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贸易安全分析

关键词: 出口值 进口 数量 进出口

中国国家贸易安全分析(精选十篇)

中国国家贸易安全分析 篇1

(一) 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进出口数量、进出口值1961年来总体处于增加趋势, 大部分年份出口数量高于进口数量、出口值大于进口值。但是从2000年来看, 发达国家出口数量、出口值呈减少趋势, 年均减少31.19千吨、58.17万美元, 而进口数量、进口值呈增加趋势, 年均增加18.1千吨、1330.09万美元, 使其在2005年进口数量 (进口值) 多于出口数量 (出口值) 5.13千吨 (1119.91千万美元) 。

发达国家是世界上马铃薯淀粉主要出口国家, 从1961年来出口数量占世界比重平均为94.7%, 其比重最低的年份是1990年为85.5%;从2000年来呈略微减少趋势, 但其比重仍然很高, 平均为93.95%。发达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口量也很多, 从1961年来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比重处于减低趋势, 年均减低0.38个百分点, 2005年为63.26%。发达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值占世界比重很高, 在85%以上, 1961年来其出口值占世界比重平均为94.23%。发达国家进口值占世界比重最高点在1971年为95.57%, 1971-2005年处于减低趋势, 年均减少近1个百分点, 2005年进口值占世界进口值比重是62.56%。

(二) 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量基本处于增加趋势, 其在2002年达到1961年来的最高点为90.83千吨。发展中国家进口量在1980年前在2万多吨左右徘徊, 从1980年起年均增加12.17千吨, 于2005年达到历年来最大进口量331.46千吨。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值2002年达到最高为3328.79万美元, 此后处于减少趋势, 2005年为1027.51万美元。进口值从1961年来处于不断增加趋势, 1999-2005年间年均增加1669.36万美元进口, 2005年达到最高点为39.15千万美元。

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比重较低, 最高为12.97% (1968年) , 最低仅0.2% (1991年) ;发展中国家从1991年来马铃薯淀粉出口量占世界比重呈增长趋势, 于2002年达到最高点12.59%, 近年来有所减低, 2005年仅为3.72%。发展中国家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比重较高, 从1991年来进口量所占比重呈加大趋势, 于2005年达到最高点36.73%。发展中国家出口值占世界比重较低, 最大比重是在1982年为15.04%;1961年来大部分年份在8%以下, 2005年其比重仅有4.21%。发展中国家进口值占世界进口值比重从1991年来处于加大趋势, 年均增加1.9个百分点, 2005年达到最高点37.42%。

二、发达国家2000-2005年马铃薯淀粉国别贸易状况

发达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 德国、荷兰、法国、丹麦出口量处于前4位。处于前4位的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量占发达国家比重在87%左右, 2005年达到93.49%, 处于前六位 (加上波兰和加拿大) 的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量所占比重在96%左右, 而且这些国家总出口量占发达国家出口量的比重处于增长趋势, 可以看出它们是发达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的主要国家。德国、荷兰、波兰、加拿大、白俄罗斯、拉脱维亚、美国、捷克、英国、比利时、瑞典、丹麦、法国等国家出口值在100万美元以上, 这些国家的出口总值占发达国家的98%以上, 而且占到世界出口值年平均比重93%左右, 说明世界上每年只有12个左右的国家是马铃薯淀粉出口的主要获利者。德国2005年比2000年出口量有所减少, 出口量减少了22.99千吨。但是德国出口量占发达国家出口量的比重有所提高, 2005年达58.41%, 比2000年提高了9.44个百分点。德国2000-2005年出口值处于世界第一位, 也就是说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马铃薯淀粉出口价值创造国, 从2005年看, 其出口值占发达国家出口值的60.38%、占世界出口值的57.77%。波兰、加拿大、荷兰出口量也都在增加, 它们占发达国家出口量的比重增长的幅度都非常高, 2005年与2000年比较, 波兰从3.51%提高到10.52%, 加拿大从1.09%提高到3.51%, 荷兰从15.73%提高到21.05%。法国和丹麦出口量在下降, 但法国出口量占发达国家比重在提升, 从12.82%提高到14.99%, 说明法国出口量减低的幅度小于发达国家出口量减低的幅度;丹麦出口量占发达国家比重在下降, 从13.29%下降到12.3%。

发达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口量在1万吨以上的国家年均有13个国家, 主要有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瑞典、法国、瑞士、俄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 还有亚洲的日本、北美的美国, 这些国家进口量占发达国家进口量的比重在87%左右, 而且这些国家进口量占世界进口量的比重在51%左右, 2005年达到53.8%。进口值5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有10个国家即英国、美国、日本、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俄联邦、法国、比利时、瑞典、瑞士、白俄罗斯等国, 2005年其进口总值占发达国家的比重是80.36%;2000-2005年, 这些国家进口总值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 年均减低0.8个百分点。英国和美国是发达国家进口最多的国家, 分别占发达国家进口值比重的13.98%、13.73%, 其余各国所占比重在2%-7%左右。

三、发展中国家2000-2005年马铃薯淀粉国别贸易状况

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贸易, 出口量最大的国家是中国, 出口量在1千吨以上, 其余国家均在1千吨以下, 仅有新加坡2001年和泰国2005年出口量超过了1千吨, 分别达到1.08千吨和1.51千吨。出口值在1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年均有6个国家左右, 2000-2005年间有中国、泰国、新加坡、瓦努阿图、墨西哥、印尼、马来西亚、巴西、朝鲜、伊朗、荷属安的列斯、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和厄瓜多尔等国家出口值超过10万美元。中国从1989年开始参与马铃薯淀粉出口贸易, 2002年出口量达到最高点87.83千吨, 2002-2005年出口量处于减少趋势, 2005年仅有17.15千吨, 但其仍然高于2001年前的出口水平。中国历年来出口值在100万美元以上, 2002年和2003年出口值超过2000万美元。中国马铃薯淀粉出口值占发展中国家出口值的比重很高, 2000-2005年间所占比重平均是83%, 而且1989年来处于逐步提高趋势, 其在2002年和2003年达到最高点分别是93.84%、93.44%;其占世界出口值的比重2002年前处于提高态势, 于2002年达到最高点为10.79%, 但近年来有所减低, 2005年仅3.43%。

2000-2005年, 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口量超过1万吨的国家主要有中国、韩国、泰国、墨西哥、秘鲁、印尼, 其中中国、韩国、泰国、墨西哥2000年来进口量一直在1万吨以上, 进口值在1千万美元以上, 进口量占发展中国家进口量的比重在70%以上, 2005年达73.14%;其进口值占发展中国家进口值的比重从73.14%减低到71.61%;其进口值占世界的比重从23.58%提高到26.8%。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口量最大的国家, 从1981年开始进口马铃薯淀粉, 进口量总体上处于增长态势, 2005年达到最高点150.42千吨;进口值从1981年至2005年增加了56224千美元, 其占世界进口值的比重2005年为14.89%, 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第一大进口国。处于前四位的国家, 只有韩国处于进口减少趋势, 其它3个国家总体上处于增加趋势, 其中中国增加势头强劲, 2005年进口量相当于上一年的约2倍。

将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出口结合起来分析, 以中国为例, 其进口量远远高于出口量, 说明中国市场对马铃薯淀粉的需求量很大, 从1989年来平均每年进口量多于出口量约58千吨。而对于进口量处于前四位的韩国、泰国、墨西哥而言也同样是马铃薯淀粉的主要进口国, 它们的出口量很少, 2005年进口量与出口量相比, 韩国、泰国、墨西哥分别是3481倍、21.87倍、37.2倍。

四、小结

(一)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贸易基本呈现增长趋势, 发达国家是世界主要的马铃薯淀粉出口贸易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出口贸易1961年来总体处于增加趋势, 但是从2000年来看, 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呈小幅减少趋势;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基本成持续增长势头。但发达国家出口贸易占世界比重1961年来在94%左右;其进口贸易占世界比重处于下降趋势, 但仍高于发展中国家。随着发展中国家对马铃薯淀粉需求的增加, 世界马铃薯淀粉贸易已经从以前的主要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状况有所改变, 而且, 世界进口贸易新兴区域——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崛起, 成为未来马铃薯淀粉世界贸易新市场。

(二) 发达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 德国是世界第一大出口贸易国。世界上每年只有12个左右的发达国家出口总值占发达国家出口值的98%以上, 而且占到世界出口值年平均比重93%左右, 它们是世界马铃薯淀粉出口贸易的主要获利者。德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马铃薯淀粉出口国, 从2005年看, 其出口值占发达国家出口值的60.38%、占世界出口值的57.77%。

(三) 发展中国家进口贸易增长迅速,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出口的主要国家和世界马铃薯淀粉第一大进口国。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口总量比出口总量多, 其出口量在10万吨以下变化;而其进口量在1981年开始逐渐突破了10万吨。从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淀粉进口量处于前四位的国家看, 只有韩国进口量处于减少趋势, 其它3个国家总体上处于增加趋势, 其中中国增加势头强劲, 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进口国。中国年出口马铃薯淀粉在1千吨以上, 历年来出口值在100万美元以上, 其出口值占发展中国家出口值的比重很高, 2000-2005年间平均是83%。对于中国而言, 虽然目前其生产主要面对的是国内市场, 但是随着国内马铃薯淀粉 (尤其是优质淀粉) 生产的增长, 发达国家因资源、环保、生产配额等所限以及发达国家农产品出口补贴的逐步取消, 发达国家在亚太地区的出口量会逐年减少, 中国作为生产大国将来逐渐会成为加工出口大国。

参考文献

中国周边形势与国家安全分析 篇2

一、中国安全形势复杂原因

1、历史,意识形态。

中国历史上进行了一些领土的扩张与收缩,很多领土的边界线主要是历史遗留下来 分界线。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主要是清末的领土,很多边界随着民族国家的独立而互有争端。尤其是中国同印度,俄罗斯的边界领土问题上存在着很多争议甚至是争端。意识形态上,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被很多资本主义国家重重包围,敌对情绪是肯定的。尤其是很多国家与中国产生利益冲突,却打着意识形态的幌子公开叫板,寻求其他别有用心的大国的支持。

2、邻国多。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地缘矛盾最多、最复杂的战略主体。中国周边共有邻国20个,其中,陆上接壤14国,隔海相望6国,涵盖了各种地理条件。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多年来,又是与别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尽管近年解决了部分争端,但是,仍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领土和领海纠纷,且海洋权益不断遭受蚕食

3、世界格局,位于多极中心,热点不稳定地区。

中国与俄日印3大战略主体共处,掣肘因素颇多。俄国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普京加强集权、重振军备,国力日渐发展,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国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日本重新武装步伐加快,1999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2000年,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2004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印度于90年代初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明确提出在21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为此,实现了军事战略由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周边东盟,印巴,缅甸,阿富汗的武装冲突不断,很多国家充斥着颜色革命和政治斗争,大国的手腕在中国周边伸出触角,主要目的就是对中国施行包围压制的策略。

4、大国崛起的必由之路

从西班牙,到英国,再到德国美国,大国崛起的步伐都伴随着压制与冲破加锁的过程。中国在崛起,而很多大国,尤其是亚洲这样一个政治极端复杂,大国林立的地区,在夹缝中生存,韬光养晦才是重要的生存之道。因此很多国家趁着中国一心一意进行经济建设的机会,大肆侵占中国利益,威胁中国国防安全。

二、我国的安全形式分析

(一)关系户——与中国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在中国对外邦交上占重要份量的国家。

1、美国。

美国对华关系可谓是首屈一指。可以说,中国很多安全压力都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美国人很有意思,从文化上来看,美国人的务实精神是最强的。美国的对华政策可谓是“出尔反尔,飘忽不定。”总的来说,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一种合作与矛盾统一。

首先,美国与我国有着根本的利益矛盾,存在着重大战略利益冲突,这是不可调和的。主要基于一种强烈的利益冲突和意识形态冲突。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起,美国对华政策一直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促使中国“变”——由社会主义变成资本主义,减小对它的威胁。另一个是遏制中国“强”——无论在国际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上,只要我们想抓住什么发展的机会,他都会站在我们的对立面。美国视我国为长期战略对手,力图以经济、政治手段来“西化”、“分化”、“弱化”以达到遏制我国发展的目的,这都源于对我国的恐惧。

其次,美国对中国有很强的遏制手段。美国对我国的遏制表现在外交、政治、经济、军事四个方面。在外交上,美国拉拢亚洲国家,对华形成一个战略包围圈。现在在美国的封锁下,我们大陆已经没有真正的出海口。从冷战时期到现在,南朝鲜、日本、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本来都是美国的盟友。现在美国已经把他的战略触角伸向了南亚,采取一切手段拉拢了在冷战时期反美比较坚决的越南和印度。再加上台湾,使我们在面向大洋时,几乎完全处于它的包围之中,唯一的战略出口,就是阿富汗和巴基斯坦。这是美国在中亚和中南亚地区围堵中国和俄罗斯的缺口。结果,美国利用“9.11”事件在那儿打了一场仗。中国再讲出海,讲大洋,讲海洋经济的时候就没有门了。

最后,美国在中国周围部署了十万兵力,已经形成较强的战斗力和反应能力,对于中国的国防安全造成了实质性威胁。不过大国的较量多在“上兵伐谋”的层面上,很难爆发战争。因为对于中美来说一旦爆发战争,将是毁灭性的、世界性。

2、俄罗斯

当今世界只有俄罗斯可以和美国抗衡。因为他现在的很多军事技术,核武器技术都是前苏联遗留下来的,使得它在30年代起就建立起积极进攻的对外战略。而我国一直以来就是积极防御,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中俄之间存在着利益矛盾,特别是一旦俄罗斯政府出现对外扩张派领导人时,矛盾将会更加明显。

中国与俄罗斯的双边合作主要是一种临时性战略合作伙伴。很显然,中俄目前都有共同的对手——美国,相互有很多必要的合作与双边贸易。但是俄罗斯卖给中国军事装备明显不如印度,显然俄国与中国间还是有很多的隔阂。毕竟中国与俄罗斯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俄国自古就对中国怀有很强的野心。所以现在的中俄关系必须要理智对待。

3、印度

印度和我国的矛盾主要是关于领土争议的问题。其争议的面积达到了12.55万平方公里,这是现今世界上争议面积最大的区域。印度利用中国和苏联关系的紧张加剧和中国三年自然灾害之际,派兵对9万平方公里的区域进行了全面进攻。中国政府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进行了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尽管中印双方就此已谈判了几十轮,但还是没有谈下来。我国政府对此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都无济于事。与美日一样,印度对我国也存在很大的战略威慑。首先应该是核威慑,虽然我们也有核武器,但是印度的核技术比我国要成熟得多。其次就是近年来,印度花重金从俄罗斯购进先进的武器装备,提高军队的作战能力。目前,印度中远程导弹已基本覆盖了整个中国。除此之外,印度还是亚洲唯一一个拥有航母的国家。一旦中印爆发冲突,印度可以轻易掐断我国印度洋——马六甲石油生命线。

所以,要加强对边合作,尤其是巴基斯坦的合作,有效的抑制印度对华威胁。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西藏交通设施和边防设施,维护西藏的稳定与团结。

4、日本

本对华关系一直都在跟着美国跑。他对我们的威胁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趋势,具体一点说就是潜在威胁正在不断上升。

首先,日本同我国的战略利益之间的矛盾。因为日本虽然现在是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但是从国际政治舞台的角度看,它又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政治小国。日本政府曾制定了一个针对中国的科学发展报告,那就是科学技术领先中国要达到二十至三十年。一方面日本突破了宪法的禁区,不断扩军,对我国的威胁就越显得突出了。防卫重点从本土扩充到了整个亚太地区,当然中国也在这之列。另一方面,扩大了日美军事合作范围,他把过去的远东地区,扩大为整个亚太地区。

其次,日本将我国视为最大的威胁国。借美国之力,在军事上逐步发展,自卫队的装备有了显著提高。尽管每年日本的国防预算不能超过其国民生产总值的百分之一,但是由于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很高,达到了50000多亿美元,百分之一的GDP也有500多亿美元,这是去年我国国防预算的三倍多。

其三,第三个矛盾冲突体现在钓鱼岛问题上。钓鱼岛对我国的威胁是相当大的。钓鱼岛位于台湾的东北侧,由五个小岛组成,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盛产鸟粪和草药。尽管它占地面积很小,但是它所属面积约为20万平方公里。钓鱼岛历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5、东盟等国

东盟与中国关系比较微妙。首先东盟对中国的经济上有很强的依赖,东盟自由贸易区成为中国的重要的贸易伙伴。在97年金融危机中,中国的人民币保持坚挺,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使得东盟国家对中国经济依赖增强。东盟国家有大量华人,在经济上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因此随着华人的增多和华人财富的聚积,大规模排华运动日以扩大。

但是随着美国冷战政策的结束,矛头开始指向中国。美国开始对东盟国家加大援助,促进战略合作,尤其是大量的联合军演,加强协同作战的能力,将东盟至于对化遏制的重要堡垒。中国同东盟在南海领土问题争端不断。南海不但有丰富的资源,还是中国重要的战略通道,因此南海诸岛的主权为题对于我国尤为重要。东盟国家的不稳定的政治局面,经常为某些别有用心的政治家所利用,激起反华情绪。

(二)火药桶——中国周边不稳定因素

1、朝韩

朝鲜半岛就对是中国枕边最大的火药桶。本着“光脚的不怕穿鞋的”的精神,朝鲜极尽生存原则之能事,讹诈、恐怖袭击、核武器和导弹一应俱全。朝鲜豁出去了不要紧,中国很难置身事外,很有可能殃及鱼池。另外朝鲜局势极端封闭,使我们很难分析预测。

2、阿富汗、中亚五国

美国接着反恐战争的机会,发动阿富汗战争。阿富汗不但是美国的反恐战场,更是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包围。阿富汗是中亚的十字路口,中亚是亚洲的十字路口。所以苏联也曾经对阿富汗保有野心。

不但对中国西北边境造成威胁,也有拉拢中亚五国,颜色革命,分解上海合作组织的意味。目前美国已经在一些中亚国家,如吉尔吉斯斯坦建立的军事基地,名义上事用来反恐的。另外,美国还可能通过对中亚的驻军和渗透威胁我们的中亚的石油能源安全。

所以,面对美国的威胁,一方面我们要加强西北边境的边防安全,加强西北反恐力度;一方面要开拓新的石油天然气的来源,防止美国对中亚石油天然气的节流;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加强与俄罗斯与中亚,巴基斯坦等国的战略合作,共同遏止美国的战略意图。

3、缅甸

缅甸的内政问题也是中美两国非常关注的。缅甸由中国建设的石油管道,直接将中东石油从缅甸输送到云南,防止在马六甲海峡遇到安全问题。美国希望通过缅甸的革命亲美,切断中国在西南的这条生命线,并对中国中国进行包围。

美国曾借机缅甸遭遇飓风,企图出兵救灾,以此获得缅甸的水文地理的重要信息,因此遭到缅甸方面的拒绝。

(一)最劲爆的火药桶 核武器:朝鲜

“核武器”朝鲜劲爆指数8,可谓“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朝鲜长期闭关锁国,外国对于朝鲜的情况大多是猜测。朝鲜对于中国的威胁上面已经分析过了,朝鲜问题背后中俄美日之间的大国博弈。中国希望朝鲜现在和今后永远成为中国重要的战略缓冲地带。既希望朝鲜开放发展,实现自给自足;又不愿意朝鲜因为独立而拜托中国的控制,希望朝鲜经济上相对开放发展。俄罗斯对于朝鲜核问题比较敏。感既希望通过朝鲜争端,使美国和中国相互制约消耗精力;又担心朝鲜问题扩大,朝鲜核问题扩大影响俄罗斯国家安全。美国、日本通过对朝鲜的压制,制约中国和俄罗斯,但是同样希望朝鲜能够根据美国的援助改革开放,是朝鲜成为美日同盟。当然这种异想天开很难实现。美日希望朝鲜能够维持这种现状,封闭落后。朝鲜与我国保持着相对特殊的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有点类似于犀牛与犀鸟的关系。目前,有80以上的中国受访者支持中朝保持这种特殊关系。朝鲜的风吹草动的对中国有很大影响。朝鲜寻求资源,和解的需求越来越急迫,很难预料朝鲜会对我们产生什么影响。TNT:中亚

TNT劲爆指数6。中亚是中国的能源基地,能源枢纽,反恐安全的重要纽带,也是美国封锁最薄弱方向。中亚大量的石油管线,反恐基地;美国在中亚唯一的稳定的军事基地就是阿富汗。在中亚的军事基地随着不稳定的颜色革命更迭时好时坏。近些年来阿富汗局势又有波澜,美国恐怕难以支撑,一时间很难威胁到西北边境。中国与伊朗,巴基斯坦,中亚及俄罗斯关系紧密,共同对抗美国的趋势加强。

中亚的威胁一方面是美国,一方面事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正如TNT一样,虽然比较稳定,暂时不会有大的变动。但具有突然性,一旦爆炸,威胁很大。

(二)最调皮的坏小孩:台湾

11个关键国家都与台湾有很强的相关性联系。这些国家不论对台湾的态度如何,都利用台湾与中国保持相对稳定的关系,台湾成为中国外交关系的重要评价原则。美国、日本利用台湾问题与中国对峙制衡;印度、东盟通过台湾与中国保持挤成的利益关系;俄罗斯、朝鲜、巴基斯坦坚决支持中国统一,将台湾问题的态度作为与中国加深双边战略合作的要素。所有反面都不希望台湾独立,因为独立意味着中国可以武装解放台湾,打破东亚政治格局,威胁脆弱的经济格局;另一方面又不希望中国今早收复台湾,进而失去与中国的外交筹码。

四、明确战略,维护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的安全态势最重要的是取决于在各战略主体的博弈中自身的安全战略运筹。国家安全战略性质和问题确定之后,能否解决下述问题,关键在战略制定和实施。

(一)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

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利益的表现形式可能会模糊,但是,其本质并未改变。今天,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安全战略的运筹比任何时候都更有意义。在经济上,“互补不是替代,让步必须对等”,政治上,“求同不是盲从,存异不是忍耐”,坚持国家独立自主是永恒的原则。在军事上,战略运筹的精妙之处在于生于忧患,见微知著。正是由于民进党败选,才会导致美国削减第一岛链兵力,向第二、三岛链收缩。看似不相干的问题其实存在着深刻的涵义。

(二)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中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是防御性的,其战略前沿与中国的自然边界重合。随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时空内涵对国家安全的意义已经发生变化,设置合理的战略缓冲区是适应变化的基本原则,防御性的安全战略对于战略反应的要求则更高。美国因其战略的进攻性一直遵循着“战略前沿随战略利益而动”的原则。美国的扩张史表明,它始终将战略前沿抵近别国疆界。美国的战略抵近政策实事上已经成为安全侵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战略防御缺少必要的合理条件。国家安全战略边界与国家自然边界的重合使战略主体失去了必要的运筹空间。未来,中国的安全战略运筹面临着艰难的选择,有必要通过盟国的合作增加自己战略纵深。

(三)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分析 篇3

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特点

1、贸易摩擦案件的数量不断增多

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前,中国产品所遭遇的贸易摩擦主要来自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针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并不突出。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对中国反倾销立案数量比例占全部案件的97%,发展中国家的立案数量比例仅占3%。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同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加。截至2005年底,在世贸组织成立后的11年里,针对中国的469起反倾销案件中,发达国家发起165起,发展中国家发起304起,发展中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占总数的64.8%。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2005年,中国遭遇各类贸易救济措施64起,其中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案件超过60%。2006年,欧盟和美国之外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或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总共有19个,其中发达国家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有16个,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总数39起,调查的产品包罗万象。这说明,使中国出口屡屡受挫的反倾销壁垒主要不是来自发达国家,而是来自印度、阿根廷、土耳其、南非、秘鲁、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

印度是全球使用反倾销措施最频繁的国家,1995年至2005年印度对其他国家共发起反倾销立案425起,印度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诉讼案也是最多的,涉案金额也最大。目前已累计对中国发起了90多起反倾销调查。2006年印度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8起。目前,印度对中国征收反倾销税的产品主要有化工产品(25种)、药品、焦炭、石墨、瓷砖、电池、灯具、手电筒、玻璃、卷尺、生丝、帘布、运动鞋、传真纸等。由此可见,中印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未来贸易摩擦将会愈演愈烈。

土耳其也对中国产品频繁设限,对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占其全部反倾销案件的37.6%,2006年土耳其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4起。特别是2004年3月,在全球纺织品配额即将取消之前,土耳其等国的纺织行业组织提出《伊斯坦布尔宣言》,要求世贸组织继续对中国纺织品出口实行配额管理,得到50个国家的90个行业组织签名,其中发展中国家占了50%以上,尽管这一提案未能获得通过,但从中可以看到国外对中国纺织品的抵制态度。目前土耳其对中国实施反倾销的产品有彩电、轮胎、钢丝绳、管件接头、闹钟、文具、打火机、门锁、锅盖、合叶。

2006年巴西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数量达到9起,超过印度和土耳其这两个对华反倾销传统大国,位列发展中国家之首。主要涉及机械、电器、工艺品、机电产品等诸多产品类别。

2、涉案金额日益攀升

在某些领域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摩擦在涉案金额上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但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诉讼案中的大案要案开始增多,个案涉案金额逐渐增大,尤其是亚洲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个案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印度对我国立案频繁,数量居高不下,但以往每笔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并不高,远远无法与欧盟和美国对华反倾销案动辄上亿美元的涉案金额相比。2002年,印度共对中国产品发起13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6400万美元:2003年对中国产品发起的6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也仅为2830万美元。但近两年,特别是2005年,印度对华反倾销案的涉案金额大幅攀升。仅2005年5月18日发起的丝绸反倾销案,涉案金额就高达1.8亿美元(据我海关统计,调查期2003年4月~2004年9月内,我国对印出口绸缎总额为1.8亿美元),为印度历来对我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最高的个案,也是纺织品一体化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涉案金额最高的反倾销案。

2004年12月,土耳其对原产于中国的编织绒纤维和绳绒线纤维进行的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7700万美元。成为当时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案金额最高的一起。

3、实施贸易保护措施的概率高

由于各级政府及企业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案重视不够,对其反倾销法律制度缺乏了解,应诉不积极,加上发展中国家反倾销法案有一些不规范和不合理之处、以及困扰我国出口产品多年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使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案的大多数案件都实施了贸易保护措施,加征了反倾销关税。

巴西作为南美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反倾销诉讼审理过程中,对美国产品反倾销诉讼调查的立案多,但实施保护措施的少:而对中国产品反倾销诉讼调查的立案多,实施保护措施的也多。据巴西贸易维护局统计,截至2002年,对美国反倾销调查有25起,只有8起执行反倾销税,占立案总数的28%;巴西对中国产品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18起,12起征收反倾销税,占结立案总数的60%。

非洲国家中,南非和埃及是对中国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两个国家。截止2004年底,南非共对中国产品发起31起反倾销调查,尚未完成调查的涉案产品有12项,但对中国产品已征收反倾销税的就有17类产品,占已结案的89%。在1996年至2004年,埃及对中国发起了12起反倾销调查案件,其中有11起实施了贸易保障措施,加征了反倾销关税,占诉讼案的92%。

4、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税率明显居高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对我国反倾销平均加权税率来看,美国为99.9%、澳大利亚为51.8%、加拿大为49.9%、欧盟为36.9%。如2005年欧盟对中国自行车的反倾销税率是30.6%~48.5%,2004年美国商务部对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征收反倾销税是1%至5%。而同期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关税比发达国家要高得多,一般在50%~250%之间,墨西哥为273.3%、巴西为110.2%、南非为96.6%。如在2004~2005年期间墨西哥对来自中国的26种商品征收了反倾销税,其中有19种产品的反倾销税是105%—533%:1993年墨西哥对我国出口的鞋类征收1105%的反倾销税率,这在反倾销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

发展中国家对我国产品的反倾销税率如此之高,比发达国家的制裁措施更为严厉,迫使许多中国商品退出其国内市场。

二、中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加剧的主要原因

从现实来看,我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急剧增加的原因有很多,既有来白发展中国家的因素,也有我国的原因:既有与发达国家反倾销案件相似的问题,也有发展中国家特有的问题。

1、中国出口贸易的迅猛增加冲击了发展中国家原有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对外

贸易持续快速增长,平均年增长速度接近30%。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大幅提高,进出口总额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在1980年仅为第26位,而自2004年开始上升到第3位。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不足1%增加到6%,占发展中国家出口的总额则从3%上升到20%。

中国对外贸易特别是出口贸易的迅速发展,对世界各国的原有利益格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自上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低迷,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持续缓慢,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又严重依赖发达国家,这严重地制约了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中国向发达国家出口的大量增加,不仅挤占了发达国家本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严重威胁了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地位,而且也挤占了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出口份额。

与此同时,中国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量也不断增加,使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失去国际市场的同时又面临着来自国内市场的冲击。例如2004年上半年,广东彩电企业对土耳其的出口同比增长1倍以上,土耳其彩电市场基本上被中国彩电企业所占据,直接导致2004年8月土耳其对进口的原产于中国的彩电进行反倾销调查。

2、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相似

目前中国与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水平接近,出口商品结构相似,都主要集中在纺织品、玩具、鞋等劳动密集型以及资源密集型两大类工业制成产品,比较优势趋同,经济互补性较差。特别是近年来中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超过了贸易总额的一半,相当部分尚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加工贸易出口也是以服装、纺织和机电零部件等低技术和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且低价竞销现象普遍存在,给发展中国家反倾销的机会。显然,中国产品的大量出口很容易与发展中国家同类出口产品发生冲突,并且冲击到的可能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对其产生实质性的、甚至是致命的影响,有可能使其整个工业体系陷入困境。比如,中国的纺织业整体水平大大高于印度、斯坦兰卡、南非等发展中国家。斯里兰卡的纺织品出口占该国全部出口的95%。但其纺织业很难同中国竞争,中国的纺织品大量出口到世界市场,很容易使斯里兰卡的整个纺织行业遭遇困境。

由此,发展中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目的,必然对来自中国的产品频繁发起反倾销诉讼和超出寻常的保护措施,使我国出口商品的成本提高,竞争力下降,最终被挤出这些国家市场。

3、中国企业对发展中国家发起反倾销诉讼案的应诉率偏低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一直重视开发发达国家市场,关注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对美国、欧盟的反倾销的应诉率几乎是100%。但对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应诉率非常低,据测算,目前还不到40%。

中国企业不积极应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大企业可能对发展中国家市场重视不够,而小企业则不愿承担或者承担不起昂贵的应诉费用。对发起国裁决程序的公正性缺乏信心也使不少企业放弃应诉。

在国际上,各国审理反倾销案有一项基本规则,在立案审理过程中,如果被调查方或被诉讼方不应诉、不提供可靠的资料、不提供有效的证据,审理机关只能听信申请方的资料,并依此作出裁定。不积极应诉必然会招致严重的惩治性后果和频繁的反倾销诉讼。这是促成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频繁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征收高额的反倾销税的主要根源之一。

不仅如此,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法律并不健全,在很多方面存在着违反世贸组织协议的规定,而政府机构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由此促成了这些国家更加频繁地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

三、应对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对策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我国继续注重与美日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的同时,也应重视加强协调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贸关系,尽可能减少贸易摩擦,有效地利用这些国家巨大的市场潜力,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健康发展。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我国一直在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以摆脱出口市场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降低出口贸易的风险。发展中国家与我国的贸易摩擦的增加,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出口贸易对发达国家一直保持较高的依赖程度,不仅导致了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而且使我国出口受制于发达国家经济景气状况。另外,我国很多产品在欧美市场遭受反倾销后,便开始转移到亚非市场。如果在亚非地区再次遭受反倾销,那就可能意味着我国出口商品全球市场的丢失。所以,如何有效地应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加快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是我国对外贸易策略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1、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沟通宣传,在合作中实现双赢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差异和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和开放的矛盾心态。同时,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失业、贫困等共同的挑战,很多国家的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对政府保护的依赖程度很高,对“中国制造”和“中国价格”心存恐惧。因此,中国在与发展中国家进行贸易时,应加强对自身优势的宣传,让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贸易政策、贸易环境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在市场经济地位这个方面,也应使用外交手段促使发展中国家给予中国企业市场经济待遇。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合作,对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妥善处理双边贸易或经济利益上的冲突。充分利用国际援助带来的机遇,扩大对发展中国家的劳务和商品出口: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以促进中国企业与当地经济的共同繁荣:组织培训项目,介绍我国发展经济的经验,这样也有利于扩大和提升我国在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和地位。

2、建立并完善敏感商品的出口预警体系

构建有效的预警机制是避免贸易摩擦发生及减少贸易摩擦影响的重要途径。这需要政府贸易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和企业之间密切配合。政府主要提供政策和信息,在国家层面上协商解决争端;行业协会随时提供国内外的动态数据和分析报告:大企业成立国际市场信息研究部门,小企业则可通过自主聘请咨询机构以跟踪国内外市场。对这些国家主导产品的生产、供求、价格、产能、技术革新、产业结构等系列问题进行跟踪和研究,确定主要产品的预警线,当出现反倾销指控迹象时,立即采取紧急保护措施,保证本产业不受冲击。

3、积极应诉,灵活抗辩

一旦我国出口产品被立案调查,企业应依照法律程序积极应诉,这样才能保住现有的出口市场,同时为开拓其他发展中国家市场奠定基础。

政府和商会协会要引导、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包括资金支持)。政府应加强同发起国磋商,商会和协会帮助企业进行分析案件,指导企业根据世贸组织规则和发起国的当地法规制订具体的应对方案,并在专家、律师的协助下,就具体应对措施和谈判细节做好准备。

对于某些国家的歧视性做法,尤其是几家反倾销大国不公正裁决,中国应充分利用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迄今中国还没有向该组织提出过任何诉讼)。我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应诉反倾销调查时还应采取灵活务实的策略,要寻找既熟悉当地法律又与当地反倾销当局关系密切的律师,还要主动争取进口国利益关联体的支持,如当地进口商、产品受益者、进口国的学者等,他们能帮助我方企业获得更多的信息和举证材料,这有利于我方争取较好的审查结果。

4、鼓励企业到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

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我国经济摩擦比较多的发展中国家进行战略性直接投资,以加强与这些国家的经济联系,缓解经济摩擦。发展中国家一般在人力资源、自然资源和能源方面具有优势,但缺乏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我国企业可以将适用技术和成熟产业转移到市场潜力更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国家从事加工贸易、建立生产制造装配企业,不仅可以较大地满足东道国扩大就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释放我国国内产业中的过剩产能,更为重要的是可以缓解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摩擦。

5、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中国国家贸易安全分析 篇4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回收废弃物贸易不断增加, 可回收废弃物随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实际情况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贸易。

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大会TRAINS数据库 (2004) 中2001~2002初级产品与可回收废弃物贸易的国家结构的数据中可以看出:

首先, 忽略初级产品及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 51%的废塑料、44%的废金属、40%的废纸是从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而只有4%的废塑料、5%的废金属、0%的废纸是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的。

其次, 从总量上看, 78%的废塑料、90%的废金属、91%的废纸从发达国家流出的, 其中69%的废塑料、49%的废金属、49%的废纸流入发展中国家。

也即是说发达国家是初级产品的主要进口国, 而发展中国家是可回收废弃物的主要进口国。在2001年到2002年, 发展中国家进口各种可回收废弃物的增长速度几乎是发达国家的十倍。

这种模式又对我们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发展中国家会比发达国家更倾向于进口可回收废弃物呢?

二、可回收废弃物贸易的动因分析

1. 发展中国家国内资源匮乏是进口发达国家可回收废弃物的基本原因

发展中国家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资源消耗呈现更高的增长, 从表1可以看出, 由于资源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 综合利用水平低、浪费严重, 发展中国家单位能耗所创造的财富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我国创造每单位GDP的能耗比国际水平高出许多, 是世界平均值的3.33倍, 说明发展中国家在国内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资源消耗呈现更高的增长。

注:GDP数值基于1995年美元不变价。资料来源:《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2005.1

其中, GDP数值来源于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指标2004》, 能源消费量来源于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June 20

目前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建筑、钢铁、汽车等行业, 但这些行业大发展又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吞噬各类资源, 受制于铁矿石、铜等国内地下资源缺乏, 发展中国家陷入深刻的原料不足, 于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就把眼光转到国外的资源上政府在国家战略中, 把资源垃圾再生作为实现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武器。

2. 处理成本的差异是发展中国家进口发达国家可回收废弃物的主要原因

发达国家对可回收废弃物的再回收成本较发展中国家高。由于可回收废弃物在进行再生生产前必须进行必要的处理, 如废金属中, 各种金属混杂的铁屑, 就好似矿山, 要再利用就必须分门别类区分开来, 铁归铁、铜归铜, 而且铁屑里面还有通信电缆、机器配线等各种电线, 需要一根一根去皮, 取出其中的高价金属铜线、铁和铝, 而包在铜外面的铝膜的价值仅次于铝, 这些都需要用手工仔细区分开来, 最后剩下零碎的金属屑, 这些碎屑占废铁的一成, 于是又需要熟练金属分类的工人一个一个用手掂量, 区分不同的材质, 分别放到不同的盒子里, 最后留下的只有泥土和木屑, 彻底的区分作业使这些废金属的99%被回收。以上各种可回收废弃物的预处理都需要利用到大量的劳动力这个人员优势。

20年前发达国家也可以进行这种繁琐的预处理作业, 但现在和发展中国家比起来, 人工成本过于昂贵, 已无法盈利。

因此在目前可回收废弃物的处理还需要大量人力进行时, 人员工资水平差异导致的处理成本差异是可回收废弃物从发达国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因素。

3. 环境标准差异是发展中国家进口发达国家可回收废弃物的重要诱因

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比发达国家相比较低, 因此发达国家废弃物出口的主要目标国是发展中国家。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 在资源匮乏的今天, 进口废弃物可带来一定利益。

发展中国家在环境保护方面起步晚, 在环境保护标准上还是要求过低。这主要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生产的附带性污染很严重, 而且历史欠账太多, 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 只能采取低环境标准。而正是与发达国家环境标准的差异使发展中国家大量进口境外可回收废弃物, 这样就能够缓减大量进口原材料的压力, 是各种原料紧缺状况下的重要补充。

4. 发达国家的出口企业可获得巨额利益

在发展中国家对可回收废弃物的大量需求下, 发达国家的可回收废弃物出口企业可在其中获取高额利润。据英国官员透露, 英国地方政府要向国内垃圾处理公司支付每吨35英镑的费用, 而垃圾公司就会选择将可回收废弃物直接出口, 这样既可节约处理成本, 而且他们还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那里获得出口收入, 这些垃圾的出口价格大概每吨100多英镑, 中国公司的代理商每吨混合塑料瓶可以给出高达120英镑的价格, 利润相当惊人。

日本也存在同样的情况。日本在1995年就制定了容器包装回收法, 回收企业可领取从饮料厂商等处征收的每吨约5万日元 (约合人民币3850元) 的高额补助金, 从此逐步形成了现在日本国内的聚酯饮料瓶回收体系。虽然日本国内的回收率提高了, 但日本对垃圾管制较严, 尤其是对废旧塑料的处理费用较高。据了解, 在日本国内, 废塑料都要经过严格的处理, 不能再使用的废塑料都必须焚烧处理, 而且要收取很高的垃圾处理费用。中国距日本很近, 运输成本不高, 同时中国对废塑料需求量大。因此大多企业选择将收集来的废旧塑料转卖给处理费用较低的中国来获取利润。

5. 部分资源国内质量与国际有差距, 进口可弥补此不足

上海宝钢集团在2002年初购得5万吨美国世贸中心的废旧钢材, 就是因为世贸大厦用的钢材是日本生产的精钢, 它的质量是20世纪70年代世界上最好的, 因此虽然是废钢, 但质量远高于普通废钢。

与国内回收的再生塑料相比, 进口再生塑料有着明显优势:来源广泛, 数量大, 边角料、次品比例较高;供应渠道相对稳定;预处理好, 比较干净;品质较好, 价值较高。出于这点考虑, 我国也可促进进口发达国家的可回收废弃物。

6. 回收业的发展可在一定程度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 人口和就业的压力很大, 可回收废弃物利用是一个吸纳劳动力就业比重相对较高的产业部门。在我国, 目前约有近千万劳动力在可回收废弃物产业内从业, 而其中有许多可回收废弃物是从国外进口的。另外根据估计, 哥伦比亚的再回收工业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口的1%~2%, 因此哥伦比亚从新西兰进口可回收废弃物已有数年。

三、可回收废弃物再利用与利用新资源的比较

1. 使用进口可回收废弃物与使用新资源比较

和原生资源加工比较, 可回收废弃物作为原料再循环利用, 物料投入总量比原生资源加入投入总量小而产出要高, 这是可回收废弃物作为原料利用有很大优势。下表笔者用同样生产1吨钢和1吨纸, 所需要花费的原生资源和进口可回收废弃物的费用进行比较, 如果利用进口可回收废弃物所需花费的成本比是用原料花费少, 就说明利用进口可回收废弃物进行再生产是有利的:

数据来源:世界废料网, http://china.worldscrap.com注:此数据应为进口废钢进行再生产比利用原料进行生产可节约铁矿石3.5吨, 煤3吨, 现假设进口废钢进行再生产所需铁矿石、煤为0, 则是用原料需铁矿石3.5吨, 煤3吨。

很明显, 从上表可以看出, 生产1吨钢, 利用进口可回收废弃物比利用原料生产成本低了543元, 生产1吨纸节约成本1480.5元, 这还没有包括环境成本。我国在“十五”时期, 仅回收利用的废钢铁和废纸两项, 相当于节约成品铁矿石3.2亿吨, 节约标准煤6400万吨, 节约木材1.2亿立方米, 节电240万千瓦, 节水40亿立方米。

2. 进口可回收废弃物成本与收益比较

根据表3可以了解进口1吨废钢和1吨废纸的生产 (处理成本) , 那我们再把这一吨废钢和废纸处理后作为普通钢材和普通纸卖出去的销售价格进行比较:

数据来源:世界废料网, http://china.worldscrap.com

尽管数据不一定精确或有代表性, 但可以在一定程度反映出进口可回收废弃物的利润的确实较大的。

四、结论

基于以上原因, 发展中国家进口发达国家可回收废弃物能解决经济发展和能源紧缺的矛盾, 但发展中国家对废弃物必须一分为二地看待, 制定好近期、中期和长期目标, 尽量能以最小的成本创造最大的价值, 利用有限的资源获得无限的再生, 以实现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找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大道。

摘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可回收废弃物贸易方面主要呈现发展中国家进口发达国家可回收废弃物的特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特点, 本文即从原因分析着手, 了解发展中国家进口发达国家可回收废弃物的动因。文章主要从发展中国家资源匮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废弃物处理成本差异、环境标准差异、可回收废弃物的质量差异、发达国家从中获取巨额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等方面来分析其动因, 并利用实际数据实证发展中国家从中获得的利益。

关键词:可回收废弃物,动因,原生资源

参考文献

[1]廖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我国循环经济, 经济论坛2006~11

中国国家贸易安全分析 篇5

贸易、环境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研究

贸易产生了环境问题;环境规则的不同将产生比较优势的差异,进而影响产业竞争力、出现产业转移;为保护环境而采取的.贸易、环境措施,会成为发达国家限制其市场进入的手段,而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面对国际不平等的贸易、环境制度和内在的缺陷,对外应争取和维护生存权、发展权,对内要进行体制、技术和市场等创新,它是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 者:曾凡银 冯宗宪  作者单位: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国际经济研究所,陕西 西安 741049 刊 名: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0 24(4) 分类号:F061.3 关键词:国际贸易   环境   发展中国家   经济发展  

中国国家贸易安全分析 篇6

摘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中国向西开放提供重要契机,本文选取2008-2014年贸易便利化的数据测算中国及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水平,通过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处于不便利水平,贸易便利化对出口的带动效应大于关税减让;在贸易便利化结构指标中,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海关环境、口岸效率、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

关键词: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出口贸易;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经过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长期努力,当前的世界平均关税水平较低,减税空间缩小,减税效应带来的贸易促进作用不断降低,而“贸易的非效率”正成为阻碍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致使国际社会越来越多地关注贸易便利化问题,即如何清除跨国贸易流通过程中的机制性和技术性障碍,以降低国际交易成本、减少贸易流通阻碍。本文拟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背景,通过测算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并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其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以期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一、中国及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测度

根据APEC官方关于贸易便利化的释义,Wilson(2003)构建了以港口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为核心的测度体系,本文参考该指标体系对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2008-2014年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度。

(一)贸易便利化的指标选取及说明

本文以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作为一级指标,一级指标内包含多个二级指标,并形成贸易便利化测度的整个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口岸效率,该指标用于衡量一国的基础设施质量和工作运营效率,通常选用公路、铁路、港口和航空基础设施的质量进行衡量。指标含义:1在A1-A4中代表极差,7在A1-A4中代表极好。口岸效率指标得分越高表明该国基础设施越完善质量越好效率越高,从而贸易便利化程度也越高。

2.海关环境,该指标通常指外贸企业通关涉及的税收成本、检验手续与海关执法的公正性与透明度,多采用贸易壁垒状况、海关程序负担、非常规支付和贿赂与清廉指数进行测度。指标含义:1在B1中代表贸易壁垒盛行、B2中代表海关程序极其繁琐复杂且效率极低、B3中代表非常规支付和贿赂经常发生、B4中代表非常腐败,7在B1中代表无贸易壁垒、B2中代表海关程序极其简易且效率极高、B3中代表非常规支付和贿赂从未发生。关于B4,由于计分标准的变更,2011(含2011年)之前10代表最廉洁,从2012年开始100代表最廉洁①。海关环境指标得分越高表明企业通关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越少,通关流程越便捷高效,而且海关通关政策和执法过程越公正透明,从而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

3.规制环境,该指标属于贸易便利化的宏观影响因素,是指一国的法规政策制定执行过程的规范性、公正性和透明度,多选取政府政策制定的透明度、法规体制解决纠纷的效率和执法过程是否徇私进行测算。指标含义:1在C1中代表政府政策制定十分混乱不稳定、C2中代表法规解决纠纷的效率最低、C3中代表极其不严格执行,7在C1中代表政府政策制定十分透明稳定、C2中代表法律解决纠纷的效率最高、C3中代表极其严格执行。规制环境指标得分越高表明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越稳定透明,司法机关执法越公正廉洁,处置法律纠纷的效率越高,从而能够为贸易便利化提供公平有效的市场环境。

4电子商务,该指标反映企业从事贸易活动中互联网的普及程度与新技术的可得性,多选用移动手机普及程度、宽带普及程度和企业新技术的可得性进行计算。指标含义:1在D1、D2中代表移动手机和移动宽带的普及程度最低、D3中代表不满足。由于移动手机普及程度与宽带普及程度的数值为每百人移动手机和移动宽带的拥有量,存在一人同时使用两个移动终端的情况,100在D1、D2中代表移动手机与移动宽带达到全民普及,7在D3中代表满足。电子商务指标得分越高表示普及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实现贸易过程人员沟通、检验信息的传输共享和产销的联动,从而贸易便利化水平也越高。

(二)数据的指数化处理

由于指标体系的数据来自不同国际机构官网,且同一机构发布的数据在不同时期指标的取值范围也不尽相同,在测算比较过程中使用原始数据不具有可比性,需要将所有的二级指标原始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本文以Zi代表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值,Zimax代表该项指标能够获得的最大值,用Yi代表指数化处理过的数据,即Yi=Zi/Zimax。Yi最大取值为1,代表该项指标的最高水平,最小值不为0。对指数化后的二级指标Yi进行分类加总,求其平均值得出一级指标Xi,即Xi=(Y1+Y2+…+Yn)/n,其中n代表二级指标个数,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

TFI=(X1+X2+X3+X4)/4(1)

(三)贸易便利化的指数测算与分析

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的测算结果及排名如表2所示,根据TFI综合评价指标得分值划分的4个等级,08分以上为非常便利,07-08分之间为比较便利,06-07分之间为一般便利,06分以下为不便利。参照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得分,可知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处于最低等级,即不便利水平。结合2008-2014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计算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的各国二级指标的世界情况分析,选取的8个样本国家的多数国家的二级指标世界排名处于80名之后,仅有中国的多数二级指标排名处于60名左右。从各国之间贸易便利化的综合指数排名与得分来看,中国在所分析的国家中贸易便利化水平排名一直处于第一,且贸易便利化的得分不断上升,在2014-2015年时接近一般便利水平。哈萨克斯坦与俄罗斯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在近5年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变化不大,吉尔吉斯和蒙古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则处于底层水平,而且在近5年并没有明显改善。

二、贸易便利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一)贸易引力模型的构建

引力模型源于17世纪牛顿在物理学中提出的万有引力定律,Tinbergen(1962)和Poyonen(1963)将万有引力的思想引入国际贸易领域,通过计量方法分析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流量变化,贸易引力模型的一般表达形式为:

Mij=α0Yiα1Yα2jDα3ijAα4ij(2)

Yi和Yj分别代表出口国和进口国的经济规模,Dij代表出口国i和进口国j之间的距离,Aij代表促进或阻碍两国贸易流量的其他因素。为了消除数据异方差并便于回归,多数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将上述一般表达式取自然对数进行线型转化,得到如下模型形式:

LnMij=α0+α1LnYi+α2LnYj+α3LnDij+α4LnAij+εij(3)

其中α0为常数项,α1、α2、α3、α4都为回归系数,εij为随机误差项。

为了分析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出口贸易流量的影响,本文选取2008-2014年的数据,以linnemannn(1966)扩展后的贸易引力模型为基础,并加入中亚周边国家关税税率和贸易便利化指数,构建了调整后的贸易引力模型:

LnTradeijt=α0+α1LnGDPjt+α2LnGDPPCjt+α3LnPeojt+α4LnDij+α5LnTARjt+α6LnTFIijt+εijt(4)

其中Tradeijt为出口国i在t时期对进口国j的出口贸易额,GDPj为进口国j在t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反映j国当时经济规模,经济规模越大,国内进口需求也越大,预期符号为正。GDPPCj为进口国j的国内人均产值,反映j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财富水平。

在通常情况下,人均产值越高则居民对于国内市场流通商品的丰裕程度越高,从而对进口的种类和数量要求越高。部分学者考虑用人口替代该变量,人口数量增长不仅能够增加贸易需求,而且会逐步实现国内行业分工,减少贸易,预期符号不确定。Peoj为j国的人口总数,反映j国的人口规模,人口规模越大,贸易需求量和潜力越大,预期符号为正。Dij为出口国i中国首都或省会城市与进口国j首都或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反映跨国贸易商品的运输距离,运输距离越远则成本越高,贸易流通的福利效应越小,预期符号为负。TARj为进口国j的关税水平,关税税率的提高会增加外来商品进入的门槛,降低外来商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对扩大贸易流量产生阻碍作用。预期符号为负。TFIij为出口国i中国和进口国j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贸易便利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国际贸易流量的增长,预期符号为正。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应用调整后的贸易引力模型(4),选取中国与7个中亚周边国家2008-2014年的数据进行分析。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出口流量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驻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参赞处网站、中国商务部网站,即单位为百万美元。中亚周边国家人均GDP和人口总数资料来源于世界银行网站,单位为美元和百万人。中国与中亚周边国家的空间距离通过网站(wwwdistancecom)计算得出,中蒙的空间距离为北京至乌兰巴托的直线距离,中国与其他伙伴国之间的空间距离为新疆乌鲁木齐至其他各国首都的直线距离,单位为公里。中亚周边国家的关税水平数据来源于2008-2015年世界竞争力报告。各国的贸易便利化综合指数根据2008-2014年世界竞争力报告中的上述二级指标加权计算得出。

(三)实证结果

1贸易便利化对推动出口贸易效应的分析

对2008-2014年的面板数据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分析,得到的扩展贸易引力模型结果存在自相关问题,通过cross-section SUR赋权消除个体间存在的同期自相关与异方差性,最终得到调整后的贸易引力模型,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回归结果可以得到:

LnTradeijt=10696+02769LnGDPjt+06661LnGDPPCjt+0398LnPeojt-11685LnDij-06331LnTARjt+30055LnTFIijt+εijt(5)

从方程(5)的回归结果来看模型的拟合优度很好,且各个解释变量伴随概率值均较为显著,回归结果较为理想,符合研究预期。进口国的GDP、进口国的人均GDP、进口国的人口规模和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正向影响,而与进口国的距离和进口国的关税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反向作用。

具体来讲,进口国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影响最大,其回归系数为30055,即进口国贸易便利化水平每提高1%,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将增加30055%。进口国的GDP、人均GDP和人口规模均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其促进作用小于贸易便利化带来的影响。其回归系数分别为02769、06661和03980,表明进口国的GDP、人均GDP和人口规模每增加1%,中国对其的出口贸易额将分别增长02769%、06661%和03980%。

回归结果中的两国距离和进口国的关税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具有反向阻碍作用,其中两国距离的回归系数为-11685,表明两国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中国对其出口贸易额将减少11685%,该指标的影响均大于进口国GDP、进口国人均GDP和进口国人口规模。中亚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使得该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加剧了出口贸易的物流运输成本,造成跨国贸易的福利水平随距离增加而下降。进口国的关税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6331,表明进口国的关税水平每下降1%,中国对其出口贸易额将增加06331%。减税与贸易便利化的推进相比,关税减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跨国贸易发展,但其效应远低于贸易便利化推进带来的影响。

2贸易便利化结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不同于减税和贸易限额,贸易便利化涵盖多个方面,包括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鉴于各国资源有限,政策制定者深入了解各方面对贸易的影响程度有利于将有限资源优先用于对贸易发展改善更为明显的领域,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分别用其英文缩写代替,即分别为POR、CUS、REG和ELB,然后逐一替换方程(5)中的TFI变量,从而得到如下(6)到(9)回归方程式。

通过对方程(6)到(9)回归结果分析,口岸效率、海关环境、规制环境和电子商务均通过t值检验,且方程(6)到方程(8)的拟合优度较好。其中,口岸效率的回归系数为23676,海关环境的回归系数为26079,规制环境的回归系数为19359,电子商务的回归系数为148。依据2014年中国对中亚周边国家的出口现有数据,若将贸易便利化一级指标值按公式Y=X+(1-X)*50%推进,可测算出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百分比,如表4所示。

各国贸易便利化的推进对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将产生显著促进作用,然而各国存在贸易便利化水平的差异,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印度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处于049-06之间,接近一般便利水平,中国对其出口贸易的通关阻碍相对较少,而如蒙古、吉尔吉斯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处于045以下,贸易便利化的提升空间较大。在贸易便利化的四个二级指标中,海关环境和口岸效率的影响居前,在国家资源有限情况下优先考虑改善海关环境和完善口岸设施对于贸易发展更为有利。

三、结论与启示

对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的结果,显示中国和中亚周边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处于不便利的水平等级。构建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影响中国出口贸易的要素,发现贸易便利化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大于关税减让,关税减让和进口国的人均GDP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较大;在当前贸易便利化的结构要素中,口岸效率的提高和海关环境的改善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更为重要。因此,应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为契机,推进贸易便利化制度建设;应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贸易便利化发展提供硬件支撑;应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使用率,以促进贸易便利化服务水平的发展。另外,应积极推进双边口岸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贸易商品信息数据共享,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

注释:

①透明国际公布的清廉指数在2011年(含2011年)之前采用满分10分制,从2012年开始采用满分百分制。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中哈贸易投资便利化与新疆经济发展的双向互动影响[J].新疆社科论坛,2008(5):50-53.

[2]胡颖.新疆与中亚国家贸易便利化发展的探讨[J].对外经贸实务,2011(9):30-32.

[3]刘波.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广西推进贸易便利化的战略构想及对策建议[J].东南亚纵横,2012(10):67-72.

[4]李文韬.APEC贸易投资便利化合作进展评估与中国的策略选择[J].亚太经济,2011(4):13-17.

[5]刘重力,杨宏.APEC贸易投资便利化最新进展及中国的策略选择[J].亚太经济,2014(2):26-32.

[6]程中海,罗超.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便利化:理论、实践与推进[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5(2):10-17.

[7]贺艳.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由贸易协定问题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5(6):87-101.

[8]单君兰,周苹.基于APEC的贸易便利化测评及对我国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J].国际商务研究,2012(1):40-45.

[9]王伟.基于引力模型的贸易便利化对东亚区域贸易影响实证研究[J].财经纵横,2015(3):

中国国家贸易安全分析 篇7

首先巴西是著名的农牧业经济大国, 是蔗糖、咖啡、牛肉、烟草等初级产品的主要出口国。不仅如此, 巴西在原材料资源方面也占据优势。但巴西的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仍处于落后水平。而俄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天然气出口国及最大的原油输出国, 并且钻石矿储量估计超万亿克拉, 能满足全球宝石市场3000年的需求。但由于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和不合理化, 俄罗斯对劳动密集型制成品的需求非常之大。南非的资源也不容小觑, 是铂和钯最大的生产国, 同时也是世界第四大矿产国, 黄金、钻石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南非的劣势也非常明显, 基础建设、交通运输和能源单一等制约着南非经济发展。印度与中国则是众所周知的人口大国, 劳动力资源丰富且成本低廉。不同的是印度劳动力素质与水平较高, 因此印度是软件业出口的霸主, 研究技术等也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 而中国的劳动力素质则比较低, 由这导致的我国科研与创新能力不强同中国原材料不足、能源缺乏的情况一起制约着我国经济发展。

二、数据采集及分析方法

1. 数据采集

贸易互补性指数与巴拉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需要考察到一国和全世界的进出口总量、每类产品占总进出口量的比例, 而这些数据主要来源于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对贸易商品的具体分类是按照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简称:SITC) 第三次修正为标准。SITC将所有的商品分为十大类, 六位商品编号均以0-9开头。开头为0-4的为初级产品, 开头为5、7、9的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的制成品, 开头为6、8的为劳动密集型的制成品。本文将所有贸易品归为此三类来进行分析。

2. 分析方法

(1) 对比较优势的衡量。本文对比较优势的衡量将采用巴拉萨提出的显性比较优势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即RCA) 。

其中X代表出口, i代表国家, k代表商品分类, W代表世界出口 (或进口) 。

一般我们认为RCA指数大于2.5, 则代表强的竞争优势, 1.25到2.5表示较强的竞争优势, 在0.8到1.25表示一般竞争优势, 若小于0.8则表示弱竞争优势。

(2) 贸易互补性的衡量。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贸易紧密程度可以用贸易互补性指数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来衡量。其计算公式为:

, 显性比较优势:, 显性比较劣势:, 其中M代表进口, W代表世界出口 (或进口) , i和j代表两个国家, k代表商品分类。该式的意义是两国的主要进口产品与主要出口产品越吻合, 则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越大, 贸易互补性越强。反之亦然。

三、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对五国的初级产品、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技术密集型制成品的进出口量的数据搜集及整理见下列表: (如表1-表2所示)

根据比较优势的指数衡量, 可以得出五国各类出口产品的优劣势情况 (如表3所示)

四、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1. 中国与其他四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比较

通过贸易互补性指数公式与表1中的数据进行运算, 我们可得表4 (如图一所示)

2. 中国与其他四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分析

(1) 整体分析。首先我们可以轻易的从表2中发现, 中国对于其他四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都小于其他四国对于中国的贸易互补性指数, 且差异率都在20%以上。分别为1.4<1.77, 差异率为21%;1.06<1.52, 差异率为30%;0.78<1.27, 差异率为38%;0.93<1.22, 差异率为24%。由此说明其他四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性强于中国对他们的依赖, 可以充分的反映出中国在金砖五国集体中的优势和领先地位, 这与中国在五国集团中经济总量最多, 贸易份额占世界比例最多的实际相对应, 这也与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地位提升, 是世界上主要的经济驱动力相吻合。

另外在表3中可见, 初级产品上的竞争优势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都是较强, 而唯有中国是弱竞争优势。与此形成对比的是, 在劳动密集型制成品上, 中国的竞争优势是强, 而其他四国正好相反是较弱。这跟之前的各国优劣势情况分析完全相符合。因此在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上, 中国与其他四国必然存在相当程度的贸易互补性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2) 单独分析。

(1) 中国与俄罗斯的贸易互补性分析。中俄的初级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优势形成了较强的互补关系, 分别为初级产品俄罗斯2.21 (五国中最强的竞争优势) 与中国0.37 (五国中最弱的竞争优势) 、劳动密集型产品俄罗斯0.1 (五国中最弱的竞争优势) 与中国1.54 (五国中最强的竞争优势) 。按照古典贸易理论——各国都出口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具有相对劣势的产品的原则, 这也就是为什么中俄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另外中俄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 这就意味着两国之间的贸易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加强了两国的贸易依赖性。

(2) 中国与印度的贸易互补性分析。中国已经成为印度最大贸易伙伴, 印度是中国第9大贸易伙伴。印度的能源与矿产等原材料储备十分充裕, 而这也是中国正稀缺的, 另外在制成品上, 中国生产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 科技含量较低、附加值较小的制成品, 而印度的劳动力素质水平高, 其制成品都是技术密集型, 具有较高的附加值, 这也正是中国消费者所需要的。因此无论是何种产品, 中印之间都具有较高的贸易互补性。

(3) 中国与南非的贸易互补性分析。中国经历多年的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 但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中国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 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及能源资源来满足国内的发展需要。而南非被誉为世界资源宝库, 其储备的大量资源正好可以被中国的发展所接纳。同时中国的轻工产品、电子产品等需要寻找新市场, 由于中国的制成品大多是以价格优势获得竞争力, 这也正符合消费水平并不是很高的南非市场的需求。因此两国之间的贸易互补性还是较高。

(4) 中国与巴西的贸易互补性分析。这两国的基本国情比较相似, 人口多、经济总量高、经济增长速度位于世界前列, 是标志性的两个新兴国家。两国在经济、电力、能源、水利、农业等十几个产业签署了双边合作协议。另外对于巴西5000~8000万贫困居民, 中国几乎是唯一可以给他们无限量提供廉价消费品的国家。而巴西的能源与矿产资源极其丰富, 这也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原材料需要。因此在金砖五国的贸易互补性关系中, 中国与巴西的贸易互补性为最高。

五、建议

由金砖五国的显性比较优势和贸易互补性分析, 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 无论是中国对于其他四国的贸易依赖, 还是另外四国对中国的贸易依赖, 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 诸如自然资源禀赋并不丰裕、能源与矿产资源稀缺、环境遭到破坏和高端技术研究与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愈加显现出来并且将长期制约我国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然而巴西、印度、南非、俄罗斯恰恰正是世界上能源、矿产、原材料丰裕的典型国家, 因此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四个伙伴国的这个特点, 进口自己相对稀缺的密集型制成品, 在多边贸易中实现对竞争劣势产品的弥补。另一方面, 由于我国人口多, 自然的我国劳动制成品及工业制成品的生产量就大甚至造成产能过剩的情况, 充分发挥自己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部分资本与技术密集型制成品上的竞争优势与价格优势, 给予金砖五国伙伴国贸易优惠政策, 争取全面全方位的与其他四国建立更多的双边贸易协议, 来为我国剩余产品寻求消费市场, 逐步渐进的摆脱能源与原材料的不足对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束缚。而这种取长补短的形式可以采取直接签署以商品交换商品的物物贸易协议。

总之金砖五国组织的成立无疑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的良好契机, 在已有的双边贸易基础上我国应大胆提出、主动建议, 与各国之间成立更多的自由贸易协定、扩大内需与降低能源矿产进口的贸易壁垒、鼓励劳动制成品出口与实施优势产业与企业“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其他四国的技术交流与交换, 争取让“金砖国家”这个组织同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这些著名的区域经济组织一样, 实现完全的自由贸易, 并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像他们一样的国际地位与话语权。

参考文献

[1]杨丹, 张宝仁.中美货物贸易互补性的实证研究[J].东北亚论坛, 2012 (02) :21-27.

[2]武敬云.“金砖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J].国际商务, 2012 (02) :21-30.

[3]董佳丽.显性比较优势与中美贸易不平衡[J].经济论坛, 2014 (09) :16-21.

贸易全球化与转轨国家贸易安全研究 篇8

什么是国家贸易安全, 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 本文认为所谓国家贸易安全, 首先所从事的对外贸易活动要在不损害国家安全、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其次, 不要闭关锁国或一味地强调安全, 必须将安全放置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才有意义;再次, 交易的商品要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一旦贸易伙伴的经济形势发生变动, 交易品的竞争优势可使商品具备一定抵御与化解风险的能力, 从而保障国家利益不受损害。

转轨国家正值经济体制转型和制度变迁的特殊阶段,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刚刚建立不久, 尚不成熟就参与到了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因此转轨国家的贸易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且其特征也具有特殊性。

1. 在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背景下, 转轨国家的贸易安全处于两难境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安全不能闭关锁国,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 转轨国家只有积极参与国际贸易, 才能分享贸易利益。但是, 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倡导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为基础的, 转轨国家不可能与发达国家具有同样的话语权而获得均等的利益, 在国际贸易中难免受到欺压或控制;同时, 转轨国家的经济转型尚无前人经验可借鉴, 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应对危及国家贸易安全的能力较弱。所以,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 转轨国家的贸易安全问题处于发展与安全的两难境地。

2. 转轨国家的贸易安全往往与政治因素相联系, 政治因素对转轨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不可忽视。众所周知, 转轨国家是在原计划经济体制的基础上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虽在冷战结束后, 世界各国都将国家安全问题的重点日益转移到经济安全上来,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仍不忘用冷战的眼光对待与转轨国家的贸易, 往往将贸易问题与政治问题混淆起来, 使其与转轨国家外贸关系的发展依赖于政治问题的解决。如美国与俄罗斯就俄加入WTO的谈判中所提出的苛刻条件, 至今仍将俄罗斯拒之WTO的门外。美国对人民币升值施压, 就中国的人权、“西藏”等政治问题等, 给中美贸易设置障碍。因此, 转轨国家在制定贸易安全战略时, 不得不将政治因素考虑其中。

3. 整体经济实力是转轨国家贸易安全的基础。国际贸易说到底就是一国的贸易获得与另一国的贸易失去, 国家间的贸易往往与利益冲突相联系。由于转轨国家各方面体制尚不健全, 行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而发达国家凭借发达的经济技术水平和成熟的市场, 分得了国际贸易的较大部分利益。加之国际经济组织在制定的“游戏规则”时经常忽略转轨国家的利益, 贸易纠纷往往依赖于政治问题的解决。所以, 国际贸易的排他属性、转轨国家所处的特殊阶段及其所面临的国际环境, 使得转轨国家必须提高行业竞争力乃至整体竞争力, 从而保障转轨国家的贸易安全。

二、贸易全球化与转轨国家贸易安全

在贸易全球化浪潮下, 转轨国家必须实行改革开放策略, 不断推进本国贸易自由化进程。进入新世纪以来, 伴随外贸增速与规模迅速扩大、物质财富大量积累、就业岗位显著增多, 以及国内经济活力大大增强, 转轨国家在国际分工与国际经济合作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但是, 在充分享受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带来好处的同时, 转轨国家也受到这一浪潮的侵蚀, 贸易安全问题受到挑战, 这是由贸易全球化与转轨国家贸易安全相关性所决定的。

(一) 内部原因

1.大多数转轨国家的经济基础依然薄弱, 进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

如俄罗斯畸形的出口商品结构, 使其成为国际原料、燃料的产地和机器设备等高科技制成品的倾销市场, 从俄罗斯国际统计局网站公布的数据资料可以更清楚的看到这一点 (详见表1) 。虽然俄罗斯联邦政府一直在探讨改变以原料、燃料为主的出口商品结构, 但几乎没有任何成效。如表1所示, 2003-2008年, 俄罗斯的矿产品出口比重持续增长, 2008年这一比重达到最高值, 接近70%, 居绝对主导地位。这种畸形的出口结构, 不仅使俄经济发展难免受国际矿产市场行情左右, 而且还有枯竭国家资源、破坏环境的危险;同时, 俄的进口商品结构也欠佳, 呈现出对高技术及其产品的进口依赖度不断增大的趋势。对于俄罗斯而言, 所进口的这些高技术及产品正是其当前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这样的进口结构和较高的进口依赖度在短期内将难以改变。所以, 当世界经济发生剧烈波动或有重大政治事件发生时, 难免会对其经济和对外贸易产生难以预测的冲击和影响, 进而国家贸易安全甚至经济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资料来源:俄罗斯国家统计局网站在线数据http://www.gks.ru/

2.转轨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很高。

2000-2008年间中国和俄罗斯的外贸依存度都在50%以上, 2006年中国更是达到了72.03%的高水平。目前, 国际上对外贸依存度系数的高低并不存在一个普遍接受的标准。有资料显示, 2004年发达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平均值为37.4%, 欧盟外贸依存度为20.4%, 美国和日本分别为20%和21.9%①。把中俄两国的外贸依存度置于国际背景下进行比较会发现, 其外贸依存度系数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通过研究 (19世纪中叶-20世纪70年代初期) 部分国家的外贸依存度, 发现一国的贸易依存度与其经济规模大小负相关, 如2004年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等小型外向经济体的外贸依存度高达300%②。按照库兹涅茨的研究结论, 显然中国和俄罗斯的贸易依存度偏高, 与其经济规模不相适应。

伴随外贸依存度的不断提升和转轨国家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因贸易而引发的纠纷和摩擦与日俱增, 而且范围不断扩大。以中国为例, 仅2010年1月至2月底, 中国出口的铜版纸、三聚氰胺、服装等产品相继遭到贸易救济调查, 美国相继裁定对中国产金属丝网托盘和电热毯征收高额反倾销税, 贸易摩擦趋于频繁化;同时, 纠纷的领域从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纺织品, 已发展到优势尚不明显的钢材和制成品等众多领域。比如, 2010年7月1日欧盟针对调查产品——无线宽域网络调制解调器 (简称“WWAN”) 发表对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公告和面向多个国家的保障措施调查公告, 中国成为唯一一个遭受双案调查的国家。涉及企业1 000余家, 涉案金额约41亿美元, 金额非常巨大③。

3.贸易条件不断恶化。

转轨国家畸形的进出口结构, 即用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与发达国家知识含量高的制成品相交换, 长此以往不仅二者的价格“剪刀差”效应明显, 这种分工与交换方式的自我增强机制还会使价格差不断扩大, 贸易条件恶化。发达国家一方面将高污染、高能耗等夕阳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 另一方面又不断加强高、精、尖等知识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并提高其出口比重, 企图分享国际贸易利益的大头。与之相比较, 转轨国家的民族工业大多实力较弱, 竞争力不强, 对外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政策很容易使原本脆弱的民族工业受到冲击。以中国为例, 中国相机的传统品牌如海鸥、凤凰等, 现在几乎很少有人知道, 而诸如佳能、索尼、松下和奥林巴斯等国外品牌的相机却家喻户晓;再看看满大街跑的汽车, 又有几辆是纯国产的呢。

(二) 外部原因

WTO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贸易组织, 在贸易全球化和自由化过程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转轨国家为推进本国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大都积极加入其中, 然而WTO的某些规则和协议却约束着转轨国家外贸制度与政策的选择。

首先, 诸如非歧视、市场准入、关税保护和减让等原则, 相当程度的影响了已加入WTO的转轨国家外贸政策制定的取向, 减弱了其对幼稚产业保护手段的力度, 给尚处竞争劣势的企业造成巨大的竞争压力, 甚至影响其生存能力。

其次, 作为贸易自由化的产物, WTO客观上要求政府减少对外贸的干预, 并按照规则和协议制定政策, 这使转轨国家运用外贸政策干预经济的回旋余地十分有限。但是, 正处经济转型期的转轨国家, 此时更需要一个“强政府”利用外贸来配合产业政策实施, 即调控进出口贸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再次, WTO作为贸易自由化的产物, 其规则的制定多数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要求, 实践中存在很多对转轨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实质不公平。如看似公平的WTO《反倾销协议》, 几乎成了发达国家对付转轨国家及发展中国家十分有效的武器, 使发达国家对本国夕阳产业的保护变得合法化。因为对于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 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是成本低、价格廉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或初级产品, 以物美价廉优势赢得市场, 而《反倾销协议》正是对付低价格竞争的利器。

另外, 转轨国家为加入WTO, 往往牺牲一些国家经济利益, 让渡部分国家主权以获得入世资格。如中国在加入WTO伊始, 对银行业所做的入世承诺, 是以让出部分市场份额为代价的。有资料显示, 截至 2004年7月15日, “一项中外资银行竞争力的比较调查显示, 在京已开办业务的 34家中外资银行中, 前 12位均被外资银行占据”④。同样, 俄罗斯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 俄为加入WTO已经历了长达17年的谈判, 目前仍就对国有企业的补贴、农业政府补贴和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尚未与美国达成一致。也就是说, 俄要想尽早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必须牺牲一定的国家经济利益和让渡部分国家主权, 但是归根结底这都是利大于弊的选择。所以, 转轨国家为避免在贸易全球化进程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必须积极加快融入贸易全球化进程, 但是也不得不经历一系列国家贸易安全问题的考验。

(三) 外部贸易环境与转轨国家贸易安全

1.汇率变动对转轨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汇率变动与国际贸易有一定关系。一是国际贸易收支状况影响汇率变动。在浮动汇率制下, 一国贸易顺差时, 本币需求增加, 有升值趋势, 外汇汇率下降;反之亦然。但一般来说, 这种影响不是立竿见影的, 需经一段时间后方能显现, 它确定的是汇率的中长期走势。二是汇率变动也是影响国际贸易收支十分重要的因素。本币贬值, 进口减少, 出口增加, 贸易顺差增加;反之, 顺差减少。

从这个意义上说,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似乎是解决美中贸易逆差的有效办法, 但事实却非如此。汇率变动是影响国际贸易收支非常重要的因素, 但绝非唯一因素, 它还受进出口需求弹性、国内货币和财政政策以及国内物价涨幅小于本币贬值程度等多方面条件制约。中美两国在双方可接受的范围内调整汇率, 短期内有助于缓解中美贸易摩擦。从长远看, 由于汇率变动不是影响国际贸易收支的唯一因素, 美中的贸易逆差当然不会因为人民币升值而彻底解决。对中国来说, 如果政府出台的配套政策不当, 人民币升值很可能威胁到中国的贸易安全, 就像当年日元升值那样。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 美国就曾以汇率低估为由要求日元升值, 从此日本经历了长达数十年之久的经济低迷。再如, 俄罗斯转轨后汇率制度逐步向自由浮动汇率制靠拢, 以卢布自由兑换为目标, 引发了几次卢布大幅贬值。由于俄罗斯剪刀差式的二元化贸易进出口结构, “马歇尔—穆勒”条件根本无法满足, 卢布贬值没有达到改善贸易收支的目的。由于几次卢布大幅贬值, 导致国内物价显著上涨, 加剧了原本就处于短缺条件下的市场不均衡及对国外产品的需求, 进而增大国内通胀压力, 人民生活质量下降。鉴于以上例证, 转轨国家应审慎地安排汇率制度, 并采取恰当的政策、措施以配合汇率波动, 最大限度的保障国家贸易安全。

2.公共卫生对转轨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国际贸易的发生必然伴随人员流动, 公共卫生也是国家贸易安全的重要部分。转轨国家随着对外贸易的深化, 国际人员往来趋于频繁, 爆发和感染传染病的几率越来越大, 一旦爆发或感染上传染病就会给国际贸易造成极大的破坏。如2003年, 中国爆发的非典 (SARS) , 有专家称它对中国外贸的破坏力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带来的打击。SARS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还引起了全民恐慌, 人们减少日常活动、减少消费, 经济增长率下降, 更重要的是它严重打击了外贸参与者信心——SARS结束后的一段时间经济活动与外贸出口量双双减少。被动感染传染病同样也会造成巨大损失, 如2009年由北美率先爆发, 后传入世界很多国家的甲型H1N1流感, 给世界经济及感染国贸易都产生了严重影响。以俄罗斯为例, 甲型H1N1流感传入时正值俄季节性流感高发期, 流感的防控难度无疑被加大。受国内外双重感染的影响, 俄罗斯进出口需求减少, 商务会谈被取消或推迟, 新签协议、订单减少, 对外贸易受到影响。因此, 公共卫生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不可小视。转轨国家在积极融入贸易全球化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加强传染病的预防与监控工作, 同时努力培育新的贸易方式, 充分发挥电子商务的优势, 以减少“见人见货”传统贸易方式带来的消极影响。

(四) 可持续发展与转轨国家贸易安全

转轨国家在开放之初大多只单纯追求经济增长, 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埋下了很多影响贸易可持续发展的安全隐患。

1.环保及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制约了产品的进一步出口。

受转轨国家现有贸易发展模式的制约,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及执行都受到一定影响;特殊的转型阶段, 决定了国家财政对环保方面的支持与投资显得力不从心, 与期望存在一定差距, 国家环保措施的执行更多的以强制性为主。多数企业的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一般都是在环保部门的强制下进行有限的环保投资和环保设施的改善。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考虑眼前和局部利益, 内部成本外部化。生产的很多产品无法达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 制约了产品的进一步出口。此外, 转轨国家非常需要发达国家的资金来发展经济, 尽管政府十分重视招商引资工作, 但是由于环保意识淡薄、引资政策偶尔不恰当, 有时会将发达国家的污染产业引到国内, 这不仅破坏了转轨国家的生态环境, 还不利于其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2.环境标准认识不足影响产品出口。

转轨国家市场刚放开时, 企业生产的产品都是为了满足国内需求, 产品技术标准主要为国内市场而制定, 较少考虑国外需求, 从而产品生产的国内环境技术标准大大低于国际标准, 出口产品往往不符合国际标准。目前, 虽然各转轨国家的环保意识较从前有所增强, 但是水涨船高, 很多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不断提高。在这种国际环境之下, 一方面转轨国家客观上对新环保标准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时滞性, 企业要想达到新标准需要一定时间, 这使企业丧失了保持市场份额、占领新市场的最佳时机;另一方面, 有些产品的生产流程或技术根本无法达到那样高的标准, 从而竞争力下降, 出口受影响。

3.环保法规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转轨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关注环保问题一般较晚, 在环保管理体系上也比较落后, 环保法规不健全, 尤其严重缺乏高新技术标准, 使在具体实施中不断遇到障碍。目前, 各转轨国家热衷于通过签署多边或双边的环境协议, 弥补国内环境法规不健全的漏洞。值得肯定的是, 所签署的这些协议对促进环境保护以及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起到相当的积极作用, 但是协议中的有些环境条款含义宽泛, 恰恰成了缔约国进行贸易保护的保护伞, 限制了各转轨国家的出口, 影响了其贸易的发展。

三、新贸易保护主义与转轨国家贸易安全

在国际贸易的历史长河中, 贸易自由与保护从来都是相互伴生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是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 首先由发达国家掀起的。发达国家通过隐蔽、多样的保护手段, 宽范围的保护本国相关产业和商品出口, 以达到规避多边贸易体制约束, 实现保护本国贸易和保障劳动就业的目的, 而新贸易保护主义对刚刚崛起的转轨国家的影响却喜忧参半。从静态角度看, 发达国家采用的各种隐蔽保护措施, 要么限制了转轨国家尚具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 要么导致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 阻碍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削弱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从长期的、动态优势的角度看, 发达国家设置的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或标准, 使转轨国家获得了改进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动力, 有利于实现产品竞争力的全面提升。现就以知识产权壁垒和绿色壁垒为代表的, 在新贸易保护主义中应用最多、影响最大的两种保护形式, 具体分析新贸易保护主义对转轨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一) 知识产权保护与转轨国家贸易安全

1.转轨国家的企业基本处于产业链的末端和价值链的下游, 出口国外的产品大多是缺乏知识产权和品牌的, 当国外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时必然导致贸易纠纷增多。面对国外的知识产权壁垒, 转轨国家的出口产品要么退出市场, 要么支付巨额的专利费用以保持市场占有率, 而后者无疑会增加成本, 使商品丧失原有的廉价优势。如中国温州出口的打火机, 以物美价廉而风靡欧洲市场, 欧洲厂商指控中国厂商向其倾销, 中国厂商积极应诉, 并赢得官司。随后, 欧盟又要求进口的打火机必须要有“安全装置”, 而有关这一装置的技术专利多为欧洲国家控制, 占世界产量七成的温州打火机厂家要么退出市场, 要么向其购买这种安全专利技术, 这不仅使生产成本上升, 价格优势也丧失殆尽⑤。

2.发达国家通过保护知识产权, 增强了其跨国公司的垄断力量, 有效阻止了转轨国家的技术模仿、市场进入和竞争。随着近年来转轨国家外贸的高速增长, 发达国家凭借知识产权优势设定各种技术标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不仅有效的遏制了来自转轨国家的竞争, 保证了其知识产权先行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实现, 而且还使了后发国家和企业的成本增加, 低成本优势消失。

3.知识产权凭借它先进的、无形的和自有价值隐蔽等特点, 其交易价格往往高于实际价值。由于知识产权只能转让使用权, 并可进行多次交易, 利润空间相当大。这不仅导致转轨国家与发达国家贸易时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增强, 还使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新颖实用并蕴含了丰富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 形成了刚性需求, 依赖程度相当高。

从本质上看, 无论对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来说,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都有利于维护国际贸易市场秩序, 保证其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就转轨国家而言, 发达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会迫使其生产方式不得不从技术模仿向自主创新型转变。为了获得产品的竞争优势, 扩大产品出口, 转轨国家就必须创建自主品牌、开发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型、优势产品。另外, 转轨国家身居世界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中, 不必担心知识外溢的情况, 这既有利于国际贸易健康市场秩序的建立与维护, 知识产权保护这个大伞还会促进发达国家向转轨国家出口更多的中间产品, 为转轨国家所用, 从而更有效的推动转轨国家经济的发展。以上这两方面当然是大家希望看到的积极结果, 但是转轨国家的政策不当, 或者创新动力不足, 极有可能出现贸易萎缩的情况, 最终导致对外贸易永远处于从属地位。

(二) 绿色壁垒与转轨国家贸易安全

绿色壁垒对转轨国家贸易安全的直接影响, 根据曾凡银⑥的研究, 绿色壁垒具有全球性条款、区域性协定和国别性措施三个壳层结构, 壳层结构之间存在着梯度变化关系, 且由外向内依次递增, 突破难度依次增大。作为突破难度最大的国别性环境贸易措施, 多是由发达国家设置的, 他们通常根据自己国家的生产技术水平来制定, 透明度低, 公平公正性差, 有效限制了来自中国等转轨国家商品的市场准入。转轨国家出口的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不高, 价格低廉通常是其市场竞争力的有利因素。发达国家实施绿色壁垒后, 使转轨国家向的出口受到了严峻挑战。

1.贸易量减少, 贸易机会降低。

绿色壁垒的国别性措施, 即不同国家实施不同的壁垒措施 (目前国际上尚无统一标准) , 增加了产品出口的障碍, 降低了贸易机会。特别是某些国家实施严格、苛刻的环境标准、绿色环境标志和包装制度, 使像中国这样的转轨国家一时还无法达到要求, 因而有效的减少了贸易量和市场份额。如欧盟自2009年7月28日起执行新的食品中农药残留标准 (EC 149/2008) , 中国茶叶生产行业, 广泛应用石硫合剂和铜作为农药杀菌剂, 欧盟对有关茶叶农残最高限量的标准 (MRL) 将有可能影响中国的茶叶出口。

2.成本上升, 收益减少。

繁琐的检验检疫措施和采用进口国认可的环境标志与绿色包装, 无疑将增加企业成本, 而企业若要保证出口市场份额不变, 所得收益必然减少。如1998年中国出口产品的木质包装遭到美国限制, 迫使中国对向美出口的100万只集装箱紧急采取措施, 导致成本增加了30%。随后, 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欧盟纷纷效仿, 迅速对中国木制包装进行限制, 出口影响面扩大到500亿美元⑦。

3.贸易争端增多。

由于绿色壁垒手段的隐蔽性和多样性, 以及发达国家与转轨国家经济水平差距而导致的人们对绿色标准理解的不同, 绿色壁垒引发的贸易争端不断增多。如前不久公布的由世贸组织裁定中国获胜的“中国诉美国禽肉进口限制措施案”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绿色壁垒通过减少贸易量、增加成本、增多贸易争端等形式限制转轨国家的市场准入, 最终会影响转轨国家的出口竞争力, 而这影响无疑是最为严重、深远的。就转轨国家而言, 若使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和销售等环节完全符合发达国家的绿色标准, 不仅要增加生产成本, 更重要的是绿色标准无法即刻达到, 这无形中就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 丧失了市场份额。如果转轨国家实施的政策措施不得当, 产品动态竞争力上不去, 很可能因此永远退出进口国市场, 国家贸易安全受到严重影响。但是, 从发展的角度看, 绿色壁垒带来的市场压力会对转轨国家的对外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绿色壁垒由发达国家制定并实施, 其国内产品必然率先到达绿色标准。发达国家的绿色产品中, 融入了先进的环境技术和绿色经营、管理理念, 产生的外溢效应将促使包括转轨国家在内的广大欠发达国家环境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这种外溢效应还极有可能诱发欠发达国家企业创造出新的绿色产品, 以至于发展成为未来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此同时, 也为整个人类的生态环境改善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转轨国家在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国家经济安全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经济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安全的相关性及其影响, 试图找出产生消极影响的症结所在, 更好地提升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

关键词:贸易全球化,转轨国家,国家贸易安全

参考文献

[1]郭连成.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及其互动效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2]夏兴园, 王瑛.论经济全球化下的国家贸易安全[J].经济评论, 2001 (6) .

[3]何传添.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的贸易安全[J].国家经贸探索, 2002 (1) .

[4]吴英娜.国家贸易安全简析[J].现代商业, 2007 (17) .

[5]邹时荣.中国市场全面开放后的贸易产业安全思考[J].商品储运与护养, 2008 (2) .

[6]王自立.中国贸易安全报告——预警与风险化解[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7.

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理论的比较研究 篇9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进程的加速, 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日益频繁, 国家间为了保障自身贸易利益的最大化, 采取相关贸易保护的措施。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所采取的贸易保护理论和制定的贸易政策会随着其经济发展程度和宏观经济的发展目标而产生差异。对国际贸易保护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可以得到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伴随者不同的贸易保护政策, 并且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为达到不同的目标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也存在差异。

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理论

(一) 保护幼稚工业论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工业等领域发展比较落后, 大部分的工业制成品行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 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比较滞后。发展中国家为培育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会采取贸易保护的措施, 防止发达国家凭借自身的技术优势, 抢占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掠夺其资源。发展中国所采取的保护幼稚工业论, 即是从本国工业发展阶段还处于初级, 为保证其顺利发展, 采取关税等阻碍发达国家工业制成品的输入, 保障本国工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在短期内由于发展中国家工业还处于初级阶段, 需要大量的固定成本的投入以及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 在开始阶段为保护幼稚工业的发展所付出的成本大于收益, 但从长期看来贸易保护政策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最终所获得收益能够弥补所付出的成本。一般来说, 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所达到的效果低于保障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政府所采取的产业政策主要是对行业生产进行补贴, 采取这种措施除了给社会带来的损害程度较低之外, 还有利于政府部门监督企业的合法管理, 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采取关税等贸易保护措施时, 由于缺乏政府补贴支持, 主要的收入来源于市场, 因此企业在进行生产呢过程中缺乏效率。

(二) 改善国际收支论

国家间在进行贸易往来时, 对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进行出口, 进口本国处于生产劣势的产品。出口贸易得到外国资金, 获得外汇。进口贸易需要支付本国资金, 外汇储备减少。一国所采取的贸易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改善国际收支平衡。为了增加外汇出口而采取减少进口贸易保护政策是一种消极的措施, 为了保证国际收支平衡采取促进本国出口的政策, 提高本国劳动生产率, 挖掘更多的出口潜力, 赚取更多的外汇, 采取代价较小的平衡国际贸易平衡的政策。

(三) 改善贸易条件论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商品的出口价格与商品进口价格两者的比值, 贸易条件改善是指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高于进口商品的价格。一国采取关税等贸易保护的措施有利于减少从国外进口商品的数量, 本国对外国商品的商品需求数量减少, 导致国外商品供给大于需求则会引起商品价格的降低。更具供求原理则进口商品的价格下降, 不呢个过政府采取促进商品出口的能力, 其价格会提高。最终得到, 商品的出口价格大于进口价格, 采取贸易保护的政策后, 本国的贸易条件改善。

(四) 增加政府收入论

一国在采取贸易保护的政策, 主要是对进口商品征收一定比例的关税, 政府在征收关税时, 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理论

(一) 保护就业理论

古典经济学强调的是商品供给方面的理论和完全依赖于市场机制, 但是凯恩斯发现一国的产出和就业主要取决于对本国产品方面的有效需求。为了增加行业产出和就业的增加, 主要是依赖于社会对本种商品有效需求的增加。相反, 当有效需求不足时, 会出现经济衰退和生产过剩的现象, 造成是失业的增加。一国采取保护就业理论时, 保证本国商品数量增加, 有利于本行业产品的数量生产, 为了审查更多的数量, 厂商会增加劳动力的需求, 从而雇佣更多的劳动力, 提高本国的就业率。

(二) 保护公平竞争理论

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的商品具有价格上的比较优势, 往往制定较低价格出售给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为了保证从外国进口的商品与本国商品在价格上保持公平竞争, 则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 例如征收反补贴税, 反倾销税以及其它惩罚性关税, 进口配额进行贸易制裁。

四、贸易保护的新理论

世界贸易格局的变化, 传统的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出口高端的工业制成品, 发展中国家想发达国家出口初级加工的制成品。工业化国家的双向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主要形式, 贸易结构的变化, 导致发达面临更加激烈的贸易竞争。采取积极的贸易保护政策, 有利于保证本国出口贸易增加的同时会保证本国行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培强, 张兴泉.贸易保护政策对异质性企业影响的实证检验—兼论中美产业内贸易摩擦传导机制[J].国际贸易问题.2014 (1) .

[2]蔡宏波.金融危机背景下贸易保护政策有效性检验[J].国际经贸探索.2012 (03) .

[3]赵德昭.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抑制了中国劳动力就业吗?[J].世界经济研究.2013 (09) .

主要贸易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综述 篇10

1 按食物链集中在一个部门管理, 辅之以品种监管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以2013年两会为分水岭。之前, 我国按照食物链对食品安全实施分段监管, 覆盖整个食物链 (食品从种植、生产、流通、消费、餐桌) , 辅之以品种监管 (内含食品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理念) 。我国有至少10个部门参与食品安全管理, 存在重复监管或管理战线过长的缺陷。

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采取了按食物链分段监管的模式。这种监管模式虽覆盖整个链条, 段落间职责清晰, 但段与段之间要求具有紧密协调机制, 方可实现无缝对接, 稍有不慎会出现监管漏洞, 责任不易落实到位, 出现问题难以追责。

具体言之, 我国设立有高级别的食品安全宏观协调议事机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该委员会负责形势分析、研究部署、综合协调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 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大政策, 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

以往我国设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部门 (卫生部) , 并兼顾食品标准制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制定检验规范, 其中卫生部负责食品标准制定、农业部负责农、兽药残留标准的制定。

其余部门均为风险监管部门。如以往农业部负责初级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参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 制定农业行业标准。质检总局负责组织实施国内食品生产许可、生产加工环节安全监管, 负责进出口食品、食品添加剂和食品相关产品的检验检疫和监督管理, 参与食品安全风险检测和评估, 提供食品安全信息等。商务部主管食品流通行业, 负责生猪屠宰和酒类流通的行业管理。工信部主管食品工业。工商总局负责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餐饮服务环节的监管, 消费环节食品卫生许可和食品安全监督管理, 制定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 开展消费环节食品安全状况调查和监测等。公安部负责打击食品安全犯罪。

地方各级政府, 即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行业协会负责引导行业自律, 依法经营, 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

鉴于以往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缺陷, 2013年两会期间, 我国对食品安全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即要消除重复监管和监管“盲点”现象, 缩短段落间隔, 将食品安全主要职能集中到一个部门监管, 明确责任落实。此举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水平, 整合了有关机构和职责, 对实现食品药品实行统一监督管理有重要意义。

按照整合方案, 国务院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 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 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 具体工作由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承担。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同时, 不再保留食品药品监管局和单设的食品安全办。

为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衔接, 明确责任, 方案提出, 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

按照国家的预期, 此次整合既要对食品安全集中到一个部门管理, 其意义在于, 在体制上解决了多头或重复管理问题, 缩减了监管头绪, 可以有效避免监管的盲点和漏洞, 即使出现问题, 责任明确, 十分清晰。

改革后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除了食品标准和农产品质量管理、风险评估等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 进出口食品由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质检总局) 负责, 工信部负责食品工业管理, 公安部负责打击食品犯罪外, 国内食品监管基本集中在一个部门监督管理。即由一个部门按照食物链监管食品安全, 辅之以品种监管, 其他部门配合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它的意义在于, 摒弃了以往分段多头管理容易出现漏洞的弊端, 创新了符合科学规律的管理模式, 线路清晰, 责任明确的新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体现了一部门负主要责任, 一些部门协助的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新的模式的确立, 标志着国家从食品分段监管, 向一部门负主责, 风险控制理念鲜明的食品监管理念的转变, 即卫计委作为风险分析机构, 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及食药总局、质检总局、工信部等均为食品风险监管机构, 彼此相互协调配合的监管机制, 体现了鲜明的科学管理色彩。

2 按品种监管为主, 国内及进口食品由一个部门管理

美国的政体即联邦制, 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有明确权力范围, 前者负责跨洲的或者全国性的食品安全管理事务, 后者负责本州内的食品安全监管事务, 美国在联邦政府、地方、州各个层面建立监控食品生产流通的一种互相制约的监控体系。

美国采取以品种监管为主的监管模式, 一个部门负责与该食品有关的所有活动, 包括整个食物链监管以及进出口食品监管等,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FDA) 负责美国国产和进口食品、化妆品、药品、生物制剂、医疗器械以及放射性产品安全的监管。美国是按照品种监管、一个部门负主要责任, 其他部门协助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代表。

美国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有8个, 有美国卫生与人类服务部 (DHHS) 下属部门有 (FDA) 、 (CDC) 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 (NCTR) 毒理学研究中心) 。农业部 (USDA) , 下属有食品安全检验局 (FSIS) , 动植物检疫局 (APHIS) 。美国环境保护署 (EPA) , 美国商务部 (DOC) , 美国酒精烟草局 (ATF) , 国防部和海军部 (DF/DN) ,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 (FTC) , 以及各州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美国根据其联邦制政体的特点, 明确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职责和权限, 建立了一个部门对国产食品和进口食品负主要监管责任, 其他部门协助管理, 相互制约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职权清晰, 协调合作, 该体系符合美国的政体和国情。

3 按照风险职责进行分工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日本将食品安全监管视为风险控制, 按风险职责划分监管职能, 分工协作监管食品安全, 辅之以品种监管。

2003年之前, 日本以最终产品确认食品安全。在连续发生雪印牛乳事件、O157大肠菌感染病等食品安全事件后。日本认为依靠科学方法监管食品安全势在必行, 风险评估和风险监管成为日本的选项。于是, 日本成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 作为专业的食品风险评估机构负责食品风险评估和交流。厚生劳动省和农林水产省作为风险监管机构, 厚生劳动省负责食品标准的制定和进口食品安全。农林水产省负责国内农产品生产环节质量管理, 使用标准的制定以及促进农产品出口, 风险监管部门委托风险评估部门进行评估, 风险评估部门从事风险分析并提出政策建议, 部门间形成了分工清晰、相互配合、职责明确的协调机制。

2009年, 日本新成立了一个高于风险评估和监管机构的部门消费者厅。该厅负责食品安全行政政策以及食品标签, 兼顾宏观协调。在日本中央政府负责制定中央层面的食品安全监控计划, 地方政府负责制定地方食品安全监控计划。日本国内食品的监管则由地方保健所负责, 保健所隶属于地方自治体。

由此, 日本以消费者厅作为食品政策和宏观协调部门, 按照风险职责分工协作, 职权明确, 中央和地方主管部门相互配合, 共同协调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清晰可见, 建立了符合日本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4 按照品种监管为主的中央地方分层监管模式, 以欧盟为例

欧盟采取以品种监管为主的中央和地方分工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在欧盟, 欧盟理事会负责制定食品安全基本政策, 健康和消费者保护总司 (DGSANCO) 向欧盟理事会与欧洲议会提供各种立法建议和议案, 制定进口产品标准。欧盟食品安全局 (EFSA) 开展风险评估。欧盟食品与兽医办公室 (FVO) 负责监督和评估各成员国执行欧盟对食品质量安全, 兽药和植物健康等方面法律的情况, 对EFSA进行监督和评估, 对从第三国进口是否采取保护措施进行评估。成员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食品安全监管。

欧盟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层级清晰, 监管模式单一, 辅之以品种监管, 兼顾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监控, 且有利于责任落实。

5 韩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韩国采用中央、省、市、郡的多级管理体制对食品安全进行管理, 按照食品类别、食品环节 (种植养殖、进出口、生产加工、流通、消费) 进行监管。中央层面主要负责食品安全管理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的制定, 以及全国性食品安全事务的管理, 食品风险信息的收集和发布, 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 普及HACCP以及监管进出口食品等。中央职能部门垂直管理的地方机构负责职责范围内的检验监管工作, 监督地方政府履职情况, 地方政府配合中央垂直管理机构履职, 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

韩国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部门有6个, 农林水产食品部 (MIFAFF) 负责国内农产品、水产品种植养殖环节安全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 负责国内畜产品养殖、加工、流通环节安全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在进口方面, MIFAFF负责非加工或简单加工水产品的监督管理, 以及进口产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和监督管理, 并负责进口农食产品的检疫工作。

保健福利家庭部 (MFWFA) 负责制定食品法律和政策。食品药品管理厅 (KFDA) 负责国内农产品和水产品加工、流通、消费环节安全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执行。KFDA也负责进口农产品安全政策和监督管理、进口水产品安全政策的制定, 以及管理深加工水产品的质量。环境部负责饮用水管理, 教育和科学技术部负责学校饮食管理。

6 无国际上通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说明, 各国由于国情以及国家行政体制不同, 选择了在行政体制各异下适合本国国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总体来说大体分为三类, 一是按食物链一部门监管并负主责, 辅之以品种监管, 重视风险控制, 它以中国为代表, 其优点是一部门集中管理, 职责明确, 便于协调和追责, 符合食品安全紧密型监管的规律, 并设定有食品安全宏观协调机构。

我国国内食品和进出口食品实行分离监管, 进出口食品监管由质检总局负责, 该机构具有监管进出口食品的丰富经验, 形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 成效显著。例如:出口日本食品的合格率达99.9%, 出口欧盟等食品合格率也达99.8%, 出口美国食品合格率达99.9%, 形成了良好惯性, 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日本食品专家芳川充著有《食品的迷信》一书, 肯定中国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具有很高水平。

二是按照品种监管为主, 国内及进口食品由一个部门管理的监管模式, 其他部门协调和相互制约, 它以美国为代表, 优点是国内食品和进出口食品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其他部门既协调又制约, 顺应了食品安全紧密型监管要求。

三是按照风险职责分工监管的监管模式, 以日本为代表, 优点是突出科学评估和科学监管, 通过科学方法消除食品安全风险, 中央和地方食品安全监管职责、国内和进口食品监管职责明确, 分工协作, 同样设有食品安全宏观政策协调机构。

日本60%以上的食品需要进口, 为便于管理, 日本也将进口食品与国内食品分离管理, 厚生劳动省负责进口食品管理, 而国内食品由地方保健所负责。

目前国际上尚未形成通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适合本国国情, 符合科学规律, 起到良好监管效果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即是好模式

摘要:本文分析了主要贸易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及特点, 认为基本形成三种监管模式, 目前尚未形成国际上通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关键词:主要贸易国家,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09, 6.

[2]边红彪, 刘环等.中、日食品安全监控机制对比研究[J].中国标准化, 2012, 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校园内不文明现象的调查研究 下一篇:中国就业形势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