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点

关键词: 历史文献 古典建筑 时期 建筑

文化特点(精选十篇)

文化特点 篇1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经过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在原始社会时期主要的建筑形式为木架建筑以及穴居等,奴隶社会开始出现青铜工具,出现了宏伟的都城、宫殿等。商朝后期,我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宫室和陵墓,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形成了以统治阶级建筑为中心的大小城市,这些城市大多是夯土筑造,宫廷一般建筑在高大的夯土台上面。战国时期,秦朝建筑建筑规模空前强大,宫殿建筑形式非常丰富,在建筑中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夯土台和高台建筑开始盛行,秦王朝统一六国之后,建立王朝,秦朝时期出现的最著名的建筑主要是宫殿、万里长城、陵墓等。在秦始皇时期,不断扩建咸阳城和秦始皇陵墓,此时建筑的长城达到了3000余公里。在中国古典建筑思想中,讲究风水学说,严格遵循天人合一的观念,建筑的发展就是一种文化的发展。秦朝建筑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秦文化的特点,这点在下文具体的讲述。

二、战国时期秦朝建筑

社会一直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随着秦王朝统一六国,崩坏礼乐,这些文化的变化都反映在了都城建筑中。秦朝统治逐渐变强,所建筑的都城也是相应的变大。在战国初期,秦王朝的都城建立在雍城,发展到秦灵公时期,将秦朝都城迁移到泾阳,此时泾阳就成为了具有一定军事性质的都城,秦王朝发展到秦献公时期,又将都城建立在栎阳,秦王朝的中央官署秦迁移到这个地方,一直发展到秦孝公时期,政治中心再次转移到栎阳,秦王朝建立后,建筑一般是扩修,基本布局并未出现大的变化[1]。

1.泾阳宫城建筑。泾阳宫城的建筑是秦灵公为摆脱旧贵族势力而迁移建筑而成,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说道秦灵公住在泾阳,泾阳在何地没有具体的研究,在秦灵公时期,秦朝在军事行动中一致主张向东发展,到了秦灵公时期发展到东北,泾阳应该指的是泾阳县,不是汉朝时期的泾阳。这种观点是我国古代最为详细论述秦灵公迁都泾阳的说法。泾阳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泾阳曾经是商代戈国的地方,在《秦人秘史》中指出泾阳是秦王朝的都城。在《秦史稿》中也提出了秦朝发展到秦灵公时期,秦朝的发展主张东进,到秦灵公时期已经发展到了魏的少梁,因此秦灵公迁都泾阳是可信的。考古学者在泾阳县发现了夯土台约40万平方米,出土了秦汉时期的砖瓦等物,因此可以认为属于宫殿建筑,类似封闭式宫殿的大郭城。

2.栎阳城与咸阳城建筑。在《史记》中记载秦献公时期的都城为栎阳,也就是现在陕西一带。在《长安志》中记载栎阳呈现长方形建筑,依照我国的考古研究和发掘,栎阳城东西长2500m,南北长2231m,栎阳城内部建立两条街道,宫殿在栎阳城的中部偏西部位。

咸阳城的建筑。在《史记·秦本纪》中记载秦孝公将都城定在咸阳,在《正义》中记载了咸阳曾经的名字是渭城,现在咸阳县就是古代的杜邮,咸阳城作为秦朝都城的时期比较长,经过秦孝公、秦武王以及秦始皇的不断建造形成非常庞大都城。关于咸阳宫的考察有很多,一般认为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开始大规模的扩建咸阳。在建筑形式中大规模的吸收诸侯国的建筑技术有点,很多的考古发掘遗址布局都不相同,可以为是秦朝建筑仿照了其他六国的建筑形式,侵吞六国,为体现王权的集中,布局更加严谨,规模很大,在建筑中普遍借助高台建筑。咸阳城周围开始出现很多的宫殿群,但是整个咸阳宫的建筑仍然是坐西朝东,体现出紫气东来的文化思想,咸阳宫的建筑基本呈现出一个中心、两条轴线的布局,在秦王朝咸阳宫的建筑中,充分体现天人合一以及君权神授的文化思想。

秦朝阿房宫的建筑一直是一个迷点,随着考古工作的完成,对阿房宫建筑更加了解,依照考古资料,台基规模东西长1119m,南北宽400m。当前确认为阿房宫遗址的主要是东西北三面围墙,与很多的建筑堆积。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阿房宫的建筑以南山作为双阙,连接咸阳,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体现秦始皇的气魄。

三、秦王朝建筑特点与文化特点

秦王朝建筑特点充分体现了以下几种文化特征。一切建筑的建设在重礼的倡导下要求严格的对称、庄严,受到崇尚孝的主张下,秦王朝的建筑非常重视陵墓的建筑,在平常百姓的建筑中则是讲究五世同堂。在建筑中,布局一般是通过中轴对称的方式,这种布局理念反应出古代的折衷思想以及不偏不倚等观念。从阿房宫的建筑美学进行分析,空间变化非常丰富,符合建筑思想中提倡的天人合一的文化[2]。

早期的秦王朝经过了辉煌、沦亡以及发展的诸侯国,在西周时期的秦王朝实力比较低下,规模很小,发展到春秋时期,秦国已经形成了平阳、雍城以及咸阳都城的发展,规模极大地扩展,雍城作为都城,建筑在战国初期得到扩修,在建筑的布局方式中已经形成了封闭式的院落,秦王朝在战国时期主要的都城为泾阳、栎阳以及咸阳,泾阳主要作为军事性基地而建设,城内主要形成宫殿、居民区等,咸阳都城在最初的建设中,规模没有雍都城大,以后一直在扩建,到秦始皇时期,开始大范围的扩建,基本布局为坐西朝东。

1.戎族文化对秦朝建筑的影响。依照记载夏末时期,商夷联军讨伐赢秦国军,战争的地点在晋南、渭水平原,商王朝建立后,其中的部分居民就住在了渭水区域,随着时间的发展,到殷帝武己时期已经发展成为了诸侯国,在现在的陕西兴平市建立都城,胥轩与戎族通婚生下一个孩子,这个孩子遵照帝命领兵守在陕西宝鸡地区,监视西伯国的动向。文王灭掉秦国后,将秦朝军民赶到了甘肃天水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秦朝军民又到了西陲地区,与戎族住在一起。戎族人善骑射、屈肢葬等,这些文化直接影响了秦朝居民的发展。从我国考古出土的一些土葬品中可以看出,秦朝居民来自东方,希望能够打回去,秦朝建筑的坐西朝东也有这个向东发展的含义[3]。

2.都城建筑与宗教礼制的关系。我国古代都城的发展同样经历了萌芽阶段,布局由简单到复杂化,都城的建设开始由单城发展为多城建设,形式上也逐渐出现多样化。在我国的古典建筑中,都城的建设并不会存在人工挖成的沟壕以及城墙之类的,夏商时期的都城建设开始出现沟壕,仍然没有城墙,都城城墙的建设出现在商朝中期。发展到周中晚时期,都城的建设出现四合院的形式,此时在都城的建设中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城墙建设。丰京都城建设大多呈现出坐西朝东的情况,这点在其他的地方也可以看出,如西周的镐京,正式形成宫城,与东大郭城相连接,整个都城的建筑布局同样是坐西朝东。山东诸侯国争相效仿这种建筑形式,因此开城、西陲宫殿等都受到了坐西朝东的影响[4]。

秦朝宫殿建设以东为贵可能是因为周代礼制的影响。秦朝在春秋时期的都城存在封闭性的宫殿区建设,此时还未形成郭城,有西南部的宫殿区、东部的大郭区等。东北部商业此时主要是一些手工业,因此都城的建设有手工业作坊、居民区以及市区等,从这些建筑中可以看出这些建筑在吸取和模仿西周建筑,而且在此时的建筑中,大郭区建筑有非常高的地位。在古代,人们存在以东为贵的意识,西周时期,一些宗教寺庙均是以东为贵。在《礼经释例》中记载了关于礼仪的礼制,室中以西为敬,堂下拜以北为敬,并作出了解释,在平时室内举行的各种礼节活动中,东向为尊。殿堂是南向,但是室内席次的布局却是东向为尊。泾阳城和栎阳城的建筑均是坐西朝东,秦朝都城存在双城建筑的特点,这是模仿中原诸侯国的建筑的表现。秦朝发展中都城的转移受到民族习俗以及礼制等的影响,逐渐形成宫殿坐北朝南、都城坐西朝东的建筑模式,是一种维护宪法制度的礼制的体现。

分析整个秦王朝的发展,秦王朝表现出了以东为尊的文化,秦人最早活动在甘肃一带,因此尊重祖先就表现为了以东为尊,也可能是日月星辰学说。在汉高祖与吕后的墓葬考古中发现,刘邦的墓位在西侧的中央,汉朝初期依照秦王朝的建筑,也就是“汉承秦制”,体现出了以东为尊的文化思想。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因此在新宫殿的建筑中需要充分体现王者之气,大量采用夯土台基,这点在很多的考古中均有发现。高台建筑体现出了秦朝人追求巨大体量建筑,建筑给人一种震撼的感受。在院落的布置行式中,一般有纵向、横向以及纵横双向两部分,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在宫殿院落的建筑布局采用了纵横双向。

立足企业文化实践特点提升企业文化 篇2

在以创新为特征的新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应怎样塑造自己的企业文化以提升竞争力?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话题。而塑造和推进现代企业文化,笔者认为首先要注意把脉企业文化的实践特点,这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企业文化始终渗透于企业经营实践的全过程。美国著名学者约翰·科特曾经写了一本在管理界非常有名的书叫做《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这一本书里面他讲了一个非常有名的观点:“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交道”,这样一个理念提醒我们,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而言,不存在企业文化的有无问题。从来没有搞过企业文化建设是不是意味着我们没有文化?不能这样说,存在的是企业文化优劣高下问题。是凡搞企业经营总要不同程度存在企业文化,只不过我们企业文化建立的目的是要把我们那样一种非自觉的、和我们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不相协调的文化剔除掉,而代之于有利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的企业文化。质而言之,企业文化不存在有无问题,但是却存在着一个优劣、高下的问题。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企业文化建设启动比较慢,因此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规章制度的实施有着很大的不同。在企业规章制度的推广中,只要我们采取一些非常强制的措施和手段(如制定严格的赏罚措施),这个制度推行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一般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企业文化推广却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在日常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企业家们感到最难的就是企业文化的推广,为什么难呢?说到底是因为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是要塑造人心、改变观念,而不仅仅是要规范人的行为。企业文化和制度要求不一样,企业制度是为了维护企业秩序,大家在企业制度推广当中只要企业秩序正常运转,这个制度要求就达到了。但我们讲企业文化是塑造人的工程,因此文化的建设所达到的目标和效果我们往往很难在的企业表层感受的到。国际一个通行标准,企业文化从开始建设到最后走向成熟,这个周期是六到八年的时间。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员工精神境界、思想观念的塑造是一个非常难的过程。

第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作用与影响具有可持续性。也就是说一种文化在一个企业一旦推广传播开来,在企业一旦发生作用,这种文化会在企业形成一种氛围,在一个持续的时间段内对这个企业产生影响。老百姓有一个形象的话说“人走茶凉”,借用这句话我们可以反过来说:好的企业文化是“人走茶不凉”,比如原来的企业家调离了这个岗位,但是他所倡导的文化精神仍然留在这个企业,甚至于会延续很长时间。并不因为企业一把手的离去或企业家的更替而改变企业的文化。比如说,一个企业家带领自己企业一旦形成了某种企业文化风格,特别当你在企业最辉煌时,你带领的员工形成这样一种文化升值往往会得到企业非常广泛,非常久远的回忆,尤其是当这个企业在走下坡路的时候,人们会自觉不自觉的反过来对当年的这种企业文化产生留恋。总之,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旦在企业形成和确立,就会对企业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产生持续性影响

在当前的企业文化推进与深化中,企业家们应该注意企业文化的上述实践特点,紧密联系自己企业的发展实际,来展开企业文化的建设思路。这里笔者提出四个问题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问题,在企业文化的推进中,一定要突出重点。现在企业家都看到企业文化建设对于提升企业管理层次的重要性,对企业文化的简单化理解越来越少了,但是企业文化包罗万象的理解需要注意。对企业文化的理解既不能包罗万象也不能简单化。比如有的企业原来大家不重视企业文化,现在又突然感到企业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在,好象企业管理每个环节都有文化,这不能说不对,但是有一个重大问题在里面:你在企业经营管理当中,如果把所有环节都看成企业文化,那就等于都不是企业文化。什么都是等于什么都不是。企业文化要突出重点,即要侧重从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层面、从员工行为规范方面做文章,所以企业文化要突出重点。

第二个问题,在对企业文化作用的理解上,既不能否定也不能无限夸大。企业文化作用究竟有多大?这牵涉到在企业管理活动中对企业文化的准确定位问题。企业文化从根本上说来不能雪中送炭,但是它可以锦上添花,我们不能指望企业文化来使一个企业起死回生。形象点说企业文化是一个“嫌贫爱富”的文化,良好的企业经济效益是保证企业文化向前推进的前提条件。举例说如果我们以100作为企业效益的理想指标的话,一个企业经营效益60分是一个及格标准,企业60分以下不要奢谈文化,而需要兢兢业业把企业效益搞上去,这时候如果谈文化员工会非常反感,中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讲一句话叫“仓廪实而知礼节”。同样道理,当你自己感觉到我的企业现在进入优异的、蒸蒸日上的运转状态,也不要轻易改变你的企业文化,因为你现在这个状态就是一个最好企业文化,这个时候如果改变文化会有巨大的文化风险。在60分到90分期间导入企业文化,这是企业文化建设最佳时期。在这期间这是企业文化大显身手时期。企业经济效益比较良好,但企业可能面临一个企业的升级,面临着企业二次创业,但的确我们发现企业有好多不尽人意地方,在这种情况下不失时机导入企业文化,就十分必要了。总之,一个企业的效益及格线,这是建立企业文化的起码本钱。

第三,要注重企业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现在,在企业界流行一句话:“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企业家的文化”,我感到在这句话里包含了两重意义——权利与责任。的确,企业家的个性风格对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正因为如此,企业家领受这种荣耀的同时,更多应考虑荣耀背后的责任。这句话实际上赋予了企业家更多责任,你配不配在这个企业当中充当一种文化形象大使。所以我们说对外交往过程中,企业家是什么,企业家是你企业的第一张名片,当把你的名片递出去的一刹那,你已经开始在推销你的企业。所以我们企业家更多要从责任感角度认同这样一种理念,因此企业家要善于自我学习、自我超越,提升自己的文化管理素质。日本东芝公司的杰出管理者土光敏夫曾经讲过:“今后的管理者他们将是提出希望的人而不是命令者。是给人以帮助的人而不是统治者。

是具有同情心的人而不是批评者。”我认为切实在企业塑造一种人文精神,才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如果我们的下属员工无论企业发展的顺境还是逆境,都会和我们同心同德,同舟共济,那才是成功的文化氛围。随着企业不断的成长壮大,企业家自身也要获得一个素质不断提升的过程。

第四、自觉创建学习型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有人预言:21世纪最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企业。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在面对市场时所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直接决定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美国管理学者彼得·圣吉曾断言:“未来企业争胜的本钱是学习”,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企业的内部素质、不断地挑战自我,这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关键。从企业文化建设的视角,我这里呼吁创建学习型企业对于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突出作用。学习型企业作为90年代以后兴起的管理科学最新前沿,已经受到众多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的瞩目。“学习型企业”强调团队学习、终身学习和全过程学习。通过学习,知识冲破个体限制,迅速在组织间传播,形成自我强化作用,提高整体的竞争力。理解它的关键,是要将企业视为一种生命体。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考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因此,学习对于企业说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是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地获取知识、在企业内部传递知识并创造出新知识,以增强组织自身能力,带来行为或绩效的改善的过程。通过学习与实践,企业就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有利于培养企业恒久的竞争能力。

班组文化特点及建设 篇3

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班组文化建设,因为班组是企业组织结构中最基层的单位,是企业的“细胞”。所以,班组文化也可以说是企业的“细胞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中的主文化,班组文化是企业中的次文化或亚文化。班组文化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具体反映,是企业文化的细化。优秀的企业文化要靠优秀的班组文化来体现,优秀的班组文化也检验着优秀的企业文化。因此,班组文化实际上就是企业文化的系统化与现实化。

班组文化是班组成员在长期工作实践中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班组建设的宣言。班组文化是班组的管理之道,是班组成员创造的先进管理模式。许多先进班组在长期管理实践中摸索出一些独具特色的管理规律。比如,抚顺石化分公司石油三厂王海班经过长期实践探索形成的“技能型、效益型、管理型、创新型、和谐型”“五型班组”模式,已成为新形势下全国班组建设的新标杆。

班组文化是打造班组品牌的灵魂,没有优秀的班组文化作支撑,也就没有班组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比如,本溪烟草公司营销中心订单部是一个由几十名20多岁的年青姑娘组成的娘子军班组。为了给客户提供满意的服务,订单部积极建设服务文化,确立了“声声是服务,句句都感动”的服务理念,大力强化细微服务、超值服务、微笑服务、亲情服务,齐心合力打造“沟通精彩”的服务品牌,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扬。

班组文化也是班组成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在不同工作岗位上形成的一种班组管理风格,这种班组风格彰显了班组的文化个性。比如,有的班组专能打硬仗,专能啃硬骨头;有的班组经常开展向雷锋学习活动,经常助人为乐做好事;有的班组善于学习,成为知识型班组;有的班组最能提合理化建议;有的班组最能搞小改小革;有的班组成员经常谈心交心,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有的班组安全工作很到位;有的班组服务工作有声有色,等等,这些鲜明特点,成为班组独特的班组风格,也展示了班组文化的魅力。

班组文化构成要素

班组精神。班组精神是一个班组精神风貌的展现,是班组优良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工作作风和生活态度的总和,是班组内部团结亲和的凝聚力和班组发展前进的驱动力。它具有指向、定势、规范、塑造的作用,是班组文化的核心。班组成员长期工作和生活在同一环境中,有的在一块工作和生活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相互联系比较紧密,思想感情易于交流共鸣,很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工作作风,并集中体现在班组精神上。这种班组精神是班组的一面旗帜,对内能够增强班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发挥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班组命运共同体”;对外能够充分展示班组的良好形象,创造良好的班组信誉,赢得各级领导机关和兄弟车间、班组的信赖和赞扬。现在许多班组所展现的爱厂如家的主人翁精神,恪尽职守、干一行爱一行的敬业精神,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都成为推动班组建设和发展的巨大动力。

班组管理制度及风格。班组是整个企业管理工作的落脚点,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和工作任务最终都要落实到班组并予以实施。班组管理文化要通过班组制度、班组行为和班组工作成果等具体体现。班组需要落实的管理制度少到几十种,多到几百种,怎样落实这些制度成为许多班组长最头痛的一件事。现在不少班组长都在积极探索在班组实施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把硬件管理和软件管理结合起来,追求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通过解决班组成员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化各种规章制度为员工的良好习惯。

班组形象。班组形象是班组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能否培育和塑造良好的班组形象,是关系到这个班组能否具有良好的战斗作风和战斗力、能否完成各项任务的“利剑”。班组形象包括班组的质量品牌形象、服务水平形象、班组环境形象、班组成员形象以及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工作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拼搏、争创一流的良好作风。塑造班组形象是班组建设中一项长期艰苦的复杂工程,要持之以恒地结合完成各项生产任务,进行培养和塑造。

班组文化活动。班组文化活动是班组文化要素中不可缺少的一项。丰富多彩、小型多样的班组文化娱乐活动既可以丰富班组成员的业余生活,加强班组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又可以陶冶班组成员的思想情操,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本溪石油分公司共有近百个加油站。石油分公司领导十分关心这些加油站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不仅投资给所有加油站建小食堂、休息室、水冲厕所,还为每个加油站建了图书角、健康角。这些物质文化生活条件的改善,有利于员工工作安心,极大地调动了加油站员工的积极性。

班组文化构建形式

建设什么样的班组文化应该从各个班组的不同情况出发。下面几种班组文化建设形式可以借鉴:

一是创建班组学习文化。创建“学习型班组”是促进学习、调动群体和个体学习积极性的有效载体。学习型班组是一个完善、系统概念,它有着丰富的内涵。首先,学习型班组的学习它有别于教育与培训,有别于企业普遍意义上的学习。其次,学习型班组是以人为本、可达到自我学习、自我价值实现的组织。在学习型班组中,员工能被学习氛围感染、感化、激励,体验工作的快乐、学习的幸福、生命的意义。身处学习型班组中的员工更有成就感、责任感,对企业和个人的未来也更有信心。再次,理念创新是创建学习型班组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不断破除传统观念,创建和树立与学习型班组相适应的科学理念,形成良好的创建氛围,才能收到预期效果。

创建学习型班组应注意几个具体问题:

创建学习型班组要注意引导员工,把实践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创造条件让员工加强学习和实践,在不断实践中塑造自我。在方法上,一方面做到对学习与工作同样要求、同样规划、同样检查、同样考核。一方面把工作过程、管理过程都变成学习过程,把学习与工作有机结合,使学习成为班组创新的动力。

创建学习型班组要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结合企业实际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教育活动,让员工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从而达到深化学习的效果。

关注员工情感,激发员工学习热情。通过增加管理者和员工间的情感联系和沟通,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和工作氛围,使员工自觉将自己的思想理论升华到愿学习、爱学习、比学习的境界,以此促进班组更好地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是建设班组执行文化。员工的执行力如何,是决定班组工作成效一个很关键的问题。班组不管是执行上级的决策,还是班组长自己下达的指令,都必须号令如山,而不能令如戏言。服从命令是执行力的具体表现。

怎样培养提高班组成员的执行力?第一,观念决定执行成败,要强化执行的观念教育;第二,培养员工职业注意力,咬定青山不放松;第三,不允许找借口;第四,引导员工做正确事和正确做事,不搞歪门斜道;第五,在做事细节中培养员工执行力;第六,培养员工做任何事都必须全神贯注;第七,讲究工作效率。培养员工像罗文那样克服任何艰难险阻,不畏生死,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像邮差弗雷德那样在本职岗位上创造卓越。

三是建设“快乐文化”。快乐既是一种状态、一种感觉,更是一种竞争力。一个不快乐的人,是缺乏激情和创造力的,一个弥漫着不快乐气氛的班组,是一个缺乏竞争力的班组,也是一个不和谐的班组。那么,怎样让员工工作并快乐着?要从解决影响员工快乐的10种因素入手:

(1)树立‘快乐为王”的理念;(2)给员工公平的报酬;(3)让员工有升迁的机会;(4)给员工合适的工作岗位;(5)创造对员工的激励氛围;(6)信任员工,给员工更大的权力;(7)为员工搭建快乐的桥梁;(8)为员工创造“家的温馨”;(9)让员工看到未来;(10)重视员工的培训。

班组文化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目前,许多企业都已把推进班组文化建设作为搞好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措施,不仅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专人、有安排、有步骤地推进,而且还有重点地抓好班组长的培训,有的还在少数班组进行了试点,这些工作都是很可取的。但要切实搞好班组文化建设,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切莫上下一般粗,把班组的次文化当成企业的主文化来抓。抓班组文化建设不能等同于抓企业全面文化建设,不能同企业文化建设一样同一个策划方案、同一个计划安排、同一个方法模式,应该各有侧重。比如:一些企业理念的提炼和确立,一些制度规范的总结和制订,一些企业形象的设计,等等,可以征求班组员工的意见,以求得认同和支持,但不能都拿到班组让各自去提炼和确立、去总结和制订,更不能让班组员工动脑筋、花时间去设计。应千方百计减轻班组的压力和负担。对于班组来说,主要是要结合班组所担负的任务,践行企业理念,执行企业制度和规范。企业文化的测评和考核,主要调查了解班组成员对企业理念、企业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不需要让员工去死背硬记具体的企业文化知识、一字不拉地解释具体理念含义。

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班组文化建设,不能抓了这项偏废那一项。当前,特别要注意的是不能单纯抓精神文化在班组的落实,更要注意舍得投资,抓好班组的物质文化建设,要下大力改善一下班组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现在有的班组工作和生活环境条件太差,有的上班连换衣服箱都没有,有的连一本书一张报纸都看不到,有的渴了喝凉水,有的干了一天脏活下班洗不上澡,有的甚至吃不上午饭,这样的工作环境怎么能产生凝聚力?

注意班组文化建设的个性发展,引导班组建设独具特色的班组文化。不同班组应有不同的班组文化特点,不能一个企业一个车间的几十个班组或上百个班组的班组文化都是一个模式,应允许百花齐放,倡导百花齐放。班组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但不宜互相模仿、互相照抄。班组的人员组成不一样,担负的任务不—样,班组文化建设的模式肯定不一样。我们的班组长们要注意在“不一样”上探索和发展,各级领导机关要重视总结和推广这些“不一样”的典型和经验,引导我们的班组文化在“不一样”上争芳斗艳。

注意引导班组文化建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班组是企业这个大舰队中的一艘艘小快艇,灵活、快捷是班组发展的一个优势。要引导班组在班组文化建设上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和发展,不能三五年过去了,班组文化还是一成不变老样子。

要切实抓好班组长的培训,不断提高班组长的文化素质。班组长是企业文化的骨干,是班组文化建设的主角。班组长的文化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班组文化建设。推进班组文化建设,要下功夫、花气力抓好班组长的培训。建议我们所有企业,都要对班组长进行一次班组文化知识培训。班组长只有懂班组文化,才能搞好班组文化建设,切不可等闲视之。

(作者系本溪市企业文化建设协会副会长、秘书长)

文化特点 篇4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常常会看到汉语中一些带“女”字旁的汉字及由这些汉字所组成的词语, 它们所表示的意思大多表现出一种性别歧视, 反映了旧中国对女性的歧视是何等的露骨。如:“奴”字, 是指丧失自由, 受人役使的人;“奸”字, 意思是邪恶不正。这种品质本来不限于男女, 细说起来, 古代的奸臣、奸党还是以男人为多, 但竟然也以“女”字为偏旁,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 在人们的思想意识里, 女人常与邪恶联系在一起。诸如此类的还有“妒嫉”、“贪婪”等词语, 种种恶德似乎都来源于女子, 与女人有关。

自从由原始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以来, 此后的奴隶时代、封建时代以至现代, 女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似乎一直处于劣势, 以上问题的缘由可能是文字产生的主要时期是女性处于劣势、受歧视的时期。在中国, 尤其是在漫长的封建时期, 歧视妇女的社会风习十分严重, 这种性别歧视必然反映到语言生活中来了。有些带“女”字旁的字词本来并无贬意。如“妖”字, 本义是女人容貌妩媚、艳丽, 但过去男人们, 特别是封建帝王多惑于女子之妩媚、艳丽而误国, 男人误国, 自身不做反省, 常把责任推到弱女子的身上。这样一来, 妩媚、艳丽就成了一种罪过。“妖”字就引申出贬意, “妖艳”、“妖气”常用来形容不正经的女人。汉语中这些带“女”字旁的字词, 给人一种负面的联想意义, 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妇女的偏见和歧视。

性别歧视现象在其他民族的语言中也有所反映, 如英语。

“Candy”的中文意思是糖果, 感觉甜蜜可爱, 因此不少东方女性都爱起此名, 但是并不是很合适, 因为“Candy”在英文中具有“轻佻, 自以为美”的含义。由此可见, 即使被认为相同意思的词,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所产生的联想意义也是不同的, 这当然和操汉英两种语言的民族对表达相同意思的词在认知经验上有差异。归根结底还是各自文化特点的差异造成的。谈及文化, 自然离不开对这两种文化各自产生作用的哲学:中国传统哲学从根本上规定人的本质是伦理的, 而西方哲学却规定人的本质是认知的。

早在20世纪20年代, 著名语言学家叶斯帕森 (Jespersen, 1924:232) 就已经注意到英语中有不少名词单指男性的现象:虽然像liar, professor, inhabitant, christian, aristocrat, fool, stranger, neighbor这样一些词语名称可以不分析指对象的性别, 男女通用, 但是还有一些词语名称由于男女社会分工或功能的不同, 单指一方, 无法共用, 如:minister, bishop, lawyer, baker, shoemaker, nurse, dress maker, milliner, 当人们一看到这些词时, 脑中首先反映出的就是此职位的拥有人一定是男性或女性。这已是一种思维定式, 是人们传统的或社会惯例约定俗成的一种看法, 即大多数人在看到或听到这类词汇时, 会产生这种语言的此类联想意义, 从而认定其所代表的职业。然而相比之下, 汉语中的相应词语却不能使操这种语言的人引起这方面类似的联想意义, 原因就在于汉英两种文化的差异。

有实验表明, man和he用作泛指通称形式之时, 并不一定在说话人头脑中形成完全匹配的理解概念, 通指男女双方。一般情况下, 这两个词语在受试头脑中更易产生单指男性一方的联想, 指代男人或男孩的几率明显高于指代女人或女孩的机会 (Maggio, 1988:176;Silveira, 1980:167;Women’s Studies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1980:Vol.3, No.2) 。

诚然英语中的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由来已久, 绝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至少在莎士比亚笔下, 就可以找出很多实例, 但它却足以反映出英语这种语言的一些文化特点:它是“父权主义”文化定型思维模式的直接反映, 也是“社会身份”认证符号化的结果, 它更是“男尊女卑”社会心理的写照。

由此可见, 相对于传统的词源学和语义问题而言, 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 从认知层面理解词语的社会底蕴、从文化层面上辨析词语的语义流变。规定主义语法学家强调社会身份的直接产物 (Bodine, 1975:b) 。非对称性现象 (asymmetric phenomenon) 也绝非为语言流变过程中的任意性原则或随机因素所致, 而是体现了一种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压迫;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不仅仅是一个语义用法问题, 而是涉及权势观念 (power ideology) 、大男子主义 (male chauvinism) 、文化定型 (cultural stereotype) 、性别角色 (sex role) 、社会心理 (social psychology) 、认知模式 (cognitive pattern) 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定型” (stereotype) 是人类具有的一种认知方式, 表现为一种从个别到一般的类推过程, 虽然有助于事物范畴化的形成, 但是往往有“过度概括” (over generalization) 的弊端, 在同道德信仰、价值体系、语言文化等内容联系起来之时, 易于形成一些主观化的评判标准, 代表了某种陈腐观念和歧视态度 (cf.Pulman, 1983;Berryman, 1980) 。就此问题而言, 值得注意的是, 因受千百年来封建父权主义的影响, 社会对于妇女的能力价值、行为举止产生了一种先入为主的偏见, 最终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文化定型而进入社会成员的价值体系。这种文化定型体现了一种权势文化造成的社会不平等现象, 都是通过牺牲女性一方的权益而得以实现和维持的。因此, 语言性别歧视现象, 不仅仅是一个语言使用的问题, 而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定型意识的反映 (a social stereotype) , 是千百年来父权观点或大男子主义 (the patriarchal view or male chauvinism) 占统治地位的结果, 也是妇女长期以来在政治、社会、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遭受不平等待遇的直接表现。语言固然有约定俗成的一面, 但是就语言在具体社会语境中的使用而言, 不可避免地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倾向和价值判断色彩。话语分析研究告诉我们, 不同社会群体, 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话语行为的描述和界定, 往往反映出一定文化定型的影响。因受思维定式和文化定型的影响, 在英美文化中, 人们对于女子言语行为的一般看法是“琐碎唠叨”、“内容空泛” (trivial, gossipy, empty&meaningless) 。社会语言学调查发现, 在实际的言语交际中, 同女性相比, 男子控制话轮、打断话语、维持话语的机会更多 (turn taking, interrupting, and floor taking) 。不了解其中的差异及其成因, 人们就难免从自定文化视野角度出发, 缺乏对其他文化群体的理解, 形成负面看法, 乃至歧视现象。英美社会中大男子主义的文化定型思维模式, 通过社会化过程, 在儿童成长期间就已经形成。

文化定型的内容, 往往是社会对妇女群体这种弱势群体产生的负面的、消极的看法 (Bainbridge, 1994:4025) 。格舒妮·李 (Gershuny Lee, 1974) 的研究甚至表明, 即使在辞书编撰这样严肃的工作中, 也存在着“男尊女卑”的社会性别定式。如果以男女性别作为类属划分的基准, 英语中专门用于女性的贬义词数量大大超过男性。譬如形容女性行为放荡的贬义词, 英语中竟有320个之多 (Stanley, 1977;Schulz, 1975) 。许多最初表示中性含义的词语, 例如“tart”, 最初指仅有“水果馅饼”的意思, 其后逐渐演变为一种昵称形式, 专指女性, 接着又可用来泛指“君子好逑”的对象, 到了最后, 竟然沦为“妓女”的代名词, “美味可口的食品”→“秀色可餐的宝贝”→“君子好逑的淑女”→“水性杨花的女子”→“街头卖身的女郎” (tart→a pieceof pastry→a term of endearment→a sexually desirable woman→an immoral woman→a prostitute) (Spender, 1980;Ng, Chan, Weatherall&Moody, 1993;Olivares, 1994) 。此外, 一个词语, 当分别同男女所指发生联系之时, 往往具有不同的引申含义。这种词语的引申用法, 多半含有贬损女性的社会底蕴;对于男子一方来说, 则显得宽容大度, 未必苛求。例如“loose”, 作为一个形容词, 可以用来比喻形容人们的行为方式。但是, 同当事人性别因素联系在一起时, 这个词语就会获得一种附加的社会含义, 形成新的语义类属:a loose man中的loose, 仅指当事人的行为方式, 充其量不过是指一个身无归宿的“流浪汉” (a fugitive) ;a loose woman则不同——在新的语境中, 由于当事人的性别不同, 所以loose一词不仅涉及她的生活方式, 而且明白无误地涉及她的道德水准, 含有“放荡女人”的底蕴 (Bolinger, 1982) 。

以上三点内容, 概括起来, 集中体现了一点: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大男子主义思潮, 通过各种话语模式, 试图推行一种“双重标准”, 体现了一种强权政治对于弱势社团的压迫与歧视。有理由相信, 这种根植于政治文化、习俗观念上的“双重标准”, 千百年来体现了强势文化对于弱势文化的一种“文化歧视”。这种文化歧视又通过语言的折射演变成为一种观念定势。这种观念定势还通过社会语用机制, 成为社会化、制度化过程中的一个主要内容, 重新进入我们的价值系统, 最终形成了语言性别歧视现象“社会化”、“制度化”、“化石化”的结果 (as a social-ized, institutionalized, and fossilized fact) 。

综上所述, 本文由汉语中某些字词和英语中某些字词给人们产生的联想意义, 分析了汉英语言在性别歧视这个层面上的文化特点。

摘要:本文由汉语和英语中出现的某些字词给人们产生的联想意义, 分析了汉英语言在性别歧视这个层面上的文化特点。

关键词:性别歧视,汉英语言,联想,文化特点

参考文献

[1]Jespersen, Otto.ThePhilosophyofGrammar.London:George Allen&Unwin, 1924.

[2]Maggio, Rosalie.The Nonsexist Word Finder:A Dic-tionary of Gender-free Usage.Boston, Mass.:Beacon Press, 1988.

[3]Pillips, Shelley.Sexism and Self-concept in the Lan-guage of Children:A Middle Childhood Survey.In Bruce Bain (ed.) , The sociogenesis of language and human conduct, New York:Plenum, 1983:141-151.

[4]Pulman, S.G.WordMeaningandBelief.London&Can-berra:Croom Helm, 1983.

[5]王德春, 孙汝建, 姚远.社会心理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5.

美国企业文化特点 篇5

在当前经济迅猛发展的21世纪,经济国际化的趋势也已经不可逆转。国家之间的互相对抗在和平年代也已开始由以往的军事对抗,到如今经济国力的全面综合的较量。而作为经济组成的单位——企业,其兴败衰亡,其发生发展,大到企业规模,核心竞争力,小到每个员工的文化水平,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竞争中在经济国力竞争这个显微镜放大。严格地讲,企业间竞争是全方面的。

翻开近代经济发展史,至今,国际规模的大企业,尤其在所谓500强企业行列中,美国企业几乎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就算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环境大前提下,美国的企业还是保持着世界第一的企业竞争力。因此,研究美国企业的特点,尤其是作为其企业文化的特点,是摆在中国企业和企业家面前的一个课题。

企业文化是指在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创建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制度、组织机构、企业环境、企业产品、企业精神、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等。价值观念是企业

文化的核心。它的产生有深刻的经济和社会根源。

以美国为例,企业文化的产生与近20年来美国经济持续衰退和日本经济的迅速起飞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二战后至60年代末,美国一直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它的国民生产总值、工业产量、进出口贸易额、黄金外汇储备均居世界首位。可是,随着西欧、日本经济的崛起,世界力量对比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的经济优势逐渐丧失。美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接连受挫,引起美国企业界、管理学界的严重关切。特别是近十几年来,美国企业在和日本的竞争中不断败北的严酷现实,更令美国人头痛和不安。首先是1980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汽车生产的头号强国。当年,美国只生产800万辆汽车,日本却生产了1100万辆。在美国三大汽车公司连年亏损的情况下,日本产的节能小轿车却大量占领美国市场。美国素有汽车王国之称,可是现在这顶王冠突然被日本人夺走,震惊了美国的企业界。其次是美国钢铁业的衰落。钢铁工业是美国工业的基础。然而,从60年代起,它保持了六七十年之久的钢铁优势在日本西欧的竞争下也逐渐丧失。1979-1982年,美国钢产量从1.36亿吨锐减至7460万吨。许多钢铁厂关门。相反,日本钢铁工业却欣欣向荣。钢铁工业是美国力量的象征,它的衰落引起美国人更大的恐慌。第三是美国某些高科技产品日益丧失优势。本来美国的许多高科技产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可是自70年代中期起,美国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的一部分市场被日本人夺走。到70年代末,美国大规模集成电路芯片的很大一部分市场也被日本占领。同时美国的消费电子产品也几乎被全部挤出世界市场。此外,日本的办公自动化设备、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高科技产品也超过美国。在微电

脑、光导纤维、复印机方面美国也败下阵来。

在这种残酷的现实面前,美国的企业家和管理学家开始重新评估自我企业的特点,并且与日本企业相对比,不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更深刻地从文化层次来思考企业在竞争中失败的原因。扬长避短,开始吸收和消化国外现金企业的企业文化特点为己用,开始塑造国际性的新的企业文化特点。美国企业文化的产生还有其社会原因。首先是美国职业队伍构成的变化。随着新技术革命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变化,1956年起,白领工人首次超过蓝领工人。有史以来美国大多数工人不是制造产品而是处理信息。人们职业结构的这种变化,必须影响他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情趣。对高技术高智能工人的管理显然要有别于从事简单劳动的蓝领人,新一代劳动力由于富裕程度和文化素质较高,经济要求已不是他们工作的唯一动力。他们需要心理满足和自我实现的冲动。更注意人文色彩的企业文化正好适应这种要求;并且,2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到了70年代已进入青壮年。这一代人受过良好教育,富有独立性和创造精神,要求民主参与的欲望较强。他们进入社会,涉足企业界,不能不对企业管理模式产生影响。企业文化强调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和扩大民主参与决策等等,正好是这一代人社会要求的折射;第三,人们

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企业把追求最大限度的利润当作唯一的目标,为此不择手段。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学术界和有些明智的企业家、管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企业不应把获利当作唯一目标,还要为社会做点贡献;企业不只是一个生产组织、赚钱单位,也应该是使职工生活得有意义,为社会做贡献的场所。美国一些成功的企业所以能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持活力,主要奥秘在于它们能较全面地认识企业在社会上的地位,带领职工在工作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进而使人-企业-社会构成关系密切的联结键。美国企业管理学界正是从这点出发,总结出企业文化这一崭新的管理理论。从

这个角度讲,企业文化是美国优秀企业经验的总结。

美国企业文化的特征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是美国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继续和发展。它既有鲜明的民族性,也体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从发展趋势看,大致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

美国著名的苹果电脑公司认为,要开发每个人的智力闪光点的资源。“人人参与”、“群言堂”的企业文化,使该公司不断开发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产品。从强力笔记本式苹果机到现在为全球所有追求时尚生活

人群所追捧的IPOD产品系列,无不折射出他们的这一企业的文化特点。

美国另外的一家国际性大公司MOTOROLA公司则认为,责任和权力是一对孪生兄弟,要使职工对工作负责任,就必须尊重人、信任人,并给予实际的自主权。公司内负责新事业开拓小组的所有组员都是自愿来参加的,他们有高度的自主权。只要小组达到公司的绩效标准便可得到好处,即使失败了,公司也保证小组成员原来的职位和待遇。异想天开、离奇的想法在MOTOROLA公司都能得到理解和宽容,科学的设想在MOTOROLA公司总能找到归宿。

提倡竞争和献身

竞争出效益,竞争出成果,竞争出人才,但竞争的目的不在于消灭对手,而在于参与竞争的各方更加努力工作。美国企业十分重视为职工提供公平竞争环境和竞争规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他们的才

能。

IBM公司对员工的评价是以其贡献来衡量,提倡高效率和卓越精神,鼓励所有管理人员成为电脑应用技术专家。福特汽车公司在提升干部时,凭业绩取人,严格按照其能力对应其职位的原则行事。福特公

司前总裁亨利?福特说:“最高职位是不能遗传的,只能靠自己去争取。”

奖励创新

美国许多企业都用不断创新来保持自己的优势。目前国际上先进的美国IT公司都秉承了这一传统,使美国的经济一直处于国际的前沿。而这种优势的得来,也是其企业文化长期积累和爆发的必然结果。

即使在传统行业中,也不乏鲜活的例子。

杜邦公司成功的经验是发扬不停顿精神,不断开发新产品,3M公司的成功在于创新有绝招,招招都很妙。3M公司不轻易扼杀一个设想,如果一个设想在3M各部门找不到归宿,设想者可以利用15%的工作时间来证明自己的设想是正确的。3M公司还能容忍失败。“只有容忍错误,才能进行革新。过于苛求,只会扼杀人们的创造性。”这些是3M公司的座右铭。成功者受到奖励、重奖,失败者也不受罚。3M公司

董事长威廉?麦克唐纳说:“企业主管是创新闯将的后台。"

利益共享

美国许多企业实行股份制。通过职工持股,使其除工资收入外还能分到红利。此外还增加了职工参

与经营管理的权利,提高了他们的身分、地位和安全感。

浅析安多藏戏的文化特点 篇6

关键词:安多藏戏;隆务寺藏戏;文化特点

0 引言

文化艺术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反应。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复杂,艺术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丰富,范围也更加的广泛。藏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具有种类繁多、特色性和丰富性的特征,这是少数民族历史上比较罕见的。藏族的艺术系统蕴含着藏族传统的历史文化,也体现了藏族的地域特色。

1 安多藏戏的相关概述

安多藏戏是藏戏剧的一种,约在两百多年以前,受到了西藏藏戏的影响,吸取了安多地区藏族文化的特色,在民歌、民间说唱、民间舞蹈以及藏传佛教的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其表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将歌剧、舞蹈、哑剧等多种艺术融为一体,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段塑造一种独特的艺术形象并展开剧情。安多藏戏在人物的台步、人物的上下场动作上,吸收了安多民间的舞蹈、法会舞蹈以及汉族戏曲等诸多的元素。安多民族的唱腔从民间说唱和民间喇嘛曲的素材提炼而成的,唱念都使用了安多地方的方言,道白的速度较慢。安多藏戏的服饰接近于该地区古代传统服饰和近代藏族服饰的特点。在化妆上,除了神仙和动物偶尔用到的面具以外,都是采用面部化妆。因为安多藏戏是舞台剧。因此,在开场的时候,都是由表演安多藏戏其中的一个演员向观众表示祝福,并介绍该戏的主要剧情。安多藏戏的著作比较多,其中最具代表作用的八大藏戏是:神话剧《洛桑王子》(也叫作《智乐仙女》)、历史剧《文成公主》、社会剧《朗萨姑娘》《顿月顿珠》《智美更登》《日琼巴》以及《甲萨白萨》。现在安多藏戏比较流行的地区主要有黄南州、果洛州班玛、海南州、甘德县以及循化县等藏族地区。

2 安多藏戏的文化特点

隆务寺藏戏是安多地区最早的藏戏,在安多“南木特”藏戏的发展历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隆务寺藏戏的剧目很单一,在表演和创造上都没有什么重大的突破,但是,隆务寺藏戏在不断地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藏戏表演方面的著名戏师和艺术人才,为“南木特”戏的发展和创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隆务寺藏戏的表演方式较为单一和封闭,它的观众也是比较单一的,与热贡地区的民间文化并没有直接的交流。因此,隆务寺藏戏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走进热贡地区百姓的文化生活。隆务寺藏戏有其独特的文化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 是专门为寺院宗教的生活而服务的

隆务寺藏戏是模仿了西藏的“雪顿”藏戏演出的习俗而产生的,主要是格鲁派僧人在夏令安居解除后,作为僧人庆祝的主要活动内容,隆务寺藏戏的观众只限于隆务寺的僧人。究其原因,除了隆务寺藏戏本身就是为隆务寺僧人的宗教活动服务的主观原因以外,还有其他的客观原因。笔者通过相关采访资料得知,隆务寺藏戏不让除了僧人以外的其他观众观看的原因是因为隆务寺的僧人在进行隆务寺藏戏的表演时,其着装打扮都是非常英俊的,害怕前来观看的群众中,会有异性的观众看上僧人的情况,导致隆务寺内有僧人还俗的情况发生;另外,在进行隆务寺藏戏的表演过程中,因为寺内的所有人员都是男性,对于戏中出现的女性角色都是由男性男扮女装来表演的,如果让其他民间的观众前来观看的话,僧人演员会觉得很害羞,从而导致僧人在表演的过程中,出现表演失误,影响僧人演出的效果,所以,隆务寺的藏戏禁止非僧人的观众前来观看。因此,隆务寺藏戏的演出和百姓的生活是完全脱节的。

2.2 经济由个人负责

隆务寺藏戏的产生到完全成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藏戏演出的最大动力主要来源于从拉萨三大寺修习回来的僧人们对藏戏的极大热情,而隆务寺在藏戏的规定方面,只对藏戏演出的时间、内容和藏戏演员的来源作了法规性的规定,除此以外,在藏戏的其他方面并没有投入太多的财力和物力来支持寺院内藏戏班子的建设。演员的演出服装和道具都是要演员自己做的,寺院内不会提供给演员任何东西和报酬。演员的服装和道具的制作都是演员本身的义务,他们的服装和道具基本上都是由演员的师傅或者是家人所提供和购买的。由于演出的服装和道具都要由演员个人负责的原因,后来的藏戏《洛桑王子》在发展的历程中,始终保持演出这一个单一的剧目,在剧目的创作和艺术上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进展。

2.3 具有广场戏的表演程式

隆务寺藏戏从剧本上和演出的目的上都和西藏“雪顿节”时期的“阿吉萨姆”戏剧表演有着诸多相同的地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隆务寺藏戏的表演程式和西藏的表演程式一样。《洛桑王子》是隆务寺藏戏唯一一部完整版的藏戏剧目,该剧目的剧情并不是由隆务寺的僧人自己创造出来的,而是直接从西藏引进来的。因此,在表演的过程中,除了一些细节以外,基本内容和西藏的剧目比较一致。

第二,隆务寺藏戏与西藏的“阿吉萨姆”一样,都是典型的广场戏,演出的地方是在寺院上的一个台子上进行。

第三,隆务寺藏戏的演出没有特别的伴奏乐器,和西藏的藏戏一样,都是使用传统的两种乐器鼓和拔来进行伴奏的。

第四,在演员的装扮上,隆务寺藏戏和拉萨的“雪顿节”藏戏的演出是一样的,剧中的女角色都是由男演员男扮女装演出的。并且在演出的目的上也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解除夏令安居的僧人提供的文娱演出。

3 总结

安多藏戏是藏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相互促进、相互组合的重要结晶。隆务寺藏戏是多安地区最早的藏戏,具有曲目单一、专门为僧人服务以及广场表演的文化特点,在表演程式和伴奏乐器以及演员的扮演上,都和西藏藏戏的形式基本相同。

参考文献:

[1] 羌洲.安多藏区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2.

[2] 尕桑吉.安多藏区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的学习现状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2.

[3] 田联韬.藏戏剧种分类研究[J].歌海,2012(02):21-24+30.

谈谈网络文化的特点 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特点

在当代, 互联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息息相关。网络文化作为互联网的产物有与传统文化不同的一面, 它除了内容形式丰富多样, 还具有自身鲜明和突出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参与人数众多, 互动范围广

网络文化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 真正实现了文化的人人参与, 全民参与。在网络文化面前, 传播者和受众都是平等的互动的文化参与者, 作者与读者的界限不再清晰, 大家都在平等的参与文化互动, 没有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之分。在网络上, 只要你愿意, 你可以成为任何一件事情的参与者, 可以对你看到, 你听得到任何事情发表评论。你也可以成为事件主角, 在网络上吸引人们的目光, 寻求大家的关注。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时, 交流者不再局限于一对一的关系。当文学爱好者在网络上发表文学作品或思想评论时, 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就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文章作者可以根据读者阅读后的反馈意见尽快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 也完全不用担心自己的意见不能让读者知晓或自己文化水平太低, 任何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用电脑键盘写下自己想说的话, 并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多人的反馈。这样人们就完成了自己受众和传播者的角色转化, 人与人之间互相交流信息, 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即时通信、越来越多的聊天工具和越来越成熟的各种论坛和社区等信息传播方式, 交流和传播文化, 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更广泛的交流与互助。

二、充分展现网民个性和创造才能

网络文化强调网络公民个性的张扬, 网络技术的发展将不同的人们置身于一个平等的、民主的平台, 为每个人个性的发挥和满足创造了条件, 任何人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网络文化的创作, 并进行自我管理。网络空间的传播手段趋向于更易于张扬个性的符号、图像等数字手段, 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单向传播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交流, 网络技术为个人价值的体现奠定了基础, 提供了可能。网络文化中人们更加关注自我, 更加重视个人价值的发掘。越来越多的新奇事物, 新奇语言如雨后春笋般从网络上冒了出来, 各种自创的充满个人魅力的东西也通过网络传播出来, 使网络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在网络文化张扬个性的同时, 网民的极具个性使得他们各自的创造才能被高度激发, 总有层出不穷的各种新思维、新信息出现, 直接导致了网络上各种各样极富特色的个人用户名和签名档, 越来越多的文字和符号、图片被PS的千奇百怪, 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网络文化的第一人, 而不是别人的小跟班, 在网络文化中再也没有人云亦云的说法, 这就是网络文化创造性最集中的体现, 而这些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又无不彰显着创建者的个性。

三、虚拟世界中的文化交往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网络的虚拟性把人的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转移到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虚拟空间里面了。网络把真实世界与虚拟世界混淆起来, 把实在的现实与虚构创设出来的现实连接起来, 形成了网络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所特有的规则和交往方式, 从而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在这个虚拟社会中, 网络技术使人们变成了电脑上的一个符号, 任何人都可以以任意的名字, 任意的性别, 构造一个匿名的、虚构的身份, 甚至一人担任多重的角色来参与到网络文化中来, 通过想象, 借助于文字来同其他人进行文化交流, 开展活动, 发生各种关系。他们总是按自己的愿望和爱好来设计自己在网络的形象、语言、尽量掩盖自己现实社会中的真实情况,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满足了人的好奇、探秘、游戏心理。当然, 因为是在虚拟的社区当中, 他们用虚构身份交流的对象也可能同样是虚拟的。相互交往的人在很多时候都不知道对话者在现实社会的真实身份, 除非是双方见面, 否则谁也不知道你正在交流的人是谁, 隐匿性的文化氛围在网络文化中司空见惯。人们可以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面读书、学习, 与人交流, 可以从事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活动。网络文化比现实生活多了更多的天马行空的东西, 因为虚拟, 网络文化的内容和主题以及主体的范围都宽阔了许多, 同时, 网络文化的虚拟性也为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网络文化使人们交往的空间距离缩短, 通常会有很多拥有共同兴趣、爱好, 热衷于创造且极富有创新精神的人群聚集在一起, 讨论彼此感兴趣的文化现象和问题, 形成虚拟的独特的创作世界。

四、开放的环境中快速传播信息

开放的网络造就了开放性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是信息时代的特殊文化, 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在网络这个开放的文化空间里, 文化资源人人都可以共享, 只要你懂一点上网技术, 有一点文化功底, 便能在网络文化的天空里遨游。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使之超越了国界, 具有全球共享的特点。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做到网络资源共享, 可以在网络上找到自己需要的有用的大量资料。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文化打破了时空的界限,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使人们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 将人们带进了一个直接的相互影响的境地。任何一个人在网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 去做任何自己希望做的事, 去随意地点击各种网络信息资源, 去和世界各地的网友自由交流。网络文化的开放性, 注定了任何一件事, 只要在网络上公布, 立刻就可以迅速的传遍全球, 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看到, 这件事, 这个人就会成为全球关注的中心和焦点, 接受舆论的监督和众人的评头论足。网络社会中, 只要具有一定的信息表达能力, 拥有一台接入互联网的电脑, 人人都能成为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和获取者。到目前为止, 没有任何一个媒体可以像互联网一样, 不受任何限制的在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布信息, 把现实世界的东西上传到网络上, 也没有任何一种工具像互联网一样, 能迅速即时准确传输网络信息到世界各地, 成为共享资源, 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互换和交融。

五、表达方式追求简单、直接

网络文化注重文化的实用性, 网民朋友希望通过网络文化表现最真实的自我, 这就导致网络文化变得简单, 直接。网络语言是网络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方式, 因为是在虚拟的空间,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往往抛弃了那些繁文缛节的套话, 而直奔主题。不仅如此, 一些正统的表达方式和文字也被网民们改革的简捷, 通俗, 甚至为了更加直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自创一些字, 词和表达方式。而网络交往的随意性, 也可以扬弃传统的交往陋习, 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简单, 随和。这种直接的简易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方式, 正是人们喜欢网络文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刘兰平.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影响[J].现代教育论丛, 2000, (4)

[2]张峰.论西方网络文化的特征[J].当代传播, 2008 (3)

美国文化特点简析 篇8

西方国家众多, 西方文化涉及的面也太广, 在此以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之一的美国文化为例, 来做研究和阐述。

一、WASP文化曾经是美国的主流文化

WASP就是White Anglo-Saxon Protestant的缩写, 意思是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徒, 其含义是指自己的民族是以白人、英裔人、新教徒这三个特征为标志的。也就是说, 当时, 这三个特征是美国人的民族认同标准。有人把WASP作为美国白人基督教文化的代名词。后来随着移民的不断增加和社会的发展, 熔炉文化与多元文化逐渐形成, 在美国, 所谓的多元文化主要包括这样七方面:1.宗教信仰多元化;2.人种多元化;3.种族多元化;4.性别要求多元化;5.阶级多元化;6.教育多元化;7.语言多元化。多元文化是近些年来被频繁研究的对象。多元文化是现代美国文化的特色, 从政治角度看, 他继承了欧洲文化, 包括三权分立制、大众参与的共和制、信仰自由的平等制等。从经济角度看, 它承袭了欧洲资本主义文化中经济思想的理论、运行规则、经济技术和成果等。从文化角度看, 它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并通话、改造、融合、吸收, 是美国文化有明显的多元色彩。多元文化的观点一开始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和赞同, 因为绝大多数的美国公民是与本种族内或宗教信仰范围内的人结婚的, 另外毕竟, 还有白人本土主义、黑人民族主义、有色人种分离主义等极端思想的此起彼伏。但是, 随着时代和经济的发展, 多元文化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基督教文化是美国的主流文化

对于理性的宗教信仰者, 宗教的价值就在于能使他热衷于公共情感而把自己置身度外, 因而使人们投身于公共事业。主要的表现之一是日常生活宗教化, 不论是建筑, 艺术, 饮食都成了宗教研究的对象, 美国人是世界上去教堂人数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美国人喜欢吃, 他们家里很大空间是用来吃饭的, 他们收入的相当大部分是用来购买食品的。在这样的环境中, 食物和宗教不可避免的交织成美国文化, 从饮食仪式到饮食禁忌。

三、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

美国是一个以个人主义为本位的国家, 这与中国等东方国家以家庭为本位的传统完全不一样, 与欧洲历史上传统的父权、教权、和王权等等级观念也有很大差别。美国人主张个人意志, 好还是不好, 由个人, 包括孩子自己去判断, 而不是由家长或政府去说教。因此, 在美国, 就出现了爱国但不喜欢现任政府的现象, 如果父亲是一个滥用权威, 玩忽职守的人, 家庭中的孩子或其他成员则不会去服从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如果一个政府滥用职权, 不关心公民的生活, 则会受到公民的反对。欧美的个人主义不应被狭隘的理解为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唯我独尊等思想行为。如果仅仅这些也不会成为美国文化的核心。由中国学者讲, 美国的个人主义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争取个人的利益, 一是个人对个人的行为负责。

四、现代文化是美国文化的主要特色

美国现代文化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多元文化是美国现代文化的特色, 它容纳了来自世界各地、各国、各族的文化传统并同化、改造、吸收并融合, 是现代美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多元化色彩。包括现代美国文学、美术、音乐、新闻媒体、饮食和生活习惯等。这些多元混合元素展现了美国现代文化的特质与内涵。目前, 我国学术界有关现代美国文化的论著已有很多, 据不完全统计, 至少有近30本论著和百余篇论文 (见文后参考文献) 。鉴于这些论者精进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对美国多元文化作了介绍和分析。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社会精英在美国具有决定作用, 利益集团文化是美国文化的突出代表形象。

人们在谈到美国的大众文化时, 往往总是想到摇滚乐、好莱坞、黑色幽默、甚至NBA和可口可乐。但是, 在美国大众文化中, 有一个关键因素:公众舆论。或者叫“民意” (public opinion) 。典型就是选举前由大众传播媒介对选民的意见进行事先调查的“民意测验” (polling) 。但是毕竟, 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 精英文化起着决定作用, 大量精英的更替和变化由来已久, 美国各个层次的领导人大都是既有地位、有名望、有经济实力的利益集团的代表, 这如实反映了美国精英文化的存在。当然, 美国的选举制度促进了下层阶级进入精英阶层, 前总统霖登·悲恩斯·约翰逊和理查德·尼克松就是最好的例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选举创造了新的精英, 就像军事家不是事先创造出来的一样。大众通过参与选举进入到经营更替的过程中, 但大众的心情和偏好只是在某种情况下起作用没, 所以, 在美国的政治文化中, 大众参与精英的更替产生的影响哟也是很大, 有时却很小。说它很大, 是因为社会精英所起的作用要以群众和大众文化为基础;说它很小, 是因为美国的体制本身和宗教信仰 (即按照上帝的安排和社会契约) , 决定了精英的更替不是大众决定的, 选举也只不过是对这个精英和那个精英的选择而已。

美国文化的研究也随之超出美国国界, 成为全球文化的问题。了解美国文化对跨文化交际很有必要。

摘要:文章旨在通过研究美国文化的特点, 为跨文化交际和中西方文化研究对比初步提供一点借鉴。

结合学生特点营造班级文化 篇9

1. 自我意识高涨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使初中生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 但是这种生理上的迅速发展使他们的心理不能很快的适应从而重新指向主观意识, 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他们总是感觉周围有人总在批评自己, 这种想法使他们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这种突然高涨的自我意识使其个性出现了暂时的不平衡。

2. 反抗心理

反抗心理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 这种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一切外在力量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当他们的独立意识受到阻碍、自主性被忽视或受到妨碍、成人强迫初中生接受某种观点时, 他们就会表现出极度的反感和对抗的倾向

3. 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初中生不会盲目地接受任何一位老师, 他们开始学着去品评教师, 而且每个学生的心里都会有一位最值得敬佩的老师, 在他们的心里那位教师近乎十全十美并能对他的行动做出良好的反映。

4. 强烈的集体情感

集体情感是集体成员在集体中产生出的对集体的态度体验, 包括集体荣誉感、义务感、尊重和威信等形态。初中阶段是最富于集体情感的年龄阶段, 他们喜欢生活在集体之中, 感受着集体要求、义务和权利, 产生各种形态的集体主义情感。

二、具体措施

1. 物质层面

(1) 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教室环境卫生是其中的一块, 除了要让学生每天都打扫教室, 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热爱环境卫生, 让他们树立卫生意识;在教室的美化上也要下一定的工夫, 可以发动学生自己的力量, 让他们自己设计自己最喜欢的教室是什么样的, 大家在一起讨论达成共识, 自己动手装饰教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 认识到教室对于自己的重要性, 从而会更加爱护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

(2) 板报建设。

板报从一个侧面上可以看出一个班级的文化, 班主任要重视班级板报的建设。方法是多样的, 首先可以在班级中进行板报设计比赛, 用比赛的方式来激励学生的表现欲, 同时也可以让同学积极参与到班级建设中。再次, 可以在班级中选出在板报设计方面有能力的同学比如绘画、写字、设计比较有能力的同学参与到板报设计中。

2. 制度层面

(1) 因地制宜地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 同时严格地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

在班级中设立一个“金点子本”每一位同学将自己对班级工作的想法、看法、建议都可以写在本子中。每星期的班会课上, 全体同学共同探讨, 哪一种方法比较合理, 比较科学, 可以采用。这样班级就会形成一种凝聚力, 促进良好班级文化的形成。

(2) 制定班级工作计划。

要想使班级工作有声有色, 班主任必须要在研究学校工作计划的基础上, 结合本班学生的学习、纪律、心理、表现等实际情况、特点制定班级工作计划。随工作的深入, 还应与学生一起修订、完善班级计划, 并在班会上公布, 给每个学生以心理准备, 促使每个学生都能为完成班级计划而努力。

(3) 制定班级班干部责任制度以及选拔制度。

制定好班级计划, 选拔培养好班级干部具有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任何工作的开展没有完善的计划就无法进行, 班级工作同样如此。班级计划的实施主要依靠班级组织, 为使班级计划能按期、按质、按要求执行, 班主任要注意挑选思想表现好、学习勤奋刻苦、勇于开拓进取, 且在同学中享有一定威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同时, 要教授班干部工作的方法, 帮助总结经验和失误, 指导他们树立信心大胆工作;班主任还要善于发现新苗子, 实行班干部轮换制, 这样既引入竞争机制, 又创造条件让更多学生得到了锻炼, 促使班干部更好地去管理班级。

3. 精神观念层面

(1)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1)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主人翁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集体活动是学生个体为实现与个人目标一致的共同目标而参加的共同活动, 活动本身有着极强的目的性, 它是实现的重要途径;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提供了表现自已的机会, 使他们聪明才智得以发挥, 特长得以展示, 使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同时也为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和相互、帮助架起了桥梁, 让班集体的凝聚力得到更大的发挥;再者, 集体活动激发了他们拼博向上的劲头, 他们的人格受到尊重, 参与意识、主人翁精神大大加强。

(2) 建立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班主任工作应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班主任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的人格,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营造一种融洽和谐的班级气氛, 让每个学生真正从心里感到集体是温暖的。这种和谐健康的气氛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心理研究证明:人的友谊的深浅, 感情好坏, 对交流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由此可见, 良好的班级气氛, 师生关系对学生思想、班风的形成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3) 发挥学生自我教育功能, 让学生自已管理自已。传统的班级管理, 主要以教条式的制度来制约学生, 班主任是管理的核心, 对学生进行“保姆式”的全方位监护。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调皮、捣蛋的背后可能蕴藏着智慧和创造力, 可是在班主任的监管下, 学生对教师俯首贴耳, 循规蹈矩, 他们的天性被扼杀。

(2) 积极挖掘班主任工作的主导性, 引导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

在工作中首先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 为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奠定基础, 了解和研究学生是班主任做好工作的前提条件。优秀班主任丁榕认为班主任应从两个方面调查和了解学生, 一是要了解学生整体即全班学生的特点和动向, 包括在德、智、体等几方面的总体情况及其它发展变化情况;班级的传统和作风;班干部、团队组织情况及它们在班级中的作用;学生成绩的分布情况等。二是要了解学生的个体, 包括学生的道德品质、学习态度、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家庭情况、学生周围环境情况等。在这其中, 学生思想状况、道德品质、存在问题等要通过和学生长期接触后才能了解。班主任通过对了解的情况加以分析, 有助于找出学生优点、缺点形成的原因。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班主任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方法, 在思想上、学习上、生活上给学生以关心、引导。同时要有的放矢地创设情景, 组织班级活动,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参与班级文化建设。

(3) 积极引导形成优良的班风、学风。

(1) 树立榜样示范, 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树立一些富有形象性、典型性的榜样来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在初中阶段, 孩子的心理思维还不成熟, 榜样的影响更有利于他们的成长。经常利用早自习或午自休时, 给同学们讲一些名人勤奋学习, 成长的事例。除此之外, 班主任要善于运用学生身边的榜样, 更加注重提倡在学生身边树立典型人物。

(2) 转化后进生, 形成良好学风。在培养形成良好学风的同时, 班主任不能忽略班级里的弱视群体———后进生 (学困生) 。好学生谁都喜欢, 可是对于后进生, 尤其是那些课上捣乱, 考试不及格, 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应该怎么办?“一花独秀不是春, 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整个班级的学风好, 学生都全面发展, 这才是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其实越是后进生, 班主任越需要爱他们、关心他们。

在班集体中营造和谐、友爱的气氛, 开展“手拉手”活动, 让优生帮助后进生, 让他们体会到班集体的爱, 争取进步, 进而使班集体充满浓厚的学习风气。

(4) 发挥人性化管理, 关怀学生, 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

马斯洛和罗杰斯在他们的人本主义理论中认为, 教育的根本价值是实现人的潜能和满足人的需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主张, 这种以促使学生个性发展的理论从根本上要求教育者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性, 从而以学生的个性为教育依据, 实现主体个性化发展。

文艺节目主持文化特点分析 篇10

1.1文艺节目固有特点

文艺节目是由不同类型艺术表演构成, 其中包括:歌曲演唱、舞蹈、曲艺、戏剧、快板、器乐演奏、杂玩、民俗表演等等, 是文学和艺术的结合, 是文艺类表演项目的总称。文艺节目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群, 将娱乐带给观众。其一, 综合性特点:文艺节目形式花样, 结构新颖, 内容丰富, 汇聚了各艺术的美, 可以说将百家的精髓融入其中, 通俗易懂, 适合所有年龄段观众的口味;其二, 参与性特点:文艺类节目与评论类, 新闻类的节目有所差异, 它更注重的是与观众之间的互动, 正因为此特点, 使得文艺节目更具号召力和渲染力, 进而对主持人的素养要求更上一层楼

1.2文艺节目主持人的主要特点

相对于文艺节目的特点, 文艺节目主持人也具有其特有的风格魅力, 在一场文艺节目的演出过程中, 主持人在完美的表达出编导的意思以外, 还必须带动现场观众的气氛, 保证其演出能顺利进行下去, 将这场节目富有情趣的表现出来, 加之现场还可能出现一些突发事件, 这就必须要求主持人有一定的现场应变能力, 处变不惊, 灵活性强, 及时作出补救, 可以将整个演出掌握在自己手中, 颇具有运筹帷幄的大将风范。可以看出, 主持人是整个节目的灵魂人物, 节目成败的关键是取决于主持人的, 必须可以根据现场的发展, 做出适宜的发挥, 将与观众的感情交流收放自如, 更好的烘托现场气氛。

二、文艺节目主持人的风格分类

2.1情感型

说起主持风格是以情感为主打的主持人的话, 董卿可以算是代表人物的, 她一直是在用自己的语言和情感来打动观众, 震撼人们心灵的。首先董卿的形象就是很有亲和力的, 在与观众的交流互动中, 常常用朴素的话语来引起观众的共鸣, 与其说她是打动了观众, 倒不如说是她打动了自己, 那些富有感情的语言将整体节目升华, 她用她独特的主持风格引领着电视事业的发展浪潮。

2.2机智型

由于大部分的文艺节目都是直播型的, 现场不时地会有意外情况的发生, 这时就需要思维活跃、应变能力强的主持人了, 当面对突发情况时, 如果一个主持人心理素质不强, 出现慌乱的表情, 进而语无伦次, 这台节目就会以失败而告终, 著名主持人杨澜的应变能力就很强, 她的机智, 和对现场做出的相应反应让所有的观众点头称赞, 不得不佩服她临场不惊。

2.3活泼型

活泼型的主持人我们也是很喜欢看到的, 方琼就是其中的代表, 她喜欢笑, 笑声爽朗, 无论是和宝宝们作节目还是和大人们一起主持, 她都利用自身的活泼去带动和影响整个节目, 将轻松和清新的气氛还给广大观众, 如清风拂面, 带来不一样的甜美气息。

2.5幽默型

在电视节目主持人当中, 不乏幽默的主持人, 但最深入人心的我认为还是要数李咏了。在众多的主持风格中, 幽默型的主持风格可谓是相当受欢迎的了, 这种风格的主持最能带动现场的气氛, 调动观众的积极性, 将尴尬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 将所要表现的内容以一种乐观向上的形态体现出来, 这种方式的主持是最使人印象深刻的。

三、文艺节目主持人风格发展趋势

3.1主持风格一致性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的是主持风格的个性, 但也不能过分张扬, 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毕竟一个国家一个时代都会有一个主打旋律, 在遵循此旋律的情况下才能大谈特谈发扬主持人的个性特点, 因为观众直面的是文艺节目, 是主持人, 主持人是整台节目的集中体现, 而不是单单表现自己, 我们将文艺节目面向大众, 就是为了要将我们这一时代的主流意识灌输给观众, 体现真善美, 杜绝假恶丑。如果一个主持人无视这个主流文化, 只是一味的随心所欲张扬自己的个性, 将文艺节目变成他自己表现的舞台, 这不仅仅使文艺节目向大众表现好的意识形态的功能丧失, 在某一方面来看也是不利于电视节目的发展的。

3.2主持风格多样性

每个人的都有自己的个性, 自身素质、审美标准、生活环境、受教育程度都有所不同, 所以主持风格的多样性是无法避免的。而且主持人会在不同的环境下主持节目, 接触的是不同的观众, 评委, 主持的内容更是千差万别, 每个主持人文化素养肯定不一样, 自身的知识储备更是会有差别, 虽然每个主持人都是一本“百科全书”, 但每本书专攻的术业又有所差异, 从众多方面来看, 主持人的主持风格多样就有了必然性。正是因为这些多样性的特征, 增加了文艺节目的可看性, 才能满足各年龄段的观众精神需求, 也使我国的文艺节目表现出厚重的文化特点。

通过分析, 可以看出我国文艺节目的主持风格所谓是百花齐放, 无论这些文艺节目幕后的导演、策划是多么的著名, 但这台节目始终是主持人与观众的互动, 可以说主持人将所有幕后团队的思维意图集中表现出来, 一位优秀的主持人是可以将自己的见解融入节目中的, 释放自己的个性, 他主持的节目是不会和其他类型相似的文艺节目出现雷同现象的, 相信在无数优秀主持人的努力之下, 我国的电视事业会有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群, 鲁可凡著.谈话节目主持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3.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班长特点 下一篇:句式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