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精选8篇)
篇1: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医院文化建设研究
平煤集团公司总医院 任文杰
地址:平顶山市矿工中路南1号院 邮编:467000
【内容提要】本文在确立价值链管理历史地位和界定价值链科学内涵基础上,从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价值链管理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的问题,剖析了价值链管理的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应用,近而在医院价值链管理模中,高度提升医院文化形象,锻造团队凝力,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公信度,使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引言 *
“价值链”是哈佛商学院的迈克〃波特在《竞争优势》中首次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价值链理论和实践有了很多新的发展。价值链管理是“一种基于协作的策略,它把跨企业的业务运作连在一起,以期实现市场机会的共同愿景”。价值链管理是当前国际企业管理的重要方向,也是国内企业富有潜力的应用领域。在市场经济时代,价值链方法被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各个领域,并显示出了其在超越竞争对手方面的决定性优势。价值链管理在医院文化中的应用,也正是基于了价值链管理对医院文化的重塑作用:即创造一 个价值链管理体系,以更好满足和超越受众需要,并将这种需要上升为企业的理念和文化。
一、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关系
医院文化,其实是企业文化的翻版,是医院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一切经营管理活动和思想精神活动的总和,其目的是变传统的经验管理为先进的文化管理 ,使之更着眼于树立员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员工个人的目标与医院的愿景自然地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促进员工日常工作目标和医院战略目标的实现。
医院价值链包括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基本活动主要包括生产资源的获得,医院的生产运营,服务交付体系的管理,营销和销售的管理,医疗服务的交付。它所考虑的不仅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一种或几种因素,而且考虑到了它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的协调,相互间的联系及每一因素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价值链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使链中各成员像团队般工作,每个成员都为全部过程增加相应的价值——快速反应、更准确的信息、更好的服务等等。价值链以受众的需求为改良企业行为和经营理念的导火索和衡量指标,达成对链中成员的充分的无缝结合,近而形成一种合力,这种合力就是我们所说的团队精神,也是我们所追求的“院人合一”的文化境界。就这点而言,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的目标是一致的。
二、价值链管理对医院文化建设的作用
(一)价值链管理,可以增强医院的凝聚力,可以使医院逐渐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价值链管理的核心是使医院形成竞争优势,而实现竞争优势是组织内部的协同效应,协同效应将组织内部的各项战略活动实现有机整合,促使成本降低,创新能力增强,竞争优势的模仿性难度加大,团队的合力增强。同时,它能自动的与医院文化相结合,逐渐构成文化品味的组成部件和体现方式,使医院上下达成共识,进而产生巨大的内聚力,形成本单位的文化体系。
(二)价值链管理,促进医院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价值链管理的对象是在价值链上流动的产品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和信息的全部过程。管理的目标是在协调工作活动的进程中,高效率和高效果相辅相成,更好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价值链管理在文化建设方面也不例外,它将医院文化的具体环节和要素确定下来作为实施管理的对象,同时对各个对象做清晰的梳理和分解。使医院跳出了“人管人、人看人”的老路,将医院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要求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医院管理工作排除了人为因素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干扰,减少随意性,增强科学性,使执行制度严格化、经常化、普及化和持久化,从而也消除了由于人为因素在管理中出现的不合理现象。
(三)价值链管理,使“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落 到实处。价值链管理实际是为了创造一个价值链管理体系,以更好满足和超越受众需要,并将这种需要上升为企业的理念和文化。有了共同文化体系,价值链中各成员合作得更好,就会更好的与顾客的沟通,更好的倾听顾客的称赞和抱怨,为顾客解决问题,在各方面真正落实“受众是上帝”的经营宗旨。员工在不断满足顾客需求的过程中,既得到了培养教育,又在无声润物的培养过程种升华了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从而自觉地树立起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凝练了团队的合力。同时,价值链还能准确预测顾客不同的需求变化,并能够通过换位思考准确衡量顾客对服务价值量的判定,影响管理者不断满足顾客潜在的需求,价值链向顾客传递的是区别与其他医院的服务,增强顾客的归属感和地位提升感,从这一点看,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是一致的。
(四)价值链管理,对医院流程、文化的重塑。现在大部分医院采用的传统的职能型结构是依据专业化分工设计形成的,在这种组织结构中,每个人都习惯“对内”向各自所承担的专业化工作负责,“对上”遵照上级的指示执行,没有人也没有资格对整个工作过程的负责,也没有人“对外”向顾客负责,结果往往使流程处于“无人管理”状态,并导致整个工作过程协调的机构和人员大量增加,加重了企业运作的成本负担,显然传统的职能型结构已不能适应新经济下企业发展的要求。而流程型它强调以首尾相接的、完整连贯的整合性 业务流程来取代过去的被各种职能部门分割的、不易看见也难于管理的破碎流程,每一个流程都有直接的“顾客”(是指内部顾客和外部顾客),为顾客提供最直接的服务,流程的行为是“直接做”,而不是等待向上级请示后再做。业务流程再造主要解决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响应市场速度,使企业获得加速发展。依据业务流程再造理论思想确立新流程观念,即它是直接面对“顾客”的,具有高度经营决策权的业务流程。
(五)价值链管理,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与加强。自普拉哈拉德和哈默(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以来,核心能力在企业发展和企业战略管理研究方面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了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重要理论之一。波特以价值链为分析工具,提供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应抓住关键的价值增值活动,这些价值使增值活动能以比竞争者更低的成本进行,正是这些独特的持续性活动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普拉哈拉德与哈默认为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核心资源; David J·Collion等在《资源竞争:90年代的战略》中提出企业核心能力来源于企业在产业环境中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有“价值”的资源。就此,笔者认为,医院核心能力来源于医院价值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及医院价值系统(供给链)的整合协调管理。如:医院文化、品牌等都可看作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价值链管理,通过对医院文化、品牌的重塑,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三、如何实现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
(一)以价值链管理为支点,丰富“受众是上帝”的内涵
在组织内部文化中,价值链对团队的管理是保持开放型的沟通,以“共情”的思维模式来看待和理解他人的观点——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面对不同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这样的团队才能保持新鲜的思维和活跃的工作气氛,将来源于组织内部的团队情感支持散发给顾客,使受众感受良好的服务氛围。按“受众是上帝”的原则,运用市场营销理念中顾客满意的营销战略,围绕“一切为了病人,为了一切病人,为了病人一切”,我们从2001年5月在全院实施了“入院有人接,手续有人办,检查有人陪,出院有人送”全程优质服务工程。推出了十八字工作法,既“热心接、细心问、耐心讲、精心做、主动帮、亲切送”。开展“三个一”(即“一束鲜花、一个贺卡、一声问候”)情感工程,逐步实现“三星级宾馆化”服务。另外,我们还尝试开设了精品、特色门诊,点名手术,健康俱乐部,家庭医生,特困病房等多位一体的特需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就医需求。建立了医患之间以人文关怀为基石的“新契约”,体现人道主义,生命关爱。
(二)以导入价值链管理为契机,提升理念文化 价值的创造过程必须有核心价值观做牵引,以医院的核 心价值观创造价值。医院的核心价值观所解决的是将全体员工的价值创造行为整合起来,凝聚起来,这一过程就是培育和弘扬企业文化的过程。在企业文化中,人是占主导地位的因素,员工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社会化的人,都受其思想意识、价值观的控制。我们把“受众是上帝”不断引申和升华,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与医院文化建设的始终。弘扬团队精神,倡导“家”文化,确立了“呵护健康,永创完美,服务大众,奉献社会”的核心理念、“诚信,仁爱,敬业,创新”的医院精神、“以病人为中心,以满意为标准”的服务理念和院徽、医院主色调等医院识别体系,在全院上下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在以“企业发展,职工富裕”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和以“努力工作,我与医院共成长”为核心的“发展共同体”建立之后,我们要通过价值观的改造和趋同,要大力促进有利于实现医院战略目标的统一的价值观的建立,逐步形成以“健康生活,快乐工作”为核心的“利益共同体”,具有总医院特色的文化已初步形成。
(三)以导入价值链管理为导向,创新管理文化 价值链管理一方面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增大管理跨度对传统的组织模式进行职能性重构,加快内部事务的流转速度和执行力度,确保企业内部文化的民主活跃氛围,减少刚性的规定,转而用柔性的企业文化和理念进行管理和协调,是建设医院文化的基础和支点。配合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实施,我们推行了OPM、EAO、OEC、PDCA和首席医师负责制等新的管理办法,进一步量化和细化了考核办法,使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机制,更加具体和直观,使管理理念更加理性化和人性化。同时,我们在全院范围内推行“6S”、“5W3H1S”、“鱼骨图”和“普拉妥图等管理工具,提高了大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的工作更加规范、有序。
(四)以价值链管理为切入点,促进行为文化的养成 价值链上,每个员工都是医院价值的创造者,它强调的是如何充分发挥和挖掘员工的能力与潜力,通过对各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最大限度的对医院的技术、管理、信息和进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更强的协同优势,共同做大市场,创造1+1>2的价值。我们以价值链管理为切入点,促进员工行为文化的养成。把制度约束和员工自律相结合,促进员工“终身学习、爱岗敬业、明礼诚信、德技双馨、精诚团结、互助友爱”良好行为的养成;倡导“立本、立业、立身”,“爱国、爱院、爱家”,“兴国、兴院、兴家”的团队精神,人人争做医院的“亲善大使”,使广大员工把医院的前途和自己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医院的前途和个人的命运而努力工作,已经成为广大员工的共同愿望和自觉行动;倡导“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作风,在广大员工中逐步形成以奋发学习为荣、以不求上进为耻的良好氛围,逐步建立 学习型团队。
(五)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构建制度文化
价值链管理,必须有健全规范的制度作为支撑。以价值链管理为基础,我们确立了“德法治院”的指导思想,不断建立、健全和完善规范化运作机制,修订了《综合目标考核办法》、《全员绩效考核方案》、《职工奖惩细则》等,量化、细化了考核办法,形成了人人参与考核、事事有人考核、人人都被考核的全方位、立体化、链条式考核的新模式。在强调以理服人的制度约束的前提下,还大力推行以情感人的道德教育,使制度的约束和道德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六)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构建学习型医院
价值链分析法从价值链各环节出发,在研究医疗市场及其变化趋势的基础上,分析医院现有资源条件和能力,并与竞争者相比较,以发现竞争者的优势和不足,从而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与患者需求的结合点,建立竞争对手难于模仿、学习和替代的优势。这种优势,体现在我们的学习型医院建设上。所谓学习型医院,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改革医院。善于不断学习是它的本质特征。这里的学习不是单纯的看书、办学习班,而是在系统治疗护理和研究项目的过程中学习。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强调的是:一要全员学习,即决策 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二是全程学习,不能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来,必须做到边学习边工作;三是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智力的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的开发。学习型医院的真谛就是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能让成员在工作中体验到生命意义的组织;能通过学习创造自我、扩展未来能量的组织。我们从价值链→医院文化→学识→学习型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逻辑链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型医院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源泉,是基于价值链的医院文化建设的归宿。
四、效果与体会
价值链管理与医院文化的结合,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价值链管理模式的导入,医院进行了组织重组、流程再造、信息集成、制度规范,与导入管理模式前相比,医院门诊病人年增加了20%,年出院病人增加了17.8%,社会病人增加了38%,床位使用率达到101.7%;平均住院日23.50天,门诊费用及单病种费用下降26.%,病人满意度由85.3%增加到92.7%,经济收入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52.20%,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99.%,各项指标均创出建院史上最好成绩。
* 结语 * 可以说,价值链管理不仅使医院从组织形态、内部团队关系、经营理念等方面都经历了彻头彻尾的洗礼,而且传递 给受众新的文化方式,加强了医院和患者之间公关和沟通的能力,提升了医院形象,最终结果是使医院在竞争的冲击中站稳了脚跟,保证了获利渠道的稳定性。斯蒂芬〃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在他进行的实施价值链带来好处的调查中例举了8项,它们分别是:销售量提高、成本节约、市场份额增加、存货降低、质量提高、交货速度加快、后勤管理提高、客户服务提高。这些也是我院推行价值链管理取得的收益。
篇2: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基于知识集成的视角研究了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模型,提出了基于知识集成的`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以及价值分配管理模式.
作 者:魏颖辉 陈树文 WEI Ying-hui CHEN Shu-wen 作者单位:魏颖辉,WEI Ying-hui(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辽宁科技学院,管理系,辽宁,本溪,117022)陈树文,CHEN Shu-wen(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4)
刊 名:软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SOFT SCIENCE 年,卷(期):2008 22(5) 分类号:C93 关键词:知识集成 人力资源价值链 管理模型★ 二十四节气中谷雨的相关知识
★ 商务英语考试中的知识推荐
★ 区域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的研究论文
★ 英语语法知识
★ 知识总结
★ 清明节知识
★ 合同知识
★ 高中政治知识
★ 《观沧海》相关知识
篇3: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决策有用性主要关注向投资者和债权人等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信息观和计量观就是在决策有用性指导下的两种提供会计信息的方法。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认为预测未来公司业绩的责任在个人, 并且专注于为此提供有用的信息, 这一方法假设证券市场是有效的, 认为市场会对所有来源的信息做出反应, 包括财务报表。Ball&Brown (1968) 第一次用资本市场的数据对会计盈余数据是否具有相关性进行了检验, 揭示了会计盈余数据与股票超额报酬率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提出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 股票价格反映了一切可得的信息。因此, 决策有用性的信息观是研究会计信息和股票价格之间的关系, 并不考虑市场是如何把信息转换到股价中去的, 其前提就是市场是有效的。决策有用性的计量观是在对有效市场假设发生怀疑并且对信息作用股票价格的内在机制产生兴趣的基础上提出的, 目的在于设计模型来说明会计信息应该怎样转换到股票价格中去。计价模型观的流行要归因于Ohlson (1990、1995) , Feltham&Ohlson (1995) 在股票估价建模方面的开创工作, 在剩余收入估值模型中, 首次将股票价值与股东权益账面价值和未来会计盈余联系起来。Ohlson模型将估值和会计数字用简单的线性函数描述出来。股票价格被表述为当前股权账面价值和预期的超常收入的现值和。Feltham&Ohlson (1996) 提出了著名的Feltham&Ohlson公司权益价值的估值理论与模型。本文结合实例对其适用性进行了研究。
二、计量观下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及适用性研究
(一) 计量观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
企业价值评估是对企业所有有机结合的资产进行估价, 既包括企业权益估价 (即本文探讨的企业价值) , 也包括企业的债务估价。主要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如图 (1) 所示, 基于决策有用性视角下, 其评估参数主要来源于会计信息, 受资本市场的有效性影响, 估价模型的适用性也各有不同。Fama在前人对股票价格随机游走形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并形成了有效市场假说理论, 将有效市场定义为:“价格总是完全反应可获得信息的市场称为有效的”。Roberts又从信息集的角度讨论有效市场假说。将信息集分为三类:历史价格信息、公开信息和内幕信息, 相应的市场有效性可分为三个层次:弱式有效、半强式有效和强式有效。有效市场假说也就成为企业价值评估中相对比较评估 (市盈率、市净率、市销率等) 模型的理论基础。一般认为英美成熟资本市场在70年代已实现了弱式有效。新兴资本市场有效性研究的结论是比较模糊的, 新兴资本市场也存在向弱式有效收敛的趋势。我国学者研究表明, 在90年代中后期我国资本市场也实现了弱式有效。国内外对资本市场半强式检验均未取得一致性结论。计量观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主要包括:重置成本模型、股利折现模型、现金流折现模型、剩余收益模型等。
(1) 重置成本模型。利用企业资产负债表信息, 采用现行市价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重估。根据会计恒等关系, 企业权益价值 (V0) 等于资产的市价 (MVA) 减去负债的市价 (MVL) , 即:V0=MVA-MVL。该模型在企业清算假设下是非常合适的, 因为此时企业价值就是企业的单项资产进行拍卖后的价值和, 扣减债务价值后, 即为股东权益价值。但企业在持续经营假设下, 企业作为多个资产要素组合的系统的商誉溢价很难被估计出来, 该模型的适用性也就要大打折扣。
(2) 股利折现模型。在估价模型中突破性的引入折现思想, 认为权益价值是未来全部股利的折现值, 即该模型把股利 (DPS) 作为关键变量, 虽然不是利润表最完美解释变量, 但也体现了损益表的核心变量会计盈余。股利的来源是会计盈余, 而且是股东真实获取的所得。通过预测未来的股利情况, 利用股东的期望报酬率或权益资本成本 (r) , 对其进行折现后的现值和, 即为股东权益价值。逻辑上的成立却无法改变这一模型致命问题就在股利受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影响很大, 很难精准预测。
(3) 现金流折现模型。决定企业的价值多少, 关键依赖其未来价值的创造。价值用什么衡量了?股利、会计盈余、还是现金流?遵循收付实现制的现金流量, 相对于权责发生制的会计盈余更不容易被操控。用现金的流入与流出情况, 相比股利的支付能更好的说明企业价值的运动情况。因此目前理论上该模型成为估计企业价值主流的方法模型。公式为模型中 (FCFE) 为股权现金流量, 评估权益价值时, 就用股东的期望报酬率或权益资本成本 (r) 进行折现。如要评估企业整体价值需要用自由现金流量 (FCFF) 和加权资本成本 (WACC) 进行折现。现金流折现模型在理论上的完美, 却无法回避实务中的现实:会计信息的提供是按照权责发生制, 现金流折现模型要被顺利运用, 就需要烦杂的会计信息调整。
(4) 剩余收益模型。该模型的推出成为以会计信息表述企业价值的一个开创性研究。传统的估价模型对会计信息的利用均仅限于会计信息的某一方面。剩余收益模型把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信息有机的结合起来。权益价值被表述为当前股权账面价值 (BV0) 和预期的剩余收益 (RI) 的折现之和, 即剩余收益 (RI) 被描述成, 当期净利润减去权益资本成本与期初净资产的乘积。其经济内涵即股东真正地所得, 是公司的盈利在补偿经营成本后, 还必须补偿其资本成本后的余数。预计剩余收益用于描述未来价值的创造的同时, 该模型还关注到了用账面净资产值表述历史价值的积累。剩余收益模型对会计信息与企业价值之间关系的重新定位, 使以资本市场为基础的会计研究从解释股价行为转向预测、计量和估价, 实证会计从信息观转向计量观。
(二) 计量观下企业价值评估模型适用性研究
企业价值评估可选模型应该如何进行选择?Penman&Sougiannis (1998) , Francis (1999) 把剩余收益模型与现金流折现模型和其他的估价模型进行了比较。基于理性预期的观点, Penman&Sougiannis (1998) 在利用剩余收益模型时, 使用过去的实现盈余代替预期盈余。与之相反的是, Francis (1999) 使用分析师预测的盈余与现金流对可选择模型进行了比较。认为剩余收益模型会比其他可选择的模型产生更准确的结果。这些研究都使用目前股价作为衡量股票真正内在价值的基准, 成为这类研究的致命弱点。基于决策有效性视角下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分类, 这类模型运用的假设前提就是在否认市场有效的假设下的, 用不是有效市场的股价来衡量评估的内在价值, 本来就是一种“悖论”。换一种研究思路, 企业价值评估的多个可选模型中, 其核心会计变量的本质分别是资产 (重置成本模型) 、现金流 (现金流折现模型) 、利润 (股利折现模型和剩余收益模型) 。这些会计变量在企业每一个阶段都呈现不同的特点。因而, 可以从企业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去研究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的适用性。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可把企业的生命过程简单的分为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 如图 (2) 所示。一般来讲, 在企业初创阶段, 既要不断的投资, 又没有形成盈利, 所以现金流和利润都呈现为负值, 资产中商誉价值含量不高;在成长阶段, 开始获取高额利润, 但是需要不断的追加投资进行规模扩张, 所以现金流会呈现为负值, 利润为正值, 资产中商誉价值不断提升;在成熟阶段, 利润虽逐步减少, 但却开始大规模回收现金流, 所以, 二者一般都会呈现为正值, 而且资产中商誉价值达到最高;在衰退阶段, 利润开始降到零值以下, 企业这时往往采取收割战略, 进行现金最后的回收, 所以现金流仍会呈现正值, 资产中商誉价值快速下降。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 代表企业价值的典型会计信息变量各不相同, 依次对应初创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的分别是资产、利润、现金流、资产。在进行企业价值评估时, 应先进行企业生命周期的判断, 再选择能代表该阶段企业价值特征的价值评估模型。需要单独交待的是, 选择股利折现模型还是剩余收益模型来评估成长阶段的企业价值呢?由于公司股利发放政策受管理层或经营层主观影响较大, 更倾向于剩余收益代表公司盈余更加具有典型意义。Bernard (1995) 对剩余收益模型和股利折现模型进行了比较和检验。结果显示, 剩余收益模型的平均R2达到68%~80%, 而股利贴现模型仅为29%。
三、企业价值评估模型适用性研究案例分析———以“中福实业”为例
(一) “中福实业”概况
福建中福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设立。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 简称“中福实业”, 证券代码000592。2007年公司经过资产重组, 新任大股东山田林业开发 (福建) 有限公司通过定向增发新股收购福建省建瓯福人林业有限公司66.239%的股权并置出原有资产注入了优质林业资产, 中福实业于2008年4月14日顺利恢复上市, 公司得以摆脱过去的经营困境, 获得重生。由原来一家从事工程总承包 (壹级) 、二级房地产经营和工业生产资料等业务的公司转变为以造林营林、林产品加工与销售为主业的公司。以下就以2010年12月31日为评估基准日, 对中福实业企业权益价值进行评估。
(二) “中福实业”价值评估模型适用性研究
通过分析该公司上市以后的会计数据表 (1) 和图 (3) 。可以发现, 2007年的资产重组, 成为该公司的转折。收益和现金流均实现了由负转正, 公司商誉价值也快速上升。收益呈稳步上升的趋势, 现金流量却呈现正负波动的现象。说明了企业的经营正处于成长阶段, 但同时业务的扩张, 也导致现金流量波动较大。因此, 这一阶段选择剩余收益模型评估企业价值是比较适合的方法。商誉的快速上升, 如果使用重置成本模型, 公司经营管理所带来的资产协同价值, 很难通过资产组合价值的加总来体现。公司在资产置换后, 经营业务快速扩张, 需要大量的现金流来支撑, 现金流量大多为负, 现金流折现模型也不太适合。该公司也像我国大多数上市公司一样, 除上市之初有过分红外, 多年不见分红, 股利折现模型也就不用考虑了。利用剩余收益模型评估企业价值, 以Lee (1996) 提出的程序为基础。首先, 用净剩余收益关系来预测年末的账面价值 (BVt) 。BV10=BV09+NI10-d10。此处dt是股利, NIt是净利润。通过等式dt=k*NIt, 其中k是股利支付率, 上式可化为:BV10=BV09+ (1-k) NI10;BV10=BV09[1+ (1-k) ROE]。式中, ROE为净资产收益率, 等于NIt+1∕BVt。通过参考公司年报数据, 可知:BV09=39965.95万元, NI10=6947.79万元, ROE=6947.79∕39965.95=17.38%, 公司一贯不分红, k为0。年末的账面价值BV10=39965.95* (1+17.38%) =46916.73万元。然后, 我们计算2010年以后的剩余收益。剩余收益 (RIt) 被定义为会计盈余扣减掉资本成本的余额。会计盈余等于假设ROE乘以期初账面价值, 资本成本等于权益资本成本乘以期初账面价值。因此, 2011年的剩余收益为:。式中, 权益资本成本 (r) 根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估算r=Rf+β (Rm-Rf) 。Rf我们选取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因为我国大多数居民都是以银行存款为无风险资金储备, 2010年12月31日银行一年期定期存款整存整取利率为Rf=2.75%。β选取巨灵金融服务平台中的数据, 2010年12月31日中福实业β=0.8663。Rm-Rf被定义为风险补偿率, 选取经验数据10%。计算可得r=2.75%+0.8663*10%=11.41%, RI11=46916.73* (17.38%-11.41%) =2800.93万元。类似地, 可以假设未来5年该公司保持相同的成长性, 随着时间的推移, 竞争的压力会消除剩余收益, 假设该公司ROE逐年递减1%, 2021年剩余收益消失。计算出相关评估数据表 (2) 所示。2011年至2020年该公司剩余收益的现值和为22710.97万, 加上2010年12月31日的账面价值, V10=46916.73+22710.97=69627.70万元。通过比较中福实业2010年12月31日的评估价值和市场价值, 该公司股价被高估如图 (4) , 进入2011年以后, 该公司股价一路下跌, 价值回归之路长达一年多。此外, 还应该注意到, 采用这一剩余收益评估方法简单方便。但是没有考虑到不同国家会计信息制度披露的特点和不同行业的特质。该模型中组成评估价值的账面净资产价值应该是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 而我国大部分会计要素都是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案例中的中福实业为林业企业, 其资产构成中很大部分为林木和林地资产。林木资产在会计核算是按历史成本计量导致其价格被严重低估, 而林地资产由于我国土地制度的历史原因, 是未予以核算的。因此, 账面净资产价值并非公允价值。模型中的另一评估参数剩余收益, 计算主要是依靠公司利润的形成。综上所述, 剩余收益模型要很好的运用到具体地区、行业的企业价值评估中, 应该还要结合该类企业的特性进行完善和修正。
参考文献
[1]谢诗芬、彭玉龙:《权益估价、会计信息、公允价值:模型与启示》, 《财经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4期。
[2]Aswath Damodaran著, 张志强、王春香译:《价值评估》,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3]William R.Scott著、陈汉文等译:《财务会计理论》,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篇4: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运用EVA模型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是目前国外比较新的一种企业价值评估方法,在充分考虑该模型的预测期、资本成本等变量值的情况下,能够较准确地评估企业价值。该模型以企业的历史财务报表数据为依据,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笔者希望通过本文对EVA模型的理论来源、变量分析、应用实例以及评价等的阐述,能为我国的企业价值评估实务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EVA模型的理论来源
自从1890年马歇尔首先提出不同于会计利润的经济利润概念以来,经济利润及其同义语“剩余收益”、“异常收益”一直成为众多经济学者和会计学者研究的课题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从1958年到1961年所发表的《红利政策、增长和股票的价值评估》,以及《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等一系列论文为经济增加值的产生奠定了现代金融财务学基础。但经济利润理论真正被用于企业管理实践,是在1989年美国斯特恩-斯图尔特公司(Stern Stewart & Co.)设计了具体计算经济利润的程序和对经理进行激励的模型,并注册了商标为Economic Value Added(缩写为EVA)的经济增加值指标之后。经济利润可以被理解为是扣除了各权益主体的利益或机会成本之后的会计利润。
二、EVA模型的变量分析过程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认为企业的价值应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企业的初始投资资本,另一部分是预测企业未来可实现的经济利润现值,这两部分之和为某一时点企业的评估价值。其基本公式:企业价值=投资资本+预计经济利润现值
(一)投资资本的分析
从企业资金筹措的角度来看,投资资本包括从股东和债权人筹集到的资本总和,可以表示为:
投资资本=股东权益总额+全部付息债务总额
从企业经营的角度来看,投资资本又可分解为营运资本和资本支出两部分,可以表示为:
投资资本=营运资本+资本支出
=(流动资产-无息流动负债)+(长期资产-无息长期负债)
由于有息负债属于融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属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因此,这里不包括在投资资本的计算中。
(二)经济利润的分析
经济利润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出:
经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全部资本费用
其中:全部资本费用=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如果对息前税后利润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最主要区别是经济利润扣除了全部资本的费用,而会计利润仅仅扣除了债务利息费用,没有扣除股权资本费用。其分析过程如下:
经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全部资本费用
=息前税后利润-税后利息-股权费用
=税后净利润-股权费用
假设投资资本报酬率以息前税后利润作为衡量报酬的标准,息前税后利润与投资资本成线性关系,则可以得出:
经济利润=息前税后利润-全部资本费用
=投资资本×投资资本报酬率-投资资本×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投资资本×(投资资本报酬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三、EVA模型的应用实例
根据某服装生产企业公布的2002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2002年度的利润表及利润分配表和相关的财务报表资料摘录的数据,该企业预测今后五年销售增长率为6%。为了简化计算分析,假设未来五年该企业的息前税后利润增长率等于销售增长率,企业的加权资本成本为10%,并保持不变,每年投资资本的增长率也为6%,五年后企业保持稳定状态持续经营,用EVA模型评估该服装企业2002年的价值为419.24万元,其数据资料和计算过程如表1所示。事实证明,2003—2008年该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与预测情况基本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EVA模型对我国企业价值评估实务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四、EVA模型的评价
EVA模型的优点在于经济利润具有计量单一年份价值增加的特点,并且从股东角度定义企业利润,即只有当企业的税后净利润高于投资的机会成本时才是真正盈利的,它综合考虑了企业的投资决策、业绩考核和激励制度。其缺点在于经济利润计算过程中涉及的会计调整项目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较多争议;对未来经济利润的预测同样带有一定的主观假定性;如果采用本文中上述公式计算经济利润,则假设息前税后利润与投资资本成线性关系可能不符合企业的实际情况。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建立在经济相对稳定预测基础上的EVA模型的应用价值受到了巨大的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在应用EVA模型对企业价值进行评估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更加关注评估目的。根据不同的评估目的选择适当的评估方法。进行企业价值评估的目的有很多,有主动的引进战略投资者、增资扩股、并购重组等,也有被动的产权转让、被增资扩股、被并购重组等,这时就需要分析企业进行价值评估的目的,一般EVA模型多用于企业主动性的价值评估目的,而较少用于企业被动性的价值评估目的。
2.合理确定预测期。EVA模型的预测期长短随行业背景、管理部门的政策以及企业评估活动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例如高科技企业的预测期可能是3年,钢铁行业的预测期可能是10—20年,根据人们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通常将预测期定为5年或10年。在目前经济形势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应根据被评估企业自身收益稳定情况、所处行业发展态势、宏观经济政策导向等合理确定预测期,以提高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合理确定折现率。运用加权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折现率时除了要考虑β值的合理测算外,还必须考虑经济波动风险溢价,使折现率更符合实际经济情况。
4.建立健全企业经济利润指标评价体系,为EVA模型的推广应用做好基础数据准备工作,使这一先进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能在我国的评估实务工作中充分发挥用武之地,提升我国企业价值评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P·S·萨德沙纳姆编.兼并与收购[M].北京:中信出版社、西蒙与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1998.
[2]S·戴维·杨(S·David Young),斯蒂芬·F·奥伯恩(Stephen·F·O′Byne)著.EVA与价值管理——实用指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3]郜志宇.经济剧烈波动下的企业价值评估.中国市场,2011.5.
[4]李延喜,等.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模型研究.科技与管理,2011.1.
篇5: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丁宇 栾庆伟
(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116023)
摘要 面对科学技术在生产中日益广泛的应用所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两方面显现出很多局限性。本文提出了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并分析了这种方法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最后,文章通过一个案例阐述了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
关键词 价值链 价值链分析 作业 成本管理 引言
在盈利性组织中,成本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成本核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了管理者对产品盈利能力的判断;成本控制有效与否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从经济角度讲,组织存在的目的就是想方设法地扩大产出与投入的差值。企业管理者关心的是如何以同样的成本获得更大的产出,或在相同的产出时耗费最少的成本。以制造业为例,成本管理应该为企业的管理者提供如下信息:每种产品的成本是如何构成的,各是多少?每种产品带来了多大的收入?这样,企业管理者就可以详细分析本企业每种产品的盈利能力、对企业整体利润的贡献、盈利潜力等,进而做出各种决策:调整成本构成、改变产品结构、完善成本控制、进行企业整合等等。可以看出,企业成本管理模式面临的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客观真实地反映每种产品的成本构成及数额,二是如何对每种产品的成本状况进行评估并加以改进。
当今世界已经形成了以电子工业和大容量电子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化生产模式,并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人工劳动。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间接费用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成本构成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多地包含了无形费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选择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等作为分配基础,很显然,这种分配方法在机器大规模生产、生产过程简单、技术含量低的生产环境下是非常适用的。但如今制造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它带来了产品成本结构的变化,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单一成本动因的分配模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成本信息的失真。同时,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在进行成本控制时的观念有时过于狭隘,仅仅注重了自身,而忽略了同其他企业的比较。
基于上述考虑,本文提出了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方法。价值链最早是作为一种企业竞争优势评估和战略管理的方法被提出的,将这一方法应用于成本管理可以帮助企业更客观、清楚地得到本企业产品的成本信息,并在更宽广的角度对产品成本加以控制。
[1]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的局限性
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两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局限性:
(1)成本核算范围狭窄,成本计算目的单一。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一般把作业、顾客和市场等排除在成本核算范围之外,不能很好地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服务。
(2)对成本习性和成本动因的认识过于简单。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根据和产量的关系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所以产量或与产量高度相关的因素如直接人工小时、机器小时等被认为是引起成本发生的唯一原因。而实际上,许多的成本是受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或其它因素所驱动,成本动因应是多样的、多层次的。
(3)产品成本信息失真。在现代企业所面临的新的制造环境下,人工成本不断下降,制造费用不断上升,如果仍旧用直接人工等以数量为基础的成本动因来分配制造费用必然造成产品成本的严重扭曲。
(4)控制目标片面。传统的成本控制系统所隐含的目标是通过最大限度地避免成本这种价值牺牲的发生以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但这种“XX最大化”的价值型定量目标却与现代竞争环境下,企业重视“顾客满足”这样的非价值型定量目标或定性目标不尽相符。
(5)控制领域狭窄。从控制的空间领域来看,成本控制通常立足于对生产销售各环节、各职能部门制定工作目标下达到各责任中心,并实施指标考评,这样的成本控制系统只是局限于单一企业主体的框架,而没有把企业与供应商、与顾客的连接关系纳入控制范围之内;从控制的时间领域来看,如果以产品的生命周期(包括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等)为时间轴来分析,传统的观念把成本控制片面地理解为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资源的消耗以及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的控制,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控制,忽视投产前产品开发和设计的成本控制。
(6)控制思想的局限性。成本控制将工作目标分解到各类责任中心、各级组织甚至个人,期望通过控制每个个体达到最佳以求企业整体最佳。而实际上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各个责任个体片面地追求完成单一的责任指标,而无视履行其它方面的责任,容易造成对企业整体目标的破坏。
[2]3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
3.1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对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局限性的改进
价值链在最初被提出之日是被应用于企业竞争优势评估和战略管理,它强调将企业置于全行业的方位去考察,同时将其内部的各环节联系起来加以考虑。将价值链的思想引入成本管理可以解决前面提到的传统成本存在的局限性。
第一,价值链强调整体的观点。任何部门的任何活动都可能会对其他企业的活动产生影响。对一项活动成本的削减可能会影响企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如研发费用的减少可能会导致企业在将来新产品面世时失去竞争力。它解决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控制思想的局限性和控制目标的片面。
第二,价值链强调联系的观点。任何一项活动对企业最终利润的贡献不仅仅是这项活动
[4]
[3]
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同时任何一项活动耗费的成本也不仅仅是它用到的人工、材料和分配的制造费用。它改善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控制领域狭窄的缺陷。
第三,价值链强调多角度的观点。影响产品成本构成及大小的因素不仅仅存在于企业内部,企业的顾客、市场、供应商都会对其成本状况产生影响。产品要消耗成本,但其消耗成本的原因不只是与产量相关的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例如,全自动生产条件下的一件产品耗费的人工微乎其微,但其成本却可能很高,因为它使用的设备的技术含量很高。它改进了传统成本管理方法成本核算范围狭窄、对成本习性和成本动因认识单一的缺陷。
3.2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的使用过程
采用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我们突破了原有的成本核算方式——采用人工工时或机器小时将制造费用进行分配,利用作业将产品成本与成本项目——资源联系起来。这一方法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区分产品作业、确定资源、确定作业成本、确定产品成本、标杆比较、扩展到企业所有作业。
3.2.1 区分产品作业
这里,我们引用了作业成本计算中确定作业的方法,并将作业分为产品作业和支持作业。在这一步骤中,我们仅考虑产品作业。对于制造型企业,产品作业是与其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
3.2.2 确定资源
产品成本最终是通过它消耗了多少资源体现出来的,这里的资源指物质的、可以计量的资源。
3.2.3 确定作业成本
作业成本即作业耗用了多少资源。我们主要采用现场观察和询问的方法,确定各项作业都消耗了哪些资源及数量。
3.2.4确定产品成本
产品是各项作业的最终结果,所以产品成本取决于它耗用了哪些作业及其数量。对于制造型企业,产品耗用的作业可由其生产工艺得到。
3.2.5标杆比较
核算产品成本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控制,为决策提供依据。我们采用了两种比较:行业比较与自身比较。
通过行业比较可以找出企业成本控制的努力方向。
自身比较的目的是找出降低成本的突破点。行业比较给企业的信息是作业目前的最优成
[4]
本,但它是否适用于本企业,本企业作业成本是否可低于它?这就需要自身比较。我们提出了作业价值(V)、作业功能系数(F)和作业成本系数(C)的概念。作业价值反映了作业的增值能力,作业功能系数是某项作业创造的价值与总价值的比例,作业成本系数是各项作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三者关系为V=F/C。当V=1时,说明该作业在企业中消耗成本和创造价值的作用是一样的;当V<1时,说明该作业以较多的成本创造了较少的价值;当V>1时,说明该作业以较少的成本创造了较多的价值。
3.2.6 将上述5步扩展到企业的其他作业,即支援作业。
3.3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存在问题评价
3.3.1 作业的确定
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在这一点上还没有成型的办法。确定作业,对于企业外部人员而言是比较困难的,重复与遗漏作业是最常见的。根据我们的体会,总结出确定作业的两条判断原则:(1)不同作业涉及的资源是不相容的;(2)所有的作业耗用了全部的资源。这里所说的不同资源不是从种类上讲,而是从数量上讲。例如,某企业只有两项作业01和02,一种资源001,数量为100。若作业01和02耗用资源001的数量分别为40、60,这时就可确认作业的识别是正确的;若作业01和02耗用资源001的数量分别为40、70,说明01和02的范围有交叉;若作业01和02耗用资源001的数量分别为30、60,说明01和02的范围过小或遗漏了作业。在作业交叉的情况下,可考虑缩小作业范围或将作业进一步细化;在作业遗漏的情况下,可考虑扩大作业范围或增加作业。总体讲,确定作业首先必须对企业的生产过程非常了解。
3.3.2 同一资源在不同作业间的分配
在运用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上班的时候要干好几种活,那个活干多长时间我也说不清楚”,“我们岗位不确定,哪儿活多我们就上哪儿”。这给我们确定作业成本带来了很大困难。在实际中,我们采用了合并作业或同类比较的办法来加以解决。具体讲,就是首先考虑一种资源(如一个人)涉及的几项作业是否可以合并为一项作业,不能合并的考虑用比较计算的方法来分配资源。例如,几项作业同时耗用电,就可以按各作业的设备功率、用电时间加以计算分配。
可以看出,在这一步骤中,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并没有完全解决成本核算中主观性的问题。
3.3.3 标杆比较中行业同类信息难以获得
首先,如果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与本企业的不一样,数据便不可比。其次,成本资料作为企业的秘密之一,外界很难得到。
我们提出一些办法力图解决这些问题:通过行业管理部门获得相关资料,当然这种渠道得到的资料的真实性不能保证,只能作为参考;了解其税收、产销量等情况倒推成本信息,这种渠道得到的资料是比较粗的;对得到的信息分类、计算,尽量使其符合我们的核算方法。
从目前看,我们进行的行业比较只是分成本大类的粗略比较,按作业的比较很难进行。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粗略介绍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案例
营口市某企业生产中厚板材,年产量30万吨左右。该企业建于70年代,到目前为止,主体设备从技术上讲在国内处于中下游水平。最近两年,该企业购进了两台检测仪器以加强对原材料和产品质量的控制。现在该企业正在进行生产线的改造,增加一台厚板剪切机和一套常化设备。为了解决原材料来源不稳定的问题,该企业一直试图与几家大型钢铁厂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经分析,我们认为利用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不仅可以完善该企业的成本管理系统,而且可为其战略管理提供依据。
4.1 区分作业
通过观察及访谈,我们将该企业的产品作业区分为54项:原料入库、数量检验、取样、化验、出库、验收、卸料、配尺、标号、切割、清理铁皮、外观检验、火焰清理、翻面、异议处理、吊运、组批、摆料和推料、加热、看火、跑号、要料、高压水除鳞、甩料、轧制、初/粗测宽厚、矫直前冷却、矫直、冷却、上表检查、上表修磨、翻板、中断、剪南侧边、剪北侧边和调尺、切头、下表检查、下表修磨、测宽厚、打钢印、切尾、取样、标识、下架、收集、板边收集、入一次库、记录和统计、涂油、贴标识、取复验样、判定质量、复核和保管、入二次库。
简要说明如下:(1)标号作业是一项很小的作业,但由于其耗用的资源很独立,因此将其作为一项作业;(2)组批作业涉及2个工种、4项作业,但很难区分,因此作为一项作业;(3)摆料和推料作业是由一个工种完成,人员无法在两项作业间划分,合并为一项作业。
4.2 确定资源
资源共分为53种:人工、天车、吊具、电、尺、粉笔、切割燃料、切割工具、铲子、火焰清理燃料、火焰清理工具、隔炉砖头、推钢机、操作室、加热炉、重油、水、风、除鳞机、高压水、辊道、轧机、推床、轧辊、冷风机、显示屏、电机、矫直机、隔炉铁牌、冷却水幕机、冷床、打磨砂轮、打磨工具、翻板机、剪板机、对正机、推头机、对尺机、靠正机、拉边机、靠尺机、压缩空气、打字机、喷枪、涂料、下架台、木垫、计算机、清油、刷子、办公用品、打印机、60吨自备车
4.3 确定作业成本
根据各项作业耗用的资源,分别计算各作业的成本。例如,我们确定轧制作业耗用的资
源为人工、电、操作室、水、风、高压水、辊道、冷风机、电机、天车、推床、液压油、润滑油。将各资源的耗用量的价值相加,就可以得到作业的成本。
4.4 确定产品成本
对于该企业来讲,由于产品品种不多,生产工艺基本相同,根据其工艺流程和产品产量即可确定每种产品的成本。
4.5 标杆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其验收作业的价值非常低,主要是由于其功能系数很低,我们认为只要工人们保持应有的责任心,这项作业可以去掉。
4.6 分析支援作业
按照上述步骤对企业内其他作业进行分析。该企业的支援作业包括行政管理、财务计划与预算、会计制度、员工的招募、考核、奖惩、培训、岗位竞争制度、核对库存、订货、供应合同、技术改造与设备维护、质量检验、水循环、风循环、供电、供油等。结论
基于价值链分析的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方法相对于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在成本核算的准确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成本控制的思想上有了进步,但正如前面所述,这种方法本身并没有完全克服成本核算中的主观性问题。而且,这种方法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企业的会计系统必须加以改变以适应用作业进行核算的需要;企业的生产工艺如果非常复杂,则其价值链的构建也将非常复杂,作业识别与作业成本的确定会很难进行;准确行业数据的难以获得使这种方法的效果打了折扣。
尽管如此,这种方法还是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优的成本管理思路。虽然在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含量还不高,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并未显示出难以承受的缺陷,但变革是不可避免的,未雨绸缪,基于价值链分析的成本管理方法的应用必能为企业面对挑战打下坚实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John K.Shank and V.Govindarajan.Value Chain Strategic Cost Management.Readings & Issues in Cost Management.ITP Company,1998:35-73 2 栾庆伟,张启銮等.中美成本管理系统比较研究,1998年4月:1-5 3 栾庆伟.评估竞争优势的价值链分析法.中国软科学,1997年第12期:93-97 Joseph G.Donelan and A Kaplan.Value Chain Analysis: A Strategic Approach to Cost Management.Journal of Cost Management, March/April 1998:7-10
A Research on Cost Management Method Based on Value Chain Analysis in Manufacture Enterprises
Ding Yu
Luan Qingwei(School of Managemen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116023)
Abstract Facing the changes of production mode caused by the increasing use of technology in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e traditional cost management method could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in costing and cost control.In this paper, a new cost management method based on value chain analysis is put forward and limitations of it are also explored.Solutions to the limitations are further discussed.A case is provided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to further explain the applications of the new method in a manufacturing firm.Keywords value chain value chain analysis activity
篇6: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关键词:价值链管理内部成本会计对策研究
建立在价值链管理下的企业内部成本会计是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现代成本会计工作的核心与基础,是整条价值链上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一、企业价值链管理概述
价值链管理是基于协作的策略,以本企业为“核心”, 把因业务运作相互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成网络系统连在一起,以期实现市场机会的共同愿景。它揭示出了企业与企业之间是整个价值链的竞争,而是其中的某一个环节。其特征为:一是对企业内部及上下游企业整条价值链上增值流进行分析整合,消除不增值环节;二是消除企业内部界限,主动去管理上下供应商与顾客的相关成本,实现协同工作,从交易型向合作转变;三是需求驱动生产计划,信息及时可见,降低环节库存量资金占用以获得更大的竞争能力。
二、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概述
(一)内部成本会计的概念界定
企业内部成本会计是指在价值链管理环境中,以保持和赢得竞争优势为目标,在确保顾客满意下,通过结合传统成本会计工作,对企业内部价值链上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等各个生产经营环节进行分析、核算、考核等一系列成本进行的科学控制与管理。
(二)内部成本会计管理内容
企业内部成本会计管理是一个基于流程的、动态的系统,分析整条价值链上的成本原因;建立基于价值链流程的责任中心,每一流程都包含若干成本库,每一责任中心制定“动态”的相应考核标准;计算及分析成本、质量和效率及消耗资源等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差异,通过对流程改进、重组。逐渐向最佳标准靠拢;对责任中心进行相应的奖惩和未来取向的分析;最终实现优化价值链环节,消除非增值的、提高增值的效率,使价值链达到最优,为顾客提供尽量多的价值,同时从中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三、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的运用
作为基于价值链管理下的企业内部成本会计,通过与其他成本管理手段在实际运作过程中的有机结合,极大地全面提升了企业的自身价值,提高其市场整体价价值链的竞争力。
(一)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与全面成本管理的结合
全面成本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主要体现在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以及成本管理方法的多样性。而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管理采取相应针对性强的方法操作。助于实现全面成本管理各个环节、各个方位、各个过程不同的特点和管理要求。比如:内部成本会计在工作和价值链分析时,贯穿研究开发、设计、生产、实施、销售等全过程,实现了与成本管理的全过程有机的结合。由于内部成本管理可提供组织经营所有方面的信息,囊括各功能区域的人员,这样内部成本管理也必然是全员参与。
(二)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与战略成本管理相结合
战略成本管理紧盯“市场”,求索“本源”,让企业获知降低成本有效途径的有利机会,企业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可据此重新配置资源、改变产品工艺设计、改善作业流程等手段,重构企业价值链,以获取差别化的竞争优势,使其得以合理的利用,达到降低甚至彻底消除的非增值成本,获得发展的根本方法。
(三)、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与预算管理相结合
编制基于内部成本会计管理的预算。以全面预算管理的销售预算为起点。一般分为内部成本基础静态和内部成本基础弹性的预算。静态预算是指对未来一种作内部成本做出的对应成本预测。内部成本基础弹性预算是指预测内部成本变化时相应的内部成本是多少。来实现内部成本管理与有机结合。
(四)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与标准成本管理的结合
精确调查、分析与技术测定制定的标准成本,可用来评价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的实际成本,是衡量工作效率的一种预计成本。通过以内部成本管理为中心形成由资源到作业、作业到产品的两阶段的成本分配,对直接材料和人工,采用传统标准成本管理的计算和控制方法。对产品消耗作业,未利用作业能力而产生的差异,寻求降低成本的方法,发挥出每项作业最大能力。
(五)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与目标成本管理的结合
目标成本管理是产品的设计及其生产过程最终应使成本满足期望的利润,避免成本高于市场客户所愿支付的价格,须遵从成本水平要求。价值链内部成本会计管理可以其为起点,如:用目标成本计算来推动设计方案的改进工作,以降低产品未来的成本。通过对企业价值链上游环节的分析,设定产品生产各个作业,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消除不增值作业,强化高效作业。通过成本管理的整个价值链的连琐反应,转移市场压力,与供应链伙伴进行协作,从而,使每个企业都能保持自己的盈利性。
四、结束语
做好基于价值链管理的内部成本会计管理,是企业整条价值链上最为核心的部分,主观能动的发挥出企业内部环节的有效管理,它对于基于价值链管理的现代成本会计有着重要意义,也是提高企业整体价值链的核心竞争能力,确保企业长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林,于富生,王加灿.“关于价值链会计理论结构的探讨”,《 财会通讯》.第5期
篇7: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一、引言
高校教育的投人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培养质量,而且关系到国家人才总体水平的提高。高校教育投人资金的使用效率则直接影响到高校的教育质量。高校教育的质量是由教育的各个环节和管理过程决定的,其中高校教育决策对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形成起着主导作用,资金投人的多少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础条件。这就要求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应当理顺高校管理系统的内部关系,避免超竞争行为的发生。这种超竞争行为是指由于高校各部门之间的人力、物力、财力使用不当、组织不力、协调不周,而形成高校教育管理决策系统的“内耗”,导致教育质量下降的行为。教育过程中的超竞争行为不仅会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甚至使高校内部各单位无法完成教学要求。高校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决定了高校教育管理必须进行大协作,高校教育管理决策系统必须采用相应的策略,及时控制超竞争行为的发生。要求各协作单位严格遵循统一的“游戏规则”。由于各单位、各部门在职能、任务划分、利益分配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许多清况下不得不牺牲部分利益来换取整体的协调性。当然,各单位和部门在教育过程中有时也会出现违背“游戏规则”的超竞争行为,这就需要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适时采取一定的协调与控制措施,确保高校教育管理决策系统内部的均衡与协调,以保证高校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建模引理
博弈论主要用于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在高校教育管理决策中,将决策的主体定义为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及其各研究单位。将高校教育管理决策的各单位由于缺乏全局观念而片面强调本单位利益进而违背“游戏规则”的行为,称为超竞争行为。当超竞争行为发生时,这个单位的利益会得到增加,而教育的整体质量却会下降,因此,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就应及时进行控制,并采用合理的策略控制博弈。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引人二人零和有限对策的相关原理,用以说明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和超竞争行为发生后的受益单位在不同情况下各自应采取的最优策略。一般而言,当一个超竞争行为发生后,总会有一个受益单位,同时,高校教育整体质量也会受到直接和间接的损失。
(一)二人零和有限对策
设r是二人零和有限对策,局中人甲和乙的策略集分别为:s,={a,a}和、z={R、}Rz{,又设在局势(a,八)中,双方所得到的支付分别为丐和气,则ay+气=0,因为,零和对策中,甲方得到的支付是乙方失去的支付。
在这个二人博弈中,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和某一个单位构成两个局中人,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和某一个单位分别有两种策略。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的策略是:控制和不控制。单位的策略是:有超竞争行为和无超竞争行为。局中人的博弈策略及收益如表1所示
表中参数的含义分别是:P代表高校教育管理决策效益;;Z代表单位做出超竞争行为后的收益,即利益的提高值,该值与超竞争行为对本单位的有利度拜有关,Z=Z(川;K代表因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做出控制而实际产生的控制成本;L代表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通过控制与调整纠正了超竞争行为后,单位相应的利益损失值,L=L恤);V代表超竞争行为发生后,某教育单位给整个高校教育管理决策效益造成的损失值,V=V}川。代表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通过控制与调整纠正了超竞争行为后所能挽回的损失系数。
(二)参数值的算法
教育管理效益及其他参数的值,可以通过教育的评估求出,通常通过模糊综合评估和统计的方法求出。
三、局中人最优策略模型的建立
为了求出局中人的最优策略,需引人混合策略。设B为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发现并实施控制超竞争行为的概率,y为单位做出超竞争行为的概率。
(一)y一定的情况下,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实施控制策略的选择概率计算
在y一定的情况下,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选择控制和不控制的概率分别为:
由此可见,当单位做出超竞争行为的概率小于K(L十V)时,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的最优策略是不进行控制,即给予教育单位较大的自由度;相反,当单位做出超竞争行为的概率大于K(L十。V)时,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的最优策略是进行控制,即给予单位较小的自由度。如果单位做出超竞争行为的概率等于K(L十V)时,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的最优策略是随机地进行控制或不进行控制。
(二)B一定的情况下,单位对于超竞争行为选择策略的概率计算
在B一定的情况下,单位选择随机地做或无超竞争行为的概率分别为:
由此可见,当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以小于的概率实施控制时,单位的最优选择策略是做出超竞争行为,因为在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不具备良好的控制能力或不采用良好的整合策略时,单位利益的提高有利于最终目标的实现;当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以大于的概率实施控制时,单位的最优选择策略是不要做出超竞争行为;当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以等于的概率实施控制时,单位的最优选择策略是随机地做或无超竞争行为。
由博弈论原理可知,两个局中人的博弈中,至少存在一个纳什均衡点。在该点上,任何单个局中人都不可能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提高其效用水平。因此,根据混合策略的纳什均衡条件,可知:尹=KlCL十。V)=Kl(L(川十。V(川),B=Zl乙=Z川/L川,即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以Zyc)/L(fc)的概率对单位的超竞争行为进行控制,单位则以KI}L}拜)十。VC拜))的概率做出超竞争行为。
四、混合策略均衡的反应函数及模型分析
当局中人可以选择混合策略时,其所选择的任何一个纯策略的概率在0和1之间是连续的。因此,可以得出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与单位的反应函数。
(一)混合策略均衡的反应函数
对于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来说.有:
如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与单位的反应函数图(图1)所示,两个局中人的反应曲线的交叉点就是纳什均衡点。
(二)模型分析
纳什均衡是完全信息静态博弈解的一般概念,构成纳什均衡的策略一定是重复剔除严格劣策略过程中不能被剔除的策略,即没有任何一个策略严格优于纳什均衡策略。在上述的模型中,没有考虑单位的风险偏好。在考虑风险的情况下,如果某位倾向于风险型决策,那么,即使在。>拜>L>,单位仍然可能做出超竞争行为,即均衡点不会发生变化。如果某单位倾向于保守型决策,那么,即使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实施控制的概率很小,单位都不会擅自违背或修正“游戏规则”而做出超竞争行为。
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与单位在均衡点处有着相互制约的作用。如果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加大控制的力度,比如,将资金使用的权限全部收回,则单位做出超竞争行为的概率就会降低,与此同时,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过分地集权又会束缚教育单位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影响单位根据教育实际情况使用资金的灵活性。因此,为了使教育工作顺利进行,高校教育管理决策职能部门应根据教育工作的进展状况相应地减少对教育单位资金使用的控制。否则,教育单位会相应地调整策略,做出超竞争行为的概率就会相应增加,从而使局中人双方又回到原来的纳什均衡状态。
五、结论
篇8:基于价值链的企业知识管理模型研究
关键词:环保责任,企业价值,分布滞后模型
一、引言
近年来企业环境保护责任的履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法律法规, 旨在促使企业履行环保责任。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而且关乎企业未来的健康发展, 因而环境问题成为我国首要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 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还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一系列部署。在环保浪潮的冲击下, 任何树立环保形象的企业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企业履行环保责任是否影响企业价值?前期环保投入是否会促进当期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 研究企业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联性, 对企业乃至整个市场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文献
Bernadette M.Ruf (2001) 等研究发现:不论是从短期还是从长期来看, 企业社会责任中的环保责任与财务表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 并且相对于短期财务表现来说, 企业社会责任对长期财务表现有着更为显著的影响。Margarita Tsoutsoura (2004) 则研究了美国500家公司连续五年的财务报告数据, 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财务业绩具有正的激励作用, 并带来一系列经济利益, 即履行企业环保责任会带来良好的经营绩效。Steven P.Mac Gregor和Joan Fontrodona (2008) 的研究结论为:积极承担环保责任的企业更具创新能力, 从而拥有更高的企业市场价值。Amir Barnea与Amir Rubin (2010) 通过分析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所有权及资本结构的关系, 发现了股东会通过过度投资于企业社会责任来提高其声誉, 从而会刺激企业向社会责任投入更高, 其中的社会责任投入包括环保投入。Nadja Guenster (2011) 等人运用实证研究方法, 分析了企业承担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系, 并认为低环保效率的企业价值一定会较低。
(二) 国内文献
盛振江 (2004) 提出, 防止环境污染, 保护环境, 采用新能源、新材料将为企业提供新的竞争手段, 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而创造环保型企业价值将是获得可持续发展和有效竞争优势的最好方法。陈留彬 (2006) 研究得出结论: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投资能够提高企业绩效。IBM商业价值研究院 (2007) 于2007年发布了题为“绿色中国”的白皮书。白皮书中指出:把环保工作纳入到业务战略和运营之中的中国企业, 将在市场上占据有利地位, 并有助于加强中国经济的长期持续发展。同时, 针对如何采用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优化绿色供应链管理对中国企业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张维永 (2009) 认为:企业战略目标和营运的核心———环境保护, 是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个部分, 并从国内外许多知名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可以看出, 这些企业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 他们的业务活动对经济、环境及社会大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政策及其实施, 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陈煦江 (2009) 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得出企业环保投入比率与企业价值呈显著负相关的结论。邵君利 (2009) 则以沪、深两市2002年-2004年的化学制品公司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社会责任活动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认为企业环保投入与企业价值负相关。张彦、张彤 (2009) 在《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其市场价值的相关性研究》中提出:企业环境保护的投入具有信号传递的效应, 意味着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决策者可以按照“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原则来决定投入的数量。刘彦来等 (2010) 研究发现, 企业是否进行环保支出与企业价值显著负相关。已有研究在取得上述进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研究都未将企业环保责任作为单一解释变量, 来研究它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中对环保责任的替代变量指标中环保投入的衡量不够全面具体;研究样本多选取截面数据, 未选取效果更好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三、研究设计
(一) 研究假设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环境保护理念的逐步深化, 全世界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注重环保的企业也越加受到公众的认同和支持。从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后, 各国企业界也均表明将积极推动技术革新和能源与资源的节约、加快发展低碳经济、履行企业的环保责任。基于此, 笔者认为企业环保责任的履行, 作为企业潜在的竞争力, 能为企业带来隐含的经济利益, 从而促使企业价值的提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当期企业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假设2:滞后期企业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正相关
(二)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研究以2006年年至2011年沪市A股市场的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为样本, 剔除ST类公司以及数据不全或严重缺失的企业样本, 得到40家企业共240个样本观测值, 并进一步筛选, 剔除部分异常值, 最后得到216个样本数据, 其中包括石油、天然气、塑料、有色金属以及黑金属等行业。本文将其划分为五大类行业, 包括:煤炭采选业7家, 石油和天然气及有色金属采选服务业6家, 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1家,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7家, 石化塑胶制造业5家。所选行业企业环境污染较大, 从而确保样本在研究领域中较具代表性。研究所需财务数据均来自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下载的企业年报。相关数据处理及检验均使用EXCEL 2003和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
(三) 变量定义与模型建立
模型中选取托宾Q (Tobin Q) 作为被解释变量企业价值的衡量指标, 环保投入比率 (EIR) 作为解释变量企业环保责任的替代指标, 同时引入企业规模 (Size) 、资本结构 (Struc) 和企业年龄 (Age) 作为控制变量。变量如表 (1) 所示。
由于现阶段我国还未形成完善的环保责任信息披露制度, 因此, 本文只能从各样本上市公司的企业年报中选取反映企业环保各项投入的财务数据, 分别计算其替代变量指标, 大部分关于环保投入的财务数据来自于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营业外支出、管理费用、其他现金流出等, 而计算托宾Q的相关财务数据则来源于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股份变动表。
为验证本文提出的研究假设, 现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其中:α1、α2、β0、βi、γ1、γ2、λ1、λ2、θ1、θ2为模型的待估参数, εt和μt为随机误差项, i代表滞后期数 (i=0, 1, 2, 3, 4) 。
四、实证检验分析
(一) 描述性统计
样本统计描述结果如表 (2) 和表 (3) 所示。根据表 (2) 可知: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间环保投入比率差距较大, 各企业环保责任的履行情况不均衡。EIR最小值是0.003%, 最大值是0.932%, 平均数为0.227%, 全距达0.929%, 结果表明部分企业的环保责任履行不足, 但从整体上看, 企业环保投入比率仍旧较高。Tobin Q的样本均值大于1, 表明了企业市场价值高于其重置成本, 反映出我国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的企业价值普遍较高。由表 (3) 可初步判定:我国重污染行业中, 环保投入高的行业相应的企业价值也较大, 如煤炭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及有色金属采选服务业等EIR (0.351%、0.361%) 较高, 相应的Tobin Q (2.058、2.021) 值较高, 表明其创造的企业价值最大, 这一良好表现与现实国家政策相呼应;然而黑色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化塑胶制造业等的环保责任履行较为逊色, 分别为0.143%和0.134%, 相应的企业价值也较小;我国重污染行业的企业规模和风险水平相差不大;而EIR相对较高的行业上市年限却较短, 说明近年来上市的公司更加注重企业环保责任的履行, 环保责任意识较高。
注:**表示双尾t检验值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二) 相关性分析
模型一相关分析结果如表 (4) 所示。结果表明:在Pearson系数检验中, EIR与Tobin Q间的相关系数为0.739, 说明企业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性, 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小于显著性水平0.01, 应拒绝相关系数检验的原假设, 认为两总体不是零相关。由此可见, 在控制其他影响因素时, 企业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呈显著正相关。
(三) 回归分析
本文回归分析结果如表 (5) 所示。模型一中解释变量对企业环保责任的总体解释度达89.4%, 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 说明模型一的线性拟合程度较好, 被解释变量与全体解释变量的线性关系较显著。EIR系数为正值, 表明当期企业环保责任对企业价值存在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一成立。在显著性水平0.05下, 仅Size变量未通过T检验, 说明重污染行业的企业规模对企业价值的影响作用不大, 可在后续研究中予以剔除。方差膨胀因子VIF均小于5, 变量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而DW值为1.504, 接近于2, 说明模型不存在严重序列相关问题。对模型二本文运用Almon多项式法进行参数估计, 该方法的主要思想是对有限滞后期模型, 通过Almon变换定义新变量, 然后用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
首先, 对模型二进行Almon二阶变换, 得到其转换模型:模型三:Tobin Qt=α3+ω0W0t+ω1W1t+ω2W2t+λ2×Struct+θ3×Aget+μt
其次, 分别取滞后期2, 3, 4对模型三逐一进行WLS估计 (具体过程略) , 根据变量参数检验结果, 确定滞后期为3期检验结果。
最后, 根据定义多项式求出模型二的标准化系数分别为:1.376, 2.435, 0.769, 3.883, 11.777, 从而得到Tobin Q与EIR的分布滞后模型:Tobin Qt=1.376+2.435EIRt+0.769EIRt-1+3.883EIRt-2+11.777EIRt-3-0.145struct-0.105Aget
表 (6) 及分布滞后模型显示:企业滞后三期的EIR都对Tobin Q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虽然分布滞后模型可能存在滞后变量的多重共线性, 但模型的参数估计具有较好的显著性和较高的拟合优度, 说明解释变量总体上对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影响还是存在的, 原假设二成立。前一年的环保投入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很小, 三年前的环保投入对当期企业价值的影响最大, 仅次于本期环保投入, 这说明环保责任的长期履行有益于企业价值的提升。根据上述分析结果, 企业价值不仅受当期环保责任的影响, 而且受企业环保责任的滞后影响。企业环保责任的长期履行会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 并且该提升作用具有周期滞后性。同时, 研究结果对企业制定三年期环保投入战略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五、结论
本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企业当期与滞后期的环保责任分别与当期企业价值正相关, 从长期趋势来讲, 企业承担环保责任有助于企业价值的提升。因此, 企业应认识到主动承担环保责任, 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才能获得政府、社会及公众的认可, 从而提高企业的声誉和价值。环保投入是一项长期而稳定的事项, 企业应坚持科学发展观, 制定长期和短期环保投入战略规划, 走可持续发展路线, 持续承担环保责任, 才是提升企业价值的最好途径。本文受限于研究样本时间跨度及技术水平, 未能进行更长滞后期的动态研究, 且研究样本仅限于我国重污染行业的上市公司, 未能取得非上市公司的样本资料, 因此研究结论不能代表所有企业的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因此, 研究目的不仅仅是从实证角度考察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联性, 更重要的是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未来的研究可以选取更多或更长滞后期的数据样本, 进一步研究企业环保责任与企业价值的关联性。
参考文献
[1]盛振江:《创造环保型企业价值初探》, 《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
[2]陈留彬:《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实证研究——以山东省企业为例》, 《山东大学企业管理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3]张维永:《环境保护与企业价值》, 《中国资产评估》2009年第7期。
[4]陈煦江:《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基于沪深股市的面板证据》, 《科学经济社会》2009年第2期。
[5]Bernadette, M.R&K.Muralidhar&R.M.Brown&J.J.Janney&K.Paul.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nge i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A Stakeholder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1.
[6]Tsoutsoura, M.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2004.
[7]Steven, P.M.&J.Fontrodona.Exploring the Fit between CSR and Innovation, Center for Business in Society, 2008.
[8]Barnea, A.&A.Rubin.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s a Conflict between Shareholder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10.
相关文章:
基于大数据的宽带用户预测模型研究02-19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PM2.5研究02-19
基于FAVAR模型通货膨胀的成因研究02-19
基于组织学习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型研究02-19
基于XML的数据交换模型之研究02-19
软件开发工程师能力层次模型02-19
基于结构洞理论的石化企业监管分离模型研究02-19
基于Logistic模型的养老机构服务项目定价研究02-19
基于“信息系统三大能力”框架的系统分析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