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剂量(精选十篇)
麻醉剂量 篇1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6月随机选择ASAⅠ或ASAⅡ拟行下肢及会阴部手术患儿20例, 年龄4~12岁, 无心、肺、肝、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随机分为两组, A组为氯胺酮组, B组为氯胺酮辅助骶管阻滞组。
1.2 麻醉方法
术前常规禁食8 h, 哺乳婴儿禁奶4 h。术前常规给长托宁0.02 mg/kg, 麻醉前开放静脉, 输复方氯化钠。A组单用氯胺酮5 mg/kg肌内注射麻醉, 每25 min追加首次剂量的1/2。B组除氯胺酮外, 应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 确定脑积液流出后缓慢速度 (1 ml/5 s) 注入药液, 让患者平卧调节麻醉所需平面, 控制平面在T10~12以下。术中开放面罩吸氧。对于不配合的小儿给予氯胺酮1 mg/kg麻醉好后给予咪唑安定1~1.5 mg。
1.3 监测与呼吸管理
患儿入室后常规监测心率和呼吸频率并间断测血压, 观察呼吸运动, 麻醉中连续监测脉率和SpO2, 并持续面罩吸氧。
1.4 统计学处理
用t检验与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麻醉苏醒时间
两组患儿在条件无明显差异的情况下, 麻醉苏醒时间两组分别为A组 (38.47±5.46) min和B组 (16.62±6.38) 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2 麻醉效果
麻醉后两组的HR、RR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经术中观察, A组注射氯胺酮10 min后HR、RR明显加快, B组HR、RR的平稳程度明显高于A组。术中大部分患儿镇静效果B组显著高于A组 (P<0.05) , 术中不自主肢动发生率A组显著高于B组 (P<0.01) , 提示B组镇痛完善、肌松满意, 麻醉效果好。
2.3 麻醉中SpO2的变化
A组术前SpO2在98%以上, 牵拉刺激15 min内SpO2 降至95%以下的发生率为40%, B组SpO2降至95%以下的发生率为10%。可见B组低氧血症发生率低, 呼吸抑制轻。
3讨论
本文将25G腰穿针蛛网膜阻滞麻醉用于小儿下腹、下肢和会阴部手术安全有效, 操作简单, 采用长效局麻药更有利于术后较长时间的镇痛。但由于小儿不合作和骶管阻滞本身镇痛不全, 常需给予镇静、镇痛药辅助麻醉。利用25G腰麻针直接穿刺进入蛛网膜下腔穿刺损伤小, 保留蛛网膜阻滞麻醉的特点, 针头细, 对硬脊膜损伤小, 当推出针头时间硬脊膜因弹力而关闭, 不会导致脑脊液外漏, 极大地降低头痛的发生率[2]。局麻药用量较少, 不易发生中毒现象。应用于6岁以下小儿, 其阻滞平面可达T10, 能满足下腹部及会阴部手术的要求, 而氯胺酮的主要缺点是无肌肉松弛作用, 对内脏反射无抑制作用, 牵拉反应引起全身肌肉张力增加, 呼吸节律不均, 为低氧血症发生的主要原因。加蛛网膜阻滞麻醉可明显克服以上缺点, 并减少氯胺酮的追加量。而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因不能合作以及腰麻本身的镇痛全, 因此辅助麻醉的镇静水平常常要求不深, 可降低呼吸抑制的发生率, 以小剂量氯胺酮复合小儿腰麻阻滞, 不但镇静镇痛作用优于单独用药组, 而且呼吸抑制及苏醒躁动等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但也不能完全避免呼吸抑制的发生, 因此应注意加强呼吸和SpO2监测, 准备好麻醉和急救工具, 确保呼吸道通畅。
参考文献
[1]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 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846.
麻醉剂量 篇2
贵州航天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0
【摘 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65例行股骨置换术及下肢骨科手术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间感觉阻滞显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运动阻滞显效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 A组明显快于B组,经t检验表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 <0.05)。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老年病人骨科手术有良好麻醉效果,安全可行。
【关键词】:骨科手术;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03(上)-0113-02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长效酰胺类局麻药,具有毒性小,作用时间长的特点,因此已被临床广泛应用[1]。我院近年来对65岁以上老年病人,行股骨头置换术及下肢骨科手术54例, 均采用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 取得满意效果, 现有关经验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54例,男39例,女14例;65~75岁36例,75~85岁14例, 85~95岁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有心血管、呼吸、消化、内分泌、泌尿、精神及神经系统疾病, 同时并发高血压病、冠心病、肺心病18例。其中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置换术38例, 膝关节及胫腓骨折手术16例。
1.2 麻醉方法术前静注咪唑安定5mg,病情危重、精神恍惚者术前不用镇静药。入手术室持续监测心电图、无创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持续低流量吸O2。麻醉前开放静脉输入平衡液,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小剂量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27例,对照组(B组)单纯硬膜外麻醉27例。观察组病人侧卧, 取L2-3或L3-4椎间隙硬膜外穿刺成功后,腰麻针通过硬膜外穿刺直达蛛网膜下腔,注罗哌卡因1.2mL(9mg),加生理盐水至2mL,拔出腰穿针,硬膜外腔头向置管,若手术时间延长,硬膜外腔注罗哌卡因试验剂量3mL(2.25mg)。对照组取L1-2尾向置管或L2-3头向置管,摆好手术需要的体位,硬膜外腔分2~3次注入罗哌卡因6~8mL(45~60mg),最高阻滞平面中位数为T10(T8~T12)。
1.3 观察和监测采用体表针刺法测定感觉阻滞平面, 采用改良Bromage评分系统评定下肢运动阻滞情况并观察记录麻醉前及麻醉后5、10、15、20、30 min的SBP及HR的变化和术后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数据与均数±标准差(xˉ±s) 表示,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2组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情况:两组间感觉阻滞显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时间、运动阻滞显效时间、达最大运动阻滞时间, A组明显快于B组,经t检验表明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2组SBP、HR变化情况:麻醉后SBP与麻醉前相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间SBP和H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2组术中静脉阿托品、麻黄碱的例数及晶体、胶体液输入量、出血量和尿量比较, 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罗哌卡因是一种长效酰胺类局麻药, 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毒性低, 具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慢、效能弱、运动感觉明显分离现象、对呼吸影响小等特点[2]。通过对A组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的观察,麻醉经过平稳, 生命体征稳定, 证明小剂量罗哌卡因可安全应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正常成人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一般介于8~12mg之间,老年病人应用小量即可。本组应用8~9mg,同样取得手术麻醉满意效果。有文献报道,对下腹部以下手术推荐剂量为15mg[3]。
老年病人因术前并发多种疾病和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术前合并症100%,而麻醉及手术过程中需引起特别重视的是心血管系统功能稳定,只有循环功能相对正常,才能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正常。由于术前卧床时间较长,饮食摄入量减少,以及术前禁饮食, 均可引起血容量的相对不足,单纯硬膜外阻滞用药量需相对偏大才能达到麻醉效果。麻醉区域血管扩张,术中尤其股骨头置换术扩髓腔时,失血量较多,加上骨水泥作用,都可引起心输出量不足,血压下降。腰-硬联合麻醉,小剂量的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注射,保留了脊麻起效快, 镇痛与肌松完善的优点,也便于调节麻醉平面,防止麻醉平面过高,经硬膜外导管追加局麻药可弥补单纯脊麻阻滞时间不够的情况。此种方法麻醉效果可靠、生命体征稳定、消除或减少病人痛苦、方便了手术操作。即使硬膜外腔注药也是试验剂量, 就能达到麻醉效果。对BP几乎无影响, 术后运动功能恢复快。适应于老年病人下肢骨科手术, 是一种较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冬青,胡根香,任黎栋.罗哌卡因复合利多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0,(05):26-27.
[2]邹时宏,李圣平.罗哌卡因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08,(09):1363.
[3]焦文周,林小华,李建平,刘梓平,何桂娥.甲磺酸罗哌卡因等药物骶管滴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 2008,(06):18.
麻醉剂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择期进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分为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各50例。七氟烷组中男24例, 女26例;年龄68.2±3.7岁;体重66.3±2.5kg。丙泊酚组中男25例, 女25例;年龄68.5±3.9岁;体重66.7±2.8kg。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体重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禁食水12h, 停止用药, 并行插管给予胃肠减压。进入手术室之后, 对患者进行心电图、动脉血压及血样饱和度等生命体征监测。两组均静脉输注芬太尼2ug/kg、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铵0.15mg/kg, 患者肌肉松弛、意识消失后, 进行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 潮气量10ml/kg, 呼吸比1:2, 频率12次/min, 呼吸末CO2分压 (PETCO2) ) 维持在35~45mm Hg[2]。七氟烷组:给予低剂量的七氟烷进行麻醉, 患者给予1.0%~1.5%七氟烷和0.1ug/ (kg·min) 瑞芬太尼进行麻醉。丙泊酚组:患者给予静脉注入1~1.5mg/ (kg·h) 丙泊酚和0.1ug/ (kg·min) 瑞芬太尼进行麻醉[3]。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术前和术后1d、3d进行肝肾功能检查, 观察检查ALT、AST、BUN、Cr等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功比较
七氟烷组患者AST术前较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有所增高但在正常范围之内;七氟烷组患者ALT术前与术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丙泊酚组患者AST较术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有所增高但在正常范围之内;丙泊酚组患者ALT术前与术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分别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肾功比较
七氟烷组患者BUN、Cr术前与术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丙泊酚组患者的BUN、Cr术前与术后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分别进行比较, 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由于老年人口的比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呈逐年增高的趋势, 与中青年患者比较, 老年人全身生理机能均有所减退, 同时还可能伴有其他局部或全身的疾病。因此, 其药物代谢和药效均有所影响和改变, 其中药物半衰期延长就会导致停留在患者体内的药物时间也相对延长, 从而导致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和改变。大量临床实践证明, 胃肠道手术本身是不会直接造成肝肾功能损伤的[4]。但是, 近年有研究表明, 不同的麻醉方法对胃肠道手术患者对肝功或肾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和损伤。因此, 本文通过使用不同的麻醉方法, 研究其对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的影响。
七氟烷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全身麻醉药物, 具有挥发性, 是一种安全、高效、代谢迅速及临床疗效明显的化合物, 目前已经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各类手术。七氟烷对老年人患者的影响目前研究尚没有统一的共识。有研究表明, 七氟烷与其他麻醉药物相似, 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心率、平均动脉压, 降低动脉血压的反射, 扩张冠脉, 保护呼吸和神经系统, 有助于术后恢复。有研究表明, 七氟烷对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有所影响和损伤, 与血液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的肝肾毒作用[5]。
丙泊酚是是一种新型高效的短效烷基酚类麻醉药物, 其化学名为2, 6 ̄双异丙基苯酚, 具有起效作用迅速、苏醒迅速及术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目前广泛用于临床的麻醉诱导和维持, 重症监护的危重患者。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激活GABA、NMDA等门控离子通道, 调节细胞内的功能, 从而发挥镇静催眠的作用。丙泊酚作用主要包括:有效降低血压、降低外周血管阻力、减少心肌耗氧、减缓呼吸频率等。有研究表明, 丙泊酚对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有一定的影响[6]。本研究在于比较研究低剂量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本研究表明: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患者AST术前较术后1d、术后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有所增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患者ALT术前与术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AST、ALT术前和术后比较, 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患者BUN、Cr术前与术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BUN、Cr术前和术后比较, 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低剂量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择期进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 分为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各50例。七氟烷组采用低剂量七氟烷吸入麻醉, 丙泊酚组采用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比较两组术前、术后的肝肾功能变化, 主要包括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冬氨酸转移酶 (AST) 、血尿素氮 (BUN) 及血肌酸酐 (Cr) 等指标。结果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患者AST术前较术后1d、术后3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均有所增高, 但仍在正常范围之内;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患者ALT术前与术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AST、ALT术前和术后比较, 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七氟烷组和丙泊酚组患者BUN、Cr术前与术后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BUN、Cr术前和术后比较, 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 (P>0.05) 。低剂量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两者相当。
关键词:七氟烷,丙泊酚,老年患者,肝肾功能
参考文献
[1]张雪蓉, 徐志新.七氟烷用于老年人麻醉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医学, 2009, 39:87-90.
[2]李红宝, 何建国.七氟烷吸入麻醉和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 2014, 52 (15) :71-74.
[3]彭科, 李文静, 姜亚辉, 等.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与七氟醚吸入麻醉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3, 42 (10) :1148-1150.
[4]罗明.静脉麻醉药物的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 2014, 7 (3) :180-181.
[5]陈思怀, 石志敏.全氟烷酸类化合物的毒理学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2) :32-37.
麻醉剂量 篇4
【关键词】芬太尼;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镇痛;下肢骨科;麻醉
【中图分类号】R61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293-01
骨科手术后,疼痛为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指出如果骨折术后镇痛不全,会影响患者的术后早期活动、使下肢静脉血栓、褥疮的发生率增加[1]。由于静脉镇痛或椎管镇痛,患者术后呕吐、呼吸抑制不良反应发生较高,因此使用较少。目前临床上多使用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镇痛,我们查阅文献发现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的麻醉报道较少。因此本次研究的目的为探讨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镇痛用于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我院骨科病房近2年共100例下肢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手术部位股骨38例,胫排骨6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平均年龄(38.4±10.8)岁,其中男性25人,女性25人;对照组平均年龄(40.5±12.2)岁,其中男性26人,女性24人;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研究对象均签定知情同意书,保密知情书,本次研究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的批准、核实。
1.2入选标准及排除指标入选标准:(1)患者均无神经肌肉系统和无恶性高热等遗传病史。(2)所以研究对象麻醉风险评分表(ASA)评级为I~II级。ASA评级标准为[3]:ASAI级:体格健康,发育营养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ASAII级:除外科疾病外,有轻度并存病,功能代偿健全。ASAI、II级病人麻醉和手术耐受力良好,麻醉经过平稳。(3)每个研究对象能配合护理人员,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指标:(1)入院时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2)入院有各种急性、慢性感染,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者、药物有过敏、恶性心律失常者。(3)长期使用阿片类药物,麻醉禁忌者。
1.4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常规禁食大于12h,未给予任何术前用药,术前开放静脉通路输入林格式液,入手术室后接监护仪、检测生命体征,保持手术室温度在25℃。
1.5研究组麻醉方法取L2-3间隙腰硬联合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置入25G腰穿针,见脑脊液流出后,给予0.5%罗哌卡因3ml联合芬太尼5μg,(罗哌卡因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0325,生产企业:广东华润顺峰药业有限公司;芬太尼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13508,生产单位: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速度控制在20s。退出腰穿針,置入硬膜外导管。依据针刺法测感觉阻滞平面。术中患者血压过低时,使用麻黄碱;心动过缓静注阿托品。手术完毕前30min使用0.5%罗哌卡因5ml(含芬太尼10μg)。手术完成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0.15%罗哌卡因100ml,芬太尼0.3mg)。
1.6对照组麻醉方法操作方法同研究组,硬膜外穿刺成功仅给予0.5%罗哌卡因3ml。手术完毕前30min使用0.5%罗哌卡因5ml。手术完成后使用硬膜外自控镇痛(0.15%罗哌卡因100ml)。若患者在上述药物镇痛不理想的情况下,可给予肌注杜冷丁,每隔1小时可重复使用。
1.7评价标准(1)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2h、24h和48h患者卧床静息时的VAS疼痛评分,分值为0分-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轻微疼痛,能忍受;4分-6分:患者疼痛影响睡眠;7分-10分:疼痛难忍。(2)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杜冷丁使用剂量。
2结果
2.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2h、24h和48hVAS疼痛评分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2h、24h和48h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5.3±1.3分、3.1±0.5分、0.8±0.2分)、(6.2±1.4分、4.8±1.2分、2.2±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2h、24h和48hVAS疼痛评分
组别术后12h(分)术后24h(分)术后48h(分)研究组5.3±1.33.1±0.50.8±0.2对照组6.2±1.44.8±1.22.2±0.7t6.255.896.38P<0.05<0.05<0.052.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总杜冷丁使用剂量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总杜冷丁使用剂量分别为14.6±5.7mg、27.5±6.5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总杜冷丁使用剂量
组别总杜冷丁使用剂量(mg)研究组14.6±5.7对照组27.5±6.5t6.79P<0.05
3讨论
我们本次研究中首先选用腰硬联合麻醉,而未使用硬膜外麻醉。因为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而且硬膜外的麻醉药物用量少,相比较连续硬膜外麻醉,腰硬联合麻醉能起到良好的肌松效果,对循环的影响更小,造成呼吸抑制的机会更小,而且腰硬联合麻醉近几年穿刺设备的提高,简化了操作流程,在临床中使用广泛。
此外,我们本次研究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12h、24h和48h的VAS疼痛评分及总杜冷丁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较单纯使用罗哌卡因有更好的术后镇痛效果。其机制与超前镇痛和联合镇痛的叠加理论【】。我们首先在患者蛛网膜下腔注人含芬太尼的罗派卡因,超前可以使周围神经致敏,降低阻滞伤害传入中枢神经。不同与曲马多等局麻药,芬太尼椎管内应用后,不仅在脊神经根部阻断伤害性刺激向中枢传导,还能通过脑脊液途径激活内源性镇痛系统。而新型麻醉药罗哌卡因对Aδ运动纤维阻滞效果低而对感觉C纤维阻滞效果强的良好特点,加上罗哌卡因没有致命性心脏毒性,血浆清除率快,表现为镇痛作用强而运动阻滞弱的特点,有利于患肢的活动及尽早恢复正常排尿功能。
综上所述,小剂量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腰硬联合镇痛较单纯使用罗哌卡因,能更好的减轻下肢骨科手术患者的疼痛并减少杜冷丁的用量。
参考文献
[1]邓小明,熊源长主译.术后疼痛管理一循证实践指导[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3:233
[2]肖辉,余守章,许立新,等.体表电刺激对硬膜外自控镇痛效应及康复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2):1784-1785
[3]庞庆贵,刘辉,刘艳芳,等.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用于顽固性癌痛[J].中国临床康复,2012,6(14):1891-1893
[4]冯颢,金延武,王瑞玉,等.现代麻醉学进展杂志[J].2014,8(27):1-8
麻醉剂量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ASA患者分I~Ⅱ级行甲状腺大部分切除术, 男1 3例, 女47例, 年龄 (32±5.8) 岁。
1.2 非思
1.2.1 术前用药
术前禁食禁水12h, 苯已比妥钠0.1g, 海俄辛0.3mg, 入室前30min肌肉注射。
1.2.2 麻醉实施
(均由同1人实施麻醉) 患者人手术室后随机分为A、B2组, 每组30例。每组均用1%利多卡因加0.3%布比卡因混合液2 0 m L行双侧颈浅丛阻滞。1 0 m i n后测麻醉效果满意, 无并发症发生后, 给予杜氟合剂2mL (杜冷丁50mg加氟哌利多2.5mg) 静滴。手术开始分离甲状腺上极时, A组芬太尼0.05mg, 咪唑安定2mg静滴;B组芬太尼0.05mg静滴。
1.3 镇静程度分级
在静滴咪唑安定2min后, 45min进行镇静程度分级。分级标准如下:0级:完全清醒, 定向力好;I级:瞌睡;Ⅱ级:闭目, 回答问题清醒;Ⅲ级:入睡, 轻推可唤醒;Ⅳ级:入睡, 不可唤醒。
1.4 遗忘程度分级
术后24h, 调查遗忘情况, 了解牵较甲状腺上极时手术过程回忆。遗忘程度分为: (1) 自行回忆正确为不产生遗忘; (2) 经提示部分回忆正确为不全遗忘; (3) 经提示不能回忆为完全遗忘。
2 结果
(1) 组间性别、年龄、体重、麻醉操作无统计学意义。镇静程度见表1。
(2) 遗忘程度 (见表20)
注:经t检验, P<0.05
注:经t检验, P<0.05
3 讨论
咪唑安定为水溶性安定类药, 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问短, 分布半衰期7.2min, 清除半衰期2.5h, 镇静有效时问20~40min, 具有很好的镇静和顺行性遗忘作用。由于静注后很快达到血药高峰, 镇静遗忘作用出现快, 对手术过程不产生不愉快记忆, 并产生遗忘作用。舌骨下肌群受舌下神经支配, 舌骨以上区域有面神经参与, 甲状腺上极同时也受喉上神经支配, 不属于颈丛神经, 分离切割甲状腺上极时, 患者往往有不适, 甚至难以忍受的疼痛, 是容易记忆且疼痛刺激较强的操作步骤, 此时常常辅助用麻醉性镇痛药。因此我们将此作为病人记忆的客观指标。结果显示A组中只有3例对这一手术操作存在非疼痛性记忆, 说明咪唑安定具有良好的镇静遗忘作用。A组以小剂量咪唑安定2mg与芬太尼0.05mg合用, 完全遗忘可达9 0%, 相比之下单用芬太尼组只有3 0%完全遗忘作用。故小剂量味唑安定可基本消除患者对手术牵拉不适的不良记忆与恐惧感, 为病人提供良好的保护。咪唑安定没有镇痛效果, 颈丛阻滞效果满意与否及术中适当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是镇静遗忘术成败的重要因素。味唑安定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 若注速过快或剂量过大, 可能出现血压下降和 (或) 呼吸暂停等不良反应。芬太尼也有明显呼吸抑制作用。两药合用时, 宜静脉滴注, 并注意血压和血氧饱和度、心率的监测, 必要时面罩下吸氧。作好急救准备工作。本组无一例发生意外。
摘要:目的对唑安定在颈丛阻滞麻醉中的镇静和顺行性遗忘作用进行观察。方法术前禁食禁水12h;随机分为A、B2组, A组芬太尼0.05mg, 咪唑安定2mg静滴;B组芬太尼0.05mg静滴。结果见表1, 表2。结论咪唑安定为水溶性安定类药, 具有起效迅速、作用时间短, 具有很好的镇静和顺行性遗忘作用。
麻醉剂量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法, 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0月以来该院收治的100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手术资料进行研究, 100例患者中, 男60例, 女40例;年龄15~56岁, 平均年龄 (31.55±1.52) 岁;体重25~75 kg, 平均体重 (45.11±2.45) kg;100例患者中有40例患者为体格Ⅰ级;60例患者为体格Ⅱ级;另外新功能Ⅱ级的患者有42例, 新功能Ⅲ级的患者有58例;选择房间隔缺损修补术44例看, 单瓣置换术56例;所有患者均没有心血管手术史和麻醉史, 也没有肝肾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病史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给予患者手术前30 min内注射0.05~0.06 mg/kg东莨菪碱、0.1~0.2 mg/kg的吗啡, 然后对患者使用麻醉诱导药, 此药采用0.1 mg/kg哌库溴铵、0.03~0.05 mg/kg咪达唑仑、10μg/kg芬太尼。进入手术室后, 监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压、动脉血氧饱和度等, 患者的外周静脉通路开放后, 监测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等。气管内插管后行间歇正压机械通气, 通气频率为12~15次/min, 同时采用吸入异氟醚畸形麻醉维持, 辅以芬太尼静脉注射。体外循环心肺转流前给予0.05 mg/kg的哒唑仑和0.04 mg/kg的哌库溴铵;患者体外循环心肺转流时可以使用适量的硝酸甘油、味达唑仑以及芬太尼使患者心肺转流维持在循环稳定的状态下。患者体外循环的心肺转流后改用异氟醚吸入麻醉, 一直到手术结束。术中根据循环反应, 新功能状况、手术时间追加麻醉药。术中采用血管活性药物, 如阿托品, 间羟胺 (阿拉明) 、硝普钠、多巴胺等调控血压、心率 (HR) 的变化。观察指标: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苏醒状况以及拔管时间。手术结束后把患者转移到重症监控室进行相应的护理观察。
采用德国Jostra型人工心肺机进行体外循环心肺转流。中低温非搏动性灌注。用国产西京鼓泡式氧合器、微栓过滤器、血液回收器及宁波菲拉尔一次性CPB管道, 红细胞比容 (Hct) >20%, 灌流平均压为60~80 mm Hg。患者入手术室后连接血压 (BP) 、多功能监测仪监测心率 (HR) 、脉搏血氧饱和度 (Spa:) 和心电图 (ECG) , 开放外周静脉通路后, 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监测动脉压 (ABP) , 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并监测中心静脉压 (CVP) 。手术期间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手术结束所有患者均送入ICU。
1.3 观察指标
在手术期间严密对患者的苏醒情况进行观察, 点头、摇头、自动睁眼、回答问题, 能按照护士的指令活动人体四肢是患者的清醒标志;认真记录术后清醒时间 (从停用麻醉药到术后患者清醒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心肺流转时间、输血量在重症监控室的时间以及拔管时间 (从手术结束到拔除气管的时间) , 另外, 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后并发症情况等, 然后进行科学、合理的比较、分析, 最后进行综合评价。
1.4 统计方法
调查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表示, 用χ2检验, 采用 (±s) 表示, 用t检验。
2 结果
所有患者苏醒过程平稳, 清醒后安静, 无明显ABP、HR剧烈波动现象及疼痛挣扎, 拔管后无再插管现象, 在ICU停留1 d后安全转回病房, 顺利康复出院。
通过对患者在术前、术中、术后的严密观擦, 发现患者的心肺流转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输血量、拔管时间非别为: (90.64±20.15) min、 (268.1±37.2) min、 (217.52±34.1) min、 (2.41±1.23) min、 (3s4.6±183.2) m L、 (8.13±4.21) h, 另外患者在重症监控室的时间为 (5.12±2.12) min, 患者的拔管时间和清醒时间等均在FTCA标准的时间范围内, 患者手术后苏醒情况平稳, 没有疼痛和剧烈波动现象, 清醒后均比较安静,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3 讨论
心脏病手术一般费用比较高, 为了降低医疗费用压力, 上世纪90年代研发一种心脏快通道手术麻醉概念, 它主要是指心脏手术后1~6 h内除气管导管为目的而施行的围术期麻醉管理。心脏快通道手术麻醉能有效避免因气管导管刺激而引发的应激反应, 比如心率增快、高血压而导致的患者氧耗增加;另外还能有效的避免长时间的通气而影响患者呼吸功能的恢复;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缩短ICU逗留时间, 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控室的时间, 减耗患者的住院费用;安全有效, 减少病发证的发生等。
目前, 临床上在进行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时一般选用芬太尼药物进行麻醉, 芬太尼的麻醉效果很好, 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时, 可以选择很多种剂量的芬太尼进行治疗, 但是不同的剂量, 麻醉治疗效果也不同, 临床上一般选用中等剂量的芬太尼进行麻醉治疗。小剂量的芬太尼在治疗上的优势是能使患者较快的苏醒, 但是它的缺点是, 患者苏醒后疼痛等应激反应比较严重;而大剂量的芬太尼虽然能够有效的抑制应激反应, 但是拔管时间、苏醒时间比较长[1];中等剂量的芬太尼, 在患者手术中主要应用在术中插管和术后切皮和保持患者体外循环稳定时, 儿其他的麻醉一般用其他药物来维持。中等剂量芬太尼能有效的避免大剂量以及小剂量芬太尼的缺点, 中和他们的优点, 有效的缩短患者苏醒时间同时使患者苏醒后的情况趋于平稳, 减少患者苏醒后的疼痛, 缓解患者的应激反应。
该研究显示CPB下心脏手术的麻醉, 芬太尼用量达到中等以上时, 并没有明显延迟苏醒及拔管 (都在6 h之内) , 能满足多数认同的FTCA方法的时间要求 (<8 h) , 有部分患者苏醒也较迅速, 且血流动力学稳定, 过程平稳, 与其他研究一致。该研究观察的结果可能与芬太尼使用的时机及肌松药的运用有关, 芬太尼主要用在手术切皮、气管插管及体外循环时, 其他时间以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为主, CPB后尽量少给肌松剂, 有利于早期拔管。因此, l临床上为了使费用降低, 用中等剂量的芬太尼给拟住1日ICU的患者实施快通道心脏手术的麻醉是一种价/效比低 (效价比高) 的可行方法。当然, 有条件的医院采用通行的FTCA也是无可非议的, 而欧美发达国家这些短效速效药物的价格与高昂的住院和医疗服务费用相比是很低的, 而且他们也在对FTCA的镇痛问题进行研究。
另外, 该次研究中给予100例心脏病手术患者采用中等剂量芬太尼进行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 患者的苏醒时间为 (241±123) h, 在理想范围之内, 患者的拔管时间和麻醉时间、手术时间等均在在FTCA标准的时间范围内, 患者手术后苏醒情况平稳, 没有疼痛和剧烈波动现象, 清醒后均比较安静, 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 而芬太尼用量达到中等以上时, 并没有明显延迟苏醒及拔管。可见, 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中应用中等剂量芬太尼, 不仅有很好的临床麻醉效果, 而且能有效的缩短患者在重症室监护室的时间, 从而降低手术费用, 是整个治疗过程既有效又经济。
摘要:目的 探讨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中中等剂量芬太尼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 , 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2年10月以来该院收治的100例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手术资料进行研究, 给予所选的100例患者中等斟量芬太尼进行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治疗。观察患者的心肺转流时间、手术经过时间、麻醉维持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中输血量等以及术后苏醒情况等, 并做好记录。结果 患者的心肺流转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苏醒时间、输血量、拔管时间非别为: (90.64±20.15) min、 (268.1±37.2) min、 (217.52±34.1) min、 (2.41±1.23) min、 (3s4.6±183.2) m L、 (8.13±4.21) h, 另外患者在重症监控室的时间为 (5.12±2.12) min, 患者手术后苏醒情况平稳。结论 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中应用中等剂量芬太尼, 不仅有很好的临床麻醉效果, 而且能有效的缩短患者在重症室的时间, 并且可以缩短患者在重症监护室的时间, 达到经济的目的 。
关键词: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中,中等剂量,芬太尼
参考文献
[1]唐伟红.不同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影响[J].河北医药, 2009, 31 (20) :165.
[2]董建军.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影响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4) :99-101.
[3]易凡俨.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影响[J].中外医疗, 2011, 30 (36) :90-92.
[4]杨现会, 李静, 董铁立, 等.舒芬太尼对心脏直视手术应激反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 2009, 32 (24) :154-156.
[5]吴文 (吉鸟) , 焦丰, 陈华敏, 等.瑞芬太尼在心脏快通道麻醉中的应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 2008, 28 (4) :588-589.
[6]冼明海, 梁荣鑫, 廖益永.快通道心脏麻醉在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刊, 2011 (5) :2015-2016.
[7]周宁, 李辉, 何绍明.中等剂量芬太尼对快通道心脏手术麻醉的影响[J].东南国防医药, 2007 (4) :456-458.
麻醉剂量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观察组,B组为对照组,各20例。女33例,男7例;年龄20~75岁,体重45~75 kg,妇科手术15例,乳腺手术18例,普外科手术7例,全部病例术前BP、HR、ECG和实验室检查均正常,无呼吸系统疾病。
1.2 麻醉方法
全部病例麻醉前常规肌注阿托品0.5 mg,鲁米那钠0.1 g。患者入室后静脉输液,监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血压、心率等。观察组先用2%利多卡因行口腔、舌根、咽喉部喷雾表面麻醉,一般间隔2 min一次,3次即可,同时给氟哌利多5 mg、芬太尼0.1 mg静脉滴注,约5 min患者有睡意后嘱其头稍后仰,常规消毒后,经环甲膜气管穿刺成功后注射2%利多卡因3~4 ml,注射时嘱患者尽力屏住呼吸,待拔除穿刺针后再用力咳嗽,使局麻药在气管内弥散均匀,3 min后静脉注射丙泊酚1 mg/kg,维库溴铵2 mg,并行面罩正压人工吸氧2 min后,经口明视气管插管,然后连接麻醉呼吸机机械通气,切皮前5 min再静推芬太尼4 ug/kg。麻醉维持:丙泊酚3~6 mg/(kg·h),芬太尼2μg/(kg·h)静脉推注,根据需要间断静注维库溴铵,每次1~2 mg,维持适当肌松,满足手术需要。对照组使用常用方法:芬太尼4 ug/kg,丙泊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静注,快速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连接麻醉呼吸机机械通气。麻醉维持:丙泊酚3~6 mg/kg,芬太尼2μg/(kg·h),维库溴铵8 mg稀释到50 ml,微量泵输注,设定注射速度30~40 ml/h,氨氟醚1%~2%浓度吸入,维持足够肌松。所有患者机械通气潮气量10 ml/kg,频率12次/min,吸呼比1:2,术中维持呼气末CO2浓度在正常范围(4.5~5.5 kPa),维持BIS值40~60。
1.3 监测项目
应用惠普78352c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SBP、DBP、HR、SPa02等指标。分别记录插管前(T0)、插管后1 min(T1)、3 min(T2)、5 min(T3);记录拔管前2 min、拔管时、拔管后3 min、5 min两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变化情况。
两组病例均于手术结束前10 min停止所有给药,观察并记录患者自主呼吸恢复至手术前生理水平所需时间、患者完全清醒具备拔管条件所需时间,同时记录术中气道阻力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表示,采用t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认为有显著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无显著差异,手术中麻醉效果相当。
观察组插管后SBP、DBP、HR较插管前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插管后SBP、DBP、HR较插管前明显升高(P<0.05),较观察组也有明显升高(P<0.05),插管后5min两组患者BP、HR都趋向插管前水平。见表1。
2.2 对照组
拔管时与拔管前比较,收缩压和心率都显著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拔管后3 min、5 min心率、血压很快下降与拔管时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拔管后5 min与拔管前比较心率变化无显著差异,血压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
试验组拔管时、拔管后与拔管前比较心率、血压有增加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术毕停药到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苏醒拔管时间明显缩短,有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患者术中气道阻力无显著差异(P>0.05)。
见表3。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喉镜显露和气管插管引起的心率显著加快和血压显著升高是由于咽喉和气管内感受器受机械刺激,引起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亢进所致,以使用喉镜后30~45 s最强烈,一般持续3~5 min,对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或老年患者易致心律失常、心衰、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麻醉结束拔管时同样能引起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降低和控制全麻插管和拔管引起的心血管副反应受到麻醉医师的广泛关注。
利多卡因咽喉喷雾、环甲膜穿刺气管注射后,使咽喉和气管黏膜内的感受器受到抑制,阻断了喉镜和导管的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的向心性传导,达到抑制心率和降压作用。利多卡因通过黏膜吸收后,稳定神经细胞膜,抑制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减少伤害性刺激的产生和传入,从根本上抑制应激反应的产生。从而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和拔管时应激反应,减少并发症发生,操作简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丙泊酚是短效速效静脉麻醉剂,麻醉剂量下作用于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可改变交感、副交感神经张力及其均衡性而影响心血管功能,抑制大脑中枢,减少应激反应;可引起外周血管阻力下降,抑制血管运动中枢和压力感受器,增加迷走神经张力减轻咽喉部刺激所引起的应激反应。
芬太尼有强效镇痛效应同时可抑制中枢交感神经兴奋的输出,抑制儿茶酚胺的释放,增强迷走神经张力,阻断来自咽喉部传入神经冲动,使心率减慢。
有资料报告,全身麻醉后,麻醉相关病死率的50%由于术后呼吸抑制引起,同时拔除气管导管后,呼吸相关并发症风险较高,小剂量肌松全麻,术后意识能较快恢复完全,肌松药的残余量极少,肌力恢复满意,无需拮抗肌松,可防止麻醉后呼吸抑制及呕吐误吸、分泌物阻塞、呼吸道梗阻的发生。
对肌松要求低的手术,维持麻醉时可尽量不用肌松剂,可适当加大芬太尼和丙泊酚用量,腹腔手术时,可在腹腔探查及关腹时给适量肌松剂,术后可较快苏醒,肌力恢复快,最大程度减少麻醉后由肌松引起的通气不足,以及肌松残余导致的麻醉后并发症。
摘要:目的 探讨气管表面麻醉缓慢诱导气管插管和应用小剂量肌松剂全凭静脉麻醉,对控制或降低心血管副反应和呼吸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 40例ASAⅠ~Ⅱ级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2%利多卡因行口腔、咽喉部喷雾和经环甲膜穿刺注射后缓慢诱导气管插管,术中根据需要给小剂量肌松剂维持麻醉。对照组用常用方法。结果 观察组SBP、DBP、HR在气管插管和拔除气管导管前后差异不显著,但是两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和拔除气管导管时间也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咽喉和气管黏膜表面麻醉后气管插管、术中用小剂量肌松剂维持麻醉,可有效降低或控制心血管副反应和呼吸相关并发症,并能维持良好麻醉效果,是安全有效的静脉全麻方法。
麻醉剂量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进行四肢手术和腹部手术的患儿共50例, 其中, 男31例, 女19例;年龄1.5~6.5岁;手术类型:上肢骨折内固定术8例、手外伤8例、上肢取内固定术4例、上肢烧伤后瘢痕整形4例、下肢骨折4例、行疝修补术9例、阑尾切除术5例、鞘膜翻转术4例、脐导管未闭2例, 睾丸下降固定术2例。将其随机平均分为两组, 对照组单纯采用氯胺酮进行常规麻醉;治疗组25例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以及手术类型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两组患儿在手术之前均要禁饮4 h, 禁食6 h。手术之前30 min常规肌内注射鲁米那与阿托品分别2.0 mg/kg和0. 02 mg/kg。患儿进入手术室之后进行基础麻醉, 即肌内注射注氯胺酮5.0 mg/kg, 同时要开放静脉通路并认真进行监测。对于治疗组而言, 选择患侧肌间沟或者 (和) 腋窝穿剌, 待穿刺成功后要一次注入0.75%~1.5%利多卡因0.3~0.5 ml/kg, 手术开始之前, 对患儿静脉滴注氯胺酮和芬太尼分别0. 25 mg/kg和1 μg/kg。
1.3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HR、RR、SpO2、MAP数值对比, 见表1。
注:治疗组的HR、RR、SpO2、MAP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1)
2.2 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和唤醒时间、氯胺酮用量与追加次数对比, 见表2。
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和唤醒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氯胺酮用量与追加次数均低于对照, 并且具有良好的肌松效果和止痛效果, 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氯胺酮是目前发现的惟一有镇静、镇痛作用的全麻药[1], 尚无其他药物能取代其用于小儿麻醉的优点, 但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 追加次数增多导致量的积累, 其不良反应就表现越明显, 影响手术进程。为减少其用量探索联合用药, 许多学者对该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小儿硬膜外镇痛时静脉滴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加阿片类药[2], 或者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3], 等等。本组研究的麻醉方法能有效抑制各种不良反应发生, 多数患儿在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 术毕呼唤即能睁眼, 并且没有严重的不良反应。总之, 该麻醉方法建议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刁伟光, 王洪生, 鄂爽.亚临床剂量氯胺酮辅助硬膜外麻醉的临床观察.医学研究杂志, 2006, 35 (7) :97.
[2]Webb AR, Skinner BS, Leong S, et al.The addition of a small-dose ketamine infusion to tramadol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a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after abdominal sur-gery.Anesth Analg, 2007, 104 (4) :912-917.
麻醉剂量 篇9
【关键词】丙泊酚;芬太尼;无痛人流麻醉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189-02
人工流产是一种常见的妇产科手术,一般来说,孕产妇疼痛感主要是由于负压吸宫以及官颈扩张所产生的,近年来,我无痛人流手术逐渐流行,这种手术主要是使得病患在静脉全身麻醉的情况下,实施人工流产,有效的降低了孕产妇痛苦,但是由于目前进行无痛人流麻醉用药主要是单独使用丙泊酚,其用药量大、并发症现象比较严重,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好的无痛人流麻醉方法。本文应用丙泊酚复合小剂量芬太尼来进行孕产妇的无痛人流麻醉,获得了较好的成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1年9月来本院进行无痛人流的70例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在19-42岁之间,平均年龄是26.8岁,孕期在39-71天之间,平均孕期是48.2天,排除心、肺、肝、肾等功能缺陷的病患以及有麻醉禁忌症的病患,临床资料P>0.05,无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1.2用药方法: 手术前对所有病患禁食、禁水六小时,进入手术室后注射Nacl溶液,动态测量病患整个过程的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指标,随机将所有病患分为治疗组以及对照组,每组35例,对所有病患实施无痛人流麻醉,在治疗组中,病患采用常规面罩吸氧,注射丙泊酚以及小剂量芬太尼,在对照组中,病患采用常规面罩吸氧,注射丙泊酚,根据各组病患情况,增加或者减少丙泊酚用量。
1.3临床观察: 对比治疗前后的氧饱和度、血压、心率、丙泊酚的用量、病患苏醒以及出院时间、镇痛效果、不良症状情况等指标,镇痛效果优秀的情况为病患进行手术的时候没有肢体的活动迹象情况,良好的情况为病患尽管存在肢体动作,对手术无影响,差的标准为既对手术有影响又有肢体动作,优良率=优秀率+良好率。
1.4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15.0进行分析,采用卡方以及T检验的方法,均值以及标准差之和用 +s的方法来表示,饱和度、血压、心率以及镇痛效果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的差异;丙泊酚的用量、不良症状、醒以及出院时间P值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生命体征情况表见表一,治疗组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比对照组稍高,P值大于0.05,不存在统计的差异.
组别氧饱和度血压心率治疗组100±0.9%71±9.2mmHG79±17次/分对照组100±0.5%79.2±8.9mmHG78±19次/分表一 生命体征情况表
镇痛情况治疗组优的有33例,良的有2例,差的为0例,优良率为100%,对照组优的有27例,良的有7例,差的有1例,优良率为97.14%,P值大于0.05,尽管治疗组镇痛效果要比对照组好,但是不存在统计的差异。
治疗药用量以及恢复时间表见表二,治疗组丙泊酚的用量、病患苏醒以及出院时间要少于对照组,并且P值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组别丙泊酚的用量病患苏醒时间出院时间治疗组105.5±10.3mg3.2±1.7分钟17.2±2.5分钟对照组145.7±12.1mg6.7±1.1分钟19.7±3.9分钟表二治疗药用量以及恢复时间表
不良症状情况包括头晕、氧饱和下降超过百分之五、过度兴奋现象,治疗组无上述不良症状情况,对照组有1例头晕,1例过度兴奋,不良情况发生率是5.71%。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并且P值小于0.05,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3讨论
麻醉剂量 篇10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术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痛的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取2006年3月至2010年5月来攀枝花市仁和区人民医院治疗子宫肌瘤的78例患者,年龄28~53岁,术前常规行宫颈细胞学和B超检查,肌壁间肌瘤或并发异常子宫出血者术前常规宫腔镜及B超联合检查,明确肌瘤的部位、大小、数量及是否突入子宫腔,月经不正常的患者行诊断性刮宫排除子宫内膜恶性病变。将7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体质量、身高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基本资料见表1。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禁食8h,禁水4h后入室后开始麻醉,对照组:常规2%利多卡因3~4mL实验剂量后,待平面确定后再注入4~5mL,5min后再注入5mL;治疗组切皮前30min随实验剂量加入0.6mg/kg氯胺酮,其余操作同对照组。
1.3 观察指标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分别观察患者术后1、3、6、12、24、48h疼痛情况;同时观察入室前、术毕、术毕24h、术毕48h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变化。VAS评分:分为0~10分,0分:无痛;<3分:有轻微疼痛,患者可耐受;4~6分:患者疼痛影响其睡眠,但尚可忍受;7~10分:患者疼痛难忍[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χ—±s)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VAS评分比较
观察组术后1、3、6、12、24h 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h患者疼痛最严重。结果见表1、2。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浆NE、E含量的变化
两组患者术毕、术后24h、术后48h血浆NE、E含量均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各时间点血浆NE、E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果见表3、4。
3 讨论
子宫肌瘤又称子宫平滑肌瘤,是女性的生殖器最常见的一种良性肿瘤,患者多无症状,少数表现为阴道出血,腹部触及肿物以及压迫症状等,研究发现该病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水平过高,长期受到雌激素刺激有关,且外源给予雌激素时子宫肌瘤可迅速增大[4]。由于子宫肌瘤生长较快,当供血不良时可发生不同变形,肌瘤越大,缺血越严重,则继发变性越多,因此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手术创伤和术后疼痛可导致机体出现明显的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刺激时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分泌的儿茶酚胺、皮质醇等激素,对机体进行自身调节,是机体内环境维持平衡的一系列神经体液活动[5,6]。在麻醉之后,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水平很快升高,其升高水平与创伤大小密切相关,且术后达到峰值。本文研究发现,患者术毕、术后24h、术后48h血浆NE、E含量均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浆NE、E含量得以控制。究其原因为:氯胺酮为具有镇痛作用的经脉全麻药,可选择性抑制丘脑内侧核,阻滞延髓网状结构束的上行传导,兴奋边缘系统,术前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可阻止中枢致敏状态,从而减轻了术后的疼痛程度[7,8]。本文结果显示,给予小剂量氯胺酮可显著降低术后VAS疼痛评分。
总之,小剂量氯胺酮全身静脉麻醉对子宫肌瘤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可有效减少儿茶酚胺的增高反应,适合用于子宫肌瘤手术镇痛。
摘要:目的 研究小剂量氯胺酮全身静脉麻醉对子宫肌瘤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将78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常规给予利多卡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切皮前30min给予氯胺酮。观察患者术后1、2、4、8、12、24、48h疼痛情况和入室前、术毕、术毕24h、术毕48h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E)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术后各个时间点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毕、术后24h、术后48h血浆NE、E含量均高于术前,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各时间点血浆NE、E含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全身静脉麻醉对子宫肌瘤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可有效减少儿茶酚胺的增高反应。
关键词:氯胺酮,全身静脉麻醉,子宫肌瘤,镇痛
参考文献
[1]刘肖平,于布为.氯胺酮用于镇痛的某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手册,2002,23(3):10-142.
[2]李新白,赵恒兰,王金,等.硬膜外腔注射低剂量氯胺酮对子宫肌瘤手术患者超前镇痛的作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1(5):808-810.
[3]荣方省,林洪启,孟凡民.妇科手术氯胺酮超前镇痛的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11):1692-1693.
[4]丁勇利.子宫肌瘤的病因学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03,32(10):1417-1419.
[5]宋雪松,李新白,赵恒兰,等.氯胺酮超前镇痛对术后自控镇痛效果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0(4):605-607.
[6]杨震,冯继泽,谢立刚.子宫肌瘤术后在不同镇痛方式下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6(15):2935-2936.
[7]Michael G,Crawford MD,Steen Moiniche,et al.Orthostatichypotension during postoperative continuous thoracic epiduralBupivacaine-Morphine in patients undergoing abdominal surgery[J].Anesth Analg,1996,83(8):1027-1032.
相关文章:
不同剂量疗效安全性02-19
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肾细胞凋亡和bcl-2、bax表达的影响02-19
不同剂量氨溴索负压雾化吸入佐治慢性支气管炎疗效观察02-19
不同PCIA追加剂量对术后镇痛效果和血清应激水平的影响02-19
不同剂量舒芬太尼诱导对心率变异性和脑电双频指数的影响02-19
合理剂量02-19
不同剂量纳洛酮02-19
赞美医生的句子02-19
医生人生格言座右铭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