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工程标准(精选十篇)
软件工程标准 篇1
1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分析
所谓的软件工程标准化是对软件设计、开发与使用、维护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与处理, 从而实现系统质量提升的趋向研究。在改善软件性能、提升企业竞争力及促进各项事业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价值分析
软件工程的标准化是软件设计与优化的必然性趋势, 将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提升软件可靠性与可移植性。一方面其降低生产中的出错率,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其大大缩短软件开发时间, 减少研发成本, 为后期软件工程的维护与管理提供便利, 在软件工程系统研究与改善中起到参考与借鉴作用。
3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现状分析
3.1 缺乏合理的项目计划
软件工程基于一定的专业设计知识, 如果在软件开发与设计的环节中开发商一味追求开发进度, 导致系统设计性能考虑缺乏目的性与计划性, 必然增大软件开发的风险, 反而加大软件开发成本, 加上缺乏设计初期合理完善的项目计划, 间接地增大了研发难度。
3.2 缺乏全面细致的用户使用需求
软件的开发与设计离不开用户的需求调研。如果在研发的过程中缺乏全面细致的用户使用需求, 对用户实际使用需求分析不到位, 都可能产生用户需求与产品开发的偏差, 软件开发成果不具备实用性与针对性。
3.3 缺乏必要的软件质量管理规范
软件开发项目的顺利实施需要规范的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约束, 而就目前的软件质量管理管理与规范情况来看, 缺乏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 缺乏合理到位的监督与规范体系, 对于软件质量上的审查不到位, 此外管理模式上的漏洞也成为质量监管的限制因素。整个软件质量监管不到位, 软件质量得不到保证, 直接影响到软件工程的标准化。
4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可行性措施分析
4.1 吸取国外先进经验, 实现与国家研发接轨
针对我国软件工程研制起步晚的现状, 我们有必要引进先进的国家设计标准。目前国际上关于软件工程的标准性研究不断深入, 许多西方国家制定出比较成熟的软件工程标准, 我国可以在借鉴国际先进标准成果的基础上, 获取突破口, 加快标准的制定, 实现与国家软件工程设计有效接轨。
4.2 加大宣传, 增强对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关注与理解
我国软件工程之所以很难形成有效的模式标准, 其中最关键的原因是先入为主的用户使用习惯。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 用户更多地受先入为主思想的影响, 根据自身对软件的使用情况来选取对应的使用标准, 从而忽视了各个标准软件工程内在的联系性与互补性。针对该现状首先应该加大宣传, 帮助用户充分理解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概念, 深刻把握软件工程之间的联系与互补性, 制定比较理想化的软件工程标准。
4.3 培养技术性人才, 有效引荐国外先进标准化技术
我国软件工程标准化研究人员与管理人员相对不足, 在借鉴国外设计成果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国内该方面研究人才的培育与发展, 定期组织技术研讨与交流会, 开展专题性的研究与探讨, 充分听取众家意见, 注重本国特色与实际, 开发出适合国内软件工程特色的具体软件标准, 更好地促进我国软件工程的自主性创新发展。
4.4 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修改, 完善软件工程标准化
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时代发展背景下, 在用户多样的使用需求下, 软件工程标准也是不断更新与改进的过程。我们对于软件工程标准的实施效果进行定期检测, 当发现其中的问题时第一时间分析与修改, 对于其中存在的缺陷性问题进行整合, 针对存在的问题改进标准化, 以此类推, 完善软件工程的标准化。
5 结束语
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 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而与此同时对于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影响软件工程质量的首要因素就是软件工程的标准化程度, 制定合理的软件工程标准化才能更好地提升软件工程本身的质量与性能, 降低软件生产成本, 促进软件工程的规范化发展。
摘要:信息化的飞速发展, 计算机成为家庭必需品, 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各项事业的发展, 提高我国社会化与工业化进程。在计算机信息技术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软件工程, 直接关系到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本文主要针对软件工程的标准化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未来出路。
关键词: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分析,出路研究
参考文献
[1]王亚楠.刍议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与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20:100-101.
[2]孙海超.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与分析[J].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4, 02:143+146.
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意义 篇2
为什么要积极推行软件工程标准化工作,其道理是显而易见 的。仅就一个软件开发项目来说,有多个层次、不同分工的人员相 互配合,在开发项目的各个部分以及各开发阶段之间也都存在着 许多联系和衔接问题。如何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协调好,需要 有一系列统一的约束和规定。在软件开发项目取得阶段成果或最 后完成时,需要进行阶段评审和验收测试。投入运行的软件,其维 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又与开发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软件的管理 工作则渗透到软件生存期的每一个环节。所有这些都要求提供统 一的行动规范和衡量准则,使得各种工作都能有章可循。
软件工程的标准化会给软件工作带来许多好处,比如:
提高软件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可移植性(这表明软件工程 标准化可提高软件
产品的质量)
提高软件的生产率 提高软件人员的技术水平
提高软件人员之间的通信效率,减少差错和误解
有利于软件管理
有利于降低软件产品的成本和运行维护成本
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现状及探究 篇3
关键词 计算机软件工程 标准化 现状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软件工程是一门语言学科,它实现了数据库、操作系统等多种软件的完美融合,能给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提高问题的解决速度,提高人们对生活的满意度。对此,我们必须要了解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相关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来解决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现状
1.1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发展现状
当计算机软件工程还不太成熟的时候,计算机技术主要应用于军事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计算机软件工程逐渐被其他领域所使用,但要消耗较高的费用。在技术日益更新的今天,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加快了软件工程的发展速度,为实现软件工程标准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的分类现状
通常情况下,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可以划分为过程、产品和专业标准,另外,根据软件的使用范围,我们还可将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划分为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和项目标准这五个级别。目前,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在国际上取得强烈反响,使得软件产业更加成熟。
2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的意义
2.1能提高系统知识内容的准确性
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就意味着软件工程的开发者必须要使用关键工程的准则来进行特殊软件工程的开发工作,以此来提高软件工程的可理解性和实用性。经过长时间的软件工程开发工作,开发者掌握的系统知识将会更加准确,软件产品的质量将得以提高,人们将会获得更好的工作体验。
2.2能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当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者完成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工作之后,软件工程中就会存在很多先进的国际标准,所以当软件的使用者利用软件处理相关问题的时候,就会快速解决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让人们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享受生活。
2.3能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
完成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工作意味着软件工程的开发者要深入研究国际标准的相关内容,对国外较为先进的软件技术进行剖析,并据此实现我国软件性能的提升工作,创造出与世界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软件产品,让我国的软件产品在同行业的软件产品中占据优势地位,最终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
3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存在的几点问题
3.1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计划不完善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起步较晚,所以计算机软件工程的计划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因而导致软件开发者并不能按照既定的计划完成相应的工程目标,另外,由于开发者的经验不足,会忽略开发软件工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因而大大降低了软件工程的开发进度,不利于我国软件产业的长远发展。
3.2进行计算机软件工程所使用的信息不足
当开发者进行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工作的时候,开发者并没有对软件的使用者进行较为详细的需求调查和分析,另外,所使用的信息管理系统也存在缺陷,因而使得开发出来的计算机软件的功能存在缺陷,并不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严重降低了软件行业的发展速度。
3.3管理计算机软件工程的人员难以胜任管理工作
目前,开发人员在开发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时候,身边并没有管理能力较强的管理人员来对开发人员的开发行为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因而无法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如果在开发初期出现错误,并且没有得到及时的纠正,就会延长软件开发所耗用的时间,阻碍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
4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的主要方法
4.1要根据相关的软件工程标准来开展软件工程
为了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开发人员必须要提高自己对软件工程系统概念的认识和了解,根据相关的软件工程标准来开展软件工程,以此来提高软件工程的可理解性和实用性,从而提高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速度。
4.2及时引进先进的国际标准
虽然我国的软件技术正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更新,但和国外的技术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开发人员要想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工作,必须要及时引进国外较为先进的国际标准,从而快速解决国际热点问题,将人们从复杂的问题中解救出来。
4.3对引进的国际标准进行准确解释
要想顺利地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工作,开发人员引进先进的国际标准之后,还要站在国际标准产生地的角度上来理解国际标准的由来和意义,然后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国际标准来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的标准化工作。
4.4加大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研究力度
一味地学习国外的软件工程技术是难以超越国外的先进水平,所以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开发者必须要加大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研究力度,深入了解和研究市场经济的基本情况,然后再创造出一个更为先进的软件工程来提高我国软件行业的发展水平。
5结语
处于信息时代的我们,要想提高我国行业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大计算机软件工程标准化的研究力度,以此提高人们解决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最终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参考文献
[1] 韩万江,宋茂强.软件工程实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北邮软件学院标准化实验室经验谈[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11.12(33):111-112.
[2] 张明英,林宁,冯惠,周平,王志鹏.基于ITSQQEM的IT服务质量研究[J].计算机应用于软件,2011.3(28):120-121.
[3] 李志伟.军用软件开发工程化质量管理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11.5(33):135-136.
软件工程标准 篇4
1.1 标准的定义
1.1.1 标准的基本定义
根据国家标准GB/T 20000.1—2002《标准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词汇》中对“标准”的定义,“标准”是“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制定标准的依据及目的是:“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这个定义同时也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在ISO/IEC2:2004《标准化和相关活动——通用词汇》中给标准的定义。
世界贸易组织对标准也有定义。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根据加入WTO的法律文件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的第13条第2款中的规定:中国应自加入时起,使所有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符合《WTO/TBT协定》。在《世界贸易组织技术性贸易壁垒协定》(《WTO/TBT》协定)的附件1中对标准作了如下定义:“经公认机构批准的、规定非强制执行的、供通用或重复使用的产品或相关工艺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还可包括或专门涉及适用于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这一定义与标准化组织对标准的定义相比,存在如下不同点:强调了标准的“自愿”属性(只有技术法规为强制性文件);保留了“经公认机构批准”这一特征,但没有提及“协商一致”。也就是说,从WTO/TBT的定义来看,标准除了包含达到协商一致的文件,还包含了非协商一致的文件。WTO/TBT的标准的概念比较宽泛,包容了GB/T 20000.1所定义的文件,还包括了其他从GB/T20000.1的角度来看,未达成一致的文件。
1.1.2 产品标准
产品标准是规定产品应该满足的要求,以确保产品符合性的标准。产品标准是相对于过程标准和服务标准而言的一大类标准。
1.1.3 过程标准
过程标准是规定过程应该满足的要求,以确保过程符合性的标准。过程标准是相对于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而言的一大类标准。过程标准主要是确定怎么做的标准。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大量的活动是过程。标准化活动中制定的标准大部分是过程标准。组织生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过程标准。如指导设计人员进行设计的设计规范,指导操作人员生产的工艺规程,指导试验人员进行试验的试验标准……,都是确定怎么做的标准。工程标准也属于过程标准,也可以说是二次产品标准。工程标准主要分为:设计标准、施工标准、检验验收标准以及实验标准。
1.2 标准的划分
1.2.1 按标准性质的类别划分
分为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技术标准。
管理标准是对管理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主要针对的是人与人的协调管理方法。
工作标准是对工作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主要针对的是人与事的协调管理方法。
技术标准是对技术事项所作的统一规定,主要针对的是人与物的协调管理方法。
1.2.2 按法律的约束性划分
1.2.2. 1 强制性标准
强制性标准是指政府部门制定并强制执行的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他标准是推荐性标准。”
1.2.2. 2 推荐性标准
和强制性标准相对应,推荐性标准是由标准化机构发布的由生产、使用等方面自愿采用的标准,国际上大多称为自愿性标准。根据1988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第七条的规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1.2.3 按涉及的内容分类
按标准涉及的内容可分为产品标准、工程标准、过程标准、服务标准,其中与知识产权关系较为密切的还有接口标准(为产品标准的一个类别)、信息技术标准等。
1.3 标准的层级
按《标准化法》,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
国家标准代号示例:
GB(国家产品强制),GB/T(国家产品推荐);
GB 5××××、GBJ(国家工程强制),GB/T 5××××(国家工程推荐)。
行业标准代号示例:
JC(建材行业产品强制),JC/T(建材行业产品推荐);
JG(建工行业产品强制),JG/T(建工行业产品推荐);
CJ(城建行业产品强制),CJ/T(城建行业产品推荐);
JGJ(建工行业工程强制),JGJ/T(建工行业工程推荐);
CJJ(城建行业工程强制),CJJ/T(城建行业工程推荐);
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CECS(工程推荐性标准)。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制定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有关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之后,地方标准即行废止。
地方标准的代号是由汉语拼音字母“DB”加上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划代码前两位数加斜线,组成强制性地方标准代号;再加“T”,组成推荐性地方标准代号。地方标准代号示例:
山西省强制性地方产品标准代号:DB 14/
山西省推荐性地方产品标准代号:DB 14/T
山西省地方工程标准的代号(还按老的规定,尚未与产品标准协调):DBJ 04
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生产的依据。当有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企业制定的标准应严于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企业产品标准的代号、编号的方法为:Q/××××××—××××(依次为企业标准代号、企业代号、顺序号、年号)。
1.4 标准的管理
1.4.1 国家标准的批准发布与管理
1.4.1. 1 国家产品标准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归口管理单位为国家标准管理委员会。
1.4.1. 2 国家工程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批准部门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归口管理单位为标准编制的主编部门(国家政府的管理单位以及地方工程建设主管机构,根据标准的分类,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1.4.2 行业标准的批准发布与管理
行业标准的批准发布是按政府的职能部门进行分类的,见表1。
此外,工程协会标准是包括各工程领域(房屋建筑、水利、电力、交通、铁路、航空、石油、化工、冶金等方面)全国范围使用的工程推荐性标准(标准代号CECS),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发布实施的标准。
1.4.3 地方标准的批准发布与管理
1.4.3. 1 地方产品标准由地方技术监督局(厅)批准发布,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1.4.3. 2 地方工程标准由地方建设厅(局)批准发布,设置相应的管理部门。
省、自治区、直辖市代码见表2。地方工程标准的代码尚未统一,有的按老的排序,有的按现在附表的排序。如:黑龙江省、山西省、上海市按老编号排序,辽宁省、吉林省、河北省、天津市按现在的规定排序,北京市2006年、广东省2009年开始按现在的规定排序。
1.5 标准的编制
1.5.1 标准的立项
由相关单位提出标准编制申请,确定标准的名称(基本内容)、主编单位后由主管部门批准下达标准编制任务。标准编制前,还需确定参编单位和落实经费。
1.5.2 标准的编制
确定编制大纲、参编人员工作分工、进度安排等后着手编制。标准文本起草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分为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
1.5.3 标准的审查与报批
由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组织专家及标准编制组对送审稿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按审查意见进行修改后,形成报批稿;由相应的批准发布部门下达发布通知。
1.5.4 产品标准与工程标准格式的区别
产品标准与工程标准文本格式不同,内容构成也不同。产品标准的文本为大16K(A4),工程标准的国家标准为大32K(为产品标准的1/2),工程标准的行业标准有的为大32K,有的按产品标准的文本为大16K。发行的工程标准包括正文与条文说明,而产品标准发行的文本有正文,而无条文说明。
1.6 标准的出版发行
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和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产品及其他类的国家标准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行业工程标准、产品标准由相应的行业归口的出版社出版。
2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标准
2.1 工程标准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工程标准共有65项,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协会标准和地方标准。
2.1.1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国家标准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国家标准有14项:
1)GB 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2)GB 50015—2003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2009年版);
3)GB 50108—200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4)GB 50125—2010给水排水工程基本术语标准;
5)GB 50119—2003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
6)GB 50207—2002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正在修订,完成报批);
7)GB 50208—2002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正在修订,完成报批);
8)GB 50290—199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9)GB 50299—1999(2003年版)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10)GB 50345—2004屋面工程技术规范(正在修订);
11)GB 50404—2007硬泡聚氨酯保温防水工程技术规范;
12)GB/T 50446—2008盾构法隧道施工与验收规范;
13)GB/T 50448—2008水泥基灌浆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14)GB××××—20××坡屋面工程技术规程(报批待发布)。
2.1.2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行业标准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行业标准有29项:
1)JGJ/T 200—2010喷涂聚脲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2)JGJ/T 211—2010建筑工程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技术规程;
3)JGJ/T 212—2010地下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4)JGJ 155—2007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5)JGJ 168—2009建筑外墙清洗维护技术规程;
6)JGJ/T 191—2010建筑材料术语标准;
7)CJJ 62—1995房屋渗漏修缮技术规程(正在修订,完成报批);
8)CJJ 139—2010城市桥梁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9)SL/T 231—1998聚乙烯(PE)土工膜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10)SL 435—2008海堤工程设计规范;
11)JTS 206-1—2009水运工程塑料排水板应用技术规程;
12)JTJ/T 256—1996塑料排水板施工规程;
13)JTG D70—2004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14)JTJ/T 019—98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15)DL/T 5115—2008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接缝止水技术规范;
16)DL/T 5126—2001聚合物改性水泥砂浆试验规程;
17)DL/T 5100—1999水工混凝土外加剂技术规程;
18)DL/T 5148—2001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19)TB/T 2965—1999铁路混凝土桥梁桥面TQF-I型防水层技术条件;
20)TB 10003—2005铁路隧道设计规范;
21)TB 10118—2006铁路路基土工合成材料应用设计规范;
22)TB 10119—2000铁路隧道防排水设计规范;
23)TB10417—2003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24)TZ 331—2009铁路隧道防排水施工技术指南;
25)JGJ××××—20××建筑防水工程现场检测技术规范(正在制订);
26)JGJ××××—20××新型GRC屋面刚性防水工程技术规程(正在制订);
27)JGJ/T××××—20××预拌砂浆应用技术规程(报批待发布);
28)JGJ/T××××—20××建筑外墙防水防护技术规程(报批待发布);
29)JGJ××××—20××倒置式屋面工程技术规程。
2.1.3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协会标准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协会标准有11项:
1)CECS 63:1994增强氯化聚乙烯橡胶卷材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2)CECS 158:2004膜结构技术规程;
3)CECS 183:2005虹吸式屋面雨水排水系统技术规程;
4)CECS 195:2006聚合物水泥、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应用技术规程;
5)CECS 196:2006建筑室内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6)CECS 199:2006聚乙烯丙纶卷材复合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7)CECS 203:2006自密实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
8)CECS 208:2006泳池用聚氯乙烯膜片应用技术规程;
9)CECS 117:2000给水排水工程混凝土构筑物变形缝设计规程;
10)CECS 217:2006聚硫、聚氨酯密封胶给水排水工程应用技术规程;
11)CECS×××:20××隧道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正在制订)。
2.1.4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地方标准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地方标准有11项:
1)DB 11 366—2006种植屋面防水施工技术规程;
2)DB 11 367—2006地下室防水施工技术规程;
3)DB/T 11—581—2008轨道交通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程;
4)DB/T 11—380—2006桥面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5)DBJ 01—54—2001界面渗透型防水涂料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6)DBJ 08—50—1996盾构法隧道防水技术规程;
7)DG/TJ 08—022—2005屋面工程施工工程;
8)DG/TJ 08—207—2008房屋修缮工程技术规程;
9)DBJ 15—19—2006建筑防水工程技术规程;
10)DB/T 44—37—2009屋顶绿化设计规范;
11)DBJ 14—17—2002微膨胀混凝土防水技术应用规程。
2.2 产品标准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产品标准共有213项,包括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密封材料、刚性防水材料和其他防水材料。
2.2.1 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防水卷材类产品标准有63项:
1)GB 326—2007石油沥青纸胎油毡;
2)GB/T 328.1—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抽样规则;
3)GB/T 328.2—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部分:沥青防水卷材外观;
4)GB/T 328.3—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外观;
5)GB/T 328.4—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4 部分沥青防水卷材厚度、单位面积质量;
6)GB/T 328.5—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5 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厚度、单位面积质量;
7)GB/T 328.6—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6 部分沥青防水卷材长度、宽度和平直度;
8)GB/T 328.7—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7 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长度、宽度、平直度和平整度;
9)GB/T 328.8—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8 部分沥青防水卷材拉伸性能;
10)GB/T 328.9—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9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拉伸性能;
11)GB/T 328.10—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0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不透水性;
12)GB/T 328.11—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1部分沥青防水卷材耐热性;
13)GB/T 328.12—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2部分沥青防水卷材尺寸稳定性;
14)GB/T 328.13—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尺寸稳定性;
15)GB/T 328.14—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4部分沥青防水卷材低温柔性;
16)GB/T 328.15—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5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低温弯折性;
17)GB/T 328.16—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6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耐化学液体(包括水);
18)GB/T 328.17—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7部分:沥青防水卷材矿物料粘附性;
19)GB/T 328.18—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8部分沥青防水卷材撕裂性能(钉杆法);
20)GB/T 328.19—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9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撕裂性能;
21)GB/T 328.20—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0部分沥青防水卷材接缝剥离性能;
22)GB/T 328.21—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1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接缝剥离性能;
23)GB/T 328.22—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2部分:沥青防水卷材接缝剪切性能;
24)GB/T 328.23—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接缝剪切性能;
25)GB/T 328.24—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4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抗冲击性能;
26)GB/T 328.25—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5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抗静态荷载;
27)GB/T 328.26—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6部分沥青防水卷材可溶物含量(浸涂材料含量);
28)GB/T 328.27—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7部分沥青和高分子防水卷材吸水性;
29)GB 12952—201×聚氯乙烯防水卷材(正在修订,完成报批);
30)GB 12953—2003氯化聚乙烯防水卷材;
31)GB 18242—2008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32)GB 18243—2008塑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33)GB 18244—2000建筑防水材料老化试验方法;
34)GB/T 18378—2008防水沥青与防水卷材术语;
35)GB/T 18840—2002沥青防水卷材用胎基;
36)GB 18967—2003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
37)GB/T 21897—2008承载防水卷材;
38)GB/T 23260—2009带自粘层的防水卷材;
39)GB 23441—2009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40)GB/T 23457—2009预铺湿铺防水卷材;
41)GB××××—20××热塑性聚烯烃(TPO)防水卷材(正在制订,完成报批);
42)JC/T 84—1996石油沥青玻璃布胎油毡(需要废止);
43)JC/T206—1976(96)再生胶油毡(需要废止);
44)JC/T 504—2007铝箔面石油沥青防水卷材;
45)JC/T 536—2004路桥用塑性体(APP)沥青防水卷材;
46)JC 571—1994油毡能耗等级定额(正在修订);
47)JC/T 645—1996三元丁橡胶防水卷材(需要修订);
48)JC/T 684—1997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需要修订);
49)JC/T 690—2008沥青复合胎柔性防水卷材;
50)JC/T 840—1999自粘橡胶沥青防水卷材;
51)JC 898—2002自粘聚合物改性沥青聚酯胎防水卷材;
52)JC/T 974—2005道桥用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53)JC/T 1067—2008坡屋面用防水材料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垫层;
54)JC/T 1068—2008坡屋面用防水材料自粘聚合物沥青防水垫层;
55)JC/T 1069—2008沥青基防水卷材用基层处理剂;
56)JC/T 1070—2008自粘聚合物沥青泛水带;
57)JC/T 1072—2008防水卷材生产企业质量管理规程;
58)JC/T 1075—2008种植屋面用耐根穿刺防水卷材;
59)JC/T 1076—2008胶粉改性沥青玻纤毡与玻纤网格布增强防水卷材;
60)JC/T 1077—2008胶粉改性沥青玻纤毡与聚乙烯膜增强防水卷材;
61)JC/T 1078—2008胶粉改性沥青聚酯毡与玻纤网格布增强防水卷材;
62)HJ 455—2009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防水卷材;
63)JC/T××××—20××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成套生产设备通用技术要求(正在制订,完成报批)。
2.2.2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防水涂料类产品标准有21项:
1)GB/T 16777—2008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
2)GB 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正在修订);
3)GB/T 19250—2003聚氨酯防水涂料;
4)GB/T 23445—2009聚合物水泥防水涂料;
5)GB/T 23446—2009喷涂聚脲防水涂料;
6)JC/T 408—2005水乳型沥青防水涂料;
7)JT/T 535—2004路桥用水性沥青基防水涂料;
8)JC/T 674—1997聚氯乙烯弹性体防水涂料(作废);
9)JC/T 797—1984(96)皂液乳化沥青(需要废止);
10)JC/T 852—1999溶剂型橡胶沥青防水涂料(需要修订);
11)JC/T 864—2000聚合物乳液建筑防水涂料;
12)JC/T 975—2005道桥用防水涂料;
13)JC/T 1017—2006建筑防水涂料用聚合物乳液;
14)JC 1066—2008建筑防水涂料中有害物质限量;
15)JG/T××××—20××硅改性丙烯酸渗透型防水涂料(正在制订);
16)JC/T××××—2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防水涂料(正在制订);
17)JC/T××××—20××不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正在制订);
18)JC/T××××—20××环氧树脂防水涂料(正在制订);
19)JC/T××××—20××脂肪族聚脲防水涂料(正在制订);
20)JC/T××××—20××喷涂速凝橡胶沥青防水涂料(正在制订);
21)HJ 457—2009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防水涂料。
2.2.3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密封材料类产品标准有62项:
1)GB/T 2794—1995胶粘剂粘度的测定;
2)GB/T 7123—2002胶粘剂适用期和贮存期的测定;
3)GB/T 13477.1—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部分:试验基材的规定;
4)GB/T 13477.2—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2部分:密度的测定;
5)GB/T 13477.3—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3部分:使用标准器具测定密封材料挤出性和适用期的方法;
6)GB/T 13477.4—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4部分:原包装单组分密封材料挤出性的测定;
7)GB/T 13477.5—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5部分:表干时间的测定;
8)GB/T 13477.6—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6部分:流动性的测定;
9)GB/T 13477.7—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7部分:低温柔性的测定;
10)GB/T 13477.8—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8部分:拉伸粘结性的测定;
11)GB/T 13477.9—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9部分:浸水后拉伸粘结性的测定;
12)GB/T 13477.10—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0部分:定伸粘结性的测定;
13)GB/T 13477.11—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1部分:浸水后定伸粘结性的测定;
14)GB/T 13477.12—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2部分:同一温度下拉伸-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
15)GB/T 13477.13—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3部分:冷拉-热压后粘结性的测定;
16)GB/T 13477.14—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4部分:浸水及拉伸-压缩循环后粘结性的测定;
17)GB/T 13477.15—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5部分:经过热、透过玻璃的人工光源和水曝露后粘结性的测定;
18)GB/T 13477.16—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6部分:压缩特性的测定;
19)GB/T 13477.17—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7部分:弹性恢复率的测定;
20)GB/T 13477.18—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8部分:剥离粘结性的测定;
21)GB/T 13477.19—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19部分:质量与体积变化的测定;
22)GB/T 13477.20—2002建筑密封材料试验方法第20部分:污染性的测定;
23)GB/T 13553—1996胶粘剂分类;
24)GB/T 14682—2003建筑密封材料术语;
25)GB/T 14683—2003硅酮建筑密封胶;
26)GB/T 15227—2007建筑幕墙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检测方法;
27)GB/T 16776—2005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
28)GB/T 17146—1997建筑材料水蒸气透过性能试验方法;
29)GB/T 22083—2008建筑密封胶分级和要求;
30)GB/T 23261—2009石材用建筑密封胶;
31)GB 24266—2009中空玻璃用硅酮结构密封胶;
32)GB/T 24267—2009建筑用阻燃密封胶;
33)GB/T 24498—2009建筑门窗、幕墙用密封胶条;
34)GB/T×××—20××中空玻璃用弹性密封胶(正在制订);
35)JC/T 207—1996建筑防水沥青嵌缝油膏(正在修订,完成报批);
36)JC/T 438—2006水溶性聚乙烯醇建筑胶粘剂;
37)JC/T 482—2003聚氨酯建筑密封胶
38)JC/T 483—2006聚硫建筑密封胶;
39)JC/T 484—2006丙烯酸酯建筑密封胶;
40)JC/T 485—2007建筑窗用弹性密封胶;
41)JC/T 486—2001中空玻璃用弹性密封胶;
42)JC/T 589—2005水泥混凝土路面嵌缝密封材料;
43)JC/T 635—1996建筑门窗密封毛条技术条件(正在修订);
44)JC/T 798—1997聚氯乙烯建筑防水接缝材料(已申请作废,待批);
45)JC/T 863—2000高分子防水卷材胶粘剂(正在修订,完成报批);
46)JC/T 881—2001混凝土建筑接缝用密封胶;
47)JC/T 882—2001幕墙玻璃接缝用密封胶;
48)JC/T 883—2001石材用建筑密封胶;
49)JC/T 884—2001彩色涂层钢板用建筑密封胶(正在修订);
50)JC/T 885—2001建筑用防霉密封胶(正在修订);
51)JC 887—2001干挂石材幕墙用环氧胶粘剂;
52)JC/T 914—2003中空玻璃用丁基热熔密封胶(正在修订);
53)JC 936—2004单组分聚氨酯泡沫填缝剂;
54)JC/T 942—2004丁基橡胶防水密封胶粘带;
55)JC/T 973—2005建筑装饰用天然石材防护剂;
56)JC/T 976—2005道桥嵌缝用密封胶;
57)JC/T 1004—2006陶瓷墙地砖填缝剂;
58)JC/T 1022—2007中空玻璃用复合密封胶条;
59)JG/T 16—1999建筑门窗用油灰;
60)JG/T 187—2006建筑门窗用密封胶条;
61)JG/T 141—2001膨润土橡胶遇水膨胀止水条;
62)JG/T×××—20××遇水膨胀密封胶(正在制订)。
2.2.4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刚性防水材料类产品标准有15项:
1)GB 2938—2008低热微膨胀水泥;
2)GB 8076—2008混凝土外加剂;
3)GB 18445—2001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
4)GB 22082—2008预制混凝土衬砌管片;
5)GB 23439—2009混凝土膨胀剂;
6)GB 23440—2009无机防水堵漏材料;
7)JC 474—2008砂浆、混凝土防水剂;
8)JC/T 902—2002建筑表面用有机硅防水剂(正在修订);
9)JC/T907—2002混凝土界面处理剂;
10)JC/T 984—2005聚合物水泥防水砂浆;
11)JC/T 986—2005水泥基灌浆材料;
12)JC/T 1018—2006水性渗透型无机防水剂;
13)JC/T1041—2007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14)HJ 456—2009环境标志产品技术要求——刚性防水材料;
15)JG/T230—2007预拌砂浆(修订改国标,已报批待发布)。
2.2.5与工程建设防水相关的其他防水材料产品标准有52项:
1)GB/T 9772—2009纤维水泥波瓦及其脊瓦;
2)GB/T 13759—2009土工合成材料术语和定义;
3)GB/T 13761.1—2009土工合成材料规定压力下厚度的测定第1部分:单层产品厚度的测定方法;
4)GB/T 13762—2009土工合成材料土工布及土工布有关产品单位面积质量的测定方法;
5)GB/T 17639—2008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
6)GB/T 17640—1998土工合成材料长丝机织土工布;
7)GB/T 17641—1998土工合成材料裂膜丝机织土工布;
8)GB/T 17642—2008土工合成材料非织造布复合土工膜;
9)GB/T 17689—2008土工合成材料塑料土工格栅;
10)GB/T 17690—2008土工合成材料塑料肩丝编织土工布;
11)GB 18173.1—2006高分子防水材料.第1部分:片材(正在修订);
12)GB 18173.2—2000高分子防水材料.第2部分:止水带;
13)GB/T 18173.3—2002高分子防水材料.第3部分:遇水膨胀橡胶;
14)GB/T 18744—2002土工合成材料塑料三维土网垫;
15)GBT 18887—2002土工合成材料机织非织造复合土工布;
16)GB/T 19274—2003土工合成材料塑料土工格室;
17)GB/T 19979.1—2005土工合成材料防渗性能第1部分耐静水压的测定;
18)GB/T 19979.2—2006土工合成材料防渗性能第2部分渗透系数的测定;
19)GB/T 20219—2006喷涂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
20)GB/T 20474—2006玻纤胎沥青瓦;
21)GB/T 20973—2007膨润土;
22)GB/T21149—2007烧结瓦;
23)GB/T 22789.1—2008硬质聚氯乙烯板材分类、尺寸和性能第1部分:厚度1mm以上板材;
24)GB/T×××—20××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专用防水材料天然钠基膨润土防水毯技术要求(正在制订);
25)GB/T×××—20××轨道交通地下工程专用防水材料预埋注浆管技术要求(正在制订);
26)JC/T 567—2008玻璃纤维增强水泥波瓦及其脊瓦;
27)JC/T 627—2008非对称截面石棉水泥半波板;
28)JC/T 746—2007混凝土瓦;
29)JC/T 747—2002玻纤镁质胶凝材料波瓦及脊瓦;
30)JC/T 841—2007耐碱玻璃纤维网布;
31)JC/T 851—2008钢丝网石棉水泥小波瓦;
32)JC/T 904—2002塑性体改性沥青;
33)JC/T 905—2002弹性体改性沥青;
34)JC/T 944—2005彩喷片状模塑料瓦;
35)JC/T 1041—2007混凝土裂缝用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36)JC/T 1069—2008沥青基防水卷材用基层处理剂;
37)JC/T 1070—2008自粘卷材沥青泛水带;
38JC/T1071—2008沥青瓦用彩砂;
39)JT/T 521—2004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塑料排水板(带);
40)JT/T 665—2006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排水材料;
41)JT/G E50—2006公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试验规程;
42)JTJ/T 257—1996塑料排水板质量检验标准;
43)JC/T×××—20××丙凝灌浆材料(正在制订,完成报批);
44)JC/T×××—20××聚氨酯灌浆材料(正在制订,完成报批);
45)JC/T×××—20××塑料排水板(正在制订);
46)JC/T××××—20××热反射隔热混凝土屋面瓦(正在制订);
47)JC/T××××—20××混凝土接缝密封嵌缝板(正在制订);
48)JC/T××××—20××聚脲用底涂和腻子(正在制订);
49)JC/T××××—20××隔热防水垫层(正在制订);
50)JC/T××××—20××喷涂聚脲涂层间用搭接剂(正在制订);
51)SH/T××××—20××道桥用环氧沥青(正在制订);
53)FZ/T××××—20××钠基膨润土复合防水衬垫(正在制订)。
以上汇总统计可能存在疏漏。
摘要:简要概述了标准的定义、中国标准的分类、不同层级的管理机构,列出了与工程防水有关的标准目录。标准按使用性质分类分为产品标准和工程标准,按法律的约束分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按层级分为国家、行业、地方、企业四级。
关键词:标准,工程建设防水,工程标准,产品标准
参考文献
[1]国内外标准、专利概要[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安装工程标准合同 篇5
承包方:(以下简称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的具体情况,经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 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 电源防感应雷工程 ;
2.工程地点: ;
3.工程范围和内容: 电源防感应雷设备安装,按GB50343要求规范施工。
第二条 工程期限
1.本工程合同总工期为 5 天(从开工之日算起)。具体进场安装日期,甲方提前 7 天通知乙方。
2.如遇下列情况,工期作相应顺延,并用书面形式确定顺延期限。 因遇人力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台风、水灾、自然原因发生的火灾、地震等)而影响工程进度者。
第三条 工程合同总价与付款方式
1.本工程合同总价为: 。
2.付款方式: 。
3.如发包方拖欠工程款,应按银行有关逾期付款办法或“工程价款结算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4.如在施工中新增加防雷器的数量,则以工程决算为准,合同总价作相应调整。
第四条 材料、设备供应
1.对提前到货的设备应由发包方提供仓库,由承包方妥善保管、使用。
2.乙方所提供的设备须符合国家标准,属于当地气象局检测认证的合格产品,如属不合格产品,由施工方承担全部责任。
第五条 工程质量和检查验收
1.承包方必须严格按施工图纸、说明文件和国家颁发的有关规范、规程进行施工。
2.工程竣工后提供相关的技术资料及协调当地气象局检测验收。
3. 承包方确保本防感应雷工程能验收合格。因施工质量问题造成工程验收不合格的由乙方负责免费反工,直到工程验收合格为止。
4.本工程施工项目的保证期为叁年,在保证期内发现工程质量缺陷的,乙方应当负责返工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因甲方使用、保管不当引起的问题除外。
第六条 争议的解决方式
合同执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及时协商解决。协商不成时,任何一方均可向工商局经济合同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也可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七条 附则
其它本合同未言明事项,一律按《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规定执行。
本合同经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至合同工程竣工交验,结清工程尾款后自然失效。
本合同正本 贰 份,其中发包方执 壹 份,承包方执 壹 份。
甲方(公章):_________ 乙方(公章):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改革构思 篇6
关键词:高职力学;课程标准;岗位能力;改革
一、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改革实施的背景
力学是土木工程类专业的核心课程,是绝大部分专业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该课程的程度对其毕业后从事工程技术管理工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对纯理论的内容很难接受,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在以往的教学中,力学往往成为教师和学生最头疼的课程。当然,教学效果也极不理想。所以需要对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考核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革。
二、高职工程力学课程标准改革实施的方案
高职院校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在施工现场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日常工作中大部分为安全技术交底。该工作除要求学生对图纸各构造尺寸、工艺逻辑顺序比较清晰外,还要求学生对钢筋布置以及其他构造措施的力学原理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还要具有施工方案编制计算的能力。改革后的课程标准包含力学基本概念及力学应用这两部分。其中,力学基本概念部分要求学生掌握静力分析基础、内力与应力、应变与变形、截面特性、静定结构求解、压杆稳定性以及结构几何体系分析等内容;力学应用部分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一种计算软件对常见的杆系结构进行求解。
1.课时分配
由于高职院校学制较短,所以课时设置时受到很大限制,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力学的教学应满足施工中需要的力学知识。因此,静力分析基础分配课时为40课时,其中理论授课30课时,习题为10课时;内力与应力、应变与变形以及截面特性部分分配课时为60课时,其中理论授课40课时,习题为20课时;几何体系分析、静定结构求解和压杆稳定部分分配课时为60课时,其中理论授课40课时,习题为20课时;软件操作部分为20课时,全部为实践课时。总学时为180课时,可以分两个学期进行。
2.课程内容和要求
静力分析基础部分需要掌握的知识点为变形固体的定义和假设、静力学公理在受力分析及绘制受力分析图中的应用、平面问题的平衡方程及求解。这三部分要求学生掌握。内力与应力部分的内容主要为采用截面法计算拉压杆、弯曲梁、扭转的内力以及根据强度条件对杆件的强度进行校核;变形与应变部分要求学生掌握胡可定律的两种表示方式,并分辨变形与位移的区别,利用杆件的刚度条件对杆件进行刚度条件校核;几何体系分析、静定结构求解和压杆稳定部分,要求学生能对杆系结构进行几何组成分析,掌握结构的要求,对常见的静定结构内力进行求解并能绘制内力图,掌握平衡条件下材料的破获和失稳破坏的区别和联系,特别要掌握工程中常见的钢管支架中长细比的作用和剪刀撑的作用,并能分析其力学原理。
软件操作部分,可以采用常见的计算软件让学生掌握节点、单元、荷载、截面特性以及边界條件的定义,完成简单静定结构及超静定结构体系的求解。上机操作时,把某一实际工程的钢管支架作为教学载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及强制性条文的要求,完成此钢管支架的方案设计及验算,并解释方案中构造要求的力学原理。最后形成一份方案计算书来作为力学课程的终结性考核。
传统的高职力学教学还是延续本科的教学模式,内容较深,对学生的基础及理论学习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得高职类相关专业力学课程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对学生工作岗位能力需求分析,对力学课程标准进行合理定位,并结合工程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路桥集团第一公路工程局.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S].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余宗明.脚手架结构计算及安全技术[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浙江省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软件工程标准 篇7
一、我国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的关系
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因素主要有人、建筑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方法、环境等5大方面, 其中, 建筑材料的质量是影响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筑材料是形成工程实体的要素, 材料质量是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 建筑工程的内在质量和外部的美观整洁,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建筑材料的质量, 因此建筑材料质量的优劣不但直接影响到工程结构的安全、使用功能和工程使用者的人身安全, 也直接影响到投资者的经济回报。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就是对建筑材料质量做出具体的技术规定, 它是衡量建材产品质量的尺度, 是提高建材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 因而建材产品质量标准也就成为工程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总而言之, 从工程建设具体表现来看, 适用、有效的建材产品质量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加快工程建设速度, 节约原材料和资源, 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保证工程建设安全。
另一方面, 工程建设标准指导工程建设, 但是它的变化对材料应用产生很大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型建筑材料的广泛应用。近年来, 随着全球能源形势的持续紧张以及发展节约型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强, 大力发展节能建筑已成为全世界建筑行业发展的共识。随着工程建设要求的变化, 很多新型节能保温墙体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之中;同时, 工程建设标准的变化也对现有建筑材料的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比如, 工程建设中对砌体强度的要求不断提高, 这就对水泥砂浆的和易性和粘聚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而加速了新型外加剂的开发以及其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新型外加剂的开发既改善砂浆的和易性, 提高其强度、粘聚力, 又取代或部分取代石灰膏, 以减少石灰膏在生产各环节对能源和环境造成的损害。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是编制工程建设标准的技术依据之一。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的变动和制修订都会对工程建设标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因此,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是密不可分、紧密相连、息息相关的, 它们共同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
二、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关联体中存在的问题
1、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的分类方法不衔接。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按照产品种类的不同分为水泥、水泥制品、玻璃、玻璃纤维、陶瓷、非金属、新型建筑材料等几大类标准, 各大类的标准又按照性质不同细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试验方法标准和管理标准等;工程建设标准按照功能划分, 即根据工程建设活动的类别、范围和特点进行分类, 涉及工程项目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管理、维护、加固到拆除的全过程。两种标准体系之间分类方法的不衔接, 使得按照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生产的产品不能完全满足工程建设的功能需求, 为建材产品应用到工程建设环节中带了诸多不便。比如, 我国混凝土砌块及相关产品标准按照原材料种类不同划分为普通混凝土砌块和轻骨料混凝土砌块两个国家标准, 但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 工程建设方关注的焦点是混凝土砌块是否具有承重功能而非其由何种原材料构成, 所以按照原材料种类对混凝土砌块标准进行划分显然是不符合工程建设要求的;美国混凝土砌块标准的制定就比较符合工程建设的要求, 其砌块的产品标准就是严格按照使用功能分为承重和非承重两种, 承重砌块包括轻、重骨料、空心和实心, 这种分类方法避免了重复, 简化了工程应用。
2、建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甚至矛盾和冲突。
在行业标准层面,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分为建材产品标准 (JC) 和建筑工业标准 (JG) 中的建材产品标准, 这两类标准的组织制定和批准发布分属于不同的标准管理部门。不同部门都在针对同一建材产品编制相似的产品质量标准, 这些标准在检测方法、参数、使用方法、技术规范等方面都不尽相同, 比如, 国家已有的板材标准就有多个, 不同标准对板材的物理力学指标要求也不尽一致;不同部门制定的行业标准之间在有些技术内容上出现的重复交叉和相互矛盾的现象, 导致了建材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内部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重叠, 这些交叉重叠的标准也因为检测方法、参数、使用方法、技术规范的不一致, 增加了工程建设标准引用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的难度, 并且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
3、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的适应性较差。
作为对工程建设上游原材料的标准规范,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理应随着工程建设质量要求的不断变化与提高而有所调整, 但是建材产品质量标准无论在技术内容上、还是在层级分类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和明显的不适应。比如, 节能建筑推广已成为全国南北地区的普遍要求, 是国家强制执行的节能标准, 工程建设的要求变化了, 在制修订建材产品质量标准时, 与建筑节能 (保温、隔热) 要求相关的技术指标必然要考虑进去, 除了产品的导热系数 (传热系数) 外, 对材料的防潮性、防水性、抗渗性、抗冻性, 甚至还要有防裂抗变形性能要求、对夏热冬暖地区墙体热阻值等都要有所体现, 但是很多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并未随着工程建设要求的变化而重新进行制修订。
4、建材产品质量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的服务对象不同, 会造成生产和应用的脱节。
建材产品质量标准的服务对象是建材生产企业, 工程建设标准的服务对象是具体工程。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 产品标准主要依据产品生产的主要技术指标来制定产品技术要求以满足企业生产的需要;工程建设标准是依据工程建设的具体需求来制定技术要求。由于不同标准体系所服务的对象不同, 造成以工程建设标准为依据的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难以直接采用按照建材产品标准生产出来的产品, 因此会造成生产和应用的脱节。
三、 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的联动机制研究
建材产品标准制定和修订与工程建设标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建材相关产品标准一旦制定或修订, 都将引发工程建设标准一系列的变化, 同时也对工程建设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 目前我国标准管理体制仍然保留着计划经济时期按行政区域和部门进行条块划分的做法, 造成了标准管理相对分散、重叠, 部门相互掣肘的局面时有发生, 这也间接造成了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矛盾和不协调。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很难予以改变, 就必须建立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联动机制, 来协调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上下游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建立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协调联动机制就是在标准管理机构的领导下, 协调建材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标准的利益方、标准使用部门等机构之间的关系, 形成一个相互协调、协同和协作的工作网络, 并配套相应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条例, 保障协调联动机制的有效运转。其突出特点是多元化协作主体的联合参与及各协作资源的全面互动, 目的是通过多条途径、运用多种手段缓解标准管理机构的条块分割的局面, 从而进一步推动建筑业、房地产业与建材业的三业联动, 实现信息的有效沟通和共享。
1、建立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的部际协调机制。
由于现有的管理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很难予以改变, 因此为了使建材产品标准的制 (修) 订与工程建设标准有效结合起来, 可以针对关联性强的标准, 在标准的管理机构之间建立相应的组织运行机制和制度保障机制, 加强在标准立项、制定、审查、实施等方面的交流和协商, 相互征求对方意见, 及时沟通解决标准的相关问题。
(1) 建立部际协调的组织运行机构
可以考虑在国标委、建设部、工信部等标准管理机构之间建立能够协调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关系的中间组织 (如协调处) , 属于非常设组织, 主要针对关联性强的标准制 (修) 订的信息沟通、组织、协调等工作。从组织协调上缓解两者之间冲突和解决之间存在的问题。协调处的职责主要包括3部分:
一是负责组织和协调工作。标准是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或用户等相关协商一致的结果。协调处应定期组织利益关系方, 特别是产品的应用方, 对标准的制 (修) 订工作、标准应用等情况进行协商、讨论。同时要统筹考虑, 维持标准制定过程中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或用户、中立的学术专家比例的平衡。但全部反映出利益关系方的意见实为困难, 因此协调处还要考虑如何听取未参加标准制定的利益关系方的意见, 从而保证标准充分协商一致。
二是负责信息沟通和交流。由于标准的制定是根据市场需要, 制定过程要求广泛参与、协商一致、透明和公正, 最大限度满足标准有关各方的利益要求, 因此协调处应将标准草案内容、标准制定程序、标准实施情况等方面的信息及时、有效地反馈给标准利益方, 同时也将督促标准利益方给予快速回复和响应, 保证利益相关方对标准的制 (修) 订情况及标准内容充分知晓和了解。
三是负责标准实施的监督和反馈工作。标准发布后, 在实施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协调处应针对比较重要、关联性强的标准实施跟踪, 及时发现标准实施中的问题, 并反馈到标准管理机构, 由其组织完善和修订。
(2) 建立部际协调的制度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协调处的工作有序进行, 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度条例, 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部际会议沟通制度。部际会议沟通制度采取定期联席会议的形式, 国标委、建设部和工信部等相关标准管理机构各指定一名或两名代表为联席会议成员。会议每年召开两次。采取轮流召集的形式, 必要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可以提议召开会议。会议按照“集体讨论, 协商一致”的原则形成会议纪要, 各成员单位根据会议纪要精神, 按照职能分工组织落实。
二是建立标准制定过程的协调沟通制度。协调处根据标准的属性、标准制定机构的需求以及标准适用范围等因素, 有重点地组织标准利益方对标准的制 (修) 订工作、标准应用等情况进行协商、讨论。沟通形式可以采用会议、信函、邮件等多种形式, 通过各协作主体的资源共享和信息互动, 从而保证标准制定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3) 建立监督检查工作制度。
为了使建材产品的制 (修) 订与工程建设标准有效的联动起来, 还必须建立一套监督机制, 制定一套科学的考核办法和奖惩机制。比如可以考虑在标准的立项阶段就建立考核指标。由于制定标准的最终目标就是应用, 因此从制定标准开始就考虑其应用, 包括标准的应用所实现的方法、应用所实施的措施、应用所实行的方案等。标准制定出来, 相应的贯彻应用手段、方法和措施也都应研究出来, 使标准制定和应用贯穿起来。所以考核内容不仅要包括标准本身的科学性, 还要重点针对其是否可以应用于工程建设、在工程建设中是否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建立相对性的考核指标。同时应出台相应的奖惩措施, 对于科学的、得以应用的标准制定机构予以一定的奖励;对于应用性差的标准制定机构实行通告批评等惩罚, 实现对标准制定过程全方位的监管, 从而保证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有机的结合起来。
2、建立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技术的协同机制。
为了实现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之间的有效联动, 标准管理机构在组织、协调各利益方关系的同时, 还需要加强标准制定机构 (科研院所、院校) 和标准制定技术的协同合作, 即标准制定主体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过程的各个环节协同整合, 从技术层面标准上下游衔接的问题。具体来说, 应重点调整企业、建材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和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的关系, 通过观念变革和制度创新催促其走向技术协同合作。
(1) 转变观念, 开放自我, 主动寻求合作。建材产品标准大多由企业提出, 但是建材产品标准却要进一步应用于工程建设, 通过工程建设标准的规范实现其价值和最终功能。因此, 产品生产商、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必须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应用情况, 而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机构也需要及时跟踪产品标准的变化情况, 主动寻求合作, 通过合理分工、优势互补, 发挥各自所长, 把企业的研发和生产经营能力、科研机构的信息优势和施工企业的工程化技术能力有机结合, 创造性集成, 一方面推动新产品、新技术的应用, 另一方面通过工程施工方式、施工技术的变化, 推动产业转型, 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
(2) 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技术协同的运作机制可以采取战略联盟、网络组织结构等多种形式, 建立产品生产企业-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建筑企业相互合作, 通过实体运作和虚拟运作相结合, 利用信息技术形成合作网络, 解决产品标准制定机构和工程建设标准制定机构在空间上、组织上的分离状态, 实现标准制定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协同整合。
3、建立建材产品标准与工程建设标准应用的协作机制。
建材产品标准一般是企业提出立项需求, 服务于产品生产企业, 而工程建设标准的制定是政府行为, 是通过政府立法提出的, 用于建筑企业。两者的服务对象不同, 标准制定的动机和目的也各不相同, 从而导致建材产品标准和工程建设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和混乱。因此, 必须在标准立项、标准制定过程联动基础上, 寻求建材产品标准应用方和工程建设标准应用方的共同利益, 实现生产方与应用方的相互协作, 进而实现成果的共享和双方的共赢。
软件工程标准 篇8
2011年5月, 在法国巴黎召开的ISO/IEC JTC1/SC7 (软件和系统工程) 2011年全会上, 我国作为SOA工程标准化牵头国家, 向SC7的SOA研究组 (SG-SOA) 提交了两个潜在的新工作项目提案:“信息技术12207标准在SOA环境下的应用指南”、“软件和系统工程SOA工程标准框架”, 大力推进了后续SOA工程相关的国际标准化工作进程, 中国的SOA工程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得到了国际组织内的进一步关注及重视, 并被认为是未来国际标准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
2 SOA工程及标准化
2.1 SOA工程
SOA基于标准化的技术手段, 以“服务”为基本元素来构建或整合适合于各行业应用需求的信息系统, 提高信息系统的开发效率、充分整合和复用IT资源、并使信息系统能灵活快速的响应业务变化需求。SOA为跨平台、松耦合、语言无关的网络环境下跨组织的应用开发、资源共享和应用集成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SOA体现了分布式软件系统的构造和组成特点, 刻画服务提供者、服务请求者和服务代理这三种角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发布、发现、绑定三种基本操作描述三者之间的基本交互。
为有效支持相应的系统开发, SOA工程逐渐得到业界的重视。它是一种新型的软件工程方法, 涵盖基于SOA的软件及系统实施过程、方法和工具、管理、质量、测评等方面。
SOA工程越来越趋向采用模型驱动架构的设计方法。首先要对待创建的系统有一个形式化的平台无关的领域模型, 如利用UML创建的模型。利用这个模型表示SOA系统的技术需求和业务需求。然后在实现SOA系统时, 由这个平台无关的模型映射到具体的技术实现, 如Web服务。如果模型足够详细, 也可以用来直接生成需要的代码。SOA工程模型驱动的核心就在于系统在设计阶段就已经完全描述, 服务模型中的任何需求的变化, 都会反映到用户的业务系统中。同样, 由于底层技术是模型驱动的, 可以根据这些变化的需求迅速而有效地的应变。SOA工程模型驱动的建模工具可以帮助使用者高效地创建和维护SOA。这种建模工具以一种敏捷的、平台无关的方式充分反映业务需求。另外建模工具支持从模型中自动生成代码, 并在代码变化时更新模型。SOA工程模型驱动方法提高了SOA软件和系统的生产效率。同时利用模型驱动的自动化特性提高了SOA软件和系统的质量。
由于SOA工程涉及到系统的诸多方面, 需要从一开始就对SOA项目进行规划和设计。因此需要考虑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存周期, 从最初的阶段到第一个实现, 再一直到可能的修订和重用。
2.2 SOA工程标准化
SOA工程标准化是对SOA项目整个开发实施过程 (包括服务的规划、开发、测试、集成、部署、发布以及管理) 进行工程化的管理。既包括针对SOA项目开发以及实施的各阶段, 制定相应的实施规范和方法, 保证SOA项目开发过程的可控性和可管理性;也包括明确SOA工程实施各方的权责要求、实施能力评价指标以及实施成果评估方法, 以降低风险、保障SOA工程实施的质量。
由于国际和国内SOA标准体系及评价机制尚未统一, 相关厂商在SOA信息化工程项目实施中, SOA概念和项目实施方法各异, 产品对标准采纳程度不一, 这也导致很多行业信息化用户在项目实施中难以进行规划和产品选择, 项目实施质量难以评估和保障, 使得用户存在重重顾虑,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信息架构SOA实践的进程。随着SOA在各行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范围扩大, 建立一套完整的SOA工程标准体系已经成为软件产业界和各行业用户的迫切需求。
3 SOA工程标准框架
基于SOA工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 为有效指导SOA工程过程开发和标准体系建立, 迫切需要一个SOA工程标准框架, 为SOA工程技术内容的界定、工程生存周期过程的设计、新国家/国际标准的提出提供一定的指导原则。
SOA工程方法学贯穿SOA软件和系统生存周期的各个阶段和各个方面, 包括:面向服务的分析和设计、面向服务的开发过程、面向服务的成熟度分析和迁移路线图、SOA治理等。面向服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是SOA工程方法学的重点之一, 是以服务为中心, 根据业务需求发现服务、描述服务, 并设计服务的实现。已经出现了一些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框架, 如SOMF、Soa ML、SOMA等, 它们是SOA工程中将架构模型与技术模型分离的关键所在。
SOA工程标准框架由SOA领域内多种类、多层次的SOA工程相关标准所组成的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涵盖SOA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发布、组装、测试、部署、治理的生存周期全过程, 是支撑和确保SOA工程项目建设所需的实施过程指南、重要设计和评估方法以及相关管理的标准和规范, 为基于SOA的开发测试、评估及质量保证提供基础依据。SOA工程标准框架是标准制定工作的基础依据, 包括现行的、正在制定的和将要制定的SOA工程标准。SOA工程标准框架包含的内容如图1所示。
SOA工程标准框架的设计, 总体围绕SOA工程生存周期为核心, 从周期的不同阶段分别提出响应的标准规范。当然, 每个阶段的标准规范是可以陆续提出和增加的。框架基本内容包括:
(1) 服务分析与设计——建立一个统一的服务分析设计框架, 包括服务的功能属性以及非功能属性描述、服务接口定义等。
(2) SOA交付管理对项目参与人员的管理 (包括服务需求分析人员、服务设计人员、服务集成开发人员、服务测试人员以及服务维护人员等) ;对项目进度的控制 (包括服务设计阶段、服务开发阶段、服务测试阶段、服务部署阶段等) 。
(3) SOA治理与管理——用以指导企业建立一套协调与合作机制, 用于提升业务部门、IT部门和各个开发团队之间的SOA协作水平。
(4) SOA工程成熟度评估——建立一套评估SOA产品开发过程遵循工程标准程度的评价体系。
(5) SOA工程生存周期——提出SOA项目生存周期过程、服务生存周期以及SOA工程生存周期, 包括规划及设计、开发及测试、部署、发布、运维及监控等阶段。
4 SOA工程生存周期
SOA工程标准框架中, 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规范就是SOA工程生存周期规范。该规范将界定SOA项目实施的各阶段、阶段活动及相关的资源, ISO/IEC 15288和ISO/IEC 12207标准分别从系统和软件的角度, 规定了相应的生存周期, 可以作为SOA工程生存周期模型的重要基础。
4.1 ISO/IEC 12207和ISO/IEC 15288
ISO/IEC 12207 (系统和软件工程—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和ISO/IEC 15288 (系统和软件工程—系统生存周期过程) 都是由ISO/IEC JTC1/SC 7发布。
ISO/IEC 15288为描述系统的生存周期建立了一个公共的过程框架。它定义了一套过程和相关的技术术语, 这些过程可以应用到一个系统结构层次的任何一个级别。该标准也支持这套过程的定义、控制、评估和改进。该标准关注硬件、软件、数据、人、过程、设施、材料和自然产生的实体。该标准描述了组成任何一个系统生存周期的过程, 在系统的生存周期中, 这些过程可以并发的、反复的、递归地应用到这个系统及其子元素上。而当这个系统的元素是软件时, 可采用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标准ISO/IEC12207。ISO/IEC 12207是为大型系统中的软件和独立软件产品和服务提供一套综合生存周期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第一个国际标准。这两项标准定义的系统和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如图2所示。这两项国际标准为应用系统提供一套完全集成的系统和软件生存周期过程和指导。
4.2 研制目的
ISO/IEC 12207和ISO/IEC 15288已经经历了两个版本, 并且已经被成功地应用到很多软件和系统工程开发实践中。但这两项标准仅是针对软件工程通用的生存周期标准, 不能完全满足SOA工程的需求。当越来越多的软件和系统采用SOA时, 需要考虑SOA系统的业务和IT环境的基本方法, 如方法、过程、技术、工具等。SOA项目由于其采取面向服务设计和开发的架构特征, SOA工程生存周期与传统软件项目管理存在着重要差别, 因此有必要制定SOA工程生存周期标准。
制定SOA工程生存周期的目的是提供一套定义好的过程, 来方便在SOA系统的整个生存周期, 需方供方和其他干系人之间的信息交流, 这项标准可以被应用到一个充当需方和供方双重角色的组织, 也可以被应用到需方和供方不同的组织中。该标准提出了SOA项目生存周期过程、服务生存周期以及SOA工程生存周期, 包括规划及设计、开发及测试、部署、发布、运维及监控等阶段, 为系统集成商、行业用户实施SOA工程提供基础技术指导。
4.3 SOA工程生存周期
SOA工程生存周期涵盖系统、软件和SOA特有的服务三个部分。对于SOA软件生存周期部分, 它扩展了ISO/IEC 12207:2008中的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对它进行实例化或具体化, 以及增加与SOA相关的过程。
当系统是由硬件、软件、数据、人员、流程、设备和材料等元素组成, 系统整体使用ISO/IEC 15288:2008, 当系统中的元素是软件的时候使用ISO/IEC 12207:2008。当软件中存在SOA架构的软件时, 使用SOA工程生存周期标准。
SOA工程生存周期定义的过程如图3所示。
SOA中服务相关的生存周期过程分别为:
(1) 服务分析指基于SOA项目需求, 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 从多视角逐步发现、甄别服务的过程。
(2) 服务设计指对服务进行分类、定义、设计等的系列过程。
(3) 服务实现指在SOA的生存周期阶段中, 将已定义的服务合约通过技术开发手段变成服务的过程。
(4) 服务发布是将已注册服务的信息对外公开的过程。
(5) 服务组合指将一组服务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 使他们可以一起共同完成一个特定的任务或业务流程。
(6) 服务部署是组装好的业务流程会被部署到正在操作的运行环境中, 并可以实际运行。
(7) 服务测试是验证原子服务和组合服务是否符合已定义服务功能的过程。
(8) 服务治理是根据SOA治理所确定的决策和机制, 具体制定相关措施进行实施的过程。是对运行中执行的服务和业务流程进行监视和分析, 以保证它们能正常运行。
(9) 服务退役是服务的最后一个阶段, 表示一个不再提供的服务。注册中心可以保存有关曾经处于活动状态但不再可用的服务的记录。
5 发展
随着SOA技术逐渐进入成熟应用的阶段, SOA工程的地位和作用将逐步凸显。从国际上的趋势来看, 这方面的标准规范制定工作相继启动, 而且将成为SOA新阶段重要的标准化领域。对于提高我国在SOA领域的发展水平、提升我国在国际上SOA标准领域的影响力, 将是一个良好的机遇。通过此次SC7巴黎全会上, 我国提出的两个新工作项目提案促使SC7整体提升了对SOA工程标准的关注度, 这是我国专家两年来不断努力推动的结果, 也促进了SC7现有工作体系对于SOA、云计算等新领域的支持, 同时也是我国基于国内SOA标准化工作、在国际上取得的进一步突破。在后续工作中, 希望SOA标准工作组进一步加强SOA工程标准方面的计划和制度, 并积极把SOA工程相关工作成果贡献至国际, 为我国在SOA工程领域取得优势地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阐述了SOA工程标准化及意义, 结合我国向ISO/IECJTC1/SC7提交的两项潜在的新工作项目, 分析SOA工程的标准框架与生存周期, 为后续SOA工程的标准制定给出一个可参考的指南。
关键词:SOA,SOA工程,标准框架,软件和系统工程,生存周期
参考文献
[1]Schulte R.W., Natis Y.V.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s, Part 1[R].Gartner, 1996.
[2]Huhns M., Singh M.Service-oriented computing:Key concepts and principles[J].Internet Computing, 2005, 9 (1) :75-81.
[3]Service-Oriented Modeling Framework v2.1[EB/OL].http://www.sparxsystems.com/somf.2011.
[4]Service Oriented Architecture Modeling Language (SoaML) v1.0 beta[EB/OL].http://www.omg.org/spec/SoaML/.2009.
办公软件标准体系研究 篇9
文档信息包括流式文档信息和固定版式文档信息两大类。办公软件是处理流式文档信息的一类应用广泛的基础软件。办公软件标准是提高办公软件文档互操作性、提高办公软件用户体验、促进办公软件产业良性发展的重要支撑。为了有序开展办公软件标准的制修订工作,需对办公软件的标准体系进行研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办公软件标准体系。
2 办公软件领域范畴
办公软件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已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从产品功能上看,形成了包括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等在内的多种办公应用。从产品发布形态看,经历了单一产品、套件产品、系统产品和Oaa S产品(Office as a Service,即Web Office)等四个阶段。从应用平台上看,办公软件的应用正由传统PC平台向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发展。
为了方便展开对标准体系的研究,本研究对办公软件从功能范畴、形态范畴和平台范畴三个维度进行界定。
2.1 功能范畴
从实际应用看,办公软件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三大应用: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
文字处理作为文档编辑和排版软件,主要用于编辑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还可以插入其他软件制作的信息,也可以进行图形制作、编辑艺术字、数学公式等各种文档处理。
电子表格是日常办公中进行数据统计、数值分析的工具,主要应用于财务报表、金融分析、商业和统计模型、决策支持等。电子表格定义了各种对象,记录数据和处理数据。
演示文稿由若干张幻灯片组成,其中包含文本、图表、图形、剪贴画、影片、声音及其他多媒体信息。演示文稿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学术报告、产品展示、教育讲座等各种信息传播活动。
2.2 形态范畴
从办公软件的应用形态看,主要包括单机应用(包括各类PC平台和智能移动终端平台)和OaaS应用两大类。
单机应用是传统的办公软件应用方式,需要先在PC平台或智能移动终端平台上进行办公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然后才能运行使用。文档的处理在本地完成,文档存储在本地存储设备中。现在,部分办公软件支持打开远程文档,并在远程存储设备上存储文档。但由于需要办公软件的本地安装,因此仍然属于单机应用的范畴。
OaaS应用是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提出的,是SaaS软件模式在办公软件领域的具体化。在OaaS应用形态下,不需要在PC平台或智能终端平台进行办公软件的安装和配置,办公软件功能通过浏览器访问。文档的处理在云端完成,文档存储在云端存储设备中。
2.3 平台范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类智能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存储能力不断增强,已具备运行办公软件的条件,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消费设备。从目前应用看,办公软件的应用平台主要包括PC平台和智能终端平台两大类。
传统的PC平台由于处理器架构、存储设备、显示设备差异较小,因此办公软件产品具有较强的通用性。
智能终端平台与PC平台相比,处理器架构具有多样性,如Intel x86、ARM、MIPS等,同样系统平台也具有多样性,如Android、Windows Mobile、Symbian、i Phone OS、MeeGo等。此外,智能终端设备的显示设备普遍尺寸较小,用户体验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3 标准体系研究
3.1 文档格式规范
文档格式是关于文档信息逻辑结构和物理存储结构的定义,是办公软件文档信息交换的重要基础。作为文档长期保存的要求,各类办公软件保存的文档信息需要以开放的格式存储。因此各类办公文档的格式规范是标准体系的基本要求。
目前,办公软件的文档格式主要有三项标准,分别是我国国家标准“标文通”(GB/T 20916-2007《中文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也称UOF)、ODF (ISO/IEC 26300:2006《Information technology-Open Document Format for Office Applications v1.0》)和OOXML (ISO/IEC 29500:2008《Information technology-Document description and processing language-Office Open XML File Formats, Parts 1-4》)。
3.2 编程接口规范
编程接口是一组API,是文档格式的二次开发接口,用于通过编程实现对文档的操作,可以实现应用定制和与办公系统的无缝集成,是办公软件在OA、ERP等企业应用中的基础。
目前,编程接口规范主要是我国制定的GB/T21026-2007《中文办公软件应用编程接口规范》。
3.3 领域特定规范
办公软件文档格式规范是办公软件的通用性、基础性规范,在不同应用领域应用时需要进行扩充或者裁剪,形成领域特定的应用规范。
目前,针对电子公文领域正在研制“标文通”基于电子公文应用的实施指南,该指南描述了“标文通”支持电子公文时遵循的特定要求,以保证不同软件对电子公文的兼容。
3.4 技术要求与检测规范
办公软件产品的测试与评价是衡量办公软件产品质量的重要方面。办公软件的技术要求是按照软件质量特性给出的基本要求,而检测规范是根据技术要求制定的测试细则。目前,办公软件技术要求与检测规范主要是我国制定的中文办公软件基本要求及符合性测试规范。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形成了办公软件标准体系,如图1所示。
4 标准体系表
4.1 文档格式规范
文档格式规范明细表如表1所示。
4.2 编程接口规范
编程接口规范明细表如表2所示。
4.3 领域特定规范
领域特定规范明细表如表3所示。
4.4 技术要求与检测规范
技术要求与检测规范明细表如表4所示。
5 结语
本文对办公软件标准体系的研究范畴进行了分析, 形成了涵盖办公应用、开发接口、文档格式和检测规范等技术领域的标准体系。该标准体系的建立可以指导办公软件领域标准制修订工作, 为有序开展标准制修订工作提供技术依据和参考。
摘要:对办公软件标准体系的研究范畴进行了分析, 基于文档格式、编程接口、领域特定和技术要求与测试规范等四个维度对标准进行了梳理和分类, 形成了涵盖办公应用、开发接口、文档格式和检测规范等技术领域的标准体系。
船联网工程标准体系研究 篇10
“船联网”工程旨在构建内河水上智能交通物联网, 是以航运管理精细化、行业服务全面化、出行体验人性化为目的, 以企业、船民、船舶、货物为对象, 覆盖航道、船闸、桥梁、港口和码头, 综合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人-船-货信息互联互通的智能航运信息服务网络。船联网工程建设是提升行业信息服务水平的重要手段, 船联网标准是贯彻落实船联网工程建设的技术手段, 是贯彻中央和交通运输部内河航运战略的需要。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中, 如何对现有的信息及技术资源整合以发展船联网信息产业, 如何实现基础设施建设顺利进行及与信息网络无缝衔接, 确保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 是船联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关键。
2 船联网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2.1 国外现状分析
欧洲RIS (River Information Services) 是一个内河航运跨区域、跨部门、跨系统业务协同和资源整合的概念体系。其以形成包涵交通信息服务、航道信息服务、交通监管服务、灾害管理和应急服务、运输物流信息管理、监督和执法服务、统计信息服务、规费征稽服务八大功能。欧盟 (EU) 、莱茵河航运中央委员会 (CCNR) 等机构也参与其中。在推广实施RIS的进程中, 欧盟制定了四项核心技术标准:内河电子航道图标准、内河船舶电子报告标准、内河船长通知及内河船舶定位跟踪标准。日本于1993年成立了ISO/TC 204全国委员会, ITS标准化委员会来完成日本信息技术标准, 同时, 日本交通信息管理平台由总务省、国家警察厅、交通情报中心、交通控制中心负责信息管理平台建立, 杜绝“信息孤岛“现象发生。自从2005年至今, e-Nav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IALA下属e-Nav委员会在技术细节、相关技术标准初具雏形, 概念得到了国际认可, 完成了差距分析及系统结构相关文件撰写, 并以通过海上数据模型 (UMSM) 进行初步研究。
2.2 国内现状分析
从纵向上看, 国家已经在基础通用、信息采集、通信技术、服务及安全类等船联网相关领域建立相应的标准, 覆盖船联网应用的货物、船舶、航道、船员等场景, 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船舶监测终端技术要求》 (JT/T 766-2009) 、《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第8部分:水路运输信息基础数据元》 (JT/T 697.8-2008) 等, 然而, 在船联网标准体系的建设上更是处于空白阶段。从横向上看, 国内别的行业, 比如智能交通、物联网、烟草行业、交通信息化行业、农业工程建设等都开始或者已经建立了本行业的标准化体系。智能交通标准体系框架总体分为两层, 分别为智能交通通用标准和分系统标准;每一层不同属性再进行细分, 通用标准分为术语与定义、基础信息编码及表达及数字地图及定位三大块, 分系统分为专用标准、信息服务、交通与紧急事件管理、电子收费、综合运输及运输管理、车辆辅助驾驶与自动公路六大块;交通信息化则从三维结构的角度进行设计, 覆盖面广, 应用性强。
2.3 差距分析
尽管在整合现有资源, 发展符合我国国情的RIS系统已得到一定的发展, 但我国RIS标准规范的发展尚存在很多问题, 与发达国家的航运信息化建设也存在差距,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点:第一, 标准体系的完整性。欧美国家在大力发展航运信息化标准体系之后, 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系统;而我国, 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得到广泛认可的标准体系, 已有的标准体系也不能做到全面覆盖, 标准立项和研制中缺乏统一指导和协调, 标准内容存在重复交叉、标准体系内的标准配套性不好, 标准体系更新不及时。第二, 政府的支持与协调。在推进内河信息服务协同化与规范化的进程中, 欧盟大力支持, 不仅开展了一系列和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有关研究工作, 同时高度重视立法和标准制定工作, 在我国, 尚未建立一个统一的战略联盟或成立专门的政府机构以支持促进我国航运信息化的工作, 法制不完善, 不健全, 在标准制定方面也滞后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第三, 整体的社会环境。社会的理解和公众的支持, 使得泛欧RIS得到顺利的实施, 而在我国, 政府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支持, 但在企业及用户之间的互动上, 差距明显。综上所述, 我国船联网标准化工作尚处于发展初期, 相关的标准储备、资源整合、政府及企业支持力度上存在较大差距。
3 船联网标准体系框架构建
3.1 构建原则及目标
以GBT 13016-2009《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为参考, 结合船联网领域的发展特色, 基于认知规律, 船联网工程建设标准体系构建原则主要包括:第一, 统筹兼顾, 综合规划。结合船联网标准化自身特点, 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经验, 立足现状, 放远目光, 从顶层的角度对船联网标准体系进行设计, 加强宏观战略研究, 统筹各政府部门及企业。第二, 科学合理, 层次清晰。从航运业务应用场景及其运作规律出发, 运用标准化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思想工具, 研究和处理标准之间的关系, 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同时, 标准体系框架力求做到层次清晰, 分类合理。第三, 放长眼光, 积极采标。充分收集利用国外有用资源, 结合我国现状, 以适当的形式转化或者直接采用, 与国际接轨, 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船联网工程标准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 应当与时俱进、动态扩展, 以适应船联网工程建设的发展需求, 保持一定的先进性。同时, 努力将中国制定的标准提升到国际水平, 占据标准制定的制高点。
构建适合我国国情, 行业发展, 与国际接轨, 层析清晰、分类明确、结构合理的标准化体系框架, 加快和提高标准的制定、修订的质量和数量。强化标准的制定与市场的关联性, 推进标准从需求、立项、制定到推广、应用、完善、发展的市场化进程, 从整体水平提升我国船联网工程的信息化水平, 缩小与欧美国家的差距。
3.2 三维空间模型建立
已经制定的标准体系, 大多是二维结构, 它能清晰地表现出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但是, 当建立标准化体系系统本身复杂性增大的时候, 二维结构制定体系的弊端开始凸显, 其根本就是不能准确地表达出每一个标准在标准体系框架上的定位, 同时有可能造成标准制定的重叠性, 相互之间干扰性强。而三维体系结构, 对于船联网工程建设这个复杂的系统具有优越性。本标准体系采用印度威尔曼提出的三维结构思想, 结合三维空间的思想, 结合标准化三维空间的概念, 采用船联网应用的业务领域 (X维) 、船联网应用技术 (Y维) 、标准层次 (Z维) 的三维要素 (如图1所示) , 对每一个维度进行细分, 扩充了标准的储存容量, 为未来标准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在结构上体现了框架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业务场景维 (即X维) , 表示船联网工程的业务应用场景, 借鉴RIS的分类规则, 结合我国船联网工程实际, 可将其划分为货物、船舶、巷道、港口、船员、应急和其他七大类。每一类具体应用场景, 根据实际需要, 可进一步细化。
技术维 (即Y维) , 它表示船联网在建设中将使用到的技术。借鉴物联网技术架构和信息聚类的思想, 以信息流为主线, 可以将其分为通用基础标准、信息采集标准、网络通信标准、数据管理标准、信息服务标准、信息安全标准六大类。根据使用技术的不同, 还可以对每一大类进行细化。
层次维 (即Z维) , 我们根据标准应用的不同范围, 分为基础标准及专用标准。从而有效降低了船联网工程的复杂性。基础标准规定在船联网工程建设中的通用标准, 主要包括一些术语、代码、一般方法、通用方法等;专用标准规定某一领域中某方面的标准, 如某一对象的操作方法、检测方法、测试规范等。层次维度能很好控制标准制定的级别, 随着标准层次的提升, 标准体系框架中面对对象也就越精确。
三个属性维以技术维为主, 其他两维参照主维进行分解, 确保标准制定最小的重复性和最大的范围性。三个维度之间相对独立, 但也紧密联系。 (x, y, z) 坐标决定一个点, 这个点在标准体系中一般是一个子体系, 至于这个子体系有多大, 这是由船联网工程的复杂程度和框架的分解深度 (x, y, z的精确度) 共同决定的。总的来说, 各个维划分得越精细, 其确定的范围也越小, 得到的子体系的精确度也越高。
3.2.1 三维结构的二维分解
参照物联网标准体系框架, 将技术维进行分解, 共六大类, 分别是通用基础、信息采集、通信技术、数据服务、信息管理及信息安全, 得到如图2所示的层次结构分解图。
3.2.2 标准体系表
(1) 标准体系号编号方法。本标准体系编号由X层 (应用业务领域) 分类编号、Y层 (技术领域) 分类编号、Z (层次领域) 层分类编号和标准顺序号组成, 采用阿拉伯数字标号形式, 并以符号“.”分隔, 标准顺序号为阿拉伯数字, 依次增加。标准体系号x.y.z.n中, 第1位编码为X层分类编号, 第2位编码为Y层分类编号, 第3位编码为Z层分类编号, n为标准顺序号。比如2.202.1表示传感技术在船舶上应用的基础标准。
(2) 标准体系表构成。标准体系表的构成由序号、标准体系表编号、标准号、标准名称、宜定级别、实施日期、采标关系、替代标准及状态就部分组成, 其中宜定级别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状态包括已制定、在制定及待制定, 已经制定为已经颁布的标准;在制定包括标准起草、征求意见、送审稿及报批;待制定标准是根据船联网工程建设需要, 根据亟需制定程度的不同, 为标准的制定提供先后顺序。可依据此标准体系, 对现有的标准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 并列出船联网工程建设中亟需制定的标准
4 结论
本研究结果符合现有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及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的大背景。提出了我国船联网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及构建目标, 结合船联网工程领域的特殊性及复杂性, 提出了基于三维结构的标准体系框架, 全面覆盖船联网建设过程中的业务场景, 包括货物、船舶、港口、航道、船员、应急及其他等, 并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 对船联网工程涉及的技术领域进行细分, 从而体现了框架构建的科学性。同时提出具体的标准体系表的构建方式, 为船联网工程标准化的建设提供参考。船联网工程标准体系的建设, 构建了我国船联网工程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的蓝图, 为科学地管理现有标准及对相关项目立项、开展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董耀华, 孙伟, 董丽华等.我国内河“船联网”建设研究[J].水运工程, 2012 (8) :145-149.
[2]周俊华, 罗本成, 解玉玲等.欧洲推进内河航运综合信息服务标准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水运管理, 2009 (5) :22-26.
[3]岳高峰, 赵祖明, 邢立强.标准体系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11:11-60.
[4]GB13016-2009,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12-95
[5]杨琪, 王笑京, 齐彤岩.智能交通系统标准体系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4 (7) :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