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伐他汀/治疗应用(精选十篇)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50例, 男82例, 女68例, 年龄48~76岁, 平均64岁,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相关诊断标准[3], 并经颅脑CT或MRI确诊。所有患者均于发病12h内入院, 系首次发病, 入院前1个月内未曾使用任何降血脂药物。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及入院时间等基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方法:具体措施包括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静脉输注胞二磷胆碱保护脑细胞、使用奥扎格雷钠抗血小板和扩张血管等,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适度采用20%甘露醇静脉注射降低颅内压, 纠正酸碱平衡失调, 预防感染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辛伐他汀20mg/次d, 1次/d, 顿服。两组疗程均为2周。
1.3 观测指标
于治疗前后检测所有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 (TC)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 水平, 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4]: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超过90%, 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低于90%, 但高于45%, 病残程度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低于45%, 但高于18%;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程度低于17%或无变化, 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基本痊愈24例, 显效28例, 有效15例, 无效8例, 总有效率89.33%, 对照组基本痊愈7例, 显效9例, 有效33例, 无效26例, 总有效率65.33%,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TC、LDL-C、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脑梗死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由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心肌梗死后附壁血栓脱落, 导致脑血管狭窄甚至闭塞致使局部脑组织血供障碍而引起, 而脑组织局部过度缺血所引起的炎性反应又将进一步加重脑损伤, 致使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因此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阻断脑缺血后的炎症级联反应是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理想策略[5]。
他汀类药物为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 属于血脂调控药, 能显著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生[6]。目前, 他汀类药物正逐渐应用于脑梗死的临床治疗, 研究发现, 他汀类药物在调控血脂的同时, 还具有抗炎作用, 能抑制脑缺血后炎性反应的多个过程[7], 并显著降低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的水平[8]。他汀类药物还可通过直接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而恢复内皮功能, 保护内皮细胞, 此外还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抗血小板作用等, 通过诸多途径达到改善神经功能, 保护脑组织、促进脑血管再生和新的脑梗死灶形成的作用[9]。
本研究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8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65.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TC、LDL-C、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果显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 能显著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 改善血脂水平, 提高其总体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 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疗法,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89.33%, 对照组总有效率65.33%,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后观察组的血清TC、LDL-C、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 HDL-C水平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05) 。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 能显著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炎症反应, 改善血脂水平, 提高其总体疗效,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脑梗死,辛伐他汀,他汀类药物
参考文献
[1]李征, 王拥军, 梁德君, 等.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炎性介质的影响[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06, 29 (11) :40-42.
[2]Welch KM.Review of the SPARCL trial and its subanalyses[J].Curr Atheroscler Rep, 2009, 11 (4) :315-321.
[3]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 (1995) [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382.
[4]汤继平.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2, 20 (1) :4-5.
[5]高娟, 张杏红, 张平, 等.青年脑梗死患者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对炎症介质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 2009, 26 (2) :32-34.
[6]王彦阔, 孙丽萍, 张敏, 等.他汀类药物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9, 12 (15) :38-40.
[7]Erean E, Tengiz I, Altuglu I, et al.Atorvastatin treament decreasesinflammotory and proteolytic activity in patients with hyperch-olesterolemia[J].Kardiol Pol, 2004, 60 (5) :454-458.
[8]Lee KT, Lai WT, Chu, et al.Effect of withdrawl of statin of C-reac-tive protein[J].Cardiology, 2004, 102 (3) :166-170.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2
Mundy等[4]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促进骨形态蛋白2(bone morphogenic protein2,BMP2)基因表达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有关;Maeda等[5]发现辛伐他汀可以剂量时间依赖性的方式增强碱性磷酸酶(alle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和骨质矿化,增加MC3T3E1细胞BMP2和ALPmRNA的表达,提示辛伐他汀可通过促进成骨细胞分化影响骨的形成;Wang等[6]的研究表明他汀类具有抑制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脂肪细胞转化的作用;同时也有研究报道[710],辛伐他汀不仅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而且可使基质细胞质向成骨细胞诱导、增殖及分化。
2.2抑制骨吸收
有实验表明IL6是强有力的骨吸收因子,可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增加,是骨丢失的重要原因,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降低血清IL6分泌水平,抑制骨吸收,治疗骨质疏松症;同时有国内实验研究[1314]证实辛伐他汀可降低IL6的表达,可以通过对破骨细胞的抑制抗骨吸收,但同时发现对骨吸收的抑制作用要弱于雌激素对骨吸收的抑制;有作者注意到在啮齿动物中辛伐他汀大约可使破骨细胞的数目减少约束力25%;辛伐他汀可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具有抗骨吸收的作用[1113]。
3对于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的争议
有作者认为目前的大规模病例对照研究可能没有足够的统计学力度表明他汀类药物对减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的临床意义,只有当随机试验得到充分的数据可以证实他汀类药物对骨质疏松者有骨保护作用时才能成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骨科疾病[14]。有研究提示目前临床使用他汀类药物剂量与降低骨折发生率没有相关性[1]。另有学者研究认为使用他汀类药物与骨折危险性的降低无关,对以往研究提出的他汀类药物使用者髋骨骨折降低的最可能的解释是这些分析中肥胖症的剩余混淆作用[1315]。他汀类药在临床研究中,属于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对骨质疏松(包括骨密度及预防骨折方面)的临床疗效尚缺乏大规模的前瞻性临床试验,他汀类药对骨质疏松的治疗作用未能被学者们广泛接受,如能证实他汀类药物的确切疗效,那么骨质疏松的治疗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他汀类药物如能同时预防骨质疏松和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将更有利于改善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寿命。
综上所述,他汀类药物是目前已知的成骨作用较强的药物,在治疗和预防骨质疏松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前景令人期待。但是,他汀类药物在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上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是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完善,临床应用经验的不断丰富,他汀类药物定会在临床骨质疏松治疗上开辟新的天地。
【参考文献】
[1] 穆树林,张柳,梁春雨.他汀类药物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研究进展[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4(8):583-586.
[2] Wang PS,Solomon DH,Mogun H,et al.HMGCoA reducase inhibitors and the risk of hup fractures in elderly patients[J].JAMA,,283(24):3211-3216.
[3] Pritchett JW.Statin therapy decreases the risk of osteonecrosis in patients receiving steroids.[J].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386):173-178.
[4] Mundy G,Garrett R,Harris S,et al.Stimulation of bone formation in vitro and in rodents by statins[J].Science,,286(5466):1946-1949.
[5] Maeda T,Matsunma A,Kawane T,et al. Simvastatin promotes osteob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mineralization in MC3T3E1 cells[J].BiochemBiophysResCommun,2001,280(3):874-877.
[6] Wang J,Cui Q,Balian G. The Nicolas Andry award. The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of steroidinduced osteonecrosis[J] Clin OrthopRelat Res,2000,(370):295-310.
[7] 黄鲁豫,胡蕴玉,陶惠人,等.辛伐他汀对PTHrP诱导的破骨细胞性骨吸收及小鼠颅盖骨代谢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4(9):683-686.
[8] 高建秋,王爱华,任素文.他汀类药物作用的应用评价[J].中国医刊,,39(8):46-48.
[9] Montagnani A,Gonnelli S,Cepollaro C.et al. Effect of simvastatin treatment on bone mineral density and bone turnover in hypercholesterolemic post menopausal women: a year longitudinal stuidy[J].Bone,,32(4):427-433.
[10] 李伟民,刁路民.他汀类药物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J].咸宁学院学报(医学版),,19(3):255-257.
[11] 苏晓燕,邢学农,陈燕,等.辛伐他汀对STZ蔡悄虿〈笫蠊谴谢指标及骨密度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8,11(2):178-179.
[12] 马庆芬,姚珍薇.辛伐他汀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防治作用的试验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32(2):150-153.
[13] 杜建层,周秀芹,庞义存,等.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4):442-444.
[14] Woo J,Kasai S,Stern P,et al.Compactin suppresses Bone resorption by inhibiting the fusion of prefusion osteoclasts and disrupting the actin ring in osteoclasts.J Bone Miner Res,2000,15(4):650-652.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3
关于他汀类药物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作用,已经被多项大宗研究证实,在降低血脂,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进展,减轻血管内皮细胞炎性反应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阿托伐他汀作为完全人工合成的他汀类化合物,是他汀类药物的代表种类,本品通过抑制HMC—CoA还原酶以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从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还可以通过诱导作用使细胞表面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数目增加,从而加速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并对能有效迅速清除血清中的低密度脂蛋白1。多项临床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确切疗效,特别是在延缓动脉粥样硬化板块进展,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等方面具有显著疗效,近年的研究还证实本品在提高一氧化氮生物利用度、修复受损血管内皮、抗血栓、改善纤溶及神经保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随着他汀类药物在临床的长时间应用及实践,本品的一些不良风险也日益为人们所重视。特别是近期关于他汀类药物导致的身体低能量和疲劳的不良反应,辛伐他汀的肌溶解方面的不良事件都提醒临床医生应在权衡获益及风险比的情况下,谨慎使用他汀类药物。由于他汀类药物品种众多,本文重点阐述阿托伐他汀在脑血管方面的临床应用。
调节血脂,稳定斑块
在脑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中,血脂水平升高是其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3,4。实验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增加了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大量实验研究者证明,阿托伐他汀对HMG—CoA还原酶的抑制作用,从而证明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竞争性抑制HMG—CoA,降低使HMG—CoA还原酶活性,从而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5。血清中脂质水平升高,并在血管内皮细胞内沉积,造成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引起炎性反应,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阿托伐他汀它通过降低血中胆固醇的水平减少脂质在血管内皮细胞的沉积和侵袭,减少动脉粥样斑块的形成,并抑制其发展,稳定斑块纤维蛋白,避免斑块破裂,减少血栓栓塞的危险,从而减少缺血脑卒中发生。
增强免疫抑制和抗炎作用
细胞免疫异常及炎性反应在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及发展中的影响已在大量的体外及临床试验中所证实,是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作用于疾病的各个环节。应用阿托伐他汀观察的实验研究表明,阿托伐他汀不但能显著降低脑血管疾病患者血脂水平,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浓度,减轻胆固醇在动脉内皮内皮表面的沉积,还能在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免疫调节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阿托伐他汀通过阻滞巨噬细胞和血小板活化,改善内皮细胞的血管舒缩功能,以达到增强免疫抑制和抗炎的作用。本品主要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层一氧化氮合成酶(cNOS)的数量及活性,舒张血管平滑肌,扩张血管,增加脑血管流量6~9。血管内皮NO合成增多,N0的活性增加,对减少脑血管事件发生具有显著影响10。
改善脑灌注,保护脑神经
在脑卒中的双通道保护机制中还强调保护神经元的重要作用。Endres等研究表明,长期应用他汀类药物可以减少鼠一过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的梗死面积。其主要机制可能是与阿托伐他汀能够通过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层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数量及活性,而对神经元产生保护作用,并在神经功能的改善方面发挥作用。而具体的研究机制,仍需要大宗的临床试验证明。
通过本文对阿托伐他汀在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的回顾分析,可以看出,阿托伐他汀对于防治脑血管疾病,减少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对脑血管疾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参考文献
1 Downs JR,Clearfield M,Whitney E,et al.Pdmary prevention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with lovastatin in men and women with average cholesterol levels[J].JAMA,1998:1615—1622.
2 Castilla Guerra L,DeI Carmen Fernandez Moreno M.Lopez Chozas JM.et a1.Statins in stroke prevention:What an internist should know[J].Eur JInternMexl,2008,19:8—14.
3 王成章,魏十贤.他汀类药物与脑卒中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6,8(4):251.
4 李志敏,郭恒怡,吴其夏.轻度修饰低密度脂蛋白的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2,10(3):271—273.
5 Bakker—Arkema RG,Best J,Fayyad R,et al.A brief review paper of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torvastatin in early clinical trials[J].Atherosclerosis,1997,131(1):13—17.
6 姜晓峰,罗祖明.阿托伐他汀对永久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pMCAO)的保护作用及其对脑eNOS表达的影响[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81—483.
7 王晓玲.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脂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07,19(8):654—655.
8 王文国.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05,6(8):30—31.
9 蒋坤维,李阳.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漉C—反应蛋白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6,15(7):491—492.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均经心肌酶学及临床心电图检查确诊, 符合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排除严重肺部疾病及伴有严重心衰、心源性休克及中、重度感染、严重心律失常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辛伐他汀组24例, 男14例, 女10例, 年龄43~80岁, 平均 (63.2±7.5) 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8例, 下壁心肌梗死7例, 右心室心肌梗死4例,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5例;阿托伐他汀钙组24例, 男15例, 女9例, 年龄42-79岁, 平均 (63.4±7.3) 岁;其中前壁心肌梗死8例, 下壁心肌梗死6例, 右心室心肌梗死5例, 心内膜下心肌梗死5例。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予以阿司匹林、溶栓、硝酸酯类药物等常规治疗。辛伐他汀组口服西之达20 mg, 1次/d, 阿托伐他汀钙组口服阿乐10 mg, 1次/d, 均于入院48 h内开始用药, 连续用药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总胆固醇 (T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总密度酯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甘油三脂 (TG) 的变化情况及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的情况, 并作统计分析。
1.4 统计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数和计量资料分别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 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降脂疗效
两组患者治疗后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 且阿托伐他汀钙组较辛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总密度酯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 ▲P<0.05;两组比较, P<0.05。
2.2 心血管事件比较
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辛伐他汀组例数要多于阿托伐他汀钙组,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肌病和严重肝功能损害 (SGPT>2倍正常值) , 且治疗期间亦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粥样斑块破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管腔内血栓形成, 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和管腔严重狭窄所致[3]。较多国内外研究表明, 目前接受降脂治疗的多数患者中, 仅有40%左右的患者LDL-C水平达到控制目标, 在我国血脂水平的治疗中, 其达标率较低, 只有17%的患者血脂控制在合格范围。根据我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及我国2007年的冠心病指南建议[4], 应将他汀类药物作为治疗极高危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用药, 且需长期服用, 降低心血管病复发风险, 控制血脂。较多临床研究和动物试验显示他汀类药物对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左心室重构有较好疗效[5]。其可有效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对心肌的作用, 减少心肌肥大的发生率, 促使内皮细胞产生较多一氧化碳 (NO) , 有效抑制心肌肥大, 其还具有逆转左心室肥厚、抗炎等作用, 使左心室Ⅰ型胶原纤维减少, 减少心室肥厚的发生率。
临床试验证实,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可有效抗动脉粥样硬化, 阿乐和西之达都属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可较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心室功能[6]。其具有迅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的作用, 明显消除炎症的作用。研究表明,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治疗中采用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危险性。
本研究采用两种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通过研究表明, 两种药物均能有效降低患者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 提高总密度酯蛋白胆固醇 (HDL-C) 水平, 有研究表明,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7]。阿托伐他汀钙组总胆固醇 (TC) 、甘油三脂 (TG) 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较辛伐汀他组降低更明显, P<0.05, 且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例数较低, 与辛伐汀他比较, 阿托伐他汀钙可明显降低血脂,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高胆固醇血症控制状况多中心研究协作组.胆固醇血症临床控制状况多中心协作研究-达标率及影响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2, 30 (2) :109-114.
[2]钱菊英, 葛均波, 吴鸿宜, 等.血管内超声显像在造影无显著狭窄病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象技术, 2004, 20 (5) :666-669.
[3]吕蓓, 胡春燕, 陆国平, 等.辛伐他汀早期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8 (12) :622-623.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195-206.
[5]李晓飞, 杨奕青, 刘懿, 等.辛伐他汀对血脂正常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抗心肌缺血作用[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2, 18 (8) :378-379.
[6]杨希立.冠状动脉成形术中正常参考段的血管内超声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4, 9 (3) :166-167.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5
我们知道,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为了更好地对这种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及预防我们必须充分地了解颈动脉粥样斑块发生发展的机制,从而选择合理的药物[1]。辛伐他汀能够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减少低密度脂蛋白的生成[2]。临床上用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等症。同时最近有研究证实辛伐他汀在颈动脉粥样斑块治疗中也有很好的作用,能明显降低主要冠脉事件发生的相对危险性达30%左右[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阿托伐他汀的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该组患者42例, 入选标准:颈动脉超声检查有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同意;排除心肝肾等各项功能等异常者;门诊及住院患者。男28例,女14例,年龄46~75岁,平均60.5岁。疾病类型:脑梗死23例,冠心病35例,原发性高血压27例,糖尿病10例。将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情况对比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冠心病的诊断标准为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一支心外膜下血管狭窄≥50%;高血压诊断标符合21999年WHO/国际高血压联盟诊断指导原则[4]。
1.2 治疗方法:两组首先常规采用饮食控制、服用非他汀类降脂药物、适当应用抗血小板、降血压、降血糖及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20mg口服,每晚1次。两组都治疗6个月。
1.3 检测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6、12个月时的进行检测颈总动脉IMT、斑块面积。采用日本Au64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C、LDL、TG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IMT、斑块面积、TC、LDL、TG水平等计量资料采用(X±S)差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6、12个月IMT、斑块面积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血脂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甘油三酯(TG)分别为4.52±0.65mmol/L、2.34±0.42mmol/L、1.48±0.46mmol/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12±0.52mmol/L、3.14±0.90mmol/L、2.33±1.16mmol/L,相抵有显着性差异,P<0.05。
3 讨论
我们知道降血脂的主要目的是抗动脉粥样硬化。他汀类药物通过刺激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改善内皮功能、抗氧化、增强一氧化氮生物活性,因而阻断RAAS能改善内皮功能[3];可逆转静脉滴注AT2所致的血压增高反应,伴AT1受体密度减低;可抑制Rac异戊烯化间接抑制氮氧化物,抑制Rac1而减弱氧化应激[4]。辛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能降低纯合子和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非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以及混合性脂类代谢障碍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还能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水平[5]。本研究结果表明, 治两组治疗6、12個月IMT、斑块面积都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脂变化比较:治疗后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血清甘油三酯(TG)分别为4.52±0.65mmol/L、2.34±0.42mmol/L、1.48±0.46mmol/L,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5.12±0.52mmol/L、3.14±0.90mmol/L、2.33±1.16mmol/L,相抵有显着性差异,P<0.05。
总之,辛伐他汀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较好药物,可有效降低血脂水平,降低斑块面积,值得进一步观察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水平,朝卉.冠心病整体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重要地位[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6):379.
[2]孙忠实.辛伐他汀的评价[J].中国药学杂志,2003,38(9):71.
[3]丁雁灵,黄耀诚,杨鹏远.辛伐他汀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组织作用的蛋白质研究[J].药学学报,2003,38(7):511.
[4]施明,张学国.血症近期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5):600-601.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6
关键词:心肌梗死,阿托伐他汀,临床价值
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肌缺血性坏死疾病, 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死率,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而临床研究表明血脂异常与心肌梗死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而, 临床上通常将降脂作为治疗该病的关键[2]。为探讨阿托伐他汀在心肌梗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我院采用常规治疗及常规治疗之上加用阿托伐他汀两种方式对94例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治疗, 且后者治疗效果显著, 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接收的94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 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47例, 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7例, 女性患者20例, 患者年龄最小为44岁, 最大年龄为69岁, 平均年龄为 (46.6±8.5) 岁, 发病时间最短为2 h, 最长为23 h, 平均发病时间为 (5.0±0.9) h;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6例, 女性患者21例, 患者年龄最小为45岁, 最大年龄为70岁, 平均年龄为 (47.3±6.9) 岁, 发病时间最短为2 h, 最长为24 h, 平均发病时间为 (5.2±0.8) h;排除糖尿病患者, 排除有肝肾功能不全史的患者, 排除精神病患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 (P>0.05) , 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47例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进行治疗, 即给予患者抗血小板聚集, 抗凝、溶栓、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观察组47例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给予患者阿托伐他汀 (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20093819) 口服治疗, 每次给药剂量为20 mg, 1 d给药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胆固醇 (TC) 、三酰甘油 (TG) 、低密度脂蛋白 (LDL) 、高密度脂蛋白 (HDL) ]改善情况等。
1.4 疗效判定。
临床治愈:治疗后患者的心肌梗死症状全部消失, 且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恢复正常, 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正常;有效:治疗后患者的心肌梗死症状得到有效控制并逐渐好转, 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明显好转, 且患者生命体征相对较为平稳;无效:治疗后患者的心肌梗死症状未达到有效控制, 或心电图检查结果相较于治疗前无明显好转, 甚至死亡[3]。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有效)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本组9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展开t检验, 计数资料展开χ2检验, 以P<0.05为有明显差异,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4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20例, 有效25例, 无效2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5.7%, 对照组47例患者治疗后临床治愈15例, 有效23例, 无效9例, 其治疗总有效率为80.9%,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5)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改善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TG为 (1.9±0.5) mmol/L, TC为 (5.4±0.7) mmol/L, HDL为 (1.1±0.4) mmol/L, LDL为 (3.6±0.6) mmol/L, 治疗后TG为 (1.5±0.5) mmol/L, TC为 (4.9±0.6) mmol/L, HDL为 (1.2±0.5) mmol/L, L D L为 (2.9±0.5) m m o 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T G为 (1.9±0.6) mmol/L, TC为 (5.3±0.7) mmol/L, HDL为 (1.1±0.5) mmol/L, LDL为 (3.7±0.5) mmol/L, 治疗后TG为 (1.1±0.4) mmol/L, TC为 (4.0±0.6) mmol/L, HDL为 (1.3±0.5) mmol/L, LDL为 (2.2±0.7) mmol/L;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均无较大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均有所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肝肾功能异常、血糖水平异常等现象发生, 观察组中仅2例患者发生一过性便秘现象, 停止用药后症状均自行缓解, 对照组中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比较无较大差异 (P>0.05) 。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的常见病, 主要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现象。患者多伴有剧烈且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症状, 且休息或采用硝酸脂类药物治疗后难以完全缓解, 同时还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进行性心电图变化等现象, 患者还可并发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 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
他汀类药物是现阶段临床上常用的一种降脂药物, 该类药物不仅具有良好的降脂效果, 同时还具有多种非调脂效果, 比如改善心功能、稳定粥样硬化斑块、缓解氧化应激、增强内皮细胞功能等[5]。而阿托伐他汀则是常用的一种他汀类药物, 将其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可通过对钠离子及钙离子的交换通道进行抑制的方式, 有效的减轻因缺氧而造成的细胞内钙升高现象, 且可延迟缺氧诱导培养的新生心肌细胞坏死现象, 并可促进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 进而可有效的对患者内皮功能失调现象进行改善;此外, 该药物还可有效减少氧自由基, 进而可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因此, 将其应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中必将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脂水平比较均无较大差异 (P>0.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均有所改善, 但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且两组患者均无较明显不良反应发生。这就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心肌梗死患者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且安全性高, 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张宁, 孙芳毅, 刘宇, 等.胸部恶性肿瘤放射治疗中诱发急性心肌梗死2例[J].中国肿瘤临床, 2014, 41 (12) :814-814.
[2]金霞, 马晶茹.尿酸和B型脑钠肽对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重庆医学, 2014, 43 (17) :2217-2218.
[3]侯绪娟, 高梅.瑞舒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兔心房神经重构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4, 8 (6) :94-97.
[4]任文娟, 王晨霞.青年急性心肌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 2014, 20 (10) :1826-1828.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我院冠心病监护病房2005年1月-2008年10月收治资料齐全的确诊为AMI(诊断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制定的标准[1])患者551例,平均年龄(60.1±11.9)岁,男409例,女142例,排除活动性肝炎及严重肝肾功能衰竭者。
1.2 方法
1.2.1 一般治疗
患者平均住院(10.17±1.83) d。住院期间除给予洛伐他汀(商品名:俊宁,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生产)40 mg/d外,均按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口服药物治疗,抗凝药物常规给予低分子量肝素钠。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包括改良生活方式、控制饮食和体重、戒烟酒、规范治疗的意义等。根据患者出院时肝功能或LDL-C的情况将洛伐他汀用量调整为20 mg/d,其余口服药物出院后继续应用。患者于出院后1个月和3个月分别返院进行随访,常规采血化验并进行健康教育和用药指导。
1.2.2 病史记录
既往高血压病史记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既往高脂血症病史或入院次日晨空腹测定血脂水平结果判定高胆固醇或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根据糖尿病病史和入院后血糖监测结果诊断为糖尿病患者。
1.2.3 血脂测定
于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实验室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并于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患者返回医院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实验室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
1.2.4 肝功能测定
于入院后次日晨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实验室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并于出院时及出院后1个月、3个月患者返回医院空腹抽取静脉血,送检中心实验室常规方法测定各项指标。
1.2.5 心肌酶等测定
于入院后6, 8, 10, 12, 14, 20, 24, 48 h抽取静脉血,常规方法测定心肌酶谱,取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最高值进行分析。
1.2.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共入院符合AMI诊断标准患者551例,平均年龄(60.1±11.9)岁,男性409例,占74.22%。患者平均住院(10.17±1.83) d。其中吸烟328例(59.52%),糖尿病123例(22.32%),高胆固醇血症108例(19.60%),高甘油三酯血症96例(17.42%),CK高值为(1 579±1 285) U/L, CK-MB高值为(146±164) U/L。182例(33.03%)患者接受介入治疗,238例(43.19%)患者接受溶栓治疗。
2.2 洛伐他汀治疗后血脂
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其中LDL-C由(3.24±1.04) 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2.27±2.00) mmol/L,在随访3个月时进一步下降至(1.48±0.78)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由(1.45±0.38) 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1.20±0.30) mmol/L,至随访3个月时升至(1.65±1.79)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注:与治疗前比较,P a<0.05;与出院时比较,Pb<0.05。
2.3 肝功能指标
出院时丙氨酸转氨酶(ALT)>120 U/L有62例(11.25%),ALT升高范围为121~277 U/L,平均(171±31) U/L;天冬氨酸转氨酶(AST)>120 U/L有13例(2.35%),AST升高范围为122~261 U/L,平均(153±24) U/L。出院时共计253例患者因LDL-C<2.0 mmol/L,或ALT>120 U/L而改为服用洛伐他汀20 mg/d。251例患者(包含全部住院期间ALT>120 U/L的患者)返院随访复查,结果出现ALT>120 U/L仅为2例;随访3个月无ALT>120 U/L的患者。
3 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绝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由于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破溃,继而出血和管腔内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导致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产生心肌梗死。不稳定粥样斑块的特征为纤维帽薄,脂质核大,炎症反应活跃。他汀类药物除了调脂之外,其稳定斑块、增强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减少血栓形成等作用,使其在冠心病,尤其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应用地位日益增高[2]。4S研究[1]拉开了他汀类药物治疗冠心病的序幕,随后的WOSCOPS、CARE、LIPID等研究进一步揭示了他汀类可降低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在高危人群(冠心病及其等危症、ACS)的应用提供了循证医学的证据。大剂量强化治疗与标准治疗相比更能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3]。因此,ATPⅢ指南中,治疗的强度取决于对冠心病风险的评估[4]。高危患者LDL-C靶目标值应达到<2.6 mmol/L[5]。
本研究对所入院AMI患者除常规抗血小板、抗凝、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外,每日服用洛伐他汀40 mg。我们的研究以出院时LDL-C低于2.0 mmol/L为目标,若患者血脂水平未达标同时肝酶允许则继续应用洛伐他汀40 mg/d。治疗后TC、LDL-C和载脂蛋白B比治疗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其中LDL-C由(3.24±1.04) mmol/L下降至出院时的(2.27±2.00) mmol/L,在随访3个月时进一步下降至(1.48±0.18)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尽快地降低TC及LDL-C水平并使之达标,从而降低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率。另外,HDL-C由(1.45±0.38) mmol/L下降至(1.20±0.30) mmol/L,至随访3个月时升至(1.65±1.79) 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出院时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可能与AMI的发生有关[6]。短期内应用洛伐他汀并不能快速提高其血浆浓度,但长期应用则可见其升高HDL-C的作用。
本组入选AMI患者平均应用洛伐他汀10 d就进行实验室肝功能化验,时值他汀类药物治疗引起转氨酶一过性升高期[6]。同时由于住院期间观察天数短,致使AMI疾病本身对ALT或AST的影响不能完全排除。加之研究期间内急性期病情多危重,住院期间同时有心力衰竭肝淤血,因治疗需要而应用抗生素、胺碘酮等药物可能都会引起转氨酶的变化,从而观察到住院期间肝功能异常患者较多。因此研究中对出院时转氨酶升高>120 U/L的患者并未停用他汀药,而是服用剂量减半即洛伐他汀20 mg/d,并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共251例患者返院复查各项指标。随访1个月时发现ALT>120 U/L仅为2例,随访3个月发现无ALT>120 U/L的患者。可以看出肝功能异常的患者数量显著下降。随访期间一方面通过对进行患者纠正不良生活习惯、饮食指导等一系列的健康教育,同时基本脱离其他药物对肝功能的一过性影响;另一方面与洛伐他汀治疗剂量减半有关,说明洛伐他汀对肝功能的影响是可逆的,通过减少剂量都可以恢复正常。
总之,AMI早期应用洛伐他汀40 mg/d强化治疗,能显著地降低血脂水平,定期监测肝功能,根据转氨酶异常情况调整剂量可确保安全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国循环杂志编辑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1, 29 (9) :710~725
[2]胡大一, 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378~386
[3]赵卓, 吴学思, 韩智红, 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住院早期应用不同剂量普伐他汀的临床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5, 33 (1) :54~57
[4]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订联合委员会.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预防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390~419
[5]武阳丰, 赵冬, 周北凡, 等.中国成人血脂异常诊断和危险分层方案的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 (5) :428~433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8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高血脂症,应用价值
大部分高血脂患者通常情况下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主要是由于高血脂症一般合并其他疾病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时会发现其血浆脂蛋白水平升高[1]。临床认为治疗高血脂症最有效的方法是饮食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控制体重等, 在药物治疗中, 主要的药物是其他汀类、树脂类药物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总胆固醇[2,3]。为进一步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脂症患者采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进行对比研究, 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高血脂症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中男28例, 女22例;年龄37~74 (49.1±4.5) 岁;治疗前对患者相关血脂指标测定情况如下:血清TC6.57±0.50mmol/L, LDL-C 4.27±0.24mmol/L, HDL-C 0.86±0.27mmo L, TG 3.02±0.37mmol/L。观察组中男26例, 女24例;年龄38~76 (50.4±4.6) 岁;治疗前对患者相关血脂指标测定情况如下:血清TC 6.58±0.51mmol/L, LDL-C 4.29±0.28mmol/L, HDL-C 0.87±0.32mmol/L, TG 3.01±0.31mmol/L。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血清指标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本次研究前1个月均停止服用其他药物,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辛伐他汀 (北京万生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50948) , 20mg/次, 1次/d;而观察组患者给予口服阿托伐他丁 (Pfizer Ireland Pharmaceuticals, 国药准字J20120050) , 10mg/次, 1次/d, 晚饭后服用。2个月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布《药物临床研究原则规定》进行疗效评价[4]: (1) 显效:甘油三酯的下降幅度>40%, 总胆固醇>20%;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幅度>0.26mmol/L; (2) 有效:甘油三酯下降幅度为20%~40%, 总胆固醇为10%~20%;高密度脂蛋白上升幅度为0.10~0.26, mmol/L; (3) 无效:患者的所有血脂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 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P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 差异显著 (P<0.05) ;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者各项血脂指标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脂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2。
注:与对照组相比, P<0.05
3 讨论
高血脂症主要分为原发性高血脂症和继发性高血脂症两种, 其主要是指患者血中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脂质均高于正常的一种疾病[5]。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饮食习惯及生活模式有了很大转变, 高血脂症、糖代谢异常以及肥胖等病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研究资料表明, 冠心病、高血压以及脑中风等疾病的形成与发展均与血脂的增高存在密切的联系。因此, 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最有效手段是降脂治疗[6]。
目前, 他汀类药物被公认为防治高血脂症最为有效的药物, 以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应用最为广泛。然而张薇[7]的研究中表示阿托伐他汀作为一种人工合成的新型汀类降脂药物, 其不仅药效强, 还可作为HMG-Co A还原酶的抑制剂, 其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要远远强于辛伐他汀。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94%,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血脂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临床效果强于辛伐他汀。
综上所述, 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脂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疗效显著, 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改善患者血脂情况, 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张亚平.阿托伐他汀联合非洛地平对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患者左心室重量指数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10) :36-38.
[2]兰莉.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刊, 2014, 41 (1) :118.
[3]段卉娣, 于开军, 常宝印, 等.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4, 12 (1) :42-43.
[4]唐小丰.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血脂症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与实践, 2013, 35 (11) :55-56.
[5]史钟慧.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在原发性高脂血症中效果差异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3) :167-168.
[6]郑乐伟.阿托伐他汀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 2014, 10 (1) :102-103.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4年12月~2005年9月于我院住院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80例(男5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7.9±11.8)岁。
排除标准:周围血管病、脑卒中、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恶性肿瘤、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入院前2周内服用抗生素、非甾体类消炎药物及降脂药物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常规治疗,并随机分为辛伐他汀(商品名:舒降之,默沙东公司生产)20mg/d(A组),常规治疗组(B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于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留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脂、肝功能及CRP。CRP测定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以t检验及配对t检验做差异显著性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应用美国SAS统计软件分别进行数据分析,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
2.2 A组与B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B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A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但血清CRP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治疗后与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
两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血脂和CRP水平变化见表1。
*A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
3 讨论
大量基础及临床研究均证实,动脉粥样硬化是炎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机制除了单纯的脂质浸润以外,还有另外一种主要机制——炎症反应学说[1]。所以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特殊的慢性炎症过程。而动脉硬化常常是缺血性疾病的原因,其中炎症细胞丰富的易损斑块破裂又是不稳定性心绞痛及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所以在不稳定性心绞痛的发病机制中炎症所显示的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C-反应蛋白(CRP)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各种病原微生物感染、创伤及免疫反应均可通过激活粒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白介素6(IL-6)等,进而刺激肝脏合成CRP,CRP水平是炎症激活准确而客观的指标[2],Idrissia等发现在ACS患者中CRP水平明显升高,但在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升高并不明显。
临床实验证实[3],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即他汀类药物,可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这种结果是不能完全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来解释的。国际大规模研究显示[4],他汀类药物对临床事件的有益作用涉及非调脂机制,这些机制包括改善内皮功能、抗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和抑制血栓形成等。
Williams等[5]研究发现,氟伐他汀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构成的改变,这种改变与胆固醇的降低无关,普法他汀治疗组的猴子比对照组有更好的血管扩张能力和脂质斑块构成,即炎症细胞数量少,脂质池较小,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较多,纤维帽较厚,斑块稳定;而两组在脂质方面改变没有大的差别。同时也发现,普伐他汀治疗的猴子血管内膜和中膜中有较少的巨噬细胞。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短期应用辛伐他汀在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能明显降低炎症因子,稳定粥样斑块,这为我们临床上应用他汀类药物提供了又一强有力证据。
参考文献
[1] Idrissia A,Nicolss D,Claudio L,et al.C-Reactive protein and cor- onary artery disease Additional evidence of the implacation of an in- flammatory process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AM Heart J, 1999;137:346~351
[2] Thompson GR,Hollyer J,Waters DD.Percentage change rather than plasma level of LDL-cholesterol determines therapeutic response in coronary heart disease.[J] Curt Opin Lipidol,1995;6:386~388
[3] Jukema JW,Bruschke AVG,Boven AJ.et al.Effects of lipid lower- ing by provastatin on progression and regression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symptomatic men with normal to morderately elevated se- rum cholesterol levels:the Regression Growth Evaluation Statin Study(REGRESS).[J] Circulation,1995;91:2528~2540
[4] Ridker PM,Rifai N,Stampfer MJ,et al.Plasma concentration of interleukin-6 and the risk of futur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ong apparently healthy men.[J] Circulation,2000;101:1767~1772
辛伐他汀/治疗应用 篇10
【关键词】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高血脂症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人群血脂异常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面临着严峻的血脂异常高发情况。而血脂异常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一项危险因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高,血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过低,是构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公认的高血压、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治疗高脂血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分别应用阿托伐他汀(立普妥)与辛伐他汀(舒降之)治疗高脂血症各45例,对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比较观察,结果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择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在我院住院患者90例,清晨空腹血脂符合下列标准之一,TG≥1.90 mmol/L;TC≥5.67 mmol/L。标本均除肝、肾、甲状腺疾病及1型糖尿病、药物所致的高脂血症,并在近1月内未服用过降血脂药物。90例患者中,男性74例,女性16例,年龄60~85岁,平均72.5岁;高TC血症32例,高TG血症8例,混合型高脂血症50例;LDLC≥3.97 mmol/L者69例,HDLC≤1.00 mmol/L 27例。
1.2 观察方法
入选病例随机分为A、B两组各45例。两组均常规低脂膳食,A组服用辛伐他汀20mg,B组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均每日睡前1次,疗程5周。服药前及服药4、5周询问服药反应, 查血TG、TC、LDLC、HDLC、谷丙转氨酶(ALT)等。
1.3 疗效评定标准
按卫生部1998年颁发的心血管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判定。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TC下降≥19%,TG下降≥45%,HDLC上升≥0.28mmol/L为显效;TC下降达10%~18%,TG下降达20%~45%,HDLC上升达0.18mmol/L~0.27 mmol/L为有效;未达到有效标准为无效;TC上升≥10%,TG上升≥10%,HDLC下降0.18 mmol/L为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x±s表示,血脂水平分析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及HDLC水平变化
服药5周末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TC、TG、LDLC均显着下降(P<0.01),HDLC均明显上升(P<0.05),但以B组更为显着, 两组治疗前后TC、TG、LDLC及HDLC水平变化注:同组间治疗前后比较均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P<0.05;两组间治疗前比较P>0.05。
2.2 副反应
服药4、5周末,A组有4例患者出现轻微的两下肢和腹部肌肉疼痛,对症处理后缓解,未影响治疗。 B组仅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血ALT轻度升高(未超过正常值的2倍),1例出现轻微上腹不适,均未终止治疗。
3 讨论
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属于HMGCOA原酶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血脂药物,它通过HMGCOA可逆性竞争抑制HMGCOA还原酶,刺激LDL受体合成和数量的增加,从而增加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LDL的消除,升高HDL水平。HDLC可通过提供载脂蛋白C和胆固醇脂,将肝外组织胆固醇转运到肝脏,激活脂蛋白酶,促进VLDL的转化和消除,对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LDL血症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稳定动脉硬化斑块,甚至可以使斑块收缩变小,能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对血小板和凝血或纤溶系统可产生明显的影响,具有良好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此类药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胆醇血症、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可预防冠心病的发生,防止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球囊成形术后再狭窄。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他汀类药物,关于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临床研究已经超过10年。他汀类药物的副作用并不多,主要是肝酶增高,其中部分为一过性,并不引起持续肝损伤和肌瘤。定期检查肝功能是必要的,尤其是在使用的前3个月,如果病人的肝脏酶血检查值高出正常上线的3倍以上,应该综合分析病人的情况,排除其他可能引起肝功能变化的可能,如果确实是他汀引起的,有必要考虑是否停药;如果出现肌痛,除了体格检查外,应该做血浆肌酸肌酸酶的检测,但是横纹肌溶解的副作用罕见。另外,它还可能引起消化道的不适,绝大多数病人可以忍受而能够继续用药。通过本次对照实验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是强效他汀类药物,它们对降低TC、TG和LDLC均有显着疗效,且能提高HDLC,未發现有临床意义的持续ALT升高,降脂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耐受性好。但又以阿托伐他汀的降脂效果更为显着。因此,阿托伐他汀20mg每日睡前给药是防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重要措施。综上所述,可以认为阿托伐他汀是高效、安全的降脂药物。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重视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预防中的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07年01期
[2] 徐叔云,魏伟.临床药理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9280.
[3] 赵水平.冠心病整体防治中他汀类药物的重要地位[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 32(4):379381.
相关文章:
辛伐他汀治疗02-19
开掘教材02-19
垃圾无害化处理02-19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行护理干预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并发症的影响02-19
辛伐他汀联合硝苯地平控释片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协同降压作用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