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式教学模式(精选十篇)
联合式教学模式 篇1
“模拟联合国”活动是一项以培养大学生全球意识、关注国际热点及锻炼交际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活动。此活动的主要形式为由大学生扮演各国外交官的角色,以当下国际热点为讨论议题,模拟联合国大会决议的程序。整个过程从提交立场文件开始,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通过演讲、磋商、起草决议案草案,最后以大会投票表决的方式通过决议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此项活动,学生们熟悉了联合国的运作方式,锻炼了自己参与国际事务、与人协调协作的能力。21世纪伊始,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在中国联合国协会的支持下,积极开展该活动,将其作为培养学生树立国际意识、自主创新、亲身实践及探索、解决问题的平台。同时,该活动也为更好实现体验式教学理念提供了契机。
西北工业大学作为最早参与此项活动的大学之一,早在2002年就成立了“模拟联合国”团队,并赴美参加了纽约国际模拟联合国大会,成为中国第一个派队参加国际会议的高校。现在,“模拟联合国”活动已成为该校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实践,打造成了独特的“模拟联合国”教学体系。
区别于其它体验式教学模式,“模拟联合国”教学活动赋予学生的体验是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学生从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收获学习知识的方法,更获得情操上的陶冶,促进了人格的和谐发展。
首先,学生体验了英语语言技能在真实情景下的综合应用。“模拟联合国”教学将语言的习惯和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语言是一种交流的工具,大学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是“边学边用”。虽然现今英语教学已经引入了体验式教学的思想,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通过专题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应用英语的机会,但是这些体验都是简单的情景模拟,缺乏一定的真实性,且通常只注重某一项或两项英语技能的锻炼,很难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综合能力。而“模拟联合国”教学中,正如阮红梅教授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的那样,学生收集了充分的英文资料后,需要阅读、整理、分析、归纳和总结所代表国的观点和立场,这是对学生英语综合阅读水平,包括理解、分析、归纳能力的最佳锻炼。之后,学生要结合阅读材料,撰写立场文件和会议决议案,这又给学生掌握英语写作技能提供了良好平台。此外,在会场上,学生要通过演讲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与人交流,或说服对方或达成一致,这是对学生的演讲和辩论能力的训练,是将演讲和辩论技巧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的好机会。在“模拟联合国”教学中,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感知不再是书本上的单词、枯燥的语法或是机械的模仿,而是生动的语言意义、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锻炼的是语言实际应用能力,是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全面提高。这正是其他课堂英语教学无法给予的。
其次,学生对国际事务有了亲身的、更为深入的体验了解。每年各种级别的模拟联合国大会使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入真实的场合,扮演不同国家的外交官角色,一同探讨、分析当今世界的复杂局势,决策热点问题,体会着大千世界中的风云变幻。同时这也是“模拟联合国”教学不同于传统体验式教学活动之所在。它为学生提供的实践环境是真实的,学生获得不仅是书本上理论知识的体验,更多的是眼界的开阔、情操的陶冶和思维的创新。
再次,在“模拟联合国”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充分锻炼了交际能力与协调合作能力。面对不同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理解接纳、沟通合作、求同存异、达成共识是每个经历过模拟联合国会议的人得到的最深刻的体验。同时,在“模拟联合国”的课堂学生接受挑战,学会了如何应对问题与争端的方法——摈弃慌张与冲动,学会冷静与沉稳,运用各种谈判斡旋技巧,和平解决问题,巧妙化解争端。
联合式教学模式 篇2
现代教育技术
Vol.22 2012年第1期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No.1 2012 基于分组式教学的高清多媒体实验室建设与研究
——重庆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多媒体实验室建设经验探析
杨
晓
刘
卫
马逢田
(重庆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重庆 400054)
【摘要】重庆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围绕分组式教学的特点和优势,采用先进的多媒体信息技术,突破传统模式和空间障碍,成功建设了分组式合班型高清多媒体实验室。该文阐述了其建设方案要点,对其中的成果和经验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对高校开展多媒体实验室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分组式教学法;多媒体;信息技术;实验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1—0000—05重庆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经管中心)是由该校的工商、经贸、会计三个二级学院院属实验室于2006年合并而成。该中心经过5年多的建设与完善,现已成为重庆理工大学经济管理类专业唯一的实践教学基地。经管中心目前拥有各类房屋面积2000M2,资产总额400余万,建有金融实验室、财会实验室、沙盘实验室、物流实验室、综合设计实训室、创业孵化室等多个专业性功能实验室,取得了大量的教学科研成果,于2008年被评为重庆市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部级)。
近年来,伴随着招生规模日益扩大,实验室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地[1],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2011年,学校决定在经管中心新建设一个多媒体实验室,并为此专门拨出两间房屋作为建设用地,房屋的基本情况如下:
(1)两间房屋彼此相邻,中间由一面实体的墙壁完全隔开,学校明确规定,该墙壁不能拆除。
(2)两间房屋的结构完全一致,均为长方型(长17M,宽7M),均能容纳一个45人以内的单班级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组式教学法改变了以往对学生全面培养的传统模式,强调大学教育从讲授知识向学习知识转化[5],强调发挥每个学生自己的独特优势,强调学生对实践环节的主动参与,所以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其应用范围也最为广泛[2]。本次多媒体实验室建设的第一目标,就是采用先进的设备和软件,全力打造出满足分组式教学需要,能充分体现分组式教学法特点的多媒体实验室环境。建设跨房间的合班教学多媒体实验室。
大学教育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的一个不同之处在于,大学教育中经常采用合班制的方式进行教学,即同一个教师同时给两个班级的学生授课。合班制教学方式由于在单位时间内授课的学生人数成倍增加,同时其教学效果也基本不受影响,所以,其对于授课任务非常繁重的大学教师而言,合班制的教学方式是其乐于采用也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从前面的建设场地介绍中可以看出,本次多媒体实验室建设场地为两个相邻的单班规模房间,房间之间有无法拆除的墙体,这一现实的情况对于合班的实践教学而言造成了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本次多媒体实验室建设的第二个目标,就是在既有的约束条件下,积极的探索和大胆创新,尽一切努力突破这一物理障碍,实现两个房间的联合控制与协调管理,使多媒体实验室无论是单班还是合班均能灵活使用。大力提升整个多媒体实验室的实用性和易用性。多媒体技术是指把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多种媒体的信息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集成具有交互性系统的一种技术[4]。其在实验室中实际使用所发挥的最终效果,与其提供的多媒体信息整合方案的实用性和易用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有鉴于此,本次多媒体实验室建设的第三个目标,就是专门针对多媒体实验室的实用性和易用性,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分析,做出整体设计。为了有效地开展工作,我们进一步界定了这一 基本建设目标 全力打造满足分组式教学需要的多媒体实验室环境。随着大学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高校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大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协同竞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3]。广大的师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开展了大量的改革与探索,其中分组式教学法是最引人关注的改革成果之一。分组式教学法,顾名思义,是改变传统的学生单一个体式的教学方法,将以往的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相同题目的实践方式,转变为将学生科学合理的分成多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一个较为综合的作品设计,每个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分一目标的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清晰度的视觉效果。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能提供显示高清数字信号的手段和方法,即显示画质达到1080P,分辨率达到1920×1080;其二是能提供对单一画面的大尺度高清晰显示的手段和方法。
(2)高保真度的声音效果。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均能通过音响系统,在整个房间内清晰的传播。
(3)高效率化的师生交互。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图像交互、声音交互和资源交互三个方面。
(4)高自由度的操控使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将多媒体实验室的主要设备进行集成,采用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实验室的使用方便快捷;其二是采用成熟的无线通讯技术,实现部分设备的移动化。
二 基本建设方案 采用液晶拼接系统,构造分组式作品演示高清液晶显示墙。
DID液晶拼接系统,主要包括DID(Digital Information Display)液晶显示屏、液晶显示屏拼接器及控制软件、VGA矩阵、以及液晶墙拼接支架等。利用DID液晶拼接系统,我们可以将多块高清液晶显示屏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较大的液晶显示墙,其可以实现以下的功能:
(1)独立显示多个画面。每块液晶显示屏均可以独立显示一个画面。
(2)整体显示一个画面。所有的液晶显示屏组合成为一个整体,显示一个画面。
(3)组合显示多个画面。将全部液晶显示屏组合后,重新进行划分,形成M×N个独立的显示画面。
(4)高清画质显示。每块DID液晶显示屏的拼接器均带有HDMI高清数字信号接口,可以完美的显示高清画质。
采用这套液晶显示墙,我们可以将分组实验中多个小组的作品在同一时间、同一个平面上进行高清画质的展示,非常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对比、分析和点评,使分组式教学的实际效果有质的飞跃。采用投影机和画框幕布,构造单一作品大尺度高清晰显示面。
尽管液晶显示墙能够完美的演绎高清画质,但其昂贵的价格对建设资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其尺寸越大,价格还将成倍的增长。经过精确预算,我们无法建设120寸幅面的液晶显示墙,而对于单班实验室而言,120寸是显示单一作品最理想的大小。为实现这一功能,我们采用高亮度的投影机和120寸画框式幕布相组合,以投影的方式来展示单一作品。其与液晶显示墙相互补充,分别从大尺度画面和高清画质两个关键点入手,共同构建多媒体实验室视频系统主要的硬件解决方案。采用音响系统和无线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实用性和易用性。
在视频系统的问题基本解决之后,我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如何进一步提高多媒体的效果,突显其实用性、易用性方面。为此,我们设计了以下的解决方案:
(1)高保真的声音效果。我们采用目前国内较为先进的音响系统来确保实验室的声音效果(包括计算机的发声和人的发声),主要设备有高保真的功放、音箱和调音台等。
(2)无线便捷的交互方式。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采用无线接收器和无线话筒等设备,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发言以无线的方式进行传输,完全不受空间和线路的约束;其次是采用无线手写等电子设备,实现教师的板书自由便捷,不受空间限制;最后,我们还采用多媒体网络软件,实现教师计算机与学生计算机之间资源发布、信息交互、课堂控制等功能。采用中控系统,实现中央控制和灵活使用。
本次多媒体实验室建设后,将增添大量的电子设备,某些设备的操作和使用较为复杂。如果我们不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广大的授课教师掌握并灵活使用,必将会大大降低教师使用多媒体实验室的意愿和兴趣。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采用触摸式可编程中控系统,将主要的设备智能化集成:所有的操作均在后台完成,包括各种设备的控制信号传输、VGA矩阵和液晶拼接器的联动等;前台则采用液晶触摸屏提供一个简单、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授课教师无需太多培训就能轻松掌握多媒体实验室的使用。
三 主要实施方案
本次多媒体实验室建设方案具体实施中,最为关键且难度最大的是视频系统,其要求要在保持高清画质的前提下,突破房间之间的物理障碍,实现跨房间视频信号联合控制与协调管理。这在几乎没有任何成熟经验可以借鉴的现实情况下,无疑是一种突破创新和自我挑战。以下,我们将主要阐述视频系统的实施细节。视频系统设备配置与线路结构
经管中心与来自企业界的资深高级工程师深入分析、反复思考,最后采用了一个简单、方便、又较为经济的视频系统实施方案,其系统拓扑如图1所示。
(1)主要设备。两个房间各安装一套2*3的液晶显示墙,其采用的每块液晶显示屏均为40寸窄边DID液晶显示屏,除带VGA信号接口外,还带两个HDMI高清接口;两个房间各安装一套投影系统,由3500流明的工业级投影机和120寸大尺寸画框式幕布组成;两个房间共用一个16进16出的VGA矩阵;每个房间有学生用计算机42台,分成7个小组;每个房间有教师用计算机1台,该计算机可同时输出VGA和HDMI两种信号;两个房间的所有计算机使用4个24口的高速网络交换机连接,形成局域网络。图1 视频系统拓扑图
(2)VGA矩阵信号输入端连接方式。教师用计算机的VGA信号使用VGA视频分配器输入矩阵;每组学生计算机中有一台固定的计算机,其使用显卡自带的两路输出中的一路VGA信号接入矩阵,该计算机的两路VGA信号在显卡的控制软件里配置成复制模式。
(3)VGA矩阵信号输出端连接方式。将矩阵的16个输出信号中的12个分别连接到两个房间的12块液晶显示屏的VGA输入接口;将矩阵的2个输出信号分别连接到两个房间的投影机输入接口。
(4)高清信号连接方式。两个实验室的每台教师用计算机均通过一个1分2的HDMI分配器和2个1分10的HDMI分配器与两个教室的每块液晶显示屏的HDMI输入接口连接。
由此可见,两个实验室的教师机上的HDMI高清视频信号直接连接到液晶显示墙上的每块液晶显示屏上,而所有的VGA信号则通过矩阵的方式连接起来,这就为各种信号之间的发送、传输、接收、显示铺平了道路。但是,物理上信号的连通距离正式的使用尚有一段距离,我们还必须进行以下的工作。安装拼接控制软件进行视频信号的管理
通过对两台教师用计算机安装液晶拼接控制软件,实现对视频信号的管理。
(1)信号归类整理。对每个教室的视频信号的输入端和视频信号的输出端进行归类编号,我们必须确保每个编号清晰明确,让使用者通过编号能够非常容易地确定其对应设备。
(2)信号的控制。主要有两个方面内容,首先是控制各个输出设备选择和接收某个输入信号;其次是控制液晶显示墙如何显示接收的信息,如单独显示,或者整体显示等。改进拼接控制软件实现跨房间合班控制
由于液晶显示墙在实验室单/合班灵活配置方面处于空白状态,所以,目前市面已有的拼接控制软件均不能完全满足这个方面的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必要的二次开发改进软件的功能。
(1)单/合班实验室信号切换控制。前面已经对各个信号
端进行了科学的编号,现在的改进是实现对这个编号的管理,即在得到授权的情况下,使用者可以控制使用两个房间内全部输入输出信号;而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者只能控制使用其所在房间内的输入输出信号,另一间房间的信号则无法使用。
(2)两个房间同时作为单班使用下的矩阵控制。当两个教师分别进入两个房间进行授课时,尽管前面的单/合班实验室信号切换控制已经将输入输出视频信号分开管理,但仍然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现有的VGA矩阵同一时间只能由一台计算机控制,故在传统模式下,就只能一个教师使用,而另一个教师是无法同时使用的。我们的改进是当该软件启
动时自动进行侦测,一旦发现VGA矩阵的串口控制链路已经被另外一台计算机的控制软件控制的情况下,将能通过网络连接到已经控制VGA矩阵的计算机,通过调用该计算机上的矩阵服务端软件来实现对自己房间内的视频信号进行控制和管理。尽管这时候两台教师用计算机都在使用其中一台的控制软件对VGA矩阵进行视频信号的切换,但由于有前面的信号授权管理,所以,其相互之间完全不受影响,而且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也完全感受不出来。
(3)定制设备完成矩阵自动管理。前面的阐述中我们知道,VGA矩阵同一时间只能由一台计算机进行控制,根据拟定的设计方案,要完成单/合班灵活配置,就必须实现能够自动判断哪台教师用计算机首先通电启动,同时立即将矩阵交由该计算机控制与管理。这里我们采用了硬件的方式来进行解决,单独设计和定制了一个矩阵控制信号切换器和液晶拼接器的控制信号切换器,该切换器能够自动侦测两台教师用计算机中某一台是否率先通电启动,如果发现其中一台已经启动,则立即将矩阵的控制权切换到该计算机上,另外一台计算机则通过TCP/IP链路连接到此计算机的矩阵控制服务端对矩阵分配给本机的视频信号进行切换。单/合班实践教学具体情况推演
完成前面的三个步骤后,实现了最关键的跨房间合班控制与协调管理问题,能够全面的满足单/合班多媒体室实验室实践教学的需要。
(1)单班开展实践教学情况。由于只有一个班级开展实践教学,所以只使用一间房间,只有一台教师用计算机会启动,矩阵切换器将VGA矩阵交由该计算机控制,该教室的拼接器控制信号也默认接在该计算机上,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该教师只能对本实验室内的视频信号进行切换控制。
(2)两个单班同时开展实践教学情况。当两个单班同时开展实践教学的时候,矩阵切换器会将VGA矩阵的控制权交给先启动的那个教师用计算机,另一个房间的教师用计算机则将通过网络共享控制矩阵的教师用计算机的矩阵控制服务端软件,从而实现两台计算机同时控制使用VGA矩阵分配给自己的视频信号资源。同时,由于两个教师都没有授权,所以两个教师都只能对自己所在房间的视频信号进行管理。
(3)合班开展实践教学情况。当进行合班实践教学的时候,学生分布在两个房间,教师只在其中一个房间,只启动一台教师用计算机,两个实验室的液晶拼接器的控制信号全部根据中控的指令切换到该教师机上,矩阵切换器也将VGA矩阵交由该计算机控制,由于得到授权,该教师将能够对两个房间内的全部视频信号进行管理,并且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切换并控制两个教室内的液晶拼接墙及投影机的显示画面和场景。其他方面的实施情况
相对于视频部分而言,其他方面的实施要简单一些,这里就不再详述。声音和视频一样,也需要进行单/合班联合控制与协调管理,但实施起来较为简单,只需要将两个房间的音响系统中的两个调音台的音频信号通道的输入和AUX输出对应连通即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方教室音频输入的信号通道的AUX输出旋钮要调节到最低,防止自激啸叫。同时本教室内的各个信号输入通道的AUX输出根据现场的实际环境进行调节,以便另外一个教室内的调音台接收到的音频信号电平适中,防止产生削峰,影响声音效果,这样当教师按下中控系统触摸屏上的合班课按钮的时候,该中控主机将自动发送信号控制矩阵切换器、液晶拼接器切换器及音频切换器,即可实现单个房间和合班房间的便捷转换。
音频系统拓扑如图2所示:
图2 音频系统拓扑图
四 实施效果与经验总结
本次经管中心多媒体实验室经过近一个多月时间的设计和建设,已经全部完成,从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比较圆满的实现了各项预期的目标。多媒体效果显著提升,分组式实验教学有望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和深化。
(1)无论是视频效果还是音频效果,都令人非常满意,尤其是在液晶显示墙上展示教师用计算机的高清信号时,完全是一副栩栩如生的优美画面。
(2)分组式实验教学中,教师即可以将某个小组的作品在液晶显示墙上整体展示,实现对单个作品的分析点评;也
可以将14个小组的作品在12块液晶显示屏和2个投影机上同时展示,实现对全部小组作品的分析点评;还可以将4个小组的作品其中2个在液晶显示墙上整体展示,另外两个在投影机上展示,实现对部分作品的高清晰对比分析。总而言之,作品展示的方法和手段非常丰富,实践教学的效果的确是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完全实现跨房间合班控制,对分组式多媒体实验室的功能进行了重新的诠释,极大地提升了分组式多媒体实验室在高校中的实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跨房间合班控制与协调管理是本次建设中花费精力最多、困难度也最大的一个环节,但实施后的效果证明,这是非常必要和最有价值的部分。通过本次的改革和建设,成功的解决了分组式多媒体实验室跨房间综合应用的难题,彻底突破了以往分组式多媒体实验室只能在一个房间内使用的空间局限,极大地拓宽了分组式多媒体实验室在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中的实用价值,为广大高校积极进行分组式多媒体实验室建设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案例。
五 结束语
本次多媒体实验室建设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教训,如:(1)视频信号长距离衰减问题。根据实际效果来看,不管是采用成品线还是手工制作的视频线缆,一旦视频线超过20米以上就可能出现拖尾或者重影。在添加信号增强设备和隔离设备放大和优化信号后,这一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
(2)另外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是由于实验室的强电均为三相电380V输入,而多媒体视频设备和所有的电脑均使用单相220V交流电,当这些设备的交流电不是接在同一相电的时候,由于电位差产生水波纹、横纹干扰的几率较大,值得注意。
(3)视频及音频信号线的铺设上尽量远离强电干扰,否则也容易出现视频信号的干扰及音频信号的交流干扰噪声。
高校实验室多媒体化是实验室建设未来发展的方向之一,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和探索课题,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的付出和不懈努力。本次重庆理工大学经管中心分组式多媒体室建设可以说是一次极有创意的尝试和探索,其多媒体跨房间合班控制与协调管理的解决方案突破传统模式,为这个难题的顺利解决提供了现实的思路。——————————
参考文献
[1] 左铁镛.高等学校实验室建设的作用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
与探索,2011,30(4):1-5.[2] 刘岚.论分组式教学法在大学管理类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13(3):107-109
[3] 张红,李新华.闵淑辉.基于系统设计理念的高校多媒体教
学优化研究[J].湖南农机:学术版,2011,38(5):159-160.[4] 袁国骏,穆强.高校多媒体实验教学利弊分析及相应对策[J].实验室科学,2009,22(5):39-40.[5] 张蓉,左晓园.试论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的实践与改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5(1):161-163.Based on the Group Teaching Multi-room HD Multimedia Lab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Multimedia Lab
Construction Experience
YANG Xiao
LIU Wei
MA Feng-tian(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ChongQing 400054,China)Abstract: Arou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e group teach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conomic and Management Experimental Teaching Center use the advanced multimedia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reative break with traditional patterns and space constraints, design and implement the group teaching multi room HD multimedia lab construction proje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struction point, analyzes and sum up the achievements and experience, which has a great reference value for universities in developing multimedia lab.Keywords: group teaching;multimedia;information technology;lab construction ——————————
*基金项目:本文受重庆理工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计划“经济控制研究——历史和现实”(重理工[2010]12号第16项)资助。作者信息:杨晓,重庆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信息技术应用研究,实验室管理与建设。电子邮箱:yxem@163.com 收稿日期:2011年12月7日
编辑:李原
[6] 张锡琨.谈多媒体网络数字化语音实验室的构建[J].信息技
联合式教学模式 篇3
关键词联合收割机;使用;养护
中图分类号S22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31-0080-01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机是一类稻麦兼用机,除具有接地压力小,适合南方水田,脱粒性能好,收获损失小等优点外,还可以收割较严重倒伏的作物。此类机型一般采用上脱式(或下脱式)轴流滚筒2次脱粒,橡胶履带行走机构,电子控制行走无级变速和自动报警,并附有茎秆切碎还田装置。整体结构较复杂,对使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较高。
1主要结构特点
1.1割台
割台动力单向同步输送,扶禾高度和速度司适时调节,满足不同高度作物、不同脱粒难度品种和倒伏作物要求,对严重倒伏作物也能轻松扶起并顺利输送。切割装置采用动定刀组合及动刀左右双驱动机构,割台震动小,零部件不易损坏。宽割幡,各链条交接口设计紧凑,交接平稳顺畅,输送平滑均匀整齐,不易堵塞。
1.2脱粒清选装置
采用下脱式轴流二次清选机构,大直径超长单脱粒筒,凹板包角大,脱粒间隙可调,减少籽粒破碎率,提高籽粒清洁度。上抬式脱粒筒,脱粒清选室可完全打开,清扫拆装和维修保养方便。整体箱式大摇摆振动筛,多级筛分选,气选方式并用,提高清选能力,改善湿脱性能。采用可更换的高强度的钢板筛网,并可根据实际情况,增设唇形加强板、加强筋等方式来增强对难脱作物品种的适应性。
1.3简便多样化的茎秆处理方式
茎秆处理有切碎和条放两种方式。圆盘切草刀采用齿形陶瓷制作,且采用双支承切断方式,延长了刀片的使用寿命。茎秆排草两段输送,输送整齐,不易堵塞。
2作业开始时的调整
在作业前,必须对机组进行合理的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机器正常工作,且有良好的作业质量,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延长使用寿命。
2.1作业前调试
1)割茬高度和割幅宽度。割茬高度的调整主要取决于地面子整度、作物生长高度及作物是否倒伏等因素。半喂人联合收割机割茬高度—般控制在 5-15cm之间。适当提高割茬高度有利于延长割刀使用寿命。实际作业时—般不应进行满幅收割,而应空出5-15cm的幅宽。
2)作业速度。—般情况下,可将副变速放到高速挡,主变速位于最快的位置进行快速收割,但在作物潮濕、倒伏、高产难脱或地块高低不平时,应适当降低前进速度,降低的程度主要视作业质量而定。
3)脱粒喂人探度。脱粒喂人探度—般自动控制,通过调节自动脱粒深度传感器位置使穗头到达脱粒深度指示的位置,脱粒性能较好。当收获过程中发现脱粒负稍较大时,可使用手动脱粒深度开关将脱粒深度适当调浅—点。
4)振动筛筛片手柄的调整。振动筛筛片的作用主要是控制籽粒的清洁程度。在使用中筛片手柄—般位于中间位置。当籽粒清洁度差、枝梗较多时,应调小筛片的开度;当作物潮湿负荷大,杂余较多,籽粒抛洒严重时,应调大筛片的开度。
5)扶禾链辅助拨导轨的调整。—般情况下收割直立作物,拨指导轨的位置对收获质量影响不大。当怍物较高、作物倒伏易打结时,须将拨指导勒调到起作用的位置。当作物容易掉粒或麦收后期茎秆容易折断时,可将导轨调整到不起作用的位置,使扶禾链上力拔指缩进扶禾链壳内。
2.2作业时的适应性调整
收割机开始作业时,先将油门调至2000r/min左右,缓慢合上脱粒、割台离合器,让收割机缓慢进入田块后,操作液压转向杆,降下割台,通常使分禾板的尖端离地面2-3cm。在刚下田时,应将脱粒深浅装置调至脱粒深的位置。在收割时,再根据作物的高度、脱粒效果调节脱粒深浅至恰当的位置。在收割50-100m后,应停下来检查收割机的脱粒损失、谷物分离和清选效果及谷物的破碎等情况,然后对收割机进行险查和调整。调整后,继续收割 100m左右,再进行检查和调整,直到满意为止。
3随时检查定期保养
3.1随时检查
1)清除杂物。拆下所有防护罩、各传动链条、割刀、摇动筛及脱粒滤网,打开机内所清扫口,用水冲洗掉粘附在各处的泥土、杂物等,清除缠绕在传动部位、链条及机内死角处的秸秆杂草,并用于布擦净,空转三四次,再用压缩空气吹扫,以清除机内的残留杂物。
2)保养割刀。清除动刀片及定刀片二上的泥土,若刀片磨损、破损或变形超过规定时必须更换;动刀片与定刀片之间的间隙为O-0.5mm,涂油防锈。
3)检查、调整“扶起链条”检查张紧挂钩的下附距离(该距离的标准为 0.5-2.5mm),如过大说明链条松动。应调整张紧弹簧。当链条不能张紧时,应当拆下二节链条。
4)检查“左右穗端链条”的张紧度。观察滚轮轴与罩的长孔部位,如有33m印以下的空隙属正常;当无空隙时,说明链条已松,应调整。调整方祛是拆下二节链条(只有通过此方祛才能调整)。
5)观察滚轮轴与罩的长孔部位。如有33mm以下的空隙属正常;当无空隙时,说明链条已松,应调整。调整方祛是拆下二节链条。
6)切草刀磨损或缺损应更换;切草刀与喂人刀之间的间隙应为4.5-7.0mm,不在此范围内,应予调整。
7)每天检查各紧固件的牢固性。主滚筒弓齿有无松动,切草刀的锋利程度,各传动部件及轴承的情况,各密封处的情况,传动带是否张紧,链条有无松弛现象,履带是否损伤,是否有渗水渗油现象,发动机机油是否适量,冷却水是否充满,空气滤芯是否干净、仪表工作是否正常等。
8)加注润滑油。每天必须在割刀、割台输送链、脱粒机输送链和夹持杆等活动部位加注润滑油。在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调整或修理。
3.2定期保养
1)收割机在磨合运转时,链条、传动带和履带会发生初期伸长,所以在最初使用20h后必须调整其张紧度。
2)首次工作满50h后,必须更换发动机机抽、各传动箱齿轮油或液压抽、支重轮和导向轮轴承内的润滑油,更换时必须使用规定牌号的油晶。
3)首次工作满50h后必须更换柴油滤芯和机油滤芯,以后每隔300h必须更换。
4)工作满200h后应更换各传动带、主滚筒弓齿(可反向使用)、切草刀、副滚筒弓齿、搅龙切刀、振动筛密割狡条、导向轮和支重轮的轴承。
5)电气系统导线每年应检查1次。
6)燃油管、散热器接管、高压油管等橡胶类零部件每2年应更换1次。
4收割机的管理
收割机在经过一个作业季节后,要存放到下1个季节才使用,时间较长,应妥善保管。
1)收割作业结束后,应将收割机从拖拉机上卸下,全部清洗1遍。检查各零部件,对磨损件应修复或更换。
2)将各润滑点注足润滑油。动、定刀片表面涂上黄油防锈。割台挡板、扶禾器罩等涂上防锈剂。
3)卸下输送带,并和悬挂机构及其他机件存放好。
联合式教学模式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本校2012级医学影像学专业五年制本科学生72人 (男34人, 女38人) 为研究对象, 按行政班级抽签, 将这些学生分为对照组 (36人) 与实验组 (36人) 。两组学生均采用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白人驹、徐克主编的《医学影像学》第7版, 总学时54学时, 理论课和实验课课时比为1∶1。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教学任务均由同一位具备丰富教学、临床经验, 熟悉案例式PBL教学的副教授承担, 负责收集典型病例、精心设计问题, 负责引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同时在分组竞答中扮演主持人的角色。
1.2 研究方法
1.2.1 理论教学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理论教学方式、内容及教师完全一样。
1.2.2 实验教学
将学生随机分为6组, 每组6人, 每组选出1名组长, 负责协调本组工作并作为本组的主要发言人, 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此法分组。对照组沿用本校李邦国等[1]的案例式PBL教学法, 分4个步骤完成: (1) 指导教师提前一周给出典型病例及相关临床资料。 (2) 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自己制作PPT幻灯片, 充分准备发言内容。 (3) 课堂讨论。以小组为单位选出一位代表, 主要对该病例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阐述, 然后所有学生进行提问、讨论。 (4) 教师进行总结。实验组采用分组竞答联合案例式P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具体操作如下:步骤1、步骤2与对照组 (案例式PBL教学) 相同。步骤3:评比每组制作的PPT及PPT汇报情况。PPT评分包括PPT内容的完整性、结构的合理性、界面的美观性、语言表述、台风等内容。同时找出PPT制作及汇报PPT时出现的错误, 找出相应错误给相应分值 (小组各成员均参与) , 分值由教师根据难易程度确定。步骤4:根据PPT内容提出衍生问题, 分组竞答, 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 答对给分、答错扣分。以脑膜瘤为例, 教师设置如下问题:脑膜瘤的好发部位;脑膜瘤属于脑外肿瘤还是脑内肿瘤;CT扫描时脑膜瘤的密度特点和强化特征;什么是脑膜尾征;桥小脑角区脑膜瘤和听神经瘤最重要的鉴别点是什么?步骤5:教师根据各组的竞答得分评出这节课的优胜小组、优胜个人。优胜小组获得奖励 (一支笔或一个本子等) , 优胜个人在平时成绩上加2分。
1.2.3 问卷调查
实验课结束后, 指导教师采用匿名调查的方式对36名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具体内容包括: (1) 本次教学与以往的教学有何不同? (2) 是否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主动性? (3) 是否有助于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4) 是否有利于教学改革并全面推广?
1.2.4 期末考核
考核分理论课考试和实验课考试两部分, 理论课考试占60%, 实验课考试占40%。试题由教研室任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集体命题, 由教务处随机抽取A卷或B卷应用于此次考试。理论课考试总分100分, 全部为难易程度分配合理的客观选择题,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占14分;实验课考试总分100分, 考核内容为病例分析, 其中中枢神经系统占16分。教研室组织任课教师集体阅卷, 比较实验组及对照组在期末考试中中枢神经系统这一章的考试成绩。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使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生理论课、实验课考试成绩比较
对中枢神经系统章节的考试成绩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 实验组的理论课及实验课成绩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对新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对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后显示, 绝大部分学生认可这种教学模式, 认为新的教学模式激发了学习兴趣及主动性, 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讨论
3.1 分组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的优势
3.1.1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我们教研室实施的案例式PBL教学[1]要求每个学习小组都需要对教师给出的病例详细安排, 每位小组成员都承担一部分任务, 或查阅文献资料, 或制作PPT, 或发言汇报。而在实际操作中, 由于医学生学习任务繁重, 很难要求每位学生都利用休息时间积极认真地准备, 因此推选小组中的一位学生承担了所有的工作任务, 其余5名学生并没有参与进来, 制作的PPT也是良莠不齐, 有的学生非常认真负责, 有的学生敷衍了事。PPT汇报完毕后, 指导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分组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则明显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荣誉感, 激发了学习兴趣, 原因在于: (1) 在小组PPT制作中, 各小组会尽量避免出错, 因此准备PPT时必须认真负责。 (2) 只有翻阅教材、查阅文献、掌握相关知识点, 才能在竞答中获得分数, 取得优胜。
3.1.2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PPT制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
作为当代大学生, PPT制作也是一种需要掌握的技能。新教学法中的PPT汇报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锻炼了胆量。通过制作PPT、上台讲课, 学生体会了任课教师的不易, 加深了师生的相互理解, 使师生关系更融洽。
3.1.3 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掌握专业知识
分组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模式活跃了课堂气氛, 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积极回答问题, 掌握了重要的知识点,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关于知识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模式取得成效的几个关键问题
3.2.1 病例和竞答题目的准备
病例和问题的准备是PBL、CBL教学模式应用的基础[4,5], 典型病例和竞答题目的充分准备同样也是知识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模式应用的基础及关键。教师给出的病例一定要是典型病例, 病例过于复杂或不典型, 会让初学者无从下手, 丧失信心;若超出教学大纲要求, 也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教师应充分把握本系统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 准备高质量的竞答问题, 力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将解剖学、病理学、影像学知识融会贯通, 从而让学生掌握重要的知识点。
3.2.2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作为一名医学高校教师, 必须具备职业道德、专业素养, 还应进行临床实践, 参与临床一线工作[4,6], 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 提高专业技能, 这样才能在实施分组知识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时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在分组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中, 教师是课堂内容的组织者, 发挥着主持人的作用。正如叶圣陶老先生所说:“提问不能答, 指点不开窍, 然后畅讲, 印入更深。”分组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点而创新的一种教学模式, 真正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3.2.3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PBL教学中,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角, 必须要完成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角色转换[1,7,8], 要以一种临床医生的状态将指导教师给予的病例图片和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得到正确的诊断结果, 并进一步和“异病同影”的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抓住每种疾病最具特征性的表现, 最终达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的目标。一旦学生掌握了影像诊断学的临床思维, 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必然会对医学影像学产生浓厚兴趣, 形成良性的学习循环。
4 结语
知识竞答法联合案例式PBL教学模式在中枢神经系统实验教学中的初次应用, 获得了学生代表的充分肯定和认可, 教师和学生均提议推广应用。下一步我教研室将会把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应用于呼吸、循环、腹部、骨关节等医学影像学各个系统的实验教学, 并在不断尝试、总结中改良原有的教学模式, 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邦国, 陈华, 王显高, 等.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J].重庆医学, 2010, 39 (13) :1759-1770.
[2]周永霞, 胡良波, 张翱, 等.PBL结合CBS在医学影像学示教课教学改革中的应用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35) :4348-4349.
[3]邬颖华, 李力, 冯泽华, 等.以“病例为中心”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13 (2) :49-50.
[4]王亨, 刘宗平, 王志强, 等.PBL联合CBL教学模式在兽医放射影像诊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科技版, 2015 (7) :254-256.
[5]Medina M S, Conway S E, Davis-Maxwell T S, et al.The Impact of Problem-Solving Feedback on Team-Based Learning Case Responses[J].Am J Pharm Educ, 2013, 77 (9) :189.
[6]王亨, 孟霞, 刘宗平, 等.实践性教学模式在兽医外科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3 (12) :5566, 5583.
[7]杜补林, 李雪娜, 尹雅芙, 等.以影像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的核医学教学模式评价研究[J].重庆医学, 2015, 44 (11) :1570-1572.
支架式教学模式 篇5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一般包括搭脚手架、进入情景、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等环节。本文就支架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展开探究,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搭脚手架,也就是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在“支架式”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学生是建构活动的主体,而教师的角色则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建构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的关键不在于教,而在于导,要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中的每一步,学会分析每一步有哪些不同的做法,及不同的做法会导致的不同结果,此时如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一定的点拨和表扬,可以激发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这部分学生的思维习惯,但处理不好也可能让一部分人丧失学习的兴趣,原因在于,条件与结果之间(两个步骤之间)距离相对较远,根据他目前的能力很难达到要求,以学生目前那并不强的抗挫能力,很容易失去学习兴趣。所以我们教师需要认真分析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的情况,设计方法,建立框架,努力做到在每个支架上可收可放,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或老师的引导较轻松地到达下一个支点,同时老师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支点间距,让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成功的喜悦中。
二、进入情境,也就是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思维是一个过程,要思考到教学中的某一点上也总会有一个原因,我们要让学生进入框架中的某一个支点,那就根据这一支点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很自然地进入这一节点,展开他的想象,引起他的操作欲望,这一过程尤为重要,设计得好,能让学生主动进入演员角色,去体验,去假想,去把自己的操作意识和老师的相比照、相联系,可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但设计不好的话,会让人觉得过程不自然、流畅,纸上谈兵,死搬教条。
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爱美,好奇,好动,好问,好胜,爱表现等特点来设计,利用声,形,动画,视频等手段将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唤起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过年过节要学生制作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谈谈贺卡的来源,用意,让他们思考一些可亲可敬的人,并且设计几张精美的贺卡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分析它的组成及可能的制作方法等,便可顺利地进入这一节点。又比如制作动画时,经常可找一些让人耳目一新,但组成并不繁杂的样例,让学生感觉动画的魅力,激起他们的联想与操作欲望等等。平时我们可以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创设情景,让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自己的角色。
三、独立探索
本人在指导技能竞赛的训练中经常和学生说:凡事存在必有道理,不管是对是错,都有它存在的原因,我们所需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在这个基础上,要求学生不管题目难不难,都必须首先分析数据结构,数据之间关系和特征及内在联系,寻找相应解法,以至他们都不喜欢现成的答案,而是沉浸于寻找答案过程中的思索,为找到一点与答案有关的内容而兴奋不已。虽然这种方法在开始的时候进度较慢,但一段时间后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都大有提高。当然竞赛选手都是一些尖子生,他们的习惯一般都较好。在领会过“最近发展区”这个概念后,觉得上课时自己的一些想法还需调整,特别是问题的跨度,应尽量适当缩小。
思维需要锻炼,越练越灵活,其主要体现在适当应用上,如果能让每个学生都能尽力而为,让他的能力有充分的体现,那么你这个环节设计得就不错,否则,可能就需要再做调整。世界上有太多的名人,小时候学习并不是很好,跟不上整体,但在脱离学校后,由于他的执着,他的独立探索,而成就了很大的贡献,可见独立探索的重要性。同样好多学生成绩不好,并不是不聪明,只是暂时没有跟上节奏,脱离了现有的环节,这时候如果经常能单独为他们设计一些需要独立探索的问题,说不准将来也是一个名人。所以,独立探索是很重要,但在这个环节的设计上,要考虑到不同的学生的不同情况,避免有的学生出现脱节情况。
有好多老师的课堂很精彩,主要就体现在他的教学设计上,难易有度,节奏分明,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久而久之,师生之间的配合会越来越默契,学生的进步当然也越来越大。
四、协作学习
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协商讨论,可以交流独立探索的成就,共同解决探索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学习模式在设计上要求更高,并不是说你教学生协作,他们就会协作,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弄清楚要学什么?为什么要协作?如何协作?学好了合作,你会取长补短。比如现在一个大型软件的生产可能需要几千、几万人,他们之间有不同的分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整个环节中只要有一环出错就会出现bug。社会产业同样也分成若干类,每个人不可能同时精通每一类,这就需要一个人专精一项或几项,但当需要用到自己不精的项目时也需要与人合作。不管是合作能力还是配合度都会影响到最终结果的优劣。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利用同学们各自的特征进行分组,让他们互相合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越项目,协作学习。比如,有时布置一些较有难度的题目,让小组成员协作分析,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一些想法,给其他同学以建议,逐步完善自己的想法,又如制作页面时,会让同学们分析页面组成,将整体工作分成几大项,有人负责各作图标的制作,有人负责页面框架的设计,还有人负责色调的调整,最后由人进行整合、微调,让每人清楚自己在整体中的作用,一旦发生问题,将影响到全组人员的成绩。当然现在整个过程的分配还不是很完善,我们仍需继续上下不断求索。
五、效果评价
画龙需要点睛,一堂课最后的伏笔就在于评价部分,任何人在付出劳动之后都希望自己的成果得到肯定,这时老师的做法尤为重要,不能过度表扬,要实事求是,宣扬其亮点,指出其不足之处,让其再加以思考,不断完善自我。当然对于某些效果较差的更应该分析原因,先作适度的表扬,肯定其劳动,再指出其缺点,分析原因,找到改正的方法,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走向与我们期望相反的方向。在这一点上本人经常先随机挑选一些作品,不记名,先由同学们进行分析,优点在哪里,缺点在哪里?为什么?怎样调整?让每一位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臆断,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然后再作少许补充说明。最后会找一些较具特色(可能是有自己想法或创新,可能是大家的共同错误等等),利用这些作品对作者进行评价,以及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总之评价部分,要让每一位同学对自己本节课的劳动有一个满意的肯定,也要让他们知道自己还不是十全十美,但缺点并不大,少许努力就能达到更好的地步。
联合式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Duckeet手术;Duplay术式;重度尿道下裂
【中图分类号】R6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96-01
尿道下裂是男性泌尿生殖系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发病率为1/300。此病可能与母亲在妊娠期服用不当药物有关,也有专家认为此病有隐性遗传,若夫妻生有一个患尿道下裂的男孩,则其他将出生的男孩中有10%的几率发生。尿道下裂患者的尿道外口不在正常的位置,若位于阴茎体部,患者在排尿时就需要把阴茎头抬起来,否则尿流会呈喷洒状而尿湿衣裤;如果尿道外口在阴茎根部甚至会阴部,就不能站着排尿,必须像女孩一样蹲着排尿。这样往往会引来同龄人的歧视,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巨大影响。另一方面,尿道下裂的患儿阴茎呈弯曲状,如果不早做手术,会影响阴茎发育,从而影响长大后的性交和生育。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7月我院收治的重度尿道下裂患者39例,其中男19例,女20例,年龄为1.2岁~10.6岁,平均年龄为8.76 岁。其中一侧睾丸发育不良1例,单侧隐睾7例, 双侧隐睾3例,合并阴囊分裂4例。
1.2 方法
采用Duckeet联合Duplay术式进行治疗。龟头缝牵引线, 沿冠状沟下1.0 cm环形切开包皮至Buck筋膜;沿异位尿道口做宽约1.5 cm U形皮瓣,远端与阴茎白膜固定2针;测量皮管开口至阴茎头缺损长度,修整包皮,将多余包皮转移至阴茎腹侧,并用5-0的快吸收薇荞线缝合皮肤;术后第5天拆除消毒纱布包扎,10天拔除导尿管,患儿自行排尿。
2.结果
所有的手术都是一次完成。术后4例自愈,并发尿瘘6例, 其中2例尿瘘经过再次的手术之后得以治愈, 8例狭窄患者经留置导尿管和尿道扩张2周之后,排尿通畅, 随访1~5年, 外观良好,尿线粗。
3.讨论
(1)Duckeet联合Duplay术式治疗重度尿道下裂,不仅能够取材方便,同时还能够且达到愈合能力强、组织不易坏死、血运良好的效果,同时也能够较好地解决了重度尿道下裂尿道缺损长和严重阴茎下弯的问题。Duckett+ duplay术式虽然有良好的抗利尿性,但是操作相对简单,外形美观, 远期疗效好, 适应症广。对于口腔粘膜和膀胱粘膜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比较复杂的手术,要求手术者操作熟练、基本功扎实。
(2)尿道下裂是一种儿童常见病,在胚胎期由于内分泌异常或其他原因导致尿道沟融合不全,形成尿道下裂。患有尿道下裂的孩子,出生时外生殖器与正常婴儿不同:阴茎短小并向腹侧弯曲;尿道开口不在阴茎头儿而在阴茎上,畸形严重的开口于会阴部。尿道下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患有尿道下裂的儿童,不能跟别的男孩子一样站立排尿,蹲那儿尿尿的怪异行为会引起小朋友们的嘲笑,使他们变得自卑、孤僻,如果不及早治疗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正常生活,留下心理阴影。
(3)家长给小孩洗澡时应该仔细检查阴茎是否过小、下弯,睾丸是否在正常位置,看看小孩是否蹲着小便,站立小便时是否经常弄湿裤子,如有尿道下裂,勿随意做包皮环切术。如果发现得晚,应该给予安慰及鼓励,并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能得到较满意的矫正,对孩子的心理也不会造成伤害。
(4)尿道下裂需要手術不愧治疗所有原则是矫正阴茎弯曲畸形和尿道成形以如些恢复很远正常排尿和勃起功能矫正住院满意的标准是:有功能的阴茎能性交重建后的尿道能使患者遇到站立位排尿外观满意大恩手术置疑可一期完成即矫正屈曲畸形同时作尿道成形亦可分期进行根据阴茎大小尿道口位置及阴茎皮肤多少决定手术不知方法手术去年宜在学龄前施行。
(5)尿道下裂的检查;实验室X线内窥镜检查:阴茎阴囊型和会阴型的尿道下常并发阴囊分裂外生殖器官性别难定,所以应行口腔颊粘膜涂片和染色体核型疲劳检查,以确定性别。尿道镜和膀胱镜可了解男性内一殖器官的发育情况;排泄性尿路造影可以了解是否合并重复肾、是否输尿管的先天性畸形。对于尿道下裂病人排泄性尿道可列为常规态度检查,然而对于龟头型尿道下裂的价值不大。因为这些解决病人上尿路畸形的发病率并不比常人高。
参考文献
[1]黄澄如主编.小儿泌尿外科学.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180~202.
[2]金锡御,俞天麟主编.泌尿外科手术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381-417.
[3]Duckett JW.Coplen D,Ewalt D.J Urol 1995;153(5):1660-1663.
[4]郭宗远,尿道下裂术后尿瘘的防治[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4:3(4):277-273.
自带动力式联合整地机的研制 篇7
目前农机行业正向保护性耕作方向发展。要求最大程度的减少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宽幅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具一次作业能够完成垄上灭茬、旋耕、深松、起垄等多项作业, 地面状况达到待播状态。可是目前只有大功率拖拉机才能满足宽幅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的动力需要。而中功率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功能单一, 一般需要垄上灭茬整地后再旋耕起垄2次作业才能满足农艺要求, 因此中功率拖拉机作业质量达不到农艺要求, 严重影响作物产量和效益, 同时造成犁底层越来越厚的问题, 如不及时处理, 将对未来农业生产形成制约。
自带动力式联合整地机是在宽幅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 (耕幅2.80~5.60m) 的基础上配备灭茬旋耕作业动力 (柴油发动机) , 从而使拖拉机只为联合整地机提供牵引动力就可以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联合作业, 使中功率拖拉机可以配套宽幅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成为现实, 这一研究成果将大大提高中功率拖拉机的利用率、作业质量、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1 总体结构设计
1.1 结构组成
机具工作时由独立匹配的柴油发动机输出动力, 经过带传动传给减速变速箱, 再经过安全过载保护离合器传到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变速箱, 最后驱动灭茬和旋耕刀轴进行作业。拖拉机牵引只消耗牵引功率, 其耕作深度控制和机具行走由液压系统和行走系统完成。
1.2 结构特点
该机主要由拖拉机经由牵引架带动整个机具行走, 主要耕作动力由柴油发动机提供, 拖拉机不提供耕作动力。行走轮在耕作过程中升起来, 在行走时落下协助行走, 行走轮的升降由液压缸控制。
1.牵引架2.电瓶3.防护罩4.柴油发动机5.油箱6.液压缸7.联合整地机8.油门拉杆9.传动轴10.行走轮11.防护架12.机架
该机的主要结构特点就是拖拉机并不提供耕作动力, 耕作动力由自带的柴油发动机提供。
1.3 技术创新点与性能特点
(1) 首创中功率拖拉机与宽幅联合整地机的匹配。解决了我国农业发展的需要与农民购买力不强的矛盾, 提高了中功率拖拉机的利用率。使中功率拖拉机可以配套宽幅联合整地机, 由原来的不可能成为了现实, 扩大了其应用空间, 进一步发挥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 提高了中功率拖拉机的工作效率和生产率。所配套的联合整地机工作幅宽由1.40~2.10 m提高到2.80~5.60 m, 生产率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
(3) 由于中功率拖拉机配套机具的改变, 提高了耕整地的作业质量, 能够保证地块达到待播的农艺要求。
(4) 节省燃油。与传统形悬挂式的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相比较, 经我们初步测定可节约燃油约10%左右。
(5) 可由中功率拖拉机 (18.38~36.75 k W) 牵引, 其田间作业质量 (根茬粉碎还田、旋耕、深松、起垄、镇压) 达到大型拖拉机 (73.50 k W以上) 的作业标准。
(6) 实现作物根茬粉碎还田、浅旋土壤、深松起垄、镇压一次耕整地效果符合农艺生产要求。建立旱田垄作保护性耕作模式。
1.4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配套拖拉机动力:18.38~36.76 k W;
自备动力:44.12 k W;
工作效率:0.70~0.90 hm2/h;
工作幅宽:2.80 m;
垄距:60~70 cm;
旋耕深度:16~18cm;
灭茬深度5~8 cm;
深松深度:28 cm;
整机重量:2 100 kg;
外形尺寸:2 m×2 m×10 m。
2 主要工作部件设计
2.1 联合整地机的设计
(1) 灭茬部件。考虑机械的通过性能和灭茬碎土性能, 本机采用的是L型直刀。经过试验灭茬效果良好。
(2) 旋耕部件。本机采用的IT245 (50) 型旋耕刀。采用的是人字形排列, 排列合理, 对切土阻扭矩较小, 功耗较小, 作业质量良好, 平衡保持良好。
(3) 深松部件。为打破犁底层, 加深了耕作层, 熟化深层土壤, 本机采用深松钩打破犁底层。
(4) 起垄部件。为了提高地表温度, 东北地块多数采用垄作模式进行农业生产。本机采用自行设计的起垄铧。可以手动调节, 满足垄距60~70 cm的不同垄距地块。
(5) 镇压部件为压实表层土壤, 利于保墒, 本机采用自行设计的辊式镇压机构, 可有效地压实土壤。以此达到待播状态。
(6) 传动部件。本机采用的是旋耕变速箱中央传动, 是自行设计。
2.2 柴油发动机与联合整地机变速箱之间的动力传递结构设计
柴油发动机通过变速箱二级减速, 将输出速度由2 000 r/min降到510 r/min, 适合整地机工作。并通过连接螺杆与机架相连接, 安全稳定。
2.3 机具液压升降系统及油门自控装置的设计
因为行走轮不但要求运输的时候支撑整机重量, 而且作业的时候限制整机耕深, 因此要求高度可调, 而且为了能使工作稳定, 需要有锁紧装置。本机液压回路采用一个二位三通手动换向阀来控制液压油缸的支起与落下, 并采用一个单向阀, 使液压缸活塞锁紧在行程的终点。单向阀的作用是防止机具因自重下落, 也防止外载荷变化时活塞移动。这样有效的保证了工作的稳定性。
此外本机还实现了作业动力油门的自动控制, 机具在下降开始作业时油门自动加大, 机具升起时油门自动减小回到怠速位置。
2.4 动力传递安全过载保护器的设计
过载保护器是由摩擦片式安全离合器构成, 当转矩未超过额定值时, 其作用相当于联轴器, 但是当转矩超过额定值时起保护作用。主要是防止联合整地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大的冲击或旋耕刀以及灭茬刀遇到不好的地块被丝状物缠绕, 给变速箱造成严重超负荷。
3 结论
3.1 试验情况
该机研制成功后在2007年秋天和2008年春天进行了试验和生产考核, 分别作业50 hm2和100hm2, 试验情况良好。通过生产考核证明, 此机具作业稳定, 油耗较小。一次作业就可以达到待播状态, 主要性能指标均达到国家标准, 其中适合工作的垄距和旋耕深度都优于国家标准。
3.2 结论
(1) 从田间试验来看, 该机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实现作物根茬粉碎还田、浅旋土壤、深松起垄、镇压一次耕整地效果符合农艺生产要求。
(2) 节省燃油。与传统悬挂式的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相比较, 经我们初步测定可节约燃油约10%左右。
(3) 该机具配置合理, 用中功率拖拉机完成大功率拖拉机的工作任务。工作结果也显示完全可以胜任, 符合农艺要求。
(4) 经黑龙江省农机试验鉴定站的测试, 该机具能够满足耕整地技术和工艺的要求。
摘要:1GZDL-280/4自带动力式联合整地机是针对我国农民经济实力和现有国情研制出的新型耕整地机具。该机具与中功率拖拉机配套使用, 一次作业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等多项作业, 作业后地面状况达到待播状态。
动力式联合整地机技术及效益分析 篇8
目前为中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农机具多是以单一功能的灭茬机、旋耕机 (耕幅1.4~2.1 m) 和中小型播种机等机具为主。其中配套的耕整地机具, 灭茬机或旋耕机由于其作业功能单一, 一次耕整地效果难以满足农艺要求。一般需要垄上灭茬整地后再旋耕起垄两次作业才能满足农艺要求。因此, 中马力拖拉机配套的耕整地机具耕整地作业效率低、作业质量差、油耗大, 已直接影响中马力拖拉机的利用率、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根据中马力拖拉机保有量大的这一特点, 为了进一步发挥中马力拖拉机的作用, 提高其利用率、工作效率、作业质量和经济效益, 降低农业生产能耗, 研制一种为中马力拖拉机配套的宽幅大型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是十分必要的。自带动力式联合整地机是在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 (耕幅2.8~4.2 m) 的基础上配备灭茬旋耕作业动力 (柴油发动机) , 从而改变了传统机组工作模式—拖拉机既要为耕作机具提供作业动力, 又要为机具和拖拉机自身提供行走动力。由于机组耕作动力由自带的柴油发动机提供, 拖拉机只为其提供牵引动力就可以完成灭茬旋耕、深松起垄联合作业, 使中马力拖拉机可以配套宽幅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成为现实, 这一研究成果将大大提高中马力拖拉机的利用率、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1 总体结构和工作原理
1.1 整体结构
动力式联合整地机主要由机架、柴油发动机、减速箱、传动轴、行走限深轮、变速箱、液压升降油缸、油门控制系统、灭茬刀轴总成、旋耕刀轴总成、起垄铧等部件组成。结构见图1。
1.牵引架 2.电瓶 3.防护罩 4.柴油发动机 5.油箱 6.液压缸 7.变速箱 8.联合整地机 9.油门拉杆 10.传动轴 11.行走限深轮 12.防护架 13.机架
1.2 工作原理
机具由拖拉机牵引进行作业, 拖拉机负责机具的行走和起垄作业, 机具自带柴油发动机负责灭茬、旋耕作业, 自带柴油机动力传递过程是:动力经万向传动轴传给减速变速箱, 再进入旋耕变速箱, 驱动旋耕刀轴作业。动力在旋耕变速箱内分解, 另一部分进入灭茬变速箱, 实现灭茬作业, 具体动力分配传递路线如图2所示。机具的作业过程是首先对垄台根茬进行粉碎灭茬作业, 然后是旋耕作业、垄沟深松作业、起垄铧起垄作业和镇压作业。
1.3 主要技术性能指标
配套拖拉机动力:22.0~44.1 kW;
自备动力: 48 kW;
工作幅宽: 2.8 m;
旋耕深度: 16 cm;
垄 距: 65~70 cm;
深松深度:≥20 cm;
灭茬深度: ≥8 cm;
作业效率: 0.7~0.9 hm2/h。
2 技术先进性分析
2.1 宽幅大型联合作业
此机具作业幅宽为2.8 m, 一次进地可以完成灭茬、深松、旋耕、起垄、镇压等多项联合作业, 田面达到待播状态, 大幅度提高拖拉机的工作效率。
2.2 结构简单, 安全性高
机具是在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的基础上加装一台柴油发动机, 使灭茬和旋耕的作业动力由加装的柴油发动机提供, 其作业时油门大小根据作业深度自动调节, 整机操作简单。机具在发动机和减速箱之间安装有安全过载保护离合器, 在机具作业过载时, 离合器切断动力输出, 保护发动机和机具的工作部件, 提高了整机的安全性能。
3 效益分析
3.1 经济效益分析
农民市场购置机具价格约为3.4万元, 再加上一台40马力的拖拉机约5万元。总体合计大约8.4万元。而一台大型拖拉机就需要14万元以上, 再加上一台联合整地机约2万元, 合计16万元。相比之下动力式联合整地机在价格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
该机具的应用可以给农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平均作业效率为0.8 hm2/h, 1天按工作9 h计算, 即1天可作业7.2 hm2, 一般每年可作业40~60天, 可收作业费25~30元/667m2, 每年最低毛收入为81000元, 该机作业人员工资2元/667m2, 油料费约8元/667m2, 折旧费2元/667m2, 修理费为0.5元/667m2, 其他费用约为1元/667m2, 作业成本费合计为13.5元/667m2。即每台机具每年可创收37260元。购机户不但可以当年收回成本, 而且可以增加一定收入。
3.2 社会效益分析
(1) 为中马力拖拉机在农业生产领域开拓了使用空间。中马力拖拉机可以配套自带动力式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 充分发挥中马力拖拉机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 极大限度地提高了中马力拖拉机耕整地作业质量, 保证了播种农艺要求。根茬还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深松作业提高了耕地蓄水保墒能力和土壤的透气透水性, 提高了土壤的抗旱和抗涝性能, 增产增收。
(3) 相同功率的拖拉机耕整地作业效率相比较, 自带动力式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可直接提高中马力拖拉机工作效率近一倍, 生产率、工作效益提高幅度极大。在相同的作业条件下, 与传统大型配套联合整地机相比较, 自带动力式灭茬旋耕联合整地机降低生产作业油耗约10%, 节能效益十分可观。
4 结束语
该机与中马力拖拉机配套使用, 解决了我国现阶段中马力拖拉机不能配套大型机具的问题, 广大农民朋友能最大程度地利用较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该机作业质量好, 工作效率高, 性能稳定, 深受广大用户青睐。
参考文献
[1]吴家安.自带动力式联合整地机的设计[J].农业装备技术, 2009 (3) .
[2]李向军.1GZML-350/5型深松式联合整地机技术及效益分析[J].农业装备技术, 2009 (3) .
喂入式稻麦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维修 篇9
关键词:喂入式,稻麦联合收割机,使用,维修
稻麦联合收割机是常用的农业机械, 一般分为半喂入式和全喂入式两种。
1 半喂入式稻麦联合收割机作业方法与维护检查
1.1 半喂入式稻麦联合收割机构造
1) 扶禾切割部分由分禾器、扶禾装置、拨禾装置、切割机构、割台支架等组成, 其功能是将作物扶起并切断茎秆。2) 输送部分由上左输送链、上右输送链, 下左、右输送链、喂人链、辅助输送链和排草链组成。输送装置的作用是将切割后的作物整齐连续地喂人给脱粒装置, 并将茎秆排出。3) 脱粒部分由脱粒滚筒、凹板筛、顶盖板、副脱粒滚筒等组成。4) 清粮装置主要由主风扇、吸风扇和振动筛组成。5) 动力行走部分主要由发动机、传动机构、变速机构和履带行走机构组成。6) 控制台的操纵主要有主变速手柄、副变速手柄、转向手柄、油门手柄、割台升降手柄、割取离合器手柄及脱粒离合器手柄等组成。
1.2 作业方法
1) 进出田块时将副变速手柄放到“低速”的位置, 将主变速手柄放到“1”的位置, 正对田埂垂直进出。2) 进人田块后, 将割台升降手柄往前推, 降下割台, 使分禾器的前端下降到离田块表面5一10厘米的地方。3) 将副变速手柄根据作物的条件, 扳到“高速”或“低速”的位置。4) 调节油门手柄, 使发动机转速表的指针指向“作业”的位置。因为没有达到规定转速, 脱不净率会增加, 效率降低, 脱粒机内部容易堵塞。而转速过高, 脱粒损失会增大。5) 将脱粒离合器手柄, 割取离合器手柄都扳到“人”的位置。6) 操作脱粒深度手动调节开关, 根据茎秆长度进行调节。7) 从“1”速的位置, 慢慢向前推, 开始收割。一般采用左转弯行进路线收割。8) 当作物开始进人脱粒口后, 操作脱粒深度手动调节开关, 使穗头处于脱粒深度指示标志的位置。9) 割完以后, 将割取离合器手柄扳到“切”的位置, 等到出粮口不再出粮后, 再将脱粒离合器手柄扳到“切”的位置, 关闭发动机。
收割倒伏作物, 一般在割取速度, 割取高度和割取方向3个方面进行控制。当操作得当时, 半喂入式联合收割功能收割较严重倒伏的作物:1) 倒伏作物的割取速度, 应根据倒伏程度和工作状态确定。2) 倒伏作物的割高以不产生漏割为前提, 尽量调节至接近地面, 但是在逆割时, 必须稍微提高割取高度。3) 割取方向应根据作物的倒伏状态和程度选择。一般逆割倒伏角应小于700, 顺割倒伏角应小于850。
1.3 保养与定期检查
1) 清扫保养为及时清除堵塞和防止不同品种稻麦的混杂, 每日收获作业后, 应对清扫部位彻底清扫。2) 加油保养联合收割机的各旋转部分和滑动部分要在清扫后加上油。割刀、割台的输送链, 以及脱粒部分的输送链, 压草板和排草导杆等分别加油。3) 定期检查及调整方挂在农闲期间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 就能在农忙期充分发挥机械的性能, 进行安全舒适的作业。为了防止由于机械保养不善引发的事故, 必须按本节的要求和方法进行定期检查和维修, 确保各部安全。特别燃油管、散热器水管等橡胶类零件每2年更换1次, 电线每年检查l次, 经常保持机械最佳状态, 以确保能安心地进行工作。4) 长时间不使用时的保养收割机长时间不使用时, 按下列要领进行保养存放:收割机存放处应选择干燥通风良好的地方, 橡胶履带下要垫木板。各手柄都放在“切”位置。收拢侧分草杆, 将割台放到底。从放水口放净冷却水。燃油箱应装满柴油, 否则空油箱会凝结水滴, 引起生锈。外部容易生锈的部分, 要涂以防锈油或发动机机油、黄油。蓄电池完全充电, 从机上拆下, 保管在通风良好阴凉的地方。
2 全喂入式稻麦联合收割机的使用与维护
2.1 全喂入式稻麦的结构
履带式稻麦联合收割机 (4LZ-2.0型) 。它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发动机、驾驶台、割台部分、输送装置、脱谷部分、底盘部分、液压及电气系统等。发动机为柴油发动机, 位置在地盘的上边, 用以驱动行走系统、液压系统和主机工作部件的作业;驾驶台包括变速操纵杆、油门踏板与手油门、行走离合器踏板、驻车手柄、拨禾轮升降手柄、割台升降手柄、无级变速手柄、主离合器操作手柄、卸粮离合器操纵手柄、熄火手柄、电源开关等;割台为卧式, 位于机器的前端, 用以切割和输送作物 (本系列机型有两种割幅的割台:割幅为1.8米的割台和割幅为2.0米的割台) 。割台主要由拨禾轮、右 (左) 分禾器、切割器、割台体、螺旋输送器、传动机构、拨禾轮无级变速器 (1.8米的割台无) 、割台油缸安全卡等组成。输送装置位于机器的左侧, 下部搭在割台喂入口处, 上部与脱粒室相连。作用是将割台送来的作物通过输送链均匀的强制的输送到脱粒室中。输送装置主要由上轴、下浮动轮、输送链、壳体等组成。脱谷部分位于机器的整个后半部, 是收割机的核心部件。其作用是将进入脱粒室的作物进行脱粒、分离、清选、输送、排草及卸粮等。脱谷部分由脱粒滚筒、凹板、清选室、清选风机、籽粒和杂余输送装置、脱谷离合器等组成。底盘部分主要由变速箱总成、行走机构等组成。其中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轮系、机架、橡胶履带。液压系统由液压油箱、齿轮泵、2路阀、割台升降油缸、拨禾轮升降油缸等组成的开式系统。电气系统是由起动、灯光、仪表、发电、倒车报警等部分组成。电气系统为负极搭铁, 额定电压为495发动机12V;4102发动机24V。
2.2 作业方法
作业时最好用慢Ⅰ挡作业, 从四周向中间割起。待道开好后, 可根据作物的产量及田块的大小来决定用哪个挡位作业合适。收获时要求应始终以手油门并放到最大油门位置作业, 不允许以减小油门来降低前进速度, 否则会降低性能指标或使机器发生堵塞。应经常查看各种仪表工作是否正常, 如不正常应立即停机检修。
当收割机割到田头时, 要鸣笛, 抬起拨禾器, 将机体左转20℃, 倒车约两倍的车身长后, 挂前进档, 边行进边左转机体约30℃左右, 割至割台右分禾器接近田埂时, 再倒车, 左转机体30℃, 再挂前进档, 如此反复2~3次, 转弯完成。对于倒伏作物, 若作物倒伏角在45℃以内时, 可按正常作业方法作业。若倒伏角大于45℃时, 建议逆割不顺割, 这样不但会减少损失, 同时也减少机器的堵塞和损坏。
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作业时只允许左回转收割。行走时也要不时检查是否有草缠在拨禾轮上, 如有, 要及时摘除, 以免影响作业质量。在作业时, 应随时注意粮箱是否装满籽粒。当粮箱里的粮食快满时, 要及时卸粮。卸粮前, 一定要拔掉卸粮出口插板, 卸粮应该一次性卸完, 不要中途停顿, 否则, 容易造成卸粮三角带破损, 甚至卸粮螺旋输送器或其它机件的损坏。当粮箱充满粮食时, 是不允许用Ⅲ档行驶。只有粮食卸空, 才能够进行田间转移。当然, 更不允许把联合收割机当作运输车或交通工具使用。
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脱粒装置的调整 篇10
1.1 脱粒装置的结构
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均采用滚筒式脱粒装置, 根据谷物在脱粒装置中的运动, 可以分为切流切线式、轴流切线式和轴流切线径向式三种类型。根据脱粒工作部件的不同, 小麦脱粒装置又可分为纹杆式和钉齿式两种类型。
1.2 脱粒装置的组成
脱粒装置将输送槽送来的作物进行脱粒、分离、清选、复脱、装袋等作业。以4-LZ系列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为例, 脱粒装置是由机架、脱粒滚筒、凹板筛、滚筒盖、风扇、振动筛、出谷搅龙、回收搅龙、复脱滚筒、一号轴总成等部件组成。4-LZ系列全喂入机型采用栅格固定式凹板筛, 它分离面积大, 分离性能好, 茎秆的夹带损失少。出谷搅龙分为水平搅龙和垂直搅龙, 其作用是把谷物输送到接粮箱, 以便粮食的接取。水平搅龙与垂直搅龙过渡处装有检查窗, 当出粮通道堵塞时可以打开清理。
2 脱粒装置的调整
2.1 脱粒间隙的调整
脱粒间隙是指滚筒上的动脱粒元件与凹板上的静脱粒元件间形成的最小间隙。在纹杆式脱粒装置中, 纹杆最高表面距离凹板横隔板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叫入口间隙;纹杆最高表面距离凹板最后一根横隔板上表面的垂直距离叫做出口间隙。在钉齿式脱粒装置中, 脱粒间隙是指滚筒上的钉齿与凹板上的钉齿重合时, 两相对的齿侧面间的最小间隙 (齿侧间隙) , 滚筒的钉齿顶端与凹板的弧面间的间隙 (齿端间隙) 。楔形齿在凹板升降调整时齿侧间隙和齿端间隙都发生变化, 齿杆、板齿等的齿侧间隙是固定不变的。
2.2 脱粒滚筒的调整
4-LZ系列全喂入机型采用开式轴流脱粒滚筒, 工作时作物在滚筒与凹板筛、滚筒盖与导向板之间受到高速旋转钉齿的多次打击, 并完成梳刷、翻动、揉搓作业, 做轴向螺旋移动, 使茎秆上的谷物脱粒干净, 籽茎分离彻底。收割机在出厂时, 脱粒滚筒上装有6根齿杆, 用户使用过程中必须根据作物情况重新调整安装。在收获粳稻时, 滚筒可不做调整。收获籼稻时, 可拆下滚筒钉齿齿杆, 采用三杆的方式安装齿杆, 若脱不干净有损失, 可装上全部齿杆。在收获大、小麦时, 如遇上产量较高或不够成熟, 滚筒上安装四根齿杆。若成熟合适, 则安装三根齿杆。总之, 齿杆数量根据作物的品种、产量、成熟度而定。
2.3 风扇及风速的调整
风扇是清选装置, 是由两个窝壳风扇和气流通道组成。它根据谷物和杂物在气流场中漂浮能力不同的原理, 将落入气流场中混在谷物中的颍壳、碎秸等清杂余物吹出机外。谷粒则穿过气流场直接落入出谷搅龙达到风选的目的。风速可根据作物的品种、成熟程度、草谷比等不同的情况来进行选择。一般在收割小麦时转速要高些;收割籼稻、粳稻或成熟度高的作物, 转速可选低些。因此, 链轮可根据需要选择使用, 调整时是通过改变传动链轮齿数来实现的, 一般收割麦类作物时选用转速较高的17齿链轮, 收割稻类作物时, 可选用转速较低的19齿链轮。改变传动链轮齿数需将链条取出重新对链轮进行安装。
2.4 振动筛的调整
4-LZ系列全喂入机型采用双层振动筛, 当籽粒与杂余从凹板筛孔落下, 落到鱼鳞状的上筛片做第一次分离时, 杂余与短茎秆在筛面上受风扇气流吹动向尾筛处运动飘出机外。籽粒和部分短茎秆经筛孔落在第二层筛面上, 再经过分离风选。籽粒落入水平搅龙经垂直搅龙送入装粮袋。尾筛倾斜角度和振动筛的振幅可以调节, 其作用为控制排草吹出后的夹带籽粒损失量, 尾筛越陡损失减少, 但含杂率偏高。尾筛越平含杂率减小而损失增加。
2.5 控制回收量的调整
收割机作业时, 当遇到作物产量高、喂入量大, 其回收负荷量也增大, 往往会使回收搅龙堵塞, 因此将水平搅龙斜板上的调节板上固定螺栓拧松, 适当拉出调节板再固定螺栓, 减少回收量。为了防止回收搅龙堵塞, 当遇到作物产量较低时则做相反调节, 使其保证收割作物的籽粒清洁度。
2.6 控制风选损失的调整
风选损失除与风扇、风速高低有关外, 还与后斜板上的调节板长短有关。当风选排杂夹带籽粒较多时, 将后斜板上的固定螺栓拧松, 适当拉出调节尾板再紧固螺栓, 可减少风选损失。当排杂损失减少时, 则反之调整, 既可控制复脱量, 又能保证籽粒有较高的清洁度。
2.7 杂余回收量的控制及调整
杂余回收量多少的控制原则是:在确保机器清选损失被控制在标准许可的范围内, 应尽量减少杂余回收量。杂余回收量的控制及调整是通过改变后尾板的安装位置来实现的。当后尾板上提时, 回收量加大, 反之则减少。
2.8 粮仓卸粮及调整
相关文章:
高职院校法律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徐州财经分院为例02-21
联合教学模式02-21
联合中学期中教学工作总结02-21
联合教学论文范文02-21
中国与联合国教学设计02-21
《小珊迪》教例02-21
联合教学建筑学论文02-21
区域灌注02-21
冲孔灌注02-21
孔灌注桩基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