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性生产资料

关键词: 超标 替代性 绿色食品 农产品

替代性生产资料(精选十篇)

替代性生产资料 篇1

绿色食品生产专用肥料—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开发研究,是针对目前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缺乏,造成农产品中硝酸盐含量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等关键问题而提出的一项利用生物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主要以现代有益微生物技术为手段,从有机废弃物、有机废液资源化处理入手,开发研究绿色食品生产所需的生物有机系列产品。其目的一是解决有机废弃过剩积累而对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疏通有机废弃物的流通渠道,恢复生态平衡。二是解决绿色食品生产中专用生产资料缺乏、限制了绿色食品,生产发展和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激素等,造成食品质量没有安全保证等问题,确保农产品达到绿色食品标准。三是利用开发研制的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组织实施甘肃省的绿色食品生产建设,为人类生产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粮棉油、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同时为甘肃农产品占领国际国内市场创出自己的绿色食品品牌。

由于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变和农业生产久用化肥和农药,严重挫伤和伤害了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的活性,造成土壤微生物平衡失调,活力下降,导致了农产品中大量的农药残留,瓜果蔬菜失去天然的美味,“瓜不香,果不甜,菜无味”,而且没有安全保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绿色食品要求的呼声越来越高,但目前以化肥农药为主体的农业生产资料形式,无法满足人类的这一要求。而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有符合绿色食品生产标准要求的生产资料。

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液肥、生物植保剂等系列产品,使有机肥高效化、活性化、安全化、方便化、环保化,并且含有庞大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可改变土壤、释放板结养分、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合成土壤养分、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因此,研究、开发、生产生物肥料系列产品,为甘肃无公害、绿色食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和为人类生产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有着重要意义。

2 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替代性生产资料的前景

根据目前种植业的实际,选用好有氧和厌氧有益微生物技术,在发酵分解过程中各种微生物互为条件,相互依存,以互利共栖的关系形成一个平衡协调、共存共荣的微生物整体。可为农作物源源不断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也可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流行,减少病虫危害促使农作物健康成长。在绿色食品生产中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极其深远的生态效益。

有机质的分解在自然界有腐败分解和发酵分解两种形式。这两种形式均受微生物控制。一种是有机质在好氧腐生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控制下,进行的有机化过程。其分解产物主要有热量、NH3、H2S、CO2、CH4及其它碳氢化合物等。这些物质大多以有害气体的形式释放于大气之中,使大量的有机能源无端的流失。另一种是有益微生物控制下的低温发酵分解。其中合成微生物利用分解型微生物在有机质分解过程中产生热量、NH3、H2S、CO2、CH4 等进行有机合成。不仅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减轻有机污染的压力,而且有效地保存有机能源,使生物有机肥高效化,活性化。利用有益微生物技术,以有机废液、有机废弃物为原料,开发研制生物肥料系列产品可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难题:

一是除臭。利用合成型有益微生物将有机质分解过程中产生NH3、H2S、CO2、CH4 、发酵热等产生臭味的污染源作为基质进行有机合成。从而达到减少污染、保存养分、除去臭味、变废为宝的目的。

二是抑制病原微生物。采用以菌治菌战略,以强大的有益微生物优势,抑制病菌、杂菌和有害虫卵的活性,从而达到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利用的目的。

三是产品的高效活性化。采用有益微生物厌氧发酵技术,不仅完整地保存而且更多的合成了有机养分,同时形成了强大的有益微生物优势,使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高效活性化。

四是农产品安全化。利用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进行农业生产,整个生产过程均采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的生产资料,因此最终产品符合绿色食品标准。

3 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替代性生产资料——绿能瑞奇

“绿能瑞奇”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是有益微生物技术与有机肥完美结合的高新技术产品。一般的生物菌肥国家标准要求有益微生物的总含量为2亿/g以上,有效期为6个月。该类菌肥主要以接菌形式在农业生产中应用。菌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微生物的繁殖增殖过程中,而微生物的繁殖增殖是要以土壤有机质、水、热条件为基础的,由于大多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仅为1%以下,微生物没有繁殖增殖的基础,所以大多数菌肥在土壤中无法生存,作用效果也不能充分体现。而“绿能瑞奇”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将菌肥和有机肥完美结合后,在制造过程中即考虑了使用对象作物的养分需求,又考虑了有益微生物的营养需要和繁殖条件,因此,“绿能瑞奇”生物有机肥系列产品不仅为作物提供了足够的养分和生理活性物质,而且可向土壤提供庞大的有益微生物群,施用后无论何种土壤条件,有益微生物依靠有机肥中携带的养分能够大量的繁殖增殖,生物肥料的作用能够充分体现出来,而且有效期可以增加到2年以上。

精制活性有机肥、氨基酸生物液肥、氨基酸生物叶面肥和植物源生物植保剂是“绿能瑞奇”的四大系列产品,分别用于基肥、追肥、叶面喷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其中,①精制活性有机肥N、P、K有机质含量为83.5%,有益菌含量17.38亿/g,并富含多种中微量元素和生理活性物质,应用品种有蔬菜、瓜果、中药材、花卉、茶叶、牧草及草坪、粮食作物等多种专用系列产品。②氨基酸生物液肥除含有10多种生长所需的全面养分之外,并将19种氨基酸平衡配制,更重要的是还含有2亿/ml的有益微生物。③氨基酸生物叶面肥除具备氨基酸液体追肥的特点之外,并与纳米铁、锌、硼、镁等微量元素为一体,它不仅可通过叶面喷施给作物以养分补充,而且减少因缺素引起的发病症状,在植株表面形成有益微生物占主导地位的良好生存环境,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活性,同时增强叶片表面角质层和蜡质层的强度与厚度,提高植物体的自我防御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④植物源生物植保剂是选用纯天然中药材,经有益微生物发酵提取而成的一类新型生物植保剂,在病虫害防治中不仅有中药材的药理作用,而且有有益微生物的预防作用,其产品安全可靠,对人、畜、植物及益虫无毒副作用。

固体酯替代液体酯生产三氯碳酰苯胺 篇2

关键词TCC;固体酯;成本

中图分类号TQ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42-0186-01

三氯碳酰苯胺(TCC)杀菌剂具有高效、安全、无毒、无刺激和无污染的特性,广泛用于洗涤用品和化妆品中。国际国内许多洗涤和化妆品企业都使用这种产品,使用前景非常广阔。目前国内生产厂家有丰原生化、湖南达洁及浙江宁波志华等公司,因此市场竞争也很激烈。因为TCC生产所用的原料价格较高,生产过程对工艺要求也较高,尤其生产的安全性要有绝对的保障,导致产品的生产成本偏高,因此,如何优化工艺,选用市场价格较低的原料生产成为降低生产成本、赢得市场的关键。

1TCC原生产工艺

1.1对生产车间的要求

安徽丰原生化应该是较早生产三氯碳酰苯胺的厂家,他们先期由外方提供技术材料,后经过小试、中试直至投入批量生产;因为对产品质量要求很高,包括烘干和包装车间都要符合GMP(30万级)要求,各个生产操作间也都进行了净化处理。

1.2生产工艺简介

1)生产工艺流程。原料处理——合成反应——分离——精制——分离——烘干——包装。原料处理包括称重(量)、投料、脱色、过滤和静置等工艺。合成反应及分离阶段包括反应物计量、合成温度控制、分离母液处理等工艺。精制及分离阶段包括溶剂计量、精制温度控制、分离母液处理等工艺。烘干及包装包括烘干温度控制、球磨进料和气流粉碎等工艺。

2)TCC产品工艺指标。除成品颗粒度、色泽、外观及气味符合要求外,化学指标有:TCC含量≥98%,DCC含量≤1%,T4CC≤0.5%,TAB含量≤0.5%成品氯苯胺含量≤475ppm。

3)TCC产品生产成本构成及使用固体酯优势。在TCC生产成本中原料成本占80%,辅料成本占15%,其它成本占5%。因此降低原料成本是关键。TCC生产原料主要有两种:酯和苯胺。

而苯胺价格基本差异不大,酯分为液体酯和固体酯两种,液体酯中酯含量为20%,固体酯中酯含量要求≥99%。液体酯价格在每吨17000元,固体酯价格每吨40000元。如果把固体酯折合成液体酯,则需要溶剂将浓度配到20%,溶剂的价格为6000元/吨,则用固体酯配成液体酯的价格为:40000÷99×20+6000×0.8≈12880元。显然这个价格比购买液体酯要便宜17000-12880=4120元。2005年以前,由于TCC市场价格较高,虽然酯和胺的价格也高,但总体利润仍然十分客观,还由于液体酯在使用上比较方便,工艺上对合成较为有利,因此,多数厂家都喜欢用液体酯。2005年以后由于TCC生产厂家较多,市场竞争激烈导致产品价格大幅下滑,在原材料价格较高的情况下,迫使生产厂家改变生产工艺,固体酯的使用成为必然。

2固体酯与液体酯使用工艺比较

1)主要是原料处理工艺方面:液体酯因为是从厂家直接购买来的,从外观上看,它的颜色是淡绿色,可直接进行脱色、过滤后即可使用,而固体酯必须先用甲苯溶解或先融化;我们生产中是先将固体酯融化,然后与甲苯配伍调成20%左右的溶液,再进行必要的脱色、过滤等,如果甲苯色泽较好可不必脱色。固体酯的融化可以通过蒸汽加热,蒸汽来源可以是生产中的排汽即可。

2)合成工艺:液体酯参与合成反应后,反应速度均匀,生成的TCC颗粒较大,在搅拌反应釜中明显能够分出溶剂和半产品,便于后续分离,分离设备一般可用离心机。而固体酯溶液参与合成反应后,反应速度较快,生成的TCC颗粒较细小,有时甚至像泡沫状,几乎看不到溶剂存在,这样给离心分离带来困难。解决的方法是把固体酯溶液加以处理,让其有一个熟成期,使之具备液体酯的特性,然后再用于合成反应,就能解决上述问题。合成反应一定要完全,合成配比要准确,否则,成品DCC、T4CC和TAB都有可能超标。

3)精制工艺:精制的原理和目的是利用TCC微溶于醇,进而再结晶的原理除杂和脱色,在再结晶时晶形转变为针形,体积相对变得膨松。如果在合成过程中不存在问题,那么二者在精制过程中不会存在差异。

3结论与讨论

1)TCC产品要求的质量较高,文中列出的只是其中重要的几项,其中色泽一项要与客户提供的标准样一致,否则就视为不合格而成为废料,因此,TCC生产要求按批投料,实际生产当中确实存在每批产品的色泽之间存在差异的现象。固体酯溶解后其溶液的色泽要比液体酯好,但因为熟成期较短,仍然最好是经过一次脱色最好。

2)我们在全部用固体酯生产TCC生产中存在收率偏低的现象,总体收率比用液体酯低3%左右。后来采用二者混用的方法,即按照一定的比例(实践证明固体酯:液体酯=1:3比较合适)混合。这样在合成反应中,反应情况跟纯用液体酯基本一致,收率也可以达到要求。

3)每批合成前做一下小试很重要,参照实际反应用水浴锅做小试,根据小试结果确定合成反应条件,这样能保证合成反应的质量。

4)固体酯替代液体酯后,由于价格方面优势,可使TCC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约5000元/吨,如果在再提取等相关工艺进一步优化,成本还可继续降低。

参考文献

[1]黄仲九,房鼎业.化学工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9.

[2]邝生鲁.化学工程师技术全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0.

作者简介

柠檬酸渣替代石膏生产水泥 篇3

1 柠檬酸渣的性质

1.1 物理性质

水分20%~40%,细度4900孔筛筛余量25%~40%。相对密度1.542g/cm3,熔点153℃(失水),柠檬酸为无色半透明晶体或白色颗粒或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味极酸,易溶于水和乙醇,水溶液显酸性。柠檬酸结晶形态因结晶条件不同而不同,有无水柠檬酸C6H8O7,也有含结晶水的柠檬酸2C6H8O7·H2O、C6H8O7·H2O或C6H8O7·2H2O。在干燥空气中微有风化性,在潮湿空气中有潮解性,175℃以上分解放出水及二氧化碳。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不溶于苯,微溶于氯仿,水溶液显酸性。

1.2 化学性质

柠檬酸是一种较强的有机酸, 有3个H+可以电离;加热可以分解成多种产物,与酸、碱、甘油等发生反应。其化学组成如表1。

2 柠檬酸渣代替石膏实验

通过对柠檬酸渣化学性质的分析,决定用柠檬酸渣100%替代石膏进行水泥的大生产试验。试验使用纯熟料、无混合材、适量柠檬酸渣生产普通42.5R水泥300吨左右,共用柠檬酸渣10吨,试验数据如表2。

%

从以上数据得出以下结论:

(1)掺加量。

在相同SO3控制指标条件下,柠檬酸渣比石膏的用量小得多,因为柠檬酸渣中SO3含量在45%左右,而石膏中SO3含量仅为35%左右。

(2)凝结时间。

相同SO3的柠檬酸渣水泥比石膏水泥的凝结时间平均要长2h30min左右。

(3)强度。

柠檬酸渣水泥比石膏水泥的早期强度要低得多,3天抗折强度平均低3.5MPa、抗压强度平均低10MPa,而后期强度没有太大区别。由此可以得出,柠檬酸渣对水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凝结时间和早期强度上。

原因分析:经检验发现造成这种影响的主要原因是柠檬酸渣的弱酸性,柠檬酸渣的PH值在5~6,显弱酸性,而我公司普通水泥PH值>7,显弱碱性。要想消除这种影响首先就要消除柠檬酸渣的弱酸性。

措施:通过试验发现电石灰为弱碱性且对水泥的强度有提高作用,为此自2006年9月26日起化验室开始了大量的小磨试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试验数据见表3。

3 小磨试验结果

(1)电石灰有抑制柠檬酸渣缓凝效果的作用。

(2)电石灰能大幅度提高水泥强度。

(3)电石灰的掺加量不能过大。

原因分析:一方面电石灰中Mg O含量在16%~19%左右,掺加量过大会造成水泥中Mg O含量超标;另一方面电石灰掺加量过大会因中和柠檬酸渣的酸性从而过度抑制柠檬酸渣的缓凝效果,造成水泥速凝。

结论:用柠檬酸渣100%替代石膏生产水泥的过程中配以3%~4%左右的电石灰可以满足水泥生产的工艺要求。

4 柠檬酸渣不足时的实验

考虑到在实际生产中可能会出现柠檬酸渣供应不足情况,化验室又做了在正常石膏水泥中配电石灰的小磨试验,其试验数据见表4。

通过试验可以看出,在石膏水泥中,电石灰不但不会影响水泥性能而且还大大提高了水泥的强度。

为了验证小磨试验效果,2006年10月26日又在水泥磨上进行了大生产试验,熟料79%、石膏与柠檬酸渣5:1共4%、电石灰2.5%、粉煤灰14.5%生产复合32.5级硅酸盐水泥510吨,其水泥检验结果如表5所示。

试验结论:从检验数据来看,试验水泥除早期强度比不加电石灰的水泥要高之外,水泥的其它物理性能没有太大变化。

为了验证试验结论的正确性、可靠性,2006年11月2日又在水泥磨上进行了第二次大生产试验,熟料74%、石膏与柠檬酸渣3.5:1共5%、电石灰3%、粉煤灰18%生产复合32.5级硅酸盐水泥578吨,试验数据如表6所示。此次试验的结果再次验证了上次试验的结论。

5 结论

高技能人才具不可替代性 篇4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就指出,在我国人才队伍建设中,各级各类高技能人才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党政、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等人才可以相提并论,这无疑是人才观和社会评价观的一次重大转变。

让技艺高超和技能精湛的人才脱颖而出,是大赛的重要价值之一。参加本次和以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获奖选手,无疑应该称得上是技能型英才、准高技能人才,理应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才方针指导下,赢得各方面的重视和关注。

职业技能竞赛是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的重要环节,是培养造就并使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快车道。赛什么、怎么赛、赛的标准和结果,都应该与技能型人才在层次、品种、规格、质量、体系等要求上相互衔接和契合。已经制度化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今年又添亮色:专业覆盖到16个,比赛项目增加到55个,大赛加试专业理论和职业知识,赛事中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态度的考查,企业招聘团进驻赛场,等等,更加体现技能型人才培养和选拔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也为企业发现和选拔“适销对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带来了机遇。

替代性生产资料 篇5

该成果以自主开发的催化剂、聚合、凝聚和后处理技术为核心, 集成先进的反应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开发出国内首套3万吨/年稀土异戊橡胶工艺包, 并建成国内外单线产能最大的工业生产装置。在提出的稀土催化双烯烃聚合新机理基础上, 开发的催化剂具有高活性、高顺式定向性、低成本和产品分子量及其分布可控 (Mw/Mn≤2.5) 的特点。催化活性达0.18kg稀土钕/吨胶, 稀土元素利用率由传统8%~10%提高至近100%, 聚合时间由原有6~7小时降至目前3小时以下, 较国外催化剂效率提高近1倍, 产品顺式含量达97%以上。并开发了适合于高粘胶液体系的多釜连续串联聚合、凝聚、后处理和溶剂回收技术, 其中包括多项专利和专有技术, 同时解决了诸如高粘体系橡胶胶液的热平衡和传输等工程和技术难题, 整套装置综合能耗较国外同类工艺降低20%。

经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材料检测研究中心认证, 工业化产品性能超过国外同类产品水平, 可完全替代天然橡胶用于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胎面胶。目前该成套技术已申请73项国内外发明专利, 其中35项已获授权, 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体系。该成套技术成果与国外现有同类技术相比, 具有单线产能最大、能耗物耗最低、节能环保先进等特点, 其中每吨异戊橡胶产品其催化剂成本降至800元以下, 整套装置综合能耗较国外降低20%, 更重要的是首次实现了稀土异戊橡胶完全替代天然橡胶用于轮胎生产, 摆脱了我国对天然橡胶的完全依赖, 对于增强我国橡胶行业的整体科技水平, 促进我国大品种合成橡胶自主生产技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替代性生产资料 篇6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点及试验期试验于2014年7月8日至8月18日, 在凌海市三台子镇上沟村张德众家牧场进行, 试验期40 d, 其中预试期10 d, 正式试验期30 d。

1.2 试验动物试验选取40日龄, 体重在15 kg左右的杜×寒杂交羊60只。

1.3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 设4个处理, 每个处理3 个重复, 每个重复5 只羊, 第1组为对照组, 第2、3、4组为试验组。对照组日粮为精料补充料、稗子和玉米秸秆, 试验组日粮分别用1.75 kg苜蓿鲜草替代0.125、0.188、0.25 kg的精料补充料。试验日粮组成见表1。

1.4 饲养管理羊只入舍前须对试验圈舍进行消毒, 预试期内对所有试验羊只进行统一驱虫和健胃。试验羊只采用专人饲养, 每天早上7:30 和17:30各饲喂1次, 并供给充足清洁饮水。

1.5 指标测定初始重:预饲期结束后, 早晨空腹逐一测定每只羊的体重, 并记录。

末重:试验期结束后, 早晨空腹逐一称重每只羊的体重, 并记录。

日增重:根据每只羊的末重和初始重, 计算平均日增重。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产性能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日增重方面, 对照组与试验1组、2组、3组有极显著差异 (P<0.01) , 试验1组与试验2组、3组有极显著差异 (P<0.01) , 试验2组与试验3组差异不显著 (P>0.05) 。试验结果表明, 在日粮中添加紫花苜蓿对肉羊生产性能有显著影响, 在降低精料的添加量的条件下, 肉羊的日增重仍高于对照组的增重水平。从3个试验组看, 试验1组的日增重极显著高于其余两个试验组, 说明添加紫花苜蓿的高精料日粮增重效果更好。

2.2 经济效益分析各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分析结果表明, 日粮中添加紫花苜蓿, 降低精料的添加量, 日增重较对照组都显著增加, 但经济效益以试验1组最好。饲养1只肉羊, 1个生产周期能增加纯收入252.05元。

3 小结与讨论

在杂交肉羊日粮中添加紫花苜蓿并替代部分精料与对照组相比可以显著提高其平均日增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与苜蓿草具有高粗蛋白、好适口性、高消化利用率等特性有关。据李治强 (2005) [1]在利用苜蓿青干草料育肥小尾寒羊的试验研究中发现, 添加苜蓿青干草组的日增重可达179.7 g, 比对照组高83.70%, 差异极显著 (P<0.01) ;据储国良等 (2002) [2]报道, 20.00%紫花苜蓿干草粉代替20.00%青干草粉, 可使湖羊生长发育加快, 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精料的不同替代量之间差异显著 (P<0.05) , 其中1.75 kg紫花苜蓿替代0.125 kg精料的情况下, 生产性能表现最好, 且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精粗比对肉羊的生产性能有影响。据王艳红等 (2007) [3]日粮精粗比对山羊生长性能和屠宰性能的影响试验研究中报道, 青年山羊日增重及饲料效率随日粮精粗比的提高而提高。

摘要:本试验旨在研究苜蓿鲜草替代不同比例的精料对肉羊生产性能的影响。60只肉羊随机分为4组,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5只。结果表明, 用紫花苜蓿替代部分精料可以提高肉羊的生产性能, 其中用1.75 kg苜蓿鲜草替代0.125 kg精料效果最好。

关键词:紫花苜蓿,肉羊,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李治强.利用苜蓿青干草料育肥小尾寒羊效果试验[J].甘肃畜牧兽医, 2005 (81) :16-17.

[2]储国良, 丁剑英, 花卫华, 等.紫花苜蓿草粉对湖羊育肥效果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 2002 (6) :67-68.

替代性生产资料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微生态制剂“源康宝”, 购自山东六和动物保健药品有限公司。该产品为新型复合型微生物制剂, 主要由乳酸菌、芽孢菌、酵母菌、光合菌、放线菌等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 内含消化酶、氨基酸、维生素、乳酸、未知生长因子等多种生物活性因子, 含有效菌200亿个/g以上。

1.2 试验动物及日粮

随机选择15日龄艾维茵肉仔鸡900只, 按公母各半、体重相近的原则随机分成3个处理, 每组3个重复, 每个重复100只。对照组为玉米-豆粕型基础日粮, 试验Ⅰ、Ⅱ组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源康宝”500 mg/kg和金霉素600 mg/kg。基础日粮组成及营养水平见表1。

1.3 饲养管理

整个试验期内保持肉仔鸡自由采食和饮水;肉仔鸡在育成舍地面平养, 使用木屑垫料;为保持舍内温度, 舍内半通风;搞好环境卫生;免疫及其他饲养管理程序按常规进行;整个试验期为28 d。

1.4 测定指标

分别在第14, 42日龄早晨喂料前空腹称重, 记录各组饲料消耗量及死亡淘汰数, 计算料重比和死淘率, 观察鸡的生长发育情况和精神状态。

1.5 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 用Duncan’s法进行多重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增重情况 (见表2)

由表2可见:各组14日龄体重差异不显著 (P>0.05) ;平均日增重试验Ⅰ、Ⅱ组分别比对照组高7.64% (P<0.05) 和7.59% (P<0.05) , 试验Ⅰ组比Ⅱ组高0.05%,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这表明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与金霉素均能显著促进肉鸡生长, 添加微生态制剂比添加金霉素效果稍好,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 (P>0.05) 。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2.2 料重比 (见表3)

注:同列数据肩注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由表3可见:试验Ⅰ组和Ⅱ组的料重比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13.39%和11.82%, 均差异显著 (P<0.05) ;Ⅰ组比Ⅱ组低1.58%,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这表明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与金霉素均能显著提高饲料转化率, 添加微生态制剂“源康宝”比添加金霉素增重效果稍好, 但二者差异不显著 (P>0.05) 。

2.3 死淘率 (见表3)

各组均有较高死亡率, 经解剖分析多为腹水症, 因为试验时间在冬季, 很难处理好保温和通风的关系。由表3可见: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Ⅰ组和Ⅱ组死淘率分别降低了27.70%和25.44%, 均差异显著 (P<0.05) ;Ⅰ组比Ⅱ组低2.30%,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结果表明, 添加微生态制剂“源康宝”可以提高肉鸡的免疫力和抗病力, 效果稍好于金霉素。

3 小结

替代性生产资料 篇8

电石渣是电石水解获取乙炔气后的以氢氧化钙为主要成分的废渣, 电石加水 (湿法) 生产乙炔的工艺简单成熟, 目前在我国仍占较大比重。按生产经验, 1t电石加水可生成300多kg乙炔气, 每生产1t PVC产品耗用电石1.5~1.6t, 同时每吨电石产生1.2t电石渣 (干基) , 电石渣含水量按90%计, 那么每生产1t PVC产品, 排出电石渣浆约20t。电石渣浆的产生量大大超过了PVC的产量。大多数PVC生产厂家将电石渣浆经重力沉降分离后, 上清液循环利用;电石渣经进一步脱水, 其含水率仍达35%~40%, 呈浆糊状, 在运输途中易渗漏污染路面。干电石废渣中主要含Ca (OH) 2, 当电石废渣含水量>50%时, 其形态呈厚浆状, 贮存、运输困难, 给用户带来极大不便, 因此电石废渣综合利用的关键是控制含水量。含一定水量的电石废渣及渗滤液呈强碱性, 也含有硫化物、磷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根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GB5085—2007) , 电石废渣属Ⅱ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2 电石渣配料特点

2008年4月30日, 国家发改委下发了《关于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有关问题的通知》, 鼓励电石渣综合利用, 对全部利用电石渣替代天然石灰石生产水泥项目的规模和工艺将放宽限制。其中, 对于现有电石法聚氯乙烯生产装置配套建设的电石渣制水泥生产装置规模, 不受产业政策所定规模的限制, 但须达到1000t/d及以上, 且可以采用湿磨干烧生产工艺进行改造;对于新建、改扩建电石法聚氯乙烯项目, 则必须同时配套建设电石渣生产水泥等电石渣综合利用装置, 其电石渣生产水泥装置单套生产规模也必须达到2000t/d及以上;新建电石渣水泥生产线装置必须采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另外, 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的企业, 经国家循环经济主管部门认定后, 可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与普通配料相比, 电石渣配料在工艺上有如下特点:

(1) 电石渣主要成分为Ca (OH) 2, Ca O含量高, 电石渣及其生料中镁、碱含量很低, 液相量偏低, 易烧性稍差。

(2) 电石渣细度较细, 与水泥生料相当, 颗粒较为均匀, 粉磨过程主要是电石渣的烘干及与辅助原料的均匀混合过程, 易磨性很好。

(3) 干电石渣及其生料的容重较轻, 冷态下其流动性较好, 高温下流动性较差, 堆积压力较小。湿排含水量很高约在35%~45%, 干排含水量约在5%~10%。

(4) Ca (OH) 2的分解温度远低于Ca CO3。

(5) 适当条件下, Ca (OH) 2和生成的Ca O会吸收部分CO2, 部分重新生成Ca CO3。

(6) Ca (OH) 2的分解热远低于Ca CO3, 因此电石渣配料的熟料形成热大幅度降低。

(7) 由于电石渣的烧失量小, 故其生料的理论料耗低。

(8) 窑尾系统废气成分中含水量较高, CO2含量较低, 废气量和废气比热较小。

(9) 电石渣熟料的颜色大多呈微黄或土色。

(10) 由于电石渣中有效成分较高, 故一般电石渣熟料的强度较高。

(11) 不同电石渣的硫和氯差别很大, 如硫和氯含量较高, 会使窑尾系统堵塞, 影响熟料煅烧和熟料质量。

3 100%电石渣替代石灰石技术的开发

采用100%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生产水泥, 可以有效避免由于电石渣和普通生料的分解温度相差太大, Ca (OH) 2和Ca CO3的分解不能同时在分解炉内完成而造成的窑尾预分解系统的不稳定。根据电石渣的特性, 新开发的预分解系统, 具有如下特点:

(1) 电石渣的分解温度基本在380~580℃, 电石渣的分解吸热要远低于石灰石的分解吸热, 但是电石渣分解后能够吸收废气中的CO2, 进行二次合成, 并且放出热量, 增加了预热器系统结皮堵塞出现的几率, 故此, 我们专门设计了100%采用电石渣替代石灰石的窑尾预分解系统。

(2) 考虑到电石渣烘干所需的热量, 窑尾采用二级预热器系统。

(3) 考虑到电石渣的松散密度、堆积压力以及流动性等特殊性能, 在下料管翻板阀和撒料装置上采取特殊设计, 确保物料的畅通。

(4) 为更好地利用烧成系统的余热, 我们通常把窑头余风的热焓也加以利用, 即把窑头余风引至窑尾进行烘干利用。

4 100%电石渣替代石灰石制水泥项目的工程设计

2009年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四川某公司的120万吨/年全电石渣综合利用制水泥项目的工程设计, 该生产线采用氯碱化工企业排放的电石渣作为石灰质原料生产新型干法水泥, 是一个实现废渣综合利用又满足当地环保要求的具有市场前景的好项目, 目前施工安装工作已近尾声, 即将转入试生产阶段。

通常, 电石渣分为干排和湿排电石渣两种情况作为钙质原料, 本项目采用电石渣 (以湿排为主) 、砂岩、硫酸渣和钾长石等四种原料配料, 采用无烟煤作为熟料烧成燃料。无烟煤的工业分析、干湿排电石渣的化学成分以及生熟料化学成分见表1、2、3。

本项目建设规模为一条2000t/d熟料配套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采用带TTF分解炉的二级预热器的窑尾预分解系统。基于原料、燃料的条件, 同时考虑扩建为三级预热器的可能性和旁路放风情况。

4.1 电石渣化学成分对烧成系统的影响

本项目采用湿排电石渣 (混合电石渣或干排电石渣) 、砂岩、硫酸渣和钾长石等四种原料配料, 当地无烟煤作燃料。由于电石渣中硫含量较高, 为保持合适的硫碱比, 熟料的SM值较低而AM值较高, 调整较为困难, 其矿物组成基本合理, 熟料碱含量和液相量较高, 硫碱比和过剩硫很高, 难以满足生产普通硅酸盐水泥熟料的技术要求。为保持熟料过剩硫在适宜的范围内, 需设置窑尾旁路放风系统, 旁路放风量为30%时, 各方案生、熟料中有害组分含量在常规控制范围内, 基本不会对预分解窑系统操作运转及熟料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4.2 主要工艺特点设计

4.2.1 电石渣烘干破碎

采用一台PCH4225烘干锤式破碎机, 能力为100t/h (干基) 。电石渣 (湿排) 送入烘干破碎车间, 来自窑尾预热器的高温废气和窑头篦冷机的余风, 将电石渣水分烘干至1%左右。由于湿排电石渣水分较高, 电石渣烘干所需热焓非常大, 为弥补烧成系统热焓的不足, 可把窑头余风在补燃热风炉中作为燃烧空气, 并进一步加热, 得到的高温废气作为电石渣的烘干热源, 优化系统供热效率。烘干后的电石渣为粉状, 经组合式选粉机分离后入电石渣干粉库。出选粉机的废气经电收尘器净化后送入位于窑尾的废气烟囱排空, 出口含尘浓度为<50mg/m3 (标) 。

4.2.2 原料粉磨

原料磨采用一台3.5m×10m中卸磨, 系统产量为120t/h。采用烘干后电石渣粉余温作为磨机烘干热源。为保证调试初期时能供给原料磨、煤磨用烘干气体, 或者当电石渣粉余温低于150℃时, 应启用辅助燃油热风炉。

4.2.3 煤粉制备

采用一台3.4m×6+3m烘干兼粉碎的风扫式煤磨。当原煤水分≤5%, 出磨煤粉水分≤1%, 原煤粒度≤25mm (95%) , 煤粉细度为80μ筛筛余2%~3%时, 磨机产量为25t/h。

煤磨设置在窑头, 利用篦冷机废气作为烘干热源。

4.2.4 熟料烧成系统

熟料烧成采用一台4m×60m回转窑, 预热器采用单系列二级旋风预热器和TTF型分解炉, 熟料产量2000t/d。

熟料冷却采用第四代步进式篦冷机, 热回收效率>74%, 冷却机最大能力2200t/d, 熟料出冷却机的温度为环境温度+65℃。为破碎大块熟料, 冷却机出口处设有锤式破碎机, 保证出冷却机熟料粒度≤25mm。

冷却机排出的气体, 一部分作为煤磨烘干热风, 另一部分作为三次风经三次风管送往窑尾分解炉, 其余经旋风筒收尘后送回窑尾的电石渣烘干破碎车间, 为电石渣烘干提供补充热量。

4.2.5 旁路放风系统

由于电石渣原料和煤成分中硫含量较高, 为了保证熟料的质量及烧成系统的正常运转, 需要设置一套旁路放风系统。放风量最大为窑内通风量的30%。从窑尾烟室放出来的风, 经过骤冷室, 由约1050℃降至约400℃, 再经由管道掺入冷风, 将气体冷却至200℃。最后废气进入袋收尘器净化后并入窑尾的废气烟囱排空。袋收尘收下的窑灰经链式输送机、提升机进入单独设置的窑灰仓, 仓底设置气力输送泵, 将窑灰用管道气力输送至水泥磨车间的窑灰库参与水泥粉磨配料。

4.3 主机规格性能

本项目主机规格性能见表4。

5 结束语

替代性生产资料 篇9

中国替代性能源公司受益于由国内安装以及外国出口带来的市场增长。中国生产的许多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到美国和欧洲。风力涡轮机产品得以在国内安装并出口到世界各国。本文以确保持续的海外出口市场为目标,探讨国内替代性能源业的专利保护及相关商业决策。

涉及替代性能源技术的近期美国专利诉讼

在强制执行一项美国专利时,专利所有人可选择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或美国地方法院提起诉讼。为了快速解决专利侵权纠纷,美国专利所有人越来越倾向求助于国际贸易委员会所负责的“第337条调查”。如果一项进口美国的产品被判定侵犯了有效的美国专利,并且原告可证明“国内行业”受到该产品的影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把该产品排除出美国。因此,中国替代性能源公司在向美国出口其产品前应当考虑近期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专利诉讼。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专利侵权诉讼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有权阻止侵犯美国知识产权的产品进口。近期涉及替代性能源技术的“第337条调查”的例子是关于可变速风力涡轮机及其部件的案例(Inv. No.337-TA-641)。2008年,General Electric Co.(通用电气公司)针对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三菱重工业有限公司)提起了第337条诉讼,指控Mitsubishi(三菱)涉及侵犯其风力涡轮机技术的数项专利。

另一个例子涉及整合式太阳能发电系统及其部件(Inv.No.337-TA-811),在该案中,Westinghouse Solar Inc.,一家美国光能系统的制造商及经销商,就其“即插即用”太阳板安装设计提出诉讼。Westinghouse指控被告Zep Solar Inc.和Canadian Solar Inc.的一些产品设计侵犯了原告持有的两项美国专利。根据起诉,被告通过一家中国制造商生产了被指控侵权的产品。Westinghouse后来寻求追加Yingli Green Energy Americas,Inc.(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为被告。在另一项相关的诉讼中,即Zep Solar,Inc.诉 Westinghouse Solar,Inc.,编号3:11-cv-03800 (加利福尼亚北部地方法院)一案中,Zep Solar及其专利被许可人,Trina Solar,Inc.和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于2011年在加利福尼亚北部地方法院,针对Westinghouse提出了确认判决之诉,请求法院宣告其产品并未有专利侵权。

在被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调查时的进攻及防御战略

中国公司应当知悉“第337条调查”的进攻型及防御型诉讼的要素。当被告在针对侵权指控进行抗辩时,除了非侵权或无效主张外,被告可以攻击起诉人证据不足,未能达到“国内产业”身份的要求。依据美国法典第19编第1337(a)(3)款,公司可以通过对制造设施的重大投资,大量招聘员工或大量投入资本或对美国专利开发的大幅投资从而证明其“国内产业”的身分。

非美国公司可通过其获取美国专利许可的活动来满足“国内产业”身份的要求。在此情况下,被许可人应在美国针对被许可产品投入大量的劳工和资本。另外,正如Zep Solar一案,如果一家外国公司预计某美国专利所有人将于近期对其提起诉讼,该公司可以原告身份,在美国地区法院提出确认判决之诉讼。确认判决的原告在提出先发制人式诉讼时,应慎选适当的地区法院为审判地点。

战略性专利要素

对于新开发的替代性能源技术,中国公司应在美国和欧洲这样的大市场中取得其创新技术的专利保护。商业决策应同公司的专利战略相互协调。在美国,此类专利只要符合其专利商标局的绿色能源技术项目的标准,便能加速审查过程;因此可以享受美国专利的快速通道。周全的专利组合不仅仅可以为中国公司提供最大范围的知识产权保护,而且能够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与诉讼和解。

在将产品出口到美国前,公司应同合格的美国律师合作进行产品可实施性分析,以避免侵犯第三方的知识产权。律师还可以提出可行的专利回避设计方案,以避免可能的侵权诉讼并确保产品更安全地进入美国市场。

在进入美国市场前,建议进行适当的回避研究。此外,积极的获得对创新技术的专利保护可阻止第三方诉讼。展望未来,中国替代性能源公司在避开他人既有专利权利的同时,应当建设自己的专利资产,以维持市场优势。

林艺思现任美国飞翰律师事务所上海代表处的创始管理合伙人。林律师在专利法领域执业广泛,包括诉讼、申请、许可、出具法律意见、尽职调查和专利组合管理。她在复杂案件中代表许多亚洲,欧洲和美国的跨国企业处理专利问题。

林律师经常就美国知识产权的申办与执行问题在各国举行讲座和发表文章。她担任Finnegan月刊Last Month at the Federal Circuit的主编,该刊每月向全球订阅者发行。林律师曾担任霍华德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主讲专利法和公共政策高级课程长达六年。她于2010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为研究生教授新的知识产权课程。林律师曾担任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法官Randall R. Rader的法务助理。她于2005年荣获全国美籍亚太裔律师协会(National Asian Pacific American Bar Association)“40岁以下最佳律师”(Best Lawyers Under 40)奖。

替代性生产资料 篇10

(1)提高粮食生产率是我国粮食经济增长贡献的现实选择。经济增长方式分为两种,其中,以生产要素在数量上的扩张为代表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对于我国粮食乃至整体农业生产而言并不可取,而以提高粮食生产率为代表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更符合社会整体福利改善的发展趋势。

(2)单要素生产率是理解全要素生产率的基础及补充,高度平均的指标体系如果失去单要素生产率方面的基础性分析,则无法详实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存在的结构性问题[2]。

(3)单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发展阶段及技术进步方式的重要指标。根据“诱致性技术进步与资源替代”理论,用粮食生产环节各要素生产率可以衡量其粮食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产出率,继而可判断其所依靠的技术进步类型。

1 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于湖北省政府相关部门调研数据,主要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农业厅、物价局等部门1978—2010年的统计数据。另外,涉及到价格的粮食产值与生产要素成本的指标,本文皆以1978年为基期,将涉及价格的指标转化为以1978年为标准的实际价格与价值。

2 粮食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和增长因素

2.1 粮食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

无论是从产量或产值衡量,湖北省粮食生产劳动生产率均呈刚性增长趋势。结合农业经济整体发展背景所分阶段来看,(1)1978-1984年,湖北省劳均年生产粮食为4350.46 kg/a,劳均粮食产值为1254.15元/a,此阶段内受家庭联产责任承包责任制等一系列政策的激励,该省粮食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较大。(2)1985—1991年期间相对上一阶段而言,劳动生产率增幅较小,甚至此阶段末期发生了一定小幅下滑的现象,其中以产值计量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以产量计量的劳动生产率。从平均角度而言,此观察期内,湖北省劳均粮食生产率为5576.97kg/a,以产值计量的劳均生产率为2500.41元/a。(3)1992-1996年受国内制度改革、经济环境良好的刺激,湖北省迎来了粮食生产率的高速发展,此期间该省以产值计量的粮食生产率为7092.73kg/a,以产量计量的粮食劳均生产率为7098.33元/a,这两个指标相较上一阶段而言分别上涨27.18%和183.89%,涨幅较大。(4)1997-2000年,以产量计量的湖北省粮食劳动生产率仅为7367.09 kg/a,以产值计量的劳均生产率为7783.53元/a,较上一阶段明显增幅较小。(5)新世纪以来,即2001—2010年,该省又重新进入劳动生产率高速上涨的新阶段,这一时期,以产量及产值计量的年均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4424.95kg/a、21605.05元/a,较上一阶段分别上涨95.80%和177.57%,幅度明显。总体而言,1978—2010年,无论是以产量或产值计量的湖北省粮食劳均生产率呈波动式上涨趋势。其中,以粮食产量计量的劳均生产率由2490.15 kg/a上涨至19452.10 kg/a,年均增幅8.20%,以粮食产值计量的劳均生产率则由542.61元/a上涨至40431.96元/a,年均增长率为17.91%,这说明湖北省单位粮食产品所需劳动力生产要素越来越少、同时劳动力产出率越高[3](图1)。

注:观察期内各年劳均粮食产值均按照以1978年价格为基期进行调整。数据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物价局调研数据,经计算整理得来。

2.2 粮食生产要素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因素

在湖北省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导致粮食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直接因素有:

(1)劳动力投入量的减少。一方面,农村劳动力的自然增长为净减少趋势。1978年湖北省人口总量、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数量分别为4574.91万人、690.23万人、3884.68万人,至2010年分别为5723.77万人、2846.13万人、2877.64万人,观察期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71%、4.73%、-0.62%。从城乡构成比例来看,湖北省农村人口绝对数量是净减少的;另一方面,粮食生产劳动力作为较高自由流动力的生产要素,其投入方向受劳动边际报酬率即工资率的直接影响,湖北省粮食生产乃至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一直处于快速流失状态。

(2)劳动改进型技术的作用(直接体现在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作为“第三类”重要生产要素,粮食生产者的人力资本得到提高,劳动力的直接生产要素效应得以发挥,这些能力与资本等生产资料一样形成新的不断完善的劳动力[4]。另外,粮食生产者素质的提高意味着其人力资本的“外溢性”(externality)将突破传统生产要素规模报酬递减效应,同时技术进步内生化,从而构造出规模报酬递增的生产函数。观察期内,湖北省单位粮食产品产出所需劳动力投入的年际递减趋势则是佐证。1978年湖北省100元/50kg粮食产品所需标准劳动工日分别为7.23日和66.35日,至2010年分别下降为0.93日和0.89日,年均下降4.71%和10.21%。

3 粮食生产要素土地生产率与增长因素

3.1 粮食生产要素土地生产率

湖北省粮食生产无论是单位面积产量还是产值角度的测度,该省粮食土地生产率同样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其经历轨迹为:1978—1984年的“高速增长期”、1985—1991年的“停滞徘徊期”、1992—1996年的“转型加速期”、1997—2000年的“低谷危机期”和2001—2010年的“契机增长期”。整体而言,1978—2010年湖北省粮食土地生产率依旧呈较快上涨态势,观察期初至期末,以粮食产量计量的土地生产率指标由3291.15kg/hm2上涨至5965.99 kg/hm2,同时,以粮食产值计量的土地生产率由717.15元/hm2上涨至3052.06元/hm2,总观察期内这两个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34%和6.39%(图2)。由图2可看出,这两种土地生产率指标的历史走势基本保持一致,均处于波动式上升趋势中,但单位面积粮食平均产值的波动幅度较产量而言较大一些,这说明受粮食生产技术所限单产增长不会有大起大落的变化,而粮食产值同时受单产水平及市场价格的影响,因此波动幅度较为明显,同时说明了粮农收益受粮食价格影响深远,从粮食价格手段着手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可能是不错的选择。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物价局调研数据,经笔者计算整理得来。

3.2 粮食生产要素土地生产率的增长因素

除了湖北省粮食及相关主要品种的产量及产值的大幅提高外,该省粮食生产土地生产率提升的主要因素源自以下两点:

(1)土地与播种面积的下降。湖北省耕地资源一直处于流失减少状态。1978年湖北省耕地总面积为376.81万hm2,其中水田和旱地分别为195.96万hm2、180.84万hm2;至2010年耕地总面积减少为332.39万hm2,其中水田、旱地分别为193.21万hm2、139.19万hm2。改革开放以来湖北省农用耕地、水田、旱地的年均下降0.38%、0.03%、0.80%。

(2)土地改进型技术的作用。作为重要生产要素之一的土地资源,其自身质量的改进也会造成生产效率的提升[5]。一是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禀赋的内在质量的提高。随着国家《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尤其是2006年《湖北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该省粮食生产自然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二是粮田以外的土地外在条件改善。湖北省近年来完成恢复和改善灌溉面积9.40万hm2,诸如此类的土地外在条件改善也有利于其他依附于土地之上的生产物资的效用发挥,从而实现土地生产率的提高。

4 技术进步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替代效应和特征

4.1 劳动替代型技术和特征

农业劳动替代型技术进步主要是是指通过创造和改良农用机械及其他生产设施等固定生产资料,以节省劳动力数量与用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机械性技术进步类型。此模式一般适合土地资源丰富而劳动力供给相对短缺的国家和地区,美国可以说是此种类型技术进步的代表。

(1)替代效应和特征。采用包含以1978年为基期计算的机械租赁费用为特定指标,对湖北省粮食生产资本要素发挥效用环节中劳动替代型技术利用情况进行考察。总体而言,改革开放至今湖北省粮食生产采用替代劳动力的现代生产物资使用情况呈波动式上升势态,有关数据显示,单位面积租赁费用,1978年按粮食生产为72.75元/hm2,其中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分别为89.85元/hm2、88.95元/hm2、73.65元/hm2,小麦、玉米分别为56.1元/hm2、24.6元/hm2;至2010年按粮食生产涨至1092.05元/hm2,其中早籼稻、中籼稻、晚籼稻分别涨至1652.25元/hm2、2080.8元/hm2、1914元/hm2,小麦、玉米分别涨至1263.00元/hm2、780.60元/hm2,观察期内各自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1.58%、11.02%、12.98%、11.62%、15.15%,涨幅较大。

虽然湖北省粮食生产总量在不断提升,但从该省以租赁费用为代表的劳动替代型物资生产率来看,却不尽人意。由表1可见,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6年、1997-2000年和2001-2010年这五个历史阶段,无论是以单位面积产量或产值衡量的单位租赁费用生产率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尤其是以产量计量的单位租赁费用的粮食生产率下降速率更快,从期初阶段的40.25kg/元下降至期末的6.99kg/元,年均跌幅为29.28%。这表明湖北省粮食生产中替代劳动力的资金费用增长速率远远超出了粮食产量及产值的增长幅度。长时间以来,湖北省粮食生产由传统农业模式逐渐向现代资本扩张性增长方式转变,具体表现为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但从实际使用效率看来,该省粮食生产资本利用中技术进步效应未完全体现,粮食生产本质上仍有可能是以粗放型和资本大量投入为主的增长方式。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物价局调研数据,经笔者计算整理得来。

(2)粮食生产仍表现为以粗放型和资本投入为主的增长方式的原因。(1)改革开放以前,湖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正在进行一场以重工业为主的工业化进程,此阶段技术选择主体为政府,强制性技术进步由政府决策并控制实施[6],劳动型替代技术进步的效用已经大规模提前释放。(2)发展环境和生产条件不匹配。大型机械等劳动替代型现代资本物资的使用必须有相应的生产环境相匹配,如耕地规模、道路交通、田间环境等因素相结合,才能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但从湖北当前省情看来,湖北省人均耕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上土地破碎化现象较为严重。(3)近年来农用物资价格的大幅提高远远高于粮食价格上涨幅度,而粮农的粮食产量及产值的增速未能跟上种粮成本的速度,因此该省粮食生产很有可能处于机械使用边际效应为负的粮食生产潜在威胁中。

一方面,如果资本投入在科学配置和有效利用的情况下,能长期有效驱动优质劳动力投入到粮食生产过程中,并能稳定资本-劳动比率,从而达到技术选择选择不会过分向资本替代劳动的路径偏差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率提高[7]。但从湖北省调研数据看来,该省资本投资的增长加速了资本深化的趋势,最后有可能造成资本边际回报率的递减;另一方面,大型机械等资本生产要素等向粮食生产投入的规模是非中性的,容易产生规模偏向效应的同时也会在收入分配上增加社会不公平、减少粮农生产福利,最后造成社会价格偏离引致整体效率降低[8]。值得注意的是,日益迅速见涨的以租赁费用为代表的替代劳动型资本利用成本,也增加了粮农生产的成本、抵消了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收益,长此以往,不利于湖北省在粮食生产方面的生产要素优势发挥,更不利于粮食安全保障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4.2 土地替代型技术和特征

土地替代型技术进步又被称为生物性技术进步,主要指通过采用种子改良、农药、化肥等现代生物型生产资料的开发和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的技术革新类型,此模式一般为土地稀缺而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选择,如日本。

新形势下,从湖北省粮食生产物资投入数据可以看出,粮农选用土地节约型技术进步的发展模式倾向也较为明显,由于种子改良效应难以量化,而作为现代化学物资,农药主要对粮食产出起“保健作用”,仅对减少粮食产出损失方面起一定作用,而对增产效应较小,因此本文在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土地替代型技术方面重点考察化肥这一生物化学物资的利用情况。有关数据资料显示,湖北省粮食生产化肥投入量一直在加速增长。1978年,该省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和施用值分别为50kg/hm2、49.05元/hm2,至2010年这个指标值分别上涨至440kg/hm2、1433.56元/hm2,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44%和23.20%。据悉,虽然同样一直处于上升期,但该省粮食生产单位面积的化肥施用数量增长速率较为平稳,而其施用价值增长速率虽然一直在上涨,但明显地,1998年开始此速率呈加速增长。一方面,1998年开始湖北省粮食市场进入高速市场经济改革时期,因此激发了粮农提高土地生产率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单位面积的化肥使用价值增长速率远远超过了施用数量的增长率,从这点看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可能同时存在施肥过量和粮食生产成本增长过高两大隐患。

由表2可知,观察期内从湖北省粮食生产化肥使用的效果看来,大致呈现出倒U型的发展趋势,依旧以前文中划分历史阶段来看,1978-1984年、1985-1991年、1992-1996年、1997-2000年和2001-2010年这五个历史阶段,湖北省内年均单位化肥费用以产量计量的粮食生产率分别为9.13 kg/元、12.94 kg/元、14.44 kg/元、6.33 kg/元、1.88 kg/元,而以产值计量的粮食生产率分别为39.75元/元、50.04元/元、47.01元/元、20.39元/元、5.14元/元。观察期内可见,1997年以前以化肥为代表的土地替代型现代化学生产物资,确实对粮食增产做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无论从粮食产量抑或产值角度土地生产率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由于土地的技术吸纳功能有限,湖北省粮食产量增长速率未赶上以化肥为代表的生物技术物资施用的增长速率,因此,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化肥的施用效率基本上处于强劲的下降状态。有数据显示,尤其从1999年开始,湖北省单位化肥施用所生产的粮食产量抑或产值都处于观察期内历史最低阶段,至2010年湖北省单位化肥费用生产的粮食产量和产值分别为4.16 kg和2.13元,这距改革开放初期1978年的指标值(67.10 kg和14.62元)相差甚远。

资料来源:湖北省统计局、物价局调研数据,经笔者计算整理得来。

化肥等现代生产物资的使用反映了粮食经济增长中的土地替代型技术进步类型,依托我国国内从中央到地方的政策支持,从科研院所、高等学习到基层技术推广站,湖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诸多生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对于湖北省粮食生产的优化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技术保障。更重要的是,与机械技术进步不同的是,生物技术进步属于规模中性特性,发挥的是生产率经增长效应而且替代效应,不会对社会整体收入分配发生偏向效应,这对于当前国内农业生产背景来说,更具意义。

我们也应看到,一方面,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化肥施用量与粮食总量增长是同步进行的,现代化学生产物资确实保证了再有限的农业土地上获取最大产量的粮食,但从微观单位面积化肥施用效率来看,虽然其对粮食增产的贡献功不可灭,但其边际效用确实在递减,而且相对于同样增长但增幅有限的粮食产量及产值而言,增幅过大的化肥费用支出成为粮农生产成本负担加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以化肥为代表的现代化学生产物资虽然可以替代土地,但不可能完全替代,而且土地承载能力有限,在一定要素配置比例下,过量的化学肥料会造成要素使用效率降低,从而造成未被完全吸收的化学物资变为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面源污染来源,长此以往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地力的保持,甚至会危害粮农生产效益的提高和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9]。结合前文所述的近年来湖北省粮食生产中化肥投入量的急速上升,以及化学肥料生产率的递减与低谷徘徊,再次肯定了本文对于湖北省粮食生产化肥可能过量的判断。

5 基本结论及其政策建议

5.1 基本结论

本文以粮食主产省湖北为例,通过对其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单要素生产率变迁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结合该省粮食生产投入情况,对该省粮食生产率增长所反映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技术进步特征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发现:

(1)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增长特征非常显著。一方面,改革开放至今的观察期内,该省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另一方面,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不仅各自水平在观察期内一直高于国内平均水平,而且各自增长速率也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湖北省作为全国粮食主产省份确实具有一定生产优势。

(2)湖北省粮食生产在技术选择中表现出诱致性技术进步特征。据“希克斯-速水-拉谈-宾斯旺格”(Hicks-HyamiRuttan-Binswager)的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一国或地区特有的资源和文化禀赋、技术进步与制度基础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的一般均衡关系由诱致性理论所刻画,具体体现在由于不同生产要素间的稀缺程度、价格高低、需求弹性等变化所引起的技术发明与革新。从湖北省近年来资源禀赋及粮食生产资源利用等各方面综合情况看来,该省粮食生产反映了在一定遵循要素比较优势的资源利用过程中,表现出一定以农业机械化和生物技术进步为代表的诱致性技术进步特征。

(3)技术进步成为湖北省粮食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但该省粮食经济增长本质上仍以要素积累型增长为主,经济增长成本较高。(1)湖北省粮食生产中资本投入部分,现代生产要素的投入使用本身就代表了一定技术革新,以机械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生产物资施用量的增长,体现了该省粮食生产中的技术进步情况,此时,湖北省粮食生产现代化进程加速,并且有可能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2)由于这些物资同时也是资本投入的一部分,粮食生产的物质与服务总费用远远超过了该省粮食单产与总产量的增长速率,从侧面印证了林毅夫[10]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仍以要素投入为主的判断。同时,高涨的生产成本也为该省粮食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增加了新的难度。

(4)湖北省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湖北省粮食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土地生产率,而且劳动替代型生产物资的投入增长速率同样远高于土地替代型物资的使用情况,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中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是“技术进步的类型不对”,并且经济增长方式一定程度上与生产资源禀赋结构现状不相吻合的观点。从各要素替代型生产物资的生产率递减的现实看来,湖北省粮食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仍在于发展方式的转型。

5.2 政策建议

保障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增长,以最终实现粮食安全保障的目的,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与推广的力度。技术进步不仅是经济增长的长期源泉,更是实现湖北省农业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一应充分利用省内的农业科研资源,以设立粮食专项科研项目、“产学研”合作等形式,完成刺激省内粮食生产相关技术的自主创新。二应继续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使得优秀的粮食生产科技成果得以顺利推广。

(2)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模式。一是对粮农进行环境保护的宣传与教育,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并选择普及农药化肥等化学生产物资的科学使用技术、并大力发展和推广粮食生产环节的循环农业技术;二是地方政府应强化粮食主产区安全监测与管理,包括加强县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监测站、农业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的农田生态改造外,也需要将补贴与粮农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挂钩,以提高粮农的环境保护积极性,如,对采用配方施肥、化肥深施、使用有机肥、采用低毒低残留农药的粮农进行补贴等等。

(3)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1)因地制宜地根据湖北省内不同粮食主产区的具体情况确定粮食生产最优规模,并配合耕地整理、粮田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对粮田的利用效率。(2)在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建立和健全农村耕地流转机制,尤其促进小规模农户的粮地流转,避免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矛盾以致降低粮食生产效率。(3)扶持中等规模的粮农,促使其完成向种粮大户的转型,使粮食连片种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政府在粮田流入、贷款优惠、财政补贴等不同支持政策的扶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摘要:本文以粮食主产省湖北为例,通过对其改革开放以来粮食生产单要素生产率变迁进行实证分析,重点结合粮食生产投入情况,对该省粮食生产率增长所反映的资源利用效率与技术进步特征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生产率增长特征非常显著,并且生产技术选择中表现出诱致性技术进步特征;技术进步成为湖北省粮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该省粮食经济增长本质上仍以要素积累型增长为主,经济增长成本较高,指出湖北省粮食生产发展方式转型刻不容缓。提出了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的投入与推广力度;发展环境友好型粮食生产模式;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湖北省,粮食生产,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劳动替代型技术,土地替代型技术,技术进步

参考文献

[1]郑鹏,黄良港.湖北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潜力及政策措施[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6):657-660.

[2]莫志宏,沈蕾.全要素生产率单要素生产率与经济增长[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9-32.

[3]郭碧銮,李雅娟;探寻闽台农业技术进步的差异———基于单要素生产率的视角[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3-17.

[4]姚战琪,夏杰长.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效应的经验分析[J].世界经济,2005(1):58-67.

[5]郭剑雄.农业技术进步类型的一个扩展及其意义[J].农业经济问题,2004(3):25-27.

[6]马述忠.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模式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1(1):73-76.

[7]张军.改革以来中国的资本形成与经济增长:一些发现及其解释[J].世界经济文汇,2002(1):18.

[8]李谷成.转型期中国农业单要素生产率变化及资源利用特征[J].经济问题探索,2009(5):28-34.

[9]汤正仁.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00(1):32-35.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死刑替代02-20

替代性材料02-20

非替代性02-20

替代医学管理论文02-20

石油替代燃料02-20

替代种植02-20

替代性认证教师教育论文02-20

能源可替代性02-20

元素替代教案02-20

市场替代02-2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死刑替代 下一篇:替代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