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教育(精选十篇)
弹性教育 篇1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
为什么同样处在不太顺利的环境中, 有的留守儿童能够表现出很好的适应性, 而有些留守儿童却表现出很焦躁的情绪呢?经过儿童心理学家的分析表明:绝大多数的儿童在经历逆境后, 没有产生什么心理问题, 相反, 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增加了韧性, 可以更好地生活, 但是有些儿童却不是。笔者试图寻找影响留守儿童心理方面的各种因素, 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生活。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大多数正处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阶段。初中学生大部分都会选择在学校寄宿, 但小学生由于还不能完全照顾自己, 可能会在校寄宿也可能回家住宿。农村学生的住宿条件一般较差, 一个25平方米的房间一般都会住到25个左右的学生, 一张高低床铺, 上下分别睡两个人, 由于受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 他们的生活费一般也很少, 平均每天10元左右, 这样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成长的身体需要。再加上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 很少关心和照顾他们, 导致他们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方面产生了一些问题。
二、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几个因素
1. 生活方面
留守儿童一般由父母家中的亲人照顾, 但是由于家中的亲人大部分都很年迈, 他们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全方位的照顾。虽然父母外出打工, 对家中经济条件的改善有所帮助, 但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困惑却不能及时地请教父母, 这对他们以后的成长造成了阴影。由于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有效的保护, 很容易产生安全隐患。
2. 学习方面
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地外出打工对他们的学习肯定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小学生。当父母到外面打工后, 他们在学习上都会变得很消沉, 课堂上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专心致志地听课, 也不能很好地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3. 品德方面
据调查发现, 大部分留守儿童在父母外出打工期间都会出现问题, 尤其是初中阶段的男生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主要表现为:不服从学校老师的管教、晚上会偷偷地溜出去上网打游戏、看黄色录像、同学们之间拉帮结派、赌博, 等等。留守儿童正处在自控力比较差的阶段, 由于缺少父母严格的管教, 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 心理方面
在农村留守儿童产生的所有问题, 最后总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表现为他们的心理一般比较敏感和脆弱, 容易自卑和胆怯。也就导致他们的心理弹性比较弱。所谓的心理弹性就是指当一个人处于极其不利的情况下能够迅速地复原或者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但是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生活、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影响而缺乏这种能力。
三、我们应该采取的办法和对教育的启示
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当地的政府和社会应该予以高度关注, 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需要家庭、学校和政府之间共同努力: (1)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 应该时常地打电话问候、关心自己的孩子。一个德才兼备的孩子需要父母持续不断地付出自己的爱和精力, 需要父母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予适时的帮助和呵护。 (2) 学校完善管理制度, 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大力加强农村学校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工作, 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 及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及时的诊治。 (3) 社会上也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可能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存在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问题, 我们希望在解决发展过程中问题的时候, 可以发现这些儿童中存在的突出心理问题, 提高他们的心理弹性, 也为中国的发展储备好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邹泓.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9 (1) .
心理弹性研究下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篇2
目前,国内外学者虽然没有形成对“心理弹性”概念的统一认识,但却基本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从个体发展结果的角度界定,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遭遇严重挫折和威胁的情境下,仍能获得适应和发展良好结果的心理现象。二是将心理弹性视为个体所具有的能力或素质,指“个体能够承受高水平的破坏性变化,同时表现出尽可能少的不良行为的能力;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地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三是侧重于动态理解的过程性界定,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过程,意味着从困难经历中恢复”;“一系列能力和特征通过动态交互作用而使个体在遭受重大压力和危险时能迅速恢复和成功应对的过程。”在这几种代表性的观点中,过程性界定实质上包括了前两种观点的核心内容,强调了个体的良好适应能力和发展变化的结果,其同时描述了危险性特征和保护性特征之间的动态性。国内外的很多研究都是基于这种概念界定基础上进行的。
二、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
国外学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心理弹性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中,起关键中介作用的是与‘危险性因素’相对的内外部‘保护性因素’”。那些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受伤害或导致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都可以称为危险性因素。而保护性因素则是指能减轻不利处境中的个体所受到的消极影响、促使个体心理弹性发展的各种因素,其中包括个体性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等。如:儿童的个体因素有智力水平较高、社会技能高、有内控制力、有吸引力、计划能力强、对心理弹性能自我界定、对经历的“认知―情感”加工好等;家庭因素有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支持型的父母、良好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良好;社会性因素则有社会支持网络(亲戚、社会团体的物质和情感支持)、成功的学校经验。随着研究的深入,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更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揭示了心理弹性的作用机制,体现了外在环境、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后的研究可能还需要注重从学科融合、交叉的视角,开展多维度的研究,要注重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的应用,更要注重文化背景对个体心理弹性建构与发展的影响,要注重心理弹性作用机制的生态性、系统性研究。
三、心理弹性的测评以及干预研究
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逐步深入,心理弹性的研究取向和方法也由早期的质性研究、个案法、访谈法等转变为以量化评估研究、实验研究为主。比如运用成熟的已有量表、问卷进行测查,或者根据自己的研究需要,采用经验效标法、因素分析法等编制新的心理弹性量表、问卷进行调查。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量表和问卷有:CD-ResilienceScale,加利福尼亚健康儿童问卷中的学生心理弹性问卷,黄希庭等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弹性量表,胡月琴和甘怡群编制的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徐家华编制的大学生心理弹性问卷等。随着心理弹性研究的进展,许多具体措施也在研究结果的指导下应用于实践。与传统的旨在改善危险性因素不同,许多干预工作对个体自身和个体所在环境中那些发展性、保护性的资源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如生活技能训练是一项以学校班级为单位,目的在于帮助提高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技能和抵御社会不良影响的训练。通过示范、角色扮演、行为家庭作业等活动,以发展与提高个体的自尊、人际交往等有关的认知行为技能以及减少焦虑。国内的学者也开展了一些心理弹性的训练和干预研究。如滕秀杰设计了以认知行为为导向的心理弹性团体辅导方案,实验发现“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显著地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水平,并具有一定的长期效果”。曾红以农业院校学生为被试,开展了相应的心理弹性训练,发现“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效果显著”。还有学者研究认为个体的心理弹性系数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增强个体的心理弹性系数。建构和扩充动态内在因素的对于提升个体心理弹性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心理弹性研究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心理弹性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探索个人生存和成长的力量源泉,使逆境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使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这一目的是与心理健康教育殊途同归的。如何有效帮助处于生理、心理发展关键期的初中生更好地适应与成长,是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题和中心任务。所以充分借鉴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并从中获得启示和参考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1.心理健康教育要抓住关键期
已有心理弹性研究充分表明,儿童早期和青春期是心理弹性塑造的关键时期。在这些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往往是不稳定的和比较弱的。因此注意避免让个体经历高危事件、减少危险性因素,降低心理弹性损害十分关键。同时,要注重保护性因素的增加和拓展,良好依恋关系的形成和安全感的提升都有利于为心理弹性的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抓住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要做好学生入学、升学等关键节点的教育工作。
2.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目标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预防、消解与应对,通常是处于一种被动或消极应对的模式。而心理弹性理论则更倾向于注重个体积极心理特质的培养和塑造,如自我效能感、积极情绪、积极评价以及自我调节、意志力等个性品质的养成。这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应着力建构学生的乐观认知、体验积极情绪,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个体洞察自我和心理成长的活动,更要成为发现、获取和培养心理弹性的活动,其目标应为帮助个体形成积极个性品质、不断追求个体人格完善、促进个体达到自我的完满状态。
3.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形式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多以课程、讲座等知识传授形式为主,辅以活动课程和团体心理训练等形式。而心理弹性理论表明,个体的自我体验、调节能力和认知评价能力、个体应对水平的提升和发展对于心理弹性的生成与发展密切相关。自我调节和体验能力的增强可以促进学生情绪健康发展,增加他们行为的稳定性和行为的可控性。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个体的切身体验和主动性、参与性,要以心理训练、团体活动的教育形式为主,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体验,强调技能的训练和养成。
4.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力量
心理弹性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个体内部(个体特质)和外部环境(家庭、社会)的保护性因素。具体来讲,构成心理弹性动力系统的有:个体特质系统(自我效能感、问题解决策略、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及心理防御机制)、家庭环境系统(家庭结构、家庭氛围、教养方式、依恋类型等)和社会支持系统(学校生活、师生关系、朋辈交往等)。而目前我国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也号称“三位一体”,但实际切实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也只有学校教育人员,家庭尤其是父母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没有充分展示出来。这就需要广大家长真正转变观念,勇于承担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努力营造温暖融洽的家庭氛围,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积极关注孩子的心理体验和心理成长需求,真正成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学校、教师也要给予个体积极关注和关怀,注重促进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从社会层面来说,应当构建关心和保护个体尤其是青少年的氛围和良好的社会环境,真正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合力。
5.心理健康教育要有新重点
心理弹性的已有研究表明积极的认识模式对于缓解、削减高危经历带来的损害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要重点帮助个体正确认识压力或逆境,尤其是在特殊压力体验时期,更要及时给予充分的关注和指导,以帮助其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评价,促进心理弹性的形成与提升。另外,应对方式、应对策略在心理弹性缓冲压力,促进适应中起积极作用。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并培养个体应对方式、应对策略的运用技能,使个体能因时、因地、因事制宜,采取有效应对,增强心理弹性。再有,心理弹性是个体适应系统的一种重要资源,它需要在生活中逐渐地提升和扩充,而且适度的危险性因素、压力有助于激发个体心理弹性的生成与发展,所以心理健康教育也要关注挫折的运用,要搞好挫折教育,促进个体健全人格的形成。总而言之,心理弹性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新理念、一种新标准、一种新手段、一种新资源都应值得广大心理健康教育参与者去重视、去学习、去体验、去应用。
面对犟孩子,要学会弹性教育 篇3
犟孩子主要是脾气大和叛逆心理强造成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3岁或13岁左右是人生的两次叛逆期,脾气大与父母的遗传有关,犟孩子的“犟”劲是与父母的对抗形成的。现在的家长往往对孩子过分呵护,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孩子的交友兴趣爱好,什么都想干涉一下,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父母对孩子的思想和生活过多干涉,会造成孩子的反感。父母不尊重孩子,孩子也不会尊重父母,当你总对孩子说“不”时,孩子也会对你说”不”,对抗情绪就渐渐增强,孩子变得越来越犟。
当孩子出现犟脾气时,怎么办呢?
(一)首先要尊重孩子,尊重孩子的自尊心,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据调查,就读名校的学生,大多来自民主型家庭,就是家庭处于乐观平等民主的氛围,父母尊重孩子的独立意见,这样家庭里的孩子不会出现很强的逆反心理,也就很难有犟脾气的孩子。犟脾气的孩子大多出现在武断和溺爱型的家庭。武断型的家庭,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自己说了算,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做主,孩子必须听自己的,这样很容易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渐渐形成犟脾气。溺爱型的家庭,父母把孩子当成一个宝,一切由孩子说了算,父母的一切宗旨就是为了孩子,这样孩子很任性很自私,当他的条件不能得到满足时,就会对抗父母。所以说父母不能蛮干,当孩子在你面前出现对抗情绪时,尽量尊重他,平静地面对孩子,如果是愤怒的打骂,不仅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并且更会激发孩子的“牛”脾气。怎样让犟孩子心服口服呢?父母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给孩子恰当的关爱和体贴。
(二)对孩子多鼓励,少指责。很多家长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可总是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总拿孩子与别的孩子去做比较,几乎是拿放大镜在找孩子的缺点。孩子每天生活在指责和教训声中,变得自私和倔强,就会和父母对抗起来。
比如:上五年级的11岁儿子,一回家就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好像不想做作业,妈妈从厨房冲到客厅,大声说“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像你爸爸一样没出息。”儿子也不示弱,撅起嘴巴说“不看就不看,反正我不想做作业。”妈妈听了好气愤,指着儿子大声质问“翅膀长硬了,还敢跟我顶嘴啊。”这样儿子和妈妈就“犟”起来了。假设妈妈看见孩子在看电视,平静地说 “孩子,你好像不想做作业,是不是有什么困难啊?”这样一来就会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形。对于孩子,粗暴的批评和指责,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犟,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赞美,是调适孩子犟脾气的最好方式。
(三)家长要做孩子的学生。现在的孩子很聪明,接受和模仿能力很强,可我们的家长一味地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什么,可在孩子的心目里,父母是需要学习的。当你要求他成为一个好孩子时,孩子心中也有自己的好父母的标准,父母向孩子请教,表明你的谦虚和修养,父母敢于承认自己的过失,不断与孩子交流看法和意见,甚至请教孩子一些流行的知识,那你就是孩子心目中的好榜样。孩子从心里认同你,那他自己也要积极向上,这样最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孩子的犟脾气。曾经有一位年轻妈妈要参加公司的演讲比赛,她担心自己的普通话不过关,于是就想向上三年级的女儿请教。虽然女儿脾气很犟,经常与妈妈争吵,但这次看见妈妈向自己请教,觉得很开心,就认真当起妈妈的教练来,半个月后,妈妈得来个第二名,教练比妈妈还高兴,毕竟自己有一份成就感,从此母女的感情变得亲切了。
(四)要善于冷处理。当孩子顶撞你的时候,你不要马上顶撞回去。先想一想他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是有道理,应该适当接受。如果他完全错了,甚至是无理取闹,那要和他讲道理。在讲的时候,态度一定要坚定、严肃,但不是凶狠,让他心平气和地听你讲话,接受你的意见,把顶撞消除在发生之前。在有些情况下,适当给孩子放权,这样他就不会和你顶撞了。比如假日到哪里去玩。不一定完全听你的,给他两三种选择,无论选哪一种都可以。又比如穿衣服,你可以问他穿带花纹的夹克衫还是穿有球星的T恤衫?要他去选择。平时对孩子多一些关爱,让他体会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这样,他就会多听一些你们的意见。尽量少用命令式语言。同样一件事,用命令语言,他会顶撞,而用商量的语言,他会乐意去接受。比如你下班回家看见屋里玩具扔得到处都是,如果你说:“谁干的,快收拾好,要不然晚上不给他讲故事。”你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我不收拾”。但如果你说:“看来你今天玩得挺高兴,妈妈想知道你今天到底玩什么游戏啊!”这样他就会和你一起高兴地收拾,并和你谈今天玩什么了。
弹性教育 篇4
一、心理弹性研究概述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发展, 人们更多从积极角度看待压力对于个体发展的影响, 这一取向成为心理健康教育与临床干预的重要指导理念。心理弹性研究的先驱Rutter (1987) 认为:“研究为什么和怎样使个体活得有自尊和充满自我效能, 要比只是去了解那些使个人放弃希望的原因更富有意义。”[2]
心理弹性 (resilience) 是一个伴随压力应对的研究而日益引起心理学家们重视的概念。1950年, Block首次提出自我心理弹性 (ego-resiliency) 的概念。目前, 国外对心理弹性的定义有“特质论”、“结果论”和“过程论”。笔者基于心理弹性定义的“特质论”观点, 将心理弹性定义为能够使个体在压力、危机、挫折或创伤下仍积极适应、茁壮成长的心理品质。心理弹性研究可追溯到20世纪60、70年代, 共经历了识别心理弹性个体以其家庭或环境的特征、探索心理弹性的保护因子和通过临床干预检验心理弹性理论观点的实证研究三个阶段。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明了心理弹性在抵御压力的过程中的保护性调节或中介作用。
二、心理弹性抵御压力的心理机制研究
近四十年来, 心理弹性研究受到国际心理学界日益广泛的关注。目前, 心理弹性在压力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所起的作用及其心理机制的研究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表明, 心理弹性在缓冲压力对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蔡颖, 2010) [3]。Aspinwall和Taylor (1992) 的研究显示, 注重任务的应对与心理弹性正相关, 注重情绪的应对与低心理弹性相联系, 应对策略可能提供人格和健康之间的中介连接[4]。
我们对1253名大学一年级新生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 心理弹性可能间接通过自尊、乐观认知风格、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抵御压力对个体心理健康的消极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高心理弹性的大学生具有更高的自尊水平, 积极的自我图像会使他们能够自信地处理问题;倾向于采用注重情绪的认知调节积极评价压力性生活事件;更多体验愉快心境;更容易感知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性资源;更倾向于综合运用各种应对策略并主动影响压力情境, 这有利于减轻或消除压力所致的消极情绪反应, 更好地适应环境。
研究还发现, 低心理弹性个体, 倾向于消极评价和夸大压力事件的威胁性, 更容易消极思维并耽溺于负性情绪反应中;更倾向于采用注重情绪的行为应对策略, 更多表现出防御、回避和退缩行为;缺乏与他人主动连结或高质量社会关系, 更容易缺乏情感支持和体验负性情绪, 不利于有效地处理问题。因此有可能导致更多的压力困扰症状和适应不良。
三、心理弹性研究视角下的新时期高校心理教育策略
人的心理特质相对稳定, 需要长期养成。笔者通过探讨心理弹性缓冲压力消极影响的机制, 从而在心理教育中聚焦于抵御压力的具体的有效途径, 为临床心理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一) 以学生为本, 挖掘潜能抵御压力
积极心理学为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新视角。以往的心理素质教育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指导和知识传授。研究显示, 大学生的自尊在心理弹性发挥积极作用中起到间接作用。因此, 在心理教育中教育者应以学生为本, 重视提升学生的自尊水平, 有利于心理弹性的培养。
1.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者在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时, 应考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和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心理体验, 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开展与时俱进的心理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被他人尊重的过程中体验和培养良好的自尊水平。
2.提倡赏识教育。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 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是人类的基本需求。赏识教育是一种尊重生命规律的有生命力的教育, 是赏识学生的自发行为结果, 以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 以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动机, 通过实现目标提升自尊水平。
3.培养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当个体具备良好的自尊水平, 能够接纳自己的时候, 往往会更有勇气和力量面对困境和自身的局限性, 更关注自身的完善和自我实现。教育者应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意识, 关注心灵成长期, 让学生成为自身心理素质教育的教育者。
(二) 重视学生自我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
人的生命总是处于变化之中, 生活总要历经各种困境, 学会如何及时有效地调节自我的身心状态, 有弹性地应对压力情境, 身心健康而有意义地生活是每个人都要学习的。
1.普及压力管理知识。当代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变迁的时代, 大学生群体要面临就业、考研等社会压力。因此, 了解压力形成的过程、压力源的特点、影响压力反应的因素等知识就显得尤为必要。这对提高学生抵抗压力消极影响, 培养心理弹性是非常重要的。
2.重视情商教育。我们过去的教育更多强调智商教育, 学生们聪敏而好学。但在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与调节、人际交往等方面缺少体验和及时的引导。一些学生更是因为欠缺情绪智力, 其压力困境易变成危机情境。
3.关注压力时期的及时指导。大学生在一些特殊的压力时刻应引起教育者的注意和及时指导, 以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如入学是一个压力性的生活事件, 骤增的日常生活琐事、第一次离家独立生活是最重要的压力源;还有期末学习成绩的压力、考研、就业、恋爱、人际冲突等。
(三) 宣传积极有效的应对方式
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发现, 应对策略在心理弹性缓冲压力、促进适应中起到中介作用, 但比较缺乏有效应对压力环境的方法和经验。应对策略一般分为聚焦问题的应对策略和聚焦情绪的应对策略, 了解和选择积极有效的策略对于个体应对压力困境具有直接影响。教育者应让学生了解并习惯于采取有效的应对技能, 增强心理弹性。
(四) 建构学生的乐观认知风格
个体的认知评价会影响到其对压力情境的解释, 从而进一步影响其压力反应。研究显示, 乐观认知在心理弹性减少压力困扰中起到间接作用。因此, 教育者应在教育中主动建构学生的乐观认知, 体验积极情绪, 有利于学生心理弹性的养成。
(五) 倡导情感教育的温暖氛围
大学生心理弹性研究还发现, 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在心理弹性抵御压力中起到中介作用。当代90后的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 孤独感较强。让学生感受到周围的人际支持和温暖的集体氛围对培养他们的心理弹性具有促进作用。
此外, 高校心理教育应形成教育与预防为主, 心理辅导、心理普查为辅的一体化, 通过心理课、团体心理训练和社团活动等, 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综述所述, 心理弹性能够通过提升自尊、乐观的认知、应对策略和社会支持的内在机制发挥其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这可以启发我们在心理教育中, 让学生更多了解积极品质和能力的特征, 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淬炼, 聚焦于发现和增强正向的力量, 以微小的积极变化带动系统不断走向良性发展。使大学生学习在危机困顿中发现积极意义与成长的机遇, 持着乐观的态度勇于迎接挑战, 相信自己的力量, 充分利用资源, 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 坚定并有创造力地克服困难, 从而灵活地适应环境要求, 重建身心的平衡, 实现既定的目标和自我价值, 促进生命的成长。
摘要:心理弹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 能够帮助个体抵御压力对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 促进个体的良好适应。从积极心理学视角, 结合心理弹性抵御压力的心理机制, 提出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尊水平、认知风格、社会支持和应对策略等途径促进学生个体心理弹性的养成, 为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心理弹性,高校,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
参考文献
[1]梁宝勇, 郝志红, 卢国华.大学生和研究生心理压力情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 2009, (1) .
[2]Rutter, M.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American.Journal of.Orthopsychiat, 57 (3) , 316-331.
[3]蔡颖, 梁宝勇, 周亚娟.中学生升学考试压力与心理弹性、压力困扰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0, (2) .
弹性教育 篇5
弹性涂料的简介
弹性涂料就是以合成树脂乳液为基料,与颜料,填料及助剂配制而成,施涂一定厚度后。具有覆盖基材伸缩产生细部裂纹的有弹性的功能性涂料。由于弹性外墙漆漆膜具有很高的弹性,因而当墙体出现裂缝时,涂膜受到拉伸变形而不会开裂破坏,仍然完整的涂膜保持原有的各种阻隔作用,防止开裂的墙体处直接暴露于大气之中。弹性涂料不仅具有普通涂料的保护和装饰作用,而且具有防水和遮盖裂缝功能。
国际比较流行的是质感涂料它属于弹性涂料的一种,具有以下几种特点:该涂料具有表现力丰富,立体感强,柔韧性,可塑性极强附着力强,擦洗,耐酸碱,不褪色,不起皮,不开裂,维修重涂容易等特点。适合酒店,宾馆,办公楼,娱乐文化场所,住宅,学校,医院等大型建筑物的水泥砂浆面,砂石面,石膏板,木夹板等平整粗糙基面。
弹性涂料的选购技巧及注意事项
弹性涂料的选购技巧:
1、打开盖后,真正环保的乳胶漆应该是水性无毒无味的,有刺激性气味或工业香精味,都不是理想选择。
2、放置一段时间后,优质弹性涂料表面会形成很厚的有弹性的氧化膜,不易裂,而弹性涂料次品只会形成一层很薄的膜,易碎,具有辛辣气味。
3、用木棍将乳胶漆拌匀,再用木棍挑起来,优质乳胶漆往下流时会成扇面形。
4、用手指摸,正品乳胶漆应该手感光滑、细腻。
5、刷到墙面上,晾干后用湿布擦拭,正品的颜色光亮如新,次品就会褪色。
6、在选购时要看一下成分,优质涂料的成分应是共聚树脂或纯丙烯酸树脂。当然不能忘了看产品的保质期。
使用弹性涂料要注意:
颜色不匀,二次修补接槎明显。原因是调制时稠度掌握不准,搅拌不均匀;涂层厚度不一致;后补造成接槎明显。涂层空鼓和裂缝。原因是基层抹灰未按要求分格,砂浆面积过大,干缩不一;抹灰层过厚,施工时未分层抹灰;基层含水率过高。防治措施为按要求分格;基层应分层抹灰;检测基层含水率,符合要求后再施工。
弹性涂料的施工工艺
弹性涂料就是以合成树脂乳液为基料,与颜料,填料及助剂配制而成,施涂一定厚度后。具有覆盖基材伸缩产生细部裂纹的有弹性的功能性涂料。
该产品环保无毒无气味,无放射性不污染环境,施工简单适合工人长期施工并且有防火阻燃的优点。可以采取批刮、喷涂、刮痧、压膜、仿柔性面砖、仿瓷砖等施工方法。弹性涂料,其生产的弹性涂料,出色的防水性能,可有效防止因雨水渗透引起的墙体混凝土腐蚀。优异的涂膜弹性。能弥盖墙体的细微裂纹。优异的抗菌藻、抗沾污功能,以及超强的附着力。弹性涂料也分:弹性平涂和弹性拉毛两种;弹性拉毛既由橘皮纹效果。
弹性教育 篇6
【摘要】随着我国与国际的工程教育标准紧密对接,这对弹性力学的课程教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对弹性力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和学习效果量化分析,对学生弹性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弹性力学对研究工程问题分析运用程度等方面的评价及其量化分析的关注度日渐提高。本文从作者参与专业认证和弹性力学的课程教学感受出发,阐述了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要求,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措施,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弹性力学的学习结果。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弹性力学 教改实践 预期学习结果
【基金项目】1.内蒙古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交错巷道巷间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QDL01。2.内蒙古科技大学2015年度教学研究项目(JY201500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225-02
1.弹性力学的课程特点与授课现状
在大多数的工科专业中,弹性力学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重要基础力学课程,但从弹性力学课程特点和课程学习感受来看,由于弹性力学求解问题的需要大量的偏微分方程推导与计算,因此,弹性力学课程具有理论分析强、问题抽象、力学方程推导复杂且工作量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大多数的学生对弹性力学课程感觉到问题求解困难、学习枯燥、学习强度大的课程学习感受[1~2]。一直以来,针对弹性力学课程对专业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少课时且高难度的学习特点,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从自身教学工作角度出发,提出问题教学法、扩容教学内容、板书+多媒体+虚拟仿真、习题精讲等多种样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思路,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1~4]。尽管当前的弹性力学教学实践多样化,但对于弹性力学的教学质量提高和学习效果量化分析方面的工作仍有不足,对学生弹性力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运用弹性力学对研究工程问题分析程度、弹性力学理论知识交流、弹性力学自学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及其量化分析工作较少。随着我国2015年正式成为国际工程教育“华盛顿协议”成员国,我国将与国际的工程教育标准紧密对接,这对弹性力学的课程教学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2.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探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要求
“华盛顿协议”规定了工科毕业生12点独立的、可评估的毕业生要求:工程知識、问题分析、解决方案的设计与开发、调查研究、现代工具应用、工程师与社会、环境与可持续性、职业道德、独立工作与团队工作、沟通与交流、项目管理与财务、终身学习,旨在帮成员国制定出一套以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认证标准[5~6]。按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及要求,结合弹性力学课程的性质,科学合理地制定其教学目标,并对其进行分解与毕业要求的指标点相对应,使学生掌握弹性力学基础知识,能够将其用于解决采矿工程中力学计算与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弹性力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对预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采集与可评估分析,如何以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完成对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的持续改进是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与难点。
3.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探讨
1)以预期学习结果为教学目的的知识讲授
在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将预期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的,尽量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在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大多数学生对弹性力学课程感觉到问题求解困难、学习枯燥、学习强度大的课程学习感受,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引入工程实例和生活中的工程力学趣味现象,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去探寻其中的弹性力学机理,避免学生出现“学无所用”的盲目感受;充分发挥多媒体、视频动画的视听优势,既可以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所教学的弹性力学内容,同时视听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弹性力学中的微元体力学解析的空间抽象理解,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对于重点及难点的力学解析以板书形式授课,这样可以加深对力学求解过程的理解和掌握;建立知识结构框架,将各个知识点的关联情况告知学生,既可以让学生明确各个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同时有利于他们个人和多人的自学与交流,提高学生对弹性力学的学习结果。
2)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运用知识教学
为了使弹性力学知识讲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对弹性力学知识的应用,用以分析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缓解不可或缺,当前的大多数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环节重视程度相对较低。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运用知识教学,本人认为:可以采取课堂提问的形式并对学生回答表现进行等级评定,目的是调研学生对所学弹性力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初步摸底,同时对有利于对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提高对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注重课后答疑内容的汇总与整理,授课与课上提问时间有限,在学生对所学弹性力学知识进行复习时,不可避免的会产生一些问题,汇总课后答疑内容进而整理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困难的节点,此时加以强调和疏导对培养学生对弹性力学知识的应用提高清除障碍的保障;课后作业布置以工程问题分析和解决为主要形式,在采矿工程专业学生进行弹性力学教学过程中,以高校教师的科研课题成果和工程实际案例为依托,和学生一起培养从实践中抽象出力学理论问题,比对力学理论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然后指导工程设计并提出解决方案,这一环节的培养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弹性力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工程问题分析能力、方案解决与开发能力,提高学生对所讲授弹性力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效果。
3)注重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
课堂提问并对学生课堂表现进行等级评定,注重课后答疑内容的汇总与整理,课后作业精细布置与批改,注重对这三个环节对每位学生学习情况的掌握,进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准确把握,在下一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进行及时调整,将以往的静态且被动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动态且主动模型,提高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的可控程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所讲授弹性力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效果,实现弹性力学的预期学习结果。
4)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过程
综上所述,提出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过程,如图1所示,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弹性力学的学习结果和弹性力学教学质量。
图1以“实现预期学习结果”为导向的教改实践过程示意图
4.结论
1)在知识讲授的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将预期学习结果作为教学目的,尽量以实现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为了使弹性力学知识讲授的教学目的得以实现,培养学生对弹性力学知识的应用,用以分析并工程问题、提出解决方案的缓解不可或缺。
2)课堂表现等级评定,课后答疑汇总分析,将以往的静态且被动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的动态且主动模型,提高教学过程对教学效果的可控程度;通过课后作业批改与互评,使学生增加了彼此学习效果完成情况,同时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了自我评价与比较,有利于学生自学情况的提高和改善。
参考文献:
[1]何琳.“弹性力学”课程的教改实践与探讨[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137-139.
[2]王娟,李宗坤,赵凤遥.工科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现状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7:134-135.
[3]任中俊.工科专业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05:130-131.
[4]陈星烨.工科弹性力学课程教学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09:110-111.
[5]胡文龙.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的高校教师教学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1:73-78.
[6]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作者简介:
弹性教育 篇7
一、就业挫折教育的含义与理论基础
不同的心理学派关于挫折的论述主要有以下几种:弗洛伊德是古典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心理性欲是人的一切行为的动力, 一旦人的心理性欲受到压制或阻碍, 人就会产生挫折感。想要减少挫折情境的发生, 或避免让人体验到挫折感, 就要营造出适合人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社会环境;勒温是格式塔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主张个体在的自身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会发生心理失衡, 进而出现紧张、焦虑等异常心理状态, 这些类似失败的情绪体验就是挫折感;埃利斯是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埃利斯主张:我们会产生情绪困扰, 不是因为我们的不幸经历或遭遇, 而是因为我们头脑中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沙利文属于新精神分析学派, 罗杰斯则是人本主义学派的领军人物, 但是他们都认同社会文化理论, 都强调在挫折情绪产生过程中, 人际关系的影响非常重要, 认为加强人际交往, 构建个体的社会支持系统能有效避免挫折的产生。
大学生就业挫折是指:在就业过程中, 大学生成功求职的需要或动机因为遇到了无法克服的困难, 或者是大学生自认为无法克服的障碍, 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个体所产生的以紧张、焦虑为主的负性情绪反应或情绪体验。目前在就业市场中“一击即中”是毕业生的美好梦想, 不断地遭遇挫折是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就业现实。而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 正是对大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和教育。就业挫折是学生就业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种逆境, 但造成个体发展结果大相径庭的原因却不在环境, 面对同样的困境, 有的学生磨砺意志, 遇挫弥坚, 厚积薄发, 终于品尝到胜利的果实;有的学生则在打击面前一蹶不振, 意志消沉, 放弃努力, 甚至选择了极端的行为,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心理弹性理论为个体积极适应逆境提出了独特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二、心理弹性理论及其作用机制
Rutter (1972) 等人在研究中发现, 如果儿童在童年生活中经历了相同的负面环境, 儿童的心理行为能力发展水平却不相同, 个体能力的受损伤程度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Rutter等人将这一现象统称为心理弹性 (Resilience) 。心理弹性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它聚焦于个体的发展模式和压力应对模式, 它的理论与积极心理学同宗同源, 它相信人所蕴含的潜能, 乐观看待逆境中的个体发展, 这与以往病理心理学模式的消极观念大相径庭。在初始研究阶段, 学者认为心理弹性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 让个体在不利环境中仍然能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合适的行为反应;后来学者们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弹性, 更倾向于将它知觉为一种心理过程, 个体克服环境中不利因素获得良好发展;个体在持续的生活压力下适应良好;个体在经历心理创伤后合理调节、恢复都是心理弹性的具体表现。
心理弹性的研究过程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 研究者的主要工作是进行评价, 通过评价研究对象的发展状况, 来确定影响心理弹性形成的危险因素及危害程度大小, 他们将心理弹性单纯看作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结果。第二阶段的主要研究对象为儿童, 研究者基于个体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解释心理弹性。儿童对社会环境影响的知觉、对自身经验的解释、儿童的认知和情感加工风格都是这一时期的研究课题。在第三阶段, 研究者聚焦于如何对心理弹性进行干预, 探索促成心理弹性的有效途径, 这项工作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2003年,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科研机构组织心理学家绘制了心理弹性的动态模型图, 如下:
学者们普遍认为心理弹性是人的一种天生潜能, 而从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出内部保护因素和外部保护因素共同促进了个体心理弹性的发展。心理弹性的内部保护因素为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心理需要。外部保护因素主要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和同伴群体, 因为青少年心理发展过程中需要的亲密关系、高期望值和积极参与都能从中获取。心理韧性特质包括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自我觉察、目标与志向等, 它们在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后也相应地获得了提升。这些心理韧性特质会促进青少年在学业、健康和社会表现方面的顺利发展。
三、如何增强大学生心理弹性, 有效应对就业挫折
心理弹性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挖掘和培养, 心理弹性理论模型的建立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弹性培训提供了理论参考和操作方法。构成心理弹性必须要具备两个要素:面临逆境和适应良好。与之相应是心理弹性理论中的两个重要的概念: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 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的生物、心理、认知或者环境方面的因素。危险性因素提高了适应不良的可能性, 但并不表示一定会出现消极的适应结果。而保护性因素能够促进个体更好地应对生活压力事件, 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的可能性, 既包括了个人因素也包括环境因素。对心理弹性中的保护性因素进行系统研究, 可以积极有效地应用到大学生就业挫折教育当中, 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现实价值。
1.建立个体心理支持系统, 促进内部保护因素的形成
(1) 改善心理认知模式。考取同一所大学, 有人哀叹, 有人欣喜, 结果相同, 情绪各异, 是因为个体对结果的解释不同。认知理论提出, 诱发事件本身不会引起个体的情绪反应, 个体对所经历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才是个体情绪反应的根源所在。能否树立正确的认知认知方式, 对大学生看待和应对就业挫折至关重要。因此, 从认知心理的引导和矫正入手, 引导大学生以乐观、积极的态度看待就业挫折, 是就业挫折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2) 传授心理调节方法。学校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 重在帮助他们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求职过程中因遭遇挫折而产生的悲观、失望、甚至违法犯罪、轻生等念头, 应该传授给他们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 如宣泄、转移、化解等。而不仅仅是把就业教育的关注点放在就业形势宣讲与求职技巧上。让大学生明白造成未就业的因素很多, 以平常心对待方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3) 培养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做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时会表现出更强的坚持性和更积极的应对态度, 而这也正是心理弹性理论孜孜以求的境界。增强自信心是提升自我效能感的有效途径。如果大学生在学习和课外活动中, 得到了鼓励、关爱, 获得了更多的展现机会, 认识到自身所长, 能充分体验成功的感受, 他们才能为自己准确定位, 在遇到暂时困难时才会将其当作是磨炼而非磨难, 以阳光的心态坦然面对一切。
2.建立“家庭、学校、社会”支持系统, 促进外部保护因素的形成
(1) 增强家校联系, 创建和谐家庭。家庭的教养方式是影响个体成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 子女对父母的安全依恋关系, 父母在对待孩子时保持一致的教养方式, 以及民主、宽容、和睦的家庭氛围都在个体的心理弹性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虽然已经离开父母独立生活, 但父母仍然是大学生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 他们仍然需要父母更多的支持与肯定。学校如果能建立定期和家长沟通的有效渠道, 有机会向家长介绍国家、地方的大学生就业政策、理性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 帮助家长了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 传授给家长与青年子女沟通的技巧, 不仅可以促进家庭的和谐, 更能为大学生心理弹性的良性发展构建坚固的外围屏障。
(2) 完善就业指导体系, 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学校在就业指导工作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提高服务意识, 完善就业指导内容, 营造关爱和谐的教育氛围, 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增加就业挫折教育的内容, 辅以生存和生命教育。典型案例教育应正反结合, 除了成功就业的方法和技巧, 失败事例中蕴含的经验教训对大学生应对受挫行为, 防范于未然可能更具价值。如果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能及时获取全方位的就业信息, 在迷茫无助时能得到关心和指引, 在暂时受挫时有人能帮助他们分析失败原因, 化解心理困扰, 大学生就更容易实现顺利就业。
(3) 政府社会齐抓共管, 构建支持大环境。大学生毕业求职就是跨出家庭和学校小环境迈入社会大熔炉的过程。没有整个社会的依托和支持,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困难重重。政府在加强宏观调控, 完善就业市场方面大有可为,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调节人才流向, 缓解结构性、地区性就业压力的举措也初见成效。未来具体管理部门还应在户籍、人事档案管理、保险费的缴纳等方面出台更灵活便捷的配套政策, 解除大学生选择非公有制经济形式和自主创业的后顾之忧。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 构建大学生心理弹性发展的良好大环境, 对大学生的顺利就业必将发挥有力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厚粲.大学生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432-433.
[2]郭辉, 丁万清, 等.家庭心理干预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和小学生个性的效果研究[J].中国高校卫生, 2008, 29 (12) :1109-1112.
[3]刘丹, 石国兴, 郑新红.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韧性[J].心理学探新, 2010, (4) .
[4]朱建华.不可忽视大学生就业中的挫折教育[N].中国教育报, 2007-11-21.
[5]蔡峻.谈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抗挫折能力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5) .
弹性教育 篇8
一、西部大开发前10年甘肃高等教育和经济发展概况
1.高等教育发展情况。西部大开发前10年,随着国家对西部的一系列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甘肃高等教育以较快速度发展。目前,比较常用的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指标是高等学校数量、高校招生数量、高校在校生数、高等职业教育和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等[1]。据此,过去10年甘肃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快发展。从高等教育规模看,到2009年,高等学校数量增至40所,招生人数达10.95万人,在校学生规模达到36.15万人,百万人口高校数达到1.49所,十万人口在校生数是2000年的4倍多。从高等教育结构看,高等职业教育飞速发展,高职院校数量由2所增至21所,高职院校招生人数、在校生数大幅上升,高职生占在校生比例达24.95%(表1)。
从以上五项指标看,甘肃高等教育在西部大开发第一个10年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甘肃高等教育规模进一步扩张,基本具备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的条件。但是,甘肃高等教育与全国水平相比还有较大距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全国为24.2%,甘肃为21%),2000到2009年,百万人口高校数差距由0.12所扩大到0.25所,十万人口在校生数差距由119.22人扩大到234.76人。民办高等教育更是不能相提并论,至2009年甘肃有民办独立学院5所,而全国有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民办高校980所。
注:括号内数字为高职院校数;表中数据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0-2009年)计算所得。
2.经济发展概况。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正处在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十年间,甘肃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两番,2009年达3387.56亿元。从2005年开始,经济增长速度逐渐加快,其中2005年涨幅达24%,GDP占全国GDP的比例基本保持在1%左右,2005-2008年超过1%。这为缩小与全国差距奠定了稳定基础。甘肃的人均GDP从2000年的4129元上涨到2009年的12872元,实现了大幅增长。甘肃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逐年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则波动式变化,但第二产业比重最高。而从三产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占绝对优势,2008年最高达902万人,占到62%。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则呈波浪式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呈波浪式上升趋势。这与三产对GDP的贡献对比,甘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极其不协调。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最多,但对GDP贡献最小,第二产业占GDP份额最大,但就业人数最少。这表明,甘肃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第二产业拉动,工业化进程中的重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工业经济还有上升空间。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处于低层次发展,需要大幅提高。这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提出的三产就业人数由多到少应为“3-2-1”的排序还有很大差距[2]。甘肃目前是“1-2-3”顺序,所以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矛盾突出,结构调整任务艰巨。
注:表中数据引自2000—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
从以上数据看出,西部开发前10年在中央一系列倾斜政策的刺激下,甘肃经济发展的潜能逐渐被激活,甘肃经济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依然有相当差距,如人均GDP差距由2000年的3729元扩大到2009年的12703元,进一步拉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矛盾突出,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证研究
根据教育外部关系规律,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高等教育为其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供给,高等教育发展则需要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不但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也有助于高等教育发展。本研究用高等教育弹性系数反映西部大开发前10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方法与指标。弹性原本是物理学概念,指某一物体对外界力量的反应力。经济学借用这个概念以说明存在函数关系的经济变量之间,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动的反应程度。它可以告诉我们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率,弹性大小用弹性系数表示[3]。计算公式为:
E(弹性系数)=Y变量变动的百分率÷X变量变动的百分率
若E>1,表明Y增长速度快于X增长速度,Y在X中的比重有所上升;若E<1,表明Y增长速度慢于X增长速度,Y在X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若E=1,表明两者实现同步发展。本研究借用高等教育弹性系数来研究当甘肃高等教育规模发生变动时由它引起的甘肃经济的变动情况,以此来说明西部大开发前10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是否协同,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贡献怎样。
本研究选取百万人口高校数、十万人口在校生数、高等教育人口比重、高职生占在校生比重以及民办与公办高校比例为高等教育规模指标,根据以上指标与高等教育的密切程度及专家赋值建议,分别赋予0.1、0.5、0.2、0.1、0.1的权重[1]。由于5个指标单位不同,先用极值法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再加权计算,得到甘肃省高等教育规模指标,最后根据1999—2009年的高等教育规模数据计算出甘肃省2000—2009年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率。经济增长指标选用能够反映甘肃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经计算得出甘肃人均GDP增长率。最后根据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得出2000—2009年甘肃高等教育规模弹性系数。
2.结果分析
(1)高等教育规模弹性系数分析。从甘肃高等教育规模弹性系数及走势看,2000-2003年弹性系数大于1,2004—2009年在0.5-1之间浮动,2000与2009年两极弹性系数分别是1.01与0.96。弹性系数的走势表明2000-2003年高等教育发展明显快于经济发展,二者协同度很低,2004-2009年则逐渐表现出协同化发展的趋势。2000与2009年弹性系数接近于1,说明在这两个年份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协同程度很高。区别在于2000年是在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的协同,而2009年则是在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经济总量实现巨幅增长后较高层位的协同。
(2)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的分析。米勒认为“并非所有教育都会促进经济增长”[4]。鉴于前10年甘肃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对高等教育规模增长的突出贡献,二者成显著正相关(r=0.888,p=0.001),为进一步深入分析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又分别计算了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与三产比例变化的弹性系数。
从弹性系数看,以2004-2009年数据为例,总体上高等职业教育对人均GDP增长的弹性系数都大于1,影响较强,但高职教育发展速度过快于经济发展速度。普通高等教育除2009年外弹性系数都在0.5-1之间,发展速度慢于经济发展速度,对人均GDP增长影响持续较弱。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对人均GDP增长影响趋于接近,协同程度趋于良好(图2)。这说明总体上高等职业教育对人均GDP增长的影响要大于普通高等教育。这与王红波“职业教育是甘肃GDP增长的格兰杰原因”[5]的研究结论一致。
在产业结构变化方面,普通高等教育对第三产业比重影响比较稳定,弹性系数持续在0.5-1之间,影响较弱;2004-2008年对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弹性系数小于1,影响较弱,2009年影响开始增强,普通高等教育对第一产业比重影响由大幅变化到趋于稳定(图3)。高等职业教育对三产比重变化的弹性系数都大于1,说明对三产结构变化影响较大,高等职业教育与三产结构变化的协同程度也在调整中,弹性系数逐渐靠近1,从2007年开始对第二产业比重影响增强,对一、三产业比重影响趋于稳定(图4);
由以上数据及分析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出结构性差异,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对甘肃经济增长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有所不同。总体上普通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及产业比重调整的影响弱于高等职业教育。
三、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及战略机遇
2010年5月,国务院颁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7月国务院召开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并宣布西部开发进入新10年,同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2011年国家又开始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这一系列重要举措为甘肃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为充分抓住这一难得机遇,甘肃也相应制定出台了“十二五”规划纲要和《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两个“纲要”为甘肃社会经济与教育发展描绘了宏伟蓝图。其中,制定了“保持快速增长(预期年均增长12%以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目标,制定了“落实教育的战略地位,加大教育投入,规模稳步扩大,质量大幅提高,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让高等教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科研自主创新的主引擎”的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在以知识生产、分配和消费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意欲实现这些发展目标,就必须遵循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规律与要求,一方面通过增强经济实力从而加大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一方面应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因素,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及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在农业经济时代,技术研发与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10%以下,工业经济时代这一数值为40%以下,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这一数值上升到了60%-80%之间[6]。因此,就甘肃未来经济发展而言,必须坚持“经济欲转型,教育应先行”的原则,重视发挥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方面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的作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具有科学研究的优势。高校通过专业调整及学科设置,能够为经济发展培养所需之才。经过前10年发展,甘肃高等教育基本具备了为经济发展及转型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条件。尤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初具规模,高职院校专业涉及交通、建筑、石化、工业、钢铁、金融、医药、畜牧、农林等行业,与甘肃传统优势支柱产业相符合。捕捉到产业结构调整及发展新兴产业的市场讯息,甘肃高职院校也已开始增设电子、能源、新材料加工、环境、生物工程等新专业,培养新兴产业急需的高质量技术人才,积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求。这对降低甘肃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提高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数量,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十分重要。高等职业教育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它的生命力在于对地方经济的适应性和服务性[7]。甘肃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促使甘肃高等职业教育结构的变化,而在产业结构及发展方式转型的条件下,高职院校如何抓住机遇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则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目前,各项政策汇聚一起为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与条件,而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也必将促进甘肃社会全面进步。为此,第一,在努力提升甘肃经济发展速度与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同时,应提升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除了物力资本投入,还应高度重视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持久性作用。因此,一方面应提高企业的就业岗位提供能力,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进入企业,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与自主创新研发能力,为实现产业升级、技术研发与改造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应强化企业“产学研用”意识,发挥企业的资金与市场感应优势,发挥高校的人力与设备优势,加强企校合作。如兰州大学与白银公司、金川公司、兰州石化公司合作建立实验室就是先例。唯有如此方可实现既保持较快速度,又保持较高质量的发展目标与任务。
第二,应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职能,增强高校服务甘肃经济建设意识,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应将高等教育发展纳入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重点支持为新兴产业培养人才的新增学科专业发展,科学合理调整高校布局与学科专业结构,加强人才规划和需求预测,引导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积极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强化与风能、太阳能、新材料制造加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紧密相关的学科专业建设,为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此外,应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势作用,提升高职教育质量,建立和完善遍布城乡、灵活开放的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体系,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第三,应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协调功能。一方面应切实实施好甘肃“十二五”规划和《甘肃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提供制度支撑与保障;另一方面,应发挥政府的引导协调功能,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通过合作宣传、组织协调、制度保障、财政支持、评估督导等途径,建立企校合作长效机制,深化企校合作,支持大学科技园区建设,搭建企校合作平台,促进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
摘要:在西部大开发前10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分别以较快速度增长,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经济实力逐渐增强。通过反映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弹性系数发现,在过去10年,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表现出由不协同向协同化发展的趋势。甘肃要实现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发展任务与目标,实现高等教育与经济快速高质发展,必须促进二者的协同化发展。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甘肃,高等教育与经济,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建民.豫鄂湘三省高等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相关性研究——基于高等教育弹性系数的视角[J].中国高教研究,2010(11).
[2]张建祥.西部大开发与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5(05).
[3]孟玉红.微观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美]埃尔查南.科恩,特雷.G.盖斯克.教育经济学[M].范元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王红波.甘肃省教育教育结构差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研究[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
[6]蒋萍.产业结构调整与高等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
弹性教育 篇9
一、理论基础
弹性(elasticity)是指一个变量的变化率对另一个变量变化率的反应程度。最早由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因为商品需求的变动可以分解为收入效应和价格效应,所以一般用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来考察一国出口量对国外收入与出口价格变动的敏感度。
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量的变动对于出口价格变动的反应。用公式表示为:, Q表示出口量,Q表示出口量的变动,p表示出口价格,p表示出口价格的变动。出口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出口量的变动对于国外收入变动的反应,用公式表示为:, y表示国外的收入水平,y表示国外收入水平的变动。
当需求弹性大于1时,称需求富有弹性;等于1时,称单位弹性;小于1时,称缺乏弹性。如果需求富有弹性,则需求量的变动将超过国外收入或者出口价格的变动,那么可以说明国外收入状况以及出口价格对出口量的影响是较为显著的;如果是单位弹性,则出口需求量的变动与国外收入状况或者出口价格变动一致;如果出口需求缺乏弹性,则出口价格变动与国外收入状况与出口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较低,值得一提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价格,出口商的利益增加,反之亦然。
二、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及收入弹性的实证分析
1、初始模型构造。
根据微观经济理论,需求主要受两大因素的影响,一是价格,二是实际收入。于是建立如下函数关系Q=f (y, p), Q为出口量,y为国外的实际收入水平,p为实际出口价格。从国内学者研究进出口需求弹性的文献来看,厉以宁(1991)、戴祖祥(1997)等均成功地模仿了C-D函数形式建模,本文也沿用此方法建立出口需求模型:Q=λyαpβ,其中λ、α、β均为待估系数,Q为出口量,y为国外的实际收入水平,p为实际出口价格。将出口需求模型两边同时取对数,演化成计量模型:ln Q=c+α1np+β1ny+ε其中c、α、β均为待估系数,ε为残值。如果采用求导的方式来计算斜率,β、α又可以表示成如下形式:
分别为经济意义上的出口需求收入弹性与出口需求价格弹性。
2、数据说明与处理。
文中选取2005年7月到2010年12月间江苏省出口量、出口商品价格总指数以及国外收入状况月数据作为研究对象。对数据的来源与处理作如下说明:(1)江苏省出口额数据来源于"国研网数据统计"以及江苏省统计局统计的以美元标价的出口值,并处理成指数形式;出口单价数据来源于"中经数据"中以美元标价的出"单价计算的出口单价指数;国外收入水平数据采用"中经数据"中OECD组织成员国季度实际GDP指数数据,用OECD的GDP指数年度数据与世界GDP指数年度数据的差值按比例进行调整。(2)出口量指数序列由出口额指数/出口单价指数计算所得;国外收入数据按季度内平均的方法得到月度数据;上述所有指数序列均调整为以2005年7月为基的指数序列。
3、计量分析。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本文使用Eviews6.0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计算出出口量指数序列Q、出口单价指数序列p、国外收入水平指数序列y对应的对数序列1n Q、1np、1ny。用ADF检验对数序列的平稳性,结果如下:
注:结论依据的是ADF值与1%的显著水平上临界值的比较;采用SIC准则选择最优滞后期。第三列括号内C表示具有趋势项, T表示具有时间项, 数字表示滞后期。
结果表明,1n Q、1np、1ny在1%显著水平上无法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而一阶差分序列1n Q、1np、1ny在1%显著水平上能够拒绝原假设,为平稳序列,即1n QI (1)、1npI (1)、1nyI (1)。
(2)数据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检验。在初始计量模型1n Q=c+α1ny+β1np+ε的基础上加上因变量的一阶滞后量,建立新的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如下:
采用LM检验来检验扰动项的序列相关性,结果见表2:
对模型的残差et进行AEG检验,结果如下:
注:临界值是根据张晓峒.计量经济学基础(第3版) [M].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7后的附表6:协整检验临界值表中给出的数据计算而得。上表中临界值为有常数项无趋势项的临界值, 而无常数项、无趋势项的临界值要稍大于有常数项、无趋势项的临界值。
回归结果显示模型的系数估计结果显著,表2表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表3表明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因此可以认为,上述计量模型表达了变量1n Q、1np、1ny之间的均衡关系。对上式两端同时取期望得:
即分别为口需求价格弹性和长期出口需求收入弹性。弹性值表明,价格每上涨1%,出口需求下降2%;国外GDP增长1%,出口需求增加4.8%;被解释变量与其滞后值之间的关系显著,出口惯性明显。即分别
(3)数据短期波动关系的误差修正模型估计。协整检验已经表明了1n Q、1np、1ny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反映变量间短期的波动关系。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如下所示:
因此,从短期看,短期出口需求价格弹性为-0.6,短期收入弹性1.8,变量系数t检验显著,符号符合理论预期。从误差修正项系数-0.9来看,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的均衡时,将以-0.9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四、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1、主要结论
(1)实证结果显示,长期需求价格弹性为-2.0,即价格每上涨1%,出口量将下降2%,弹性值大于1,价格变动对出口量变动影响显著。如果出口价格提高,长期来看,出口收益将会下降。出口价格弹性较大,这与某些国内学者计算的我国出口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有较大差异(任缙,2005)。主要原因有:一是2005年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态势,企业用工成本也逐年增加,与印度等东南亚国家比较,出口商品的低价优势有所削弱;二,随着江苏省产业结构逐步调整,技术研发能力的提高,企业出口策略的逐步转变,出口商品结构处于不断地优化调整中。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一般产品技术含量越低、附加值越低,价格弹性一般越低,反之亦然,实践上也有学者证实了这种现象的存在(安礼伟,2010)。2010年江苏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分别占出口总额的69.6%和46.5%,2005年数据分别为68.3%和42.7%,2000年的数据分别为46.3%和20.8%;从全国看,2010年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为分别占出口总额的41.8%和26.2%,可见江苏省需求弹性增大与出口商品结构的逐步优化有关。
(2)从短期需求价格弹性来看,-0.6的绝对值小于1,显然缺乏弹性。如果提高出口价格,出口量在短期内不会急剧下滑,收益因此而增加。这种长、短期弹性值的差异也可以从出口惯性关系上进行解释。计量结果显示1n Qt-1对1n Q的影响系数达到0.6,出口惯性明显,短期内前期出口状况对当期出口有着正的影响作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价格上涨的不利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关系是呈指数化衰减趋势,长期来看,惯性越来越弱,价格提升的负面作用越来越显著。
(3)长期需求收入弹性4.8,短期需求收入弹性1.8,考察上述结果,可以得到一个基本的判断,就江苏省而言,国外经济状况对出口量的影响要远大于出口价格提高所带来的影响,而且从长期看,国外经济状况带来的影响将更加显著。
虽然,2008年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也给江苏省的出口贸易带来巨大影响,但长期来看,全球经济增长仍然是大趋势,江苏省的出口增长仍然有较大潜力。
2、政策建议
(1)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策略。本文计量结果显示,江苏省出口需求长、短期收入弹性均大于1,而且实证也表明,发达国家的需求弹性要大于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弹性(安礼伟,2010),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比过高不利于出口需求的稳定。从江苏省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仍是主要的出口目的国。就2010年来说,对欧盟、美国、日本三地的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达到了56.8%。因此,要减小出口贸易的波动,促进出口贸易稳定发展,就要积极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策略。可以借助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加强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关系,利用我国同非洲国家、非盟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开拓非洲市场等等。
(2)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层次,减低成本。出口商品价格整体逐步上行将是毋庸置疑的趋势,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在人们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会保持着人民币升值的预期,那么随着人民币弹性逐步增加,人民币单边升值的可能性很大。二是近年来,物价指数一直在高位运行,原材料价格上涨以及人工工资上涨的压力令企业不得不提高售价;三是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引发了诸多问题与摩擦,那么政府的贸易战略将会随之进行调整。为了防止高价格弹性下,出口价格上涨引起出口量长期下滑累及经济发展,地方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外贸出口企业早作准备: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控制生产成本;另一方面要响应政府号召,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层次,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王光伟.国际收支与汇率经济学 (第1版) [M].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7.
[2]任缙.人民币汇率变动与我国国际贸易收支关系的弹性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5, 26 (8) .
[3]安礼伟, 我国出口产品需求弹性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0, (3) .
弹性教育 篇10
1 基本原理
弹性地基梁具有将梁上荷载分布到较大面积的地基上,减少地基所受压力强度的作用,同时也由于梁的各点都支撑在弹性地基上,因而可使梁的变形减小、刚度提高及内力降低,即考虑了地基基础的共同作用。弹性地基梁是一种无穷多次超静定结构,梁和地基是共同变形的。弹性地基梁的计算模型主要有局部弹性地基模型(局部变形理论)和半无限弹性地基模型(共同变形理论)。
1.1 文克勒(Winkler)模型
文克勒(Winkler)模型是一种简单的线弹性模型,它假定地基土界面上任一点处的沉降s仅与该点处的压力强度p成正比,即p=ks。其中,k为基床系数,表示产生单位沉降所需要的反力,kN/m3。
1.2 弹性地基梁杆系有限元法
目前较普遍的弹性地基上梁的具体解法大致有3种:1)直接用数学的方法解梁在受荷后的弹性挠曲微分方程,求出梁各部分的内力和位移,对于梁的无荷载部分文克勒地基上的挠曲线微分方程可表示为d4w/dx4+4λ4w=0。其中,
弹性地基梁有限元的受力状态与水平条件下纯弯梁的受力状态极为相似,因而可按纯弯梁单元进行划分[2]。
2 工程实例分析
某工程为一柱下的条形基础,荷载由柱子直接传至基础上面,此基础视为一两端自由的文克勒弹性地基梁,长36 m,弹性模量E=2.1×107 kN/m2,梁在各结点处所受荷载如图1所示。
工况1:假定取此梁为等截面梁,宽1.0 m,梁高0.6 m,则EI=3.78×105 kN·m2,梁AB段和CD段的地基基床系数值为k1,BC段的地基基床系数值为k2。下面计算分析在
算例1:λ2=0.239 8;k2=0.5×104 kN/m3;α=1.414;
算例2:λ2=0.285 2;k2=1.0×104 kN/m3;α=1.890;
算例3:λ2=0.339 1;k2=2.0×104 kN/m3;α=1.0;
算例4:λ2=0.375 3;k2=3.0×104 kN/m3;α=0.904;
算例5:λ2=0.403 3;k2=4.0×104 kN/m3;α=0.841。
运用已经编制好的弹性地基梁有限元程序BEAMK进行内力计算。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当弹性特征比α>1时,即地基梁中部跨越段的弹性特征值小于两端时,内力最大值出现在梁的跨中,且内力值较大,这是不利的。当α≤1时,梁中部的内力峰值迅速下降,当中部弹性特征值大于两端时,内力最大值出现在弹性特征值跨越处,而不是梁的跨中。
工况2:假定取k1=2.0×104 kN/m3,k2=0.5×104 kN/m3不变,而梁的弹性特征值不同,弹性特征比α的变化由梁的截面不同而引起,α>1,取AB,CD段梁的截面尺寸为b1×h1,BC段的梁截面尺寸为b2×h2。改变梁内力的分布。
算例1:
b1×h1=0.5×0.3 m2,λ1=0.507 5;
b2×h2=1.0×0.6 m2,λ2=0.239 8。
算例2:
b1×h1=0.5×0.3 m2,λ1=0.507 5;
b2×h2=1.2×0.6 m2,λ2=0.239 8。
算例3:
b1×h1=0.5×0.3 m2,λ1=0.507 5;
b2×h2=1.5×0.6 m2,λ2=0.239 8。
算例4:
b1×h1=1.0×0.6 m2,λ1=0.339 1;
b2×h2=1.5×0.9 m2,λ2=0.176 9。
算例5:
b1×h1=1.0×0.6 m2,λ1=0.339 1;
b2×h2=1.5×1.2 m2,λ2=0.142 6。
工况中采用变截面梁进行分析计算,由结果分析可知,在考虑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的情况下,算例1,2,3选择的截面情况是比较合理的,增大梁宽度,减小跨中内力。其余算例虽然截面都比较大,但是其内力最大值明显增大,不利于结构的配筋计算,同时表明梁高度的改变对梁内力的影响要比梁的宽度所产生的影响大得多,因此在地基不均匀的情况下采取变截面梁设计计算时,合理地选择截面是十分必要的。在地基刚度无法改变的情况下,改变梁宽度比改变梁高度对内力分布效果要好。
工况3:假定取梁为等截面梁,截面宽1.0 m,梁高0.6 m,弹性特征参数比α=1.414恒定,地基基床系数同比增大,则弹性特征值λ1,λ2也同比增大,计算分析梁的内力情况。
算例1:
λ1=0.339 1;k1=2.0×104 kN/m3;
λ2=0.239 8;k2=0.5×104 kN/m3。
算例2:
λ1=0.403 3;k1=4.0×104 kN/m3;
λ2=0.285 2;k2=1.0×104 kN/m3。
算例3:
λ1=0.446 3;k1=6.0×104 kN/m3;
λ2=0.315 6;k2=1.5×104 kN/m3。
算例4:
λ1=0.479 6;k1=8.0×104 kN/m3;
λ2=0.339 1;k2=2.0×104 kN/m3。
算例5:
λ1=0.507 1;k1=1.0×105 kN/m3;
λ2=0.358 6;k2=2.5×104 kN/m3。
由结果分析可知,在α>1时即梁的两端弹性特征值大于梁中部的弹性特征值时,梁的最大内力始终出现在梁的跨中部位。但在α=1.414保持恒定的情况下,随着地基土刚度k1,k2同比增大,梁内力的峰值逐渐向两端扩散,内力分布逐渐均匀,但地基刚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对内力的影响较小。由此可以看出,当梁截面无法改变时,增大地基土刚度可以使内力分布均匀,但是有限的。
工况4:等截面梁在地基基床系数k1=2.0×104 kN/m3,k2=0.5×104 kN/m3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弹性特征比α=1.414恒定,使梁的截面发生变化,即刚度EI变化,然后分析梁的内力情况。
算例1:b×h=0.5×0.3 m2,λ1=0.570 5;λ2=0.403 4;
算例2:b×h=1.0×0.6 m2,λ1=0.339 1;λ2=0.239 8;
算例3:b×h=1.5×0.9 m2,λ1=0.250 2;λ2=0.176 9;
算例4:b×h=2.0×1.2 m2,λ1=0.201 6;λ2=0.142 6;
算例5:b×h=2.5×1.5 m2,λ1=0.170 6;λ2=0.120 6。
运用弹性地基梁有限元程序BEAMK进行内力计算。
由结果分析可知,当中间梁的截面刚度较小时,梁下地基土刚度端部较大,中部较小的情况下,梁的内力变化比较平稳,但是随着梁截面刚度的变大,梁的峰值内力在跨中明显增大,并且在梁的两端还出现一定的负弯矩,这种情况下的地基土,在设计时仅仅增大梁的截面刚度是不合理的,应通过地基处理增大地基刚度。
3 结论与分析
1)在复杂地基条件下,或者地基情况不均匀的情况下,考虑梁弹性特征的变化对梁内力的影响在设计时是十分必要的。2)引入了概念弹性特征比α,随着α的变化,在外力不变的情况下梁的内力峰值及部位不断发生变化,这说明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各个部位弹性特征的不同对结构的影响。3)梁下地基土的基床系数变化对梁的内力影响是有限的,分析表明,在梁下地基土两端部基床系数值比中间大的情况下,随着值的同比增长,内力峰值逐渐减弱向两端消散,这为相关设计人员在根据地质情况进行设计时提供参考。4)在文中工程地基条件下,可以采用变截面来设计地基梁,合理选择截面是一种最经济合理的途径,同时随着梁弹性特征值的变化,梁的内力峰值亦变化很大,有时还出现负弯矩,故在地基处理和基础设计时,应避免这种不利情况发生,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干成,白洪才,郑颖人,等.地下工程支护结构[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
[2]冯紫良,戴仁杰.杆系结构计算机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