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联网(精选十篇)
区域性联网 篇1
华三通信金融系统部技术总监闫军认为,对于实力稍弱的区域金融企业来说,实现“互联网+”的意义则更为实际和具体,就是如何能够继续保持上述流量的聚集能力,如何能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换句话说,就是更有效吸引更多储户的资金,然后提高这些资金的运营效率,用优秀的金融产品创造更多利润。那么区域型金融企业究竟应该从哪里入手来实现“互联网+”呢?对此,闫军指出,区域金融的“互联网+”之路与其他类型企业不尽相同,其着眼点会更加实际有效。围绕区域金融自身的特点,业务前端和系统后端平台两方面,都存在通过IT变革实现“互联网+”的空间。
抓住“移动”的关键
当你坐在银行营业厅里,使用银行提供的免费Wi Fi来打发排队时的无聊时间时,无形中对于银行服务的满意度也上升了一档。这只是银行互联网+的一个小小的部分。对于区域金融企业来说,貌不起眼的小小无线网络,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BAT们拥有大量的用户,而这恰恰是区域金融的短板。以往,银行往往通过增加网点、取款机数量,来尽可能地“触及”到自己的用户。在物理手段受限的情况下,增强用户体验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手段。在营业厅里为用户提供免费的无线网络,不仅能吸引用户的造访,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互联网+”的应用提供基础。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态势,更多的是借助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技术, 来开辟更多新的业务模式,所需要的流量也更多地体现在信息流、数据流层面。通过无线网络的触角,区域银行不仅可以推动用户更多使用手机银行等新型服务,更可以采集到更多用户的信息,以此来发掘更多的业务机会,从“金融+互联网”,进一步升级到“金融互联网+”的模式。
闫军表示,金融网点开通客户Wi Fi服务,最关键一点在于安全性。在接入大量移动终端的同时,必须做到良好的身份识别与终端准入控制,除了基础的有线无线一体化设备之外,华三通信BYOD解决方案中包括了强大的终端管理MDM、智能管理i MC等管理模块, 来保证银行有效地掌控Wi Fi网络。当客户访问营业厅无线网络时,系统会自动对终端进行识别和安全状态认证,并根据用户身份赋予其相应的访问权限,并记录用户的上网行为等各种数据,保存到系统供大数据应用使用。
针对本地中小企业的贷款是区域性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而在“互联网+”时代,区域金融企业可以借助O2O模式将这一业务优势进一步放大。 试想一下,当银行业务员去贷款企业进行实地核查时,直接可以通过手持移动终端完成各种书面表格,甚至在线审核通过放款,这会给客户带来多么“震撼”的服务体验!针对这一类应用,华三通信BYOD方案中内置了EAD终端准入控制、远程终端管理等功能,对接入系统的移动设备和人员加以甄别,在必要时甚至可以远程删除终端设备的所有数据,来确保移动接入的安全性。
解放IT的生产力
一方面,区域金融企业普遍存在人才资源的隐忧,在IT运维能力方面相对弱,另一方面,互联网+、大数据的潮流走势,势必要求银行的IT系统越来越庞大,应用更新速度越来越快,对IT资源的要求仿佛成了“无底洞”。
这些因素造成的“压力山大”该怎样解决?闫军认为,必须充分借助后台IT资源“云”化、提升IT资源利用效率等手段。在各种新的金融业务层出不穷时,显然不能按照以往上一个业务配一套系统资源的方式来进行, 云计算和虚拟化技术则可以根据业务需要,灵活分配资源,从而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业务部署速度。对区域金融企业来说,让IT后台系统更加智能化、自动化,将IT运维人员从繁琐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如何协助业务运营方面,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通过软件定义架构,华三通信的VCF虚拟融合架构解决方案,实现了应用在IT系统(服务器、存储、网络、终端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的协同部署,可以让金融企业的IT基础架构能实现向终端、网络、云的软件定义转型。同时华三通信统一基础架构系统系列产品UIS从全融合、全虚拟化、 全面管理等三方面入手,将计算、网络、存储三大类设备紧密集成,实现了软件定义IT基础设施资源。借助这些,金融企业能够很容易地搭建起所需要的云计算平台,让业务部署变得简单快速。
在日常IT运维方面,华三通信也能给区域金融企业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例如UIS系列产品中的UISM统一管理矩阵套件,可作为其IT基础架构管理的唯一入口,不仅做到新设备自助上线,应用的一键部署,而且实现真正的无状态数据中心。另外,i MC智能管理中心平台中各种丰富的管理模块,如BSM业务服务管理、APM应用管理等,也能帮助IT部门更好地满足相应业务经营需求。
闫军强调,安全性是金融行业云计算重中之重,华三通信已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安全”战略,即能够适应“互联网+”需求,根据应用来驱动安全,可以灵活的实施安全策略。通过采用NFV、SDN等技术,搭建起能够弹性扩展、按需分配的安全服务资源池,以安全即服务的方式提供各种安全能力,打造真正的“云安全”。
选择“成熟+领先”
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选择可靠的工具实在是太重要了。闫军特别指出,需要遵循的原则是将技术成熟度和技术领先性并重,而且缺一不可。尤其对于金融行业来说,这是保证业务稳定性的重要前提。
作为当前新IT基础设施领域的领导厂商,华三通信无论在SDN、虚拟化等各种云计算技术方面有着超前优势。 和业内一些厂商不同的是,华三通信已经将这些技术转换为成熟的解决方案, 并通过了许多用户的实际检验。
目前,在SDN商用道路上,华三通信是唯一能够提供从SDN设备、SDN控制器(Controller)、SDN业务编排、 SDN应用与SDN管理等全套SDN解决方案的厂商。而华三通信新推出的“万象盒”产品,集合了防火墙、负载均衡、IPS、AC控制器、路由器等诸多NFV功能,超全的网络功能虚拟化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 并能够植入第三方上层应用开发,为用户提供一个更加完整的解决方案。
王平用互联网思维改造区域传统媒体 篇2
2016年萧山日报社营业总收入2.97亿元,利润2950万元,超过了大多数地级市报纸。在中国报协主办的2016中国传媒融合发展年会暨第三届中国报业新媒体大会上发布的《中国报业新媒体影响力排行榜》中,位居中国县市级党报二十强榜单第一名。那么,萧山日报社是怎样做的呢?记者采访了该报社长、总编辑王平。
记者:为什么说传统媒体到了救亡图存的时刻?
王平:习近平指出“如果我们党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可能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同理,传统媒体人如果过不了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这一关,就过不了存活这一关。
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已经从传播、渠道层面过渡到产业链及整个价值链。从原来把互联网作为工具,到现在以互联网思维设计产品进而到运营新媒体,今天的传统媒体如果利益格局不打破,组织架构不调整,思维理念不重塑,体制机制不改革,就无法成功转型与转身,甚至就很有可能被市场无情淘汰。
记者:为什么说牺牲眼前利益,才能换取长远发展?
王平:传统媒体要学会自我割肉,牺牲眼前利益,进行真改革、真调整、真转型。从单位层面讲,敢于打破不适应的体制机制束缚,建立灵活的任务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的科学机制;从员工层面讲,大河有水小河满,要理解支持包容改革,树立不改革等死和必死、改革也许是找死,但更大程度是重生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换取长远发展。
记者:请您概括一下萧山日报社10年成功转型“秘籍”。
王平:萧山日报社10年转型探索,可从两个方面概括。新闻资讯方面是深耕主业,内化党性,即细分行业、细分用户、细分市场,细分群体、细分受众、细分服务,做到点对点分众化传播。
报业经营方面,以行业划分为落脚点,依托事业部及“一行业一公司”模式分散经营,平台化运营,立体化营销,做深做透服务,做大做强产业。
记者:互联网思维有哪些类别?
王平:我们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传统媒体,首先要吃透互联网思维精髓。我认为互联网思维主要有9种。一是用户思维,即得草根者得天下,兜售参与感,用户体验至上。二是简约思维,即少就是多,简约即是美。三是极致思维,即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服务即营销。四是迭代思维,即从小处着眼搞微创新,精益创业、快速迭代。五是流量思维,即免费是为了更好地收费,坚持到质变的临界点。六是社交思维,即社会化媒体――口碑营销,社会化网络――众包协议。七是大数据思维,即小企业也要有大数据,你的用户不是一类人而是每个人。八是平台思维,即打造多方共赢的生态圈,善用现有平台,让企业成为员工的平台。九是跨界思维,即携用户以令诸侯,用互联网思维大胆进行颠覆式创新。
记者:怎样理解互联网精神?
王平:萧山日报社是用互联网精神解决传统媒体的痛点,通过10年转型探索,5年媒体融合,才走到今天的。概括地讲,互联网精神的含义就是技术平台的穿越(Inter)?c平台使用者(网民)的结网(net)行为相结合。萧山日报互联网精神体现出以下特征:架构平台化、思维用户化、传播融合化、产业多元化、营销社群化、尝试合伙化、突破资本化、绩效层级化、制度革命化、管理项目化、发行党员化、电商生活化、未来数据化等。
记者:思维用户化的痛点和落点是什么?
王平:传统媒体的融合最终是人的融合,因此要有用户化的思维,要研究用户、分析用户、服务用户……我们要找准用户痛点,知道他最想做什么。媒体落点就是如何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这就是用户思维。两大用户是我们服务的重点,一是政府,服务要做得高大上;二是百姓,服务要做得细感深。
政府是我们最大的用户,书记市长是我们最核心的VIP用户。如果把书记市长当领导,媒体就是自上而下被动听话;如果把书记市长当用户,那么媒体就会自下而上主动服务。
记者:为什么说书记市长是传统媒体的VIP用户?
王平: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传统媒体要内化党性,站在党的立场,服务我们的用户。现在的挑战是,我们如何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要内化于心,从内心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党对主流媒体的良苦用心,一定是帮忙不添乱;要外化于行,新闻宣传中,要想在领导想之前,做在领导做之前,才能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这样做的理由是政府会给媒体资源支持、项目支持、政策支持、资金支持、话语支持、产业支持、信息支持,等等。
紧盯第一用户,解决VIP痛点,让书记市长满意,我们才能奠定第一基业。为政府机关量身打造定制式的服务,让他们有理由名正言顺支付给我们钱。比如,围绕G20杭州峰会,萧山日报社先后策划推出“G20萧山誓师”“G20倒计时100天,萧山故事”“G20倒计时30天,我们准备好了”“G20时间,萧山欢迎您”等四大系列专题报道,刊发特别报道专版130多个,内容实、角度新,视觉传达效果强烈,生动反映萧山区上下抢抓G20重大机遇,努力推进美丽萧山建设的新气象、新风貌,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当然,市委政府也非常满意。杭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翁卫军批示:萧山日报社围绕中心,服务G20峰会,创新力度大,值得表扬。
时任杭州市委常委、萧山区委书记俞东来批示:萧山日报社在宣传报道萧山抢抓G20机遇、建设三生融合美丽萧山上,作了很大的努力,成绩显著,望再接再厉。
记者:贵报是怎样运作“新闻服务+政府行动”的?
王平:“新闻服务+政府行动”是双叠加功能,依托的是萧山网络问政平台。这个平台是萧山日报社下属萧山网自主开发的网络问政平台,由萧山区政府办、区纪委、区委宣传部、萧山日报社等为主办单位,萧山网具体承办,萧山区102家镇街部门单位纳入“网络问政”对象。目的是百姓事,网上办,打造24小时网上不下班的政府。针对网民发帖事项,涉及部门24小时内受理,5个工作日内办结,满意率由网民打分。
记者:贵报对政府服务的大手笔是怎样体现的?
王平:《萧山日报》创新重大主题报道模式,在纸媒大篇幅刊登萧山的发展变化,为政府量身打造定制式服务,做到了“领导满意,群众喜欢”。
2016年推出《城市手册――蝶变萧山》;2015年推出十二五特刊《萧山这五年》;2014年推出特刊《萧山城市手册》;2013年推出特刊《萧山十大最美篇章》;2012年迎接十八大的特刊《十年跨越萧山骄傲》;2011年建党90周年特刊《开天辟地90年》,一叠90个版;2010年推出特刊《5年萧山精彩》;2009年推出献给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特刊《吾国吾家60年萧山记忆》《萧山日报创刊五十五周年纪念金刊》《萧山60个新农村样本》特刊;2008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型特刊《热土》、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特刊《品牌?山》;2004年《创刊五十周年纪念金刊》……这些大型系列主题报道大版面宣传、大手笔报道、大力度引导,取得了规模化、立体化、全景化传播效果。
记者:贵报是怎样打造“新闻发生地就是新闻生产地”的融合新闻工程的?
王平:打造融合新闻工程,就是要实现“新闻的发生地就是新闻的生产地”的目的,这样才能全面实现立体式、矩阵式、滚动式的发布模式。
萧山日报社建立了全媒体中央控制室,并给全体记者每人配备了一台移动采编工具iPhone6手机,内置移动采编工具:上传稿件、上传图片、传视音频、本地稿库、大样监控系统设置等应用软件。“新闻的发生地就是新闻的生产地”媒体融合新闻工程建设,包含两个方面:一是采集工作发生新变化,记者工作从过去单一劳动到现在的多工种劳动,包括图片、一句话新闻、140字左右简讯、草根视频、报纸内容等都得做;二是发布工作出现新变化,编辑工作从过去单一报纸内容产品到现在的融媒体内容产品发布,依次为首席内容官(采集中心值班主任)、信息集成专员(全媒体首席编辑)、信息专员(各媒体编辑)、首席运营官(发布中心值班主任)、值班总编(值班编委)等编辑流程。
打造融合工程,用户在哪里,阵地就在哪里,媒体就要覆盖到哪里。新媒体即为新阵地,新阵地即是新市场。今天抢占舆论制高点,明天才能成为市场赢利点。
记者:《萧山日报》成功进行了两次全面改革,形成“五大传媒”“九大端口”传媒产业群,请您介绍一下改革历程。
王平:《萧山日报》创刊于1954年,隶属于杭州日报报业集团,是一张服务于萧山本土的县市区域报,致力于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县(市)区域现代传媒集群。秉承“新闻创造价值、价值支撑产业、产业反哺新闻”的理念,自2011年起,萧山日报社实施从单一纸媒向全媒体、传统报业向现代文化传媒企业的战略转型。2014年6月和2016年12月,围绕媒体的融合发展,从机构、流程、制度、评优等方面进行了两次全面改革。目前,已经形成以纸质媒体、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户外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五大传媒”为主体,《萧山日报》、萧山网、手机报、移动终端App、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城市电视、户外阅报栏、“萧山发布”(政务微博)等“九大端口”为发布平台的传媒产业群。同时构建起以教育培训、投资理财、居家养老、商贸连锁、物流配送、户外广告等相关产业为支撑的多元产业格局和全媒体经营格局,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6年萧山日报社营业总收入2.97亿元,利润2950万元。
记者:《萧山日报》有明确的、与众不同的媒体定位和目标人群定位。基于清晰的定位,贵报搞了一系列传媒营销活动。
王平:是的。《萧山日报》的媒体定位主流、权威、深度;《萧山日报》的目标人群为党政干部、高级白领、30岁以上的普通市民读者。《萧山日报》连续举办两届全媒体营销推广“至美女性”评选活动。这项活动由萧山区妇联、萧山区文明办主办,萧山日报社承办,参与人数多,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记者:生活已经电商化,媒体电商怎么搞?
王平:飞速发展的互联网风暴正在改变一切,下一个十年,必将是生活服务类电商的时代:百度干了广告的事,淘宝干了超市的事,阿里干了批发市场的事,微博干了媒体的事,微信干了通讯的事。
不是外行干掉内行,是趋势干掉规模,先进取代了落后。传统媒体搞电商,首先是定位本地老百姓日常生活服务的功能,实现淘宝、京东等实物电商很难实现的“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其次才是跨出本地,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媒体电商定位有3个层面,首先是新航向: 走一条没有仓储物流的生活服务类轻电商之路;其次是新渠道:传统媒体广告业务的一种增值业务模式,完成传统纸媒目标受众向新媒体平台的转化,真正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的线上线下服务;第三是助推器: 把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平台,转化为可以进行商务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
记者:怎样理解“小记者,大项目”?
王平:小记者不仅仅是项目,而且是大未来。做好小记者项目,活动是腾飞的翅膀,数据是终极的目标。1个“小记者”=6个“大人物”,他们是传统媒体转型中用户和大数据营销的突破口,更是对接媒体电商有效用户的好项目。通过分析这些客观的数据,我们可以对具体的业务做出一些针对性的调整,以增强用户体验,挖掘产品价值、更好地进行运营推广。
通过CRM系统聚合教育资源、用户资源而导出商业、汽车、家居、房产、旅游等等“小记者”大数据库,建立本地以家庭单元为核心的用户沉淀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融合营销活动,打造媒体精准化的“服务+产品”的用户营销新模式。
【专家简介】
王平,杭州市“五个一批”人才。现任萧山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新闻从业20年。2006年1月至2007年11月,杭州市委公派赴英国留学,获MPA公共管理硕士学位。2009年底,个人出版了22万字的新闻业务专著《中国县市区域报的“浴火重生”》,系中央关于中国县市区域报改革整顿后第一部论述县(区)级媒体新闻业务与经营发展的专著。
区域物联网产业基地兴起 篇3
5月18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等部门支持,河北省廊坊市政府主办,华夏幸福基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计算机世界传媒集团承办的“环渤海‘物联网产业发展与合作专题会议’”将在廊坊隆重举行。
作为“中国•廊坊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期间“APEC智慧城市智能产业高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化,打造中国物联网产业基地”。会议希望通过探索环渤海物联网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促进廊坊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
行业应用是主要驱动力
计世资讯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1800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发展前景远超过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市场。
2010年将是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最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的政策出台、各高校院所的技术研发、标准化进展以及重大专项的设立都将对未来几年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走向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计世资讯预测,“政策先行,技术主导,需求驱动”将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行业应用将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其中,智能交通、城市安防、智能电网等行业市场成熟度较高,这些行业传感技术成熟,政府扶持力度大,在许多城市已经开始规模化应用,市场前景广阔,将成为未来几年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医疗卫生、家庭、个人等领域的智能传感应用还尚不成熟,需要等待较长的时间,技术、标准均有待进一步完善,大多产品还处于试验阶段,短时间内不会大规模应用。
打造区域性产业基地
打造区域性物联网产业基地将成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模式之一,随着国家和地方产业园区相关配套扶持政策的出台,一大批区域性物联网产业基地的建设和探索将很好地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上海市、江苏省无锡市已经开始了区域性物联网基地的建设,从以上两个地区的经验看,区域性产业基地的建设需要满足一系列基础和条件。从产业角度出发,当地政府要做出整体的产业规划,对扶持政策、发展空间和引进企业进行科学论证和规划,并及时更新和调整。
同时,政府应该完善技术研究、生产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机构等物联网产业的相关配套工作,保证产业链的完整。
区域互联网教研模式研究与实践 篇4
一、互联网加教研的定义
从广义上讲, 互联网加教研是指在教研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教研活动。从学习方式与教学研究实践方式的视角来看, 互联网加教研则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研究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 以探究学习交流研讨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教学研究活动。
二、互联网加教研的优势
互联网加教研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性, 实现了教研员与教师、骨干教师之间的即时互动, 扩大了教研工作的辐射面, 与常规教研相比, 它具有三大优势:
第一, 超越时空。能让处于不同地点的教师互相协作, 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论坛发贴及小纸条等方式还能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变异步为同步, 能够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研究, 共享成果。公平的网络平台, 优秀教师的示范作用得以强化, 形成教师个体之间的互相砥砺,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引领互助。
第二, 主体多元。传统教研组织方式, 大家面对面交流思想, 碍于情面及少冒犯他人的顾虑, 往往使教师围绕主发言人的论点随声附和或做些许补充, 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研”, 很难形成畅所欲言、百家争鸣的研讨场面, 使得教研不深入, 浮于表面。互联网加教研的隐蔽性使教研人员少了欲言又止的拘泥, 有利于引发参与人员对教研内容的深入思考, 真正起到教学研讨的作用。
三、互联网加教研软硬件支持
第一, 建设服务当地的教研网站或服务平台;教师达到人手一台电脑, 如有学校不具备条件, 也可以运用智能手机;有履盖完善的区域无线网络, 实现快速便捷登录网络和交往互动。
第二, 安装qq、微信、uc等交互性和即时性强的软件工具, 建立研讨群、语聊室、视频会客室, 满足教师之间文字、语音、视频交流的不同需要。
四、互联网加教研模式
第一, 在线“主题研讨”。专家或教研员提前确定研讨主题, 在局域网或博客中下发研讨的时间及主题, 并进行相应的网络宣传, 组织人员按时参与网上研讨。网上研讨要突出研讨过程中的交流与互动, 增强学员的参与意识, 发挥学员在研讨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研讨活动的组织与设计要在确定主题的前提下, 围绕具体的有针对性的问题而展开的, 不追求内容的系统与全面, 重视活动的实效性, 增强直观感悟与理解, 强化经验与反思。
第二, 在线“一课一研”。专家或教研员提前安排区域教师分别准备课题, 并规定上挂网站的时间和要求, 同时要求其他学科教师在规定时间内认真研究准备教案, 并提出修改建议, 解决同学科和同年级教师备课需求, 实现区域内教师一人准备教案, 网上论坛共同研讨, 形成通案, 保证备课质量, 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五、互联网加教研需要关注的问题
第一, 互联网加教研不能取代传统教研。互联网加教研与传统教研的目标完全一致。都是为了更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研究的质量, 不论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 互联网加教研绝不会取代传统的教研方式, 毕竟人与人的交流不仅是专业的交流, 还有情感上的交流和社会交往、社会认同感等许多经历的分享。[2]在加强互联网加教研的同时, 传统教研工作非但不能削弱, 而且要发挥其在“点”教研方面的优势, 发挥其面对面交流的长处, 与互联网加教研相互配合、相互弥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第二, 以合作共享的态度参与教研。合作高于竞争、共享集体智慧是互联网的精神和优势, 互联网加教研让更多志同道合的教师聚在一起, 大家应该开诚布公, 拆除校际壁垒, 积极参与、体验、感悟, 在帮助别人多角度反思中, 自已跟进获得提高。如将传统教研中不同程度存在的相互保留、画地为牢的排他性竞争运用到互联网加教研, 就会失去同伴互助的真正意义。
总之, 区域互联网加教研实现了区域内同学科教师的交往互动, 成为现代教师研修的重要方式, 有效促进教师的自我实现与成长。今后我们还会充分利用网络灵活性的特点, 开展其他多种多样的活动, 在教研中遇到了问题, 可以将它发布在国家基础教育网络平台上, 与更高层次, 更大范围的教研员、教师交流和互动, 使互联网加教研向高质高效迈进, 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一线教师的服务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卫勇, 姜春美.“主题研讨式”培训模式的回顾与反思《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 (6) .
区域性联网 篇5
1990年设立的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是我国首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二十多年来,特殊监管区域发展快速,经济效益突出,但法律和监管制度弊端也日益显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深入发展。本文基于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新情况,结合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的大环境,对物联网技术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实际应用前景进行了具体探讨。
一、我国特殊监管区域的基本发展现状
(一)我国特殊监管区域的分布情况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综合保税区逐一设立,截至2012年初,国务院在26个省(区、市)共批准设立了7种、共计103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其中保税区12个、出口加工区51个、保税物流园区5个、保税港区14个、综合保税区19个、珠澳跨境工业区(珠海园区)1个、中哈霍尔果斯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方配套区)1个,保税物流、保税加工仍然是目前特殊区域主要业务形态。2011年我国特殊监管区域进料加工进出口2091.6亿美元,占比为44.6%;来料加工货物进出口243.9亿美元,占比为5.2%;区域仓储物流货物进出口1903.2亿美元,占比为40.6%。
我国各特殊监管区域发展方向不同,政策、进度不一,海关对这些区域的监管在模式上也各有特点。天津滨海新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种类齐全,各有侧重,发展态势良好,在全国特殊监管区域中具有代表性。以天津保税区海关下辖的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及综合保税区为例,空客A320飞机由此起飞,欧亚大陆桥从这里起航,第三方物流、国际分拨配送、高新技术产业、国际服务业发展迅猛,货运量、报关单量、海关税收连年增长,区域发展势头迅猛。
天津综合保税区为推动空客A320系列飞机天津总装线项目顺利实施起到了带动作用,当地航空展览和配件加工制造产业也随之兴起。2011年,全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4685亿美元,同比增长20.6%,实征税款123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4%,业务发展呈现“保税物流增长快于保税加工、中西部地区增长快于东部沿海地区、重点区域辐射带动作用显著”等特点。其中,天津关区特殊监管区域全年共接受备案清单、报关单28.4万票,监管进出区货值458.94亿美元,征税479.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2.7%和29.0%①。
(二)东部特殊监管区域的功能优势明显
总体来说,特殊监管区域包括以下功能:加工制造;检测、维修、研发;保税仓储;国际转口贸易;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港口作业;经海关批准的其他业务。具体而言,由于不同类型的特殊监管区域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功能定位也各有侧重,不尽相同。
例如出口加工区,是为了规范加工贸易管理而设立的,因此在一开始仅有保税加工功能;再如保税物流园区,是在保税区实施“区港联动”的基础上、专门为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而设立的,因此明确规定不得开展加工制造业务。但自全国的出口加工区于2008年12月正式全面拓展保税物流功能及开展研发、检测、维修业务后,除保税物流园区之外,其他各类区域都已具备保税加工和保税物流等主要功能。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保税区不足的日益显现,保税港区应运而生。自2005年12月10日首家保税港区——上海洋山保税港区封关运作至今,我国已经批准设立了12个保税港区,除具有港口功能外,还具备了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五大功能。其中,上海、大连、天津、海南等保税港区分别结合自身特点,加快创新、拓展功能,成为了对外开放的助推器。
2006年,我国首个跨境工业园——珠澳跨境工业园正式启用,园区在税收方面实行出口加工区政策,对物流的辐射作用日渐明显,2011年珠海保税区、跨境工业区累计进出口总值达58.3亿美元,同比增长8.3%。2008年以来,国务院分别批复的十几家综合保税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几家,为拉动外贸增长、加快对外开放起到了巨大的助推作用,其中苏州工业园综合保税区成立一年多以来,通过实现区港之间的无缝对接,业务拓展能力显著增强,提高了苏州经济的综合竞争力。
(三)目前海关对特殊监管区域的服务和管理模式
保税区的设立最初由国务院特区办牵头,但实际运营后的管理由各相关部委负责,国家并没有制定统一的管理规定。1990年9月10日海关总署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管理办法》,后各地海关根据此办法制定了实施细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海关对进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货物、运输工具和个人携带物品的监管和征免税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天津海关对进出天津港保税区货物、物品和运输工具的监管实施细则》等。经过一段时间研究,1997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保税区海关监管办法》,规定保税区是海关监管的特定区域,海关依法对进出保税区的货物、运输工具、个人携带物品实施监管。在这一办法中,对进区备案、进口进区货物免证免税、简单加工、加工贸易内销按料件征税等都进行了原则性规定。
此后,国家于2000年4月27日批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出口加工区监管的暂行办法》,海关总署于2005年11月1日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对保税物流园区的管理办法》,2007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保税港区管理暂行办法》实行。由于以上办法规定较为原则,同时至今未制定配套实施细则,如何理解备案制,如何看待区内分公司,如何进行分批出区集中报关都属于空白。各地海关在实践中进行摸索,以原有口岸监管模式为蓝本,参照区外监管规定,在普遍性基础上结合各地区域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细化办法,初步解决了执法被动、缺乏依据等困难。
以天津保税区为例,辖区包括了保税区、物流园区、保税区(空港)、综合保税区以及空港经济区,目前共制定制度规范432项,基本覆盖了区域主要业务,同时先后于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11年开发推广使用了4套管理信息系统,对区域进行电子化监管,同时实行24小时预约通关和卡口全天通行制度,这些措施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促进作用,得到了区内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欢迎。
二、海关推行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海关对进出境货物的监管实行的是一个自成体系、封闭式运行的系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或不适应:一是海关基础数据主要靠手工操作录入,效率低、差错多、重复率高,影响数据后期的传输和应用,大大降低了通关的速度和效率,人力、物力资源浪费严重。二是数据信息的获取和交换不及时、不充分,影响了海关业务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目前海关业务管理主要以直属海关为单位进行,各直属海关之间相互独立,互不沟通,暴露了条框分割严重、信息难以共享的弊端,对海关的风险管理造成极大障碍;现行海关通关的“橄榄型”作业模式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海关构建包括“务实顺畅的大监管体系和周全可行的监督保障体系”在内的“管得住、通得快”大通关环境的需要。三是数据分散管理、口岸部门各自为政,断裂了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综合口岸部门的监控链条和整个口岸运行的整体性,制约了口岸整体功能的发挥。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被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信息科技领域一次重大的发展和变革机遇。我国政府把物联网定义为: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技术对提升现阶段我国海关业务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海关业务管理系统与系统外相关业务管理系统的兼容、协同和快速、高效运作,进而提高通关效率、推动贸易便利化进程,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当前,世界处于热炒“智慧地球”、物联网大发展的浪潮中,中国海关亟需不断加强物联网基础建设,提升以RFID为代表的应用技术水平,加快海关物联网信息化、规范化、智能化的进程。
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物联网技术需要海关、特殊区域管委会、相关企业等各方面的协调配合,这其中也会给相关部门增加前期成本投入,部分企业存在不理解不支持的心理,这无疑给物联网的推动带来一定的阻力。另外,我国物联网技术虽然起步较早,但是受信息传感技术的制约,我国在物联网关键技术设备上仍然落后于欧、美、日、韩等电子信息技术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这是又一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因素。
尽管如此,我国政府对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一直给予了高度重视。2010年3月5日,在温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明确纳入重点发展产业,物联网成为2010年“两会”的热门话题,“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的研发应用”也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与物联网发展相关的产业政策,推动了中国物联网建设从概念推广、政策制定、配套建设到技术研发创新的快速发展。2011年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又将包括物联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列为我国未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国家的支持已成为推动我国物联网快速发展的强有力的动力源,推动着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各行各业应用的蓬勃发展。
物联网硬件的基本构成包括电子标签、天线、读取器和终端PC。电子标签用于存储货物、车辆等信息,是被监控对象的唯一身份标示,它可以不断发射无线射频,将电子信息通过天线传输给客户终端;天线主要用于感应覆盖区域的电子射频信号,天线和读取器之间通过射频线缆连接,用于传输天线采集的射频信号给读取器;读取器用于存储和处理天线采集的信号,并将处理的结果通过以太网传输给客户终端;终端PC为物联网信息的显示和控制终端,将传感系统采集、处理的信号以人性化的形式展现给管理人员。
三、物联网技术在特殊区域监管工作中应用的设想
以物联网为基础,构建智慧型海关监管系统平台(如图1所示),重点在于利用物联网技术手段实现海关报关、通关、查验、监管等海关业务的信息化、智能化,并提出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海关基础信息服务系统平台的解决方案,使物联网技术在创新海关监管模式、提高通关速度、简化监管流程和提升海关监管信息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应用充分体现出来。
具体包括以下四个系统:一是海关卡口智能门禁系统,主要包括车号识别系统、集装箱识别系统、称重系统、LED显示系统、电子闸门栏杆等子系统。二是集装箱电子关锁系统,采用低频有源RFID的主动式电子关锁或超高频915无源的被动式电子关锁,在物联网卡口智能大门应用的基础上,获取各监管场所大门的进出门信息,结合海关用户电子申报信息,进行比对和甄别,根据监管法规判别是否可以放行,生成海关监管电子放行指令,并实现远程自动海关放行。三是运输工具动态监控系统,在任何时间了解海关监管车辆、船舶等运输工具的位置、运行情况和轨迹,从而使监管和指挥部门可以及时地掌握各种信息,达到对运输工具动态监控的目的。四是可疑对象重点监查系统,对比较容易走私的重点产品,如石油、烟草、毒品、文物、化妆品、武器、数码电子产品、奢侈品等,以及对来自于走私猖獗的国家和地区的运输工具及货物,采取风险提前预警、提前监控和提前防范的监管措施,并对其动态和静态情况进行全程跟踪和重点布控,随时准备对其进行无遗漏的重点查验。
具体实践试点推行过程中,要以重点商品及保税设备的监管为研究方向,采用相关物联网技术辅助进行保税货物监管,实现智能监控等相关功能。
(一)在保税设备监管中的应用
长期以来,海关对保税设备的监管,包括设备的备案、通关、年审、解除监管、稽核查等业务电子化手段应用不多,多依靠纸质单证作业,管理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强对保税设备管理,主要形式是在海关监管期内的保税设备上粘贴一次性电子标签,在保税设备所在场所假设RFID读取天线,随时读取电子标签信息,并将此信息按一定频率传输给加工贸易平台,海关通过加工贸易平台对保税设备进行实时监控;同时通过在加贸平台上建立企业进口减免税等各类保税设备的电子底账,可以实现对设备的备案、年审、解除监管等业务的网上办理,企业省去了向往返海关递交纸质单证的麻烦,既提高海关的行政管理水平,也为企业提供通关便利,实现关企双赢。
(二)在展览展示汽车监管中的应用
充分利用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特殊的地域性质和优惠政策,开展进口保税汽车展览展示,保税展览展示汽车属于货值大的高风险货物,必须采取现代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利用物联网无线射频技术可以实现对展览展示汽车整个物流过程、展览过程、退运留购出区过程加以严密监控,确保海关掌握车辆的全部动态信息。主要形式为展览展示汽车以整箱货物由境外运抵境内,并施加境外海关电子关锁,实现境内海关与境外海关共享电子关锁信息,整箱直提入保税区或保税物流园区后,在实施查验备案环节进行电子标签的录入和黏贴,保税仓库、仓库到展厅路线主要节点和汽车展厅覆盖物联网天线,用以实时读取车辆信息,并在海关监控端设置视听报警系统对违反规定车辆进行报警。海关可以对展览展示汽车进行全程监控,第一时间确定车辆所处状态。
(三)在卡口放行管理中的应用
在监管通道上,相隔一定距离设立具有可视功能的无线传送基站,对移动中的电子标签,进行接力式全程实时可视化监控。适用于短距离的区港联动、区区联网及转关(直通关)环节,也可用于船舶与码头堆场的无缝对接。是搭建国际间及国内“绿色通道”重要技术手段,也是物联网建设中的又一新奇葩。
综上所述,根据2012年2月召开的中国保税区出口加工区协会会长会议精神,“十二五”期间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新承担的任务是:实现转型升级,推动梯度转移,承接加工贸易向区内集中。我国海关已具备了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的环境,在国内监管和跨国运输中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切入点。各级海关应当积极研究、深入探索,加快RFID、读写等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步伐,体现我国海关“四好”发展要求,为广大企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注释:
①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京都公约》,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是指在一国的领土中,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税及其他相关税款而言,被视为在关境之外,免于实施惯常监管制度。
区域性联网 篇6
关键词:消防通信,火警,接警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化工企业、公众聚集场所等大量涌现,火灾或其他灾害事故发生频率大大增加,并呈现突发性强、规模大、救援技术要求高、处置难度变大、作战时间长等特点;而且随着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出现大型恶性火灾的可能性也在加大。单个执勤中队,尤其是仅靠当地县区消防力量面对现代火灾已显得无能为力,需要多种力量协同作战才能完成灭火救援任务,迫切需要建立覆盖整个城市的调度指挥网。
1 组建区域级联网辅助决策系统的必要性
各地市、县级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负担着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职责。现行的市、县级消防通信指挥系统的构建模式虽然满足了国家规范和标准的要求,但是却未能适应城市区域内整体消防灭火作战指挥和日常业务管理的现代化需求,系统功能仍需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由于各个系统互相没有联系,不能信息互通,成为“信息孤岛”,不能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不适合大兵团联合作战需要,特别是在需要调集全市消防力量时,现有系统模式更显示出其明显的缺陷;
(2)指挥中心不能实时掌控各区、县大队的火场情况和实力状况,一旦发现重大火灾,指挥中心不能在第一时间接警,更不能提前预警,增援队伍缺乏对现场地形和实情的了解,难以快速集结到位展开灭火救援;
(3)信息、资源独立(未实现联网共享),呼入、接警手段单一(主要依靠电话和报警监控联网两种模式),决策简单(出动方案、灾害等级划分等过于简单),没有充分发挥先进信息决策系统的作用;
(4)火灾查询和统计上没有实现自动化,统计结果不准确,不适应现代信息化要求,与现代化系统建设不相适应;
(5)虽然区县级大队根据省公安厅下发的“三台合一”要求进行了接警系统的改造,但模式不统一,影响全市区域内消防接处警系统的整合与联网;
(6)无信息发布功能与接口,不能满足各级相关人员的实时需求,指挥系统与各级部门、人员的交互性差,指挥员无法及时了解、掌握实力信息和火场信息。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迫切需要改进现有通信指挥系统的构建模式,建立区域级联网辅助决策系统。系统建设应充分适应国家政策、城市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满足“三台合一”的由上而下的总体技术要求,在原有系统功能的基础上,将之前散布于各辖区的子系统集零为整,统一管理,充分开发和利用已有资源,并扩建系统功能,建成城市区域一体化的通信指挥模式,实现资源信息的实时共享、网络化管理,预警、处警的紧急综合响应机制。
2 组建区域级联网辅助决策系统
2.1 区域级联网
首先定义一个三级网络:第一级网络为市局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负责整个市区的接处警与抢险救援工作;第二级网络为各级区、县大队独立接处警系统,负责区域为各级区、县的接处警与抢险救援工作;第三级网络为消防中队,负责接收第一级和第二级网络的调派命令,出动消防力量实施灭火和抢险救援等任务。当前的消防通信指挥现状为:第一级网络与第二级网络之间不进行联接,而由第二级网络直接负责与第三级网络进行连接实施灭火与抢险救援等任务。区域级联网的目的即是实现三级网络的互通,具体的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2.1.1 区域级联网方案
将区、县级独立接警大队接警系统纳入整个市区域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中,即通过系统集成实现以市区域消防通信调度指挥系统为中心,联通所辖区、县大队独立接警系统。这种模式在《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50313-2000)中未有规定,是《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GB50313-2000)内容的扩展和延伸。联网建成后,支队指挥中心可以对独立接警大队的接警进行全程监听,能够提前预警,全面掌握,对重大火灾提前、集中调度,火场统计准确集中。框架图如图2所示。
2.1.2 方案实施
考虑节约资金和利用现有技术手段,如市局与大队之间存在物理链路,则直接利用现有的链路;如不存在物理链路连接,则需要在市局与各大队之间架设一条数据通路,通路的带宽可根据需要自行设定。笔者以市局与各大队之间存在物理链路(已有一条公安网专线,带宽为2 M,该链路还同时作为视频监控的物理链路)为例进行说明。在已有的市局和大队联网的2 M光纤上增加PCM复用设备,将2 M传输线路分割成物理上独立的2路数据通道(1路V35口、1路以太网口)和2路电话语音通道。图2中数据通道1带宽为64 K×2=128 K,用于同大队火警受理系统联网,联网后,指挥中心通信指挥系统与大队火警受理系统在同一局域网内,利用UDP协议进行数据通信;图2中数据通道2带宽为64 K×25=1 600 K,用于原有视频、公安专网业务传输;图2中2路电话语音通道带宽为64 K×2=128 K,用于中心与大队间的有线电话调度,实现市局消防通信指挥中心监听各大队火警电话以及向各大队下达语音指令功能。每个大队设2条供市局监听大队火警的用户线,利用这2条用户线经复用设备电话接口、光缆,再经复用设备电话接口接入市局消防通信指挥中心调度机模拟中继。
以大连市消防支队方案为例,大连市消防支队下辖金州、开发区、瓦房店、普兰店、旅顺、长海、金石滩和庄河8个消防大队,这些消防大队与指挥中心连接的数据链路是2 M光纤,2 M链路一方面用于公安网,另一方面用于支队视频监控系统。那么在具体联网过程中就应该充分利用原有的2 M光纤,利用8对PCM复用设备,将8个大队的公安网2M光纤进行复用。其中,1.6 M用于支队原有的视频监控系统,128 K用于每个大队与支队之间的电话语音通道,64 K用于大队与支队之间的数据传输链路,其余带宽备用。
2.1.3 软件调整
市局消防通信指挥中心通信服务器软件完成与大队终端通信服务器软件之间的数据通信功能,与其他相关软件更新完成消防大队数据的显示、查询、统计等功能。需要增加以下功能:
(1)制定联网通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信息数据(车辆状态、人员信息、中队及大队信息、出动记录信息)、同步数据(故障与告警、进入与退出)、时钟数据(时钟同步)、增援请求信息等;
(2)能够实时接收和显示新增加的区、县级大队的实力信息(消防车辆状态、值班人数);
(3)向各大队下达出动命令,由大队打印出车单;
(4)能够监听、记录各大队的火警受理通话过程和内容;
(5)受理各大队的增援请求;
(6)能够检索、统计、查询各大队的出动次数记录、车辆记录等;
(7)整合全地区的消防地理信息系统,指挥中心安装全地区的电子地图;
(8)全网时钟同步,各区、县大队与指挥中心同步;
(9)故障告警,区、县大队受理系统出现死机、断电、退出等故障,指挥中心立刻告警;
(10)各大队以代码方式接入支队系统,支队系统可分类和归档;
(11)通过大队监听线呼入到指挥中心调度机模拟中继的电话具有来电显示,并分配到一个指定的座席上,座席应有主叫显示和对应的大队电话按键。
大队终端通信服务器软件完成与市局消防通信指挥中心通信服务器软件之间的数据通信功能,与其他相关软件更新完成中心的指令接收、联动控制、车辆状态信息的发送、火警监听等功能。需要增加以下功能:
(1)制定联网通信协议,协议内容包括信息数据(车辆状态、人员信息、中队及大队信息)、同步数据(故障与告警、接入与退出)、时钟数据(时钟同步)等;
(2)能够实时上报消防车辆状态;
(3)接收并打印支队下达的出动命令;
(4)上报本地的出动记录;
(5)接听火警电话时呼叫、接通支队监听模拟中继,实现支队监听火警功能;
(6)除安装本区电子地图外,也安装大连地区广域电子地图,以便掌握增援路线;
(7)具有请求增援功能;
(8)全网时钟同步,各区、县大队与指挥中心同步;
(9)故障告警,当指挥中心各相关设备掉电、故障、退出等及与指挥中心出现连接故障时,大队受理系统应立刻告警;
(10)各大队以代码方式接入支队系统,供支队系统分类和归档。
2.2 灾害等级划分和出动方案编制
结合市局消防支队灭火战斗装备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支队灭火指挥员的经验优势,对战斗实力调派原则和方案依照《城市火灾与其他灾害事故等级划分方法和灭火救援力量出动方案编制技术》进行调整,真正适合灭火作战需要。
《城市火灾与其他灾害事故等级划分方法和灭火救援力量出动方案编制技术》是十五科技攻关课题,由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承担完成。其主要研究建立我国城市火灾与其他灾害事故等级划分原则和方法,针对其划分的灾害类型和危害等级,编制灭火救援力量出动方案。
表1为火灾等级出动标准。其中,“水”代表水罐车,“抢”代表抢险救援车,“泡”代表泡沫车,“运”代表运输车,“照”代表照明车,“高”代表高喷车,“登”代表登高车,加“*”处表示为必配的车辆。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各地灭火救援力量和灭火救援装备器材的配备情况对方案做适当的调整。例如,在葫芦岛市消防支队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建设过程中,由于葫芦岛市的高层建筑不是很多,但拥有很多油气、煤炭、矿山开采等厂矿,所以方案的编制重点在于油类火灾、气体火灾、露天堆垛火灾等的防护上。而对于大连消防指挥来讲,其方案的侧重点应在普通建筑火灾、高层建筑火灾、地下空间火灾等的防护上。
该项技术将消防部队灭火抢险救援系统与城市公共安全应急指挥机制联动,启动颜色预警预案响应系统,促进消防部队从随意性、经验性指挥调度向规范化、科学化指挥调度转变,达到以及时、有效、科学出动灭火救援力量为目标的根本要求,为城市灭火救援力量的合理布局和灭火救援装备器材的科学配备提供技术依据和技术基础。此项技术能够使各级指挥员、政府领导、应急联动救援部门甚至于社会公众等,在灾害发生时通过灾害类型和灾害等级清晰了解火灾和灾害事故发生现状、基本特征、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迅速启动相应的灾害预警预案响应系统。
2.3 全区域火警信息统计
充分利用联网后的网络资源,对全市每起灭火救援出动记录、消防实力信息等自动实时统计,以便支队科学准确地掌握全市火灾现状及发展趋势,对当前形势和今后发展趋势做出准确判断,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4 信息查询及发布平台
通过该平台,支队领导及指挥员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互联网查询全地区消防实力信息、火场救援信息、录音录时信息,查询检索统计内容可细化到全市各地区、各时段。平台还具有多级访问权限,可在满足不同层次人群需要的同时,保护和加密数据信息。
由于发布平台建立在互联网上,其访问的数据也必须存储在互联网的数据服务器上,但是基础数据源位于消防专网(如公安网或者专线)的数据服务器上。因此,发布平台必须从物理上与消防通信专网进行隔离,数据同步采用专有方式进行传输,保证数据的及时更新和发布平台的可靠、稳定运行。
3 结 论
目前,区域级联网辅助决策系统方案已经应用在葫芦岛市消防支队和大连市消防支队的消防通信指挥系统之中。系统改造后经过近半年的不间断运行,验证了此方案的科学性,对于提升市、区域级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应对重特大性突发性事件和灭火救援的能力具有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GB50313-2000,消防通信指挥系统设计规范[S].
[2]吴君.省级消防通信指挥系统有关技术的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21(2):49-50.
[3]王佩青.消防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2,21(2):47-48.
论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篇7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经济,冲击,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类已进入互联网时代。如今人们通过连接成网络的计算机,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们进行信息交流与共享。互联网打破了以往的时空界限,把全球都纳入到了同一个网络体系中,地球变成了“地球村”。无处不在的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的交流、思维方式,它给区域经济带来了什么影响和变革?区域经济的存在和运行会出现什么新局面?这些都是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区域经济研究中不能回避的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做了一些理论探究。
1 互联网的发展
互联网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的目的是为军事需要而设计的,后来扩展到大学、科研机构用于相互交流信息。在90年代以前,网络的使用还限制传输与商业活动有关的数据信息。1991年,瑞士高能物理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万维网。万维网实现了从一个页面到另一个页面的链接,这种友好界面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互联网的普及。此后随着商业机构的介入,网络的功能不再只停留在简单的传输信息上,而是逐渐扩展到了商业领域,从此互联网给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目前,基于互联网的经济或称网络经济,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网络经济已成为世界上最大最有活力的产业经济。
互联网自从走出实验室、面向全球用户开放后,特别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进入商业应用以来,在短短的20年时间里,它以光电速度创造了太多的不可思议,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发展速度,对世界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说,网络时代不同于以往的人力速度时代(农业时代)和机械速度时代(工业化时代),它是光速时代,它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新的巨大空间。在区域经济领域,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环境下,区域经济系统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一方面区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区域经济理论和区域发展模式受到了巨大冲击,传统的区位优势对于网络经济显示出明显的不适应,区域经济中经济要素的地位、重要性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区域经济理论在新的环境下如何更新发展,各地区如何构建起新的区位优势、发展模式等等,是现代区域经济研究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2 互联网给区域经济带来的冲击
2.1 网络技术条件下区域经济范围的全新界定
区域经济系统范围的界定是区域经济研究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经济学者认为:既然每一项经济活动都必须落实到一定的区域上,那么从空间地域角度来分析、考察经济活动,就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的根本出发点[1]。可见,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区域”范围的界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传统的区域经济研究中,区域是一个二唯的地理坐标,这是与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相联系的。在传统经济中,生产过程更注重有形物质。美国区域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认为导致区域经济存在的因素有三个方面: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距离成本[2]。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看,土地、矿产、水资源等是完全不流动的,这些资源的存在是自然差异造成的;劳动力、资金等生产要素是可流动的,但这些要素的流动受到管理体制、利益主体等多方面的制约,因而其流动量、流动范围是有限的。由于这些内在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区域差异;从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看,由于某些生产上的工艺流程具有不可分性,或者相关企业集中更能获得聚集经济效益,因而在一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地区容易形成各种生产要素和企业的集聚,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区域经济;从距离成本看,空间位置不同产生距离。无论是在农业经济社会、还是在工业经济社会,都存在资源流动成本较大这一现实问题,企业在选址时必然要选择在原料地、生产地、消费地三者之间距离最短、运费最低的区位,即运输成本最低的区位。空间位置越远,距离成本越大。由于距离成本的存在使经济活动局限于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就决定了经济活动的区域性、区域的边界性。因此传统经济条件下地区的差异性、资源流动的成本成为区域经济范围界定的重要因素。
然而,区域经济的边界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活动联系方式的改变而逐渐改变的。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区域经济范围的界定出现了与以往大为不同的情况:首先,资源的概念被扩展,各种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要素(如自然资源、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了新经济要素如信息、知识、智力的重要性。而这些要素在网络空间里的流动成本可以小到忽略不计。这时对该系统范围的界定就不再是以要素的流动成本为主要依据而是转向了网络空间。其次,网络空间具有虚拟性、共享性、无疆界性。只需一台主机、一根网线,网上信息资源就能自由地跨越物理时空,无限地得以延伸。在网络世界里没有国界、没有地域差别,空间距离被大大缩小,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大,区域经济的边界早已超越了二维的地理空间范围,逐渐演变为由地理、经济文化等多元素所决定的边界,这使区域经济地域范围的界定越来越困难,区域边界出现了模糊化的趋势。同时边界又可以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延伸,呈现出动态化、开放性的特点。
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地区的差异性、资源流动的成本已不再是成为区域经济范围界定的主要因素,传统的区域经济范围的界定受到了巨大冲击。
2.2 互联网淡化了传统区域经济中“区位”的概念
从区域经济学角度看,区位优势取决于自然要素禀赋的优势(基于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聚集经济的优势(基于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空间距离的区位优势(基于空间距离成本)。根据对区位优势的理解与应用产生了许多相关的理论,如杜能的农作物环带状分布理论、韦伯的工业生产区位选择理论、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城市经济活动空间结构选择理论以及服务业的区位选择理论等。所有这些理论都源于对区位因素的分析和对区位优势的合理利用。
然而,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与通讯技术革命的影响下,传统的区位因素对经济的影响日渐减弱,“区位”的概念发生了变化。
首先,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的增长不再是单纯依靠物质资源的投入,而是更多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贡献。而知识和信息的传输、加工与存储越来越依赖于网络技术,人类正以网络为手段改变着生产方式,改变着流通形式,并催生出电子商务、网络金融、现代物流、网上咨询、软件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的经济形式和产业。这些新兴产业对区位没有严格要求,可以在全球任何角落进行,因而经济活动呈现离散化趋势,传统的空间区位选择条件在淡化。
第二,由于互联网带来生产的多样化(源于个性化和定制)和更精细的劳动分工,造成经济活动的分散化。在传统经济中,“量身定制”是很昂贵的,因为开通流水线要求达到一定经济规模的定单,而流水线的开通需要企业的聚集。所以当人们以传统方式进行小批量特殊款式生产时,需要支付比大批量生产高得多的费用。但网络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因为:(1)借助于互联网对信息传输具有低成本、便捷性的特点,产品开发者能快速大量地收集到有关产品、消费者偏好等信息,从而实现快速、准确的产品开发;生产者能按照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生产特殊产品或提供服务,实现生产多样化,而不会比原来批量生产明显增加成本。(2)依靠网络,生产企业能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即时交货,对每位顾客提供更高效、更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3)通过互联网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满意的商品,不受地域限制。精细的分工、量身定制、小批量生产、消费地分散的结果是使企业不需要在地理上集中生产,从而使经济活动分散化。
第三,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企业内部协调和对外交流更加顺畅,大大削弱了企业对原来区位优势的依赖。企业通过内网,把研究开发、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管理方式、市场营销、信息反馈等协调起来,提高了效率;通过外网,利用自己的网站接受定单,直接处理大量分散的外部交易,并且向客户提供方便的技术支持,从而减少中间环节,使原来的多级分销体系逐渐向单级转化。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企业并非聚集在一起才会产生效益。
第四,在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情况下,经济活动的跨地区、跨国界更加容易,也更加频繁了,经济活动中的知识、信息、技术等无形产品的交易行为的边界越来越难控制,区位的概念逐渐淡化。
互联网改变了经济要素的组合和集聚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以新的视角来认识理解区位的概念。
2.3 互联网改变了区域经济学的诸多原理
传统区域经济理论强调:各区域根据各自特色发展区域经济,合理生产布局,企业集群形成聚集经济能形成互相利用、节约成本、借鉴发展的区位优势等。这些原理为传统区域生产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但在网络技术条件下,“紧凑”、“集聚”变成了很容易实现的事情,企业通过网络即时把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生产新产品,同时通过网络即时发布各项产品信息,使全世界每个角落的人通过互联网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产品;而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偏好在全球范围内进入他们感兴趣的企业网址或虚拟商店购买商品,不受时空局限。从虚拟空间看,互联网使经济活动呈现出运行的整体性和集聚性,产、供、销一条龙可以在网络上轻点鼠标瞬间完成;而从实体空间看,互联网的发展开拓了生产要素的地域交流范围,使得在传统经济条件下不易分离的商品生产的研发、制造、供应、流通、销售、服务等各项活动具有了更强的专业性和相对独立性,并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原本一体的经济活动表现出更强的时空分离性。
网络时代经济形式和经济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互联网改变了企业的区位选择方式、消费者的消费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影响生产布局的条件和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变化。网络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段,网络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为传统的区域经济理论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认识视角:区域优势和劣势需要重新认识、产业结构和经济生长点需要重新选择定位、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机制等等都需要重新思考和探讨。
2.4 网络时代的区位优势分析
在农业经济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基础,决定农产品产量的土地资源以及与市场的距离是区位优势的主要方面。工业革命后,新技术和新市场的出现,区位优势的内容逐渐拓宽为由工业经济初期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运输优势到后期的资金、技术、市场、政策和企业关联等优势。而在网络时代,信息、知识、技术、智能成为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优势因素。因为现代产品对于自然资源的耗费越来越少,并且随着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资源能以较低的成本运送到任何所需要的地方;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借贷也越来越方便。当今时代借助于互联网,对于有形产品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洽谈、订货、付款,然后按商定地点进行实际产品的交割;对于无形产品可以随时直接将产品传送到客户的网络终端从而达成交易。人们可以在全球任何地点工作,选择厂商进行产品生产,因而传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劳动力成本以及交通条件等要素对经济活动的制约越来越小,而与知识、信息、技能的传播、加工、存储、转化紧密相关的区域文化智力环境、创新环境、网络基础设施以及法律制度环境等成为经济活动空间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2.4.1 智力文化创新环境
网络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的经济,其核心是智力性、高技术性经济活动。而智力性经济活动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创新环境。对劳动与高技术产业聚集有较深入研究的国外学者欧基和库泊认为:企业最初集聚是由于具有最低成本优势的区位,但当竞争导致成本上涨时集聚的原因更多是由于能获得最大利润。高成本、高利润的产业之所以能获得集聚的区位优势,关键在于劳动力的特征。高质量复杂劳动的成本高,但以这种劳动生产的产品其附加值也高。因此,劳动力的素质是决定信息和知识生产最优区位的首要因素。按照这一原理,拥有大量高素质与高效性劳动力的地区即使劳动力成本较高,也会成为高技术产业的理想区位。同时这种劳动需要一种平等、合作与竞争的文化组织环境,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它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7]。
美国硅谷的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美国硅谷智力密集,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和众多的智力人才汇集于此,世界上1/4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硅谷工作。不断进取的思维方式,高度合作的精神,形成了硅谷独特的创业文化和创新环境。这种良好的创新环境又吸引了如IBM、微软、英特尔、思科、惠普等国际知名企业纷纷将总部、研发中心、工程、人才等迁移到此。越来越多的公司来这里落户,大量的人才、技术、智力等生产资源的进入,使硅谷的研究和生产范围逐步扩大,进一步优化了创新环境,形成良性循环。
2.4.2 网络基础设施
在全球网络化时代,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来越高了,甚至“基础设施”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原来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如公路、铁路等,现在已变成了光缆与大量可联网的主机,也就是更倾向于“网络基础设施”了。
网络基础设施既包括有形的基础设施:如需要具有合适运算能力和上网功能的电脑;需要服务商提供互联网的服务,如光缆线路的铺设、设备的调试以及维护有线、无线通讯设施的畅通等;又包括无形的基础设施:如可供连接的各种界面,包括连接各种数据库的接口、连接顾客的界面以及其它各种网络应用的连接界面;需要众多的在线服务提供商、易于浏览的在线内容;需要可信任的安全在线支付系统、网上交易的公共政策以及针对文本、安全、网络传输协议的技术标准等。这里既包含着硬件与软件的不断升级换代,又包含着完善的在线商业环境。有形基础设施提供人们在线交易的基础,无形基础设施直接影响着交易成本的降低。因此在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网络的有形基础设施和无形基础设施同样重要。
2.4.3 网络制度环境
互联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管理,网络空间会充满比现实社会更多更可怕的谎言、欺诈与陷阱,使生产者、消费者的利益受损。
首先,由于互联网具有信息丰富、自由度高、成本低、虚拟性等特点,如果没有一定的法律制度的监管,网上信息的可信度将受到很大质疑。在网络上,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网站、发布信息,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并且网上传递信息者具有隐匿性、虚拟性,很容易伪装。如果在网上进行商业交易,当各种“公司”以低成本进出,以极低的成本有效地改变自己的身份时,商业欺诈就变得更容易了,而且新的欺诈方式也会产生。
其次,网络所提供的没有国界的漫游,模糊了信息提供者、使用者及原创者的界限,这就让原来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保护的前提遇到了根本性的挑战。在实体空间中,如果你的成果在某一国家拥有著作权、商标权、专利权,就可以在该国领域内受到绝对保护。而如今无疆界的网络让世界上每个人都可能侵犯你的权利而你却无从补救,同样你也可能侵犯世界各地其他人的权利,因为在网络空间里地域性的划分权、管辖权已经不存在了。
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建立完善的网络法律法规。但是目前的法律条文在解决新兴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社会经济问题时已经明显地滞后了。如何规范法律制度以保证网络用户的信任、信心,保护生产者、消费者权益,是确保网络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需要着重解决的是网络商务活动中电子合同的合法性、唯一性和可识别性,因为一旦出现纠纷,它将成为解决纠纷的重要证据和尺度。除此之外,在电子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电子资金支付和网上税收、知识产权保护和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方面也都存在着法律的真空地带,这些都需要我们足够重视,逐渐完善现有的法律制度。
基于网络空间面向全球开放的特点,有人倾向于网络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然而在目前基于实体空间存在地域管辖权的情况下,网络制度环境的构建更易于以区域性身份出现。此时制度区位优势不仅会促进该地区网络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而且会吸引到更多的网上消费者、商品或服务提供者,这对网络经济发展具有根本性意义,因为没有用户的网络就没有任何意义。
3 互联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3.1 互联网开拓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范围
互联网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互联网的核心是信息通讯等高新技术,高新技术具有极高的创新性,并且它还具有渗透性强,产业链长、关联度高等特点。这些特点为区域产业结构扩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催生带动出一批新兴产业的出现与发展,创造了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拓宽了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范围。如当前蓬勃兴起的创意产业、电子商务、信息咨询服务、远程教育培训、光学电子产业、智能制造系统等,已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向,它将代替传统产业中的能源、钢铁、汽车等逐渐成为区域的主导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不仅要求技术创新,而且还要求有相应的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观念创新。创新来自于创造性,而创造性的发展,则要求打破旧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因此区域经济发展必须放弃以资源开发为重点的发展模式,转向以信息服务等高端产业为内容的发展方向。逐步减少对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培养以技术、服务为核心的新的增长点,改进区内产业素质,提高经济的质量,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3.2 互联网对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互联网的兴起不仅创生出了许多新兴产业,而且还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并从根本上改变区域经济的结构,使其向产业结构高级化、劳动结构智力化、消费结构服务化方向发展。
在网络技术环境下,一方面企业运用信息网络技术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和销售,在企业内部、企业与市场之间建立起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的桥梁,使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从而使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改进传统技术设备使其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改造传统工业和农业,提高生产效率。传统产业走网络信息技术和高科技之路,既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又加快了市场流通,真正促进了企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三,在农业、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向第三产业转移,使区域经济中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区域经济发展中对资源和资本的依赖越来越小,大批高素质人才向具有新经济结构的区域汇集,改变了区域产业结构和生产者结构,知识型劳动者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经济结构趋于高级化。
3.3 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区际差异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网络时代,信息网络以其开放性、便捷性、低成本性无处不在,这为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相同的条件,为区域平等竞争提供了基础,为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网络时代的生产要素是以无形的知识、技术、信息为核心,空间距离对区域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小,距离成本的花费越来越少,从而为发达地区向不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在网络技术条件下,创造力成为经济的发展主要动力,同时在市场准入方面,资本的地位已让位于科技与知识,因此发展网络经济受环境的影响小,投入少,进入市场的门槛低,这些因素特别有利于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只需建立一个网页,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接触全球范围内的广大用户,获得和大企业同样多的机会,而无需花费更多资金建立商业体系和进行广告宣传。这对于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不发达地区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落后地区应抓住这种历史性的机遇,凭借具有相同技术含量的网络与发达地区同步研究全球的经济动态,寻找机会,以后发优势直接进入网络经济时代,实现跨越式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张敦富,孙久文,胡铁成,等.知识经济与区域经济[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2]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龙海泉,初蕾.网络经济发展的新趋势[J].上海信息化,2009(1):20-23.
[4]付晓东.虚拟经济对区域经济学的冲击[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1):6-10.
[5]刘豫川,黄勤.论网络经济对区域经济的变革性影响[J].理论与改革,2002(1):107-108
[6]郭健全,王仁武.网络经济的区域性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92-97.
区域性联网 篇8
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前景和无限潜力,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正对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的影响。“互联网+”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进行深度融合,推动着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升和组织的变革,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互联网进入物流,推动物流的效率提升和管理优化,形成物流服务标准化,物流标准系统化,物流系统网络化,推动区域物流走向新的层面。
2 互联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设计
互联网正在加速与物流行业的融合,结合互联网和物流行业的各自优势,创新行业业态和产业。“互联网+”,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相互融合,数据量与日俱增,通过提高单个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和采用传统的串行计算技术已难以胜任,并行计算机及其并行计算技术应用而生,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整合物流资源,升级制造业、商贸业、物流业等传统产业,实现物品从生产地到消费者手上的准确、快速的转移全过程。
根据区域物流公共信息需求,结合互联网+的概念,充分运用广泛的互联网、物联网基础设施,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并行计算、Hadoop平台等技术,利用各种智能终端、APP应用,搭建互联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对物流状态进行控制和有效管理,互联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系统设计应分为区域物流管理核心系统、区域物流管理扩展系统、区域物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建立一个以电子物流为目的,对需求信息和物流源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以物流业务管理以及海关EDI数据交换为核心,扩展运输管理的功能,以及电子通关信息流的全面整合,并以最优的资源配置满足一体化物流需要的区域物流信息平台解决方案。
3 平台架构设计
针对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目标,利用J2EE平台,采用B/S技术和成熟通用的建模工具,以实现规范、灵活的物流管理为重点,基于互联网+,在区域物流业务的基础之上,以物流管理为核心,扩展财务管理、运输管理、简单加工以及基于Web的客户服务,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挖掘,实现互联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平台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4 平台数据安全防范技术
为保证各业务系统数据安全,防止非法用户进入,以及合法用户执行非法行为,保证只有合法用户才能执行授权的数据交换模块,平台为用户提供了多种远程用户认证方式。用户可根据业务系统的具体安全性需求,选择是否启用远程用户认证及采用的认证方式,系统可根据远程用户和口令进行合法性检测,并根据用户身份确定访问权限,也可根据需求自定义远程用户认证事件,制订适用于本系统的特殊用户认证需求融合业界先进的加密技术,保证数据传输安全。
基于JAAS机制,通过用户+角色+权限(user+role+privilege)实现了三个层面的权限访问控制。
第一层面:对登录系统的用户的模块访问权的控制,如果用户没有权限,则不显示相应的模块。
第二层面:对界面上的原子操作的控制,如果登录用户对界面的某些功能操作无权限,则不显示相应的功能。
第三个层面:对数据存储的权限控制,如果用户通过非法途径获得URL登录系统某个界面进行操作,在数据提交时,系统对提交用户进行权限检查,如果用户没有权限,则不允许提交。
网络结构如图2所示。
5 平台功能设计
针对区域物流业务,满足当前物流业务的需要,考虑系统的扩展性。把人工操作自动化,减少操作次数,减少工作量,并避免由于人为操作造成错误,使工作效率得到大大提高,降低公司运营成本;以物流管理以及海关EDI数据交换为核心,扩展了运输管理;增加财务管理、客户服务模块;增强基本信息管理、统计查询功能;增加系统的灵活性、全面性和安全性等,形成六大子平台。
5.1 公众信息服务平台
物流区域内的管理系统,使物流信息在区内畅通地流动从而得到充分的利用,提高区域物流运作效率。连接区域物流企业、物流运作设施以及政府管理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是区域物流信息资源的汇集中心,也是国内外了解区域物流资源的窗口。以网络业务管理、信息交换和信息共享为支撑,其总体功能为:公用信息的及时交换和共享,智能化实时事务处理,安全认证支持,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交换枢纽。
5.2 电子交易平台
物流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物流交易电子化、网络化,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使其成为可能,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和物流生产资源的整合。电子交易平台为物流区域建立一个综合、开放的B2B、B2C物流电子商务环境,为供方和需方提供一个虚拟交易市场,双方可发布和查询供需信息,在线洽谈,交易系统可以为双方进行交易撮合。
5.3 物流业务应用托管平台
通过物流业务应用托管平台对物流业务进行有效管理和跟踪。该平台的总体功能包括:物流服务全过程的电子化管理;全方位的客户关系管理;智能化实时事务处理和紧急事件处理;物流服务全过程监控、调度和管理;为各个物流企业提供一定标准的接口,并提供可重新组合的功能模块;信息充分交互和共享,减少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时间延误和其它损失;合理整合和调度区域内一切物流资源,提高设备使用率等。
5.4 协同办公平台
提供政务协同办公和办公自动化功能,对物流区域内工作人员的办公、人事及资产进行电子化、智能化管理,优化业务流程,加强业务伙伴间的协作,优化供应链。
5.5 电子通关平台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数据中心,由各部门将所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电子底账数据存放在集中式的公共数据库中,为各行业的管理机关提供跨部门、跨行业联网数据核查,并为企业提供在网上办理各种进出口业务的信息系统。
5.6 系统管理平台
包括用户管理、安全管理、数据管理等功能。平台采用多框架和表单相互嵌套的形式实现,使得界面的组合层次分明和灵活。采取局部刷新的处理方法,加快了界面的刷新速度。系统的模块通过数据表存储进行管理,树菜单显示的模块内容根据用户的权限动态实现增减。
6 平台数据处理技术
6.1 数据并行处理技术
对于单机多核的并行计算,可采用基于线程的Open MP和Java的并行编程模型,Open MP(Open Multi-Processing)是一套支持跨平台共享内存方式的多线程并发的编程API,通过并行化处理提高计算速度;对于多主机超级计算机集群,可采用基于进程的MPI技术,MPI(Message Passing Interface,消息传递接口)具有标准化、可移植性、可用性、函数行等优点。
6.2 数据格式转换
公众信息服务平台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而这些数据来自各相关行业、各类物流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各类异构的信息系统,平台数据的存储建设是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对关键数据进行格式转换,以便统一处理。数据交换平台将担负起物流信息系统中公共信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定义、采集、处理、组织和存储,为物流企业提供“一站式”接入服务。
支持TCP/IP、HTTP、SMTP、JMS、FTP、WEB SERVICE等各种同步和网络协议,并支持专用的通讯协议,如无线同步。同步技术通过LAN和公共网络支持无线同步,实现企业信息的准实时访问。对于手持设备,支持特殊的协议,包括SMS等。数据交换平台提供了MODEM、ISDN、DDN、无线等多种通信方式,保证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不受限于具体的通信状况和网络带宽。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支持各类平台和数据源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互,可自动实现Sybase ASE、Oracle、SQL Server、Informix、DB2等各种主流数据库之间的数据转换和交互,该转换过程对用户和应用透明。支持不同国际标准的媒体格式数据转换如EXCEL、EDI、EDI X12、OBJECT等。各应用系统在通过平台进行数据交互时,只需考虑交换数据的内容、类型和格式,而无须考虑异构平台、数据库之间的差异。采用了XML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和数据交换,如图3所示。
6.3 大数据文件系统
随着各种类型数据的不断增长,传统的数据存储已对数据的处理速度带来影响,通过建立大数据文件系统,形成数据湖,数据统一放置在数据湖里,保持数据的原始性,每个用户可建立自己的数据湖,以需求为驱动,尽可能获取多的数据。数据采集通过实时、微批处理、批处理采集,通过集中管理,采用hadoop开源平台,处理非结构化数据,实现灵活操作。数据湖对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信息进行分析,将非结构化信息映射到结构化数据上,方便用户可对数据查看和使用。
7 结束语
本文对互联网+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进行探索,就平台的设计和建设等方面结合目前流行的新技术进行了技术研究和探讨,以实施区域物流工程,提升物流仓储的智能化水平和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希望在互联网+的未来,本文可以给读者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技术建设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姜辉,王炼.公共物流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交通与计算机,2003(6):71-72.
[2]王喜富,申金升,关伟.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系统框架研究[J].物流技术,2006(1):77-78.
[3]程盛芳.基于面向知识管理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策略[J].技术与市场,2008(12):11-12.
[4]J.Xiang,Y.Zhang,and T.SKeie,”Medium access control protocols in congnitive radio networks”,Wireless Commun.Mob.Comput.,Vol.10,2010(1):31-49.
[5]杨霞,何刚,刘德传,等.物联网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7):10-11.
[6]工业和信息化部.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Z].
[7]尹钊.新经济形势下G物流企业运营模式创新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
[8]杨洋,李菁菁,王庆官.PBS作业调度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9,25(1):42-46.
区域性联网 篇9
关键词:低碳经济,分布式能源,能源互联网,多智能体系统,元胞自动机
0 引言
化石能源储量的日趋减少、环境污染、温室效应等问题对节能减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需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实现社会活动全过程的能源消费低碳化甚至零碳化,做好低碳区域能源规划工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RDES(Regional Distributed Energy System)的构建是能源规划的核心内容,其以有利于多能互补利用、系统运行时间长、规模化经济效益显著等优势逐渐成为推动低碳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与传统意义上的区域供冷供热系统相比,RDES具有供能强度低、供能不稳定、供能效率低、供能品位低、资源分布不均等缺点,这些都给低碳能源的充分利用带来了不少的障碍。然而,随着可再生能源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能源互联网(energy internet)[1,2]的出现为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了一种有效措施,为分布式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全面推广带来了新的曙光。文献[3]指出,以能源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将给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远影响。
由于能源领域的变革对于工业与社会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一些主要发达国家的政府已开始关注和重点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发展。德国率先提出了“E-Energy”计划,力图打造新型能源网络,在整个能源供应体系中实现数字化互联及计算机控制和监测[4]。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建立了FREEDM(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Energy Delivery and Management)研究中心,目的是研发可以实现分布式设备即插即用的下一代电力系统,并以此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原型[1]。在广域分布式设备的协调与控制方面,文献[1]指出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就是发展支持分布式发电、储能、可控负荷等设备即插即用的标准接口,并提出了固态变压器的概念,利用其可以将低压配网与上游网络分隔开来,减小上游网络的电压和频率波动对分布式设备的影响,提高系统的兼容性和灵活性。在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网络的融合方面,文献[5]提出了能源中心的概念,以此作为未来集成电力、天然气及其他能源形式的多能源网络系统的建模工具,并且初步研究了气电网络的协调运行问题,建立了能源中心最优调度、多能源网络最优潮流等问题的基本模型。在电力系统与交通系统的融合方面,文献[6]对充电设施与电力系统协调规划问题做了探索性的研究。文献[7]引入了基于用户平衡的交通配流模型对交通流量进行计算,并在此基础上以截获的交通流量最大、配电系统网损以及节点电压偏移最小为目标,建立了电动汽车充电站规划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文献[8]在分析比较了智能电网与能源互联网联系和区别的基础上,给出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和组成,指出了能源互联网的研究框架与核心技术。文献[9]则就能源互联网的设计、实现、运行和管理中所面临的新问题,对实现能源互联网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可以看出,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刚刚兴起,成果多处于初期探索阶段,还有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尤其是在与供冷供热网络的融合研究方面,相应成果尚未见报道。
本文在分析了RDES一般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冷热电联供下的基于多智能体系统MAS(Multi Agent System)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架构模型,为RDES的部署构建了系统框架和组织结构;分析了Agent的构造和交互机制,结合元胞自动机CA(Cellular Automata)理论给出了考虑冷热电协同控制的能源路由器的结构功能及元胞实现方案,为RDES关键组件的实现提供了设计思路;提出了一种集中分散相融合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有助于RDES实现可靠且最优的运行。这三者有机结合,模型是框架结构,能源路由器是关键组件,控制策略则扮演着框架范围内依托组件实现有效运转的角色,并通过仿真算例验证了其有效性,从而为低碳区域能源规划提供了一种具体方法,是能源互联网技术在这方面的一次具体实践。
1 RDES的一般结构
RDES将小规模(几千瓦至数万千瓦)的能源生产系统以分散的方式配置在一定区域内的用户端附近,按照各用户不同的用能特点,定制式地满足用户对冷、热、电的需求,实现了资源的多元化和能源转化利用技术的多元化,以充分利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和当地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水能等),避免了传统的大机组、大电厂、大电网带来的能源生产和长距离传输损失,在更大范围内以能源联供代替各种分供方式,成为节能减排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RDES通常由4个模块构成,即一次能源供应模块、能源转换模块、储能模块和终端用户模块,其一般结构如图1所示。一次能源供应模块包括天然气和各种可再生能源;能源转换模块包括能源站、换热站、集热器、热泵、散热器等,本文仅以冷、热、电这3种最为主要的二次能源形式作为转换对象进行讨论;储能模块则包括储冷、储热和储电;终端用户模块则包括多个负荷区。具体应用时应根据当地用户负荷的特点,从可利用的一次能源供应出发,搭建符合实际的系统模型。
2 区域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物理建模
能源互联网的提出为解决RDES存在的不足指明了方向,它将分布式能源所产生的冷、热、电通过微电网和供冷供热网络实现电力和热力的互联互通,并且支持大规模分布式电源的接入,支持大规模氢储能及其他储能设备的接入,利用互联网技术改造电力系统。
建立能源互联网的最终目的是协调广域内的海量能量生产与消耗设备,信息在各种设备之间有效的双向传递是实现协调的基础。物理系统的各种调度与控制功能对于信息系统的依赖不断加深,对于信息质量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及时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能源互联网中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同样重要。
2.1 基于MAS的信息物理融合模型
对能源互联网内信息与物理系统之间的交互研究需要研究信息系统与物理系统的统一建模方法,简称为信息物理建模(cyber physical modeling)。文献[10,11,12]对电力系统的信息物理建模做了初步探讨,然而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信息物理建模研究还较为鲜见。
区域能源互联网模型的提出源于以下思想。
首先,在考虑分布式发电系统的同时,借鉴了文献[13]中的能源总线思想,将来自于可再生能源的热源或热汇水,通过作为基础设施的公共管网输送到用户终端,经换热后回到源头。能源总线系统形式灵活,多源环状管网优势明显,具有可扩展性。总线结构是传统互联网中局域网的典型结构,还具有诸多优点:(1)能够集成应用不同种类的低品位能源,发挥规模效益;(2)为末端机组提供优质的热源和热汇,结合储能措施,提升机组效率;(3)减少输送能耗;(4)减少集中的冷媒热媒总流量;(5)末端机组可以根据需要运行调节,实现分户计量;(6)计费方便等。
其次,RDES是一个分布式的控制系统,在该系统中存在着状态监测、数据通信、任务计算以及指令执行等过程。为了提高分布式能源供应设备之间、分布式能源供应设备与负荷之间以及RDES之间的协调控制能力,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能量管理系统———基于MAS的能量管理系统来保证RDES运行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MAS具有很好的自主性和启发性,可以将大型复杂系统划分成小的彼此相互通信及协调的、易于管理的系统[14]。在这种模式下,也可以将复杂的任务划分成简单的小任务交给每个Agent,相对独立又相互协作地完成整个任务。
第三,在分布式能源的冷热电联产系统中,冷热的供求和电力的供求不可能同时满足用户的需要,借助于储能装置可以将富余的冷热电储存起来,按需调配,起到能量的缓冲作用,可以使区域能源互联网时刻处于高效运行状态,以取得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节能减排效益的最大值。
基于上述思想,本文提出了冷热电联供下的基于MAS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架构模型(见图2),这里提到的路由Agent是一种称之为能源路由器(energy router)的智能设备,它不仅具有Agent的各种特性,而且能够控制冷、热和电能。区域能源互联网的系统架构如图2所示。
2.2 Agent的构造
在基于MAS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架构模型中,共有2类Agent,分别是能源管理Agent和路由Agent,下面就其构造过程进行说明。
2.2.1 能源管理Agent
在一个区域能源互联网中,能源管理Agent是唯一的,其主要功能是对该区域能源互联网中的路由Agent进行监视和全局协调控制,间接管理网络中的各类物理设备。能源管理Agent根据来自各路由Agent的数据信息,对各节点进行监控和管理,根据控制策略组织和管理路由Agent,接受能源互联网的命令。它由通信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库、知识库和运算/决策模块组成。各模块的功能为:
(1)通信模块实现能源管理Agent同各路由Agent之间的通信功能,用于交换信息、反馈信息或下达命令等操作;
(2)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区域能源互联网内部信息,例如微电网母线电压和系统频率、冷热管网压力和流量等,采集内容较为单一;
(3)数据库存有数据采集模块所采集到的信息、全部路由Agent的信息以及关于控制策略执行情况的信息等内容;
(4)知识库提供各种数据(如节点电压和频率的参考整定值等)和相关算法(如控制策略等)给运算/决策模块;
(5)运算/决策模块是核心模块,它根据掌握的信息、数据以及算法规则来判断区域能源互联网的运行情况。
该Agent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ERAgenti表示能源管理Agent管理的路由Agent的描述,其模型将在2.2.2节中描述;K表示知识库;Policy表示能源管理Agent采取的策略的描述,用来记录执行调节策略得到的状态-动作对,为后续调节工作做参考,其模型如下:
其中,ID表示物理设备在区域能源互联网中的身份标识;State::=<st,st+1>表示该设备当前状态以及下一时刻的状态描述;Action表示执行调节策略的物理设备采用的最优动作。
2.2.2 路由Agent
路由Agent的主要功能是对当地所对应的各类物理设备进行管理,存储相关信息(分布式能源种类、额定功率、负荷需求等),并监测设备的功率输出情况和运行状态,调节设备的运行控制,与能源管理Agent及其他路由Agent进行通信,接受能源管理Agent的命令等。
它由通信模块、执行模块、数据库、数据采集模块和设备节点组成。各模块的功能为:
(1)通信模块实现路由Agent与设备单元之间、路由Agent之间以及路由Agent与能源管理Agent之间的通信功能,用于交换信息、下达命令以及反馈信息等操作;
(2)执行模块将来自能源管理Agent和自身的控制命令传达至相应设备单元;
(3)数据库用于存储设备的分布式能源种类、额定功率、负荷需求以及其他环境信息等;
(4)与能源管理Agent的数据采集目的不同,路由Agent的数据采集模块采集内容较为丰富,主要采集设备的相关信息,如有功/无功出力情况、运行状态、控制方式、负荷需求等信息,并将它们存储到数据库中。
路由Agent的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ID表示ERAgenti在区域能源互联网中的身份标识;Role表示ERAgenti在区域能源互联网中扮演的角色,包括电网Agent、供能Agent、储能Agent和负荷Agent 4种,从而可以赋予不同的控制策略;Device表示ERAgenti管理的设备,其模型可以表示为:
2.3 Agent的交互机制
Agent之间传递信息而产生的交互是MAS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的区域能源互联网分布式协调运行控制系统采用的是基于环境的交互模型EASI(Environment as Active Support of Interaction)[15]。下面举例说明如何利用该模型实现区域能源互联网中各Agent之间的交互操作。
假设能源管理Agent要维护可增发电量的数据表,可通过供能路由Agent,查询各供能设备的可增发电量,后者在收到查询请求后将供能设备的可增发电量发送给前者。能源管理Agent对数据表进行维护,其交互模型如图3所示。
在这里,Ω={ω1,ω2,ω3},ω1、ω2和ω3分别表示能源管理Agent(EMAgent)、供能路由Agent1(ERAgent1)以及消息M1;用power_amount表示可增发电量,EP1表示ERAgent1管理的供能设备。ωi有4个特性:身份标识、传递内容、内容主体和连接目标,分别用id、message、message_subject和connection_object表示,特性对应实体的值可以根据系统动态变化而实时改变。查询信息时与反馈信息时的环境模型如图4所示。
在这里定义3类过滤器:Reception、Emission和Interception过滤器。
Reception过滤器是通过过滤特定特性的值来决定接收者的过滤器。例如,Agent有个特性id,基于这个特性的值可以通过建立互动的过滤器成为Reception过滤器。例如,ERAgent1通过设置过滤器可以只接收发送给自己的查询可增发电量的消息,其过滤器模型可表示为:
此类过滤器一般由环境放置。
查询信息时的模型:
Emission过滤器是将消息和接收者进行匹配的过滤器。例如,EMAgent查询可增发电量的消息不仅应该通知ERAgent1,还应该通知ERAgent2,其过滤器模型可表示为:
此类过滤器一般由EMAgent放置。
Interception过滤器是一种特殊的过滤器,它允许Agent能够接收到原本不是发送给它的,但是却含有其感兴趣的信息的消息。例如,ERAgent1向EMAgent上报其管辖的微源的可增发电量,而这个消息恰好对ERAgent2有帮助,则可以在ERAgent2处放置一个Interception过滤器来“偶然听到”来自ERAgent1的消息,其过滤器模型可表示为:
此类过滤器一般由“偶然收听”者放置。
3 能源路由器的结构、功能和元胞设计
这里,能源路由器借鉴了Internet网络路由器的概念,是本文所提出的区域能源互联网架构模型中的路由Agent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系统内各种物理设备的协调控制者。
3.1 能源路由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组成
能源路由器通常是由固态变压器SST(Solid State Transformer)、智能能量管理模块IEMM(Intelligent Energy Management Model)和网络通信模块组成,主要目的在于对电能进行控制。例如,文献[16]给出了能源路由器的架构,路由器由通信平台、控制器和固态变压器3个主要功能模块组成;文献[17]虽然提出了功能较为全面的能源路由器架构设计方案,从能源控制、信息保障、定制化需求和网络运行管理4个方面阐述了能源路由器的特性,但依然是从电能的角度进行探讨。然而,实现信息-能源一体化协调控制的能源路由器是能源互联网的发展趋势,主要是因为:
(1)固然能源路由器是基于电力传输中所存在的低压网络故障、电能质量、局域能量管理等问题或需求而提出来的,但是冷热的传输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网络故障问题(阀门失灵、管道损坏、管道脏堵等)、供能质量问题(水力失调、管网失衡等)、能量管理问题(热源交替、分支阀门开度、分支阻力差距调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同样需要类似能源路由器的设备来完成;
(2)无论是供电还是供冷供热,其故障的解决、质量的保证以及能量的管理都涉及到本地端和区域协调,而多Agent系统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3)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采用的是冷热电联供系统,任何一种能量的供给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即很难做到同时、恰好地满足用户对冷热电的需求,往往是满足了其一而其他能量要么不足要么过剩,因此,若要做到最优控制,就必须一体化协同考虑冷热电的调控;
(4)冷热电等供能通道可整合为一条地下走廊,节约走廊建设成本,提高走廊利用率,并且为冷热电的一体化调度和管理提供了基础条件。
由此可见,构建多能一体化协调控制的能源路由器是必要的和可行的,本文给出了一种新型的能源路由结构(见图5),以实现全网统一的综合能源控制。
该能源路由器具备充分融合能量流控制和信息流的能力,可以做到利用信息通信接口及时反馈能量流状态,根据信息流反馈及时调整对能源系统的控制。网络通信模块利用信息网络接口具备Ethernet、Wifi、Zigbee等多种网络的接入识别能力,通过协议转换与管理策略机制的运用能够实时保持网络的可用性、扩展性、可靠性及安全性;能源控制模块主要负责冷热电的协调与控制,包括远程控制、安全保护以及质量控制等;智能能量管理模块具备智能Agent的主要特性,负责监测区域能源互联网中各类设备及负载的状态,进行能量管理和储能管理决策,并将决策指令通过能量控制器分别下发给固态变压器、冷能调节器和热能调节器执行。
3.2 能源路由器中元胞的设计
区域能源互联网中各类设备及负载的运行状态随时可能发生变化,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特征,转换过程是复杂的,因此,恰当的建模方法对于能源路由器的能量管理决策是至关重要的。
CA是一种时间、空间和状态均离散,在局部范围内进行相互作用的网格动力学模型,能够为复杂的动态系统进行建模,可以更好地模拟现实中的信息处理系统,具有同质性、并行性和局部性等核心特征。CA应用于区域能源互联网这种复杂系统具有明显的优势,表现如下。
(1)在区域能源互联网的运行过程中,设备单元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即一个设备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其他设备的变化,因此可将对区域能源互联网的运行过程的研究转化为对CA及其规则的研究,更为简单易行。
(2)在CA中,对于简单系统,可以用“0”和“1”分别表示元胞的正常运行状态和故障状态;对于复杂系统,还可以用其他的离散值来表示元胞的状态,各个元胞的状态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在区域能源互联网中,既可以用“0”和“1”的简单方式来表示设备的2种运行状态,也可以用离散值来表示当前设备的某个参数值,这些值都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的。
(3)CA的邻居模型可以用来描述区域能源互联网中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现更直观。
(4)区域能源互联网中各设备的运行过程复杂多变,充满了随机性和不确定性,而通过CA构造的模型可以被用来研究区域能源互联网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问题。
因此,在能源路由器中引入CA,便于对能量管理实现辅助决策,实现对设备状态模拟和行为预测,可以通过简单规则描述系统状态变化和输出状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实现故障的传播和演化过程的模拟和预测;由能源路由器的能量管理模块根据模拟和预测的结果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消除故障,避免连锁反应或者大规模故障灾难的发生。
在区域能源互联网中,将供能、储能、负荷等设备节点抽象成元胞,它们的集合构成了一个元胞空间;用数学函数来模拟各设备的运行情况,即规则;给每个元胞赋一定的初值,这样就可以建立起用CA来模拟区域能源互联网运行状态的模型,称为“区域能源互联网运行状态模型”。
3.2.1 元胞的定义及状态
区域能源互联网中第i个元胞位置可表示为:
其中,x=1,2,…,n;y=1,2,…,n;n为区域能源互联网中的设备节点数。
在区域能源互联网中,一个元胞就代表一个设备,元胞的状态就代表了设备的状态。可将元胞的状态定义为“0”和“1”,“0”表示元胞处于正常运行状态,“1”表示元胞处于故障或失效状态。
3.2.2 元胞的空间、邻居与时间
为了更加准确地反映区域能源互联网的结构,在区域能源互联网的CA建模时,采用邻域半径r=1的Moore邻居模型。
为了确定区域能源互联网运行状态模型中元胞的时间,可以根据历史数据来进行推断,将历史数据与模型的模拟结果相对应。例如,模型运行360~370次的结果正好与区域能源互联网实际运行一年监测到的数据对应,那么就可以推断一个元胞时间是现实的一天。但是,就目前而言,元胞时间与现实时间还不能做到完全对应,因而元胞时间的确定仍然是一个难题。
3.2.3 元胞的转换规则
元胞状态的转换主要是根据元胞ri的关键参数值是否超过合理控制范围来判断当前元胞的状态。若超过则该元胞就会出现故障,发生破坏,元胞状态值置为“1”;若在控制范围内,则已经处于正常运行状态或元胞可以经过微调恢复正常状态,此时状态值为“0”。
如表1所示,以微电网为例,频率和电压是电气设备设计和制造的基本技术参数,也是衡量电能质量好坏的2个基本指标。我国采用的额定频率为50 Hz,正常运行时频率应当保持在(50±0.2)Hz的范围之内;用户供电电压的允许偏移对于10 k V及以下电压等级为±7%,微电网一般由380 V~10 k V供电电压组成,假设按380 V供电,则电压允许偏差应不超过20~25 V。将频率范围为[-0.05,0.05]Hz、电压范围为[-5,5]V的称为调节死区,该区域内的频率和电压值满足正常运行时的最小偏差要求;将频率范围为[-0.15,-0.05)Hz或(0.05,0.15]Hz、电压范围为[-15,-5)V或(5,15]V的称为正常控制区,该区域内的频率和电压满足正常运行时的偏差要求;将频率范围为[-0.2,-0.15)Hz或(0.15,0.2]Hz、电压范围为[-26,-15)V或(15,26]V的称为可调控制区,该区域内的频率和电压需经过调节可以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将频率范围为(-∞,-0.2)Hz或(0.2,+∞)Hz、电压范围为(-∞,-26)V或(26,+∞)V的称为紧急控制区,该区域内的频率和电压值已处于故障范围,有可能会破坏元件,所以需要经过调节才能正常使用,否则需要切除该负荷。
4 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
在区域能源互联网中,冷热电等各类能源的按需有序供给是能源管理中心的基本任务,同时确保微电网和供冷供热网络的平衡和稳定运行,因此,高效、合理的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必不可少[17,18]。鉴于电力能源的核心地位及其在区域能源互联网中的骨干支柱作用,本文将对微电网的协调控制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微电网的分布式协调控制过程是一种自趋优的动态过程,具有自主性和自治性,是集中控制与分散控制的统一结合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微电网在正常运行情况下,应有自动防范能力及自动诊断能力,并可完成最优化运行;
(2)故障发生之后,微电网应具备自我恢复能力,使自身快速到达新的稳定状态。
相对于并网模式而言,孤岛模式下的微电网其内部所需的负荷全部由自身提供,调控难度大,更具代表性,本文针对孤岛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微电网自趋优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如图6所示。
5 算例仿真
本文构造了含有3个子区域A、B、C的仿真算例,以验证所提模型与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图7给出了该算例的原始系统模型,其中,假定区域A的一次能源是天然气和太阳能,区域B是天然气和风能,区域C则是太阳能和风能,各区域均含有商业、住宅等负荷区,并接入市政电网。3个子区域即为3个子微电网,既可并网运行,也可孤岛运行,且在孤岛模式下,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按照区域能源互联网的信息物理建模方法,可得如图8所示的架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PSCAD仿真实验。
在图9仿真实验中,PCC Agent是路由Agent,提供微电网与大电网的接口,实现并网运行和孤岛运行模式之间的切换;LC本地控制Agent也是路由Agent,负责对当地所对应的各类物理设备进行管理;微电网Agent则是能源管理Agent。子微电网A包括微型燃气轮机(MT)和光伏电池组(PV1),子微电网B包括燃料电池(FC)和风力发电机组(WD1),子微电网C包括光伏电池组(PV2)和风力发电机组(WD2)。
控制策略采用的是图6所示分布式协调控制策略,通过各Agent之间的交互信息实现多微电网的协调控制。微电网CA则由微源元胞和负荷元胞构成,其设计方法见3.2节。结合设备元胞监测的电压和频率的变化值,判断系统是否可以正常运行,进行孤岛模式下的无功电压控制仿真实验。主要考虑光照、风速对多微电网之间的影响,仿真时开关QF1断开,假定仿真时间为10 s。实验中,元胞不断地为Agent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Agent则根据这些数据通过交互操作来制定优化控制策略,以维持电压和频率的相对稳定。
5.1 光照强度改变对各微电网的影响
开始时光照强度是600 W/m2,第3 s时增大至800 W/m2,第6 s时光照强度恢复到600 W/m2,仿真结果如图10—12所示,图11中母线电压有效值为标幺值,后同。
由图10可以知道,光伏电池在光照强度为600 W/m2时,微型燃气轮机输出的无功功率上升为20 kvar,燃料电池输出的无功功率上升为10 kvar,风力发电机无功功率维持在0 kvar,光伏电池无功功率为0 kvar;第3 s时,光照强度由600 W/m2增加至800 W/m2,光伏电池无功出力稳定在0 kvar,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无功出力维持不变;第6 s时,光照强度恢复到600 W/m2,微型燃气轮机和燃料电池的无功功率仍维持不变。
由图10—12可知,在光照强度发生变化时,子微电网A在微型燃气轮机的调节下,其母线电压基本维持不变;子微电网B在燃料电池的调节下,其母线电压基本维持不变;子微电网C中的光伏电池组和风力发电机组的无功功率输出为0 kvar;系统频率在光照强度发生变化时有微小波动,但频率值仍维持在(50±0.02)Hz内,能够满足微电网运行要求。
综上所述,无功功率和母线电压在光照强度发生变化时基本不变,系统频率在允许的范围内有较小的波动,各微源对无功电压的控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子微电网A中的微型燃气轮机不仅对自身电压起调节作用,还对子微电网B和C起到了良好的调节作用,才使得多微电网整体功率相对平稳。
5.2 风速变化对各子微电网的影响
实验采用随机风速,光照强度保持在800 W/m2,仿真结果如图13—15所示。
由图13—15可知,风速增大时风力发电机的无功输出增多,风速减小时风力发电机组的无功输出减少,且其无功输出在0 kvar上下波动;微型燃气轮机输出的无功功率在23 kvar上下波动;燃料电池输出的无功功率在15 kvar上下波动;光伏电池组无功输出恒为0 kvar。多微电网母线电压在1.0 p.u.上下波动,系统频率在50 Hz上下小范围波动,满足系统最低要求。
综上所述,孤网模式下,随着风速的变化,为了维持多微电网系统无功出力的平衡,子微电网A中微型燃气轮机对调节子微电网B和子微电网C起到了良好的作用,使多微电网中的各微源无功电压在允许的范围内波动,使母线电压和系统频率相对平衡。
6 结论与展望
我国低碳区域能源规划工作任重而道远,区域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发展受到我国特定的经济结构、能源结构、城市化水平和资源条件的约束,必然需要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自主发展道路。区域能源互联网作为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一种高级利用形式,既要依托智能电网作为坚强后盾,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前沿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和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
(1)模型与控制策略。本文虽然提出了多能供给模型和协同控制策略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并且以微电网为主部分论证了其合理性和可行性,然而这仅仅是阶段性研究成果,其完备性存在着不足。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将重点研究精确的能源互联网内部随机负荷模型构建方法以及多能源供给下的复合能源统一控制策略,使系统具有自愈、自治和自组织等功能。将冷热电联产联供作为未来新区建设和旧区改造的统一规划目标和任务,实现能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低碳经济平稳、有序地向前发展。
(2)即插即用技术。针对能源互联网中大量的分布式设备的接入问题,以往人工式的规划和设计方法显然已不现实,因此,研究分布式设备的即插即用技术,包括对标准通信协议的研究和多种通信协议的转换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加强能源互联网的可扩展性、兼容性和分布式设备的“可见”性。
(3)储能技术。研究新型的储能装置,使之更加符合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供能的稳定性和容量要求,优化储能控制策略,使系统具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更加符合能源市场经济性的要求。
区域性联网 篇10
心血管疾病具有隐匿性、突发性、变化快、死亡率高的特点, 传统心电检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临床工作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 传统的心电检查仍然是沿用手工管理模式, 效率低, 工作易出错, 浪费人力物力资源; (2) 心电检查工作流程不合理, 尤其是床旁心电检查, 从心电医师到临床科室检查最少需要0.5 h; (3) 无法实现与医院信息系统 (HIS) 的数据共享; (4) 电子健康档案中无法保存原始心电图资料, 纸质心电图资料容易损坏, 不易查找而且占用物理空间; (5) 偏远地区的心血管病患者到大医院就诊非常不便, 得不到医学专家的诊断, 很容易错过治疗最佳时期。因此, 构建区域心电网络平台已经刻不容缓, 具有重要意义[1,2,3,4]。
1 平台构建内容
构建区域心电平台的目的是实现医疗资源共享, 具体内容应包括:
(1) 建设全院的心电网络, 满足急诊、病房、120急救车心电检查的实时传输。
(2) 基于院内无线网络, 实现床边移动心电检查和数据采集及存储。
(3) 专家会诊平台应包括诊断中心、专家会诊、移动智能专家会诊终端。
(4) 电生理的扩展应包括Holter、运动平板、动态血压、脑电图、肌电图。
(5) 接入平台的有三甲医院1家、二甲医院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20家、乡镇医院5家、村卫生所26家。
2 平台架构
2.1 网络架构
心电平台的作用是指对各种心电设备产生的检查数据及相关病人信息, 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归档, 以提供统一的数字化心电波形和测量工具, 方便医生对心电波形分析、报告及电生理数据的挖掘与共享[5]。在此基础上, 利用物联网技术建设区域心电网络平台, 实现数据共享与交互[6], 网络集成平台, 见图1。
该平台支持多种品牌的心电图机, 目前已经接入多家公司生产的心电图机。
2.2 平台推广架构
区域心电平台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方便新乡地区的心血管患者不出远门就可享受到三级甲等医院专家的诊断, 更好地把握心血管病情, 将心血管疾病引发的病死率降到最低[8]。为使该平台应用在新乡地区内的多家医疗机构, 在不同医院之间可以实现多个层次的心电诊断、协诊、会诊模式[7], 我们提出了平台推广架构。见图2。
3 平台数据流程
3.1 诊断数据流程
心电检查的数据流程, 见图3。心电检查预约模块从HIS获取患者信息, 从从心电图机获取由心电网关解析的心电检查数据, 然后上传至服务器, 由区域平台统一管理;专家诊断并出报告后再回传至HIS。
3.2 专家会诊流程
在区域心电网络平台建立专家会诊中心, 中心的心电诊断专家利用智能移动终端。此模式并不是为解决日常检查工作而设定, 而是解决专家和诊断组中的医生之间, 偶尔出现的疑难病例的远程协助设立的。会诊流程包括申请、受理、提交、完成等过程。会诊详细流程, 见图4。
4 平台应用效果
平台应用后, 在病房就可安装移动便携心电检查仪, 由病区护士或者医生在第一时间快速为病人进行心电图采集, 然后通过无线网络传输至心电图室进行诊断, 心电专业医生只需在心电图室的心电网络系统上接收心电波形、进行诊断、发送诊断报告[9]。这样无论各医院的临床科室有多少心电图检查患者, 都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出准确的图文报告, 同时也解决了心血管患者异地检查的问题。
平台使用后, 用A4纸代替原有的热敏纸打印报告, 大大节约了成本, 同时在心电图报告中增加了心电事件记录, 增强了对心电事件的捕捉[10,11]。平台可对心脏病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存储、统计和分类管理, 方便医生和患者随时调阅。这对于科研和教学分析也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婧, 刘知贵, 李彬.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 2008, 31 (15) :107-110.
[2]刘星, 陈希超, 汪觉民, 等.远程心电监护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医疗卫生装备, 2007, 28 (11) :55-56.
[3]焦腾, 董秀珍, 张坤, 等.基于GPRS网络的远程心电监护系统[J].电子工程师, 2008, 34 (11) :78-80.
[4]王艳军, 郝慧琴, 董海原, 等.区域医疗信息化中“区域”概念的解读[J].中国数字医学, 2011, 12 (6) :54-55.
[5]李鸿强, 苗长云, 张龙宇, 等.心电医疗监护物联网关键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7 (12) :65-67.
[6]曹玉珍, 刘挺, 余辉.应用HL7标准实现心电数据交互[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9, 45 (9) :74-76.
[7]张宝健, 张玉会.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心电监护系统[J].科技信息, 2011, (16) :35-36.
[8]陈运奇, 卢喜烈, 张丽娟, 等.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在区域协同医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 2009, 30 (6) :96-98.
[9]卢喜烈, 陈运奇, 赵军平, 等.远程心电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实用心电学杂志, 2009, 18 (2) :77-79.
[10]姚力, 冯娟, 蒋昆.大型医院业务网络改造及优化[J].中国医疗设备, 2013, 28 (1) :38-40.
相关文章:
中药代谢02-10
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代谢异常治疗进展02-10
产业链相关因子02-10
代谢综合征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相关性分析02-10
脂蛋白代谢相关酶02-10
脂类代谢02-10
代谢综合征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相关性研究02-10
炎症相关因子02-10
代谢控制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