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习得(精选十篇)
语音习得 篇1
(一) “迁移”的概念
“迁移”理论出现的较晚, 其最早出现在上个世界中后期。迁移理论与一般的教育理论不同, 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进行分析。具体来说迁移理论主要是指人类在学习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时, 会受到自身母语的影响, 在发音以及应用等方面都会将母语的习惯融入其中, 造成母语在第二语言中的迁移。
(二) “迁移”的分类
将母语的发音习惯以及应用方式迁移到第二语言的学习中, 对第二语言的学习带有一定的影响。而通过对迁移理论进行研究与分类, 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影响不一定是负面的, 有时正向的迁移也会对第二语言的学习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进行考虑, 有关学者对迁移进行了分类, 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两类。
二、英汉音位之间的差异
(一) 音段之间存在的不同
英语字母与汉语的拼音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但是细化到实际应用方面二者却存在着实质性的区别。在音段方面英语可以分为元音字母、辅音字母等, 而汉语拼音则划分为声母和韵母, 并且在发音上二者也存在着极大的不同。
(二) 辅音音位存在的不同
英语与汉语都存在着辅音音位, 但是从数量上来说汉语的辅音字母要多于英语。从音位的角度来说, 英语辅音字母在进行发音的过程中, 对于清浊十分的重视, 而汉语则对清浊相对不太关注。
三、英汉超音位之间的差异
(一) 重音存在的差异
重音在英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同一个单词运用不同的重音发音其代表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掌握重音的发音与应用是十分必要的。而与英语不同, 汉语中的重音一般仅代表一定的感情, 而对意思的表达基本没有影响。
(二) 节奏存在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在节奏的表现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英语在发音的过程中侧重节奏的变化与转折, 因此英语朗读一般带有强烈的起伏感。而汉语在发音节奏上则更加侧重于平稳, 因此汉语的朗读带有明显的清晰感。而这种发音上的节奏感是最容易发生迁移的习惯之一。
(三) 声调语调存在的差异
声调在汉语中十分的重要, 并且具有着严格的规范性, 一个汉字的声调是被硬性规定的, 在进行表达的过程中不得对其声调进行改变, 否则其就不能将意思清晰的表达出来。而英语中没有声调, 而是划分出了四种可以随意更换的语调,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可以对语调进行自由的变化, 通过语调的变动表达出不同的意思与情感。
四、英语语音的教学优化方案
(一) 打好理论基础, 把握基本知识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 英语与汉语在发音方面的差异主要都体现在基础知识方面。因此在实际的英语语音教学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对基础知识产生重视。首先来说, 英语教师应带领学生打好理论基础。所谓的理论基础就是英语学习过程中一些基本性的概念, 如什么是辅音, 什么是双元音等等, 并在教授理论基础的过程中, 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将其与汉语语音知识相区分。其次, 教师还应把握基本知识的教学, 只有将学生的基础打好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摆脱母语的负迁移。
(二) 营造语言氛围, 进行标准发音
中国学生的英语发音带有着浓重的中国味道, 这主要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缺乏学习英语的氛围, 因此经常无意识的将汉语的一些习惯迁移至英语中。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 英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 英语教师应注重营造语言的氛围。营造语言的氛围可以从内部以及外部两个方面入手, 就内部而言教师应倡导学生在校期间, 或者在英语课堂上用英语进行交流, 实现课堂交流零汉语,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好的英语发音习惯。而外部的则是指聘用外教与学生进行交流, 让学生通过与外国人进行对话的方式, 感受英语的发音, 逐渐修正自己的发音。其次,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重视发音的标准性。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对象, 教师发音的不准确将直接导致学生发音错误。因此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 英语教师应把握学习方向, 强化语言教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与学生进行课下交流, 教师都要对自己的发音进行规范。并积极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练习英语听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 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 并且从迁移的角度讲, 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经常会出现大量的负迁移现象, 严重影响了英语的学习, 对规范英语发音提高学生英语教学质量造成阻碍。因此英语教师应对汉语语言在英语语音中的迁移问题进行重视, 积极的对其进行研究, 找出二者的不同, 促进英语语音教学的顺利进行。
摘要:迁移理论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有效的解释了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关系, 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指明了方向。鉴于此, 本文主要对汉语语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迁移进行研究, 希望通过笔者的努力找出英语语音教学的发展之路, 对英语语音教学进行有效的启示。
关键词:汉语语音,英语语音,迁移,启示
参考文献
语音习得 篇2
地方口音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因素研究
该文就地方口音对英语专业学生语音学习的`负迁移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形成负迁移的原因.对语音教学中应坚持的原则和策略进行探索,使学生在前期内尽快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和牢固的语音基础知识,扫除听、说障碍,增强会话的自信心和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作 者:侯丽琴 HOU Liqin 作者单位:石河子大学,外国语学院,新疆,石河子,83刊 名: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年,卷(期):200822(1)分类号:H311关键词:地方口音 英语语音 负迁移
语音习得 篇3
【关键词】江西方言;语音习得;第二语音;英语语音
在长久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英国、美国凭借自身先进的经济、文化、科技等,其国际地位迅速提升,且使用的语言英语也成为一种国际语言,为方便世界人们沟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英语与汉语在语音文字方面都有很多区别,而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的语言文化种类繁杂、各有特色,除去目前在全国推广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外,还有许多具有各自特色的地方方言,这又加大了我们学习英语的阻力。
一、习得的相关概念
习得,指通过学习、练习掌握知识或者能力,可以近似地理解为获得。第二语言习得,指人们在掌握了第一语言后,通过学校、培训机构或者个人自学等途径对除母语外的语言进行的系统学习。这种学习往往缺乏语言环境,尤其是语音方面受到母语的很大影响,更多的需要个人努力练习。所谓语音就是指人们通过自身语音器官发出来的有意义、可区分的声音。语音是语言系统的载体,代表着语言的意义,语音是任何一种语言首要的组成部分和意思表达的最终输出途径,其物理基础主要有音高、音长、音强、音色,而每一种人类语言发音的不同也正是从这四个方面来区分的。
二、江西方言的特点
由于我国悠久的发展历史,语言与其相伴,也有较长的发展历程,江西方言也不例外,由不成熟到成熟,再到西汉时期就已开始初具规模。汉高祖时期,为促进江赣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设置豫章郡和十八县,为江西方言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一般,江西方言主要有六种,即赣语、客家话、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和徽语。其中赣语的使用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强,而赣语下又可以分为具有各类特色的方言,经有关专家研究赣语的共同点是:古代的全浊声在今天都转变为塞音、塞擦音时不讲究平仄,皆读送气的清音。譬如在读“陪伴、停电、存在、沉重、强健”这几个词时,赣语统统都是送气的清声母,和英语的发音特点不同。英语发音注重音律,而且每个音律单位的调子长度一致且仅有一个重读音节。
客家语和赣语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相似地方,又有区别,相似方面主要表现在古代的全浊声母字,今天读塞音和塞擦音时,为送气的清音。在语音方面,客家语最大的特点是:古代的次浊声母上声字有许多今读阴平调,客家语区很多地方都读阴平调,而赣语区这些字几乎没有读阴平的,这和英语语音也存在很大不同。江西的官话最主要的特征是:古代的全浊声母字,今读塞音、塞擦音时,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都是清音。这一点与北京话相同,与赣语、客家语等都不同。
三、江西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影响
由于受地区经济、文化、生活习惯的影响,每一种语言都有属于自身发展特性的语音系统与发音规律。江西方言,因为它具有的地域特色,让那些掌握地域方言的学生久而久之在学习英语语音形成一种难以客服的发音习惯。举例比如在辅音方面影响:江西方言中鼻,边音声母n,l的相混和异读导致学生英语鼻音[n]与边音[l]发音的混淆不分,“脑”与“老”, “难”与“兰”发同音,分别读lao与lan。这种鼻,边音的相混和异读使得赣方言地区不少英语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区分英语中的鼻音[n]与边音[1],造成对英 语鼻,边音的混淆。有时候学生们也可以发好英语的边音[1], 但发鼻音[n]时,就容易出现用边音代替鼻音的问题。等等一系列方言发音导致人们在学习英语时,往往会将方言的发音习惯迁移到英语学习中,造成英语学习的困扰,以成年学者居多。汉语教学中,老师会要求学生发音字正腔圆,吐字清晰,发音饱满。对于江西方言在音、韵、调等方面具有较大地域特色,英语教学中应有目的地提高江西地区学生英语语音水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就需要对方言对英语语音的影响有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教学方式,在英语语音学习的重要阶段为英语学习者奠定一个良好的发音基础。
四、结语
语言是人类所独有的、自然界中个体之间交流的最高形式,是人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独特载体,同时语言文明也是动人类社会文明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经济全球化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的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英语作为一门国际交流的官方语言,为各国合作架起了一座国际交流的桥梁,在我国进行的各种国际合作交流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亚夫.《语言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的几个概念》,《英语教师》,2008年
[2]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年
二语习得中的语音信息输入研究 篇4
关键词:二语习得,语音信息,输入,心理特征
威尔格(Wilga)曾指出,在所有交际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是听懂别人话语的能力。听在人类语言交际行为中占的比重最大,占45%,而说占30%,读和写分别只占16%和9%。[1]P286在这四者当中,听和读是信息的获取渠道,说和写是信息的输出渠道。以语音形式出现的信息,听和说占全部信息量中的75%。由此可见,听是获取信息最主要的方式。英国语音学家Mary Underwood把这个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听觉储存阶段;短期记忆处理信息阶段;把理解的信息转化为长期记忆阶段,即运用语言、词汇和词法识别和选择接收到的声音信号,并辅以个人经验及文化和社会背景知识进行推理、判断、概括等加工过程,从而达到理解言语的目的。这一心理过程在符号学上又叫做识码与解码过程。[2]P35本文将从心理学的角度的对这一问题的实质进行探讨。
一、语音信息获得过程的心理特征
语音信息的获取过程至少要包括两个环节:理解信息和存储信息。如图所示:
这两个环节的作用和地位不相同。信息源发出信息是语音信息获取的发端,是一个客观的外部因素,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变化。不论你是否已经接受,语音信息源总是以语流的形式在发出信息。语音信息的理解过程则是主观的,它因信息的接受者不同,由于各种原因,有可能对同一语音信息源产生不同的反馈。这是因为理解过程其实是一个心理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两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信息是以音节串的形式向接受者发出,接受者将其与大脑中已有的音节串进行比对,这是语音信息获得的核心环节。因为英语中所有信息都是音节的组合,是以音节串的形式出现的,所以每个语音信息的获得,实质上是大脑多次比对成功的结果。这一过程被认为是客观的。因为尽管在英语中也有很多同音词,即同一音节中有可能代表不同的意义,但结合语境,每个音节串所代表的语意必定是唯一的。
然而,仅有音节串的比对成功是不够的。一个句子每个音节串都能理解,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获取正确的语音信息。
这是因为语音信息获得第二层次的问题,即社会心理因素,也同样在发挥作用。语音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真实反映。英语和汉语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语言,不仅表现在拼写和语音的形式上,更为重要的是社会心理上的不同。我们若对西方的社会心理不了解,缺少足够的相关学科知识,而是用我们惯常的思维、逻辑去理解,就很可能会出错,从而不能实现对语音信息的成功取得。因而对语音信息的取得也包含了运用已有的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推理的心理过程。所以,语音信息获得实质上包括以上两个层次的心理过程。
二、语音信息获得心理过程中形成障碍的两个主要因素
在二语习得中造成语音信息获得障碍的第一个因素是人脑中正确的语言信息的储备。如上文所述,语言信息获得首先是外界的音节串与人脑中原有的音节串进行比对。如果人脑没有这样的音节串储备,则不可能实现这样的比对,也就不能实现语音信息的获得。语言总是以两种形式存在的:抽象的语音形式和形象的词汇形式。在人脑记忆的过程中,人们总是倾向记忆形象的东西,抽象的东西的记忆难度较大,因而常常会出现能看懂而听不懂的结果。即能实现对语言的形象的理解,对抽象的语言部分的理解则难以实现。其根源就在于大脑不存在正确的语音信息,因而无法实现外在的和内在的语言信息的成功比对。
影响语音信息获得第二因素是语言比对的速度。语音信息的取得不同于文字形式出现的信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信息的接受速度,接受者本人可以进行掌握和控制。而语言信息的速度则是由信息发出者控制,接受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因此,接受者的理解速度是非常重要的,接受者的反映速度太慢则无法实现语音信息的取得。影响速度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的学生,在最初掌握词汇时,是借助于母语为中介来理解词汇意义的,总是试图实现中英文的词汇意义的一一对应。这种被视为学习和掌握英文词汇意义的捷径,最终成为学生的“致命伤”。学生在理解英文意义时,始终离不开母语,思维总是在中英文的交替中来进行理解。这样就会产生三个问题:1.学习者所掌握的一种母语词汇的意义和英语文词汇的意义,并不都能形成对等或对应关系,从而无法实现对话语的理解。2.即使能够实现话语的对等或对应关系,也会因为转换为母语这一过程,使理解的速度降下来,导致信息获取失败。3.因为这种对应或对等关系到思维的影响,所以听者在听取语音信息时,总是试图找出每个词不达意的母语中的对应的或对等意义的词。一旦这种活动失败,他就会不自觉地进行反复的尝试,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数秒。他会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寻求这个词的母语词汇意义。这样就错过了对这个音节串所表达的总体意义的把握,从而导致信息获取失败。
(二)长期以来缺乏高强度的训练。中国的英语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由于过去的考试重视文字形式,忽视抽象的语音形式,因而教学普遍地存在对语音信息重视不够的现象,缺乏高强度的训练。同时由于合格的英语教师的缺乏,教师自身的语音不符合标准,再加上不重视语音教学,就导致两个方面的结果:(1)学生大脑中不能形成正确的音节串。(2)由于大脑缺乏大量的高强度的反复刺激,因而比对的速度慢,跟不上语音信息发出的速度。
(三)心理状况因素,即内在因素,包括情感因素与认知能力。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认为,有大量可理解的输入还不足以产生L2习得,因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性格和情感状态等因素会影响对输入的理解、吸收,进而影响L2的习得。学习者目的性明确则动力大,学习进步快;性格外向型的学习者自信心较强,喜欢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对L2的习得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情感焦虑会给L2学习带来心理压力。刘润清 (1990:42) 把焦虑分为两种:促进性焦虑 (正焦虑) 和妨碍性焦虑 (负焦虑) 。前者可化为学习动力,促进学习;后者必须克服后才能接受外界的语言输入。美国应用语言学家S.Pit Lorder认为语言运用是一种心理过程,学习一门语言也是一种心理过程。从心理的角度看,听力理解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过程。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要获取信息。但是大多数语音信息的接收者却误认为这一过程是对音节串中每个词的正确反映,是把它们都翻译为母语中相对应的意义,这样大脑总是忙于寻找声音信号中的母语对应信号。如果忙乱中未完全理解所收到的信息就会导致紧张,又进一步导致遗忘,无法理解的信号就不断堆积,结果使自己万分沮丧。长期如此,就会形成心理障碍。因而能容忍只听懂部分内容并把精力放在掌握信息内容主旨上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成功,学习者必须能够辨别出其中哪些是冗余语音。语音获得者常会因为有畏惧心理,过于紧张,导致大脑在接收语言信息时会出现一片空白,注意力和听觉的广度变窄,思维缓慢,甚至于停滞,原本可以听懂的材料也变得困难。
三、准确获取语音信息的必要心理准备
Krashen的输入假说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接收大量可理解输入而产生的,即学生首先接触大量易懂的实际语言,通过上下文和情景去理解其意思,这样寓于交际语言中的句子结构就自然学会了。Krashen认为感受性语言行为,如听和阅读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只要提供足够数量的可理解语言输入,其它包括语言技巧的提高和语法知识的获得就会随之产生。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应当包括这样一个内容,即总体语言难度不超过学习者的学习能力,但又包含略高于学习者现有语言成份和语言形式。其模式为“i+1”, i是学习者现有水平,+1部分是语音信息中包含的新的语言成份和语言形式。因而,学生平时的知识储备是非常重要的。[3]P42具体来说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词汇意义的准备。
一是语音的准备。按照美国语言学家Judi提出的HURIER听力过程模式,即要获取信息,首先要听到信息(hearing messages),还要听懂信息(understanding messages),然后才能记住信息(remember messages)、理解信息(interpreting messages)、评估信息(evaluating messages),最后对信息作出反应(responding to messages),如果最初阶段出现障碍,听音辨音发生问题,就不可能进入到听力模式的下一个层次。[4]P56因此,学习者要首先解决语音问题,要注意重音、语调、语气、语流,以及英美语音差异等语音基础知识和英、美语音差异等语音基础知识,也要进行对应性的仿音、朗读练习,以促使仿音在头脑形成记忆痕,这种记忆痕会在以后的实际听音中对信息的理解和评估起到重要作用。
(二)语言句法结构知识的准备。
英国位于英伦三岛四面环海,从古英语时人们就面临着严酷的自然环境,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又需经常征战,因而他们的语言具有开放和激进的特征。表现在英语上就是表达直截了当。而汉民族发源于黄河流域,生活平静,民族以统一为主,语言含蓄,不开门见山,先次要后主要。英语的基本句型可以分为SVC、SVO、SViA、SVOO、SVOC、SVOA、SVi七种句型。[5]P20这些句型可以通过重音节奏和语调,来表不同的意义。同样一个音节串可以用来表示提问、陈述、强调;从意义上来说可以表示讽刺、侮辱、请求、表扬等。作为语言而言,人们通过一系列的音节串来进行交流。音节串有许多音节构成,这些音节在音节串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对这些音节串的句法功能有了充分的了解,即足够的心理准备,那么对这个音节串的语义理解就容易实现。现实中,许多人因为不具备这种足够的心理准备,在接受语音信息的时,总是期待着对每个音节的理解,这是错误的。
(三)文化方面的心理准备。
文化内容广泛,包括各种文化知识和社会背影知识,大到社会制度、教育制度,小到货币单位、计量单位、亲戚关系的表述。同时学习者还要考虑到英语国家间的文化差异,如homely faces和billion等在英、美语概念上的不同。由于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和容器,因此,这种文化背景障碍势必要通过语言反映出来。因此,广泛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及其语言表现形式,对提高听力理解水平意义重大。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系统本身就具有文化特征。我们固有的中文文化和英文文化具有明显的语言符号的非对等性。例如,中国文化中“dragon”的文化内涵。在中国龙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人们却把龙看作是一种凶猛、残暴的怪物。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些都体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文化既是历史沉积的全部内容,又具有动态发展的概念。语言是文化系统的一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遇到的问题多产生于不同语言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概念系统和思维方式,即文化模式。因此,语言的意义就会和地方的风俗,人们的习惯观念紧密相连。音节所表达的整体意义依赖于他的文化语境。只有掌握了这种文化语境,人们才能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否则就会产生由于误解和无知而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a shock)。从见面时寒暄用语的内容和方式,到对方的非言语交际行为,都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特征。因而平常进行文化方面的积累,对语音信息的获取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薛家宝.英语语言文学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286.
[2]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35.
[3]郑银芳.二语习得的输入与输出.广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2003, (2) :42.
[4]彭新竹.影响英语听力的主客观因素分析.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2004, (4) :56.
语音习得 篇5
【关键词】陕西 英语 语音 方言 负迁移
在我国目前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许多地区的学生英语发音带有明显的方言性,英语语音的提升会带来英语口语表达以及阅读写作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纠正学生英语语音中的地区方言性对于我们的英语语音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陕西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影响作出探析,以期能对克服陕西方言在学生英语发音中的负面影响提出些许可借鉴之处。
一、加强对学生的标准英语语音输入
克服陕西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影响首先要做的就是从源头掌控,加强学生对标准英语的语音输入,在学生初次接触语音知识的时候就在学生的认识观念里形成正确的读音印象。一方面需要从教师自身出发,教师首先要克服方言对自身的影响,保证自己发音的准确,在教学的备课过程中要反复练习自己的语音语调,做好自己的教学准备工作,其次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自己在进行英语讲解时发音的准确性,时刻提醒自己运用标准普通的英语语音向学生传授知识。根据陕西地区的实际发音情况,陕西的陕南地区方言中容易出现[l] [n]不分的情况,也就是当地人容易把“来”读成“nai”,把“拿”读成“la”,把“闹”读成“lao”等等,这些情况反映在英语发音上就容易出现“name”误读成“[le?m]”,“like”被误读成“[na?k]”这类情况的发生。在这些听力资源的材料选择上,教师应该选取标准的现代英语发音R.P(Received pronunciation英国英语标准音)或者是选用G.A(General American美国英语标准音)。第一印象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语音输入,只有在源头保证了学生初次接受到的都是正确的语音输入,才能培养起学生正确的语音习惯。
二、提高对学生英语阅读训练的力度
教师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要加强提高对学生英语阅读的训练力度与强度。英语是一门讲究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的学科,“读”是其中学习英语至关重要的一环,当前在教学中存在着不重视学生阅读能力训练的情况,这对于英语的学习是有害无利的。通过学生大声的阅读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感,有些东西学生心中想跟表达出来能够产生的实际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比如针对一个单词,学生可能自认为自己听明白了老师所教的念法或者说学生自己也能够写出来,但是这并不代表学生就真的掌握了这个单词,因为我们还要考虑到方言等因素对于英语习得者语音的影响。比如说在陕西淳化、白水一带的方言中容易出现的一个问题就是当地人在把[en]音节与[b] [p] [m] [f]]连读的时候会把[en]发成[ei],比如说当地人会把“作业本”中的本[ben]习惯性的读成[bei],表现在英语中就是会出现比如“pen”会和“pay”读成相同的读音等等这些情况。只有当学生真的大声朗读出来的时候很可能才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错误,这个只有加强平时的阅读训练才可以暴露这些错误,同时通过反复的阅读训练才能够有效克服方言发音对于当地区英语语音习得的负面影响。
三、重视对学生的英语语音纠正环节
克服陕西方言对于陕西地区英语习得者的语音表达的负迁移影响还需要重视的一个步骤就是要加强对纠正学生英语语音纠正这一环节的重视。方言对于当地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十分巨大的,因为方言本身就有一个使用的大环境,生活中周边的人都在使用这种语言,而且一个人从出生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这种语言,并且语言已经成为当地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符号,语言文化的影响对一个人来说可谓是根深蒂固,特别是对于陕西方言的使用者来说更是如此,因为陕西是我们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又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碰撞的场所,同悠久的陕西文化相伴,陕西方言既复杂又丰富,它对于到底人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这也就导致了在英语教学中陕西方言对于英语语音的正确习得会产生严重的负迁移影响。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对此有充分的认识,加强对学生语音表达的纠正,具体来说,比如英语语音中长元音和短元音的表达区别,元音和辅音发音的不同,辅音和元音相邻出现时读音规则的调整,清辅音跟浊辅音的发音规则的不同等等。教师不能认为这是可有可无的一个环节,而是要提起充分的重视,因为英语语言发音是我们接触英语掌握英语知识的第一步工作,这些发音习惯一旦养成再克服就会更加困难,先天的劣势条件已经形成了,我们没有办法去避免,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加大力度,纠正学生错误的发音,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英语语音习惯。
克服陕西方言对于学生的英语语音习得的负面影响,可以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培养正确的英语表达方式。方言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比较根深蒂固的,因此纠正起来会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教师对此要有正确的认知,从每节课堂入手,相信长期的坚持最终会带来学生英语发音的整体进步与提高。
参考文献:
[1]任素珍.陕西方言发音对英语发音的影响分析[J].陕西教育,2011,(4):34-35.
[2]章成成.浅析海南方言对英语语音习得的负迁移作用[J].文学界(理论),2012,(2):84-85.
印尼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偏误分析 篇6
关键词:印尼留学生,语音偏误,对外汉语教学
一.声调偏误
汉语的音调包括四个: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印尼语是一种无声调的、用字母书写的语言。在声调习得中, 印尼留学生出现问题最多的尤其是二声与三声, 具体分析如下:1.易将二声发为一声。如, “明白”的“明”;2.易将二声发为四声。如, “文化”的“文”;3.易将三声发为一声。如, “卡片”的“卡”;4.易将三声发为四声。如, “成果”的“果”。
这种声调的偏误, 一方面来自于母语与目的语之间语音系统的差异。印尼语是无声调的语言, 声调的高低仅起到强调句子里某一部分语气的作用, 并不区别意义。而在汉语里, 55调值的shu (书) 、35调值的shu (熟) 、214调值的shu (属) 、51调值的shu (树) 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的声调起到区分意义的作用。另一方面, 汉语的声调系统本身就非常复杂。这不单单涉及到对四个声调的掌握, 还涉及到对语流音变的习得问题。因发音器官的制约与发音方便的需要, 音位与音位承接后会发生一定的变化, 其中包括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个类型。这些不仅对印尼留学生来说是难点, 即便是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 在学习汉语发音规律时, 都感到很吃力。总之, 这两方面原因共同造成了印尼留学生的声调发音问题。
二.zh/ch/sh/r的发音偏误
印尼留学生很难发出zh/ch/sh/r, 当遇到这些读音时, 他们常会不经意地用z/c/s进行替换。即使纠正了很多次, 在使用过程中仍是避免不了出错。例如, “总是”的“是”经常被读为si;“多少”的“少”被误读为sao;“事情”的“事”被读为si等。此外, 在印尼语的发音系统中, 没有zh/ch/sh卷舌音, 只有z/c/s舌尖前音。从未接触过的zh/ch/sh对他们来说必然是一个障碍。因此, 由于在发音的生理机制上有困难, 他们会不自觉地用相似的舌尖前音来替代卷舌音。而同为舌尖后音的zh/ch/sh的发音方式也非常相似, 只是塞音、塞擦音的区别, 汉语母语者听起来当然没什么问题, 但对印尼留学生来说, 三者的发音几乎完全一样, 分辨不出差别, 这就导致了他们在日常会话时将zh/ch/sh混为一谈的现象。此外, 在印尼语中, 虽然有r音, 同为浊音, 但与汉语里的r的发音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在印尼语里, r音是一个舌颤音、滚音, 舌头振动得非常明显, 在汉语里, r音是舌尖后音, 舌头不振动。因此, 留学生在对“然”、“日”、“如”、“人”等发音时, r听起来很别扭。而受到了母语的影响, 常常也会被发成颤音。
三.j/q/x的发音偏误
对于j、q这两个音, 印尼学生普遍掌握不好。比如“卷起来”的“卷”、“全部”的“全”等。其实, 印尼语中有j/q, 但发音不同。在汉语里, j/q是舌面音、塞擦音, j不送气, q送气。印尼语中, j是个送气的舌尖前音, 而q是不送气的舌根音。这就必然造成了虽然熟悉, 但难以发出正确的j/q音的现象。
此外, 在汉语语音的学习中, 印尼留学还存在x的语音偏误。例如, “西瓜”的“西”被发成近似于si的音;“心里”的“心”被发成近似于sin的音等。在印尼的发音系统里, 没有舌面音x。他们之所以发出类似于s的音, 一种情况是将x迁移到了s的音。在汉语里, s与x同为擦音、清音。区别仅仅在于, 二者的发音位置不同, s是舌尖前音, 而x是舌面音。我们前面谈到, 印尼语中是有舌尖前音s的, 印尼留学生发音时, 出于省力的原则, 常常会将他们不熟悉的x迁移到位置靠近的s上去。而另一种情况, 在印尼的辅音里, 有一个非常类似于汉语x的sy音。x与sy都是擦音、舌面音, 不同点只是在于, x是清音, 而sy是浊音。因此, x的偏误很可能是由于他们将母语中的sy进行了负迁移, 从而把“新”、“心”、“洗”、“西”中的x音发错。
四.针对性策略
1.听辨式练习
在汉语习得的过程中, 印尼留学生总是将四个声调混淆, 将zh/ch/sh混淆。对于这一问题, 对外汉语教师可以采用逐一听写或提问的方式, 让他们正确分辨四声和卷舌音, 并及时纠正错误。纠正声调错误时, 可以加上手势, 用手在空中进行比划, 加深他们对声调的理解和记忆。
2.掌握汉语的发音规律与发音方法
在汉语语音的练习中, 留学生如果只是一味地模仿, 即使当时掌握了, 过一段时间很容易就再次忘记。因此, 这就要求他们真正了解汉语的发音规律, 对照每个音的发音方式与发音位置进行发音, 从而在根本上纠正语音的偏误。
3.重点学习与母语的异同点
语音习得 篇7
以学习普通话作为“跳板”来学习英语的方法——“地方方言——标准普通话——标准英语语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和难操作性。因此, “地方方言+普通话—标准英语语音”的互补式外语习得模式的提出和完善显得更为重要。
1. 从语言关系和社会意义上看
现在, 人们潜意识中逐渐形成了“普通话说不标准英语发音也不会标准”的偏见认识, 这应归因于“想学好英语发音就要先学好普通话”的类似“教导之言”屡出不穷。推广普及普通话的本意—运用共同的语言来交流思想, 已达到互相了解和组织生产—被部分人群曲解, 造成社会中现存的两大潜在问题:
问题一:目前, 关于“普通话、地方方言与英语”的语言研究中, 还没有一个明确指出过, 普通话比方言更接近英语发音。事实上, 在语言对比的探究过程中, 我们甚至会发现:方言中存在许多与英语发音近似的发音, 而普通话中却没有的。
问题二:方言区的外语学习者受“方言不但不会有助于英语的学习, 还会‘拖后腿’”偏见的影响;又因为他们原本缺少对方言的重视, 还虚荣地觉得“方言土气, 普通话时尚”, 于是方言说得越来越不正宗。我们知道,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工具, 也是人类文化的载体。方言的日渐衰微一定程度上暗示我们:地方文化正在流失。
“地方方言+普通话—标准英语语音”不仅可以起到保护地方方言的积极作用, 还能充分利用方言中与英语发音近似的发音, 更高效、准确地学习英语发音。
2. 从方言区人的特定语音上看
(1) 辨音与发音能力受到方言影响。方言区人的听觉器官、发音器官已在掌握方言母语的过程中形成了某种定势, 儿童时代所具有的语音感知能力、发音能力已经朝着方言的方向发挥了。
(2) 语音心理受到影响。方言区人对于方言母语有着认同心理, 而对陌生的外语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对于有些刚刚接触外语的学习者, 心理上会发生碰撞, 暂时表现出不适应, 甚至出现长期的抵触情绪, 因为对外来语缺乏归附动机。
以上分析可以得知:方言区人受当地方言影响严重, 已经具有固定且不可变 (或难以彻底改变) 的语音特点, 又由于外部条件的局限性, 如方言区域标准语言交际环境的缺失;欠发达地区教育师资水平低;应试教育对语言语音教学的忽视等等, 均使通过学习标准普通话作为契机来学习英语的“地方方言—标准普通话—标准英语语音”模式操作起来十分困难。通过学习一种语言来学习另一种语言的方式无非增加了这种语言学习的难度。如果在已持有语音的基础上学习外语语音, 将会大大提高对该外语语音的学习效率和准确度。
二、“地方方言+普通话—标准英语语音”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
“地方方言+普通话—标准英语语音”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是指:通过对地方方言语音与英语语音进行对比, 找出两者之间的相似处, 结合标准英语语音, 对方言语音中的相似发音进行纠正和完善, 更好地习得标准英语语音。这与传统意义上二语习得过程中出现的“母语套用”有本质性区别。传统意义上的“母语套用”是盲目性、习惯性发音的;而“地方方言+普通话—标准英语语音”的英语习得模式是充分利用已具备的语音条件, 有效学习二语的方法策略。当然, 该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还需进一步探究, 以致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方言, 并努力建立起完善的“地方方言+普通话—标准英语语音”的互补式语言习得模式。
地方方言语音与英语语音的对比: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 但是在言语交际中能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是音位, 音位是一种语言中必不可少的、表达意义的, 不可替代的最小的发音单位。音位分为音段音位, 和超音段音。下面, 我们将对包头方言和英语的一些音段音位进行比较。英语把音节分为元音和辅音。汉语把音节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声母是音节起首的辅音, 声母后边的音素合称韵母。
(1) 元音。在包头方音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把“还” (hai) 读作[hæ], “茄” (qie) 读作[qiæ]。发音方式为:下颚向下, 嘴巴张大, 处紧张状, 舌尖抵下齿龈, 舌面平展。与英语音标/æ/的发音相近。另外, 包头发音“千”中元音读音与英语中[je]的音相同。
包头方言在汉语中特有的划音方式对英语语音学习的贡献更大。如汉字“柔”“哭”的发音[zəu]、[kuə]具有英语双元音/ou/、/uə/中存在的划音现象。这使得包头方言人在发know、down等同类发音词时更准确。发[uə]音时, 腹腔发音;小腹要向内吸, 短促、有力。其发音方式与英语音标[uə]的大相近庭。“累”包头人会发出[luei]的音, 发音时由圆唇向两侧拉, 以[i:]音结尾。[uei]先发类似于普通话中的合口呼零声母[u]的过度音, 再发出英语划音/ei/的发音, 就是标准的包头方言音“累”的发音。当然, 也不难发出way、make等英语发音。
(2) 辅音。汉语中出现在音节首的声母和出现在音节尾的韵母都只有单一的辅音, 从没有两个辅音连在一起的。通常, 每个辅音后都紧跟着一个元音。受这种音节结构和发音方式的影响, 外语学习者在发英语辅音群时, 常在两个辅音间夹一个/ə/的音。
而包头方言中古音遗存的“入声”发音, “泼刀子”、“不要”中的“泼”[pə]和“不”[bə]的发音中[ə]音弱化几乎为零, 所以相比其他地区人更容易发出英语语音组合中的复辅音, 如/pl/、/bl/。
[v]是个唇齿浊擦音, 包头话里的[v]声母的字, 在普通话都是合口呼零声母字, 读成元音[u]。持有[v]音的包头方言区人能够标准地发出vote[vəut]、devote[di`vəut]的音是轻而易举的。
(3) 其他。在包头方言语音中, 有与英语中舌尖后卓擦音[r]相对应的音, “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发音方式:保持发[ü]音时的圆唇状, 口腔内发[ə:r]音, 便形成的音英语中难掌握的[r]音。辅音[t]、[d]与上述模仿纠正后的[r]音快速连读, 会产生较为标准的英语双辅音[tr]、[dr]的发音。
不得不提及的是, 包头方言中另外一个独具地方特色的发音[η]。包头头方言中有一大部分汉字都由这个音发出, 如安[ηæ], 门[məη]、行[xiη]。所以包头人发sing[siη]、song[sơη]、尤其是singing[siηiη]单词时是非常标准的, 可以这么说, 包头方言人非常善于发后鼻音。
普通话中的[uaη]音在包头方言中[u]介音脱落, 读成鼻化韵尾[α], 如光[kα], 狂[kα], 而这个音和英语中sport[spơ:t]port[pợ:t]中[ợ:]音如出一辙。
参考文献
[1]包头方言语言研究.辽宁:语文学刊, 2011.4.
[2]汉语在中国学生英语习得中的正迁移.山东: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09.8.
语音习得 篇8
关键词:英语专业,自主体验式,语音习得模式
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慢慢被摒弃,教育事业在不断改进,老师也将各种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到教学工作中。自主体验式语音习得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相互交流。将这种模式运用到英语音习得模式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现存问题
1.学生方面。一方面,学生英语语音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英语大部分是从中学时期开始的,他们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比较晚,年龄比较大,英语语音的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学生英语语音发音不标准,对英语的认识不够深入。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地方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受汉语方言的影响比较大,英语发音不标准,纠正比较困难。并且,学生在中学的英语学习方面,理论知识比较欠缺,掌握英语发音的知识比较片面,有的甚至连音标都不知道。这样,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就缺乏了学习兴趣。
2.老师方面。一方面,老师在中学教授英语时,对英语的语音学习并不重视,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单词、句子如何读,知道汉语意思,让学生跟着反复朗读,比较机械无趣,学生非常容易感到枯燥。另一方面,老师自己本身发音也不标准,学生听不准确,老师帮助学生纠音也不准确。
3.现实方面。一方面,英语的教材安排上不够合理,英语语音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语音的教学也没有注意由简单到难的渐进原理。学生对音标的学习不够清楚。另一方面,我国在教学方面对英语语音的学习不够重视。
二、自主体验式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前提
1.英语语音的认知方面。英语语音的认知是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一个前提。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语音由两部分组成:元音、辅音。元音又分为长元音和短元音等,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等。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相应的认知内容和范围,不论是元音还是辅音,都是英语语音学习所要了解的范围和认知内容,认知这些语音知识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
2.英语语音的学习方面。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模式要进行转变,这是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一个前提。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规划、挑选、检查自己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效果,了解自己英语语音学习的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英语语音的技术方面。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先进的技术也是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一个前提。过去的英语语音的学习知识耳听、口说,记录、纠音等各方面技术条件比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有许多先进的科技设备,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帮助我们记录、纠音等等,这些技术更加有利于我们英语语音的学习,为我们良好有效的学习提供前提。
三、自主体验式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过程
1.基本要点的构建。语言学、生理学、声学是口语交流的三个部分。在英语语音习得学习过程中,有三个环节:语音信息由动作神经触动发音器官,语音把声音信号传到接收器官,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让他对其进行整合。而在反馈给大脑时,语音的质量受到影响,传统的教学语音学习模式会忽视这些要点。但是,自主语音习得模式比较注重这个环节,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调节,加快语音的进程,提高语音的质量。
2.模式特征的构建。自主体验式语音习得模式在学习方式上有较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占据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分感受语音学习的整个过程:发音、录音、辨音、调音、发音。老师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告诉学生发音方法,鼓励学生在语音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去体验。
四、自主体验式在英语语音习得模式中的有效运用
1.上课前的体验。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是学生为主,自己学习。自主体验式的学习第一步便是要找到自学的方法,合适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提高学习效率。上课前,老师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告诉学生,学生搜集资料,利用一切有用的工具手段先自己学习,尝试自己练习发音技巧,与此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为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作铺垫。
2.上课时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自主学习体验,以学生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由于他们积极自主体验参与,他们的英语语音学习不是以老师,跟着老师枯燥学习,而是自己体验,自己为主动口练习,自己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这个体验中可以及时纠正发音方面的错误,而且还提高了他们英语语音的学习能力。
3.上课后的体验。课程学完后,老师引导学生体验所学知识,自己练习巩固。在课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将所学知识不断练习、体验、巩固,增加了他们的练习时间和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锻炼了他们学习英语语音的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结束语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流,是一个交流工具,所以,在英语语音的学习时,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构建自主体验式语音习得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乐趣,在独立自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语音习得 篇9
一、语音偏误的形成及原因
1. 母语语音的负迁移, 巴基斯坦的国语为乌尔都语, 乌尔都语被称为营房语言, 它是以印地语为基础, 夹杂阿拉伯、旁遮普、波斯语的词汇, 采用阿拉伯语书写方式。
2.英语语音的负迁移, 在巴基斯坦, 官方语言是英语, 和印度一样, 在贵族学校和私立学校, 英语教学非常严格, 学生有较强的英语听说能力, 一些学生的英语水平甚至高于其母语。
3.年龄因素造成学习困难, 在巴基斯坦, 只有高等学府才会开设汉语课, 而这些学生也已成年, 习惯于用乌尔都语进行日常交流, 用英语进行学习和办公, 乌尔都语和英语主导了他们对于语音的思维方式。
4.教学不得法造成学习效率低下, 如今的汉语语音教学以语音理论为指导, 对于成年人, 教师往往将发音器官图导入语音教学, 告知学生唇形, 舌位, 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着尝试发音。此种教学方式非常规范, 但弊端显而易见。语音学习是一个矫枉过正的过程, 要靠不断地听的感觉去磨合, 并且需要口腔肌肉的协调配合, 光靠背理论是难以发出正确的语音的。在这样的教学手段下, 学生往往迁移母语语音, 不能正确发音。
二、语音中的偏误及教学策略
乌尔都语有54个音素, 包括辅音42个, 元音12个。有35个字母, 其中4个来自波斯语, 3个来自印地语, 其余28个字母来自阿拉伯语 (《乌尔都语基础教程》) 。汉语拼音方案中指出, 普通话中有21个声母和35个韵母。在教学实践中, 笔者发现, 对于巴基斯坦留学生而言, 在学习汉语拼音的语音过程中, 与本族语相近似的语音, 学习难度小, 效率较高, 而学习汉语特有的拼音字母发音时, 有较大困难。下面通过几个部分详细介绍学生语音中的偏误及相应教学策略。
1.韵母教学, 汉语普通话有39个韵母, 其中, 10个是单元音韵母, 13个是复元音韵母, 16个是带鼻音韵母。乌尔都语有12个元音, 其中, 5个长元音, 5个短元音, 2个双元音。单元音韵母教学:在汉语拼音的舌面单元音中, a, o, i, u能在乌尔都语中找到对应的发音, 故教学难度较小。而e和ü是汉语特有的发音, 留学生发音困难。汉语中, e为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音。学生们发音时, 会圆唇, 直接发成o音, o为舌面后, 半高, 圆唇音。在教学中, 纠正这个音时, 要让学生嘴微张, 做微笑状, 舌面向上抬高, 再试着发o音。汉语单元音ü为舌面、前、高、圆唇元音。在听觉上, 偏向于单元音i, 故学生容易发成这个音。在教学中, ü的教授紧接着u进行, 所以, 让学生保持住u的圆唇口型, 发i音, 这样就较为容易发成正确的读音。对于舌尖单元音来说, 乌尔都语没有这样的元音, 受到舌面单元音i的影响, 在拼读时容易发成舌面音, 故教学中不用单独讲授二者的读音, 把带有这二者读音的音节作为整体认读音节来教授, 学生易于理解。如zi, ci, si, zhi, chi, shi, 放在一起作对比教学, 整体教授。复元音韵母教学:这一教学比较简单, 乌尔都语中可以找到相应字母组合来替代读音, 教师可把这些语音与英语国际音标作比较, 进行相应教学。由于母语及英语语音正迁移的影响, 在适度练习后, 可实现正确的发音。但是要注意的是, 对于鼻辅音韵母, 教师要强调的区别。
2.声母教学, 声母教学中, 应注意汉语拼音中特有声母的教学, 对巴基斯坦留学生来说, 较难发音的声母为:舌尖前音z, c, s, 舌尖后音zh, ch, sh, r, 舌面前音j, q, x。舌尖前音z, c, s和舌尖后音zh, ch, sh, r的教学:这两组发音应该相比较进行教学, 以z和zh为例, 汉语辅音为舌尖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为舌尖后、不送气、清、塞擦音。学生在发音时, 容易发成国际音标中的[z]音, 震动声带, 送气强烈。教师应重点教授, 并附以多个同音汉字进行比较教学, 让学生理解舌尖前和舌尖后发音的区别, 在教师多次重复教学后, 学生能够实现正确的发音。舌尖后音r的教学:汉语辅音r为舌尖后、浊、擦音, 乌尔都语中没有相同读音, 学生必须依靠反复练习, 强行记忆, 方能读得准确。但在发音过程中, 唇齿摩擦程度更大, 带有[z]的发音, 发音不够清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写出带有r的拼音音节, 让学生比较读音, 如:ri, re, rui, ru, ruo等, 在具体音节拼读的比较中, 学生能逐渐理解r的发音舌位。舌面前音j, q, x的教学:汉语辅音为舌面前、不送气、清、塞擦音, 汉语辅音为舌面前、送气、清、塞擦音, 汉语辅音为舌面前、清、擦音。在教学中, 三者进行比较教学易于学生学习, 由于乌尔都语中有类似的发音, 故学生学习比较容易, 但是在拼读中, 学生极易犯错, 尤其是与韵母ü[y]相拼读时。教师应该向学生强调j, q, x与韵母ü[y]拼读的规则, 在读例如ju, qu, xu, quan, juan, jun等时, 不能读成u[u]音, 而要读成ü[y]音。
对于巴基斯坦留学生来说, 汉语语音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 虽然有困难, 但经过反复比较练习, 达到准确的发音是完全有可能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乌尔都语和汉语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语音教学, 并在教学实践中分析学生偏误成因, 调整教学策略, 在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中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成果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程棠.对外汉语语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6, (3) .
语音习得 篇10
【关键词】英语专业 自主体验式 语音习得模式
现如今,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慢慢被摒弃,教育事业在不断改进,老师也将各种教学模式积极运用到教学工作中。自主体验式语音习得模式,是学生自主学习体验,相互交流。将这种模式运用到英语音习得模式教学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现存问题
1.学生方面。一方面,学生英语语音的基础比较薄弱。学生学习英语大部分是从中学时期开始的,他们开始学习英语的时间比较晚,年龄比较大,英语语音的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学生英语语音发音不标准,对英语的认识不够深入。每个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地方的方言也各不相同,受汉语方言的影响比较大,英语发音不标准,纠正比较困难。并且,学生在中学的英语学习方面,理论知识比较欠缺,掌握英语发音的知识比较片面,有的甚至连音标都不知道。这样,学生在被动的学习中就缺乏了学习兴趣。
2.老师方面。一方面,老师在中学教授英语时,对英语的语音学习并不重视,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单词、句子如何读,知道汉语意思,让学生跟着反复朗读,比较机械无趣,学生非常容易感到枯燥。另一方面,老师自己本身发音也不标准,学生听不准确,老师帮助学生纠音也不准确。
3.现实方面。一方面,英语的教材安排上不够合理,英语语音的知识讲解比较少,语音的教学也没有注意由简单到难的渐进原理。学生对音标的学习不够清楚。另一方面,我国在教学方面对英语语音的学习不够重视。
二、自主体验式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前提
1.英语语音的认知方面。英语语音的认知是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一个前提。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语音由两部分组成:元音、辅音。元音又分为长元音和短元音等,辅音又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等。每个知识点都有其相应的认知内容和范围,不论是元音还是辅音,都是英语语音学习所要了解的范围和认知内容,认知这些语音知识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
2.英语语音的学习方面。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课堂的教学模式要进行转变,这是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一个前提。老师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老师从主导者变成引导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自己规划、挑选、检查自己对英语语音学习的效果,了解自己英语语音学习的程度,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英语语音的技术方面。在英语语音的学习过程中,先进的技术也是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一个前提。过去的英语语音的学习知识耳听、口说,记录、纠音等各方面技术条件比较差,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有许多先进的科技设备,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帮助我们记录、纠音等等,这些技术更加有利于我们英语语音的学习,为我们良好有效的学习提供前提。
三、自主体验式构建英语语音习得模式的过程
1.基本要点的构建。语言学、生理学、声学是口语交流的三个部分。在英语语音习得学习过程中,有三个环节:语音信息由动作神经触动发音器官,语音把声音信号传到接收器官,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让他对其进行整合。而在反馈给大脑时,语音的质量受到影响,传统的教学语音学习模式会忽视这些要点。但是,自主语音习得模式比较注重这个环节,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调节,加快语音的进程,提高语音的质量。
2.模式特征的构建。自主体验式语音习得模式在学习方式上有较大的转变。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占据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充分感受语音学习的整个过程:发音、录音、辨音、调音、发音。老师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告诉学生发音方法,鼓励学生在语音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去体验。
四、自主体验式在英语语音习得模式中的有效运用
1.上课前的体验。自主体验式的学习,是学生为主,自己学习。自主体验式的学习第一步便是要找到自学的方法,合适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在自学的提高学习效率。上课前,老师讲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告诉学生,学生搜集资料,利用一切有用的工具手段先自己学习,尝试自己练习发音技巧,与此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可以相互交流探讨,为课堂所要学习的内容作铺垫。
2.上课时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英语语音时,自主学习体验,以学生为主,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由于他们积极自主体验参与,他们的英语语音学习不是以老师,跟着老师枯燥学习,而是自己体验,自己为主动口练习,自己思考,这样,不仅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在这个体验中可以及时纠正发音方面的错误,而且还提高了他们英语语音的学习能力。
3.上课后的体验。课程学完后,老师引导学生体验所学知识,自己练习巩固。在课后,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将所学知识不断练习、体验、巩固,增加了他们的练习时间和机会,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记忆理解,锻炼了他们学习英语语音的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增加了他们的自信心。
五、结束语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交流,是一个交流工具,所以,在英语语音的学习时,老师应该以学生为主,构建自主体验式语音习得模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乐趣,在独立自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多媒体作品制作02-19
心力梗死伴心力衰竭02-19
事业单位年度思想工作总结02-19
医生人生格言座右铭02-19
赞美医生的句子02-19
乌洛托品02-19
意外的经典02-19
瑞芬太尼在腹腔镜手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02-19
糖尿病孕妇血糖检验结果的初步探讨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