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识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探讨

关键词: 赞赏 赏识 心理学家 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赏识教育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对学生的进步和成功予以重视和赞赏的教育。体育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健康、和谐地发展为目的, 因此,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就需要尽量用赏识、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给予鼓励, 而少用或慎用批评、责备的方式。以往的体育教学只重视了对学生的优点、成功的欣赏和鼓励, 而对于学生的差距是批评多于鼓励, 从而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厌学、逃课, 这对于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来说, 更是一种不断丧失自信的过程。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特点采取赏识、激励的教育方式, 以发挥学生的体育潜能。

1 赏识教育的主体及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的必要性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下, 由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技术和技能, 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关运动的技术、技能, 并不断地增强体质, 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过程。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 基本处于青年中期, 身心处于不断发展和完善之中, 在身体体能、运动技能和心智能力上有较大的潜力, 但是因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儿童、少年时期体育教学的不同情况的影响, 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运动能力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普通高校学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第一, 身体条件较优越, 爱好体育运动。从小学至中学保持了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好, 反应能力、协调能力、模仿力较强, 在体育教学课上表现活跃, 成绩较为突出。第二, 身体条件和体能状况一般, 身体素质发展不均衡, 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和参加体育运动, 锻炼身体的自觉性、积极性稍差。第三, 身体条件和体质较差, 平日缺乏锻炼, 一般跑跳能力欠缺, 考试成绩不及格, 属于体育教学中的差生。赏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和手段, 对上述三类学生原则上都适用。第一类学生的心理状况可以分二种: (1) 体育教学课上学习积极性高, 练习自觉认真, 在学生群体中担当体育教学骨干, 体育教学成绩优异; (2) 自认为有较好的体质和体能上的优势, 满足目前现状, 练习不刻苦, 不想再发挥潜能, 体育教学成绩达到良好已感满足。第二类和第三类学生占学生群体中的大多数, 应是赏识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们中多数人由于体质、素质差, 在掌握技术、技能上存在困难。对于他们的微小进步和提高, 都要及时给予鼓励, 使它们克服自卑和怯儒心理, 不因为暂时不佳的体能和运动成绩而怀疑自己的能力, 动摇继续努力的信心, 在公开场合对他们所表现出不畏困难和敢于向困难挑战的勇气和进步, 更要给予表扬, 并引导学生给予鼓励, 用集体的力量去鼓舞他们, 使之感受到教师与集体的关心与期待, 从内心激发出自强不息的动力。对学生在体质、体能上表现出的暂时落后现象, 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调查研究, 找出形成的根源, 才能对症下药, 采取不同的方法去克服。学生体质和身体素质居中等或中下水平的占在校学生的绝大多数, 而这些学生极具可塑性和发展潜力。他们体质差的原因, 大多数是自小没有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健康意识淡漠, 由于长期缺乏体育运动的实践锻炼, 健康状况不良, 奔跑、跳跃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力量性都较差。有些中、小学或由于场地、师资原因, 或者是片面追求升学率,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不开设体育课, 这也是许多大学新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近几年来每况愈下, 令人担忧, 这已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对这些学生要多运用激励方法, 使他们认识到德、智、体、美应全面发展, 只有健康的身体才是学习的保证。具有强健的体魄和掌握了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 才是合格的人才。身体教育与文化教育是同等的, 二者缺一都是残缺不全的。

笔者多年在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 通过运用赏识教育,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第二和第三类学生身上效果更为明显, 不但进一步改善了师生关系, 密切了同学生的情感交流, 也鼓舞了他们在体育教学课程内外学习和锻炼的热情。许多学生比过去更珍惜在大学时代进行身体锻炼的美好的时光, 也增强了个人潜力的认识和信心。

2 赏识教育在体育教学中运用的方法

2.1 放大学生优点, 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抓住学生的“闪光点”, 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是赏识教育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 并且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 如:学生进行行进间上篮时, 由起初步法不正确, 到步法比较清晰、正确, 就是一个进步。这时, 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表扬:“不错, 很好, 进步很快啊, 再多加练习, 就一定做得比较协调!”这时, 学生就会很有信心和动力再去练习, 直到最后能够很好地完成规定动作。由此, 我深刻地体会到:教师赏识地评价和放大学生的优点可以使他们产生一种满意、快乐、积极的情绪, 从而可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不断取得更大的进步。

2.2 营造氛围, 增强学生自信心

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想一定能够实现的一种心态, 是我们人类心理活动中最为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自信心对人的一生的发展, 都起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 它能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 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对于每一位同学, 我们要擅于发现他们的优点, 使他们看到优点, 自信起来。因此,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更要注重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是他们不断彰显自己的长处。在教学中还要多给学生表扬, 并且鼓励大家向取得进步的同学学习, 使学生能够在自我赏识、他人赏识和赏识他人的教学氛围中, 逐渐增强自信心。

2.3 创设机会, 让学生体验成功

赏识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所体验的经历是成功次数较多的时候, 他们的自我意识, 自我约束力就比较强, 他们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并由此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人格他们的各种潜力就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在体育教学中, 课堂上很容易为学生创设表现自我的机会, 使他们能够在各种学习和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比如:举办课内篮球赛时, 把规则稍加更改, 规定技能差的同学一次投中得分比正常情况下高一分, 这样技能差的同学会容易体会到成功的感觉。另外, 在教学中也可以通过推选骨干、树立榜样, 让这些学生体验成功, 激励他们不断进取, 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树立了学习的典范, 从而促进学生体育成绩的共同提高。

摘要:“赏识教育”历来为中外教育家所推崇, 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领域的教育, 并收到了特殊的效果。通过赏识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提出了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赏识教育

参考文献

[1] 严俊辉.浅谈“赏识教育”[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9 (3) .

[2] 沈霞.赏识教育实践谈[J].青海教育, 2003 (1) .

[3] 体育学院、系教材编审委员会.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合作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试卷讲评课中的探索与运用 下一篇:“批”出思想“注”出灵魂——批注式阅读在高中语文阅读课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