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蒙山小调说课(精选10篇)
篇1:沂蒙山小调说课
《沂蒙山小调》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特点、作用
《沂蒙山小调》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锦绣山川》第二课时的内容。我选择了两个作品作为本课的教学内容,一个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另一个是合唱《忆秦娥娄山关》。沂蒙山和娄山关都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是很好的爱国教育体裁,不仅如此,通过本课学习还可以让同学们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去感受祖国锦绣山川之美,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山东民歌,以优美亲切的旋律,热情的歌唱了沂蒙山区的秀美风光以及在共产当领导下沂蒙人民的幸福生活。全曲为六声徵调式,四四拍子,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四个乐句的结尾都是采用回返拖腔,如:21 2— 16 1 — 65 6— 53 5—,结束音分别是2165呈下行进行,前三个乐句采用传统民歌常用的“鱼咬尾”的旋律创作手法。这首歌曲是一首具有山歌风格的小调,通过这首歌曲的学习,既能让学生了解小调这种民歌体裁,又能让同学们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了让同学们不要忘记过去,我又设计加入了《忆秦娥娄山关》,让同学们通过欣赏感受当年革命途中的重重困难,领略合唱所体现出来的悲壮之美,借此再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育同学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家乡,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教学目标
(1)熟练演唱《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能力。(2)通过各种方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鱼咬尾”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情感。(4)通过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培养同学们从文学、美术、音乐的不同角度去把握作品的中心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综合能力。
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沂蒙山小调》的学唱及有感情的演唱。
(2)教学难点:识谱能力、鉴赏作品能力的提高,歌曲风格的准确把握。
二、教法学法
1、教法:引导、启发、教唱、鼓励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谱能力,所以我采用各种练习引导学生熟悉歌曲的节奏和旋律,然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尝试识谱,暴露出来的难点乐句再进行教唱。对于欣赏的作品,我会引导学生通过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去感受音乐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启发学生从作品的速度、力度等各方面去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绪。
2、学法:模唱、视唱、讨论、合作
本课的重点是歌曲的学习,模唱的方法是让学生熟悉歌曲的旋律,视唱法的采用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分组接龙演唱歌曲不但可以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歌曲,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同学们交流对作品的不同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沂蒙山小调》
1、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想给大家唱一首歌,你们听完之后能不能告诉老师这首歌的名字,知不知道它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在伴奏下演唱《沂蒙山好风光》,学生回答问题)由此引出本课的课题《沂蒙山小调》,并告诉同学们这是一首山东民歌,我们的山东老乡——我国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曾经演唱过这首歌曲,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兴趣。
2、出示学习目标
(1)熟练演唱《沂蒙山小调》,培养学生用优美抒情的歌声表现歌曲的能力。(2)通过各种方法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了解“鱼咬尾”创作手法,激发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情感。(4)通过欣赏《忆秦娥娄山关》,培养学生从文学、美术、音乐的不同角度去把握作品的中心意境,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与综合能力。
3、带着下列问题初听作品
A、你们听到的歌曲和刚才老师唱的有什么不一样?(教师指出词谱的对应问题)B、歌曲的结构是怎样的,各乐句之间的连接有什么特点?(教师介绍回返拖腔、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四个乐句尾音呈下行进行)
C、歌曲旋律中用到了哪几个音?(教师讲解六声徵调式)D、歌曲表达了怎样的一种情感?(热爱家乡)
4、学唱歌曲
(1)教师弹伴奏,学生用u ai 模唱歌曲旋律(目的是发声练习、熟悉歌曲旋律)(2)教师弹伴奏,学生集体划拍唱节奏。(用da唱节奏,熟悉各种节奏)(3)学生在老师伴奏下视唱曲谱(唱错的地方教师及时订正)(4)教师弹伴奏,学生填唱歌词(教师强调一字多音的情况)(5)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5、艺术加工
教师强调歌曲的感情与风格,要求学生用发自内心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去演唱歌曲。然后将全班学生分成四组,做接龙演唱,四个组换乐句轮流演唱,既达到了熟练演唱歌曲的目的,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过渡语:
同学们,沂蒙山的人民生活富裕了,山东人民的生活富裕了,我们不能忘记帮助我们走向富裕的党,更不能忘记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毛泽东既是一位英明的军事家,又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很多诗词被谱成了歌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由他的诗词谱曲的合唱《忆秦娥娄山关》,从歌曲中回忆当年革命中的重重困难,领略毛泽东的文学风采,感受歌曲所表现出来的悲壮之美及战士们奋勇向前的壮志豪情。
(二)欣赏《忆秦娥娄山关》
1、结合课本中的图画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
2、有感情的朗诵诗词,体会诗词意境。
3、分段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乐段表现出来的不同情绪。
4、完整欣赏歌曲。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正是因为有了毛泽东的英明决策,有了战士们奋勇前进的壮志豪情,我们今天才会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们随着彭丽媛发自内心的赞美之声《谁不说俺家乡好》,再次品味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五、板书设计
神州大地—锦绣山川
一、沂蒙山小调
二、忆秦娥娄山关
1、六声徵调式:5 6 1 2 3 5
1、作品创作背景
2、歌曲结构:四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
2、乐曲结构分析:引子+A+B
篇2:沂蒙山小调说课
一、说教材:
1.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音乐第五单元第二节唱歌教学《沂蒙山小调》。本单元通过学唱歌曲学会用不同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不同风格特点,用质朴率直的歌声来表现朴实高亢的风格特点。2.歌曲为四四拍,速度中等,节奏舒展,深情雄伟的赞颂情绪相贴切。3.小调:是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中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流传在山东的《沂蒙山小调》是一首新民歌,以优扬的曲调,朴实的语言,歌颂了家乡的美丽与富饶,表达了人们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对党,对伟大领袖的爱戴。4.全曲分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加上衬词和感叹词的运用,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二、说教法:
1、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沂蒙山美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
2、通过听范唱,体会歌曲感情,学会用民歌的演唱方法学习本首歌曲。
3、通过多种形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4、引导学生学习简谱,带领学生唱简谱,要有尊重原创的意识,准确的唱好全曲。在歌唱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听、奏、模仿、节奏特点的剖析,引导学生基本有感情的唱好歌曲。
三、说学法:
1、通过对沂蒙山风光的欣赏及对歌曲创作背景的了解,进一步较深对本首歌曲的理解。
2、讲究学科综合,联系语文知识,理解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3、让学生以游览者、欣赏者的身份自己去听、去看、去问、去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拓展同学的音乐思维,掌握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的类型通过学唱和欣赏《沂蒙山小调》,充分感受歌曲的风格、结构特征,初步了解民歌的特点和作用,增加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能力目标 :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同学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连贯的唱好歌曲,注意歌曲的力度变化,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情感目标 :通过演唱和聆听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示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大量的收集图片和视频,让同学们听和看,激发学习兴趣。2.通过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示手法的作用。3.学会用质朴率直的歌声来表现朴实高亢的风格特点。
4.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演唱好歌曲《沂蒙山小调》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回答中国民歌体裁:山歌、小调、劳动号子
设计意图: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络点,由已学的知识入手,从对旧知识的复习导入到对新知识的学习,使新学的内容的渗入更为自然 2.分别欣赏着三种体裁的歌曲。每一首歌曲分别是哪种体裁。《打支山歌过横排》——山歌 《无锡景》——小调 《陕西民歌》——劳动号子
今天我们就找重学习民歌体裁中的——小调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歌曲,让学生们对接下来的内容更感兴趣 3.小调: 中国民歌的一种,通常在劳动休息时,日常生活或娱乐风俗节庆等场合演唱,曲调优美,流畅。
4.通过学生心中对小调的理解,首次欣赏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 在欣赏的过程中想一想你们知道的山东是什么样的?风景都有哪些?特产都有哪些?山东有名的大枣,青岛啤酒,最有名的山东煎饼。欣赏沂蒙山美丽的风景
设计意图:全面的对所学内容的了解,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有具体、直观的了解。5.山东民歌的特点
山东民歌具有质朴、淳厚、强悍、粗犷和诙谐、风趣等特点。表现山东人民朴实、憨厚的性情,往往以生活小调为最突出。通过对以上的学习和了解,再次欣赏歌曲《沂蒙山小调》并小声跟唱 6.学习歌曲的节奏,并复习学过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特点.7.附点音符的作用
打破的节奏的均衡,使之音乐富有动感,使歌唱者和观众都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设计意图:用简单明了的方法让学生学习新知识,这能更容易接受和学会!8.歌曲分析:
一段体结构,起、承、转、合,四个乐句,工整,自然,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运用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9接下来根据简谱和歌词结合歌曲的分析,再次欣赏演唱歌曲,并在欣赏中想一想什么是“鱼咬尾”的音乐创作手法 10.看乐谱欣赏歌曲,并小声跟着哼唱。
11.鱼咬尾:中国传统音乐的一种结构形式,前一句旋律的结束音,是下一句旋律的开始音。校园——园林——林子——子弹(看谱子)12.欣赏过后请回答几个问题:
篇3:沂蒙山小调说课
关键词:《沂蒙山小调》,交响乐,传承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一曲《沂蒙山小调》, 唱红了沂蒙山区, 风靡齐鲁大地, 飞遍了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成为一首反映沂蒙山乡土气息的代表曲作。不论何时何地, 只要一听到那悠扬动听的旋律, 亲切感人的歌词, 一种对沂蒙山崇敬爱慕的心情便会油然而生。这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中国优秀民歌的《沂蒙山小调》, 唱出了八百里的秀美沂蒙, 唱出了根据地人民的乐观情怀。在沂蒙人民发扬新时期沂蒙精神推进改革开放和大临沂新临沂的建设进程中, “沂蒙山小调”唱出了新的气息。在全运会开幕式时, 不少细心的观众都发现了, 开幕式的音乐是《沂蒙山小调》。但这个《沂蒙山小调》和平时听的又不一样, 听起来比较时尚, 现场不少观众被音乐感染了。“《沂蒙山小调》是山东特色。”十一运执行总导演赵刚表示, 《沂蒙山小调》虽然简单, 但听起来非常亲切, 最后导演组通过讨论一致同意开幕式的音乐以《沂蒙山小调》来贯穿, 体现山东元素。让大家对山东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唤起大家对山东这片热土的热爱, 唤起大家建设美丽家园的热情。
一、沂蒙山小调的渊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由群众传唱所流传下来的优美的民间小调, 她是山东民歌的典型代表。但是这首由群众传唱了60多年而且被公认为是典型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在山东民歌中却找不到它的原型, 难道它真是一首创作歌曲吗?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 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发现关于它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其一:有说是《沂蒙山小调》在曲调风格上与胶东乃至山东都是格格不入的, 相反倒是很想河北民歌《小白菜》演变而来的, 如果把这两首歌的曲调相比较, 确实可以发现, 两首歌不仅每个乐句的终止音都落在re—do—Ia—so I上。曲调的基本骨架和风格也都非常相似, 只不过《沂蒙山小调》在结构上做了扩充, 由《小白菜》的5/4拍每小节扩充为3/4拍每小节, 在曲调上也做了巧妙的装饰, 这样就一反《小白菜》那种凄苦、哀怨的情绪, 而变为色彩明亮、优美抒情的格调了。其二:是在在后来看到方萌同志在《人民音乐》提及小调的原型来自两首东北民歌———《新年新月打新春》和《墙里栽花墙外开》。这是笔者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 因为曲作者李林就来自东北。《新年新月打新春》是一首反应东北农村土改时农民斗争生活的民歌。《墙里栽花墙外开》是流传在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的一首民歌。如果把这两个民歌天上《沂蒙山小调》的歌词再唱起来, 恐怕没有人不认为是《沂蒙山小调》, 因为前两句几乎相同, 而后两句也只是变换了几个个别音的音高, 节奏也是相同的。如果说《沂蒙山小调》是创作个曲, 那么《新年新月打新春》和《墙里栽花墙外开》就是它的原型。《沂蒙山小调》和这两首民歌从调式上讲都是徵调式。从曲式结构上分析都是包含四个乐句的一段体歌曲, 长度一样, 四个乐句的尾音都是《沂蒙山小调》的基本特征是标准的四句体民间小调, 是完全符合了旋律进行的“起、承、转、合”, 乐句的尾音也是落在从re—do—Ia—so I上。
三首小调的音乐主题、旋律走向以及风格情趣方面也大致相同。从节拍上看也都是3/4拍子为主, 而另外两首东北民歌的拍子是3/4和2/4交替进行, 每个乐句的的结尾在对照之下仍紧密结合在一起。也许是小调的作者在构思时没有意识到, 而是下意识的“不谋而合“了。也许因为曲作者李林是东北辽宁沈阳人, 所以受东北民歌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奇怪。因为音乐起源于生活, 人民才是音乐的创造者, 作曲家只是把它“编成曲子而已”, 有些民歌根本不需要怎么加工, 只要你把它们的精华提炼出来就行了。
二、沂蒙山小调的诞生
“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看, 风吹那个草地, 见牛羊———”这支深受人民喜爱的民间小调诞生于战争时期, 1940年, 抗日战争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刻, 我抗日根据地军民不仅要反击日本侵略军的蚕食与扫荡, 而且还要与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的行为进行斗争, 以国民党临沂专员张里元为首的顽固派利用当地的反动势力———黄沙会, 与我抗日军民相对抗, 并散布谣言, 诋毁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民, 阻挠群众参军。在对黄沙会成员进行大量的教育和争取工作不能成功的情况下, 我军不得不实行武力解决, 当时驻在这里的抗日文工团以文艺宣传为武器, 积极配合这一行动。文工团成员之一的阮若珊在一间民房内写成了歌词, 另一名团员李林以山东逃荒东北卖唱人的曲子为基调谱了曲。在最初叫《打黄沙会》这一年8月1日的庆功会上, 阮若珊首唱了这支歌。群众听后非常激动, 在这次庆功会上, 就有300多人报名参军, 这支歌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 富于乡土气息的曲调迅速从蒙山脚下传遍鲁中、鲁南、滨海、胶东等抗日根据地, 受到广大军民的喜爱。
后来, 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 又对歌词内容相继作了修改、充实和完善, 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 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 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 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 即第一段“人人那个都说哎, 沂蒙山好, 沂蒙, 沂蒙那个山上哎, 好风光。”第二段“青山那个绿水哎, 多好看看, 风吹那个草地, 见牛羊。“第三段改成“咱们的共产党哎, 领导的好, 解放区的军民哎, 打胜仗”。第四段“咱们的毛主席, 领导的好, 解放区的军民哎, 喜洋洋。”小调的前两段是原作, 后两段被改成了新词, 成为歌颂沂蒙山秀丽风光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沂蒙人民幸福生活的民歌。把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以及对共产党拯救他们的感激之情写入歌中, 便成了今天传唱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的《沂蒙山小调》。1964年, 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 这首歌受到了陈毅等领导同志的称赞, 引起了全国轰动。现在这首歌已被确定为临沂市市歌, 并作为山东民歌蜚声国内外。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新民歌, 《沂蒙山小调》词作者阮若珊、曲作者李林的创作地位勿庸置疑, 当时的民歌记谱者张斌对《沂蒙山小调》的采录工作继而使《沂蒙山小调》得以传播而付出的劳动也理应受到尊重。
为纪念小调的诞生, 当地政府在村前建了一座纪念亭、立了一座纪念碑, 亭前的一块天然巨石上刻着小调的原作者之一阮若珊女士于1999年8月17日亲笔题写的一行字———“深深怀念沂蒙山好地方”, 寄托了作者对诞生地白石屋、对沂蒙山的一腔深情。
三、沂蒙山小调的传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山东省艺术馆编辑、山东省出版部门正式出版发行的《山东民歌选集》已将《沂蒙山小调》列为“新民歌”类中的“山东民歌”。
蒙山沂水孕育了沂蒙儿女一副好的歌喉。走进沂蒙山区, 老百姓个个都能唱上几句民歌, 姑娘们聚在一起, 最快乐的事就是唱上几首歌, 歌词既有祖辈上传下来的, 也有现编现唱的。沂蒙山里的歌, 真实记录了百姓的劳动和生活。这首沂蒙山小调更是广泛传唱。在山里, 在田间, 四处回荡, 老少妇幼, 皆会随口吟唱。这首歌沂蒙山的百姓已经唱了60多年, 60多年里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 人们认识沂蒙山, 就是从听了这首沂蒙山小调开始的, 沂蒙山的民歌, 沂蒙山的历史和文化。
1964年, 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 来自沂蒙山区的女儿———韦友芹, 这位土生土长的沂蒙女娃, 用她那甜润的歌喉, 演唱了《沂蒙山小调》, 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 后被录制唱片, 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后来, 王世慧、彭丽媛也是唱着这首家乡的小调走上山东民歌会的舞台, 走向了全国的舞台。高亢明亮, 纯正圆润的歌声感染了观众, 纯原生态的演唱让观众们所熟悉和喜爱, 使王世慧和彭丽媛成为《沂蒙山小调》的第二代传唱人, 成为红透齐鲁大地、红遍全国的著名歌唱家。随着时间的推移, 今天, 千千万万的小王世慧、小彭丽媛也在继续传唱着这首小调。成为第三代、第四代……的传唱人, 一曲婉啭悠扬的沂蒙山小调, 让沂蒙山上好风光, 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美旋律蜚声海内外。
四、沂蒙小调的华丽蜕变
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新形势下, 我省提出挖掘丰富的文化资源, 做大做强山东文化产业。临沂市提出改编沂蒙山小调, 实现小调由民间向现代的转变。为此, 他们先后多次到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找专家咨询, 决定将《沂蒙山小调》改编成民族管弦乐交响曲。
以歌曲《沂蒙山小调》为素材, 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作曲手段, 展现出一幅恢弘大气的民族交响音画。把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演绎得极具震撼力。拨动了众人的蒙山情怀。全曲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一阵激烈的定音鼓拉开了这幅雄伟画卷的神秘面纱, 提琴和长笛, 大管, 长号的相互交替描绘出沂蒙山的的美丽风景, 画卷徐徐展开, 表现沂蒙秀丽风光和沂蒙人民善良淳朴的品格;第二部分:小提琴在深情地给我们讲述着曾经发生在沂蒙山的故事, 接着, 小快板, 表现沂蒙人民乐观向上的心态;第三部分快板, 管乐弦乐交相辉映, 主题变奏, 展现了新时代沂蒙人民吃苦耐劳、开拓奋进的精神风貌;第四部分广板, 小号吹响前进的号角, 进军的鼓点敲起来了, 气势恢弘, 象征着沂蒙人民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憬。这幅宏伟的画卷最后在又一阵激烈的定音鼓之后合上。
市文化局负责人回忆起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诞生时说:“诞生于我市的《沂蒙山小调》, 在逐步传唱中不断升华, 已是咱们沂蒙的象征, 在全国都已唱响。如何挖掘和保护好这一宝贵的财富, 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于是, 我们便想到以大型民族管弦乐的形式将其搬上舞台。”“我们高标准、高要求, 邀请了山东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山东艺术学院教授李云涛担任作曲。为了创作好作品, 李云涛先后三次来临沂采风。踏遍了蒙山、孟良崮革命根据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等地。经反复琢磨与品味后, 李云涛决定将新时代老区人民的生活状态作为改编创作的切入点。此后, 我们又邀请享誉海内外的中央广播艺术团民族乐团担任演奏。经过众多艺术工作者的精心创作, 把出自沂蒙山区并流行于全国的歌曲《沂蒙山小调》, 运用传统和现代技法相结合的作曲手段, 展现出一幅恢弘大气的民族交响音乐的瑰丽画卷。“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是民族的灵魂, 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我们将《沂蒙山小调》改编成大型民族交响乐, 并在全国性大赛中获得成功, 进一步将新时期的沂蒙文化推介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大型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诞生了。”
《沂蒙山小调》以民族交响乐表现形式, 全新包装亮相, 深深打动了中国广播民族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家彭家鹏先生。他表示, 要将《沂蒙山小调》这部优秀的作品带到澳门, 和由江苏民歌改编的《茉莉花》一样, 作为乐团的常演曲目, 将向世界各地推介, 使之成为世界民族管弦乐之林的又一新秀。让民族交响乐《沂蒙山小调》成为国际乐坛一道亮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篇4:寻觅沂蒙山小调
从市区行驶五十公里左右就到达了沂蒙山小调的诞生地——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白石屋村是个风光优美的小山村,西、北、南三面环山,形成了一个簸箕状的山坳,村子就坐落在北面的山坡上,每个自然村居住着一、二十户人家。小村依山傍势,错落有致,四面绿树成荫,山石林立,村前小桥流水,山路蜿蜒,西面是海拔一千多米的天然屏障望海楼,极为隐蔽幽静。
1940年正值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当时抗大一分校由蒙阴县的垛庄一带迁驻费北,该校的文工团就住在下白石屋村。为配合八路军五师打击当地的反动地方武装组织“黄沙会”, 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当时的任务就是以文艺宣传为武器积极配合这一行动。全团一面在前线开展对敌人的政治攻势,一面深入到黄沙会最盛行的沙沟峪、马头崖等地召开干部群众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和宣传教育,同时搜集创作素材。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上白石屋村一间简陋的民房里,由团员李林(原为上海歌剧院顾问)谱曲、阮若珊(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副院长)作词,删减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填上《打黄沙会》的歌词创作而成的民歌《反对黄沙会》,很快就在鲁南地区传播开来。村庄里还有一栋小茅屋是当年《大众日报》的地下印刷所,想当年八路军就是凭借这隐蔽幽静的小村庄,用这些印刷物源源不断地向外传播着党的指示和抗战的消息。
歌曲一经传出,便以其通俗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之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的各抗日根据地。
后来,人们根据形势的不断发展,又对歌词内容相继做了修改、充实和完善,渐渐撇开了反对黄沙会的词句,换上了抗日救国、反对投降的内容,给它注入了更强的时代精神。建国以后,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群众的不断加工修改,歌曲保留了原作的前两段歌词,第三段改用新词,方成今日歌颂沂蒙山区风光的民歌——《沂蒙山小调》。
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汇演时,当地的民歌歌手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沂蒙山小调》,受到了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成唱片,又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1999年,费县县委县政府在沂蒙山小调诞生地建立了纪念碑、纪念亭,将沂蒙山小调诞生的过程及现今流传的《沂蒙山小调》的词曲作者记录下来以启后人,并邀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沂蒙山小调诞生地”、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的纪念碑文,分别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
尽管有人考证说此歌原曲调是东北民歌,但无可否认沂蒙山小调是从临沂的费县薛庄镇白石屋村流传出去的,这一点是铁定的事实。
旅游小贴士
白石屋村的生态环境极好,纯净天然,野气十足,盛产板栗,经过建国后多年的保护和开发,已先后获得“中国板栗之乡”、“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等美称。临沂市将其列入蒙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修通了从塔山森林公园到白石屋的旅游路,使白石屋与被旅游专家誉为“天下一绝”的沂蒙石林、指动石,风光优美的塔山森林公园、望海楼,还有记载着山东抗战史上最为悲壮一幕的大青山突围战纪念地等,连成了一条融奇特景观、生态旅游、革命传统教育旅游于一体的旅游线。
特色菜肴
干菜焖肉、南瓜金香玉、金丝腌肉、过桥多宝鱼、糟香对虾、脆皮乳鸽、上品明炉驴肉、醉鸡等临沂名小吃。
周边景点
费县历史悠久,境内有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商代文化等遗址一百五十多处,国家二级文物徐子鼎、王莽新币等馆藏文物两千多种,有乾隆皇帝下江南时留下的诗文和米芾、秦观等历史名人留下的墨宝,薛庄镇还是全国青少年爱国教育基地。
此外,这里还有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旅游区、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纪念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和蒙阴孟良崮旅游区等红色旅游景点。
交 通
到临沂有飞机航班,转大巴去费县再转车到薛庄镇白石屋村;也可先到青岛,乘大巴去临沂,转车到达。
篇5:沂蒙山小调说课
《沂蒙精神代代传》演讲稿
——沂蒙山小调,我家乡的小调我的家乡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
“人人那个都说来哎,沂蒙山好„„”听到这熟悉的歌声,你们是否想起了“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沂蒙山区呢?说起沂蒙山很多人都知道那里是革命老区,是和井岗山一样为中国革命做出伟大贡献的地方。可你们都真正地了解我的家乡沂蒙山吗?下面就让我带您走进这个美轮美奂的地方,赏阅分外有力的沂蒙精神吧!沂蒙山并不是山名,沂是指沂水,蒙是蒙山,“蒙山高沂水长,”山高水长,源远流长。沂蒙山区包括现在的临沂市三区九县——兰山区、罗庄区、河东区、沂南县、沂水县、郯城县、费县、平邑县、苍山县、莒南县、蒙阴县、临沭县和淄博市沂源县、日照市莒县。沂蒙山还有很多美味和土特产品,如煎饼、蒙阴光棍鸡、沂蒙山小推车等,深受游客欢迎。我的家位于沂蒙山区的一角——郯城县,我很荣幸自己是郯城人,而且姓徐,郯城在徐氏的发祥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华徐氏始祖陵(豹公墩)为天下徐姓的朝拜圣地,在《沂蒙山小调》中,有这么一句歌词:“解放区的军民心连那个心”听到这句歌词,你想到了什么?是的,就是当年沂蒙山区那艰苦卓绝的战争年月年孟良崮战役期间,32名沂蒙妇女肩扛门板、在冰冷湍急的河流中手挽手搭起“女子火线桥”,让一个团的战士们踩着她们柔弱而刚强的肩膀渡河杀敌;在抗日战争时期,沂蒙红嫂用乳汁抢救八路军小战士的动人场面。众所周知,沂蒙精神就诞生于此。在齐鲁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这种精神分外耀眼;在鼓舞山东人民拼搏奋斗的精神力量中,这种精神分外有力量,它脱胎于两千年齐风鲁韵,书写于泰山黄河,不畏困难艰险,敢于奋进挑战。这就是沂蒙精神!沂蒙精神,不仅仅是沂蒙山区的精神,它是山东的精神,更是中国的精神,它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沂蒙精神被浓缩概括为“爱党爱军、开拓创新、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十六个字。而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来看,这十六个字又集中表现为一种大义、大爱、实干和创新。在它的旗帜下,有人把生命交给雪域高原,有人把企业文化“写”进哈佛教材,有人把集装箱装卸效率做成世界纪录„„他们是沂蒙精神的传承者,又是“改革创新、开放包容、诚实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的新时期的沂蒙精神的诠释者。我的家乡
从沂蒙精神到山东精神,皆由无数人民群众携手并肩、拼
搏奉献谱写而成,就像齐鲁大地上枝繁叶茂的大树,深深地扎根在这片沃土之中。“巍巍青山埋忠骨沂蒙精神代代传”优秀的品质需要代代传承下去,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像所有的沂蒙儿女那样——不怕苦、不怕累、知难而进、坚持不懈!在平凡的生活中,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伟绩,让沂蒙精神永远成为我们生活道路上的指向标!
篇6: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唱《沂蒙山小调》,复习巩固“鱼咬尾”的创作手法。
2、学习了解《沂蒙山小调》的创作背景、音乐形象,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良好的气息控制,有感情的演唱歌曲,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
3、聆听试唱《龙船调》,体验感受各地小调独特的韵味和魅力,知道方言和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
4、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对“鱼咬尾”知识的掌握。
2、一字多音的唱法及气息的运用。
3、《龙船调》中衬词的运用。
三、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是一首山东民歌。词作者是阮若珊,曲作者是李林。歌曲优美抒情、纯朴清秀,音调丰富,旋律舒展,富有歌唱性。如今,《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沂蒙山也是我国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龙船调》原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是在湖北广为传唱的一首民歌。歌曲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给人以戏剧性的美感享受。歌词通俗、洗练,以浅显质朴的词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的场面。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1)复习民歌体裁:什么是小调?小调有什么特点?(2)复唱上节课所学的《无锡景》,提醒学生有感情的演唱,唱出江南小调的韵味。
2、新课讲授 这学期,我们学习的《青春舞曲》中出现了一种创作手法,大家还记得是什么吗? 鱼咬尾。提问学生什么是“鱼咬尾”。
本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也出现了“鱼咬尾”创作手法的小调歌曲《沂蒙山小调》。
3、教师介绍歌曲背景
沂蒙山指的是沂蒙山区,位于山东省。这里是著名的红色旅游胜地。因为井冈山、延安与沂蒙山是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最重要的三大老革命根据地。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曾经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陈毅曾深情慨叹:“我就是躺在棺材里也忘不了沂蒙山人。他们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尤其是1947年5月那场闻名中外、震惊寰宇的惨烈战争,使沂蒙山的孟良崮变成了一座人民战争的丰碑,足以惊天地,泣鬼神!《沂蒙山小调》创作于1940年10月,由阮若珊作词,李林作曲。这首山东歌谣在沂蒙山的百姓中间已经传唱了六十年,六十年里《 沂蒙山小调》已经成了沂蒙山的代名词,感天动地,也充分反映了沂蒙人民无私博大的革命胸怀,正是他们的精神,铸就了民族的新生、国家的新生。
4、初听歌曲,感受歌曲(1)鱼咬尾”的表现手法
(2)每一句结尾音的拖腔有什么特点?(3)个别歌词的读音以及音乐符号的作用。
5、教师教唱歌曲。
教师分句教唱歌曲,并逐句进行讲解分析。
(1)歌曲中每一句的结尾都出现了拖腔,我们称之为“一字多音”。提醒学生标上圆圈重点标记,以第一段歌词为例:说(哎);好;上(哎);光。教师对这些一字多音的地方示范演唱。
(2)让学生试着演唱每一段一字多音的地方,体会山东民歌悠扬高远的韵味。同时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学生正确的吸气,标注换气的地方。(3)提醒学生第二句的“见”应唱成“xian”。结束句的第二句要放慢一倍的速度,同时给学生讲解“无限延长”记号。
(4)教师示范演唱一遍,让学生跟随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我们演唱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给人的感觉是悠扬高远、优美抒情的感觉,接下来,我们去湖北感受一首轻快活泼、诙谐幽默的民间歌曲《龙船调》。
6、简介作品的背景。
《龙船调》是被选入世界25首优秀民歌之一的一首作品,它是湖北利川花灯中的一首花灯调,在湖北广为传唱。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
7、赏析作品。
(1)书上给的歌词不是完整版本,通过PPT展示完整版本歌词,学生边听边思考问题:歌曲有哪几种演唱形式?另外注意哪些歌词运用了方言。歌曲有合唱、对唱,对白。
(2)教师讲解几个要注意的方言,并示范演唱,指导学生试着学唱一下。(3)让男女同学互相表演一下歌曲的内容,分角色进行演唱,(女生: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男生:我就来推你嘛)。感受一下幽默风趣的生活情调。
五、延伸拓展
篇7:《沂蒙山小调》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聆听《沂蒙山小调》体会山东民歌的音乐特点,培养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
【过程与方法】在聆听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能够了山东地区的民族音乐。【知识与技能】掌握旋律展开手法鱼咬尾,并能背唱《沂蒙山小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背唱《沂蒙山小调》。【难点】掌握鱼咬尾这种旋律展开手法。
三、教学用具
多媒体、音响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
播放山东临沂沂蒙地区的风景图片,并讲解民歌知识。中国的汉族民歌体裁主要分为:号子,山歌和小调。中国的民歌丰富多彩,它们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山东沂蒙地区,去感受一下那里的民歌。
(二)新课教授 1.初步聆听
教师播放《沂蒙山小调》并设问,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进行总结。这首歌曲主要表现了沂蒙山地区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与生活场景。
2.复听歌曲并思考,歌曲一共有几个乐句组成?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歌曲采用一段体,为单乐段分解歌的形式。第一句唱词包括两个乐句,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乐句,第三句和前两句是对比乐句,最后一乐句为结束性乐句。
3.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琴唱谱哼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每个乐句的结束音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每个乐句都以上一个乐句的落音作为,下一乐句的开始音。四个乐句的落音层次递降,这种创作的手法叫做“鱼咬尾”,这种创作形式在我国民间音乐创作中时常用到。
4.教师伴奏,学生跟琴哼唱谱子,感受“鱼咬尾”这种创作手法。5.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的调式特点。
这首歌曲是三拍子,采用含变宫的六声徽调式的民歌,属于民族小调式,节奏舒展、规整,歌曲的节拍数基本一致,每个乐句节拍较规整。
5.齐读歌词,体会衬词的作用和意境。教师讲解衬词,衬词的运用体现了小调的特征,并且突出了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6.填词演唱歌曲。(三)拓展延伸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鱼咬尾”的创作手法,创作一首四句类的一段体。(四)小结作业 今天我们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充分体现出了山东人民憨厚朴实的性格,抒发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五、板书设计
篇8:《沂蒙山小调》的故事
《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蒙山第三高峰——望海楼脚下的费县薛庄镇上白石屋村,当年由驻沂蒙山区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员李林和阮若珊两位同志创作。
1940年6月上旬,根据上级命令,抗大一分校于山东临沂地区的垛庄南山一带参加了反顽战役。时任校文工团的编审股长李林和团员阮若珊受主任袁咸隆之命,在费县白石屋村选用传统民歌《十二月调》的旋律创作了歌曲《反对黄沙会》,即为《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此歌在反顽战役的政治攻势阶段,出色地发挥了瓦解敌人、教育群众、鼓舞我军斗志的重大作用,受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1940年8月中旬,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变化,李林和阮若珊对《反对黃沙会》进行了重大修改,在保留前两段歌词的基础上,将反对黄沙会内容的段落改为抗日的内容,易名《沂蒙小调》,汇编入《垛庄战斗组歌》之中。组歌在学校召开的垛庄战斗祝捷大会上演出,《沂蒙小调》由阮若珊独唱,受到广大军民的热烈欢迎。《沂蒙小调》一经传出,就以其通俗、易懂、生动的歌词,美妙动听的曲调,很快传遍了鲁中、鲁南、滨海、胶东、渤海各抗日根据地,受到了广大军民的普遍喜爱,以后又流传到华北、东北各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小调》没有正式出版,只是依靠口头传播。由于人们不知道作者的姓名,便自然地认定它是一首无作者的“山东民歌”。1953年秋,山东军区政治部文工团的李锐云、李广宗、王印泉,因应本团演出工作的需要,在一首人民群众喜爱的无歌名、无作者姓名的“民歌”(多年后方知是《沂蒙小调》不完善的歌词删节传唱本)前两段歌词的后面,续加了两段歌词,重新记谱,定名为《沂蒙山小调》。此歌一出,在山东引起了轰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地陆续出版了几种不同版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影响较大的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年12月编辑出版的《独唱歌曲200首新编》,同样作为“山东民歌”收录其中,此后几十年间,全国出版、演出均以此为蓝本。1964年,华东地区举行民歌会演时,歌唱家韦友芹用她那甜润的歌喉,演唱了《沂蒙山小调》,受到陈毅和其他中央首长的称赞,后被录制唱片,又一次在全国引起了轰动。随着时司的推移,这首“山东民歌”已蜚声国内外。
1980年前后,人们又将第四段歌词的首句修订为“咱们的共产党领导得好”。至此,全歌终于定稿。但原创作者阮若珊与李林,从不露名,也不干预《沂蒙山小调》在歌名、歌词和曲谱方面的各种变化。他们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和众多媒体将自己的作品认同为民歌,一直看作是最高奖赏。
1999年9月26日,中共费县县委、费县人民政府在白石屋村,召开有临沂市党、政、军领导同志、特邀的原抗大一分校的老校友、上海与山东两地的抗大研究会代表及当地人民群众代表1000多人参加的大会,隆重地举行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建筑群揭幕典礼,并请原抗大一分校文工团团长、时任国家农业机械部副部长袁成隆同志题写了“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名。词作者阮若珊同志题写了“深深怀念沂蒙好地方”,分別镌刻在白石屋村旁的巨形花岗石上。一曲经千万人传唱了70余载的《沂蒙山小调》在山东费县落地生根。
篇9:沂蒙山小调说课
知识与技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听(录音、教师范唱、范奏)感受歌曲风格,初步了解“鱼咬尾”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增强学习民歌的兴趣,感受歌曲中热爱家乡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歌词的美、指导学生用优美抒情的声音,有感情的唱,连贯的唱好歌曲。指导学生学习运用气息的控制,做有弹性的歌唱和力度的变化。培养音准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教材,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的歌曲特点和《沂蒙山小调》进行对比,突出音乐形象与地方文化的融化。拓展学生的音乐思维,欣赏该题材其他演奏形式。重点、难点
1生活实践的交流,上网查找资料情况的交流,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培养搜集信息的习惯,激发学习兴趣。
2反复听民歌手的演唱,感受民歌的拖腔中使用“鱼咬尾”的表现手法的作用。
3歌曲节奏的难点:连线,一字连音的唱法,表现。一字多音,注意气息的运用,引导正确的吸气。
4引导学生学习简谱,认识简谱。带领学生学唱、背简谱。5气息的训练:正确的呼吸,保证词义的完整。教学难点:有感情地唱好歌曲。
篇10:沂蒙山小调说课
年级:七年级
学科:音乐
主备:宋玥
审核:八年级备课组 课题:沂蒙山小调
课型:授新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认真欣赏音乐,感受歌曲的风格特征,体会歌曲的特点,了解歌曲中的表现手法,有感情地、自然、舒展地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能进行实践性歌词创作及歌曲演唱方式的创编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学唱、表演唱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感知音乐、体验音乐情绪,参与歌曲演唱和艺术创编活动,突出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体验音乐之美,让学生在讲情画意中感受歌曲风格,增强学习民族音乐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民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演唱歌曲《沂蒙山小调》
歌曲创作“鱼咬尾”手法,艺术创编活动
【学习方法】情景法、体验法、示范法、练习法、探究法 【导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歌曲《沂蒙山小调》,同学们好!你们猜一猜刚才播放的是哪个地方的歌曲?(沂蒙山)沂蒙山在哪个省份?(山东)山东的沂蒙山是个风景秀丽的好地方,大家想不想领略一下那儿的自然风光?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沂蒙山。(课件:视频)
你们觉得沂蒙山美吗?对,沂蒙山不仅景色优美,而且民风淳朴,特别是那儿的歌更美!今天,老师就带给大家一首非常好听的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课件:音乐)
二、介绍背景
从大家的表情中,老师感觉到你们都被这美妙的歌声吸引了。《沂蒙山小调》无论是从旋律还是从歌词来说,都堪称经典。那么,有谁了解它的创作背景吗?老师也查了一些资料,和大家一起交流。(课件:文字)(请一名同学读一读)
三、学唱歌曲
1、发声练习。
现在让我们来学唱这首歌。为了把歌曲唱得更动听一点,我们先来开开嗓子,做做发声练习。请同学们站起来好吗?注意:身体要直,重心要稳,气息下沉,口腔打开,面部自然,精神饱满。(略作停顿)很好,跟老师一起来练!(师生活动)
2、学唱曲谱。
大家觉得嗓子打开了吗?好,我们带着练声的感觉去唱一唱这首歌的曲谱,跟着老师一句一句来!(师生活动)
我们再用“啦”音把曲谱模唱一遍,唱的同时,请手拿小乐器的同学用伴奏乐器击拍,没有乐器的同学用手击拍,一拍一下。(师范唱一句)大家跟琴1、2、3、起。
3、分析曲谱特色。
刚才我们唱了几遍曲谱,不知道大家发现它的规律没有?(师边唱边板书几个小节25323 53212-25235„„,用重音提示,然后请生回答。)
对,你很善于发现。像这样上一句的结束音与下一句的起音相同,这种手法在音乐中叫做“鱼咬尾”,类似于“顶真”的修辞手法,比如大家学过的《木兰诗》中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4、做“鱼咬尾”的游戏:成语接龙
老师是游在最前面的那条鱼,女同学是紧跟着老师的鱼,男同学则是紧跟着女同学的第三条鱼,注意后面的鱼一定要及时咬住前面鱼的尾巴哦。
5、填词练唱。
大家对曲谱已经熟悉多了,我们现在把歌词填进去,先跟琴唱第一段。(师弹过门,并向学生说明)
同学们,这首歌每句歌词的结尾有什么共同点?(衬词“哎”,拖腔)我们把它唱得更突出一点,更能表现山东民歌质朴、淳厚、强悍、粗犷的特点。
(师以第一段为例示范)
好,下面老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把第二、三、四段歌词自由地唱一遍,注意体会唱好衬词、拖腔对表现民歌特色的重要性。
6、演唱技巧提升。
我们跟琴把《沂蒙山小调》完整地唱一遍。(齐唱)大家的演唱让老师很满意,但我们更想听听我们班小歌手们的单独演唱。大家看,今天是个多么难得的展现自己的机会啊!不仅有同学,还有好多评委、老师,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亮一亮你的歌喉,选择你最喜爱、最拿手的一段歌词,为大家献唱一段《沂蒙山小调》?
(请一位学生唱,及时评价,先由生评,师再小结。)
这位同学声音洪亮,人也很大方。不过,老师总觉得他在演唱的时候还缺少一点什么„„(略作停顿,等生回答)对,感情!
你们看,这么美的风景,青山绿水,风吹草地、牛羊成群,多么清新,多么惬意!如果身临其境,你的心情一定是愉快、舒畅的。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面带微笑,再把歌曲唱一遍好吗?(齐唱)
同学们,大家一定很喜欢看电视上的一些歌舞表演吧?无论是歌手还是歌唱家,他们在演唱时往往都伴有丰富的表情和适当的肢体语言。这样能更好地抒发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同时也更能感染观众。那么,现在我们也不妨站起来,加上一些肢体语言,来尽情表达你对这首歌的理解吧!(师示范,生活动)
四、拓展延伸
我是小小填词家(歌词创编)
你们那种认真劲儿真让老师高兴!唱得非常好!老师有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用《沂蒙山小调》的曲谱,把歌词改一改,自己填词,来赞美一下我们美丽的家乡,也过一把当“作词家”的瘾。分组表演。
每个小组的表现都非常出色,老师一时真还评判不出高低。其实,只要你们敢想敢唱,你们就是最棒的!
五、总结下课
今天,老师非常荣幸地和大家一起走进歌声的海洋,让自己获得了音乐的美好享受。在我国的民歌宝库中,还有许多像《沂蒙山小调》这样优美动听的歌曲,希望今后还有机会能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