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关键词: 的学 一致性 课程标准 教学

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精选14篇)

篇1: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苏轼的《赤壁怀古》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1082年秋、冬写下《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 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后赤壁赋】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谗①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完)

附录1:苏轼二三事

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好交友, 好美食, 创造许多饮食精品, 好品茗, 亦雅好游山林。

嘉祐元年(1056年)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进京应试,主考官欧阳修评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变法开始,苏轼反对新法,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后被迫离京。

元丰二年(1079年)给皇上写《湖州谢表》,其中“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引发支持王安石变法的新党,酿成乌台诗案。新党要置苏轼于死地不可,但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苏轼在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工作之余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故名“东坡居士”。

绍圣四年(10),年已62岁的苏轼被一叶孤舟送到了徼边荒凉之地海南岛儋州(今海南儋县)。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他在这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从苏轼学。

《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与苏轼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眉州眉山人。北宋中、晚期著名文学家。开北宋豪放词风。一生才气纵横,诗、词、文、书法都有很高造诣。“诗”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法四大家”。作品有《苏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苏轼坎坷的一生: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想,“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苏轼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

◆苏轼乌台诗案 : 大约是苏轼在朝廷当礼部尚书之时,在他被贬谪之前,有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苏轼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怎能在枝头叫呢?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卧呢?以为不妥。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极为不满,就将他贬到合浦。苏东坡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猛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 ”苏东坡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东坡凑近花前一看,见有几条象芝麻大的黄色、黑色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就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 来到一棵榕树下,正碰到树上有一阵清脆的鸟叫声,便问旁人:“这是什么鸟?”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此刻苏东坡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王安石的诗。当然苏轼被贬主要是政治上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

◆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遇到种种挫折、打击和磨难;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的诱惑与选择,你将怎样地活着呢?每个人的一生,也都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的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这里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苏轼)贬谪黄州,面对寂静的夜晚,面对安谧的环境,诗人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产生一种脱离尘世的遐想:随波流逝,去遨游江海,拥抱大自然。诗人渴望解脱,渴望自由的心境在诗句中袒露出来。

◆读《赤壁赋》给人一种别样的享受:清风、明月、饮酒、赋诗、高歌,再加上洞箫相和,使得全文充满了诗情画意,仿佛进入美妙的`神话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中根本感受不到苏轼因被贬而生的苦闷不平之情。苏轼为什么能在这一时期写出这样“轻松”的散文,这主要源于其在宦海沉浮中磨练出的对人生得失的一种旷达态度。 苏轼的旷达不仅表现在其在《赤壁赋》中展现的诗情画意,更主要的是对人生得失的超然态度。 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提到,人生短暂,长江无穷,英雄伟业,终赴东流,凡夫俗子不过天地之间一蜉蝣、沧海中一粟粒,功业建立不得,飞仙亦不能成,岂不可悲!这些愁绪不是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的吗?苏轼虽借客之口说出,难道不是其一度产生的吗?苏轼宦海沉浮当比常人体会的更为深刻。但苏轼不是常人,他能从愁绪中超脱出来。苏轼说,水虽流去,终还是水,月有盈虚,终还是月。自不变而看,万物同人一样都是无穷无尽的。这不是苏轼对人生长短的超然领悟吗?当我们凡夫俗子正为此长吁短叹时,苏子已处之泰然。

◆凡夫俗子对待得失,无一时不患,无一地不患。说刘宗元是凡夫俗子,是因为他在政治失意后牢骚满腹不平满腔,其在乎得失同凡人一般无二。说苏轼是圣人,是因为苏子对待得失是这样的:“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别人得了,我不羡慕,我没得到,我不遗憾,“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是大自然赐给我无情的宝藏,我还不满足吗?

对人生得失如此达观,才使得苏轼在《赤壁赋》中给我们带来了纯美的享受,在文中我们看不到不平之气,充斥眼帘的只是“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

对比柳苏之后,我们会清晰地感到二人在性情方面的巨大差异,苏轼博大的胸怀,令三百年前的前辈为之汗颜。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这篇文章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我们知道苏轼一生都是为官的,很显然他是想有所作为的。他还有个号是什么?东坡居士!居士是在家信佛的人。就是在这里取的。这看起来很矛盾,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其实这恰恰正是一个人思想的真实体现。自己梦醒后开窗寻找,夜色茫茫,不仅仅不见孤鹤和道士,连自己的前途、理想、追求和抱负也同样不可求啊!

◆林语堂在他的《苏东坡传•序》中写得十分明确而详尽:“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个结论也许最能表现他的特质。”

◆一般的人,在忧患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

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

◆苏东坡突然陷入困境……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顺手把绳索重重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全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一部中国文化史,有很长时间一直捆押在被告席上,而法官和原告,大多是一群群挤眉弄眼的小人。

◆客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篇2: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原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赏析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 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 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 ,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

“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

篇3: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乐观派认为通观全词开篇便有携急风浩雨而来之势, 似有雷霆万钧之力, 写景写史、时空开阔, 引出了作者胸中的万般豪情,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组成一个极为辽阔的时空背景;接下来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写赤壁雄奇壮阔阔的景色, 色彩更是明快乐观;而“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句, 以羡慕赞美之口味写尽了周瑜的风流倜傥、从容洒脱、指挥若定的风采, 还有最后作者潇洒的转身, 所有这些不难看出苏轼的豪放乐观, 至于“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句只是诗人简单的自嘲而已, 虽有失意但仍壮志不减依然达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谓“词的基调应该说是健康乐观的”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消极派则认为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的。词作反映了他将近晚年功名未就却又欲罢不能的苦闷、无奈与凄凉的心绪。这首词题名为“怀古”, 实为“伤己”。在结构上前一部分怀古, 结尾处写个人感慨, 前文是后文的铺垫。“怀古”又分三层意思。“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第一层意思。作者身临赤壁, 面对浩荡长江, 不由想起历朝历代多少“风流人物”, 他们一个个曾几何时声名显赫, 但最终还不都被滚滚东去的波涛洗刷殆尽?接下来作者怀古不写孙权等人, 而单单要拿周瑜来说事, 其实就是为了和自己作对比, 以周瑜当时的风流倜傥、年少有为来衬托自己的老无所为、郁闷无比, 因此, 诗人写这首词时的心情是十分沮丧的。而词末“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更是诗人消极思想的最好证明, 故本词为消极之作。

其实, 本词不仅仅是一篇词, 还是苏轼一生的感悟, 分析本词不能离开苏轼的人生遭际。苏东坡几度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但恰恰是这种坎坷的遭遇让他有了“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半天下”的阅历, 这种不凡的经历融和他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性格, 正好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苏轼以其达观和智慧, 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后人留下了2700余首诗, 300多首词, 800多封书信, 以及以千计数的各种文章,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 而且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十二位英雄之一。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 注定是失败的地方, 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 而是懂得太多, 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 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 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 频繁遭到贬谪, 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 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难得的是苏轼天赋率真、旷达、乐观, 凭他的睿智和非凡的悟性, 平生的诸多坎坷与不幸反倒促成了他对人生的彻悟, 对人生的真谛洞悉, 借了他超人的学识遂化作了他创作的源泉, 苦难的磨砺反倒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功业, 促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的提升。这样看来, 苏轼这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才真正算得上是中国历史的光荣, 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 而且是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苏轼天赋的才华加之别样的人生经历, 使得他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 使他的词具备了淡语深刻, 举重若轻的浑然大气。

诚如上文所说, 本词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写, 词中确有他将近晚年功名未就的无奈与感慨, 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篇词何尝不是诗人对失意人生的另一种更达观地审视。全词基调既慷慨豪放, 令人荡气回肠;又淡泊宁静, 给人一种彻悟的洒脱, 豪放之中有含蓄, 高亢之中有深沉正好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滚滚长江, 汹涌东逝, 不可拒, 不可留。浪花飞溅, 千古英雄, 无论你是曹操也好, 还是周瑜也罢, 终会被历史的长河湮没。苏轼有感于周瑜少年得志, 对比自己一生仕途无成而华发早生, 因此不免产生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感慨;但苏轼是懂老子的, “为无为”、“事无事”、“得与失”都是生活, 时间是一个平衡者, 仰观宇宙俯视大地,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人只不过是一滴水, 在茫茫的大漠中人只不过是一粒沙。当你将短短的人生置于永恒的时间长河, 将渺小的身躯置于茫茫的宇宙时, 你不能操纵命运就如同你不能操纵宇宙一样, 你的功过是非又算得了什么?当你过分关注自己时你的问题就大,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问题就小, 历尽红尘百劫, 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 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 是非成败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人生苦短转眼即逝, 留在人们眼前的只有依旧的青山, 依旧的夕阳。诗人豁达的天性注定他最后的淡定与放下, 所以诗人最后用一种释然、一种豁达将一生的失意化作一杯浊酒, 倾倒到滔滔的大江中, 任由它随江而去。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 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 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 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苏轼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 他才能看穿世事, 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 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近观苏轼本词, 纵观苏轼一生, 对该词既不可简单看作积极, 又不可简单看作消极, 它是苏轼用一生写成的, 它体现的是苏轼对人生真谛的一种感悟, 是对人生这个永恒话题更高远、更深邃、更宏阔、更有气度、更洒脱的诠释, 是诗人人生观的最好注解。

摘要: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其豪迈奔放气势, 深邃高远思想, 为世人所瞩目;它那一泻汪洋的气势, 曾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词中对人生的彻悟与洒脱也曾唤醒多少迷途苦闷的人;而它豪放之中带含蓄, 高亢之中带深沉的感情基调也让很多人颇感困惑, 本文从苏轼的人生遭际和他的性格入手对本词的思想内涵、感情基调加以分析。

篇4: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品析鉴赏,总结了苏轼刚正不阿、积极入世同时又超越世俗、旷远宏达的士大夫精神及其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对词所做的不朽贡献。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士大夫精神 历史贡献

在我国丰富珍贵的文学艺术宝库中,古典词是其中一只独放异彩的金匣。不太过分地说,如果宋词是金匣里最耀眼的皇冠,苏轼的词也许就堪称这顶皇冠里最璀璨的明珠。

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到:“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寥寥数笔,却精确地概括了苏轼一生的人格精神。一方面,作为承担兴天下之重任的士大夫成员,苏轼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刚正不阿,独立不屈,积极入世,恪守信念;另一方面,士大夫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同时也在苏轼心中得以完美保存。而苏轼之所以被后来那些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利倾轧中走得孤独艰辛的文人所尊为典范,是因为苏轼面对这相对而立的精神追求,却能够将其巧妙融为一体,成功解决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历来在士大夫心中纠结不清的矛盾。毫无疑问,这种情怀对苏轼的文学作品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轼在诗歌、散文、词创作等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就词而言,苏轼在整个词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词始终被视为一种风流小曲、末道小技,写的不过是些儿女情长、悲愁离合,风格也只是单调的纤巧柔媚、缠绵悱恻。自苏轼始,词的题材、风格,到意境、表现手法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到的:词到了苏轼,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从题材来看,苏轼的词既有传统的内容,又有通常只在诗里出现的题材。而最能反映苏轼在词题材上的开拓成就的有两类: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慷慨激昂、豪迈进取,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是抒发自己在面对自然、感怀今昔时所得到的富于哲理的人生感受,高逸旷达、洒脱不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风格上看,苏轼词的风格与其词的题材一样都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但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苏轼有意识地去追求并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迈又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从语言上看,苏轼“以诗为词”,为词的表现争取了更大的自由,将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具有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以上所说的苏轼在词的整个发展历史中的特殊贡献,都可以在其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略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封五年即一零八二年七月。由于受到“乌台诗案”的压迫,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尽管生命得以保全,精神却因这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严重打击。被贬期间,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作于苏轼游于黄风城外的赤壁矶。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作者采用的是一种较常用的先景后情,先虚后实的方法。自起笔始,作家便气度不凡。时间上跨越古今,空间上地跨千里,把奔腾万里、气势磅礴的大江之水和卓而不凡的历史名人联系起来,营造了一个广阔悠远的背景画面。接下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作家所处的位置以及在这里遥想到的主人公——时代俊杰周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浓墨重彩的刻画描写,营造一个有似万马奔腾、电闪雷鸣的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上阕气势突兀、雄风乍起,内蕴慷慨纵横之气,用广阔的空间和无垠的时间以及历历如绘的生动描写,渲染出一种豪壮、奔腾的艺术氛围,开拓了宏大的艺术境界,声色俱厉,动人心魄,似有千钧之力。

下阕以“遥想”二字自然转承。作者睹物怀人,集中笔力刻画了风流倜傥又有着大将之风的英雄人物周瑜。史载当曹操北平袁绍,南卷荆襄,欲投鞭断江,会猎东吴之不可一世之际,年仅二十有余的周瑜,力克降议,率孙刘联军,迎战赤壁,借火攻以寡胜众,一战而三国鼎足势成。从此英雄豪杰,路人皆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句常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处:一是此处语序实际应为“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小乔初嫁了。”二为小乔嫁给周瑜十年之后,赤壁之战才进行。而这两点却正是作家的生花妙笔。自古美人配英雄,“小乔”看似突兀的出场,却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丰发。除了韵律上的需要以外,语序的安排更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同时,这一句也体现出以上所说的苏轼在词的语言上所作出的贡献。在好发议论、道学味浓重的宋代,苏轼却唱出“小乔出嫁了”这样新鲜活泼的口语词,表现出不一样的新意。“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作家寥寥十三个字,将一场惊天动地、血肉横飞的恶战婉转轻松道出,不着痕迹,却同时以此为衬,把周瑜在这次战事中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雄才韬略的大将风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阕四句,两句怀古,两句伤今。伤今之笔,又不同于其他伤今之——或悲愤激昂,或沮丧灰暗,而是一种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超越的博大情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反躬自嘲的概叹,内心却蕴涵壮心不已的豪气,纵使深沉,纵使痛切,却并没有心酸。“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人生如梦”,体现出苏轼受佛禅影响的人生感受。李泽厚指出:“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的确如此,苏轼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对于人生痛苦和无奈的超越和解脱,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寻求个人心灵的平静,但这种心理事实上却又蕴藏这比一般悲哀更深沉的情感。然而无论如何,它都表现出在更为高远的立场观照社会与人生、处理个人不幸遭遇的旷远和宏达的情怀。这一首词中,士大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对英雄豪杰的深切缅怀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而最后两句作家离开自己意想中的古代战场,回到现实生活,观照自身的时候,又表现出一种出世、超越的情怀。

总之,从苏轼这首千古传唱的历史名作里,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留给世人的无穷的精神财富以及他为词的发展以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也造就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段永强.佛禅意趣与苏轼词风[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单长江.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J].咸宁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篇5: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拼音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jiāng shān rú huà,yī shí duō shǎo háo jié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yáo xiǎng gōng jǐn dāng nián,xiǎo qiáo chū jià liǎo,xióng zī yīng fà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yǔ shàn guān jīn,tán xiào jiān,qiáng lǔ huī fēi yān miè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gù guó shén yóu,duō qíng yīng xiào wǒ,zǎo shēng huá fā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rén jiān rú mèng,yī zūn huán lèi jiāng yuè 。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赤壁怀古》有什么区别?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拼音

★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满江红 赤壁怀古原文及赏析

篇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三句,先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c.“江山如画”二句,总写于当时出现的三国英雄。

答案:d;d解析:

篇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阕从周瑜写起,写得具体,丰满:刚刚娶小乔为妻的周瑜,春风得意,英姿焕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中挥着羽扇,头上系着纶巾,一身儒将装束,风度翩翩。谈笑风生中,就使曹军船舰烧为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指赤壁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自己又能怎样呢?故说“多情应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篇8: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一、目标导向:一致性的逻辑起点

“从课程的视角来看课堂教学,作为灵魂的目标,既是出发点,也是归宿”,并且“对一特定的教学设计来说,学习目标的设定,是第一性的,首要的。如果说目标的设计本身就有问题,不符合教学规律、准则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话,那么之后的学法设计乃至整个教学设计可以说都是无意义的,或者说是无效的。”所以“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理应是一种基于学习目标而展开的专业实践活动。“没有清晰的目标,就无所谓教—学—评的专业实践;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无所谓一致性,因为判断教—学—评是否一致的依据就是教学、学习与评价是否都围绕共享的目标展开的”,当然这里的目标主要是指具体的课时目标,即我们通常意义上的“课堂学习目标”。所以“教—学—评”的一致性完善起来应是学习目标导向下的一致性,也即“目标—教—学—评”的一致性。目标的重要性无需再赘言,如何设计才是我们需要着重考量的。下面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进行具体的目标设计与表述。

就教材方面,本篇课文是鲁人版高中语文必修第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所在单元主题为“历史坐标上的沉思”,本单元后三篇课文分别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苏洵的《六国论》以及杜牧的《阿房宫赋》。本册编辑寄语中有言:“读史以明志。站在历史的坐标上,倾听着苏轼面对周郎赤壁发出‘人生如梦’的浩叹,……也许我们会品味出文学与历史的双重魅力。……富有的是精神,在对经典的反复阅读和揣摩中,我们不仅会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还会在潜移默化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让我们在阅读中思考和感受,在吟诵中品味和鉴赏,在活动中梳理和积累;从阅读中领悟写作真谛,从生活中汲取写作营养,……”

具体到文本,《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经典词作之一,是一篇融写景、咏史、议论与抒情为一体的怀古豪放词。上阙以波澜雄阔的长江为时空背景,描绘了一幅气势磅礴的大江奔流图,接着还点明了赤壁的险要地势。下阙借火烧赤壁的历史事件,着力刻画了周瑜英俊潇洒的儒将形象,从而表达了词人对其深深仰慕之情,烘托之下更显自己功业无成、壮志未酬的窘况。但词人并未局限其中,而是“把周瑜和自己都放在整个江山历史之中进行观照,从悲哀中超脱”,发出千年浩叹:“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正如在《赤壁赋》中,“苏轼借‘客’之口抒发了自己‘沦落草野’之悲,但又借‘苏子’之口,劝慰客人变换视角,不要只看到人生变的一面,更要看到人生不变的一面,最终使得‘客喜而笑’,获得心灵的大解脱。”概言之,作者的感情是沉郁而不消极,低落中不失慷慨旷达的。

就学情方面,学生在初中已经多次接触过苏轼,且学习过他的多篇词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而且在高一上学期已经学习过《赤壁赋》与《赤壁之战》,对赤壁已经较为熟悉了。经过三年多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诗歌鉴赏能力,对豪放词风也已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上可能还比较零碎、模糊,故可借这个机会,将“本词放在豪放词这一‘类’中考察,由篇到类,把握豪放词的共同特征;然后通过抓关键词句,知人论世、比较差异,由类到篇,进一步把握该词特质,品鉴独特的‘这一个’”。所以,发现并解读出独属于“这一篇”的教学价值是考量目标设定成功与否的关键。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部分的相关论述:“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与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还有“教学建议”“阅读与鉴赏”中指出:“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古代诗文的阅读,……重在提高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诵读习惯。”将文件中这些标准或意见演化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设计中的话,主要呈现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豪放怀古词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苏轼生平以及本文创作背景,从而加深对词的理解;领略本文的豪放词风与体会苏轼的旷达洒脱之情;借助文中注释与相关工具书,疏通词意,读懂本词内容;广泛诵读,培养学习兴趣并背诵本文。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以及课标相关论述的解析,我们拟将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如下:①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苏轼生平以及本文创作背景,借助文中注解与相关工具书疏通文意,课堂结束时基本可以背诵本文;②通过广泛吟诵,感受本文恢宏开阔的意境与作者旷达洒脱的情怀,了解怀古词的一般结构(景—事—情)及其表现手法(映衬烘托、情景交融)。

二、教学互进:一致性的核心环节

如果“学习目标”主要是确定学生要到哪里去的问题,那么“教学”就是如何安排活动以便更加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或达成预设的学习目标的问题,即如何帮助学生到达目的地的问题。但教学之旅并非教师一个人的独舞,教师在整个旅程中的角色应是陪同者、指引者而绝非主控者,更不能成为替代学生体验旅游的人。所以我们常说的“教学”应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生而成。课堂视阈下既不应有脱离教师教的学,也不能有脱离学生学的教。就教师而言,在师生协同并进的学习场域中应努力通过“教的活动”为“学生更好、更便的学”服务,这样也才符合“教学生学”的“教学”本义。就《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基于上文设定出的学习目标,我们安排了相应具体的教与学的活动来促进学习目标的达成。(详见表1)

三、评价前置:一致性的有效保障

任何形式、种类的教学设计都有三个问题需要确定:首先确定“我们要到哪里去”,即学习目标的设定与表述;其次确定“我们如何到达那里”,即教与学的活动设置;最后确定“学生已经到哪里了”,即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最后的“检测目标的达成情况”即通常所指的课后评价,其评价形式或方法现多为客观纸笔式的(如课后练习、试卷检测等)检测,有时甚至是教师口头随意式的、非专业化的(如“老师讲的都听懂了吗?”)询问检测。于教师而言,此种评价或评价结果至多只是对学习进程的一种追踪;于学生而言,完全是一个游离于或凌驾于学习活动过程之外的孤立环节。概言之,这样的评价是一种“对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of learning)”而绝非“促进学生学习的评价(assessment for learning)”,然而后者才是现代教学所追求的“评价”本义,即要求“评价”不再仅限于对教与学的判断,而应该成为促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或手段。正如有学者总结的那样:“评价的实质在于促进人类活动的日趋完善,是人类行为自觉性与反思的体现,实际上评价就应是渗透于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之中,是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为了能够确保学生最终实现与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我们应将评价内嵌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不应再让促进学生学习的工具式、手段式的评价流于形式或走过场甚至无效无用的窘状。

那么该如何内嵌以及具体内嵌于哪里呢?此处我们引介一种由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威金斯和麦克泰(Grant Wiggins&Jay Mctighe)提出的“逆向教学设计模式(backward design mode)”,此种理念主张在教学中先确定学习目标,而后确定学习目标的评价方式,最后再来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依此将上述过程细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预期的学习目标”,第二步“制定如何证明学生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手段与措施”,第三步“安排各种教学活动、指导学习活动、达成学习目标”。这是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设计将评价置于教学结束之后的设计模式,主要是为了“要求教师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使得预期学习结果、学习成绩、教学与学习行为之间实现有机的关联,这也正是逆向设计要实现的目的。”其有利于整合目标、评价、教学活动于一体、解决教学无序的状态,更有利于通过实时地评价来动态关照目标指向与教学现实之间的“落差”,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来抹平两者之间的“落差”,更好地实现与达成学习目标。

所以基于上文的学习目标,我们可将评价内容与方式设置如下:①学生对文题以及作者生平与本文的创作背景了解多少?可采用诊断性评价方式,如师问生答、教师总结的形式;②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以及预习情况如何?可采用表现性与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如学生现场试读,教师根据诵读效果进行评判;③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程度以及重点字词句的掌握情况?可采用诊断性的评价方式,如在课件中设置相关填空题留待学生解答;④学生能够准确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进行恰当的赏析吗?从全词意脉的角度看,作者是如何连接上下阕的?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方式,如先让学生自己阐述表达,而后经过教师点拨再进行有感情的诵读;⑤作者在下阙中引用了何人事例且为何举此事例?可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学生先自己理解并表达,教师点拨后学生再总结;⑥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如何的?其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感慨与态度?找出相关语句品读与赏析。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如学生先自己理解与表达,教师点拨后学生再总结;⑦本词的豪放风格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这样的宋词该如何赏读?可采用形成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学生根据自己理解先总结,教师点拨后完善明确,最后学生齐诵全词,教师根据诵读效果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与方式设置完后,我们还可根据“评—教—学”的设计进行效果预测,即学习反馈。如若某一个环节在即刻生成的课堂教学中达不到预设的学习效果,可以及时的调整目标以及目标引控下的教与学的活动,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过渡预设的弊病,将生成的范围与可能引入到专业自觉的道路上,还有利于矫正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偏差。还是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将上文的“教—学一致性”设计补充完善为目标引控下的“教—学—评”三位一体化的“循环—补救”式的教学设计(呈现如下表2)。

四、余论

总之,基于“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思维的本质要求,即整体一致地思考“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以及“如何判定是否达到了这种程度”等问题,也为我们在推进“有效教学”中顺应课程视域的专业化诉求,建立以目标为灵魂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关系,进而矫正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偏差,建立专业自觉行动机制提供了依据和可能。然而由于一致性的研究在国内目前只是刚刚兴起,就已有研究来看,大多还集中于理念内涵、原则要求、必要性与重要性的阐述层面,较少见到相关实证性的研究,能够将之运用到具体学科内更是少之又少。在实践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会始终困惑着或阻碍着我们的研究演进路程,如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课程标准的重视程度与解析能力还需专业化培训,本就不堪重负的中小学教师能否有足够时间与精力去尝试这种设计,等等。概言之,“学习目标”引控下的“教—学—评”三位一体化的“循环—补救”式教学理念有待进一步思考,探索、修正与完善,以便将之付诸于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2][4]崔允漷,雷浩.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理论模型的建构[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4):16/16/16.

[3]刘飞.基于“内容标准”的语文课堂学习目标设计[J].中学语文,2016(1):61.

[5]陈兴尧.且吟且行品诗知人———《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2012(7):95.

[6][7]王立军.《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J].语文建设,2010(10):25/23.

[8][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16-17.

[10]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72.

篇9: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关键词:公开课 诗词教学 方法

按照学校惯例,每个教研组每年都要进行听评课教研活动,教研组内每位成员都要展示一堂公开课。今年我选的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上完之后引发了我对诗词教学的很多思考。

对于这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理解作者情感,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所以上课时紧扣字词,主要运用诵读和总结来讲解课文。之后主要通过讨论来总结词人的情感和作品所表达的意境,通过提炼词句来体现作品铺呈的壮阔或从容的场面。

课堂上除了诵读,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问题展开的。比如“谈谈词人在赤壁的所见所想”;“《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些或具体或抽象的问题的设计在于让学生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初步把握作者的情感。第二是,对文章作内容的分析和语言的品味,感知作者的叙事方法,了解作者创作上的特点,学习一些写作的方法。整体而言,这堂教学活动是成功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没有经过试讲而是直接进入听课班级去听课的。开始的时候很顺利,一切按我原来的估计进行。对一些具体问题学生能够较快的解决,但是对于像“《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这类问题学生很难给出恰当的表达,总是词不达意,而学生对我的点拨也是启而不发,因此纠缠时间较多。也正是这一点激发我的思考,诗词教学不能只让学生会读会背诵,如何让学生在理解诗词的基础上能够准确表达出诗词的意蕴应该更重要,语文高考中往往要考到的也正是这些点。这是我在上课前备课时没有考虑进去的一点。学生的表达能力远低于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古文古诗词,很多同学可以想象或理解其意境却很难总结或表述其特点和意蕴,往往都只是老师按照参考书上所说讲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有些同学可能会记忆、模仿,而更多的学生是听过就丢过,因此考试时就答非所问。这在高一阶段表现得更明显。

课后,和几位同事一起探讨,大家对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也是深有感触,但是却提不出什么好的解决方法,把问题都归咎在学生不学上。我认为这是不合适的,老师应该在这方面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这里我提出几点想法,以期和各位同仁商讨共鉴。

第一,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多读人物传记,因为大家知道古诗词最大的特征是言志抒情,很多诗都是和作者人生经历相关的,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等等,都是通过景或事来比喻作者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第二,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比如让学生仿读、教师范读或作节奏指导,或者抽两个学生分别朗读一遍,由同学评价,若认为自己朗读得更好的,可以向他们挑战等等。通过读让学生对诗词感兴趣,让她们体会字词沉降所渗透的个人感情,才能做到有感而发。

第三,多做些练习,归纳和规范一下表达方法。并多找些类似诗词进行比较练习,让学生参与模仿,自主表达,或鼓励她们找出更贴切的词语来表述。久而久之学生会形成惯性,看到相关题目就能展开联想,知道如何去做。这才是我们教诗词所应该达到的效果。能诵读,能体会情感,能表达涵义,甚至可以仿写……,如能至此,此教成已。

篇10: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苏东坡黄州《赤壁怀古》词,表达以下几重寓意:

缅怀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感叹贤达,“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凭吊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赞美风光,“江山如画”;歌颂周郎,“雄姿英发”;叹惜自己,“早生华发”。总之,通过缅怀东汉三国的历史,联想北宋三国时局,抒发报国怀民之心。

苏东坡在此之前,连任三州太守,正是得意之时。却因“乌台诗案”,被囚禁、拷问、诟辱,命如悬丝。在狱中,给妻子发了“诀别信”:“吾死之后,惟求贤妻节哀保重,早日带家返回眉山。”多么绝望!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宋神宗结案圣谕:“苏轼以讥讽朝廷新政,责授检校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

出狱时写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一到贬地,就写《到黄州谢表》:“仁圣矜怜,特从轻典。赦其必死,许以自新。”还给友人章淳写信:“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表现得多么谨慎!他不仅自觉要谨慎,天时也逼得他要小心。对此,他《初到黄州》诗自省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然而,这位大才、全才、史才、文才、诗才、词才、佛才、哲才、政才、书才、画才、饮食才、养生才、修身才……,能削志、缄默和沉沦吗?当然不能。特别是黄州的地利人和条件使他创造出千古不朽的文学艺术辉煌。谪居黄州三年以后,他那奔腾的思绪,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激情的创意,宛如沉潭出水的蛟龙,升腾为“大江东去”的雄伟词章。

词中,他两处赞赏 “周郎”。随之,词峰一转,“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周郎与苏郎,对比明显。周郎,被吴侯封为元帅,为国立功,成为千年“豪杰”。苏郎,虽然为大才、能人、贤官,却如今被贬;虽然向朝廷不断上书建言,却是自作“多情”,还被当成了罪状。周郎,因为“小乔初嫁了”,成了吴侯的“皇亲”,得到恩宠;苏郎,虽然满腹经纶,却被朝廷疏远,不能为之效力,只能感叹“人生如梦”。

于是,他驰骋神思,跨越古今,词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不是在倡导青年学习周瑜,争当“豪杰”吗?词赞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不是在宣扬“以弱胜强”的战例吗?词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是在教人们争做当代风流人物吗?词用“雄姿英发”对比“早生华发”,这不是在鼓励少壮早日建功业吗?词的结尾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全文看,他在此借酒“三祭”:

祭“故国”,他确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祭“豪杰”,他“遥想” 东汉三国年轻的周瑜、孙权、诸葛亮等豪杰们,齐心协力,盼望当今能有一批年轻的新英才,报国安民。

篇11: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念奴娇①

赤壁怀古②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

惊涛裂岸,

卷起千堆雪。③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④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⑤

羽扇纶巾,

谈笑间、

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⑥

【作者】

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又名《百字令》。双调,一百字,仄韵,多用入声。

②周瑜破曹操的赤壁在今湖北浦圻县,苏轼所游为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

③千堆雪:流花千叠。

④周瑜二十四岁为东吴中郎将,人称周郎。小乔为乔玄次女,其嫁周瑜在建安三年,为赤壁之战十年前事。

⑤“笑应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装。

⑥酹:以酒洒地,用以敬月。

【品评】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七月苏轼谪居黄州时作。上片咏赤壁,下片怀周瑜,最后以自身感慨作结。起笔高唱入云,气势足与“黄河之水天上来”相侔,而且词境壮阔,在空间上与时间上都得到极度拓展。江山、历史、人物一齐涌出,以万古心胸引出怀古思绪。接着借“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边故垒和周郎赤壁挂上了钩。“乱石崩云”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陆游《入蜀记》说赤鼻矶“亦茆冈尔,略无草木”。范成大《吴船录》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峻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对于周瑜,苏轼特别激赏他少年功名,英气勃勃。“小乔初嫁”看似闲笔,而且小乔初嫁周瑜在建安三年,远在赤壁之战前十年。特意插入这一句,更显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风得意。词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风情,刚中有柔,与篇首“风流人物”相应。“羽扇纶巾”三句写周瑜的`战功,也很特别。周瑜身为主将却并非兵戎相见,而是羽扇便服,谈笔风生。写战争一点不渲染士马金鼓的战争气氛,只着笔于周瑜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样写法更能突出他的风采和才能。

苏轼这一年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待罪黄州,同三十左右就功成名就的周瑜相比,不禁深自感愧。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苏轼爽迈奋发的感情,也加深了他的内心苦闷和思想矛盾。《东坡题跋》卷一记李邦语:“周瑜二十四经略中原,今吾四十,但多睡善饭,贤愚相远如此。”苏轼对此颇有同感。故从怀古归到伤己,自叹“人间如梦”,举杯同江上清风、山间明月一醉销愁了。这首怀古词兼有感奋和感伤两重色彩,但篇末的感伤色彩掩盖不了全词的豪迈气派。词中写江山形胜和英雄伟业,在苏轼之前从未成功地出现过。

篇12:苏轼的赤壁赋与赤壁怀古

赤壁怀古

作者:崔涂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汉室河山鼎势分,勤王谁肯顾元勋?不知征伐由天子,

唯许英雄共使君。江上战余陵是谷,渡头春在草连云。

篇13:《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美学况味

诗词本身就是语言的精华, 它像宝石一样, 吸山水之精华, 聚天地之灵气, 凝众生之脾性, 玲珑剔透, 熠熠生辉。而《赤壁怀古》上阕中的“乱”“穿”“惊”“拍”“卷”等词语, 更像夜空中的星斗, 闪耀着准确、鲜明、生动的光辉, 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写出了古战场的雄奇壮丽景象, 为下阕追怀赤壁大战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品味这些千锤百炼出来的字眼, 犹如咀嚼五香豆那样兴味盎然, 余香满口。

再如下阕中的一个“酹”字, 占尽了多少文采风流, 洒出了多少感慨情愫, 又岂是万语千言可以说清?

前年, 有位学者说, 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 就是美。通过赏析作者选词炼字的功夫, 我们品尝到了这首词的语言的美味。

二、烘托映衬的人物美

词的上阕, 作者以如椽巨笔, 把古战场的险要形势铺陈得波澜壮阔, 气象非凡, 给人以磅礴美、浩瀚美、豪壮美。

在这样一幅浩大的背景上, 作者推出了一位年少倜傥的英雄周瑜。用“羽扇纶巾”正面描画了他的儒将风度;用“谈笑间”侧面描述了他的成竹在胸, 指挥若定;更添一位“初嫁了”的绝代佳人小乔, 让这位英雄更是雄姿英发, 春风得意, 而这位气宇非凡的英俊少年又雄踞于“多少豪杰”之上, 这样的人物横放杰出, 美艳无比。

这首词精妙地运用了全方位的烘托, 虚实景的映衬, 让一位从容潇洒, 谈笑自若, 勃发羡艳的儒将, 栩栩如生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令人神往, 叫人叹服, 瞻而专注, 望而流连。.

三、喷涌倾情的气势美

词的开篇便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 联系千古人物, 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 又使人想到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 雄阔超旷, 气魄极大。紧接着又把我们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 使人心胸为之开阔, 精神为之振奋, 在“江山如画”的雄伟画卷中, 英雄辈出, 豪杰并起。其佼佼者周瑜, 风流倜傥, 志得意满;一代儒将, 把酒临风, 柔中有刚, 谈笑之间克敌制胜, 其气势纵横古今, 驰骋四海!

而别有一番滋味的气势亦颇荡人心胸, 挠人心魄, 撼人心怀。

当年周瑜二十多岁就被委以重任, 宏图大展, 而今作者四十多岁仍然处境坎坷、报国无门、壮怀难酬。一“笑”一“早”, 一“白”一“梦”, 写尽人间凄婉悲凉。弗洛伊德说, 有时痛苦与快乐是分不开的, 痛感中饱含快感。面对江山形胜, 想起英雄伟业, 以万古之心胸, 引怀古之思绪, 倒上一杯浊酒, 祭奠无穷之长江, 祭奠曾照古人之明月。这便是作者的生存智慧, 达观态度, 诗意人生!如此的气度, 如此的心胸, 一样的豪迈可叹!

四、内涵丰富的哲思美

苏轼是理性与情感并重, 灵感与才学互融, 是"境界开阔而妙理深藏"。这首词"外境雄伟, 内境悲凉", 更多关照了人生本质的东西。

词中苏轼以大江般广袤健动的语言, 用占压倒优势的篇幅, 先给我们描绘出一个无比壮美的史诗, 让每位读者的英雄主义情怀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这是雄伟的外境;而人生的本质是悲凉的, 一切绚丽不过是悲凉底色上的一些花纹, 一切喧嚣都将化作寂静, 这些是受黄老之学影响产生的消极情绪, 也是艺术家最乐于表达、最富于感染力的情绪, 苏轼用"人生如梦"四个字, 点破了人生的本质, 这是悲凉的内境。

字面勾勒出的画面是志得意满, 是功名早成, 是万钧之力, 是百川之度, 这是雄伟的外境;字里行间却隐隐听见作者那哀逝者如斯夫, 慕英雄而不得, 感今生之渺茫的叹息, 这又是悲凉的内境。

正是这些雄伟和悲凉的交织, 使《念奴娇·赤壁怀古》脱离了咏史的范畴, 达到揭示人生本质的高度。

雄伟是主体, 也是表层;悲凉是点缀, 却是精神内核。词的主基调仍是雄伟的, 积极的。苏轼当时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 但他并没有在词中流露出任何伤感的情绪, 而是淋漓尽致地挥洒豪迈, 通过对古代英雄的歌颂, 反映出"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感, 体现了他高洁的人品和刚健的个性。而少许悲凉的点缀, 正大大丰富词作的审美意境, 也大大提升了词作的哲学内涵, 带给人们更多的哲学思考和更丰富的审美感受。

摘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美, 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活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 必定能给人以美感享受。语文课不再仅仅是思想观点和知识技巧的简单相加, 他要让学生紧紧围绕具体的课文去认识美、体验美、欣赏美, 在不断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 净化精神世界, 完善道德操守, 提升创新能力。在此, 笔者试图就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 探寻其美好情趣, 剖析其美学价值。

篇14:《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后

【关键词】语文课堂;简明;充分;深刻

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后,于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几点意见:

一、设计要简明

设计要简明就是说,课堂设计要做到内容简洁,重点突出,思路明晰。一堂课,时间短,容量有限,不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面面俱到,所以设计一定要简明。否则,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繁琐,得不到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而只能跟着老师“走过场”,对问题浅尝辄止,甚至找不到重点,感到思维混乱,精神疲惫等等。许多教育专家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更多考虑的不是该讲什么,而是不该讲什么。这其实强调的就是设计简明的问题,即一篇课文该讲的内容很多,但我们考虑的重点不是如何把该讲的在课堂上都讲了,而是思考如何抓住重点问题与学生探讨,舍弃或略讲次要的内容。当然,要求简明绝对不是一味的追求简单,而是“忍痛割爱”,紧抓重点进行教学。

准确把握课堂的重点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文体特点。二、教参的教学建议(包括单元教学建议和课文教学建议)。三、学生情况。把握文体特点可以找准大的方向,了解教学建议可以明确具体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做最后的定夺。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文体的角度看,无非要鉴赏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就是“大的方向”。但“大的方向”包含的内容很多,因此还要看看教学建议的具体要求:一、在讲解词之前要求学生把作品背诵下来。二、了解词的发展。三、了解苏轼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和思想倾向。四、重点体会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五、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六、问题探究,如“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等等。显然,这些教学建议与“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抓住了课文的特点,交代了具体的教学任务,都是学生应该学习掌握的内容。但毕竟是“建议”,这些要求过多,任务过重,学生在一堂课上怎能完成?因此,最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授课的重点:首先,我的学生是普通班学生,语文水平一般,若在课堂上让他们了解词的发展和做问题的探究(第二、第六点要求),难度未免有些大,因此,我把这两方面的内容放在课后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其次,学生可在早读的时间事先完成背诵任务(第一点要求),课堂上适当朗读,以保留充分的时间分析问题。第三,在学习《赤壁赋》的时候,已对作者的经历等做过详细介绍,在此对这方面内容(第三点要求)只做简要说明。根据以上三点分析,我确定第四、第五点要求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实际上,假如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能让学生体会这首词的丰富感情、豪放的风格,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就可以算是相当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了。

二、交流要充分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而师生交往的主要形式无非就是交流与对话。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以对话、交流、合作等为基础的知识建构活动。失去了交流的教学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但是交流不是做秀,在课堂上,不能只是象征性的提几个问题就可以了,而是要提供充裕的时间,让师生在平等的关系下得到充分的讨论和沟通。只有充分的交流,才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学生才会深入地思考问题,才会产生过程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的内化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当然,充分交流是有前提的。首先是设计要简明,因为不简明就不能提供充裕的交流时间,显然交流就不会充分;其次是师生平等,如果没有平等,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张扬,自尊、人格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以至创新精神、能力等也无法正常表现。但最重要的前提是要让学生有话可说。这就需要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教材,做到深入浅出,深文“浅”教;设计的问题要由浅到深,循序渐进,问题的前后要讲究逻辑性、连贯性和递进性,形成一个引导的过程。比如教《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与学生交流该词所蕴涵的丰富情感的时候,不能头一个问题就问:这首词到底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那学生肯定无话可说,因为问题太大,缺乏引导,即使学生回答,答案也不会全面。可以先从题目开始发问。一问:(题目是“赤壁怀古”)作者到底缅怀的是哪位古人呢?(生答:周瑜)二问:哪些词句描写他呢?他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与你们熟悉的三国演义里的周瑜一样吗?你更喜欢哪位?(学生众说纷纭)三问:作者对这位英雄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生答:景仰,羡慕其功业早就)四问:除了要表达景仰与羡慕之情外,还隐含着怎样的感慨?作者为什么要缅怀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大家联系写作背景谈谈。(生答:感慨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五问:词中哪些句子直接流露了这种情感?(生答: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六问:作者除了写人外还写景吗?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呢?(生答: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等)七问:这是一副怎样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受?(生答:壮观,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八问:哪些字词最能突出这种特点?(生答:浪淘尽、穿、拍、卷等)九问:这样的景物间接传达出作者不同于其他失意词人的一种什么精神呢?(生答:豪放旷达)……经过这样的交流,我相信,学生对这首词的复杂思想必定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启发要深刻

如果说没有交流就没有教学,那么可以说,没有启发就没有好的教学。教学应该处处有启发。几千年前的孔子就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近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强调:“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可见,启发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已凝聚了东西方教育先贤的智慧。启发教育能促进完美人格发展,以发展人的创造力为核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但是启发有深有浅,如果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不能引领学生只停留在浅层次的思考上,而是设法开启他们的心智,使他们受到深刻的启发,带领他们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当中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苏轼赤壁赋真迹 下一篇:韩军教《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