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注释

关键词: 文言文 注释 语文 学习

文言文注释(精选十篇)

文言文注释 篇1

一.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疑惑

目前初中语文教材中, 文言文注释中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了语文教学效果, 阻碍了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这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是在常识方面存在漏洞。例如《隆中对》一篇, 对文章背景的注释中, 指出记述了从220年到280年间的历史事实, 但实际上文章中所涉及到的事件并不仅限于220到280年这60年时间, 这就是历史常识上的不严谨。

二是注释的准确性存在质疑。例如在《马说》这篇文章中, 对“策之不以其道”中“策”字的注释, 教材中是“用鞭子打”。但很明显, 这里将“用鞭子打”带入到文章当中其意义并不通顺, 这就说明将“策”翻译成“用鞭子打”是错误的, 应该将其引申意义注释出来, 即“驱使”或是“驾驭”, 这样文章就能通顺进行翻译, 让学生能够更为容易理解文章内容。

三是教材注释存在回避性问题, 有的字词教材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释义, 导致学生在答题或是翻译句子时出现错误。例如, 《桃花源记》中对“豁然开朗”一词的注释是“由幽暗狭窄突然变开阔明亮的样子”, 但对于“豁然”一词, 课文中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释来, 而在解题或是考试过程中, 却会出现对“豁然”一词字义的考察, 由于课文中没有给出明确的注释, 很多学生并不知道“豁然”的真正意义, 导致在回答问题时出现多种答案, 这就是课文注释的回避性造成的。

二.面对文言文注释问题的对策

古人云, 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 要让学生在吸吮书本的芳香、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吸取营养时,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学习能力的提高。

针对文言文注释中出现的问题, 解决方法主要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 编写人员应该更加严谨, 深入研究文言文原著。编写人员应该本着严谨的态度, 对文言文进行深入研究, 对于文章中每个字词的解释都要经过多方查阅, 明确文章中各个字词的含义, 决不可得过且过。对于在编写过程中遇到的注释问题, 编写人员应该向专业人士求助, 或是查阅文言文方面的词典, 以保证注释内容的准确性。同时, 在编写注释时, 编写人员还应该预测到可能会出现争议的地方, 并对其进行明确, 以减少争议的产生, 保证注释在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权威地位;另一方面, 对于注释中的问题,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持有怀疑精神, 并且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 对于注释中出现的问题能够积极反映, 并且积极探讨注释中出现的错误。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 更要以严谨的教学素养, 学会对教材进行再拓展与运用, 使教材真正成为适合本地学校、教师与自己学生更易看得懂、学得通的好书, 实现全面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之目的。

文言文注释解析欣赏 篇2

峨冠大带之士,一量睹轻蓑小笠额飘飘然逸也,示必不动其咨嗟;长筵 广席之豪,一量遇疏帘净几悠悠焉静也,未必不增其绻恋。人奈何驱以火牛, 诱以风马,而不思自适其性哉?

【译文】 峨冠大带的达官贵人,一旦看到身穿蓑衣斗笠和平民飘飘然一派安逸的样子,难锡会发出羡慕的感叹;生活奢侈居所富丽的豪门显贵,一旦置身于 清新朴素窗明几净悠闲宁静的环境中,心中不由得会产生一种恬淡自适的.感 觉,难免要百一种留恋不忍离去的情怀。高官厚禄与富贵荣华既然不足贵, 世人为什么还要枉费心机放纵欲望追逐富贵呢?却不设法过那种悠然自适而 能早日,恢复符合天性发展的生活呢?

【注解】峨冠大带:峨是高,冠是帽,大带是宽幅之带,峨冠大带是古代高官所穿朝服。 轻蓑小答:蓑,用草或蓑叶编制的雨衣。笠是用竹皮或竹叶编成用来遮日或遮雨的用具。比喻平民百姓的衣着。逸:闲适安逸。 咨嗟:赞叹,感叹。 长筵广席:形容宴客场面的奢侈豪华。火牛:此处比作放纵欲望追逐富贵。典出《史记田单列传》说:单收城中牛千余,被五采龙文,角束兵刃,尾束灌指薪刍,夜半凿城数十穴, 驱牛出城,壮士五千余随牛后,而焚其尾,牛被痛,直冲燕军,燕军大溃。 风马:发情的马,此处比喻欲望。据《左传傍公四年》:君居北海,寡人居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

人教版课本文言文注释商榷 篇3

[关键词]人教版 文言文注释 素琴 泯然 得无 固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280003

“译事三难:信、达、雅。” [1]严复先生在百年前翻译《天演论》的时候就曾在《译例言》中有此慨叹。“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翻译作品内容忠实原文,方谓为“信”;文辞流畅,谓为“达”;文采摇曳,谓为“雅”。其实,外文翻译如是,古文翻译亦如是。

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人教版教科书的文言文注释,其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以及提高语文能力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课下注释亦并非无不可商之处。

以下就教学中出现的对教科书注释的质疑,整理出有待商榷的文言文注释四例,以供参考。

“素琴”为何物?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课本中,刘禹锡的《陋室铭》有“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一句。在课本注释中,其对“素琴”的解释为“不加装饰的琴”。显然,编者在对“素”一字的解释上,择取了有关“素”的“质朴无饰”的含义,体现了刘禹锡安贫乐道的品行,乍看也可算文从字顺。然而如此一来,一旦联系下文,不合情理的情况便出现了:“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下一句为“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课本接着对有关“丝竹”的解释为“奏乐的声音”“丝,指弦乐器”。既然陋室中没有奏乐的声音搅扰,又如何弹琴呢?这不是不合情理么?是不是注释出了问题?

查找相关资料之后,可发现一些端倪。

首先,笔者在拜读过山东大学李剑锋教授的论文后,亲自翻阅了论文中有关典籍的原文,同样在《宋书·陶潜传》中发现有 “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 的记载。[2]笔者继而查阅《晋书》,又在《隐逸传·陶潜》发现其中亦载:陶潜“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3]从这两部典籍中,我们可以得知,晋代陶渊明常常在酒酣兴起时弹抚弦琴以寄隐逸情志,也体现了陶渊明的雅趣。“无弦琴并非无音之琴,而是能够发出超乎具体声音之外的‘大音。”[4]

晋代的素琴是如此,唐代的素琴是否就果真无弦呢?笔者发现人们有关人教版对“素琴”为“不加装饰的琴”的注释之质疑在网络上的讨论也相当热烈,一些网友的见解亦言之成理。为免有失偏颇,笔者亲自翻阅了众人所提及的相关唐诗原文,果然发现,李白在《戏赠郑溧阳》一诗中曾写道:“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5]而与《陋室铭》作者刘禹锡生活在同一时期的两位诗人李益与白居易,李益亦曾诗云:“素琴苦无徽,安得宫商全?”[6]白居易与刘禹锡更是同龄人,亦曾吟道:“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7]由此可见,在刘禹锡生活的唐代,诗人们已多用“素琴”来表示无弦琴。

那么,将《陋室铭》中的“素琴”解释为“无弦琴”,如此释义是否有据可依呢?《康熙字典》中对“素”一字的解释中,即有一则“素,空也”[8]的注释。而参照《诗·魏风》,其中便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9]一句,意思是“那些君子(即贵族)啊,不要空吃闲饭啊”,此句中的“素”即为“空”义。若将“空”的注释放在《陋室铭》的注释上,则“素琴”义为“空琴”,然则何谓“空琴”呢?与生活中的“空碗”“空盘”“空瓶”一样,“空琴”即为只有琴身,而无琴弦的琴。外儒内道的刘禹锡在官场失意后,隐居陋室,借“素琴”这一意趣,寄托了自己远离案牍、安贫乐道的澹泊心境。

“泯然”是“完全”的意思吗?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选取的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中有“泯然众人矣”一句,课本对“泯然”的注释是“完全”。在实际教学中,这一注释曾给笔者带来过解说的困扰。学生质疑:“‘泯然两个字,哪个字有‘完全的意思?”然而翻阅各类书籍,无论直译还是意译,人教版中给出的“完全”这一注释都难以做到有据可依。经过一番查找,笔者发现“泯然”应另有注释。

晚唐文学家皇甫枚的《三水小牍·侯元》有“元因拜谢而出,仍令一童送之。既出洞穴,遂泯然如故”一句。[10]清代著作家、刊刻家阮元在其《小沧浪笔谈》中也曾写道:“生平著述数万言,所藏金石文字及宋栞善本不下千种,皆泯然无存。”[11]从这两篇文章中可见,“泯然”就曾有“消失”之意。

那么,“泯”一字究竟具体为何义呢?《尔雅·解诂》中就曾有“泯,尽也”。[12]可见,“泯”字曾有“尽”义。而“尽”与“消失”是为近义。再看“然”字,《广韵》释为“如也”。[13]在《诗经·邺风》中有“惠然肯来”,而在《礼记·檀弓》中也有“贸贸然来”[14]一句。可见,所谓“如也”,在释义时可以翻译为“……的样子”,起到表状态的作用。这样一来,“泯然”一词便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消失的状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厅《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计划(社科)》之“通过国学教育提升我省优秀运动员人文素养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态”。结合《伤仲永》的原文,为了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可以在翻译时将表状态的“然”字隐去不译,直接将“泯然众人矣”译为“消失(在)普通人中间了”,意为方仲永成年后不再如年幼时天资聪颖、文才出众了,已经沦为不起眼的普通人,丢进人堆就找不着了。

“得无”与“大概”是一回事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选取了《岳阳楼记》这一名篇,在第二自然段末尾有“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教科书中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笔者认为,这条注解有两处不合理的地方。

首先,编者在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时候,对标点符号使用不合理。《现代汉语词典》对“大概”的解释意为“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15]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看,表估计的句子通常是陈述句,而在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中,表估计作用的“大概”一词之后的句子,一般不以问号结尾。编者在做注释的时候,一边选取了“大概”这一表估计的词,一边使用了问号表反问,就显得句式不通了。

其次,“得无”是否就与“大概”画等号呢?我们只要查找相关书籍,便可知晓“得无”一词在古代是一个常用词。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为了说服态度强硬的赵太后同意将溺爱的长安君“出质于齐”,以求取齐国兵援。触龙面见时,开始先是拐弯抹角,聊起了家常:“日饮食得无衰乎?”[16]意思是“(太后因为长安君的事烦心)每天的饮食有没有减少啊?”其从饮食谈起,最终因势利导,以柔克刚。这里的“得无”与“乎”呼应,表揣测。

明代崔铣在《记王忠肃公翱三事》中写道:“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可以翻译为“你们(家)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生活贫困吧?”[17]

《聊斋志异·促织》中主人公成名后拿着妻子从驼背巫处求来的纸条思忖“得无教我猎虫所耶?”[18]这里的“得无”同样可以翻译成“莫非”,意思即为“(这字条)莫非是告诉我捉虫子的地方?”

从这些前文中便可见,“得无”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莫非”“是不是”“有没有”等词,通常在句中表示带有揣测性语气的问话。将以上释义放在《岳阳楼记》的“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中,一样可以说得通——“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是不是有所不同呢?”除此以外,将“得无异乎”翻译为“恐怕有所不同吧?”“会不会有所不同呢?”“莫非有所不同吧?”皆有异曲同工之效。这样既充分表现出了范仲淹对迁客与骚人“以物喜”“以己悲”的猜测,又忠实于原文。

“固”究竟为何义?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本中,对《陈涉世家》的“固以怪之矣”的解释是“自然就诧怪这事了。以,通‘已”。

“自然”一词连接“就”,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然而,若是结合接下来的“以”字,便可发现注释的不妥当之处。因为若将“已”,即“已经”的注解嵌进原句译文中,便会出现“自然已经诧怪这事了”如此拗口且晦涩的翻译。编者可能也意识到了此语句不同的情况,于是将“已”替换为“就”。然而,无论是“以”字或是“已”字,在工具书中,皆看不到“就”的注解。因此,笔者认为“固”字译为“自然”是不恰当的。

首先,我们看“自然”一词在现代汉语中的解释。“自然”一词在语法上的作用一般有两种——“副词。当然”,“连词。表示转折”。考虑到“固以怪之矣”中“固”与下一词“以”(即“已”“已经”)在意思上的衔接,“固”翻译替换为“当然”或是表转折关系都是不妥的。

之后,笔者发现《康熙字典》对“固”字有“‘本然之词”的解释。所谓“本然”,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本来”。

在《孟子·梁惠王章句下》便有“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19]一句,其中的“固”义即“本来”。放到句子中,便是天下各国本来就畏惧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的土地又扩大了一倍,却还不施行仁政,这必然会激起天下各国兴兵。

无独有偶,在《孟子·公孙丑下》中,孟子辞官回乡,面对齐王的挽留时,说道:“固所愿也,不敢请耳。”这里的“固”便是“本来”的意思,意即“(辞官回乡)这本来就是我的愿望,(之前)不敢请求罢了”。

可见,在古文翻译中,“固”也常常被解释为“本来”。如此,将“本来”的注释镶入“固以怪之矣”,便可呈现出“本来便已经诧怪这事了”的含义。这样无论从语法上,还是意思上,都更为贴切。

[ 参 考 文 献 ]

[1][英]赫胥黎.严复译.天演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南朝]沈约.宋书(卷九十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唐]房玄龄.晋书[M].长沙:岳麓书社,1997.

[4]李剑锋.陶渊明无弦琴意蕴易学新解[J].周易研究,2008(5).

[5]彭定求等编.全唐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6][唐]李益.李益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4.

[7][唐]白居易.白居易诗[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8]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9]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0][唐]皇甫枚.三水小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8.

[11][清]阮元.小沧浪笔谈[M].台湾:广文书局,1970.

[12]胡奇光,方环海.尔雅[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3][北宋]陈彭年,丘雍.广韵[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元]陈澔.礼记集说[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7][明]崔铣.洹词(卷五)[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18][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9][战国]孟子.孟子[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

中学人教版文言文注释质疑 篇4

一.注释不合古义

指由于忽略了古今词义的细微差别, 注释不符合文言文中字词的古代意义。这种情况在文言释义中最容易出现, 也最不容易察觉。如:在高中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文, 有“王好战, 请以战喻”[1]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请以战喻, 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将“喻”解释为“比喻”是错误的。《论语·里仁》中有:“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 晓也。”可见, 先秦时代, “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实际上, “喻”表示“比喻”之义, 开始于战国晚期以后。在孟子写此篇时, 还未出现“比喻”义, 以此说明本文中的“喻”应当是“明白”、“开晓”之义。

又如《马说》 (《语文》八年级下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教材给出的注释为:“它叫, 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意思是说马鸣叫而人听不懂它鸣叫所要表达的意思。这样翻译有失欠缺。从结构上看,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三句话的结构相同, 语势连贯, 属于排比句。三句话的动作的发出者应该相同, 都是指人。“策”、“食”、“鸣”这三个动词都是由人发出的动作;这三个动词的宾语“之”都是代词, 代指千里马。“鸣”不应译为“鸣叫”, 而应该译为“呼喊”, 是人对马发出的指令。在古代“鸣”就有“呼喊”、“呼唤”[3]的义项。如:《玉篇·鸟部》:“鸣, 声相命也。”将“鸣”释意为“用言语发出命令”。所以这里的“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翻译为“呼喊马也不能使马通晓他的意思”较为合适。这样翻译才能使三句话语义通达, 语势连贯。教材中的注释从结构上看破坏了这三句话的整体性和连贯性, 因而是不恰当的。

二.注释不合语法

指注释虽然看似正确, 却并不符合古汉语语法。如:《曹刿论战》 (《语文》九年级下册) :“夫战, 勇气也, 一鼓作气, 再而衰, 三而竭。”“一鼓作气”课本注为:“第一次击鼓 (能够) 振作 (士兵们) 的勇气。作, 振作。”“作”的本义是“起来”。如:《论语·先进》:“ (曾皙) 舍瑟而作。”“振作”是“作”的引申义, 它同“起来”用法一样, 最初应为不及物动词。“作气”不是“振作勇气”, 而是“使勇气振作”。“一鼓作气”即一鼓气“作”, 这与后面的二鼓气“衰”, 三鼓气“竭”结构相同。

三.注释不合语境

指注释不符合特定的上下文或特殊的情景。如:“吾恂恂而起, 视其缶, 而吾蛇尚存, 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语文》九年级下册) 教材注释为:“恂恂, 小心谨慎的样子。”乍看起来, 这一注释也无不妥, 如若结合当时的情境详加揣摩, 这个注释并不十分恰切。这篇文章描述的是蒋氏冒着生命的危险捕蛇, 是为“当其租入”, 也就是说他有了捕蛇这个差事之后, 就不用再为缴纳粮食而作难。悍吏的侵扰只是针对纳粮户, 对他不构成威胁。他所担心的是能否捕到蛇, 捕到的蛇是否会跑掉, 最后能否完成“岁赋其二”的任务。因此, 在这这种情境下, 悍吏的侵扰只能引起他对蛇是否存在的担心, “恂恂”正是对蒋氏提心吊胆心态的描写。等他看到“吾蛇尚存”的时候, “则弛然而卧”。“弛然”义为“放心的样子”, 正好与“恂恂”一词形成对照。悍吏侵扰时, 引起他对蛇是否存在的担心, 等看到蛇尚存时, 就又放心地躺下。这一连串的心理活动前后呼应。所以, “恂恂”应理解为“担心的样子”才符合情境。而且“恂”、“恂恂”在古代就有“担心”这一义项。如:《玉篇·心部》:“恂, 慄也。”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恂, 恐貌。”《庄子·徐无鬼》:“众狙见之, 恂然弃而走。”成玄英注:“恂, 怖惧。”

四.注释不合逻辑

指注释违背了事物的常理, 或和上下文自相矛盾。如:《山市》 (《语文》七年级上册) 中:“奂山山市, 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教材对 “数年恒不一见”的注释为:“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注释中虽然没有单独为“见”作注, 但很显然是把“见”释为“看见”了。这个注释粗看起来也无不妥,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见”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读音:jiàn或xiàn。读jiàn时基本义为“看见”;读xiàn时同“现”, 义为“出现”[4]。依据对文章的理解“见”在该文中应该读成xiàn, 意思为“出现”。“然数年恒不一见”这句话省略了主语, 属于承前省略, 省略的主语为“奂山山市”, 说奂山山市这种海市蜃楼现象很多年都不出现一次。如果把“见”理解为“看见”, 则主语应该是人。这种理解使句子更换了主语, 割裂了句子的整体性和一致性。句义也与原文不符。

又如:苏洵《六国论》 (高中必修3)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互丧”课本注释为:“彼此 (都) 灭亡。互, 交互, 由此及彼, 由彼及此。”这条注释自相矛盾。“彼此 (都) 灭亡”是把“互”视为主语;更何况, 六国怎么会“由此及彼, 由彼及此”地灭亡?六国灭亡是有先后的, 不可能出现“交互”灭亡的情形。我们认为, 文中的“互”应该译为“先后都”。“互”的这种用法, 古代的文献中不乏其例。如:《贞观政要·卷九》:“贞观二十二年, 军旅亟动, 宫室互兴。”“宫室互兴”, 指的是:宫室虽在不同时间开工, 但先后都在兴建。再说, 兴建宫室不可能也没必要同时动工, 总得有个先后。因此, 我们也可以推断“六国互丧”应释为:“六国先后都灭亡了。”这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注释。

中学语文的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比较复杂, 因为古代汉语本身就存在着诸多争议。我们应该对中学语文文言文注释中存在的问题大胆质疑, 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教与学, 实事求是, 不可不懂装懂。只有教材编写者、教师和学生的全面配合, 中学文言文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有效的解决。在此, 希望编撰中学语文教材的部门以及专家在编撰文言文注释方面能够精益求精, 广泛的吸取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新成果, 使得中学文言文注释更加合理恰当。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必修) 1-5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必修) 语文1-6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3]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 1963.

《山市》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篇5

作品原文

奂山1山市2,邑3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4。孙公子禹年5与同人6饮7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8,高插青冥9,相顾10惊疑11,念12近中13无此禅院14。无何15,见宫殿数16十所,碧瓦飞甍17,始悟18为山市。未几19,高垣睥睨20,连亘21六七里,居然城郭22矣。中有楼若者23,堂若者24,坊若者25,历历在目26,以27亿万计28。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29,城市依稀30而已。既而31风定天清32,一切乌有33;惟34危楼35一座,直接36霄汉37。楼五架,窗扉38皆39洞开40;一行有五点明41处,楼外天也。层层42指数,楼愈43高,则明愈少;数至44八层,裁如星点45。又其46上,则黯然缥缈47,不可计其48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49,或50凭51或立,不一状52。逾时53,楼渐低,可见其54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55,倏忽56如拳如豆57,遂58不可见。又闻59有早行者60,见山上人烟市肆61,与世无别62,故63又名64“鬼市”云。

词句注释

1.奂山:山名。旧淄川县有涣山,也写作焕山。

2.山市:山市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

3.邑:县。这里指清代淄川县,今属淄博市。

4.然数年恒不一见: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然,但是。数年,许多年。恒,经常。

5.孙公子禹年:对孙禹年的尊称。公子,旧时用来称呼豪门贵族子弟。

6.同人:共事的人或志同道合的人

7.饮:喝酒

8.孤塔耸起:孤零零的一座塔耸立起来。孤,孤零零。耸,耸立。

9.青冥:青色的天空。青,形容天空的颜色。冥,形容天高远无穷的样子。

10.相顾:互相看。

11.惊疑:惊奇,疑惑。

12.念:想。

13.近中:近处

14.禅院:佛寺。禅,佛教用语,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

15.无何:不久,不一会儿。

16.数:几。

17.碧瓦飞甍(méng):青色的瓦和翘起的屋檐。飞甍:两端翘起的房脊。甍,房脊.屋檐。

18.始悟:才明白。始:才,悟:明白

19.未几:与前边的“无何”含义相同。

20.高垣睥睨(pì nì):高高低低的城墙。高垣,高墙。睥睨,又写做“埤堄”。指城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亦称女墙。

21.连亘(gèn):接连不断。

22.居然城郭:竟然变成城郭了。居然,竟然。城:内城。郭:外城。城郭:城市。

23.中有楼若者:其中有的像楼。若:像。者:的。

24.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堂,厅堂。

25.坊若者:有的像牌坊。坊,街巷.店铺。

26.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27.以:用。

28.计:计算。

29.莽莽然:一片迷茫的样子。莽莽,广大。

30.依稀:隐隐约约。

31.既而:不久。

32.风定天清:大风停止,天空晴朗。

33.一切乌有:这个词用来形容什么都没有,或者也可以用来形容漏得或者消磨.消耗得所剩无几。现指,所有的(景象)都没有了。乌有,虚幻,不存在。乌,同“无”。

34.惟:只有

35.危楼:高楼。危,高。

36.直接:连接。

37.霄汉:云霄与天河。

38.窗扉:窗户。

39.皆:都。

40.洞开:敞开,像洞一样地

41.层层:一层一层。

42.愈:越,更。

43.明:光亮。

44.至:到。

45.裁如星点:才像星星那么小。裁,通“才”,仅仅。

46.又其:再往。

47.黯然缥缈:黯淡下来,隐隐约约,若有若无。黯然,昏暗的样子。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又作“飘渺”。

48.其:它,指“危楼”。

49.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屑屑,忙碌的样子。

50.或:有的。

51.凭:靠着。

52.不一状:形态不一。状,形状。

53.逾时:过了一会儿。

54.其:代词,他(它)。

55.舍:房屋。

56.倏忽:突然。

57.豆:豆粒。

58.遂:终于。

59.闻:听见。

60.行者:赶路的人。行,赶路(另一说行也为走的意思)

61.人烟市肆:人家和集市。人烟,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铺。

62.与世无别: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世,尘世。

63.故:所以。

64.名:称。

作品原文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白话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有名的八景之一,但好几年也难得见到一次。有位名叫孙禹年的公子,同几位志同道合朋友(在)楼上饮酒,忽然看见(奂山)山头有一座孤零零塔耸立起来,高高地插入青天。(大家)面面相觑,惊疑不定,心想附近并没有这么个禅院。没过多久,又出现了几十座高大的宫殿,碧绿色的琉璃瓦,飞翘的殿檐,(人们)这才明白是(出现)山市。不到一会儿,只见一座高高低低的城墙,连绵不断有六七里长,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景物)有像楼一样的,有像厅堂一样的,有像街巷一样的,(一个个)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多得)可以用亿万来计算。忽然,一阵大风刮起,空气中的尘土之大,城市变得隐隐约约。接着,风停了,天空又变得晴朗起来,刚才的一切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直插云霄,这座楼每层有五间,门窗全都是大开着的;每一行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透露出)那是楼那边的天空。一层层地指着数,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才如星星一般大了;又往上数,就昏暗得看不分明,没法计算层次了。楼上的人往来匆匆,有靠着的,有站立的,形态各不一样。过了一会,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慢慢地又像平常的高楼一样了,又渐渐地像座高房子,突然间又只像拳头那么大,像豆粒那么小,接着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又听说有起早赶路的人,看见山上有店铺集市(人来人往),和人世间没有两样,所以又叫“鬼市”。

创作背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形貌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形貌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突然望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呈现了隐约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由于此处基础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凶猛的诧异、疑惑的情感,既是对怪僻的山市景致一种陪衬,又是传染读者的一种前言。作者在描写的进程中融入了这种情感,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奥秘。文中陪伴着惊异的情感颠簸,层层睁开形貌,使山市的每一风景,每一次幻化都给人以新颖的感受。接着,“孤塔”旁又呈现了数十所绮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白“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伴侣由“惊疑”而“悟”.陪伴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神色,齐集精力抚玩可贵一见的山市异景。

品鉴

统观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三个阶段。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这是目击者眼中的画面。文章还描写了目击者的心理变化:见孤塔时,彼此“相顾惊疑”,表明它是突然出现的,而且跟实景差不多,使人不得不“惊”,但一想到“近中无此禅院”,又不得不“疑”。待到宫殿出现,才悟出原来这是“山市”。这样写就把读者带到目击者所在的地方了。以下所写仍是目击者所见画面,但读者在感觉上发生了变化:一切都如同亲见。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先总写一笔:“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颇有恢宏的气象。然后分写:“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虽然寥寥数语,却可以诱发读者想像出一幅跟《清明上河图》相似的画卷来。这幅画卷最后在风中消失,又不禁使人感到怅然。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因“风定天清,一切乌有”,只剩下一座高接霄汉的危楼,所以楼的形状看得格外清楚,连楼外天空也显现了出来,给人的感觉是距离比先前的城郭缩短了一些。更为特殊的是,楼上还有来来往往的人,或凭或立,与人世无异,这又给人以亲切感,增强了观赏的兴趣。最后写幻景的消失,跟影视中的渐隐镜头颇为相似,又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

主题思想

《聊斋志异》以谈狐说鬼的形式.揭露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对科举制度和礼教也有所批判,并以同情的笔调描绘了青年男女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着一些宣传“忠,孝,节,义”的封建伦理观念和迷信色彩。

艺术手法

悬念起笔

本文开篇就点明“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引起读者极大兴趣,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可是作者笔锋一转“然数年恒不一见”,又给山市增添了一些神秘的气氛,读者的好奇心被强烈的激发了。

融情入景

以情衬景。作者在描写时,是通过孙禹年及其朋友的眼睛来描写山市奇景的。孙禹年在与朋友饮酒时,忽然看见远处奂山山峰上出现了隐隐约约的高耸的“孤塔”,他们不禁“相顾而疑”,因为此处根本就没有寺院,哪来的孤塔呢?这种强烈的惊奇、迷惑的情绪,既是对离奇的山市景色一种烘托,又是感染读者的一种媒介。作者在描述的过程中融入了这种情绪,一步步吸引读者,去揭开山市的秘密。文中伴随着惊异的情绪波动,层层展开描写,使山市的每一景物,每一次变幻都给人以新奇的感觉。接着,“孤塔”旁又出现了数十所华丽的宫殿,直到此时,作者才点明了“始悟为山市”。孙某及其朋友由“惊疑”而“悟”。伴随着“悟”而来的应该是轻松、释然的心情,集中精神观赏难得一见的山市奇观。

由粗及细,详略得当

例如文中写城郭,仅仅是“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的九个字,以虚代实,以略代详,粗线条勾勒了城市的规模和轮廓,对城市的整体布局和具体事物,一概不做细描,只以“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概括。我们虽不知其详细,却能够产生无限的遐想,那城市是多么的繁荣。紧接着,作者对“危楼”的描述却是实写、细写。作者不仅摹写出楼的高大、雄伟以及它简明的结构,并且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写出楼上各色人的活动,细腻地点染了楼中人物的姿态和神韵。如果说,前面是以粗、虚、略的笔法勾勒了城市的概貌,写起来气势飞动的话,那么后面则是以细、实、详的笔墨,具体描绘了山市中的一楼一景,一人一态,写得极有情味,这样的描写,我们不只是看到了“山市”里的高楼、城郭,而且似乎触摸到了“山市”里人情风俗的气息。同时,也使得本是无中生有的山市蜃景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富有实感。同时,作者在描绘景物时点到为止,给读者留下了无限想像与玩味的空间。

动静互变

山市景象变幻不定,作者着力捕捉山市的每一次变化,在短短的一百字中,将其描写的生动、形象、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简介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汉[2]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而全部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贡生。郭沫若先生为蒲氏故居题联,赞蒲氏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也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著有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概述图中的蒲松龄像为清朱湘麟绘,山东淄博蒲松龄故居藏。

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900多篇,词1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3部、杂著5种。

初中文言文歧义注释的教学反思 篇6

【关键词】文言文 注释歧义 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教学难点,很多学生对此兴趣不高,部分教师对文本理解不透,都是影响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理解古文方面有如下要求:“阅读浅析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然而,在研读教材和工具书的过程中,不同版本、不同教材中部分注释可能会存在歧义现象,例如《岳阳楼记》有着较多争议的“越明年,政通人和”中的“越”,课文注释为“第二年”,但很多人引经据典认为此字应解释为“过了”,即“过了第二年”。这种注释不清、产生歧义的理解,对学生学习古代文言文,提高汉语运用水平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对此,笔者进行了以下探析。

一、注释歧义的现象

(一)教材注释本身就列出两种以上注释

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材中对同一词有两种不同注解的情况,有的是对某一词意义上有不同理解,有的是在古文句读、省略中产生的歧义,在缺乏文献语境和史料考证的当下,这种词义解释不清的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而且很多现代汉语中有明显差异的词,出现在文言文的同一注释中,也使学生在理解上产生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上下文语境让学生深入分析,或自主体会文章本意。

(二)同一词的句法功能不同

另外,初中文言文教材和工具书中会出现理解不一致的情况,以《论语》为例,“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中“与”字有两种不同的理解,本句是孔子回答子贡的答语,一种看法认为“与”为动词,同意、赞许的意思。另一种看法认为“与”是连词,指我和你都赶不上颜回。两种解释“与”的词性不同,在句中的句法功能也不同,不同的工具书有不同的解释,难免给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

(三)对异体字和通假字理解不透彻

当然,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学生存在一些对文章字、词、句、章理解不透彻,分析不到位的注释。比如,对于通假字和异体字的理解历来分歧较大,对“通”和“同”的注解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并没有做到清晰的区分,很多情况需根据具体的年代、用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这种歧义存在概念上的区分不清,需要我们进一步的考证。

二、歧义注释产生的原因

(一)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语法不同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在白话文运动的推动下,白话文迅速代替文言文成为书信、报刊、杂志等书面语的主要用语。然而,由于古今语法不同,加之汉语词汇在发现过程中逐渐趋向多音节化,很多古代的单音节词汇,在现代汉语中演变成双音节词,如:“目——眼睛”、“石——石头”。甚至有很多词在词性和词义上与现代汉语产生较大分歧,现代人阅读古代的文献、资料、诗词等越发困难,在编写教材时,难免会产生不同的观点,造成了众多教辅材料歧义现象的产生。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这些歧义注释区分不清,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识记也就产生了很大的困难。

(二)初中阶段课标要求与学生实际情况综合考量的结果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于初中阶段文言文學习有具体的要求,或为培养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或为了陶冶学生的情操;或为了让学生感悟艺术,思考人生。教材的编写要求注重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为降低教学难度,很多字、词的理解不需进行具体的细分。如虚词“之”有很多不同的用法,除此之外,也存在注释太简单、注释不清楚、注释回避重点字、“通”与“同”不分等现象。虽然出发点是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更加注重道德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但是,这也相应的造成了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中出现了歧义的现象。

(三)对古文理解因人而异

文言文本身都是历代的经典文献,距今时间已久,虽然参加文言文教材编写的人员大都是资深的专家学者,但每个人自身的学术修养和经验各不相同,受各种条件影响,大家对于古文的注释往往也是各抒己见,工具书和教材中的注释也有很多采用前人说法的情况,当遇到前人语焉不详或众说多歧的情况,往往也会留下异义。

三、对歧义现象的教学反思

文言文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古文化知识水平,更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性情,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中,学生文言基础较差,加之文章时间久远、日常生活中接触较少,学生依赖教材,注释显得尤为重要。这就更要求注释的准确性,权威性的教材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应有的能动作用。

(一)对于教材中有两解的歧义注释进行分析

对于文言文注释中有两解的歧义问题,需要教师灵活发挥主导课堂的作用,通过比较、分析、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解释的差异,寻求本句的合理解释,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结合的过程,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学习包括字、词、句、语法在内的基础知识,培养其文言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发挥文言文对学生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引导学生崇真、尚美,培养健全的人格。

(二)引导学生对于有多种解释的词汇进行归纳

初中阶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在文言文学习中遇到有多种解释的词汇,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词本身多义的现象进行分类、归纳。这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整体的感知,有进行区分的意识,在今后的学习中注意词的不同词性、不同句法功能,以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教材注释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对于文章没有注释的词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查找证据,自主找到合理的解释。初中生刚刚开始接触古文,对文言文本身知识掌握不足,语法知识更少,这就需要教师循序渐进的指导。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只有教师自身具有辨析、理解和判断文言文歧义注释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潜心钻研文言知识,勇于探索和利用教参,不拘泥于教材,才能给学生更好的指导。

高教版《中职语文》文言文注释商榷 篇7

按:课文注明该篇选自王力主编之《古代汉语》 (修订本) , “流”字沿袭王本注释“顺水流而取”是有问题的。王本沿袭的是朱熹的旧注。朱熹《诗集传》云:“流, 顺水之流而取之也。”《毛传》云:“流, 求也。”《毛传》注释简略, 未阐述训“流”为“求”的理由, 遂致后世读者之疑窦。朱熹注解的主要意思落在了“取”上, 但是加了“顺水之流”这一状语, 说明他对《毛传》故训已有所游疑。后世学者亦有质疑《毛传》故训者, 认为“流”当做“水流”、“流动”讲。已故训诂学家郭在贻先生从《诗经》的句法和词法规律出发, 对训“流”为“水流”、“流动”一说产生了质疑, 赞同《毛传》注释, 并做了详细的考证, 认为“流”同“摎”, “捋取”义。清人陈奂《诗毛氏传疏》:“古流、求同步, 流本不训求, 而训诂云尔者, 流读与求同, 其字作流, 其义为求, 此古人假借之法也。”《广雅·释言》:“摎, 捋也。”王念孙疏证云:“《周南·关雎》篇‘参差荇菜, 左右流之。’流与摎通, 谓捋取也。摎流一声之转……流、采、芼, 皆取也。”《毛诗传笺通释》:“流通作摎……四章采之, 五章芼之, 义与流同。”明白了这一点, 就不难理解“流”为何会有“取”义。

2.《唐诗二首》之《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按:青丝, 课文注释为“形容青年人发色黑亮”, 未中的。李白此句是用夸张的手法形容人生短暂, 难道只有理解成青年人一日之间白了头才行?为何不能是少年或者中年人呢?“青”在现代汉语中通常指绿色或蓝色。指绿色, 如“青草”;指蓝色, 如“青天”。部分学生可能把这句话理解成“早上头发是绿色 (或蓝色) 的, 到了傍晚变得如雪一样白”。那岂不是妖怪吗?“青丝”形容“发色黑亮”是没有问题的, 但它不仅限于形容青年人发色黑亮。青, 在古代有黑色义, 且较为常见。如《书·禹贡》:“厥土青黎。厥田惟下上。”孔传:“色青黑而沃壤。”孔颖达疏引王肃曰:“青, 黑色。”《楚辞·大招》:“青色直眉, 美目媔只。”洪兴祖《补注》:“青色, 谓眉也。”王观《生查子》:“两鬓可怜青, 一夜相思老。”冯梦龙《山歌》:“凭你春山弗比得姐个青, 凭你秋波弗比得姐个明。”明白这一点, 也就会明白“青丝”就是黑色的丝线, 之前的疑问就会涣然冰释。李白《赠王汉阳》:“鬓发何青青, 童颜皎如练。”此例中“青青”也是指黑色。

另, 本册书所收杜牧之《阿房宫赋》的注释亦存在类似问题。《阿房宫赋》:“明星荧荧, 开妆镜也;绿云扰扰, 梳晓鬟也;渭流涨腻, 弃脂水也;烟斜雾横, 焚椒兰也。”绿云, 课文注为“比喻女子头发多而黑”。意思解释对了, 但女子发黑为何要用“绿云”来形容, 课本未言。“绿”在古代亦有黑色义, 一般用于形容鬓发。李商隐《戏题枢言草阁三十二韵》:“年颜各少壮, 发绿齿尚齐。”晏几道《生查子》词:“君貌不长红, 我鬓无重绿。”

3.《琵琶行 (并序) 》:“十三学得琵琶成, 名属教坊第一部。”

按:众多语文教材在选编《琵琶行》时对“第一部”或避而不谈, 或语焉不详, 倪本亦未作注。目前学术界对“第一部”的代表性见解有二:迟乃鹏认为当做“第一流”解;王灿龙认为“第一部”是指教坊中的音乐 (含歌舞) 类别或音乐部门。古代教坊分部分科, 其头目称为“科头”。王定保《唐摭言·散序》:“其日, 状元与同年相见后, 便请一人为录事, 其余主宴、主酒、主乐、探花、主茶之类, 咸以其日辟之。主乐两人, 一人主饮妓。发榜后, 大科头两人 (第一部) , 常诘旦至期集院, 常宴则小科头主张, 大宴则大科头, 纵无宴席, 科头亦逐日请给茶钱。第一部乐官科地, 每日一千。第二部五百。见烛皆倍, 科头皆重分。”笔者赞同王灿龙的观点, 另举他例作为补证。如, 四锡?《李暮吹笛歌》:“洛阳少年称李暮, 众推横笛多功夫。当时教坊第一部, 算得比衣皆不如。”胡震亨《唐音癸签》:“考之谟本教坊子弟, 隶吹笛第一部, 明皇尝召之, 与永新娘逐曲者。”由“隶吹笛第一部”中的“隶”可知, 第一部当是一个机构 (部门) , 李暮隶属于这个机构 (部门) 。又, 段安节《乐府杂录·箜篌》:“咸通中, 第一部有张小子, 忘其名, 弹弄冠于今古, 今在西蜀。”《太平广记·定数十一·崔浩》:“陈君曰:‘但假刀砧之类。当有第一部乐人来。’俄顷……诘之, 乃梨园第一部乐徒也……忽有使人呼曰:‘驾幸龙首池, 唤第一部音声。’”《太平广记·嘲诮五·张浚伶人》:“左右伶人皆御前供奉第一部者, 恃宠肆狂, 无所畏惮。”张翥《赠筝工任礼》:“第一部中当绝艺, 十三弦上有新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二《连枝秀》:“郡人陆宅之 (居仁) 尝往访焉, 秀颇不以礼貌。因其请作募绿疏, 遂为撰之。疏曰:‘京师第一部教坊, 占排场曾使万人喝彩。’”

4.《促织》:“宣德间, 宫中尚促织之戏, 岁征民间。”

按:“宣德”课本注释为“明朱宣宗年号, 1426—1435年。”此注释欠妥。宣德是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朱瞻基的年号, 朱瞻基的庙号是宣宗, 故称明宣宗。唐代也有一位庙号是宣宗的皇帝, 叫李忱, 我们称之为唐宣宗, 而不称唐李宣宗, 如同汉高祖不称汉刘高祖, 唐玄宗不称唐李玄宗一样。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 (基础版) 第一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2]郭在贻.郭在贻文集 (第一卷) [M].北京:中华书局.2002.

[3]倪文锦.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 (基础版) 第二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迟乃鹏.白居易《琵琶行》“第一部”注释商榷[J].中国语文.2003 (06) .

[5]王灿龙.关于“名属教坊第一部”之“第一部”的释义问题[J].语文建设, 2006 (03) .

文言文注释 篇8

一、前后不合型注释

1.《荆轲刺秦王》:〔竖子〕对 人的蔑称。 (P19 注释 17)

2.《鸿门宴》:〔竖子〕骂人的 话, 相当于“小子”。 (P25 注释 7)

两处注释虽然都有道理可言, 但毕竟前后不一致, 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竖子”的义项之一为:小子。对人的蔑称。不妨依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注解, 只须在“竖子”首次出现之处加以注释即可, 以凸显注释的有效性。

二、本末倒置型注释

1.《鸿门宴》:〔为 (wèi) 〕介 词, 替、给。 (P22 注释 8)

2.《鸿门宴》:〔谢〕道歉。 (P23 注释 19)

3.《鸿门宴》:〔意〕料想。 (P23 注释 24)

这些被注释的文字其实在其前一课《荆轲刺秦王》中均已经出现过:嘉为先言于秦王曰;荆轲顾笑武阳, 前为谢曰;群臣惊愕, 卒起不意, 尽失其度。遗憾的是, 这些字在《荆轲刺秦王》中全部没有注释。同样含义的相同的文言词汇却只在其第二次出现之处被注 释, 这种本末倒置型的注释不仅不利于学生学习, 还有碍于教师教学, 大大降低了注释的有效性。

三、蜻蜓点水型注释

1.《荆轲刺秦王》:〔今行而无信, 则秦未可亲也〕现在去如果没有什么凭信之物, 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P18注释8)

2.《荆轲刺秦王》:〔函封之〕 用匣子封装起来。函, 匣子。

3.《鸿门宴》:〔因〕趁着。

在例1注释中, 我们根据全句的翻译, 可以确定教材将“行而无信”中的“而”解释为转折连词“却”, 相当于“但是”。这样的注释虽然也有一定的道理, 但总给人一种蜻蜓点水的感觉, 没有深入到句子或文本的内部。我们知道, 转折连词的应用应是在一个既定事实的基础上, 对上句所陈述的事实的转折。从文中可以看出, 荆轲刺秦王的行为还没有形成一个既定的事实, 仅仅是行刺之前的一种假设而已。据此, 笔者从注释的有效性角度认为:此句中的“而”应解释成“如果”可能更好一点。其实“而”表示假设的含义早已在初中课本中出现过。如:“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在例2注释中, 教材简单地将“函”注释为“匣子”, 其实这只是其字面意义。从全句的完整注释中可见, “函”应注释为“用匣子”更为妥当。笔者认为此处的注释不妨参照《烛之武退秦师》中“鄙”的注释方式, 将“函”注释为: 函, 匣子。这里用作状语。

在例3注释中, “因”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的义项之一为: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条件, 可译为“趁机”, 前者为动宾结构, 后者是动词。而教材中却对后文“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 中的“因”作了注释, 对前文“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荆轲刺秦王》) 中的“因”未作注释, 不仅犯了本末倒置的毛病;而且笔者认为, 根据原文语境, 最好将其注释为“趁机”这种动宾结构形式, 或许比教材中将其注释成“趁着”更便于翻译一些。

四、重复累赘型注释

1.《鸿门宴》:〔要 (yāo) 〕通 “邀”, 邀请。 (P23 注释 10)

2.《烛之武退秦师》:〔许〕答 应。 (P16 注释 16)

3.《烛之武退秦师》:〔说〕通 “悦”。 (P16 注释 34)

这些简单的文言字词在初中课本中均已作了详尽的注释。当然, 我们不能认为初中已作注释的文言词汇到了高中就全都不需要再作注释。如“微斯人, 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 中的“微”字注释为“无, 没有”。此义项出现的频率不是很高, 学生容易疏忽, 因而在高中课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烛之武退秦师》) 中又作了重复注释, 这个注释就有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对于那些初中已作注释且极为简单的文言词汇在高中就没有必要再作注释了。以上三个 被注释的字分别出现在初中已学的“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说乎” (《论语》) 等句子中, 且都极为简单常见, 因而这些词再在高中课本中作注释, 难免有点幼稚可笑, 给人重复累赘之感, 也失去了注释的必要性。

高中语文教材文言注释摭谈 篇9

但是,中国文字的传承历史久远,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给后人的准确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对同一句话中的同一字词,出现多解甚至截然不同的理解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注释中出现少数注释不太恰当或该注不注的情况就在所难免,或者也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是哪一种说法更接近本意或更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而已。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发现一些文言注释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他们提出疑问后,笔者经过多方查考,觉得教材注释确有不妥之处,在此一并提出,以求教于方家。

一、“异乎三子者之撰”中的“撰”

高中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异乎三子者之撰”中的“撰”字解释为“才能,指为政的才能”。笔者认为,此注释欠妥。

《康熙字典》中对此字是这样解释的,“撰犹事也,《论语》异乎三子者之撰”。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一册中对此字的解释是“才具(才干),指从事政治工作的才能”。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又如此解释:“撰,述。这句大意是,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所讲的不一样。”这三部著作,都堪称权威,但对同一字的理解就各不相同。而王力、岑麒祥、林焘、唐作藩等人编著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撰”的解释中,以上解释中只有“述”这一解释与其中的“写作”较接近,另两种解释都没有。那么,究竟这个“撰”字该怎么理解更恰当呢?

笔者认为,朱东润先生的注释更恰当一些。

1. 从语法的角度看。

这一句中有两个重要的虚词,一个是“乎”,“乎”字用在句中,其用法相当于“于”,用作介词,表比较、时间或涉及对象,此处应表比较。说明“我”和其他三人不同。“乎”后就应该是一个名词性的结构。另一个是“之”,此处“之”字的用法应为“取消主谓结构的独立性”,“三子者”是名词,“撰”为动词,二者之间加上“之”字,取消其独立性,这个结构才能成为介词“乎”的宾语,形成比较。

2. 从上下文来看。

本文记述的是孔子弟子四人陈述各人的人生理想以及孔子对他们的评价。为了打消弟子说话时的顾虑,一开始,孔子就先对弟子们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于是,子路“率尔而对”,之后,冉有、公西华依次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他们三人的回答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谈论的都是如何治国,换句话说,他们都表达了自己的治国理想。到了曾晳,老师已经点名让他回答:“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他没有马上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不慌不忙地弹完曲子,放下瑟,再站起来,说了一句“异乎三子者之撰”。如果此“撰”字理解为“才能”,就显得很突兀,因为前三人谈论的是治国理想,与才能无关,而且下面所接孔子之话“亦各言其志也!”也与才能扯不上关系。再从下文“三子者出,曾晳后。”的问答中可以看出,前三子在谈论自己的治国理想时,曾晳虽在鼓瑟,其实“三子之话”全听在了心里,甚至老师的一个“哂”的细小动作都没有放过。因此,沉稳细心、谦虚谨慎的曾晳才说“我陈述的和他们陈述的不一样”,言下之意就是“我的志向和他们三位的不一样。”

因此,“撰”解释为“述”较为符合原文之意。

二、“君子不齿”中的“不齿”

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中所选的《师说》中的“君子不齿”中的“不齿”,教材注释为“不屑一提,瞧不起”。这个注释,从具体语境来看,似乎也是通的。但仔细推敲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解释并不严谨。

“齿”的本义是“门牙”,《韩非子·存韩》:“唇亡则齿寒。”后来也泛指牙齿。还用来比喻排列如齿状的物品。如叶绍翁《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屐齿”意指木屐两头的横梁,因排列整齐而被称为“齿”。由此,“齿”引申出了“并列、排列”的意项。《左传·隐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与诸任齿。”杜注:齿,列也。(杜,杜预。笔者注)《左传·昭元年》:“使后子与子干齿”。杜注:以年齿高下而坐。又引申为同类,《管子弟子职》“唯嗛之视同嗛以齿”,意为通过观察一起吃完(几种食物中的某种)食物来确定同类。如菜肉同吃,先吃菜的与先吃菜的就是同类,先吃肉的与先吃肉的就是同类。

由上可见,“齿”有同类,类别之意,“不齿”应解释为“不视为同类”,含鄙视之意。今有“为人所不齿”,意即“不为人视为同类”,被人所鄙视。如此古今结合解释,才能讲清这个词的来龙去脉,学生才容易领会和掌握。

三、“不嫁义郎体”中的“义郎体”

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中《孔雀东南飞》中“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为?”教材注释:义郎,仁义的郎君,指太守的儿子。这个注释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所以少见质疑。其实,此处的解释犯了以今意释古意之错。“义”本写作“義”,《说文解字》卷十二:“義,己之威仪也。”《释名》:“义,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义”。“義”字下的“我”本义是指兵器,据李孝定先生说:“義”字“上不从羊,似像人首插羽为饰,固有美意,以形近羊,故讹从羊耳”。故“義”字本义为装饰的兵器,引申为“自我仪容之美”。后才引申出“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这一主要意义,并且这个意项成为“义”字的最常用意项,而本义却因用得极少而被后来的辞书编纂者所忽略,故现在的辞书基本上没有收录“己之威仪”这一意项。教材编写者把“义郎体”注为“仁义的郎君”,因而能得到大家的认同

从行文技巧来看,“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为?”之前的铺垫中,“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反复渲染的都是男子的长相漂亮有才干,并没有提到品行。此处突然说太守之子是仁义的郎君,实显突兀。而把“义郎体”解释为“漂亮的人”正照应了前文的铺垫,合情合理。(漂亮在现代汉语中专指女性容貌美丽,而古代则可指男性容貌英俊,如“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笔者注)

除了上文所论,高中语语文教材文言注释中值得商榷的还有一些,如《项脊轩志》中的“大母过余曰”中的“过余,到我(这里来),意思是来看望我”。《屈原列传》中的“劳苦倦极”中的“极”,教材没有注。

文言注释与教参译文献疑 篇10

一、诚心还愚拙吗?

苏教版必修五课本对《陈情表》中“矜悯愚诚”作如下注释:“怜悯我愚拙的诚心”(见课本47页注释第7)。配套的《教参》将此句翻译为:“体恤我愚拙之至的诚心”(见教参第76页)。应该说课本和教参对该句的理解是一致的:都将“愚”解释为“愚拙”。笔者以为,此处的“愚”切不可理解为“愚拙”。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均有:“愚”除了“愚蠢、愚昧、愚拙”的义项外,还有一个意思“称与自身有关的事物,自称谦辞”。如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晋书·王浑传》:“私慕鲁女存国之志,敢陈愚见,触犯天威。”《陈情表》中的“愚”,正是这种谦称的意思。故“矜悯愚诚”应直接译为:怜悯我的诚心。把它理解成愚拙,难道诚心还有愚拙和聪慧之分?

二、是挡住阳光吗?

《教参》对《项脊轩志》第一段的“以当南日”的翻译是: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显然,这里将“当”理解成“挡住、抵挡”。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首先,在这段中,文章明确交代项脊轩是“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于是,“余稍为修葺”以达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的目的。其次,在坐南朝北的房子前造堵白墙承接南来的阳光, 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见做法。由此可见,此墙的功能不是“挡住”日光,而是“反射”日光。应将它理解成“对着、迎着”比较合适。笔者也是这么教的。在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中有:“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此处的“当”,就是“迎着、对着”之意。因为此句在课本上并未注释,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三、书是借来的吗?

《教参》把《项脊轩志》第一段的“借书满架”翻译为:“借来的图书插满书架”,此句课本上亦没有注释,我把《教参》的这个解释抛给学生去讨论。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翻译有悖情理:其一,归有光勤奋好读, 说他跟人家借书来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还,看过或没看过便长年累月地堆在书架上,这就实在不好理解。其二,中国古代图书馆(更确切地说是藏书阁)多为皇家所办,且不对公众开放,因此这些书不会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归有光出生于书香门第, 其祖父曾经做过官,有文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为证。在封建社会里,此类人家有可能也有实力藏有相当数量的书, 自家的图书堆满书架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可以认为,“借书”的“借”不能当“借来”解释。按《辞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 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因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四、敲打船桨离开的吗?

《渔父》一文“鼓枻而去”,课本和《教参》都将“鼓枻”注解为“敲打着船桨”。笔者以为,如此解释不尽合理。船桨是用来划的,若是敲打船桨,船又如何能离去?《说文解字》:“鼓,从壴,支像手击之也。”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字典》,“鼓”共有八个义项:1〈名〉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管籥之音。”2〈名〉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不绝。”3〈名〉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4〈动〉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5〈动〉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6〈动〉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7〈动〉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8〈量〉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可以看出,鼓本义是名词,后引申为敲打,再引申为挥动、振动、挥舞。所以,“鼓枻”解释为“挥动船桨”比较合适。这既与文句“鼓枻而去,乃歌曰”相应,也更易于让读者理解悠然自得、超然世外的隐者渔父形象。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缬沙坦氨氯地平 下一篇:电镀公司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