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精选八篇)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肺炎疾病的新生儿88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男26例, 女18例;新生儿肺炎发病时间1~8 (3.1±0.7) d;日龄3~29 (10.2±0.9) d。对照组男25例, 女19例;新生儿肺炎发病时间1~9 (3.2±0.6) d;患儿日龄3~27 (10.4±0.8) d。2组性别、发病时间、日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予免疫球蛋白1000mg/kg静脉滴注, 每天1次。雾化吸入地塞米松2mg/kg, 每天1次, 计划治疗7d[5]。对照组予免疫球蛋白500mg/kg静脉滴注, 每天1次。雾化吸入地塞米松2mg/kg, 每天1次, 计划治疗7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2组临床疗效、肺炎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疗程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临床治愈:用药治疗一个星期后, 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表现和相关阳性体征彻底或基本消失;有效:用作治疗一个星期后, 任何1项症状表现和相关阳性体征仍然存在;无效:用药治疗一个星期新生儿肺炎临床症状表现和相关阳性体征没有任何改善, 病情恶化[6]。总有效率= (临床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高于对照组的72.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观察指标
治疗组肺炎症状消失时间、肺部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及疗程均短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3 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治疗前2组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降低, 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 (1/44) 低于对照组的20.5% (9/44)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5 肺炎复发率
对照组肺炎复发13例 (29.5%) ;治疗组复发2例 (4.5%) 。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新生儿肺炎疾病指的是新生儿期的一种感染性疾病, 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新生儿疾病, 该病患儿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以弥漫性肺部病变及不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基本特点, 需要及早进行诊断并采用正确的方式进行处理[7]。大多数新生儿肺炎疾病患儿是由于生后感染而发病的, 在临床上将其称为晚发型肺炎疾病, 主要是由于家庭中与新生儿接触较为密切的成员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呼吸道感染等疾病之后通过飞沫途径传播给新生儿;少数情况下是由于在宫内或分娩过程中导致的感染。主要可以分为吸入性肺炎及感染性肺炎两大主要类型, 病情可以单独发生, 也可能二者同时并存, 新生儿肺炎疾病一般指的是感染性肺炎[8]。于宫内、分娩过程中发生感染的被称为宫内感染性肺炎, 于出生后感染的被称为生后感染性肺炎, 或被称新生儿早发型肺炎。据相关权威统计结果显示,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有100万~200万的新生儿由于新生儿肺炎疾病而最终导致死亡。新生儿重症肺炎疾病的病情发展速度快, 患者的全身中毒症状表现非常显著, 除呼吸系统受到严重的损伤之外, 其他系统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出现急性心力衰竭、胃肠功能障碍、心肌炎、中毒性脑病、水电解质紊乱等一些严重的并发症和合并症[9]。
地塞米松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的一种, 可使炎性反应程度和气道黏膜水肿程度明显减轻, 对气道黏膜腺分泌过程产生有效抑制。从而可以对患儿呼吸道的通畅性起到积极的保护作用, 使呼吸困难程度明显减轻。通过雾化吸入方式给予糖皮激素类药物, 可以使吸收更加彻底, 直接作用于患儿的呼吸道黏膜, 使激素全身应用减轻[10]。
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从健康人的混合血液中经过纯化处理后得到血液制品, 蛋白质是其主要有效成分, 主要具有广谱抗细菌、病毒的作用。小剂量应用该药物主要可以使患儿的免疫功能明显增强, 大剂量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免疫功能抑制作用, 以对异常和过强免疫反应产生抑制, 使病原得以清除, 使免疫组织的损伤程度减轻[11]。
但在应用免疫球蛋白对患有肺炎疾病的新生儿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应充分把握以下几大问题: (1) 丙种球蛋白注入到新生儿体内之后所产生的免疫力是一种被动的给予方式, 并非新生儿机体自身主动产生的, 通常情况下在用药后2周就会被排泄, 之后体内的丙种球蛋白的实际含量水平又会恢复到原来程度, 要使新生儿体内所含丙种球蛋白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就必须坚持每隔2周作用进行一次注射。 (2) 丙种球蛋白在临床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适应证, 因为该药随所含抗体量的不同而治疗效果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普通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上主要被用于预防麻疹、甲型肝炎、流行性腮腺炎等疾病的发生, 想用丙种球蛋白来预防和治疗所有疾病是不可能的。 (3) 如果反复注射应用丙种球蛋白, 由于药物本身可作为一个抗原存在, 刺激人体产生一种对抗丙种球蛋白的一种抗体, 即临床上所说的抗抗体, 一旦再次注射丙种球蛋白, 就会被这种抗体所中和, 不能够有效发挥其所具有的抗病作用。 (4) 如果人体自身能够顺利合成丙种球蛋白, 经常使用外来药品, 就会对自身抗体产生抑制, 从而使机体的抗病能力显著降低[12~15]。
摘要:目的 对比观察2种不同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疗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88例肺炎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4例。治疗组采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肺炎症状消失时间、肺功能指标恢复正常时间、疗程和B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 不良反应和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高于对照组的72.7% (P<0.05) 。治疗前2组B淋细胞增殖反应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均降低, 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 (P均<0.05) 。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 (1/44) 低于对照组的20.5% (9/44) (P<0.05) 。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应用大剂量的免疫球蛋白治疗心肺疾病的新生儿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 篇2
表1 雷公藤多甙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尿蛋白、AST、ALT、Alb的对比
表2 雷公藤多甙治疗前与治疗后1月Scr、WBC、PLT的对比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A组比较,#P<0.05。 3、讨论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 篇3
关键词: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丙种球蛋白,儿童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 是儿童常见的良性出血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自发性免疫紊乱所致的独立性血小板减少, 常伴有皮肤及黏膜出血。丙种球蛋白是公认的治疗该病的药物, 但因价格昂贵, 许多家庭无力承受, 尤其是体质量较大的患儿。为探讨一种疗效确切且经济的治疗方法, 本研究观察了51例ITP患儿应用两种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及随访情况,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2年9月-2014年10月我院共收治的儿童新诊断的ITP患儿51例, 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A组26例和B组25例, 纳入标准: (1) 符合儿童新诊断的ITP诊断标准[1,2]且年龄<14岁; (2) 既往体健; (3) 均有皮肤及黏膜出血; (4) 血小板计数<20×109/L; (5) 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 危及生命的出血; (2) 合并感染等其他疾病需要同时治疗。诊断标准[1,2]: (1) 至少两次血常规检测仅PLT<100×109/L, 血细胞形态无异常; (2) 皮肤出血点、瘀斑和 (或) 黏膜、脏器出血等临床表现; (3) 一般无脾脏肿大; (4) 需排除其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症, 如低增生性白血病、以血小板减少为首发血液学异常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继发于其他免疫性疾病, 以及感染和药物因素等。 (5) 病程<3个月。其中A组男18例, 女8例;B组男17例, 女8例。2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A组给予丙种球蛋白400mg·Kg-1·d-1, 连用3d, B组给予丙种球蛋白1g·Kg-1·d-1, 连用2d, 2组均于入院第3天开始口服强的松片2mg·Kg-1·d-1, 分次口服, PLT≥100×109/L后稳定1周, 逐渐减量至停药, 总疗程为4~6周。
1.3疗效判断标准用药后观察皮肤黏膜出血情况及血小板数量恢复情况, 随访1年以了解血小板情况及有无复发。疗效判断标准[2]: (1) 显效:治疗后PLT≥100×109/L, 且无出血表现; (2) 有效:治疗后PLT≥30×109/L, 并且至少比基础血小板数增加2倍, 且无出血表现; (3) 激素依赖:需要持续使用糖皮质激素, 使PLT≥30×109/L或避免出血; (4) 无效:治疗后PLT<30×109/L或者有出血表现。在ITP的疗效判断时应至少检测2次PLT, 2次检测之间间隔应>7d。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
2结果
2.1临床疗效A组显效18例, 有效8例, 复发2例, 显效率69.2%, 总有效率100%, 复发率7.7%;B组显效20例, 有效5例, 复发1例, 显效率为76.9%, 总有效率100%, 复发率4.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临床指标2组出血症状消失时间, 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 住院天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见表1。2组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讨论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属儿童常见出血性疾病, 发病率约为 (4~5) /10万[3]。临床表现以自发性出血及血小板减少为特点。该病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 鉴于儿童ITP多为自限性过程, 临床治疗的目的主要为防止严重的出血, 而不是提高血小板计数至正常值[4]。
ITP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与感染、免疫和遗传等因素相关, 目前普遍认为, 当病毒感染等刺激机体体液免疫产生PAIg G, 结合于血小板膜上, PAIg G的FC段与巨噬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 从而使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吞噬破坏。IVIG治疗新诊断的ITP的作用机制为: (1) 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的FC段受体, 干扰单核—巨噬细胞对血小板的吞噬和破坏; (2) 调节免疫, 提高抑制T细胞的功能, 减少自身抗体的合成; (3) 抑制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抗原结合, 减少血小板破坏。治疗上, 大剂量IVIG400mg·Kg-1·d-1连用5d或1g·Kg-1·d-1, 连用2d, 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疗效显著[4]。这在国内外多项研究中均有报道, 但其治疗费用昂贵。近年来, 有文献[5]报道, 中、小剂量IVIG在治疗儿童ITP中获得同样效果。本研究在2组儿童ITP治疗期间, 出血症状消失时间、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时间、住院天数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这说明, 在治疗儿童ITP方面, 组疗效基本相同, 但A组输注IVGG总量较B组少, 在一定程度上为患儿家庭节约治疗成本。因此, 可考虑采用400mg·Kg-1·d-1, 连用3d治疗儿童ITP, 很大程度上减少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 小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ITP, 亦可以迅速提高血小板, 短期控制出血症状, 且较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更经济,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J].中华儿科杂志, 2013, 51 (5) :382-382.
[2]Rodeghiero F, Stasi R, Gernsheimer T, et al.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definitions and outcome criteria in immune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of adults and children:report form an international working group[J].Blood, 2009, 113:2386-2393.
[3]Yong M, Schoonen WM, Li L, et al.Epidemiology of paediatric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n the General Practice Research Database[J].Br J Haematol, 2010, 149:855-864.
[4]竺晓凡.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标准化治疗[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 2001, 16 (2) :52-54.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 篇4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所选病例均为在我院住院治疗的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 共52例。临床诊断均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诊断标准, 并有下述症状或体征中1项及以上者:昏迷, 惊厥, 瘫痪或肌张力低下, 脑疝, 脑干受损。1.2一般资料及分组将52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20例, 女12例;平均年龄5.2岁;发病至就诊时间1~3d;发热32例 (100.0%) , 惊厥20例 (62.5%) , 昏迷15例 (46.9%) , 瘫痪或肌张力低下11例 (34.4%) , 脑疝5例 (15.6%) , 脑干受损的症状及体征4例 (12.5%) 。对照组:男13例, 女7例;平均年龄5.4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4d;发热20例 (100.0%) , 惊厥12例 (60.0%) , 昏迷10例 (50.0%) , 瘫痪或肌张力低下7例 (35.0%) , 脑疝3例 (15.0%) , 脑干受损的症状及体征2例 (10.0%) 。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及病情等方面大体一致。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抗病毒, 降颅压, 退热、止痉, 呼吸机支持, 静脉营养支持及有细菌感染时选用抗生素等常规治疗。治疗组:早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人免疫球蛋白 (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2.5g/50ml) 1g/ (kg·d) , 连用1~2d。同时应用甲泼尼龙 (MP) 2mg/kg, 每8h或12h一次, 连用3~5d。住院治疗期间持续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情况。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治疗后发热、昏迷、惊厥、瘫痪或肌张力低下、脑疝、脑干受损的症状及体征恢复正常所用时间, 平均住院时间及患者死亡情况。
1.5 出院标准
同时符合以下三点: (1) 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2) 脑脊液恢复正常; (3) 头颅M R I恢复正常。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
两组患者症状体征消失时间比较 (见表1) 。治疗组康复出院31例 (9 6.9%) , 死亡1例 (3.1%) , 平均住院天数 (15.26±2.70) d;对照组康复出院13例 (65.0%) , 死亡7例 (35.0%) , 平均住院天数 (24.15±6.30) d。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606, P<0.01) ;两组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14, P<0.01) 。
表1显示, 对照组中出现脑疝、脑干受损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均死亡。治疗组发热、昏迷、惊厥、瘫痪或肌张力低下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总体上, 治疗组的治疗效果好于对照组。
2.2 药物不良反应
治疗组中有1例患儿输注人免疫球蛋白的过程中出现了恶心、心悸, 在减慢输注速度后症状消失, 继续用药治疗。
注:因对照组中出现脑疝、脑干受损症状和体征的患儿均死亡, 故未进入统计程序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其神经系统受累是由于病毒直接侵犯和病毒快速复制对脑组织的破坏, 或病毒抗原引起宿主剧烈的免疫反应, 导致脱髓鞘病变和血管及血管周围损害所致。重症病毒性脑炎存在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 , 分析原因主要是激活单核-巨噬细胞等炎症细胞释放大量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 如肿瘤坏死因子-α (T N F-α) 、白细胞介素-1 (IL-1) 、IL-6、IL-8等激活粒细胞使内皮细胞损伤, 血小板黏附, 进一步释放氧自由基和脂质代谢产物, 并在体内形成“瀑布效应”样连锁反应, 引起组织损伤[1]。因此, 在控制感染源时, 要考虑免疫反应造成的损害及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IVIG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可能机制: (1) IVIG从大量健康人混合血浆中制备而成, 包含能针对很多种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 这些抗体能中和病毒。 (2) IVIG能上调单核-巨噬细胞表面的FcγRIIb的表达, 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并封闭Fc受体, 使自身抗体介导的组织细胞的破坏减少[2]。 (3) 阻断靶细胞摄取活化的补体成分。 (4) 下调B淋巴细胞的激活, 阻止其分化为分泌抗体的浆细胞, 减少自身抗体的产生。 (5) IVIG的可变区与自身抗体互补的可变区相互作用, 可以中和循环中的自身抗体。 (6) 有广泛的抗凋亡和阻止细胞周期进展的作用, 但在某些情况下, 也有促进凋亡的作用。 (7) 竞争或空间抑制抗体或循环免疫复合物与自身抗原的结合。 (8) IVIG中所含有的抗细胞因子抗体可以中和这些因子的炎症作用, 减轻血管周围的损害, 阻断其对脑组织的免疫刺激作用, 减轻炎症反应, 改善症状。据报道, 大剂量人免疫球蛋白明显下调IL-2, IL-4, TNF-α和 (肿瘤坏死因子-γ) INF-γ的产生[3]。
甲泼尼龙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机制: (1) 强烈的免疫抑制作用。 (2) 直接的神经生理作用, 可改善神经传导功能, 减轻炎症和水肿。 (3) 在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种强烈的非特异性免疫抑制作用, 保护血脑屏障,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拮抗炎症介质和抑制细胞因子释放, 拮抗氧自由基, 保护细胞膜和溶酶体, 改善脑循环和供血, 保护钠泵和钠泵功能, 减少脑脊液分泌[4]。 (4) 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减轻脑水肿, 有效地促进神经系统的复苏。IVIG与甲泼尼龙联合应用既可增强抗炎作用又能减少激素所导致病毒感染扩散及继发细菌感染等副作用。另外, IVIG也可提高激素受体的结合能力, 使糖皮质激素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早期应用大剂量IVIG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 具有可缓解症状及体征, 缩短病程, 降低病死率等优点。
参考文献
[1]袁壮.儿科急重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J].辽宁医学杂志, 2002, 16 (3) :122-124.
[2]张爱民, 郑军华, 陈涛涌, 等.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对抑制性受体的免疫调控作用[J].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04, 25 (6) :354-356.
[3]林丽敏, 焦晓阳, 吴映娥, 等.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对重症感染患儿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J].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2008, 32 (1) :9-12.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收集2013年4-12月某院儿科收治手足口病患者104例, 其中男49例、女55例;年龄11个月~4岁, 平均 (1.2±0.4) 岁;体温38.5℃~41.2℃, 平均 (39.1±0.3) ℃;高热持续1~3 d, 平均 (2.3±0.3) d。纳入标准:符合手足口病重症标准, 合并病毒性脑炎、高热不退, 同时伴有皮疹、神志不清等症状;皮疹分布手、足、口腔部, 数目少。均行血常规检查, 部分患儿WBC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出现异常;55例行心电图检查。应用数字随机发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各35例、35例、34例, 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 A组:免疫球蛋白0.4~0.6 g/ (kg·d) , 肌注连用2d, 联合甲泼尼龙3~8mg/ (kg·d) , 静脉滴注, 1次/12 h, 连用3~5 d。 (2) B组:免疫球蛋白0.7~1.0 g/ (kg·d) , 肌注连用2 d, 联合甲泼尼龙3~8mg/ (kg·d) , 静脉滴注, 1次/12 h, 连用3~5 d。 (3) C组:免疫球蛋白0.7~1.0 g/ (kg·d) , 肌注连用2 d, 联合甲泼尼龙10~15 mg/ (kg·d) , 静脉滴注, 1次/12 h, 连用3~5 d。 (4) 所有患儿均给予对症治疗, 包括降颅压、抗病毒、补液, 据WBC等生化指标检测等相关检查结果与体征监测情况, 预见性的给予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患儿发热持续时间, 退热时间, 皮疹消失时间, 肢体颤抖消失时间;不良反应例次;生命体征与生化指标变化, 包括日均体温、心率、呼吸、血压以及白细胞计数 (WBC) 。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疗效对比
A组高热持续时间长于B组、B组长于C组;A组、B组皮疹持续时间长于C组, A组肢体抖动持续时间低于B组、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d
*与A组相比, P<0.05;**与B组相比, P<0.05
2.2 生命体征与临床检验比较
A组心率低于B组、B组低于C, A组呼吸频率低于B组、C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B、C三组体温、血压、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与A组相比, P<0.05;**与B组相比, P<0.05
2.3 不良反应与结局
三组均未见相关不良反应与死亡例, 均最终痊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手足口病呈区域性流行爆发趋势, 每年发病例逾百万, 已成为威胁婴幼儿的主要疾病之一[1]。尽管多数手足口病患者一周内可自愈, 但仍有部分进展为危重症, 并发多种并发症, 甚至死亡[7,8,9]。目前, 手足口病尚无有效的临床根治方法, 多应用支持治疗[10,11,12]。免疫球蛋白 (IVIG) 是常用的抗病毒感染支持方法, 本次研究中应用IVIG治疗手足口病, 研究发现相同频次下IVIG使用剂量与症状改善存在相关, 增加剂量可改善高热、肢体抖动症状。有关重症手足口病应用IVIG剂量大小与疗效相关性的研究较少, 但多数论证支持大剂量治疗方法有利于清除病毒、抑制全身免疫炎症反应[13,14,15]。
甲泼尼龙是治疗手足口病常用激素药物, 可有效抑制免疫炎症、保护神经传导与血脑屏障, 从而抑制脑部炎症、促进神经功能复苏, 本次研究中B、C组应用不同剂量的甲泼尼龙, 患者高热持续、肢体抖动持续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见大剂量甲泼尼龙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有助于改善症状, 促进患者康复。
同时增加免疫蛋白与甲泼尼龙水平治疗手足口病可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无短期不良反应, 运用小剂量治疗患者亦痊愈, 亦无不良反应, 因此在应用免疫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时, 是否同时大幅度增加两种药物使用剂量还有待商榷。
为保障用药安全, 在联合治疗期间, 配合监护患者生命体征与白细胞计数, 发现C组心率高于B组、A组, B组高于A组, 提示增加甲泼尼龙使用剂量可能有促心率加快的风险;C组、B组呼吸频率高于A组, 提示增加免疫球蛋白剂量有促呼吸频率加快的风险。笔者认为激素治疗并非一般的药物治疗方法, 具有抗休克、促神经兴奋效果, 影响微量元素代谢, 可致相关并发症, 针对部分合并有代谢类症状表现、心血管危险因素患儿, 应用甲泼尼龙应慎重。注射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被动疗法, 具有一定的抗感染、炎症作用, 但一般单独使用, 部分学者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重症药疹、紫癜等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应用于手足口病是否会产生副作用反应、药动力学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注射免疫球蛋白疗法还是一种高风险疗法, 针对危重症手足口病, 为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有应用免疫球蛋白的必要, 但重症其判定尚无确切标准, 因此使用免-150-疫球蛋白应慎重, 需在家属知情同意下使用。
综上所述, 大剂量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手口足病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促其转归, 但具有一定风险, 应用需谨慎, 治疗期间配合监护生命体征与相关生化指标, 以保障用药安全。
摘要:目的:评价大剂量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手足口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连续性收集重症手足口病患儿104例, 随机分为A、B、C组各35、35、34例, 分别应用小剂量免疫球蛋白、甲泼尼龙,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小剂量甲泼尼龙,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与甲泼尼龙, 统计比较症状持续时间。结果:A组高热持续时间 (5.55±0.44) d长于B组的 (4.64±0.54) d、B组长于C组的 (3.12±0.39) d;A组、C组皮疹持续时间分别为 (6.31±1.12) d、 (6.03±1.08) d, 长于C组的 (5.73±0.83) d, A组肢体抖动持续时间 (5.61±1.04) d低于B组的 (4.71±1.00) d、C组的 (4.11±1.00) 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B组、C组心率分别为 (137±22) 次/min、 (148±24) 次/min、 (162±25) 次/min, C组心率高于B组、A组, B组高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A组呼吸频率 (35.4±5.3) 次/min低于B组的 (38.2±5.9) 次/min、C组的 (41.6±6.1) 次/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大剂量注射免疫球蛋白联合甲泼尼龙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有助于改善患者症状, 促其转归, 且较为安全可靠, 但需配合监测相关生命体征相关生化指标。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自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78例老年住院患者因呼吸衰竭行长期机械通气后并发肺部感染。其中男53例, 女25例, 年龄65~84岁, 平均年龄 (76.4±4.7) 岁, 使用呼吸机机械通气时间5个月~13个月, 平均机械通气时间 (8.4±2.6) 个月, 肺部感染发生时间为机械通气后21d~5个月, 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 体检:桶状胸, 双肺听诊可闻及哮鸣音和广泛湿罗音。采用随机分类法对患者进行分类, 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使用机械通气的时间、肺部感染时间和临床症状及体征等病例资料进行比较, 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4]
所有使用机械通气后的老年患者均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中的肺部感染的诊断标准: (1) 患者近期内出现新发的咳嗽、咳痰、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 (2) 发热; (3) 患者体检可有肺实变体征, 两肺可闻及广泛湿罗音; (4) 白细胞计数小于10×109/L或大于4×109/L, 并可伴有核左移; (5) 胸部正侧位X线显示伴有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并需满足第5项, 同时满足1~4项中的任意1项, 并排除肺结核、肺不张、肺部肿瘤及非感染性肺间质性疾病等, 即可确诊。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须同时满足以下三项中的任意两项: (1) 呼吸频率大于30次/分; (2) Pa O2小于60mm Hg; (3) 胸部X线显示病变累计双侧或多段肺叶且两天内病变范围扩大50%以上。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按照肺部感染的常规疗法进行治疗, 根据痰培养及药敏结果给予敏感抗生素进行抗病原体治疗, 并给予补液、纠正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以及补充白蛋白营养支持。观察组在肺部感染的常规治疗上给予免疫球蛋白 (广州聚善堂医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1309109382) 150~200mg/ (kg·d) , 连续使用3~5日。
1.4 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FACS-Calibur流式细胞仪对两组患者进行血清免疫检测。运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法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 并计算CD4/CD8比值, 观察并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肺部感染再发率、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 治疗有效率根据2004版《抗菌药无临床研究指导原则》[5]进行评价, 重症肺肺部感染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4]中的诊断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组间资料比较行t检验, 计数用%表示, 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 (61.54%) 明显高于对照组 (3 8.4 6%) , 肺部感染再发率、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 (2.56%, 5.13%,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15.38%, 10.26%, 7.69%) ,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免疫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免疫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
3 讨论
长期机械通气诱发老年患者肺部感染, 患者多在通气后引致呼吸道内的分泌物聚集在支气管内, 而临床使用的吸痰管无法将支气管内聚集的痰液吸净, 故极易导致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据报道, 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 并发肺部感染达60%[6], 而在ICU病房内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死率可高达20%~50%[7]。
既往在临床中, 对于机械通气诱发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 采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以及雾化吸入祛痰平喘等治疗, 肺部感染还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8]。而近年来通过对医院获得性感染机制的不断深入研究, 发现免疫功能紊乱是引起各类医院获得性感染的重要发病机制, 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病原体可直接入侵机体造成感染的发生, 因此有效免疫干预已成为治疗危重病患者严重感染一个重要手段[9]。
对于肺部感染患者的免疫治疗多依赖于以T细胞为核心的细胞免疫, 尤其是CD4和CD8细胞, 它能通过促进机体内B细胞、T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的增殖和活化从而发挥免疫调节的作用。因此, 临床中常用CD4、CD8和CD4/CD8作为判断机体免疫功能状态的指标[10]。人免疫球蛋白可多种途径作用于机体, 发挥抗感染、中和毒素及调理作用。据文献报道, 国外对大量长期机械通气和手术的病人进行研究, 认为规范的免疫球蛋白治疗可显著降低相关感染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也认为, 因长期机械通气后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同时可预防再发肺部感染, 降低感染死亡率。
摘要:目的:探讨静脉注射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在老年患者长期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78例因呼吸衰竭行长期机械通气后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患者按常规疗法, 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肺部感染再发率、重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清免疫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免疫指标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明显,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因长期机械通气后并发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应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临床效果满意, 同时可预防再发肺部感染, 降低感染死亡率。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老年患者,长期机械通气,肺部感染,临床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志雄.纤支镜肺泡灌洗治疗机械通气下重症肺部感染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5;9 (5) :166~167
[2]邓睿.纤支镜灌洗联合机械通气治疗1 9例重症肺部感染[J].中国医药导报, 2011;8 (11) :186~187
[3]刘玉清.免疫球蛋白佐治重型肺部感染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3 (7) :118~119
[4]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423~425
[5]汪复, 吴永佩, 张婴, 等.抗菌药无临床研究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 2004;84 (22) :1857~1862
[6]Fagon JY, Chastre J, Domart Y, et a1.Nosocomial peneumania in patients receiving continuous mechanical venmlation[J].Am Rey Respir Dis, 2004;139 (4) :877
[7]杨国辉, 丁可峰.免疫功能测定及免疫干预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的临床意义[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3;30 (8) :1615~1618
[8]Ambrosin N.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in acute respiratory failre[J].Eur Res J, 2003;9 (4) :795~807
[9]李朝芝, 夏瑗瑜, 李相友.胸腺肽对多脏器功能衰竭合并严重感染者细胞因子的影响[J].临床内科杂志, 2005;13 (22) :487~488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 篇7
乙型病毒性肝炎 (以下简称乙肝) 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传染病之一, 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的有效手段。自20世纪90年代将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以来, 我国使用多种乙肝疫苗对婴幼儿进行预防接种, 取得良好收益。在国家尚无统一的加强免疫程序情况下, 选用何种剂量乙肝疫苗加强接种已成为困扰基层疾控人员的一大难题。为比较不同剂量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及评价加强免疫的免疫持久性, 笔者选用国内广泛使用的2种乙肝疫苗, 对婴儿期已完成基础免疫的5岁以上儿童进行加强免疫, 通过开展随访研究, 为国家制定乙肝疫苗加强免疫策略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仙居城区范围内整群抽取小学、初中、高中各1所, 再从每个年级随机抽取2个班级, 选择周岁内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但未进行加强的5周岁以上学生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划分为5~, 8~, 11~, 14~16岁4个年龄组, 对符合纳入条件的对象采集静脉血3 mL, 检测HBsAg、抗-HBs、抗HBc。剔除HBsAg和 (或) 抗HBc阳性者。
1.2 方法
以班级为单位对研究对象分别接种5 μg酵母乙肝疫苗、20 μgCHO乙肝疫苗, 其中抗-HBs阳性者接种1剂次, 结束观察。抗-HBs阴性者按0, 1, 6程序接种3剂次, 分别于完成3针次1月、1 a后采集静脉血3 mL检测抗-HBs。5 μg乙肝疫苗批号为20071223 (1-9) , 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股份公司生产;20 ugCHO乙肝疫苗批号为200802A21 (01-05) ,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公司生产。
1.3 标本采样与检测
采集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3 mL, 分离血清, -70 ℃冷藏送浙江省疾控中心, 省中心统一委托杭州市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完成检测。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HBsAg、抗-HBs、抗-HBc, HBsAg、抗-HBs检测结果不相符者重新检测;标本抗-HBs≥1 000 IU/L者稀释检验, 15 000 IU/L者不再稀释检验。
1.4 判定标准
应用美国ABBOTT公司ARCHITETi2000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 HBsAg判定标准为S/N≥0.05 IU/L为阳性;抗-HBs判定标准为≥10 IU/L为阳性;抗-HBc判定标准为≥1 IU/L为阳性。
1.5 统计分析
采用EpiData软件建立和录入数据库, 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接种5 μg乙肝疫苗组入选321人, 免疫后1月完成采血321人, 免疫后1 a完成采血285人;接种20 μg乙肝疫苗组入选326人, 免疫后1月完成采血326人, 免疫后1 a完成采血289人, 两组人员的性别比在入选和免疫后1 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08, 0.55, P值均>0.05) , 4个年龄段构成比在入选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0.0, 0.16, 0.02, 0.06, P值均>0.05) 。
2.2 总体抗-HBs阳性率比较
加强免疫前、免疫后1月、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9.92%, 99.54%, 92.34%, 三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χ2=577.73 , P<0.01) 。接种5 μg乙肝疫苗组免前、免疫后1月、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6.73%, 99.07%, 90.18%;接种20 μg乙肝疫苗组免前、免疫后1月、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分别为53.07%, 100.00%, 94.46%, 两两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见表1。
2.3 不同性别儿童2种疫苗免前、免疫后1月、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比较 接种5 μg乙肝疫苗组男性免前、免疫后1月、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与接种20 μg乙肝疫苗组男性免前、免疫后1月、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比较, 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32, 0.59, 2.58, P值均>0.05) 。接种5 μg乙肝疫苗组女性疫前、免疫后1月、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与接种20 μg乙肝疫苗组女性疫前、免疫后一月、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1.21, 0.52, 1.30, P>0.05) 。见表1。
2.4 两种疫苗加强后抗-HBs阳转率比较
免前抗-HBs阴性儿童使用两种疫苗加强接种3针后1月抗-HBs阳转率分别为86.15%, 86.90%,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8, P>0.05) , 见表2。
3 讨论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和控制乙型肝炎的有效手段, 自推行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预防策略, 特别是2002年纳入计划免疫以来, 新生儿得到了广泛的免疫接种, 并取得显著效果。据2006年全国乙肝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 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已低于1%, <15岁人群的乙肝表面抗原 (HBsAg) 阳性率显著低于15~59岁人群[1]。但是, 对于已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儿童是否需要加强接种一直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 未检测到保护性抗体也未发现HBV感染率上升的趋势, 因此免疫后12 a无需加强免疫[2], 也有人从乙肝病毒携带率与免疫后间隔时间相关性角度进行分析, 认为有必要进行加强免疫[3,4]。本次调查显示, 仙居县免疫后5~16 a儿童抗-HBs总体阳性率为49.92%, 检测结果与陈永弟等报道结果相似[5,6], 说明完成基础免疫5 a后, 人群保护性抗体下降明显。同时, 对抗-HBs阴性者按0, 1, 6程序分别接种3剂次疫苗, 2种疫苗加强免疫前、免疫后1个月和免疫后1 a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免疫后1个月, 人群抗-HBs总体阳性率迅速上升, 免疫后1 a略有下降。使用5 μg和20 μg乙肝疫苗进行加强免疫1个月后和1 a后抗-HB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月后阳转率也无差别。宁波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 新生儿接种不同种类乙型肝炎疫苗具有相同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但是, 接种10 μg疫苗效果更好[7];蒋征刚等[8]也报道10 μg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效果优于5 μg、20 μg及甲乙肝联合疫苗。另外, 对成人的乙肝疫苗接种进行研究结果认为, 20 μgCHO乙肝疫苗对成人具有较好的免疫效果[9], 并且20 μgCHO乙肝疫苗有较好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是成人免疫的最佳剂量[10]。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完成乙肝疫苗基础免疫后5 a左右应进行加强免疫, 从成本效益考虑[11], 没有必要盲目选用大剂量乙肝疫苗, 可以选用5 μg或者10 μg乙肝疫苗。对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成人可以考虑选用20 μgCHO乙肝疫苗。
志谢 仙居县疾控中心免疫规划科及检测中心同仁共同参与此次调查, 在此一并感谢。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14-17.
[2]沈立萍, 张爽, 王锋, 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酿酒酵母) 免疫12年保护效果及持久性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2, 18 (1) :1-5.
[3]陈衡平, 周爱民, 王仁元, 等.宁波市实施乙型肝炎疫苗计划免疫后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血清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1, 22 (3) :184-187.
[4]KAOJT, WANGJH, HUNG CH, et al.Long-term efficacy of plasma-de-rived and recombinant hepatitis B vaccines in a rural township of Cen-tral Taiwan[J].Vaccine, 2009, 27 (2) :1858-1862.
[5]陈永弟, 梁晓峰, 姚军, 等.5岁以上儿童5μg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 加强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3 (2) :84-87.
[6]翟如芳, 安建会, 邢秀生, 等.重组乙型肝炎疫苗 (酵母) 免疫后10年的效果研究[J].中国计划免疫, 2007, 13 (1) :8-11.
[7]周绍英, 边国林, 马瑞, 等.新生儿接种不同种类乙型肝炎疫苗安全性和免疫应答的研究[J].中国疫苗和免疫, 2012, 18 (1) :26-30.
[8]蒋征刚, 陈恩富, 李倩, 等.一剂次不同剂量乙肝疫苗加强免疫效果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 2011, 23 (6) :1-4.
[9]章一丰, 陈奇峰, 王吉玲, 等。成人20微克重组 (CHO细胞) 乙肝疫苗免疫效果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 2007, 19 (6) :4-5.
[10]刘重程, 唐雅清, 王瑞琴, 等。不同剂量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成人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12, 13 (9) :701-703.
不同剂量免疫球蛋白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3月-2010年3月在我院住院的符合川崎病的诊断标准[4]的患儿63例, 年龄6个月~6岁, 其中男35例, 女28例。随机分为A组32例和B组31例, A组男18例, 女14例;B组男16例, 女15例。2组在性别、年龄及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A组给予丙种球蛋白 (IVIG) 0.4g·kg-1·d-1, 连用5d, B组给予IVIG 2g·kg-1·d-1用1d, 2组同时服用阿司匹林30~50mg·kg-1·d-1, 分3次服用, 热退后改为3~5mg·kg-1·d-1, 一次服用, 至临床症状消失、血沉、血小板等指标恢复正常, 如无冠状动脉异常, 一般在发病后6~8周停药, 若有冠状动瘤者, 应长期服用阿司匹林3~5mg·kg-1·d-1, 直到动脉瘤消退或更长。
1.3 观察指标
观察治疗前后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肿大淋巴结消退时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用药前和用药后 (2周) 作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于病程第1、3、6、9及12个月随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四度: (1) 正常 (0度) :冠状动脉无扩张。当冠状动脉内径大于同年龄阶段正常值 (3岁以下<2.5mm, 3~9岁<3mm, 10~14<3.5mm) , 冠状动脉内径与主动脉根部内径之比值不受年龄影响, 各年龄组均<0.3。 (2) 轻度 (Ⅰ度) :瘤样扩张明显而局限, 内径<4mm。 (3) 中度 (Ⅱ度) :可为单发、多发或广泛性, 内径为4~7mm。 (4) 重度 (Ⅲ度) :巨瘤内径>7mm, 多为广泛性, 累及1支以上[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期疗效
B组退热时间、球结膜充血、手足硬肿及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均短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A组比较, *P<0.05
2.2 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
患儿均于病程第1、3、6、9及12个月随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 A组发生冠状动脉损害8例 (25.00%) , B组发生2例 (6.45%) , B组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率低于A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川崎病 (KD) 临床表现为持续发热5d以上, 常见双侧结膜充血、口唇潮红, 有皲裂或出血, 见杨梅舌, 手足硬肿, 手掌和足底早期出现潮红, 10d后出现特征性指趾端大片状脱皮, 并伴有皮疹及颈部非化脓性淋巴结肿大 (直径大约1.5cm) , 其他症状往往出现心脏损害, 发生心肌炎、心包炎和心内膜炎的症状。
本病病因未明, 近年研究表明本病在急性期存在明显的系统性免疫激活, 急性期外周血T细胞亚群失衡, CD4增多, CD8减少, CD4/CD8比值增加, 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活化状态, CD4分泌的淋巴因子增多, 促进B细胞多克隆活化、增值和分化为浆细胞, 导致血清Ig M、Ig A、Ig G、Ig E升高, 活化T细胞分泌高浓度的白细胞介素 (IL-1、4、5、6) 、γ-干扰素 (IFN-γ) 、肿瘤坏死因子 (TNF) , 这些淋巴因子、活性介素均可诱导内皮细胞表达和产生新抗原;另一方面又促进B细胞分泌自身抗体, 如抗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及抗心磷脂抗体等, 从而导致内皮细胞溶解的细胞毒性作用, 内皮细胞损伤发生血管炎。IL-1、IL-6、TNF增高尚可诱导肝细胞合成急性反应性蛋白质, 如C反应蛋白、α1抗胰蛋白酶、结合珠蛋白等, 引起本病急性发热反应。目前认为本病为易感患者对多种感染病原触发的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4]。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改善川崎病急性期症状, 减少冠状动脉瘤机制可能为: (1) 促进外周血淋巴细胞凋亡的发生[5]; (2) 可能提供某种特异的抗体, 作用于目前尚未清楚的致病病原体或毒素, 能起中和反应对抗毒素; (3) 阻滞血小板黏附、聚集, 防止血栓形成; (4) 可使可溶性循环免疫复合物转为不溶性后被吞噬细胞吞噬、转移, 从而抑制Ⅲ型变态反应; (5) 可与免疫复合物竞争血管上的FC受体, 阻断血管炎症反应; (6) B淋巴细胞活性增加, 丙种球蛋白起负反馈作用而抑制抗体的产生[6]。
本研究采用IVIG 2g·kg-1·d-1单次静脉注射, 其效果无论在发热、黏膜充血、手足肿胀、肿大淋巴结消退时间以及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上, 都优于IVIG 0.4g·kg-1·d-1连续5d给药, 因此, 早期大剂量静脉注射IVIG及口服阿司匹林是首选方案, 能迅速、有效地缓解症状, 减少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 杜立中.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98-201.
[2] 陈玺, 徐尔迪, 肖延风.不同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预防作用[J].中国全科医学, 2009, 12 (6) :493-495.
[3] Winterberg DH.Kawasaki syndrome, still a mystery[J].Ned Tijdschr Tandheelkd, 2007, 114 (10) :436-439.
[4]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堂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98-705.
[5] 易岂健, 杨锡强, 李术容, 等.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机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1998, 13 (2) :63-65.
相关文章:
不同剂量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有效性02-19
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口腔助理医师组织病理学:牙髓塑化治疗注意事项考试题02-19
江苏省2016年上半年口腔执业医师药理学:雌激素类药及抗雌激素类药试题02-19
2015年上半年江苏省口腔助理医师外科学:口腔念珠菌病考试题02-19
北京2017年上半年执业兽医师寄生虫试题02-19
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02-19
对比分析不同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儿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效果02-19
不同剂量水平02-19
不同剂量甘露醇02-19
不同剂量尼莫地平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