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血清因子(精选十篇)
相关血清因子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HCC患者50例,男41例,女9例。均经临床及影像学检查(CT、B超)及术后病理证实,术前取血。LC患者54例,男42例,女12例,根据门脉高压及肝细胞合成功能减退(低蛋白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明确诊断。CH患者38例,男29例,女9例,根据2000年10月西安第十届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议通过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确诊。并以HBsAg为阴性,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的36例查体者为正常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9例。
1.2 标本处理
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待血液凝固后分离血清,置-20℃冰箱保存。
1.3 血清HGF检测
试剂盒由上海博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进行操作。
1.4 统计学处理
各组间HGF含量的比较采用Mann-Whitncy作秩和检验,HGF水平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用Spearman法作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肝病患者血清中HGF的表达
LC、HCC、CH和正常对照组血清HGF的水平见表1。
*与LC组比较,P<0.01;△与HCC组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1
2.2 对LC组患者根据Child分级分层比较发现,血清HGF水平与LC分级相关,见表2。
*P<0.001,#P<0.01,与C级比较
2.3 血清HGF水平和其他临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
仅发现HGF与凝血时间的相关性(LC:r=0.377,P<0.01;HCC:r=0.389,P<0.01;LC+HCC+CH:r=0.418,P<0.01)。在HCC中,未发现血清HGF水平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有任何相关。
3 讨论
肝细胞生长因子(heoatocyte,growth factor,HGF)又称扩散因子(Scatter factor,SF),最初是从血浆和血小板中纯化获得,被认为是一种刺激肝细胞生长增生的有丝分裂原,对肝切除或化学损伤后的肝再生起重要作用。
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定位于人7号染色体的长臂上(7-q21.1),长约70 kb,由18个外显子和17个内含子组成,HGF是最重要的肝再生介质之一,其受体c-Met为酪氨酸激酶型受体。HGF是一种刺激肝细胞增生的因子,它与成纤维细胞分泌的扩散因子(SF)相同。HGF/SF与细胞膜相应受体c-Me结合,将信号传入细胞内,通过作用其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同细胞的生长、分化、血管生成等密切相关。其生物学功能主要是刺激并诱导包括肝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等多种细胞的生长、迁移和形态发生改变,在胚胎生长、组织形成中都有重要作用。近年报道,其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也有重要作用[2,3,4]。
在肝脏,HGF主要由肝间质细胞分泌,能刺激肝细胞的生长。CH、LC和HCC是肝脏的一组重要疾病,在国内的发病率很高,LC的主要病理变化是肝细胞持续性变性、坏死,并在其基础上出现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和肝细胞的结节状再生。笔者检测LC患者血清HGF含量,发现其远高于正常值,并发现HGF含量与LC病变程度有相关性,LC病变程度越高,其HGF含量越高,差异有显著性。LC患者血清中HGF增高很可能是由于肝间质细胞增生,HGF分泌增加所致。肝纤维化时血清HGF升高的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间质细胞对HGF的合成增加;(2)肝实质细胞对HGF的表达被启动;(3)慢性肝炎受损的肝细胞、内皮细胞使血小板凝聚释放更多的HGF;(4)HGF的灭活减少。目前除具有创伤性的肝活检外,血清学检查中仅有Ⅲ型前胶原氨端肽(PⅢNP)和透明质酸(HA)尚可用于LC的诊断,但仍不能对肝功能代偿期的早期LC进行诊断。在本文中,LC Child A级患者血清HGF含量的中位数为54.62 pg/m,如果以最佳临界点14 pg/m为界的话,两者之间有很大空间,提示血清HGF有诊断早期LC的可能。当然,这种推测还需要通过与肝活检对照后才能做出定论。
未发现血清HGF含量与肿瘤大小、病理分级等相关。尽管有报道认为,HGF的受体c-Met在多种肿瘤中有高表达,并可作为预后指标,但本文结果提示,血清HGF浓度并不是HCC很好的标记。在HCC中可能是HGF受体的表达更具有决定性。各方面实验结果显示,HGF受体c-Met在HCC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周组织,而其表达高的患者其5年生存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5,6]。
本文结果显示,CH患者的血清HGF水平也有上升。虽然CH患者不具备LC的临床表现,但炎症活动时已造成肝细胞损伤,从而刺激间质细胞分泌HGF。或许部分患者已进入LC的早期阶段,但临床上尚未出现症状。
摘要:目的:评价血清中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与肝硬化、肝癌和慢性肝炎的关系,探讨血清HGF水平作为肝脏疾病临床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固相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HGF的水平。结果:肝硬化患者的HG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癌(HCC)和慢性肝炎(CH)患者的H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HGF水平检测可作为肝脏疾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价值指标。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肝脏,2000,5(10):257-263.
[2]Cao B,Su Y,Oskarsson M,et al.Neutralizing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hepatocyte growth factor/scatter factor(HGF/SF)disply antitumoractivity in animal models[J].Proc Ncad Sci USA,2001,98(126):7447-7448.
[3]Atabey N,Gao Y,Yao Z J,et al.Potent blockade of hepatocyte growthfactor stumulated cell motility,matrix invasion and branchingmorphogenesis by antagonists of Grb2Src homology2domin interaction[J].J Biol Chem,2001,276(15):14308-14313.
[4]Furge K A,Zhang Y W,Vande W G F.Met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enhanced signaling through adapter proteins[J].Oncogene,2000,19(21):5582-5589.
[5]Ueki T,Fujimoto J,Suzuki T,et al.Expression of hepatocyte groethfactor and its receptor e-met pyotooncogene in hepatocellularcercinoma[J].Heaptology,1997,25(89):862-866.
相关血清因子 篇2
对山西沙尘天气与蒙古国的降水、我国北方积雪日数、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和表征气候异常变化信号的大气-海洋环流因子SOI指数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全球准周期性变化对沙尘天气趋势的主导性作用.得出蒙古国西部前一年降水对山西省的沙尘天气具有较好的指示性;青藏高原前一年冬季积雪日数和山西省的年沙尘日数呈较好的`负相关性;当前冬青藏高原积雪日数多时,山西省少沙尘,反之,多沙尘.就我国北方特别是山西省上游地区的积雪日数而言,指示性比较强的区域分布在内蒙古、甘肃、新疆.这些区域内某些站点前一年冬季的平均积雪日数多时,山西省少沙尘,反之,多沙尘.此外,山西沙尘还与SOI指数有显著的滞后2 a的正响应关系,与SOI有滞后两年正相关的站点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和东北部.在要素相关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各类因子制作了山西省沙尘预测模型,以期为沙尘天气的短期预测工作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作 者:刘瑞兰 任国玉 吴占华 LIU Ruilan REN Guoyu WU Zhanhua 作者单位:刘瑞兰,吴占华,LIU Ruilan,WU Zhanhua(山西省朔州市气象局,山西,朔州,036001)
任国玉,REN Guoyu(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北京,100081)
相关血清因子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胃癌组34例,男28例,女6例,年龄51~70岁,平均62岁,均为住院患者,经内镜、病理和(或)手术确诊。28例健康体检者,男18例,女10例,年龄45~65岁,平均59岁,作为正常对照组。
1.2标本收集
上述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胃癌术后标本均为半年后无复发者。上述标本分别离心,分离血清,置于-16 ℃冰箱保存备检。
1.3hEGF测定
上述标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药盒由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胃肠实验室提供,由专人按说明书规定进行操作,制成标准曲线并求得测定值。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x±s)表示,组间差异的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
2结果
血清EGF含量(μg/L)胃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2表明早期胃癌患者与进展期胃癌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EGF是Cohen等[3]于1959年首次在动物体内发现的,具有促进细胞有丝分裂、刺激细胞DNA合成及调节细胞防御等生理功能,广泛表达于表皮细胞和基质细胞、部分神经胶质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在调节细胞生长和组织修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信号系统所引起的细胞效应包括细胞增殖、迁移、黏附等多个环节。当机体发生肿瘤时往往发现EGF的过度表达。EGF的高表达,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血管生成、黏附、侵袭和转移,抑制肿瘤细胞的凋亡。近年来,有研究发现,EGF对正常组织的生长发育以及胃癌细胞本身的生长都有促进作用。王盛乾的研究指出,hEGF在早期胃癌、正常胃黏膜及良性病变中无免疫活性,而对进展期胃癌的癌细胞则有强烈的增殖活性[4]。同时也有免疫组化法研究证实,EGF和EGFR均阳性的胃癌患者,其恶性程度高,认为EGF及其受体共同表达提示胃癌预后较差[5]。还有学者进一步研究,将人胃癌异体移植于裸鼠时,移植成功的裸鼠胃癌组织EGF表达均呈阳性,同时供体阴性者也难以成功[6] ,其机理可能与EGF的刺激EGFR磷酸化、诱导c-fos、c-myc和erbb-2致癌基因等作用有关[7];近年来,有多篇文献[8-14]报道EGFR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的高表达,不同研究所得到的表达率基本在40%~65%之间,而对照组正常胃黏膜组织EGFR无阳性表达,可以认为EGFR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很低,而在胃癌组织中存在着高表达。
本组资料表明,EGF含量的均值在肿瘤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在肿瘤组内部进展期胃癌又明显高于早期胃癌等。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肿瘤细胞也可产生和分泌EGF,并可通过以上所述的作用加速肿瘤生长[15]。本组资料中,经手术证实进展期胃癌28例,早期胃癌6例,研究结果表明,在侵润性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进展期胃癌组EGF的含量高于早期胃癌组,此与国内外报道相一致[5,16]。且在进一步研究中发现,胃体部癌与胃窦部癌血清hEGF含量之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hEGF含量不能作为鉴别肿瘤部位的依据。此外,有研究资料表明,EGF水平较高组和对照组其5年生存率的比较有明显差异性[17]。本研究对患者进行行了18个月的随访,虽然时间较短,但也可发现EGF水平较高组的远期生存率低。因此,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胃癌组织EGF的测定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一项指标。胃癌组织内EGF产生的机制及其升高的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Tahara E. Growth factors and oncogenes in human gastrointestinal carcinomas[J]. Cancer Res Clin Oncol, 1990, 116(2): 121-131.
[2] Kajikawa K. Express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n human tissues. Immunohistochemical and biochemical analysis[J]. Virchows Arch A Pathol Anat Histopathol, 1991, 418(1): 27-32.
[3] Cohen S, Carpenter G.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isolation and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roperties [J]. Proc Natl Acad Sci USA,1975 , 72(4): 1317-1321.
[4] 王盛乾. 人表皮生长因子在胃癌中表达的意义研究[J]. 中华病理学杂志, 1994, 23(1): 46.
[5] Tokunaga A, Onda M, Okuda T, et al.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EGF receptor, and c-erbB-2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J]. Cancer, 1995, 75(Suppl 6): 1418-1425.
[6] Yanagihara K,Kamada N, Tsumuraya M, et al. Establish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human gastric scirrhous carcinoma cell line in serum-free chemically defined medium [J]. Int J Cancer, 1993, 54(2): 200-207.
[7] Yasui W, Takekura N, Kameda T, et al. Effect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on rat stomach carcinogenesis induced by N-methyl-N’-nitro-N-nitrosoguanidine [J].Acta Pathol Jpn, 1990, 40(3): 165-171.
[8] Matsubara J, Yamada Y, Hirashima Y, et al. Impact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type 1 receptor,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and HER2 expressions on outcom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J]. Clin Cancer Res, 2008, 14(10): 3022-3029.
[9] 陈锦章, 郑航, 陈斌, 等. VEGF、HER-2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08, 28(4): 617-619.
[10] 王国栋, 李侠, 王连聪, 等.胃癌组织EGFR和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J].实用肿瘤杂志, 2009, 24(1): 34-39.
[11] Nicholson RI, Gee JM, Harper ME. EGFR and cancer prognosis[J]. Eur J Cancer, 2001, 37(4): 9-15.
[12] 凌斌勛, 陈环球, 徐新字, 等. C-erbB-2和EGFR在胃癌中的表达[J]. 江苏医药, 2009, 35(1): 17-l9.
[13] Kim MA, Lee HS, Lee HE, et al. EGFR in gastric carcinomas: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rotein overexpression and high gene cop number[J]. Histopathology, 2008, 52(6): 738-746.
[14] Lieto E, Ferraraccio F, Orditura M, et al.Expression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 and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indicator of worse outcome in gastric cancer patients[J]. Ann Surg Oncol, 2008, 15(1): 69-79.
[15] Cutry AF, Kinniburgh AJ, Krabak MJ, et al. Induction of c-fos and c-myc proto-oncogene expression by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 is calcium-independent [J]. J Biol Chem, 1989, 264(33): 19700-19705.
[16] 刘光明,姜若兰,郑永贵.胃癌病人血、尿和唾液中人表皮生长因子的变化[J]. 中华消化杂志, 1996, 16(2): 79.
[17] Onda M, Tokunaga A, Nishi K, et al. The correla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with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in human gastric cancer [J]. Jpn J Surg, 1990, 20(3): 269-274.
(收稿日期:2012-01-21)
相关血清因子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2012年6月-2014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慢性宫颈炎患者216例, 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8例。试验组年龄24~51 (37.5±12.6) 岁, 病程3~9 (4.7±2.5) 月。对照组年龄24~51 (37.3±12.5) 岁, 病程3~9 (4.6±2.7) 月。2组患者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结合患者临床表现、体格检查, 经宫腔镜检查和血生化检验, 并根据慢性宫颈炎诊断标准确诊;患者符合黄柏胶囊、克拉霉素治疗适应证, 无过敏现象;患者病程>2个月;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 同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患者属于阴道炎、盆腔炎等妇科生殖系统其他炎性反应性疾病或急性宫颈炎。患者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 不适合上述药物治疗;患者近期 (1个月内) 已接受其他药物治疗;患者存在肝肾功能不全、心肺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紊乱等内外科基础疾病。
1.3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给予保妇康栓 (海南碧凯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1.74g/枚, 国药准字Z46020058) , 于月经期结束后使用, 每天1次, 每次1枚, 入睡前清洗干净外阴后放置于阴道深处, 待下次月经来潮时停用。克拉霉素片 (济南利民制药有限责任公司, 0.25g/片, 国药准字H20083810) , 每天2次, 每次2片 (0.5g) 。试验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给予黄柏胶囊治疗 (广东罗浮山国药股份有限公司, 1g, 国药准字Z19983121) , 每天3~4次, 每次3~4粒 (3~4g) 。
1.4 血清学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2组患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2ml, 静置30min后以2000r/min离心15min制取血清标本。根据放射免疫分析法, 采用SOD RIA Kit仪 (上海放射免疫分析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检测血清SOD值;根据微粒子酶免疫法, 采用美国亚培公司AXSYM化学发光分析仪检测血清hs-CRP;根据酶联免疫吸附法, 采用美国Biosite公司Triage meter plus诊断仪检测血清TNF-α。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变化差异。
1.5 诊断标准
《妇产科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版) 慢性宫颈炎诊断标准为: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增多, 以脓性黏液血混合物为主;外阴有瘙痒或灼热感, 主要由阴道分泌物刺激所致。辅助检查:阴道分泌物涂片检查, 白细胞>10/HP, 子宫颈管分泌物涂片并经革兰染色观察发现中性粒细胞>30/HP, 并除外阴道炎等其他生殖系统炎性反应疾病[3]。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试验组患者血清SOD、hs-CRP和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近,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水平均呈降低趋势, 且试验组各项指标降低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慢性宫颈炎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杆菌及厌氧菌感染, 病原菌长期体内感染与机体相互作用可致持续性慢性炎性反应刺激, 导致体内炎性因子水平持续高于正常水平。因此治疗时动态检验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有助于预测和评估病情变化及转归[4,5]。
SOD是一项重要的炎性反应指标, 可反映氧自由基的含量, 及时清除过量氧自由基, 有效避免自由基的氧化损伤, 但持续炎性反应往往导致氧自由基产生过多, SOD含量过高。hsCRP稳定性好, 受性别、年龄、饮食和昼夜节律影响小, 其水平异常可反映机体长期炎性反应程度;TNF-α作为巨噬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 主要参与抗肿瘤作用和机体免疫功能的调节, 其水平升高预示着机体持续存在炎性反应和损伤反应并激活其参与修复。
黄柏胶囊主要成分为中药黄柏, 其常规中医治疗作用为泻火除蒸, 清热燥湿, 解毒疗疮, 多用于黄疸、湿热、泻痢、白带以及热痹、热淋等症, 是中医治疗慢性宫颈炎常用药物组分。此外,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黄柏重要成分小蘖碱具有抗菌、收敛和消炎作用, 联合宫颈炎治疗常用抗生素克拉霉素, 可有效发挥宫颈炎抗感染和消炎作用[6,7]。试验组采用黄柏胶囊联合克拉霉素治疗, 患者炎性反应得到有效控制, 血清SOD、hs-CRP和TNF-α水平自然下降并恢复正常水平。
参考文献
[1] 丁红涛, 颜瑜.中药黄柏粉配合红霉素治疗72例子宫颈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3, 12 (4) :28-29.
[2] 洪泽华, 王烈泉, 张女娟,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24) :135-136.
[3] 柳林君.保妇康栓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宫颈炎30例[J].西部中医药, 2013, 26 (9) :4-6.
[4] Carina B, Stellan O, Kenneth P.Mycoplasma genitalium in cervicitis and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 among women at a gynecologic outpatient service[J].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12, 206 (6) :476.
[5] Mohamed E, Aboubakr E, Hesham S, et al.Evaluation of a single-step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premalignant cervical lesion by LEEP[J].Int J Gynecol Obstet, 2009, 107 (3) :224-227.
[6] 蔡玉凤, 叶身林, 吴建敏, 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宫颈炎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 2010, 16 (4) :151-152.
相关血清因子 篇5
关键词:运动生物化学;运动;高脂血症;炎症因子;大鼠
中图分类号:G80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105-05
Effects of swimming under different loads on some inflammatory factors of
blood serum of rats with hyperlipemia
WANG Qing-bo1,LI Jin-hua2
(1.Department of Humen Exercise Science,Fujian Sports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chnical College,
Fuzhou 350003,China;2.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Ningde Teachers College,Ningde 352100,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swimming under different loads on the CRP, IL-6 and TNF-α levels in blood serum of rats with hyperlipemia, the authors randomly selected 10 rats out of 50 male Wistar rats to form a normal control (NC) group and put the rest into a hyperlipemia group, randomly divided the rats in the hyperlipemia group into a hyperlipemia calm control (HC) group, a hyperlipemia with 1-hour aerobic exercise (HE1) group, a hyperlipemia with 2-hour aerobic exercise (HE2) group and a hyperlipemia with one time exhausted exercise (HE3) group after having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a hyperlipemia model, and then measured the CRP level in blood serum of the rats in various groups by means of ELISA, as well as the IL-6 and TNF-α levels in blood serum of the rats in various groups by means of radioimmunoassay. Results: 1) the CRP level in blood serum of the rats in the HC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me of the rats in the NC group (P<0.01); the CRP level in blood serum of the rats in the HE1 group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same of the rats in the HC group (P<0.05), but still higher than the same of the rats in the NC group (P<0.05); 2) the IL-6 level in blood serum of the rats in the HC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me of rats in the NC group (P<0.05); the IL-6 level in blood serum of the rats in the HE3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me of rats in the HC group (P<0.01); 3) the TNF-α level in blood serum of the rats in the HC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me of the rats in the HC group (P<0.05); the TNF-α level in blood serum of the rats in the HE2 group i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me of the rats in the HC group (P<0.01); 4) there is a significant low degree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RP and TNF-α levels: r =-0.460, P =0.008.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in terms of circulative CRP, IL-6 and TNF-α levels, it is not true that the longer the exercise time, the better the hyperlipemia treatment; therefore, long time aerobic exercising at a time is not recommended, not to mention to do such an exercise long enough to reach the fatigue state; the change of the CRP level in blood serum of rates with hyperlipemia caused by exercising may be irrelevant to the IL-6 level.
Key words: exercise biochemistry;exercising;hyperlipemia;inflammatory factor;rats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高脂饮食和缺乏运动已经成为引发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重要原因,这使得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上升。关于AS的发生机制,目前研究的热点是“损伤反应学说”。该学说认为,慢性炎症过程和血脂代谢紊乱是AS的两个主要特点,两者之间通过免疫反应相互联系。本研究通过观察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探讨运动对AS发生、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
1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及分组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50只,7~8周龄,体重200~240 g(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饲养环境为室温22~25 ℃,相对湿度40%~60%,自然光照,通风良好,分笼饲养。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抽取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其余为高脂血症模型组,正常对照组给予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饲料(购自中国医科大学实验动物部),其余大鼠给予高脂饲料。高脂血症模型复制成功后,再将高脂血症大鼠随机分成高脂血症安静对照组(HC)、高脂血症1 h有氧运动组(HE1)、高脂血症2 h有氧运动组(HE2)、高脂血症一次力竭运动组(HE3)。
1.2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的建立
分组后第3天起给予高脂组大鼠高脂饲料[1](质量分数为1%胆固醇、5%猪油、0.35%胆酸钠、0.61%丙基硫氧嘧啶、93.04%基础饲料)。于高脂饲养第21天时各组大鼠禁食12 h,眼眶内眦静脉取血2 mL,检测血脂,观察高脂血症模型是否复制成功,复制成功标准[2]:高脂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大鼠,且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3]。从表1可以看出,高脂组大鼠高脂饮食21 d后,其血清TC、TG以及LDL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已超出正常参考值范围[2],这提示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复制成功。
1.3运动方案
NC、HC两组大鼠自由活动,HE1、HE2两组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后第3天采用无负重游泳,适应性训练2周,最初游泳时间为10 min/d,2周内逐渐增加到60 min/d和120 min/d,并维持此运动量,每周训练5 d,共6周。游泳在100 cm×60 cm×80 cm玻璃缸水池中进行,保证每只大鼠的游泳面积在300 cm2以上,水深60 cm,水温(33±1)℃。HE3组前5周自由活动,第6周适应性训练1周,于最后1 d负重游泳至力竭,负重重量为体重的(3±1)%,力竭即刻取材。力竭标准[4]:大鼠沉入水中经10 s仍不能回到水面。
1.4取材
HE1、HE2两组大鼠最后一次游泳后,除HE3组大鼠外所有大鼠禁食12 h(其间自由饮水),HE3组大鼠禁食12 h力竭运动后即刻,用乙醚麻醉后固定,腹主动脉取血,4 ℃ 3 000 r/min离心10 min提取上清液,用以检测各项指标。
1.5指标的检测
采用PAP法测定甘油三脂和总胆固醇,直接法测定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双抗夹心ELISA法测试CRP,放射免疫分析法测试IL-6和TNF-α,试剂盒均购自北京尚柏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6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全部数据用SPSS15.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高脂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间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高脂血症各组间均值差异的显著性检验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q检验)进行处理,各指标间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显著性水平取P=0.05。
2结果及分析
实验中意外死亡5只大鼠,另外排除7只有外伤的大鼠,共有38只大鼠参与数据统计,其中NC组6只,其余各组均为8只。
2.1各组大鼠血清CRP质量浓度的比较
从表2可看出HC组大鼠血清CRP质量浓度显著高于NC组(P<0.01),HE1组显著低于HC组(P<0.05),但仍明显高于NC组(P<0.05);HE2组与HC组比较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HE1组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上升趋势,仍明显高于NC组(P<0.05);HE3组与H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有升高趋势。
2.2各组大鼠血清IL-6质量浓度的比较
从表1看出HC组大鼠血清IL-6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NC组(P<0.05),HE1及HE2两组与HC组比较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2组与HE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3组非常显著高于HC组(P<0.01)。
2.3各组大鼠血清TNF-α质量浓度的比较
从表2可看出HC组大鼠血清TNF-α的质量浓度显著高于NC组(P<0.05),HE1及HE3两组与HC组比较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2组非常明显高于HC组(P<0.01)。
2.4高脂各组血清CRP、IL-6、TNF-α质量浓度的相关性
对高脂各组血清CRP、IL-6、TNF-α质量浓度两两进行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RP与IL-6之间以及IL-6与TNF-α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只有CRP与TNF-α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460,P=0.008)。
3讨论
3.1高脂血症大鼠血清CRP、IL-6以及TNF-α质量浓度的变化
近年研究证明,AS不仅是简单的脂质沉积性疾病,实际上炎症反应也参与了AS斑块的形成,在AS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很重要作用。
本实验中,HC组大鼠血清CRP、IL-6以及TNF-α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NC组,进一步证明高脂血症存在低度慢性炎症反应,CRP、IL-6和TNF-α三者相互诱生、协同作用影响脂质摄入与代谢,参与AS的发生发展,主要机制为长期的高脂血症造成脂质沉着于血管壁而发生,导致血管壁的内皮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浸润,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IL-6、TNF-α等一系列的前炎症因子,血管内皮的损伤也可使TNF-α的释放增加;TNF-α可通过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来介导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5],还可促进IL-6 的释放;IL-6又可直接介导肝脏产生CRP,参与免疫炎症过程促进中性粒细胞的黏附过程,加重细胞损伤;CRP又可诱导许多炎症因子,如IL-6等的合成和分泌,扩大炎性介质的促炎症效应,且可能作为炎症后组织的一个坏死性细胞标志物而成为巨噬细胞攻击的靶点[6]。沉积于AS局部的CRP能诱导一些与致AS密切相关的活性因子的表达,如黏附分子和化学趋化因子[7];CRP还可与脂肪蛋白包括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结合而激活补体系统,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另外,CRP能刺激氧自由基的生成,从而促进ox-LDL的产生,巨噬细胞可识别摄取ox-LDL后转化为泡沫细胞,促进了AS的发展。
3.2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CRP质量浓度影响
有关有氧运动对循环CRP浓度的影响大都倾向于运动能降低循环CRP水平,只有少数研究报道有氧运动对CRP水平没有影响。也有研究报道运动可导致循环CRP升高,目前认为与运动强度过大有关,大强度运动能损伤肌肉,因而导致炎症[8]。Dufaux等人[9]发现每天跑25 km,连续跑4 d后,第3天和第5天CRP升高。Taylor等人[2]和Margeli等人[10]分别在运动员进行160 km长跑和246 km超远距离长跑后,观察到其CRP水平升高。这些变化反映了大强度运动后的急性免疫活化现象,可能与导致炎症过程的骨骼肌损伤有关。
本实验结果显示,6周1 h有氧运动可显著降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CRP;而2 h有氧运动组大鼠血清CRP虽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与1 h有氧运动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上升趋势;这提示,6周1 h有氧运动可以显著改善高脂血症大鼠机体炎症状态,而2 h有氧运动作用不显著,这可能与运动负荷过大,机体不适应有关。一次性力竭运动组大鼠血清CRP与高脂安静对照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有上升趋势。这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运动至力竭导致骨骼肌肌纤维微细损伤,进而导致一系列炎性反应,影响到血清CRP水平,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3.3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IL-6质量浓度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一次性力竭运动能显著升高高脂血症大鼠血清IL-6水平(P<0.01)。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HE1及HE2两组大鼠血清IL-6质量浓度与HC组比较虽有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2组与HE1组比较虽有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HE1和HE2两组大鼠进行了6周游泳训练后,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多项研究曾经推测运动介导的IL-6产生在长期训练后会有适应性的变化,即IL-6对运动的反应减弱。IL-6反应减弱与长期锻练提高肌糖原水平有关,其根据是,以往研究已经证实的“耐力运动促进肌糖原含量升高,而肌糖原升高会明显抑制IL-6产生”[8]。另外,IL-6的部分调控因子P38、Ca2+、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等在耐力训练后会降低对运动的反应[11],这对于IL-6反应减弱也应该有影响。对于运动降脂是否与IL-6有关有待进一步研究。
3.4不同负荷游泳运动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NF-α质量浓度影响
Vassilakopoulos[12]发现,无训练经历健康男性进行70%最大吸氧量运动可以引起血浆TNF-α升高。动物研究也有类似的结果,一次性力竭运动后大鼠血清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13-14],经过9周每次90 min游泳训练的大鼠血清TNF-α含量高于对照组[14]。健康男青年进行180 min 55%最大功率膝关节屈伸运动,血浆TNF-α在运动中没有变化[15]。动物研究还发现经过10周递增负荷游泳运动训练组的大鼠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组[16]。
本研究结果显示,HE1及HE3两组与HC组比较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2组大鼠明显高于HC组(P<0.01)。高脂血症大鼠进行6周1 h的有氧运动,其血清TNF-α虽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高脂血症,高脂血症低度炎症反应使血清TNF-α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经过6周1 h的游泳训练,对高脂血症大鼠炎症反应起到了很好的改善作用,与运动引起血清TNF-α升高的效应相抵消。一次性力竭运动后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NF-α有升高趋势,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这也可能与高脂血症大鼠机体的炎症状态有关。而6周2 h的有氧运动能显著升高高脂血症大鼠血清TNF-α的含量,这可能是因为2 h有氧运动对于高脂血症大鼠来说,运动量过大,机体长期处于一种疲劳状态,造成高脂血症没有得到很好改善,其炎症反应开始加重。
3.5高脂各组血清CRP、IL-6、TNF-α质量浓度的相关性
曾文涛等[17]的研究表明,胆固醇升高糖尿病组血清hs-CRP与IL-6呈显著正相关(r=0.45)。孙新芳等[18]则发现,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发病早期CRP、IL-6、TNF-α三者两两间呈正相关(r=0.53,P<0.05),而在后期相关性则不明显(r=0.12,P>0.05)。
本研究结果显示,CRP与IL-6之间以及IL-6与TNF-α之间不存在相关性,只有CRP与TNF-α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r=-0.460,P=0.008)。这提示运动引起高脂血症大鼠血清CRP、IL-6、TNF-α的变化可能是分别通过不同机制所引起。Dvorakova-Lorenzova A等[19]报道饮食控制与运动结合减重后CRP的降低与血脂变化有关,而与直接介导CRP合成的IL-6无关,但具体机制仍不清楚。高脂血症引起血管壁的改变涉及炎症的级联反应,炎症与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等的产生,补体的激活以及前炎症介质的参与等,再加上运动的影响,其中有很复杂的机制。本研究中,CRP与TNF-α之间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可能是由于在炎症反应中CRP与TNF-α出现变化的时间差异造成,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温进坤,韩梅,杜玮南,等. 一种快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实验方法[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1,21(1):50-52.
[2] Fallon K E,Fallon S K,Boston T. The acute phase response and exercise:court and field sports[J]. Br J Sport Med,2001,35(3):170-173.
[3] 孙敬方. 动物实验方法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7.
[4] 乔玉成. 体育生物科学研究方法与技术[M]. 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出版社,2002:150-151.
[5] 刘金波,邓华聪,葛倩,等. 脂联素对TNF-α介导的血管炎症反应的影响[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8):1697-1699.
[6] Kondo N,Nomura M,Nakaya Y,et al. Association of inflammatory marker and highly 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with aerobic exercise capacity,Maximum oxygen uptak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healthy Middle-aged volunteers[J]. Circ J,2005,69(4):452-457.
[7] Pasceri V,Cheng J S,Willerson J T,et al. Modul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mediated 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 induction in human endothelial cells by anti-atherosclerosis drugs[J]. Circulation,2001,103(21):2531-2534.
[8] Abramson J L,Vaccarino V.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activity and inflammation among apparently healthy middle-aged and older US Adults[J]. Arch Intern Med,2002,162(11):1286-1292.
[9] Rahimi K,Secknus M A,Adam M,et al. Correlation of exercise capacity with high-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in patien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Am Heart J,2005,150(6):1282-1289.
[10] Margeli A,Skenderi K,Tsironi M,et al. Dramatic elevations of interleukin-6 and acute-phase reactants in athletes participating in the ultradistance foot race spartathlon:severe systemic inflammation and lipid and lipoprotein changes in protracted exercise[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5,90(7):3914-3918.
[11] Keller C,Hellsten Y,Pilegaard H,et al. Human muscle cells express Il-6 via a Ca2+-dependent pathway[J]. J Physiol,2002,539(5):376-378.
[12] Vassilakopoulos,Theodoros,Maria-Helena Karatza,et al. Antioxidants attenuate the plasma cytokine response to exercise in humans[J]. J Appl Physiol,2003,94:1025-1032.
[13] 毛丽娟,许豪文. 运动对TNF-α含量及其mRNA的影响[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30-932.
[14] 王平远. 运动对大鼠血清NO、iNOS和TNF-α含量的影响[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42-46.
[15] Steensberg,Adam,Charlotte Keller,et al. IL-6 and TNF-αexpression in,and release from,contracting human skeletal muscle[J]. Am J Physiol Endocrinol Metab,2002,283:E1272-E1278.
[16] Starkie,Sisse Rye Ostrowski,Sune Jauffred,et al. Exercise and IL-6 infusion inhibit endotoxin-induced TNF-α production in humans[J]. The FASEB Journal,2003,17(8):884-886.
[17] 曾文涛,王东,傅茜,等. 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及白细胞介素10的变化[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7):1995-1997.
[18] 孙新芳,宋建良. 老年脑卒中患者急性其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及白细胞介素6含量的变化[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6,25(3):195.
[19] Dvorakova-Lorenzova A,Suchanek P,Havel P J,et al. The decrease in C-reactive protein concentration afte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duced weight redu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plasma lipids,but not interleukin-6 or adiponectin[J]. Metabolism JT-Metabolism: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2006,55:359-65.
相关血清因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9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就诊并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纳入标准: (1)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者; (2) 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Ⅲ级者; (3) 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 (1) 心源性休克及心功能属Ⅰ、Ⅳ级患者; (2) 患有肺、肝、肾、血液及消化道严重疾病的患者; (3) 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4) 精神异常及不愿意配合者。最终选取7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5例, 其中对照组男19例, 女16例, 年龄42~76岁, 平均年龄 (63.4±7.3) 岁。基础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19例, 缺血性心肌病16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3例, 年龄45~75岁, 平均年龄 (65.1±8.2) 岁。基础病因为扩张型心肌病18例, 缺血性心肌病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基本治疗, 口服利尿剂呋塞米片20 mg, 2片/d起始服用, 逐渐加量, 待体重以0.5~1.0 kg/d下降至干重后, 以最小有效剂量长期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马来酸依那普利片2.5 mg, 1次/d起始, 若耐受良好, 每隔1周递增1倍, 直至10 mg, 2次/d;β受体阻滞剂富马酸比索洛尔片1.25 mg, 1次/d起始, 如果耐受性良好, 每隔2周剂量递增1次, 直至静息心率维持在55~60次/min或达到最大剂量10 mg, 1次/d;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片20 mg, 1次/d。若患者仍有心衰症状, 加用地高辛片0.125 mg, 1次/d。用药过程中监测患者肝肾功能、电解质等, 引起不良反应者立即采取对症处理, 并排除研究序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盐酸曲美他嗪片20 mg/次, 3次/d, 三餐时服用。
1.3观察指标[3]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 (1)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 (2) 取患者空腹肘静脉血,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测定IL-6; (3)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MMP-9。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的LVEDV变化
治疗前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 两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IL-6变化
治疗前两组的IL-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两组的IL-6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MMP-9变化
治疗前两组的血清MMP-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经过治疗后, 两组的血清MMP-9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 且观察组效果好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治疗前相比, aP<0.01;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注:与治疗前相比, aP<0.05;与对照组比较, b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 (CHF) 是心血管疾病的终末期表现和最主要的死因, 是由于心肌收缩力下降使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 导致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 同时出现体循环和 (或) 肺循环瘀血的表现。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液体潴留、乏力、疲倦、运动耐量下降、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及咳嗽咳痰、少尿、肾功能损害等[4]。
血清相关因子在CHF发病过程中也发挥一定作用, 促使心肌细胞凋亡, 使心肌缩舒过程失衡, 一定程度上促进心肌重构。已有学者证实[5], CHF患者IL-6水平增高, 也与心力衰竭程度有关。IL-6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肽类物质, 能独立调节心脏功能。本实验中, 观察组加用曲美他嗪后, CHF患者治疗后IL-6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 且比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加明显, 证明曲美他嗪在CHF治疗中, 能有效降低CHF患者血清IL-6水平, 有利于受损心肌的保护与功能改善, 可避免心肌进一步损伤或者重构。研究表明[6], 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s) 主要参与组织细胞外基质降解过程, 具有特异性和高效性。而CHF患者心室重构过程等均与细胞外基质过度破坏有关, 因此, CHF患者MMPs水平明显升高。以上过程被多次证实, 曲美他嗪还可以通过降低MMPs转录水平, 从而逆转心肌梗死区细胞活性, 抑制心室重塑[7]。
综上所述, 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础上, 加用曲美他嗪, 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 有效地改善受损心肌的收缩功能, 延缓甚至逆转心室重塑, 能较好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可以进一步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 观察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 (CHF) 患者的心功能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方法 慢性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70例,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各35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片进行治疗, 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 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容积 (LVEDV)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法测定白介素6 (IL-6) 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 (MMP-9) 。对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治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及治疗后3个月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IL-6、血清MMP-9均小于治疗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曲美他嗪能明显提高心力衰竭治疗效果与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IL-6及血清MMP-9。
关键词:曲美他嗪,慢性心力衰竭,心功能,白介素6,金属蛋白酶-9
参考文献
[1]陈伟伟, 高润霖, 刘力生, 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3概要.中国循环杂志, 2014, 29 (7) :487-491.
[2]胡大一, 黄峻, 马长生, 等.心血管内科学高级教程.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9:102.
[3]张士梅.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血浆脑钠肽和心功能影响.当代医学, 2013, 19 (12) :149-151.
[4]戴晓勇, 杨晓英, 华玮, 等.曲美他嗪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山东医药, 2014, 54 (4) :52-54.
[5]吴艳君, 王俊.白介素-6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重构的关系研究.中华全科医学, 2014, 12 (3) :378-379.
[6]陈炼.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9、10水平的变化.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1) :131-132.
相关血清因子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脓毒症组
我院ICU病房2009年7月~2010年6月收治符合1991年美国胸病医师学会和美国危重病学会(简称ACCP/SCCM)提出的脓毒症诊断标准患者64例,男36例,女28例;平均年龄43岁。其中肺部感染21例,胰腺炎12例,多发伤26例,烧伤6例。并排除恶性肿瘤、风湿、结核、糖尿病,1个月内有特殊治疗史(放疗、化疗、手术及生物制剂等)。
1.1.2 正常对照组
本组28例为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人群,两组性别、年龄、危险因子数(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吸烟等)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1.2.1 标本收集
清晨采集静脉血液,肝素抗凝,静置30 min后,4 000×g离心10 min,分离血浆,-20℃冰箱冻存备检。
1.2.2 血浆脂联素、TN F-α、CR P水平测定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脂联素和TNF-α水平,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CRP的水平。
1.3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分析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包完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注差表示,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χ2分析(one way ANO-VA)和两两比较LSD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法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脓毒症组与对照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各组一般资料见表1。组间年龄、性别、血压(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G)和甘油三酯(TC)水平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2.2 各组血浆脂联素、TNF-α、CRP水平的对比
各组脂联素、TNF-α和CRP的检测结果见表2。可见脓毒症组患者脂联素的水平(4.87±1.83)mg/L较对照组(7.97±3.42)mg/L明显降低,而TNF-α(68.02±10.64)ng/L和CRP(48.23±9.94)ng/L水平相对于对照组的TNF-α(20.14±5.23)ng/L和CRP(8.34±1.21)ng/L明显增高,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注:覮与对照组比较,P<0.05
2.3 脓毒症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TNF-α、CR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脓毒症患者血浆脂联素与TNF-α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见图1,研究对象血浆脂联素与TNF-α水平呈负相关(r为-0.2151,P<0.01);脓毒症患者血浆脂联素与CRP水平的相关性分析见图2,研究对象血浆脂联素与CRP水平呈负相关(r为-0.34,P<0.01)。
3 讨论
脓毒症是感染因素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循环衰竭,是ICU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5]。脓毒症相关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与细菌毒素、炎症因子等引起的细胞毒性,以及微循环障碍所引起的组织缺血缺氧有关,其中炎症细胞浸润及其炎症因子的分泌起着关键作用[7]。脂联素在代谢综合征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2],多项研究显示脂联素能够显著抑制多种促炎因子的作用,因此对于慢性炎性状态的调节具有重要意义[3]。ENGELI等[8]发现肥胖妇女脂联素的水平与体内多种炎症因子,如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6的表达呈负相关。KANTARTZIS等[9]也发现,代谢综合征患者脂联素的水平与E-选择素、IL-6和CRP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本文发现脓毒症患者脂联素的水平明显降低,而炎症因子TNF-α和脓毒症标志物CRP的表达明显增高,进一步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脂联素水平与TNF-α和CRP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脂联素在急性炎症中也发挥着同样重要的作用。
脓毒症患者脂联素水平降低,其机制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脂联素属于一个具有胶原结构域的蛋白家族,与补体因子C1q,表面活性蛋白A,表面活性蛋白-D等高度同源[10]。TSUCHIHASHI等[11]的动物试验结果显示,血浆脂联素的下降与体内LPS的水平密切相关,脂联素与LPS共孵育后形成分子质量更大的蛋白复合物,从而导致脂联素的水平降低。(2)VENKATESH等[12]研究了ICU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ICU患者脂联素水平相对于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其表达水平与体内皮质醇的水平呈正相关,而与CRP的水平呈负相关,提示脓毒症患者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可能与皮质醇存在关联,但其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本研究还发现脓毒症患者脂联素的水平与TNF-α和CRP的表达呈负相关,提示脂联素具有降低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的效应。OHASHI等[13]报道脂联素可以促进单核/巨噬细胞从促炎表型向抗炎表型变化,从而下调TNF-α、IL-6和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的表达。OUCHI等[14]发现,脂联素通过抑制c AMP/PKA介导NF-KB的信号传导,阻止单核巨噬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从而抑制血管炎症反应;另外,脂联素还被发现可直接抑制TNF-α诱发单核细胞吸附及血管黏附分子等的表达[15]。最近本课题组发现,脓毒症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 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活性与脂联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PPARγ已证实具有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并抑制脓毒症发生发展的潜在效应[16]。
相关血清因子 篇8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9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特异性慢性并发症,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为20%~40%,其中8%的患者致盲,其发病率之高,已成为成人致盲的最主要原因[1]。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不断升高以及糖尿病全身治疗的进步带来患者寿命的延长,DR的发病率在逐渐增高,预计到2030年美国将有2500万例,全世界有3亿例DR患者,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
DR的基本特征包括周细胞选择性丧失 ,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通透性增高和新生血管形成。DR的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炎性反应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4,5]。 研究发现,一些脂肪因子如脂联素、瘦素等水平的变化,与DR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中脂联素被认为可延缓DR的发生、发展[6,7]。 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C1q tumor necrosis factor related protein,CTRP)家族作为一类多功能的脂肪因子 ,已被人们发现[8]。 国内外研究表明,CTRP家族与脂联素具有同源性,在多个方面具有类似作用,目前尚无CTRP家族成员与DR关系的研究,因此本研究选取CTRP家族中的2个成员:CTRP3和CTRP9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其在2型糖尿病合并及未合并DR患者中的表达,旨在探讨CTRP3和CTRP9与DR的关系, 为其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内分泌科及眼科住院的无DR的2型糖尿病患者50例为单纯糖尿病组,DR患者60例为DR组。 选取与DR组性别、年龄、体型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正常对照组。 3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2型糖尿病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 对所有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均散瞳后检查眼底, 根据2014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标准判定是否合并DR。 以上3组患者中,均排除既往有高血压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病者。
注: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1.2 方法
所有受检者均进行常规体格检查(身高、体重、血压等)。 计算体重指数(kg/m2)=体重/身高2。 研究对象均隔夜空腹12 h,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15 m L。 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测定均在PUZS-300系列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完成。 糖化血红蛋白(Hb A1c)采用高效液相层析法(HPLC)测定,由日本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ADAMSTMA1c HA-8160) 完成 。 ELISA测定血清CTRP3、CTRP9, 试剂盒购自武汉华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所有受试者均检查视力、眼压及眼底。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 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 组相关观察指标比较
单纯糖尿 病组和DR组的FBG、Hb A1c、TG、TC、LDL -C水平均高 于正常对 照组 ,HLD -C、CTRP3、CTRP9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DR组的病程长于单纯糖尿病组 ,FBG、Hb A1c、TC、LDL-C水平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 ,CTRP3、CTRP9水平均低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见表2。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 < 0.05;与 单纯糖尿病组比较 ,△P < 0.05;DR:糖 尿病视网膜病变 ;FBG:空 腹血糖 ;Hb A1c: 糖 化血红蛋白 ;TG: 三 酰甘油 ;TC: 总胆固醇 ;HLD-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CTRP: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 无数据
2.2 DR患者CTRP3与CTRP9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DR患者CTRP3与CTRP9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 = 0.743,P < 0.05)。
2.3 DR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CTRP3和CTRP9与DR相关,随着CTRP3和CTEP9水平降低,DR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P < 0.05)。 见表3。
注:DR:糖尿病视网膜病变;CTRP:C1q 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
3 讨论
DR是糖尿病特异性的慢性并发症。 由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不足、 患者对慢性并发症知识的匮乏及DR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原因, 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未能定期检查眼底,导致很多患者就诊时已发展至DR中晚期,治疗效果不理想,致盲率高。
目前关于DR的机制尚不明确,有多种因子参与该过程的发生、发展,CTRP家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也开始被人们所关注。CTRP家族由结构高度保守,与脂联素结构类似的一组蛋白组成[8]。 目前认为除脂联素外,CTRP家族至少包括15个成员,即CTRP1~CTRP15,其蛋白结构具有相似性[9]。 CTRP3及CTRP9为其中的标志性蛋白,近期被人们关注。 作为一种主要的脂肪因子,CTRP家族与脂联素具有同源性,并在内分泌代谢、心血管、免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CTRP3及CTRP9均具有降低血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但对于糖尿病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体内的CTRP3及CTRP9水平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
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TRP3和CTRP9水平均降低,表明两者水平下降与糖尿病发生存在相关性。 Petrson等[10]认为,CTRP3可以降低血浆葡萄糖,且这种作用不依赖于胰岛素,而是通过改善糖异生、减少葡萄糖合成而起到降糖的作用,其在肝细胞葡萄糖糖异生过程中主要作用靶点是抑制重要部位蛋白酶的表达,并通过激活蛋白酶B/蛋白磷酸化(Akt)来抑制肝脏糖异生,以进行葡萄糖消耗,从而降低血糖。然而,CTRP3在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降低,故其改善糖异生降低葡萄糖作用减弱,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学指标来解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机制。 Ma等[11]研究发现,腺病毒为中介的基因 转移 , 可扩增肥 胖小鼠血 液循环中 的CTRP9,在不影响体重及食物摄取量的情况下 ,大约可上升40%,在此基础上可检测到小鼠体内血糖及胰岛素水平显著降低,其可能直接通过增加肌肉的葡萄糖摄取,从而起到降低血糖的作用,因此CTRP9在糖尿病患者体内减少, 可能导致糖尿病持续高血糖状态。
本研究结果发现,DR组与单纯糖尿病组相比,血清CTRP3及CTRP9水平均显著降低, 且在校正病程、血脂等因素后,两者与DR之间仍有相关性,提示CTRP3和CTRP9可能与2型糖尿病患者DR相关 ,随着CTRP3和CTEP9水平降低,DR的患病风险显著增加,机制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CTRP3和CTRP9与空腹胰岛素的浓度呈负相关,而与胰岛素敏感性呈正相关[10,11,12],因此推测CTRP水平降低,引起胰岛素抵抗,从而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进而引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 致DR发生。
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DR患者体内过度活化是DR发生的重要因素,TNF-α 通过活化核因子-κB,增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细胞间黏附分子的表达,参与DR的发生、发展[13]。 CTRP3在体内可减少炎症因子,如TNF-α 及白细胞介素-6的分泌,抑制核因子-κB等炎症介质,从而部分抑制糖尿病促炎性状态[14,15]。 此外,核因子-κB的活化可促进凋亡小体的表达,引起视网膜血管周细胞凋亡和无细胞的毛细血管增加,导致视网膜局部循环障碍[16],抑制核因子-κB活化就可以改善循环障碍,延缓DR发生。
3高血糖状态下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源性血管生成活性物质减弱, 导致微血管异常调节和损伤,进而引起DR进展。 CTRP9能够通过脂联素受体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 进而激活内皮细胞中的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一氧化氮合酶, 增加NO的生成[17]。NO是影响微循环血流的重要因子, 可调节微血管的通透性,抑制血小板凝集[18]。 当NO产生减少,其扩张血管、调节血压、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抗血小板凝聚等作用减弱,使NO对糖尿病视网膜微血管并发症的保护作用减弱,加速DR的发生。
4CTRP可通过抑制细胞因子的作用, 使视网膜病理性新生血管减少,减少视网膜内周细胞因缺氧导致退性行变,避免DR发生及发展[19]。 体外研究指出,CTRP9通过激活磷酸腺苷激酶A通路来阻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所诱导的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CTRP3被证实可以减弱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而起到延缓DR进程的作用[20]。
相关血清因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3月~2011年10月于本院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104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52例患者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19~77岁,平均(39.3±4.2)岁;骨折至手术时间为0.5~4.5 d,平均(3.4±0.6)d;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20例,股骨干骨折32例;AO骨折分型:A型患者19例,B型患者21例,C型患者12例。观察组52例患者中,男33例,女19例;年龄19~76岁,平均(39.5±4.1)岁;骨折至手术时间0.5~5.0 d,平均(3.5±0.5)d;骨折部位:胫腓骨骨折19例,股骨干骨折33例;AO骨折分型:A型患者19例,B型患者20例,C型患者13例。两组患者性别比、年龄、骨折至手术时间及骨折部位等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骨折部位和类型进行手术,均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按照常规的交锁髓内钉治疗步骤进行操作:患者麻醉后取手术位,进行血肿及相关切开皮肤操作,将骨折断端充分暴露,进行骨折部位的复位及固定,然后进行扩髓腔,选择合适的髓内钉插入髓腔,在C臂X线机下查看复位情况,复位满意后对创口进行缝合处理。术后两组给予相同的围术期用药及康复治疗,观察组于术后6周拆除一侧的锁钉进行动力化治疗,然后于次日进行功能锻炼,锻炼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对于C型骨折患者可酌情延后进行动力化治疗的时间。对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术后4、8、12周的骨折愈合相关血清因子进行检测及比较,其中术后8及12周为观察组动力化治疗的2及6周。
1.2.2 检测方法
本研究中检测的骨折愈合相关因子包括人骨保护素(OPG)、骨谷氨酸蛋白(BGP)、人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ALP)、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 ICAM-1)及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 VCAM-1)项目。均于患者晨起空腹时采血5 m L,并于采血0.5 h内送检,由检验科资深检验人员进行检测,并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试剂盒为购自厦门慧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人骨保护素ELISA试剂盒、人骨钙素/骨谷氨酸蛋白ELISA试剂盒、人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 ELISA试剂盒、人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 ELISA试剂盒及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ELISA试剂盒。并且均以多次检测的平均值为最终结果。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两组比较显示,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不连、延迟愈合、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骨折愈合相关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OPG、BGP、ALP、s ICAM-1及s VCAM-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8周(动力化2周)及12周(动力化6周)观察组血清OPG、BGP及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 ICAM-1及s 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论
骨折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等不良情况的发生一直是影响骨折治疗效果的重要方面,如何避免这些骨折愈合不佳情况的发生是临床一直以来的研究重点。临床中对于交锁髓内钉治疗骨折并给予动力化治疗的效果虽然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但是较多国内外研究已经基本可以肯定其对于骨折愈合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于骨折的功能恢复也有较高的价值[4,5,6,7]。
临床中较多研究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不仅较多的骨折愈合促进因子对于骨折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反向作用的血清因子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并逐渐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而全方面地了解血清因子对骨折的影响,为完整干预措施地制订提供依据。研究认为OPG、BGP、ALP均是对骨折愈合起着明显促进作用的血清因子,其是在骨折愈合的过程中起着骨调节和修复作用的重要因子,其中,OPG可有效反应成骨蛋白的活跃程度,而BGP、ALP则是反应骨形成活性的有效指标,如其在血清中水平较高则说明成骨活性较高,骨折处于较为明显的愈合状态,骨折愈合状态活跃,骨折修复较快,且表明未存在骨折愈合活性不够的情况[8]。另外,黏附因子方面的s ICAM-1及s VCAM-1则是对骨折愈合极为不良影响的因子,其通过对血循环产生不良影响从而影响骨折部位的血供,较高的s ICAM-1及s VCAM-1水平状态最终可能影响到血液的循环状态,使骨折愈合部位的血供情况受到不良影响,表现为血供较差,最终导致骨折部位愈合不佳的情况发生[9]。
本文中笔者就早期动力化对预防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愈合不佳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其较未早期进行动力化治疗的患者不仅体现在愈合时间的缩短及骨不连发生率、延迟愈合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在改善患者血清OPG、BGP、ALP、s ICAM-1及s VCAM-1水平方面也发挥着明显的作用,主要与动力化治疗促进了骨折愈合的相对活性,使骨折愈合过程得到激化有关,故使骨折得到进一步有效愈合,骨折愈合因子也进一步活化,最终达到预防不良情况发生的目的。
注: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早期动力化对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愈合不佳情况的预防效果非常明显,对影响骨折愈合的血清因子的研究进一步肯定了早期动力化的重要性。
摘要:目的 研究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治疗对骨折患者愈合情况及相关血清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2008年3月~2011年10月本院采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的104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2例。对照组治疗后给予常规干预,而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进行动力化干预治疗。将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骨折愈合相关血清因子进行检测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骨不连发生率、延迟愈合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力化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血清OPG、BGP及AL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sICAM-1及sVCAM-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动力化治疗可促进骨折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的愈合,且其对骨折愈合的相关血清因子也有积极明显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早期动力化,愈合,血清因子,影响
参考文献
[1]刘文庆.人体解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
[2]顾毅.开塞露低压灌肠治疗老年卧床病人便秘的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杂志,2009,7(8):1987.
[3]莫春容,胡丽君,陈希容.盆腔脓肿患儿保留灌肠插管长度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3,10(18):781.
[4]王亚琴.老年患者清洁灌肠的护理进展[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11):23.
[5]莫莉,曾国艳,邓家莲,等.开塞露联合生理盐水灌肠治疗化疗病人便秘30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23(2):344.
医疗损害风险的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 篇10
关键词:医疗纠纷;风险风析;控制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7)12-0122-02
1 材料来源
将云南省划分为以下16个市、地、州进行分析:怒江州,迪庆州,文山州,思茅地区,丽江地区,临沧地区,西双版纳,大理州,曲靖市,昭通地区,红河州,保山地区,楚雄州,玉溪市,昆明市,德宏州。对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云南省市、地、州的医院, 从医学数据库中采集相关数据,对医院内的医疗损害风险做定性定量分析。
2 方法
用SPSS软件对医院内的医疗损害风险做定性定量分析。
2.1 医院科室风险分析
将医院划分为以下十六个科室进行分析:康复医学科,临床病理科,药剂,神经内科,检验科,消化科,呼吸科,泌尿科,麻醉专业,血管科,二科,内科,骨科,妇科,产科,普外科。
(1)相关分析。
对医院的十六个科室:康复医学科,临床病理科,药剂,神经内科,检验科,消化科,呼吸科,泌尿科,麻醉专业,血管科,二科,内科,骨科,妇科,产科,普外科作风险的相关分析。
将风险事故按照医源性医疗事故、医源性非医疗事故、非医源性医疗损害、未定医疗损害分类,将医院的十六个科室对以上四种不同的医疗损害计算相关系数,得到表1。
从表1可以看出:
①神经内科、内科、心血管科、妇科、麻醉专业、普外科和骨科等七个科室与医源性医疗事故发生的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均超过70%,这说明这七个科室发生医源性医疗事故的风险较大。
②产科、普外科、骨科、检验科、二科、妇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麻醉专业等十个科室与医源性非医疗事故发生的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均超过70%,这说明这十个科室发生医源性非医疗事故的风险较大。
③泌尿科、妇科、消化科、产科、普外科这五个科室与非医源性医疗损害发生的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均超过60%,这说明这五个科室发生非医源性医疗损害的风险较大。
(4)在未定性的医疗损害中,普外科、检验科、产科、骨科、二科、妇科、神经内科、消化科、呼吸科等九个科室与未定性的医疗损害相关度较高,相关系数均超过70%,尤其是普外科,与未定性的医疗损害相关的相关系数为93%,这说明这九个科室发生未定性的医疗损害的风险较大,其中普外科发生未定性的医疗损害的风险最高。
2.2 从事故发生原因进行风险分析
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分成:科间协作不力, 科内配合不当,缺乏应急机制,违反操作规程,处置不及时,违反诊疗程序,处置不力,处置不当等八类,对这八种原因所导致的风险后果进行分析。
(1)相关分析。
将医疗事故发生的八种原因和造成的损害后果作相关分析,所得结果如下: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处置不当和处置不及时与医源事故的相关系数较高,分别为0.811和0.754,这说明由于处置不当和处置不及时发生医源性医疗事故的风险最大。
(2)因子分析。
将事故发生的原因按:科间协作不力, 科内配合不当,缺乏应急机制,违反操作规程,处置不及时,违反诊疗程序,处置不力,处置不当等八类,对这八种原因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经过因子旋转后,得到因子得分表。从上述因子得分表可以看出,处置不及时、处置不力和违反操作规程在医疗风险因子上的得分为正值,其余为负值。这说明,由于处置不及时、处置不力和违反操作规程发生医疗损害的风险度较大。
2.3 按人员类别进行风险分析
将医院人员划分为:医类、护类、麻醉师、行政人员、技类、药类、进修生、其他等八类人员,对这八类人员在岗位上所产生的风险进行分析。
(1)相关分析。
对上述八类人员按照医源性医疗事故、医源性非医疗事故、非医源性医疗损害、未定医疗损害分类,将医院的八类人员对以上四种不同的医疗损害计算相关系数,得到表6。
从上表可以看出,医类和护类人员与医源性医疗事故的相关系数较大,分别为0.917和0.777,这说明在医院中,医类和护类人员发生医源性医疗事故的风险较高。
(2)因子分析。
通过建立因子模型,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不同类别的人员在风险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如下表
从经过排序后的风险因子得分表可以看出,在医院的八类人员中,医类人员的得分最高,为2.22157,这说明在医类人员岗位上,产生医疗损害的风险最高;护类人员的得分次之,为0.75878,这说明在护类人员的岗位上,产生医疗损害的风险次之。
2.4 对医院人员按职称进行风险分析
将医院人员按职称划分为以下四类人员:初职、中职、高职和其他人员。
(1)相关分析。
从上述的相关系数表可以看出,除了其他人员外,高职人员,中职人员和初职人员与医源性医疗事故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7,這说明高职人员,中职人员和初职人员发生医源性医疗事故的风险较大。
高职人员和中职人员与医源性非医疗事故的相关系数大于0.5,这说明相对于初职人员和其他人员,高职人员和中职人员发生医源性非医疗事故的风险相对大一些。
高职人员和中职人员与非医源医疗损害的相关系数大于0.6,这说明相对于初职人员和其他人员,高职人员和中职人员发生非医源医疗损害的风险相对大一些。
高职人员、中职人员和初职人员与未定性非医疗损害的相关系数大于0.6,这说明相对于其他人员,高职人员,中职人员和初职人员发生未定性医疗损害的风险相对大一些。
(2)因子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四类人员中,初职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因子最高,为1.09634,这说明在医院中,初职人员由于临床经验较其他人员不足,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度最大;中职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因子次之,为0.5721,这说明在医院中,中职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度次之;高职人员和其他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因子均为负值,这说明高职人员和其他人员发生医疗损害事故的风险度较初职人员和中职人员要小得多。
2.5 按不同的医疗损害情形进行风险分析
将医疗损害划分为四种情形:非医源性医疗损害、医源性事故、医源性非事故、未定性医疗损害。对这四种导致医疗损害的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相应的因子模型并进行因子旋转后,得到这四种原因在医疗损害风险因子上的因子得分如下表: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医源性事故的因子得分最高,为1.46046,这说明医源性事故导致的医疗损害最为常见,这也说明大多数医疗损害事件是由医源性事故所导致的。作为医院,可以通过控制医源性事故的发生来减少医疗损害的发生。
综合以上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的结果,医院只有根据风险大小的不同程度,针对不同科室,不同人员以及不同的事故原因,采取不同的防范和处理措施,有效地减少医疗损害风险的发生。
相关文章:
红细胞代谢02-10
心脑血管疾病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02-10
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下肢血管病变相关性分析02-10
肝脏代谢02-10
代谢特点02-10
代谢影响02-10
脂蛋白代谢相关酶02-10
代谢综合征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性分析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