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专业

关键词: 翻译 教育 硕士 专业学位

翻译硕士专业(精选十篇)

翻译硕士专业 篇1

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20年来, 专业学位教育类别不断增多, 培养规模不断扩大, 社会影响不断增强, 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已成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翻译硕士是新设立的专业学位, 它与传统上在英语语言文学 (或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点下设立的翻译方向有着很大的差异:前者重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 重在实践, 而后者以理论培养为主, 因此, 翻译硕士学位的课程设置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课程方向上, 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两大方向;2) 在两大方向下, 又可设立更具体的专业方向。如商务翻译、科技翻译、文学翻译、法律翻译、传媒翻译等;3) 翻译硕士的学位论文可以是研究论文, 但也可以是翻译项目或实验报告。

二、存在问题

1.专业学位认识上的误区。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我国仍是一件新鲜事物, 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宣传工作不到位, 以及一些院校“重申报轻培养”, 没有理清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 因此国务院学位办唐继卫处长在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2011年年会上发言时指出对专业学位认识上有两大误区:一是认为“专业学位的层次低于学术学位”, 二是认为“专业学位只面向社会在职人员或只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这使得翻译专业硕士招收优质生源成为问题, 实际上, 高分考生不大可能主动申请改读专业硕士, 而改读专业硕士的几乎都是被学术型硕士淘汰下来的。连北京大学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招生都需要靠调剂才能录满就是这种认识误区的缩影。

2.实践型师资严重不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提出了很高的师资要求: 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均须配备2名以上具有较丰富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任课教师中具有口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 口译教师应担任过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 还要有一定数量的来自翻译实践部门的资深翻译工作者任兼职教师。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学”与“术”的分离特别严重, 受其影响, 教师重翻译理论研究而轻翻译实践, 致使实践型教师严重匮乏, 尤其是担任口译课的教师, 数量奇缺, 质量也不高。再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师缺乏金融、法律、科技、政治等专业的知识, 不能胜任专业翻译教学和翻译理论教学。

3.实践基地匮乏。《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要求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要能提供良好的口笔译实践基地, 但相当多的高校由于所在地区经济欠发达, 口笔译实践基地非常有限。笔译实践的问题可能还好办一些, 口译实践则要难得多。如果将实习基地安排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发达地区, 则耗时耗资, 也会使本已捉襟见肘的办学经费更加入不敷出。

三、笔者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 纠正认识误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能够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 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口笔译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与学术型的翻译学硕士学位的不同。虽然翻译方向翻译硕士和翻译专业硕士都属于翻译这一学科的有机组成部分, 但“两种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都有显著区别, 需要把硕士生区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分别进行培养, 形成学术型人才和专业化人才各自的培养体系”。我国的翻译专业硕士要得到发展, 需要管理层面和教育工作者转变指导思路和教育理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应在重视翻译理论的学科指导意义之外, 突出专业化、职业化、技能化、市场化的特点。

2.加强师资培训, 实行双导师制。一流的翻译师资是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教育成功的关键, 应当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尤其是实践型口笔译教师队伍, 同时加大对师资培训的重视程度, 使师资培训工作走上规范化、专业化、常态化的轨道。普及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培养先进的教学理念、技巧, 促进全国均衡发展。在对试点培养院校进行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的培训, 对已经参加过培训的教师进行提高性培训的同时, 更加注重复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 要建立一支复合型翻译专业硕士师资力量加快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3.结合翻译产业需求, 培养专业化人才。新时期, 需要翻译教育与时俱进, 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 使翻译理论研究走出象牙塔, 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 更多地为社会、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服务。高校可以积极与翻译公司合作, 邀请企业合作导师或通过其他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举办翻译公司工作流程的讲座, 也可安排学生去翻译公司相关部门实习, 让学生对于将来要面对的职业需求心知肚明, 有意识地在自我提升过程中提高职业技能。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位报告写作要求 篇2

根据全国MTI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MTI培养方案的规定(见学位办[2009]23号文),MTI学位论文采取灵活的方式,有学术论文、研究报告和项目报告三种形式。同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要办出自己的特色,在对学生的培养中既要防止单纯学术化倾向,也要防止单纯培训化倾向。据此我们经过慎重的讨论,本着注重实践,以反映实务能力为主,适当兼顾学术能力的宗旨,特制订MTI学位报告写作要求如下:

1. MTI学位报告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在毕业前写作的一种实践总结报告或研究报告,报告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成绩将计入学生的毕业成绩,凡未能完成学位报告写作或学位报告未能通过答辩者不能毕业和取得学位。

2. 为体现MTI学位的特点,特规定MTI学位报告各组成部分如下:1)任务描述(Task Description),2)任务过程(Process Description),3)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4)实践总结(Summery & conclusion),5)参考书目(Bibliography),6)附录(Appendix)。

3. 任务描述部分对学位报告将给予分析的文本进行背景介绍,如该文本系实习中遇到的真实文本,则描述部分应写清该翻译任务的委托方的性质,委托方对该项翻译任务的具体要求(如完成形式、完成期限、完成质量以及其他特殊要求等),文本的性质与特点等。

4. 任务过程部分应对任务完成的过程给予尽可能详尽的描述,比如翻译人员的确定(系独立完成或合作完成,如系合作还应介绍一下翻译人员的遴选过程、标准以及具体的分工等)、译前准备(大体翻译策略的选择、前文本与其他相关资料的获得以及词汇表的制定等)、翻译工作持续时间(如为较大型的项目还可介绍具体的时间管理办法,分为几个阶段的话则还可描述各阶段完成情况,当出现意外情况时是否有应对的预案)、质量控制的手段及过程(审校人员的确定、审校工作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效果等)以及客户评价等。

5. 案例分析部分是学位报告的核心部分,学生以翻译任务所涉文本的内容为基础,选取一定数量的例子从翻译策略、翻译技巧、译文文体特征、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等方面展开分析,对具体译例的分析应按照一定的主题给予分类,分析应体现一定的深度,可以运用合适的理论工具在策略和技巧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探索和研究。

6. 实践总结部分是在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具有一般意

义的启示或结论,也可提出相应的具有建设性的翻译对策。

7.在参考书目部分,学生必须按照学术规范列出在学位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所参考或引用过的各种文献资料。

8.在附录部分,学生可以列出报告所分析的翻译文本的全文(篇幅许可的话),也可以列出作者认为相关的其他材料。(笔译学生应列出其他译作{Portfolio};口译学生应包含口译语篇的录音)。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浅析 篇3

【关键词】翻译硕士 教学 市场实践 类别专业化

翻译硕士专业通常被称为MTI专业,即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适应日渐融合的“地球村”而专门设立的为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而设立的学科。2007年首次在15所大学设立此学科,截至2015年,全国已有超过200所大学拥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试点。而学习这一专业的人员则被称为“实践型翻译硕士”。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对翻译实践来说是把双刃剑,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试点的增多对热爱翻译的人来说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目前在各个学校,翻译硕士接受到的教育并不统一,学校在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各有千秋,但同时也造成了市场上翻译人员水平的参差不齐。若学校开设的课程以及选择的教学方式不适合实践型翻译硕士这一专业,则更是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利。

一、翻译硕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国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相对较新,其实践型的性质与以往应用语言学、翻译学以及中外文学对比等学术型研究有着根本上的差异,导致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出现一些问题,使得此专业得不到实践型人才该有的培养方式。

在以往语言类硕士研究生的专业中,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最为相近的是翻译学硕士。在很多MTI教学试点则存在着这种问题:翻译学硕士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两种教育的培养模式与操作方法有待进一步清晰和完善。一些高校在MTI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的学术型翻译教学的理念和模式,造成MTI人才培养和翻译市场需求脱节,MTI教育远未达到职业翻译教育的目标。

从上述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存在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实践问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是以后直接进入市场工作的实践型人才,而翻译学硕士则以研究为主要任务,也可以为以后培养这方面的博士研究生人才打下基础。

二、翻译硕士的实践教学

对于实践型翻译人才的培养,应该让他们走到实践中去,执行“双课堂”、“双导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们充分接触走向职场后将要接触的工作和模式

1.翻译硕士教学与职业相结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些翻译人才会成为不同语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项目的衔接者,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锻炼翻译技能。新时期,需要翻译教育与时俱进,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契合点,使翻译理论研究走出象牙塔,更多地考虑用人单位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为社会,为翻译事业的发展服务。翻译硕士教学不仅要与翻译产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培养更加优秀的市场上所需要的实践型翻译人才,还要在教学方法中与市场的发展同步。比如计算机辅助翻译的发展要求翻译人才要熟练市场上常用的翻译软件;再如随着翻译公司的蓬勃发展,项目合作也逐渐成为翻译实践的大趋势,一份翻译由多位译员合作完成,这就需要翻译人才需要有的合作精神,因为在翻译中会出现我们下文将会提到的“术语统一”的问题。

2.翻译硕士教学与术语统一问题。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对学生强调术语的统一问题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术语上的误解会导致合同的作废,或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不难看出,术语标准化是科技社会化和网络技术普及的需要,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高科技贸易的需要,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相关学科协同发展的需要,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需要。虽然翻译界不能单独完成术语的统一,而是需要社会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努力,但在翻译硕士的教学中应强调这一点,为翻译人才以后的实践工作做准备。

3.翻译教学“专业化”。目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在教学方面仍然是综合型,很多学校在教学中所用资料是文学方面的材料,而翻译硕士参与工作后所接触的翻译文本大多属于科技类文本,课堂上没有参与过科技文本的实践翻译,面对工作时会非常棘手。因此,应发挥培养单位的学科优势,通过跨学科合作等进一步丰富MTI方向设置和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向经贸金融、法律法规、医疗卫生、对外宣传、信息传播、工程技术、交通运输、科学技术、国家安全等领域的专业翻译纵深发展。这样,才能真正的把翻译硕士教学与翻译人才的未来连接起来。

三、结语

对于实践型翻译硕士的教学应在理论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实践中的联系,保持与市场的发展共同进步,避免模糊翻译学硕士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之间的差别,从而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翻译人才。

参考文献:

[1]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 14.

[2]黄友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翻译, 2010,(1):50.

[3]吴启金.翻译教育要进一步与市场需求相衔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7):47.

翻译硕士专业 篇4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需求分析,教学模式

一、需求分析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说明设置MTI的原因:“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外交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门学位。”什么样的人才才符合该方案中所说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呢?同时,社会发展所急需的翻译人才的要求都有哪些呢?需求分析是确保MTI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同时需求分析能充分发掘学习者现有的语言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社会和他们自身所期望达到程度的距离。

John Munby在《交际大纲设计》中提出需求分析包括目标情景分析和学习需求分析两方面。而且目标情景分析又包括三个要素:社会需求、自身不足和自身意愿。学习需求包括学习者缺乏的技能和知识,哪些技能和知识应该先学,哪些应该后学;哪些是学习者喜欢或最适应的学习方法等。需求分析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学习者具体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初始水平与目标工作场景对语言技能的实际需求的差距,从而为教学大纲构建、课程设计、教材编写等提供启示

MTI教学应根据社会变化不断作出调整,以适应学生需求、社会发展需求的新型课程设置来取代传统设置。MTI的课程构建应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清醒认知目标工作情景,分析目标工作情景对学习者的要求;第二,分析学习者必备素养。通过分析学习者的缺陷和未来需求,弥补其语言能力的不足,以便在目标工作场景中更好地完成翻译任务。

二、MTI教学中的目标情景分析

MTI专业学位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侧重理论、学术研究的研究生教育,旨在针对职业要求培养职业领域需要的应用型人才。MTI专业学位获得者要具有很强的口笔译实际操作能力。这与研究型学位要求学位获得者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MTI教学设计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兼顾学术性与实践性。同时,教学应适时根据市场需求作出调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翻译任务的真实性与现场性。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学设计者应熟悉市场动态,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与教法,MTI硕士培养策略与市场相接轨。首先,MTI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关注有本地特色的国际性活动,如哈洽会、冰雪博览会、哈夏音乐会;其次,教学应从时代出发,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如金融危机、就业问题、房市调控政策等。教学在注重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同时,也应加强其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

目前,我国外语人才整体上趋于饱和,而翻译类人才的缺口则较大,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直接从事语言文字转换操作的翻译人员。工作内容包括术语研究、文字翻译、文稿编辑、译审和排版等。同时,翻译管理、质量监控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也是目前急需的。符合市场要求的翻译人才首先应具备扎实的双语转换能力。译员最基本的条件为语言基础。因此,MTI课程体系必须具有提升外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课程,即外语技能板块。但是,单纯的外语能力并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翻译。学生的母语修养也急需提高。母语修养包括深刻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也包括对语言文字娴熟的运用能力。

其次,市场对译员的翻译专业知识和工具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翻译专业知识指与翻译职业和翻译市场有关的知识。主要包括市场定位、先期翻译网络准备、质量控制和售后服务等。工具能力包括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翻译软件使用能力和本地化能力。

三、MTI教学中的学习需求分析

Hutchinson和Waters提出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分析法。他们将学习者的需求或目标需求描述为“必要”、“缺乏”和“向往”。“必要”指工作场景中必须的技能;“缺乏”指目前技能掌握状态与“必要”技能之间的距离;“向往”指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与愿望。

本论文主要研究学习需求分析中的“缺乏”,即MTI学生中所欠缺的必要技能。目前,大多数MTI学生通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外语能力,但外语能力并不能等同于翻译能力。多数学生从未参加过任何口笔译实践,翻译能力欠佳。在笔译中,表现为语言运用的准确度与灵活度欠佳;在口译中,临场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不够过硬。同时,现代翻译工作显现出信息化、网络化、工具化的特点,要求译员熟练掌握各种翻译软件的用法。而MTI学生往往欠缺翻译工具的选择和运用能力、快速检索信息能力,从而阻碍其高质量、高速度地完成翻译工作。

另外,一些翻译专业的学生对翻译的理解仅仅建立在实践体验的基础之上,虽然MTI教学强调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但优秀的译员应具备一定的超越实践的反思能力。MTI学生往往欠缺于翻译行业规范和操守的了解,缺乏对于翻译的本质、工作语言内在特点的研究。MTI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翻译界的核心问题,启发其进行理性思考,这将有利于学生长远的发展。

四、构建高效的MTI教学模式

基于对MTI的目标情景分析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学设计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高效合理的MTI教学模式

首先,教学活动应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市场需求为导向,实践为核心,注重构建集知识、能力、素质于一体的课程体系。同时,各高校可以依据自身特色与学科优势,比如科技、商贸翻译等。本着适时、经济、量力和灵活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着重培养适于某一领域的高级翻译人才,更好地为学生规划今后的从业方向。基于此,MTI课程设置应侧重于实践性课程,着重开设与译员职业能力与技能相关的课程。除此之外,为了满足学生今后工作需要,MTI培养单位还应量力开设关于机器翻译、翻译软件、网上信息检索等课程。

其次,在实践学时的设置上各高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多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口笔译练习。教学设计者可以引入典型案例讨论的模式,师生共同交流讨论,综合研究分析翻译策略、方案、流程,侧重于观察成熟译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选用角色模拟的方法,指导学生在仿真的情景下体验翻译工作的操作流程。总之,MTI教学设计者应引进先进教学方式,不断创新,以提高学生的实战经验,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另外,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是提高MTI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国务院学位办要求“翻译硕士核心课程及重要课程教师中具有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的比例不低于70%;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目前,在各高校翻译硕士培养中,普遍存在师资匮乏的现象。高校翻译教师以研究型为主,符合要求的应用型MTI教师应精通双语互译技能,掌握现代翻译技术,熟悉项目流程。应尽快提高教师队伍本身的实践能力和教学能力,尤其是职业翻译能力和行业知识。同时,应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实行校内外双导师制,适当引进有丰富翻译实践经验的译员对学生进行实践环节的指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公室.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R].学位办(2007)78号.

[2]苗菊,王少爽.翻译行业的职业趋向对翻译硕士专业(MTI)教育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

澳洲留学翻译硕士专业就业前景 篇5

来源:转载 2012-4-15 12:42:24 编辑:爱是熬伤的糖

翻译专业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行业,随着国家政治文化交流的加剧,尤其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出现,语言的沟通成为一大障碍,专业翻译在各个领域中的作用日显重要。翻译专业和普通的外语专业存在本质的差别,外语只是语言本身的学习,可以说对外语的掌握只是学习翻译专业的基础,而翻译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培训外语熟练、知识面广,同时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文化修养的专门人才。

留学澳洲翻译硕士的前景

随着我国的不断发展,国外企业大量进入我国市场,不管是中国的本土企业,还是涌入中国的外国公司,都大量而紧迫地需要一批既懂专业技术,又通晓外语,特别是职业翻译技能的人才,翻译人员的收入水平较高,水平较高的口译人员的收入可以达到5000-10000元/天,尤其是那些同声传译员更是炙手可热。另外,值得一提的是,IT 技术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但没有像有些人理解的那样带来冲击,却带来了机会,一方面,翻译软件发展缓慢,而且效果令人失望,另一方面,信息的爆炸带了了对翻译的更多需求。

翻译专业的入读要求比商科或者是传媒专业都要高,特别是对语言的要求,对于一些英文相对较弱的学生来说不很适合。所以进入这个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有着良好的语言天分。澳洲的就业市场对于英文的要求也是日渐提高中,所以拥有良好的英文水平对就业来说是一个十分有利的条件。

读翻译课程的出路很广泛,关键要看个人能力。在澳洲当地,对翻译有需求的行业集中在中介、翻译公司、政府机构、医疗机构等等。有趣的是,对于那些从事口译工作的中国学生来说,熟悉方言往往会占据一定优势,比如上海话、福建沿海的方言或广东沿海地区的方言等等。

翻译专业名校介绍:

昆士兰大学(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课程名称:Master of Arts in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Advanced)

课程长度:2年

课程要求:雅思6.5,单项不低于6,入学前根据学校的要求会有英文测试或面试。

●新南威尔士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课程名称: Master of Arts in Interpreting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课程长度: 1年

课程要求: 雅思6.5,单项不低于6.5,虽然课程是一年的课程,为满足2年的移民要求可以配相应的课程。

例如:加配Master of Arts in TESOL(1年)完成两年的学业后获得双硕士学位。

●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

课程名称: Master of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with Master of Applied Linguistics

课程长度: 2年

课程要求: 雅思7.0,听力口语不低于6.0,阅读写作不低于7.0,学生需要提供2年以上的语言教学经验。

课程名称: Master of 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with Master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课程长度: 2年

课程要求: 雅思7.0,听力口语不低于6.0,阅读写作不低于7.0,无特殊背景要求。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

课程名称: Master of Social Science(Translating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

课程长度: 1.5年(可以配课程为2年)

课程要求: 雅思6.5,单项不低于6.0,无需背景要求。

●西悉尼大学(University of Western Sydney)

浅探术语教学走进翻译硕士课程体系 篇6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理念,术语课程

中图分类号:H083;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2)06-0015-05

Discuss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erminology Training for MTI Students

LENG Bingbing

Abstract: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erminology courses offered by 18 foreign universities for their translation/interpretation graduate program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erminology training is indispensible for MTI students in China. The author also suggests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MTI terminology course.

Keywords: MTI teaching principle, terminology courses, necessity

引 言

翻譯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是2007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为应对我国对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批准设置的硕士专业学位[1]。目前全国已有159所高校取得试点资格。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作为国内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旗帜鲜明地提出其不同于传统学术型翻译硕士的教学理念。近两年来以《中国翻译》为代表的期刊讨论中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办学宗旨、教学方法等内容已经成为时下翻译界最热的话题之一。

当前翻译硕士的教学理念已日趋清晰,穆雷在2012年中国职业翻译交流大会发言中指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教学理念是关注翻译行业需求和职业翻译从业者的素质培养,以职业翻译从业者的标准为培养目标,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职业翻译人才培养机制。”[2]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语言服务行业和产业所需人才,而今天的语言服务产业是曾经的翻译作坊无法比拟的,其时效性和规模性导致了为提高翻译质量与效率而出现的职能专业化分工。

“不管是一般性译者,专业性译者,还是字幕译者、本地化操作人员,译者都在依次履行以下职能:译前准备人员、档案员——资料员、术语专家、惯用语专家、校对人员、审校人员、编辑、掌握多种工具的电脑排版专家和管理者(管理译者和翻译任务)。一名译者在履行翻译服务承诺的过程中,同时肩负若干职能。在恰当的环境下,这些职能还会演变成对应的翻译的不同职业。这种演变,在翻译的各部门,尤其是在提供语言服务的行业中得到了体现。”[3]

本地化教学的探讨和以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内容的本地化培训的开展就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理念的集中体现。翻译行业高度的专业化导致了译员的不同职能,以翻译技术和项目管理为特征的本地化技能培训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在语言服务产业中拥有排版专家和管理者的职业技能打下了基础。

本文笔者要探讨的问题是:以译员职业能力培养为教学理念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是否应该有“译员术语能力培养”的一席之地呢?为提高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职业能力,我们需要对其进行全面的培训,但近两年讨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教学的文章并不多见。本文将基于前人关于国外大学开设术语课程的引介成果,梳理总结国外术语课程在“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方面的情况,来证实术语教学应该并且进入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并就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的开设原则作简要探讨。

一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设术语课程的必要性

1.必要性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内在需求

穆雷、王巍巍在讨论如何通过课程设置落实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如何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中体现专业化和职业化特色等问题时,列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试点学校的八个办学选择方向,其中有六个方向,即通用翻译、法律翻译、商务翻译、传媒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科技翻译、翻译管理对应的课程组都建议学生研修“术语学”课程[4]。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要求各个高校结合本校学科特色进行办学,从以上75%的特色方向都建议开设术语学课程来看,研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非常有必要。

又如,现今学界和翻译界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培养体系中的一个讨论热点是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因为“目前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建立学位论文的具体写作模式、明确评审标准”[5]。陈琳、章艳在当下认同的四种方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和翻译调研报告)基础上提出了“翻译述评”的写作模式,他们不仅对文本翻译的述评写法做了分析,还将术语翻译述评作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的一种可能范式。同时指出“术语翻译的写作模式还没有付诸实践,囿于认识的局限,具体的框架还有待于进一步充实” [5]。由此可见,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研究应当有所作为

2.必要性二:语言服务产业的重要环节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可能成为语言服务产业中的各类从业者,如软件编制者、术语专家、项目管理者、译员(口、笔译)、测试人员等。在翻译部门或翻译企业中,术语专家可以被称为“术语表制作者”。随着各种翻译辅助系统的开发和对术语一致性与准确性要求的提高,翻译项目提供者的需求远不止对材料进行翻译。他们对术语的重视度逐渐提高,将其视为头等重要的材料,并要求对术语进行特殊处理。正因为如此,即使翻译的各个部分已普遍开始使用辅助系统和翻译机器,术语专家的工作仍必不可少[3]。术语专家作为语言服务产业上不可或缺的职业角色,应该成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

nlc202309041247

二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开设术语课程的可行性参照

国内术语学专家梁爱林、邓愉联介绍国际上5所欧美大学的术语教育情况[6];李健民还调查了德国15所高校及奥地利和瑞士5所高校开设的术语课程[7]。在此我们来梳理这23所国外大学(两份调查都介绍了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的术语学课程,从“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个角度入手,来论证:参照国外大学的术语课开设经验,具有一定特色的术语课程是符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联系产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注重实用性课程”的教育宗旨,具有开设的可行性。

1.开课层次

在李健民调查的德国15所开设术语课的高校中,有10所术语课程是针对翻译硕士层次,有3所高校术语课程不仅开在翻译硕士层次,而且还用于翻译本科;奥地利排名前三位的大学也都在翻译硕士层次开设术语课程;还有瑞士的两所大学同样如此。根据梁爱林、邓愉联的引介,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在翻译硕士层次也开设了术语理论和实践课程。因此23所高校中设有翻译硕士项目的18所高校,都开设了各具特色的术语课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在欧美大学的翻译硕士项目中,为翻译硕士培训术语能力是一种广泛的做法。

2.术语课程共性

为便于分析、总结规律,我们将18所高校翻译硕士项目开设的术语课内容整理如下:1)德国安哈特专业学院:术语的收集整理方法和术语工作的原理;2)柏林洪堡大学:术语工作的基本概念与方法导论、建立术语库和术语工作实践;3)海德堡大学:开设与翻译相关的术语工作课程,内容包括术语工作的理论、方法和实践;4)西尔德斯海姆大学:术语工作方法导论课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5)科隆应用科学大学:有4个主要课程模块组成,包括术语科学的基础学习,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术语工作的课题实践及术语学论文;6)莱比锡大学:面向翻译的计算机辅助术语学,传授术语学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方法;7)马格德堡专业学院:术语学工作方法导论、普通术语学课程;8)美茵茨大学:术语学和计算机辅助术语学的深化知识;9)慕尼黑语言与口译学院:专业翻译领域的术语工作所必需的基本方法;10)慕尼黑专业学院:术语工作导论;11)慕尼黑外语学院:面向高级口、笔译人员的职业培训;12)萨尔布吕肯大学:包括术语工作方法导论、应用术语管理软件的实践工作;13)维也纳大学:包括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的术语表、学生日后从事翻译职业后的发展等,教师时时刻刻都在关注术语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平衡关系;面向译员的课程还着重探索如何利用好新的技术,如机助翻译系统、联机(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等;14)美国肯特州立大学:为了把更多的内容融合或者压缩到现行的课程设置中,教学大纲规定的主要内容有术语管理基本原则和问题导论、术语数据库管理入门、术语管理实践应用(包括练习)、术语库的准备(大约50个术语条目)、因特网通讯和万维网研究、术语与翻译管理的高级应用(如翻译记忆系统和机器翻译);15)格拉茨大学:面向翻译的术语工作实践教学,工作成果可在最后的考试作为辅助工具使用;16)茵斯布鲁克大学:术语工作方法导论,包括3个部分——针对概念的术语工作方法(理论部分)、术语工作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术语管理系统和翻译相关软件方案;17)日内瓦大学:术语学与术语工作方法导论,以及用于翻译和术语工作的计算机辅助工具课程;18)苏黎世应用科学大学在术语学导论讲座的基础上,辅之以术语工作、术语学相关工具等实践课程,全面传授术语学理论与实践知识。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术语工作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计算机辅助术语管理、术语数据库的创建与有效的使用方法、(在线)使用翻译与术语的工具和术语库管理系统是大多数翻译硕士项目设定的课程。特别是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德国科隆应用科学大学和奥地利茵斯布鲁克大学的教学方案注重术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计算机化的术语工作,具有以上高校术语教学的典型特征。

3.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学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调查的23所大学中,有3所大学的术语学教学活动提及与企业挂钩。其一是奥地利的维也纳大学,该校与联合国驻维也纳的机构等单位合作,开展面向高级翻译的术语教育,将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相结合。其二是奥地利的茵斯布鲁克大学,学生在硕士论文的选题中,总是尽量选取那些必须对概念和名称进行双语术语处理且有具体需求企业的专业领域,作为论文工作的研究对象。经导师同意,论文的研究工作可以作为第三方委托的研究项目来完成[7]。其三,芬兰瓦萨大学与同行或者业界展开课题合作对术语学的教学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例如瓦萨大学的在职术语学培训计划就是与诺基亚(Nokia)电讯公司和ABB公司(电力和自动化技术领域的全球领先公司)联合筹划的产物。此外该校与芬兰一家ABB分公司还有用术语分析的方法为公司开发新的文献著录系统的横向课题[6]。

根据以上对国外大学术语课程的开课层次、课程共性和校企合作三个问题的分析总结,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国外翻译硕士项目中开设的术语课程完全符合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可以成为我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设置的有力参照。

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设计原则的思考

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的内容,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以上18所国外大学翻译硕士项目共同的术语课程内容来设定;另一方面我们应该按照语言服务产业中术语专家的岗位职责描述来安排。正如穆雷所说:“清晰地描述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具体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把握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要求,以进行与人才规格具有内在一致性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选择”[2]。翻译部门或翻译企业的术语专家,其岗位职责一般包括:1)找出所有现存的术语资源;2)找到资源,尤其还要找到能够回答术语问题的信息提供者,这些问题来自企业内部的所有待译文件,有时甚至来自外包的翻译资料;3)创建翻译记忆库并及时更新;4)创建译前词典;5)创建翻译企业或部门的术语资源,并及时更新;6)就术语的选择向译者提供建议,尤其在使用标准、本地化的地道用法和新词的使用方面提出建议;7)简化资料查阅,更新资料并补充企业或部门的术语资料;8)告知译者所有与术语相关的问题:新出版的词典、使用标准、修订后的内容、客户评价、典型问题的解决等[3]。

nlc202309041247

此外,梁爱林曾从术语的属性出发,深刻地论证了中国术语学教育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术语教学要做需求分析”和“术语学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术语能力”[8],由此我们反思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术语教学开展的原则,可以得到如下启发:第一,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培训要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只有获取了比较系统全面的术语学知识与理论,包括术语工作的方法与原则并且有实践的经验与能力,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术语工作者。目前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和西安外国语大学仅在翻译技术类课程中开设术语管理或术语工具课程,无法真正打造学生的术语能力,我国高校的翻译硕士课程体系应当开设独立的、理论和实践平衡的术语课程。第二,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教学要重视机辅教学: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主要为语言服务行业培养人才,考虑到语言服务行业的翻译流程特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机辅术语教学将直接服务于人才的职业能力培养。特别要将教会学生使用术语工具、能用计算机化的术语工具开展术语管理、利用好在线的术语资源和术语产品作为首要的教学任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课程中的机辅内容可与现有的翻译技术课程打通,以共享师资。第三,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的是面向语言服务产业的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这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依靠术语工作者的工作成果(如术语库、词典)或者系统化的术语工作成果。因此针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学生的术语培训,应该在传授基本的术语学理论、方法与原则基础之上,突出实践性和术语使用的标准化,并且应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各试点学校的办学方向,安排个性化的案例教学内容等。

四 结 语

本文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职业性的教育理念出发,基于前人对国际上18所大学在翻译硕士层次开设术语课程的情况引介,提出并论证了术语教学进入我国翻译硕士课程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此外还就术语课程开设原则提出了一孔之见。鉴于许多高校还没有开设术语课,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培养术语课师资就成为当务之急。庆幸的是,与本地化课程相比,我们开设术语课的前期基础要厚得多。此前,许多前辈都曾提出在中国大学开展术语课的构想,而且他们对教材、师资、教学法等实际问题也曾讨论过,而今面对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中的术语课程这样一个更加具体的目标,笔者认为这是术语教学进入大学讲台、术语学在翻译界取得学术地位的一次契机。在此笔者分析讨论了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体系中开设术语学课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希望能够引起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术语学课程,以实现一直以来术语学同人在大学开设术语课的夙愿,同时也能为培育我国高层次、职业化、专门化的翻译人才这一跨学科的事业尽一份力量。

参 考 文 献

[1][EB/OL].[2012-10-19].http://baike.baidu.com/view/2381566.htm.

[2]穆雷.翻译的职业化与职业翻译教育[J].中国翻译,2012(4):14.

[3]达尼尔,葛岱克.职业翻译与翻译职业[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48-49,57,52.

[4]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31-32.

[5]陈琳,章艳.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翻譯述评”的撰写模式研究[J].中国翻译,2011(6):49.

[6]梁爱林,邓愉联.谈国外大学的术语学教学[J].中国科技术语,2007(6):5-8.

[7]李健民.面向翻译的术语教育[J].中国科技术语,2010(4):26-29.

[8]梁爱林.从术语的属性看中国的术语学教育[J].中国科技术语,2010(4):34-35.

翻译硕士专业 篇7

实际上, 国家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除了专业知识与技术的要求外, 对其应具备的英语综合素质与能力也做出了十分具体的规定,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的要求为“熟悉本专业方向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与新动向, 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初步具有用外文进行科技文章写作的能力”。可见, 科技英语翻译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必须具备的。

对此问题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罗选民[1]对中国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唐希[2]对大学英语教学环节中的英汉翻译进行了研究;蔡基刚[3]从《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出发, 分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掌握翻译技能的必要性;王丽琴[4]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教学开展了探讨;赵俣[5]从理工科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出发, 结合理工科英语的特点, 探究有利于提高理工科学生英语翻译水平的教学模式。樊养才[6]通过卷面分析对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统计和分析;戈玲玲[7]通过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学位论文英文摘要作的随机抽查, 对科技论文英译进行了分析;段梦敏[8]等对两所高校236名非英语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毕业论文英文摘要进行剖析,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对策;田丽丽[9]等以《岳阳楼记》的英译为个案,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做了系统的调查和分析。

鉴于我国对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的调查研究与系统分析还有所欠缺, 本文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手段,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 了解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能力的现状, 力求为科技英语翻译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一、翻译测试与问卷调查

本研究针对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保证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同时为了将研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我们选取了20名水利工程专业研究生和20名英语专业研究生为调查对象。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个部分:①问卷说明;②翻译原文;③调查问卷。问卷说明主要包括本研究的目的、翻译条件及注意事项。翻译原文选取时, 考虑到摘要在自然科学的立项研究成果、实验研究报告、调查结果报告等原创性论著中地位十分重要 (往往是科研论文评稿、审稿第一筛时决定去取的关键要素之一) , 而且摘要均为中英文对照, 英文摘要的质量很多时候还是决定科研论文被SCI和EI等著名检索机构收录的关键所在。因此, 问卷选取水利工程专业权威期刊《水利学报》2005年第1期刊载的《沙纹床面上波流共同作用的数值模拟》[10]的中文摘要为翻译原文。《水利学报》是水利行业创刊最早、国内外最具影响的学术期刊, 在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中排名第一, 被美国《工程索引》 (EI) 收录。《沙纹床面上波流共同作用的数值模拟》一文作者蒋昌波为教授、博导, 拥有留美经历, 具备扎实的外文翻译与撰写能力。因此, 翻译原文的选取是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典型性的。

对40份问卷调查进行初步分析, 全部为有效问卷。将翻译结果和对问卷上问题的回答内容分别进行整理, 通过量化处理、统计分析以及译语文本分析, 得到反映水利专业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翻译能力的宏观数据, 分析硕士研究生进行科技翻译时对专业术语、长句以及文体特征等等问题的把握情况, 探求造成学生科技翻译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

二、结果分析

表1和表2分别给出翻译调查的统计结果。其中参考译文选取《水利学报》对应的摘要英文原文。从表1和表2的统计结果中, 可以整体上掌握水利专业和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技翻译情况。

1. 文体一致性分析

科技论文的特点是清晰、准确、精练和严密。因此, 科技文体要求行文简洁、表达客观、内容确切、信息量大、强调存在的事实等。为了使译文得体, 同时评定译作的水平, 我们对译文的文体一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水利专业和英语专业的译语对原文文体特征的体现均不够到位。学生普遍认为所谓翻译就是符合语法规范地翻译出所有的字词句, 完全没有首先要对整段文字的文体进行分析和把握这一概念, 这是出现文体一致性差的原因。

2. 译文字数分析

水利专业和英语专业的译文的平均字数分别是81.4和95.8 words, 均符合《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 (GB7713-1987) 中英文摘要不宜超过250实词和《EI》对英文摘要的写作要求一般不超过150 words的规定。

水利专业字数的最小值为38, 意味着其中一名硕士生仅用了38 words翻译一段字数为143个汉字的原文。虽然不能据此一口咬定译文质量差, 但是该文出现了对原文内容的大量漏译。

3. 翻译用时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 水利专业和英语专业在借用工具、无外界因素干扰等同等翻译条件和环境情况下平均用时分别为23.6和43.3分钟。根据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教学要求, 汉译英一般难度的材料速度每小时为250个左右汉字, 那么翻译143个字的文章允许的时间即为34.3分钟。结果表明, 水利专业翻译平均用时远短于此时间, 最大用时为35分钟, 也基本符合此要求。但是英语专业翻译用时偏长, 从问卷看其原因为对水利专业知识不熟悉所导致。

4. 准确率分析

本研究采用翻译的差错率计算方法对译语文本逐篇核查, 以翻译错误的纠查为重点, 包括漏译、错译、表达不流畅、逻辑性或知识性错误、出现不规范译名或前后译名不统一等。结果表明, 水利专业翻译的平均差错率为19.6%, 英语专业翻译的平均差错率为10.4%, 换算为准确率即分别为80.4%和89.6%。因此, 英文准确率均不高, 英语专业略好于水利专业。

5. 困难度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 不论是水利专业还是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都对翻译材料表示出不同程度的困难感。其中回答“困难”和“很困难”的居多。感觉困难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和词汇的理解;二是英语表达词汇的选择;三是翻译出来感觉不地道。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问题几乎全部在第一项, 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则三者兼而有之, 且表示第一项是主要原因的不在少数。

6. 术语翻译分析

索伯列夫[11]指出, 在翻译技术性文章和应用文时, 术语的翻译是基础和关键。在科技英语翻译中, 专业术语名词的数量虽然相对较少, 但其决定了科技英语具有很高的正式程度和很强的信息功能。一般而言, 水利专业研究生对专业术语含义的理解和掌握应该是很清楚的, 而英语专业学生即使不理解, 也可以借助各类工具来准确翻译。译文的术语总计13个, 其中一般术语为6个, 专业术语为7个。统计结果表明, 水利专业和英语专业对术语的正确翻译均未过半, 这严重影响了原文传达信息的科学性与严肃性。

7. 长句处理分析

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 这是汉英句法结构的主要差异。即汉语句子可以呈线形的用逗号断句一直说下去, 但是英语句子却是呈树形主干固定枝节繁多。而人的认知及其加工是以单位取量的。句子越长, 如果不能正确地切分单位, 就越不能正确理解句子的逻辑与含义。加之要进行两种语言的转换, 要运用词类转换、简单句变复合句等等方法把线形变成树形。因此对句子进行翻译, 尤其是长句的翻译更为困难。

表4给出翻译结果中长句的统计结果, 可见水利专业研究生的句子调整力度极小, 英语专业对句子有一定的调整。

8. 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程度分析

英语学习是指一般英语的学习, 主要是硕士公共英语课程学习及课外接触到的英语的学习。表2给出了英语学习的统计结果, 英语专业的平日英语学习主要分布在“一般”和“较多”, 水利专业英语学习分布在“一般”和“很少”。

专业英语学习指针对专业知识的英语学习, 如:专业英语课程学习、阅读撰写英文资料和文章、参加国际会议等。统计结果表明水利专业和英语专业都集中在“很少”的区域。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 水利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困难的主要原因有:外文阅读少, 翻译实践少;英语基础不够好, 英语学习积极性不高。其中, 少数学生提到没有掌握翻译技巧, 还有少数学生认为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客观原因, 学习了十几年说不出一句流利的英语。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困难的主要原因大多数都是专业背景知识缺乏, 读不懂原文, 给翻译的准确性带来了困难。

三、译文例析

我们选择几个点具体看一下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翻译情况。

1. 句子的翻译

原文:海滨地区广泛存在涡动沙纹, 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波浪衰减和泥沙运动。

译文1:Vortex ripples widely exist in coasta area and greatly control the attenuation of wave and movement of sediment. (原文作者译, 即参考译文)

译文2:There is widespread vortex ripple inbeachfront, which largely determines the waveattenuation and sediment movement. (学生译)

译文3:Each front exist abroad eddying-ripple, which deeply decide the attenuation of wave and the movement of mud and sand. (学生译)

分析:“涡动沙纹”是该句的信息中心, 将其置首采用主动态能统领前后两个部分, 行文简洁, 信息中心突出。译文2翻译基本正确, 但存在句掩盖了科技英语中“物”的主语姿态, 弱化了科技文体风格。译文3按照句面顺序逐词翻译, 逻辑混乱, 错误百出。

2. 术语的翻译

原文:泥沙运动。

译文:the movement of mud and sand (学生译)

分析:“泥沙运动”正确的译法应为“sediment movement”, 将“泥沙”译为“mud and sand”显然是按照字面死译。

3. 摘要的撰写

学生在被告知此篇为论文的摘要时就应该在翻译策略上兼顾摘要的英文撰写问题。事实上, 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书写有明确的规范可遵循, 如美国《工程索引》对来源期刊英文摘要撰写的要求。

原文:本文建立了……;文中还进一步对……进行了讨论。

译文:In this paper, we propose……;moreover, we also discussed…… (学生译)

分析:英文摘要撰写用第三人称, 不用“本文……”, “作者……”作主语。这两句均可将宾语的内容当主语采用被动语态, 既解决了人称问题, 又突出了信息中心。

原文:本文建立了……模型。

译文:……model was set up. (学生译)

分析:可用动词的情况尽量避免用动词的名词形式, 故可译为“……was modeled……”。

四、成因探讨

从问卷内容及分析的情况来探究原因, 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 专业背景知识不了解

科技翻译指文学、社会科学翻译以外的专业翻译, 是结合某具体学科专业与语言学、翻译学等各种知识的综合性工作。专业知识是从事科技翻译的基础, 专业知识不了解会直接影响翻译的顺利进行。科技文献翻译的错误, 主要是在原文的句型结构和词语理解上产生错误和未能正确利用专业知识而造成的[12]。轻者大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 重者甚至看不清语句内部的逻辑关系, 导致译语逻辑混乱, 文章的信息点表述不清, 甚至发生错误。本研究调查表明, 专业背景知识不了解是造成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2. 翻译方法、技巧欠缺

从此次调查的总体情况看, 在习读了英语课程的情况下, 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还是具备一定的翻译能力的。但是, 科技文章中经常使用若干特定的句型。例如被动态结构句型、分词短语结构句型等。翻译摘要也有要求规范, 如:目的用一般现在时, 采用方法和所得结果用过去时, 结论用现在时;用第三人称, 不用“本文……”, “作者……”作主语, 等。这些需要学生自己细心分析, 灵活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 并非“硬译”“死译”就算完成了翻译任务, 就算忠实原文。

3. 消极心理因素

从问卷中的部分数据, 尤其是关于造成目前翻译水平的原因的回答中, 笔者发现不少消极心理的表述, 故此推测学生在完成此次科技翻译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消极心理因素的引导。主要有:自我满足、畏难、依赖等。

具体说来, 自我满足指的是满足于目前的学习和科研状况, 专业英语学习没有紧迫感, 很少进行外文的阅读与翻译, 不得已接触外文资料的时候往往借助网络工具马虎了事, 不求甚解。畏难指的是认为自己英语基础薄弱或者专业英语知识不扎实, 不敢甚至抵触运用英语从事学习、科研活动。被调查的对象中就有两位同学因为觉得自己英语水平, 尤其是口语水平太差而一直不敢投稿国外学术会议。依赖指的是对电子字典、翻译软件等工具依赖, 但凡涉及翻译和外文阅读, 就直接使用这些工具获取翻译结果并不再进行任何加工。

4. 英语习得水平不够高

英语习得的水平程度是翻译的基础, 基本的词汇表达和语法都很模糊的话, 就更不要提专业翻译的正确性与科学性了。在翻译过程中, 学生常常是根据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英文行文习惯来对汉语的原文进行简单的英语“堆砌”, 大都侧重专业知识的“总体翻译”, 随意性比较强, 对译语的语言层次、语篇结构、语法结构、词义选择以及译语的逻辑关系、可读性、表现力等等问题往往关注不够。此次翻译调查是可以借助工具的, 也就是说词汇方面的正确性是能得到基本保证的, 但是更多的问题就出现在句子和篇章层面, 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译文与原文文体不一致, 不够简洁, 欠通顺, 在原文的基础上随意增加或删减等, 个别译文甚至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这些都影响了最终的准确率。

五、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生科技汉英翻译能力不能令人满意

本文选取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调查研究对象, 通过一段摘要的汉英翻译测试并结合问卷调查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第一, 水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都在较短时间内交出了译文, 具备一定的科技翻译能力。

第二, 无论是在译语的文体、准确率等宏观方面和术语翻译和长句处理等微观方面, 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译文质量与参考译文以及英语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译文质量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尤其是语法基础和翻译方法、技巧上明显落后。

第三, 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拥有水利专业知识背景和专业英语知识背景两项优势。但从分析的情况看, 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并没有因此在篇章的逻辑性、专业知识的表达等方面胜过英语专业研究生并接近参考译文。

因此, 水利专业硕士研究生科技翻译能力不能令人满意, 不能满足我国对水利工程事业的人才需求。

2. 硕士专业英语课程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很多高校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远不能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提高研究生英语应用能力, 增强学术交流能力已渐成为各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热点”。根据本文的研究结果, 建议加强如下工作:

第一, 明确研究生英语教学目标。《研究生英语教学大纲》指出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以适应本专业科研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能够以英语为工具进行学习和研究。”还做出说明“尽管是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的英语学习, 但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已属于较高级的学习, 学生们在本科阶段及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掌握英语基本的语法知识, 现阶段的学习以培养和提高应用能力为主。”因此, 要将硕士研究生的英语学习与专业学习、科研活动切实结合起来, 通过外文撰写与翻译实践等手段切实提高学生的科技翻译能力。

第二, 加大科技英语教学和科技翻译教学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比重。在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教学安排中加入科技英语和科技翻译内容, 讲授科技英语的特点、科技文章的写作风格、科技文章的用词特点和特有的构词方式;科技翻译方法、科技翻译技巧等等。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中国翻译, 2002, 23 (4) :56-58.

[2]唐希.试析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英汉翻译[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23:112-114.

[3]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 2003, 24 (1) :63-66.

[4]王丽琴.非英语专业研究生科技英语翻译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36:234.

[5]赵俣.关于培养理工科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09, 12:271.

[6]樊养才.非英语专业硕士生英语写作卷面分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 9 (2) :84-86.

[7]戈玲玲.科技论文摘要英译的语用失误——对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项调查[J].中国科技翻译, 2002, 15 (2) :44-46.

[8]段梦敏, 薛荣芳, 韩慧琴.非英语专业学生论文的英文摘要剖析[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3 (4) :92-94.

[9]田丽丽, 张从益.从〈岳阳楼记〉个案英译看中国大学生英语翻译能力[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5 (5) :141-145.

[10]蒋昌波, 白玉川, 赵子丹等.沙纹床面上波流共同作用的数值模拟.水利学报[J], 2005, 36 (1) :62-68.

[11]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4.

翻译硕士专业 篇8

2010—2011年, 我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攻读在职翻译专业硕士学位, 参加了两个暑假一个寒假约60天的集中学习面授课程, 亲身经历了不脱产学习的整个过程。每天课程都是满满的且没有周末, 整个集中授课过程被戏称为“魔鬼式”训练。不得不感慨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对在职硕士设置课程的严格与严谨, 至少我认为这打破了社会上传言“读在职硕士就是给钱发文凭”的偏见。以下两方面可以窥见其原因。

培养方案上来看, 在职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与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研究生培养方式相似, 都采取学分制与学位论文 (或翻译项目报告) 并重的原则, 撰写学位论文 (或报告) 时间不少于一学期。而且各门翻译专业课程均要求我们进行大量的翻译实践, 两年学习时间内累计翻译实践至少应达到10万字。在职翻译硕士的学籍也纳入了研究生信息管理系统 (MIS) , 让我们感觉至少在形式上学校对待全日制学生与在职学生是一视同仁的。

从师资力量上来看, 专业课教师都是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有知名度的专家教授。在职翻译硕士课程也让大家有机会亲耳聆听这些大师授课。我毕业于西南大学, 在本科时都很少有机会这么近距离地接触这些教授。所以觉得单是听这些教授们讲课, 攻读这个硕士学位也值得的。

二、高级口译课程训练技巧及总结

我感到自己除了在学习中确有收获之外, 还能站在更高的角度审视自身的不足之处。下面对高级口译课程的收获作一下总结, 以供大家交流借鉴之用。

一开始, 我以为专业方向是英汉笔译, 就单单是学习翻译理论和笔译实践就行了, 没想到学校还设置了口译课程, 当时就对此充满疑惑。谈到口译, 好像除了还记得大学时口译老师 (西南大学, 申劲松) 上课的情形外, 就没有什么其他的感觉了。直到学了研究生阶段的这门课程之后才有了新的认识。口译和笔译是密不可分的, 笔译不好的译员肯定做不好口译,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口译是笔译的高级阶段。讲授口译课程的晏奎教授有过许多口译实践经验, 所以他的课堂有血有肉, 更有说服力。让大家从深度上掌握提高口译实践的语言基本功和心理状态。

高级口译课程主要训练以交替传译为主, 辅助介绍同声传译。交替传译指讲话人说完一句话、一段话、甚至一整篇话后, 由译员在现场立即传译给听话人的口译方式, 也称即席翻译或连续翻译, 常见于正式会见、政治会谈、外交或商务谈判、记者招待会等正规场合。要求译员拥有良好的记忆、逻辑极强的概括、准确无误的表达、简单有效的笔记、灵敏快捷的反应等。训练的步骤为记忆能力、心理状态、口译笔记、数字口译、专题口译等。实际上我们主要接受最重要的一环的训练———记忆能力, 再贯穿自信心理因素的训练。

根据心理学原理, 人类记忆是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一般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车文博, 1986:83) 。虽然只接受了三天的口译训练, 但实践证明短时记忆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强迫性的训练而获得。每天大家都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 训练材料从中文到中文、英文到英文, 再从中文到英文、英文到中文, 从短短几句话逐渐增加到一段话, 难度也由浅入深, 从一般介绍文字到专业性的政府报告。由于在现场口译中, 译员要把讲话人所讲的内容准确详尽地用目的语表达出来, 而受时间和精力分配的制约, 译员笔记的内容只能是一些关键词, 至于怎样把整个讲话连贯地串起来, 则完全要靠译员的脑记而不是笔记。一名合格的译员, 必须要有出众的记忆力。值得注意的是, 记忆训练必须在笔记练习之前进行。我们往往习惯于过分依赖笔记而放弃心记的毛病, 从而造成口译笔记过细过详, 无法对“听入”进行有效的逻辑整理, 从而影响目的语地道、完整的表达, 使听众听到的是残缺不全而不是完整的信息, 从而导致口译质量的低劣和工作的失败。

接受的第二项训练是表达技巧, 这和心理因素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要成为一名优秀口译员, 在母语和外语两方面都必须具备较高素养。但除了语言的因素以外, 说话者的表情、身体姿态等可以伴随着语言表达出绝对不亚于语言的复杂的信息 (Fast, 1988:39) 。因此, 掌握适当演说。因此, 掌握适当演说技巧能使自己的口译更具有感染力, 从而增强口译效果。要努力做到吐字清晰准确、音量恰当、语调抑扬顿挫、声音悦耳和谐、节奏均匀流畅, 形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转换。在日常的练习中, 老师严格要求大家练习用正常语调、最大音量清楚地说话, 要学会放松脸部肌肉并微笑, 保持自然, 并与观众进行目光的接触与交流, 从而表现自信, 提升观众对你的可信度。在说话时应注意讲话的节奏, 不能忽快忽慢。因为节奏适宜、音色优美的译员往往一开始就会给听众以好感。表达时力求准确达意、措辞恰当、内容完整、传神传情, 使交流双方达到真正沟通的目的。

接下来就是笔记训练。要全面完整地用目的语将对方的意思口译出来, 光靠短时记忆是不行的。大多数时候, 现场笔记对口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提到记笔记不要节约纸张, 字数少, 行数多, 每行的间距稍大一些, 便于眼睛的迅速捕捉, 一目数行。少字多意, 寥寥几个字便可以提示一个完整的意思。从理论上说, 用译语记录能够帮助译员摆脱源语的语言束缚, 使笔记成为表达的雏形, 为表达提供便利。但由于口译是瞬间的语言转换活动, 因此老师鼓励我们不必拘泥于理论, 可使用自己娴熟的语言, 捕捉住最先反映在脑子里的文字并快速记下。在训练过程中, 我的感觉是, 中文作为母语, 容易识记辨认, 使用起来比较简便。然而, 中文笔画偏多, 有些词语没有英语的缩略语写起来方便, 如“美元”不如$简便, “联合国”则没有UN简单。因此, 笔记的语言一般是英汉双语并用。在训练中, 要求口译笔记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第一, 那些能帮助大脑准确而少遗漏地将需要翻译的谈话内容记住的关键词和词语;第二, 听过以后容易遗忘的数字、年份及专有名词;第三, 表述内容的前因后果, 提示承上启下逻辑关系的关联词;第四, 双方交流中使用的精彩词、句和短语。这些都能有效帮助译员回忆讲话的内容。

在笔记中, 数字又最为重要。在口译中, 最困难的事情是遇到大量的数字。具体表现为汉英记数的习惯不同, 使用的基数单位不同, 表达方式也不同。如汉语中“万”以上数字分成十万、百万、千万、亿等四位一组的进位组合单位, 而英语却分成三位一组的进位组合单位。具体到最常见的汉英数字口译, 说到几千几百还好办, 一过万就容易出毛病。我们在训练中基本上是“闻数色变”, 数字口译已成为会议口译的“瓶颈”, 因此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转换训练。我摸索出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字速换法, 使数字记得又准又全, 换算又易又快。具体方法如下:

1) 摸清汉英数字表达的规律, 汉语有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而英语只有个、十、百、千、百万、十亿等单位。汉语中的“万”和“亿”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法, “万”只能译作ten thousand;“十万”译作one

hundred thousand;“亿”译作hundred million。

2) 熟练掌握汉、英基本数字的读法。

3) 了解汉语数字表达方法是从右至左每四个分成一组, 如1890, 3567, 0250;英语数字表达方法则是从右至左每三个分成一节, 如189, 035, 670, 250。

4) 听到数字, 汉译英时, 忽略“万”和“亿”等单位, 把各位数字迅速准确地记下, 再按英语数字进位规律从右至左每三个分成一节, 如189, 035, 670, 250;这样, 在翻译时只需照着逗号所提示的英语数字表达习惯读出, 即one

hundred and eighty-nine billion, thirty-five million, six hundred and seventy thousand, two hundred and fifty。而英译汉时, 则不管billion, million, thousand等单位, 把各位数字迅

速准确地记下, 按汉语数字进位规律从右至左每四个分成一节, 如1890, 3567, 0250;再按着逗号所分的三组用汉语数字表达习惯读出, 即1890亿, 3567万, 零250。

再就是专题训练, 讲授完交替传译的基本技巧, 对各个技巧进行一定量的训练以后, 晏奎教授给我们观看了各种题材的模拟会议口译视频, 内容源于各种主题会议, 覆盖面广、实战性强, 如教育体制、全球变暖、经济发展等。模拟口译形式多样, 有记者采访、新闻发布、致词、演讲等。使我们的语言能力在短时间内得到突破性的提高。

虽然集中上课时间很短, 但是兼有“学生”和“教师”双重身份的在职学生具有特殊性, 对知识的渴求更多, 更能理解和珍惜老师的严格要求。因为一些客观原因, 在职学生往往不如全日制学生学得扎实, 但想提升自我的心情是一样的。当然技巧可以短时间突破, 但是训练需要持之以恒。教授们只是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接下来还要靠学员自己努力。

参考文献

[1]车文博.心理学原理[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2]Fast Julius.Body Language[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8.

翻译硕士专业 篇9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 对外交流与合作开始萌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其对外交流更是突飞猛进。作为外交流的桥梁, 高素质的翻译人员, 特别是职业译员, 显得日益紧缺。为顺应该趋势, 中国发达地区的某些高校于2007年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 (MTI) , 专门培养职业译员。广西2004年开始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以来, 其与东盟各国的经贸、人文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增多, 急需职业译员。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广西, 其主要高校, 包括广西民族大学在2011年也开设了MTI。但是少数民族地区情况特殊:生源不理想, 外语水平不够高, 师资力量薄弱等。这些情况决定了此地区的MTI教学不能照搬国外ESIT模式或者国内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本人担任广西民族大学MTI部分口译教学已经一年, 对此问题有一些个人的体会, 将在本文中对少数民族地区MTI口译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二、ESIT口译教学模式简介

1957年法国巴黎新索邦大学高等翻译学校 (巴黎高翻, 即ESIT) 宣告成立。 (P·chhacker, 2004:28) 该事件标志着人们开始以高等院校为依托, 通过实施专业口译教学来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译员。在对职业口译教学的探索过程中, 以ESIT的巴黎释意学派自上世纪60年代起制定了一系列的口译办学原则, 涉及办学层次、入学及毕业考试、师资来源、学生就业等各个方面, 具体包括:

(1) 会议口译专业为研究生课程, 招收获得本科学位的语言或非语言专业学生;

(2) 学生入学前必须参加严格的选拔考试;

(3) 为保证教学质量, 对学生进行中期淘汰和毕业考试;

(3) 教师必须为口译从业人员, 研究型学者或语言教师无资格从事口译教学;

(4) 口译教学不是外语教学, 口译课应只教口译技能不教语言, 学生入学前必须已熟练掌握有关外语;

(5) 为了保证译语质量, 同声传译只用母语作为译入语, 学生只接受外语到母语方向的同传训练。 (Se-leskovitch&Lederer1984/1992:172;1995:113-114)

其中第四条规定:口译课堂应只教授口译技术, 不教语言。他们认为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不能教授翻译。欧洲特别是欧盟成员国, 多以英语为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 英语普及率很高, 同时掌握两门或以上的外语人才也层出不穷, 因此ESIT可以直接招收到这类的学员, 他们一入学即可学习口译技巧, 进入职业口译训练, 无需再学习语言或提高语言水平。ESIT在过去几十年的口译教学中取得了巨大成功, 培养了大量高素质的职业译员。中国在2007年开设了MTI专业以后, 有的高翻学院也按照ESIT的模式培养译员, 比如上海外国语大学的高级翻译学院专门设有两年制研究生会议口译证书课程。这类课程按照ESIT模式中的1~5条办学要求培养同声传译员, 其特点是:入学考试竞争激烈、中期和毕业考试淘汰率高、教师为AIIC会员、与AIIC和国内外高水平口译用人单位联系紧密、毕业考试通过者获颁由全体考官签名的会议口译证书。其毕业生很多就业于口译教学单位、政府外事部门、国际组织、外国驻华机构、工商企业 (少数则成为自由职业者) 。这证明ESIT模式在中国一些高校的确行得通, 而且也很成功。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高校, 却要另当别论。

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MTI口译教学———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欠发达, 英语教育质量也有待提高。其与东盟国家对外交流增多, 但是缺乏高素质的职业译员, 广西2011年开始在一些主要高校, 包括广西民族大学, 设立了翻译硕士专业 (MTI) 培养高素质的职业译员。少数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相对落后于其他发达地区, 其生源普遍不太理想, 英语水平不是很高。广西民族大学开设了英语的MTI专业。在MTI入学考试中, 进行了严格的选拔, 但是结果还是差强人意。按照ESIT的入学条件, 入学前学生就必须熟练掌握两门或以上的外语, 外语必须已经成为学生的工作语言。但是在本地区和本校, 还远远达不到该条件。学习了四年制的本科英语专业课程后, 学生有了比较好的英语基础, 但是一到了口译训练, 却时常犯一些简单的语言错误。在过去一年的MTI口译教学当里, 我发现在英汉口译训练当中, 很多学生英语词汇量不足, 百科知识缺乏;有些学生英语听力欠缺, 甚至没能听懂和理解原话, 导致错译、漏译等现象。例如“Anti-dumping duties”这个词, 就有两个学生把duty翻译成“责任”;有些学生没听懂“tariff”一词, 翻译时干脆就直接跳过, 不翻译了。在汉英口译训练时, 因为汉语是母语, 不会出现听不懂的问题或理解错误的问题, 但学生们在将信息转换成英语时, 常常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例如英语词汇量不够, 即使知道原语的意思, 仍然无法用英语表达或表达不准确;动词时态、语态不正确;词汇搭配错误等等, 而且他们的英语口语表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语音语调不标准, 有一些学生甚至把一个单词“wide”说成另一个单词“wild”, 而破坏整句话意思。学生的英语水平尚未达到工作语言的标准, 即便他们熟练地掌握了交传笔记技术、同传切分技术和注意力合理分配技术, 在口译课上仍不时地犯各种语言错误, 而导致漏译、误译或增译。总之, 在英汉口译时, 学生最大的问题是能否完全听懂原话;而做汉英口译时, 其最大问题是如何用英语表达。归根结底, 听懂、理解原语与英语表达, 都与译员的英语水平密切相关。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英语水平普遍不是很高, 决定了我们不能盲目照搬ESIT的模式, 不能只传授口译技能训练, 而不在口译课堂上进行一定的语言教学。“培养口译能力必须先从培养良好的双语能力做起”。 (P·chhacker, 2004:167) 在我的MTI口译课堂当中, 是职业口译技能训练和语言教学的结合。没有坚实的外语基础, 就不可能有高素质的译员。既然学生入学时, 英语水平不高, 影响了口译训练的效果, 那么即使在MTI的职业口译课堂中, 教师应该主要进行口译技能训练, 讲授口译技巧、原则、策略、培养现场口译能力等, 根据不同的题材选取合适的口译材料, 把口译技能学习与语言能力提高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把口译材料的标准译文进行汉英对比分析, 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理解与表达能力。教师在评价学生口译的同时, 也要进行一定的语言教学, 分析他们的语言错误, 比如语法、词汇的错误, 有时甚至要纠正单词发音等。这样在口译训练当中, 学生才能不断地提高语言水平, 才能做到高素质的口译。

四、结语

中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与日俱增, 市场急需大量的高素质职业译员。少数民族地区各大高校的翻译系列院校开设翻译硕士专业 (MTI) 也已经是大势所趋。要培养好的职业译员, 要因材施教, 因人施教, 不能照搬国外非常成功的ESIT模式, 必须根据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实际情况进行口译教学, 即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 语言教学为辅, 两者有机结合。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中国各地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开设了翻译硕士专业 (MTI) , 以培养合格的职业译员来满足市场的需要。广西与东盟合作日益紧密, 急需大量职业翻译人员, 广西主要高校也开设了MTI。但由于民族地区情况特殊, MTI专业教学不能照搬国外ESIT模式或者国内发达地区的教学模式。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 初探适合中国少数民族地区MTI的口译教学模式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 (MTI) ,少数民族地区,口译教学,ESIT模式

参考文献

[1]Seleskovi tch, Danica.Interpret ing for InternationalConferences:Problem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M].Stephanie Dailey&Eric.NormanMcMillan (trans) .Washington:Pen andBooth, 1978.

[2]P.chhacker, Franz.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M].Lon-don&New York:Routledge, 2004.

[3]Seleskovitch, Danica&Marianne Lederer.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eaching Interpretation[M] (.Trans.Jacolyn Harmer) .The Registry of Interpreters for the Deaf:1995.

[4]鲍川运.世界各地高校的口笔译专业与翻译研究机构 (上) [J].中国翻译, 2002, (4) .

[5]刘和平.口译技巧[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6]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8.

翻译硕士专业 篇10

英语教育教学改革是当前国内教育改革的热点, 从高考英语模式转变, 分值降低, 到退出统一高考等举措, 都与英语教育教学息息相关, 对英语教学的研究, 国内已有不少探索, 国内翻译硕士2007年首次招生, 到2015年已经招生的206家, 其间, 学界对课程设置培养模式的探索, 也有不少研究成果。

云南师范大学, 前身为西南联大, 2011年开始招收翻译硕士, 按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 开设常规MTI课程。抗战时期, 由三校 (清华, 北大, 南开) 合并的西南联大外文系培养了众多翻译家, 如王佐良, 穆旦, 许渊冲等, 数不胜数;战时开办的译员培训班, 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军事口译人员。目前国内对西南联大的研究大多为:战时纪实, 办学理念, 治校制度, 校园民主, 通才教育,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 人文素养等方面。国内对西南联大的研究成果丰硕, 但多从属于历史学与教育学研究范畴, 从内容方面看, 大多从宏观角度调研历史资料, 肯定西南联大在战时发挥的积极作用, 且研究主题往往围绕“通识教育理念”。从研究成果看, 多为对高等教育治校理念及爱国主义教育的总结, 对具体学科培养模式和内容的反思较少。

提升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国家战略, 据2012年度《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年度报告》显示, 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目前处于严重“入超”状态, 中国文化产品输出仅占引进比的30%, 其中电影、电视剧、图书、文艺演出等文化产品“逆差”明显, 这从一个方面凸显了高水平翻译人才培养的不足, 本文旨在为翻译硕士培养单位提出对策, 为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提供研究数据和建议, 从而更好的实现培养高水平应用翻译型人才的目标。

二、翻译硕士专业背景及其发展现状:

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 促进中外交流, 培养高层次、应用型高级翻译专门人才, 教育部决定在我国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英文名称为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英文缩写为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是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学位获得者应具有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熟练的翻译技能和宽广的知识面, 能够胜任不同专业领域所需的高级翻译工作。教学内容突出口笔译技能训练, 重点培养学生的翻译实际操作能力, 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教学的互动性;加强教学实践, 学生在读期间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翻译实务。

2007年, 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首批15所高校开始招收翻译硕士, 8年间, 招生单位不断扩大, 在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 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亟待提高的关键, 不少学校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改革和研究工作, 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虽然成绩显著, 但距离实际需求仍有较大距离, 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还不够。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强, 而MTI校本课程大多以文学翻译与典籍外译为主, 这样一来, 似乎有悖于培养应用型高水平翻译人才的初衷, 而商务文件, 法律文献, 旅游接洽等才是市场最需要, 最紧缺的翻译项目。从2010年起, MTI已经逐步推进全面取消在职硕士, 全部改为统一的全日制, 学制以两年为主, 部分学校为三年, 学校大多采用翻译硕士专业学位 (MTI) 系列教材, 并结合学校情况开发校本课程, 旨在完善学习者的翻译学科知识结构, 有效提高学习者口、笔译实践能力。

翻译硕士作为新生事物, 专业的发展和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 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照搬和借鉴。由于专业硕士培养工作起步较晚, 加之研究生培养传统上就是重学术, 对专业型硕士该如何届定, 各培养单位尚未有清晰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 导致两类研究生同质化明显。其次, 实践型师资严重匮乏, 《翻译硕士培养方案》中对MTI的师资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必修课必须配备两名及其以上具备丰富口笔译经验的老师, 任课教师中具有实际翻译经验的比例不得低于70%, 笔译老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翻译任务, 口译教师要承担过20场以上的同传任务。而由于扩招势头过快过猛, 具备大量笔译实战经验的教师匮乏也成为了各培养单位共同的难题。

而从就业方面看, 据MTI考研论坛 (http://bbs.kaoyan.com/) 数据, 各高校翻译硕士毕业生毕业后, 专业从事翻译的比率较低, 原因大致为笔译劳务市场混乱, 价格过低, 压力过大, 而高端口笔译活动对译者素养要求较高, 故公立学校和各种培训机构仍然是MTI学生就业的第一选择。

三、西南联大外文系课程设置及军事译员培训

抗战时期, 西南联大的治校理念为培养通识型人才。其课程设置就明晰的传达了学校的通识教育理念。在外文系必修课中, 开设了英国散文及作文, 授课教师为叶公超、燕卜孙 (Empson) 、莫泮芹、徐锡良、陈福田等。欧洲文学名著选读由吴宓、叶公超、闻家驷、温德 (Winter) 、杨业治、陈铨、冯承植、李赋宁等讲授。欧洲文学史由吴宓讲授, 英诗选读由燕卜孙、谢文通、温德、莫泮芹等授课, 西洋小说由罗皑岚、陈福田、白英、王佐良等讲授。西洋戏剧由柳无忌、赵诏熊等讲授, 语音学由潘家洵、袁家骅讲授。莎士比亚由燕卜孙、温德、陈嘉讲授。翻译由吴宓、袁家骅、卞之琳等讲授。

而西南联大的选修课就丰富得多, 总的分为国别文学史, 断代文学史, 类型文学史作品选, 作家作品研究, 文学理论, 语言理论等六大类。具体的为:1.英国文学史:柳无忌、李赋宁。法国文学史:吴达元、李赋宁2.欧洲古代文学:吴宓, 文艺复兴时代文学:钱钟书。伊丽莎白时期文学:白英, 18世纪英国文学:叶公超、谢文通。19世纪英国文学:叶公超、莫泮芹。现代英国文学:柳无忌。英国诗史:白英。法国诗史:林文铮。现代英诗:燕卜孙、谢文通、白英、温德。维多利亚诗:温德。维多利亚散文:刘世沐。弥尔敦诗集:陈福田。浮士德研究:冯承植。尼采:洪谦、冯承植。文学理论:钱学熙。文学批评:叶公超、陈铨。古英语:袁家骅。英语史:袁家骅。英文文法修辞:黄炯华、薛诚之 (摘自人人网) 。

从以上课程名录中, 我们可以看出, 西南联大的外文专业课设置十分具体, 欧洲文学名著都有具体的教授分开讲授, 如钱钟书所授的《荷马史诗》, 吴宓所授的《对话集》, 陈福田所授的《十日谈》等, 反观当今国内大部分高校, 文学教材大多采用吴伟仁教授主编的《英美文学简史及其选读》, 除此就无更多的文学选修课提供给学生, 除了专业人文素养外, 西南联大的选修课并无院系得限制, 学生也可选修其它系, 其它专业的课程, 中文, 哲学, 历史等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课程。

联大这样的排课方式与当时主持联大校务的梅贻琦校长的教育理念有莫大的关系, 1941年, 梅贻琦发表《大学一解》, 清晰阐述了其通才教育理念。在校期间, 强化通识教育;低年级开设多门各学科必修基础课程, 涉猎文, 理, 史, 哲等各个领域, 且占据重要学分;从原著入手, 选修课多于必修课。学生整体英语基础扎实, 为译员培养提供了有利条件;翻译名家亲自授课, 并将自己所学整理归纳, 易于学生掌握。

天津理工大学的吴自选 (2013) 就认为, 联大外文系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帮助学生建构起了文理相通, 中西交融的认知结构与思维方式, 为外文系的学生成为优秀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学者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 抗日战争持续, 同年8月, 中国空军美国志愿航空大队成立, 也就是俗称的飞虎队, 由于飞虎队的建立, 需要配备相应得翻译人员。由此, 军事委员会成立了“昆明译训班级。”, 由社会学系得吴泽霖教授讲《人类学》, 气象系赵九章教授讲授《气象学》, 历史系皮名举教授讲授《美国史地》, 外文系温德教授讲授《英文词汇学》, 袁家骅教授讲授《英译中》, 莫泮芹教授讲授《中译英》, 美国志愿军第一大队秘书林文奎讲授《航空知识》, 通译长舒伯炎讲《航空翻译常识》。

值此国难当头之际, 联大师生积极投身译员培训中。据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考证, “每天七堂课都聚精会神, 早操过后就传来练习英语的声音, 午睡时仍有人在查字典, 背单词。” (闻黎明, 2010:10) 抗战胜利后, 美国总统于1945年颁布指令, 授予功绩突出人员铜质自由勋章, 在52名获奖的翻译官中, 就有西南联大学生10人。译训班学员大多来自西南联大外文系, 且多为大三大四的学生, 如前文所述, 在必修及选修课中, 按通识人才的培养模式, 学员们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素养, 能极快地适应翻译任务。

四、对翻译硕士培养启示

从课程建设方面来看, 当今的翻译硕士培养单位重点不突出, 在教指委的培养方案中,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均列为笔译方向必修课, 而在社会翻译需求中, 非文学翻译的量要远远超出文学翻译, 且多数培养单位照搬指导性培养课程设置, 没有考虑生源情况和培养单位情况。西南联大抗战时期对译员的培训就给了我们较好的启示, 学生在大一大二初进校时, 通过大量的通识教育课, 培养积淀了深厚的人文素养, 为日后顺利完成军事翻译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 目前大多培养单位及其缺乏具备丰富翻译经验的老师, 而掌握现代翻译管理软件如Trados之类的, 更是及其匮乏, 而吉林大学余振远在硕士论文中也指出, 产学研结合是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翻译公司和培养单位强强联手, 发展双师型人才是今后翻译硕士培养的有效途径。而从实习实践环节看, 由于翻译公司的趋利性, 面对从业经验不足的应届硕士, 翻译公司不愿提供重要的实习项目, 特别是口译活动, 而高层次高级别口译活动也面临合同责任等风险, 实习似乎进入双困局面, 而西南联大抗战时期, 译训班开班不到两个月, 学生就投入到翻译活动中去, 在实践中学, 在翻译实践中提升, 积极圆满地完成了翻译任务, 这也充分说明, 实践训练是翻译人才快速成长的必由之路。

从全国范围来说, 翻译硕士的培养都还处于探索阶段, 相信经过课程设置的不断优化, 双师型教师的不断成长, 以及实践方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 各培养单位一定能培养出更优秀的, 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再论西南联大外文系文化精神[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5 (1) :48.

[2]吴自选.通识教育与翻译人才培养的关联[J].上海翻译, 2004 (3) :51.

[3]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 2003 (3) :8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日语翻译专业简历 下一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真题(翻译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