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与高校供给的本科毕业生质量的缺口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分析出当前我国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基于职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农林高校工商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林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摘 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格局下,“谁掌握教育,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战略主导”。钱学森之问已经成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难解之题。农林高校应应立足实情,顺应当前教育改革形势,着力建设独立性实验学院以期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瓶颈。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实验学院实际,就农林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管理机制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并在此基础上达成了进一步推进农林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基本共识。
关键词:农林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模式改革;教学创新
在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如何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已成为新时期赋予高校的历史责任。农业高等教育如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农林学科拔尖创新人才,也是我们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应有职责。
一、顺应教育改革形势,肩负高等农林教育创新人才培养使命
1. 集中优质生源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农林教育的理性选择
高等农林教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行业的产业化低、学科专业实践性强、科研转化率低以及社会分层的差别性使得农林高校长期以来始终难以突破生源质量问题,创新人才培养职能更是难以彰显。因此,如何培养适应国家和社会需求的、既服务于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社会发展,又能为该校提供优质研究生生源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摆在该校面前的一道急需破解的难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立创新实验学院,将招生制度改革、培养模式改革与教学改革有效统筹起来,无疑对高等农林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和突破。
2. 准确定位是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突破点
学院的功能和着力点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试验区。通过有效的招生方式,吸纳优质生源,依托学校优势学科专业,集中力量探索培养模式改革,为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提高办学质量积累经验;二是教师教学改革的试验田,能有效推进教学改革,为教师创造一个更加适宜和宽松的教学与教改平台,激励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模式,力争产出一批新成果,并把经验和成果及时推广到本科教育实践中;三是学生自主发展的新天地。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挖掘学生潜质,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使学院成为优秀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新天地。创新实验学院和其他学院并不是一种并列、独立关系,而是一种衔接、协同关系。
创新实验学院通过教学改革,按照新模式实施对优质生源“强基础,重素质,强能力”培养,两年后学生再回归各相关学院、学科和专业学习,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过程和效益的最大化。
二、明确目标,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平台
创新实验学院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试验和探索,在起步阶段就面临着极为复杂、尖锐的问题:它既涉及学校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管理问题,也涉及学院层面的办学体制之间的沟通与协调问题;既涉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问题,也涉及广大教师的认同和参与问题,同时还涉及到教学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学生及教学管理的转换等问题。因此,要推动创新实验学院的稳步发展,就必须在充分借鉴兄弟院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该校实际,以学院体制创新为载体,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
1.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找准亮点,突破难点
(1)目标定位与模式选择结合当前社会对创新人才需求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实际,创新实验学院各大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是,培养知识基础宽厚、素质能力协调发展、具备较强的实践和科研能力的优秀本科生,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的能够胜任交叉学科研究任务的优质生源,为培养和造就具有国际视野并具有持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为此,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体现因材施教,按照英才教育与个性化教育相结合的思想推进教育教学工作。其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2+X”模式:一二年级,按学科大类实施学科通识教育,加强基础教育,强化学科素质基础,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第二学年末,实行专业分流,学生自主选择导师和学科专业,分类优化培养。分流按照以下两个通道进行。
一是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道。对进入此通道的学生,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制订个性化培养方案。着重进行学科基础教育,强化学科交叉知识学习,加强科研训练,培养科研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成为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基础。学生在第三学年末经过学业考核,进入研究生教育阶段,分别按照“本——硕——博”连读或“本——博”模式继续学习。
二是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通道。进入此通道的学生,由相关专业学院配备导师,制订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主干专业+选修模块或辅修专业模块等方式,强化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为学生成为行(产)业领军人物和拔尖人才奠定基础。
对外语基础好的学生,学校则广开与国外名校合作培养的途径,优化培养方案,为学生出国(境)深造或联合培养提供政策、条件支持。
(2)学科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构建。通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两年的探索和实践,制定了创新实验学院与各专业学院相沟通、相衔接的“两段——三阶——多类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按照“2+X”模式要求,分列学科通识教育阶段和专业与个性发展阶段,创新实验学院重点负责学科通识教育阶段。
学科通识教育阶段课程由通识平台课程和学科大类平台课程两大部分组成。其中,通识平台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程模块”“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数理基础课程模块”及“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模块”四大模块。
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和“创新素质与能力训练模块”则是学院课程体系中的“亮点”。其中,“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模块”又按照“科技发展与文明传承”“文明对话与国际视野”“人文素养与人生价值”“自然环境与社会”四个模块设置课程,以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学科视野,使学生理解不同学科的关系和价值。
学科大类平台根据现有的植物科学类、动物科学类、生命科学类以及工商管理类等设置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以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学生选修要求。专业与个性发展教育阶段完全由导师与学生研究自定,进而确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
(3)强化素质与创新能力训练。为突出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制订了相对完善的能力教育体系,实施“素质拓展教育”和“能力拓展训练”特色培养计划,将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融入到实践中,搭建富有特色的人文素质与创新能力培养并重的培养体系,系统开展基础实验能力培养。学生从一年级末即可接受自主实践和科研训练,从第三年开始全面参与导师的科研活动,进入校内外教学科研基地自主实践锻炼,增强科研实践能力。
2. 试行教学任务约定制度,推进教学模式创新
现有的大学专业教学模式,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教师立足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缺失,课堂上师生间缺乏交流,特别是受教师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的行政化色彩干预,形成目前普遍存在的“玻璃窗效应”,割断了教和学的关系,严重背离教学基本规律。为此,西北农林科大创新实验学院提出了“小班教学、团队授课、教学自主、师生互动”十六字教学组织原则,坚持在常规教学工作中找抓手,抓重点,探索出一套“教学任务约定制”的新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职责、目标的约定化和可操作化,把教学模式的创新落到了实处。
教学任务约定制,就是创新实验学生按照各大类人才培养方案,对核心骨干课程、特色课程的教学,提出教学任务特殊要求,逐个课程与授课教师约定,填写《教学任务约定书》,约定书经过教务处、开课学院审定后,以合约的方式生效,教师按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约定书》的要求组织和实施教学。
教学任务约定制有如下优点:一是增加教学密度,加强课外自学要求,督促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二是改革作业和考试方式,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三是加大学生设计性实验和科研实践在课程中的比例,扩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科研实践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创新学院管理机制,为改革提供体制保障
新的培养模式需要新的体制做保障。创新实验学院要实现既定的办学目标,也要有新的管理机制。
(1)建立学校层面的管理委员会,协调处理运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学院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组织和实施,指导学院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学院对接工作的开展,协调处理突发性重大问题和事件。管理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或常务副校长担任,副主任由教务处和创新实验学院负责人担任副主任,人事处、研究生院、财务处、学生处及相关专业对接学院负责人为成员。创新实验学院常务副院长担任委员会秘书长,负责协调处理学院日常运行与管理。
(2)增强学院教学资源的统筹能力。由于创新学院自身不具有办学资源,要保证学院教学的正常进行,需要调动校内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广泛参与。因此,对教师管理、实习实验资源的利用,就需要赋予其一定的职责,实施一种职能化的管理,在教学方面相对自主,包括自主设计培养方案,配套建设教学管理制度;自主设置课程,推进课程改革与建设,制定教学过程管理指导文件,规范教学运行;设计教学考核办法与奖酬等等。
(3)必要的经费保障。学校每年设立创新专项经费,主要用于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教学模式研究、学生实践创新等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实验、试点和探索。
三、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创新实验的认识水平
学院的建立和探索才刚刚起步,但收效确实十分显著。一是极大地激发了一部分教师教学改革的热情,使他们乐意并大胆地在创新实验学院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两年来,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生物学以及“两课”教师均踊跃提出在学院进行教改试点,17门课程开展了开放式教学,在校内产生强烈反响。分布在全校不同学院的27位教师为该学院开设了选修课和专题讲座,建成了学院5门特色课程。二是学生已经鲜明地表现出了一个优异群体特有的精神风貌。两年来,学生各科成绩平均高出同类专业班级11个百分点,第一学期末,CET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94%,全国英语竞赛、数学建模均获佳绩,21人通过赛尔其大学面试录取。在文体活动方面,320名学生先后有56人次获得校院两级奖励。通过分析总结,以下认识应该成为进一步推进农林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共识。
(1)创新性人才培养要依据学校的功能定位和学科专业结构,因校制宜。准确定位,选准生源层次和创新人才的服务面向是模式改革的前提。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涉及教育思想观念、培养目标、专业定位、课程体系、管理体制以及评价制度的多个因素,必须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必须以教育思想观念变革为导向,以课程体系重建为突破口,以教学模式创新为载体,配套进行教学管理机制和体制创新,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建立教学管理与学生自主发展相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
(3)教学模式改革重在教与学的激励制度创新,应该建立一套促进教师积极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体系,促进师生互动,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切实把因材施教贯彻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特别是构建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下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只有把教师教学积极性调动起来,教学工作才会出效益。
(4)创新人才培养要注重按照学科导向构建知识、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打破狭义的专业教育思想,及早把科研训练纳入培养方案,建立全面的能力训练系统。
(5)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潜力开发是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必须相应进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对相对独立运行的学院来讲,在营造自身文化氛围的同时,要与专业学院密切合作,把学生学科专业归属感及早地树立起来。
参考文献:
[1]刘宝存.大学理念的传统与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李翀.高等农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作者:赵忠 陈遇春
农林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2:
基于职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社会对工商管理类本科生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市场需求与高校供给的本科毕业生质量的缺口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对比中美大学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模式,分析出当前我国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基于职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
关键字:职业素质;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工商管理类专业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史已有百余年,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面临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挑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要强调职业素质和行为能力。
一、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改革的意义
当前我国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困境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许多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没有在市场上找到满意的工作;第二,大量的企业招不到上手快、职业素质高、适应能力强的管理人才。这一矛盾引起了实业界和理论界对我国“是否应该”、“应该如何”发展本科阶段的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的思考。
国内高校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有教学理论化的问题,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专业知识的灌输,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学生的实践行为能力不足,缺乏职业素质的培养,缺少个性化引导,过分功利化而缺乏人文素养,等等。近年许多高校聘用的教师大多都是直接毕业的年轻博士,缺少企业工作经验,任教同时还面临着科研压力,导致教师过分偏重学术研究而轻视社会咨询等。
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财务和营销、人力资源、计划、生产等管理与分析工作,对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突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互动性,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职业引导,帮助学生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提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美工商管理本科培养比较
工业革命、劳动分工和市场经济是工商管理教育产生的根源,受到经济基础、社会文化、教育哲学和价值理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两国间工商管理高等教育也具有较大的差异。
1.培养目标比较。美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注重自由与实用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强调面向企业、公共和私人机构、政府,从提高学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加强道德修养三方面造就未来的领导者和全面管理者,体现了在宽广的基础教育基石之上,培养出能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管理类通才。
中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仍然高度重视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政治素质和思想品德的培养,少数高校开始注重学生国际化视野的培养和人文与科学知识的注入。在人才培养上,大部分高校商学院按照“通才+专才”的培养模式进行。
2.教育课程设置和实施比较。在中美大学培养计划中,按照课程性质均可分为通识教育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按课程要求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但是课程总学分和学分分配比例却有很大不同。
美国的课程设置总体上体现高校培养的工商管理人才知识通融面宽,又彰显个性,富有创新活力;我国则选修课少,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在我国高校,实践教学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实现,即第二课堂和毕业阶段考核。第二课程常称为课外实践,主要表现为寒暑假实习、调研或者创业等,而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则必须完成。美国高校对实践教学环节大多没有与学分挂钩的强制要求,更注重案例教学和“第二课堂”,如团队活动、小组研讨、俱乐部活动或专业协会,鼓励学生打工积累工作经验,且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企业工作经历或兼职经历。
三、我国大学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国各院校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目标大多定位为: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各高校培养目标同质化现象严重,且缺少个性和创新以及人文关怀,“批量化生产”的模式难以满足大数据时代对多样化和个性化人才的需求。
2.课程体系设置不够合理。我国大学课程体系是在学问中心思想教育理念下形成的,工商管理专业也不例外。在学问中心思想的指导下,工商管理本科教育课程设置呈现出了诸多特点和矛盾:一是重视理论知识的掌握,忽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二是填鸭式教学忽视了学生和市场的需求;三是专业划分细,整合力不够;第四,课程内容的组织突出了课程要素在时间上相互关联形成的“纵向结构”,忽视了其在空间上相互关联的“横向结构”。
此外,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其借鉴性,从教材到教学方法等,均可看到美国工商管理教育模式的影子。由于工商管理学科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及价值理念等联系紧密,这种借鉴性,短期来看对工商管理教育体系建设的效果显著。但是,从长远来说并不利于我国工商管理学科的发展。
最后,虽然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素质教育并没有落到实处,还是停留在“教师中心观”、“课堂中心观”和“书本中心观”所形成的灌输式传授的方式上。
3.单主体与大课堂教学模式。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课程教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单主体,主要表现为知识的单向流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沟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单主体教学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但是培养目标中的能力要素,如团队合作能力、领导和决策能力、问题的分析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得不到培养。
此外,受高校扩招的影响,我国大学课程实施更为关注经济效率,最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大课堂课程教学。大课堂教学氛围不佳,教师与学生无法开展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4.教师缺乏社会工作经验。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师大部分是毕业后直接留校或被引进的博士,基本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普遍缺乏实战经验,教学内容自然更偏向于理论知识。同时由于经费的限制等其他原因,我国高校较少聘请实业界人士为学生授课。
四、基于职业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实践培养模式建议
本文提出基于职业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建议,包含以下内容。
1.明确培养目标。工商管理学科内容丰富,涉及面广,管理活动的层次性对不同层次的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都有不同的要求,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与大专、MBA、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区分开来。考虑到多样性需求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目标应给予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力求全面培养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各项素质和能力。我国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该结合本校特色,考虑人才的个性化,面向社会经济需求,最终输出通识型创新人才。
2.重构工商管理课程体系。工商管理学科外部环境依赖度高,高校必须高瞻远瞩,把握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和完善自己的课程体系,通过科学合理的课程的学习丰富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价值,并形成学校的专属特色。课程整合应从社会实际问题出发,加强引导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规划,由此激发学生真正的学习动机。
工商管理本科课程如何与学生职业能力(个性)发展的需要相结合,是课程整合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高校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三点调整建议:第一,牢固根基,增加通识教育课的权重,并提高选修课的比例,课程差异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第二,确定核心课程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当前各行各业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核心课程要精练,彰显专业特色,突出企业组织、战略管理、决策管理、公司治理与运作等课程的核心地位;第三,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弘扬传统文化,提高哲学修养,增设商业伦理、社会责任、人性的哲学与科学、艺术欣赏、心理学等课程;第四,职业素质教育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
3.进行职业引导,划分学生类型。工商管理类本科生毕业后大部分是要么继续深造要么直接就业。因此,高校不仅要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更要将这部分信息传递到每个学生,使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因此,对于学生要在不同的阶段进行恰当的职业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尽快走出迷茫期,引导学生丰富大学生活。在教学体系中加入职业素质教育和规划相关的课程,同时配套本科生导师制,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和特点进行引导,组织并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规划和模拟招聘大赛,帮助他们进行个人职业规划。通过职业引导,一般可将学生分成两种类型:应用型和研究型。
应用型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不同组织从事管理工作或者自主创业,对于这一类学生应当在职业引导中考虑他们的志向和特点,通过性格测试预期他们的职业发展方向,结合专业细分,有针对性地开设科学合理的专业课和企业仿真模拟相关课程,增加实验课时,鼓励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等实习,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技术和资金上的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中。
研究型学生的志向是毕业后继续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对专业理论知识要求高,这部分学生应该在课程选修过程中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参与研究性试验,阅读经典文献,尝试撰写和发表论文,在本科生导师的代领下参加相关课题研究,了解当前的热点、难点问题,提高学术造诣。
4.加强实践环节建设。实践环节对于工商管理本科学生的培养至关重要,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管理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增强其岗位胜任能力,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第一,重视模拟实验室建设,例如ERP沙盘模拟实验、财务会计模拟实验、人力资源管理模拟实验和电子商务模拟实验等,为管理情景模拟、会计报表阅读分析、市场调研等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第二,落实必修实践活动,鼓励自主实习。毕业论文需结合实际调研和专业实习,实现毕业论文写作的真实价值;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比赛和实践活动,支持学生自主实习,并适当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促使学生在社会实践锻炼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第三,完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参与商界活动,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从而充实教学,而且向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条件和更多了解企业运作的机会。同时提倡教师主动承担企业咨询项目,并鼓励学生参与此类课题,实现企业和高校的良性互动,最终向社会输出高质量的管理人才。
5.创新并完善教学方法。现实生活中的管理活动更多需要的是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而非学术水平。因此,工商管理专业教学不能单纯依靠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应当建立基于职业素质和实践行为能力的培养模式,发挥学生和教师的双主体作用,实现知识的双向沟通。为提高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教师应探索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真正落实案例讨论和情景模拟教学,并布置切合实际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学习中验证教学内容,真正领悟知识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主动获取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6.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当前许多高校只在学生的论文阶段分配指导老师,学生与导师接触时间短、交流沟通少,学生基本上没有时间和机会参与导师的各项课题,导师也少有针对学生的个性和目标进行职业引导,这种传统方式不利于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的培养。推进本科生导师制有利于避免这一弊端。导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指导学生。在条件允许时,还可以推进职业导师和科研导师的双导师制度,从不同角度基于学生指导,培养理论知识扎实且职业素养高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冬蕾.玛丽岩,郝鹏飞.经济管理类本科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9,(2).
[2]李涛.张智利.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3]Faculty of the Committee on General Education, Harvard University. General Education[EB/OL].http://webdocs.registrar.fas.harvard.edu/courses/GeneralEducation.html.2010-10-08.
[4]St. John’s College. How does St.John’s prepare me for my future?[EB/OL].
http://learnmore.stjohnscollege.edu/future.html.2010-10-20.
[5]Duke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s[EB/OL].
http://www.registrar.duke.edu/bulletins/Undergraduate/2003-04/degree.pdf.2010-10-15.
[6]Brown University. Brown gives students the freedom to direct their education[EB/OL].http://www.brown.edu/academics.2010-10-21.
[7]杨静.张庆亮.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企业,2006,(10).
[8]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7).
[9]胡兵.乔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
[10]刘铁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5).
基金项目:本文是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职业素质与行为能力的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张颖,谭敏芝
农林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基于社会需求的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在国家提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致力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独立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与改革。文章将嵌入式系统设计理念引入到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构建了“细分模块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四年连续嵌入”为主要内容的“嵌入式”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嵌入式 人才培养模式 社会需求 工商管理
[作者简介]马晓芸(1983- ),女,陕西子洲人,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战略管理。(浙江 诸暨 3118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浙江省独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项目编号:ZZB09014)、2013年度绍兴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一般课题“基于就业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模式探索及效果分析”(项目批准号:绍市教高[2013]115号)和2012年度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天目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TMZD12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稳定高速发展及鼓励创新创业的氛围为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如何培养出新形势下满足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管理人才,对高等学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一、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
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訂需要先进行相应的社会需求分析。课题组以浙江农林大学天目学院(以下简称我院)毕业生的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4份,有效回收率为77%,同时对部分用人单位进行了深入访谈,揭示出了各企事业单位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一些需求特点。
1.总体需求意愿较强,需求规模仍然较大。调查显示,90%的单位在未来几年都会有针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招聘计划。其中,招聘人数需求量较大的岗位主要有以下几类:经营管理类岗位、营销管理类岗位、人力资源管理类岗位和行政管理类岗位等。
2.强调基本专业技能,注重实践应用能力。调查显示,企业更愿意招聘那些有一定工作经验和相应专业技能的人才,对于应届毕业生也更倾向于聘用有实习经历者。根据调查反馈的结果,目前用人单位在接收了工商管理应届毕业生后,首先会安排毕业生在基础领域内的相关岗位进行锻炼,经过1~3年的培训,毕业生们大多已具备了实施该领域实践的基本经验,才会被委以管理职位。因此,若学生在学校就能具备实践应用能力,会极大地缩短其职业发展时间,更有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
3.注重综合管理能力,强化综合素质提升。用人单位表示,他们对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总体期望是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性,能将理论联系实际。用人单位一般会先安排毕业生从事一些较为基本的工作,等积累了一定工作和管理经验后,才会安排其到管理岗位上工作。这就意味着,更高层次的诸如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及创新能力可通过日后的工作来培养和发展,因此,用人单位关注的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综合素质提升的潜力。
4.关注职业操守,强调职业素质。职业素质的高低影响着毕业生未来的发展前景,用人单位基于员工稳定性及员工素质提升等角度,在招聘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时,必然非常注重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被调查的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影响员工个人发展的因素除了专业技能外,是否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是否具备抗压、抗打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当前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较差,上岗后缺乏吃苦精神、心理素质较低、承压能力较弱。
二、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实践教学比例仍然偏低。在现行的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着理论课程的学时和学分偏多,实践与实训课程偏少的问题。就目前我院的情况来说,除了一些专业课程的课程实习、课程设计、上机学习、实验课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外,专门的或综合性的实践教学只有为期2周的工商管理专业实习和为期6周的毕业综合实习,致使毕业生难以获得日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质。
2.专业课程内容更新不够。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旨在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因此,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要做到专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与时俱进,符合当前的时代特征。然而,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大多数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仍然采用多年前的版本或直接沿用本部的做法,较少涉及本学科的前沿性内容,也缺乏对新方法、新工具的应用。再加上教师自身缺乏实际管理经验,不能及时更新专业前沿知识和运用当前热点案例,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独立学院也需要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工作。
3.实践教学资源仍显不足。实践教学环节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工商管理专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独立学院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资金来源有限,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和建设。我院工商管理专业目前的情况就是如此,工商管理专业实习课程在实习场所的选择上,往往是由实习指导老师通过私人关系联系或者到校本部借用。因此,实习的规范要求、期望目标、后期考核等大多流于形式,没有体现出实习的真正作用。而且我院工商管理专业建设中缺乏一定的校企合作、校企互动机制,没有做到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学生的实践机会十分有限。
4.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偏弱。据课题组对学生的访问调查,我院仍有部分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主动性,过多依赖于课堂上老师的讲授,没有参与互动式教学的意识,缺乏应有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显然,如何使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态度,从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自主学习模式是我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三、“嵌入式”人才培养的界定
“嵌入式”人才培养理念来源于计算机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思路。由于这种新型的计算机系统具有专门性、集成性、系统性及嵌入性的特征,后被教育学学者引入到人才培养中。所谓“嵌入式”人才培养就是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种可用的资源,将更多的实践应用嵌入到传统的理论教学里。这使得学校的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得以密切结合,并将现实中企业的经营管理实践连续嵌入到学生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四、“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按照“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理念,我们设计了“細分模块教学、深化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四年连续嵌入”的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新思路,以期进一步满足地方经济对我院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的新需求,增强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1.细分模块教学。我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主要面向的是基层经营管理岗位,学生多在制造业、服务业等不同行业就业,因此“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就要细分不同的模块,实施分模块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要分别构建生产运营管理、战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中小企业管理、财务管理、企业发展与创新、创业这八个模块的教学计划,并将每一个模块的具体课程融入学生整个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同时,给不同的模块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结合学生自身的特长及学习兴趣,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块。
2.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效果的最终检验者是用人单位,因此,“嵌入式”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用人单位的积极参与。一方面,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实现需要企业提供必要的支持;另一方面,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能为企业储备未来所需要的合适的人才。因此,在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校企合作应贯穿始终。
3.搭建实践平台。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否得到提升是评价“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实践平台,因此,我院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来搭建实践平台。我们可在现有的经管类综合实验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组建一些专业实验室,并通过局域网将这些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搭建一个完善而实用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真正了解企业各个部门的运作过程。
4.四年连续嵌入。工商管理专业“嵌入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要根据学生所处的不同年级,分阶段、分过程地将不同的企业经营管理实践嵌入到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去。具体操作内容如下:
大一:引导。主要让学生了解专业情况,合理选择知识模块。第一学年,由于学生刚入大学,缺乏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教学以参观企业为主要内容,旨在让学生熟悉企业的工作环境及流程。各个模块的指导老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合理选择知识模块。
大二:参与。主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参与各种学科竞赛。第二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学习,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辅以课程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活动。一方面,利用第二、三课堂,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模拟实验室训练,并参加一定的学科竞赛;另一方面,借助实践教学基地,以学生为主体解决企业的实际经营管理问题。
大三:提升。主要让学生提升专业能力,进行生产实践学习。第三学年是学生专业知识积累和实践应用能力提升的关键阶段。学生不仅要按层次、按模块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还要利用校外实践平台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另外,鼓励学生积极获取所选模块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大四:深化。主要让学生深化专业知识,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第四学年通过实习综合考查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应用能力的转化。学生可以一学期在校内学习,另一学期在企业实践。一方面,学生可以把在企业实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带回学校进行理论上的解读,提出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可将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的管理实践中去,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
总之,“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更加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改变了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对脱节的现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又星.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2(9).
[2]高向丽.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知识经济,2011(22).
[3]蒋翠珍,杨斌清.“嵌入式”培养模式在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研究[J]. 教育学术月刊,2011(6).
[4]罗华,何建洪.基于需求的我国高校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4).
[5]濮珍贞,刘芳,孙玉弢.独立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
[6]周欣.现代企业对工商管理人员职业能力的需求调研[J].企业导报,2011(14).
[7]马金城.财经类高校嵌入式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08(4).
作者:马晓芸
相关文章:
农林大学学生管理02-18
农林高校工商管理02-18
农林经济论文提纲02-18
农林经济论文范文02-18
农林经济问题02-18
农林人才下乡论文题目02-18
农林经济管理新农村建设论文02-18
农林专业论文题目02-18
农林经济管理好就业吗02-18
农林院校实验室建设管理研究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