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课程

关键词: 指导性 必修课程 培养 学位

学位课程(精选十篇)

学位课程 篇1

1政策

1.1科学学位

课程设置是在其他医学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及各院校的培养目标确定的[4]。

1.2专业学位

国家政策明确规定护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护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2]。

2现状

罗阳等人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96名护理专家进行两轮调查后,得出结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应从专业公共课、临床护理、教育、管理4个方面构建,应具有基础性、共享性、针对性的特点[4]。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高校的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公共必修课有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医学统计等;专业必修课各个高校差别较大,主要有护理理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高级临床护理、高级管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危重症监护等;选修课的差别就更大了,各个高校往往和医学院其他专业共同开课,一起选课,一般包括西方现代护理、心血管药理学、美学、教育心理学、循证医学、第二外国语等。我国高校护理硕士培养课程设置有一个共性,多个不同方向的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基本相同的,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在第一年的理论课学习内容是相同或近乎相似的。

3问题

3.1缺乏针对性

目前各院校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缺乏独立、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知识体系,难以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卫生保健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5]。部分大学护理学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样,同堂完成。而专业必修课设置对于护理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没有侧重,导致不同研究方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所学的课程完全一样,学位课程的设置范围和教学内容并不能针对学生研究方向的特点,没有凸显其研究方向的专业特色,达不到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6]。

3.2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我国多数高校不同方向的护理专业研究生学习基本完全相同的课程,这必将造成各专业方向的护理学硕士生所学的课程和其所研究的专业方向不一致。而发达国家的护理研究生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课程教授负责下的临床护理专家一对一式指导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领域[7]。

4对策

4.1个性化设置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修订学科目录,新增护理学为一级学科,代号1011[8],这标志着我国护理专业研究领域必将逐渐细化,建议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确立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各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4]。对于公共必修课各个方向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共享,但对于专业必修课必须区别对待,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由课程教授负责下的临床护理专家一对一式指导教学,使其掌握本专科领域的理论知识。

4.2科学学位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应该围绕护理研究、临床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四个方面来构建课程体系[4],除了公共课,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应有不同的核心课程。

4.3专业学位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强化外语培训,课题研究的训练,专科操作能力的提升,达到解决专科问题能力的凝练,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的应用,毕业论文应该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临床护理病例分析、护理方案实施创新等为主[9]。

5小结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尤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还处在一个起始阶段,课程设置有一些不合理之处,需要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们一同探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化课程设置,而不是一刀切的模式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护理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硕士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希望本文能引起国内护理专家的关注和共鸣,早日合理化我国护理学硕士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李淑花,商临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J].护理研究,2009,23(3):582~584.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0-03-18)[2011-03-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007/xxgk_92739.html.

[3]刘会胜,岳志伟,余伯阳.专业学位发展根源与动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5):127~129.

[4]罗阳,张静平,喻坚.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8):17~18.

[5]张姮,沈宁.对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需掌握核心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6):4~6.

[6]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4):2200~2202.

[7]朱杰敏,张锦辉,沈曲,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护理学硕士教学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0,25(7):77~79.

[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0一一年二月)新修订学科目录[EB/OL].(2011-2)[2011-03-17].http://bbs.zjol.com.cn/thread-5176067-1-1.html.

学位课程 篇2

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

总 则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暂行规定》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实施细则》(安徽省教育厅教高

[2009]05号)的基本规定,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修)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凡本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有权授予全日制本科学士学位的专业均适用于本校举办或外校向本校申请授予学士学位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相应专业。

第三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系指经教育部批准,国家承认学历的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各种办学形式(含脱产、业余、函授、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培养的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

基本条件

第四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术水平能达到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者担任专门工作的初步能力,且符合下列全部条件的,可申请授予学士学位:

1、修完本专业教学计划规定所开设的全部课程,且平均成绩达到70分(含)以上;

2、本专业规定的两门专业主干课程须一次性考试通过;

3、通过省学位办成人学士学位外语统考,成绩合格且取得合格证书;

4、毕业论文(设计)成绩达到“中等”(含中等)以上。

第五条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受理学士学位申请

1、在校学习期间触犯国家法律,构成刑事犯罪受到刑事处罚的;

2、专业主干课程成绩经补考通过者(不含经批准的因事缓考后的补考情况);

3、在读期间经补考及格的课程超过规定门数者,其中高中起点本科的学生累计补考超过三门以上,专科起点升本科学生累计补考超过两门以上;

4、在读期间违反校纪校规,受到“记过”以上(含记过)处分,且无明显悔改者;

5、超过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学制年限一年以上的;

6、考试作弊或有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行为等严重学术不端者。

学士学位申请程序

第六条安徽工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的主管部门为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继续教育学院在校学位办的指导下,负责学士学位申请的具体工作。

第七条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授予程序:

1、本校毕业生由本人在规定时间内向继续教育学院提交申请,继续教育学院院务会依据本实施细则负责资格审查,符合授予条件的学生推荐上报校学位办审核;

2、外校委托我校评定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的,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本实施细则相应条件,向我校学位办报送推荐学位申请者名单,以及有关专业设置、办学形式、教学计划、各科课程和省外语统考成绩、毕业论文、毕业鉴定等相关材料。由校学位办委托继续教育学院依据本实施细则负责资格审核以及专业主干课程成绩的认定;

3、申请推荐单位应根据省学位办规定,做好组织学位申请者参加省学士学位外国语统考,以及学校专业主干课程的考试、考核及其相关工作。

第八条本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论文答辩由继续教育学院组织,外校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论文答辩需在安徽工业大学学位办指导下进行。答辩通过并符合授予学士学位基本条件的,一并汇总分类上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学士学位授予与其他

第九条学士学位授予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出决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对学位申请者的情况进行全面审查,综合评价,并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获参加投票人数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同意,方可做出建议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授予学士学位的决议。

第十条学士学位获得者名单由学校发文公布,并颁发学士学位证书。

第十一条继续教育学院根据安徽省和安徽工业大学学位办的统一要求,具体负责本校毕业生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证书的编号、登记、打印、用印及颁发等工作。

第十二条个人或团体对于授予学位的决议和决定持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向学校或上级学位主管部门提出异议。校学位办受理并对提出的异议进行研究和处理。

第十三条对于已经授予的学位,如发现有舞弊作伪等严重违反本实施细则规定的情况,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复议,撤销所授学位,并追缴已经发放的证书。

第十四条申请成人高等教育学士学位者应按省及有关部门规定向学校交纳评审费用。

第十五条凡按本实施细则未能获得学士学位者,一律不重新评定补授。学位证书遗失不予补发,可经本人申请,学校核实后出具相应的证明书。

第十六条本实施细则自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实施,原《安徽工业大学授予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工作实施细则》(校学位字[2002]4号)同时不再执行。

第十七条本实施细则由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继续教育学院专升本各专业学士学位专业主干课程 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

液压传动、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

材料及成型技术专业

金属学与热处理、塑性加工原理

土木工程专业

混凝土结构及砌体结构、结构力学

法学专业

法理学、民法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微机原理、数据结构

工商管理专业

管理学、管理经济学

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

电机学、电力系统自动化

会计学专业

财务管理学、中级财务会计

自动化专业

微机原理及程序控制、自动控制理论

通信工程专业

信号与系统、现代通信原理

金融学专业

金融学、国际金融学

英语专业

英美文学、英汉翻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公共组织理论、社会保障概论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组织行为学

审计学专业

中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基础

冶金工程专业

钢铁冶金原理、钢铁冶金学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

塑性加工原理、塑性变形物理冶金基础

网络工程专业

学位课程 篇3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6-9682(2012)10-0056-02

2009年,教育部开始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这体现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以便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于高层次、综合性、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这个举措为专业学位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但如何保证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对研究生教育的又一挑战。

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因此,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效性、合理性的分析和探讨,对于保障和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优化培养方案,科学课程设置。

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方案界定了人才培养的过程及各环节应达到的具体要求,体现了某一专业、方向研究生的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是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研究生应具有的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做了具体要求。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时间较短,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处于探索和建立的过程中,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因此,探求和研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特定的培养模式和科学的课程设置,对保证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具有实际意义。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注重职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现“专业性”,即适应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实际工作需求,强调人才职业素养的提高。虽然与工学硕士是同一层次的硕士学位,但在培养目标定位、方案、模式;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要求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知识应用与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尤其强调专业课程的实践性。

因此,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应注重创新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教育起步时间短,没有成熟有效的课程体系。现行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课程大多是从工学硕士的教学计划中借鉴过来的,其教学观仍倾向于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对于实践教学类课程则相对较少。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不同专业、方向适当增加相应实践环节的课程量,增加职业体验。笔者认为具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课程设置应是:优化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结构,增加课程的层级性,设置专业基础类课程和核心类课程;开设动手能力强,具有职业体验的实验课程;增强学生前沿领域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的技术创新能力;注重交叉学科知识,拓宽知识面。

同时,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注重公共选修课、专业基础理论课、技术应用类课程的完善。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应涉及职业领域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多学科交叉知识,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专业基础理论课注重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更新,逐步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技术应用类课程,注重加强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设专业领域前沿类课程,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本领域前沿知识的了解,拓宽知识面,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指导教师也可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为学生制定具有特定主题的系列专题课、工程设计、项目研究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学过程。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打造高水平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师资队伍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学位人才的重要保障。因此在选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教师时,其实践能力、相关职业领域的体验应在其能力结构中占突出地位。当教师获得工作经验后,其授课内容就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讲解,他不仅会注重把抽象的学术概念进行操作性定义,而且会讲解特定理论在实践环节中的特定功能,使教学和论文指导具有了针对性。[2]只有进行有目的的定向培养和实施有效的指导,才能体现教学的实践价值。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上课教师的遴选,必须针对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选择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这些教师,在工作或联合攻关课题时,积累了大量专业领域的实践经验,不但能将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将攻关中遇到的难题和解决思路、方法等实践知识讲述给学生,并能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研究生独立思考,探索专业领域科研能力的培养

教师队伍建设的另一个重要保障是企业导师。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行校企联合的“双导师”制,导师自身的优劣及有效落实双导师制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关键。“双导师”模式的选择,是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向创新实践能力转化的保证。校内导师主要负责制定研究生课程学习计划,指导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并参与研究生的专业实践活动;校外导师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指导能力的企事业专家担任,参与研究生实践过程、项目研究等多个实践环节的指导工作。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建立严格的指导教师遴选和考核程序,真正选拔学术性和实践性兼备的优秀教师担任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3]

三、重视课程教学,关注教学模式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课程学习是研究生获取学科基础理论和系统专门知识的基本途径。学生通过获取知识而理解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和前提,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直接关系到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的提高。[4]优秀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在注重讲解基础理论的同时,更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如何研究解决问题与如何组织论文的过程,通过学习研究的体验,促进研究生科研认知与实践能力的提高;不仅关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科专业知识的纵深度,更关注其知识体系构建的宽广度、前沿性和应用性。

但是,课程教学能否发挥其积极作用,关键在于教学模式的选择。研究生教学以突出教学内容的学术性和研究性为主,在授课方式上可采用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多种教学形式,以“提出问题—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互动教学模式为手段,有利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

启发引导教学模式。对研究生而言,知识的获取、观点的形成、能力的培养都需要阅读大量的经典著作和相关资料。授课教师可联系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学习的特点和需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扩大阅读范围,拓宽知识领域。知识的积累,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认识问题的宽度和深度,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增强研究生科研基础能力,培养其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案例式教学模式。聘请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企业专家或长期与企业合作项目的教师担任教学任务,使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可将所做过的工程项目或企业课题进行简化,改造成案例,进行教学。通过向学生介绍案例的来源、工程背景、相关的任务要求和指标,组织学生课后讨论、总结实现方案。通过实践仿真过程,让学生体验一个工程的思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举办学术前沿讲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还是一个专业知识深化的过程。让学生掌握前沿的科技知识对他们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定期系统的举办学术前沿讲座,邀请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了解产业发展需求,熟知国内外科研动态的知名企业专家或管理人员,把前沿知识,新型科技带给学生

开设交叉学科课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了解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支撑,这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知识技术基础。专业学位研究生是为了满足某一专业领域对高层次专业实践人才的需求而培养的,不仅要求有该领域核心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还应涉及职业历史、经济、政治等领域的知识。因此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在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宽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要进行跨专业或跨学科的学习。

四、建立实践基地,引入职业资格认证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工程实践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5]为了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环节的实施,可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提高企事业单位参与培养专业研究生的积极性,加强校企产学研合作基地和规模,建立具有实效性,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是基础理论向实践转化的保障。一方面,学生依托高校拥有的完善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和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如国家、省部级等各级科研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学习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宽广前沿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依托企事业单位的生产部门、研究中心等机构,开展研究生的专业实践训练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培养研究生直接将专业知识引入创新和实践前沿。

企事业单位是否愿意参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实践环节能否落实的前提。如果校企合作能够为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解决技术或管理难题,能够为企事业单位培养符合其需要的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单位必然会积极参与到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愿意为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实践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高校,导师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科技合作,让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能参与到合作的科技项目的研发工作中,了解、解决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和公关难题。这样,既加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使校内外导师都能更好的参与到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中去。同时,高校要了解不同企事业单位对于高层次应用形型人才的要求,在培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实践进行培养,使之更具职业导向性,更符合社会的需求。第三,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具有明顯地职业背景特征,其教育的实际目标是为用人企业提供适用人才。因此专业学位与职业任职资格、从业资格相互衔接,鼓励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获取职业资格认证,推进专业学位发展,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满足社会、被企业认可和接受的实际需要。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建立了一套可行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和培养质量保证体系,而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尚在发展中。如何保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质量,如何提高其培养质量,都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和逐步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课程教学体系,建立完善教育质量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等,才能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为国家的经济建设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做好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工作的通知[EB/OL].http://wljyxt.dsjyw.net/zhinan/text.p

hp?id=59

2 朱启臻、曾富生.提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8)

3 朱永东、张振刚、张茂龙.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11):36~40

4 郭海燕、石中英等.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措施与反思[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1):27~31

学位课程 篇4

1 MPH课程开设需求量表的设计

以我国MPH《指导性培养方案》为基础,结合复旦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等11家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参考欧美一些国家的课程体系,制订出MPH课程开设需求量表初稿,并咨询10位从事公共卫生教育的专家,经过两轮咨询,确定调查量表(表1),表中列出MPH培养应开设的课程,并应用该量表对我校的MPH导师、在读学生和毕业学生进行了调查。

2 调查对象与方法

2.1 调查对象

调查了MPH导师22人,回收有效问卷22份;在读学生24人(20人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历,4人有3年以内的工作经历),回收有效问卷24份;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毕业学生27名,回收有效问卷27份。

2.2 调查与统计方法

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方式,要求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给出重要性(重要性采用Likert五级评分,5分非常重要,1分非常不重要)。数据采用Excel录入,SAS9.1统计分析,使用统计方法有描述统计,各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的意见的一致性采用一致性检验,各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意见作相关分析,各门课程的重要性计算按导师0.4、在读学生0.2、毕业生0.4的权重计算,该权重计算方法在制订量表时同时经过专家咨询确定。

3 结果

在43门课程中,平均得分4分以上8门,占18.60%,3.5-4分的16门,占37.21%,3-3.5分的10门,占23.26%,3分以下的9门,占20.93%。

排在前10位的课程分别是:流行病学、公共卫生科研方法、卫生统计学、文献检索、卫生事业管理学、专业外语、社会医学、卫生政策、计算机应用、公共卫生行政体系。

导师与在读学生意见的相关系数为0.886,导师与毕业生相关系数为0.706,在读学生与毕业生相关系数为0.585。

三类调查对象对各门课程重要性的认识不一致的有:在读学生高于毕业生的有专业外语;在读学生高于导师和毕业生的有公共外语;毕业生高于在读学生的有卫生政策、卫生法学、卫生监督学;毕业生高于导师的有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地方病学、内科学、社会市场学、人体工效学、儿少卫生学、康复医学;毕业生高于导师和在读学生的有公共卫生行政体系、劳动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传染病学、卫生工程学

4讨论

4.1 应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当前各培养单位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由于《指导性培养方案》中对课程设置仅规定了几门必修课程,其它课程的设置则由各单位自行决定。因此,各单位的课程设置随意性较大,即使是方案中规定的课程也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按规定设置。其它课程各单位则设置了6门至15门不等的必修课程,5门至49门不等的选修课程[3]。必修课的开设一般是各专业方向相同,没有针对不同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必修课程。多数培养单位提供的选修课仍较少,且没有突出MHP的培养特点。相比而言,欧美国家的MPH课程设置则要科学得多[4]。例如,美国多数学校按照专业方向设置课程,除各专业方向通选的核心课程外,各专业方向规定了相应的必修课程。选修课方面,欧美国家学校也提供了数量更多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使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4.2 课程设置要突出实用性

由于公共卫生问题日益复杂,公共卫生领域迫切需要有力的领导者和有效应对复杂公共卫生问题的技术专家。美国公共卫生学校协会(ASPH)在2003年提出公共卫生教育还要重视信息学、沟通学、社区医学、政策与法律、国际卫生、文化能力、卫生伦理学、基因组学等8个新兴学科领域的知识[4]。美国院校在MPH课程中逐步增加了这方面的课程。欧美院校的MPH课程都强调学员在计划、实施卫生服务项目时方案的有效性、经济性科学性、实用性,在课程结构与内容上,重视卫生服务计划、管理、评价的统一。强调培养学员在卫生政策框架内如何以经济、有效、科学的手段来解决面临的公共卫生问题的能力,强调卫生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卫生管理的效能[2]。

当前我国各培养单位提供的必修课程仍以预防医学本科所学专业课程为主,而选修课也一般是与科学学位类同,其基础性、系统性有余而实用性不足。尽管也强调要培养学员运用所学知识科学合理地解决实际问题,但在构建学员知识结构上,过多强调的是某一领域专业知识,而淡化了卫生服务的整体功能[2]。MPH课程的设置既要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更重要的是要紧密联系实际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本研究结果可以看出,预防医学、管理科学,以及专业外语、计算应用等公共学科的需求较大,卫生政策、公共卫生行政体系、相关法律法规等的需求也排列靠前,在设置课程时应予重视。而且这些课程的重要性毕业生的认同要高于在读学生,而本研究中的在读学生多数为本科应届毕业生,没有工作经历,而MPH毕业生根据自己工作的需要,提出对这些课程的需求,说明MPH的教学应更加注重实用性。外语教学方面,专业外语的需求明显高于公共外语,而且毕业生对外语的需求要小于在读学生,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外语教学应以专业外语为主,使学生能在工作中阅读专业外文资料。

4.3教学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MPH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不是学术型人才,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突出实践性,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当前,许多培养单位仍然采用科学型硕士教学的方式,教学方法单一,仍以说教式授课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而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与锻炼。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MPH教育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领导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案例教学和团队学习的教学方法[5]。通过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国内的培养单位也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但总体上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案例的选取照搬国外教材,不适合中国国情;其次教学中所举的案例缺乏综合性,以小案例、孤立案例为主,使案例教学成为一种点缀;再次是教师在讨论中引导不够,影响了教学效果[5]。

因此,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案例教学要成为主要的教学方法,院校要培训教师掌握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方法。其次,应结合不同时期我国公共卫生的形势,以及具有重大影响的公共卫生事件,邀请相关专家进行专题讲座[6]。同时,还应组织学生到卫生行政部门、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疾控中心,以及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参观见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政策把握、科学决策的水平[7]。

5 结论

导师、在读学生和毕业生对MPH课程设置的认识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设置课程时应突出实用性,重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体系既要突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上要引入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指导性培养方案.2003.3.31.

[2]徐明生,杨东亮,廖启靖.中丹公共卫生硕士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27-29.

[3]吕筠,蔡楠,李希,李立明.我国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调查[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0(30)5:771-774.

[4]高素琴,刘艳青,魏世敏等.中美公共卫生硕士学位教育现状与比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6:124-26.

[5]刘颖,贺加.我国MPH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3:195-196.

[6]沈洪兵,高素琴,张正东等.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1(45)5:478-479.

学位课程 篇5

《仓储管理》学位课程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1.能全面掌握仓储管理的概念、内涵以及发展过程与趋势;

2.熟练掌握仓库选址和仓库内部规划的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具有正确进行仓库选址和仓库内部规划的能力;

3.全面深入地了解仓储作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步骤,并熟练掌握优化仓储作业管理的方法与技术;

4.在深入了解储存过程中影响商品质量变化因素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商品保管与储存的主要方法;

5.深入了解仓储成本的构成要素与仓储管理指标体系,熟练掌握仓储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6.熟练掌握以条形码、RFID、WMS以及JIT为代表的现代仓储管理技术,并具备在现代仓储管理与决策中正确应用这些技术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

第1章 仓储管理综述

第1节 仓储管理的概念

1.了解仓储的含义;

2.了解仓储管理的内容与特点以及仓储服务的功能;

第2节 仓储管理的发展

1.了解仓储活动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

2.了解物流中心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发展趋势。

第2章 仓储作业组织及流程

第1节 仓储作业组织

1.了解仓储作业组织的内容;

2.了解物流中心的组织形式以及部门分工与职责。

第2节 仓储作业流程

1.了解仓储作业的一般流程;

2.仓储作业的标准化(略)。

第3章 仓储作业管理

第1节 入库管理

1.了解入库作业的影响因素;

2.了解入库作业的程序;

3.了解入库作业常见的问题。

第2节 出库管理

1.了解出库作业的要求以及出库作业流程;

2.了解出库作业常见的问题。

第3节 拣货管理

1.了解拣货作业的几种主要方式;

第4节 搬运作业管理

1.2.3.4.了解搬运的含义、搬运作业的特点以及有效搬运的意义; 了解搬运的基本要求与搬运方式的分类; 熟练掌握搬运的分析技术 了解搬运的发展趋势。

第5节 仓库盘点

1.了解仓库盘点的目的和盘点作业的内容;

2.掌握仓库盘点的主要方法;

3.了解仓库盘点的程序。

第6节 退货管理

1.了解商品退货的含义与导致退货的原因;

2.了解退货作业的程序。

第7节 确定叉车数量及工时

1.掌握叉车需求数量与工时的计算方法和公式

第8节 配载装车

1.了解配载装车的意义和方法。

第9节 直接转运的应用与管理(略)

第4章 仓储设备

第1节 货架系统

1.了解货架的含义及其作用与功能;

2.了解货架的主要类型以及适应范围;

3.了解货架选择的原则与应考虑的因素;

4.了解货架系统的利与弊;

5.掌握货架系统的定量评估方法。

第2节 托盘

1.了解托盘的含义与特点;

2.了解托盘的主要类型;

3.了解国内外托盘的标准规格。

第3节 叉车

1.了解叉车的主要类型;

2.了解叉车的主要技术参数;

3.了解选择叉车决策过程中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4节 自动化分拣设备

1.了解自动分拣的含义;

2.了解自动分拣机的构成及其工作过程;

3.了解分拣信号的输入方法;

4.了解自动分拣设备的类型;

5.了解自动分拣机应用决策时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第5节 其他仓储设备(略)

第5章 仓库规划与布局

第1节 仓库的形式

1.了解仓库的分类情况;

2.了解自动化立体仓库的组成及其优缺点;

第2节 仓库的选址

1.了解仓库选址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2.掌握仓库选址决策的主要技术方法。

第3节 仓库内部规划

1.2.3.4.5.6.7.8.了解仓库规划的含义及其主要任务; 了解仓库总平面规划的主要内容与应该遵循的原则; 了解仓库作业区规划应考虑的主要因素; 了解仓库布局的主要形式与特点; 了解仓库储位管理的含义、目标以及对象; 了解仓库储位管理的基本要素; 了解仓库储位安排的注意事项与原则; 掌握仓库储位分配的方法。

第6章 商品的保管与储存

第1节 仓储商品的质量

1.了解仓储商品质量变化的类型;

2.了解仓储商品质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2节 商品的保管要求

1.了解仓储商品保管的任务;

2.了解仓储商品保管的注意事项。

第3节 库房温、湿度的控制

1. 了解库房环境对商品的影响

2. 熟悉并掌握库房温、湿度的控制的主要方法;

第4节 特种商品储存

1.了解化学危险品的分类情况;

2.掌握化学危险品和金属制品的保管方法

第7章 仓储成本管理

第1节 仓储成本的构成与计算

1.了解仓储成本的构成要素;

2.掌握仓储成本的计算方法。

第2节 仓储成本控制

1.了解影响仓储成本的因素;

2.掌握控制仓储成本的方法与对策。

第3节 关键运作指标(KPI)控制

1.了解建立仓储管理指标体系的意义与原则;

2.掌握仓储管理指标体系的构成及其计算公式

第8章 现代仓储管理技术

第1节 条形码系统

1.了解条形码的含义与种类;

2.了解条形码选择的依据;

3.了解条形码系统的构成与特点;

4.了解条形码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第2节 RFID系统

1.了解RFID系统的含义与优点;

2.了解RFID系统的分类与构成情况;

3.了解RFID系统在仓储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第3节 WMS系统

1.了解WMS系统的构成情况;

2.了解WMS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3.了解WMS系统的操作流程。

第4节 JIT系统

1. 了解JIT系统的原理、特点与目的;

2. 了解JIT系统的构成情况;

3. 了解JIT系统的实施条件与实施时必须加以注意的问题。

第9章 冷库库房管理

第1节 冷冻链管理

1.2.3.4.5.1.2.3.4.5.6.了解冷冻链管理的含义与内容; 了解食品冷冻链的构成环节; 了解我国冷冻链的管理现状; 了解食品储存中的质量变化情况; 了解食品低温储藏的原理。了解冷库的含义及其分类情况; 了解冷库的构成情况; 熟悉冷库库址选择应考虑的基本条件; 了解冷库平面设计的基本要求; 掌握冷库库房管理、冷库货品管理、冷库人员管理的方法; 了解冷库管理在冷冻链中的作用。第2节 冷库管理的特点

第10章 仓储相关法规及管理规定(略)

三、试卷题型(供参考)

1.名词解释:10%

2.简答题:30%

3.辩析与计算题:45%

4.论述题:15%

四、试题举例

(一)单项选择题

1.叉车在仓储运作中的作用为()

A 包装货品;B 移动货品; C 储存货品; D 检验货品。

(二)多项选择题

1.冷冻链管理包含以下内容()

A 冷库管理;B 常温货品分拣;C 冷库设备管理;D 一般货品退货管理;

E冷库作业人员管理。

(三)名词解释题

1.仓库

(四)简答题

1.简述仓储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五)计算题

1.一辆8吨箱式卡车,装载10吨托盘货物,停靠在有自动卸货平台的仓库。卸货口距离存货架50米,货架平均高5米。问用叉车卸货需多长时间。(已知:叉车移动速度为60米/分钟,升高下降速度为20米/分钟,叉货品及放下时间为10秒/次。)

(六)论述题

不同的仓库形式对物流作业有何影响?对仓储成本有何影响

五、主要参考教材

李万秋、陈文昌主编,《仓储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位课程 篇6

【摘要】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所以不能照搬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方式。对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核心课程《数控技术》进行了改革探索,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模块,增加了案例教学,结合企业实际工程问题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该课程改革对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运用数控理论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数控技术 教学模块 实践教学

【基金项目】山东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控技术》课程改革及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45-01

1.引言

2009 年教育部将“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1]。专业学位研究生重视实践和应用,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2]。目前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偏重课堂教学和纯理论知识讲授, 大多参考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标准,不能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注重应用研究、创新研究的特点[3-4]。美国各高校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制定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但共同特点是都具有明确的职业导向。如阿拉巴马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中,学生必须完成一整套高度关联的理论和实践学习项目,尤其强调了实践导向。

针对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控技术》课程教学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将课堂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都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方法;结合老师课题和企业实际问题,增加实践教学内容。该项目对提高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运用数控理论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控技术》课程培养要求和课程改革基础

2.1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控技术》课程培养要求

深入调研胜利油田动力机械集团、潍坊豪迈集团等机械制造骨干企业获知,对于数控技术人才有以下三个需求层次,包括蓝领层、灰领层、金领层。其中,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要求具备数控操作、数控编程和数控维护知识与能力,能独立完成机床的数控化改造及数控装备设计,是大中型机械制造类企业的抢手人才。因此,金领层数控技术人才符合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关于数控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在学习扎实的数控技术理论知识基础上,具体要培养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数控机床调试维护和设计能力。

2.2 《数控技术》课程改革基础

山东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从2009年开始招生全日制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近7年的培养探索,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经验。《数控技术》是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学位课。学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控系统与微型数控车床、微型数控铣床。该数控系统基于Windows系统开发,使用步进电机组成开环系统系列,使用交流伺服电机组成半闭环系列。上述两种微型数控机床功能强、体积小、成本低、性能可靠、操作安全,为实施数控技术课堂教学、案例教学创造了条件。此外,学院与胜利油田动力机械集团、潍坊豪迈集团、山拖农装公司、山东华星集团等企业签订了研究生实习实践协议,在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合作密切,为《数控技术》课程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提供了保障。

3.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控技术》课程改革内容

《数控技术》课程改革主要包括课堂讲授模块划分、理论讲授内容设计、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计。

(1)《数控技术》课堂讲授模块划分及理论讲授内容设计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课程内容要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将《数控技术》课堂教学分成三个模块,分别是加工程序编制模块、数控系统软硬件及伺服驱动模块、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模块。在每个教学模块中,详细设计了理论讲授内容,合理组织问题由来、概念形成、研究思路与方法,要讲授数控技术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应用情况,把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和新问题引入课堂。如在数控系统软硬件及伺服驱动模块讲授中,融合进最新直线电机、电主轴、陶瓷轴承知识,补充国外数控机床先进的平滑加减速方法、曲线插补方法、STEP-NC技术等,开阔学生思路。

(2)《数控技术》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在《数控技术》课堂讲授中,增加了案例教学内容,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的有机结合。对于每个教学模块,即加工程序编制模块、数控系统软硬件及伺服驱动模块、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模块,结合相关机械制造企业中数控技术的实际应用,做一个合适的实际应用案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宽他们视野和思路。如在加工程序编制模块中,结合Mastercam软件设计了叶轮叶片数控加工程序自动编制的应用案例,使学生掌握如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数控系统软硬件及伺服驱动模块中,结合Delphi软件设计了两轴数控系统软件编制的应用案例,使学生掌握数控系统软件的编程开发能力。

(3)实践教学环节内容设计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以招收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这类学生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对于机械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数控技术》课程,如果只注重课堂教学,远离生产车间一线,则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老师课题和研究生实践基地企业的实际问题,合理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以锻炼和提高学生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能力、数控机床调试维护和设计能力。总共在该课程的讲授中安排了8学时用于实践教学。与淄博空调风机厂联合设计了绕线机数控改造实践教学内容;与山拖农装公司联合设计了螺旋齿轮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实践教学内容;与山东华星集团联合设计了上料机械手的伺服控制实践教学内容。

4.结语

该课程改革突出数控技术能力培养的实践性,可以使研究生在学习数控理论知识的同时,锻炼将所学技术、理论应用于企业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成为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人才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庆志,许云理.基于行为导向教学理念的《数控技术课程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4-6

[2]吴华杰.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扩招政策执行效果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1):59-64

[3]顾越桦,叶秉良.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机制的构建[J].教育评论,2016(2):104-106

学位课程 篇7

1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 我国已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其中包含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共同发展的一些办学资历较深的高校, 也包含因“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而设立专业学位的一些试点单位, 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 在课程教学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传统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影响, 仍然是以延续本科的理论课程为主。而专业学位的课程不仅应该使研究生掌握本领域的基础理论, 还应该使其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2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共同构成了现代高等教育学位体系, 二者缺一不可, 但由于学术学位的发展由来已久, 作为刚起步不久的专业学位在课程教学上仍然依附于学术学位, 过多地偏重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中心, 教学模式单一。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 虽然加重了专业实践环节, 但这不等同于弱化理论课程中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等其他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是实践能力强, 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 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来源于专业实践, 同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学生

其次, 教学内容创新意识不强。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很多教因此, 很多与学科有关的前沿知识还是得依靠教师进行搜集整理再传授给学生

3 构建合理的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理论学习中, 其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提高为核心, 构建结构合理、职业特色突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第一, 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的课程设置充分反映了本领域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满足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充分考虑社会、行业和人才培养项目的实际需求, 以及学生的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因此, 应明确设置公共课, 领域方面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 通过专业实践强化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强化行业、企业在课程体系中的角色。

第二, 建立以教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在研究生培养阶段, 要以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研究生要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知识, 更重要的是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 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 毕业后将会成为各领域各行业的一线技术和管理人员, 只有专业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运用研讨式、互动式以及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尽可能地调动广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 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 强调理论性和应用性的有机结合, 突出实践性, 鼓励研究生跨学科学习, 通过专题讲座、专修课程、学术报告、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多种方式, 了解本领域的前沿知识,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四, 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课程建设。培养单位应该将各自的优势学科继续做强, 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 重点建设一批校级重点建设课程, 通过建设专业学位精品课程和优秀课程, 突出综合性、创新性和实践性, 使教师积极探索更为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

摘要: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的历史性转型和战略性调整,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 并迎来了发展的契机。本文针对近年来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探索如何进行课程教学改革, 并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硕士专业学位,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学位课程 篇8

美国农科硕士专业学位是一个大类, 它包括农业硕士 (Master of Agricultural) 、农业推广硕士 (Master of Agricultura Extention) 等类型, 农业硕士有不同的领域, 包括园艺、渔业、农业推广教育、农业与自然资源、农业与环境等[1]。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规模不大, 名称不一, 依学校不同, 类型各异, 有一部分是授予跨学科交叉学位, 即授予农业与其他门类学科相结合的学位;学习方式有在职学习和在校学习两种, 在校学习一般1-2年, 在职学习学制较长, 一般不超过6年;不同的学位类型和不同的学校对提交论文、提交实习报告、参加毕业考试有不同的要求[2]。

一、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特色

1. 课程体系围绕培养目标, 服务学生需求, 必修课程少, 选修课程多。

美国农科硕士专业学位的名称设置比较宽泛, 研究生的课程体系构建灵活, 紧贴培养目标。学校开设一种专业学位类型时, 课程体系设计都是在面向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开展潜在生源调研后, 经过学院课程教授委员会讨论确定的。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重视课程选择和课程内容衔接。它的基础课程或者核心课程是农业科学基础知识, 目的是打好专业基础, 更新专业知识;选修课程以服务学生职业发展为目标、自主选择学习为主, 可选择学习的课程很多。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Corolado State University) 的农业推广教育硕士分为论文 (A类) 硕士、学术报告 (B类) 硕士和课程 (C类) 硕士三种类型。前两种硕士生所修课程完全一样, 学生必修课程一般不超过8门课程, 15个学分;修完必修课程后,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工作性质和未来发展选修一定方向的选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 选修课程包括自然资源、区域经济发展、成人教育等多个方向, 可选择学习的课程有20多门[2]。

2. 强调拓宽知识面。

美国大学很重视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 他们将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界定为跨学科研究生培养, 即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多数是以一个学院的一个或多个系, 联合其他学院部分师资力量共同完成培养过程。美国大学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覆盖面广, 学习课程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农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课程, 选修课程中一般包括信息技术、组织管理、经济政策、新闻传播、贸易政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领导艺术等课程。衣阿华大学 (Iowa State University) 在职学习的农业硕士研究生, 总学分32个学分, 其中28个课程学习学分, 4个实践学习学分;基础课程全部是农业专业知识, 选修课程覆盖生物等多个学科;28个课程学分中, 还要求学生必须在3个学科门类选课, 且每个学科门类至少要修完2个学分[3]。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计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 适应社会需要, 提高工作能力。

3. 课程授课形式多样, 学用结合。

美国大学的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无论是在学校学习, 还是在职学习, 课程内容丰富, 教学形式多样, 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实践训练、调查研究等不同的授课形式与课程内容相结合。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在课程内容方面强调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 多数课程的教学以启发式为主, 课堂上突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体合作、深入探究的创新精神。一方面, 教学内容新颖。教师使用的是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自备教学材料, 很多内容来自于生产、科研、推广的新动态、新技术、新成果;另一个方面, 重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中有专门的实习课程, 保证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农场、公司参加生产训练。衣阿华大学的农业硕士生, 科罗拉多大学农业推广教育硕士生的必修课程中的实习训练课, 学分为1-12学分;教师根据学生实习内容、实习表现, 给予弹性评分, 鼓励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锻炼组织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本硕课程贯通, 有利于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根据指导教师安排, 有计划补修相关课程。

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入学条件因学校不同, 类型不同而差异较大, 大多数攻读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的学生, 要求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毕业时要求修完规定学分, 依不同类型或参加论文答辩, 或提交实习报告, 或参加学院组织的毕业统考。因为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入学时的学历、学科背景、工作经验差异较大, 所以在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课程体系中, 对于不同方向未完成部分本科课程学习的学生, 规定由教师指定补修相关的本科阶段课程。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大学 (Oklahoma State University) 的农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后, 学院便会为研究生选配一名导师, 包括导师在内的3人教师小组会帮助学生制订一个36学分 (含6个学分的专业实习) 的学习计划, 帮助需要补修本科课程或跨学科课程的学生指定学习课程。美国研究生培养的这种做法, 有利于加强学生素质培养, 促进学科交叉, 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并提高其能力。

二、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的典型课程体系

美国的教育部门和行业组织对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规定。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类型不一, 各个大学的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也不一样。但是归纳起来, 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模块式课程体系;一种是格式课程体系, 又称为固定式课程体系。

1. 模块式课程体系。

以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 的农业推广园艺硕士生为例, 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园艺方面的实践技能, 更新基础和应用知识, 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全日制学习, 学制两年, 不做论文。课程体系以学习目标和职业需求组成不同模块, 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订学习计划, 选课学习。课程体系合计40学分, 其中课程学习37个学分, 实习调研报告3学分。课程学习包括: (1) 园艺基础课程, 9个学分。园艺基础课程根据不同方向分为3个模块:景观园艺、园艺教育、公园管理和旅游。每个模块5-6门课程, 学生根据职业和兴趣, 选择不同模块课程学习。 (2) 植物科学课程, 6个学分。以学习相关植物科学知识为主, 课程包括园艺植物生理学、园艺植物营养、园艺植物分类、植物繁殖学4门课程。 (3) 研究指导课程, 13个学分。研究指导课程是与实际工作相关的实践性课程, 包括园艺景观的管理、课程实习、统计学、课堂讨论等。 (4) 强化课程, 9个学分[4]。强化课程是学生为了加强某一个方面的知识, 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学习的课程。强化课程也依其内容分为领导能力、商业管理、园艺教育、景观4个模块。各个模块课程有多有少, 如景观只有2门课程:历史景观的保存与维护、人与景观, 领导能力模块则有9门课程。园艺硕士生的专业实习课程安排在第一学年的暑假时间进行。实习是园艺硕士生的必修内容,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课程体系框架如图1所示。

2. 固定式课程体系。

固定式课程体系即由不同类型的课程构成一个课程框架。以科罗拉多大学农业推广教育 (论文) 硕士生为例, 它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训练,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为学生将来的职业提升奠定知识基础和领导能力基础。学生在职学习, 需要完成学位论文, 学制一般是3年。课程体系由必选必修课程、选择必修课程和其他选修课程3个部分组成。必选必修课不少于15学分, 共有高级农业讲座 (3学分) 、推广概论 (3学分) 、推广交流课程 (4学分) 、实习 (1-12学分) 、课堂讨论 (1学分) 、科学研究 (3学分) 6门课程;选择必修课程不少于6学分, 共有成人教育 (3学分) 、方法论 (3学分) 、成人教学管理 (3学分) 、职业规划发展 (3学分) 、教学手段和方法 (3学分) 4门课程;其他选修课 (包括野生动物管理法规、领导艺术与公共交流、自然资源政策与生物多样性、环境保护等10余门课程) 由学生自主选择, 不规定具体学分;学位论文6个学分[5]。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是非论文硕士研究生, 其课程体系与科罗拉多大学的农业推广教育硕士研究生基本相类似, 它要求全日制学习, 修满36个学分课程[6]。其中, 核心课程6门, 18个学分, 包括农业推广教育基础, 农业推广教育专题, 信息技术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农业推广教育课程改革 (或农业教育计划) , 公立学校的农业教育, 农业推广中的科学问题;基础课程12学分, 主要包括农业基础辅修课程和一些技术课程, 农业基础辅修课包括动物科学、作物科学、农业和植物资源、林业等, 技术课程如青少年组织管理、农业实验课程学习、生物技术等;选修课程6学分, 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学生学习阶段修完学分后, 还需要完成一个教案, 并通过硕士生口试考试方能获得文凭。

三、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启示

为了完善研究生教育, 适应农业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我国于1999年设立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 (MAE)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2000年开始招生至今, 逐步得到社会认可并取得了长足发展, 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招生录取人数从2000年的1611人增长到2008年的7256人, 培养规模扩大了3.5倍。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 农业推广硕士生的课程体系优化建设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尽管这些年来, 相关培养单位在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部署下, 加强了培养方案的制订和课程建设, 但是因为农业推广硕士生的专业领域宽泛 (现有13个领域) , 学生的年龄、学历、职业、工龄等差异很大, 学习目标各不相同, 其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依然存在着学术化、培训化等问题[7]。

美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有较长的历史, 在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中已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无论是在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还是相关管理制度建设方面, 都积累了相对成熟的经验。探究和总结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生课程体系特点, 对优化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有如下启示:

1. 改变课程体系全国一统的局面, 发挥各个高校的师资特点, 兴办各个高校富有特色的农业推广硕士生教育。

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生培养单位多, 2008年有70家。各个培养单位学科力量有差异, 培养条件各不相同, 在应用研究方面的特色也不一样。就是农业推广硕士生的同一个专业领域, 各个单位的师资水平也参差不齐。农业推广硕士生培养单位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 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在课程体系构架上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统一, 充分考虑学生个人发展目标, 满足学生不同需求, 因材施教[8], 建立有一定共性, 又富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

2. 以农业推广硕士生专业领域为核心, 突出培养方向, 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来源广泛, 个性差异大, 学习需求不尽相同, 但是目前的课程设置千篇一律, 缺少学生自主学习可选择性。应当在现有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 探索农业推广硕士生学习的不同类型。借鉴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经验, 我国农业推广硕士可以设计为课程硕士、课程+实习报告、课程+论文三种类型, 以专业领域为单位, 按不同方向设计三种相应类型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构建以加强专业基础知识为主的必修课程、拓宽知识领域为主的选择必修课程、服务于职业发展为主的选修课程并贯通本硕课程学习的新课程体系。

3. 在农业推广硕士生课程体系中, 加大应用技术类课程比重, 增加选修课程数量。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在扎实宽广的文化素养之上,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自身包括了系统高深的理论基础和专门知识的传授, 以及理性的专业化的思维训练、实践能力的培养和专业伦理道德的养成。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除了坚持特定的职业导向外, 还应当更多地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 包括专业能力的发展。在我国农业推广硕士人才的培养中, 要学习美国跨学院联合培养、自由选课的做法, 增加选修课程的数量, 开设有关生物学、环境保护、计算机应用、领导艺术、人力资源管理、产品营销等课程, 加大应用课程的比重, 创新教学方式, 加强实践教学, 提高实践学习效果。

摘要:在总结美国农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个性化需求、必修课程少、选修课程多、强调拓宽知识面、学用结合等特色, 介绍美国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的农业推广园艺硕士生和科罗拉多大学农业推广教育硕士生两种典型课程体系基础上, 就我国农业推广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 提出了彰显高校学科特色、以专业领域为核心、突出培养方向、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加大应用技术类课程比重等建议。

关键词:美国,农科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启示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Affairs Office,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Structure of the U.S.Education System[EB/OL]. (2009-12-09) .http://www.ed.gov/international/usnei/edlite-index.html.

[2]Corolado State University.Agricultural Extension Education Specialization[EB/OL] (2009-12-09) http://www.learn.colostate.edu/degrees/agricultural-extension/.

[3]2009-2011Courses and Programs:Iowa State University Catalog[EB/OL]. (2009-12-28) http://www.public.iastate.edu./catalog/2009-2011/graduate/gr-specficms.html.

[4]Department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s Texas A&M University.Introducing the master of agriculture degree in horticulture[EB/OL]. (2009-11-24) .http://hortgardens.tamu.edu/studentinfo/masters.htm.

[5]Corolado State University.Agricultural Extension Education Specialization[EB/OL]. (2009-11-11) .http://www.learn.colostate.edu/degrees/agricultural-extension/curriculum.dot.

[6]NC State University.Master’s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degree[EB/OL]. (2009-10-26) .http://www.cals.ncsu.edu/agexed/grad/atemr.html.

[7]贺建华, 王京京, 欧百钢.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问题的调查及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 2009 (04) :16-20.

学位课程 篇9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转变”, 我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于2011年开始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进行改革。本文着重讨论课程设置相关内容。

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和实践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着重训练研究生英语听说读写译能力, 提高研究生的实际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使他们在今后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中能使用英语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沿信息, 发挥专业优势, 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英语教学旨在培养与专业结合, 具有较强的创新、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国际型人才。为符合这一培养目标, 我校对英语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 把一学年、两个学期的英语课程进行分类、分层次和专长教学。第一学期进行分类教学, 针对不同的培养目标把英语课程分为“专业硕士综合英语” (下简称“专硕综英”) 和“学术型硕士综合英语”两类课程。专硕综英课程含“专硕英语读写译”和“研究生英语视听说”两门课程, 着重解决研究生英语听、说、写能力较差的问题。“专硕综英”课程的设置以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培养研究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提高该类研究生运用英语语言进行国际学术和专业交流的能力为目的, 在教学模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评估四个方面进行的较大力度的改革。

(一) 教学模块改革

根据教改目标和我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实际需要, 我们提出三个模块的教学改革模式, 即综合课、拓展课和自主学习三个模块。只有完成三个模块的学习, 拿到全部4学分后, 才能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三个模块相互补充, 相互支撑, 以综合课为主。综合课是研究生必修的学位课程, 包括读写译课程和视听说课程两门必修课程, 要求所有入校研究生都必须修读, 在第一学期开设。课程设置的改革首先对这两门课程进行了新教学大纲的审定和编写、新教材的编撰、教学计划的制订、教学课件的制作, 确定了课程考核方式和建立了教学评估体系。拓展课是指高级阶段的英语选修课程, 在第二学期开设。根据我校研究生的需要, 已开设的有科技英语翻译、英美文化、学术交流英语、古希腊罗马神话和中国文化英语五门课程。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课外借助学校的网络自主学习平台进行的学习和第二课堂的学习。第二课堂包括学科大赛和其他竞赛、名师讲座、外教讲座、英语角、佳片赏析、原著朗读等活动。经过三年多的教学研究与实践, 不断改进和完善, 确立了寓语言学习、语言应用、创新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于一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英语”课程培养目标并在教学中实践, 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学效果好, 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学位英语考试及格率在95%以上,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自信心增强, 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大幅度提高。

(二) 课程内容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内容由“英语读写译课程”和“英语视听说课程”两部分组成, 相辅相成。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英语读写译课程”教学时数为72学时, 完成9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一周的专业英语讲座。每单元有一个主题, 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热身:以英语视频、音频输入引出该单元的主题, 辅以相关听力和听写练习, 帮助学生熟悉主题内容, 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力。第二部分是阅读, 由两篇紧紧围绕该单元主题的课文组成Text A和B。配以相关的阅读理解、词汇、完型和讨论练习, 帮助学生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准确性、扩大词汇量并进一步训练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第三部分是翻译技能系统学习。每单元讲授一至二个翻译技巧并配以相关练习。翻译技巧的学习在该学期的前十周完成, 后七周讲授各类运用文体的翻译并布置相关文体的翻译练习。第四部分是应用文写作训练。每两单元讲授一类应用文的写作 (如总结、摘要、履历、个人陈述、合同、备忘录等) 并通过相关练习加强学生对该应用文写作的掌握。读写译课程以人文和科技内容为题材, 通过视、听、读的信息输入, 重点加强说、译、写技能的训练。学期最后一周是专业讲座, 为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准备。

“英语视听说课程”按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学时数为36学时, 完成9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每单元有一个主题, 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听力训练、口语实践和听力测试。由易到难, 循序渐进, 辅以外教的补充材料, 内容不仅涉及该单元的主题, 同时涉及文化知识的介绍, 特别是当前英语国家主流文化的介绍。在提高研究生英语听说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听力部分录制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英语方言, 为学生创造真实的语言环境, 训练学生听懂不同国家的英语口音。

(三) 教学模式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采用立体式教学, 在保持传统教学法精华的基础上, 十分重视整体语言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 运用任务型教学, 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重视在实际运用中学习语言之外, 还非常强调培养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 重视合作精神。我们改革了过去以课堂讲授和灌输为主、教材单维输入为主、单纯知识学习和学生被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取而代之以四种教学模式综合应用。通过不同模式的教学,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语言实验室、Power Point、英语光盘、磁带、录像机、录音机、投影、黑板、粉笔等教学手段, 采用讲授法、小组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个人展示法、辩论法、自主学习法和第二课堂活动等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组织教学。以启发学生探究为主, 鼓励交互式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 多样化、个性化的合作式学习, 教师作为学习指导者和帮助者式学习, 以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基础的综合性评价等多种教学模式, 进行了教学模式的改革。

讲解式、灌输式、单向式→讲解+任务式、功能式、交际式、互动式、自主式、合作式、表演式、讨论式等多种方式或综合型的教学模式: (1) 课堂讲授→教师教授+学生展示+计算机多媒体 (课件) +网络技术; (2) 单维输入→多维输入; (3) 单纯知识学习→技能掌握+能力提高; (4) 学生被动学习→学生主动、自主学习; (5) 通过一学期的立体式教学模式训练, 学生能通过PowerPoint陈述自己的专业研究和思想, 基本上能达到国际交流的目标。

(四) 课程评估改革

“专硕综英”课程形成以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基础的学生综合性评价和完善的教学评估体系。 (1) 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估 (50%) +终结性评估 (50%) :形成性评估=平时成绩+自主学习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第二课堂学习;终结性评估=期末考试成绩 (考核读、写、译水平) 。 (2) 教师评估=学生评价+专家评价+领导评价+自我评价:自主学习成绩=翻译训练成绩+写作训练成绩+单元测验成绩。

该课程评估体系全面、完整地对教师的教学实施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估, 对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结合有很大促进。同时, 激励学生的课堂和课外表现,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从总体上提高了专业硕士研究生英语教学的质量。

三、结语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通过三年多的改革与实践在教学上基本解决了以往研究生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没有主动性的问题。经过改革实践后, 学生课堂上互动非常好, 气氛活跃, 思想活跃, 学生可以运用英语分析解决问题。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学生的学位英语考试及格率在90%以上, 包括艺术设计的学生。有8%左右的学生成绩在90分以上。

经过本课程学习的学生可以随导师参加国际交流和会议而不害怕上台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学年的Power Point陈述训练, 不仅培养学生的口头、笔头表达能力, 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演讲能力。2011级学生有些学生在“外研社”杯演讲比赛中获省级和校级奖项, 如张晓、张洪洪、吴川辉、李笑帆等;有些参加了暑期到美国的交流活动, 有的已经联系到较好的外企工作。学期末学生的反馈意见给予本课程很高的评价, 认为一学期的英语学习收获很大的占90%以上。很多学生在课程结束后还自学英语, 准备将来到海外深造或到外企工作。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改革与实践在云南高校研究生英语教育领域起到引领作用。在云南省研究生外语教学研究会的年会上交流后, 农业大学、中医学院、林学院和大理学院表示从2012年起直接使用本成果中的教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该改革与实践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H.G.Widdowson, 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cation[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78.

[2]H.G.Widdowson, Aspects of Language Teaching[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1.

学位课程 篇10

关键词:专业学位,专业课程,研究生教育

专业学位是面向特定社会职业需求而设立的研究生教育学位。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某些特定职业越来越需要掌握专业技术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为了适应社会需要, 高校逐步增设专业学位。专业学位不是科学学位的附属或补充, 而是现代研究生教育不可或缺的“两翼”。与科学学位注重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不同, 专业学位更侧重实践能力培养, 目标是培养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专业学位一般设置在具有明显职业指向性的学科, 如医学、法学、管理学等。我国于1998年2月颁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 (以下简称《试行办法》) , 开始试点实施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1]。作为我国首批临床医学博士、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单位之一, 重庆医科大学经过探索, 构建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培养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一入学就开始33个月的临床轮转, 公共课程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一学期周末和晚上, 专业课程由负责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学院组织实施。公共课程 (如医学统计学、公共外语等) 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是根据学校培养目标, 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目前我院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 力求改进。

1 存在的问题

1.1 对专业学位认识不到位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点工作已开展数年, 大部分导师和研究生对专业学位应侧重临床技能培养已达成共识, 但部分导师与研究生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职业教育阶段, 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应围绕职业技能及相关素养展开, 认为学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已能满足研究生理论知识学习需求, 从而忽视专业课程教育。实际上, 专业教育的内涵比职业教育更丰富, 职业技能培养只是专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一部分。在人、文化科学技术和社会职业的三维关系中, 专业教育的目的除了坚持一定的职业导向外, 更多地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 包括专业本身的发展[2]。《试行办法》规定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应具有较强临床分析、思维能力, 能独立处理本学科领域内的常见病, 能对下级医师进行业务指导, 达到卫生部颁发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中规定第一阶段培训结束时要求的临床工作水平[3]。由此可见, 仅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临床技能培训远不能达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授位要求, 而专业课程就是对临床轮转的一种有益补充。通过学习专业课程, 研究生既能熟练运用本专业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也能不断拓宽视野, 了解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 适应医学科技的蓬勃发展。

1.2 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 把课程定义为:广义的课程是指所有学科 (教学科目) 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4]。广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既定的课程目标而组织实施的教学内容的总和, 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 如语文课程、数学课程。课程目标除教学目标外, 还包含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课程目的。由于国家职能部门对专业课程设置没有明确规定, 各单位在设置专业课程时, 单纯以学科为单位设置, 各学科互相割裂, 课程设计缺乏整体优化, 忽略了相关学科领域知识和技能间的内在联系, 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课程目标不清晰, 导致研究生管理部门、授课教师和研究生本人都不明白专业课的重要性;课程结构也没有体现层次性, 研究生的知识、技能、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是逐步提升的, 而目前的专业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大, 比较迁就授课教师的时间和想法, 没有以逐步提升研究生水平为目标来进行课程设置。

1.3 课程评价缺乏

课程目标不清晰使课程评价难度加大。课程评价是判断课程实施效果及课程计划是否达到课程目标的必要过程。没有清晰的课程目标, 就无法评价课程实施后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是否还有改进的空间, 也无法评价当前的课程安排能否满足研究生学习需求。此外,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授课教师一般由临床一线专家担任, 临床工作任务繁重, 没有课程评价的约束, 教师容易应付教学任务, 不认真准备。

1.4 人文社科类课程缺乏

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来看, 一个全面发展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 就是在才能、品质、身体、情感诸方面发展的普遍性以及个人丰富的内在差异性同社会整体发展的协调统一[5]。因此, 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治病救人, 又要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推动医学进步, 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促进医患和谐。也就是说医德医风、职业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 都应该体现在课程体系中。如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仅限于临床实践能力, 那培养的只是一个合格的“技工”, 满足了职业指向性却忽略了高层次性和创新性。人文社科类课程就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的有益补充, 能够有效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全面发展。

2 应对措施

2.1 提高认识, 转变思想, 明确课程价值取向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主要衡量学位获得者在临床医学领域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 它以学术为依托, 是内含学术性的职业性教育[6]。我国设置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目的是培养一批高素质临床医学人才, 提高卫生人才素质, 满足社会对高水平临床医生的需求, 最终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从这个层面看, 过于重视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而忽视专业课程教育、过于重视应用教学而忽略理论拓展, 都不利于全面提升研究生素质。只有从研究生管理部门到研究生导师都准确把握专业课程的价值取向, 才能把握好专业课程设置的方向。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处理矛盾、冲突的基本立场和基本态度。专业课程价值取向是指在专业课程设计实施过程中指导人们行动和决策判断的总体信念, 根植于对专业课程体系的认识和追求, 表现为行动上的倾向性。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价值取向不同, 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实施过程及效果评价都会有所不同。从国家设置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目的来看,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专业课程价值取向可以归纳为: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专家型临床医师, 促进其专业能力的发展。

2.2 构建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专业课程体系

2.2.1 能力与核心能力

能力被国外学者定义为胜任工作所必备的素质, 包括知识、技能、态度、身心状况等。《辞海》里对能力解释为“通常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 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7]。人们的能力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同时也在实践中得以持续提升。

核心能力的说法始于企业, 但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其特点为:一是人或组织所独有的、竞争者难以模仿, 二是结合了目标和战略所拥有并展现出来的关键优势, 三是人或组织持续发展所必需的“创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应注重培养研究生核心能力, 以促进医学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可以概括为:在学习过程中,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临床轮转、专业课程学习等方式所积累并形成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整合, 是个人素质的综合体现, 是将来成为高水平临床医师应具备的最主要能力。

2.2.2 专业课程体系建立“四步走”思路

(1) 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我国学者秦永杰等[8]利用专家访谈、专题小组讨论、德尔菲法等方法确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核心能力指标体系, 共有8个一级指标和32个二级指标, 详见表1。核心能力指标既可以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 也可以作为研究生考核标准。

(2) 确定专业课程目标。根据能力指标确定专业课程目标, 确保每个学生毕业时各方面都能达到能力指标要求的水平。将能力指标与具体操作水平结合, 可以得出以下专业课程目标: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拓展知识, 能够独立处理本专业常见病、多发病, 能够对下级医生进行业务指导,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关怀精神, 能够有效地进行交流, 对临床科研方法有一定了解, 熟练检索和阅读专业外语文献, 学会处理医患关系

(3) 进行专题课程整合。打破以专业为中心、各学科独立设置专业课的方式, 建立专业课程专题委员会对课程进行整合。将内科学、外科学、神经病学、全科医学等专业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设置专题课程, 知识点要具有前沿性、拓展性, 如呼吸道疾病综合课程、心血管疾病综合课程、脑血管疾病综合课程、肿瘤综合课程、糖尿病综合课程等。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为主, 小组活动为辅。课前告知学生学习内容, 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准备, 课上开展专题小组讨论, 教师给予引导和总结。这种整合性教学方法能保证知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 使学习过程更加符合临床规律,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并使学到的知识“实用、够用、适用”, 不但解决当前临床问题, 也为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4) 模块化教学。将教学内容整合成课程群后, 结合课程目标, 将课程群分成系统模块和人文社科模块两大核心课程模块。系统模块围绕器官系统进行教学,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要学习目的。人文社科模块以提高研究生个人素养 (个性、认知、思维能力) 和专业精神为主要目的, 解决其对医患沟通的困惑, 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通过两大模块的教学, 达到提升研究生七大核心能力的课程目标, 培养有较强创新思维和较高医学水平的专家型临床医师。

目前, 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尚不成熟, 处在高速发展和不断变革互相交织的阶段, 虽有不足, 但我们相信通过课程设置改革, 一定能为我国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医疗队伍。当然, 课程设置改革是否合理, 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 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连铸淡, 徐永刚, 陈新超.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1 (2) :109-110.

[2]别敦荣, 赵映川, 闫建璋.专业学位概念释义及其定位[J].高等教育研究, 2009, 30 (6) :52-59.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下达《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的通知[Z].学位〔1998〕6号, 1998.

[4]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教育》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5]柏杨.军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模式构建的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 2010.

[6]石中英.教育的专业性[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 :7.

[7]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0.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学位英语申报01-19

博士学位01-19

护理学位论文提纲01-19

学位英语01-19

学士学位公示01-19

学位研究01-19

药学学位01-19

护理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题目01-19

学位外语01-19

护理学位论文范文01-1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学位英语申报 下一篇:学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