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挑战(精选十篇)
面对挑战 篇1
几天之后的2月17日, 美国《纽约时报》刊登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施蒂格利茨所写的题为《平等的机会, 美国的神话》一文。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贫穷或教育程度低下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是否和大学学历的中产阶级家庭出来的孩子一样有机会受到良好教育并成为中产阶级, 即使在较为平等的社会, 答案大概也是否定的。但是, 与有资料可查的其他多数发达国家相比, 美国人的前途都更依赖父母的收入和教育水平。”文章说, 虽然种族隔离减轻了, 经济隔离却加重了。1980年以后, 穷人更穷, 中产停滞, 上层则越来越富。生活在贫穷地区的人与生活在富裕郊区或有能力把孩子送到私立学校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肖恩·里尔登发现, 2001年出生的富孩子和穷孩子之间的学习差距比25年以前出生的富孩子和穷孩子的差距要大30%至40%。
世界面对严峻挑战。当今社会, 诸多危机威胁人类持续发展, 比如:人———自然 (生态危机) ;人———社会 (人文危机) ;人———人 (道德危机) ;人———自己 (心理危机) ;国家———国家 (安全危机) ;文化———文化 (价值观危机) ;经济———经济 (金融危机)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从长远看, 最终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最锐利的武器是教育, 是培养一代高素质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与能力的公民。
企业界有一个著名的原理叫做穿越玉米地的原理, 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好像比赛穿越玉米地, 第一比赛谁穿越的快, 这就是速度, 第二比赛一边穿过玉米地, 一边搬玉米, 还有玉米叶子拉很多口子, 谁口子最少谁就胜利。所以是综合优势的竞争, 只单打一方面不行。
当代教育面对诸多困惑带来的挑战!下面, 我想从四个方面来进行具体阐述:
一、教育目的;
二、教育公平;
三、教育质量;
四、教师队伍素质。
一、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这方面, 存在着以下几组客观存在的现实矛盾:
人力资源目标 (规划化) VS个人发展目标 (多样化) 。我们既要通过教育开发人力资源, 又要服务于个体自身发展。作为人力资源目标的实现强调教育规划, 而作为个人发展目标的实现又要求教育多样化以适应不同个体的需要, 这两者之间需要协调。
教育适应个体 (个性化) VS个体适应社会 (社会化)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智能结构, 所以教育应该创造适合不同人的教育;但是当个人步入社会之后, 社会不会去适应每个人, 因此个人又必须能适应社会。为此, 教育既要适应个人发展的需要, 又要让他将来能够适应社会, 前者强调个性化的教育, 后者强调人的社会化过程, 这两者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统一。
面向优秀人才 (精英性) VS面向国民素质 (普惠性) 。教育究竟是要主要面向优秀人才培养还是面向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强调教育公平的时候更多是要强调对所有人同等对待, 而强调优秀人才的时候又强调培养精英, 所以又需要处理好教育精英性与普惠性之间的关系。
面对现实就业 (现实性) VS面对未来发展 (长远性) 。当前, 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 各国几乎都存在学生接受教育之后就业难的问题, 这当然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一个现实问题;但是教育又不能只面向学生的就业, 还要为他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面对现实就业就更强调教育的现效益, 而面向未来的发展就更强调教育的长远性, 两者需要协调。
普京在俄罗斯政府主席团会议中表示, 2011至2015年俄罗斯将拨款1370亿卢布发展联邦教育计划各项措施。在该计划框架下, 相当部分的资金将用来发展“资优儿童教育”。
“欧洲2020”战略确定的2020教育目标:1.早期离校生的比例下降到10%以下。根据欧盟统计局发布的2012最新数据, 从平均来看, 欧盟早期离校生的比例目前平均是12.8%, 比2011年的13.5%有所下降。[早期离校生比例是指18~24岁人口中只接受过初级中等以下教育 (包含初级中等教育) 或者不再接受教育、培训的人口所占的比例。]2.30~40岁人口完成高等教育的比例至少达到40%。2012年, 30~40岁人口中有35.8%完成了高等教育, 上一年是34.6%。
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2013年重点教育项目, 其中基础教育领域的有:1.小班制的推广和教师编制增加的项目;2.高中改革主导项目;3.充实理数教育的项目;4.欺侮对策综合推进项目;5.私立高中经费补助项目;6.高中生留学促进和小学、初中、高中英语教育强化项目;7.幼儿园就园奖励费补助项目。
韩国的英才教育。英才学校指的是培养专门领域英才的全日制学校。目前在韩国, 只有高中阶段才有英才学校, 但其招生对象实际上已经扩大到初中一年级。英才班是在初高中各个级别的学校中开设的英才班。这些学校采取弹性化的教育方式, 在放学后、周末或者是假期开设英才班。韩国的英才班有共享性英才班和一般学校的英才班两种。英才教育院从性质上来看, 不是正规的学校, 而是提供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英才教育项目的教育机构, 主要利用放学后、周末或者假期授课。
2012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2012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报告的主题是———“年轻人与技能:让教育发挥作用”。报告呼吁各国通过增加经费, 制定更多培训年轻人的计划, 以及在公立和私立部门之间建立新的合作来填补年轻人的技能亏空。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青年技能发展的建议。
澳大利亚财政部敦促政府加强技能培养。澳大利亚财政部发布一份红皮书建议:提升澳大利亚年轻人的职业技能, 而不是大学文凭获得数量, 应该成为吉拉德政府任期的首要任务。红皮书强调:技能培养是提高澳大利亚生产力的头等重要的大事。红皮书敦促联邦政府支持各州进行整个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的改革, 包括为没有完成12年教育或获得二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年轻人和其他希望提升技能的人建立一个新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津贴模式”, 同时确保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对于雇主和学生的需求更加敏感。
英国拉开职业教育改革大幕。2011年3月, 英国教育部公布了由伦敦国王学院的阿里森·伍尔夫教授领衔完成的职业教育独立评估报告。报告指出, 英格兰目前至少有近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16~19学生只有较低水平的职业资格证书, 这些证书在劳动力市场根本不具有任何价值。英国教育部长迈克尔·戈夫于2011年5月12日正式宣布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有:1.开展广泛咨询, 制定最好的满足各方需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原则和标准;2.改革学校排行榜制度, 提升职业教育价值;3.考虑对提供高质量学徒岗位的企业给予资助, 简化学徒岗位申请程序;4.支持14~16岁学生到学院注册学习优秀的职业培训课程。
印度发布《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2012年2月, 印度正式发布了《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将从2012—2013学年开始实施。这标志着印度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 政府希望通过向年轻人提供教育和技能培训, 将人口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此框架下, 印度政府制定了到2020年培训5亿技术人员的宏伟计划。
2010年9月27日至30日, 首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学前教育大会在莫斯科召开。?大会由教科文组织、俄罗斯联邦和莫斯科市共同组织举办。来自65个国家的部长与政府官员、学者、民间组织代表近千人参加了此次大会。大会的主题是:构筑国家财富。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开幕式的讲话中提出:“从出发点开始创造公平的环境”。世界学前教育大会共识:1.学前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社会价值, 是为国家积累财富;2.发展学前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3.幼儿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过程, 质量和机会同样重要;4.政策不明确, 缺乏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保障阻碍了全民教育保教目标的实现。
美国:让所有4岁儿童都享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当前, 全球4岁儿童早期教育入学率美国排名第28位。奥巴马政府提出目标:让每一个4岁儿童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奥巴马政府计划在10年内投资750亿元, 与州政府建立一个新的合作关系, 对位于或低于贫困线家庭的4岁孩子提供高质量的、全天的学前教育。这个新的合作关系将会激励各州将高质量学前教育覆盖至所有中低收入想送孩子入学的家庭。
二、教育公平
2000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教育论坛通过了《达喀尔行动纲领》, 确认了为每个公民和社会实现全民教育的六项目标:扫盲;发展幼儿教育;普及初等教育;促进男女教育机会平等;生活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011年1月19日在联合国纽约总部,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莲娜·博科娃共同发布了《2010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 报告的主题是:“向边缘群体提供教育”。伊莲娜·博科娃在报告序言中指出:各国政府需要紧急行动起来, 创建保护贫困与弱势群体的机制。
2012年9月,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正式启动“教育第一”全球行动。该行动旨在通过高层面的全球主张平台, 产生一个新的推动力, 调动所有资源和各界合作伙伴的力量, 帮助每一个孩子获得基础教育, 从而切实推进与教育相关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在2015年之前如期圆满实现。
在公平的问题上, 现在也面对着一系列的困惑, 这些困惑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挑战。
公平 (机会均等) VS发展 (水平提升) 。公平强调的是机会均等, 发展强调的是水平提升。均衡水平高的地区, 发展水平不一定高, 教育发达的地区, 不一定均衡。不能只要水平的提升但不公平, 但也不能只要公平, 但水平很低。所以两者如何统一也是一个问题。
公平 (无差别化) VS差异 (特色发展) 。不同国家在推动教育公平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并不尽相同, 有的强调无差别化, 有的认为基础薄弱学校只有形成特色, 才可能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特色就是一个领域的卓越, 基础薄弱学校改建时就以特色进行设计, 这样就出现了差异化。两种思路都值得借鉴。
公平 (就近入学) VS选择 (提供选择) 。公平是人权, 选择也是人权。我们既要提供公平的教育, 又要提供选择的机会, 不是不可选择的公平, 而应该是“可选择的公平”, 这种有选择的公平如何实现, 也是难题。
公平 (突出刚性) VS选拔 (强调柔性) 。高一级学校, 特别是高等学校需要选拔, 如何选拔才能体现公平?一种认为选拔只有用刚性指标才公平, 也就是“分数”, 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但另一种认为不能完全靠分数, 因为人的素质是全面的, 要通过多种方式考察, 强调突出柔性。选拔过程中如何做到刚柔相济。
求同:日本倡导通过政府提供财政性教育经费, 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 形成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
求异:英国倡导“特色学校建设”, 通过政府和社会共同集资, 在基础薄弱地区, 建设以不同优势学科为重点的各具特色的校舍设施和师资配备, 通过形成比较优势, 提高社会声誉, 改变落后面貌。
澳大利亚考试辅导已经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产业经济项目。据澳大利亚《悉尼晨报》2013年2月24日报道,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 澳大利亚学生平均每周需要花费高达9小时用于参加课外的私人辅导课程。与此同时, 这样规模的课外辅导项目也给学生家长的经济生活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压力, 为了保障孩子能够在选拔性升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家长每月至少需要为孩子支付上千澳元的课外考试辅导费用。以新南威尔士州为例, 该州公立和私立的重点高中共有47所, 今年预计共招生4194名。但是据今年3月份招生考试的报名统计信息来看, 将有不低于13000名的学生为争取进入这些重点高中而努力备战。悬殊的比例差距、激烈的竞争环境自然而然地催生了考试服务产业的繁盛。近些年来, 以考试为中心的各类服务型行业的发展规模日渐庞大, 主要包括各类组织性较强的培训机构、一对一式的私人辅导、教辅材料的编辑和出版以及各种非官方的模拟测验等等。
三、教育质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在制定“全球普通教育质量诊断、分析和监测框架”。他们认为, 增加入学机会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未带来教育质量和教育针对性的提高, 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面临教育质量危机, 无法承担危机所带来的后果。同样, 大部分发达国家也没有为所有学习者提供有质量的教育。
教育质量危机的挑战:1.影响经济社会发展;2.造成教育资源浪费;3.影响生活水平提高;4.影响社会公平公正;5.影响社会安定和谐。
经合组织开发出帮助学校改进的新工具。OECD已经开发出新的测试工具, 帮助个体学校参照世界上一流教育体系的标准制定学生阅读、数学及科学熟练水平基准。这一新的测试工具被称作“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 (OECD Test for Schools) , 是基于PISA测评开发而成。“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旨在为个体学校提供与现有PISA量表比较的, 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的描述性信息和技能及知识创造性应用方面的分析信息。该评估也收集来自学生和学校的背景信息, 以体现学校和课堂的学习环境、师生关系、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及参与程度。“OECD面向学校的测试”和PISA测试是两个不同的评估, PISA是为参与国提供国家层面的学生成绩评价。该项目的先期实验将主要在美国进行, 有22个州105所学校的7000名15岁学生参与了实验。加拿大和英国的部分学校也参与了实验。
《澳大利亚2012教育法》提交国会批准。2012年底, 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式向国会提交《澳大利亚2012教育法》, 这标志着澳大利亚朝着实施“全国学校改进计划”迈出了重要一步。该法将联邦政府“给予所有澳大利亚中小学生获得高质量、高度公平的教育机会, 不管他们住在哪里, 就读哪所学校或者家庭背景如何”的承诺写入法律, 也将“到2025年, 澳大利亚15岁学生阅读、科学和数学成绩进入全球前五教育体系之列”的宏伟目标写入了法律。
《澳大利亚2012教育法》设定了“全国学校改进计划”的核心改革方向:1.高质量的教学———确保中小学课堂上有最好最聪明的教师;2.高质量的学习———包括提供世界一流的课程、安全的学校环境、对学生的个性化支持等;3.授权学校领导———让校长在学校运营中拥有更大发言权;4.更好的信息———为社区提供更具体的有关学校及其成绩的信息;5.满足学生需求———为贫困学生和学校提供更多帮助。
2010年12月7日, OECD发布最新PISA (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报告。此次测试 (2009年) 共有65个国家与经济体的50多万名15岁学生接受了阅读、数学和科学三个测试项目的评估, 结果显示, 总体排名是韩国和芬兰分列第一和第二, 接下来是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新西兰和日本。面对这一结果, 促使人们对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学校形态进行了深入思考。
(一) 教育内容
知识 (知识本位) ———能力 (能力导向) 。从教育内容上看, 学校教育原来比较注重知识的传授, 现在更强调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正从知识本位向能力导向转变。
能力 (开发智力) ———价值观 (价值导向) 。近年来, 许多国家都发现, 与开发智力相比, 价值观教育更为重要。
拓展 (广博宽厚) ———基础 (集中坚实) 。目前, 一种主张是应该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更为广博的知识, 让更多的教学内容进入到教学领域中来;但另外一种认为基础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所以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打好。因此, 就出现了广博宽厚和集中坚实的协调。
2011年1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布《强壮的起点Ⅲ———幼儿教育与养护质量工具箱》报告, 关注幼儿教育的质量问题。报告认为, 如果盲目扩张幼儿教育规模而不关注其质量, 将不利于儿童的发展, 也不会为社会带来长远的利益。
上个世纪60年代, 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 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 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 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 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 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 导致“智育中心”, 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 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 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 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丹麦———重能力, 轻学历。丹麦人深信:增加知识固然重要, 但是一个人无法体验人生的重要, 那么所有的知识都没有力量。在丹麦, 孩子的成绩单上不会有各科的分数, 而只有“最喜欢的事情”和“最希望学习的事情”等项。丹麦的教育追求是让孩子有时间空间去探索世界, 去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认为, 高中前的教育已足够工作和生活, 而且他们要在工作中寻找下一步要学的东西。所以, 大多数丹麦人会在工作的同时进修大学的学位, 或者参加学习俱乐部。
新加坡———以价值为导向。最近, 新加坡教育部长提出, 鉴于国际局势的大变动, 新加坡未来20年的教育将以价值为导向, 培养有价值观和有竞争力的新一代国人。他认为所谓“价值”, 包括“自我价值”、“道义价值”和“公民职责价值”。“自我价值”给予学生自信心和自我意识, 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道义价值”培养学生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 尊重、负责、关怀和赏识他人;“公民职责价值”则培养学生成为坚强、有毅力、有知识、有见闻, 国家有难, 能奋起捍卫祖国的好公民。
新西兰———重塑价值观教育。价值相对主义:个人是道德价值标准的创造者和评判者, 不存在凌驾于个体之上的价值标准。对于学校而言, 没有责任和必要对个体施加价值观影响;学校价值观教育应该保持中立的立场。价值相对主义给新西兰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机: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虽然新西兰GDP增长了一倍, 政府在教育和卫生方面的投入也有了显著的增长, 但与此同时, 新西兰的犯罪率增加了4倍, 青少年自杀率增加了4倍, 30%的儿童生活在单亲家庭。从2006年7月31日, 新西兰教育部颁布了2007年课程草案, 特别强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提出必须将基础价值观教育融入到学校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基础价值观教育计划明确指出, 新西兰的学校应教育学生具有以下八种价值观, 分别是:追求卓越、创新与好奇、多样化、尊重他人、公正、团结合作、关心环境、诚实正直。
(二) 教育方式
宽松教育 (个性发展) VS严格教育 (目标达成) 。现在东西方教育改革走向有点相向而行, 中国教育更多想学习西方的“宽松”, 西方的教育更多想学中国的“严格”。关于“虎妈”的争论就是一例。宽松教育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而严格教育更容易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两者如何统一?
传统式教学 (讲授为主) VS翻转式教学 (研讨为主) 。传统式教育以教师讲授为主, 而近几年开始兴起的翻转式教学就是反过来, 学生在课下自学内容, 课堂上进行研讨、探究。但有的翻转式教学实验造成课上、课下都没有时间, 负担又重起来了。所以这种矛盾也需要协调。
终结性评价 (重视结果) VS发展性评价 (重视过程) 。终结性评价是强调结果, 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在这个问题上专家们的看法也不尽相同, 哥伦比亚教育大学的前院长阿瑟莱温写过一篇文章《会教与教会》, 他认为美国的教师教育的弱点在于培养了一批会教的老师, 但是没有培养出一批能把学生教会的老师。因此, 评价教师最终还是要看结果。
美国耶鲁大学华裔教授蔡美儿 (Amy Chua) , 她的新作《虎妈的战歌》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引发了中美两国媒体对子女教育问题的热烈讨论。美国报纸刊登了一篇题为《为何中国家长比美国家长强》的文章指出, 如果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成为做事效率高的成功人士, 那么中国的母亲们无疑比多数美国妈妈更胜一筹。文章认为, 中国家长的严格教育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与美国家长的溺爱与温和形成鲜明对比。如果美国妈妈们继续纵容懒惰、毫无自律却总是期待被赞誉的下一代, 不难想象终有一天美国要在全球的竞赛中被中国击败。一些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对此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 如果将成功简单地定义为“高分”和“获奖”, 那么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是“疲惫不堪的”、“能力低下的”和“不健康”的儿童。
法国“新高中”是本届法国政府竭力推动的改革项目之一。2010年秋季进高一的学生已经在按改革后的“新高中”的学业组织模式接受法国的高中教育。1.用新的“探索课程”取代“定向课程”。“探索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现新的知识领域及能够赋予出路的各种职业活动。2.对所有学生进行“个性化陪护”。“个性化陪护”是“新高中”改革的一个重要概念。它的对象是所有学生, 并作为一门新课程列入课程表。“个性化陪护”课围绕学业辅导﹑课程深化和升学定向指导三大重心进行组织安排。3.为困难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根据“新高中”改革规定, 将为在高中阶段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开办“学业水平补习班”, 补习班由校长负责组织。4.学生可以更换“学业道路”。相对于现行体制中高一选科一旦确定后不能再变更的情况, “新高中”学生可在高二学年期间或期终更改所选的会考科目。此外, 在高一直至学年末, 学生还有可能更换“学业道路”, 比如, 从普通高中转读职业高中或者相反。5.所有学生都可以享受个别辅导。学生均可在高一至高三期间享受一项个性化跟进辅导。这一跟进辅导由一名教师﹑资料员或一名主任教育顾问承担, 并可采取个人单独或小组辅导的形式。6.提高学校的自主性。加强学校在教学和教育方面的自主性是这次“新高中”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的“自主性”指的是各高中可以依照各自确定的优先重点, 对部分课时进行自主安排。这一措施使学校在全部规定课时中约可自主安排30%时间。
2012年11月26日, 美国纽约市教育局局长丹尼斯·沃尔科特发布第六次公立高中年度“进步报告”。报告根据四项综合因素为学校打分———“学生进步情况” (占55%) 、“学生成绩” (占20%) 、“学校环境” (占15%) 、“毕业生升大学及就业准备程度” (占10%) , 最后一项为今年新增评估内容。根据得分将学校分为A、B、C、D、F五个等级。除了还没有学生毕业的新建学校外, 全纽约市共500多所高中都参加了评级。总体来看, 今年共有142所学校获得A, 占总数的34%, 159所学校得到B占38%。得A和得B的学校比去年多出7%。有88所学校得到C, 占21%, 21所学校得到D, 占5%, 10所学校得到F, 占2%。
近日, 英国内阁教育大臣迈克尔·戈夫在英国下议院作了就《英国基础教育未来课程、考试改革及问责制改革》的发言。在过去的两年里, 英国研究和分析了世界上最成功学校的课程, 如中国香港地区、美国马萨诸塞州和新加坡。英国已经把这些国家或地区课程的精华元素与一些学校大量卓有成效的实践进行了整合, 研制并发布了一个全新的着眼于21世纪的国家课程草案, 该草案体现了对每门学科的高期望值。改革的一个关键原则是, 国家法定课程只是学校课程的一部分, 而不应是全部。每个学校都拥有研制适合于本校学生需求的完整课程的权利与自由, 这种自由已经被日益增加的自由学校和独立的部门学校所享用。改进现行的以学生成绩排名为主的问责制度, 改革以学生成绩为主对学校进行分等的现行做法, 鼓励每个学生对学业有更高的期望。英国现行的排名只关注有多少孩子在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 (GCSE) 五门学科中达到“C”等。然而, 这个看似简单的逆向激励措施具有很多弊端。建起一个更加平衡和有意义的问责制度, 其中包括两项新举措:一是在核心科目英语和数学考试中, 重点关注、考察每所学校学生达到“成就值”的百分比;二是重点关注与评估能显示每个学生在三至六年级之间和十至十一年级之间所取得进步的平均分。这一措施将鼓励学校提供一个更加广泛、均衡的课程, 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业水平, 还将确保每一个孩子享受参加高中阶段考试所带来的愉悦。
(三) 学校形态
“NBIC”是纳米、生物、信息、认知四大前沿科技的英文缩写。这四个领域是被世界公认的21世纪最前沿技术, 每个领域都蕴藏着巨大潜力, 而其中任何几项技术的两两融合、三种会聚或四者集成, 都将产生难以估量的效能, 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生存能力, 改变人类生存状态, 重新塑造生命, 甚至改变人类进化的方向。
美国经济学家Jeremy·Rifkin在其《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著作中指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种种迹象表明, 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展开。
“兰亭集势”依靠谷歌做搜索引擎营销;依靠“Pay Pal”进行在线支付;用DHL和UPS的快递服务;用亚马逊进行云计算;用“Akami”进行互联网内容分发。不出国门, 公司用17种语言通过网络接服装和日用品订单, 然后再将在中国工厂生产的客户定制产品发往全球各地。美国、法国和英国是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
2011年9月, 美国教育部长邓肯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的投入很大, 却没有产生像在生产和流通领域那样的效果呢?结论是, 教育没有发生结构性的改变。
新媒体联盟、学习网络联合会、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发布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 (2012年基础教育版) 提出, 六项技术将进入教学、学习和创造性探究的主流应用。近期发展 (12个月内) :移动设备及其应用程序, 平板电脑;中期发展 (未来2至3年内) :基于游戏的学习, 个人学习环境;远期发展 (未来4至5年内) :增强现实, 自然用户界面。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趋势:1.教育范式正在向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转型;2.任何学习者都可以凭借网络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互动交流机会, 促使我们对教育者自身所承担的角色进行新的思考;3.学校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 学生带机上学日益成为一种事实;4.人们希望能够随时随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研究;5.技术继续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工作、协作、沟通和取得成就的方式;6.富有挑战性的主动学习将成为课堂教学新的重点。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挑战:1.数字媒体基本能力作为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或缺的关键技能, 其重要性不断提升, 教师更是如此;2.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日益出现的正规与非正规学习方式的互补融合;3.现有的技术和教学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提供充分的支持;4.学校体制障碍成为制约新技术应用的重大挑战;5.兼容真实生活体验的学习严重不足, 现有实践也没有得到实事求是的评价;6.与学习和教育相关的许多活动都发生在学校围墙之外, 也正因如此为传统教育多诟病。
近期发展阶段 (即未来12个月内) :“云计算”和“移动学习”这两种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技术将进入主流应用。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 这两种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学生们越来越期望他们可以借助云端服务和移动设备上的应用程序, 按照他们的意愿随时随处进行工作、游戏和学习。“云计算”改变了互联网用户对计算和通讯、数据存储和获取以及合作学习的认知方式。如今, 许多学校的学生都可获取基于云的应用程序和服务, 还有更多学校正在采用云端工具辅助教学。“移动学习”正在成为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学生群体越来越普遍地持有和使用便携设备。平板电脑或智能手机由于屏幕可触且易于使用, 即使幼儿也能轻松地用来互动交流。移动设备依托互联网, 使得不受时空限制的开放性学习、合作和高效工作成为可能。
中期发展阶段 (即未来2至3年内) :“学习分析”和“开放内容”将引起基础教育领域日益浓厚的兴趣, 预期将会在20%以上的教育机构得到应用。“学习分析”是从教育的大数据或者与学生相关的海量数据中分析学习行为发展趋势和模式, 并以此促进个性化学习的基础教育支持系统。如果在学习和课程管理系统广泛应用学习分析的结果, 将能够更加准确地开展学生需求分析。这样就能为学生提供特制的课程和推荐学习资源。许多学校已经开始应用学习分析软件来提高对学生指导的有效性和针对性。而许多研究者正在开发移动软件工具, 以培养学生高效的学习行为和习惯, 帮助他们获得学业成功。“开放内容”运动起源于10年前。当时麻省理工学院等众多大学发起了开放课件运动。多年后, 许多学校都加入分享课程、资源和学习材料的行列。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机构如今也开始开放越来越多的课程内容。在全球许多地方, 开放课程内容意味着学生的探究和学习方式能够发生深刻变化。开放内容运动并不仅仅是免费提供在线课程材料, 还是回应不断上涨的教育成本、满足教育资源短缺地区学习需求的重要举措, 同时还为学生灵活选择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创设了机会。
远期发展阶段 (即未来4至5年内) :“3D打印”和“虚拟和远程实验室”获得广泛应用的技术。社会对这两种技术更深层次的兴趣和投资是明确无误的方向标, 值得我们密切关注。“3D打印技术”更易获取、更加经济, 是快速成型工业形式的桌面替代方案。围绕3D打印技术的许多讨论源于制造文化, 即由设计者、程序员及其他对科学和工程尝试使用DIY (自己动手做) 方法的人群形成的兴趣共同体。学校通过使用3D打印机来呈现设计过程、快速成型, 并且通过创建模型来揭示课程内容涉及的原理。“虚拟和远程实验室”利用无线网络、移动设备和云端软件让那些缺少完备实验室的学校有机会进行科学实验。在很多方面, 虚拟和远程实验室比那些现场动手进行的实验室更具优势。在虚拟和远程环境下, 可以高效率、高精度地进行无数次实验。由于虚拟实验室允许全天候 (每天24小时, 每周7天) 的访问并有更大的试错性学习空间, 学生们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科学测量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实践。许多学校利用这些虚拟界面和模拟仿真给学生提供真实的科学体验, 可以节省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物理实验室的经费。
关键趋势:1.教育范式正在向包括在线学习、混合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模式转型;2.社交媒体正在日益改变人们互动、发表观点及信息、人际交流的方式;3.开放性———开放内容、开放数据、开放资源等概念, 以及数据和信息的透明度与易获取的理念———正在成为一种新的价值观;4.随着技术成本的降低和基层学区采取更为开放的就学政策, 如今学生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上学的现象日益普遍;5.学生通过因特网获得海量资源和广泛的人际交流机会, 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教育者自身的角色。
重要挑战:1.持续的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被重视并融入学校文化中;2.教育自身的实践通常限制了新技术的广泛应用;3.新的教育模式正给传统学校模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4.基础教育必须面对日益增强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的融合;5.当前的技术和实践并不能为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充分的支持;6.我们还没有找到应用数字化媒体开展形成性评价的方法。
新媒体联盟、学习网络联合会、国际教育技术联合会发布的《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 (2013年高等教育版) 预测:在未来一年内, 大规模开放式网络课程、平板电脑可能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成为主流应用;在两到三年内, 游戏和游戏化、学习分析技术会被广泛使用;在四到五年之内, 3D打印技术、可穿戴技术将备受青睐。
2011年1月至2012年11月, 欧盟进行了第三次学校ICT调查。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没有学到需要的东西, 教师还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支持。欧洲的学生和教师热衷于“数字化”, 自2006年以来, 计算机数量已经翻了一番, 大多数学校现在都已联网, 但是ICT应用和数字技能水平非常不均衡———1.只有四分之一的9岁学生所在的学校数字化程度较高。数字化程度较高的主要特征是新的设备、高速宽带、连通性好 (网站、师生Email、局域网、虚拟学习环境) , 只有一半的16岁学生在数字化程度较高的学校就读。2.有20%的中学生从来没有或者几乎没有在学校课堂上使用过计算机。3.当学校对ICT应用有具体的、正式的要求时, 学生在课堂上基于ICT的学习活动的频率会增加。4.在许多学校, 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上网本正在逐步取代台式电脑。5.缺乏设备并不意味着缺乏兴趣:计算机设备使用率最高的国家也是在设备供应方面得分最低的国家 (比如保加利亚、斯洛伐克、塞浦路斯和匈牙利) 。6.对于学生来说, 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能接触ICT是至关重要的。7.大多数教师认为, ICT政策需要大幅度调整。8.对于ICT应用, 教师一般是比较有信心的, 也是比较积极的。这种信心对于数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来说非常关键, 因为掌握熟练技能并且信心十足的教师比增添最新的设备更加重要。9.教师的ICT培训很少是强制性的, 因此, 大多数教师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这些技能。10.教师利用计算机备课比他们在课堂上使用计算机的频率更高。
这次调查提出的主要建议是:1.学校应该采取综合策略开展ICT教学, 不仅要在基础设施上投入, 而且要在教师培训上更多的投入;2.对在课堂上应用ICT的教师给予奖励;3.提供ICT协调员岗位;在欧盟层面, 欧盟委员会建议减少不同国家在ICT教学方面的分歧, 支持利用数字技术的新教学方法, 为教师提供高质量的数字学习资源并且定期监测数字技术应用和数字技能的进展。
美国加州自2009年秋季新学年起, 首先在高中开始使用在线电子版数学及科学教科书, 以取代目前使用的纸本教科书。他们认为, 此举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学业, 让他们更快地接受新技术, 而且有利于环保。此外, 推广电子版教科书还能节约教育经费, 整合学区之间的教学资源, 有助于保障加州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世界一流水平的教育。
美国一项针对初中年龄段学生的最新调查显示, 如今超过三分之一的美国学生用智能手机完成作业。调查报告显示, 39%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家里用智能手机做作业;31%的学生说用电脑做作业, 其中65%用笔记本电脑。“这些中学生用移动电子设备的目的超出娱乐范畴。”调查显示, 智能手机使用程度随着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 6年级学生使用比例为42%, 8年级学生为57%。调查显示, 学生们乐于在学习中使用电子设备, 尤其是对数学、科学、科技表现出更多兴趣。即使是低收入家庭的学生, 使用智能手机做作业的比例也达到29%。
印度2012年11月11日发布了一款名为Aakash2的7英寸平板电脑, 出售给学生的政府补贴价仅为1130卢比 (约合20美元, 或128元人民币) , 号称全球最便宜的平板电脑。本产品安装谷歌安卓4.0系统, 充一次电可以使用3小时。目前, 印度已有250所高校的1.5万名教师接受了将Aakas应用于教育的培训。
质疑:使用平板电脑将影响学生的视力;使用平板电脑影响学生融入现实生活;使用平板电脑影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平板电脑只是工具关键在于内容。
伦敦大学教授蒂姆说, 信息技术真的带来技术创新吗?事实上它只是让学生有了下载知识的途径, 他们只是获取了信息, 然后进行一些咀嚼, 甚至抄袭。技术和电子教学只是一种媒介, 在运用它们时, 必须考虑教学的内容, 尤其要考虑教学内容会对我们的后代产生何种深远影响。同时, 我们也不可忽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分享在发挥学校教价值中的作用。
四、教师队伍建设
2010年10月5日国际教师节的主题:复兴始于教师。
学校领导者和教师队伍不适应21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当前队伍建设的突出矛盾。
2012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启动《2012—2015教师战略》, 新战略提出了与教师相关的优先领域、行动路线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新战略的重点是支持教师进行高质量学习。新战略暂被称作“为了全民教育的高质量教师” (Quality Teachers for EFA) 。
2012年3月,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发布了一份题为《为21世纪准备教师并培养学校领导》的报告, 报告呼吁:随着越来越多国家面临关键学科合格教师短缺问题, 各国政府迫切需要使教师行业对有才能的毕业生更具吸引力, 除了提高教师工资外, 各国需要更多创新来吸引和培养最优秀的教师。报告还比较了不同国家在应对师资短缺挑战时采取的不同方法。
欧洲教师面临的困境与机会。
近日, 欧盟表示, 欧洲的教师目前正面临重大的冲击, 需要正视, 化危机为转机。欧盟提出, 欧洲教师所面临的冲击主要有:1.配合时代的快速变化, 教师技能需要重新定义和调整。21世纪教师需要具备的技能比以前更多更复杂。2.教师结构失衡, 主要为教师老龄化、性別失衡及特定专业教师不足。大多数会员国教师平均年龄为40~49岁, 德国、瑞典及意大利50%的现任教师平均年龄超过50岁;会员国教师普遍性别失衡。比利时、捷克、德国、西班牙、法国、荷兰、英国、芬兰等, 6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为女性, 相对而言, 高等教育却只有不到50%的教师为女性;数学、科学、技术、语言与艺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缺乏。3.科技影响与教学。ICT、数字媒体在教学上运用越来越广泛, 如何迎接。
面对冲击, 欧盟认为这也是新契机的开始。欧盟执委会敦促各会员国重新检讨现行教育政策, 提出要“重新审视教育”。执委会认为, 各会员国对教师政策的审视尤其应关注以下方面:教师新技能的培养;增加投入;吸引青年人从事教师职业, 注入新鲜血液;开放教育的运用。
OECD与美国教育部、教育国际于2012年3月联合召开了第二届“国际教师大会”。会议提出, 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学校取得更大成绩, 越来越多的国家给予学校在课程设计和资源管理方面更大的自主权。在这样的情况下, 学校领导现在已不仅仅是一个行政管理人员。21世纪学校领导有着不同的作用和责任。各国必须成功培养高效的学校领导。
21世纪学校领导的职责是什么?
第一, 支持、评估和提高教师的质量。这是高效率领导人员的核心工作, 包括协调课程大纲与教学计划、监督和评价教师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支持相互协作的组织文化的建设等。
第二, 制定目标, 进行评估和问责。学校领导需要将教学与外部标准结合, 设定学生的成绩目标, 并根据目标评估学生的进步状况, 不断调整学校计划以提高学生成绩。
第三, 实施战略资源管理。保持战略性应用资源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有利于将学校的活动聚焦于提高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有必要对正式或非正式负责管理资源的学校领导进行培训, 使他们有效的将资源与教学目标结合。OECD的研究发现, 学校领导普遍缺乏相关的财政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培训。
第四, 领导范围已扩大到校园之外。OECD的比较研究发现, 学校领导的重要作用已经扩大到与周围其他学校、社区的合作。学校领导应与其他学校、社区加强合作, 建立网络, 分享资源并共同工作。
第五, 学校领导必须分配权力。随着责任的加重与问责的加强, 学校领导的权力必须有效地在学校内部和不同学校之间进行分配。学校领导需要形成一个网络, 与副校长、代理校长、联合校长、校长助理、职业或技术部门主管、协调人员及有特殊责任的教师共同承担任务。
OECD建议学校领导的专业发展支持应具有可持续性, 并在不同阶段有所差异而且能够有效衔接。
21世纪的教师与过去有何不同?
在过去, 教师期望他们所教的内容能够延续学生的一生。而今天, 个体能够在谷歌上获得知识, 大量常规认知技能正被数字化或外包, 教育系统必须更加强调让个体成为终身学习者, 能够进行复杂的思维, 并能够完成计算机不能简单代替的复杂工作。这要求学生不仅能够不断应用知识, 而且要不断学习、成长, 找到他们在飞速变革的世界中的位置。
过去, 政策关注点是教育提供, 而现在关注教育结果;
过去, 是传递现有的知识, 现在面临的挑战是一线教师需要不断应对学生拥有的知识;
过去, 教师只需停留在课堂, 他们非常明确要教什么, 现在, 最先进的教育体系为学生设定了宏伟的目标, 需要培养教师并提供给他们工具以构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过去, 不同学生用相同的方式教, 而现在教师需要用差异化教学实践来包容学生的多样化;
过去的目标是标准化和一致, 现在则强调独创性和个性化教育体验;
过去是课程中心, 而现在是学习者中心。
21世纪的教师必须成为高水平的知识工作者, 不断提高他们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发展。
澳大利亚———即将启用新教学评估标准。
澳大利亚一半以上的公立学校教师将接受更为严格的教师资格评估检验, 其目的在于提升公立学校教师的整体素质, 较之前的评估测验方法更为严格。
2004年之前入职的公立学校教师的职称晋升以及薪金增长主要是依据教师任职时间的长短而定, 很少有对于其专业技能的展示性要求或是有关其教学水平的提升性要求, 因此这样的教师教学水平测评标准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没有起到显著的督促与激励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水平, 澳大利亚决定实施新的评估标准。
对于那些资深的在职教师和新入职的教师, 他们虽然在工作经验上有所差异, 但是为了使教师能够产生危机意识和进取意识, 新的评估方案认为应该对这两类教师采用同等级别的评估标准, 另外他们还要接受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同样强度的在职培训, 以保证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得到持续提升。
这份名为“伟大的教学, 启发性的学习”的教育改革文件中提到这样一句话:“正如我们时时都在强调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一样, 我们对教师也应该秉持一样严格的要求。”
新加坡———提升教师专业素质。
国际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布了一份探讨全球优秀教育体制如何持续进步的报告———《全球进步最快的教育系统如何保持持续进步》。报告指出, 当前新加坡教育体制正从“优秀”迈向“卓越”阶段。
报告将新加坡教育的稳健发展归功于四个原因———在适当的时候针对环境和时代需求做出改变;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有序培育学校管理人才;新加坡稳定的政治环境。
报告非常认可新加坡为提升教育团队的整体素质所实行的一系列措施:为教师和校长制定了领导、教学和教育专家的不同职业发展轨道;只录取每一批大学生中最优秀的三分之一加入教师行列;把现任教师每年的培训时间增加至100小时;为学校管理人才制定导师制。
五、结语
明确教育目的, 促进教育公平, 提高教育质量,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是当代世界教育共同面临的挑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在2009年11月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21世纪的教育需要重大创新, 这是因为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融合, 知识驱动性也越来越强。在这情形下, 我们必须就教育的目的、学习的内容、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开展批判的、持续的交流和对话。
教育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微创新等几个方面, 现代学校教育需要重视“微创新”。
印度开展教育微创新评价。STIR (Schools and Teachers Innovating for Results) 教育机构是在英格兰和威尔士注册的非营利机构, 这个机构的工作是确认, 测试和评估印度学校和教师主导的“微创新”以提高最贫困地区孩子的教育成果。STIR搜集并推广优质教学活动, 这个组织的创始人Sharath Jeevan认为, 比起单纯的拨款, 先进理念和实践的普及更能帮助学校实现转型。
全世界的教育都面临严峻的挑战, 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勇敢面对挑战, 将教育改革的顶层设计与区域与学校的“微创新”紧密结合起来, 使教育改革真正成为迎接挑战的现实推动力。
面对挑战 篇2
回望身后,过去的已经过去。放眼前方,会考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山岭!会考高中的毕业考试,会考会考是非常简单的,考查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
时间是一把双刃剑,它能蚕食风浪里的小舟,也能让小舟变得异常坚固,我们应将无限的努力融入有限的时间里,搞好自己的学习,为自己定好日常作息表,保障我们向理想迈进。此时此刻,我们庆幸还有理想,它像一只海燕,引领我们懂得刻苦用功,打下坚实基础,强化训练,永不言弃,让我们坚定信心,鼓气勇气大声地说:“我们要成功,我们能成功。” 低头,脚下的路依然曲折;抬头,勇敢的海燕正展翅翱翔,劈风斩浪!我们相信,它终将引领我们踏上成功的彼岸!
金色的流年像漏沙,轻易地,便能从我们指缝中滑过。我们都记得,自己曾经在怎样的炎热中挥洒汗水,曾怎样在灯光下埋头苦读,我们终于一步步走到现在,横亘在我们眼前的,是2009年的6月。曾经的一切努力只有到高考的考场上才能得到肯定。我们不仅承载着师长、父母的殷殷期望,我们也肩负着自己的未来。高考,是一扇窗,它指示着龙门的方向。那美丽的大学校园,如浩瀚的宇宙,包罗着无尽的奥秘,等待着被探索的揭示,它是无数学子们梦想的天堂。因此,我们对待高考是郑重的。
泰戈尔曾说:“只有经过地狱的磨炼,才能拥有创造天堂的力量。”我们不会轻言放弃。是水手就要搏击风浪,是雄鹰就要展翅飞翔!我们始终都充满自信。将有一天,我们都将在天空中振翅翱翔,高考的考场就是我们起飞的平台。我们全体高三×班必会携手共进,一同拼搏!对待高考,我们承诺: 思想上,力求进步; 态度上,端正严谨; 心理上,不骄不躁; 行动上,认真刻苦;
我们的目标是崇尚一流,追求卓越,再创辉煌!我将用严谨的态度书写历史; 我将用激昂的斗志奏响乐章; 我将用拼搏的精神铸就辉煌!告别昨日的颓丧,我扬起希望; 告别昨日的散漫,我打造理想; 面对学习中的困难,我从容不迫;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我勇往直前。在高三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将做到: 敢于拼搏,用不懈争取进步; 自强不息,用汗水浇灌理想; 超越自我,用奋斗放飞希望; 永不言弃,用信念实现梦想。让青春绽放最美丽的光芒!
会考要临近了,会考不难,也没有多大的变化。关键是自己对学科的掌握情况。基础学科占60%,中档题主要考技能应用占25%,高档题占15%主要是综合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查,主要是区分高层学生。注意不要太紧张.只要把分数看开点就可以了,否则太过于紧张的心情,是无法进行复习的.会考大家都紧张,其实不用害怕,会考并不难的,所以不要紧张,只要做好了准备,学习好了,就自然不紧张了。要做好四轮复习:1.全面复习的基础知识(看课本)。2.用模拟考来检验自己第一轮的复习情况。详细分析存在的问题,做好查缺补漏的复习3.分版块复习。做到同中有异,异中有同。4.专题复习。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自己的应用能力。祝你成功!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分为考试科和考查科,考试科分A,B,C,D四档,C及其以上为及格的,会考全部通过可以领高中毕业证书并参加高考,否则高中肄业,无资格参加高考。会考的试题一般不是很难,通过率当然也很高,几乎百分之八九十的都能一次行通过的,真过不了的还有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仅仅分为及格和不及格两档,补考通过记录为P,而不是A,B,C 会考是非常简单的,考查的都是最基础的东西,比平时考试中的文科试卷要简单得多,90%的学生都能够通过的,只要你读过书,按照老师说的稍微复习过一点,就一定能通过的。如果你连复习都不复习,完全不学习,那不要说什么清华北大复旦交大,高中都毕业不了的。会同他校毕业生参加教育行政机关所主持的一次考试,称为会考水平考试
高中会考是以测量和评价学生学业水平、学校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的水平考试,是评价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手段。它的实施使高考与高中毕业有为明显区分,既确保了高中教学质量,又能确保给高校招生输送合格的新生,在全国各地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回望身后,过去的已经过去。放眼前方,会考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山岭!
会考就是高中的毕业考试,会考会考是简单的基础的,会考就是人人会考,当然如果我们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懈怠,如果你我们完全不学习,连复习都不复习,那么我们有可能陷入10%拿不到高中毕业证的尴尬中。所以,告别昨日的颓丧散漫振作精神从容面对学习中的困难,让我们紧跟老师的步伐全面复习的基础知识,让我们认真完成作业来检验自己存在的问题,做好查缺补漏。
面对课堂的“挑战” 篇3
“叮铃铃……”上课了,我像往常一样夹着书本向教室走去,本该安静的教室却喧闹异常,原来班上有两个同学正因为小矛盾而打得不可开交,其他同学劝架的、看热闹的、起哄的交织成一片。“别打了!老师来了!”有同学提醒道。然而,这两个孩子好像没听见一样继续旁若无人地扭打在一起,似乎根本没有把我这个老师放在眼里。
“怎么了?”我向其他同学了解他们打架的原委,原来是由于同桌占位而引发的。“是这样,小事一桩!”我如此想道。为了不让这样的偶发事件影响正常的教学时间,我拉开他们二位,并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请大家回位,强调现在是上课时间,有什么事下课再解决。听到我的号令,孩子们都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但那两个孩子还是有些忿忿不平。上课了,其他同学都开始进入状态,只有那两个孩子似乎还没有从刚才的事件中缓过神来。我装作没看见,继续讲课,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还是超出我的忍耐。他们开始是小声争吵,后来争吵声越来越大,我故意不理,这时一个孩子已经站了起来,另一个孩子也不甘示弱,眼看一场“战争”竟然要在我眼皮子底下爆发了。
“太不象话了,还有没有把我这个老师放在眼里!还有没有把课堂秩序放在眼里!”看到如此场景,我是气不打一处来,一股冲动涌上心头,真想“怒吼”一声来遏制他们的放肆行为,并让肇事者受到惩罚,好发泄我心中的一番怨气。但我最终没有选择这样做,因为我想起某位教育专家的一句话:“简单、粗暴的发火是教师无能的表现,教育学生不能以体罚与变相体罚为手段。”
课是上不下去了,我的“缓兵之计”也以失败而告终。看来回避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有学生都以惊愕和看热闹的表情关注着发生的一切,也关注着我。“该怎么办?”我一遍遍在心中焦急地询问自己。显然,现在学生的情绪非常激动,如果我也跟着激动,震慑不成反而让他们跟我对着干的话,那么我又该如何收场呢?到那时,局面可能难以控制……
空气似乎在刹那间凝固,我明白此时此刻不能再沉默,更不能发火。我突然想起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采取“活动激励法”委婉而艺术地处理这样类似的事件,于是,我决定“如法炮制”。我调整好情绪,微笑着说:“怎么那么激动?嫌距离下课的时间太长了吧?那好,现在我们全班停课来处理你们的事情。”
接着,我请那两个孩子到讲台前来,他们刚要争辩却被我制止了。我说:“你们争吵的原因我已经知道了,现在我不想评判谁对谁错,这样吧!你们也不必打架,换个方式来做个公平决斗,如果你们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先回到自己的座位,谁就从此拥有两个位子,而另一个人则愿赌服输。但如果两人都没有抢到,则老师从此将座位收回,你们自愿站着上课,如何?”“好!”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说,活像两只好斗的小公鸡。
“行!规则我来定。”这时,我分别用布把他们的眼睛蒙了起来,让他们原地正、反各转三圈,“现在你们可以去寻找刚才争抢的座位了,注意:谁要偷看谁就犯规,就算自动认输。”由于眼睛被蒙上又失去了方向,他们两人都在原地迟疑了良久,才小心翼翼地向前迈步,本能地伸出双手向前摸索。教室里桌椅居多,难免磕磕碰碰,再加上其他的孩子看到他们的样子都感到非常好笑,有指方向的也有起哄的,搞得他们更加不知所措。而我则站在旁边一言不发,隔岸观火,大约五分钟后,意料之中,他们谁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座位。
这时,我饶有兴趣地将他们拉回到讲台前,“在刚才的决斗中你们谁也没有找到自己的座位。怎么样?我把座位收回了?”这时,两个孩子都觉得很尴尬。为了给他们找个台阶下,我继续说道:“这样吧!现在老师再给你们一次机会,你们之中谁愿意先将蒙在自己眼睛上的布取下,并帮助对方回到属于你们俩的座位,承诺从此与对方分享,不再发生无谓的争吵,老师就可以网开一面将座位重新分配给你们。”
“我愿意!”戏剧性的变化,两个孩子又异口同声地回答了我的问题。我选择了其中一个更为好事的孩子,将他的眼布取下,只见他欣喜地牵着同桌的手一起回到了座位上。全班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时我语重心长地说:“同学们,人与人之间接触、交往难免会有磕磕碰碰,当与他人产生矛盾的时候心态最重要。我们要懂得相互谦让,懂得相互谅解,懂得与人合作、与人分享。要知道你们未来人生的道路还很长,也有很多不可预见的状况,许多事情都不是光靠自己在黑暗中摸索就能成功的,这其间少不了他人的帮助。同学间、朋友间的友情将是你们一生的财富,携手与共才能走向光明与成功!”
孩子们听完都会意地点点头,课堂继续,纪律特别好……
【反思】
课堂充满挑战,有时挑战的是教师是否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以应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有时挑战的是教师是否具备冷静的思维以面对突如其来的种种状况;有时挑战的是教师是否掌握高超的育人艺术能“化干戈为玉帛,化戾气为祥和”。
面对每日灵动的课堂,面对天天成长的孩子,面对时时可能遭遇的挑战,作为教师倘若仅仅采用一贯的“师道尊严”来简单解决问题,可能收效甚微甚至还有可能让“师道尊严”也经受挑战。
“挑战无处不在”,面对学生的挑战,你我准备好了吗?
(作者单位:上饶市第五小学江西上饶334000)
Cadence面对挑战积极转身 篇4
据居龙介绍, 随着新任CEO的上任, Cadence重新对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 未来该公司将更注重基本面的工作, 即Back To Basics。具体而言就是做好如下三方面工作:
首先, 要继续保持技术领先, 继续保持差异化优势。继续以低功耗设计与验证、系统级验证、模拟混合信号设计与验证、先进工艺节点为重点, 加大产品研发, 满足新的设计与新工艺的需求。
其次, 要更关注客户的需求。与客户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去聆听和了解他们的需求, 在产品设计中可以考虑到他们的需求。
面对挑战 篇5
不要退缩,用尝试来面对困难,但你想知道吗? 试试看。 爱迪生说:你为什么要做实验? 因为你可以试试看测试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实验. 所以当你遇到麻烦时,你应该像实验一样试着面对它。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失败可以回来,但如果你放弃,它就不再重了。 面对挑战,微笑和胜利。 这句话对他来说是绝对正确的。
他是中国伟大的作家教育家鲁迅先生。 她刚开始在日本学习医学,但由于国家陷入困境,他放弃了医学,并向国家报告了拯救国家的情况。 起初,在严重的抵抗的压力下,他拿起钢笔,朝压迫者开,试图擦掉他们。 毛泽东主席说:他的笔杆比我们的更好。 当时,他并没有试图放弃这位医生的态度,以挽救他的微笑。他的笔下有那么多反叛分子吗? 有那么多人醒来为祖国做出贡献吗? 所以他是个试图成功的人。 成都,一位著名的初中作文人物,尝试了600个单词来观察古今中外多少著名的人,也就是今天流行的歌手周杰伦。
事实证明,她只是一个流浪的生活,为酒吧弹钢琴,并需要生活。 他坚决地依靠他的好声音在街上宣传和展示知识分子的价值。他害怕痛苦,不怕以一种尝试的态度为自己的未来而战。 他成功地拥有一家电影电视公司的老板来重视他,并投资于他的专辑,所以他整晚都很受欢迎,他有一种高尚的心态来面对困难。 你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
面对科技挑战的伦理对策 篇6
[关键词]科技挑战伦理对策
The question How ethics face the challenge of Science & Tech- nology is to avoid its negative influence as far as possible, make it serve well for the humanity. The negative influenc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have two main sides: the influence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and one to human oneself.
The influenc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o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is obvious. Whe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such as: blasting explosive, atomic energy, chemical technology, paper making technology, textile 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creates material civilization, it also brings war escala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worse survival requirement. Because of the moder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sis caused by the resources drying up, population inflation, serious pollution, add and wilderness, human being start to discuss en-vironmental questions from the Ethics angle. Human being have to stop the destruction, rebuild our homeland, fundamentally realize the disaster which brings to the humanity b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risis.
If the challenges caus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ee& Tech-nology in 20th century make human survival environment be worse and human value be tiny, then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 21 st century, such as biological chip and genetic engineering, having ethics morals questions, will cause people in a terrified way.
How can we make Science & Technology serves well for the humanity? It needs ethics make good preparation. Unifying our country' s reality, I think ethics should face the challen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rom below four sides:
Making the spiri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 personifi-cation
There is one famous saying "The cultural final achievement is a personality", American culture creates Americans, Chinese culture creates Chinese. When the American Sutton launched the appeal"The science must tally with the human nature" in 1920, Chinese just started to "Open eyes to watch the world", to start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hen western science breaded ma-ture tool rationality, the thinking of "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gather one" only stay at value rationality.
We can not set the spiri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above humanities spirit, the spiri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ncludes two sides: tool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As the individual, the spiri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s a kind of individuality char-acter building with concurrent tutelage inside and outside. As the society, the dilemma of modern technical civilization requests that science must have human nature.
Making the activ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 standardi-zation
Technical ethics standard is one of idea and moral, what does it stipulate? That is to stipulate behavior criterion with which
people engage in the technical activity from idea and moral, saf-eguard humanity' s vital interest, promote human society' 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cience & Technology is the sole produc- tive force, but also the important social behavior of constructing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undertaking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oral responsibility. From this point, observing ethics standard in the activ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is necessary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The all activities of Sci-ence & Technology that do not conform to ethics morals will be encountered the objection, delivered to the court of morality, even receive legal sanction. On Dec2, 2000, Chinese humanity gene organization group, Ethics and legal committee stated that : We admit that humanity gene organization is a part of human common inheritance, we insist human rights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s, respect participant' s value, tradition, culture and personality, accept and persist person' s dignity and the freedom. Science & Technology morals entrust the scientist with the reason and calm-ness. With law and regulations, it guarantees the correct direction for the activ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of experts. The standard is not only the limitation to Science & Technology experts, but also has the universal significance.
Making main bod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 responsibil-ity
When the scientists as the main bod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engage in the science activity and use the technical achie-vement to practice, Science & Technology becomes a process with independent strength, tool rationality is separated from value rationality day by day, dissimilating to the hostile strength inde-pendent on human. Human's work is for own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The aim for the scientists to engage in the technical activity is 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benefit human being.
Science & Technology must serve for humanity's benefit, mee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ace needs well, serve to cope with the disease and the natural disaster. Scientific circl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social need, care the curiosity of public on science negative influence, guarantee the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obtain the correct application on its own initiative.
Making the result of Science & Technology be rationaliza-tion
The basic problem of Science & Technology moral is the moral problem in Science &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that is the problem if the progress brought by Sciehce & Technol-ogy is useful or usefulness. In order to realize basic goal for person' s survival,the development and the society progresses, we have to avoid, overcome and reduce latent negative influence caused by unreasonable technical result as far as possible. Dif-ferent time, different nationalities, different countries have dif- ferent ethics standards. But no matter how different they are, they can not be above the basic stand.ard of being harmful or useful to human society. In China today, it has the foresight orig-inality for us to deal with this issue in the high beginning.
以精益生产面对高油价挑战 篇7
2008年1月2日, 国际原油价格突破100美元大关, 创出了历史新高。油价上涨, 直接导致了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 对于化工企业这一能源消耗大户来说, 其杀伤力更是致命性的。应对油价高企, 化工企业首先要从改变企业管理模式入手, 其中采用精益生产应该是一项有效的应对措施之一。
精益生产 (Lean Production, 简称LP) 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专家对日本“丰田JIT (Just In Time) 生产方式”的赞誉之称。精, 即不投入多余的生产要素, 只是在适当的时间生产必要数量的市场急需产品 (或下道工序急需的产品) ;益, 即所有经营活动都要有益有效, 具有经济性。精益生产是战后日本汽车工业遭到的“资源稀缺”和“多品种、少批量”的市场制约的产物, 它伴随着上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的崛起, 已被无数制造企业效仿和应用, 并且不断地得到改进和演绎。
精益生产的实质是管理过程, 包括人事组织管理的优化, 大力精简中间管理层, 进行组织扁平化改革, 减少非直接生产人员;推进生产的均衡化、同步化, 实现零库存与柔性生产;推行全生产过程 (包括整个供应链) 的质量保证体系, 实现零不良;减少和降低任何环节上的浪费, 实现零浪费等等。
精益生产的特点是最大限度地消除浪费, 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改善。按照精益生产的要求, 企业要去掉生产环节中一切无用的东西, 例如, 每个部门及其员工岗位的安排原则是必须增值, 撤除一切不增值的岗位。大力精简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管理中一切不产生附加值的工作, 旨在以最优品质、最低成本和最高效率对市场需求作出最迅速的响应。
精益生产既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企业管理及运营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生产方式, 同时它又是一种理念, 一种文化。实施精益生产就是决心追求完美的历程, 也是追求卓越的过程, 它是支撑个人与企业生命的一种精神力量, 也是在永无止境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满足的一种境界。其目标是精益求精, 尽善尽美, 永无止境的追求企业管理的最佳目标。
近几年, 国内有些企业通过把精益生产与信息技术有效结合, 使得精益思想在传统的生产制造概念基础上又有了新的突破, 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动力。在油价高企的严峻压力之下, 我们化工企业要走出传统的粗放式、高能耗的生产模式, 必须坚持走精益生产之路, 必须向精益生产标杆企业学习。
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需面对挑战 篇8
尽管中国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是多赢, 但依然面临未知与挑战。对此, 杨雷说, 能源问题是全球化的共性问题, 特别是在这个更加强调共享经济的时代, 在能源问题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其言外之意很明显:解决全球能源治理难题, 需共同面对, 中国也不可能例外。
“回顾IEA的发展历程, 其职责一路演变, 从最初的应对能源安全到逐步推行全球市场一体化、维护市场规则, 再到现在越来越推崇清洁能源发展和能源转型, 积极迎接更加低碳、高效能源时代的到来, 这是与时俱进的。没有与时俱进的是, IEA迄今只有29个成员国, 有人说它仍然是发达国家的能源俱乐部。近年来, IEA和中国相互融入的需求都很强烈, 但也有挑战。从IEA方面看, 仍然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的条款制约, 只有OECD的成员才能加入IEA, 而中国并非OECD成员国, 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成为发达国家, 所以IEA能否修改章程, 从而对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敞开大门就非常重要。”杨雷说到。一方面, 中国与IEA的深度合作决定于IEA能否进行改革;但另一方面, 也有国际上的专家提出, 即使IEA修改了章程, 中国是否真的就会加入?能否履行相应义务, 如一定程度共享石油储备体系、提高数据透明度到IEA标准?等等很多担忧和质疑之声。因此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解疑释惑, 增加互信, 找到现实可行的路径。
IEA当前面临什么样的改革形势?杨雷认为IEA的改革目前有两个维度。一是改革其组成体系。IEA是国际能源署, 不是“OECD能源署”, 应该吸纳像中国和印度这样的非OECD能源消费大国。未来, IEA需要体现更多参与性, 不能只是“发达国家能源署”。二是改革更加凸显全能源领域的专业化。IEA是能源署而非只是油气署。IEA对传统油气的研究已是顶级水平, 但应对气候变化、能源转型的需求, 催生出多种多样的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种类及业态。IEA作为一个国际机构也要迎合现实的发展需要, 如IEA在近10年来也陆续成立了可再生能源、能效、煤炭以及技术等部门。可再生能源目前尚处于发展初期, 要在整个能源系统里实现持续发展, 不只包括技术和发展方向的探讨, 还会涉及与传统能源的协同发展, 可再生能源系统的接入也要有经济性等, 这些都很实际, 要求有系统性的协调和融合, 技术层面和政策层面都要兼顾。IEA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例如, 能源领域多年的研究积累, 其每年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旗帜”。当然, IEA也仍在不断接受实践检验——成为权威的专业机构, 也是IEA不断的追求。
IEA的改革在进行当中。法提赫·比罗尔当选IEA署长极具历史意义。“比罗尔本来是IEA的专业雇员, IEA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雇员成为署长的情况。我认为, 比罗尔成为署长也意味着IEA将更加强调其专业化属性。”杨雷表示, 中国第一次派驻官员任职IEA, 从大的角度讲, 这意味着中国要深度参与全球能源治理。“我也会努力成为这样一个体制性转化的桥梁。”事实说明, IEA和中国都表现出诚意和共同面对挑战的决心。
链接:全球能源治理的历史沿革
现行全球能源治理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70年代为第一发展阶段。在此阶段, 西方发达国家在全球能源治理中占据统治地位, 生产和出口石油的殖民地和不发达国家成为被控制、被掠夺的对象。当时的全球能源治理是以殖民主义性质的“石油租借地”制度及完全由西方国家控制的石油定价制度为基础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 当时的全球能源秩序是一种极不平等的国际制度安排。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至冷战结束, 为全球能源秩序第二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西方国家完全垄断世界石油市场的局面被打破。1960年欧佩克建立, 随着20世纪70年代发生两次石油危机, 国际油价完全由西方发达国家和“石油七姐妹”决定的时代结束。国际能源秩序的“单中心”格局逐渐被发达的能源消费国和发展中的能源生产国相互对立的“双中心”格局所取代。这是国际能源秩序演进过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1974年, 发达的石油消费国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框架下, 发起成立了IEA。这是发达国家反制欧佩克的重大举措。从此, 无论是发展中的石油生产国, 还是发达的石油消费国都加强了各自的联合, 更加注重通过国际组织进行竞争和合作, 以维护对己有利的能源游戏规则。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为全球能源治理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冷战结束, 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 能源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大幅上升。国际能源秩序面临新一轮重大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第一, 国际能源秩序开始从“双中心”向“多中心”格局发展。出现了俄罗斯等非欧佩克石油生产大国及中国、印度等非国际能源机构石油消费大国。第二, 石油定价机制出现多元化趋势。长期以来, 纽约和伦敦石油交易所在决定国际油价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现在, 在美国和欧洲以外地区纷纷成立新的石油交易场所, 如伊朗国际石油交易所、俄罗斯石油交易所。它们对国际石油定价机制的重要作用正在逐渐显现。第三, 美元主导的国际石油金融体系面临重大挑战。2006年5月委内瑞拉总统表示, 委正考虑以欧元为出口石油计价。2006年7月俄罗斯提出在其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将逐步采用卢布定价制度。2008年的由美国扩散到全球其他地区的金融危机进一步冲击了美元在国际石油金融体系中的地位。第四, 与能源有关的气候和环境问题成为大国间合作与竞争的新焦点。第五, 争夺核能和平利用及新能源开发规则制定权的斗争进一步展开。第六, 建立全球能源共同安全秩序的呼声日益高涨。
LTE承载网面对的挑战分析 篇9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 现代通讯业务也呈现蓬勃之势。高带宽业务的的蓬勃之势以及无线宽带化、泛在化的社会, 使得LTE技术呼之欲出。在很多方面虽然LTE比不上3G, 但是在LTE在很多方面却有着较大的优势, 首先是在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上, 其速度快, 覆盖面广且能够分组传送。LTE业务将网络的IP进行重新分配, 将全面IP化成为可能, 客户对宽带的要求也大大增加。因此, 承载网的发展也有了新的要求。
二、LTE承载网研究现状
LTE在我国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 随着研究的深入客户的对承载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些专业的开发商在这方面不断的扩展研究, 以迎接新时代网络时代的竞争。在目前的中国, LTE的研制试验, 目前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较好的是中国电信, 其技术比较成熟, 其技术关键就是LTE承载数据的业务, 目前正在研究这种承载网的是QoS, 其划分等级还没有完全规范, 很多专家对于LTE的发展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中国电信在网络业务扩展上发展速度很快, 在目前的LTE网测试中, 中国电信与多家设备厂商进行合作, 根据不同的客户需求生产不同的设备终端。华为和上海贝尔的产品主要用于核心设备, 在于其技术方面相对成熟;而京信的设备主要用于天线方面。在上海世博会中推出的各种TD-LTE应用的中国移动也展现出其在LTE发面的实力深厚, 并且中国移动在这方面的探索也从未中断过。
虽然LTE拥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但其实现在的LTE与传统的网络结构和传输方式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特别是在以后多种网络类型全部使用的情况先, LTE若想在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今, 对于LTE的研究依然还是处于探索阶段, 对于承载网想LTE发展的过程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其主要设计到的问题就是网络的稳定性, 安全性和高效性, 可以同时满足各方面的技术要求, 但是目前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多种网络类型传输过程中如何保证信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中国移动研究院的专家认为目前中国移动的网络结构, 特别是3G网络结构都采用了PTN技术, 为未来这种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以上的探讨与研究, 可以得出在PTN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的未来, 其一定能够支撑起未来的LTE时代。
三、LTE对承载网的要求过高
在原有的回传网络中其高宽带、高QoS以及同步的网络技术在基站之间要有稳定的联系, LTE起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因而LTE对承载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今, E-UTRAN演进的结构立体化, 并且其RNC, ENB不在和直接和EPC有直接的关系, 不能进行网络连接, ENB之间可以进行直接连接, 与传统的2G和3G网络相比, LTE不在是简单的星形归属王族, 而是采用其他的网组, LTE网元其核心是采用的IP标示技术, 可以对承载网的功能进行灵活的调控, 所以处在核心层位的L3VPN就变的十分的重要, 另外在RAN上也提供了高效的对接能力, LTE在小区承载网与基站的调制技术、无线宽带、以及其他配置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且LTE网络中e NB接口承载带宽更大。关于QoS, LTE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的主要内容要子啊网络建设中提供更多的优先级和高效的传输业务, 其中确保各类网络技术也变的更加规范, 对于网络的延迟和文件发送, 图像交互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LTE的数据业务种类繁多, 比3G在种类上更有优势;从而也要求承载网有较高的优先级能多有高的调度能力, 在网络安全方面, 客户对LTE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承载网技术中, 在出现故障时可以实现自动保护机制, 及时修复损失的数据, LTE大规模的不是可以有利于网络规划和配制, 在网络边缘应该支持承载网与核心网的接口保护, 随着LTE的不断发展, 社会对其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高精度的频率同步和时间同步需求便不言而喻了。
四、应对LTE对承载网要求过高的策略
虽然LTE的发展并不完善, 而且其对承载网的要求也过高, 但在现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 只要采取适当的措施, 应对LTE对承载网要求过高这一问题也并非无对策, 可以采用以下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 高速宽带、多种业务, 提供大容量的演进能力, 使用大型的缓存路由型设备, 对其进行环网的改造, 实施路由型方案。第二, 由点到面的网络组合, 实现IP/MPLS网络结构扁平化, 搭建L3到核心的S1接口以及L3到边缘的X2接口。第三, 对超大型的基站进行集中维护, 实现L3的网络适应性, 实现可视化的网络设备运行。第四, 同步的相位需求, 实现频率同步、相位同步以及进行环网自动补偿。
五、设备商积累经验
我国的LTE网络建设其实可以从一些LTE发展在前沿的国家寻找借鉴意义和经验, 例如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向一些运营商颁布了LTE的牌照, 而且很多发展中国家也开始对LTE开始了商业部署, 这对我国的LTE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像一些技术比较成熟的电信设备公司, 国外的如西门子、诺基亚、国内的主要由中兴和华为等公司, 他们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已经成熟, 在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便是全球主流设备商在国外的LTE商用部署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的楷模。大家对华为的熟知程度加高, 华为在LTE网络的应用上已经与商业网络进行了可操作性的测试, 并计划在不久的将来和沙特的电信联手, 共同在阿拉伯部署中东最大的LTE商业网络。对于华为在沙特阿拉伯的商业部署, 不仅提升了用户的体验, 而且在降低每比特成本和提升频谱效率发面发挥着积极的意义。LTE的商业部署建设吸引着各个设备供应商的兴趣, 在上海世博会上, TD-LTE的基站建设是有多个设备生产商提供的不同的设备, 据调查, 在世博会中, 华为提供了室外的大部分基站的建设, 而其他的电信设备厂商也取得了不小的收获, 大唐电信集团、中兴通讯、上海贝尔、摩托罗拉提供了对中国馆、演艺中心等9个重要场馆室内覆盖的基站, 而且其他的一些世界著名的设备供应商也分别为各国提供室内覆盖的基站, 例如摩托罗拉对美国馆、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对芬兰馆、爱立信对瑞典馆分别提供了室内覆盖的基站。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 TD的国际化也成为了必然趋势, 在在“TD国际化产业高峰论坛”上, 摩托罗拉宣传TD-LTE在2010年下半年可以实现商用, 大唐电信也不断向TD的国际化迈进并表示TD的国际化条件已经成熟。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 全球移动在全球的发展十分迅速, 越来越多的运营商开始加入该行业, 在通信设备和技术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而且用户的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 越来越多的投资也开始流向改产业, 推动该产业的资金不断扩张, 在高利润的驱使下, 各国也很难单独驾驭LTE承载网, 从而国际交往合作变成了潮流, 推动者LTE承载网的实现, 应用的推广, 涉及LTE承载网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 推动产品的升级换代, 从而也大大缩短了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到来时间。但值得注意的是, 在LTE承载网络的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从而也为设备平滑演进、相关技术的创新革命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成本的降低也成为了各供应商关注的焦点。
六、结束语
中国崛起是俄罗斯面对的挑战 篇10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2011年6月20日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特别提到中国, 以及中国迅猛发展对俄罗斯带来的影响。梅德韦杰夫表示, 俄罗斯应密切关注中国发展, 虽然两国国情不同, 但俄罗斯可拿中国的发展作为样板。而在处理解决一些问题时, 俄罗斯决不应允许自己做得比中国更差。
当他前往和中国相接壤的俄罗斯阿穆尔州时, 看到黑龙江对岸的中国迅速腾飞, 认为俄罗斯也必须做相应的事情, 否则俄罗斯的地位会受到严重削弱。因此, 中国的发展和崛起对俄罗斯来说自然是挑战。
不过事实也是如此, 中国经济规模扩大的确使与中国相接壤的俄罗斯远东地区感受到影响和冲击。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 中国经济影响十分强大。中国向远东地区出口大量商品, 包括食品、家用电器、服装、鞋等轻工产品等。俄罗斯方面一直希望利用中国的资金优势, 让中国资本去远东投资, 来达到振兴远东的目的。由两国签字的开发远东、西伯利亚以及中国东北合作计划纲要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台的。但面对中国崛起, 俄罗斯领导人一直担心将有丧失远东的风险。目前, 俄罗斯远东是很大一片依靠国家财政补贴的地区, 当地正处在经济危机中。而在此过程中, 中央政府拿出巨额资金兴建同俄罗斯接壤的中国边境地区, 这使过去的一些偏僻农村变成了今天的繁华都市。普京总理几年前就曾提到过, 远东地区有从俄罗斯经济空间中脱离出去的风险。面对中国的崛起,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表示, 中国崛起是俄罗斯面临的挑战, 并强调俄罗斯远东地区必须跟上中国的速度发展方可保持俄罗斯的地位。
相关文章:
德育思想理论价值管理论文02-05
学校德育价值管理论文02-05
冶金设备02-05
闲暇德育价值02-05
有关挑战人生满分作文02-05
话题作文挑战人生文02-05
时代挑战02-05
一种更为进取人生态度的挑战02-05
初中生森林防火作文02-05
存在挑战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