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评定

关键词: 治疗师 评定 治疗 方案

康复评定(精选九篇)

康复评定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我院自2011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的患儿1557例, 其中 (0~6个月) 超早期诊断625例, 脑性瘫痪596例, 臂丛神经损伤26例, 脑炎后遗症89例, 肠道病毒感染62例, 遗传代谢性疾病23例, 精神发育迟滞136例, 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神经系统检查, 肌力评定及影象学检查, 治疗时间为时间3个月。

1.2 评定方法

1.2.1 康复评定由责任医师将病史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进行神

经系统检查, 通过对小儿仰卧位、俯卧位、坐位、立位正常姿势模式和异常运动模式, 采用Vojta七项姿势异常和超早期诊断四要素, 做出诊断并分型。康复评定流程:患儿入院→责任医师检查→各专业人员根据本专业的需要进行初期评定→进行康复治疗→中期评定后, 继续治疗→末期评定.康复[2]。1.2.2主任对疾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肌力评定, 语言评定, 关节活动度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 并制定出整体的治疗方案, 如运动疗法、按摩、作业疗法、引导式教育、语言训练、导平等治疗项目。

1.2.3 躯体功能评定包括关节活动度的评定, 肌力评定, 肌张力评定, 平衡和协调能力评定, 运动控制障碍的评定。

1.2.4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包括进食, 穿衣, 洗澡, 大小便控制, 行走, 使用轮椅, 与他人交往。

1.2.5 言语功能评定主要通过交流.

观察和评分记录等方法, 以确定患者有无言语功能障碍及障碍类型.性质.和原因, 并对其程度恢复的可能性进行评定, 为言语功能康复训练的制定.修改和疗效评提供客观依据。

1.2.6 康复护理评定是针对患者器官系统功能.

主要是日常生活能力 (ADL) 训练, 确定患者功能障碍的情况.治疗康复护理目标并进行.家庭训练指导及健康教育[3]。

1.3 疗效标准

显效肌张力正常, 运动正常, 语言正常;有效肌张力明显改善, 运动基本正常, 语言理解能力明显提高;无效肌张无改善, 运动落后, 语言落后。

2 结果

患儿1557例, 其中 (0~6个月) 超早期诊断625例, 显效228例, 有效368例, 无效29例。脑性瘫痪596例, 显效89例, 有效320例, 无效187例。臂丛神经损伤26例, 显效6例, 有效18例, 无效2例。脑炎后遗症89例, 显效34例, 有效29例, 无效26例。肠道病毒感染62例, 显效22例, 有效26例, 无效14例。遗传代谢性疾病23例, 显效3例, 有效2例, 无效16例。精神发育迟滞136例, 显效16例, 有效98例, 无效22例。1557例患儿中, 有效1261例, 无效296例, 总有效率为80.99%。

3 讨论

康复评定采用康复医师为主导、由各项专业人员组成的方式进行工作, 并贯穿与康复治疗的全过程, 即初期评定-中期评定-末期评定, 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患儿的治愈率, 使残疾程度大大降低。如肌力评定, 言语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躯体运动评定, 手功能评定, 康复护理评定等[4]。护士在评定过程中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因为她们与患者接触的机会最多, 对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 从日常生活能力等方面能提供有价值的意见。康复评定是主治医师及各项治疗师对患者残障程度提供了诊断依据, 并为其制订较完善康复训练计划和康复效果, 在康复计划实施过程中, 根据治疗和训练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评定, 检验康复计划实施的执行情况, 并进行修改和补充。康复评定是对每一位新入院患者进行各方面评定, 科主任根据病情及评定结果, 制订出最佳的康复治疗方案, 每位康复治疗师根据评定结果制定出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并采取何种治疗措施, 达到最佳的康复效果, 根据住院的日期进行中期和末期评定, 完善治疗方案, 我们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探索出并制定了康复治疗流程。经临床应用, 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最佳的治疗效果, 提高了康复治疗技术水平, 为制订康复训练和康复疗效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为更多的康复患儿争取了最佳的康复时间和效果。1557例患儿中, 有效1261例, 无效296例, 总有效率80.99%, 所以说, 康复评定在康复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也是康复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 康复评价是康复治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患者的功能状态和潜在能力的判断.也是对患者各方面情况的资料收集.量化.分析并与正常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方法 肌力评定, 言语评定, 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躯体运动评定, 手功能评定, 康复护理评定等。结果 1557例患儿中, 有效1261例, 无效296例, 总有效率80.99%。结论 康复评定使是主治医师及各项治疗师对脑瘫的残障程度提供了诊断依据, 并为为制订完善的康复训练计划和康复效果提供可靠依据, 在康复计划实施过程中, 根据治疗和训练进展情况进行中期评定, 检验康复计划的执行情况, 并进行修改和补充, 从临床实践中探索出并制订了康复治疗流程, 提高了康复治疗师的技术水平, 所以说, 康复评定在康复治疗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是康复治疗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康复评定,康复治

参考文献

[1]王安民.人民军医出版社[M].康复护理, 2010:8-11, 27-61.

[2]陈立典.北京科学出版社[M].康复评定学, 2010:242-256.

[3]恽晓平.华夏出版社[M].康复评定学, 2004:146-250.

康复评定技术学习小结(最终版) 篇2

这学期我们康复专业学习了康复评定技术这门课程,康复评定技术是康复专业课的基础,旨在提供全面、系统的有关康复功能评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确定患者功能障碍的种类及主要的障碍情况、判断患者功能障碍的程度、分析患者的代偿能力、制订康复治疗计划、决定承担各种功能训练任务的专业人员、选择合适的康复治疗措施、指出康复服务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评估康复治疗效果以及修改康复治疗计划,它为我们康复打下坚实良好的基础。

转眼间就大半学期结束了,回想这学期令我印象深刻的课程是康复评定技术,我在这门课上学到了许多令人深刻的知识。康复评定技术分为临床评定和功能评定两个部分。相对来说我对功能评定这一方面了解的比较深透一些。对于功能评定来说跟多的是学习实践操作,每当有操作科,我们总会不由自主的围到老师身边看她如何操作,对于躯体功能评定,这一部分有肌力评定,这一部分我觉得在学习后可以吧书上的表格给记住,这样动手操作就特别方便,同时记住评定是先三四五级再一二级。当然每次再学习关节活动度测评时我都会想我是不是这个关节也是不好的,不知道其他同学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

我还记得有一节课老师给我们同学做一些颈椎的治疗,看到他给同学颈椎骨头做了治疗,我觉得特别厉害,很佩服老师。在那一节课我和自己说一定要好好听课,将来也可以给爸爸妈妈做治疗。

学习康复评定技术我觉得再开始学是觉得做一个学习计划,首先得准备一个笔记本方便上课的时候级笔记。在开学的前几节课就是了解这门课程了解个大概,我们可以在网上搜一下看一些视频。然后接下去上完课就会有相应的网上课后作业,我们学校有网上相应学习网站,那里的题目还是挺好的,最好是每上完一节课就把课后相应的作业写完这样就会加深印象,对于操作部分的学习就要看看网上相应的教学视频,看完后最好能自己实践一遍。

康复评定 篇3

关键词:高血压运动锻炼非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128-02

高血压是心血管、脑血管性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仍无根治方法,一旦确诊需终生治疗。对高血压治疗主要包括降压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其中运动疗法的降压作用引起重视,如今国内对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多注重于药物治疗,而忽视运动疗法。

1康复干预的对象

社区中通过自愿报名方式选取已有明确诊断的,且对其进行心电图检查,排除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和其他运动禁忌证的高血压患者,最后选取共83名,定为锻炼组,完成为期1年的康复治疗和随访;对照组的设立是从同一社区中根据年龄和性别配对获得。锻炼组与对照组患者既往均无规律锻炼的习惯。

2康复干预方法的实施

锻炼组参加社区中的拳操队伍(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和关节操)或社区内的健身器械锻炼项目,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对每位锻炼组的高血压患者发放锻炼记录册,记录锻炼方法、执行情况和各项检查结果。在锻炼期间,由固定的社区医生保证每周两次血压的测定。在锻炼前分别测3次不同血压值,作为基线血压值;在锻炼进行1年后,测3次血压值作为干预后血压值。在锻炼开始时和锻炼后,对锻炼组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体质测试,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

3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降压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高血压非药物治疗包括合理膳食、减轻体重和运动疗法等。这些治疗措施通过干预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不同环节,可有效控制血压,并对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有利。其中,运动疗法的降压作用正日益受到重视,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运动前的检查高血压患者在进行运动锻炼前,应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对于合并严重的心、肺、脑、肾等并发症者,应禁止运动锻炼,以免意外发生;②运动中运动量的选择要适当,应量力而行,过度劳累会使病情加重;③运动锻炼应循序渐进,从小运动量开始逐步增加,同时密切观察血压的变化,及时调整运动方案。

4康复干预1年后再次讨论会

①康复干预过程的评价:康复干预前后锻炼组与对照组之间的血压及体重比较锻炼前,锻炼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体重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锻炼一年后,锻炼组与对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皆有统计学差异(P<0.05),锻炼组较对照组收缩压低5.57mmHg;舒张压低3.35mmHg,见表1。③锻炼组在康复干预前后的血压及体重比较:锻炼组在锻炼后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与锻炼前相比皆有统计学差异,锻炼后收缩压下降约8.43mmHg,舒张压下降约3.22mmHg。锻炼组的体重在锻炼前后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④康复干预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对锻炼组48名记录完整的高血压患者的每月的血压值取均值,将锻炼进行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的血压值(取每月血压的均值),分别与基线血压值进行比较,结果發现从锻炼后1个月起,锻炼组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较基线血压有显著性的下降,并且在后面的几个月中保持基本稳定,第9个月舒张压与基线的舒张压的差别无显著性,见表3。

5意见

①在锻炼1个月时,已经出现明显的降压效果,并之后几个月中继续稳定下降,这与研究结果相一致[2]。但运动需要坚持才能保持效果,运动后的血压降低在停止运动后2周便会消失[3]。今次研究期间,本月的舒张压与基线值的差别没有显著性,收缩压也较前几个月有所回升,从侧面提示了高血压病患者长期坚持锻炼的重要性。至第12个月时,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又有了进一步的降低。强调运动锻炼应持之以恒,长期坚持才能达到理想效果。②随着对高血压运动疗法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高血压运动疗法的效果与运动强度有密切的关系,运动强度过大会造成效果不明显;每周3次的中低强度运动可以取得与大强度运动项目更为理想的降压效果。③虽通过合理用药,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能得到较好的控制,但药物一系列副作用也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因而加强非药物治疗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研究表明,中低强度的运动锻炼组较不锻炼组在锻炼1年之后,血压显著下降,体质指标也有所改善。

6总结

本研究表明,在社区中开展以拳操类为主的中低强度的运动锻炼,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可有效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且实施方便,同时还能改善患者的体质,是值得社区推广中的一项康复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Martin JE,Dubbert PM,Cushman WC,etal.Controlled trial of aerobic exercise in hypertension.Circulation 1990;81(5):1560-7

[2]毛俊,李亚洁,钟华荪.运动锻炼对社区临界高血压老年人血压的影响[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673

康复评定技术课程说课设计 篇4

一、课程设置

(一) 课程性质与地位

康复医学始于评定, 且止于评定, 康复评定技术之于康复治疗技术就如同尺子之于裁缝, 是康复治疗技术操作、技术调整以及疗效评价的依据。针对该项技能而设置的康复评定技术课程属于实践性较强的职业基础课程, 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只有在完成了康复评定技术的学习之后, 才能顺利进入各门康复治疗技术的学习, 同时, 在各门治疗技术课程的学习中, 也会频繁使用康复评定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二) 课程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建立康复医学思维模式

在现代临床医学影响下, 康复评定技术在“身体功能—生活能力—社会参与”模式的指导下, 形成了对患者局部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以及社会参与障碍进行评价的“三层次分析模型”。

2. 加强学生康复评定技能的训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学生全面掌握采集障碍情况的基本技巧, 同时学会归纳、综合分析客观资料, 提出符合障碍本质的结论, 为预防和治疗功能障碍提出依据。

3. 提高学生职业素质。

康复医学服务采用多学科和多专业合作的方式, 培养学生语言沟通能力, 以及表达、听取意见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有重要作用。

(三)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设计构建了“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以职业能力为核心, 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1.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依据选取教学内容。

课程坚持“必须、够用”的原则, 以高职学生就业的实际市场需求为导向, 选取了运动功能评价技术、感觉功能评价技术、心理认知功能评价技术、日常生活能力, 以及社会参与能力评价技术等临床常用技术, 按照临床操作规范, 对评定工具选择、评定标准操作、评定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阐述。

2. 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

以“采集信息—选择评定手段和时间—记录分析结果—做出诊断—制订计划”以及“康复评定—修正治疗”这两个典型工作过程为依据, 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3. 以“实际工作环境”为参照设计教学环境。

课程设计教学环境包括校内和临床两部分, 校内部分注重“硬件环境模拟”, 即按照临床康复评定室内环境设计, 配置校内实训室, 使学生在与实际工作环境完全一致的条件下学习, 培养学生就业后快速适应岗位的能力。临床部分的重点在于“典型病例选择”, 即根据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典型病例, 让学生直接面对真实的病人, 进行康复评定操作, 培养学生临床应变能力。

4. 以“人的认知规律”为依据选取教学方法。

人的认识过程是由感性到理性, 由具象到抽象的过程。因此, 课程选择了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 帮助学生形成符合认知规律的学习模式

5. 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

通过职业对象 (患者) 的特殊性培养学生的博爱精神;通过职业对象的广泛性 (患者来源不同)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通过职业技术操作熟练性培养学生尊重、热爱患者, 懂得保护患者隐私, 减轻患者痛苦;通过综合评价系统, 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经验, 树立职业自信心。

(四) 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遵循5个原则:知识模块化、项目任务化、操作自学化、要点结论化原则。

1. 知识模块化

我们将授课内容分为四大模块, 即概述模块、基础评定技术模块、临床常用康复评定模块、临床综合评定技术模块。

2. 项目任务化。

课程总体设计以工作场景为主线, 在每个模块下, 每个知识点形成一个任务, 若干任务组成一个项目, 形成一个学习情境, 完成一个项目即完成临床评定一项内容。

3. 操作自学化。课程内容重点要求学生通过操作过程以及困难解决过程, 形成自我结论。

4. 要点结论化。

学生对不同组测评结果进行讨论, 对每一项目得出结论后, 教师提出标准结论, 并进行归纳总结。

二、教学内容

(一)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1. 教学内容针对康复治疗的各个环节。

针对康复治疗技术对康复评定的不同要求, 以全面覆盖康复评定作为各种治疗依据, 设置运动功能评定、感觉功能评定、言语语言评定、心理认知评定等教学内容。

2. 教学内容适用康复治疗的各个时期。

制订三期评定策略, 即初期评定、中期评定和末期评定。初期评定目的是得出功能障碍诊断, 中期评定是为了调整治疗方案, 末期评定是对患者重返社会参与程度给出结论。

3. 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设置教学要求。

将康复评定技术的教学要求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 需要掌握临床意义的内容, 例如对心肺功能评定结果临床意义的掌握训练;第二层次, 需要熟练操作内容, 例如关节活动度、肌力、肌张力评定;第三层次, 需要了解的内容, 例如环境评定。

(二)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遵循“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开始之前, 是学习情境的设计者、塑造者, 是学习舞台的导演;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 提供咨询和帮助;在教学过程后, 教师又是一个运动场上的裁判。根据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技能, 按照三种不同类型的教学要求组织教学内容:第一, 以问题导向组织需要掌握临床意义的教学内容;第二, 以行动导向组织需要熟练操作的教学内容;第三, 以兴趣导向组织需要了解的教学内容。

(三) 教学资源

本课程组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深圳市残联、深圳市儿童医院等多家单位紧密合作, 经专业教学委员会讨论, 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大纲, 编写详细的教案及实训项目单, 引进临床评定单作为实训报告单, 并主编出版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同时, 本课程组还建立了课程网络资源库, 建设与课程同步的各种录像、图片、习题、难点解析等多个数据库, 用于学生的自我学习。

三、教学实施过程

(一) 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以临床评定时具体实施步骤为依据, 设计“一条线, 四步骤”具体教学模式。“一条线”是指以引入场景贯穿教学活动始终;“四步骤”分别为场景描述、信息采集、进行评定及提交报告。

教学项目载体采用临床真实案例, 课程教学中, 学生接受来自教师安排的典型工作任务, 采集信息, 准备工具, 按照标准评定步骤完成操作, 得出结论。在本课程教学团队中, 临床第一线的兼职教师占到了课程组的60%, 均来自深圳市康复医学前沿的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他们承担了50%的授课任务, 做到临床用什么, 就教什么。同时, 他们能将临床最新信息和前沿性发展介绍给学生, 真实的临床经验令课程更生动、新颖。

(二) 教学方法与手段

“老师讲, 学生听”是传统教学方法, “老师累, 学生困”是传统教学方法中的严重弊端。打破“一言堂”, 让学生成为“主角”, 进行探索式学习, 让课堂“动”起来。我们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任务驱动”“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临床指导”等多种方法进行建构主义教学。

(三) 课程评价机制

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强, 但分析能力较弱;组织能力强, 表达欲望强烈, 但自信不足。因此, 课程组在课程评价上打破了“知识考试”为主的传统方式, 建立了综合评价系统。该体系包括两部分考核, 一是技能考核, 二是素质考核。“通过技能操作考知识, 通过表达考素质”, 强调“德行并重”的考核。其中技能考核重点是技能操作策略选择、操作准备工作、操作顺序、动作精准性、操作禁忌证的避免以及操作中难点的解决, 考核知识的应用能力。康复医学是多专业团队作业, 在团队中听取意见, 口头表达观点和书写评定结果, 做出诊断, 修正方案意见表达的过程中都能体现学生团结协作素质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

四、特色与创新

(一) 构建“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课程从“实际工作任务”出发选取教学内容, 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设计教学过程, 以“实际工作环境”为参照设计教学环境, 遵循“人的认知规律”选取教学方法, 将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通过综合考核体系, 打破以往知识考试模式, 突出素质考核。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的教学模式, 使学生通过学习具有更严谨、更完善的专业素养。

(二) 课程内容切合实际需求, 专家领军构建课程, 指导发展

深圳地处广东省南部沿海地区, 全年湿热多雨, 患肌肉骨骼伤病人群较多。其次, 深圳经过30年发展, 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化大城市, 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经济实力增长提高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加之现代新的“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确立, 使康复医学内涵从简单功能恢复转变为提高生活质量。最后, 深圳经济特区周边集中了众多电子厂、服装厂及其他各类加工厂, 每年因工伤导致伤残人数约5万人, 应进行工伤康复人数约3000人。为此, 课程组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上, 突出了运动功能评定、心理认知评定、生活质量评定, 同时在临床操作阶段, 加强对于各类残疾、骨骼肌肉、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评定训练。课程组在康复医学全国知名专家、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王玉龙教授的带领下, 集中了深圳市残联、深圳市儿童医院、深圳市早期干预中心等单位的康复医学界领军人物, 进行课程建设, 参与课程教学与临床指导, 实现课程培养技能与临床实践无缝对接。

(三) 课程改革突破“讲练”两张皮

传统康复评定在教学中, 采用“先讲理论, 后进行练习”。首先, 课程改革通过在做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解决困难来学习理论, 以“练习—总结—练习”反复交替的教学模式突破“讲练”两张皮的弊端。其次, 传统康复评定学教学环境单一, 我们在通过常规实训室训练的基础上, 将课堂搬进临床, 增加教学环境的复杂性, 训练学生的临床应变能力、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摘要:本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实施过程及特色与创新五个方面对康复评定技术课程进行说课探讨, 以期进一步提高康复评定技术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康复评定技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说课

参考文献

[1]任宝贵, 陈晓端.说课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2) .

[2]李秀莲.高职《基础护理学》说课设计[J].西部教育.2013 (11) .

康复评定 篇5

1 微课程的概念及特点

1.1 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 (microlecture) 是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戴维·彭罗斯 (David Penrose) 于2008年秋首创的, 他指出微课程并不是为微型教学而开发的微内容, 而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在我国, 微课程于2011年9月首先由教育技术学者关中客在《中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博文中提及并引起广泛关注;接着, 李玉平团队基于“三小” (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 对微课程进行了全面剖析及研究, 他认为微课程主要以PPT制作的数字故事作为呈现方式, 提倡碎片化学习, 实现“5分钟完成一次学习, 300秒经历一次思考”[1]。上海师范大学的黎加厚教授提到“微课程时间应该在10分钟以内, 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内容短小, 集中说明一个问题”, 对微课程在时间、目标和特点上做了一定概括[2]。

1.2 微课程的特点

微课程的核心特征是“微”, 主要表现为: (1) 教学内容“微”:一个微课程涉及一个知识点或几个小问题或教学中的重难点, 因此重点突出、内容凝练, 更符合师生的需求; (2) 时间“微”:根据注意力10分钟法则, 时间以5~10分钟为佳; (3) 资源容量小:微课程以微视频为核心, 以可以移动的媒体作为微课程的载体, 还可根据需要灵活采用音频 (录音) 、PPT、文本等其他格式的媒体, 总容量几十兆左右, 便于上传至网络供在线学习及下载到移动终端如手机、平板电脑等设备随时随地学习, 且文字、音乐及画面的结合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受, 比如视觉、听觉、想像等, 使课程更具吸引力; (4) 制作简便:微课程的制作可以使用手机、数码相机、DV、平板电脑等拍摄和录制, 也可以录制为音频, 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自行制作。

2 微课程在康复功能评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 (1) 康复功能评定课程是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专业课、必修课、核心课, 是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 如果在教学中偏于一面, 就会导致学生对理论知识不理解、对操作不熟悉的情况发生, 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2) 高职学生知识基础比较薄弱, 学习积极性相对不高, 因此在讲解各种功能障碍的相关理论时发现, 许多学生没有把解剖学、运动学、临床基础等课程学好, 导致教师往往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帮助学生温习巩固相关知识; (3) 以往的教学视频相对较长, 40分钟左右, 知识点糅合在一起, 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虽对教学做过一些调整, 如运用案例导入法、角色扮演法、PBL教学法等收到了一些效果, 但学生理解并不透彻; (4) 学生上课的主动性相对不高, 课堂学习中缺乏主动求知的欲望, 很难深入理解知识点, 很难举一反三; (5) 教师授课时无法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 示教时无法保证每位学生都能观察到, 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微课程课时短、教学内容精, 将知识碎片化、可视 (听) 化、情境化处理, 是以微视频为核心的教学资源, 同时包含课程目标、学习任务、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课后作业、社会媒体交流与反思等内容, 是一个完整的教与学的过程。微课程符合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求, 能充分体现高职院校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特色, 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从2013年9月开始, 笔者将微课程用于我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康复功能评定的教学中,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及自主性, 成绩也大幅度提升, 学生无形中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沟通技巧, 教学效果良好。现以步行周期课堂教学为例, 介绍微课程在康复功能评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1 设计思路

步行周期是康复功能评定步态分析教学单元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之一。没使用微课程之前, 主要采取教师现场演示结合PPT图片展示的方法, 无法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 所以很多学生没有从根本上掌握步行周期的概念及分期, 导致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无法准确分析患者的异常步态。自从应用了微课程的理念, 并制作了步行周期讲解的微视频及配套练习题, 进行了课堂讨论、答疑总结和课后练习, 学生掌握了步行周期的概念及其8个分期特征, 并可以对不同人群的步态特点进行分析。该微课程的实施主要包括:设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提供给学生配套的学习资源 (微视频) 、课堂实施、课后辅导。

步骤1:设计学生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3]。此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法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为高效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我们希望通过步行周期的讲解, 让学生掌握步行周期的概念、分期及各个分期的特征, 让学生可以对不同人群的步态特点进行分析, 并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同时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 笔者在教学中给出的任务单是:请演示步行周期 (右足) ;回答视频 (教师提供的脑卒中偏瘫患者行走的视频) 给出的问题“请用步行周期的相关知识分析患者的步态有何特点?”

步骤2:为帮助学生完成任务单给出的任务, 提供给学生配套的学习资源, 包括微视频、练习题等, 便于学生学习。此阶段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当学生在完成任务单中给出的任务遇到困难时, 可通过反复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视频, 或者查阅分析其他学习资料来完成任务。步行周期微视频设计见表1。

步骤3:课堂实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 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 应就步行周期的相关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讨论以小组方式进行, 8人/组, 共5组, 时间安排为15分钟。讨论结束后, 每组推荐一位学生代表进行汇报, 其余学生观察并点评, 教师点评并小结, 时间安排为20分钟;接着教师就练习题及知识点进行答疑, 并布置课外作业, 时间安排为10分钟。

步骤4:课后辅导。课后教师与学生登录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及班级QQ群进行互动, 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

2.2 教学效果

笔者制作的步行周期微视频时长10分钟, 学生在学习时不易疲劳, 且因内容精炼、重点突出, 学生更能主动思考, 学习兴趣和效率更高。同时, 如对知识点不熟悉时, 学生还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并与教师进行网络互动等方式巩固知识。学生的讨论积极性高, 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透彻。除此之外, 学生还在课堂上逐渐学会了与他人协作,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及与他人交流的能力, 师生充分互动, 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课堂气氛更加融洽。

3 讨论

微课程以“微”为其显著特征, 短小精悍、灵活生动, 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教学, 也可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平台帮助学生预习及复习, 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 加强了师生在课堂上的互动, 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 微课程的发展和应用对网络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要求颇高, 对教师专业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样有较高要求。

笔者认为, 针对康复功能评定课程的微课程开展还有一些需要努力的方向:一是公共平台的建设。努力建成一个可供师生互动的、内容完善的平台, 包括配套的微视频等媒体资料、教学课件、配套习题等, 并完善互动单元及教学评估单元。二是组建跨专业合作团队。微课程要求教师能集专业知识及动画、视频甚至计算机语言等方面的知识于一身, 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很难独立制作出高质量的微课程。三是继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及自主学习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微课程要求把课堂的主体从教师转移到学生, 只有学生对专业及课程充满热情, 微课程的优势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李玉平.微课程——走向简单的学习[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2 (11) :15-19.

[2]龙丽嫦.何为微课程——三类“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中小学电教, 2013 (9) :17-19.

康复评定 篇6

1. 标准化病人在康复评定教学中的应用

标准化病人 (Standardized patient, SP) 实际上就是系统而标准的训练之后, 能够通过利用复制形式来对实际具有临床问题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表达的病人或者正常人。随着现今社会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 人们对医疗服务要求也日益提升, 我国医疗教学规模不断扩大, 导致医疗资源短缺, 医学生缺少临床实际教学, 无法快速的在临床实习中熟练自身操作、熟悉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标准化病人可以理解为模拟病人, 一般是由病人或非病人通过一系列专业培训后, 能够创造更加真实的医疗情景, 评定参与者的情景表现水平的特殊教学手段。标准化病人在康复评定教学中的应用首先需要注意其标准化病人的选取培训问题。一般地, 为了节省标准化病人培训时长, 提升标准化病人的专业技能以及评分能力, 降低标准化病人培训所需资金, 在实际进行时, 我们选择招收2—3年级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培训对象。明确标准化病人训练与评估的两个智能, 注意对标准化病人指导能力以及评估能力上的侧重培训。另外, 康复评定教学所需要的标准化病人与其他医学科所需要求略有不同, 其要求标准化病人能够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熟悉并掌握标准评定手法, 并对康复障碍作出量化评定, 因此在培训标准化病人需对以下几方面作出详细指导。 (1) 结合系统解刨学、人体运动学知识使标准化病人明确人体运动的生理特点以及运动中产生的正常与异常参数范围。 (2) 使标准化病人了解影响运动、造成机体运动功能障碍的各类因素。 (3) 训练标准化病人在模拟患病情况下可能出现的烦躁、易怒等情绪。 (4) 训练标准化病人能够掌握并在模拟情况下模仿功能障碍者功能障碍部位能够表现出的各类病理活动现象。 (5) 使标准化病人熟练模拟情况下需要观察并作出评估的项目及评估标准, 熟知各类评定工具的使用, 对学生评估时保持客观公正。在实际的康复评定过程中, 在模拟情景下, 学生对标准化病人进行项目检查, 对标准化病人所表现出的功能障碍病症进行量化评定。标准化病人则对学生评定过程中的技巧、结果等作出评估。利用标准化病人了解学生的康复评定技巧掌握情况, 并根据反馈信息针对性地对学生作出强化教学指导, 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康复评定水平。若条件允许, 聘请到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标准化病人, 需要把握好模拟检查时间及模拟检查强度。另外, 教师在标准化病人身上做演示讲解有助于学生对康复评定的进一步理解与熟练。

2. 应用效果

将标准化病人应用到康复评定教学中最为显著的价值就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实习能力。由于康复专业学生相对课时较少,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需要侧重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与练习, 提高课程内容的专业性、针对性以及实用性, 将理论是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 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康复医学是一项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 因此唯有通过模拟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应用标准化病人模拟真实情景不仅仅是在熟练学生的实习技巧, 同样也提高了学生在实际情况中的各种应变处理能力, 如患者的紧张易怒情绪的处理等, 无形的培养了学生与患者沟通技巧。应用标准化病人进行康复评定教学加强了学生实习管理, 同时也完善了学生的实习前教育, 对学生今后医德、就业等具有深远的正向影响

3. 应用意见

康复评定是康复医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将标准化病人引入康复评定的教学中, 在现今的医疗环境和患者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的前提下, 可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缓解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在对标准化病人进行培训时需要注意对其应变能力的培养。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对所学知识的联系、实践以及掌握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在模拟情景中不免有不少学生会提及一些与模拟病例无关的问题。此时要求模拟病人能够具有一定的应变能力, 在忠于原病例的基础上回答学生的问题。另外, 由于标准化病人是一项强度与难度均较高的职业, 其需要在一定实践范围内接收较强的工作, 因此在一次模拟情景实习中, 标准化病人到后期身体状态是较为疲乏的。此时要求标准化病人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保持学生的问题, 公正评估学生的实习内容,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对标准化病人工作时间的安排, 尽量减少或避免标准化病人持续高强度的疲劳工作, 进而影响学生的诊断实习。由于为了降低标准化病人培训的时间、难度与成本, 多选择医学专业学生来从事, 因此在实际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标准化病人向学生直接或隐晦透露信息, 或是标准化病人言语过于专业化, 不自觉中降低了学生进行康复评定的难度。所以应要求标准化病提升自身职业意识, 避免过于专业化现象, 同时也要避免向学生透露病例信息的情况发生。

结语

标准化病人在我国临床教学中得到初步应用, 可以有效地缓解临床教学病人资源短缺问题。将标准化病人应用到医学实践教学中已经得到医学教育界的广泛认可, 其对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知识脉络联系的强化训练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 同时也是对我国医学实习教育形式的一次丰满。然而将标准化病人应用到康复评定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标准化病人并不能完全模拟出真实情境下患者的表现, 因此在实际教学时需要注意平衡标准化病人与真实患者的实习安排, 使学生能够将康复评定的理论与实际更好的联系起来。

参考文献

[1]倪彬.应用标准化病人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研究[J].医学与社会, 2012 (05) .

康复评定 篇7

1 前言

踝关节是人体下肢的三大关节之一, 其稳定性和灵活性是人体完成站立、行走、下蹲、跑跳等动作的基本保障, 同时也是运动中最易受伤的关节。当踝扭伤时会造成踝关节的肿胀及炎症、韧带的松弛、腓骨肌群肌力减退和本体感受器的损伤, 导致神经肌肉的控制减弱, 会进一步导致踝关节功能性不稳定, 进而造成踝关节重复扭伤[1]。

本体感觉在姿势平衡的维持中起主导作用, 并且随平衡条件的不同, “平衡三联 (即视觉、前庭觉及本体感觉) ”中各感受器在平衡中的作用不断变化, 存在着复杂的中枢调节机制[2]。踝关节的本体感觉最敏感, 尤其是踝关节外侧副韧带中有大量丰富的本体感受器, 韧带损伤后多存在本体感觉障碍[3,4]。有研究显示, 踝关节扭伤程度愈严重, 其本体感觉愈差。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评估对踝关节平衡功能的评价及踝关节损伤风险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5,6]。

本体感觉包括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 其中运动觉包含对速度的感觉和力觉[7]。而有学者[8]认为在目前的临床研究中, 关节本体感觉的测量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方法:阈值测量法、视觉模型法和关节角度重置法。

本体感觉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年龄、冷敷/热敷、疾病、损伤和运动、疲劳等。现临床上对于踝关节损伤所进行的常规康复治疗为:急性期行冷疗、紫外线、超短波、制动等处理, 后期给予蜡疗、音频、超声波等促进其血液循环[3];而往往忽视了本体感觉的恢复性训练。

2 本体感觉的康复评定及训练方法

2.1 本体感觉的测定方法及评定量表

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定量评价方法有三种测量模式:a) 采用对侧肢体的匹配测试方法;b) 采用同侧肢体复制的方法;c) 平衡测试。无论采用哪种测量模式, 本体感觉的测量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关节位置觉、肌肉力觉、被动运动的 (速度) 感觉阈、关节运动觉和平衡测试。位置觉测试有以下四种不同的方法:被动定位被动复位、被动定位主动复位、主动定位主动复位、半被动定位半被动复位。平衡能力测试有静态平衡测试和动态平衡测试[7]。早期的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方法包括:Romberg氏闭目直立检查法、单腿直立检查法、闭眼单脚站立和Wblfson的姿势性应力实验等。动态平衡能力测试的具体方法包括:闭目原地踏步法、前庭步测验法、起立-走时间测试法和平衡木行走时间测试法等。目前国内常用的平衡测试仪有:Good balance平衡测试仪、Biodex平衡测试训练仪和MJS平衡测试训练仪等[8]。

临床有关踝关节功能的量表有综合痉挛量表评估患肢踝关节痉挛程度、下肢Fugl Meyer评定评估下肢运动功能以及6 min步行测试评估患者步行能力。其中综合痉挛量表包括踝跖屈肌群肌张力、跟腱反射和踝阵挛3个部分。

张秋霞等[9]经研究发现功能性不稳组踝关节肌肉力觉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不足, 神经肌肉控制能力降低, 而关节位置觉无明显差异。王雪强等[10]报道应用美国产Biodex System 3对老年人进行本体感觉的评定, 发现踝关节的位置觉重测信度也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这将有助于针对老年人踝关节本体感觉损害进行量化评估, 并且踝关节位置觉量化评估可用来预测日后踝关节扭伤与老年人跌倒等。朱燕等[11]研究发现, 使用Biodex等速测试仪进行踝关节内外翻本体感觉评定的测试人员间信度稳定可靠, 对临床关节功能的评定有指导意义。朱启操[2]通过采用表面肌电技术对闭链运动主动测试, 来研究下肢关节在不同蹬伸位置下的位置觉变化, 发现表面肌电方根值表现出同位置觉相似的变化, 然而位置觉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

2.2 踝关节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

目前本体感觉的训练方法有:针对踝关节的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训练法, PRO-KIN平衡仪训练, 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配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平衡板训练, 半蹲抛接球训练, 正常步态训练, 步行灵活性训练, 阶梯训练, 康复体操, 运动疗法, 中草药疗法, 针灸, 按摩, Biodex等速测试仪, 移动式平板训练, 表象训练, 生物反馈, 迷你蹦床, 平衡气垫、Thera-band平衡垫及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12,13]。

针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的康复训练, 国外报道多采用平衡球或平衡盘上训练、单脚起跳落地训练、Biodex上的肌力及本体感觉训练等, 多数研究都取得了显著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7]。而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中的节律性稳定和慢逆转保持来治疗关节不稳定, 可以增加本体感觉性反应、患者的稳定性和协调功能[14]。

解东风等[12]研究发现肌力训练和关节松动术仅可恢复小部分本体感觉, 而大部分本体感觉恢复仍需进行特殊的康复训练。该研究对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再应用等张组合、拮抗肌反转及保持-放松等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Thera-band平衡垫、Moto-med智能运动训练系统等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方法, 发现其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 有效地强化了膝关节的控制能力和平衡功能。黄小静等[15]研究发现利用动态姿态平衡仪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平衡功能训练比传统训练方法能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平衡功能。Eils等对20例功能性踝关节不稳定进行每周1次的康复训练, 包括热身、在移动平台上单腿站立、利用弹力带进行外展练习, 并在气垫、倾斜板、水平 (和垂直) 移动平台、Biodex稳定系统等装置或仪器上进行单腿和双腿的平衡训练, 每个项目20 min, 6周后发现受试者姿势晃动明显改善, 并且腓骨肌反应时间显著缩短[16]。马燕红等[17]发现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本体感觉强化训练 (平衡板训练、固定自行车练习、单腿半蹲、步行灵活性训练、慢跑) 可以促进下肢功能的康复。潘化平等[18]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负荷控制的本体感觉训练也明显改善了患者的平衡功能。Sekir等研究证实等速训练可有效提高踝关节不稳运动员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19]。韩肖华等[20]经实验发现, 移动式平板训练能改善踝关节扭伤后受损的本体感觉。其训练内容包括直线单足控制、斜线单足控制、圆周单足控制、蛇形单足控制和混合轨迹单足控制等。徐华平等[21]通过对40例踝关节损伤患者进行PRO-KIN平衡仪训练, 发现对踝关节损伤实施系统、合理的康复治疗计划, 能使关节功能障碍降到最低限度。此外, 表象训练和本体感觉也有着密切联系, 它可使以前建立的神经反射得以强化[22]。Zhu等[23]研究发现, 电针能明显改善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运动员的踝关节本体感觉, 且优于常规理疗。Smith等[24]通过对功能性踝关节不稳的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逐渐增加负荷的肌肉力量训练后发现, 该训练对患者踝关节本体感觉的促进作用不明显。此外, Xu等[25]对老年人进行了为期16周的太极拳训练, 发现视觉控制下的姿势控制和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有了明显提高, 但是踝关节的本体感觉却没有显著的提高, 该作者认为可能是由于锻炼时间过短所致。陈丽霞等[26]研究发现, 本体感觉训练在预防血友病儿童再次出血和减少出血次数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并指出儿童血友病患者应该坚持进行长期的、规律性的治疗性训练, 以保持本体感觉功能, 预防和减少下肢关节的出血。Lephart等[27]研究表明, 关节在损伤或异常状态下神经-肌肉反馈机制被打断, 如果本体感觉在实施康复治疗程序早期建立, 如外科干预或康复训练可得以部分甚至完全重建和恢复。

3 小结

康复评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10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 这10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均经相关诊断确诊, 且无严重的肾、肝、心等疾病。患者年龄在47~74岁, 平均年龄为 (60.23±6.58) 岁, 脑卒中病程在10~78 d, 平均病程为 (27.56±7.69) d, 男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54.00% (54例) , 女性患者占本组总例数的46.00% (46例) 。

随机将这10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分为2组, 实验组 (50例) 和对照组 (50例) 。2组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基本资料 (年龄、病程、性别等) 相比, 不存在明显的差异, P>0.05, 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5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予康复训练治疗, 具体为: (1) 医疗人员指导患者正确的肢体摆放方式, 注意避免患者的肩部脱垂、受压, 患者可在允许的条件下, 适当的进行腕、肘、侧肩等关节的舒展运动。 (2) 医疗人员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之后使用一只手托住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侧肘部, 将患者的上臂旋转, 另一只托住患者的肩部关节, 使其进行适当的活动。为患者实施治疗时, 要保持动作的缓慢、轻柔, 同时按摩肩手综合征患者的肩部肌肉, 并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进行适当的调整, 反复为患者实施治疗5次。 (3) 指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 患者双手掌心相对, 并将手指交叉相握, 之后鼓励患者伸展上肢。肩手综合征患者每次接受治疗时间为40 min, 每2天接受治疗1次。

实验组50例肩手综合征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 具体为:为患者实施针灸的主要穴位为尺泽穴、阳溪穴、内关穴、极泉穴、人迎穴等, 为患者实施针灸治疗时, 应避免患者的颈动脉。针灸治疗的进针深度约为4 cm, 之后逐渐寻找针感。极泉穴、内关穴、尺泽穴的针灸方法为插泄法, 这样可使患者相关部位感到麻胀。为患者实施针灸治疗, 每个穴位留针时间约为30 min, 患者每天接受治疗1次, 总计治疗时间为40 d。

1.3 观察指标:

对2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前后的上肢运动功能评分 (Fugl-Meyer评分法) [2]进行比较, 分数越高, 表示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越好。

1.4 数据处理:

本文研究数据均严格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时, 统计学具有意义。

2 结果

实验组治疗前的上肢功能评分为 (24.52±7.10) 分, 治疗后的评分为 (54.89±9.89) 分;对照组治疗前的评分为 (24.26±7.09) 分, 治疗后的评分为 (44.37±9.11) 分。2组肩手综合征患者经治疗后, 其运动功能均有所改善 (P<0.05) , 但是实验组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

3 讨论

患者在患脑卒中之后, 其肌肉泵不能消散, 使得患者出现组织神经炎性损伤, 从而导致患者出现炎性反应, 使得患者出现肩手综合征。肩手综合征会导致患者的机体出现恶性循环, 累及患者的神经, 从而导致患者的上肢功能逐渐消失, 使得患者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症状为手臂肿胀、温度升高等[3]。

中医认为, 导致患者在脑卒中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原因为气流不畅、阴阳失调、清窍失养、脉络麻醉等。为肩手综合征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治疗, 是指适当按摩患者的患部, 患者通过被动以及主动的运动, 可以加快其血液循环, 将关节间的粘连松解, 从而达到恢复患者关节功能、肢体功能以及减轻水肿的作用。

复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较好, 但是病情严重的患者仅采用康复训练治疗, 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在患者的尺泽穴、阳溪穴、内关穴、极泉穴、人迎穴等实施针灸治疗, 可以达到解除疼痛、安神开窍、疏通经络的效果[4], 同时针灸治疗还利于患者患处水肿的消除。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实验组肩手综合征患者, 其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仅康复治疗的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肩手综合征患者经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较好, 可改善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 利于患者的康复, 对改善患者的生活治疗十分有益。

摘要:目的 探究肩手综合征患者采用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连云港市东方医院收治的肩手综合征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2组, 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 实验组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结合针灸治疗, 对比2组治疗的效果。结果 实验组肩手综合征患者治疗后的上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针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效果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针灸,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

[1]冯怡墨, 马素兰.针灸结合红外线穴位照射及康复训练治疗126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观察[J].激光杂志, 2015, 36 (4) :195-197.

[2]李乐军, 陈丽萍, 刘晓丽, 等.中药泡洗结合针灸推拿康复治疗脑梗死后肩手综合征62例[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 29 (3) :283-286.

[3]王秀清, 贾春雨, 刘湘萍, 等.电针灸配合超短波及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体会[J].医药前沿, 2015, 5 (24) :30-30, 31.

康复评定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年3月收入的100例COPD患者, 其中男72例, 女28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 (61.5±14.3) 岁。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 每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康复评定分级等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纳入标准:参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 (2007年修订版) 》确诊为COPD, 年龄40~75岁之间, 无严重心血管系统并发症, 排除肺功能分级Ⅳ级、有严重并发症、合并其他疾病、神志不清等不能完成康复训练者和曾学习过其他康复训练方法者。并排除未按规定治疗, 无法判断疗效, 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判断者。本报告中常规治疗组和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分别有1例、2例未按规定治疗, 予以排除。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治疗组

仅予以控制性氧疗、抗菌治疗、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常规的治疗。

1.2.2“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 予卧式和立式嗤字诀呼吸操训练, 每日2次, 每次20min。卧式呼吸操包括: (1) 点按双侧内关穴, 放松精神和所有紧张的辅助呼吸肌群; (2) 两腿屈膝、双臂上举外展并深吸气, 两臂放回体侧时呼气, 做5~10次; (3) 两腿屈膝, 一手放在胸部, 一手放在腹部, 吸气时腹壁隆起, 可用手适当加压增加阻力, 呼气时腹壁收缩, 可用手适当加压以增加膈肌的活动度, 做5~10次; (4) 腹式呼吸和鼻吸口呼:用鼻吸气, 放松腹肌, 膈肌收缩, 位置下移, 腹壁隆起, 屏气2~3s, 然后用唇呈吹口哨状发"嗤"音, 用力均匀地呼气做到气流细长。深呼吸1次, 平常呼吸3次; (5) 循序渐进防止过度换气导致的头晕、手麻[2]; (6) 加压腹式呼吸锻炼:仰卧放松, 腹部放置一个沙袋, 以进一步提高腹压。沙袋由轻至重, 由2kg增至5kg。一般患者锻炼1~2周[3]。立式呼吸操:根据周士枋、金豫的方法加以改编[4], 包括压腹呼吸、单举呼吸、托天呼吸、蹲站呼吸。

1.3 疗效评估

1.3.1 肺功能测试

Ⅰ级:轻度COPD, (FEV1/FVC<70%但FEV1≥80%预计值) ;Ⅱ级:中度COPD, (50%≤FEV1<80%预计值) ;Ⅲ级:重度COPD, (30%≤FEV1<50%预计值) ;Ⅳ级:极重度COPD, (FEV1<30%预计值) 。

1.3.2 定量行走评定

记录采用步行6min行走距离。

1.3.3 Borg主观劳累记分表

记录两组患者Borg量表反应情况[5], 反应喘息程度对运动量的感情情况, 积分采用10分制, 分数越高运动能力越低。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l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形式表示,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自身治疗前后 (3个月及6个月) 和组间比较用t检验, 其中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肺功能测试

常规治疗组及“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FEV1/FVC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FEV1/FVC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1。

注:*与常规治疗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6分钟步行距离

治疗前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两组各自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 P<0.05, “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差异更明显。见表2。

注:*与常规治疗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两组患者Borg量表评分对比

两组患者Borg量表评分对比显示, 常规治疗组及“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的Borg量表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Borg量表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见表3。

注:*与常规治疗组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3 讨论

慢性阻塞性肺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呈进行性发展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由于其患病人数众多, 病死率高, 社会经济负担重, 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相关研究指出:COPD目前居全球死亡原因的第4位[6], 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

自1981年美国胸科学会 (ATS) 制定肺康复以来, 肺医学领域越来越把肺康复作为COPD患者的一种有效干预手段, 近年来, 肺康复计划已被推荐为COPD患者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7]。为COPD的治疗展现了新希望。国外肺康复的研究历史较长, 取得了长足进展, 不但充分论证了肺康复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并己应用于临床[8]。但我国的肺康复治疗上处于起步阶段[9], 长期以来COPD以药物治疗为主, 而非药物治疗手段常为临床医师所忽视, 部分COPD患者甚至医师和决策者仍对肺康复及其重要性缺乏认识。本课题拟对不同级别COPD患者实施3个月的“嗤”字诀呼吸操康复治疗后, 了解该康复治疗对不同级别COPD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肺功能的影响及疗效差异, 以期探索、总结出一种能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最佳肺康复效果的治疗COPD的康复方案。

本研究中探讨了“嗤”字诀呼吸操对不同分级COPD患者康复评定结果的影响作用。我们分别在术前、术后3月、术后6月对选定的两组患者进行了肺功能测试, 结果显示常规治疗组的FEV1/FVC分别为 (50.34±6.45) 、 (57.88±6.09) 、 (62.48±7.01) ;而“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分别为 (51.01±7.28) 、 (62.34±10.22) 、 (75.55±9.45) , “嗤”字诀呼吸操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FEV1/FVC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 结果对比有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科学分析处理, 不难看出两组术前患者肺功能情况差异不大, 而通过治疗后均有收效, 但辅以“嗤”字诀呼吸操组在术后3月、术后6月的肺功能测试中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且P<0.05, 可见患者康复效果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而在定量行走评定的步行6min行走距离以及两组患者Borg量表评分对比方面, 也有同样的现象。

综上所述, 本组研究认为“嗤”字诀呼吸操治疗COPD, 不仅简单易学, 减少患者经济负担, 还能明改善患者肺功能状况, 提高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卿冬文.呼吸锻炼对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效果评价[J].医护论坛, 2011, 8 (23) :153-154.

[2]任立新, 杨敬平, 刘鹏珍, 等.营养支持与呼吸操提高COPD患者生存质量的探讨[J].临床肺科杂志, 2006, 11 (3) :331.

[3]王育能.术前呼吸操锻炼对开胸手术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 2008, 12 (2) :104.

[4]王爱东, 夏云竹.呼吸操和呼吸阻力锻炼对慢阻肺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老年学杂志, 1993, 13 (4) :250.

[5]Borg GA.Psychophysical bases of perceived exertion[J].Med SciSports Exere, 1982, 14 (5) :377-381.

[6]刘琳, 贾宏博, 王致浩, 等.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J].中外医学研究, 2011, 9 (10) :75-76.

[7]张在其, 陈荣昌, 杨全坤, 等.针对COPD呼气流速受限的康复训练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8, 23 (6) :499-504.

[8]Geddes EL, O’Brien K, Reid WD, et al.Inspiratory muscletraining in adults with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n updateof a systematic review[J].Respir Med, 2008, 102 (12) :1715-172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评定系统 下一篇:学生品德评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