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关键词: 意境 怀古 赤壁 学案

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精选6篇)

篇1: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了解苏词豪放的风格。

2、掌握常用的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培养对意境的感受分析能力。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间如梦”两句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知识链接】

1、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全能型的艺术大师: ▲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 ▲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 ▲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

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思想:苏轼思想较复杂,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老庄哲学和佛家思想也很浓厚。

苏轼的一生,可以说是历尽艰辛,大起大落的一生。虽然处于逆境之中,却始终保持着一种随遇而安、随缘自适的乐观、旷达胸怀,并始终不放弃对人生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他才能在大自然的山山水水、清风明月中获得美的享受,从中排遣内心的苦闷,从而实现了有现实人生向艺术人生的转化。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调到湖州做地方官,他照例给朝廷写封感谢信《湖州谢上表》,表中苏轼流露了对当政朝臣的轻蔑,与保守党对立的新党,便把握这个大好机会,把这些话曲解,还以苏轼所写的百余首诗词作为罪证。他们指苏轼借古讽今,谤讪朝廷,影射皇帝。指苏轼并非直接攻击他们,而是间接指斥重用他们的宋神宗。他们以此作为把柄,弹劾苏轼欺君妄上。结果苏轼被冠以“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而被捕,解往汴京下狱。后神宗拒绝了处死他的上奏,改判为贬谪到黄州,世称“乌台诗案”。

乌台即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由于这案的发起者都是御史台的言官,因此称为“乌台诗案”。【学习过程】

一、赏析上阕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物?你认为哪几句写得好?好在何处?

2.上阕哪一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感情?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这一句话在结构上起什么样的作用?

二、赏析下阕

1.文中刻画的周瑜是怎样的形象?

2、作者对周瑜的追忆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下阕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这样的情感?

3.这首词在表达上显著特点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教学课件

【达标检测】

名句填写:

(1)乱石穿空。江山如画。(2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3)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拓展延伸】

探讨作者人生态度: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讨论:倾向于哪种理解?)

附:经典赏析

◆唐圭璋:此首,上片即景写实,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起笔,点江流浩荡,高唱入云,无穷兴亡之感,已先揭出。“故垒”两句,点赤壁。“乱石”三句,写赤壁景色,令人惊心骇目。“江山”两句,折到人事,束上起下。换头逆入。“遥想”四句,记公瑾当年之雄姿。“故国”以下平出。述吊古之情,别出明月,与江波相映。此境此情,其不知人间何世矣。

◆沈祖棻:古典诗歌中咏史、怀古一类的作品,一般都是古为今用,借对史事的评论、对古迹的观赏来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词也不例外。他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就引起了自己年将半百,“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的感慨。

第五句以下,正面描摹赤壁风景。“乱石”一句,山之奇峭高峻;“惊涛”两句,水之汹涌澎湃。江、山合写,而以江为主,照应起结。“石”而曰“乱”,“空”而可“穿”,“涛”而曰“惊”,“岸”而可“拍”,“雪”而可“卷”,虚字都用得极其生动而又精确。(吴白匋先生云:“孟郊《有所思》诗中有‘寒江浪起千堆雪’之语,是苏词‘卷起’句所本。”)

宋人傅榦注苏词,曾引《蜀志》,有诸葛亮“葛巾毛扇,指挥三军”之语。此文《太平御览》曾引用,但不见于今本《三国志》。而在后来的小说、戏剧中,“羽扇纶巾”乃是诸葛亮的形象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有人认为此词“羽扇纶巾”一语,也是指诸葛亮的。这是一个误会。这个误会是由于既不明史事,又不考文义而产生的。魏、晋以来,上层人物以风度潇洒、举止雍容为美,羽扇纶巾则代表着这样一种“名士”的派头。虽临战阵,也往往如此。如《晋书·谢万传》载万“著白纶巾、鹤氅裘”以见简文帝;《顾荣传》载荣与陈敏作战,“麾以羽扇,其众溃散”;《羊祜传》载祜“在军尝轻裘缓带,身不被甲”:皆是其例。诸葛亮固然曾经“羽扇纶巾”,苏轼在这里,根据当时的风气,不论周瑜是否曾经作此打扮,也无妨写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以形容其作为一个统帅亲临前线时的从容镇静、风流儒雅。

教学课件 ……头发变白,是由于多情,即不能忘情于世事。然而这种自作多情,仔细想来,又多么可笑!所以说“多情应笑我”。“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多情应笑我”,即(我)应笑我多情,都是倒装句法。

这首词在内容上,表现了作者用世与避世或入世与出世思想之间的矛盾,这是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具有的普遍性的矛盾,既然没有机会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就只有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之下,故作达观。所以它在赞赏江山、人物之余,最后仍然不免趋于消极。但总的说来,最后这一点消极情绪,却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精神,所以读者还是可以从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成分。

在艺术上,这首词也有它的独特成就。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它将不同的、乃至于对立的事物、思想、情调有机地融合在一个整体中,而毫无痕迹。这里面有当前的景物与古代人事的融合,有对生活的热爱、对建功立业的渴望与达观、消极的人生态度的融合,有豪迈的气概与超旷的情趣的融合。而描写手段则虚实互用,变幻莫测,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是实的地方虚写;“遥想公瑾当年”,是虚的地方实写。有“人道是”三字,则其下化实为虚,对黄州赤壁并非当日战场作了暗示。有“遥想”二字,则其下虽所咏并非原来的战场,而且还掺入了虚构的细节,仍然使人读去有历史的真实感。

(《宋词赏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苏轼词二首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教学课件

篇2: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 了解“怀古咏史诗”的基本写法

2.借助苏轼,感悟人性的“多面性”

一、诵记名言警句--苏轼词名句

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 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

⑷殷勤且更尽离觞。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临江仙》)

⑸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鹧鸪天》)

⑹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

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

⑻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南乡子》)

二、了解文学常识

(一)走进作者--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林语堂语)

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二)了解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是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刺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至黄州任团练副使。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郁郁于心。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

三、夯实基础--疏通文意,初步思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淘尽       ⑵故垒        ⑶雄姿英发       ⑷强虏         ⑸羽扇纶巾

⑹华发       ⑺公瑾        ⑻早生华发       ⑼酹江月       ⑽满腹经纶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一尊还酹江月    (     通                     )

3.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实词。

4. 写出下列句中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⑴大江东去        古义:                      ;今义:大河的泛指,包括长江。

⑵千古风流人物    古义:                      ;今义:多指男女间情爱。

5.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⑴大江东去

⑵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6.文言句式

⑴故国神游

⑵多情应笑我

7.文学常识填空。

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      家。字       ,号       ,与其父     、其弟     合称“     ”。苏轼诗文并举,成就颇高,散文代表作有《      》《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石钟山记》,著名的诗歌有:《            》《饮湖上初晴后雨》《惠崇<春江晚景>》等。

8.名句名段填空。

大江东去,                 。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

,           。              ,一时多少豪杰。

,        ,          。             ,谈笑间、               。

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           ,                。

课堂读写探究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重点突破]

(一)结合结合讲解,落实“课前三”的有关知识

(二)深入阅读,思考以下问题

1.比较阅读:你觉得哪一种版本更能体现豪放的特点?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教版)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唐宋词鉴赏辞典》。

2.站在赤壁之下,可以想见的英雄人物很多,如:弛马射虎的孙权,能文能武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老当益壮、富有献身精神的黄盖,为什么苏轼偏偏就对周瑜情有独钟呢?对周瑜形象的刻画,又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3.有人说“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体现了苏东坡的消极思想,你如何理解

课后拓展读练        素养积淀,拓宽视野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被放逐到儋州(今海南)的苏轼遇赦北返,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游览了金山寺,看到寺内好友李公麟为他画的画像还在。这是李公麟十年前所画,后来苏轼接连遭受贬谪,寺里的住持冒着极大的危险画像才保存下来。他眼见画作,回顾平生,感慨万千,写下了《自题金山画像》这首诗: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才苏轼对自己的人生总结和评价。两个月后,苏轼病逝。这首诗前两句典出《庄子》,第一句出自《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第二句出自《列御寇》“巧者劳而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心如死灰,身如孤舟,第一句形容此时的心境,第二句回忆平生的遭际。宦海沉浮,世事难料,个人的命运像孤舟一样飘忽不定,到了暮年,诸事不免都看淡,还有什么妄想呢?故而称“心似已灰之木”。苏轼从政四十年,大起大落,春风得意有之,陷入低谷有之。他做过三部(吏部、兵部、礼部)尚书,皇帝秘书(翰林学士知制诰),八个州的太守,晚年又因夹在新旧党争斗之间四次被贬谪,其中受到“乌台诗案”牵连被下狱,差点被杀头,幸好宋太祖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制度才得幸免。是非成败如过眼云烟,即便旷达如苏轼,也常常发出“人生如梦”“世事一场大梦,人世几度秋凉”的感叹。

下面“问汝平生功业”开始发问。渴望建功立业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一大心愿,他们希望人生价值在“立功”“立德”“立言”之中实现不朽,不负平生志气在苏轼诸多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轼总结平生时不禁要思考思考自己这一生成功之处在哪里,出人意料的是他的回答是“黄州惠州儋州”。黄州(今湖北黄冈)、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全是他人生最后十几年光景接连被贬谪的地方。最远处是海南岛,在当时,这三处绝对是极其荒凉落后的地方,尤其是海南,苏轼当时接到旨意后,就认为这次是有去无回了。

虽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但苏轼“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始终怀着匡时救世的心胸,每到一地,他尽力造福百姓,留下了无数佳话和政绩。苏轼谪居惠州时曾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此时的心情与初贬黄州时相比,显得更加平静和乐观。他亲自开荒种田,寄情山水,钻研佛老、书法、养生,留下了很多千古名篇。古代士人把“立言”看得也很重,“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曹丕《典论论文》),也是人生一大乐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人往往经历过挫折,才能对是非名利等外物以及自身的真正追求有更透彻的认识,相信苏轼经历了这么多风浪和困苦,已经达到了圆融的心境。努力实现政治理想,留下千古名篇,在磨难中得到修炼和成长,这或许就是苏轼把他平生功业归于三处失意之地的原因吧。

全诗情绪略显惆怅低回,虽透露出沉痛之感,但依旧保持着旷达的本色,能够拿这段艰苦岁月自嘲,足见他的旷达。“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无论顺境逆境,苏轼总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人物名片] 外儒--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     内道--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

《念奴娇赤壁怀古》参考答案

[课前]

三、1.⑴táo  ⑵lěi   ⑶fā  ⑷lǔ  ⑸guān  ⑹huā  ⑺jǐn   ⑻fà  ⑼lèi  ⑽lún

2.“尊”通“樽”,义为“酒具”。

3.⑴说,讲,动词 / 道路,名词 / 风尚,名词 / 取道,动词

⑵地区、地域,此处指古战场赤壁,名词 / 诸侯国,名词 / 国都,名词

4. ⑴长江。⑵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英俊杰出的。

5.⑴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⑵灰、烟: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

6.⑴倒装句,应为“神游故国”。

⑵倒装句,应为“应笑我多情”。

7.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苏洵,苏辙,“三苏”,《赤壁赋》,《题西林壁》(《赠刘景文》)。

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课堂]

(二)1。分析:“穿空”写“乱石”直插天空,给人以“刺破青天锷未残”的感觉;而“崩云”字则进一步写出了“穿”的程度,高耸入云,使云层发生了崩塌,显得更有气势。“拍”只是动作本身,而“裂”字则进一步写出了“拍”所带来的结果,显得更有力度;这个结果似乎还能说明江中“乱石”乃是“惊涛拍岸”所致。因此,用“崩”和“裂”,比用“穿”和“拍”好,更能表现赤壁景色的雄奇壮丽。而赤壁雄奇壮丽的景色,有利地烘托了赤壁鏖战、火烧曹营的壮阔场面;并为下片描写周瑜的英雄形象作好了铺垫。

2.通过周瑜少年英雄的形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周瑜年仅34岁就在赤壁之战中取得胜利,成为一时之英雄。而自己年将半百,却身遭贬谪,功业无成,怎能不在感慨万分中生发仰慕之情呢?  苏轼对周瑜“赞扬”的同时又是在慨叹自己。词人刻画周瑜的“雄姿英发、叱咤风云”与自己的“待罪黄州、早生华发”相互映衬,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既显出周瑜的少年得志,又显出自己的壮志未酬,意在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渴望能够建功立业。

3.1)被捕入狱,谪居黄州,打击巨大这种感慨,正是这种身受迫害、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2)这种感慨,是由追慕古代英雄引起的。周瑜年轻有为,而自己老之将至而壮志难酬。这种与英雄对比自愧功业无成的伤感,不正包含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

3)表达了词人超越现实的彻悟与旷达。既然英雄伟绩都被时间淘尽,一切如梦,那么“我”这样一个贬谪之人,又何必对自己的遭遇耿耿于怀,为“功名” 烦恼呢?何不寄情于明月清风,在大自然中求得心灵宁静?

侯晓旭

篇3: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关键词]导学案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18

【内容分析】本课处在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学习的是宋词。宋代诗词的鼎盛时期,名家辈出,风格各异。赏析这首词要在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了解苏词豪放的风格。

【学习目标】

1.诵读吟咏,感受本词雄浑壮阔的意境。

2.掌握常用鉴赏古诗词方法。

3.了解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

【学习重点】

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自主预习】

1.注音:纶(guān)巾 樯橹(lǔ)华(huá)发 还酹(lèi)淘(táo)

2.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

①浪淘尽(冲洗) ②千古风流人物(有丰功伟绩的)

③人道是(人们说是) ④雄姿英发(指周瑜的风姿与才情卓越不凡)

⑤一尊还酹江月(还是把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3.知识链接

①了解作者

苏轼( 1036—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家,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嘉祐进士。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推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书法四大家”。

②相关背景

《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作者时年 47 岁。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屡遭贬谪。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他为人旷达,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的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4.整体感知:

①读——朗诵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苏词豪迈的语言。(教师做范读及指导)

②品——每每古人游历名山大川,必有所感。从文中题目《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赤壁怀古”,大概感知本词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缅怀古人,有感而发

③思——研读全文,本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上片,描绘赤壁的景色 ;下片,周瑜的丰功伟绩和此人的感慨。

【合作探究】

(一)研读上片

1.题为“赤壁怀古”,上阕中写了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景观——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景物特点——雄奇壮观、气势磅礴。学生可以自由概括景物的特点,教师加以指导。(例:雄浑、壮阔、恢弘、磅礴)

2.同学们虽无法亲眼目睹赤壁壮观的景致,却可以感受雄浑的意境,得益于作者精妙绝伦的用词。思考:上片中哪些字较有韵味。有何妙处?

明确:“穿”写出山崖高耸入云的动势及山岩的陡峭。

“拍”写出了江涛的力度,拍击江岸,澎湃有声。写出了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了波涛翻滚,力量浩大,汹涌澎湃。展示了一幅阔大的雪浪图。

“惊”写巨浪;“淘”长江奔流之态。景、人融合,历史淘尽小人物。创造了一个深邃的意境。

妙处:诗人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让人联想到三国时期复杂动荡、波澜壮阔的时代特征和赤壁之战惊险激烈的恢弘场面。笔法肆意洒脱,意境雄浑开阔,豪情可吞吐风雷,在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起锦绣山河中涌现的千古风流人物。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前句总结上阕,是作者不自主发出的感叹,后句是由江山引发出的思考,如此江山,必然会产生许多与之相称的豪杰。

(二)研读下片

1.下阕聚焦在哪个英雄人物?——周瑜

2.阅读下片,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英雄周瑜?

明确①称呼(周郎、公瑾):尊敬。

②生活(小乔初嫁了):美人爱英雄

③外貌(雄姿英发,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潇洒从容

④能力(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以少胜多

小结: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引领探究】

1.下片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有什么用意?游赤壁战场,因眼前之景,忆往昔之事,感自身处境,抒自己情怀。我们能体会到词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周瑜苏轼

年龄:34 岁47 岁

生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

意气风发壮志难酬

2.苏轼的散文在宋文中成就最高。 作品中不乏对社会的干预和对人生的思考,传达乐观旷达的精神和宠辱不惊的阔怀,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苏轼此时已经47岁了,他被贬到黄州,游览赤壁美景,当前之境,既激起了苏轼仰慕英豪之情,也引起了他壮志难酬之痛。 作者虽然壮志难酬,但面对如此雄伟壮阔的景象,他迅速地从这种惆怅失意中解脱出来,表达他特有的旷达洒脱的感情。

3.本词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上阕咏赤壁,下阕怀周瑜, 作者怀古伤今,借古传颂英雄业绩,述自己不能建功立业,壮志难酬之感,词作抒发了他内心忧愤的情怀。

4.《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公认的豪放派代表作,其“豪放”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描绘壮阔之景。不仅写出了滚滚长江的气势如虹,而且融入英雄豪杰的非凡业绩,将如画江山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引发读者的认同感。

②刻画英雄豪杰。上片描写赤壁壮阔之美,肯定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关键作用,隐含对周瑜的赞扬;下片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塑造一个年少得志而从容娴雅的儒将形象,借称颂周瑜来抒发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③意境雄浑开阔,语言豪迈大气。

【拓展练习】

写一写: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谁是你心目中的“千古风流人物”?你心目中的“他”有哪些好?

【我的收获 】

小结:本词虽抒发壮志难酬之感,但在词的创作中渗透进了作者作为豪放派代表所特有的豪放的风格,苦难是时代对这位天才的玉成。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篇4: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课时:2年级:高一设计人:胡彦英审核人:商伟杰编号 【语】08

班级姓名学习小组日期 2013-3-8

【学习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3、朗读并背诵这三首诗歌

【目标重难点】诗歌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你一招】

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以及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明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2、文体常识

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也叫古诗、古风说白了,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每首诗有多少句,每句有多少字,如何押韵,都没有规定为了便于大家掌握,我们以唐代为界来说唐代以前的诗都是古体诗,这包括《诗经》中的诗、《楚辞》中的诗、《汉乐府》中的诗及“三曹”诗歌、陶渊明的诗歌等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

们也写了许多古体诗,比如李白写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般来说,唐代及唐代以后,诗人们借乐府旧题所写的诗歌都是古体诗也就是说,诗题中凡出现“歌”“行”“吟”“引”“弄”“操”“曲”等字样的都该属于古体诗,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格律诗。近体诗在唐代初年正式形成它包括绝句、律诗、排律绝句共四句,每句五字的叫五绝,每句七字的叫七绝,二四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没有对仗要求律诗共八句,每句五字的叫五律,每句七字的叫七律,偶数句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律诗每两句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排律十句以上,像律诗一样,除首尾两联外,中间各联都对仗,押韵也和律诗一样近体诗用字还要讲究平仄,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说法举例来说,我们所熟悉的杜甫的《客至》《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等都是十分典型的律诗。

【学习过程】

1、合作研讨(提示:抓取典型意象)

原文解疑

(1)如何理解“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2)《咏怀古迹(其三)》只写了昭君的怨恨,并无诗人感情的抒发,是否与标题“咏怀”不符?

(3)试结合诗句分析《登高》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2、综合探究

本文所选三首诗都作于秋天,其中两首直接写到秋景秋思,怎样理解诗人杜甫的悲秋情怀?(品味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课堂检测】

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的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的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飘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2.下面对《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全诗开篇由山清水秀的昭君故里写起,与下文“独留青冢向黄昏”的死后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昭君命运的同情。

B.颔联既写出了王昭君一生的苦楚,死后的孤独,也由“青冢”称呼中表现了对这位为民族和睦作出巨大贡献的女子的歌颂。

C.诗歌的后两联借历史传说谴责了汉元帝的不分美善、朝廷里权贵们颠倒黑白的行为。

D.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3.下面对《登高》一诗的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联勾画出一幅秋肃天下的动人图景首联“猿啸哀”和“鸟飞回”,画面惨淡,气氛悲凉,以映照诗人心上的凄凉。

B.颔联“无边”“不尽”,使诗的境界显得广阔深远,气象万千可以看出诗人心情激荡不已:韶光易逝,长年飘泊,人生无常。

C.颈联将以上两联景物描写中所蕴含的感情明朗化其中“万里”与上联“的无边”对应,“百年”与“不尽”对应,从时、空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

D.诗人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又从白发我志不得伸归结时世艰难,抒发了诗人自己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4.文学常识填空

杜甫,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后世称为“”在诗歌艺术上,他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形成了特有的“”的风格后人专称其为“”

5.填写下列名言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丛菊两开他日泪,_____(2)_____,独留青冢向黄昏

(3)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

【课外拓展】

杜甫诗鉴赏练习

1、阅读下列三首诗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餐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岳阳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研读探究

在对诗句的研读探究中进一步理解杜甫诗歌的沉郁风格,进一步感受诗人忧国伤时的崇高品格研读的方法是抓住一些典型诗句,边读边提出问题试回答下列问题。

(1)三首诗中哪几句景物描写最能体现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读后有怎样的感受?

(2)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在哪几首里结合得特别紧密?请从中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或最深的作一评析,说出自己的理解

(3)探讨这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这些诗,一定要注意写作背景,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

【布置作业】

篇5: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1.了解烷烃的概念、通式及结构特点。

2.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理解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并会判断及书写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烷烃的结构与甲烷类似,但也有不同,教学中可从甲烷的模型出发,重点研究丙烷、丁烷中碳的连接情况,引导学生思考烷烃的结构。对于同分异构现象只要求识别、判断和书写简单烷烃的同分异构体。

一、烷烃

1.分子结构特点及命名

(1)碳原子间只以①单键结合,剩余价键均与②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作饱和烃,也称为③烷烃。烷烃的通式为④CnH2n+2,丙烷的分子式为⑤C3H8,其结构简式为⑥CH3CH2CH3。

(2)烷烃可以根据碳原子数的多少进行命名,当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常以甲、乙、丙、丁、⑦戊、⑧己、⑨庚、⑩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如五个碳原子的烷烃称为戊烷。当碳原子数在十以上时,以汉字数字代表,如十二个碳原子的烷烃分子式为C12H26,可命名为十二烷。

2.烷烃的性质(1)物理性

随着碳原子数的递增,烷烃的熔沸点依次升高,相对密度逐渐增大,但其密度均比水小,状态依次由气态、液态到固态。一般来说,碳原子数在4及以内的烷烃常温下为气态。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烷烃的含碳量逐渐增大。

(2)化学性质

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相似,常温下,不能与强酸、强碱、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溴水等物质反应,在光照条件下可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如1 mol丙烷最多可与8 mol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烷烃均能在空气中燃烧,用烷烃的通式表示烷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nH2n+2+O2nCO2+(n+1)H2O。

二、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

1.同系物的定义: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如甲烷、乙烷、丙烷等互为同系物。

2.同分异构体

(1)互为同分异构体的物质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不同的结构。

(2)丁烷有两种同分异构体,其结构简式分别为正丁烷、异丁烷。戊烷有三种同分异构体,其结构简式分别为、、。

1.有同学认为正丁烷的碳链上无支链,所以是直线形的分子,你同意该观点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不同意,正丁烷的碳链是锯齿形的,不是直线形的。

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一定互为同分异构体吗?请举例说明。【答案】不一定,如CO与N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不互为同分异构体。

探究1:同系物及同分异构体概念的辨析

有下列各组微粒或物质: A.O2和O3 BC和C C.CH3CH2CH2CH3和 D.和

E.CH3CH2CH2CH3和

(1)

组两种微粒互为同位素;(2)

组两种物质互为同素异形体;(3)

组两种物质属于同系物;(4)

组两物质互为同分异构体;(5)

组两物质是同一物质。

【答案】(1)B(2)A(3)C(4)E(5)D

甲烷的一氯代物、二氯代物、三氯代物、四氯代物均不存在同分异构体,若甲烷是平面正四边形结构,甲烷的四种取代物中,哪种会存在同分异构体?

②判断依据: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同。

③性质:化学性质几乎一样,物理性质有差异。

1618④实例:H、D、T;O与O。(2)同系物

①适用对象:有机物。

②判断依据:a.结构相似的同一类物质;b.符合同一通式;c.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相差14n)。③性质:化学性质相似,熔沸点、密度呈规律性变化。④实例:甲烷与丁烷。(3)同分异构体

①适用对象:有机物、无机物。

②判断依据:a.分子式相同;b.结构不同;c.不一定是同一类物质。③性质:化学性质可能相似也可能不同,物理性质不同。④实例: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1.下列关于同系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同系物具有相同的通式 B.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基本相似

C.同系物的组成一定相差n个CH2原子团(n>0)D.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系物 【答案】D 2.下列化合物互为同系物的是()。

A.一氯甲烷和二氯甲烷 B.C2H6和C4H8 C.C2H4和C2H6

D.CH3CH2CH3和 【答案】D 3.下列烷烃在光照下与氯气反应,只生成一种一氯代物的是()。

A.CH3CH2CH2CH3

B.C.D.【解析】判断一氯代物有几种,主要是分析该有机物中含有几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可以通过对称法则分析碳原子,即对称的碳原子上含有的氢原子是同种原子。A项,CH3CH2CH2CH3从中间对称,有2种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B项中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的—CH3是相同的,所以共有2种不同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2种;C项中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CH3是相同的,中间的C原子上没有氢原子,所以只有一种氢原子,其一氯代物只有一种;同理可推知D项中有4种不同环境的氢原子,其一氯代物有4种。

【答案】C

4.下列是某同学书写的C5H12的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 ①CH3—CH2—CH2—CH2—CH3 ②

③ ④ ⑤

这些结构简式中出现重复的是

(填序号)。

【解析】烷烃分子中的碳碳单键()是可以任意旋转的,不可把同一物质的不同写法当成不同物质。例如题中②③④均为同一种物质,只不过写法不同而已。

篇6:高中语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

【学习目标】

1、了解“乐府双璧”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低位

2、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归纳“相、见、谢、徒、适”的用法及意义

3、熟悉故事情节,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形象特征,体会人物情感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涉及的文言知识,归纳“相、见、谢、徒、适”的用法及意义,归纳本文出现的偏义复词及古今异义词

2、熟悉故事情节,从人物动作及对话入手,揣摩人物心理,把握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的形象特征,体会人物情感

3、体会本文起兴、多用铺陈和善用比喻的民歌特点

【学习难点】

把握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本文的一大特点,而这一特点的把握需要体会焦、刘二人在不同情景下的不同表现,注意揣摩焦刘二人的心理。

【学法指导】

分组讨论

【知识链接】

汉乐府

“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并序)》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是汉乐府叙事诗发展的高峰,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中的重要标志。它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全诗共357句,1785个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学习过程】

夯实基础

1、字音

俜(pīng)襦(rú)拊(fú)鹄(hú)幡(fān)踯躅(zhí zhú)槌(chuí)萦绕(yíng)主簿(bù)窈窕(yǎo tiǎo)婀娜(ē núo)

2、字形

(罄磐)石儿今日(冥冥暝暝)主(簿薄)

3、实词

(1)谢(2)适

①谢家来贵门(辞别)①始适还家门(出嫁)②阿母谢媒人(谢绝)②处分适兄意(依照)

③适得府君书(刚才)

③多谢后世人(告诉)④ 适彼乐土(到、去)

(3)为(4)故

①为仲卿母所迁(被)①大人故嫌迟(仍旧)

②为诗云尔(作、写)②故遣来贵门(特意)

③非为织作迟(是)③知是故人来(旧、老)

④君家妇难为(做)④故作不良计(故意)

⑤阿母为汝求(替、给

⑥始尔未为久(算是、算作)⑦慎勿为妇死(为了)

(5)举(6)令

①举言谓新妇(张开①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举手拍马鞍(拾起)②岂合令郎君(敬辞,你的③莫令事不举(成功)③莫令事不举(使、让

④举手长劳劳(举起)

(7)见

①相见常日稀(见面)

②君既若见录(我)

③渐见愁剪破(被)

④府吏见丁宁(我)

4、虚词

(1)相(2)尔

①及时相遣归(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①始尔未为久(语气助词

②儿已薄禄相(名词,相貌)②诺诺复尔尔(如此如此

③还必相迎取(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③君尔妾亦然(代词,这样

④久久莫相忘(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④ 作计乃尔立(代词,这样

⑤好自相扶将(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⑤尔来四万八千岁(代词,那

⑥誓天不相负(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⑥尔与尔三矢(代词,你

⑦登即相许和(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动作,我)

⑧六合正相应(副词,互相)

⑨仰头相向鸣(副词,互相)

⑩无物以相之(动词,辅佐)

5、词类活用

孔雀东南飞(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南)

黄泉共为友(黄泉,名词作状语,在黄泉下)

昼夜勤作息(昼夜,名词作状语,从白天到黑夜)

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煎熬)

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荣华)

理实如兄言(理,名词作状语,按道理)

手巾掩口啼(手巾,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卿当日胜贵(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地)

千万不复全(全,形容词作动词,保全)

仕宦于台阁(仕宦,名词作动词,做官)

窈窕艳城郭(艳,形容词作动词,长得最美)

戒之慎勿忘(戒,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警戒)

6、通假字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用的镜匣)))))))))

蒲苇纫如丝(纫通“韧”柔软结实)

府吏见丁宁(丁宁通“叮咛”嘱咐)

摧藏马悲哀(藏通“脏”脏腑)

儿今日冥冥(冥冥通“暝暝”日落)

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

7、古今异义

妾不堪驱使(驱使,古义:使唤;今义:强迫别人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共事二三年(共事,古义:一起过日子;今义:在一起工作)

何乃太区区(区区,古义:愚拙、凡庸;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汝岂得自由(自由,古义:自作主张;今义:不受约束限制

可怜体无比(可怜,古义:可爱;今义:值得怜悯和同情)

本自无教训(教训,古义:教养;今义:从错误或失败中取得知识)

感君区区怀(区区,古义:真挚情谊;今义:形容数量少,人或事物不重要)

自可断来信(来信,古义:来做媒的人;今义:寄来的书信)

承籍有宦官(宦官,古义:官宦、做官的人;今义:太监)

处分适兄意(处分,古义:处理、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

便利此月内(便利,古义:吉利;今义:方便)

蹑履相逢迎(逢迎,古义:迎接,迎着;今义:说好话巴结别人)

生人作死别(生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的人)

奄奄黄昏后(奄奄,古义:暗沉沉的;今义:气息将绝)叶叶相交通(交通,古义:连接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多谢后世人(多谢,古义:多多告诉;今义:非常感谢)

8、文言句式

1、为仲卿母所遣

句式特点:(被动句)

翻译: 被焦仲卿的母亲休回娘家。

2、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句式特点:(判断句)

翻译: 并不是织得慢,(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啊!

3、何言复来还

句式特点:(宾语前置句)

翻译: 还说什么再回来的话呢!

4、仕宦于台阁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

翻译: 在大官府中任官

5、徘徊庭树下

句式特点:(状语后置句):

翻译:在庭院的树下徘徊

6、渐见愁剪迫

句式特点:(被动句)

翻译:渐渐被忧愁煎熬压迫文本探究

1、通读全文,探讨本诗的线索,划分情节结构,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情节。

序幕孔雀东南飞开端诉说隐衷发展遭遣盟誓

再发展被迫允婚结局、高潮践约同归尾声鸳鸯和鸣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

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清洁推向高潮。

2、分组探讨刘兰芝、焦仲卿、刘兄、焦母的形象特点。刘兰芝:年轻貌美、多才多艺、勤劳能干、坚强自重、忠于爱情、外柔内刚、识礼仪、有教养焦仲卿:忠于爱情、善良孝顺、软弱无能刘兄:见利忘义、尖酸刻薄焦母:蛮横无理、独断专行

3、探讨本诗的艺术手法

(1)本诗开头两句游离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2)第二段从12说道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琐碎?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这里写得 简练而又层次,意在强调刘兰芝从

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4、导致刘兰芝死亡的原因是什么? 观点一:封建家长制下的逼迫。这是传统的观点。刘兰芝的悲剧首先是一个时代的社会

悲剧。反映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罪恶。

观点二:焦母的“恋子情节”。从文中可推知,焦仲卿父亲去世较早,焦母一手把儿子拉扯成人。长年的生活磨难,使得他练就了铁一样的手腕;多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对儿子有一种特殊的依赖。所以,她不甘心自己儿子渐渐离他远去,不恩能够忍受儿子对她只言片语的反抗。在这种情形下,美丽贤惠的兰芝是她眼中祸害的根源。观点三:仲卿的懦弱。仲卿始终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面对衷爱的妻子和敬爱的母亲,太难取舍。他尊敬他母亲,除了遣归兰芝以外的事,他都能迁就他母亲。然而,无论怎样坚持,兰芝终被遣归,他是在无能为力,又不能喝母亲断绝关系。他是善良的,也是无奈的,从而在行动上也表现为某种懦弱。观点四:兰芝是美丽、贤良的。她的最大的“不孝”是没有给焦家留有后代。对焦母而

言,有什么比为焦家留有一个后代更为迫切的呢?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 下一篇:念奴娇·西湖和人韵原文、注释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