡呢?学生可能会说,因为两边增加的质量相同,肯定;同时引导,天平左边的质量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什么变化?(扩大了2倍),右边呢?(也扩大了两倍)因此,天平两边尽管所增加的东西不同,数量不同,但两边质量所发生的变化是相同的,都扩大了2倍,所以天平仍然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c×2=2d×2 。
第三步,刚才的演示反过来,就是天平两边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用式子表示就是2c÷2=4d÷2。因此,天平除了在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会保持平衡外,还可怎么变换也可以保持平衡?归纳得出:天平两边物品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第四步,进一步验证,出示P56的情景,问要求1个排球和几个皮球同样重该怎么办?两边质量同时缩小2倍,即把两边的球都平均分成2份,保留其中的一份,按其操作,天平保持平衡,得出结论:1个排球和3个皮球同样重。
(三)小结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引出等式不变的规律。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了什么,谁来总结一下。
得出天平保持平衡的变换规律:(1)天平两边同时增加或减少同样的物品,天平保持平衡;(2)天平两边的质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天平保持平衡。
老师引导:我们可以发现,天平保持平衡时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当天平两边发生变化时,等式的两边也在发生变化,天平保持平衡,等式也保持不变。从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我们可以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吗?想一想,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发现: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1)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等式保持不变;(2)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不变。
三、练习。
实物演示并判断:(准备8袋花生,4袋盐)
天平两端分别放有一袋500克的盐和两袋250克的花生。
1、当两边各增加3袋同样的花生(250克/袋)时,天平是否保持平衡?为什么?
2、在“1”的基础上,现在将把天平两端的东西减少,怎样变化?可使天平依然保持平衡?怎么想的?(可抽学生上台动手操作。)
3、假如天平两端只能加与先前完全一样的东西,要保持平衡可以怎么做?怎么想的?
4、一端放有两袋1千克的白糖,另一端放有4袋500克的盐,问一袋白糖与几袋盐同样重,怎么想的?
四:小结。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教后小记: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单元:第四单元-第7、8课时
课题:解方程
主备人:王光涛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解方程(一)
教学内容:数学书P57,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题目,初步理解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义。
2、会检验一个具体的值是不是方程的解,掌握检验的格式。
3、进一步提高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解决问题。
出示P57的题目,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天平保持平衡说明什么?杯子与水的质量加起来共重250克。
能用一个方程来表示这一等量关系吗?得到:100+x=250,x是多少方程左右两边才相等呢?也就是求杯子中水究竟有多重。如何求到x等于多少呢?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并把各种方法记录下来。
全班交流。可能有以下四种思路:
(1)观察,根据数感直接找出一个x的值代入方程看看左边是否等于250。
(2)利用加减法的关系:250-100=150。
(3)把250分成100+50,再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或者利用对应的关系,得到x的值。
(4)直接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从两边减去100。
对于这些不同的方法,分别予以肯定。从而得到x的值等于150,将150代入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2、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100+x=25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3、练习。(做一做)
齐读题目要求。
怎么判断X=3是不是方程的解?将x=3代入方程之中看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写作格式是:方程左边=5x
=5×3
=15
=方程右边
所以,x=3是方程的解。
用同样的方法检查x=2是不是方程5x=15的解。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100+x=250
x=150
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
方程的解是一个具体的数值,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方程的解是解方程的目的。
解方程(二)
教学内容:数学书P58-P59及“做一做”,练习十一第5-7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图例,根据等式不变的规律会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格式和写法。
3、进一步提高分析、迁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等式在哪些情况下变换仍然保持不变呢?等式这些规律在方程中同样适用吗?完全可以,因为方程就是等式,今天我们将学习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解方程。板书:解方程。
二、新知学习
教学例1
出示例1,从图中可以获取哪些信息?图中表示了什么样的等量关系?盒子中的皮球与外面的3个皮球加起来共有9个,方程怎么列?得到x+3=9
要求盒子中一共有多少个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我们该怎么利用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来求出方程的解呢?
抽答。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左右两边仍然相等。板书:x+3-3=9-3
化简,即得: x=6
这就是方程的解,谁再来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解方程的?
左右两边同时减去的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因为,两边减去3以后,左边刚好剩下一个x,这样,右边就刚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说得实际一点就是通过等式的变换,如何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一个x即可。
追问:x=6带不带单位呢?让学生明白x在这里只代表一个数值,因此不带单位。
要检验x=6是不是正确的答案,还需要验算。怎么验算呢?可抽学生回答。
板书:方程左边=x+3
=6+3
=9
=方程右边
所以, x=6是方程的解。
小结:通过刚才解方程的过程,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左右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书写的过程中写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例2
利用等式不变的规律,我们再来解一个方程。
出示方程:3x=18,怎样才能求到1个x是多少呢?同桌的同学互相讨论,如有问题,可以出示书上的示意图帮助分析。
抽答,在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为什么两边同时除以的是3,而不是其它数呢?刚好把左边变成1个x。让学生打开书59页,把例2中的解题过程补充完整。
展示、订正。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一个相同的数或同时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左右两边仍然相等。这是我们解方程常用的两种方法,想不想用它们来试一试呢?
反馈练习
1、完成“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方程,解方程。集体评讲。
2、思考“想一想”: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上一个数,左右两边还相等吗?依据是什么?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
试着解方程:x-2.4=6 x÷9=0.7 (强调验算)
课堂作业:“做一做”第2题。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讨论:什么时候应该在方程的两边加,什么时候该减,什么时候该乘,什么时候该除呢?
四、作业:练习十一5-7题。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 x+3=9
x+3-3=9-3 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3,
左右两边仍然相等
即得: x=6
例2: 3x=18 方程两边同时除以3即可
年级:五年级
学科:数学
单元:第四单元-第9、10课时
课题:解方程
主备人:刘桂芝
杨寨中心学校
二○一○年八月
解方程(三)
教学内容:课本 60页例3、及61页的做一做,练习十一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找题中的等量关系,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解下列方程:
x+5.7=10 x-3.4=7.6 1.4x=0.56 x÷4=2.7
学习方程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方程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节课就来学习如何用方程来解决问题。板书:解决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题目。(课件)
出示洪泽湖的图片,介绍到: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位于江苏西部淮河下游,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但每当上游的洪水来临时,湖水猛涨,给湖泊周围的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危险。因此,密切注视水位的变化情况,保证大坝的安全十分重要,如果湖水到了警戒水位的高度,就要引起高度警惕,超出警戒水位越多,大坝的危险就越大。下面,我们来就来看一则有关大坝水位的新闻。谁来当主持人,为大家播报一下。
“今天上午8时,洪泽湖蒋坝水位达14.14m,超过警戒水位0.64m.”
我们结合这幅图片来了解一下,课件演示警戒水位、今日水位,及其关系。
同学们想想,“警戒水位是多少米?”
(2)分析,解题。
根据刚才所了解的信息,这个问题中有哪几个关键的数量呢?警戒水位、今日水位、超出部分。它们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呢?(板书)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同学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3)评讲、交流。(侧重如何用方程来解决本题。)
学生展示,可能会是算术方法,也可能列方程。对于算术方法,给予肯定即可。
学生列出的方程可能有:
① x+0.64=14.14 ②14.14﹣x= 0.64 ③14.14﹣0.64= x
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学生说出是根据什么列出的方程。
如第一种,学生根据的是“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这一数量关系(由于左右相等,也称等量关系)所得到的。解出方程,注意书写格式,并记着检验(口头检验)。
对于第二种,可以肯定学生所列的方程是正确的,但方程不容易解,为什么呢?因为x是被减去的,因此,在小学阶段解决问题,列的方程,未知数前最好不是减号。
对于第三种,可让学生让算术解法与之作比较,让其发现,大同小异,因此,在列方程的过程中,通常不会让方程的一边只有一个x。
(4)小结
在解决问题中,我们是怎样来列方程的?
将未知数设为x,再根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三、练习。
(5)解决“做一做”中的问题。
从题中知道哪些信息?有哪些等量关系?
用方程解决问题,四人小组交流方法,评讲,特别提醒:别忘了检验。
(6)独立完成练习十一中的第8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还有什么问题?
五、板书
列方程解应用题
解: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① x+0.64=14.14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② x+0.64-0.64=14.14-0.64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③ x=13.5
答:警戒水位是13.5米。
解方程(四)
教学内容:数学书P61:例4、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方程,并正确解方程。
2、培养学习方程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3、会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能够根据具体问题列出方程并正确解答。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3与X的2倍的和。
(2)30减去X除以4的商。
2、(1)要知道自己每分钟能跑多少米,可以怎样获取必要的信息?
(2)要知道一本书还剩多少页没看,需要知道什么?
二、探究新知。
(一)尝试
1、出示例4(课件出示)列方程并求出方程的解。
(1)先提问:要知道一个滴水龙头每分钟会浪费多少水,可以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后,再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那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千克水。
(2)读题,理解题意:先列方程,再求出方程的解。
(3)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A、提问:看题,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回答)
B、讨论: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与半小时滴水量之间有什么等量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的水
思考: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C、学生试着列方程(注意单位不统一,该怎么办?),
指名回答,师板书:
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1.8千克=1800克
30X=1800
问:方程的左边表示什么?方程的右边表示什么?
(4)、解方程。
A问:如何来解这个方程?
B、你会做吗?学生试一试并指明一学生板演。
(5)集体订正,板演生讲每一步的根据。
(二)应用
1、3箱苹果共重46 .5㎏,平均每箱苹果重多少千克?
2、大树身高13 .2 m,是小树的5 .5倍。小树多高?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
四、板书
列方程解乘除计算的问题
例4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的水
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1.8千克=1800克
篇6: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班级姓名
一、填合适的词。
()的涟漪()的湖面()的月光()的目光
()的表情()的教育()的夜晚()的回忆()地操纵()地欣赏()地站立()地享受
()地放()地知道()地流出()地写
二、近义词。
居然()希望()嘱咐()辨别()索性()可惜()乞求()争辩()清楚()启示()告诫()爱慕()收获()体面()开辟()剧烈()熟练()诱惑()
三、仿写句子。
例:我的心很乱,仿佛一团乱麻。
我的心很痛,仿佛()
我的头很疼,仿佛()
我大喜过望,脚下仿佛()
四、填名言警句。
1.有位同学总浪费时间,送给他的句子有:()
2.有位同学总怕失败,我们可以送给他的句子有:()
篇7: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西河小学 卢丰强
教学内容:课本P111-P113例1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32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1号、12号等等)。当老师点某个同学姓名时,如果不叫姓名,又叫什么呢?(学号)
师:因此可以看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邮政编码的问题。
二、学习新课
1、师: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
(课件出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要求生仔细观察、讨论。
师:你发现了什么?同桌相互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
形统一结论: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师:大家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课本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师出示课件,依次展示: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什么?(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什么?(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什么?(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什么?(投递局、所)
②让学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三、课堂练习:
1、说说自己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并与其他同学交流一下。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车牌号、电话号码、门牌号、书号等等。)
3、介绍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或父母亲的手机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1、搜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编码。
2、预习114 115内容
西河小学 卢丰强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二课时
西河小学 李玉亭
教学内容:课本P114~P115例2、例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翻看户口簿上自己的身份证号码是多少?
2、了解父母的身份证号码并了解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3、师准备一张身份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到银行开户储蓄过吗?(去过)刚开户时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同学们坐飞机出境旅游过吗?坐飞机出境旅游也要用到什么证件?(身份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组成的?
二、 学习新知:
1、课件展示一张身份证,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发现:身份证上有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发放日期和有效期、编号等)。
2、师生共同讨论身份证上的编号是怎样组成的?
(1)指名介绍身份证号码中自己知道的某些数字表示的意思。
(中间八位是他的生日;倒数第二位的数字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2)你还知道其他的号码有什么意义吗?
(前六位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区(县)”;倒数三、四位表示乡镇、街道;最后一位是校验码。)
(3)师根据学生的介绍补充和小结:
(实际上,身份证号码是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行政区划代号,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第18位为校验码。)
3、师:刚才我们学习了身份证号码是怎样编排的,你能试着给自己编一个身份证号码吗?(学生试着编一下)
再与你抄写的户口簿上的身份证号码对照一下。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加深理解。)
4、学习例3。
师:我们来给学校的每个学生编一个学号。
① 学生思考并讨论学号中要体现的内容。
师生小结:年级、班级、性别、入学年份等
②根据以上内容来设计编码的方法。
③分组活动,共同探讨如何编号。
④最后,以小组为单位来展示本组同学设计的学生学号的编排方法,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出每个数字在编码中的作用。
二、 巩固练习:
1、完成P115的做一做。
2、介绍自己感兴趣的编码中的每个数字的意义。
三、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告诉大家一些什么知识?
五、作业:
到图书室去了解一下图书管理员是怎样给众多的图书编码的?
西河小学 李玉亭
小学数学 五年级上册 7数学广角
第三课时
西河小学 翟淑斌
教学内容:课本116页 例4,练习二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通过课前收集信息在课上交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字编码的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编码各部分的组成,以及每部分分别用怎样的数字来表示,并能简单的运用其中的规律来给图书进行编号。
2、使学生在搜索信息、编写号码的过程中,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学会资源共享,
更好的探索数学知识。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真正激起学生喜欢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并激
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利用规律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编码,运用学到的知识给班级图书编号。
教具准备:
课件、课前调查的一些数字编码的含义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1、师:前面两节课,我们认识了生活中的一些编码,了解了其中各个数字所表达的含义。下面复习一下。
2、说一说:邮政编码编码 255161 的含义;身份证号 370302198507184523 的含义。
我们自编的你的学号的意义,如1231。
指名口答,全班学生订正,进一步理解数字编码的意义和好处,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3、创设情境,引入问题:
(课件出示116页情境图)师:小红来到图书馆,想借一本安徒生的童话书,可是图书馆的书太多,她找来找去还是没有找到。正在着急,图书馆的阿姨帮了她的忙,很快找到了小红需要的书。你知道图书馆阿姨是怎样快速找到图书的吗?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适当提示,得出:为了快速、方便的查找到所需要的图书,人们将图书分类放置,编上号码,贴上标签。
师:图书馆里有成千上万本图书,为了便于查询和统计,需要给图书编个号,即图书检索号,通常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进行编码,如果熟悉了图书的分类和检索方法后,就可以快速、便捷地查阅自己需要的书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
1、谈话讨论:
师:我们班上有一个图书角,同学们捐了很多书,为了方便我们查找图书,我们应该做什么?
生答出:给书编号,整理出图书角的目录,便于大家查书。
师:给图书编码,需要反映哪些信息?
生议论,得出:书的类别、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同一类书的顺序号,等等。
师:我们图书角的书相对少一些,如何编号更合理些?
学生进一步讨论,得出:编号反映 类别、作者、书名、捐书人等(教师板书)。
2、合作设计:
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课件出示课本117页表格,并发给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小组合作,完成“图书角”图书的目录登记。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学情。
3、展示作品,汇报交流。
师指各个小组,派代表到教室前面展示目录登记单。
(如:A01001(35):A表示童话类,01表示作者安徒生,001表示书名《海的女儿》,35表示本班35号同学捐的书。
B0(27):B表示科幻类,02表示作者凡尔纳,003表示书名《海底两万里》,27表示本班27号同学捐的书。)
教师根据学生展示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讨论,或进行适当的点评。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118-119页 练习二十四。
1、长途电话区号及电话号码各数字的意义。
学生讨论,举手回答,师课件展示全国部分大城市的区号及我省部分地市的区号,让学生简要了解。
2、从车牌号看出哪些信息?
讨论说明练习中车牌的信息。师课件出示本地的几个车牌,(旧式、新式各一至二个),师生讨论其中含有的信息,明确:车牌的唯一性。
3、看课本后面的书号,了解其中的信息。也可再看其它课本后面的书号,加深印象。
4、给楼房的每个房间编号。先小组讨论,然后每组写出编号,集体订正,确定统一的编号方法。(如:085302)
5、展示、了解:生活中处处可见编码的应用。师生讨论,举例说明。
四、全课总结:
1、课件示:谈一谈上完今天这节课后的收获。
(先讨论一下,再指小组派代表回答。)
2、师总结: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数字编码。我们只是了解了一些最常用常见的号码,生活中还有许多其他号码,如:考试号、商品编号、银行卡号等等。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
板书设计:
数字与编码(三)
图书馆检索号:字母 表示 书的种类
I242-47: 数字 表示 书的序号(出版日期、作者等)
五(1)图书角:
类别 作者 书次号 捐书人
A 01 001 (35)
篇8: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鉴于此,本单元的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初步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
4.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笔算小数乘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会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
2.会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笔算小数乘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会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4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小数乘整数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
小数乘小数(一)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初步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
小数乘小数(二) 1.初步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通过验算检查小数乘法计算的准确性。 1
积的近似数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
2.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3.进一步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1
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 1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2
合计 11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
2.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2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0.75+0.8= 75×3= 2.4-0.8= 3000×140= 60-29=
150-90.21= 52÷4= 88×0= 804÷6= 40.05+70.1=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筐苹果,连筐共重57千克,卖出40千克,还剩15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引入例1:买3个风筝需要多少钱?
2.合作探究,解决例1的问题。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引导全班同学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乘法算式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同时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3.学习例2,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
(1)独立尝试。
(2)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3)反馈交流。强调:先把第一个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成72,积也随着扩大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1/100。(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小结】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1)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2)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3)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课本第2页做一做。
2.课本第3页第1题。第1题是一步积(侧重对比)。
3.课本第3页第2题。第2题是要注意2.3×12是计算过程有两步积,最后在算两次积的和。
4.课本第7页第1题。
【提高练习】
5.课本第7页第2题。
6.课本第7页第3题。
【拓展练习】
7.课本第7页第4题。
8.列式计算:25个20.4相加是多少?
9.襄阳小学买了46个篮球,每个篮球45.5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四)全课总结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1)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2)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3)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这里要注意的是,小数乘法要末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
0.13×4= 2.5×4= 723×51.47=
篇9: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本单元知识框架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二是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并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通过四年多的数学学习,在统计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能力,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本册教材关于统计的教学主要有两部分,其一,教学新的统计知识--众数,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找出数据的众数,在统计分析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来描述数据的特征;其二,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统计观念。
在教材的具体编排上,一是注意与先前学习过的统计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新内容。例如,众数的含义是通过与平均数、中位数的对比得到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也是由单式折线统计图引出的。这样既有助于加深对前面所学统计知识的理解,也便于对新知识的领悟。二是注意提供丰富的现实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和方法的价值。本册教材所选素材涉及到体育、气象、消费等方面,扩大了学生处理信息的范围,更好地体会统计知识和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统计观念,形成从数学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在统计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众数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知识。在学习习近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本册教材教学众数。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都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平均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比较稳定、可靠,但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中位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可靠性比较差,但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众数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也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当一组数据中个别数据变动较大时,适宜选择众数或中位数来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 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
2. 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 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并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表示数据。
3. 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 5 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众数》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众数》练习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复式折线统计图》 1 .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1
《复式折线统计图》练习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1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1
合 计 5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 《众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1.2×3= 0.36×10= 2.4÷8=
0.4÷0.8= 0.25÷0.5= 3×2.3=
4.72-0.72= 1.5×4 = 8.56×0=
2÷0.2 = 1.2+3.5 = 5.6÷5.6=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
下面是某班数学兴趣小组中女同学测量身高的统计表。
姓名 王兰 刘方 张欣 陈平周玲平均
身高(厘米) 143 140 142 144 151
独立之后思考回答问题:如何求出这组女同学的平均身高?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 .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l )算出平均数是1 .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 475m 的比较合适。
( 2 )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 485 ,身高接近1 . 485m 比较合适。
( 3 )身高是1 .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 .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 .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第2节 《众数练习》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2 .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 教学难点: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三、预计教学时间:1 节
四、教学活动
(一 )基础训练
【口算】
【解答题】
一袋玻璃球红的、绿的各8粒,红色玻璃球占袋内玻璃球总数的 .
(二) 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一)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4 题。
学生先独立完成,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五(1 )班参赛选手的成绩有两个众数,88 和87 ,意味着在这次竞赛中得88 分和87 分的人同样多。而五(2 )班没有众数,则表示这次竞赛中没有集中的分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二)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5 题。
学生先独立计算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然后说一说用哪个数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8 .完成教材第125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6 题。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完成。先在课前调查本班学生所穿鞋子号码,然后填在统计表中,再进行分析。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小明对本班15 名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拥有2 本的有1 人,拥有3 本的有2 人,拥有4 本的有4 人,拥有5 本的有3 人,拥有6 本的有5 人。根据以上调查的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小明的同学拥有课外书的情况统计表
2006 年9 月人数
人数
平均每人拥有本数
( 1 )估算一下,这15 名同学平均拥有课外读物大约有几本?你估算的理由是什么?
( 2 )估算出这15 名同学拥有课外读物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2 .小力对本单元10 户居民订报刊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没订任何报刊的有2 户,订1 份的有3 户,订2 份的有4 户,订3 份的有1 户。根据以上调查情况,把下面的统计表填写完整。
本单元居民订报刊情况统计表2006 年5 月
户数
每户订报刊份数
( 1 )想一想,平均每户订报份数是在1 ? 2 之间吗?为什么?
( 2 )计算出这10 户居民订报刊份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众数这一统计量,并且通过练习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这三个统计量的联系与区别,根据我们分析数据的不同需要,可以正确选择合适的统计量。
【小结】
(三)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提高练习】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习二十四的第1 、2 、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拓展练习】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住户 1 号 2 号 3 号 4 号 5 号 6 号 7 号 8 号
数量/个 l5 29 l6 2O 22 16 18 16
( 1 )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 )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小北对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制成了下表。
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情况统计表
户数 1 1 1 3 5 4
每户用塑料袋只数 12 13 14 15 l6 17
1 . 计算出15 户居民一周用塑料袋只数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
篇10: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万州区鸡公岭小学 张进
教学内容
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文第88页例1,课文第90页例2及课文第89页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掌握求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写出下面各数的倍数。(各写5个)
3的倍数有:
2的倍数有:
2.学生汇报填写结果,教师板书记录。
3.说一说,你对倍数有什么了解。
学生回答内容要求包含:
(1)最小的倍数是本身。
(2)一个数的倍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的倍数。
二、探索新知
1.最小公倍数。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投影呈现情境图。(见课文第88页)
教师:如果用这种墙砖铺一个正方形墙面(用的墙砖必须是整块),正方形墙面的边长可以是多少分米?最小是多少分米?
(2)学生讨论,探索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两点内容:
①“用的墙砖必须是整块”是什么意思?
②墙面的边长墙砖的长、宽有什么关系?
③正方形的边长可以有多少种?最小的是多少?
(3)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①假设墙面的边长是10分米。
可以怎么铺?铺的结果怎么样?
课件呈现:
有剩余面积,不符合题目要求。
原因:10不是3的倍数。
②假设墙面的边长是9分米。
可以怎么铺?铺的结果是怎么样?
课件呈现:
有剩余面积,不符合题目要求。
原因:9不是2的倍数。
③假设墙面的边长是6分米。
怎么铺?铺的结果如何?
课件呈现:
没有剩余面积,符合题目要求。
原因:6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④引导提问:
教师:墙面的边长除了6分米,还可以是多少?最少是多少?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结果:墙面的边长还可以有12分米,18分米,24分米等等,最小的是6分米。原因“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结果:正方形墙面的边长必须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
课件呈现:
3的倍数 2的倍数
可以铺出边长是6dm、12dm、18dm……的正方形墙面,最小的正方形边是6dm。
(4)最小公倍数。
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说明:像6,12,18……既是3的倍数,又是2的倍数,它们是3和2的公倍数。
我们还可以这样表示。(课件呈现)
并指出:其中,6是最小的公倍数,叫做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5)即时练习。
完成课文第89页“做一做”
①这里的学生数应该符合什么条件?
②有几种可能的人数?(有40人以内)
2.有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1)出示课文第90页教学例题2。
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
(2)学生尝试练习。
由学生自主探索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汇报探索结果。
①学生上台板演,写出自己探索出的方法。
②师生共同评价,并整理出有效的几种方法。
方法一:写出6的倍数、8的倍数,从中找出公倍数。
方法二:用图表示。
方法三:从8的倍数中找6的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观察,发现两个数的公倍数都是它们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5)即时训练。
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4和6 10和15 9和12
三、巩固练习
课内作业
完成课文第91页练习十七的第1~4题。
1.第1题。
(1)学生独立完成,判断是否有公倍数36,48和84。
(2)说一说解决的方法。
2.第2题。
(1)让学生分别写出6和10的倍数。(100以内)
(2)圈出它们的公倍数,找到最小公倍数。
3.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学之间互相较对。
4.第4题。
(1)再一次同时给月季、君子兰浇水的时间,应该是什么数?
篇11: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预案 导学案(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科书38页例1、以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3、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互助。
教学重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长方体、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新授课
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生观察并提问。
1、你观察到的长方体是什么样的?
2、你至少能看到几个面,一次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了至少能看到长方体的一个面,也可能看到两个面,最多一次能看见三个不同的面,那么请四人小组讨论当我们看到两个或三个面的时候,这些面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抽小组汇报,师点评,“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相对的面,运用这个知识可以解答一些简单的数学推理问题”。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师出示一个正方体要求生正面观察,并想象画出从左面,从上面,从右面观察正方体的样子。
2、师再次出示一个一组对面是正方形的牙膏盒,给学生从不同角度先进行初步观察,再将牙膏盒横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牙膏盒的样子。
再将牙膏盒竖对着学生,要求学生想象画出正面右面上面看到牙膏盒的样子。
四: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八的1-2题。
五: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39页例2,从不同角度观察两个物体。
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从不同角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从形象构建抽象的想象能力。
教具学具:一个球体、一个圆柱体、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对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观察,也发现了从中的奥秘和乐趣,今天我们将两上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世界。
二:新授课
1、师将一个球体和一个圆柱体按例2摆放在讲台上,抽生的小组为单位上台观察,燕记住从正面上面左面右面,观察到的样子记下来,再回到位置上把从四个面观察到的画出来,并同方交流。
师抽生把画出的图形展示出来,集体评议。
2、完成39页例2及做一做(展示评议)
三:构建空间想象力
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正方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以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强调左右面是重合,故只能看见一个正方形)。
2、将一个正方体和圆柱体并排放,要求生想象画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样子。
完成练习八第3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41页例3,从不同角度观察多个物体。
教学目的: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物体。
2、能分辨较复杂物体不同角度所观察的情况。
3、更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1、变形象思维为抽象思维。
2、明晰物体组合摆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教具学具:小正方体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出示由若干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正面图形请学生们猜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较复杂物体的观察(板书)。
(二)新授课
师出示四个小正方体按例3摆放在讲台上,以同方为单位,画出其左面正面上面所观察到的图形,抽生展示并说明其理由。
(三)巩固练习
1、完成例3及做一做。
2、完成练习九1-3题。
(四)动手操作,思维拓展。
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正方体。
(1)用5个小正方体摆从正面看到的图形(你能摆出几种不同的方法)。
(2)用四个小正方体摆出从正面看是,从左边看也是的情况。
(3)根据下面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图形摆一摆,从正面看
从左面看也是
(有多少种不同摆法,最少要用多少个小正方体,最多只能用多少个小正方体。)
五、课外作业:练习九4-6。
相关文章:
家居采暖散热器广告语02-16
女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02-16
导学案中国的水资源02-16
央视春晚观后感想02-16
有趣的汉字五年级作文02-16
就业策划书02-16
导学案课题计划02-16
第四单元测试导学案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