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教育(精选十篇)
新加坡教育 篇1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为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毗邻马六甲海峡南口,国土除新加坡岛之外,还包括周围数岛。1965年独立时,新加坡还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国,但后来迅速成为举世闻名的亚洲“四小龙”之一,并于1996年升级为发达国家。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视发展教育。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新加坡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立足本国、加以创新,从而使国家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崛起。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以及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1 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模式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劳动密集型—技能密集型——科技密集型—创新及研发推动——知识主导经济几个阶段。新加坡职业教育也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由工艺学院、理工学院和大学三部分构成。
1.1 工艺学院
新加坡共有10所工艺学院,开设工程、工艺、商科和服务业等方面的课程。通过与国际企业伙伴的合作,丰富学生的工艺与专业知识。
1.2 理工学院
新加坡共有5所理工学院,所开设的课程都专注于学生的兴趣及其在各个学习领域的发展。重点课程是与企业密切磋商设计后开设的,以保证符合市场的需求。在学生学习的同时,积极发挥学生的智能,进行科研开发,任课教师全都有科研项目在身,并且学院还同时承担在职员工的进修工作。
1.3 大学
新加坡共有3所公立大学,课程涵盖各个领域。大学生已不满足于学点书本知识,而是全面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新加坡的经济做出更大贡献。
职业教育在新加坡的全民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新加坡的主体教育类型。从理工学院的学生构成来看,专业文凭教育的生源主要来自初级学院和工艺学院及中学毕业生,专项文凭教育的生源则来自社会从业或非从业人员,录取对分数没有严格的要求。从毕业去向来看,工艺学院的毕业生可以进入理工学院深造,理工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进入大学深造,也可以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从学制形式来看,学院实行的是完全弹性教育的学分管理制度,每学期都开设主修课和选修课,主修课是必须及格的,而选修课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选修课不及格可在一年之内参加补考或重修,以保证修完学分。这方面与我国大学的学分制有相似之处,选修课可以自由选择,在大学4年里必须修完相应的学分才准予毕业。
2 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2.1 职业教育在我国的社会认同度较低
几千年来,中国社会推崇“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做工不如做官”的偏见在国人心中普遍存在。职业教育在我国社会认同度很低。当前,就读职业学院,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是高考的“备胎”选择,职业教育成为落榜生的“收容所”,生源质量堪忧。学生很少怀着主动、自愿的心态入学。一项面对上海、云南、广东、山东等地13所高职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对于“选择就读职业学校的原因”,72.2%的中职学生选择的答案是“未能考上普高”,73.1%的高职学生选择的答案是“未能考上本科”、“连三本都考不上,才去读职校。”
2.2 校企合作不足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
与新加坡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在浅层次、低水平阶段。高职院校不能主动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服务,企业缺乏应有的合作热情,政府也没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3 师资选拔仍然采用唯文凭追求高学历的老标准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人事制度改革滞后,专业教师来源单一。多年来,大多数高职院校招聘教师仍然采用唯文凭追求高学历的老标准,看重博士学位、强调名校优先,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真正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比例很小。另外,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教学能力较弱,承担专业教学的学时比例偏低。
3 借鉴先进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现代高职教育
新加坡政府一贯以务实而闻名,实行人才立国战略,把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其纳入政府规划,并且在管理体制、经费投入等方面采取措施,保证了政府规划的实施。
建国之初,新加坡确定了“发展实用教育以配合工业化和经济发展需要”的方针,提出建立一个由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体系,并不断完善和改进职业教育管理体制。1973年新加坡政府设立职业与工业训练局,管理职业专科学校和26个技能发展委员会。1992年建立工艺教育学院,管理10所工艺教育学院,大学和高职统一归教育部管理。同时,还大力推行“工读双轨计划”、“混合型学徒计划”,扩大课程范围,设计课程内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使职业教育终身化。新加坡政府对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指导,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迫切需要职业教育的发展。2016年3月1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中第五十九章第二节“推进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指出,要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变。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双向交流。推动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行国家基本职业培训包制度。“纲要”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1 加大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增强职业院校硬件要素
新加坡教育投资经费在全国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最大,达到25.3%,并且每年以30%左右的速度递增。这些经费很大一部分用于职业教育,如新加坡理工学院75%的经费来自政府。同时,政府还设置了教育储蓄计划,每年拨出为数不少的经费作为计划基金,用于各类在职培训。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投入,使职业教育得以全面发展。
我国现阶段国力不断增强,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断改善高职办学条件。我们知道,现实社会人才的层次结构始终是宝塔型的,中、初级技术人才永远占绝大多数。与此相适应,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始终是宝塔型的。因此,职业教育理应是我国教育的主力军。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因此当前应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大、示范性强的高职院校,投入资金建立现代化的实训基地,打好硬件基础。
3.2 加强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
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中至关重要。与新加坡职业教育相比,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很弱。只有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院校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才能真正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关系。
要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组成的理事会,并发挥其成员的各自优势,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人才需求,在师资教学、实训基地、实习就业、合作项目和机制改革等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促进院校与企业共同发展,使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能够在服务企业的前提下得到深度开发利用,并逐步将校企合作纳入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真正实现校企长期的战略性合作。
要充分发挥学院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发挥企业在兼职教师资源、先进设备、新工艺和新技术方面的优势,找准学院与企业互动的利益平衡点和持续合作的激励点。设立校企合作贡献奖,编写《校企合作指导手册》,引入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生产任务,并主动让利于企业,让企业优先选用毕业生,为企业员工开展培训、继续教育和技术服务,调动企业参与学院改革发展的内在积极性。同时以企业的生产实际、人才需求引导学院的教育教学。
3.3 改变以往选拔任用教师的旧思维,敞开大门接纳企业英才
我们应学习新加坡职业教育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好经验。
3.3.1 重视教师的企业工作经历
理工学院教师来源于各行各业,拥有不同的行业背景和学科背景,80%的教师都曾是企业的经理或业务骨干。大学毕业后如果没有经过企业实践的锻炼,没有企业业绩,很难进高职学院当教师,这就从入口处解决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
3.3.2 重视教师的进修和培训
理工学院十分关注国外新技术的发展,积极引入先进前沿的科技知识,支持教师关注并参加专业展览会,搜集信息,更新知识;支持教师参加新技术培训,每年安排12~30d接受新课程学习、学院内训或出国学习等培训,支持教师主动到企业进行调研,预测企业发展趋势,超前2~3年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技能进行积极准备。
3.3.3 重视与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与研究
理工学院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研究项目,使教学与项目相融合。通过项目任务的完成,教师提升了自身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有助于教师更新自我、超前发展。通过项目研究,教师可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学院能迅速地开发行业企业需要的新专业、新课程。通过项目研究,教师可进行有针对性的企业培训和技能开发,企业能得到优质人力资源,缩短新项目的研究周期。
3.3.4 重视教师与国际接轨
理工学院鼓励并帮助教师创造机会到海外讲课,在海外企业学习或兼职,打开教师国际化视野,培养教师国际化教学能力,拓展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
4 结语
以往我国的高职院校招聘了大量的博士、硕士,单一的招聘渠道严重束缚了人才的引进。要针对高职教育的实际需要重新定义人才的含义,从而制定人才招聘计划,为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英才敞开大门。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的多种方式,迅速提升现有师资人员的实践教学水平,开拓性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中国制造屹立于世界培养一流技术人才。同时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创建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有利于合作发展的兼职教师管理方法,吸引骨干技术人员到学院兼课。改变教学管理方式,便于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教学特别是实践教学工作。
新时期高职教育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只要借鉴先进经验,扎实开拓创新,相信在“十三五”期间职业教育事业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
参考文献
[1]邓厚勇.抢抓机遇迎接挑战努力发展我省高等职业教育[J].贵州教育,2011,(15).
[2]高颖.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24).
[3]张培方.高等职业教育在转型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1,(14).
[4]薛玲珑.高职院校创新教育探析[J].江苏教育,2011,(12).
[5]吴高岭,张应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多元化体系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6).
新加坡教育 篇2
见缝插针的学生辅导
尽管南洋女中的学生们是一个优秀的群体,尽管所有的孩子课堂上都认真听讲,老师都倾力去传授,但总有一些孩子的相关科目某些内容存在疑惑。没有课间十分钟,没有朝夕相处的跟班老师,再说办公室又在对面那幢楼,刷卡进入,绝对隔开,学生如何上缴作业,有了问题又该怎么办?
当我们说出心中的疑问时,朱老师指了指办公室门口的作业柜说:“这是学生上缴作业的地方,科代表把作业收齐搁到相应的抽屉里,老师及时取出批改后再塞回原处。看老师批改完毕,科代表再取回发给学生,学生根据情况适时订正。”这多少有点像我们学校现在的做法,不过,这里的作业柜几乎占据整面墙,犹如墙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更为气派,更为自然。
待我们拍下几张照片,翻了几本作业,朱老师又指着斜对面不远的桌椅说,这就是老师找学生辅导的地方,当然也是学生找老师答疑的场所。这些桌椅,原木制作,喷了点赭漆,都固定在办公楼的廊沿拐角处,因为这里相对其他地方空旷一些。起初,我们还以为是专供师生稍做休息的地方。
果不其然,午休时间,不少孩子都围住老师,端坐在这里,时而聆听,时而书写,时而问答,时而交流,更多的时候,是老师娓娓道来,学生奋笔疾书。我躲在一旁拍了几张照片,都是远远的,原想捕捉几个特写镜头,恐怕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只得憾然离去。
放学了,喧闹的校园里一下子安静许多,但每一层楼的学生辅导区依旧座无虚席,老师不厌其烦地讲,早已忘记下班的时间;学生聚精会神地听,全然不顾课后的休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只有兢兢业业的人生。学就学他个头悬梁锥刺股,玩就玩他个龙生威虎腾跃。这恐怕是新加坡学生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吧。
自始至终的课堂互动
上午第一节英文课,班上三个孩子周雨菲、叶庆宇、赵傅桁,跟班学习,我也走进去坐在教室后排。纯英文授课,我肯定听不懂,但我想看一看孩子课堂上的状态,是不是小脸红扑扑的,眼睛亮闪闪的,小手高举举的,甚至屁股挪开板凳,身体微微前倾,嘴里不停地向老师示意:我来,我来!哪知老师才讲两三句话,就率领孩子们来到功能室。原来是一堂英文表演课。
首先老师逐句逐句串讲,学生不停地记笔记,多半在书上,而后学生自由读背,也有些孩子彼此抽背,紧接着小组间分角色排练,最后每一个小组都面向全班集中展示。教学环节,教学流程,教学手段,算不上有多新潮,但师与生、生与生的课堂互动才是真正令人钦佩的。因为在表演过程中,每一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有小组之内的,有组与组间的。
看到一个体型稍胖的小女孩,装扮成温文尔雅的绅士,邀请女士跳舞的动作,我就忍俊不禁。她一脸平静,缓缓走动,仿佛走在音乐四起的舞池,前面是一个惊艳绝伦的女子。咫尺之间,她站定,上身微倾,右手背在身后,左手做出一个邀请的姿势。不久,面前的女士矜持地伸出右手,搭在上面。就在两手交搭在一起时,那位绅士早已“扑哧”一声,笑得前俯后仰。
也许,这就叫课堂。学生是主演,老师是导演。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剧情,根据实际情况,临场发挥,急中生智。而非按部就班,因循守旧,一成不变。北大教授钱理群曾说:“作为一名教师,他和学生是一种互为启蒙的关系,而不是单向的。你传播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或知识,不是把你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你的目的是启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性,启发他们做思想和知识的主人,建立自己独立的人格。”第二节观摩的地理课,就此,可以说是最好的诠释。
这堂课主要围绕“水灾造成的原因”,老师不断呈现问题,学生根据问题积极思考,踊跃回答。最终获得“造成水灾的原因”:降水过量、森林砍伐、冰雪融化、填湖造田、热带风暴,等等。降水量、乱砍滥伐、热带风暴,学生也许有所了解,但冰雪融化、填湖造田,对于新加坡大多数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毕竟新加坡临近赤道,一年四季都是夏天,看不到冬天,再说国内最高的山峰也就一百多米,谈不上积雪;至于填湖造田,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当班上两个男孩陈心浩、__恒能主动站起来,说出心中的想法时,我还是惊叹不已。在国内撇开我所任教的语文,他们不少科目都不甚理想,地理也是,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不得而知。
无处不在的学习场所
阅读课到阅读室,体育课到体育场馆,物理、化学课到实验室,这毋庸置疑,国内我们也会这样去落实,但是新加坡南洋女子中学的课堂,可以说无处不在,无所不能,只要是让孩子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一整天下来,我们四处转转,就发现有的孩子在图书馆授课,轻声细语;在“思源馆”(类似于国内校史馆,不过荣誉部分又单独取出来,搁在荣誉墙的橱窗内)上课,因势利导;在师生餐厅上课,因地制宜;在天井内授课,就地取材。
南洋女中面积不大,与一墙之隔的新加坡国家初级学院相比,多少有点寒碜。她没有标准的运动场,没有四百米一圈的环形跑道,所以,当看到有的老师下雨天,让孩子沿着走廊一圈圈地奔跑,我就赞叹不已,暗暗翘起大拇指。南洋女中的主体建筑,同国内早期大户人家建筑——四合院,大体相仿,一圈下来,也有两三百米,跑个十来圈,不亚于长跑的训练量。
沿着通向阅览室的走廊,我四处看看,突然,我瞥见几个女孩居然坐到某幢楼的平台上。有没有老师,我看不太清楚;学什么内容,我也听不太明白。我只是赶紧举起手机,一连拍下好几张照片。蓦地,她们也有所觉察,眼光齐刷刷地射向我,摆摆手,笑了笑,其中一个,还举起平板电脑,朝我拍了些照片。我不忍打扰她们,挥挥手,示意她们继续上课。但一路上,我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这一幕,多么熟悉,又多么令人期待与向往!我的脑海里顿时浮现出这样的画面:“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想想看:暮春三月,脱去臃肿的棉衣,穿好春天的艳服,偕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儿童,在沂水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然后跳着,唱着歌儿回家。这该是一幅多么迷人的画卷,固然也是经典的教育场景,绝妙的教育境界。看看现在,微风轻拂,芳草依依,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孩子置身于苍穹之下,沉浸于自然之中,又怎能不激发内心强烈的学习冲动与欲望?
淋漓尽致的潜能发掘
集体活动学生主持,司空见惯;校园广播学生主讲,习以为常;义卖活动学生组织,屡见不鲜;但南洋女中教学楼底层右侧的一小间咖啡屋,是学生设计与装潢,是学生销售与管理,就不得不令人惊叹与折服。
上课了,这里空无一人,我们四下打量:古色古香的店面,锅碗瓢盆等餐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墙壁上悬挂着不少装饰品,有两处没有,一边是价目表,一边是售卖品种。下课了,这又该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几天下来,我一直没有光顾,我怕自己的贸然行动严重干扰学生的销售活动。但心中疑虑还是层出不穷,下课时间不是很漫长,店主来得及打理吗?店里的卫生状况可以随时随地督查,然而饮料卫生又如何得到保障?价格上,老师可以掌控,学生也可以督促,但容量上谁来考量?还有,学生亏本了怎么办?如果亏本的概率比较小,那么盈利部分又将如何处理?倘使其他学生知道他盈利了,会不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状态?也许,我的疑虑是多余的,毕竟它一直开在这里,一直在这里正常运转。存在即合理,存在就是孩子潜能的充分发掘。
老师教学生,天经地义,可在南洋女中,不少内容,不少项目都是学生教学生,这有点类似于杜郎口中学的“兵教兵”。就拿升旗仪式上的护卫队来说,全是学生在操练,老队员带新队员,表现出色的教姿势不够规范的,一遍遍,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纠正,反反复复,不厌其烦,直至夕阳西下,直至夜幕降临,没有老师出来干预,没有领导出来质询。反观国内,不管什么训练,几乎都是老师一手保持,学生无条件遵守与服从。到底会暴露出什么问题,老师也是根据多年的经验加以纠正与指导,很少站在学生角度体会到某些项目的难与易,所花时间的多与少。
我们的教育,犹如园丁之于树木,对于树木,人们所能做的虽然重要,但很有限,特别是被树木的天性所规定,所以,整个事情只能在于人的引领和帮助下,促其更好地生长。这就好比人们吃青菜,而后青菜转化为营养。但现在某些人放弃吃青菜而选择打维生素针剂,或吃维生素C片,他们觉得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然而他们不知道,这大错特错,仅仅打维生素针剂,或吃维生素C片,不仅仅营养不全,更使我们为吃青菜而准备的身体器官及全套机能渐趋萎缩,直至归于无用。
凸显思辨的知识传授
好的英文课,也许我仅仅关注课堂的活跃性,孩子的参与度。至于预设的有效性,知识的达成度,我极少关注,毕竟英语于我,犹如天书一般,他能知晓我,我难识别他。不过,对于李老师的中文课,我还是要从多方面考量,不仅有学生层面,还有老师层面。
李老师这堂课主要侧重:中国古代思想家及儒、道家之比较。内容不是很高深,流程也较为常见,问与答串连整堂课,诸如:中国古代有哪些思想家?各家代表人物是谁?为什么人们都称他们为某某子?中国古代思想常见有哪几种关系?在介绍道家思想时,李老师就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适时播放视频《智子老子》《庄周梦蝶》等,伺机渗透老子的思想:有无相生、难易想成,道法自然,柔弱胜刚强等;庄子的思想:顺其自然,无用之用、有用无用等。
在我看来,这些思想不是特别深奥,结合一些生活经验,还能说个子丑寅卯。但是,我们不要忽略李老师所处的国度,所面对的学生,说实话,异国他乡,中三学生(等同国内初三学生),能学到这个层次,能了解这些思想,还是令我们大为惊叹与深深折服。同行的熊老师,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毕业,亦连连称赞:我们大学才学这些知识,这些问题稍做准备就是一篇毕业论文。
她说的这些问题,是李老师最后布置的家庭作业:①有一个学生想进大学念美术系,但是她的父母希望她念法律系,儒家和道家会给这个学生什么劝告?②新加坡政府考虑在外岛的海底建造核电厂,儒家和道家会给政府怎样的劝告?③现在有所谓的“宅男宅女”,常待在家里上网,不到外面和他人来往,儒家和道家对这些人会有什么看法?
只言片语,答案的确很难说得详实,因为这里不仅要熟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而且还要能由此及彼,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我们知道:儒家实施仁政,重视教育,有时为了维持正义,不惜采取强制手段;而道家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主张无为而治。这不是中学生就能知晓的,至少我是在本科阶段才系统学习,才能略知一二。而在李老师课堂,竟然要求初中生掌握,岂能不佩服?临近下课,李老师让孩子回家准备,下一次课上讨论交流。
新加坡教育 篇3
[关键词]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651.3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106-04
当今时代的经济全球化浪潮涌动,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迫 切需要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对国外高校道德教育进行冷静 思考 并大胆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譬如借鉴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对于提高我国高校 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一、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鲜明特色
新加坡政府积极从学校特别是高校的道德教育入手,孜孜不倦地将道德教育潜移默化到大学 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中,采取了一系列的道德教育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加坡高校的道 德教育具有鲜明的特色:
1.国家意识培养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核心
国家意识是新加坡大学生首要的思想道德课程。在大学教育中,从大学课程设置,到大学生 日常行为教育,都始终贯穿“我是新加坡人”的爱国精神主线,以使大学生树立起对国家的 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引导大学生为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而努力学习。新加坡 高校一直重视道德教育,20世纪60、70年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目标是:反对独裁,热爱科学 和真理,树立自由、平等的道德观念,尊重人们的各种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使大学生能够有 一种报效国家和忠于国家的道德品质。1988年开始,全国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家意识周” 活动,以凝聚国民的国家意识。在社区或街道举办的“国家意识周”活动,常常是大学生发 动和组织的。在这些活动中,大学生的各种组织、协调能力得到了培养,国家意识得 到了加强。
爱国主义教育是新加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手段。新加坡高校总是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各种途 径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每年8月9日国庆日,全国每个家庭 都要挂国旗,大学生就是这个活动的组织者,他们在升国旗的仪式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其爱国主义热情亦被激发出来。从90年代以后,在新加坡高校中,不论是道德教育课程,还 是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始终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 的主旋律。[1]
2.东方文化价值观教育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新加坡高校的道德教育定位十分准确,即明确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 度上,他们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发 动文化的再生运动,对西方文化进行有保留的学习,不搞全盘西化,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 特别是东方的价值观成为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从20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高校开始实行全 面的道德教育,并把东方价值观提升为国家意识,在学校广为教导和宣传。
所谓“东方价值观”,主要是中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 化。他们不是全盘照搬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而是使用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特别 是对中国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尤其是把“忠”即爱国 、忠于国家,放在了“八德”之首,以此培养学生成为忠于国家的新一代新加坡人;甚 至在学生的期末考试中还有关于东方儒家文化的内容。
在教学方法上,新加坡高校注重将道德规范教育的东方模式和注重思维判断能力培养的西方 道德教育模式相结合,特别注重引进西方开放式道德教育方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总 起来说,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就是在坚持东方传统文化根基上吸收西方先进 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既推动了大学生国家意识的养成,又使大学生能自觉抵制西方腐朽价值 观的侵蚀,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
3.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主题
新加坡特别注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从历史上看,20世 纪70年代,由于政府没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使得社会出现了 一定的动荡,这也促使新加坡政府加紧修订道德教育规划,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 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到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高校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 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给大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社会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思想政治教育成了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一条基本主题。
新加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详细的教育大纲,课程循序前进,涉猎了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 主题内容,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亦有所不同。不同年 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大学低年级偏重发展学生良好的行 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主义道德情操。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 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新加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小学联系十分紧密,而且具有实效性。他们的教育是在中小学 和大学全方位展开,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 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这种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联系,使新加坡高校的道德 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实效。[2]
4.注重教育实践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不仅注重理论教育,而且注重教育实践,这是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又 一鲜明特色。他们注重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来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 ,寓道德教育于学校及社会活动之中。例如,学校把灌输爱国主义与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 成就展或参加大型建设工程相结合;把法制教育与带领学生参观监狱、禁毒展等结合起来, 从反面教育学生树立法制观念。
这种教育实践同时也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新加坡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除了上面所说的 那些途径外,还有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升国旗。在升国旗的过程中,不论是 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要进行升旗宣誓:“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不分种族、语言、宗 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 力。”在这种升国旗唱国歌和升旗宣誓中,新加坡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实践强化 。[1]
二、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启示
新加坡的经济发展曾经是一个奇迹,这与新加 坡高校道德教育抓得好是密不可分的。虽然我们与新加坡的制度不同、国情不同,但是我们 两国有着许多相同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和冲击。研究 和借鉴新加坡高校成功的道德教育经验,无疑对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一,我国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 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新加坡爱国主义教育资 源大多来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为什么他们的国家意识教育成效显著,而我国高校的爱 国主 义教育却这样或那样地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我国高校爱国主义 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宣传不够,更谈不上将之潜移默化到人们日常行为中去。
在我国大学生中,现在仍然有人不清楚“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为何物,这是我国高校道德教 育的悲剧。中国古代有许多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们自己不用,让给了别人,而我们却在 用一些别人不用的资源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者在爱国主义教育上搞形式主义,这 是本末倒置。报纸上曾经讨论过中学历史教科书是否应该将岳飞从“民族英雄”中排除出去 的话 题,这就是严重的本末倒置。岳飞“精忠报国”的民族精神和气节,一直是我们 民族生 生不息的爱国主义道德教育资源,但是,今天有的人却敢于怀疑。连岳飞的爱国情操都要质 疑,又有谁的爱国主义精神能不怀疑?新加坡人利用我们的爱国主义资源对学生进行国家意 识训练,而我们手捧金饭碗却在讨饭吃。我们高校 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只有将它们潜移默化到高校道德教 育的每一个层面,才能激活我们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力,才能真正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热情。
第二,必须走出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种种误区,发挥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 网络系统功能。
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才能形成潜移默化的 道德教育合力,学校道德教育的成功才能有保障。
毋庸置疑,我国既重视高校道德教育,又重视家庭社会的道德教育功能。《公民道德建设实 施纲要》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 要阵地”,“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可见,我国政府是高度重视家庭社会 与高校在道德教育中的有效配合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种重视其实没有很好地落实在 行动上,即行动上的道德教育的潜移默化做得不够。
另外,我国社会的道德教育更是存在许多的误区。例如,公交公司把“使群众放心,让市长 满意”当作道德大加宣传,这就是一个社会道德教育的误区。把车开好,不出事故,是司机 的本职工作,做好本职工作是个人的职责,并不是道德不道德的问题。诸如此类的社会道德 教 育误区当然也会冲淡高校道德教育功能的正常发挥。由于我们的家庭和社会道德教育没有很 好地配合学校道德教育,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网络没有形成,学校单枪匹 马的道德教育格局反过来又会影响学校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在 道德教育问题上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第三,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必须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必须注重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 ,即要重视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在许多国人的思想深处总以为像新加坡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高校的道德教育一定是苍白或 腐朽的,没有可资借鉴的道德教育资源,正是这样的认识盲点导致了我们高校道德教育的闭 目塞听以至自视完美无缺。从形式上说,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是丰富多彩的,有许多道德教 育的资源甚至是独一无二的,例如“雷锋精神”、“张思德精神”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资源 就是我国高校道德教育的“专利”。然而,由于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没有真正从大学生思想 实际出发,采取的教育方式又多是从外部强行向学生灌输,严重地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 实际,其实效性不强,学生接受度不高,再加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思想多元化的影响 ,我们对这些道德资源缺乏新的认识,教育者不顾条件的改变和形式的变化,仍然采取传统 的灌输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全然不管被教育者接受、内化与否,教育的效果当 然也不理想。
当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中存在着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值得警惕。这种现象就 是:我们的高校道德教育有时候喜欢进行“假、大、空”的宣传,这种宣传把传统的和现代 的道德教育资源内容都异化了。例如,宣传雷锋,就把雷锋宣扬为“高、大、全”的完美形 象,这就违背了实事求是精神,在大学生思想中引起了极大的反感。如此的道德教育实在令 人担忧,它不但会消弭我国高校道德教育应有的功能,还会把我国大学生引入道德教育的歧 途。因此,在这一点上,学习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注重实效性的做法,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 。
第四,从更深层次上来说,新加坡高校道德教育还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即我国高校道 德教育必须要建立一个完备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教育体系。
从目前情况来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确实还存在道德理论教育严重不足的 问题。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我国高校对道德理论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形成道德教育的理论 体 系。二是我国高校道德理论教育的形式主义现象严重。我国大学里有的学科虽然也开设了伦 理学 ,但是走过场是普遍现象。传授者底气不足,学生不知所云,只是随便应付考试,而且考试 大都是采取写一篇应付式的小论文的形式。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伦理学知识,甚至有没有掌 握都是一个问题。三是我国高校道德理论教育和实践的课时极少。有的学校虽然在部分专业 中开设了伦理学课程,但是给学生 的课时却很少,或者只有几次讲座,更谈不上伦理道德教育的实践环节。学生学过了,也就 丢完了。这种道德理论教育并没有为学生所接受,更谈不上内化了。
除新加坡外,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高校道德教育的做 法都有值 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我们对新加坡等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和借鉴,并非要全 盘否定我国高校自己的道德教育,而是要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全面贯彻落 实 科学发展观,使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走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更进一步说,对新加坡 高校道德教育的思考,还有助于清除国人思想中对国外高校道德教育的种种不正确的认识和 观念,实行中西方高校道德教育资源的大融合,其最终目标是为了推进我国社会主义高校的 精神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自尊,孔琳.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3,(7):74-76.
[2]魏晓文,孙淑秋.新加坡公民道德教育的特点及启示[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 ,(12):65-67.
(责任编辑 徐 丹)
Moral Education: the Inspiration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of Singapore
XIE Cui-rong
(Department of Periodicals,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2, China)Abstract: Attaching great importance to mor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experien ce of Singapore's universities .If we learn from Singapore's successful stories,we can establish a complete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with Chinese socialism ch aracters.we can not only merge different resources and raise practical results , but also promote socialist spiritual civilization.
新加坡教育 篇4
一、新加坡国民教育经验
新加坡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和国情,使得它在大力推进国民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结合本国的实际,探索出一套与自己国情相适应的国民教育模式。近几年来,在新加坡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这种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国民教育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 一) 国民教育目标: 培育国家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
新加坡历来非常重视国民教育,这主要是跟新加坡特殊的国情相关。新加坡自1824年开始受英国殖民统治,1942年又被日本占领,1959年实行自治,之后归属马来西亚联邦,1965年退出马来西亚联邦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这种国家归属对象的不断变化,造成新加坡国民对国家意识的淡薄和国家认同感的混乱。另外,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人口不多,面积不大,却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新加坡的国民主要是由华人、马来人、印度人及其他民族的人组成,构成了一个多个民族、多元文化、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各种族文化在长期的共存中,难免会发生冲突,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培育国家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对新加坡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曾提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的主张,强调要通过国民教育,引导国民摆脱不同种族、宗教的束缚,增强国民的归属感和国家意识为了培育国家意识和弘扬民族精神,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措施。如中小学学校经常举行升旗仪式,要求学生唱国歌和背诵信约: “我们是新加坡的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立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培育各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念。此外,新加坡的在校学生每年都要参加由国家统一安排的全民“国家意识周”教育活动。新加坡国民服役法令规定,所有的新加坡男性国民,必须履行国民服役义务等。实践证明,新加坡国家意识的培育和民族精神教育是有效的,根据1992年对11个国家青年调查的结果显示,当问及青年是否愿意为国家利益而牺牲自己个人利益时,新加坡青年选择愿意的人数最多,名次排在首位。
( 二) 国民教育内容: 东西兼顾,不断完善
从内容上来说,新加坡的国民教育比较注重东西文化的融合。但它并不是简单地照搬东西文化的观念与传统,而是对东西文化进行借鉴和取舍,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的具体内容,并结合新加坡的国情,对东西方文化进行融合和重塑。在弘扬传统价值观方面,新加坡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对传统的东方价值观重新阐释,并随着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把东方文化的思想精髓和价值观念改造成现代新加坡国民教育所需要的内容。与此同时,新加坡国民教育内容不仅仅取源于东方文化,还积极借鉴西方文化传统,坚持“精神上坚守东方,技术上依靠西方”,让东方价值观中的注重人情、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和西方价值观中的崇尚民主、科学、理性相结合。在这种文化重建中成长起来的新加坡人,兼备东西方文化的优点与精华,既掌握谋生的本领又领悟做人的准则,既懂得现代科学技术又具有东方的伦理价值,既倡导公平竞争和个人能力又奉行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新加坡根据自己的国情,有选择性地继承东方文化传统和有效借鉴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抵制西方腐朽思想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新加坡的小学、中学和大学都开设国民教育课程,但不同阶段学习的内容和重点各不相同。国民教育内容充分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国民教育内容循序渐进。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加坡根据不同时期受教育者的年龄结构和认知特点,对国民教育课程进行了改革,对教材内容进行多次的修订,使国民教育课程内容根据时代的要求、教学对象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因此,新加坡的国民教育无论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随着国情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受教育者的不同而不断地改进,正是在这种不断反思和改进的过程中,新加坡国民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教学效果非常明显。
( 三) 国民教育方法: 循序渐进,注重实践
人对事物的认识总是遵循一定的规律。新加坡在设计国民教育课程时,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采取易接受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分层次、分阶段,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进行教育。如小学的国民教育课程内容涉及五个主题: 个性塑造、与家庭的联系、对学校的归属感、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以国家为荣并忠于国家。中学课程则涉及七个主题: 培养良好的品德、发挥个人潜能、促进人际关系、肯定家庭生活、发挥社区精神、加强对文化与宗教的认识、培养献身国家建设的精神等。每个主题都有具体要求。不同阶段教学目标与要求各不相同,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比较注重良好行为习惯的培育和高尚思想品格的养成,高年级则着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社会责任感[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新加坡的国民教育在这方面做得比较成功,他们不但注重课堂上理论的说教与灌输,而且全社会都非常重视开展社会实践教育,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新加坡国民教育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各种学生社团、社会服务等。学校也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集体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城市规划馆、社会发展成就展,参观监狱、禁毒场所等。新加坡教育部还制订和推行一项学生服务社区计划,如“好朋友”计划、到福利院和儿童收养所服务、清洁社区环境、街道临时服务活动等。此外,新加坡政府每年都开展一系列全国性教育实践活动,如“卫生周”、“礼貌周”、“敬老周”等,为公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道德环境。
( 四) 国民教育环境: 三位一体,相辅相成
1. 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国民教育的过程中,比较注重德育课程、各科教学与课外辅导之间的相互衔接。学校德育课程主要向学生进行正面的国民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另外,学校还充分发挥各学科的德育教育功能,通过渗透和整合,对学生进行国民教育。如语文教材中就有很多德育方面的内容,如孝亲、礼让、睦邻、公德等题材的文章,培养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念。地理教材中增添了个案研讨,从中灌输爱国等方面的教育内容。此外,新加坡中小学普遍开展主体多样的辅导活动,主要有榜样、阐释、规劝、环境、体验等五项。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活动增进人际交流、积累生活经验、增强集体荣誉感等。
2. 新加坡国民教育还特别重视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相互配合。早在1982年,李光耀指出:“在学校里灌输儒家伦理道德将是一件很困难的工作,因为这不仅仅是教科书的事,还得靠师长的典范、家长的影响、社会的提倡,从而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犹如把枝干放入水中,水分慢慢渗透到叶子一样。”新加坡学校在实施国民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学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与沟通,各学校都要求建立家长联谊会,定期开展家校交流活动。政府认识到社会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影响,在全国广泛建立社区教育网、教育监督站,创立学校与社会机构互动合作的教育社区。这种学校、家庭、社会“隐性”教育环境的创建,使新加坡国民教育形成了立体化格局。
二、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 一) 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朝着纵深方向发展,西方的文化思潮、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各种形式、多种渠道渗透进来,中西文化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与冲击。人们的义利观念发生变化,价值取向呈现多样化,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矛盾、新问题和新困境层出不穷。在这种新形势下,对青年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抵御西方各种腐朽思想的入侵显得尤为重要。
面对西方文化的侵蚀,新加坡政府立足国情,加强“共同价值观念”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我们需要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没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念的引领,是很难实现的。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需要在全国普及。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鼓励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团结奋斗。
( 二)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与时俱进,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有其内在规律。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应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制定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计划。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安排上,未能做到很好地连贯与衔接,一些基本概念、原理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过,到大学阶段仍有重复,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复内容较多,学生没有新鲜感。
另外,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未能紧密结合时代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使中西文化交流趋于频繁,从而引发人们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存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反应。一些人尤其是青年学生容易在这中西文化的交汇中迷失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在这样的环境下,如果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因循守旧,那么在市场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下,我们就显得有点束手无策、举步维艰了。因此,我们需要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度,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根据时代的发展需要,积极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2]。
( 三)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灵活多样,注重社会实践
新加坡国民教育注重开设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这种实践教育深受学生喜爱,获得了良好效果。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比较偏重于理论的传授与灌输,习惯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系统地传授各种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以教师传授为主,强调学生对道德规范的理解与记忆,较少考虑学生的接受心理,忽视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更不用说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来培养其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了。
要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渗透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必须采取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和内容丰富的实践教学。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采取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法、课堂演讲、参观考察、社会调研、专题报告等教学形式,广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门,到企业、到社区、到农村去感受和体验,让他们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教育,让他们置身于具体社会环境中,自觉把学习到的道德规范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 四) 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学校,又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密不可分。实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结合,形成全方位教育合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策略。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各有特点和优势: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家庭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感情基础; 社会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深化的机会。因此,协调好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保持一致,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或弱化彼此的教育效果。只有保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在方向上的一致,才能取长补短,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效果,还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参与。我国要借鉴新加坡政府的做法,大力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在实际工作中,各级党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关系,积极开发各种教育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此外,政府应制定相应的制度、法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摘要:新加坡的国民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在培育国家意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抵御西方不良思想文化渗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新加坡具有相同的文化根基,都面临着东西文化的融合与冲击,学习和借鉴新加坡国民教育的经验,对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新加坡教育考察报告 篇5
2003年金秋十月中旬,我考察组一行16人赴新加坡教育考察团前往新加坡,参观了新加坡的三所中学、一所初级学院、一所大学和一所中学宿舍,与新加坡教育部官员、中正中学和四德女子中学领导、德明政府学校宿舍辅导教师等进行了座谈,了解和亲眼目睹了新加坡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的一些现状和情况,感慨颇多。
不断分流的教育体制
东西方教育的结合东西方教育有许多不同之处,最明显之处在于:东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以考试成绩排名,学生死记硬背的成分多。西方教育注重知识的点拨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给学生留有思考、发挥和创造的较大空间。而新加坡的教育将东西方的两种教育进行结合,吸取各自的一些东西,试图建立一种东西方融合的教育制度。中学以分数排定名次来评价优劣,也以分数排名收生;大学生以积分多而选住好宿舍,学习优等方能申请社会兼职(打工);较多的死记硬背、补课、家教、学生负担过重等在新加坡也一路通行。同时,上午行课、下午搞社团兴趣等课外活动;鼓励学生能说会道、会思善用;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发挥特长等在新加坡也搞得有滋有味。在考察中我老是有一种感觉时时浮现,那就是新加坡教育有东方的十分看重成绩,又有西方的大肆张扬个性和爱好。可以说,只要你有能耐,甭管你是哪方面的能耐,你都能在新加坡找到用武之地,特别是上了初级学院和大学,各种比赛都是你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果你是德才兼备者,国家的、企业的许多奖学金都向你张开双臂,顶尖者还能获得最高奖--总统奖学金。重庆初三留新学生在这种教育环境中体会最深。尽管他们有吃苦耐劳、勤奋好学的潜质和习惯,然而他们一刻也不可懈怠,因为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向着初级学院和大学直奔。
我们向新加坡教育部官员询问了几个数字:新加坡计划小学生人数的20-25%读大学,40-45%读理工学院,35-40%读初级学院;中国初三留新学生的水平,相当于新加坡中三学生水平的前20%;中国初三留新学生读大学的有90%以上能获得奖学金,未获奖学金的还可免息贷款;在新加坡的财政预算中,处于第一位的是军费,第二位的是教育经费。
没有“义务教育”概念
在国内,义务教育家喻户晓,作为教师,义务教育更是深入人心。可在新加坡却没有义务教育这个概念,无论是它教育部的官员,还是下面的中学校长,都给我们表达了同样的意思。而我们觉得新加坡是没有义务教育的义务教育。例如,中学生每月只交学费7新元、杂费5新元,这与我国相比学生交费的确很少。还设有“清寒助学?quot;,实行”0“水准会考免费午餐等。对于留新的外国学生,不仅不收学杂费、住宿费、早餐费等,还每月发给每生200新元,以解决午餐、学习用具、零用等。有学生透露,他们如果节约开支,每学年6月和12月两次放假回国,其机票费不在话下。每天下午学校组织的学生补课也不收费。每个学生每年有国拨的800新元作为课外活动费,一般的课外活动也不收费,只有一些长期请企业、科研单位的辅导老师在所拨经费不够的情况下,才向学生收一点。要是你乐意去请家教,也得照价付钱。
我们代表团一行大为羡慕的是,中学校长不必成天为钱发愁,所有的经费都由国家拨,除非学校要扩大原有建筑面积修建房屋,只需要自酬5%的经费即可。因此,在中正中学、四德女中、南洋华侨中学以及华中初级学院几所学校,其房屋建筑都是很有特点的,各种用途及功能的教学用房、场地及设施设备均较为齐全。那种为筹集经费绞尽脑汁地招收大批自费择校生的情形,在新加坡不复存在。
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新两国人民同属炎黄子孙,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即使到了现代化的今天,新加坡的中国传统文化也具有浓厚的色彩,到处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赴新加坡前,看到一则报道新加坡副总理在一次大会上大谈岳飞,号召人民学习岳飞的”精忠报?quot;,以振国人之精神,推动国家的发展。
英语是“敲门砖”
我国有句俗话:“字是打门锤。”过去未普及电脑时,写字显得非常重要,有的还把你写字的水平与文化水平相提并论。如今电脑盛行,不少人对写字不大用功了,什么东西都用电脑制造。在一些人眼里,用手写的东西是跟不上形势的表现。有人告诫我“顽固写字”者,不用电脑,不用说逛“地球村”,就是过去学过英语也将失去记忆。走出国门,才深深体会到外语的重要性。
以人为本
在建筑设计和用材上,新加坡的中学都不追求豪华,更不盲目攀比,在考虑美观、大方的前提下,尽量考虑适用性,达到物尽其用,不至于浪费。在那里,我们见不到一个雄伟的体育馆,恰是各自不同的操场和体育设施。尤其与我们不同的是,每栋楼房的底楼几乎都是用几根柱子撑起而无墙壁的,便于学生学习、活动和行走不被日晒雨淋。南洋理工大学内凡有车站的地方,都修建有阳光棚长廊抵达公寓、教学楼或办公楼,就这一工程就花了300多万新元。
学校的器材、器具,鼓励学生多使用。比如四德中学,就把钢琴分别安放在休息室、走廊等地方,便于任何学生随时弹奏。
在学生宿舍,设有阅览室、自习室,甚至还有可供学生需要煮汤的炉灶房间。每7--8个学生就配有一个辅导老师,负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在师生关系上,校长和教师叫学生都只喊名,省去姓,犹如家庭成员般的温暖;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是以关心的态度和谦和的语言,对错误性质严重一些的学生给予公开批评的办法。新加坡规定,教师对学生不得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唯有校长才能对极个别的男学生采取一定的体罚措施。
几天短暂的新加坡教育考察,引起我许多思考:教育的传袭性怎样才能发扬广大?教育的借鉴性如何掌握好分寸?东西方教育的优势究竟怎样结合?教育如何才能丢掉教师们不断透支着生命的沉重负载?新型师生关系怎样才不至于停留在口头上……尽管中新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不同,但新加坡办教育既与世界接轨又不失自己的优势的思路值得我们研究,注重人文因素和以人为本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新加坡双语教育经验借鉴 篇6
关键词:双语教育;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53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143-01
一、双语教育概述
双语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对其界定有几十种之多。一般把它定义为教学中使用两种语言。Garcia把双语教育定义为“在学校里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教授知识性科目”。《朗文应用语言学词典》对双语教育的解释为:在学校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在M·F麦凯(M. F. Mackey) 、M西格恩(M·Siguan)所著《双语教育概论》中,双语教育指的是“以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的教育系统,其中一种语言常常是但不一定是学生的第一语言。”事实上,双语教育已经可以延伸到包括少数民族学生教育计划甚至是单语教育,即教学生学习第二语言。双语教育的实质是用教学语言促使语言能力发展,其基本原则是教师坚持使用学生的目的语,向学生提供比较多的语言输入信息。双语教育比单语教学更有意义,学生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触所要学习的目的语。发展双语教育较早的是欧美。美国19世纪中叶开始创建“德语- 英语”双语学校 ,并于1968年制定了“双语教育法案”、加拿大于1967年通过的“官方语言法案”沉浸式英法双语教育规划”得以实施。英国于1967年、西班牙于1978年、菲律于1973年、新加坡于1965年也都采用了双语教育。
二、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与新加坡双语教育之主要差异
我国在高校发展双语教学,有许多方面不同于新加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一)双语政策目的不同。新加坡推行“英语第一、母语第二”的双语教育,其首要目的是為政治服务,为建立统一的新加坡国家意识;我国实施双语教学主要是为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二)双语环境不同。新加坡独立前被英国统治近140年,英语作为行政、法律、商贸等重要领域的工作语言有一定的交流基础,同时新加坡又是移民国家和国际贸易中心,给双语学习和运用创造了良好的语言环境。在新加坡,学校学到的两种语言在社会上都能得到广泛使用。在我国中小学,外语只作为一门语言课程来学习,基本上被限制在课堂内,课外无法使用。这样,学习者与这种语言结构脱节,学习者的经验与该语言所表达的真实世界不能产生迅速的关联,从而无助于语言学习。而当一种语言不是积极地、持续地被用来思维、说话、阅读、写作、交流或相互影响的话,语言学习很难有进展。
(三)双语师资资源不同。新加坡有较丰富的双语师资资源。独立前新加坡行政、法律和商贸等重要领域有140年用英语为工作语言的历史,众多的英语学校和母语学校(特别是华语学校)也为培养双语师资奠定了基础。和新加坡相比,我国双语师资极为贫乏。国内毕业的专业人才外语综合能力总体上较差,外语口语水平高能胜任双语教学的更是凤毛麟角。
三、对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思考
和新加坡相比,我国双语教学起步晚、双语环境差、师资资源贫乏、缺乏连贯性、学生外语运用能力低、对双语理论的研究几乎是空白。在这样的背景下,可以说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是困难重重。但困难归困难,双语教学是大势所趋,不能不开展。我国经济改革也是在重重困难中摸索出了自己的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只要有正确的政策,得力的措施,我国高校双语教学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我们虽不能借来新加坡的双语环境,但其双语教育成功的经验,却可以借鉴、改进而化为我用。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是一整套高效、完善的体系,该体系对我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其中,双语师资培训、教材编写、分类教学及大、中、小学双语教育的衔接方式都值得我们参照学习,但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模式属于过渡式,从中小学阶段的“英语第一、母语第二”过渡到大学阶段的全英文教学。我国目前所试用的双语教学模式主要有:术语引导型,教师以中文讲解为主,课堂上穿插使用英语术语;交叉渗透型,教师用原版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交替使用中英文:完全渗透型,教师用英语授课,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作业及考试。浙江大学采用了汉语为主教学、双语教学和外语为主教学3种层次并行的双语模式。对汉语为主模式,外语授课比例约占10% ~20% ,考试时外语答题内容不少于20%;对双语教学模式,外语授课、作业、答题分别占50%、60%和50%;对外语为主模式,外语授课不少于80% ,作业、考试全用外文。这几种模式可随着师生外语水平的提高进行变换,最后过渡到渗透型或外语为主模式。应该说,这些模式是很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 1 ] 姜瑾. 双语教育面面观[ J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 49.
新加坡教育 篇7
一、职普分流的含义
所谓“职普分流”是指将普通教育“流”中的学生一部分分到职业教育“流”中去, 从而直接为社会培养合格劳动者[2]。普通教育承担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并且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职业教育是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以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由此可见, 职普教育分流实质是教育任务分流, 目的在于为受教育者从事不同职业、进入不同的社会阶层奠定基础。教育分流政策以职普分流为主要形式, 以因材施教为理论基础, 立足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优势, 使每个受教育者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保障整个国家的教育质量。
二、新加坡的教育分流政策
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 二者择一还是两者兼顾是世界各国教育难题, 而新加坡政府在教育战略上选择两者兼顾, 即精英与大众兼顾的教育战略。新加坡开国总理李光耀在20 世纪60 年代指出, 新加坡国土和资源的有限性迫使新加坡人民面对现实, 努力开发唯一可用的资源———人力资源[3]。新加坡教育政策和制度立足于人尽其才, 每项教育政策、制度都以促进每个公民潜力的最大限度的开发为目的, 同时, 新加坡政府还意识到社会对各个层次的人才都有需求, 既需要科学家式的社会精英, 也需要普通的大众工人。每个人个体差异客观存在, 所以, 要求人才培养的模式多样性, 对不同能力的受教育者进行分流, 因材施教, 使个体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正是基于精英与大众兼顾的理念, 新加坡施行了教育分流政策。新加坡根据本国实际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教育职普分流制度, 见图1[4]。
新加坡的教育体制被称为“立交桥”式的教育体制, 从横向看, 新加坡的教育实行的是双轨制, 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具有从初级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 并且相互衔接、相互沟通。从纵向看,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即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以及中学后阶段。学生通过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层层分流, 实现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兼顾目的, 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发展途径和方向。
第一阶段分流是在小学, 小学学制六年进行基础文化教育, 小学学习结束之后, 要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即小学毕业考试 (PSLE) 。根据考试的成绩, 学生分别进入政府资助的学校、职业中学、专业学校以及私立学校四种不同类型的中学。第二个阶段是中学阶段, 中学课程分特快课程、快捷课程、普通学术、普通工艺四种。前三个课程属于普通教育体系, 主要是让学生接受普通文化教育, 为学生的升学做准备。普通工艺课程属于职业教育体系, 学生通过接受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 为就业做准备;在中学阶段学生大部分接受的是普通文化课程, 但是普通工艺课程的设置反映了中学阶段职业教育走向, 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今后职场上更好的发展。学生在中学阶段根据考试成绩学习不同的课程。第三个阶段是中学后阶段, 在四年的特快课程、快捷课程中学学习结束后, 须参加普通教育“O”水准的考试, 普通学术中学学习五年后才能参加“O”水准的考试, 这样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和学生的意向分别可申请初级学院 (大学预科) 、综合高中 (这类学校相当于我国的高中) 或是理工学院 (这类学校相当于我国的高职高专) 。另外, 普通学术中学四年学习和普通工艺中学四年学习在通过“N”水准考试后可以进入工艺教育学院 (相当于我国的中职职高类院校) 。第三阶段分流相当于我国的高中阶段, 进入国家初级学院的学生, 二年之后须参加国家的“A”水准的考试, 成绩优良者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没有通过申请者进入理工学院继续学习, 或是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教育制度是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和兴趣在中学阶段进行重要的分流。但是不难发现这种制度不是相互隔离的, 而是相互衔接, 无论选择哪种课程, 如果学生想获得更高层的教育, 只要参加相当水准的考试就可以进入高一级的学院继续深造。
由此, 我们可以发现, 新加坡职普教育分流制度使学术性的普通教育与职业性的技术教育两者并不相互排斥, 而是协调发展。职普分流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能够在选拔精英的同时又能兼顾大众教育, 为每个受教育者提供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教育,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三、新加坡职普分流的主要特点
(一) 在教育理念上, 精英与大众教育兼顾
如前所述, 世界各国在对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进行取舍时都面临着很大的问题。很多国家的做法出现了“钟摆现象”, 即在两种选择之间来回移动[5]。新加坡采取的教育分流政策运用纵向的普教和职教的双轨、横向的三阶段, 进行不断地分流。从而兼顾了大众教育和精英教育的教育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处理好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使其相互协调, 共同发展。这样的理念贯穿于整个分流制度。
(二) 在处理普教与职教的关系上, 两者相互衔接, 协调发展
新加坡执行的职普分流政策形成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举的“双轨制”教育体制。受教育者一部分通过普教体系进入高等教育阶段完成学业后成为社会学术型人才, 为国家实现了精英教育。而被分流出来的受教育者则通过职业教育的体系接受职业技术课程和相关训练取得进行专业化训练, 为社会提供技能型人才, 同时践行了国家的大众教育理念。这两个体系同时又是相互衔接, 不同教育类型和层次间, 允许多次跨越和层层提升, 且提升的学制衔接方式基于所学课程的适应, 无须从各学制起点对接。新加坡实施的教育分流政策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各种课程可以相互转换, 普通工艺课程通过相关的考试可以转入学术课程, 同样普通学术课程也可以转入快捷课程, 从而构建了两种教育体系内部的沟通衔接途径。中学后的教育分流虽然将学生分成不同的流向。但是, 只要学生有能力有意愿, 都可以通过一定的考试进入大学, 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这样, 新加坡形成了上下衔接、左右沟通、协调发展的教育制度。
(三) 在人才的评价标准上, 尊重个体差异评价方式多样化
托马斯·杰弗逊是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总统之一, 他坚持人才平等论, 提出“再也没有比以相同的态度对待不相同的人更不平等的了”的观点[6]。教育界普遍认同的观点“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来解释受教育者的差异性。因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每个个体的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能力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育的方式和制度政策的设计和实施都应尊重个体的差异, 并能挖掘个体自身的潜能。新加坡的职普教育分流制度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即根据学生实际和潜在的能力实施分流, 使学生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 使自身潜力得到发挥, 实现自身的价值。
四、新加坡职普分流的教育政策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和借鉴
当今世界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 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 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对国家的重要意义。邓小平同志充分认识教育的重要性, 指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 只有教育搞上去了, 国家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在国际上才能无可比拟[7]。解决教育面临的问题应该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广泛地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成功经验, 让教育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 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职业教育在我国的发展不尽如人意, 但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型, 职业教育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为国家的一项政策。新加坡和我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新加坡却依靠有效的教育分流制度使职业教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人力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可以为当前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政府加大投入是保障
新加坡职业教育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 当然和政府的投入和重视是分不开的。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持续健康的发展,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有大批高技能人才做支撑。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同国家经济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 承担着提供大批服务生产的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职业教育的受益者除了个人和企业外, 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 因此国家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目前,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比重有所增加, 2014 年, 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32806.46 亿元, 比2013 年增长8.04%, 而相对于国际职业教育经费投入比例较小。世界银行有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比例为1 :3 :52, 由此可见我国在教育经费投入中高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 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相对较低, 不利于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8]。因此, 政府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资, 维持一定比例的政府投资份额, 是职业教育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加强职教普教的沟通与衔接是根本
新加坡的教育管理制度为发展提供了保障, 政府承担了提供教育服务的重任。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务院统筹领导下实行部门分工分层次管理的体制。在这种管理模式下职业教育出现了既不能上下衔接, 又不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的现象。首先, 我国的教育制度使中职、高职以及普通大学之间存在很大的鸿沟, 不能很好沟通和衔接。学生入了职业教育如果想要转入普通教育获得更高学历层次不仅手续烦琐, 而且门槛很高。新加坡的职普分流教育政策就将职业教育纳入普通教育范围, 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其次, 政府应努力增加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同时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 来应对社会观念对职教偏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低等问题, 使政府的主导和统筹协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逐渐建立相互衔接和分工负责的管理机制。
(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改革人才选拔方式是关键
新加坡通过职普教育分流用不同的标准和方式评价人才, 新加坡政府认为, 我们既需要科学家、政治家也需要普通工人。教育分流让新加坡人才的选拔和评价方式有了多样性。高考在我国有很高的地位, 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等儒家文化的影响, 高考成为我国选拔高等人才的独木桥。但是, 我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实际上是普通教育的选拔, 主要是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 标准单一, 没用考虑到中学阶段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仅仅以理论知识的掌握作为选拔标准, 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多层次人才的需求, 从而极大地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近几年来, 尽管高职也已经开始招收部分中职毕业生, 但目前最高比例也仅为15 % ~ 20 %, 远远不能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对高等教育的需求[9]。普通高中仍然是高职院校的主要生源。在将高职全面面向中职学生的同时改革单一的人才选拔方式, 可以考虑将学生的动手能力、职业技能、社会活动等内容加入人才选拔的方式中。拓宽职业学生的升学渠道, 注重职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技能, 让其真正成为社会上的技能型人才。吸引和引导更多的中学毕业生分流并接受职业教育。
(四)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重点
国家和政府都一贯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关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提出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收入怎么增加关键就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核心就是让农民能掌握技能, 高薪就业。在让农民掌握技能上职业教育尤其是中等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相比有突出的优势。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是:以各省市为中心, 集中建立一定数量和较大规模的中等职业教育机构, 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 制定明确的职业教育发展规划, 提高中心城区学校的辐射功能, 带动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 以解决城市劳动力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五、结语
新加坡教育职普教育分流政策有很多的优点, 对新加坡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到了积极作用, 为新加坡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 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国家的政策。我国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候, 可以借鉴新加坡职普分流教育的成功经验, 使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协调发展, 打破原有的层层阻隔和障碍, 努力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条件, 使职业教育能真正地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郑维川.新加坡治国之道[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2]梅婷, 顾臻臻.政策导引措施保障:新加坡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经验及启示[J].职业教育研究, 2010 (8) :155-157.
[3]畅征.李光耀[M].北京:学苑出版社, 1997.
[4]汪晶晶.中新分流教育政策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 2008 (10) :56-58.
[5]杜晓萍.教育质量与教育平等:若干国家二战以后教育改革中的“钟摆现象”分析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1999.
[6]董俊峰.新加坡的教育改革[J].贵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3 (2) :50-54.
[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
[8]黄永辉.新加坡职业教育的特色及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2007 (2) :5-7.
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及启示 篇8
一、教育分流制度概况
1.起因
新加坡是一个有着140余年殖民地历史的多元种族国家, 有华族、马来族、印度族等, 语言习惯为“英语+母语”的“双语”制。建国初期, 政府要求所有学生必须在相同时间内完成相同的课程, 参加同样的升学考试。受早期语言习惯等影响, 小学辍学率一度达到11%, 中学达到19%, 还引发了诸多家庭和社会问题。政府不得不推行一种新的教育制度——从小学阶段开始, 根据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对学生实行分流教育。
教育分流制度的实质是在承认学生差异、鼓励学生成才的前提下实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制度, 策略是通过会考并根据会考成绩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类别, 让不同类别的学生接受不同学制和内容的教育, 使培养出的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2.现状
新加坡1997年开始全面实行教育分流制度。小学四年级后实行第一次分流,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为三种不同的班级 (EM1、EM2、EM3) 、开设不同的课程,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确定进度开展教学, 使其潜质得到逐步发挥。小学毕业会考即“小六会考”后进行第二次分流, 在遵循“就近入学”原则的基础上, 由学生家长提出申请、根据成绩排序分别进入“直通车”、快捷、普通学术、普通工艺等不同的学校和班级。“直通车”班级或专科自主学校 (体育、文艺等) 学生可直接进入初级学院;快捷班学生毕业经参加“O”水准会考, 合格者进入初级学院学习, 普通学术班学生学制4-5年, 毕业后可以经参加“O”水准会考合格进入初级学院学习, 也可以深进入理工学院学习;普通工艺班学生学制4年, 毕业经“N”水准会考, 合格者进入工艺学院学习。
中学毕业后经过第三次分流, 约25%的学生升入初级学院 (相当于高中, 实际上是大学的预科班, 毕业经“A”水准会考合格进入大学) , 约40%的学生升入理工学院 (相当于大专, 学制3年, 培养具有开发创新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 个别优秀者可升入大学) , 约25%的学生进入工艺教育学院 (相当于中职, 学制1-2年, 培养技术应用人才, 个别优秀者也可升入理工学院) 。还有部分 (约10%) 学生选择出国等。
3.特点
第一, 学制多样。对小学毕业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 (约10%) 实行“直通车计划”, 即学生不用参加“O”水准会考直接进入初级学院, 选择比较超前的课程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中学阶段采用有伸缩性的学制, 课程可以用四年或五年的时间完成, 同一所学校可能有快捷班、普通学术班、普通工艺班, 普通班的学生如果成绩优异, 可以调到快捷班, 反之, 快捷班中的成绩不及格者, 就要调到普通班去。第二, 课程多元。中学阶段提供特别课程、快捷课程、普通学术课程和普通工艺课程等四种课程供学生选择, 让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尽可能地发掘自己的潜能, 既有利于培养“精英”, 也可以培养众多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第三, 多途径升学, 英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行。工艺学院成绩优异的学生可升入理工学院继续修深造, 初级学院与工艺学院的学生也可以双向流动, 想继续深造的理工学院优秀毕业生也可以经参加“A”水准会考合格后申请新加坡的大学及欧美国家的大学读本科甚至研究生。 (如图示)
二、关于教育分流制度的争论
1.公平效率之争
支持者认为, 新加坡教育分流的制度和做法尊重了学生特质的差异性和需求的多样化, 根据不同情况的学生提供不同类型的课程, 这种做法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将成绩优异与成绩较差的学生区分开来, 因材施教, 为他们提供适合其特质及需求的教育, 不仅节约了教育资源, 而且有利于选拔具有学术潜力和突出能力的学生, 实施英才教育, 确保新加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教育分流制度突出了竞争机制, 让学生从小树立竞争的意识和努力拼搏的精神, 这也是学生成长为社会精英的必修课。
反对者认为, 教育分流的制度和做法依据学生的会考成绩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这恰恰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尤其是对于那些成绩较差而被分流到低水平 (小学的EM3、中学的普通工艺) 班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过早地被贴上“标签”, 社会、学校、教师、家长对这些学生难以作到一视同仁, 认为他们将来不太可能上大学, 这对于尚处在身心发育阶段的孩子来说是明显不公平和不理智的。特别是小学阶段的教育分流时间过早, 孩子们仍然具有非常大的可塑性, 过早地“被定型”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发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2.健康发展之争
支持者认为, 儿童和少年身心发展在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规律, 教育要坚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 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 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教育分流制度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分类开设不同的课程, 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有利于促进不同心理生理特点的学生适时成长, 健康发展。
反对者认为, 较早的教育分流从小给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学习压力, 增加了学生的精神负担。为了进入到较高层次的班级, 学生需要从小学阶段就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 这必然会挤压儿童的课余时间, 不符合儿童发展的天性。对于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来说, 教育分流和会考容易使他们养成狭隘的成就观念, 以成绩论成败, 形成自然的优越感, 歧视学业成绩不好的学生。而对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导致学习积极性不高, 逐渐产生自卑心理, 自甘堕落, 直接影响到今后的学习和生活。
三、借鉴分流教育经验, 有效推进因材施教
1.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提高了教育投资的效益, 并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事实上, 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社会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也存在多元化的需求。很多领域需要的并不是高精尖的人才, 而只需要普通的劳动者。这样的就业结构不仅是符合实际的, 也是每一个人都会接受的。因此, 新加坡通过教育分流制度, 实现多元人才的培养, 使新加坡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
2.教育分流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
新加坡的教育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机会均等的、适合的教育, 不同情况的孩子进入不同类型的班级或学校学习, 最终实现的, 是所有人的潜能都得到开发, 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这种努力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的差异化教育, 是真正意义上的追求以人为本的教育制度。
3.教育分流制度培养了学生竞争意识
分流教育让学生从小就认识到个人的发展要凭借自己不懈的努力而取得, 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潜能得到什么样的开发与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没有太大的直接关联, 从而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是很有意义的。
4.教育分流制度体现了教育的机会公平和质量公平
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公平的教育机会, 让孩子们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平台学习。教育分流制度注重的不仅是教育的时间公平, 更注重教育的质量公平。它灵活的学制让发展比较慢的学生有机会去实现他们的目标, 各类同级学校之间可以互通, 为他们实现终极的目标提供了可能。
5.对我国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启发与思考
第一, 加大中小学课程建设的力度, 完善中小学校的管理制度。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课程建设, 突出因材施教, 使学校的课程呈现多样性、选择性, 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学校和教师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差异化教育, 并借鉴和探索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育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 创新管理机制, 让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实到中小学学籍管理制度和学生评价体系之中,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所有人的潜能都得到充分开发, 让因材施教落到实处, 真正体现以生为本。
第二, 实施真正意义的分层教学。在小学和初中就近入学的基础上, 在初二以后, 实施规范严谨的分流, 实行分层教学, 对优秀学生架设“高中名校直通车”, 尽早实施初高中教学衔接, 充分利用初中课程较为浅显、学业较为轻松的时间, 及早拓展, 让优秀学生“吃好吃饱”, 使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同时对学习上有明显困难的学生应从体制上提供特别的教育, 让他们得到有效激励和发展。
第三, 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行融通的体系。尝试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多层面融通, 试行学分互认、证书互认。将职业教育内容渗透到普通教育中, 大力拓宽职高学生的继续教育或提升教育渠道, 在转学、升学、证书、待遇等方面保证职教与普教的沟通衔接、管道互通、灵活转换。
综上所述, 教育分流制度是新加坡政府和学校根据国情和人才培养需要, 对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以及公平效率等教育理念和原则的有效探索与实践。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教育分流制度的理念和思路, 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 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摘要:新加坡的教育分流制度, 突出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呈现出学制多元、课程多样、多途径升学以及英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行等特点, 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教育的公平高效和以人为本。尽管其“分流”的做法客观上存在给不同学生“贴标签”的问题, 不利于个别学生的健康成长, 但其基本理念和做法对我国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因材施教以及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有着积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加坡,教育分流,启示
参考文献
[1]新加坡教育部.育人为本——新加坡学校的灵活性与多元性.2006年2月版内参.http://www.moe.gov.sg.P02-04、08-25、28-44.
[2]陈莲丝.析释新加坡优质教育的支撑系统.中华资优教育学会.新世纪华人社会资优教育论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香港, 2014.P61-66
新加坡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篇9
在南洋理工学院为期一周的学习中, 我们对新加坡的国情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并分别就新加坡的教育体系、南洋理工学院的职业教育理念及办学要素、教学管理与课程开发、办学发展历程开发经验、专业培训项目教学、学生心智培育与管理、教与学的有效途径等进行了专题学习,同时参观了几所理工学院的工程系、信息与通信系、工商管理系、艺术科学系的工作实习场室及教学企业中心。通过此次学习考察,我们对新加坡职业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新加坡政府为促进职业教育,既运用法律、计划手段,又运用激励机制,形成了独特体系,他们拥有专门指导职业教育的政府机构、扶持职业教育的技能发展基金、实施职业教育的双元式培训模式及促进职业教育的激励机制。这些对新加坡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腾飞起着极大的推进作用,对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国计民生的改善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国际上,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也有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良的新加坡模式, 这两种模式都是成功的典范, 成功的标志是毕业生满足了国家对技能性人才的需求并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认可, 为国家产业转型及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们发现中新两国的职业教育环境不同,但也存在相同之处,相同的是两国政府对职业教育都非常重视,都将其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层面。此外,社会经济的转型对各自的职业教育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是如今两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处于相应的发展阶段。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高速发展阶段,对正处于不断改革、以求创新突破的中国职业教育,我们认为新加坡模式更适合中国职业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排名较前的高等职业院校, 是由新加坡经发局所属的德新学院、法新学院、日新学院、精密工程学院及20多个应用科技中心组建而成的, 全校采取智慧型校园设计及全面联网的信息结构。目前学校设有工程系、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信息科技系、设计系、工商管理系等七个学系。南洋理工学院的职业教育的使命是: 通过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训让学生与成人为迎接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让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学院以增加教育资源、专业知识,创意和创新支持国家的工商业发展,为国家的环球化努力作补充。学院课程设置的宗旨是全面的基础教育及适当的专业技能教育、发展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促进对国际化的认识。以信息科技系为例,他们注重宽基础、重实践、备专能、求创新。从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程,深化培训课程学习,并辅以各120学时的学期项目,直至第三年的专业培训课程,其中有各12周的企业实习和毕业项目。在此次学习考察过程中, 我们深刻地体会到新加坡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所在。
一、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与超前性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非常讲究实用性与超前性, 他们在针对毕业生进入社会后所从事的具体工作、行业做认真的需求分析后,制订非常细致的教学计划,并进行切合实际的项目化教学,采取“教学工厂”的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以便使学生较快提高实际工作技能,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要。印象最深的是, 南洋理工学院的健康科学系设有专门的糖尿病护理专业,他们的毕业生深受新加坡国内外人士的欢迎,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这充分体现了新加坡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十分注重超前性。首先,他们注意研究国际上的最新科技动态,特别是国际上的高新技术发展的动向,同时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后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不断给职业技术培训注入新信息、新内容,引领职业技术教育向高层次发展。其次,努力吸引、邀请发达国家的大企业、大公司到新加坡发展或开设分公司,从而开发更多的高新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并与他们签订人才培养合同、制订联合培训的方案, 为推动高新技术在本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人才队伍。因此,职业教育不仅要增强实用性,更要树立超前意识。如今,中国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产业转型,各省市的职业教育部门,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更应该充分预测本地区新型产业的人才需求,统筹协调好此类人才的培养,让学生在这些新兴产业项目化的学习过程中, 保持与行业最新技术的“零距离”接触 ,学到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 , 为国家的产生转型做好准备。
二、新加坡职业教育的权威性、有效性和实践性
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具有权威性。政府规定,所有在新加坡工作的人士都必须接受相应的职业技术培训, 政府积极推行“精英政治”、“专家治国”,大力倡导并实行“学而优则仕”, 优待技术专家,重视经过培训的技术高手和管理人才,这样就使得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得到了有力的保障。此外,新加坡的职业教育在借鉴了德国“双元制”的基础上,采用了“教学工厂”模式,将“学校”与“工厂”这二元统一组织与领导,并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运作,把“职业技能”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教学工厂是教学中模拟的仿真企业的实践环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得到学习提高。我们发现学院与相关行业及企业建立各种协作,如外包公司的部分项目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实践学习等。学校还有为期一学期的专业实习项目, 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学生工业项目设计制造的指导, 为培养学生的实际知识应用能力和动手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使学生能在“做中学,做中练”,从而在不断的工作锻炼中增长知识和才干,以完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正是因为政府的重视和学校的实践性教学,使得新加坡的职业教育独树一帜、成绩斐然,为这片弹丸之地的高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人才的保障。目前,我们也在大力提倡“工学结合”,新加坡的这一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学习。政府立法并制定相应优惠鼓励政策, 促使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和义务,学校严格把控质量关,只有政府、企业、学校能够密切配合、共同努力,优势互补,互惠互利才能更好地提高职业教育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三、强调教师的市场价值和人力资本
通过在南洋理工学院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一个新的理念:教师要确保自己的知识和科技优势,就要不断学习和进修,通过工作项目的制作,不断与企业中的同行频繁接触、探讨与切磋,始终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作为合格资质教师的市场价值不降反升。在这样的理念支撑下,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师需要有5年企业实践的资质 ,每年还要有自己的学习进修计划 ,学院统筹每年安排约6%的教师进行进修培训。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借鉴,更加注重职业院校教师自身市场价值的提升,要有知识更新的紧迫感,使个人的专业知识培训常态化、前沿化、社会化,成为行业的好把手。
四、完善终身教育的职业培训理念,建立终身职业培训的场所
新加坡英才教育的举措与启示 篇10
一、新加坡英才教育发展概况
1981年时任教育部长的郑永顺博士(Tay Eng Soon)率团到美国、俄罗斯、以色列等国考察和学习英才教育课程。代表团认为,在新加坡开展英才教育迫在眉睫。1983年,专家组对新加坡实施英才教育进行了分析和论证,草拟了关于“天才教育计划”原理和宗旨的文件,阐释了计划开展的理论依据和目标,搭建了计划运作的组织结构,讨论了教师选拔以及学生甄选方法。文件指出,对英才儿童的培养应采用充实制(enrichment),而不是加速制(accelerated)。同年5月,特别计划组,即现在的英才教育处成立,主要负责选拔英才学生、培训教师、选择和提供课程教材、实施并督导计划等相关工作,对英才儿童的教育进行专门管理。英才教育处的成员接受来自美国英才教育专家的培训。
1984年到2011年间,新加坡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到“天才教育计划”中。1984年,在两所小学———莱佛士女子小学(Raffles Girls’Primary School)和乐赛学校(Rosyth School),及两所中学———莱佛士女子中学(Raffles Girls’Secondary School)和莱佛士书院(Raffles Institution)开始了小规模的实验。接下来的几年,参与“天才教育计划”的学校持续增加,到2001年为止,已经有9所小学、7所中学成为“天才教育计划”中心。
2004年,新加坡开始实施“综合课程计划”(Integrated Programmes,简称IP),即学生不需要经过新加坡O水平测试(GCE O-Level Examination)直接由初中升入高中的充实制教育。不需要准备测试省下来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们对知识的好奇心,鼓励他们从事研究工作,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华侨中学、莱佛士女子中学和莱佛士学院开始为中学一年级到中学三年级学生提供综合课程;英华中学和南洋女子中学提供可选择的、高中阶段的综合课程。选择综合课程的学生被编入完整的班级,通过“校本英才教育计划”满足他们的需要。
从2008年开始,9所“天才教育计划”学校开始推动英才学生和其他学生之间的交流,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一起学习、工作和游戏。主要有两个模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第一是设置综合班级,综合班级包括“天才教育计划”的学生与其他学生。除学校的“天才教育计划”核心课程外,综合班级也为所有的科目开设一般课程。“天才教育计划”的学生参加英语、数学以及科学的独立课程。第二是为“天才教育计划”的学生与其他学生开设各自单独的课程。英才学生将从他们的常规课程(form class)中退出,参加以下综合课程:艺术和工艺品、公民与道德教育、汉语、高级汉语、音乐和体育。9所学校通过学校活动和社区服务计划为更大程度的课程整合继续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2]
二、新加坡英才学生的甄选
新加坡教育部认为,任何在以下某个方面超出常人的儿童都可被界定为“英才儿童”:(1)综合智能(General Intellectual Ability);(2)特定的学术能力(Specific Academic Aptitude);(3)创造性思维能力(Creative or Productive Thinking);(4)领导能力(Leadership Ability);(5)视觉艺术和表演艺术方面的能力(Ability in the Visual and Performing Arts);(6)心理活动能力(Psychomotor Ability)。[3]“天才教育计划”和在初中阶段提供综合课程的学校开展的“校本英才教育计划”,都是为这样的英才儿童量身打造。
教育部英才学生的选拔原则是:第一,必须是新加坡学校的学生;第二,学生的能力是全面的,认知能力的发展不应在牺牲道德、社会和生理的发展下进行。“天才教育计划”的甄选标准十分严格,只有通过国家级水平测试的英才儿童才有资格进入“天才教育计划”学校学习。英才儿童的甄选分别通过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的分流考试进行。
甄选考试在第一次分流即小学四年级时开始进行,从中选出总人数的1%作为“天才教育计划”的入选对象。考试分别在每年的8月下旬和10月上旬进行。每年8月下旬,举行小学四年级英才儿童的初步甄别,包括英语及数学两门科目的考试。其中名列前茅的5%学生可参加“入选测试”(Selection Test),入选测试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每年大约4,000名学生受邀,参加10月份的“天才教育计划”选拔考试,包括3门科目的考试:英语、数学和综合能力测试,最终约有500名学生入选,注册进入“天才教育计划”学校四年级。
“天才教育计划”考试内容严格保密,在进行第二轮考试时由教育部的工作人员进行监考。10月份选拔考试后,学生的家长会收到一封信,其中包括一份登记表、一些阅读材料和一份11月份发布会的邀请函。发布会是为了向家长或监护人提供关于“天才教育计划”的更多介绍,对家长提出问题做出回答,同时家长也有机会与各个“天才教育计划”学校的校长面对面交流。父母可以得到相关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是否让孩子进入“天才教育计划”学校的决定。第二次分流是在初中阶段。小学阶段被选拔出的“天才教育计划”的学生有两种流向可以选择,第一是进入普通中学学习,第二是通过“直接收生计划”(Direct School Admission-Secondary,简称DSA)向中学提出直接录取的申请而进入中学学习。
“直接收生计划”是新加坡教育部在中学内实施的一项特别教育计划,其目的是为了让学校在录取学生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以推动基础教育发展,招收更多不同领域具有才华的学生。该计划从2004年开始推行,作为推动全面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赋予学校更大的灵活性和权利,凡符合申请条件的学生可以直接免试升入参与“直接收生计划”的学校。
“直接收生计划”程序分为遴选阶段、选校阶段和成绩公布阶段三个过程。推行之初,7所开办综合课程的中学加入该计划;2008年参与计划的学校已达到66所,自主学校招收学生总数的20%、自治学校招收学生总数的10%,实施综合课程的中学可以自由招收。[4]
三、英才儿童的培养过程
新加坡所施行的“天才教育计划”致力于增加知识的深度,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态度;提高学生对自我卓越成就的抱负;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意识和致力于为国家与社会服务的责任感;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使英才学生拥有成为负责任的领导人的素质和能力。[5]
新加坡的英才教育实行充实制(Enrichment Model)教育方式,即以普通课程教学计划为基础,首先保证普通课程任务的完成,然后在深度与广度两方面挖掘,引入新内容。即除上课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加个性化选择性研究(Individualized Study Options)、充实活动(Enrichment Activities)、特殊课程(Special Programmes),以充实课程内容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这一做法既保证了英才儿童离开充实课程后能够回归正常教学,又不至于给他们造成过重负担。
1. 充实制的课程
充实制课程内容要求拓展基础教学大纲的深度和广度;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建立跨学科之间的联系;鼓励学生调查和研究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实施充实制教学的过程中,发展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探究式学习的机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鼓励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积极开展小组学习。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的时候,鼓励学生采用个人展示的形式代替传统的作业,鼓励学生的作业内容反映真实客观的世界,给予学生创造性表达的机会,提高学生的演讲技巧。在整个过程中,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
2. 个性化选择性研究
“个性化选择性研究”(Individualised Study Options)于2003年推出,目标群体是小学4、5年级和中学1、2、3年级的学生,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进行调查、掌握学习技巧和写作与交流的能力,养成动手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对问题的研究能力。现在个性化选择性研究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泛的选择,比如专业的IT技能、创造性的问题解决技能和创业技能等。
3. 充实活动
作为对充实制课程的补充,新加坡英才教育处组织了被称为“充实活动”的相关项目,目的是使英才学生自主选择,提高终身学习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从小学4年级到中学4年级的各个年级都设有不同种类的活动。[6]小学4年级的活动包括:计算机充实项目、小学数学高级讲习班、交通调查和超市参观等;小学5年级则设有:计算机充实项目、汉语营、创造性写作营、数学训练、思维能力提高训练课等。初中的充实活动主要针对数学和英语学习方面具有突出能力的学生,如初中2年级的数学充实制工作坊、初中3~4年级的数学讲座。
4. 特殊课程
特殊课程的作用是助长学生对某一学科的独特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意志和信念。这些特殊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那些对复杂问题有深厚兴趣,并有能力参与较高水平研究工作的英才学生,提供从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机会。为了给这些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英才教育工作小组与高校、工业部门和社区进行合作。这些特殊课程包括科学、人文、创新计划、领导才能计划等内容。
四、英才教育的师资培养
为执行“天才教育计划”,教师的质量至关重要,担任“天才教育计划”的授课教师经过非常严格的选拔。
首先,教师必须具有愿为英才教育献身的热情和坚定的英才教育信念,具有执教英才教育的兴趣和意愿;其次,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记录良好、专业水平高,具有教授英才学生的基本素质,且通过英才教育处的两位专家听课考核;第三,愿与学生交朋友,并善于沟通。
一般地,教师需经过推荐或申请、面试、试讲三个程序,经过层层筛选才能成为一名“天才教育计划”教师。新加坡教育部英才教育处和“天才教育计划”学校校长共同负责“天才教育计划”教师的选拔。列为候选名单的教师进入面试程序。面试过程中,教育专家会评估候选教师对英才教育的态度和其教育素质,决定其是否适合执教和是否有能力执教,最后根据候选教师在面试和课堂授课中的表现来确定教师人选。“天才教育计划”的新教师还必须先进入英才教育课程学习班培训,经过严格的训练合格后才能上岗。“天才教育计划”新教师培训班的必修课由三方面组成:(1)英才教育的基础课程,包括英才教育的基本概念、英才教育的理念等;(2)如何了解英才学生的个性差异,要求教师能够区分应该教授给英才的课程与主流课程之间的不同,以适应英才学生发展的需要;(3)如何应对英才学生的情感教育,强调注重英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天才教育计划”教师执教后必须定期参加各种英才教师培训班、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等活动,不断学习英才教育的理念和相关课程,了解国外的英才教育课程以及最新的研究动向。在之后整个一年的时间里,新加坡政府会委派专家对教师课堂进行观摩与考察,教师和专家们一起工作,共同探讨教学中的问题,磋商有关的课程计划和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7]以上措施保证了“天才教育计划”具有稳定、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能在教学中针对英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而且拥有较好的学科知识,对开发英才学生潜质非常有利。
五、启示
新加坡的英才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急需的人力资源,在这种精英治国的理念下,英才教育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新加坡的英才教育给予我国英才教育发展的启示在于:
1. 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英才教育的合理性
实施英才教育,理念必须先行。[8]发展英才教育对于促进国家发展、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战略意义。英才教育与教育公平政策并不冲突,反而是实现人的充分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9]应该充分认识到教育对象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因材施教是教育的基本规律,英才教育是体现教育差异性公平的内在需要,不但没有破坏教育公平,反而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种手段。实现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意味着应包括实现英才儿童的充分发展,如果不能,就是另一种不公平。[10]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分类教育恰恰是最大的公平,[11]让每一个学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步调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发挥最大的潜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2. 建立健全英才学生的甄选制度,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英才学生的鉴别是实施英才教育的前提。在我国很多地方仍然采用学科知识测试来鉴别英才学生,方法单一而片面,造成了学生一味追求考高分而片面发展的恶果。对于英才学生的鉴别,一方面我们需要运用一些科学的工具和手段,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组织和推动,采用多样化的方法鉴别英才儿童,注重教师和家长的参与;使英才儿童的鉴别贯穿于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同时,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要忽略寻常百姓家的英才儿童。
给英才儿童提供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增强与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联系,保护和发展他们在某一领域浓厚的学习兴趣,鼓励英才儿童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习惯。此外,还可以开展一些创新竞赛来刺激和激励儿童。同时,也要注重英才儿童和普通儿童的融合,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 培养英才教育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障教育质量的支柱。新加坡英才教育教师的选拔非常严格,上岗后的教师也要不断地进行培训和再学习。英才教育的教师由英才教育处管理,一名英才儿童教师的选拔分为通过推荐(或申请)、面试、试讲三关。选拔上来的新教师必须参加英才教育课程学习班,学习了英才教育的普遍原则、英才教育的教学策略和提问技巧等内容后,才允许上岗。此外,有关部门还定期举办英才教育教师短训班、教学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政府也积极创造条件,为从事英才教育的教师、校长、教育行政人员等提供与各国学者交流的机会,以保证英才教育的发展与时俱进。[12]
我国英才教育的教师虽然都是来自一线的优秀教师,但是一方面,英才教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都无法满足我国英才教育的需要;另一方面,聘请教师以后,缺乏对教师的系统培训,缺乏提高这支教师队伍质量的支持系统,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并无相关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支持。
在我国,英才教育的开展单纯依靠部分中小学、高校,由于人力、财力有限,难以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操作模式,英才教育事业发展缓慢。[1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我国英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要引进和吸收外国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英才教育体系,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http://www.moe.gov.sg/education/programmes/gifted-edu-cation-programme/rationale-and-goals.
[2][5]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EB/OL].http://www.moe.gov.sg.
[3]董俊峰.新加坡的“天才教育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2000,(4):51~53.
[4]Gift scheme:Has It Achieved the Set Goals?[EB/OL].http://www.asiaone.com/News/Education/Story/A1Story20071224-42268.html,2007-12-24.
[6]Quek Choon Lang,Wong,Angela F L,Fraser,Barry J.Teacher-Stydent Interaction and Gifted Students’AttitudesToward Chemistry in Laboratory Classroom in Singapore[J].The Journal of Classroom Interaction,2005.
[7]Low,Ee-ling;Lee,Sing-Kong,Bringing Singapore’s Teach-er Education beyond Its Shores[J].Educational Researchfor Policy and Practice,2012,(2).
[8]王金玲,张春莉,朴昶彦.韩国的英才教育及其启示[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1,(12):59~63.
[9]褚宏启.追求卓越:英才教育与国家发展—突破我国英才教育的认识误区与政策障碍[J].教育研究,2012,(11):30~37.
[10]Miliband,D.Opportunity for All:Targeting Disadvantagethrough Personalised Learning[J].New Economy,2003,382,(10):224~229.
[11]DfEE.The Schools White Paper:Excellence in Schools[M].London:DfES Publications.1997.
[12]汪茧.新加坡天才教育一瞥[J].基础教育参考,2009,(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