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

关键词: 气流 下列 必修 作业

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通用6篇)

篇1: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

课时作业(九)

[学业水平层次A]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在下列四幅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三圈环流模式的是()

2.下列四幅图表示极地东风,正确的画法应是

()

【解析】 第1题,图A中60°N附近由于冷暖气流相遇,暖而轻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上,应盛行上升气流,箭头指示为下沉气流,不正确。赤道附近应盛行上升气流,而B图中是下沉的,不正确。30°N附近气流堆积后下沉,图C所示也不正确。第2题,极地东风应在地球两极高纬度地区,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北风,南半球极地东风为东南风,故D项正确。

【答案】 1.D 2.D(2014·沈阳高一检测)下图为部分大气环流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P地对应的气压带是

()A.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4.Q地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

()A.暖湿的中纬西风

B.干冷的中纬西风 C.干冷的极地东风

D.冷湿的极地东风

【解析】 第3题,P地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4题,Q地是由于来自中纬的暖湿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干冷气流在60°N相遇,形成锋面,暖气流沿着锋面向上爬升形成降水。

【答案】 3.A 4.A 读某月某条经线上部分气压带、风带和气流的相关示意图,回答5~6题。

5.图中②气压带或风带的气流运动方向和性质分别为()A.下沉 干燥 B.上升 湿润

C.由高纬流向低纬 干燥 D.由低纬流向高纬 湿润

6.图中显示的日期可能是

()A.3月21日

C.9月23日

B.6月22日 D.12月22日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①为赤道低气压带;②为副热带高气压带,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干燥。第6题,赤道低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南,判断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日期可能是12月22日前后。

【答案】 5.A 6.D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7.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0°~10°盛行西北风 B.10°~20°盛行东南风 C.20°~30°主要盛行上升气流 D.30°~40°盛行西南风

8.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A.甲表示7月份、夏季 C.甲表示9月份、秋季

B.乙表示7月份、夏季 D.乙表示1月份、冬季

【解析】 从甲图中判断,气压带、风带南移,表明此时北半球为冬季。0°~10°N盛行东北风,10°N~20°N盛行东北风,20°N~30°N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30°N~40°N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乙图气压带、风带北移,表明此时北半球为夏季。

【答案】 7.D 8.B 9.读太阳直射点位置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B、C所处的风带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在乙图中用箭头画出北半球中纬度风带的风向。(3)北半球的极夜范围达最大值的是________图。

【解析】 第(1)题,A位于中纬度,应是西风带;B、C位于赤道和回归线间,应是信风带。第(2)题,北半球中纬度风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副极地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右偏成西南风。第(3)题,北半球极夜范围达最大值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与图丙相符。

【答案】(1)西风带 东北信风带 东南信风带(2)略。(北半球30°~60°之间,西南风)(3)丙

10.读下图,回答问题。

(1)该图表示北半球________季时的大气环流状况,判断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般地说,A

地比

B

地降水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4)气流相对上升的地区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气流相对下沉的地区是________和________,那里一般是________气压带,天气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 第(1)题,从图示看,气压带和风带的位臵都在平均位臵以南,尤其是赤道低气压带已越过赤道至南半球。可以判断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第(2)题,从A、B两地的气流状况来看,B地从高纬流向低纬,水汽不易凝结;A地从低纬流向高纬,水汽因降温而容易凝结。所以,一般地说,A地比B地降水丰富。第(3)题,C气流来自副热带高气压带,至纬度60°附近时与来自极地的寒冷气流相遇,因暖轻而爬升。第(4)题,从图示看,盛行上升气流的地区主要有赤道地区和南北纬60°附近地区,气流上升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之一,所以两地多阴雨天气。盛行下沉气流的地区主要是极地和南北纬30°附近地区,两地气流下沉不易成云致雨。

【答案】(1)冬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南移

(2)丰富 A地(西风带)气流由低纬度流向高纬度,运动中空气冷却,有利于水汽的凝结、降水的产生;而B地(信风带)气流由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气温升高,不利于水汽的凝结和降水

(3)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流较暖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D气流,被迫抬升。

(4)南北纬60° 赤道地区 低 多阴雨天气 南北纬30° 极地地区 高 多晴朗天气

[能力提升层次B]

下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11~12题。

1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1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解析】 第11题,依据图示气压带分布的纬度位臵可知,该气压带为副热带高气压带。第12题,由图示自转方向可知,P为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

【答案】 11.B 12.B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回答13~14题。

13.表示北半球西风带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下图为三圈环流的局部图,图中甲、乙两风带分别对应的是()

A.甲—①,乙—② C.甲—②,乙—④

B.甲—③,乙—④ D.甲—①,乙—③

【解析】 根据纬度位臵和风向判断,①②③④四个近地面风带分别是东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东南信风带、盛行西风带。其中属于北半球的风带是①②,属于南半球的是③④。甲、乙两风带属于南半球,分别是信风带和西风带。

【答案】 13.B 14.B 15.图1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2表示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2(1)图1表示_______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状况。(2)在图2中画出B所在风带的风向。

(3)说出图2中甲、乙两图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及成因。(4)图1中⑥气流来自________气压带,说出⑥气流与⑦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极地附近为高气压带,水平气流呈顺时针方向辐散,应为北半球。第(2)题,B所在风带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第(3)题,全球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与二分日相比,位臵大致北半球夏季北偏,冬季南偏。第(4)题,图1中⑥气流来自低纬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暖而轻;⑦气流来自高纬度,冷而重,相遇后⑥向上爬升。

【答案】(1)北

(2)画图略。(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3)甲图气压带位置比乙图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或回归运动),导致气压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4)副热带高 ⑥气流暖而轻,遇到来自高纬度的冷而重的⑦气流,被迫抬升。

篇2: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

[学业水平层次A]

读下面日照图(阴影部分表示夜半球),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A.下一刻D点将进入白昼 B.C点在昼半球

C.D、E两点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D.AB是昏线

2.此时,地方时为0:00的经线是()A.120°E C.20°W

B.100°W D.60°E 【解析】 第1题,D点此时位于晨线上,下一刻将进入白昼。第2题,D点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地方时为6时,而D点的经度是150°E(东十区),那么地方时为0:00的经线应该是60°E。

【答案】 1.A 2.D 3.下面四幅图中所表示的自转方向正确,且MN为晨线的是()

【解析】 地球不停地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在北极上空看为逆时针,在南极上空看为顺时针。晨线是由夜半球向昼半球转换的交界线。

【答案】 C 4.为了让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刻与日出同步,兰州(103°53′E)春分日升旗的时刻应选在北京时间()A.6时整 B.6时49分44秒 C.4时55分32秒 D.7时4分28秒

【解析】 兰州(103°53′E)与北京时间(120°E的地方时)的经度差为16°07′,时差应为1小时4分28秒,春分日时兰州日出时间为当地6时,北京时间为7时4分28秒。

【答案】 D 右图中外圆表示纬线圈,N为北极点。读图回答5~6题。

5.若AB弧表示夜弧,则晨线必过图中()A.A C.C

B.B D.D 6.若AB弧表示2013年3月1日的范围,其余为另一日期。设B点为0时,则100°E的区时为()A.2月28日13时40分 B.2月29日13时40分 C.3月2日14时00分 D.2月28日14时00分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AB弧为夜弧,图中中心为北极点,地球呈现为逆时针自转,所以晨昏线中的晨线必过由夜进入昼的B点。第6题,由于N为北极点,AB弧为3月1日,且B点为0时,故B点以东日期为3月2日,又由于AB弧为75°,所以B点经度为180°-75°=105°W,为西七区,B点地方时为0时。100°E位于东七区,两者相差14小时。所以,100°E的区时为3月2日14时00分。

【答案】 5.B 6.C 下图为两条河流下游图,图中圆圈为一小岛。据此回答7~8题。

7.图中小岛最终可能连接的岸堤是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8.若要在甲、乙两图四点中建设港口,则最合适的点是()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解析】 甲图为北半球,河流向右偏,①岸堆积,②岸侵蚀;乙图为南半球,河流向左偏,③岸侵蚀,④岸堆积,港口宜建在侵蚀岸。

【答案】 7.B 8.C 9.读地球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是以________极点为中心的示意图,P点在N点的________方向,P点地方时为________时。

(2)在图中画出太阳光线。

(3)MPN为________线,其中MP是________线,NP是________线。相对于地表的运动方向是________时针。

(4)此时,北京时间是________时。

(5)此时,一艘轮船在E点附近向东航行。10分钟后,越过EF一线,这时轮船所在地的区时应为________月________日________时________分。

【解析】 第(1)题,根据箭头所示地球自转方向可知此图为南半球;P点相对N点位臵偏东、偏南,应为东南方向;P点在夜半球正中经线上,时间为0(24)时。第(2)题,根据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的特点及图中昼半球的分布,可知太阳光线应从右侧水平照过来。第(3)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和昼夜半球的分布,过MP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MP为晨线;过NP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NP为昏线;晨昏线相对于地球运动方向相反,因此为逆时针方向。第(4)题,根据0°经线及自转方向,可知P点为135°W,为0(24)时,45°E为12时,可计算北京时间为17时。第(5)题,EF所在经线为180°经线,大致与日界线重合,图中晨昏线与南极圈相切,所以该日应为冬至日(12月22日),过180°经线向东应减去一天,应为12月21日21时10分。

【答案】(1)南 东南 0(24)(2)画图略(水平,从右侧照过来)。(3)晨昏 晨 昏 逆(4)17(5)12 21 21 10 10.下图中斜线部分表示黑夜,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此时,晨昏圈与________相重合,图中弧NMS是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

(2)此时,地方时为12时的经线位于P、Q两点中的________,其经度是________,北京时间是________。

(3)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所属的时区为________。

(4)如果此时全球分别处于9月22日和9月23日两天,地方时进入9月23日的经度范围是 ________。

【解析】 从图中可见,晨昏圈与经线圈相重合,随地球自转,过弧NMS进入夜半球,故此弧为昏线;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时,昏线所在的经线地方时为18时,即M点所在经线为18时,从图中经线数可知相邻两条经线间相隔30°,推算可知P点地方时为12时,且经度为30°W;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西二区区时为12时,计算可知北京时间为22时;东八区为22时,所以地方时为0(或24)时的经线为东十区中央经线;由以上可知,地方时为0(或24)时的经线为150°E,故自150°E向东至日界线(180°)之间的地区为9月23日。

【答案】(1)经线圈 昏线 60°E(2)P 30°W 22时(3)东十区

(4)150°E向东至180°

[能力提升层次B]

(2014·长沙高一检测)读世界地图,回答11~12题。

11.若AB为昏线,则H地的区时为()A.6月21日6时 B.6月22日6时 C.12月21日18时 D.12月22日6时

12.若DF为晨线,则东半球内属于22日的范围可能是()A.20°W向东至160°E之间 B.0°向东至180°之间 C.160°W向东至20°E之间 D.0°向东至160°E之间

【解析】 第11题,由AB为昏线可判断出北极圈以北出现极昼,为夏至日。H地的区时为6月22日6时。第12题,由DF为晨线可知H点地方时为6时,0°经线为0时,向东至日界线属于6月22日。东半球范围与22日范围的交集部分为0°向东至160°E之间。

【答案】 11.B 12.D 13.(2014·盐城检测)2011年12月27日,岛国萨摩亚决定删掉12月30日,从29日直接进入31日,迎接新时区的到来。更改时区后,萨摩亚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迎接2012年新年的国家,下列对萨摩亚的推论不正确的是()A.处于日界线附近C.原时区为东12区

B.原时区位于日界线东侧 D.原时区为西12区

【解析】 自东向西,从西12区进入东12区,过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应加上1天,所以,萨摩亚应位于日界线东侧的西12区。

【答案】 C 14.(2014·浏阳检测)一条平直的河流,其上游南岸冲刷厉害,而北岸有沙洲形成,其下游则北岸冲刷厉害,南岸入海处形成河口三角洲,则此河的位置和流向与下列各图相吻合的是()

A.①② C.②④

B.③④ D.①③

【解析】 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运动的物体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因此北半球河流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南半球相反。

【答案】 D 15.比较下面四幅图(注:甲、乙、丙三图中,阴影区为黑夜,丙图所示为北半球某地区),回答问题。

(1)各图中的晨线分别是:甲:弧________,乙:弧________,丙:弧________。(2)赤道上晨线与昏线经度相距________。

(3)晨昏线在一天中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________。在一年中的________、________(节气)与经线重合。

(4)甲图所表示的季节为北半球的()A.春季 C.秋季

B.夏季 D.冬季

【解析】 第(1)题,根据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甲图中AC为晨线,BC为昏线;乙图中AO为晨线,BO为昏线;丙图中AB为晨线。第(2)题,赤道上6点日出,18点日落。晨线和昏线相差12小时,两线相距180°。第(3)题,春秋分时太阳直射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第(4)题,解答该题可按如下思路进行:顺时针自转→图示区域位于南半球→南极地区出现极昼→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

篇3: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

本课的教学按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展开。

一、教学实录及分析

1. 情景设置, 激趣导入。

教师:著名诗人艾青在一首诗中写道:水的外形, 火的性格。寓意外柔内烈。请同学们猜一猜他指的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答:是酒精。

教师:酒精的学名叫乙醇,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之一——乙醇。

【设计意图】精心选取艾青的诗歌片断, 引出课题。酒外像水, 内似火, 外柔内烈, 具有意境美;从化学视角来看, 既有物理性质又有化学性质, 还带有猜谜趣味, 具有科学美。情境设置别出心裁, 一上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咏酒的诗篇成千上百, 也听过很多教师用朗诵咏酒的诗句引入课题, 但这样处理有两点不足:一是有关诗句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是只起了穿衣戴帽的作用。本设计选取的诗句不仅意境美、科学美, 意味深长, 而且用时短而容量大, 将其展开, 如同一根红线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板块连接了起来。

2. 目标展示, 任务驱动。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 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 (2) 知道乙醇的分子结构, 知道羟基与氢氧根离子不同, 知道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3) 知道乙醇的化学性质:乙醇与钠的反应, 乙醇的氧化反应 (燃烧、催化氧化) ; (4) 了解烃的衍生物、官能团的含义。知道有机物官能团决定物质的性质、用途。

【设计意图】学习目标是一节课的主干知识及其要求的体现, 学生有了目标意识, 在以后的各个环节中就会主动围绕目标进行探索, 通过同化和顺应, 充实和修正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长期坚持提示目标, 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其概括能力。

学习目标不等同于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是呈现给学生看的, 因此要用学生最易理解的方式呈现, 因而笔者没有采用三维目标的方式呈现。方法的指导、情感的渗透由教师有意识地融入了教学过程之中。

3. 师生互动, 整理思路。

教师提问:水的外形说的是乙醇的色态, 火的性格说的是乙醇可以燃烧, 同学们还知道有关乙醇的哪些知识?

学生 (自由发言) :75%的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 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 乙醇可用于发烧病人的物理降温, 乙醇是绿色的可再生生物能源, 乙醇可以表示为C2H5OH……

教师引导:同学们积极思考, 很好!乙醇用于发烧病人进行物理降温, 说明乙醇熔点低, 易挥发, 属物理性质;酒有高度酒和低度酒之分, 说明乙醇易溶于水, 属物理性质;C2H5OH是乙醇的结构简式, 属分子结构知识;实验室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乙醇是绿色的生物能源——化学性质;医用酒精可用于消毒——用途;乙烯和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是乙醇的工业制法……

多媒体展示: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超级链接式的主页。

【设计意图】一是体现从生活走入化学的理念, 紧扣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主题;二是进行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教学, 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三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知识分类能力, 进行学习方法和化学思维方法的指导;四是用多媒体做成超级链接式的主页串联各教学环节, 在潜移默化中, 加深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认识。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时, 教师应占有大量有关乙醇的物理性质、分子结构、化学性质、用途的资料, 教学预设越充分, 课堂生成就越精彩。

新课程理念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因此, 我们要将与生产、生活、社会、科技与教学有关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 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活跃课堂气氛, 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路,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 教学有放有收, 进行学法指导, 培养学生能力。

4. 观察体验, 自学物性。

教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桌上无水乙醇样品的颜色、状态, 并闻其气味, 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学生阅读教材, 归纳乙醇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展示:乙醇俗称酒精, 是无色, 具有的液体, 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挥发, 能与水以互溶, 可溶于苯等有机溶剂中。

启发诱导:分析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来考虑?

归纳与小结:主要从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熔沸点、溶解性等几个方面考虑。

学与问:为什么不能用乙醇萃取碘水中的碘? (乙醇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在此教学环节, 教师进行巡视、指导观察、指导自学。

【设计意图】对乙醇的物理性质采用直观的体验式教学, 加深学生对乙醇物理性质的感性认识, 特别是用棉签蘸乙醇于手背上体验降温的感觉, 实验趣味化, 能活跃课堂气氛, 形成一个教学小高潮;通过学以致用达到及时反馈的目的。

阅读能力关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知晓阅读的方法, 如浏览、精读等。要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 在教学方式上动静结合, 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5. 搭建模型, 探究结构。

学生动手将乙烷分子模型改装成乙醇分子模型, 并写出乙醇的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

教师: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到。

启发诱导:由-OH你想到了什么?怎样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

学生:想到了氢氧根离子。用酚酞或PH试纸检验乙醇是否是碱性物质。

补充实验:在少量乙醇中滴加酚酞, 观察实验现象。 (无明显现象)

教师讲解:乙醇分子可看作乙烷分子中的H原子被-OH所取代而生成的化合物, -OH叫做羟基, 与氢氧根离子的结构和性质不同。像这种烃分子中的氢原子被其他原子或原子团所取代而生成的一系列化合物称为烃的衍生物。羟基比较活泼, 决定乙醇的化学性质。像这种决定有机化合物的化学特性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官能团。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亲手制作分子模型, 强化学生对乙醇结构的直观感受, 在头脑中建立有机物的立体结构模型,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通过补充一个检验乙醇是否有碱性的小实验, 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 营造愤悱情景, 生生互动, 合作探究, 降低教学难度, 从而较好地突破教学难点。羟基与氢氧根离子结构的比较, 留待选修课解决。结构模型的呈现方式有教师演示、多媒体图片展示或软件制作展示等, 但学生认为, 由他们自己动手搭建分子模型, 兴趣更高、学习更投入、印象更深、效果也更好。

6. 实验探究, 学习化性。

过渡:羟基决定乙醇的化学特性, 乙醇可能有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2) :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用滤纸擦干钠表面的, 点燃气体前要, 干燥烧杯壁上出现液滴, 说明燃烧生成了;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 现象, 说明钠与乙醇反应生成的是。

思考与交流:

(1) 回顾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与钠和乙醇反应的现象对比有何不同?如何解释?

(2) 写出乙醇与钠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2CH3CH2OH+2Na→2CH3CH2ONa+H2↑ (置换反应)

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

(3) 乙醇和钠反应速率比水和钠反应慢 (快/慢) , 已知煤油是烷烃的混合物, 试比较下列划线的氢原子的活泼性:

探究小结:乙醇与金属钠反应, 产生氢气, 但不如水与金属钠反应剧烈。说明乙醇羟基中的氢原子不如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活泼。

在此教学环节中, 教师巡视指导, 个别解惑答疑, 学生认真操作、仔细观察, 积极思考。

【设计意图】学生对乙醇和钠的反应没有知识基础, 因此采用引导式实验探究方式, 由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分组合作实验。通过与钠和水的实验比较, 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动画模拟乙醇和钠反应的微观过程能加深学生理解, 但不要求学生掌握乙醇的断键部位。

教师讲解:乙醇的火的性格, 指乙醇可以燃烧, 请写出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1) 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放出大量的热。

乙醇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知识拓展:生物燃料、可再生能源。

过渡:乙醇的燃烧是一个剧烈的氧化反应。当条件改变时, 同样是乙醇和氧气, 发生的氧化反应又是什么情况?

学生分组实验 (教材实验3-3的改进实验)

(2) 乙醇的催化氧化。

投影实验步骤, 记录反应现象:

将凹形铜片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红热, 凹形铜片表面变黑, 在铜片上滴加几滴乙醇, 灼热的变黑的铜片表面, 并的乙醛生成。

思考与交流:

(1) 结合铜片发生变化的现象, 思考铜在反应中的作用。 (铜起催化作用)

(2) 写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

(强调乙醛不能写作CH3COH)

动画模拟乙醇催化氧化断键位置, 加深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

【设计意图】乙醇的化性是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积极思考、验证产物、分组讨论, 较好地培养学生实验观察、操作能力和对实验现象的思维能力, 同时对学生的书写, 概括等各项能力进行训练, 能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品质和优良的习惯。教学设计环环相扣, 问题设置层层递进, 较好地突出了重点知识。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通过以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方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乙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仪器制作简单, 操作简便, 所用乙醇极少, 并且解决了闻乙醛气味难的问题。体现了化学实验微型化、绿色化、简洁化的趋势, 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做了一个生动的示范。

讲解并板书: (3) 乙醇被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或重铬酸钾等氧化为乙酸。

多媒体展示图片:交通警察检查酒后驾车, 酸性重铬酸钾遇到乙醇时, 橙色变为绿色。

视频:醉酒驾车的重大事件及社会危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思考并讨论:结合乙醇的性质, 请同学们总结乙醇的用途。

(1) 用作生物燃料。 (2) 制造饮料和香精等。 (3) 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如制造乙酸等。 (4) 乙醇是一种有机溶剂。 (5) 医疗上常用75% (体积分数) 的酒精作消毒剂。

【设计意图】通过对乙醇用途的介绍, 感受并赏析化学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了乙醇的结构和性质, 要求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知识, 更要初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化学学习模式

7. 迁移运用, 反馈提升。

(1) 向盛有乙醇的烧杯中投入一小块金属钠, 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 )

A.钠块沉在乙醇液面下面B.钠块熔成小球

C.钠块在乙醇液面上游动D.钠块表面有气泡产生

(2) 将等质量的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 分别插入下列溶液中, 铜片质量增加的是 ( )

A.硝酸B.乙醇C.氢氧化钙溶液D.稀盐酸

(3) 已知:C2H6O的结构可为下面 (1) 和 (2) 式, 由0.1mol乙醇跟适量钠反应生成氢气 (标况) 1.12L, 请解释乙醇的结构是 (1) 式CH3CH2OH, 而不是 (2) 式CH3OCH3的理由。

(4) 课后任选一题:查阅资料, 近年醉酒驾车事件及危害;酿制米酒。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肯定:

1. 注重情景式教学。

高中新课标指出, 要创设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们通过模型、课件等形象情景、分组探究实验等实验情景、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情景、强化运用的迁移情景、及时评价的激励情景等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维持和强化学习动机。特别是将引课情景作为主线串联各教学情景, 使整堂课教学程序设计流畅, 环节清晰, 结构紧凑。

2. 注重目标式教学。

通过准确把握课标要求, 展示学习目标、思考与交流、课堂讨论和练习、反馈检测等, 及时掌握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目标认知水平的差距, 调整教学节奏, 较好地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并且, 对于选修5部分的乙醇知识我们没有涉及, 而是预留了诸如C2H6O还有另外一种结构, 对化学有兴趣的同学, 在化学选修5模块中将进一步学习的问题, 给学生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激发学生进一步学好化学。

3. 注重体验式教学。

我们为学生活动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通过动手实验、动眼观察、动口讨论、动耳倾听、动脑思考, 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体验。特别是学生在手上涂乙醇感受降温的感觉、搭建乙醇分子模型以及测乙醇的pH, 都形成了一个个的教学小高潮,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逐渐建构了一个丰富的、具有亲身体验的认知结构, 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化学素养的目的。

4. 注重学法指导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情感的渗透。

通过阅读教材,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乙醇知识, 并分类, 培养学生发散和收敛的思维能力, 以及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思维方法。通过催化氧化实验的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整堂课紧紧结合生产、生活、社会的实际进行教学, 让学生知道物质的两面性,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 增强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2, 32.

篇4: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饱尝(chánɡ)赏(shǎnɡ)玩 ..领略(lüè)疏疏落落(lào)..B.陪衬(chèn)落蕊(ruǐ)..颓废(tuí)混混沌沌(dùn)..C.譬如(bì)幽远(yōu)..萧索(suò)潭柘寺(zhè)..D.折去(zhé)情趣(qù)..点缀(zhuì)一椽破屋(chuán)..【解析】 A项中“落”应读luò C项中“譬”应读pì “索”应读suǒ D项中“折”应读shé

【答案】 B 2.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领略 策略 掠夺 攻城略地 B.清净 清静 净土 耳根清静 C.缓慢 慢待 曼妙 轻歌慢舞 D.橄榄 悠闲 幽怨 枉废心机

【解析】 B项“耳根清静”应为“耳根清净”。指耳朵旁边很干净,也说“六根清净”。C项“轻歌慢舞”应为“轻歌曼舞”。形容音乐轻快,舞姿柔美,“曼”是柔美,不是缓慢。D项“枉废心机”应为枉费心机”,指白白花费心思。

【答案】 A 3.选出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A.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B.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

C.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D.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解析】 比喻是不同类事物之间的比较。【答案】 B 4.下列句子,表述最确切的一项是()A.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少风。

B.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有味,下得奇,下得更像

样。

C.墙头,屋角,灶房门口,茅房边上,它都会一株株的长大起来。

D.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西山的虫唱,钓鱼台的柳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

【解析】 B先说“奇”,突出自己的总体印象,再说“有味”说明自己的感受。C按空间位置应为: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D按空间位置,西山景物不应分开说。

【答案】 A 5.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笔下的秋景,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动有静,色彩缤纷,气氛喧闹。

B.文章开头与结尾都运用了对比手法,且前后照应,抒写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深爱之情。

C.本文通过描写故都秋景,寄寓了作者在特定的时代里,作为一个文人深远的忧思和孤独的落寞之感。

D.秋蝉的残声在文中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与“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使故都的秋更显得“清、静、悲凉”。

【解析】 本文总体格调是清、静、悲凉,并非“色彩缤纷,气氛喧闹”。【答案】 A 6.课文中“廿四桥的明月”出自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原诗四句的合理语序是()①二十四桥明月夜 ②秋尽江南草未凋 ③玉人何处教吹箫 ④青山隐隐水迢迢

A.④①②③

B.①③④② C.②④①③

D.④②①③

【解析】 此诗有三个韵脚,不押韵的“二十四桥明月夜”必然处在第三,故AB可以排除。再从句意看,全诗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草未凋”),第④句应放在第一。

【答案】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①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②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③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里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④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⑤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⑥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7.这段文字通过描写清晨在院子里所见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文字融情于景,可通过对这些景物的整体品味,进而体味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案】 表达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落寞之感。

8.这段文字共有6句话,请用“/”把它们分成两个层次。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解析】 第①②句是提出身“在南方”常常想起北平之秋这一话题。③④⑤⑥句具体描写了北国的秋景。

【答案】 ①②/③④⑤⑥

9.这段文字是现实写真,还是想像中的真实?这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透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写景抒情并不是现实的写真,而是作者对北国之秋的怀念与遐思。

【答案】 想像中的真实。从“能看得到、听得到、能感觉到”等词语可以看出。

10.这段文字在写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段文字没有一个“情”字,但句句含情,字字蕴意,其浓厚的感情全都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

【答案】 将故都的秋色与个人的情思巧妙、自然地融为一体(或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11.作者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个方面描绘了清晨在院中的所见所闻。

【答案】 形 音(或声)色

12.文中对牵牛花颜色的评说“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有什么表达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蓝色”或“白色”是冷色,与清晨的“一椽破屋”“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等意象协调,突出了寂寞、冷落之感。

13.“牵牛花底”为什么还要用“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作陪

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虚笔描绘,让人更加体会到秋的意蕴,更加细腻深切地感受到作者的悲凉心境。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4~16题。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4.选出能概括南国之秋特点的句子()A.南国之秋没有什么特异的地方。B.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C.南国之秋色彩很浓,同样有它的特异之处。D.南国之秋虽无特异之处,但同样令人回味。【答案】 B 15.概括两节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节:写南国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国之秋;第二节: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无比眷恋之情。

16.模仿第1节最后一个比喻句的形式造一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提示:①有表示两者相比的事物。②运用博喻。

[创新迁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20题。

写给秋天 罗兰

尽管这里是亚热带,但我仍从蓝天白云间读到了你的消息。那蓝天的明净高爽,白云的浅淡悠闲,隐约仍有北方那金风乍起、白露初零的神韵。

一向欣赏你的安闲明澈,远胜过春天的浮躁喧腾。自从读小学的童年,我就深爱暑假过后,校园中野草深深的那份宁静。夏的尾声已近,你就在极度成熟蓊郁的林木间,怡然地拥有了万物。由那澄明万里的长空,到穗实累累的秋禾,就都在你那飘逸的衣襟下安详地找到了归宿。接着,你用那黄菊、红叶、征雁、秋虫,一样一样地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于是木叶由绿而黄而萧萧地飘落,芦花飞白,枫林染赤,小室中枕簟生凉,再加上三日五日潇潇秋雨,那就连疏林野草间都是秋声了!

想你一定还记得你伴我度过的那些复杂多变的岁月。那两年,我在那寂寞的村学里,打发凄苦无望的时刻,是你带着哲学家的明悟,来了解慰问我深藏在内心的悲凉。你让我领略到寂寥中的宁静,无望时的安闲;于是那许多唐人诗句,都在你澄明的智慧导引之下,一一打入我稚弱善感的心扉。是你教会了我怎样去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

你一定也还记得,我们为你唱“红叶为他遮烦恼,白云为他掩悲哀”的那两年苍凉的日子。情感上的折磨使我们觉察到人生中有多少幻灭、多少残忍,有多少不忍卒说的悲哀!但是,红叶白云终于为我们冲淡了那胶着沉重的烦恼和忧郁;如今时已过,境早迁,记忆中倒真的只残留着当时和我共患难的那个女孩落寞的素脸。是“白云如粉黛,红叶如胭脂”,还是“粉黛如白云,胭脂如红叶”?那感伤落寞的心情如今早已消散无存。原来一切的悲愁,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将都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你曾如此有力启迪了我们,而在我逐渐沉稳的中年,始领悟到你真正的豁达与超然!

你接收了春的绚烂和夏的繁荣,你也接收了春的张狂和夏的任性;你接收了生命们从开始萌生,到稳健成熟,这期间的种种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你也容纳了它们的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你告诉我: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一切情绪上的激荡终会过去,一切彩色喧哗终会消隐。如果你爱生命,你该不怕去体尝。因为到了这一天,树高千尺,叶落归根,一切终要回返大地,消溶于那一片渺远深沉的棕土。到了这一天,你将携带着丰收的生命的果粒,牢记着它们的苦涩或甘甜,随着那飘坠的落叶消隐,沉埋在秋的泥土中,去安享生命最后的胜利,去吟唱生命真实的凯歌!

生命不是虚空,它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因此,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

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我不但以爱和礼赞的心情来记住生命的欢乐,也同样以爱和礼赞的心情去记念那几年——生命中难得出现的那几年的刻骨的悲酸与伤痛。

而今后,我更要以较为冲淡的心情去了解,了解那属于你的冷然的清醒、超逸的豁达、不变的安闲和永恒的宁静!

17.第2段是从哪些方面表现秋天安闲明澈的特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怡然地拥有了万物;把宇宙染上含蓄淡雅的秋色。

18.“你应在执著的时候执著,沉迷的时候沉迷,清醒的时候清醒”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生活中有欢乐、得意、胜利、收获和颂赞,也有苦恼、挣扎、失望、焦虑、怨愤和哀伤。都应该以平常心对待。

19.作者说:“如今,在这亚热带的蓝天白云间,我仍读到你智慧的低语。”“智慧的低语”具体含义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利用寂寞无聊的时刻,发掘出生命的潜能,寻找到迷失的自我。②原来一切的悲哀,如加以诗情和智慧去涂染,都将成为深沉激动的美丽。③生命的过程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详,由绚烂到平淡。④生命不是空虚,它如厚重的大地一般的真实而具体。

20.试用七八十字的篇幅简要概括本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欲表达的是对秋天的爱。爱秋天的宁静,爱秋天的安闲,爱秋天的宽容和博大。文章用拟人手法,视秋天为有情人,用写信的形式和语言,写出了对秋天的一往情深。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1~23题。

《故都的秋》中说:“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

阅读欧阳修的《秋声赋》(节选)解答文后问题。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予之叹息。

21.“声”乃听觉形象,稍纵即逝,不好捕捉,然而欧阳子却写得真切,读来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

(1)文中对秋声所作的正面描写,可分为三步,即: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8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2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2)为了增加描写的形象性,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赋予秋声以动感和立体感,请以三点作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9字)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限4字)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限10字)【答案】(1)①闻有声自西南来者 ②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澎湃 ③其触于物也,金铁皆鸣。

(2)①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②金铁皆鸣 ③赴敌之兵,人马之行声

22.欧阳子对秋声之“势”,从正面和侧面两个角度刻画得栩栩如生,似呼之欲出。

①对秋声之势所作的正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9字)②所作的侧面描写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3字)【答案】 ①凄凄切切,呼号奋发 ②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23.文中对“童子”作了两次描写。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两次描写分别是

篇5:必修一课时作业全体答案

(时间:25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后,弃官到陶,以经商致富,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战国时期自由商人大量产生的原因主要是()①商品经济发展 ②工商食官政策被打破 ③官府的支持与扶植 A.①②③

C.②③

B.①② D.①③

解析:战国时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统治阶级开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排除③。答案:B 2.东汉学者班固在《两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A.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通宵达旦的夜市

解析:东汉时的市是由政府严格管理的贸易场所。B、C、D三项则是宋代以后出现的。答案:A 3.“朝奉”本为官员,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A.徽商的谦虚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徽商已走了官商结合之路 D.徽商的虚伪

解析:中国古代具有重农抑商、歧视商人的观念。从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看,这本质上反映了明清时期的商人仍然受到朝廷的歧视和压制。

答案:B 4.“客行田野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这首唐诗不能反映的当时的社会现象是()A.商人众多

B.商业繁荣

D.商业政策相对宽松 C.农村破败,土地荒芜

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唐代商业发展的状况。与农村经济破败无关。答案:C 5.明清时期出现了一大批诸如《一统路程图记》《商程一览》《路程要览》《天下路程》一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大量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A.政治局势的稳定

C.抑商政策的松动

B.商业的发展 D.交通运输的发展

解析:这类书籍的名称反映出其主要内容是“商程”和“路程”,很明显这些内容是商业发展而导致的。

答案:B 6.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A.机器工业

C.农业

B.官营手工业 D.商业

解析:材料体现的中心含义是“重本抑末”,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主张“重农抑商”,因此这里的“本”指农业,“末”指商业。

答案:C 7.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山西紫禁城”。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在经商发财做官之后,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

A.留下了晋商文化 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C.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解析:商人把钱用来买田臵地,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答案:C 8.《齐民要术·序》中写道:“舍本逐末,贤者所非。日富岁贫,饥寒之渐,故商贾之事,阙而不录。”此段话表明作者()A.写作目的是发展商品经济 B.具有重农抑商的思想 C.告诫统治者应舍本逐末 D.提倡工商皆本

解析:注意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舍本逐末,贤者所非”,可知对商业的压制和对农业的重视,其他三个选项与题意不符。

答案:B

二、非选择题(共18分)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努力耕作者免其徭役,对于怠于种田或因从事手工业、贾贩活动而致贫者罚为奴隶。

——《商鞅变法》

材料二 从唐玄宗时期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题记中,可见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如绢行、布行、米行、生铁行、肉行、油行、果子行、靴行等等(见《房山石经题记汇编》)。唐代的“飞钱”,宋代的纸币,明清的商号会票,清代票号、钱庄的钱票等异地汇兑也在一些地方出现。

材料三 “重农抑商”政策是否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从短期看,应该如此。由于重农抑商,资本积累速度会放慢。但是,从长期看,则恰好相反。资本积累周期越长,积累规模将变得更加巨大。经济史料支持这种逻辑分析。清朝时期,广东怡和行商的伍秉槛拥有资本达2 600万两白银,约为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一半左右。当今欧美各国也没有哪一位大资本家能够拥有如此比例的巨额财产。伍秉槛的财富并非鹤立鸡群,同期的一位宁波商人拥有2 000万两白银,晋商、徽商拥资千万两白银的亦不鲜见,至于拥有百万两白银者则不计其数了。

——引自《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我国古代的什么经济政策?(2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4分)(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4分)(4)你是怎样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8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由材料可知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第(2)问,由“大量的以经营商品为名的行会”,可知出现了行会,由“飞钱”“纸币”“会票”“票号”和“钱庄”的钱票等可知出现异地汇兑的业务;第(3)问,由材料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并未能抑制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大商人;第(4)问,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重农抑商”政策。(2)商业行会产生;异地汇兑出现。

篇6:高一政治必修一作业本【答案】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B2.D3.C4.B5.C6.D7.B8.A9.D10.B11.D12.B13.C14.(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职能体现出来的,即通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体现出来的。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1.A2.A3.B4.A5.D6.A7.B8.C9.C10.C11.A12.B13.C14.(1)美元汇率一直呈下跌趋势。欧元对人民币汇率虽有波动,但总体是上扬的。(2)兑换美元少支出人民币1600元,兑换欧元要多支出人民币400元。(3)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只就换汇成本而言,去美国比去欧洲旅游的支出要少,所以可以选择去美国旅游;如果综合考虑其他因素(如对旅游目的地的兴趣度、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水平、家庭经济实力、是否去过等),则还须进行具体分析。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影响价格的因素

1.A2.C3.A4.C5.C6.C7.D8.C9.A10.A11.C12.C13.D14.(1)①气候、季节等因素影响着相关商品的价格。②当某种商品的购买旺季过后,需求减少,由原有供求平衡或供小于求的状况转变为供大于求的状况,于是商品价格下降。(2)①商品的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气候、时间、地域、生产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也能对价格产生影响。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②商品的价值量决定商品价格。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反之,价格越低。

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1.D2.A3.A4.A5.B6.A7.B8.B9.B10.A11.B12.C13.D14.D15.B16.(1)①价格变动会引起需求量的变动。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这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不大,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较大。③与某种商品相关的商品的价格变动也会影响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2)①调节生产;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促使企业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一、消费及其类型

1.A2.A3.A4.B5.A6.B7.B8.B9.D10.D11.B12.C13.B14.(1)甲为贷款消费,乙为钱货两清的消费。(2)①对于那些收入稳定,对未来收入持乐观态度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可行的,明智的。②对于那些收入不稳定,对未来收入也不看好的个人或家庭,贷款消费是不可行也是不明智的。这种情况还是适合攒钱消费。

二、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C2.A3.C4.B5.C6.C7.D8.A9.D10.A11.D12.B13.D14.A15.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其核心是可持续消费。原因:①绿色消费以“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为特征。它是一种科学、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②绿色消费理念有利于人的生命健康;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绿色产业的发展;有利于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环保意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要求;有利于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16.(1)从众心理、攀比心理。(2)①量入为出,适度消费。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③保护环境,绿色消费。④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单元复习1.A2.A3.D4.C5.C6.C7.A8.B9.B10.A11.C12.(1)第②条曲线更符合经济学道理。理由: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一般来说,物价上涨,会减少人们对商品的消费量,反之,则会增加对商品的消费量。(7月6日和9月28日猪肉价格相对低,所以消费量大些;而8月3日和12月7日猪肉价格相对高,所以消费量少些。)猪肉是居民的生活必需品,所以其价格变动对需求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消费量波动不会太大。(2)鼓励生产和经销商到外地采购生猪,增加市场供应;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本地养殖大户,提高其生产积极性,增加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对市场经营户提供税收和管理费用的优惠,减少其经营成本,稳定肉价;加强对市场的价格监管,防止个别经营户恶意涨价。(言之有理即可)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第四课生产与经济制度

一、发展生产满足消费

1.B2.A3.C4.C5.A6.B7.C8.A9.D10.B11.B12.C13.A14.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我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二、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D2.B3.A4.A5.D6.C7.A8.B9.B10.C11.D12.A13.B14.D15.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

一、公司的经营

1.A2.C3.A4.A5.B6.D7.B8.D9.C10.B11.C12.D13.海尔集团的成功首先在于公司制定了正确的经营战略,四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定位准确,适应时代潮流,为企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其次,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探索科学的管理手段。通过“创新驱动”和实施的“OEC”管理模式、“市场链”管理及“人单合一”发展模式,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第三,公司通过良好的产品和服务,实现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双赢,树立了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

二、新时代的劳动者

1.A2.C3.D4.A5.C6.C7.B8.D9.A10.D11.(1)某君的劳动技能不高,就业观念落后,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2)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和再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劳动者通过就业和再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同时,劳动者的就业和再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本题是开放性的题目,没有唯一的答案。做朋友的思想工作时,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介绍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告诉某君想要实现就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劳动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某君从主观上改变就业旧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择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

第六课投资理财的选择

一、储蓄存款和商业银行

1.B2.D3.B4.C5.A6.D7.B8.A9.A10.D11.A12.C13.C14.(1)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的存款余额不断增加。(2)对居民的储蓄存款不能笼统地说越多越好或越少越好,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具体形势,坚持适度的原则。这是因为,一方面,储蓄存款的增加意味着生产的发展,人民收入的增加;另一方面,储蓄存款的增加意味着这部分资金要暂时退出消费领域,会影响到消费。如果国内有通货膨胀的情况,居民储蓄存款增多会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如果国内有通货紧缩的情况,储蓄存款增加会使居民消费萎缩,影响到内需的扩大,加剧通货紧缩,不利于经济的发展。目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加反映了我国居民投资渠道单一,启动民间投资任务艰巨。

二、股票、债券和保险

1.C2.A3.A4.D5.C6.B7.B8.A9.B10.B11.D12.D13.D14.(1)主要有储蓄存款、购买股票、购买债券、购买商业保险、直接投资等。(2)要注意投资的回报率,也要注意投资的风险性。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投资的风险大小不同。银行存款基本上没有风险,而购买股票、公司债券、金融债券等风险较大,投资时应慎重。要注意投资的多样化,不应只局限在银行储蓄上,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投资机会。投资要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量力而行。经济实力薄弱,可投资储蓄或购买政府债券;经济实力允许,可选风险高、收益高的投资,如买债券、炒股、投资房产等。投资既要考虑个人利益,也要考虑国家利益,做到利国利民,同时不违反国家法律、政策。单元复习

1.C2.A3.A4.A5.C6.B7.C8.A9.D10.C11.(1)表一反映了企业销售总收入逐年增加,成本降低,市场占有率增加。表二反映了企业资产构成发生了变化,由国有资产占100%的企业发展成为国有控股企业。(2)该企业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提高了资本的运作效率,降低了成本,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得到了发展。说明股份制是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第七课个人收入的分配

一、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D2.B3.B4.D5.B6.C7.C8.A9.A10.D11.A12.D13.A1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的发展取决于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的管理。该企业对技术人员在分配上的倾斜有利于调动技术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创新,开发和利用新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效益。

二、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1.C2.A3.A4.A5.C6.D7.D8.C9.D10.A11.A12.B13.B14.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悬殊;既要落实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献精神;在鼓励人们创业致富的同时,倡导回报社会和先富帮后富。第八课财政与税收

一、国家财政

1.C2.A3.C4.A5.D6.B7.C8.C9.B10.B11.A12.B13.B14.C15.A16.在社会财富总量一定的前提下,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财富过多,会直接减少企业和个人的收入,不利于企业生产的扩大和个人购买力的增加,最终将对财政收入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国家财政集中的收入太少,将直接影响国家职能的有效发挥,降低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最终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和个人收入的增加。因此,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又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二、征税和纳税

1.A2.B3.D4.C5.D6.B7.C8.B9.B10.C11.B12.C13.D14.D15.C16.B17.C18.(1)漫画反映了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太低。(2)2008年3月1日开始,我国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调整为2000元。因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税率,纳税人所得越高,税率越高,所得越低,税率越低,这样既能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又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单元复习

1.C2.D3.D4.A5.B6.D7.D8.A9.B10.B11.C12.A13.(1)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此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2)个人所得税的调整既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分配差距,缓解地区发展不平衡,又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还有利于刺激内需、扩大消费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3)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央财政加大用于“三农”的支出有利于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科教事业发展;有利于健全农民的社会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九课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市场配置资源

1.C2.A3.A4.C5.C6.C7.D8.B9.D10.A11.D12.(1)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商品的价格是由价值决定的,同时受供求关系影响。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能力在具体的交换过程中对某一具体商品的最终成交价格有一定影响,但不能决定商品的价格。(2)开放性题目,不拟定具体答案,只要能结合相关经历运用所学知识且言之有理即可。(3)这是一个探究型题目,不必像其他题目一样答题。建议:可以从市场价格形成、市场调节的优点和缺陷、市场秩序和自觉遵守市场规则、提高消费者权利意识等方面进行探究。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C2.A3.C4.B5.B6.C7.D8.经济手段:①⑥法律手段:⑤行政手段:②③④9.A10.C11.(1)2002年到2006年,我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速度2002年后有所回落,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基本呈上升趋势。但是农村居民收入从总量和增长速度上都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2)国家通过财政、投资政策向农村倾斜,可以加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提高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对于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3)市场调节具有自身固有的缺陷,单纯的市场调节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和两极分化。政府必须综合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强宏观调控,在保证市场充分发挥优化资源配置作用,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以体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C2.D3.A4.B5.D6.D7.B8.D9.C10.A11.C12.C13.三位同学的说法都是不全面的。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实现GDP在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因此要保持经济发展的一定速度。但是GDP的增长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意味着“其他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增加农民收入,是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关键,是实现全面小康的重要目标,但是我国的贫困人口不仅农村有,城镇里也存在,因此只要农民收入增加了,全体社会成员也就都进入小康了的说法是错误的。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获得收入的主要途径,实现比较充分的社会就业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但是保证充分就业并不一定意味着收入的自然增加,因为收入的增加与经济效益和分配制度有关。14.本题为拓展探究型题目,不拟具体答案,要求在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经学过的知识,从网络上搜索相关的政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建议从国家、社会组织、个人等几个方面考虑。

二、又好又快科学发展

1.B2.A3.D4.C5.C6.A7.A8.D9.D10.A11.B12.A13.D14.(1)传统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的区别。(2)循环经济。因为这种发展模式是指通过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实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小的污染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其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它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的。(3)略 第十一课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一、面对经济全球化

1.B2.B3.B4.B5.C6.A7.C8.B9.D10.C11.C12.A13.B14.(1)在现阶段,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具有经济和科技上的优势,掌握着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信息技术,主导着世界市场的发展,左右着国际经济的“游戏规则”。因此“全球化其实挟带了大量的美国化”。(2)应该全面地看待经济全球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它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发展,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各国生产力的发展,为各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全球化实质上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这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两极分化更加严重,同时也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二、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1.B2.C3.B4.B5.B6.B7.B8.C9.C10.B11.C12.D13.(1)外商直接投资项目个数减少,而投资总量却在增加;实际到位外资的增长高于合同外资增长;第三产业吸引外资的增长远远高于其他产业,比重明显增加。这表明2007年浙江省利用外资水平提高,结构更趋优化。(2)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利用外资方面,要从浙江省的实际出发,不断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提高“走出去”的水平,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企业尤其是有竞争实力的民营企业走向世界,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立足浙江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要利用浙江的人才、劳动力和技术优势,积极推进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承包工程。单元复习

1.D2.B3.B4.C5.C6.C7.C8.B9.C10.(1)材料一反映了2002-2006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速度,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但是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还比较低,经济增长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大,经济效益不高。(2)为了解决材料一的问题,就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说材料二正是针对材料一提出的问题的应对之策。(3)解决材料一中的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具体说,主要是要依靠科技进步,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等。综合练习一

1.A2.B3.D4.B5.C6.A7.C8.D9.A10.D11.B12.B13.A14.B15.A16.C17.C18.D19.C20.(1)图一表明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得到较快发展,2003—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长,而且增长的速度也逐年提高。图二反映了我国2003—200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逐年增长,其中2003—2004年、2006—2007年增长速度较快。(2)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消费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各国消费占GDP的比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消费需求不足,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强,需要进一步扩大内需。(3)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消费的发展促进生产的发展。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消费了,这种产品的生产过程才算最终完成。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才具有持续动力,才能保持经济平稳协调较快发展。21.提示: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缺失的现象有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偷税漏税、毁约违约、上市公司虚报瞒报等。治理社会诚信缺失是个系统工程,可以从国家和社会、企业、个人三个角度着手来进行分析。综合练习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高中化学电离平衡课时练习题与答案 下一篇:雾凇第一课时作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