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步骤(精选十篇)
应用步骤 篇1
2014年, 一些应用的程序漏洞导致了许多机构系统的妥协。例如, 代号为“Heartbleed”的漏洞是Open SSL的一大败笔。作为加密工具, Open SSL通过互联网为许多应用提供通信安全和隐私方面的保障, 包括电子邮件、即时消息和一些虚拟专用网络, 而这个缺陷使Mumsnet上1 500万个账户受到入侵。据了解, Mumsnet是英国专门为家长提供的网站。部分安全专家也怀疑, 在社区卫生系统的黑客攻击事件中, 有4 500万患者的信息遭受泄露, 是“Heartbleed”漏洞在其中起了一定作用。
同样在2014年, 照片分享服务Snapchat泄露了其4 600万用户的敏感信息。还有12月份来自退伍军人事务部披露的消息, 数千名退伍军人信息被公开, 与由供应商提供的数据库管理应用程序中的安全漏洞脱不了干系。
这些违规的以及其他的类似行为, 都说明了太多的机构仍然忽视应用程序安全的重要性, 没有将其作为违反预防战略的一部分。
一个共同的目标
“因为应用程序在网络上大面积存在, 所以它成了黑客最常见的攻击目标之一。”信息安全厂商Trustwave的产品管理副总裁乔希·沙乌尔 (Josh Shaul) 说道, “从现在开始建立自己的违规预防策略非常必要。”
然而在大多数机构, 应用程序安全已经退居二线。“事实上, 有限的安全资源通常导致这些机构对供应商或测试工具产生过度的依赖, ”IBM安全服务的资深管理顾问布赖恩·埃文斯 (Brian Evans) 说, “这些努力并不能充分地解决应用程序的威胁。因此, 违规预防和监管执法行动都必须有包括应用安全在内的一个整体的信息安全方案。”
“应用开发者面临的另一个挑战来自于他们的业务需求——让他们的产品加速上市, ”管理咨询和信息安全保障培训师威廉·休·穆雷 (William Hugh Murray) 说, “这种业务需求已经催生了一种文化, 使开发人员相信他们正在按计划进行, 而不是用质量来衡量。”
四个关键步骤
专家们提供了关于应用程序安全的4点建议, 作为违反预防战略的一部分。
1.查看OWASP列表
各机构应该利用“OWASP (开放式Web应用程序安全项目) 十大”最关键的Web应用程序的安全隐患名单, 分析本机构系统中最常见的漏洞, 以解决应用安全风险。
“‘OWA SP十大’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列表, 它可以为各机构的安全建立良好的基础。”应用程序安全公司Radware的安全解决方案总监本·德斯贾丁斯 (Ben Desjardins) 解释说。
顶级安全漏洞的列表中包括了注入漏洞、失效的验证和会话管理功能以及跨站点脚本。
贾丁斯表示, 各机构不能仅仅依靠OWASP清单来衡量他们的保护能力, “黑客的攻击技术日新月异, 因此机构的自我保护能力也应与时俱进。”
2.培训开发人员安全编码
在了解什么是顶级安全漏洞后, 程序开发人员在早期就应该接受相关的培训和教育, 以及时解决应用程序安全漏洞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 应用程序开发人员没有充实的网络安全知识储备, 因为他们在大学或工作期间没有接触到这些科目, ”IBM的埃文斯 (Evans) 说, “相反, 他们常常通过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和应用库进行安全技术方面的交流。”
“因此, 开发人员应该接受培训, 使其能够正确使用通用API和应用库来避免应用程序出现编码漏洞, ”埃文斯说, “一旦接受了训练和教育, 开发人员往往更能融会贯通, 将学到的知识融入他们的编码中。”
“为确保产品的质量, 作为开发人员, 应该专注于安全编码, 而不是担心产品在市场推广的速度, ”穆雷说, “程序员往往相信, 他们错过了日程安排是工作得不够快。事实上, 错过时间表的原因在于, 他们将产品质量和市场推广叠加在一起, 显然这是行不通的。”
“为了保证应用程序的质量, 在编码开始之前, 开发人员需要运用规范的语言编码定义安全性要求, 确保应用程序所有者在第一次使用时能理解并接受所有的残余安全风险。”穆雷说。
3.应用程序的质量控制测试
“一旦应用程序被制订并实施, 持续的安全测试常常会被忽略。”Trustwave公司的沙乌勒 (Shaul) 表示。
他说:“如果安全性测试使用得当, 它几乎能识别攻击者可以利用的所有漏洞, 从而为机构提供进一步的安全改造方案。完全跳过安全测试的步骤, 测试不够充分, 甚至是测试没有足够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所有这些因素都将导致机构陷入妥协风险。”
应用测试可以包括自动扫描和手动渗透测试的相结合, 以识别任何安全漏洞。他解释道:“这也是多了一个机会去审查在“OWASP十大”中未列出的安全漏洞。在安全测试中, 我们经常能看到跨站点脚本、SQL注入、身份验证和授权旁路等安全漏洞, 而跨站点脚本是最常见的、最严重的则是旁路认证。”
IBM的埃文斯表示, 质量控制和保险测试应适用于与互联网交互的所有自定义编码应用, 关键自定义应用程序应仅限于内部机构, 这个过程将令编码服从于分析和审查知名漏洞, 以及未使用的代码和恶意代码。
4.应对移动应用的威胁
“近几年来, 包括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在内的移动设备越来越多, 这就意味着, 移动应用程序的安全问题将成为一个新的管理重点。”应用风险管理公司Appthority总裁兼联合创始人多明戈·格拉 (Domingo Guerra) 表示。
Appthority公司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i OS和Android的应用程序中, 超过90%的应用程序至少出现过一次数据泄露、身份验证和密码管理问题, 当然, 隐私权问题不排除在外。“当这些应用程序存在于工作联系的手机中, 机构数据泄露的威胁必定很高。”格拉说。
他表示, 管理风险归结为自动批准或拒绝员工设备中新发现的应用程序的使用, 使机构移动策略的流程化。为了缓解移动应用的风险, 各机构应有一个完整的移动安全方案, 作为其违反预防战略的一部分。该方案应包括以下步骤:
自然拼读小学教学应用之步骤 篇2
TTeeaacchhiinngg
PPrrooggrraamm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的建议:
(一)字母及字母组合读音教学
运用自然拼读法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掌握代表英语44个基本音的字母和字母组合。这些字母音可分为两大类:辅音和元音。辅音包括单辅音(p,d, k...)、辅音字母组合(ch, sh, th...),元音包括短元音(a, e, i...)、长元音(ai, ee, ie...)和其他元音(er, or, oi...)等。
教师在教学前应拟定一个计划,决定这些字母的教学次序。一般按照先辅音后元音的顺序进行,因为学生有了汉语拼音的基础,学习辅音是较为容易的。Lloyd(1992)建议将字母音分为七组,即: 1.s, a, t, i, p, n 2.c/k, e, h, r, m, d 3.g, o, u, l, f, b 4.ai, j, oa, ie, ee, or 5.z, w, ng, v, little oo, long oo 6.y, x, ch, sh, voiced th, unvoiced th /θ/ 7.qu, ou, oi, ue, er, ar CCrreeaattiivvee
TTeeaacchhiinngg
PPrrooggrraamm
这种分组方式的优点是:在学完第一组字母音之后,就可进行单词拼读与拼写的练习,如at, is, pin, sat;也有利于区分一些发音容易混淆的字母,因为b和d、m和n 等都不在同一组中。
(二)拼读教学
当学生掌握了一组字母音后(看到一个字母,就能自然地读出来),就可以进行拼读教学了。拼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见词读音能力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流利地拼读单词,对其日后的阅读和口语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拼读应由两个音的拼读开始,如is, an,ti, sa等,然后再进行三个音的拼读操练,如sat, tap, sit, tip, sin, pin等,再慢慢过渡到多音节词的拼读。
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练习拼读的机会,教师可用已学的字母组成单词,制成海报,贴在教室的墙壁上,也可将单词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拼读。经过大量的拼读练习,学生见词读音的能力就能逐渐提高。
(三)书写教学
字母的书写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规范、整洁的书写习惯。书写教学的方法与平时的字母书写教学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四)拼写教学 CCrreeaattiivvee
TTeeaacchhiinngg
PPrrooggrraamm
利用自然拼读法来教学字母的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掌握通过其音形一致的规律去记忆单词的方法,而拼写教学就是指导学生了解如何把字母或字母组合的音转变成形。一旦学生掌握了此方法,记忆单词就变得容易多了。拼写教学一般可分为以下三个步骤: 1.听音。教师以先快后慢的语速说出一个单词,重复几次。目的是让学生听清单词中所含的音素。
2.辨音。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辨明并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素。如,第一个音素是什么?下一个音素是什么?最后一个音素是什么?……
3.写音。当学生能正确说出单词中含有的音素后,教师则开始指导学生把听到的音转变成形,写下来。
(五)阅读教学
由于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记忆力好,又有汉语拼音的正迁移作用,他们能够很快地掌握字母的发音,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将字母与发音的对应规律在有意义的情景中运用的话,就容易遗忘。此外,小学生长时间面对一些毫无意义的字母符号,学习的兴趣会慢慢地消退。因此,适时开展阅读教学很有必要。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阅读应从辨认单词开始,然后到句子阅读,再过渡到一些简易故事的阅读。例如,学了
后,就让学生整体认读单词apple;学完第一组字母(s, a, i, t, n, p)后,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读音来朗读 It is an apple.It is an ant.等句子,并利用图片或实物来导入句子的意义。此外,还可以编写一些押韵的句子,让学生朗读与阅读,例如:A dog is on a log.A big pig is in a bin.等。CCrreeaattiivvee
TTeeaacchhiinngg
PPrrooggrraamm
提高AO应用实例写质量的七个步骤 篇3
一、目前审计机关AO应用实例写存在地问题
(一)不同程度存在“手工操作计算机化”倾向
目前,基层审计机关面临一个较大问题是不少审计人员没有真正将A0软件应用起来,仍然沿袭传统的手工作业模式。即使审计项目要求必须在AO系统下运行,有些审计人员也是把传统手工完成之后的业务结果在计算机上进行再操作,如直接将在AO系统之外形成的审前调查记录、审计证据、审计底稿、审计报告等资料拷贝到A0系统内,用以应付检查考核,没有发挥AO软件自身所具有的这些基础性功能。
(二)总体应用水平仍停留在初级阶段
不少审计人员往往局限于使用AO提供的项目建立、数据采集、凭证查询等基本功能,而对于账表分析、数据分析、审计抽样、审计方法等功能触及不多,更谈不上熟练掌握应用,使得这些模块在系统内束之高阁,不能达到AO软件的应用要求。在审前调查环节,往往简化程序,对取回数据分析深度不够,对于从被审计单位采集的财务与业务数据,认为只要能导入到A0即可,不注重数据的总体分析与对比分析,重点把握不够,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数据更深入的分析能力不够,由此在审计报告上反映出的往往是老生常谈的普遍性问题,缺乏查出有分量的问题。
(三)与传统审计方法相脱节
Ao应用不仅是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审计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如何将传统的、成熟的、有效的审计思路转化成计算机审计方法。特别是在一些涉及财政、金融、社保等方面的大型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过多地强调运用计算机审计技术,而忽视了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有时难免会出现舍近求远、事与愿违的情形。
(四)忽视A0撰写流程的标准
忽视AO撰写流程的标准会导致高质量AO应用实例偏少,制约A0应用水平有效提升。目前,各级审计机关为强化和推广A0应用,提升审计人员AO应用水平,主要是通过AO应用实例和计算机审计方法评选工作进行推进。但部分审计人员的审计理念未能及时转变,仍习惯于传统审计方式,只擅长于对手工账簿的审计,尚未体验到计算机审计所带来的事半功倍效能,因而在AO应用上不够积极主动,为了应付检查考核而产生了“就实例而制作实例”的现象。A0应用实例撰写重数量轻质量,多而不精,大而不强。以宝鸡市局近两年优秀A0应用实例评选结果为例,累计征集A0应用实例百余篇,按照评审标准,能通过市级初审的不到四分之一,通过省级以上评审的更少。这足以说明优秀的AO应用实例毕竟属于“较少数”,许多上报的AO应用实例并不能实实在在起到提升AO应用水平的效果。
二、七个步骤层层递进,逐步提高AO应用实例写质量
(一)撰写好AO应用实例正文
实例正文要重点突出项目成果和审计思路,审计思路应分步描述。事项分步要科学合理,因果关系应详细描述。步骤实施应条理清楚,目的明确。建议采用E-R流程图形式表述审计思路,有助于直观表达,清晰易懂。数据分析过程中,sQL语句编写应尽可能简洁,复杂语句应简化处理,使语句层次化、条理化。可以将使用sQL语句检索出的查询结果利用饼状图、直方图等图表表达出来,易于理解和操作。
(二)根据AO应用实例正文制作PPT演示文稿
PPT演示文稿是高质量A0应用实例必不可少的要素,是展示AO应用成果的重要方式,AO应用实例正文中的项目成果和审计思路应在PPT演示文稿中得到突出体现,如图1所示。
(三)扫描审计文书等纸质资料制作成word或pdf格式的文件,并引入AO中
AO应用实例是审计人员使用AO开展的且当年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必须有正式的审计报告。审计人员应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移送处理书、审计通知等审计文书,扫描或拍照引入AO,以证明审计项目确实已经完成,并通过AO进行项目管理。
(四)正确编制审计事项
AO应用实例要求每一个问题或线索的发现过程,需对照审计事项数据字典标注所属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可以通过AO中的“项目管理一准备管理一审计事项管理”模块引入查出问题所对应的审计事项,为编制审计底稿做好准备,如图2所示。
(五)在AO中编制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并建立两者的关联
先制作审计证据,将用于支持审计底稿的证据资料引入AO,作为审计证据的附件,在编制好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制作审计底稿,注意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的关联性,审计底稿制作完成后应进行审核。
(六)生成并导出审计现场数据包和项目档案数据包审计现场数据包和项目档案数据包的归集必须完整,AO审计现场数据包应包含验证数据、成果性证明资料、审计方法、sQL语句等资料。完整的A0项目档案数据包至少应包括审计通知书、审计实施方案、审计底稿(必须关联审计证据)、审计报告。上述两个数据包归集后应利用AO阅读器检查资料是否丢失,要特别注意确保审计证据与审计底稿序列一致性。
(七)提供从OA下载的项目信息包、项目人员包及被审单位原始财务数据和AO电子数据账套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篇4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审、设、列、解、验、答
(一) 审:
读题。首先分析题目类型, 找出题中的基本量 (一般是三个) 、基本公式和变化过程, 分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关系, 把不常见的题型转化为常见题型来处理;然后根据题中给出的过程或状态 (一个或两个) 找出题目中的等量关系 (一个或两个) 。
经常使用的分析方法:图示法 (线段型或框架型) 或列表法。
(二) 设:
根据问题设出未知数, 注意把单位带正确。通常有直接设法或间接设法, 特殊的还可设辅助未知数。
(三) 列:
将等量关系中的每一个量都用题目中的已知数和设出的未知数表示出来 (列代数式) ,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注意方程两边数值单位相同, 意义相同。
(四) 解:
解方程 (解法因题而异) 。间接设的问题及有多个未知数的问题不要有遗漏, 紧扣题中所问的问题得出最终结果。
(五) 验:
检验解方程的结果是否是方程的解;将解出的结果带入题设的实际问题情境进行检验。
(六) 答:
根据题中所问写出回答, 要完整准确。
二、应用题的基本类型及应注意的知识点
(一) 行程问题:
基本量和基本公式:路程=速度×时间 (设甲速大于乙速) 。
1. 相遇问题:
(1) 同时不同地中的相等关系:甲所走路程+乙所走路程=甲乙之间的距离, 甲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时间。 (2) 不同时不同地中的相等关系:甲所走路程+乙所走路程=甲乙之间的距离, 甲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时间+乙先行走的时间。
2. 追及问题:
(1) 同时不同地中的相等关系:甲所走路程=乙所走路程+甲乙之间的距离, 甲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时间。 (2) 同地不同时中的相等关系:甲所走路程=乙所走路程, 甲行走的时间=乙行走的时间-乙先行走的时间。
3. 环形问题:
(1) 同向=追及, 相等关系:甲所走路程=乙所走路程+1圈的路程。 (2) 异向=相遇, 相等关系:甲所走路程+乙所走路程=1圈的路程。
4. 航行问题:
相等关系:顺水航行速度=静水中航行速度+水流速度, 逆水航行速度=静水中航行速度-水流速度。
(二) 工作量问题 (工作量未知或不可求) :
基本量和基本公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相等关系:甲的工作量+乙的工作量=甲乙合作的工作量, 甲的工作效率+乙的工作效率=甲乙合作的工作效率。
(三) 配比问题:
相等关系:设每一份为x, 则ax+bx+…=m。
(四) 溶液问题:
基本公式:溶液=溶质+溶剂, 溶液浓度=溶质/溶液
相等关系:甲溶液所含溶质+乙溶液所含溶质=甲乙混合溶液所含溶质, 甲溶液重量+乙溶液重量=甲乙混合溶液重量。
(五) 增长率问题:
相等关系:a (1±x) 2=m, a:基础数, x:增长率, n:时间, m:变化后量。
(六) 储蓄问题:
基本量和基本公式:本息和=本金+利息。
相等关系: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 (1-20%) 。
(七) 打折销售问题:
基本量和基本公式 (相等关系) :利润=销售价-成本, 利润率=利润÷成本。
(八) 和差倍分问题:
应用步骤 篇5
关键词:中职教育 市场营销 案例教学
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案例教学的实战性、启发性能够培养学生运用市场营销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之成为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热门教学方法。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案例教学的现状并不容乐观,应用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原因之一就是教师在应用案例教学法中,没有把握好选择案例的原则,在教学中应用案例不当。因此,把握选择案例的原则、应用好案例是在市场营销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案例选择的原则
恰当的案例选择是有效地进行案例教学的基础。教师在选择合适的案例时,要遵循的原则有:
1.针对性原则
市场营销学的内容极其广泛,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分销渠道的选择以及促销、服务等,都是该课程的内容。在每一章节里,阐述的内容又有主有次,主次分明,这就要求案例的选择一定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案例。
2.贴近性原则
由于中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因此对于平日生活中缺少接触的行业、企业及产品,同学们没有感性的认识,案例中所涉及的资料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分析起来不知如何下手。因此在案例的选择上要求所选案例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3.启发性原则
现在很多案例对企业所发生的情况及做法进行详尽描述,留给学生的思考余地不多。因此教师在选用这类案例时,要做适当的删减,留有余地,以供学生进行充分地分析与探讨,达到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4.真实性原则
真实而生动的案例,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因此,在选择案例时,要收集真实的、典型的案例来进行分析和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了解社会营销实践,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5.时效性原则
年代久远的案例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学生没有新鲜感,从而失去分析讨论的热情。在选择案例时,要选新近发生的、学生认知度较高的案例,以了解企业最新的市场营销动态,激起学生的兴趣,便于学生理解、分析,从而给他们有益的启示。
6.兼顾性原则
市场营销的案例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在选择案例时,兼顾国内、国外、外地、本地的案例,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不同大小、不同区域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状况。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案例教学过程一般包括以下环节:
1.课前准备
(1)教师的准备。教师准备充分与否是案例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做好以下的工作:
①案例选择:案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是保证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挑选案例时,要遵循前面所述的选择原则。选取的案例内容要跟教学知识点相吻合。
②案例分析:在上课前对所选的案例进行全面而详细的分析,将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一一列出,对其中的模糊资料做必要的补充,在此基础上理出分析的思路。
③课堂设计:在充分分析学生的情况和案例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预先设计,包括组织形式的设计和任务的设计。其中,组织形式的设计是确定课堂讨论是采用以个人还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任务的设计是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来设计任务。设计的任务包括讨论的过程中需要提出哪些问题、每个问题讨论多长时间、讨论到什么程度为止、若没有达到预设的讨论效果又该如何进行启发引导等等。
(2)学生的准备。课堂讨论前要求学生熟悉案例内容并查找相关的资料,进行必要的课前分析。
2.课堂组织
这个环节包括三个了阶段:
(1)案例的讨论。这是集中学生智能的阶段。学生经过必要的准备后,在课堂上对案例进行分析比较,表达自己的意见,陈述个人理由,再经全班集思广益,力求达成共识。
(2)集体交流。这是课堂教学的高潮,是学习体会的过程。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学生可做补充,或作辩论性的发言。当争论的程度很激烈时,教师要做好有效的引导。
(3)观点的陈述。这是概括与总结的阶段。教师要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将营销实践与营销原理进行有机结合,引发学生积极而大胆阐发自己的观点,对所学过的阶段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目的。
3.成绩考核
案例教学效果的好坏与学生的积极性密切相关,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课成绩评定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激励方式。
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以及陈述情况进行打分,以案例分析的能力为准则,按学生的表现打分,避免受平时印象的影响,并对课堂讨论情况进行考核。为了增强成绩评定的公正性,还可以选派學生代表和教师一起打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整个案例教学过程,达到提高各方面能力的目的。
4.总结评价
在案例课结束之前,教师要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使学生对案例研讨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激发其参加下一次案例分析研讨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逐步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
首先是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状况进行评价,既要充分肯定其优点,也要指出不足之处,要表扬发言积极的学生,鼓励不参加发言的学生增强信心,争取发言的机会。其次是对案例体现的营销原理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进行再次讲解,给出改进的建议,以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得到提高。
5.指导学生写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课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的技巧、进行辩论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创新能力、群体与人际协调技巧和沟通的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要让学生在个人分析及与他人讨论过程中,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学会如何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案例分析报告是对一次案例分析课后的结果和心得体会的全面总结,一方面可巩固讨论成果,另一方面在写案例分析报告的过程中不断反思、梳理、归纳、总结,对于学生概括总结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掌握营销案例分析的思路和解决营销问题的思维策略都有非常好的作用。
总之,教师在市场营销学的教学过程中,不应随意选择案例,而应遵行上述案例选择的原则,去选择适当的教学案例来讲解,通过案例的教学,使教与学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确保市场营销教学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武文珍.案例教学在中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1).
[2]姜贵红.市场营销案例教学法浅析.中外企业家,2008(3).
[3]李千本.市场营销教学中如何运用案例教学.文教资料,2006,(09).
(作者单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
浅谈柱下独立基础设计步骤及应用 篇6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我国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采用的最基础普遍的设计之一, 也是建筑框架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及建筑业的迅速崛起, 建筑框架设计问题也得到更多业内人士关注。框架结构是一种钢筋混凝土结构, 其由柱、梁组成, 这种结构侧向刚度小, 能进行更巧妙的平面布置, 可以满足很多大房间的建筑设计要求, 它的抗风能力及抗震能力均较好, 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民用建筑 (包括高层) 及工业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因其各种优势在建筑设计中享有重要地位, 而其设计的专业性及先进性又对设计人员要求很高, 不但需要他们对建筑结构类型有充分清晰地了解, 还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严谨的设计态度, 如果设计不当, 便会给后续的施工环节带来不便, 更重要的是会留下安全隐患, 所以提高建筑框架结构基础设计质量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框架结构基础设计是建筑框架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为了保证设计的科学合理, 保证设计的先进性, 相关的设计人员需要对基础的类型有清晰的了解, 然后在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正确的选型, 此外, 还需要对基础进行适当的分析, 对其中的条形基础设计等具体内容进行细化分析和选择。
1 独立基础的设计内容与步骤
1) 设计基础的结构型式、材料与平面布置;
2) 确定基础的埋置深度d;
3) 计算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 并经深度和宽度修正, 确定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4) 根据作用在基础顶面荷载F和深宽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计算基础的底面积;
5) 计算基础高度并确定剖面形状;
6) 若地基持力层下部存在软弱土层时, 则需验算软弱下卧层的承载力;
7)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乙级建筑物和部分丙级建筑物应计算地基的变形;
8) 验算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稳定性 (如有必要时) ;
9) 基础细部结构和构造设计;
10) 绘制基础施工图。
若在1) ~7) 步骤中不满足要求, 可以加大基础宽度b或加大基础埋置深度d等措施。
2 地基基础设计基本规定
2.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地基基础设计可以划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 具体情况见表1。
2.2 地基计算的规定
1) 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 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应该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表2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
4) 对于受水平荷载的高耸结构、高层建筑、挡土墙及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 当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现象时需进行抗浮验算。可不作地基变形计算的设计等级为丙级建筑物范圈见表2。
注: (1) 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 (b为基础底面宽度) , 独立基础下为1.5 b, 且厚度均不小于5 m的范围 (2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 (2) 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fak<130 k Pa的土层时, 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 应符合GB 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第7章的有关要求; (3) 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 (4) 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
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确定
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按载荷试验确定;
2) 根据地基土的抗剪强度指标, 按理论公式确定;
3) 应用地区建筑经验, 采取工程地质类比法确定。
当基础宽度大于3 m或埋置深度大于0.5 m时, 从载荷试验或其他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尚应按下式修正:
式中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 Pa;
f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 Pa;
ηb、ηd—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
γm—基底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 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k N/m3;
B—基础底面宽度, m;当宽度小于3 m按3 m取值, 大于6 m按6 m取值;
d—基础埋置深度, m。
4 柱下独立基础设计
4.1 基础底面尺寸的确认
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以下简称《设计规范》) 根据“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的基本原则, 按持力层的承载力特征值计算所需的基础底面尺寸。要求符合下式要求:
式中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k Pa;
pkmax—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 k Pa;
f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 Pa。
4.1.1 荷载作用下的基础
式中p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处的竖向力值, k Pa;
γG—基础及回填土的平均重度, 一般取20 k N/m3, 地下水位以下取10 k N/m3;
d—基础平均埋深, m;
A—基底面积, m2。
按上式计算出A后, 先选定b或l, 再计算另一边长, 使A=l×b, 一般取l/b=1.0~2.0。
必须指出, 在按上式计算A时, 需要先确定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但fa值又与基础底面尺寸A有关, 也即上式中的A与fa都是未知数, 因此, 可能要通过反复试算确定。计算时, 可先对地基承载力只进行深度修正, 计算fa值;然后按计算所得的A=l·b, 考虑是否需要进行宽度修正, 使得A、fa间相互协调一致。
4.1.2 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础
偏心荷载作用下的基底压力计算公式:
当偏心矩ek≥l/6时, 基础边缘的最大压力按下式计算:
式中Mk—相应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时, 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处的力矩值, k N;
W—基础底面的抵抗矩, m3;
ek—偏心矩, ek=Mk/ (Fk+Gk) , m;
l—力矩作用方向的矩形基础底面边长, m;
b———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矩形基础底面边长, m;
a—偏心荷载作用点至最大压力作用边缘的距离, m, a= (l/2) -ek。
偏心荷载作用下, 按下列步骤确定基础底面尺寸:
1) 先不考虑偏心, 按轴心荷载条件初步估算所需的基础底面积;
2) 根据偏心距的大小, 将基础底面积增大10%~40%, 并以适当比例选定基础长度和宽度, 即取基础宽度b为:
式中, n为基础的长宽比, n=l/b, 对矩形截面, 一般取n=1.2~2.0。
3) 由调整后的基础底面尺寸计算基底最大压力pkmax和最小压力pkmin, 并使其满足pk≤fa和pkmax≤1.2fa的要求。如不满足要求, 或压力过小, 地基承载力未能充分发挥, 应调整基础尺寸, 直至最后确定合适的基础底面尺寸。
通常, 基底的最小压力不宜出现负值, 即要求偏心距ek≤l/6, 但对于低压缩性土及短暂作用的荷载, 可适当放宽至ek≤l/4。
4.2 地基变形验算
《设计规范》按不同建筑物的地基变形特征要求,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即:
式中s—地基变形计算值, 为地基广义变形值, 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和局部倾斜等;
[s]—地基变形允许值。
对于因建筑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大及体形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 在砌体承重结构中应由局部倾斜控制;在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中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在多层、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中应由倾斜值控制。中心受压柱基础底板厚度的确定见图1。
4.3 基础高度的确定
基础高度由柱边抗冲切破坏的要求确定, 设计时先假设一个基础高度h, 然后再验算抗冲切能力。
中心荷载作用下:
式中βhp—受冲切承载力截面高度影响系数, 当h≤800mm时, βhp取1.0;当h≥1 200 mm时, βhp取0.9;其间按线性内插法取用;
ft—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 N/mm2;
h0—基础冲切破坏锥体的有效高度, m;
am—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计算长度, m;
at—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的上边长, 当计算柱与基础交接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 取柱宽;当计算基础变阶处的受冲切承载力时, 取上阶宽;
ab—冲切破坏锥体最不利一侧斜截面在基础底面积范围内的下边长;
pn—扣除基础自重及其上土重后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的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
Al—冲切验算时取用的部分基底面积;
8Fl—相应于荷载效应基本组合时作用在Al上的地基土净反力设计值。
偏心荷载作用下:与中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板厚度计算基本相同, 只需将公式Fl=pnAl中的pn用基础边缘处最大地基土单位面积净反力pn, max代替即可;
式中en, 0—净偏心距。
5 基础底板配筋
由于单独基础底板在地基净反力作用下, 在两个方向均发生弯曲, 所以两个方向都要配受力钢筋。钢筋面积按两个方向的最大弯矩分别计算。中心受压柱基础底板配筋计算见图2。
5.1 中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板配筋
图3中各种情况的最大弯矩计算公式:
(a) 柱边 (I-I截面) :
(b) 柱边 (Ⅱ-Ⅱ截面) :
(c) 阶梯高度变化处 (Ⅲ-Ⅲ截面) :
(d) 阶梯高度变化处 (Ⅳ-Ⅳ截面) :
根据以上所算截面弯矩及对应的基础有效高度h0, 按《设计规范》正截面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公式, 可以求出每边所需钢筋面积, 或按下式简化计算:
5.2 偏心荷载作用下基础底板配筋
6 现浇柱下独立基础构造要求
1) 基础边缘高度。锥形基础边缘高度一般不小于200 mm, 阶梯形基础每个台阶高度一般为300~500 mm。
2) 基底垫层。垫层厚度不宜小于70 mm, 垫层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为C10;常做100 mm厚C10素混凝土垫层, 每边各伸出基础100 mm。
3) 钢筋。底板受力钢筋直径不小于10 mm, 间距不大于200 mm, 也不宜小于100 mm;当基础的边长大于或等于2.5m时, 底板受力钢筋长度可减短10%, 并宜均匀交错布置。
4) 底板钢筋的保护层。当有垫层时不小于40 mm, 无垫层时不小于70 mm。
5) 混凝土。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应低于C20。
6) 基础插筋。现浇柱基础中应留出插筋, 插筋在柱内的纵向钢筋连接以优先采用焊接或机械连接的接头, 插筋在基础内应符合下列要求:
(1) 插筋的数量、直径、以及钢筋种类应与柱内的纵向受力钢筋相同。
(2) 插筋锚入基础的长度等应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3) 基础中插筋至少需分别在基础顶面下100 mm和插筋下端设置箍筋, 且间距不大于800 mm, 基础中箍筋直径与柱中同。
7 结论
地基基础设计是土木工程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根据上部结构条件 (建筑物的用途和安全等级、建筑布置、上部结构类型等) 和工程地质条件 (建筑场地、地基岩土和气候条件等) , 结合考虑其他方面的要求 (工期、施工条件、造价和节约资源等) , 合理选择地基基础方案, 因地制宜, 精心设计, 以确保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
[ID:001067]
参考文献
[1]赵明华.土力学与基础工程[M].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2]周景星.基础工程[M].2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3]吴培明.混凝土结构 (上) [M].2版.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4]GB50009-2001建筑结构荷载规范[S].
[5]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S].
英语语感阅读法的应用与实施步骤 篇7
2012年9月,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宝成教授及其教育团队的指导下, 我校参与了关于语感阅读的研究。笔者有幸带领高一英语教研组8名教师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子课题“英语语感阅读法指导下的实施步骤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 笔者带领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理论, 定期研讨教材,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有步骤地开展语感阅读与实施步骤的研究。
二、教师学习新课标理论与语感教学阅读的衔接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 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视野, 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形成健康的人生观, 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萨拉科 (Saracho) (1993) 指出:语言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不可分成拼字、阅读、写字等独立的部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和学生一起发展, 实行教学。学生在教学中是一个主动的角色, 并使教学对他们有意义。“有意义”就是真实语言的关键词。 语感阅读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基础教育的基本任务是素质教育,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英语素质教育的本质是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 英语学习要“以积累为本”。在语言学习基础阶段, 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是“语感阅读”。“语感阅读”强调以意义为核心, 整体输入, 整体盘活, 整体输出。以读为本, 拼读领先, 读听结合, 形成语感, 分级加量, 促说带写。
三、教研组制订语感教学探索实践的步骤
步骤一:自主选择教材,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使学生树立自信心
《典范英语》系列丛书来自英国本土, 语言鲜活纯正, 原汁原味, 由浅入深, 符合中国孩子学习英语的需求。其中每本书的故事中既有生动形象的插图, 又有对文中难点的注释, 饶有趣味。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的是《典范英语6》, 以其中的Captain Comet and the Purple Planet为例, 飞船、宇宙本身就是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 险遇、怪物, 又像电影一样直观, 学生读书更像是在看一部科幻片, 喜不自禁。
步骤二:更新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素养
2012年, 负责课题的教师来校对语感教学的成果进行了展示, 使我们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鼓舞。从此, 语感教学在我校全面开展。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去北京参加“中国基础英语素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学术交流研讨会”, 聆听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们的讲座。2013年9月, 作为学校课题组带头人, 笔者专门完成一堂阅读课 (个人操作) , 并进行小组商议、讨论, 讨论涉及对教材的细化解读等内容。最终, 课堂与研讨得到了专家、教师的高度赞赏。从不了解语感阅读, 到懂得如何细化教材, 最后把新课标与语感阅读进行有机融合, 我们的业务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步骤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1.课前预习,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 理解故事, 写阅读笔记
课前,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况及具体教学内容, 在每周五结束时给学生布置好周末的阅读任务 (即每周一本书) , 要求学生读三遍:第一遍, 通读文章, 不借助工具书, 对不认识的生词, 通过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测, 培养猜词能力;第二遍, 读一遍文章, 借助工具书查出生词, 并与第一遍读文章时猜测的词语意思进行对照;第三遍, 读文章, 写阅读笔记。 阅读笔记的内容包括生词、重点词组及读后感。生词和重点词组都要求注释, 标出页码, 找出在原文中的句子并模仿造句。生词需查出音标、词性, 词组要求不少于30个。以下是一名学生所做的Noisy Neighbours阅读笔记:
A. miser吝啬鬼 (P4)
原句:Mr. Flinch was a miser.
仿句:She always lends nothing to other stu- dents, so she is a miser.
B. get rid of除掉, 摆脱 (P12)
原句:That will get rid of them.
仿句:We don’t like him, but he likes to play with us. We want to get rid of him.
C. 读后感
This is an interesting story. Mr. Flinch is a miser. Carl is a mender. Poppy is a musician. Mr. Flinch can’t stand the noise from the two neigh- bours. He gives the money to the two neighbours to ask them to go away. Although they move their hous- es, Mr. Flinch should still bear the noise. It’s a fun ending.
(2) 选择喜欢的段落, 模仿语音语调, 进行课前演讲
每节课用3分钟的时间进行Daily Speech。内容可以选 《典范英语》中学过的段落。演讲结束后, 学生先给出评价, 教师再进行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非常喜欢演讲这一环节, 它不仅让他们巩固了原有知识, 而且让知识消化成为其内在素养。
2. 课堂设计焕发光彩
(1) 大声朗读, 练习语音语调, 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应针对不同年级制订不同的学习目标。七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大声朗读, 模仿朗读, 培养良好的语音语调, 使朗读变得绘声绘色。因此, 每节课上, 笔者都会设计让学生朗读文章的环节。通常情况下, 是在课前将朗读任务布置给学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选择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 让他们通过同学间的互相学习, 改正发音, 听读、模仿磁带, 以达到让每位学生都能分角色流利朗读的目标。这不仅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体会到了语言的魅力, 也能使学生主动参与,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培养其团队合作的精神。
(2) 讨论封面,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封面, 预测文章内容,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如:Princess Pip’s Holiday的封面展示的是一个骄傲的公主。于是, 很多学生都谈到了大家所熟悉的公主, 并猜测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傲慢公主的故事;部分学生则有不同的意见, 他们想到了戴安娜王妃, 那个富有爱心的王妃。这个环节在上课一开始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让他们有兴趣带着诸多的疑问去探索文章。
(3) 分析人物性格, 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语感阅读是以意义为核心, 整体输入、整体盘活的阅读方法。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避免了对词汇和语法现象的细化研读, 符合课程改革的重点任务要求: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通常, 学生会在课堂上找出反映人物性格的句子, 通过句子分析人物性格, 把握人物命运。 “性格决定命运”, 通过分析人物性格, 可以培养学生性格的自我完善与塑造能力。正所谓教书育人, 就是在教书的过程中孕育做人的道理 (陶行知2013) 。
(4) 角色扮演, 精彩纷呈
角色扮演活动的主题或素材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典范英语》集现实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操性于一体, 能刺激学生的表现欲和表演欲。例如, 针对Walrus joins in中众多的角色, 学生设计了一场精彩的舞台表演。剧中有憨厚的海象、北极熊……他们的表演总能获得阵阵掌声。表演过程中, 学生能正确、得体地运用英语交流, 可以使口语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为后续的语言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 以读促写
学生的词汇和口语表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时, 可以开始书面表达的训练, 主要包括读后感、故事缩写、故事续写、仿写等。随着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 竟潜移默化地促进了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实验前, 学生的写作水平只限于3~5句话, 如今, 水平较高的学生已经可以写出语段优美的文章来。
3. 课后复习, 阅读跟踪, 提高语言再现频次
为使学生养成课后复习的学习习惯, 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回家听并模仿录音半小时, 同时, 还制作了“郑州中学《典范英语》阅读家校联系卡”, 要求参加实验的学生如实记录阅读情况。
四、研究工作方案
包括已进行的研究工作情况和进度计划、中期成果, 如表1所示:
(一) 准备阶段 (2012年6月~9月)
1. 教师培训:对负责实施课题实验的教师进行培训, 如有可能, 应该派教师前往课题实验较成功的学校和年级进行学习考察。
2. 学生情况分析:开学初, 以测试的形式对即将全面开展语感阅读教育实验的高一年级全体学生进行英语学习情况摸底, 并分析学生之间、班级之间的差距。
3. 实验前材料准备:课题实验教师研究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站提供的备课资料, 准备各种必要材料, 如“英语阅读记录检查表”、阅读摘抄笔记本、听写记录本、教材《典范英语》。
(二) 实施阶段 (2012年9月~2015年7月)
1. 早读:结合课本内容与《典范英语》读物的内容, 高一年级以掌握英语拼读规律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突破口,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2. 课内精读:将每周三的校本课程时间设置为 《典范英语》的学习日, 课上学生听、读, 教师或个别学生讲解相结合。学生跟读1~2遍后, 自行大声朗读, 然后教师适当就材料中的重要信息点进行口头提问, 检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整体理解后, 教师可以给学生适当布置进一步学习的任务, 如摘抄重点词语、句子, 或者根据学生的不同英语水平要求学生完成缩写、改写、读后感等任务。教学分四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教师以掌握英语拼读规律作为英语学习的突破口, 听读结合, 让学生出声朗读, 奠定语感基础;第二阶段, 教师以分级的、简易的、 原汁原味的故事、小说为主, 满足学生心智发展的需要;第三阶段, 教师选用文学类作品, 回归语言教育的“人文”之本;第四阶段, 学生以自读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重视语言学习基础阶段基本功的训练。
3. 课外阅读:学生以自读为主, 教师指导为辅, 每天安排学生自读 (大声朗读) 10分钟, 并在“英语阅读记录检查表”上记录自己所读的内容及阅读时间。同时, 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 记录或标记重点词汇、短语、句子及段落。
4. 辅助活动:教师帮助设计各种活动对学生的阶段学习情况进行检测反馈, 使学生体验到进步的快乐, 以培养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学习积极性和持久性。如:英语海报设计、情景对话、分角色朗读及表演、书法比赛、词汇比赛等, 也可每月观赏一部根据阅读原著改编的英文电影。
五、教研工作成果
(一) 理论认识的提高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 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 从而具有终身学习必备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经过三年的努力, 全组8位英语教师在英语题目设置、试卷编排、教辅书选择, 甚至课堂活动等各个环节变得更加稳健, 并积极以语感教学理论为指导探求语言的本质和学习规律的问题;意识到英语教育是文化教育和人文教育, 不只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更加明确英语教育的目标是用英语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 而不只是单纯掌握一种交际工具。因此, 减少做题、测试的时间, 增加语感阅读的输入成为英语教师的共识。
课题组认为,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语感阅读教学理应成为推动英语教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理应得到所有高中学生与教师的高度重视。 高中英语语感阅读法指导下的实施步骤研究更能全面记录和跟踪整个研究和实施过程, 便于设定和调整不同时期的教学目标, 适时做出相互指导, 以全方位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 教学成果显著
该教研组在2015年圆满完成了本届高中教学任务。在学校招生状况不佳的状况下, 2015年高考全年级英语平均分达120分以上, 30余人140分以上, 整体成绩居全省第三, 创历史新高。
结束语
对语感阅读实施步骤的探究, 使学生知道了怎样学英语, 教师领悟了怎样教英语。学生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阅读量明显增加, 阅读速度也明显加快,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 写技能。大量原汁原味的文学作品帮助学生了解了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拓展了视野。
当然, 在实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难, 如:如何保证阅读时间和如何在课时紧的情况下统筹现行人教版教材和《典范英语》;实验班人数较多, 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难度大, 尤其是“学困生”;相匹配的教辅资源较少, 除了书、录音之外, 没有其他的教辅资源, 教师备课量大, 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摘要: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使每一位高中毕业生都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素养, 具备共同的语言能力基础, 从而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语感阅读”强调以意义为核心, 整体输入, 整体盘活, 整体输出;以读为本, 拼读领先, 读听结合, 形成语感, 分级加量, 促说带写。笔者以理论为基础, 从实践出发, 带领高中教研组深入学习理论, 定期研讨教材, 有步骤地开展语感阅读与实施步骤的研究。
关键词:语感阅读,实施步骤,高中教研
参考文献
应用步骤 篇8
在当下水利工程作业中, 水闸应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也说明底板位置是非常容易出现问题的, 为了避免其应用过程中的麻烦, 需要做好工程控制工作, 保证其整体问题的解决控制, 从而解决水闸工程的相关环节的危害, 保证水闸的良好设计, 提升其整体应用效益。为了实现这个工作环节, 需要落实好阀址的地形工作、地质条件应用工作、水文工作, 保证施工环节、管理环节等协调, 积极做好相关布置应用, 提升水库除险加固的效益, 完善水闸的设计应用环节。
为了提升水库除险加固水闸设计的效益, 进行混凝土生产系统的健全是必要的, 这需要做好保养环节、校核环节, 保证计量准确性的控制, 更好的进行材料的配合比分析, 将其允许偏差控制在有效范围内, 保证混合料、砂石、外加剂等的良好应用, 保证自动计量系统的良好控制, 这里可以进行减水剂的应用, 可以利用天平进行每盘料的用量分析。这也需要针对现场的工地试验室应用, 做好混凝土施工配料单的应用工作, 保证机械搅拌过程中的投料顺序控制。这需要做好碎石、水泥、减水剂、粉煤灰等的控制环节, 保证混凝土搅拌时间的控制, 实现水库除险加固水闸的良好设计应用。
为了提升水库除险加固效益, 进行坍落度及其拌和物温度的控制是必要的, 这需要进行混凝土拌和质量的分析, 避免出现生料的输送工作, 从而提升混凝土的整体浇筑质量, 这涉及到长久的底板混凝土配料控制环节。在实际工作中, 底板的混凝土仓面是比较大的, 其混凝土的用量是比较大的, 在这个环节中, 我们可以进行混凝土输送泵的应用, 保证混凝土的良好泵送。在泵管安装过程中, 要避免直接进行钢筋、模板、预埋件等的安装。这里可以进行钢管的支架固定控制, 避免其出现漏气漏浆液等情况。
通过对混凝土浇筑方案的优化, 更有利于满足当下前场工作环节、后场工作环节等的控制, 这就需要引起相关管理人员的重视, 保证混凝土浇筑速度的控制, 从而保证拆布管时间的控制, 避免出现混凝土应用过程中的浇筑情况, 保证其整体的连续性及其有序性。这需要安排相关人员进行混凝土的入仓温度控制环节, 保证试压块组数的有效留置。这也需要进行混凝土浇筑方案的优化, 保证其仓库内不存在模板、钢筋、杂物等, 要保证相关工作的良好开展, 积极做好质量的自检验工作。
在上述工作环节中, 进行现场监理验收效益的提升是必要的, 从而满足当下浇筑工作的需要。这就需要做好底板的浇筑准备工作, 进行施工区域的良好划分, 保证混凝土浇筑效益的提升。这就需要混凝土进行厚度、顺序、方向分层等的分析, 保证上下层混凝土浇筑间歇时间的控制, 保证斜面分层工作的良好开展。
2 水闸底板混凝土及其相关模式的优化
通过对水闸底板混凝土及其相关环节的优化, 更有利于提升混凝土的应用效益, 这又归结到混凝土底板结构的应用环节, 在其底板结构应用环节中, 一般可以允许小型、小数量裂缝的出现, 但是需要针对其宽度进行一定的限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国家及其地区针对不同环境下的混凝土建筑物的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在实践过程中, 我们需要按照相关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进行施工, 进行裂缝宽度的控制, 保证裂缝问题的限制及其解决, 保证变形变化约束应力的分析, 保证结构的变形控制。
在一般情况下, 一定程度的温差及其长度是不会进行约束力的产生, 这里涉及到结构的自由变形控制要素。但是从客观上来说, 全自由的理想状态不容易做到, 我们可以进行约束的控制, 进行大部分变形的释放, 保证其较低的约束应力分析。如果结构整体处于全约束的状态, 要保证其结构材料的良好抗拉强度及其极限拉伸性。
通过对限制性原则的应用, 更有利于进行强度的储备, 这里也要遵循相关的允许原则, 保证其充分的变形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混凝土建筑物一般不会出现裂缝, 为了避免裂缝的出现。我们需要做好材料应用、设计环节、施工环节、维护环节等的协调, 保证其水工结构工程体系的健全, 实现其内部各个环节的协调。
受到水泥及其水化作用的影响, 进行大量水化热的产生, 在一定时间内, 会进行热量的释放。如果混凝土达到其标准的温度, 其热量就会散发, 从而出现降温的情况, 从而导致其与环境温度的相同性。一般情况上来说, 热量传递更容易进行内部积存, 从而导致了内外温度的差异性。升温完毕之后, 就会出现相关的散热情况。但是由于混凝土散热条件的差异性, 外部混凝土具备更高的应用效益, 其能够进行外界环境的有效接触, 也就是具备良好的散热条件, 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散热。由于其内部混凝土的散热条件比较差, 容易导致内外混凝土温度的差异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 外部混凝土拉应力超过其极限拉应力, 裂缝就会产生。裂缝的产生初期是非常细的, 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 就会不断的加深, 可能最后会出现贯穿的情况, 这里需要考虑到混凝土水土化作用, 需要考虑到运行环境温度的变化情况。从而有效针对寒潮袭击、表面温度的降低情况、裂缝的发展情况, 从而实现内外温差的有效控制, 满足混凝土实际工作的应用需要。
受到混凝土内部水分的影响, 即使是少部分的水也能够满足水泥水化的需要, 可能少部分会出现分泌流失情况, 但是很多的水分都在振捣完毕后蒸发掉。随着水泥的凝结、硬化, 混凝土的水分就会出现散失情况, 从而导致混凝土体积缩小,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干缩。由于混凝土水分的蒸发及其含湿量的不均匀性的分布, 湿度变化梯度是不断出现的。
在表面混凝土的分析过程中, 我们需要考虑到表层混凝土的水分蒸发情况, 从而实现表层混凝土收缩程度的分析, 更有利于进行其变形控制, 虽然其变形容易受到内部混凝土的限制, 其表层混凝土也容易产生拉应力, 这就导致其表层混凝土拉应力的不断加大, 从而产生干缩裂缝的情况。在干缩影响因素的分析过程中, 需要进行混凝土配合比及其组成情况的分析。需要考虑到水泥的用量情况, 进行其水灰比的控制, 进行其干缩性的控制, 保证混凝土干缩情况的减小, 提升混凝土养护及其环境的应用效益。虽然其量值不大, 但如果同其他收缩叠加在一起, 就会使表面拉应力增大。像水闸底板这样的断面尺寸很大, 必须解决水化热问题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 必须考虑自生收缩参与温度收缩等影响。
受到材料化学成分及其水灰比的影响, 混凝土自身体积收缩会受到影响, 这里需要考虑到水灰比的变化情况, 更好的进行自生收缩影响的分析, 进行水灰比的分析, 实现其自生收缩及其干缩比的协调性。水闸底板混凝土产生问题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是各种因素并不是互相独立的。在文章中, 我们可以看到, 有时要减小一种原因的不利影响, 却会增加另一种因素的不利影响。
3 结束语
在混凝土的应用过程中, 不同程度的化学反应会导致其体积的变形情况。这涉及到膨胀型自生体积变形的预压应力的变化情况, 为了保证混凝土的防裂性, 需要进行收缩性自生体积变形的控制情况, 从而进行其表面拉应力的控制。
摘要:为了适应当下水库工作的需要, 进行除险加固设计体系的健全是必要的, 这就需要落实好水闸的加固设计工作, 积极做好相关的设计应用工作, 针对水闸的重点部位进行分析, 比如做好底板、闸墩等环节混凝土控制工作, 实现其整体效益的提升。这就需要进行底板部位的常见问题分析, 保证混凝土质量的良好控制, 提升其整体应用效益。
应用步骤 篇9
关键词:平行语料库,翻译批评,文本分析
自从英国学者Mona Baker首次将语料库研究方法引入到翻译研究中来, 语料库翻译研究已经走过近30年的历程, 并且在翻译批评活动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往的翻译批评活动, "除了翻译标准不统一, 或者说, 对翻译标准理解的不一致, 翻译批评方法显得软弱无力, 缺乏科学的批评原则和整体评论的良好风气" (杜承南, 文军1994:774) 。而语料库的应用, 为翻译批评提供客观的事实依据, 其科学的数量统计和分析更是成为翻译批评活动的真实理据, 避免了主观臆断, 因此, 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
目前, 供翻译批评研究者使用的语料库有多种类型, 根据语种的类型, 有单语语料库 (monolingual corpus) 、双语语料库 (bilingual corpus) 及多语语料库 (multilingual corpus) 。根据语料库的功能划分, 有类比语料库 (comparable corpus) 以平行语料库 (parallel corpus) 等。类比语料库多用于语言对比研究, 而平行语料库多用于机器翻译、双语词典编撰等用途。平行语料库, 或者称为对应语料库或双语对应语料库, 是“由原文文本及其平行对应的译语文本构成的双语语料库, 其双语对应程度可有词级、句级和段级几种” (王克非2004:6) 。对于翻译批评而言, 平行语料库由于既涉及原文又涉及译文并且能够体现某种对应关系, 因此在翻译批评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从适用于翻译批评研究的平行语料库的建库开始, 介绍用平行语料库进行翻译批评研究的每个环节, 并举例说明平行语料库在翻译批评研究中的应用, 文中的研究例证均来自于对中国经典《论语》三个英译本的语料分析。
1 适用于翻译批评研究的平行语料库建库步骤
语料库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机读语料库由美国的语言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合作建成, 称为布朗语料库 (Brown Corpus) 。语料库用于翻译研究则由英国学者Mona Baker首创, 她于1995年在曼彻斯特大学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翻译英语语料库 (Translational English Corpus, TEC) , 研发了多种语料处理的半自动化软件。翻译语料库用于翻译批评, "在西方翻译领域, 对探讨翻译文本的性质、译者的个人风格、源语对目的语 (英语) 句型的影响、源语对文本类型的影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罗选民, 2005:12)
在从事翻译批评研究, 对译文进行分析时, 平行语料库是较为可行的研究手段, 建立平行语料库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1 确立研究目的
翻译平行语料库的设计和建库都以解决某个翻译研究问题为前提, 具体而言, 研究目的分为以下几种:翻译语言对比研究、译者风格研究、源语文本特征研究、目的语特征研究等等。研究目的的确立有助于选择适用的语料, 采用合适的文本处理方法。
1.2 搜集平行语料
用于翻译批评的平行语料, 其来源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译本的全译文, 一种是译本的译文抽样选择。译本的选择往往需要注意译者、译文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当无法实现全译本的搜集时, 往往对译文进行随机抽样, 或者根据研究目的进行人工抽样。例如, 选择译本中的部分典型章节, 或者把译本分为多个部分, 从每个部分分层抽样。此外, 还可以按照译文的内容和特征, 结合所研究的翻译问题进行选择。抽样的方法必须前后连贯, 在多个译本中使用一致的抽样方法, 这样才能保证平行语料的可对比性和客观性。
1.3 平行语料电子化
语料的电子化主要有三种方式:1) 人工电脑键盘输入;2) 人工扫描输入;3) 网络数据库电子文本采集。第一种方式为耗时最长, 效率最低的语料电子化手段, 常见于罕见的孤本和绝版的译文文本, 由于文本数量极少, 且传播不广, 只能依靠文本的拥有者和使用者进行手动输入。人工扫描输入常常被图书馆、档案馆以及从事翻译研究的个人使用, 将文本进行人工扫描后, 使用计算机光学字符识别软件, 例如OCR软件等进行电脑识别, 经过人工校正后成为可用的电子文本。第三种电子化方式则是使用互联网上已经存在的电子文本库, 通过搜索引擎的使用, 检索互联网网页, 然后进行文本的下载, 例如, 当前全世界知名的开放电子文本库有古腾堡文本库计划 (Project Gutenberg) , 翻译批评研究者可以通过该文本库找到可用的译本资源。
1.4 平行语料预编辑
原始的语料经过预编辑之后才能成为成熟语料。预编辑通常分为三个步骤:1) 文本的去噪, 2) 文本的分词处理, 3) 文本的对齐处理。文本的去噪指的是将文本进行纯文本化处理, 通常的做法是将已经电子化的存在于Microsoft Word文档中的语料存放至以“Unicode”编码的TXT文档中, 去除掉原始文本所含有的冗余格式及非文本内容, 例如图片、图标等等。经过了格式转换和人工编辑校对之后, 便生成TXT格式的语料库纯文本。文本的分词处理分为中文分词处理和英文分词处理两类。中文分词软件通常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中科院ICTCLAS分词软件, 该软件有科学中文分词算法。此外, 开源的中文分词软件还有IKAnalyzer、中英文分词组件盘古分词软件、庖丁中文分词库等等。相对于中文文分词而言, 英语分词的方式比较简单, 常用的英语分词软件有Wordsmith, Lucene分词软件、西文字符词汇分词器Simple Analyzer, 使用空格作为间隔符的词汇分割器Whitespace Analyzer等等。平行语料的文本内容对齐, 分为篇章对齐、段洛对齐、句与句对齐和词对齐, 操作方式有人工对齐和软件对齐两种方式, 可用的对齐软件有Trados的Win Align插件, 雅信软件的对齐工具, 以及学人翻译软件的双语对齐插件。
1.5 平行语料标注
语料的标注 (annotation) , 也称为语料赋码, 即为语料添加注释或类码的相关信息。语料标注的方式分为两种, 一种为词类赋码 (tagging) , 另一种为句法标注 (parsing) 。前者对文本中所有词形赋予相应的词类码, 即语法码。后者则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句子进行句法分析和标注。
通常, 语料的标注由软件进行。中文语料标注常常参考“国家语委语料库”, 该语料库是以句的形式构成, 包括词, 词性信息语料库。研究中广泛使用的英语标注系统为COCOA系统和TEI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 标注系统。COCOA标注的优点在于通过软件标注设置 (tag settings) , 显示时可隐藏标注 (Suppress Tags) (谢家成, 2004:46) TEI (Text Encoding Initiative) 被认为 (Mc Enery&Wilson, 1996) 最能反映当前语料库语言学家致力于建立更具形式化的机读语篇信息编码国际标准的动向。 (崔刚, 盛永梅, 2000:90)
2 翻译批评平行语料库的应用
适用于翻译批评研究的翻译平行语料库, 通常被用于考察译者风格特征、源语风格特征、目的语风格特征、译文与原文语言对比、同一源语文本在不同译者的目的语译文中的处理和呈现方式等等。所研究的参数有词汇密度、词频、句子长度、搭配模式、特定词汇的使用以及词汇、句型出现频率等等。这种多个层次、多种维度的考察, 有助于理解译者的认知、翻译策略和风格选择、社会文化价值等翻译的宏观问题。以下以《论语》译本的三个平行语料为例进行考察:
2.1 平均句长 (sentence length)
基于风格特征明显的源语文本, 翻译批评的平行目的语文本分析大致可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词汇、句法结构和篇章结构。在此仅以句法层次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句子长度为例, 《论语》中三个译本的句法长度分别为:
从上表可以发现, 英国汉学家韦利译本的平均句长最低 (14.61) , 辜鸿铭的译本平均句长居于三者之首 (33.94) 。“句长标准差”通常反映不同长度句子在整个语篇中的分布特征, 标准差越大, 说明句子长度的变化越大。三个译本中, 韦利的译本句长标准差最低, 说明相比较于理雅各和辜鸿铭的英译本, 韦利译本使用了大量的简单句和短句, 而辜鸿铭译本使用了大量的长句和复杂句。
2.2 关键词分析 (key word)
平行语料库的检索分析中有一个重要的参数称之为Keyword, 关键词的分析是为了将语料进行对比, 从而发现在译本中词汇的分布特征:1) 词汇的使用频率, 哪些词汇的出现频率较高, 哪些词汇的出现频率较低。2) 词频的分布差异是否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征和意义?3) 词汇的关键性 (keyness) 属性是否明显等等。
3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建立适用于翻译批评研究的平行语料库的建库步骤和及其相关应用。使用语料库从事翻译批评研究, 其优势在于帮助研究者客观地把握原著的风格, 对译者风格进行科学分析, 对原文、译文的进行全面对比。此外, 语料库研究能够捕捉到语言风格的特征的细节、语言习惯的偏离和非常规化特点。由于其系统的量化统计, 其事实依据助力于语言特征的发现、描述、分析、类比和阐释, 使翻译批评行为基于客观的科学分析, 避免主管的臆想和推测。
然而, 翻译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批评研究应用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例如, 在无法实现在语音层面对于源语、目的语的语言节奏进行探索分析;翻译平行语料库在语法结构的细化分析和篇章叙事结构的分析上, 还存在空缺和不足。此外, 单独的量化分析还必须和质性分析相互配合, 正如著名学者廖七一先生所指出的:“我们不能让语料库的优越性挡住了眼睛, 看不见在翻译研究中, 特别是在文学翻译研究中, 质的分析往往比数量的分析更加重要” (廖七一2000:384) 。因此, 解决这些问题, 对于促进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批评研究, 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Newmark P.A Text 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Prentice Hall, 1988:184.
[2]崔刚, 盛永梅语料库中语料的标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15 (1) :90
[3]杜承南, 文军.中国当代翻译百论[C].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774.
[4]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346
[5]廖七一.语料库与翻译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 (9) :380-384.
[6]罗选民, 董娜, 黎土旺.语料库与翻译研究——兼评Maeve Olo-han的《翻译研究语料库入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 (12) :52
[7]王克非.双语对应语料库研制与应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4:6.
谢娜:思考的步骤 篇10
摄影_徐红斌
咨询公司的顾问们常常得在第一天接触到客户的问题时,就被上司要求提出“首日答案”(Day
1 Answer)。出于本能地,顾问们心中难免会浮出“我怎么会知道”,但往往就在实践压力的压迫下,他们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将事物抽丝剥茧、再合并整合,加上团队的脑力激荡,最终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初步假设及方向。 解决问题当然不能“拍脑袋想法”,但是如果说顾问可以在“第一天就提出答案”,那决不是因为他们很神,而是在工作的要求及锻炼之下,他们早已练就透过一套有系统的方法和步骤,运用科学方法和逻辑思考,导出合理的结论。
一个暗藏玄机的农药故事谢娜说起话来很慢,我怀疑如果录音的话,一倍速的快进速度都可以听清,但是她没有一个字有水分,严丝合缝,层次分明,速记起来应该也是苦差。时间过那么久,她仍然能把当年在咨询公司接手的农药产品项目每一个细节回忆得如此清楚,我想除了她的智慧之外,就在于那些隐约在其中,帮助她统领全局的逻辑步骤。
Step1:界定问题problem
definition每当你得到一个问题,首先应该厘清的就是问题的范畴和脉络:这是一个普遍性问题,还是只是一次特殊发生的事件?我必须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我服务的对象是谁?对方的需求是什么?有什么特殊的考量或限制?我要在什么期限内得到答案?
当时,那家世界著名农药集团在中国市场非但没有像预想的那样销路节节上扬,反而市场份额和销售额连年停滞不前,一些产品还遭到了淘汰。集团希望需要的是一个基于“战略调整”的解决方案。
Step2:建立问题的架构problem
structuring构架听起来唬人,但实际就像小时候我们给课文分段一样。只不过今天我们要分解的内容更加复杂。不过无论有多复杂,尝试运用结构化的表图,将之拆解成一系列清晰、全面且易于操作的子议题,就可以一目了然。 通常产品问题分为上下游:生产和销售,谢娜决定从这两个部分入手。以产品为例,谢娜就按农药产品自然种类做了第一个分层,然后依次根据庄稼类别、疾病种类又分了两层。“现在我们就拥有一个庞大又完整的农药产品map啦!市面上所有的农药产品都可以涵盖其中。”继而,谢娜就可以把集团所有的产品,包括未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产品和正在研发的产品填进图表并一一注明它们的产量、销售情况,配上颜色或符号,“于是,这家公司的产品处在市场的什么位置立刻一目了然。”
看到这里,你就已经掌握了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彼此独立,互无遗漏)分析原则——没错!谢娜采用的实际就是这种金字塔型分类架构。也就是说,对一个重大的议题能够做到不重叠、不遗漏地分类,借此有效把握问题的核心和解决方法。通过MECE原则可将议题从上到下分类整理。然后再由下往上根据资料找出证据、导出结论,把结论当成寻找下一个证据的资料,最终找到金字塔顶端的唯一石头——结论。
Step 3:排定有限顺序
prioritization时间和资源总是有限,于是排定议题的优先顺序有利于找到问题的重点,也避免自己被误导。 在分析渠道方面的议题时,谢娜采取了另外一种方法:反证。但是在假设反证的关键点时,她在农药集团内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问部门管理者们“你觉得渠道推广的问题出在哪里?”然后把想法归纳整理,按照重要性排序,得出最有可能出现问题的几个方面。(图表箭头上所示)
Step4:议题分析 issue analysis
然而,要让假设变成结论,必须找到支持假设成立或不成立的真实资料。除了内部报告、产业报告、统计资料之外,“深入现场”几乎成了各个行业共同的工作法则。谢娜分别为批发商和零售商设置了不同的问卷,并对购买农药的农民做深入调查。“我们每天都会总结当天的结果和数据,然后对第二天的调查问卷做出细微调整,加进去新的问题或去掉某些不相关的问题。”最后,根据实际情况,谢娜调整了他们的假设。(图中箭头两侧即为调整前后对照)
Step5:汇整synthesis
“做咨询工作,很多时候就是不停地假设,然后证实,再假设,重新证实,最后得出结论。”
但是得出结论的这个汇整过程不是摘要。例如,从“我弄丢钥匙”、“我的护照不是放在我认为的那个地方”、“我晚了两个月报税”等事实,我们可以摘要出“我搞丢了钥匙和护照,而且晚报税”,但是汇整之后则可能得出“我很懒散”的答案。 谢娜当时得出的答案是简单的,但是这是在思路正确,逻辑清楚条件下的简单,这样的简单,才会对你的生活产生支点般的威力。
打动人心,用对方能理解的顺序VC有个不成文的习惯——15分钟即可决定有没有深入的机会。“投与不投,15分钟已经足够。”
想到我和张帆的会面,我提出了对那天的一些反思,希望和谢娜交流,“是否打动人心的要点,不是自己想要说的顺序,而是对方能理解的顺序。”谢娜干脆地说:“完全同意。”
她希望看到言简意赅的项目领袖,却时常会遇到爱讲故事的人。“从他为什么要做这个事情开始,是什么激发了他,他打算怎样做,为什么这样的模式能够成功……没错,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这是创业者的逻辑。但对于VC来说,最想要得到的信息就是:你做的是什么、怎么做的、已经做到了什么地步、接下去将如何继续……”表达的清晰,说明他们思考的深入,也说明实现赢利模式的可能性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