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性特征(精选九篇)
实用性特征 篇1
北京市海淀区花园村第二小学带着对“美丽花园”的憧憬, 构建了以“多彩文化”为核心的特色文化体系, 在“孕育多彩人生, 培养未来的终生学习者”的办学理念引领下, 走出了一条“多彩成长教育”的创新特色教育之路。学校的数字化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校园网络化, 学校办公区实现了网络化办公, 中央控制室、多媒体报告厅建成, 数字化教学楼的落成, 不仅是学校数字化校园发展的里程碑, 也是北京市数字校园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第二阶段的校园互动化, 学校完成了计算机教室第二次换代更新;新概念互动教室服务于课堂教学和教学展示交流活动;虚拟演播室建成, 学校电视台成立并投入使用。第三阶段的校园智能化, 建设了智能互动区、数字化互动教室、单片机教室、机器人教室、智能书法教室等一批高科技数字化项目, 在规划、标准、数据、应用四个统一的基础上对信息系统进行融合、改造, 实现了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的资源共享, 校园智能化达到了新的高度。
学校信息化发展核心特征
1.数字课堂, 变被动式为交互式
交互式电子白板系统可以帮助教师解决各种课堂中的实际问题;“按按按”课堂教学反馈系统帮助教师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 针对学情及时、有效地调整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促进高效课堂。电子互动教室是最吸引孩子们的空间, 学生人手一台平板电脑, 根据教师的要求,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智能书法教室、单片机教室、机器人教室为学生创设了极好的学习环境, 在专业的教室里进行学习, 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练习的专注度, 更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度。
2.数字教研, 变封闭为开放
教研活动是学校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重要构成部分。数字教研在以往教研活动的基础上, 变得更为开放。有了班班通, 听课教师不必在本已经很拥挤的教室中听课, 听课教师的数量也不受教室大小的限制, 在听课的同时, 教师们可以进行及时的交流和研讨。学情分析系统为教师、教研组、学校管理提供第一手的评价数据, 减轻了分析试卷的人力和时间, 同时提供学生和家长个性化的评价, 为促进学生学业进步提供了有效支持。
3.数字管理, 变费时低效为短时高效
在学校数字化发展的进程中, 学校的管理也悄无声息地进入到了数字管理阶段。FTP是学校管理、教师交流分享的平台, 同时又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 每学期教师的教学设计、课件、命题的试卷、各次试卷分析、参评的各类论文等都上传到FTP这个共享空间。学校各部门的领导从FTP上就能进行各项工作的检查与反馈。海淀区教师学生家长互动平台是沟通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纽带和桥梁。北京市中小学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学生的基本数据、学籍数据以及评价数据, 为每位学生建立了电子学籍, 在学生入学、毕业、转入、转出、办理各项证明的时候, 系统为学籍管理部门提供了快捷的查询方式, 提高了办事效率。
学校信息化发展运作模式
1.关于主体课堂
课堂、课题与信息技术整合。应该说, 多媒体教学尤其是大量动画视频资料的使用, 加深了学生对抽象、间接、乏味的概念的理解和记忆。这种教学条件的改变, 也提高了教学模式的适应性。借助课题研究, 在专家的指导下, 教师深度挖掘现代教育技术的功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设备的使用更加充分, 更加有效, 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 兴趣提高了, 主动性增强了。
2.关于作业与活动
评价与数字平台整合。有效的辅助作业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同时使学生个性化的练习更加有效, 为实现每课的学习目标起到了积极的助力作用。学生自主选择完成“17作业网”、“100e英语听说训练平台”以及“阿帕图英语”等网站上的作业, 在绿色、安全、文明的应用环境下实现了趣味学习。利用网站上的评价反馈功能, 学生不仅能够得到来自教师的个性化评价, 还能与同学甚至家长进行交流, 这些都为学生的积极成长搭建了适合的平台。在一对一网络教室的课堂上, 教师运用“按按按”互动反馈多媒体教学系统、平板电脑的即时传输功能, 完成课堂教学的实时反馈和迅速评价。教师还积极运用班级邮箱、班级博客对班级开展的多样活动进行反馈、宣传, 有效促进了班级建设、家校沟通, 拓宽了家校沟通绿色途径。
3.关于教师专业发展
实用性特征 篇2
阜宁县第一高级中学
邵亚利
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一种方式,因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更因其对正在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的思想、行为、为人处世等起到榜样的作用,而受到命题者的青睐。笔者意欲借近几年高考真题及模拟试题,探究传记这一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的表现手法。
一、传记的定义及其分类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的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来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面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传记既可以记载传主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传主的某个人生片段,但必须忠于事实本身,能够凸显出人物的性格及其典型的形象特征,通过人物的经历再现历史。好的传记应该透出历史的价值,折射出时代的气息;让读者在体味传主的人生经历中有所收益。
2、传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传记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但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中的人物传记来说,我们需要了解以下两种分类方式。
(1)从叙述人称看,有自传和他传之分:自传是指本人撰写的,多是回顾生活经历,展现自我心智历练过程和成败得失等,如《朱东润自传》(2015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他传是指他人撰写的,目的明确,通过对传主的典型事例的叙写,突出传主形象、品格,对时代的贡献、影响等,如邹丽焱《玻尔传》(2014年新课标卷Ⅰ)。
(2)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一类记叙和评论参半,一般叫评传。评传是人物传记夹杂着作者评述的一种带有文学评论色彩的体裁。一方面有对人物的人生历程和思想轨迹进行叙述,借以展示传主的性格、形象;另一方面结合这些叙述,分析传主的思想行为,评价他的成败得失和对于社会的价值。由此可见,传记中的“评”往往是文章的要害。这是高考的一个重点部分。因此,阅读这类文章必须注意分析作者的评论性语言。如卞毓方的《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阅读技巧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要紧扣传主,理清文本记述的基本事实,按时间顺序逐一整理,把握传主的人生经历。即要了解:什么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体现了他什么品格,作者对之有什么评价。这是理解文章的前提,也是做题的最基本的条件。
具体来说,同学们在第一遍阅读时要明确以下几个问题:
1、文中写了几个人,谁是主要人物(传主),谁是次要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传主有哪些事迹、行为、贡献、成就等。
3、相应的事例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在阅读时,要特别注意议论性的语句,注意作者对他的评价或是作者借文中其他人物之口对之的评价。
4、作者对之的情感态度,是赞美还是贬抑?作者的情感可能蕴含在抒情性和议论性的语句中,当然更重要的是隐藏在对传主事例的叙述中。
另外,应学会在阅读中把握最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
三、考点梳理
传记的“文体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属于《考试大纲》中对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求中的分析综合(C)中的第三小点的要求。下面我们将逐一梳理。
(一)传记的基本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生命,是传记的基本特征,离开了真实,传记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写作时不能任意虚构。但传记又属于文学的范畴,具有文学性。它并非历史的再现,而是作者在尊重真实的前提下,基于自己的某些情感,对个别细节、某些场景进行符合传主及社会环境的合理的有限度的想象,运用艺术的手法丰富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的个性。
【典型题例】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第11(3)题: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6分)
【参考答案】以学术观点为主,思想深刻分析透彻(真实性——人生经历、兴趣爱好); 按照顺序(文学性——叙述手法)介绍自己学术思想观点的发展;行文平易自然,穿插使用口语,像和老朋友闲谈一样。(文学性——第一人称叙述的妙处)
【答题方法】首先要读懂题干,审清题目,明确考查方向(该题主要是从“学术性质的自传”的角度出发,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其次要明确本文是自传(语言或亲切自然或幽默调侃,以记叙为主,兼有描写、抒情)、他传(语言或朴实自然或文采斐然),还是评传(记叙与议论各半,注意整合评价议论的文字);再次结合不同形式的传记的特征,紧扣住真实性(主要写了传主的行为、思想、贡献等)和文学性(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作答。
(二)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
人物传记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小说有相似之处,都有典型的人物形象,都处于一定的时代背景中,都通过一定的事例来刻画人物形象。不同的是,小说是虚构的,而传记是真实的。但在分析两者常用的手法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同学们在备考时,可以留意沟通。
传记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从叙述的顺序,描写,修辞等角度分析。
1、叙述顺序
⑴顺叙:对人物和事件按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人物的生平经历基本一致,使事件的发展有头有尾、思路清晰。
⑵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作用:这种叙述方法能造成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叙事波澜;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突出中心思想,增强文章可读性。
⑶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作用:可以帮助展开主要事件,或对主要人物的身份、性格作简要介绍,增大了文章容量,可读性增强。
【典型题例】《中国科学殿堂最美的女人》1.此文开头写谢希德先生的辞世及遗嘱,这是什么记叙手法?这样写的作用及效果是什么?
【参考答案】倒叙手法。作用是设置悬念,增强生动性,使文章引人入胜;与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上浑然一体。
【答题方法】辨别记叙的顺序,注意插叙与倒叙之间的区别:插叙写的是相关的两件事,而倒叙都是同一件事。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对照相应的顺序常见的作用进行逐条分析。
2、描写方法
传记是要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的,它往往是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传主形象,展示其内心世界。
(1)正面描写
正面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接具体地刻画人物形象。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使人物鲜活丰满。
在阅读时,要特别关注文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传记文学的血肉,是指对生活中那些细致而又特别富有表现力的典型环节所作的特写式描写,如场面、服饰、动作、心理、语言等细节描写。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折射出传主的内心世界,多角度地展现出传主的个性特征,使得人物形象丰满而鲜活,富有感染力,增加了传记的可读性,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2)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即间接地通过其他人物或环境的来刻画人物形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有景物烘托、他人的衬托或对比等。另外,还需特别留意有些侧面描写看似与传主无关,但却与刻画传主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引用他人的话,利用与传主关系密切者的相关资料来突出传主的形象。如2013-2015的新课标卷均在文本结束之后有“相关链接”,对人物形象作一补充说明。
A、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一般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主要作用有: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传主某种心情;③暗示或交代事情 3 发生的社会背景,表达了传主某种感情;④折射出传主某种性格或品质。
B、对比或衬托
在传记中除了传主之外,有时还会有一些次要的人物,他们或是和传主属于同一种类型的,可以映衬传主,强调传主的某种品格,这种方法叫做衬托;或是和传主属于截然相对的人物,这就叫做对比,可以使形象美丑显得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的突出。
【典型题例】《一代怪杰辜鸿铭》这篇传记中,除了肖像描写,作者还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请举例说明。(4分)【参考答案】①.语言描写,如:“没有辫子的畜生,野兽!”,突出人物的保守。②细节描写,如“在一阵阵的嘲笑声中,只见他慢腾腾地挪起身,悠闲而又庄重地吐出一串字正腔圆、正宗地道的德语……”突出人物的怪谲个性和语言天分,给人以鲜明印象。③侧面描写,引用他人的话,如:林语堂的赞誉更高,称“其英文文字超越出众,二百年来未见出其右者”,证明了人物语言天分之高(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手法、举例各1分)。
【答题方法】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明确答题方向(运用了哪些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别考虑(熟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中常见的手法),分析出其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分析其妙处。
3、修辞手法
在鉴赏语句或是刻画人物形象时,常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反复、引用、排比等。其中引用尤为重要,是传记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手法,如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或引用他人的话等。我们在复习时,要有所侧重。
在传记中,充分使用传主的有关资料,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典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
【典型题例】《南开之父张伯苓》第七段中引用吴大猷的一番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①引用吴大猷的话语,表达了作者对张伯苓的高度赞扬。②照应前文,证明张伯苓学以致用,有服务意识,尊重老师。③通过对比,突出了张伯苓对人才的重视,在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方面的独到之处,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办学理念。④充当论据,丰富文章内容。
【答题方法】首先理解引用的内容,然后结合文本,从对“传主、读者、文本、作者”四个方面的作用进行分析。
传记还有其他的一些手法,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平时的练习中,同学们要注意积累,立足文本,灵活的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和表现手法。
四、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于敏是一个神秘人物,由于保密的原因,他的著述多未公开发表。直到1999年9月18日,于敏才重回公众视野,作为23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代表发言。在这之前,因为从事工作的保密性,他隐姓埋名长达28年。惊天的事业,沉默的人生,这句话浓缩了于敏与核武器研制相伴的一生。
1926年8月16日,于敏生于河北省宁河县芦台镇。1944年,他顺利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后来于敏发现,因为是工学院,老师讲课更强调知识的运用,而他对新知偏偏喜欢寻根探源。他喜欢沉浸在‚纯粹‛的理论之中,高深的物理学像一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他。于是,1946年于敏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他在理论物理方面的天赋很快展现出来,并以惊人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赢得教授们的欣赏。1949年于敏本科毕业,随后考取研究生,两年后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很快,他被慧眼识才的钱三强、彭桓武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专心从事‚原子核理论‛研究。这期间,于敏与杨立明教授合著了我国第一部原子核理论专著《原子核理论讲义》。
1961年1月的一天,于敏奉命来到钱三强的办公室。一见到于敏,钱三强就直截了当地对他说:‚经所里研究,请报上级批准,决定让你参加热核武器原理的预先研究,你看怎样?‛‚我们国家没有自己的核力量,就不能有真正的独立。面对这样庞大而严肃的题目,我不能有另一种选择……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入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自慰了。‛于敏毫不犹豫地表示服从分配——转行。
当时国内很少有人熟悉原子能理论,在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中,于敏又是惟一没有留过学的人,但是这并没有妨碍他后来站到世界核科学的高峰。彭桓武院士说:‚于敏的工作完全是靠自己。他没有老师,他的工作是开创性的。‛钱三强称,于敏的工作‚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研制工作初期,于敏几乎是从一张白纸开始。他拼命学习,在当时中国遭受重重封锁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搜集国外相关信息,并依靠自己的勤奋进行艰难的理论探索。从原子弹到氢弹,按照突破原理试验的时间比较,美国人用了七年零三个月,英国是四年零三个月,法国八年零六个月,前苏联四年零三个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计算的繁复。而我们的设备更无法与他们比。国内当时仅有一台每秒万次的电子管计算机,并且95%的时间分配给有关原子弹的计算,只剩下5%的时间留给于敏用来氢弹设计。不过,穷人有穷办法,于敏记忆力惊人,他领导下的工作组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废寝忘食地计算。四年中,于敏、黄祖洽等人提出研究成果报告69篇,对氢弹的许多基本现象和规律有了深刻的认识。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引起轰动。1965年1月,周恩来总理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下达命令:把氢弹的理论研究放首位。这年,于敏调入二机 5 部第九研究院。9月,38岁的于敏带领一支小分队赶往上海华东计算机研究所,抓紧设计了一批模型。但这种模型重量大、威力比低、聚变比低,不符合要求。于敏带领科技人员总结经验,随即设计又一批模型,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解决了氢弹原理方案的重要课题。于敏高兴地说:‚我们到底牵住了‘牛鼻子’!‛年底,于敏开始从事核武器理论研究,在氢弹原理研究中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解决了热核武器大量关键性的理论问题,并在平均场独立粒子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67年6月17日早晨,中国的第一颗氢弹在中国的西部地区上空爆炸成功。于敏用2年8个月,研制出我国第一颗氢弹,创造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比美国少用4年半。
在研制氢弹的过程中,于敏曾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于敏说,自己是一个和平主义者。正是因为怀抱着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才让本有可能走上科学巅峰的于敏,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默默无闻的核武器研发。于敏认为自己这一生留下了两个遗憾,一是这一生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深造交流;二是对孩子们关心不够。
(选自《北京日报》2015年1月13日,有改动)
相关链接:
1.中国第一颗氢弹在罗布泊爆炸时,氢弹原理的主要设计者于敏并不在现场,他依然很平静,他说:‚我这个人不大流泪,也没有彻夜不眠,回去就睡觉了,睡得很踏实。‛
(节选自《生活周刊》第821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出于兴趣和天赋,于敏从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转到理学院物理系,以优异成绩毕业后被调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
B.于敏读大学时就痴迷高深的物理学,喜欢探究“纯粹”的物理学理论,这为他后来立能于核科学的高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从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其速度明显超过美、英、法和前苏联等国,其中的重要技术的突破与于敏是密不可分的。
D.因为钱三强的指引,于敏从原子核理论研究转行到热核武器的研制,成为唯一没有留过学的研制核武器的权威物理学家。
E.在研制氢弹过程中,于敏将个人得失完全置之度外,他放弃了出国深造交流的机会,三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也无法关爱孩子。
(2)材料中引用钱三强和彭桓武对于敏的评价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3)于敏在研究热核武器原理时面临哪些困难?请简要回答。(6分)
(4)作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在他的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优秀的品质?请结合全文和相关链接谈谈你的理解。(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爱书之人范用
2010年9月14日,范用去世,北京美术馆东街的三联书店放上了范用的照片,旁边有一句巴金当年题赠给他的话:愿化作泥土,留在先行者的温暖的脚印里。
从打包、收发开始做起,范用由出版社的一名小员工,最后做到了人民出版社的副社长、副总编辑兼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70年,有人说,三联的风格很大程度上就是范用的风格。
1969年,当范用和原文化部出版局局长陈翰伯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干校劳动时,仍不忘交谈读书感受,他们的美丽构想是——将来条件成熟的话,办一本读书杂志。
1979年,范用和朋友们办起了《读书》杂志。杂志一创办就显示了与众不同的风格。创刊号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时任中宣部干部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此文激起巨大波澜。有的人很会联想,说《读书》刊登此文是为提倡大家读《金瓶梅》这样的书,主张给‚坏书‛开绿灯。人民出版社党组在讨论《读书》杂志后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随后多年,《读书》杂志的每期清样,范用都亲自过目,然后签字付印,直到退休。
范用在出版界给人的印象是大胆而有眼光,屡吃螃蟹。‚文革‛后,巴金的《随想录》开始连载于香港《大公报》的‚大公园‛副刊。有人为此向香港《大公报》施加压力,企图阻挠《随想录》的刊登。
范用得知后,气愤之极。他打电话给巴金,请求将《随想录》交由三联书店出版,他保证一字不改。巴金同意了。
全本《随想录》在‚三联‛的出版是轰动性的,直指对‚文革‛的反思。巴金也由此在时隔几十年后,重新被人关注和打量。这其实并非易事。要知道,直至1990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巴金的《讲真话的书》时收有《随想录》,但其中《‚文革‛博物馆》只有存目,而没有正文。
谈到《随想录》的完整出版,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到现在我也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只是好像听一个很有权威的人说过,巴金是个搞自由化的人。这简直是无稽之谈,什么叫‘自由化’?谁也说不清楚。我只知道小时候听说过:不自由毋宁死。‛
除了《随想录》,范用经手出版的经典还有《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书。除了创办《读书》杂志,他还创办了《新华文摘》。此外,范用还热衷于书籍的装帧艺术。他出过一本《叶雨书衣》,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叶雨‛是他的笔名,谐音‚业余‛,自谦之说。对于其书籍之装帧水准,张中行曾言:‚南有钟叔河,北有范用。‛
多年来,范用挨过不少批评,他常被批评的一点做出版不是‚政治挂帅‛,而是凭其个人兴趣和爱好。范用的回应是:要做好工作,没有一点兴趣,行吗?恐怕做人也不行。
范用退休后,曾在《一封感人的来信》中写道:‚每一位读者都可以有他个人的爱好和志趣。出版社出什么书,应当有所选择,而且是慎重的选择,这就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直的出版工作者应当自信走一条正当的路,对得起读者、作者的路。‛面对市场化的浪潮,这是范先生对出版同行的殷切期望,更是一个出版家内心的坚守。
戈宝权描述范用说:个子不高,精明能干,爱书如命。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每次去看望他,只听到他的声音,而不见其人。
范用的读书法曾让王蒙感叹:今日书今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确认与搁置也不必过夜。千万不要把书放在一边待读,待下去就会愈来愈多,永无读日。
刘再复去美国多年,年年收到范用的贺卡。他评价范用说:‚范用仅读过小学四年级,最后却成了博览群书、高立书林、独生夜响的书界风骨,这完全是得自乾坤造化之心。‛
相关链接:
至今,三联书店已成为众多读者和文化人眼里的一块‚绿地‛,范用领衔时形成的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并未因他的退休而中断,而是成为一种传统。
——吴丛丛《书痴范用》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范用热爱读书,喜欢创办杂志,在创办《读书》杂志时,一开始就亲自过目其清样,这种习惯一直保持到退休。
B.范用在做出版时因凭个人兴趣爱好而不愿意“政治挂帅”,这使他一生饱受批评,并被流放到干校劳动。
C.范用在得知有人企图阻挠《随想录》在香港《大公报》刊登后,非常气愤。他请求巴金将《随想录》交由他在三联书店出版并保证一字不改。
D.范用从出版社的打包、收发等杂务工作做起,最后成为三联书店总经理。他在三联工作70年,造就了独立、自由、平实、典雅的“三联风格”。
E.面对市场化浪潮,范用认为,出版家在出版书籍时应尊重读者的兴趣、爱好,同时能做到坚守自己的内心。
(2)为什么范用敢于在出版界“屡吃螃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3)本文在刻画范用这一人物形象时,除了运用正面描写外,还从多角度对其进行侧面描写,请举例分析侧面描写。(6分)
(4)本文标题为“爱书之人范用”,范用“爱书”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8分)
附:参考答案
一、(1)答B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A、E不给分。A项“从此开始了他的氢弹预先研究生涯”不对,应该是“原子核理论研究”,对象错误;E项“放弃了出国深造交流的机会”,应该是“没有机会到国外学习交流”。歪曲事实。D项不仅使由于钱三强的指引,还有祖国的需要等内在的原因。)
(2)①从侧面突出了于敏科学研究方面成就之高,具有开创性;②印证了上文于敏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地位,引出下文对于敏在重重困难条件下进行研究并取得伟大成功的叙述; 8 ③丰富文章内容;④使传记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激发读者向于敏看齐。(每点2分,三点即可)
(3)①国内熟悉原子能理论的人很少,缺少充分交流探讨的氛围;②中国遭受重重封锁,难于搜集国外相关信息;③设备落后而且严重不足;④自身未留过学,知识储备不足。(每点2分,三点即可)
(4)①国家至上,勇于担当:为了祖国的真正独立和强大,于敏选择服从分配,开始氢弹研究。②耐得寂寞,淡泊名利:为了氢弹,隐姓埋名28年,氢弹爆炸成功时,不在现场且能平静面对。③全力以赴,克服困难,废寝忘食工作:当时几乎是一片空白,国内国外困难重重,于敏和他的团队克服重重困难,勤奋努力,攻克了一个个难关,不断探索;④勇于探索,有开创精神:于敏从未留过学,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大胆建立模型,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重要的课题。(8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二、(1)答D给3分,答C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A项时间不对,范用亲自过目《读书》杂志的清样,是在刊登《读书无禁区》引起巨大波澜,被决定由其负责杂志问题后,才有的行为;B.强拉因果,文中并未明确说明范用因何被流放到干校的;E项概括不全,漏了“对得起作者”。)
(2)①眼光独到,思想开放。“文革”以后,范用敏锐感知时代需求,创办《读书》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刊登《读书无禁区》一文;主动完整出版巴金《随想录》一书,显示出他独到的眼光和自由开放的思想观念。②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曾经说过:“自己认为是对的,就应该去做。”“文革”后,有人企图阻挠《随想录》在港刊登,范用却立即联系巴金把书交予三联,并保证一字不改地出版;正因为坚持真理,不惧权威,范用多年来常被批评做出版时没有“政治挂帅”。③敢于担责。《读书无禁区》一文刊登后激起波澜。针对“给‘坏书’开绿灯”等质疑,上级部门决定,这本杂志如果出问题,由范用负责。他没有退却,每期杂志清样都亲自过目签字。(6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3)①社会环境烘托。范用在1979年思想尚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刊登李洪林的《读书无禁区》,烘托其感知明锐,敢想敢做。②衬托,三联书店并未因范用退休而中断因范用而形成的“三联风格”,衬托其思想的深远。③对比,在出版巴金《随想录》的问题上,范用主动并一字不改地出版与四川文艺出版虽出版却所保留构成对比,突出其敢于坚持真理,不惧权威的品格。④引用他人的话。如引用戈宝权的话突出他爱书如命的特点。大量的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和内容,增加了真实性,凸显了人物的个性。(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手法、举例各1分,三点即可)。
(4)①创办杂志,出版经典。范用一生与书结缘,创办了《读书》《新华文摘》等著名杂志,出版了《随想录》《傅雷家书》《牛棚日记》等一列经典书籍。②热衷于书籍装帧艺术。撰写专著《叶雨书衣》,能将书籍装帧娓娓道来。书籍装帧水平很高,被张中行赞为“南有 9 钟叔河,北有范用”。③藏书丰富。他的藏书不亚于一个小型图书馆,而且颇多善本。④读书方法独特。范用读书极高效,当日书当日毕,好书读完不过夜,不好的书的确认与搁置也不过夜。决不把书放在一边待读。(8分;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实用性特征 篇3
1.晓定义,知类别
(1)新闻的定义:新闻是对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电视新闻等;狭义的专指消息。
(2)新闻的类别:消息是指简要而迅速的新闻报道;通訊是指丰富具体而又翔实生动的新闻报道;人物访谈是指与新闻人物进行直接会话的报道;新闻评论是媒体就当前重大问题、新闻事件发议论、作解释、提批评、谈意见的一种论说文体。作为高考文段阅读的选考题,需要超过1000字的篇幅,据此我们认为高考新闻选材主要是通讯、访谈和新闻评论。
2.懂特征,明结构
(1)新闻的特点:真实、准确。新闻必须保证所报道的事实确有其事;必须保证构成新闻事实的基本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真实准确;必须保证事实报道中所涉及的各种资料真实准确。
(2)新闻的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有时可省略。
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标题:引题(引标):交代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或结果的提要。
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结论式等。
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主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3.清套路,抓要素
(1)新闻的写作套路:新闻写作常常按照“最重要材料(导语)——次重要材料——更次要材料——最次要材料”的“倒金字塔”结构行文。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在写作技巧上,醒目的标题、事件的倒装、细节的贴切、语言的精炼等等,体现了更多的个性化特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抓主旨,析手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考生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来挖掘新闻的主旨,理解新闻的文本意义和分析新闻的表现手法。考查新闻的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等方面。
(1)分析新闻材料的详略性,可以从“材料角度是否不同”“材料安排是否有层次性”“材料能否开阔读者视野”三个角度考虑。
(2)分析新闻结构的合理性,可以从“能否深化主题”“结构是否完整”等角度考虑。
(3)鉴赏新闻构思的独特性,可以从“抓对比点,分析相反内容的内在联系”“抓相似点,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抓相关点,分析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考虑。
(4)分析新闻标题的艺术性,可以从“分析新闻标题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新闻主题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吸引读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表达记者观点和感情的作用”“分析新闻标题对群众获取信息的作用”等方面考虑。
(5)评价新闻技巧的巧妙性,可以从“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分析表达技巧对群众的影响”等方面考虑。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手稿穆穆 文德巍巍
——杨仁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沈阳举行
□刘 勇 毕玉才
63年前,遗失多年的国宝——北宋画家张择端真迹《清明上河图》被他发现,再次回归北京故宫。
52年前,北京琉璃厂一门市,在乱作一团的破纸堆中,他拼出包括米芾行书《苕溪诗卷》在内的37件清宫散佚国宝。
32年前,他与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人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八载,行程数万里,足迹遍及25个省市自治区的121个市县,过目书画作品61596件,终于摸清了中国大陆保存的古代书画家底。
他,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博物馆学家、书画鉴赏大师、书画大家、美术史家,被誉为我国古代书画界“国眼”的杨仁恺(1915.10.1—2008.1.31)。
今年是杨仁恺诞辰100周年。12月4日,为纪念这位学术大师,辽宁省博物馆举办了“纪念人民鉴赏家杨仁恺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
42个展板,180余幅图片,十余件杨仁恺书画作品及部分杨仁恺的手稿和著述,静静地述说着杨仁恺在书画鉴定、艺术史研究、文博事业及书画创作等方面的丰功伟绩。
20世纪30年代,勤奋好学的杨仁恺在成都一家私立中学执教时,便对文物和艺术品产生浓厚兴趣。抗战时期,他移居重庆主要从事出版印刷工作,与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受益颇多,更与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结下了师友之谊。在北平,杨仁恺与书画鉴赏家张伯驹、徐石雪、陈半丁等交往颇多,披览藏品,交流鉴定心得,并观赏到长春伪皇宫散佚的古代书画珍品。丰富的求学经历,为其日后辉煌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0年,杨仁恺受聘于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处从事文物研究工作。参加了东北银行存历代书法名画整理鉴定和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奉命奔赴长春等地清查伪皇宫流散历代书画和善本图籍,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百余件书画珍品。现存辽宁省图书馆的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稿本上半部经其研究确认而形成珍贵稿本。数十年中,经杨仁恺鉴定抢救的珍贵文物不胜枚举,仅在20世纪50年代追查伪满流失国宝期间,就清查收回伪满散佚文物170种319件,大多是美术史上具有代表性的经典。
在展览现场,记者看到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手稿和《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手稿。其中,《国宝沉浮录》是杨仁恺用近四十年时间写就的一部鸿篇巨制,一版再版,影响深远。《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是杨仁恺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对大陆地区公私收藏的六万余件书画进行鉴定的笔记留存。手稿共60本,基本是小开本的“工作手册”,笔记以时间(1983年—1990年)为线,以地域为单元,以鉴定的单位为板块写就,内容包括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以及作品的形式、质地、墨色等作品的基本信息和作品创作时间、作者署款、作者印章、作者题跋、作品上款以及他人题跋、传承过程等作品描述,详细记录了杨仁恺以及其他专家的鉴定,并记述了对作者或作品的瞬间感想与理性分析。除文字之外,笔记中还有大量表意的鉴定符号,与鉴定文字呼应,相得益彰,反映出他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认真求实的学术作风。
2015年1月份,辽宁人民出版社已将该手稿整理出版为九卷本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全书总246万字,记录评鉴代表性书画作品4万件左右,配有代表性图片3000幅左右,并将国家书画编号以及当时专家鉴定时的不同意见置于相应词条之中。
辽宁省博物馆馆长马宝杰说,杨仁恺是著名鉴赏家,也是一位功力深湛的书画家,但其书画之名为学术声望所掩盖。他的绘画初法宋元,后师造化,擅山水而兼及花鸟。書法四体皆工,尤擅行草,功力深厚,在当代中国书坛有着一席之地。
作为一代艺术宗师,杨仁恺对书画人才的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现今活跃在艺坛上的众多书画家都经过他的指导,从而走上了成材之路。“孔子画派”画家郭德福对记者说:“杨老是东北文化艺术界的一棵大树,枝繁叶茂、绿意茵茵,至今仍在泽被后人。”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12月7日)
1.下列对新闻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新闻的导语一般是第一句或第一段,本文的导语却是第五自然段。一、二、三自然段,不仅吸引了读者,而且又为后面的导语作了铺垫,颇见作者布局谋篇的匠心。
B.杨仁恺在执教时,与郭沫若、沈尹默等文化名人交流密切,受益颇多,更与徐悲鸿、潘天寿、张大千、黄宾虹、傅抱石等书画名家结下了师友之谊。
C.1950年,杨仁恺参加了东北银行存历代书法名画整理鉴定和拨交东北博物馆的接收工作。先后从民间抢救出《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聊斋志异》等百余件书画珍品。
D.文中出现了大量的数据,如“63年前”“42个展板”“180余幅图片”“散佚文物170种319件”“手稿共60本”“全书总246万字”“书画作品4万件左右”等,这些数据的运用,体现了新闻“及时性”“公开性”的特点。
E.《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笔记》是杨仁恺参与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历时8年对大陆地区公私收藏的六万余件书画进行鉴定的笔记留存,反映出他严谨的学术精神和认真求实的学术作风。
2.请分析本则新闻标题的艺术性。
答:
3.杨仁恺为什么被誉为我国古代书画界的“国眼”?请简要分析。
答:
4.你认为杨仁恺具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实用性特征 篇4
图像分割是面向对象图像分析方法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图形分类精度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3]。在分割过程中,分割尺度参数的确定至关重要[4]。然而目前国内外仍没有一个定量的分析标准来确定最优分割尺度。林先成等用对象内部亮度标准差均值最小、对象亮度均值标准差最大准则来选择最优参数[5]。殷瑞娟等以主成分变换所得的主成分影像作为图像分割的编辑层,主成分的特征值百分比作为计算异质性参数和分割质量评价值的权重,并利用三次样条插值选取最优分割尺度[4];该方法在全局尺度上定量计算研究区的最优分割尺度,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同时,大量的分类算法已经应用于遥感影像的分类。随机森林算法作为集成学习分类算法的一种,不仅改变了以往支持向量机等机器学习分类算法过拟合的问题,预先设定的参数很少也使其非常容易操作。同时,随机森林算法也具有利用OOB(out of bag)误分率[6]等计算各个特征重要性的能力。在遥感影像分类,随机森林算法表现出了较高的分类速度、分类精度以及较好的稳定性得到了广泛应用[7]。研究表明,随机森林可以处理高维数据并且适用于大数据量的分类运算,尤其在高维数据分类中,更能体现出其速度快、精度高、稳定性好的优势[8]。Rodriguez-Galiano等利用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对格拉纳达的土地覆盖类型进行了详细的分类[9]。张雷等将随机森林算法的思想运用在生态学中,实现了对云南松分布的提取[10]。Michael Voltersen等利用随机森林的分类算法,对柏林市的土地覆盖类型以及城市结构类型进行了提取[11]。但是以上研究在利用随机森林算法进行分类之前,并未充分考虑研究区分割尺度以及用于分类的特征空间的构造对分类精度的影响;分割尺度的选取以及用于分类的特征空间的构造往往具有主观随机性。
针对遥感影像在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面向对象分类过程中,分割尺度选择盲目,以及特征空间构造主观性太强的问题,本文以World View-2影像数据为例,首先利用改进的全局最优分割尺度的方法,根据主成分变换后分割对象的同质性与异质性构建分割质量评价指数,定量地获取研究区影像的最优分割尺度。同时,通过OOB误分率对参与分类的各个特征的重要性进行度量。根据重要性排序,以5为步长讨论特征数量对分类精度的影响,构造最优特征空间,以此提升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精度,并与面向对象的最邻近像元、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等分类算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随机森林算法的分类性能,以期推进随机森林算法在World View-2影像分类中的应用。
1 研究区与数据资料
1.1 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非洲布隆迪共和国布琼布拉市境内,如图1所示,面积约1.5 km2,经纬度范围29°20'47″E~29°21'37″E,3°22'25″S~3°22'59″S。其中布琼布拉位于布隆迪西部,坦噶尼喀湖的岸边,面积约为146 km2,平均海拔为820 m。布琼布拉属内陆热带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3~25℃,年均降水量为800~1 300 mm。该区域自然植被为热带稀疏大草原、林地、常绿硬叶林以及湿地。研究区内地表覆盖类型复杂,建筑物分布相对集中,且因实际高度较低,影像中存在的建筑物阴影较少,可有效避免水体等反射率较低的地物与阴影之间的误分;同时道路多为土路,因土路与裸地光谱特征极为相似,区分困难,故将研究区土地覆盖类型划分为建筑物、林地、草地、水体、裸地以及不透水面六大类,其中裸地包含土路,不透水面是指除建筑物之外的水泥覆盖面。
1.2 数据与数据预处理
World View-2影像8个波段的多谱段提供的充足的信息,能够进行地面物体的有效识别。其中,Yellow波段(585~625 nm)是重要的植物应用波段;Red Edge波段(705~745 nm)对于植被的识别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了研究区World View-2影像2 m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以及0.5 m分辨率的全色波段数据,大小为3 002×2 002个像元,数据采用WGS 1984地理坐标系。试验首先对已有的多光谱以及全色波段数据进行融合,获得了0.5 m分辨率的多光谱数据。
2 方法
首先利用全局最优分割尺度的方法获得了研究区的最优分割尺度,然后通过OOB误分率对各个特征的重要性进行了度量确定了用于分类的最优特征空间,详细的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
2.1 最优分割尺度选择方法
2.1.1 主成分变换
试验首先对研究区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特征值累积量达到99%的前三个准成分及各主成分所包含的特征值的百分比,结果如表1所示,相应确定各PC权重分别为0.76、0.23、0.01。
2.1.2 分割质量评价指数计算
为使得分割后的影像对象在具有良好的内部同质性的同时,相邻的对象也具有良好的异质性,本文采用全局最优分割尺度的方法,首先利用主成分变换后的特征值百分比作为各个主成分图像的分割权重;图像分割完成后,分别计算对象内部同质性V和对象之间异质性MI;最后,将这2个参数指标集合到一个综合的分割质量函数G中,详细计算过程如下:
(1)对象内部的同质性
式(1)中,vi表示对象i的标准差,ai表示对象i的面积,n表示为该尺度下整幅影像的分割对象数。其中,V值越小,对象内部异质性越低,即对象内部越均一。
(2)对象之间的异质性
式(2)中,n为分割对象总数;wij为空间关系权重,如果对象i和对象j相邻接,wij=1;否则,wij=0。yi为对象i的均值;ym为整幅图像的在某主成分上的均值。MI值越小,对象之间的空间相关性越低,即对象之间的可分性越好。
(3)归一化处理
对在不同尺度下得到的V和MI进行归一化处理,控制函数范围在0~1,处理方式如下:
(4)则第i主成分的分割质量的计算公式为
分割质量函数为:
式中,wi为i主成分特征值所占的百分比,Gi为i主成分的分割质量。
2.2 随机森林及特征重要性度量
随机森林分类算法通过自助法重采样技术,从原始训练样本集S={S1,S2,S3,…,Sn}中有放回地重复随机抽取k个样本生成新的训练样本集,然后根据自助样本集构成与样本集一一对应的回归树,从而生成k棵分类树组成随机森林。新数据的分类结果按分类树投票多少形成的分数而定,即^Ckrf=majorityvote[^Ci(X)]1k,其中X为输入树的样本向量,^Ci(X)是第i棵树的分类预测结果。因为随机森林在构建每颗决策树时,使用的训练数据是通过自助法重采样方法随机的、有放回的从原始样本集S中抽取k个样本集,因此每次得到的新训练数据中有接近33.33%的样本未被选中过,这部分样本数据被称为袋外OOB数据。袋外数据的真实类别已知,通过分类前后类别的一致性对比,可以获得随机森林算法的OOB误分率。同时,OOB估计本身已经是一种无偏估计,所以不用再进行后续的交叉验证。
随机森林通过OOB误分率对特征进行重要性度量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观察随机置换某个特征后,所有决策树上OOB样本的平均误差率的改变情况来决定该特征的重要性。具体的定量计算方法如下:
(1)利用训练集Z=[(X1,Y1)…(Xn,Yn)]建立随机森林模型f={h1,h2…hm},设第i棵树的OOB数据集为ZiOOB,其OOB准确率为Ai;
(2)对于任意一个特征f,随机置换训练集中f特征的值,得到新的训练集Zf,计算决策树hi的OOB准确率Aif(i=1,2,…,m),则决策树hi的原OOB准确率Ai与特征随机置换后的OOB准确率之差为:
(3)特征f对于OOB准确率的影响程度为:,其方差为:
据此估计特征f的重要性为:
以此可以得到所有特征的重要性。
3 结果与分析
3.1 最优分割尺度的确定
为进行最优分割尺度选取,选择分割尺度以5为步长从20增加到120,计算分割后每个尺度的分割质量指数。试验借助e-Cognition软件,设置分割时光谱因子和形状因子的权重均为0.5,紧致度因子和光滑度权重也都设为0.5。同时,根据主成分分析的结果,PC1、PC2、PC3三个主成分权重相应设置为0.76、0.23、0.01。根据文章2.1.2章节,分别计算各分割后数据的分割质量数值。由图3可以看出,随分割尺度的增大,对象内同质性逐渐增大,而对象间异质性逐渐降低。由图4可知,在分割尺度为40时,分割质量数值最大,说明此时的分割质量最好。图5给出了在分割尺度为40时研究区影像的部分分割结果图,可以看出此分割尺度下的建筑物以及植被均被分割为独立的对象,分割效果良好。
3.2 特征重要性度量及最优特征空间构建
利用2.1节部分获得的研究区最优分割尺度分割后的矢量边界对原始影像进行分割,表2给出了利用e-Cognition软件提取的研究区影像对象的光谱、几何、纹理等方面的特征。试验首先将这48个特征全部参与到随机森林算法对研究区遥感影像的分类中,依据OOB平均误分率获得各个特征的重要性。图6显示了以OOB平均误分率作为特征重要性度量时各个特征的重要程度。由图6可以看出,重要性最高的特征是近红外波段的比率(Ratio_NIR1),其次是蓝光波段的比率(Ratio_B),说明近红外波段以及蓝光波段的比率能够较好的区分建筑物、水体以及不同覆盖类型的植被。
为探究随机森林算法的分类精度与参与分类的特征数目之间的关系,按照重要性由高到低以5为步长,分别选择前10个、前15个直到所有特征参与分类。图7表示了利用本文方法分类得到的总体精度与特征数量之间的关系。由图7可以看出,当分类所用特征为前10个时,分类精度最低,表明当特征数量较少时不足以提供区分各种地物类型的信息,在分类时选择多个特征才能够更好地区分不同地物类型。在分类所用特征为前35个时,分类精度达到最高点。从前20个直到所有特征,分类精度一直在0.76~0.84的范围内波动。这说明选择的特征大于一定数量后再增加时,虽然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但可能会使分类精度下降。同时,OOB误分率作为一种无偏估计,能够很好地指示分类精度随特征数量的变化情况。根据特征数量与总体精度之间的变化关系,选择前35个特征集合作为最优特征空间进行随机森林分类。
3.3 不同分类结果比较
本文在研究区随机选取了800个随机点,利用人工解译的方法获得了800个随机点的真实地表覆盖类型,与获得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实现精度评价。表3给出了分别利用最邻近像元、决策树、支持向量机以及随机森林算法获得的分类结果的精度评价结果,图8、图9、图10、图11为四种常见的面向对象分类算法的分类结果图。从表中可以看出,最邻近像元的分类结果总体精度为79.13%,Kappa系数为0.735 1;决策树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为79.37%,Kappa系数为0.734 2;支持向量机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为79%,Kappa系数为0.732 2;而随机森林分类结果的总体精度可以达到83.63%,Kappa系数为0.792 2,表明本文所采用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优于最邻近像元、决策树以及支持向量机分类算法,具有最优的分类性能,能够较好地适用于World View-2影像的分类。
4 结论
本文以World View-2影像数据为基础,在改进的全局最优分割尺度的基础上,获得了研究区World View-2影像的最优分割尺度;通过OOB误分率构造最优特征空间,实现了利用随机森林的分类算法对影像进行高精度的地物分类。同时,讨论了用于分类的特征数量与分类精度之间的关系、最优特征空间的构建对随机森林分类结果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
(1)结合影像分割后对象内部的同质性以及对象之间的异质性构造分割质量函数,可以为影像最优分割尺度的选取提供定量化的依据,研究区World View-2影像的最优分割尺度为40。
(2)随机森林分类算法的精度与参与分类的特征数量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当特征数量不足以提供区分地物所需的信息量时,分类精度较低;当特征数量达到一定数目之后,分类精度将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是参与分类的特征数量越多,分类精度越高。
(3)利用构建最优特征空间之后的随机森林算法获得的总体分类精度为83.63%,而最邻近像元、决策树、支持向量机算法的总体分类精度均在79%左右,说明与常见的面向对象的分类算法相比,改进后的随机森林分类算法在对高分辨率World View-2影像的分类具有最优的性能。
参考文献
[1]龚健雅,姚璜,沈欣.利用AdaB oost算法进行高分辨率影像的面向对象分类.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35(12):1440-1443Gong J Y,Yao H,Shen X.Object-oriented classification of high spatial-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ry based on AdaB oost.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2010;35(12):1440-1443
[2] Blaschke T,Hay G J,Kelly M,et al.Geographic object-based image analysis-towards a new paradigm.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2014;87:180-191
[3] Blaschke T.Object based image analysis for remote sensing.IS-PRS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2010;65(1):2-16
[4]殷瑞娟,施润和,李镜尧.一种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最优分割尺度自动选取方法.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3;15(6):902-910Yin R J,Shi R H,Li J Y.Automatic selection of optimal segmentation scales for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Geo-information Science,2013;15(6):902-910
[5]林先成,李永树.成都平原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分割尺度研究.国土资源遥感,2010;22(2):7-11Lin X C,Li Y S.A study of the segmentation scale of high-resolution remotely sensed data in chengdu plain.Remote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2010;22(2):7-11
[6] Wolpert D H,Macready W G.An efficient method to estimate bagging’s generalization error.Machine Learning,1999;35(1):41-55
[7]刘毅,杜培军,郑辉,等.基于随机森林的国产小卫星遥感影像分类研究.测绘科学,2012;37(4):194-196Liu Y,Du P J,Zheng H,et al.Classification of China small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 based on random forests.Science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2012;37(4):194-196
[8] Verikas A,Gelzinis A,Bacauskiene M.Mining data with random forests:a survey and results of new tests.Pattern Recognition,2011;44(2):330-349
[9] Rodriguez-Galiano V F,Chica-Olmo M,Abarca-Hernandez F,et al.Random Forest classification of Mediterranean land cover using multiseasonal imagery and multi-seasonal texture.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2012;121:93-107
[10]张雷,王琳琳,张旭东,等.随机森林算法基本思想及其在生态学中的应用---以云南松分布模拟为例.生态学报,2014;34(3):650-659Zhang L,Wang L L,Zhang X D,et al.The basic principle of random forest and its applications in ecology:a case study of Pinus yunnanensis.Acta Ecologica Sinica,2014;34(3):650-659
技校语文实用性教学探析 篇5
一、要重视加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
资料表明, 人的一生中在进行人际交往时有40%的时间在说话。
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在造就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中, 有一种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那就是优美而文雅的谈吐。”通过谈话, 可以看出其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技校学生语文功底欠缺, 与人交际不善言辞, 嘴未动脸先红, 半天说不出一句话;或者言辞偏激, 或者词不达意, 乱说一气, 这方面的例子, 举不胜举。古人云:“一人之辩, 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 强于百万之师。”技校学生毕业后, 将直接进入竞争激烈的择业市场, 面试的第一道门槛就摆在面前。在面试中, 谈话的技巧尤其重要。可见, 口头语言对技校生来讲是多么重要。因此, 培养学生敏捷的口头表达能力, 是技校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1. 复述
在学习中常常运用复述这种形式, 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常练复述, 可培养学生快速理解及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 丰富词汇和句型, 提高准确、清楚地吐字、表意能力。起始阶段, 允许学生先列复述提纲, 再复述;过了一段时间, 限时看完一篇或一段文章, 然后, 讲明其内容提要和中心思想。
2. 朗读
朗读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好方式之一, 是提高阅读能力和说话能力的一种基本训练。它不是简单的大声读, 而是通过有感染力的艺术语言, 把文章的思想内容、感情内涵表达出来。朗读训练时要讲究形式。根据不同的篇目, 确定不同的形式, 如默读、齐读、自由读、分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和教师表情范读等。如讲授《雷雨》、《威尼斯商人》采用分角色朗读, 《荷塘月色》利用配音朗读等等。
3. 论辩
论辩具有针对性、现场性的特点。辩论双方唇枪舌剑, 针锋相对, 既要阐述观点, 巩固阵地, 又要面对辩方来势猛烈的攻击, 明察辩方的策略, 应付辩方的“明枪暗箭”。这一切往往来不及深思熟虑, 要取得胜利, 就必须反应敏捷。论辩的机敏性是任何口语所不能比拟的, 而机敏是智慧的显现。因此, 论辩会磨砺智慧, 训练思维的机敏性。训练时, 要按顺序轮番发言, 不打断对方的发言。要遵守时间, 尊重人格, 不搞人身攻击, 不进行讽刺挖苦。笔者常把全班分为两大组, 男女各出二人, 各由一人主辩, 由教师或学生代表组成评判组。尽量联系课文内容或一些社会现象拟定题目, 如《愚公移山》一文, 正方可可拟标题“愚公移山精神可赞”, 反方可拟标题“愚公移山不可取”;或“近墨者黑”与“近墨者未必黑”等等。
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还可以采取课前一分钟演讲、一分钟自我介绍、即兴演讲等等。可根据不同时期、不同课文内容的需要, 自由选择。
二、要重视应用文的写作训练
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 应用文与人们生活、工作的联系最为密切, 使用频率最高, 也是现代社会经济建设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根据技校办学的特点和学生走向社会的实际需要, 技校语文教学要重视应用文体的写作训练。如请假条、借条、欠条、书信、申请书、报告、请柬、计划、合同、总结、规章制度、调查报告、通知、求职信、应聘信等日常应用文的写作, 要求做到格式正确、语言得体、表达清楚, 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效用。
应用文形式单一、格式固定、语言平实, 不像文学作品那样生动形象, 富有情趣性和感染力。倘若照本宣科, 天天说格式, 课课讲要领, 势必造成学生的厌烦情绪, 毫无效果、乐趣可言。为了避免枯燥无味, 笔者尽量引入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来充实课本内容, 引案例, 讲故事, 设情境, 理论联系实际, 力求生动活泼, 学有所得。
1. 引案例
日常生活中的案例俯拾皆是, 语文教师应注意收集并做好剪辑工作, 以备教学之需。比如在教“合同”一课时, 可举现实生活中因马虎而造成损失的案例, 提醒学生千万不能粗心大意, 合同中一字值千金。讲完案例, 再讲合同的格式及注意事项, 效果就好多了。
2. 讲故事
学而有趣, 学有所得, 是教学中必须首先考虑的事情。教应用文也同样如此。在教学怎样写借条时, 为了强调借条用词要准确, 一个标点符号也马虎不得, 笔者给学生讲了一个秀才利用断句不同而意思相反惩罚吝啬财主的故事, 启发学生:古人是因为不用标点符号才产生不同的断句, 现代汉语运用标点符号来断句, 在写借条时, 一定要认真书写, 以免造成损失。通过这个小故事, 学生明白正确遣词造句和使用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3. 设情境
设置情景教学训练, 尽可能把应用写作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索, 去体会, 去掌握。笔者在教完几种简单的应用文之后, 便结合班级开展的一次文艺演出活动, 让学生分组分别拟写活动计划、申请报告、请柬、海报、开幕词、串联词和活动总结等, 然后再予以作讲评和批改。在讲“调查报告”这一文种时, 笔者让学生进行实地调查, 写出《关于技校生课外阅读状况的调查》、《第二课堂活动调查》、《技校生消费状况调查》等;在讲“公约、章程和计划”等文种时, 让学生自己订班级公约、学习计划、兴趣小组章程等。这类应用写作训练题目来自生活实际, 具有新鲜感、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学生写作的热情很高。他们查找格式, 组织内容, 设计版面, 推敲语言, 个个都很投入。这些可以信手拈来的训练题目看似简单, 但要写得符合要求乃至无可挑剔也并非易事。在学生完成练习后, 教师要进行认真的讲评、修改, 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克服“眼高”的心理情绪, 了解自己“手低”的写作实际, 又可以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锻炼实际动手能力。同时在思考和写作中, 同学们的写作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得到明显提高, 这种教法实用价值很高, 学生的兴致也很浓。
三、要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训练
一手好字就是一个人的名片。技校学生不仅语文功底欠缺, 而且书写能力普遍较差。主要表现在书写不规范, 任意增减笔画。写出来的字既不美观, 也难以辨认。针对这种状况, 平时应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训练。首先, 纠正学生对写字的错误认识。不少学生认为, 现在都已进入计算机时代了, 字写得好坏无所谓。笔者结合实际情况, 说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比如说应聘填写一份个人简历表时, 如果能写出一手好字,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好, 可以为成功获聘创造初步条件。其次, 要注意纠正错别字。第三, 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地练习, 每周交一张练习作品。隔一段时间在班级举办书法展览等。
四、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 此外, 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可以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职业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笔者尝试了一些做法, 效果不错。第一, 根据课文内容为学生选择一些课外阅读作品。每个月召开一次班级交流会, 交流阅读心得, 看谁读得多, 看谁读得透, 评出优秀小读者。阅读量大了, 语言水平、理解能力自然会有所提高。第二, 晚自习时把自己读书的乐趣和感受讲给学生听, 诱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课堂上结合课文内容讲一些名著片段, 鼓励学生课后补充阅读。
委托投票制度实用性研究 篇6
一般来说, 上市的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主要依靠委托投票行使投票权。但是委托投票的适用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这会使得公司管理层有机会进行一些原本依靠其本身的力量不能实施之交易事项 (overreaching transactions) 。如果管理层获得了“无限制的投票代理 (open-ended proxies) ”, 那么, 股东就给予了被委托人有效的“橡皮图章 (rubber stamp) ”。如果管理层不告诉本公司的股东他们是如何被委托投票的, 管理层有可能逃脱相关的责任。最后, 如果管理层禁止股东因自己行为的需要而征集投票代理权, 那么管理层对公司的控制权力就会坚不可摧。
由于上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在以优化配置投票权为出发点而保证该制度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 也应当在具体制度上予以相应的规制, 以期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二、规制的范围
委托投票的规制是为了寻求公司投票权平等的适用,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即强制的信息披露、有限制的委托、保障股东机会平等和自力救济手段。
强制的信息披露是指任何人向上市公司股东征集投票代理权时, 应向股东披露特定信息;有限制的委托是指为了保证管理层对投票代理权的征集中立的进行而限定征集委托书的形式和代理人的权利范围;保障股东机会平等是指在特定条件下, 管理层的委托材料中应当包括股东合理的建议, 从而使股东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到征集程序中来;自力救济手段主要是对于代理欺诈的规制, 即使国外所称的“代理中的反欺诈条款 (proxy antifraud rule) ”, 将在文章后段探讨。
三、细化委托投票制度的规则
(一) 强制信息披露的事项
在我国证券法上, 信息披露包括两部分:一是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二是持续信息披露。无论是哪一种情形, 都应当符合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的要求。其中, 证券发行的信息披露主要包括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说明书及摘要和上市公告书的信息披露。持续信息披露包括定期报告和临时报告, 前者主要有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后者主要是指《证券法》67条第2款所规定的“重大事件”和2006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30条第2款对“重大事件”额外规定的10项内容。
从我国对于信息披露的各种规定来看, 并没有适用于专门投票权征集中信息披露的规定, 唯一的与此相关的规定是证监会2002年1月7日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第10条。鉴于我国法律无明文规定的情况, 笔者认为, 应当在现有法律框架内通过其他规定的综合运用和国外立法的借鉴来解决此问题。由于委托投票是为了在股东大会上更好的行使投票权, 而委托投票的征集文件又是确认股东是否同意将自己的投票权委托给他人行使, 所以, 对于信息的披露应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根据合同法的规定, 应当有表示征集投票权代理的要约, 给予股东考虑的期限;二是需要表决的对象和与此有关的实质信息。
(二) 投票委托卡 (proxy card) 的形式
为了限制委托的范围, 制止全权委托 (carte blanche) , 委托卡必须有一定的形式, 这是股东授权的范围。投票委托卡必须载明谁在征集, 为什么事项征集, 必须在注明委托开始的日期之前预留一定的时间段供股东考虑。如果是选举董事的话, 卡片记载的事项必须允许股东 (无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一个集团) 拒绝给这一位或几位董事投票。如果一个被提名者的名字没有出现在投票委托卡中, 那么股东不能给他投票。对于其他的事项, 股东应当允许按照自己的意愿投反对票或者赞成票。如果投票委托卡上以黑体字或者其他显著地方式表明了被委托的人将要以怎样的方式投票, 那么对于该事项, 股东就可以赋予其被委托的人自由投票权 (discretionary voting power) 。在这种情况下, 被委托的人必须依照这种已经载明的方式投票。
(三) 投票委托声明的提出与发送
为了保证每一位股东都有进入委托投票征集程序的平等机会, 应当要求将投票委托声明寄给每一个股东。发起征集投票委托的人应当在向股东寄出投票委托声明或投票委托卡之前的一段时间 (例如美国规定10天之前) , 向证券的监管机构 (在我国可以是证监会或者证交所) 提交初始的投票委托声明或投票委托卡样本。监管机构的人员可以对这些样本进行审查, 并要求按照充分披露相关信息的要求予以修改。如果所要征集的投票委托是为了一些公司的常规事务, 或者是与选举董事、监事和通过股东在股东大会上的提议有关, 管理层就不必向证券监管机构提出初始的样本。
(四) 反欺诈条款禁止的行为
反欺诈条款是委托投票制度的核心, 其目的在于禁止口头或书面征集中对重要的实质性事实虚假或误导性陈述, 以及禁止省略一些重要的实质性事实从而使得委托声明中的陈述不真实。
参考文献
职高英语实用性教学初探 篇7
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程。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如能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更好地适应国际劳动力市场的需要。同时, 学生学习英语可以开阔视野、发展个性,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健全的心理智能, 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和职业意识, 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江苏中职英语新课程标准) 。
从职高英语课程性质可以看出, 职高教育兼有职业教育和初等教育双重性, 其中职业教育最重要。因此, 职高英语除了传授必要的英语基础知识, 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获得必备的英语知识和学习技能, 以便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外, 还要以满足岗位或职业需求为导向, 从职业岗位出发, 传授相应的知识, 应重视学生知识的实用性, 培养能胜任特定行业基层岗位需求的应用型英语专门人才, 要在对学生传授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 侧重于相关专业技术的需要, 加强专业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让英语为专业学习研究服务, 并成为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工具, 从而提高学生在所学专业方面应用英语的能力。
2 职高英语教学现状
目前职高老师的英语教学状况和职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都不怎么理想, 英语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1) 学生的英语水平参次不齐, 学习效果都不太好。一小部分英语基础比较好的学生, 缺乏学习动力, 学习态度不端正, 学习成绩进步不明显, 一直过着“吃老本”的日子;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 单词读写困难, 对英语缺乏兴趣和自信心, 在英语学习方面, 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 缺乏必要的自信, 上课不愿开口, 不善表达, 学习态度也很不端正, 对英语存在轻视心理, 偏重专业课的学习, 认为上职高就是为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 文化课都是副科, 学不学无所谓, 缺乏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2) 英语教学是传统的以教授语法为中心的教学, 大多是以教师授课为主, 教学形式单一。教师的教学任务似乎就是先备课, 依据教学大纲精心罗列出每篇课文的知识点:单词、短语、句型、语法、语言点等;然后在课堂上根据大纲对知识的要求, 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讲到;最后, 通过考试、提问等形式来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这种教学模式使教师的创造力受到束缚, 教学缺乏特色和个性, 令学生觉得英语课的内容太多、要求太高, 学习过程毫无乐趣, 导致把英语学习看作沉重的负担。
3 职高英语实用性教学
根据职高英语的课程性质以及职高英语的教学现状, 笔者认为职高英语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革, 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1) 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职业教育以培养各种专业劳动者为目标, 大多数人毕业后都直接走向社会, 不再继续深造。黄炎培先生曾经说过, 职业教育是“使无业者有业, 有业者乐业”。因此, 职业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就业技能以及创业意识,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生存能力, 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并获得成功。职高的英语课教学也要服从专业课并且为专业课服务,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使英语成为学生提高实际能力的工具, 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
(2) 进行实用性教学
可以针对不同基础学生, 选择不同程度、有层次差异的英语教材, 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树立学习英语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兴趣。同时为了切实贯彻英语实用性教学目标, 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 深入学生、观察学生、全面了解学生, 使教学与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接轨,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课堂教学, 可根据其将来就业岗位差异和行业规则对教材实际授课内容进行适度增加或者删减, 要增加不同专业相关的专业词汇量。比如, 教计算机专业的英语老师, 可以增加有关计算机操作指令、提示信息、软件的使用说明和互联网等的学习内容, 提高学生计算机英语方面的能力, 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编程、计算机维修等专业知识打好基础。对于护理专业的学生, 教学内容可以涉及医药方面的专业术语, 并进行医院的模拟情景对话, 使学生可以用简单的英语进行“see the doctor”话题的对话。英语教师要及时与专业课教师进行沟通, 了解专业课学习中所需的英语知识, 从而更好地把英语课与专业课结合起来, 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促进专业课的学习。
(3) 改革职高英语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针对职高学生的特点以及职高英语教学目标, 教师可以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 灵活地使用各种教学方法, 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 并适时地引入竞赛机制, 如聊天 (chat) 、讨论 (discussion) 、单词竞猜 (word competition) 、演讲 (speech) 等, 使学生学会一些实用的表达方式, 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他们对英语的正确认识, 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等多种能力。在课堂教学手段方面, 大多数英语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即黑板、粉笔和课本相结合, 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时效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 职高英语教学也必须改革教学手段, 把多媒体引进课堂, 制作电子课件, 收集并使用各种图片, 利用互联网进行备课、搜集资料等,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设良好的英语交际环境, 增加知识含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增大信息密度, 丰富学习内容。教师在备课、上课和课外辅导时, 可以利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帮助教师获取最新、最丰富的资料, 充实教学内容, 进行网上交际、国际交流, 促进教学研究, 提高教学效果;对于学生, 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拓宽他们的眼界, 增长他们的知识, 帮助他们更加准确地获取知识。教学形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兴趣, 英语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一串串枯燥的字符和考试升学的工具, 而会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成为学生生活、工作中重要的交际方式。
(4) 采用人性化教学模式, 融入期望教育
职高生本来学习成绩就不太好, 教师不应该只看学生的成绩, 贬低学生, 而应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进行沟通、交流, 在生活、学习上多多关心爱护他们, 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激励, 始终给予他们赞许的目光, 让他们在愉悦的心情和期待的目光中一步一步变得更出色。在课堂上要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 在其回答时要多给他们暗示和指导, 使其在课堂上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使他们感到“我并不比别有差, 我也有能力, 也能学好”, 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 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人往高处走, 水往低处流”, 无论职高生的基础多差, 学习态度多么不端正, 但每个人都有“往高处走”的渴望, 都希望自己能在社会上拼搏出一片天地, 实现自己的价值, 教师千万不能有“对牛弹琴, 随便上上课就算了”的心理, 而应该对每一个学生充满期望, 不断地关心、鼓励学生, 使每个学生对自己的提高与发展充满信心,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取得良好的职高英语教学效果。
作为职高英语教师, 应该在课程改革精神的指导下, 主动学习, 不断探索, 及时获取信息, 搜集资料, 确定课程改革的思路和主线;同时, 在实践中注意积累教学方法, 尝试新的教学模式, 确实做到学有所得, 学以致用。
摘要:当今的职业高中的学生基础比较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学习成绩较差;教师在教学中也难有成就感, 缺乏竞争、教学热情导致教学没有创新。要改变这样的状况, 应首先改变落后、传统的的教学理念, 树立英语课为专业发展服务的意识, 实施英语实用性教学, 激励促进教学。
关键词:课改,职高英语,实用性
参考文献
[1]葛成霞.职高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语数外学习 (英语教育) , 2012.
[2]关文贤.人性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迫切性的探讨[J].内江科技, 2007 (1) .
实用性特征 篇8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英语教学的改革从未停止。高职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存在显著差异,他们培养的目标不同,前者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型人才为主,而后者是培养的综合性的专业型人才为主。这就要求高职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目标,在培养培养学生必要的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加强培养学生实际英语交流的能力。目前,高职院校在各专业培养的目标上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标准,专业的设置和教学进程的安排都日益规范完善。但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是什么,课程该如何设置,这些都还没有明确的标准。大部分高职院校完全照搬本科的英语教学计划,没有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目标群体的特征,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使英语教学收效颇微。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其中指出的“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为当下高职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系统,.高职英语教育要紧贴学生的应用领域,在培养学生英语日常交流的基本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对职业领域英语的学习。
(一)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热情
高职教育的受众的整体学习能力和学习热情普遍略低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校期间,许多高职学生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缺乏学习热情,导致学习进展缓慢,甚至影响正常教学进程。所以高职英语教学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端正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认识到英语在日后生活之中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学生特点,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调整学习难度,突出教学重点
《基本要求》针对当下高职教学现状和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够用”的原则。这直接指引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方向。本着《基本要求》中的这一原则,高职英语教育应当适当降对低学术英语的阅读要求,提高了对应用文等实用性问题的阅读要求,同时把实用的听说口头交际能力提到了应有的高度。这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高职人才英语能力的需求,因为这些一线的应用型人才以后在工作中多是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英语交流和文件阅读而不是完成长篇的学术性英语论文。另一方面,加强英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也符合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和要求。
(三)加强日常交流能力,锻炼实际应用
英语作为日常交流的工具,首要目标还是需要使用者能将其应用与日常生活之中。高职英语教育应该加强学生使用英语交流的能力。不仅要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全面培养学生听、说、译的能力,避免“哑巴英语”的尴尬情况出现。
(四)注重专业对口,培养实用人才
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性较强,在校期间着重实用性强的职业技能培训。有着较为固定的就业方向。他们的优势在于走上工作岗位,就能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去。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高职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教学也一定要服务于实际应用。英语教学作为高职教育基础课程之一,也要正确的把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殊性,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高职英语教学不是为英语理论研究服务,而是为了提供给学生将来在工作中阅读英文文献、说明书、业务函、电子邮件、合同等,需要用英语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因此,高职英语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的专业增强相关专业英语词汇的教学。
二、高职英语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如果不随着教学目标相应的调整,那么新的教学目标也不会实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学时又相对较少,而教师既要在教授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兼顾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这对所有高职教师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要想高职英语教学改革取得进展,高职英语教学方法必须要随着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进行变革。科学有效的的教学方法及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助推器。
(一)选择性精讲,从问题中找突破
针对高职英语教学学时不足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性精讲。如今高职英语教学课堂上,教师多数是通篇翻译课文,逐个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英语知识点。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和接受能力参差不齐,这样既浪费了实践,使教学收效甚微,同时又使学生没有自主学习,主动认识的机会,使之从头到尾都处在一个被动的状态之中,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因此,教师在教授一些难度适中或者偏易的课文时可以不再通篇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浏览课文,发现问题,并在全班进行讨论,最后由老师来进行解答。这样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让时间花在学生不懂的知识点,而且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自信和乐趣。巩固了难点的同时,树立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学习热性,加强了学生自学能力。
(二)针对性专讲,从专业中寻优势
因为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对象有明显的专业型和针对性,一般的英语教材无法满足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需求。高职院校可以根据现有的专业特点,组织英语教师编纂符合自己专业特点和教学内容的辅助性教材,帮助学生学习目标岗位的常用的英语知识。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相关英语能力,上岗就能使用英语处理相关的业务问题。
(三)加强师生交流,促进教学相长
英语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输出,而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双方的情感因素都是一个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关系到教师的教学质量是否与预期相符,学生的接受程度是否与教学目标一致。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发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正面引导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要积极给予指导和讲解。教师要及时收集一段时间之内学生的学习反馈,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提高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才能教学相长,让老师同学在教与学两方面共同进步成长。
如何加强声乐教学的实用性 篇9
我国之前的声乐教学以发声方法的科学引导为主, 通过对学习者进行科学系统的发声训练, 来达到规范发声方法, 提高演唱水平的目的, 主要包括对气息的训练、对共鸣的引导与练习、对情感的把握和对舞台表演效果的营造。这种传统的声乐训练可以达到全方面指导演唱过程的作用, 但仍存在许多不适应如今乐坛发展潮流的问题, 首先, 现阶段我国歌唱从业人员人数呈现出一个空前的高峰, 因此, 想要脱颖而出, 光凭借基础的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还是不足的, 需要个性化和独特的风格来进一步增强自身竞争力, 而对于个性化的发展和风格的塑造, 传统声乐教学可谓并不成熟。其次, 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发生变化, 传统声乐规范训练出的唱腔已逐渐无法满足观众的需要, 反之一些并不规范、存在瑕疵的演唱方式更能得到观众的认同, 这就需要传统声乐训练做出一定的思考, 并进行自身调整。第三, 相比于国外各类音乐的发展, 我国仍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状态, 我国的歌手要在国际音乐中具有竞争力, 就必须从最基础的教学环节入手, 将世界音乐的精神融入教学实践之中, 而目前的声乐教学, 显然没能达到此种目的。针对以上问题, 我们必须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调整。
一、以实践为基础, 以实践为目的
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回归声乐表演的实践, 因此在声乐教学中, 要一切以声乐演唱实践作为基础和目的, 这是一种方向的转变, 它要求声乐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两种目的性, 即原初具有的声乐目的性和以演唱表演实践为目的的实践目的性, 这种转变看似是商业的, 看实质上可以看做一种艺术审美领域的要求, 即一切声乐教学从个人声乐艺术转为群体美学接受艺术, 从这一方面来说, 声乐教学以实践为目的, 既可以使声乐教学适应目前的乐坛形势, 又可以丰富和完善音乐本身作为一种艺术的审美价值。
声乐教学工作者的身份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 由原来专门从事声乐教学工作的声乐研究者和工作者或退居二线的声乐演唱者向实践型的当红歌手和音乐制作人转换, 从而更好地提供最新的声乐表演经验和实践指导。之前的声乐教学工作者的身份会使得我国的声乐教学发展陷入一个怪圈, 即声乐教学的主体始终落后于声乐演唱实际, 进行身份更新后, 这种怪圈将会随之被打破, 直接经验所提供的教育价值也会更大。
声乐教学的细节要向实践调整, 例如在腹式呼吸教学中, 在学生掌握腹式呼吸的理论和基本技巧后, 应将呼吸场景分为录音棚、演唱会、独唱比赛以及练习等多种情况, 根据每种情况具体要求的不同进行不同的呼吸引导, 从细节上向实践演唱过程靠拢, 通过对教学细节的改进来提高演唱者在应对不同演唱实践中歌唱处理细节上的技巧, 从而使得声乐教学真正起到面向实践的效果。
声乐教学的形式也同样可以尝试变革, 从以往的教学与演唱分开的状况转变为演唱实践与教学工作同时进行的状况, 在艺人录歌或发片的过程中进行现场指导或现场调整, 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教育更有针对性、更有实践性, 另一方面也会节约教育资源和教育时间, 使得声乐教学更有效果。在彻底转变形式之前, 可以尝试增多学生试唱时间来达到相似的目的。
总之, 声乐教学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教学思路, 在如何回归实践演唱上下功夫, 从而使得声乐教学工作更具有实用性, 也更适应于目前的乐坛形势, 如何从多方面下功夫使得声乐教学贴近实践、回归实践, 是值得反复推敲和研究的, 也是声乐教学实用性问题的最基本的解决思路。
二、加强市场调研, 教学先导演唱
音乐作为一种文化产业, 也必然会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 市场对音乐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甚至把握住了当前音乐发展生死存亡的命脉。由于市场是一个大范围、大容量的单位, 因此市场也是相对公平的, 对市场把握得当、对市场趋势预判准确的人, 往往能把握住市场带来的滚滚机遇, 声乐教学亦是如此, 教学工作者若想提高声乐教学的实用性, 就必须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研究, 让教学成为具有先导意义的声乐培育活动, 教学先导演唱。
首先, 声乐工作者要搞好市场调研, 保持最新鲜的市场信息和最先进的声乐视野。声乐工作者的市场调研可以从多方面展开, 一方面是调查市场上目前最受欢迎的音乐种类和销量最佳的音乐类型, 对其进行分析, 这种分析不单纯局限于声乐这方面, 还包括演唱者风格、背景、专辑或演唱会的美学设计、音乐所附带的文化背景等等, 并将这些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从而得出一个最科学的当前成功音乐范例的因素研究数据, 根据这一数据指导声乐教学。另一方面是调查群众的音乐需求, 调查尚未成功但具有成功趋势的音乐形式或音乐风格, 将其也融入声乐教学过程中, 从而在声乐教学中将最具市场侵占力的声乐能力传授与学生, 大大提高声乐教学的实用性, 使声乐教学起到主导演唱实践的功用。
其次, 在面向市场的同时不能忽视对音乐本身的艺术追求。面向市场不代表将音乐出卖给市场, 更不代表艺术是市场的附庸, 市场信息所提供的只是一种改变的导向, 要知道这种导向是多变且极为不稳定的, 想要真正保证声乐教学的实用性, 首先还是要保证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艺术的美感和艺术的基本功是任何时代任何从艺之人都不可或缺的, 只有将艺术本身完善好、发展好, 将艺术的功底打扎实、打深厚, 才谈得到接下来的一系列实用性问题,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不单单是声乐教学, 很多与音乐与艺术有关的门类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但无论如何, 坚守艺术的土壤, 始终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唯一前提, 因此在上文提到的面向市场的过程中, 把握好这个“度”是极端重要的。
加强声乐教育的实用性, 一方面要灵活把握好市场的关键作用, 合理利用市场这一导向和机遇, 争取将声乐教学作为演唱实践的先导, 引领演唱的发展走向;另一方面又要坚守艺术本身的决定性地位, 不盲目跟从市场的引领, 保守自我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修养, 有度的进行市场把握。
三、培养学生风格, 合理因材施教
风格的养成对于一名歌手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艺术感成熟的歌手在基础功底上并无太大差距, 所体现特色的地方就在于其风格的不同, 不同风格的歌手会给观众带来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 即使两人所受到的声乐教育是完全一致的。因此, 在声乐教学的实用性讨论上, 必须强调对学生不同风格的培养, 合理进行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风格可塑性分析, 从而挖掘其风格改造潜能, 培养基础功底一致, 但发展风格不同的学生。
首先, 要对每个学生的音乐风格可能性和艺术追求进行综合评估。影响一个音乐人音乐风格的因素分两方面, 一方面是其先天的艺术感觉和艺术可塑性, 包括其先天嗓音特点、相貌特点以及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后天的艺术品位和艺术追求, 包括其所欣赏的音乐风格, 所了解的艺术感觉等等。这两者在艺人音乐风格的培养上缺一不可, 因此,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要将两者进行综合, 一方面根据学生的先天条件进行风格的大体划分, 另一方面再根据其所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对其进行具体的风格定位,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此音乐风格渗透其中。
其次, 要根据不同学生所定性的音乐风格进行因材施教。在同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中, 要根据不同学生被定位的音乐风格进行教学调整, 比如通俗唱法歌唱表演的教学, 偏向于深情款款风格的歌手, 站姿可以相对弯曲、站位相对固定、演唱时可以紧闭眼睛, 手部动作相对收缩。而偏向于灵动活泼的歌者, 则站位不固定, 要时常变换站位, 手部和膝部要做有节奏的运动, 眼神要根据歌曲表现的情绪进行调整, 眼睛要睁开。从而形成不同的风格, 在发声训练上, 前者可以顺带进行一定的哭腔练习和抖音练习, 而后者则更需要做呼吸练习和咬字练习, 这些风格所带来的教学差异, 是有针对性的对声乐实用性进行调整的重要部分, 直接影响着声乐教学的效果。
第三, 基础知识不分风格。声乐基本功是各类演绎风格所必须具备的, 即使现下出现许多非科班歌手, 没有经过专业训练, 其独特的并不科学的发声方式仍然受到大众的欢迎, 但要从长远来看, 这种欢迎是短时效的, 这种非科学的演唱方式无法保证其演唱的生命力和嗓音的耐久度, 因此, 这种没有声乐基础作为基点的风格并非我们所指的音乐风格。我们所说的风格的培养, 必须是建立在扎实的声乐基础之上的, 在掌握声乐基础后进行发声上的风格改造, 这种改造是科学的, 换句话说, 对声乐风格的处理, 实际上相当于对一个成品陶器的涂鸦处理, 无论涂鸦后陶器的艺术风格如何不同, 其模子是一致的, 其制作者的制陶工艺也是必须精通的。例如在声音的压缩处理上, 声乐学习者必须首先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 掌握生门闭合的正确技巧, 在这一正确的闭合状态基础上进行压缩, 而如果没有这一切基本功作为基础, 仓促进行声门闭合的所谓“个性化”处理, 则会导致声门的过度加紧, 一方面影响声音效果, 另一方面也会对演唱者的喉部有严重的损害。
因此, 在探究声乐教学实用性的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在基础知识打牢的基础上进行不同风格的探索。这一方面是声乐教学实用性的要求, 另一方面, 也是更为重要的是, 这种声乐教学方法, 体现出了艺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也暗示了艺术多形态、多方向发展的可能, 这种声乐教学实践, 可以说已经参与到一种艺术创造的过程之中, 对整个艺术发展都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四、结语
纵览全文, 我们需要看到声乐教学目前在我国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要以实践为基础, 以实践为目的, 充分利用市场的调节和导向作用, 掌握市场信息, 教学引领表演, 同时还要注重在夯实基础的基础上对个性的培养和塑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 一方面可以切实解决声乐教学目前在我国的窘境, 另一方面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 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切实做到一通百通。可以说, 声乐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它不仅影响着我国声乐教学的质量和我国音乐的未来发展, 还是间接影响着我国在世界文化软实力竞争潮中的音乐方面的重要因素, 因此, 对它的研究,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郑永江.论高师院校声乐教学改革与教材建设[J].艺术教育, 2008, 10.
[2]绪红霞.从培养创新型人才谈声乐教学改革[J].当代教育科学, 2006, 18.
[3]王晨辉.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艺术教育, 2006, 10.
[4]张春阳.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刍议[J].艺术研究, 2008, 2.
[5]郭博理.“院团结合”的声乐教学改革初探——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 2.
[6]吕志杰.声乐教学改革新探[J].中国校外教育, 2011, 14.
[7]陆云雁.声乐教学改革刍议[J].戏剧之家 (上半月) , 2012, 6.
[8]王秀红.谈声乐教学改革[J].艺术教育, 2013, 3.
相关文章:
人防应急指挥中心02-04
安全调度指挥中心2013年度02-04
法院执行指挥中心02-04
110指挥中心范文02-04
太阳集热器02-04
认真学习02-04
教师教学五认真年度总结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