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定位(精选十篇)
移动定位 篇1
现阶段,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无线定位技术逐渐地被更多人所关注。在移动通信网络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其数据业务以及增值业务逐渐的丰富,而移动定位正是移动通信网络增值业务中的一种。在移动定位出现时,很多学者都将此技术称为是通信领域中对通信方式最大的改革。现阶段移,动通信业务的用户中,使用移动定位增值业务的用户数量列居前三,要比使用移动银行、E-mail等业务的用户多很多。所以,移动定位技术已经发展成了移动通信网络中非常关键的支撑技术。
1 移动通信网络中的定位技术
1.1 场强定位技术
场强定位技术是依照移动台所收到的通信信号强度,和其距离信号发射基站的距离值呈现反比例关联,对移动台接收到的通信信号场强进行测试,得出相应的场强值,再结合已知的通信信号衰落函数和基站发射通信信号的强度大小,就能够算得发射信号与接收信号两点的距离值。而经过对不同距离测量数值大小,就能够算出移动台所处坐标。采用此项技术手段,其核心是怎样构建可以较为精准的计算出位于信号传播距离之内的信号衰落函数,此项工作在现实的应用中非常的困难。并且,因为小区设置的通信基站具有扇形特征,通信信号发射天线通常会存在一定的倾斜,并且基站天线通信系统也会进行调整,加之基站周围的环境、车辆等多种因素均能影响到移动台定位的精确性。移动通信过程中,电波的传播过程是非常复杂的,因此采用场强定位技术所具有的精确度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其使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不过,场强定位技术相对操作便捷、易于实现,如果定位的精确性没有较高的要求,则可以采用此种定位技术。而为了使场强定位技术拥有更优良的性能,目前逐渐的探讨利用射线跟踪的手段,以使移动台定位的精确性得到提升。
1.2 基于电波传播时间和传播时间差的定位法
此种定位技术是依托于移动通信网络的天线定位系统,在移动台定位应用中最为广泛,此技术测量通信信号由被定位移动台发出在直线传播的情况下传输到相应基站所需的时间值,依照电波所拥有的传输速率大小,能够计算出移动台和相应基站所具有距离值。移动台则以基站为圆心,以相应电波传输距离值为半径的圆上。而经由不同的基站对以上过程多此测量,可得到以不同移动台为圆心的圆。而不同圆的交点(三个圆以上)则是移动台所在的二维空间位置,如图1所示。此技术需要相应的基站可以获取到移动台发射通信信号的时间点,同时也需要基站设置精度较高的时钟,这样才可以使测量数据更加精准。此后,又逐渐发展了基于传播时间差的定位技术。利用移动台发出的通信信号到达两不同基站所具有的时间差来完成定位,如此便对时间同步的要求降低很多。
图1 基于电波传播时间的定位法
1.3 基于电波入射角(AOA)的定位法
电波入射角定位技术是通过基站中设置的阵列天线,并测量不同天线接收通信信号的入射角大小,建立移动台和基站之间的径向连线,而不同径向连线交叉的位置则是移动台所在的坐标位置,如图2所示。因为两个直线发生交叉时,仅有一个交点位置。所以,采用此种定位技术时相对精准。此定位技术要求相应的基站中要设置4~12组天线阵列,并且天线阵列要求同时工作,以测量出从移动台所发出通信信号到基站天线位置的角度值。不过,当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距离很远时,对信号进行角度测量,很小的误差就极可能使定位变得不精准。
图2 基于电波入射角(AOA)的定位法
1.4 混合定位技术
混合定位技术把两种或者多种移动台定位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增加了定位的准确度,一般是通过A-GPS与其他定位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站点密度不高区域,网络通信性能和服务相对较差,不过GPS接收的信号却相对要好。而在密集的市中区,GPS无法接受较多的信号,但用户能够接受多个基站的信号。所以,A-GPS和其他定位技术相互结合后,能够将信号盲区更好的覆盖,提升定位的准确性。
2 移动定位的应用
2.1 安全方面的应用:紧急救援和求助
人们的活动范围逐步的扩大,使安全威胁问题也更为突出。所以,当遇到危险时,救援变得非常关键。当用户使用的手机具有移动定位功能,用户拨打求救电话时,移动通信网络会把用户所占的位置以及通话信息同时发送至救援中心,这样就可以确保救援人员可以更加快速、精确地进行救援任务,使救援工作的成功概率极大提升。
2.2 追踪方面的应用:汽车导航、车辆追踪
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中的人口密度急剧增加,城市交通压力也尤为突显。随之,对车辆导航的功能及性能要求也不断提高。所以,城市逐步的开发了智能交通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车辆定位技术是整个系统的关键。利用此项技术,可以实现对交通的动态管理、定位导航、车辆追踪以及交通调度等功能。通过定位技术,把定位通信以及信息处理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信息的覆盖与管理更加的具有优势。
2.3 计费方面的应用:基于位置和事件的计费系统
目前移动通信网络运营企业为了拓宽自身的业务、吸纳更多的用户,逐步开展了基于用户位置的计费体系。现阶段,计费系统一般采取两种收费方式:其一,依照使用频率进行收费;其二,是依照使用的时段进行收费。而移动网络定位业务不断发展过程中,使收费的标准又有增加,即依照使用位置进行收费。用户在家中或办公区域进行通话,由于不具有较大的移动性,相应的收费标准较低。在特定的区域中进行通话,收费的标准会稍高。用户如果处于漫游状态时,需收取相对高的费用。
2.4 其他方面的应用:移动黄页查询、防止手机被盗打
通过互联网和移动定位的有机结合,能够很好地完成移动黄页查询。移动通信网络可以随时对用户位置进行定位,再依照互联网中包含的信息数据,筛选出用户位置周围的相关数据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提供给用户,用户可以实时进行查询。而当移动通信公司发现用户电话被盗打之后,在不禁止通话功能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无线网络来收集盗打电话的时间及位置,让司法部门的执法工作拥有更直接的证据,避免用户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3 结语
用户对移动定位业务的需求数量不断增加,使无线定位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移动台定位技术不仅能提供定位服务,同时也可以对通信网络的维护及管理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人们能预见,在未来移动通信网络定位技术定会得到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殷燕南.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无线定位技术及其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6(3).
[2]邢茂柱.Mc LTE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在应急通信系统中的应用[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2015(4).
移动定位 篇2
SharePoint Server 2013支持一个新的地理位置字段类型,可应用于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现在您可以列出“位置感知”,并通过必应地图显示经纬度坐标,在地图视图上会显示为一个图钉。尽管有多种方式应用该地理位置字段,一个关键的场景是移动应用程序开发。
当用户远程办公时可以跟踪和记录位置信息数据。或者,当应用程序执行离线功能时帮助用户定位兴趣点。
先决条件
必须在SharePoint的每个前端服务器上安装SQLSysClrTypes.msi(SQL Sever R2 SP1 Feature Pack, SQL Server Feature Pack)来查看位置字段的值或列表中的数据。
否则你会遇到如下错误信息:
A required component for using a geolocation field is not installed: Microsoft SQL Server System CLR Types
这个包在SQL 2008中负责安装用来实施新的几何、地理和hierarchyid类型的组件,
默认情况下,这个文件是为SharePoint Online安装的,本地部署的SharePoint 2013预览版无法使用。
感谢Bas Lijten指出:Link
当你通过UI创建列表时,地理位置字段是不可用的。也就是说,只能通过编程来实现该字段的插入。
补充信息:
在 SharePoint 2013 移动应用程序中使用位置字段类型
集成 SharePoint 2013 中的位置和映射功能
移动定位营销的价值考量 篇3
2007年10月,诺基亚以81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美国数字导航公司Navteq。此时,Navteq拥有全球69个国家的数字地图数据库,产品主要应用于车载导航设备和手机,合作伙伴多为汽车企业。而此项与核心业务并无显著关联的收购成本却接近诺基亚当时市值的1/10。在老对手眼中,这是一项疯狂的举动,“我们看了这个项目,并放弃了。我们甚至没动收购它的念头”,时任摩托罗拉CEO的爱德华·詹德如此评价。
历次技术革新提示我们,对一种具有普适性的新技术而言,在其扩散的过程中,商业价值也同步凸显。随着3G网络的商用,不断增长的用户数量为移动互联网带来了庞大的用户群体。今天,诺基亚“疯狂”行为背后的商业蓝图已浮出水面:将手机与定位结合,开拓基于移动定位服务、能够带来无限商业价值的营销方式——移动定位营销。
移动定位营销:再现用户的线下行为特征
移动定位服务(LocationBased Service,缩写为LBS)是通过电信移动运营商的网络(如GSM网、cDMA网)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移动定位服务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某一时刻用户所在的位置,这种对用户所在位置和时间的精确定位正显现出巨大的营销潜力。
移动定位营销是借助移动定位服务,以用户的位置信息、时间信息为基础,结合用户个人信息,虚拟再现用户现实状态、分析用户需求,针对性地发送商业信息,促进消费行为发生的营销方式。
“我知道一半的广告费是被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这是广告界的名言,也是大众广告时代的硬伤。移动定位营销则能在了解用户即时需求并即时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相关信息、减少广告费用的同时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用户的反感和抵触情绪。这对身处经济寒冬中的企业而言,无疑是一剂良方。
不仅是诺基亚在行动,谷歌、微软等IT巨头们都在努力成为这个领域的开拓者和领袖。2008年7月,Sense Networks公司推出了一款名为Macrosense的软件平台,这是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该软件平台采集和处理大量来自手机和汽车的匿名定位信息,通过自身附带的机器学习技术(machine learningtechnology),对从成千上亿不同时点的定位信息中涌现出来的每一条新信息加以分析。这些信息被收集到后台数据库中,通过对大量聚合了消费者行为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形成对消费者喜好和趋势的判断,结合手机用户的即时位置信息,从而能够借此把握消费者的即时需求,并提供满足需求的信息服务。
如果说google是在网络搜索的基础上建立了信息需求和信息满足的关系,Sense Networks则是通过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与个人用户之间的一对一关系,在虚拟世界中构建了一个真实世界的镜像,将个人用户(无论是现实中的,还是网络中的)的各类活动联系在一起,通过相似性以及其他统计学意义上的分析,以数字化的形式再现个人用户的线下行为特征。
这种用户行为特征的提取是支撑移动定位营销的基础,对营销活动而言几乎是无价之宝。
移动定位营销的“点、线、面”
人们已将移动互联网视为传统互联网之后的又一座金矿,而当手机与定位相结合,或许也能发掘出巨大的营销金矿。今天,手机在人们生活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早已脱离了单纯的通话工具,逐渐演变成为随身的信息获取、生活娱乐的必需品。如果我们将手机当做一种信息传递的工具而划入媒体范畴,其他媒体的使用时长、接触频次和随身性均无出其右。
3G时代,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将更为普及,基于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定位营销正在酝酿巨大的发展空间。
1定位即时需求
一直以来,营销人员受困于对象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体现在我们总是在一个模糊的状态下判断营销对象的现实状态与消费意识。
在传统的营销环境中,我们无法清晰地了解对象的即时需求,因此我们只能在晚间电视剧后投放生活类商品的广告,只能在报纸的财经版里面置入有关商用软件、房地产和汽车产品的信息,这种做法基于一种固定模式:商家知道关注这个媒体内容的消费者有可能是目标对象,他们将产品的商业信息同这些媒体内容放在一起,等待陌生的读者或观众来读取这些可能有用的商业信息。
然而,我们可以发现其中存在明显的问题,对于商家来说,这都只是理论上存在的受众,离商家真正想获得的实际买家仍然相去甚远。
借助移动定位技术,可以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的结合,推断出用户的即时状态并进一步明确其当前的消费需求和可能的潜在需求。目标对象由一个大规模、模糊的群體而逐渐清晰,成为一个个可以被“瞄准”的点。用户在逛商场时,手机会将其位置发送给周围数十个无线网络。
美国Skyhook Wireless公司同全球1亿个无线网络接入点相联系,收集了几百万个闲逛用户的位置,以便于公司为这些手机用户提供服务。如,某女性用户下午6点左右在超市附近,那么可以推断,她也许需要购买一些生活用品,也许还会在附近用餐。此时,超市的促销和附近餐厅活动等信息就应该正是她所需要的。信息既可以短信的方式主动向用户推送,也可与电子地图等数据库结合以备用户方便获取。
2定位生活轨迹
了解消费者是营销活动成功的基本前提,研究消费者是营销人员永恒的课题。从年龄、性别、学历、收入,到兴趣、爱好、工作、家庭、性格、生活习惯,这些林林总总的消费者特征无不与营销效果紧密相连。
然而,这些信息的获取成本往往又极高。问卷调查、电话访问、访谈,我们不断尝试新的市调方法,虽有成效,但始终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Sense Networks公司层曾对纽约苏荷区的居民区中大约400万手机用户的一举一动进行了长达一年的“跟踪”。在这段时间里,研究人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手机信号塔或当地的无线保真(Wi-Fi)网络追踪这些手机用户的行踪。对Sense Networks的研究人员来说,这些用户都是他们电子地图上“移动的点”。与即时定位得到“可瞄准的点”相比,“移动的点”为营销活动提供的信息将更加丰富。
通过一定周期的观察可以发现,每个点都有其移动的轨迹和模式,这些规律性的轨迹恰恰是我们求而难得的消费者生活习惯。我们能从移动的线路上分析出许多具有实质性的信息。
有的“点”是准时出门去往特定的写字楼的商务人士;有的“点”是周期性去超市,而平时很少出门的御宅族;有的“点”不再准时上班,行动轨迹变得散漫而没有规律,他也许失业了……这些看似个人化的信息根据不同的统计归类方法,便可成为了解不同类别消费者的重要商业情报。
这些情报不但可以作为即时营销信息传递的依据,还可以以此为基础分析消费者的潜在需求:他可能需要什么?他可能通过哪些渠道、在什么地方接触相关信息?哪些方式能对他的消费产生影响?
有了这些信息,个性化设置的营销资讯将不再是令人厌烦的信息垃圾,而有可能成为实用、贴心的“及时雨”。移动定位营销也不再是手机媒体的单兵作战,而是可以与传统营销方式结合,实现精准化的组合营销。
3定位归属群体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培养了人们的自我意识,人们害怕被淹没在人群中而失去独立和个性。另一方面,习惯从众的本性又促使着人们为摆脱现代都市中的孤独感而做着各种尝试。于是,一个悖论出现了。
网络的普及似乎为这个悖论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答案。在互联网上,这是一个“圈子”盛行的年代,人们因为某个“共性”聚集在一起:可以是从事同一行业,也可以是热爱制作手工模型,甚至可以是某品牌汽车的车主。归属感的极度缺乏正是“Facebook”、“开心网”等社交网站快速兴起,实现人气聚集的原因所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如“快闪族”从表面上看,是“无厘头”的游戏,实际上却体现了人们寻找归属感、寻求群体活动的心理需要。
每个“圈子”都有特定的消费习惯,移动定位技术能为我们解开“这些人群在哪”的困惑。一个城市总有几个地方是商务人士喜欢去的;酒吧川流不息的人中总有那么一些“常客”;大学生们总有几个聚会的“老地方”。把每一个酒吧、餐馆和街头角落想象成地图上的点,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个光顾这些地方的人为该点“投了一票”,一张极具商业价值的“消费地图”便跃然纸上。
如果说即时状态关注的是“点”,生活轨迹定位关注的是“线”,那么定位归属群体则是着眼于“面”。营销的目光再次回到“群体”。然而,与传统营销中模糊的受众群不同的是,此时的群体是借助移动定位获取数据,经过综合分析确定的,不同群体间具有明显的异质性。个性化的针对营销能够有效提高传播效果和营销效果,而以特定群体为目标的营销不仅能更好地控制营销成本,还能通过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影响,实现营销信息的多次传播,扩大影响范围。
值得一提的是,移动定位和手机支付这两项现今移动互联网领域最热门的业务,经过联合之后或将散发出令整个移动互联网领域赞叹的光芒。
用户的实际购买情况是直指消费行为的核心信息。手机支付不仅仅单纯地意味着一项全新的支付手段,这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支付方式能对使用者的消费行为进行全面的搜集,配合其背后所建立的消费信息数据库,营销人员能够轻易地掌握何人、何时、何地、花了多少钱,购买了何种商品,这些数据是用户消费行为再现的基础。
当移动定位服务为營销人员显示出用户即时的位置信息时,配合上手机支付业务所带来的用户以往的消费行为信息,将能够进一步完善对用户的即时需求的判断。试想,如果每周末你在超市里都会购买一罐可口可乐,并且经常观看足球赛,那么当某个周末即将进入超市时,一则手机信息提示可口可乐公司正在进行买一提便可参与“喝可乐,赢欧冠决赛球票”的活动,那么这个周末你也许就不会只买一罐,可能是一提,甚至是一箱。
这便是位置信息、时间信息、用户个人信息、用户消费信息相互配合所带来的效果,借此营销人员可以几乎完全判断出用户即将进行的消费行为,最大可能地发掘潜在消费能力。
“隐私权”:你愿意被定位吗
你愿意被“跟踪”么?移动互联网的移动定位营销方式能够为用户提供满足即时需求的服务,这种主动式的精准营销对于企业和商家而言无疑是一种节省营销成本、提升营销效果的绝佳之策。但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是,用户是否愿意个人信息被商家这样使用呢?
2009年4月14日,欧盟指控英国没有遵守欧盟的信息隐私法规,将针对英国未能保护好网民隐私而采取法律行动。这源于英国一家广告技术公司Phorm推出用于记录网民上网习惯的系统,其目的是提高广告投放的目标精准度,而这一系统获得了媒体的集体认同。
2009年中央电视台“3·15”晚会上,被曝光的山东某地区移动公司将用户个人信息出售给一些商业机构来获利,造成用户个人隐私流失的事件已经引起了全国消费者的愤怒。这凸显了影响移动定位营销的关键性问题:是否侵犯用户隐私?
如果将营销置于移动互联网中,核心便是用户信息,这些信息足够精准,以至于在某些时刻或环境中,已经有意或无意地冒犯了用户的私人空间。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个人隐私,对“隐私权”的争议已经成为制约移动定位营销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毕竟,谁都不愿意生活在被监视的环境中。
移动通信被动定位问题探讨 篇4
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有线通信走向了无线通信、移动通信。通信系统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对通信设备的定位就是一个重要的要求。对移动设备的定位, 根据定位系统组成的不同可以分为基于移动台的定位、基于基站网络的定位和GPS辅助定位等。其中基于基站网络的定位一般属于被动定位的范畴。
二、定位系统要求
对移动设备的定位, 是移动系统自身任务和业务的需要, 其中收费系统和一些特定服务内容要求对移动设备所处的位置做出估计。
1996年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公布了E-911定位需求, 明确规定了提供E-911定位服务将是各种蜂窝网络, 特别是3G网络必备的基本功能。在其后的几年对定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FCC在1999年对定位精度提出的要求是:对基于网络的定位, 当精度为100m时, 准确率要达到67%, 当精度为300m, 准确率要达到95%;对于基于移动台定位的精度要求更高。在FCC的推动下, 移动台定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基于基站网络的定位, 对移动台没有特别的要求, 对于合作移动设备和非合作移动设备都可以实现定位, 如果是用于一般的通信服务, 就不需要对移动设备做任何的修改和要求, 对基站也可以不用修改或只做很小的改动。如果是对一些要求精度较高的定位服务, 则需要增加专门的设备。
三、基于基站网络的定位
基站网络对来自移动台的信号参数进行测量, 根据定位算法计算出移动台的位置, 这种定位方法称为基于基站网络的定位, 这些信号参数的测量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基站来完成, 在网络侧进行定位结果的计算, 因此也称为以网络为中心的定位系统。定位的过程是各个基站的接收机同时对移动台发射的信号进行测量, 并根据相应的定位算法确定移动平台的位置。根据测量参数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定位方式。
(1) 场强定位, 该定位方法可根据无线信号的大尺度传播模型, 利用移动台接收到的信号场强与移动台至基站的距离成反比的关系, 通过检测接收信号的场强值, 利用事先测量出的网络覆盖范围内不同位置上的场强分布的数据库来估算出移动台的大致位置。这种定位法对环境变化敏感, 在多径衰落信道条件下的定位精度不高。
(2) 到达时间定位, 测量电波从移动台到基站接收机的传播时间, 根据传播时间就可以知道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 移动台应该位于以基站为圆心, 移动台到基站的距离为半径的圆上, 多个基站确定多个这样的圆, 在二维平面情况下, 移动台的位置由两个圆的交点来确定。
(3) 到达时间差定位, 移动台和两个基站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差, 因此从移动台发送的信号到两个基站时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利用这个时间差可以算出移动台的估计位置。在二维平面上, 移动台位于以两个基站为焦点的双曲线上, 两条相交的双曲线就可以确定移动台的估计位置, 可以, 利用一些先验知识来辨别出真实目标的位置。在平面上, 三个基站就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4) 到达角定位, 在基站通过阵列天线测出移动台信号的入射角, 从而形成了从基站到移动台的径向连线, 在二维平面上, 多个基站就有多根这样的射线, 它们的的焦点就是待定移动台的位置。在3G移动通信系统中, 智能天线技术已经广泛应用, 基站能够准确的测量出AOA值, 实现AOA定位。
(5) 混合定位方法, 在基站上可以通过测量得到移动平台信号的强度、到达角、到达时间以及到达时间差, 可以综合利用这些测量信息对移动平台进行定位, 常用的混合定位方法是TDOA/AOA、TOA/AOA混合定位法, 其实质是不同类型的曲线相交确定目标的位置。
以上几种定位方法, 各有优缺点。场强定位方法简单, 但是精度低。AOA定位算法容易, 但是采用需要阵列天线进行角度测量, 并且角度测量精度难以提高, 因此定位精度也较差。利用TDOA和TOA定位方法虽然要增加测量难度, 但是时间测量精度可以达到比较高的程度, 从而使定位精度比较高。对于定位空间中的任一点, 不同定位方法的定位精度是参数测量精度、基站空间位置和目标位置的函数。
对于一般定位要求来说, 时差测量精度为1/2码元宽度就可以了, 这也是一般移动通信系统可以做到的, 可以满足定位精度要求。如果是特殊要求就要提高时差测量精度, 有时还需要增加测量站, 对通信信号到达时间差的精确测量是被动定位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四、非视距定位
对于移动台定位来说, 通信信号的传播环境是相当复杂的, 特别在城市里, 信号的传播很难是直线传播的, 并且还存在多径传播的问题, 因此根据信号直线传播所确定的视距定位算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 其可信度大打折扣, 因此非视距情况下的定位算法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多径传播是移动台信号以多条路径经过周围许多物体的反射和衍射, 到达基站接收机的现象。多径的存在可能使一个信号在相位、幅度和延时上发生变化, 多径传播造成的误差的严重程度由多径信号的相对幅度、相位、延时等确定, 多径传播是造成各种信号特征测量值出现误差的基本原因, 是造成AOA和场强定位法定位不准确的主要原因。在TDOA或TOA定位中, 即使在视距传播的条件下, 多径传播也会引起时间测量误差。对于多径传播的抑制可以借助于窄带相关技术、选通相关技术、MUSIC、ESPRIT等算法实现。
移动台和基站之间存在障碍物, 上行信号没有直达路径到达基站接收端, 信号是通过反射或衍射的方式到达基站接收机的现象称为非视距传播。Nokia的现场测试结果表明, 在GSM网络环境中的平均NLOS误差达到500-700m, Korea Telecom在IS-95网络中的测量结果表明平均NLOS误差达到589m, 此外平均NLOS误差随移动台与基站的距离增大而线性增大。因此, 相较于视距情况下产生定位误差的原因, NLOS会产生更大的误差, 是各种定位技术产生定位误差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NLOS误差的抑制和消除, 主要是抑制测量值中的NLOS误差, 使测量值尽量接近LOS时的测量值, 如Wylie方法, 残差加权算法, 预测修正Kalamn波算法等, 至今仍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NLOS的误差抑制问题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五、信号的可观测性
移动定位 篇5
黄健铭(微信号iamdaote)2013-12-05 18:00
12月4日4G终于发了第一批牌照,工信部对于三个视如己出的运营商兄弟,毫无悬念地给了三张TD-LTE牌照,让3G时代的各一张不同的牌照成为了历史。4G时代正式到来,2014年的移动互联网,又是一片全新的光景。
手机游戏重度化
现在市场上主流的手游分为两个类型。第一类型是以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捕鱼达人、天天酷跑为代表的这类休闲型的轻度游戏,它们通常以玩局数、短时间为特点,不需要玩家长时间在线,适合利用坐车、排队等碎片化的时间来玩;第二类型是以逆转三国、我叫MT、大掌门、百万亚瑟王、炉石传说这类的卡牌游戏为主,卡牌游戏顾名思义以卡片的手机兑换,合成交换,升级为主,以更好的卡牌提升自身的战斗力,进行任务或者对战,适合有端游、页游游戏基础的用户玩,对游戏合成系统认知较高,每次玩的时间较长,需要多次重复地进行战斗,获得更好的卡牌。
这两种类型的手游都有共同点就是花费的手机流量较少,需要的时间较少,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单机的操作,在完成一局或者一次战斗以后需要上传数据到服务器的时候才会消耗流量,适应于2G,3G时代。也因为这样,在端游市场上大放光彩的重度游戏,ARPG,DOTA这些类型的游戏,由于实时性较强,互动性较强,目前推出的几款游戏中,大部分都需要在WIFI环境中进行,网络环境的制约也使得这些游戏不能够在移动环境下大规模地流行起来。而4G网络的出现,恰恰为手机游戏的重度化带来了基础,最高达100M的带宽,比起现有的电信ADSL的拨号上网有过之而无不及,即便是目前在青岛、广州几个地方测试的“低速”下载,也能够达到4-6M,这样的速度对于重度游戏来说非常适合。
网络流传的一张图片,在去年就广泛传播的魔兽世界的手机版本,目前看来在4G环境中会越来越接近现实,试想大家的副本衍生到手机的情况下,一堆拿着手机的人在咖啡厅里大声呼喊,“把怪拉住拉住,DPS全力输出伊利丹!!奶上奶上!”相对于网吧来说,任何地方都能成为手机重度游戏玩家的聚集地,如果最终能实现端游手游互通的话,会让游戏这块蛋糕越做越大!
视频app的高清化
目前市面上几款视频类型的app,不论是腾讯的微视,还是传统的9158、六间房、YY的移动客户端,还有一些美女直播之类的,以微视频为卖点的视频类的app,都存在模糊不清、画面卡、声音不清晰的问题,用户体验非常不好。如果是视频交友的app,连你连交友的样子都看不清楚的话,我估计很多人就此已打消这个念头了。在4G时代,随着带宽的大幅度的增加,视频的高清化、高质化、长时间化成为必然。在移动设备上,不必再通过下载才能看到高清的视频,而是在更多的交友视频软件中能够清晰可见到对方毛孔的高清视频,让交友更加真实,人与人的距离更进一步的拉近,视频对话将取代语音对话成为主流,随时随地查看你的爱人身处的环境,随时随地了解你父母的现状,随时随地进行视频拍摄对话。4G时代,让交流不再冷冰冰,用真实的感觉,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温暖。推而广之的话,如果你在一个三线城市,只要也是普及了4G的话,实际上看病都不用来北京了,到时你不是挂协和的号了,而是下载一个协和的app即可看病,这样想想是不是很美好!
定位app的精准化、实景化
现有的网络定位经常在距离真正目的地有50米左右就已经无法再精准的定位,而且2G、3G网络速度较慢,在很多遮挡物的环境中经常造成信号的丢失而无法定位,这也造成很多概念性的产品无法实现。例如之前某品牌推出的儿童保护产品,在一些密集的居民楼,比如城中村地区进行定位的话,定位距离可能会相差50米,而在50米范围内可能就意味着4栋的居民楼,每栋居民楼有10层,想在这么密集的人群中找到你的孩子,完全是天方夜谭!
当4G网络覆盖的情况下,定位可以更精准,可以通过更多的数据来进行定位操作,让误差降低到几米之内,让之前一个段子里面的两人相距125px成为现实。当然这个也不能全依赖网络,和硬件的功能以及我们伟大的北斗也有一定关系。所以想提前实现更精准的定位,可以采取加入实景图片,在定位过程中每隔一定距离自动调用摄像头拍摄一张实景的照片,然后与数据云里面的图片进行比对,自动调整定位距离,并且上传图片,方便查看人工的位置。
这种场景之下,对于一些路痴、路盲或者对在陌生环境中要进行定位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有用的事情,无论你在哪里,只要你开通了软件,都能准确快捷地找到你,让路彻底整合在手机里,能大大方便了出游,保证老人小孩的安全以及O2O的餐饮服务商店全方位的应用。
多说一句展望的话,玩过极品飞车的朋友,是否可以大胆想像一下,和你的高中同学玩的时候,路线直接从高德地图上选取实景,比如是从高中的学校到你们一起呆过的公园,既玩游戏又重温一下当年的时光,so high!
移动定位 篇6
关键词:物流;移动定位;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506 文献标识码:A
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物流产业的高速发展,物流企业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加上油价节节攀升,如何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输效率,成为各物流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关键。研究表明,我国物流企业中运输成本在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例在50%以上,并且物流水平越高,运输成本在企业整体运营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高。物流企业必须对车辆进行动态控制,合理调度,优化运输方案,从而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安全也是物流运输的一大问题。近年来,我国交通安全事故频发,很大一部分就是货物运输的安全事故,特别是贵重货物和危险品的运输。
移动定位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一个重要支撑技术,至今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善。将移动定位技术和城市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可以为客户和物流企业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将对物流的优化组织、科学管理,提高物流企业的工作效率,保证安全,增加企业利润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现代物流运输
物流是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中间库存、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一般认为,物流具有运输、保管、装卸、包装四个基本功能, 从物流管理者的角度看,物流的四项基本功能是物流业发展的中心内容。其中物流运输是使商品产生价值增量的过程,是物流的核心。物流运输包含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运输,也包含消费地向消费者配送时的运输回归。
降低货物运输成本,缩短货物送达时间,随时掌握货物在途中的状态,是整个物流运输管理中的重要环节.近年兴起的移动定位技术恰恰能满足货物运输这些方面的需求.
二、移动定位技术
1.移动定位技术概述
移动定位技术是在移动通信网络中获取移动终端位置信息,并且在电子地图系统支持下提供用户所需要的方向、位置等信息。国际上对移动定位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自动车辆导航系统(AVL),最早的定位服务源于1996年美国政府FCC(美国联邦通讯委员会)对突发事件服务制定的强制性法规(E-911法规)。我国移动运营商提供定位服务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发展很快,也已经比较成熟。目前的移动定位方案,根据进行定位估计的位置、定位主体及采用的设备的不同可将对移动台的移动定位方分为三类:基于移动台的定位方案、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GPS铺助定位方案,以及组合定位方案。
2.基于GSM网络的定位原理
GSM定位技术是基于现有的GSM移动通信网络实现移动台(手机或GSM移块)位置的确定。基本原理是通过测出电磁波从发射机(移动台)传播到多个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或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移动台的位置。电磁波从发射机传播到接收机的距离与电磁波传播时间成正比,若电磁波从目标发射机到第个固定位置接收机的传播时间为T,电磁波传播速度为C,发射机的位置坐标为,接收机位置些标为,则发射机必定处在以为圆心,以为半径的圆上。在多个接收机上进行上述计算,则目标发射机的二维位置坐标可由三个以上圆的相交点确定。
通过三个基站可以确定出发射机的当前位置坐标,测出电磁波从发射机传播至多个基站的传播时间或时间差来确定目标移动台的位置。定位原理如图 1所示。
从该方程组可解出所要的发射机的当前坐标。
三、系统结构功能及实现技术
1.系统构架及功能
基于移动定位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主要由车载移动定位模块、GSM网络服务系统和调度信息中心组成,调度中心配有先进的GIS。
当物流运输车辆装车出发后,车辆只需间隔一段时间向调度中心发出一个信号,GSM服务网络通过三个基站可以确定出车辆的当前位置,然后通过GSM通信网络传给监控调度中心,调度信息中心将接收到的位置坐标以及其他数据进行处理后,与GIS系统的电子地图进行匹配,在电子地图上对车辆的准确位置进行直观显示。通过这样,调度中心的管理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运输车辆的动态信息,如位置、速度、行驶状态等。并且可以通过与交通管理系统、气象信息系统的接口根据运输车辆所在区域交通流量状况和沿途天气情况对运输车辆行驶路径进行优化。
2.系统主要实现技术
(1)调度信息中心
信息管理中心主要有运输车辆管理,GIS信息(最优路径选择)管理,物流资源和需求管理,以及与其他系统的接口功能。
调度信息中心的核心功能是实现对运输车辆的动态管理。该系统利用GSM/GIS技术,提供一个动态的电子地图,可以动态掌握整个运输网络车辆状态和物流需求状况。可以为物流企业管理人员提供准确的车辆定位查询,最优路径选择以及其他一些管理功能。被授权的客户也可以用公司所提供的用户密码登录该管理系统行信息查询。
调度信息中心和车载终端进行通信的时间间隔是可以改变的,根据车辆的实际运行状况和应用需求,系统动态的控制信息发送间隔,在满足实时监控需要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
(2)定位技术以及通信网络
移动定位技术是21世纪一项很重要的增值业务,较之传统的GPS定位技术具有费用低,不受树木、高层建筑遮蔽影响,初次定位时间短等优点。
在移动通信网络中,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市场应用广泛,目前已遍及我国大部分地区,技术上很成熟可靠性高,误码率低。GSM定位技术的定位精度在50-100米之间,满足该系统的精度要求。所以,该系统利用GSM移动通信网络进行定位和通信。
四、结束语
作者提出了建立结合移动定位技术和GIS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本文的设计思想符合现代物流企业对运输车辆动态控制的需要,对降低物流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利润起到积极作用。
该系统在具体实现中还存在许多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很多设计思想还很难从应用层面上得到解决,但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建立基于移动定位技术的物流运输管理系统必将成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作者单位:烟台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缪六莹.物流运输技术管理实务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0-125.
[2]佚名.论物流的概念、功能及发展趋势[J].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 1999,2:45-47.
[3]韩斌杰. GSM原理及其网络优化[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89-102.
国内移动社交媒体定位识别研究 篇7
关键词:国内移动社交媒体,定位,多维尺度分析方法
1 前言
近十年来,随着互联网Web2.0[1]。随着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将社交圈搬上手机,这导致了传统社交媒体的没落。然而现有的移动社交媒体,如QQ,微博,微信等,其功能大都集中于即时通信,内容分享,个人信息展示等,出现了产品雷同化的现象,导致目标人群定位不明,致使大量用户流失。对于移动社交媒体来说,最为迫切的问题是识别自己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定位以及与竞争者的区别。然而对于新兴的移动社交媒体,这些在理论上目前都还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国内外学术界对此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导致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都是靠直觉,或者将所有能想到的功能都集于一身,使得用户不知所措。
2 文献回顾
“社交媒体”是一种以用户自行生成和共享内容为特点的新媒体,它是建立在Web2.0的基础上。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内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但一个本质问题却遭到忽略,即如何在互联网技术产品不断多样化的背景下定义“社交媒体”并对其进行定位[2]。
欧洲商学院教授卡普兰给社交媒体做出了如下定义:社交媒体是一类允许用户创建和交换生成内容的应用,该应用是建立在Web2.0的思想和技术基础上[3]。基于此,本文将移动社交媒体定义为:移动社交媒体是一类建立在移动互联网基础上且允许用户创建和分享内容的应用。
有了如上定义就能对现有的移动社交媒体进行定位分类,欧洲商学院的学者们设定了“自我表达”和“社会存在”两个维度,通过测量不同移动社交媒体在这两个维度上的表现,对其进行定位分类。而加拿大的学者詹·基茨曼(Jan Kietzmann)则更进一步,他提出了蜂窝理论(如图1),将移动社交媒体的属性分成7个模块:揭示身份、对话、共享、揭示个体“存在”信息、建立互动关系、建立名望/可信度和建立社区[4]。本文参考上述文献,确定了移动社交媒体的几个重要属性——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并根据这些属性对其进行定位。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国内现有的移动社交媒体——QQ、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猫扑、豆瓣、微视、陌陌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这些移动社交媒体的用户对其在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这8个属性上的评价,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分析用户心目中对这些移动社交媒体的感知偏好,探讨用户感知结构差异,为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策略提供参考。
本研究主要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通过一组直观的空间图来表示研究对象的感知和偏好,即用多维空间中的点表示不同移动社交媒体之间的感知或心理测量关系[5]。空间图的各维度代表一个以上的属性,可以通过观察坐标轴和各个品牌的位置解读空间图,从而可以得知哪个品牌更加注重哪个属性,据此可以对其进行定位。
4 数据收集
根据《中国社交媒体-统计数据和趋势》显示,我国社交媒体的用户年龄段主要分布在21~30,占比49%,因此,主要该人群发放问卷,要求被调查者就问卷中的各个品牌属性进行打分,分值越高,代表该属性越受偏好。林震岩认为,进行MDS分析,只要一份问卷就行,但为了有更高的代表性,所以搜集更多用户的意见再进行分析[6]。因此本文通过网站问卷星(http://www.sojump.com/)共发放20份电子问卷,回收20份,其中有效问卷15分,有效回收率为75%。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择用8个属性来评价移动社交媒体的表现,这8个属性分别是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
9个品牌的移动社交媒体受访者的样本容量为15.其中女性占40%,男性占60%。93.99%的受访者年龄在21~25岁,6.67%的受访者年龄在26~30岁。其中微信的使用率为100%,新浪微博的使用率为53.33%,腾讯微博的使用率为13.33%,QQ的使用率为80%,人人网的使用率为33.33%,豆瓣的使用率为13.33%。受访者通过移动在线媒体进行写日志的占40%,发照片占53.33%,更新状态占66.67%,分析新鲜事占60%,留言、跟帖占73.33%,玩游戏占6.67%,与好友即时聊天占86.67%。
5 实证分析
5.1 移动社交媒体具体属性表现比较分析
表1分别列出了QQ、微信等9个移动社交媒体在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8个属性上的平均得分。
从表1中可以看出,在这9个移动社交媒体中,表现最好的是微信,在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5个属性上都排名第一,在交友、建立社区、新闻浏览三个属性上排名第二。QQ表现得也比较好,在交友、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三个属性排名第一,在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娱乐/游戏、新闻浏览这几个属性上排名第二。新浪微博有自己的特点,虽然它的属性排名都不是很靠前,但是在新闻浏览这个属性上排名第一。其他几个移动社交媒体品牌在各个属性方面都表现一般,其中腾讯微博排名较靠前的属性是分享内容,排名第五,人人网排名较靠前的属性是交友,排名第三,猫扑排名较靠前的属性也是分享内容,但是只排第六,微视跟豆瓣都是在分享内容这个属性上比较突出,但还是没有竞争力,排名分别为第七跟第八名,陌陌最突出的是其交友属性,排名第四。
5.2 移动社交媒体定位感知图的构建与分析
5.2.1 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感知图
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绘制用户对QQ、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人人网、猫扑、豆瓣、微视、陌陌这9个国内移动社交媒体的感知图。通过计算Young应力公式1的应力值(Stress)和模型决定系数(RSQ),对移动社交媒体,二维感知图的应力值为0.02565,模型决定系数为0.99698,接近1,根据Kruskal的解释,应力系数0.2以上(不好)、0.1 (还好)、0.05(好)、0.025 (非常好)、0.000 (完美)[6]。因此本文的二维感知图拟合度非常好。
根据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品牌在感知图中所处的位置(如图2所示),它们在各个属性方面的表现以及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和竞争关系也可以通过空间感知图表现出来。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各属性的得分为应变量,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各维度的坐标值为自变量(X),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可以在感知图上得到各个属性向量。回归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
如交友=b1×X1+b2×X2
交友的属性向量与感知图维度1的夹角为θ,
θ=ARTAN (b2/bl)/3.14159×180
各移动社交媒体在不同属性上的表现可以通过感知图中的属性向量说明,将感知图中代表各个移动社交媒体的点向属性向量上引垂线,该垂线段越短,代表该移动社交媒体在这个属性上的表现越好。
如图1所示,QQ和微信在感知图中的位置比较靠近,说明这两种移动社交媒体在消费者心目中定位比较类似,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竞争关系。腾讯微博和人人网距离原点比较近,说明这两种移动社交媒体在各个属性上表现都比较良好,其都定位在属性齐全,功能强大上。其他几种离原点都比较远而且彼此之间间隔也较远,说明这些移动社交媒体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是异质化的。
5.2.2 定位感知图中的维度
感知图中的维度是用户用来感知和评判移动社交媒体的优劣的标准。为了识别维度的含义,分别将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两个维度上的坐标作为因变量,以各个移动社交媒体在交友、即时通信、分享内容、建立互动关系、建立社区、个体信息展示、娱乐/游戏、新闻浏览这8个属性方面的平均得分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通过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相对较大的自变量来解释感知图的维度[7]。
对移动社交媒体感知图的第一个维度进行回归时,最后得到的回归模型中保留了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分享内容这三项为自变量,排除了其他5个自变量,回归模型的R2为0.992,调整后R2为0.987.在对第二个维度进行回归时,最后得到的回归模型中保留了新闻浏览和交友这两个自变量,排除了其他6个自变量,回归模型的R2为0.990,调整后R2为0.987。回归方程如下:
回归模型结果说明用户在感知和评判移动社交媒体时,采用的最重要的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建立互动关系、分析内容和交友,第二个维度是新闻浏览和交友。对于维度一来说,三个自变量的回归系数都为正,说明坐标轴的左边建立互动关系、分析内容和交友这三个属性得分低,而右边得分高。对于维度二来说,新闻浏览的回归系数为正,而交友的回顾系数为负,说明坐标轴的上方,新闻浏览属性得分高,交友属性得分低,而坐标轴的下方,新闻浏览属性得分低,交友属性得分高。
6 讨论
就国内移动社交媒体的空间感知图来说,右下方区域代表在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即时通信、娱乐/游戏这几个属性表现非常良好,而且距离属性向量越近,代表该属性越好。从图中可以看出,QQ和微信在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即时通信、娱乐/游戏、个体信息展示、建立社区以及分享内容这几个属性上都表现非常好,属于全面优势定位。因此这两种移动社交媒体今后应该继续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定位。而新浪微博跟腾讯微博在新闻浏览方面表现得比其他社交媒体要好,属于特色定位,而人人网在图中的位置比较靠近原点,而且处于各个属性向量的正向位置,其定位比较中庸。陌陌虽然只有在交友属性上是正向,说明其定位在差异化上,但是其交友属性还是不及QQ和微信,因此陌陌想要保持竞争优势,则必须进一步强化其交友属性,并且还须想法进一步提高其在个体信息展示、建立互动关系、即时通信上的属性水平。猫扑、豆瓣、微视则处于弱势定位区域,比较现实的定位调整是提高在新闻浏览、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分享内容这几个属性的水平。或者只提高其在新闻浏览、分享内容以及建立社区这几个属性水平,达到差异化的目的。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感知图的右上方区域还是比较空的,属于“蓝海”领域,还是有很大的市场机会。
7 结论
本文采用多维尺度分析方法描述了用户对国内9大移动社交媒体的空间感知图,说明了消费者对这些移动社交媒体的感知,以及它们在用户心目中的定位,并根据它们在感知图中的位置做出了分析,且对各种移动社交媒体未来的定位调整方向提供了改进建议。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用户在识别国内移动社交媒体的定位时,主要考虑交友,建立互动关系,分享内容以及新闻浏览这两个维度。因此,移动社交媒体要想改进产品定位也因从这两个维度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百度文库.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1-16].http://wenku.baidu.com/link?url=5q5BgCmpR5yAS_vpxMN-Cjk2Plye-kj6ciZ9Mvhix84DiLgn4-A5uhq4qfUIKVun-hPZFE6rddIs8tRAUnxRPG5vGF-L5PtNlmfEHcpP6m.
[2]徐天博,曹雨齐.社交媒体:不同偏好的多样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0-30(B006版).
[3]Andreas Kaplan,Users of the world,unite!Th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Horizons,2010,53(1):59-68.
[4]Jan Kietzmann,Social media?Get serious!Understanding the functional building blocks of social media[J].Business Horizons,2011:241-251.
[5]纳雷希·K马尔霍特拉.市场营销研究:应用导向[M].5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419-422.
[6]林震岩.多变量分析-SPSS的操作与应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36.
移动定位 篇8
从联合浦发银行推出三账合一的“中国移动浦发银行联名卡”到放弃标准之争和中国银联“一笑泯恩仇”, 今年六月, 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领域迅速布局。
6月18日, 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携手发布以“移动金融, 改变生活”为主题的战略合作产品发布会, 并推出了四款战略合作创新产品:中国移动浦发银行联名卡及演进产品 (NFC技术手机) 、手机汇款、全网客户话费代缴和生活缴费。6月21日, 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签署了《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与中国银联股份有限公司关于移动支付业务合作框架协议》。
标准破冰≠放弃2.4GHz标准
在移动支付领域, 以中国移动为首的电信运营商主推的2.4GHz标准和银联主推的13.56MHz标准的技术标准之争一直被业界认为是限制其规模发展的瓶颈所在。根据此次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框架协议, 双方将在移动支付领域展开深度业务合作, 共同探索基于移动通信网络、通过SIM卡等安全载体承载银行卡账户的移动支付产品, 并在近场支付技术标准、NFC手机产品检测、可信服务管理平台 (TSM) 互联互通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同时, 这一协议的签订也标志着移动支付标准之争尘埃落定, 未来13.56MHz标准将成为移动支付的主流。据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透露, 接下来双方将在50个城市进行试点。
“标准之争背后的意义是对行业主导权、话语权的争夺, 更进一步是基于两种标准的上下游生产厂商的博弈,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表示, “但中国移动和银联达成合作并不等同于放弃2.4GHz标准。”
中国移动内部人士也向记者表示, “未来中国移动的重点是采用13.56MHz标准的NFC, 2.4GHz标准会逐渐淡化, 但是并不等于完全放弃, 还是会有一定的市场, 比如将SIM卡与一卡通解决方案结合起来在行业应用中推广”。
联合金融业打造大平台
移动支付是一个涉及到诸多产业的融合业务, 那么在标准之争落幕, 市场以13.56MHz标准为主要标准的情况下, 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将如何定位呢?
零点咨询IT电信总监曾韬认为:“移动支付具有很强的金融性质, 电信运营商不能总想着去做行业主导, 而应该以参与者的心态先谋求发展, 再提升话语权。对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而言, 用户和服务网络是其最大的优势, 中国移动入股浦发银行, 化敌为友是一种非常好的参与模式。”
日本的NTT docomo是全球移动支付业务开展得最好的运营商之一, 它通过注资的方式掌控产业链, 在几年间先后注资三井住友信用卡公司和瑞穗金融集团的关联企业UC card公司, 并得到了规模回报。三井住友银行和NTT docomo联合推出的ID借记卡业务使得NTT docomo的移动支付业务突破了小额支付的界限;DCMX信用卡业务则使NTT docomo的移动支付业务渗透到消费信贷领域。
但在中国, 受各种政策和制度的影响, 电信运营商想要掌控整个产业链显然不太现实。和君咨询合伙人许宁表示, 电信运营商应该去搭建一个平台, 即在产业链的两个端点——商家和消费者之间, 整合金融、设备商等, 共同打造一个大的移动支付平台;同时, 对电信运营商来说, 移动支付只是一种工具, 是其大智能管道 (包括通信、支付、位置、身份等) 的功能之一。
从移动支付向移动互联网支付演进
关于此次中国移动和中国银联的合作, 中国移动董事长奚国华表示:“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衍生出很多业务, 手机支付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目前我们和银联的标准已经统一, 平台也搭建起来了。对我们来说, 下一步要尽快把NFC的功能内置到手机中去。对金融开放SIM卡空间, 把手机的一些空间拿出来, 给支付领域使用。”
中国移动内部人士也向记者明确表示, 中国移动对于移动支付的定位是开放平台中的一项基础功能, 同时中国移动的下一步工作就是“统一”, 包括各种标准的统一 (如终端、芯片等硬件标准) 以及与中国移动原有业务和产品的统一, 中国移动与浦发银行的合作则更是使得中国移动在移动支付领域如虎添翼。
对于运营商做移动支付, 业界专家张鑫则表示:“3G时代, 移动支付的概念应该升级为移动互联网支付的概念。原有的网银和第三方支付等手段现在基本上都可以直接过渡成为移动支付手段。传统互联网的东西直接过渡到移动互联网大部分都是适用的, 但要发挥移动互联网的优势, 却还远远不够, 而这就是运营商的机会!”
移动定位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9
移动定位 技术已经 与紧急救 援、医疗 、航海等 方面息息相 关 , 在服务于 大众日常 生活的同 时 , 也为国家在 某些领域 带来极大 的便利。FCC(美国通信 委员会 ) 对E911的提出促 进了LBS ( Location Based Service ) 的发展 ,同时近年 来互联网 的高速发 展在某种 程度上加 快了移动定 位的发展 。尽管如 此 ,定位精度 还远远不 能满足需求 。不过可 喜的是 ,当下互联 网、物联网 等的高速 发展 ,以及全球 化的定位 系统 , 比如我国 正在自主 发展、独 立运行的全 球导航系 统———北斗 卫星导航 系统 (Bei Dou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 、美国军 方研制的GPS (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 、俄罗斯 的格洛纳 斯GLONASS ( 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欧盟的伽利略 (Galileo Positioning System ) 等 , 说明定位 技术在一 个地区 , 乃至全球 有着举足轻 重的作用 。
目前 , 网络、终 端以及多 种技术相 互结合成 为移动定位 的技术主 流。在移动 定位方面 主要的工 作是提高定 位的精度 , 不断改进 原有技术 以及对新 技术的研 发 ,如对室内 定位目前 所存在的 技术上的 欠缺 ,是当下亟 待解决的问 题。在移 动定位技 术方面 ,已经基本 上能够满足 广大用户 的需求 ,各种定位 技术相互 借鉴 ,扬长避短 ,定位精度 日渐提高 。
1 移动定位性能指标
评价移动 定位性能 的优略 , 主要对定 位精度、 响应时间、定 位复杂度 等进行评 价。
1 . 1 定 位 精 度
定位精度 是指空间 实体位置 信息坐标 与真实位 置坐标之间 的差异 ,是定位性 能最重要 的指标。
( 1 ) MSE 与 RMSE
其中 ,(x,y) 为真实坐 标位置 ,(x′ ,y′) 为空间实 体位置坐标 。
( 2 ) 克拉美罗 下界
克拉美罗 下界 (CRLB) 对无偏估 计规定了 下界。用MSE或者RMSE对CRLB的逼近程 度进行判 定。
( 3 ) 累积概率 函数
累积分布 函数 (CDF) 是对概率 密度函数 (PDF) 的积分 ,表征在某 个范围内 随机变量 所能发生 的概率。
( 4 ) 圆 ( 球 ) 误差概率
圆 ( 球 ) 误差概率 (CEP), 又称之为 圆形公算 误差 , 表征事件发 生于规定 范围内的 概率。
( 5 ) 几何精度 因子
几何精度 因子 (GDOP) 指GPS测距误差 造成接收 机与空间卫 星间的距 离矢量放 大因子。 表示为 :
其中 ,A为系数矩 阵。
在二维定 位系统中 ,GDOP表示为 :
( 6 ) 相对定位 误差
相对定位 误差 (PRF) 为定位范 围最大圆 ( 球 ) 半径与定位 精度的比 值 ,表示为 :
1 . 2 响 应 时 间
响应时间 指从终端 或网络发 出定位请 求之后 , 到成功返回满意结果所用时间。响应时间越小,定位性能越好。
1 . 3 定 位 复 杂 度
定位复杂 度分为定 位算法复 杂度和网 络建设复 杂度。定位 复杂度与 响应时间 相关 ,定位越复 杂响应时 间越长。
2 移动网络定位技术
移动网络 定位技术 是目前应 用最为广 泛的定位 方法 , 市场上大 部分移动 终端或者 手持式移 动设备都 配备这种功 能 ,比如全球 移动通信 系统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 以及码分 多址CDMA (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 这两种无 线通信技 术。以Cell - ID、WLAN、WSN为媒介 , 根据网络 拓扑 , 对移动网 络定位有了 划分。
2 . 1 基 于 蜂 窝 网 络 定 位 技 术
蜂窝网络 定位属于 无线电定 位范畴 , 它所定位 的对象是针 对于静止 或者慢速 移动的对 象 ,比如手机 或者其他手 持式设备 。MS、移动网络 , 以及由卫 星定位系 统为定位基 础 ,结合前两 种而形成 的定位方 法。采取 蜂窝网络定 位 ,主要是采 取对信号 到MS的时间、 时间差、 角度进行测 量 ,通过适当 合理的计 算估计出 地理位置[1]。
蜂窝网络 定位在很 大程度上 受到多径[2]、NLOS[3]、多址接入 [4]、BS数目的限 制。为了 降低这些 因素的影 响 ,针对NLOS采取校正 、加权、 几何约束 等方法 ; 针对多址干 扰 ,在改进算 法的同时 ,还对网络 的物理层 进行检测 ,或者对应 用干扰抵 消的方法 。
2 . 2 基 于 WLAN 定 位 技 术
WLAN定位技术 利用Wi Fi终端 ( 如笔记本 、PDA以及智能手 机等) 扫描无线 局域网协 议中定义 的参数 , 主要使用接 收信号强 度或者信 噪比信息 进行定位 。WLAN定位技术 有两种工 作模式 , 一种利用 工作基站 (AccessPoint , 也称访问 点 ) , 另外一种 是Ad Hoc模式 , 前者应用最 为广泛 , 主要是因 为具有更 好的无线 网络覆盖 , 网络通信也 更加稳固 可靠 , 而后者比 较方便 , 建立临时 对等无线网 ,灵活性比 较强。
目前 ,基于WLAN定位[5]:一是RSSI技术的使 用 ;二是对信号 传输的衰 减规律和 信号强度 等物理量 的测量 ;三是借鉴 了经验信 号强度测 量值和基 于信号传 播模型法。 算法的改 进 , 比如新型 定位方法ABS( 指纹识别 定位 )、GA( 遗传定位 算法 )、DANN( 适应性神 经网络 ) 等 , 均在一定程 度上实现 了预期的 目的 ,减小了定 位误差。
2 . 3 基 于 WSN 定 位 方 法
由于WSN两个特点 : 一是传感 器节点 , 二是多跳 自组织网络 , 为WSN辅助定位 提供了条 件。借助WSN采集用于定 位的相关 数据 ,例如距离 、角度等量 ,然后通过特 定算法将 数据转化 为坐标实 现定位[6]。
基于WSN定位方法 , 主要取决 于两方面 内容 , 一是WSN性能的提 高 , 二是对数 据转化处 理算法的 优化和改进 。WSN与传感器 技术、微 机电系统 、网络和 通信等技术 息息相关 , 一方面硬 件技术在 改进 , 另一方面 算法也得到 了发展 ,三维定位 算法扩展 了WSN的应用领 域 ,同时 , 随着技术 的改善 ( 低功耗、FPGA等 ), 智能算法 也会被普遍 使用。
3 移动终端定位技术
随着3S(GPS、GIS、RS)技术的发 展 ,并且伴随LBS的出现 , 移动终端 定位已经 深入各行 各业 , 为广大用 户的日常生 活带来了 极大的便 利。由于 移动终端 定位有着 广泛的市场 前景以及 潜在应用 价值 , 很多国家 地区 , 以及部分高 等院校、 研究机构 投入了大 量人力物 力进行了研 发。我国 移动通信 市场已日 趋国际化 ,信息产业 如今在国民 经济所占 比重尤为 可观 , 同时对于 核心技术 ,知识产权也 尤为重要 。因此 ,该技术已 经成为人 们关注的热 点。
移动终端 定位技术 需要BS/LUM和MS的双方参与 ,前者发送 定位信号 ,后者接收 信号 ,同时利用 某些定位算 法 , 从得到的 数据中计 算出MS的地理坐 标 , 实现定位的 目的。由 于需要MS的参与 , 对提高定 位精度方面 , 就必须对 其本身的 软硬件进 行改进 , 从某些程 度上导致功 耗的提高 、体积的增 加以及成 本的提高 。针对种种 问题 , 主要采取TDMA、E -OTD、OTDOA -IPDL、A GPS、GPSOne等 [7-10] 。
3 . 1 E - OTD 定 位 技 术
E - OTD定位技术 是在GSM下发展起 来的定位 方式。E-OTD主要由3个量组成 : 观察时间 差OTD、RTD以及GTD,其中OTD是MS接收到两 个不同BTS信号的时间 差 ;RTD是两个BTS之间的系 统时间差 ;GTD是两个BTS到MS由于距离 差而引起 的传输时 间差。三 者之间数学 关系是OTD=RTD+GTD[11]。
这种定位 方法区别 于同步网 络和异步网 络 , 在同步网 络中 ,通过测量 信号由若 干BTS到MS的到达时 间差OTD , 来进行定位 ;在异步网 络中 ,利用位置 测量单元LUM( Location Measurement Unit ) , 计算相对 时间差RTD (Real Time Difference) , 用来补偿 由于不同BTS的异步时 钟所产生 的误差 , 从而通过LUM和RTD两者的结 合 , 作出相应的 定位。从 而构成方 程 :
其中C表示系数 矩阵 , 向量△xy表示MS位置坐标增 量 , 向量△D表示相对 于△xy的距离 ,通过变化 得出 :
在迭代求 解过程中 , 为了减小 误差 , 可以使用 加权最小二 乘法 , 求解之前 , 首先选择 一个初始MS坐标位置 , 然后通过 反复迭代 直到逼近 预先设置 的临界值 ,从而确定出MS的空间位 置。
3 . 2 OTDOA - IPDL 定 位 技 术
OTDOA - IPDL是TD - SCDMA系统下的 一种定位 方式 , 该定位方 法是在OTDOA定位技术 的基础上 , 应用IPDL技术 , 目的是提高BS到MS之间测距准确性 和可靠性。 在IPDL期间 ,MS测量下行 导频信号 ,得到TOA,估算出MS与BS之间的距 离。具体 定位过程 为 : 测距、距离 校准和算 法实现。 具体实现 过程如图1所示[9]。
3 . 3 基 于 GPS 的 定 位 技 术
随着市场 需求的不 断发展 , 广大用户 对定位要 求是越来越 高 , 但是由于 传统GPS定位冷启 动时间长 、功耗大、 定位时间 长等缺点 的限制 , 从而A-GPS、GPSOne等技术应运 而生。其 一是技术 的进步和 发展 ,其二是市 场对定位的 需求。
A - GPS定位技术 [12] 即辅助GPS定位技术 , 其原理如图2所示。辅 助与否的 关键在于 是否有移 动互联网 参与定位环 节。GPS定位关键 在于GPS卫星发射 信号 ,地面接收机 接收并处 理信号 , 通过特定 算法解算 出位置坐标 。而A-GPS技术在此 技术的基 础上 , 让网络参 与定位 ,其实就是 传统概念 的GPS定位与移 动网络定 位的相互结 合 , 集空间、 地面、终 端于一体 , 一是减小 了首次定位 的时间 ,二是很大 程度上能 够克服地 理环境上 造成卫星信号无 法正常接 收的弊端 。
辅助GPS定位技术 目前在移 动定位技 术已经得 到广泛应用 , 但是难免 存在瑕疵 。在室内 情况下 , 由于卫星信 号比较弱 ,A-GPS仍然不能 发挥其优 势 , 故而出现了GPSOne技术[13]。该技术 是通过结 合GPS卫星信号 和CDMA网络信号 进行混合 定位 , 其在利用 辅助GPS定位的技术 的基础上 ,当移动终 端处在室 内这种不 能接收较为 稳定卫星 信号时 , 可以通过 移动网络 实现定位 , 改善了室内 定位的效 果。
3 . 4 基 于 北 斗 导 航 系 统 的 定 位
北斗卫星 导航系统 (BDS)[14]是我国自 主研发的 导航定位系 统 ,主要包括 北斗一号 和北斗二 号两代系 统。目前 , 北斗一号 已经在某 些地区投 入工作 , 北斗二号 还处在建设 当中。BDS的投入使 用 ,不仅对我 国的国防 、经济以及现 代化建设 有着举足 轻重的作 用 , 而且以其 开放、自主 、兼容、 渐进等特 点 , 将会服务 于周边国 家 , 将来也会服 务于全球 。
其主要由 空间部分 、地面中 心控制系 统、用户 终端三部分 组成 ,形成完善 的定位网 络。用户 需要定位 时 ,通过终端发 出的信号 , 由两颗卫 星转发至 地面控制 中心 ,地面中心 计算出终 端与卫星 之间的距 离 ,各以卫星 为球心 ,以得到的 距离为半 径 ,终端所处 与两球面 的交线上 ,并结合地 面中心的 高程地图 ,即可做出 定位。
4 移动定位技术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技 术以及3S技术的发 展为现代 各行各业 带来了极大 的便利 , LBS技术服务 于各行各 业 , 移动定位技 术得到了 快速的发 展 , 很多国家 和地区、 科研单位 以及高校均 投入大量 的人力、物 力、财力进 行了研究 ,并且取得了 可观的成 效。比如 在车辆导 航、游客指 导、紧急救援 或者搜救 等方面都 发挥了极 其重要的 作用。
目前而言 ,移动定位 技术基本 上以无线 网络作为 基础 ,以导航系 统作为支 撑 ,形成了无 线网络定 位、定位设备 定位以及 两者结合 形成的定 位技术 ,但是由于 各种因素的 制约 , 都在某种 程度上影 响着定位 的精度和 效率 ;再者 ,GPS、北斗等 定位技术 可以使精 度上大大 提高 , 不过一方面 由于成本 比较高 ,另一方面 如果处在 不能正常接 收卫星信 号的区域 ,其定位的 能力在某 种程度上 也大打折扣 。因此 ,对传统的 定位方式 精度的提 高主要工 作是定位设 备硬件设 备的提高 和定位算 法的改进 。
5 总 结
移动定位 篇10
中国移动的主动出击
据业内人士介绍, 中国移动即将推出的“飞聊”和“飞信”一脉相承, 完全可以通过对飞信的升级来实现飞聊的全部功能, 可为什么中国移动还要专门推出“飞聊”这个业务品牌呢?
“从飞聊类应用的本质来看, 它提供的实际上是基于整合SNS关系的IP消息服务, 而这种具备独特内涵的IP消息将可能成为一种类似2G时代SMS一样的基础功能, 为所有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所共享和调用, 成为运营商关键的基础能力和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德国电信咨询公司咨询师谭炎明表示。相比传统的移动IM软件, 这种软件最大特征在于其可将用户的各类SNS关系进行整合, 包括基于互联网建立的虚拟SNS和基于移动通信建立的实体SNS等, 这类软件通过导入互联网虚拟SNS关系, 同时加载手机通信录中的实体SNS关系, 并以此建立整合的好友关系, 形成对SNS的全覆盖。
因此, 中国移动在现阶段推出飞聊, 一方面, 是出于用户竞争的需要, 通过为用户提供优质体验, 把用户牢牢锁定。传统互联网企业在相关领域迅速拓展并初步形成规模, 使得运营商的短信业务等可能被大量分流, 用户的忠诚度也将由运营商转向移动互联网企业。与其被步步蚕食, 不如主动出击, 通过运营商的自身优势, 打造差异化的优良用户体验, 使用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仍然对运营商保持高度的粘性和忠诚度。
另一方面, 是运营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精细化经营的需要。从国外领先运营商发展实践来看, 移动数据业务将成为运营商未来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 如日本的ntt docomo的移动数据业务收入于2010年首次超过其总体收入的50%, 成为收入主流。从国外运营商的发展经验来看, 除了提供纯粹的移动数据通道之外,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运营商还必须在内容应用方面有所作为, 如平台提供、计费能力提供、客户服务能力提供、基础能力开放等, 在参与移动互联网领域业务竞争的同时, 为行业内的从业者提供共享的基础能力, 构建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运营商有所为有所不为
据悉, 飞聊是由中国移动数据部出品, 它在飞信的基础上, 实现了跨平台免费短信发送, 是飞信强力助手。尽管中国移动对飞聊抱有很大的期望, 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 若是将飞聊当做一种与微信和米聊等类似产品竞争的产品, 很多业内人士对其市场前景并不看好。
华信邮电咨询设计研究院沈璞认为, 由于运营机制的关系, 飞聊对于中国移动来说, 更多的是用来增强客户的粘性, 很难成为利润增长点。同时, 对运营商而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在大众市场上的利润率将会越来越低, 政企客户和集团客户才是重点。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也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运营商大包大揽的时代已经过去, 管道化不可避免, 但这对整个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而言并非坏事。运营商的角色就像一条高速公路, 以往运营商不仅仅建造了这条公路, 还将这条公路上沿途的广告、服务站等都囊括了;如今, 运营商将这条公路加宽加长, 同时有更多的企业进来, 在这条公路上打广告, 跑运输……此时, 运营商就需要一种更开放的心态。”
联友电讯董事长王学宗也表示, “三大运营商之间的竞争, 已经转化为以运营商为中心的各自产业价值链的竞争。基础电信运营商应该寻求战略合作伙伴, 开放细分市场的服务和业务, 与虚拟业务运营商合作, 是对付来自移动互联网公司挑战的一个办法”。
因此, 对运营商而言, 需要的不是留恋于2G时代的全方位掌控心态, 不是视这些新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为入侵者, 不是复制市场上现有的服务, 而应以更开放的心态, 顺应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潮流, 顺势而为, 应势而变, 拓展其产品组合, 增加其网络信息服务。
运营商亦具运营优势
面对这样的移动互联网市场现状, 运营商关于自身数据业务运营的竞争力又在哪里呢?
谭炎明表示, 在飞聊类数据业务上, 运营商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业务的协同优势。由于这些“飞聊”类软件都是承载于运营商的数据网络之上, 而且与短信类业务形成替代, 运营商可以通过定向的数据资费优惠以及与短信包捆绑等业务协同的方式, 吸引用户将更多注意力转向运营商提供的“飞聊”。“飞信”当年的免费短信引发的用户爆发就是一个明证。
二是运营商电信能力的协同优势。运营商以AAA (鉴别、授权、计费) 为核心的电信能力是互联网企业所不具备的, 同时基于通信行为反映出来的实体SNS关系及其紧密程度也是只有运营商才能掌控的, 将这些能力中部分或全部与“飞聊”类应用进行协同, 也将使得运营商具备独特的差异化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