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量(精选十篇)
文化变量 篇1
目前, 受传统教学理论模式的影响, 英语文化教学知识只是纯粹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主要体现在对英、美国家的传统习俗等进行笼统的概括, 这样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深刻的模板, 导致在以后遇到这类文化知识的时候都会形成思维定式, 甚至出现按部就班、盲目照抄的现象。这是个最严重的问题。要知道, 英语教学最讲究的就是灵活多变, 而非盲目的循序渐进。其次, 在高校中进行英语文化教学, 本来就是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 实现中国与英美国家的文化交流为基础进行的。但是如今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好像正在逐渐遗失这一点。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 这也是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失误之处。此外,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还应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口语表达。对于口语表达, 不少高校大学生都会产生鄙夷的态度, 觉得口语与自己形同陌路。但是, 随着英语在世界的普及, 学生应该逐渐在口语表达上多学习, 提高口语水平。英语主要讲究的是听说读写译, 说得多了自然会对其他要素有所领悟。
2.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 1) 帮助学生准确使用英语。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 它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语言的表达产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的制约。也就是说, 学习英语与了解英美文化蕴含或体现了一致的深层因素, 只有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 才能对日常英语表达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名言、典故等有用的信息进行准确熟练的应用。
( 2) 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英语虽然是第二语言, 但毕竟不是母语, 所有人在初次接触英语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障碍出现。这时, 如果在课堂上利用英语文化进行教学, 就会起到一个衔接和贯穿的作用。英语不仅是在单词发音上与中文有区别, 而且在语法、句式上都有区分。学习英语文化就可以对这些区别有所了解, 进而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
3.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变量分析与总结
( 1) 内在因素。从自身的状况上分析,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并没有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学本身没有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 2) 外在因素。它包括很多方面, 第一, 环境变量, 包含自然环境和构建环境两种。前者指的是目的语言国家本身所具有的学习语言与文化的环境。而后者一般指的是以教室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 高校英语学习环境就属于此类。但是, 据调查分析, 教室环境对于文化学习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非真实性, 所以, 环境变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第二, 教师变量。教师对外语文化的不同理解都与具体的文化教学行为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由于英语教师对文化学习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 他们习惯性地沿用前辈老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 没有自己的创新。所以, 要进行改善, 首先应该从教师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革新, 给其灌输丰富的文化知识, 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选择时下流行方面的知识作为切入点, 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三, 教学变量。这个变量可以从教学方式的不同来说, 与前面的教师变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教学场所就会有不同的教师, 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自然也会不同, 不同的教学方式传送的教学知识也就有不同, 这也是一个变量。
在如今的教学发展来看, 英语教学已经逐渐深入到高校学生的学习中, 所以, 英语文化教学也就日渐被需要。在分析出变量的同时也要学会改进, 同时进行深入的英语文化指导, 才能够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
摘要: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 中国高校的英语教学情况已经日渐趋向一个很好的状态, 但是仍然有很多因素影响着英语文化教学在高校中的应用。另外, 据调查研究发现, 虽然高校的大多数教师从主观上认识到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但实际上对如何有效地把文化教学融入课堂教学缺乏充分的理解。这些因素都可以成为变量。若想把英语文化更好地应用在高校教学中, 就要从这些变量入手。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变量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冰冰.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4, (3) .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 篇2
关键词: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变量研究
1.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目前,受传统教学理论模式的影响,英语文化教学知识只是纯粹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过程。主要体现在对英、美国家的传统习俗等进行笼统的概括,这样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个深刻的模板,导致在以后遇到这类文化知识的时候都会形成思维定式,甚至出现按部就班、盲目照抄的现象。这是个最严重的问题。要知道,英语教学最讲究的就是灵活多变,而非盲目的循序渐进。其次,在高校中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本来就是以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实现中国与英美国家的文化交流为基础进行的。但是如今的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好像正在逐渐遗失这一点。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学习英语的真正意义,这也是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失误之处。此外,高校英语文化教学还应该存在的必不可少的一点就是口语表达。对于口语表达,不少高校大学生都会产生鄙夷的态度,觉得口语与自己形同陌路。但是,随着英语在世界的普及,学生应该逐渐在口语表达上多学习,提高口语水平。英语主要讲究的是听说读写译,说得多了自然会对其他要素有所领悟。
2.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
(1)帮助学生准确使用英语。英语是我们的第二语言,它在全世界的普及程度已经非常高。语言的表达产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语言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文化的制约。也就是说,学习英语与了解英美文化蕴含或体现了一致的深层因素,只有充分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对日常英语表达中涉及的历史事件、名言、典故等有用的信息进行准确熟练的应用。
(2)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英语虽然是第二语言,但毕竟不是母语,所有人在初次接触英语的时候都会有或多或少的障碍出现。这时,如果在课堂上利用英语文化进行教学,就会起到一个衔接和贯穿的作用。英语不仅是在单词发音上与中文有区别,而且在语法、句式上都有区分。学习英语文化就可以对这些区别有所了解,进而减少学生学习英语的障碍。
3.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变量分析与总结
(1)内在因素。从自身的状况上分析,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并没有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本身没有意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2)外在因素。它包括很多方面,第一,环境变量,包含自然环境和构建环境两种。前者指的是目的语言国家本身所具有的学习语言与文化的环境。而后者一般指的是以教室作为语言学习的主要环境,高校英语学习环境就属于此类。但是,据调查分析,教室环境对于文化学习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非真实性,所以,环境变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第二,教师变量。教师对外语文化的不同理解都与具体的文化教学行为的选择有直接的关系。由于英语教师对文化学习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他们习惯性地沿用前辈老师的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没有自己的创新。所以,要进行改善,首先应该从教师的知识体系框架进行革新,给其灌输丰富的文化知识,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可以选择时下流行方面的知识作为切入点,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第三,教学变量。这个变量可以从教学方式的不同来说,与前面的教师变量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同的教学场所就会有不同的教师,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方式自然也会不同,不同的教学方式传送的教学知识也就有不同,这也是一个变量。
在如今的教学发展来看,英语教学已经逐渐深入到高校学生的学习中,所以,英语文化教学也就日渐被需要。在分析出变量的同时也要学会改进,同时进行深入的英语文化指导,才能够在高校的英语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冰冰.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04,(3).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及其变量研究 篇3
一、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在目前的状态小,多数是教师通过对于课本知识的整理和归纳,对学生进行讲解,同时对于必要的部分令学生进行背诵和记忆,在反复进行的过程中,使得英语的学习逐渐沦为机械化,打消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得英语教育的效果得不到提升;同时在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目前的教学往往将最重要的问题进行忽视,即忽视了学生对于文化的理解和领悟,使得高校英语文化教学逐渐趋于形式化,教学也更加注重对于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并非实质教学结果的提升。
二、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在进行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教学使得学生多掌握一门语言,因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除过汉语为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使用人数第二多的语言,通过英语的学习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利于学生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英语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将语言作为基础,可以较好的理解语言背后所能够传递的文化,对于学生的个人提升具有一定的家住和意义。
三、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变量分析
1. 学生变量因素。高校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多数学生对于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够,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并没有给自身带来显而易见的提升,同时花费了学习英语的时间,因此多数学生不愿意进行英语的学习,认为不如花费时间学习专业知识,对于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提升,这就使得英语教学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变量的影响;而学生在进行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是教学和学习的主体,对于该点进行突破则对于高校英语文化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教师变量因素。
教师在进行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是第二大主体因素,目前多数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均相对缺乏,因为教师的专业知识积累多是在走向岗位之前进行完成的,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很少再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和完善,帮助自身的专业知识得以提升。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很难通过自身的知识,做到与时俱进,而多数学生也觉得因为教师的讲课不够新颖,使得自身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我们在不断调查和研究的过程中,曾问卷过大量的高校学生,针对于不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而言,大多数人认为老师的讲课是自身对于英语是否能够产生兴趣的关键所在,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或者不认可老师的知识等,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英语课程的观念。因此优化教师因素,对于高校英语文化教学效果的提升也相对重要。
3. 教材变量因素。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教材是承载知识的重要载体,部分高校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多数会在较长时间内沿用同一版本,因为教材的改革和创新,往往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完成,多数高校为了减少该方面的投入,很少进行教材的改革。而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教材所体现的内容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会减少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将教材的权威性也会从一定程度上进行削弱,对于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效果提升极为不利。
4. 环境变量因素。
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也十分重要,学生长时间处于某一种环境中,对于该种环境承载的文化将能够进行良好的汲取,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使用语言多数均为汉语,学生很难真正融入到英语的环境中去,领略高校英语文化,因此对于环境对于高校英语文化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存在一定的制约性。
四、基于高校英语文化教学变量分析的建议
1. 通过不同方法提升学生对于高校英语文化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效果得以提升的关键所在,而传统的英语教学多为老师通过自身对于教材的理解向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丧失自身的兴趣,从而对于学习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我们则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自主理解和阅读发现问题,然后向老师进行提问,将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积极性,使得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效果得以提升。
2. 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或聘用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性和知识的高度从一定程度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教师定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断充实自身,以便于更好的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同时我们可以聘用具有一定专业素养的外教老师对于学生进行英语课程的教学,另外在教师聘用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考核的方式完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对于专业知识和各项能力均较高的教师进行录用,以期提高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效果。
3. 针对英语教材进行改革。
英语教材的改革我们已经进行分析,需要花费较大的经历和时间去完成,对于多数高校而言较难实行和完成,因此我们可以另辟蹊径;例如在进行教材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使用英文国家的部分教材,对于其中值得汲取的地方进行学习,然后再我们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进行融入,以期提高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效果。或者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针对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英文资料进行借鉴,使得英语教学的教材内容更加丰富,弥补英语教材变量限制的因素。
4. 完善学习氛围,改善英语学习环境。
在目前高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对于英语的重视性实质上仍然不够,这就使得英语的教学水平很难随之进行提升,我们可以通过在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举办读书月等等活动,使得学习的氛围逐渐浓厚,为学生学习英语文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增强其学习氛围,提高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效果。
五、小结
高校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文化教学及其结果往往受到了较多因素的制约和限制,包括学生个人方面的因素和学校环境的因素,以及教师的影响等等,多种变量协同作用,对于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结果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针对于不同的变量因素分别进行分析,同时针对目前高校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合理化建议,试图提高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水平和效果。而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个领域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针对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师能够将个人的专业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同时提高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在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环境下,较好的掌握英语,通过自身所能理解的语言不断领略新的文化,对于学生个人水平的提升和各方面能力的完善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期待通过不同的研究和结论,综合各种变量进行针对性干预,提高高校英语文化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肖娥.浅析高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教学及其交际培养策略[J].时代教育,2016,(4):165.
[2]贾曼丽.融入式跨文化教学模式在高职商务英语中的应用研究[J].集宁师范学院学报,2013,35(03):79-85.
[3]孙淑女,许力生.大学英语教学中计算机主导的跨文化能力培养研究[J].外语界,2014,(4):89-95.
变量入手 比较结果 篇4
目前,生物高考试题也较常使用标志性生物实验作为试题背景模型考查相关重要知识点,而且越来越多地要求大家自行组织科学的生物语言主观作答。对于结果比较类的实验题型,准确寻找到题干内的变量信息,将是破解出题意图、并正确答题的重要手段。
一般而言,实验结果常见呈现形式有坐标曲线、直方图形、表格形式、文字描述等方式。通过对上述实验结果的阅读理解,我们应该快速提取出其中的自变量(又名实验变量,既实验中由实验者所操纵的因素或条件)和因变量(又名反应变量,既实验中由于自变量而引起的变化和结果)。确认变量之后,比较不同因变量的对应自变量,找出变化规律,结合所学知识点,归纳导致不同结果出现的根本性差异,即可准确理解试题,进而开始作答。
下面用两个典型例题,带领大家熟悉此类试题的解题过程。
例1 植物激素突变体是研究植物激素合成、代谢途径以及生理功能的重要实验材料。某课题组为了研究生长素和赤霉素对遗传性矮生豌豆的作用效应,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和赤霉素,以及清水分别喷施到5个不同突变体(生长速率分别为lg1.2、lg1.4、lg1.6、lg1.8、lg2.0/毫米/7天)的矮生豌豆幼苗上,<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1-高三\image11.png>实验结果如图。根据实验结果,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解析 本例题中,实验结果的呈现形式为坐标曲线图。其中,③是喷施清水正常生长的对照组,并以对照组豌豆幼苗的生长高度作为参照,标记为100%。②与①分别对应喷施生长素和赤霉素的豌豆幼苗组。
根据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变量是指在实验中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或条件,而实验的目的就在于捕获、解释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前因后果。据题分析,可以得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是不同生长速率的突变体;二是喷施试剂的种类(赤霉素、生长素和清水)。对应的因变量,则是矮生豌豆生长速率(对激素的敏感性大小)。
结合课本所学有关生长素的知识,我们发现其对生长的促进作用主要是促进细胞的生长,特别是细胞的伸长。植物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在茎的尖端,但弯曲的部位是在尖端的下面一段,这是因为尖端的下面一段细胞正在生长伸长,是对生长素最敏感的时期,所以生长素对其生长的影响最大。而生长速率越慢的豌豆幼苗,其尖端所占植株长度比例越大,接受生长素刺激后,生长效果越明显。
因此,由曲线图得出自变量到因变量的因果关系可推出以下结论:
结论1:生长速率越慢的突变体,对赤霉素越敏感(生长速率越大);
结论2:矮生豌豆对赤霉素比对生长素更敏感。
例2 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1-高三\image2.jpeg>
图1 图2
(1)在实验I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 。
(2)实验Ⅱ、III、IV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 。
解析 本例实验结果的呈现形式为直方图形图,实验I中自变量为“是否用细胞分裂素处理A叶”,实验I中因变量为“B叶的相对面积”,根据直方图形中实验标号I中实验组和对照组高度的比较,找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用细胞分裂素处理后的叶的相对面积减小。
实验Ⅱ、III、IV中自变量:A叶的数目;
实验Ⅱ、III、IV中因变量:B叶的相对面积。
根据直方图形中实验标号Ⅱ、III、IV中实验组高度的比较,找出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得出:A叶的数目越少,B叶的相对面积越小。
答案 (1)生长受抑制 (2)A叶数量越少,B叶生长越慢。
通过前述内容及上面两道例题,我们可以总结出一套解答结果比较类实验题的一般解题规律:
步骤1 寻找变量
(1)寻找自变量
曲线图:横坐标、不同曲线对应的条件;
直方图:不同实验对象、不同处理方式;
表格:一般左侧第一竖行或上方第一横列内容就是自变量;
文字叙述:实验题中,此种方式较少使用,但若遇到需仔细阅读相关文字叙述,归纳出实验的变化条件,既为自变量。
(2)寻找因变量
往往是坐標系的纵坐标、直方图的面积大小、表格中的各项内容,但最终大多表现为实验的结果。
步骤2 比较结果,得出结论
(1)单一自变量:直接分析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找出一般规律。
文化变量 篇5
国外关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美国学者Pizama率先对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进行了研究,认为游客满意度是游客对目的地的期望和在目的地的体验相互比较的结果,该研究为游客满意度相关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5]。随后国外关于游客满意度的研究主要围绕游客满意度的内涵及其相关理论、模型测评、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6,7,8]。21 世纪伊始,游客满意度逐渐受到国内旅游研究领域的关注,除了对游客满意度概念模型的研究和分析之外[9,10,11],学者纷纷借助结构方程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SERVQUAL模型、IPA分析法、网络文本分析等对游客满意度进行测量[12,13,14,15,16]。
对游客感知价值的研究脱胎于顾客感知价值的研究,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学者开始将感知价值相关理论应用于旅游研究领域。对感知价值关注最早的是对饭店服务的感知价值研究,随后的研究也是围绕对某一旅游企业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感知,研究对象涉及饭店、旅行社度假村等[17]。此后,学者逐渐开始关注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及游后行为倾向间的关系影响研究,这些研究验证了感知价值对满意度有显著的影响[18,19,20]。
关于旅游体验的研究由来已久,研究主要围绕旅游体验的定义[21,22]、旅游体验的动机[23,24]、类型[25,26]、旅游体验质量的影响因素[27,28]、旅游体验质量的衡量[29,30]等方面。关于旅游体验对游客满意度影响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之后,许多学者通过相关实证研究,验证了旅游体验会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31,32,33]。文化是文物遗址类旅游资源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对这类旅游资源游客满意度的探讨需考虑游客对文化的感知价值和基于文化的旅游体验方面的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选取盛唐文化和帝陵文化的代表———乾陵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建构结构方程模型、测度乾陵游客满意度,并根据结果提出提升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1 理论研究与假设模型
1. 1 感知质量、满意度与游后行为倾向
感知质量是指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中对质量的实际感受和认知[34],游后行为倾向主要涉及游客忠诚度。游客忠诚度主要是指游客对旅游地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取向[35]。Bigne等的研究表明,游客的感知质量越高,满意度越高,行为倾向越强[36]; Hui等的研究发现,感知质量是影响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前提变量[37]; 卞显红在无锡市两个旅游目的地的实践性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式对感知质量、满意度和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感知质量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及游后行为倾向[38]。同时,大量文献研究表明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34,39]。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游客的感知质量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 H2———游客的感知质量正向影响游客忠诚度;H3———游客满意度正向影响游客忠诚度。
1. 2 感知价值、游客满意度与游后行为倾向
感知价值是指顾客在购买和消费产品或者服务的过程中对其获得的实际收益的总体评价[40]。Gallarza等通过对大学生的旅游行为分析,发现感知质量同满意度和忠诚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41]; Lee等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测量了感知价值与游客满意度、推荐度之间的关系,其中感知价值包括功能价值、总体价值、情感价值等三个部分,研究发现感知价值显著影响游客满意度进而影响游客推荐度[42]。Parasuraman等的研究发现,感知价值不但影响游客的选择行为,而且影响满意度和重购行为[43]。我国学者汪侠、梅虎亦验证了感知价值同满意度和忠诚度之间的关系[34]。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4———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 H5———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正向影响游客忠诚度。
1. 3 旅游体验、满意度与游后行为倾向
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在一个特定旅游地花费时间进行游览参观的参与过程,是旅游者对包括旅游景物感知、个人情感感知、地方印象、所消费的产品等在内的众多复杂因素的综合感知[44]。Mano、Oliver的研究表明,各游客旅游体验与游客旅游满意度之间有着正向相关的联系[45]; Moscardo等在其研究中指出提高游客的体验度可提高游客的重游行为和重游意向[46]; 罗盛峰、黄燕玲等分析了情感因素对游客体验和游客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游客对产品的体验评价较产品属性评价更加显著地影响消费后情感、感知价值及游客满意度[47]。基于上述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6———游客的文化体验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H7———游客的文化体验正向影响游客忠诚度。
1. 4 感知质量、感知价值与旅游体验
Chen等研究指出,体验质量同游客感知价值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48]; 汪侠、梅虎通过建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 TDTS) 概念模型探讨感知价值与游客体验间的关系,研究显示游客体验正向影响游客感知价值[11]; 罗盛峰、黄燕玲等研究指出,游客体验会显著影响游客感知价值[47],并没有相关文献验证感知质量与感知价值、感知质量与旅游体验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在此做进一步验证。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8———游客的感知质量正向影响游客的感知价值; H9———游客的感知质量正向影响游客的文化体验; H10———游客的文化体验正向影响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
2 研究设计
2. 1 研究区概况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县城以北5km处的梁山主峰上,是唐高宗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也是陕西境内唐代18 座帝王陵墓中目前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考古界称为“中国帝陵之冠”,是古代“因山为陵”的典范[49,50]。作为唐代重要的皇帝陵寝和中国古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乾陵文化景观内涵十分丰富,对其开展研究具有较好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2. 2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主要由调查问卷获得。调查问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用于测量游客基于陵墓文化属性的感知质量、文化体验、文化感知价值以及游客满意度与游客忠诚度。在参考相关研究者量表设计的基础上,运用李克特量表设计了21 个测量题项作为观测变量。其中,7 个题项测量基于文化属性的游客感知质量,5 个题项测量文化感知价值,5 个题项测量文化体验,另外4个题项分别测量游客满意度和忠诚度。第二部分主要测量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职业、旅游方式、旅游目的、信息获取途径以及到访频率等在内的调查对象的社会人口统计学特征。
问卷调查的对象为已游览过乾陵的旅游者,在预调研的基础上对问卷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2015 年3—4 月,调研小组成员分两次到乾陵景区展开调查。向外来游客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剔除无效样本,最终有效问卷为377 份,问卷有效率为94.2% 。
2. 3 研究方法
在理论研究和假设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引入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关系进行检验,构建的解释模型见下图1。在数据处理上,本文使用SPSS17. 0 软件完成数据的各项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数据信度效度检验,运用AMOS17. 0 软件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度测评和路径系数分析。
3 分析结果
3. 1 样本概况
在被调查的样本中,男女比例分别为47. 9% 和52. 1% ; 样本的年龄构成集中在25 岁以下( 37. 2% ) 和25—34 岁( 25. 5% ) ; 样本受教育程度方面主要集中在大学本科( 42. 6% )和大专( 26. 6% ) ,总体上受教育程度较高; 样本收入构成方面,1000 元以下群体最多( 27. 7% ) ,其次为3001—5000 元( 25. 5% ) ,8000 元及以上相对较少( 8. 5% ) ; 样本的职业构成方面,以学生群体居多( 28. 7% ) ,其次是企管人员( 14. 9% ) 和个体职业者( 14. 9% ) ,农民和工人群体所占比例较小( 共占1.1% ) 。整体来看,研究样本结构合理,适合用于分析研究。
3. 2 信度与效度
运用SPSS17. 0 软件对数据质量进行分析,首先是运用内部一致性系数( Cronbach's α 值) 检测数据的可靠性,本研究中对乾陵游客满意度研究21 个题项的Cronbach's α 值为0. 936,大于0. 7,说明数据可信度较高。在数据效度方面,KMO值为0.89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P值为0. 000,均达到标准,说明该量表所收集的数据具有较高结构效度,可做进一步分析。
3. 3 整体测量模型检验
为了测量模型的整体拟合度,在AMOS17. 0 软件中运用最大似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原始模型拟合度整体偏低。根据修正指数对模型进行修正,剔除了感知质量下的两个观测变量,修正后的模型拟合优度显著提高,整体拟合度通过检验( 表1) 。
3. 4 结构方程模型和假设检验
本研究的整体模型路径见图2,模型中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见表2,修正后模型的路径系数与假设检验结果见表3、表4。其中,临界比CR值大于1. 96,P值小于0. 05,表明测量模型通过检验。
本文对假设检验结果做进一步阐释: ①以往的研究均证实了感知质量、感知价值对满意度、满意度对忠诚度、文化体验对忠诚度、文化体验对感知价值的正向相关关系。本文认为,对文物陵墓类旅游资源而言,上述结论仍然成立。②第二个假设和第五个假设的CR值小于1. 96,P值大于0. 05,说明假设并没有得到统计意义上的支持,即游客的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对乾陵的游客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不符。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乾陵忠诚度总体均值偏低,重游意愿均值3. 66 分,推荐意愿均值3. 32 分。在重游意愿方面,36. 5% 的游客选择了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在推荐意愿方面也有31. 0% 的游客选择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在游览次数方面,85. 2% 的游客是第一次来乾陵。相反,在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方面均值较高,分别为2. 48 和2. 11。由此可见,对乾陵的游客忠诚度而论,游客的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并不是主要影响因素。③第六个假设游客的文化体验对游客的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CR值为0. 086,P值为0. 931,结果明显未通过检验。进一步分析数据发现,在文化体验方面均值偏低( 3. 37) ,尤其是对风水文化、盛唐文化、祭祀文化体验均值较低。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发现,乾陵的游览路线设计并不合理,按照标准的祭祀程序,浏览路线应是从鹊台→下宫→东西乳阙→华表→司马神道→无字碑→门阙→六十一藩臣像→石狮→献殿遗址→坟丘,而景区实际的游览路线是从司马神道直接进入核心浏览区,因此游客对祭祀文化整体体验不深。另一方面,在同游客的访谈中,很多游客谈到在景区没有专业的讲解员,他们缺乏对陵墓建筑文化和祭祀历史的了解和认知,所以对盛唐文化和风水文化的体验不深,因此游客的文化体验对乾陵游客的满意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④第八个和第九个假设的CR值和P值均通过检验,假设成立,说明感知质量对文化感知价值和文化体验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各项基础设施、景区的服务质量对游客的感知价值和游客的体验均会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影响游客的总体满意度。
注: ***表示P < 0. 001。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4. 1 研究结论和讨论
游客满意是游客研究和管理实践的重要课题之一,同时也是开发各类旅游资源、优化旅游景区景观的基本出发点[1,51]。基于文化感知价值和文化体验视角,本文通过建立结果方程模型测度乾陵游客满意度。研究发现: ①游客的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均对乾陵的游客满意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以感知质量的影响最大( 0. 677) 。游客的文化体验对游客满意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其原因主要是游客对乾陵的整体文化体验值偏低。②游客的文化体验对游客的忠诚度产生显著影响( 0. 496) ,游客满意度对游客忠诚度产生显著影响( 0. 853) ,游客的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对忠诚度的影响不显著。③游客的感知质量对游客的文化体验和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均产生显著影响( 路径系数: 0. 611、0. 036) ,游客的文化感知价值对文化体验产生显著影响( 0. 398) 。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体验和文化价值感知是建立在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验的基础上,因此对旅游目的地或旅游景区而言,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得出的关于乾陵游客满意度的研究结论,可为乾陵的进一步开发和资源优势整合提供理论上的建设意见。此外,在完善游客满意度理论研究领域方面本文有所建树,提出的文化感知价值和文化体验对游客满意度、游客忠诚度、感知质量方面的影响可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但本文的研究仅局限于对游客的实地调查研究,缺乏网络信息数据和当地居民的满意度研究,后续研究将集中对游客群体与当地居民满意度的对比分析,不同游客细分市场( 如团队和散客) 的游客满意度差异分析,满意度的网络文本分析和实地调研数据差异分析,以及不同陵墓间( 如乾陵和茂陵、和黄帝陵等) 游客满意度差异及其背后的原因分析等方面。
4. 2 政策建议
在实地调研和数据结论分析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乾陵游客满意度提升方面,景区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优化景区游览路线,将景区原来的门票检票入口设置在鹊台下面,引导游客沿着鹊台→下宫→东西乳阙→华表→司马神道→无字碑→门阙→六十一藩臣像→石狮→献殿遗址→坟丘的游览路线进行观光游览,使游客深刻体验神圣庄严的祭祀文化。同时,对停车场和餐饮休闲区进行规范化建设,扩展为核心浏览区之外的外围浏览区。重新构建游客购物廊道,丰富创新旅游纪念品和地方土特产,延长游客在景区逗留时间,丰富游客景区游览体验。②提升景区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对游客而言,宏观的自然人文环境自然让人赏心悦目,而细致周到的服务才会更加深入人心。所以对景区管理者而言,除了要完善包括停车场、餐饮娱乐体系、公共厕所、投诉救援、应急管理等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需要在服务上做好功夫。尤其对乾陵这样文化价值内涵丰富的景区而言,游客对乾陵所体现的风水文化、盛唐文化、祭祀文化、建筑文化等缺乏了解和认知,景区需要配备大量讲解人员或运用数字导游技术建立全新导游体系,对各种文化及其代表的含义做深入的讲解,从而加深游客的印象,进一步提升游客的满意度。③丰富产品内涵,提高游客的参与性和体验性。文化尤其是历史文化难以通过简单的文物展示就可被普通游客在短时间内领悟和理解,作为盛唐文化和帝陵文化代表的乾陵更是如此[52]。所以,一方面景区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来展示乾陵风水墓穴选取、乾陵修建盛况、地宫探密等场景; 另一方面,景区应开发系列体验性与参与性较强的旅游文化项目,设计相关旅游纪念产品来增加游客的游览兴趣和停留时间。
摘要:基于文化体验和文化感知价值的视角,以陕西乾陵为例,在以往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建构假设模型,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假设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游客的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产生正向影响,文化体验对游客满意度不产生显著影响;游客文化体验显著影响游客忠诚度,游客感知质量和文化感知价值对游客忠诚度影响不显著;游客的感知质量显著影响游客文化感知价值和文化体验,游客文化感知价值显著影响游客的文化体验。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提升乾陵游客满意度的措施与政策建议。
文化变量 篇6
1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1. 1 文化价值观和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相关关系假设
通过文献梳理可知, 很多文献都支持企业内部个体的文化价值观会对其企业内部行为产生影响, 并最终对企业整体有效性产生作用。Shapira和Griffith ( 1990 ) [1]在对管理者和工程师的相关文化价值观和其所在企业的业绩做比较时发现, 两者间存在很高的相关性。方阳春 ( 2005) [2]将企业成员的总体文化价值观维度分为个体、群体取向与水平、垂直取向, 由此带来4 种文化价值观的取值区间, 在调查分析4 种价值取向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后发现: 文化价值观与企业绩效的相关关系在个体、群体价值取向维度上表现的最为显著。童丽、孙海法 ( 2011) [3]研究发现, 企业的内部管理绩效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变革导向, 内部整合型的文化价值观维度的影响作用最大, 而企业的外部市场绩效受到企业管理者的变革导向和外部适应性的文化价值观的作用程度较深。
所以, 得出以下假设:
H1: 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有正向作用。
1. 2 文化价值观对企业氛围的影响作用假设
企业氛围中的人际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测量维度, 张洁、席文彪 ( 2011) [4]在观察研究中得出, 幼师的个人文化价值观与其在班级群体中的人际关系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李金英、白丽君 ( 2000) [5]得出, 企业成员的个人文化价值观对企业的管理风格、科层性和人际关系氛围等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所以, 得出以下假设:
H2: 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氛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1. 3企业氛围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影响作用假设
Tagiuri ( 1960 ) [6]发现企业氛围具有长久稳定并可以在实验条件下以数据形式测得的特性, 也承认了企业氛围对于企业内部员工某些生产效率或满意度的影响。Eisenhardt and Bour geois ( 1988) [7]在企业外部环境较为不稳定 ( turbulent: high - velocity) 的情况下, 具有较高集权化企业氛围倾向的企业往往在绩效方面表现不佳。李刚, 陈利军 ( 2010) [8]发现, 企业成员的创新行为通常也受到一种企业内部和外部交互作用的影响, 称为企业氛围。同时还验证了企业较为强硬的管理风格和明显的等级科层性关系与员工的创造性行为成负向相关。卢盛忠、邹静[9]调查研究发现, 员工有时候会在管理者较为注意与企业成员保持亲密关系的氛围条件下, 对于持续性较强负荷劳动的报酬的敏感度下降。王重鸣、张玉波[10]发现, 如果企业内部的氛围良好, 尤其是人际关系和谐, 通常企业成员会对企业与个人的有效性持较为乐观的态度。因此, 本文认为企业内部氛围可以作为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预测指标。
所以, 做出如下假设:
H3: 企业氛围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1. 4 企业氛围对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中介作用假设
在论述了三大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后, 我们发现在文化价值观和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之间, 企业氛围受到了来自企业内部文化价值观的影响, 同时也施加了对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影响, 所以我们大胆假设, 企业氛围在文化价值观和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具体假设如下:
H4: 企业氛围在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2 研究方法
2. 1 调查程序和样本结构
本文调查的对象是南京地区各类大中型科技型企业的员工, 研究样本的调查采用书面问卷发放方式进行, 共发放问卷200 份, 回收164 份, 其中无效问卷8 份, 有效问卷156 份, 本次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如表1 所示。
2. 2 测量工具
本研究为保证测量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都采用较为成熟的国外成熟量表, 通过反复比较和核对, 并结合实际生活语言, 参照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表达理解方式对量表进行了修改和完善, 使其更加符合本国企业中的日常生活工作情境。
2. 2. 1 文化价值观测量量表
关于文化价值观这一变量, 本文选取在学术界影响力最为广泛、最具权威的霍夫斯泰尔德Hofstede文化价值观量表, 其于80 年代在很多国家地区经过大量实践调研, 成功开发出了该量表, 并通过了信度效度的检验。该量表曾多次修订, 并最终形成了在很多国家普遍适用的成表。
2. 2. 2 企业氛围的测量量表
本文采用的原始量表由Litwen和Stringer首次研发, 但后来在台湾地区的调查研究过程中被当地学者许士军教授修订。该量表经过实际操作检验已经具备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系数。但是考虑到该量表原始出处来自大陆以外, 所以在参阅国内相关文献论述后, 本文采用国内学者在考虑文化习惯和语法方式的不同差异后, 重新对原始量表进行本土化修订的版本。国内学者陈维政 ( 2005) [11]进行实证检验后指出, 国内企业氛围中只有管理风格、企业科层性、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有较为显著作用, 2010年, 学者何漂在对陈维政的量表带入实践中检验后删除了信度效度较低的题项, 最终得到较为完善的量表。
2. 2. 3 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测量量表
本文为突出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与单纯企业绩效的不同, 增加了同行业间不同企业的横向自我比较选项, 在查阅到国内学者王重鸣和洪自强的研究成果后, 本文在其开发的科技型企业有效性量表基础上增加了少量要求被测企业成员与同行业其他企业进行主观比较的题项, 即所谓“相对指标”体系。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测量采用1 ~ 5 分的李克特5 点量表的形式, 由7 个项目组成, 即产品/服务的种类 ( 从大幅度减少到大幅度增加) ; 财政收入 ( 从亏损到非常盈利) ; 竞争能力 ( 从很弱到很强) ; 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的情况 ( 从很差到很强) ; 想调离单位的人 ( 从很多到很少) ; 周围的大多数人对企业业绩的评价 ( 从很差到很好) ; 预计本企业今后的业务发展 ( 从大幅度缩减到扩大很快) 。
2. 3 统计分析方法
本文采用SPSS16. 0 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信度检验和相关性分析; 检验本文提出的假设, 验证企业氛围在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间的中介作用。
3 研究结果
3. 1 信效度分析
信度检验通过SPSS16. 0 软件进行, 文化价值观、企业氛围和科技型企业有效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 Cron - bach α) 分别为0. 831、0. 847、0. 800, 全部都在0. 8 以上, 表示问卷的信度比较好, 测量较为稳定。
效度检验采用探索性维度分析法, 首先对企业氛围量表进行维度重构, 通过SPSS分析, 该量表的KMO值为0. 794, Bartlett球体检验结果的相伴概率为0. 00, 小于显著水平0. 05, 表示该量表适合做维度分析, 接着对文化价值观量表进行检验得到, 文化价值观的KMO = 0. 791, 大于0. 7, 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著 ( sig. = 0 . 000 ) , 文化价值观累计方差解释量为63. 565% , 各题项的因子载荷均大于0. 5。综合结果说明文化价值观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最后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量表检验, 得到该量表的KMO指数为0. 830. sig值为0. 00, 十分显著, 可以说此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效度。
3. 2 变量相关性分析
本文在具体研究三个变量间相互影响作用的前期, 先对文化价值观、企业氛围、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之间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从而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主要测量Pearson系数, 分析结果见表2。
注:**表示在0. 01 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 05水平 ( 双侧) 上显著相关。
3. 3 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 各变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为了确定各变量之间具体的相关结构, 本研究将进行回归分析来明确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具体关系形式。
3. 3. 1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回归分析
本文将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 分析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 回归系数为0. 438, 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 069, T检验的概率P值为0. 000, 小于0. 05。因此, 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即“假设H1: 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成立。
3. 3. 2 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氛围的回归分析
本文将文化价值观对企业氛围进行了一元回归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 回归系数为0. 205, 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 060, T检验的概率P值为0. 001, 小于0. 05。因此, 从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氛围显著正相关。即“假设H2: 文化价值观对企业氛围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成立。
3. 3. 3 企业氛围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整体回归分析
本文将企业氛围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进行了一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 回归系数为0. 674, 线性回归参数的标准误差为0. 085, T检验的概率P值为0. 000, 小于0. 05。因此,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企业氛围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显著正相关。即“假设H3: 企业氛围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有正向的促进作用”成立。
3. 3. 4 中介作用检验
在前文的论述中, 我们已经验证了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文化价值观对企业氛围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 企业氛围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本文分别将文化价值观与企业氛围作为自变量, 将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作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 并与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回归分析结果 ( β =0. 438, Sig. = 0. 000 ) 进行对比。结果显示, 自变量文化价值观与因变量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回归标准系数值 ( β = 0. 323) 显著下降, 但显著性未发生明显改变, 说明企业氛围对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即“假设H4: 企业氛围在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之间起中介作用”成立。结果见表6。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 1 假设验证情况
在对提出的全部假设进行数据分析并检验后, 得到假设的验证情况见表7。
4. 2 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讨论
本研究假设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通过前文的分析, 在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假设都得到了验证, 这告诉我们: 企业在今后招收新的企业成员时, 尤其是那些初创型的小微企业, 急切地希望招收到对企业发展有利的新员工, 那么, 这些企业可以考虑那些文化价值观中对制度的权威遵从, 对来自领导层面的指挥较为敏感, 并且自身也有渴望向上递进的应聘者, 从个人方面看, 可以对那些对自身发展较为重视和渴求的企业更加留心。因为这些指标构成的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保持着一定的正向关系。
4. 3 企业氛围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假设企业氛围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有正向的影响。从理论综述和数据分析结果上看, 假设都得到了全面的支持 ( β = 0. 539, Sig. = 0. 000) , 即企业氛围总体越强, 科技型企业有效性就越强。本文用实证的方法证明了企业氛围及对其中两个维度能够部分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 而文化价值观也能对企业氛围及其两大维度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即企业氛围中的企业科层性和管理风格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起到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中介作用, 其自身也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产生促进作用。所以,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 应该注意在企业中营造规范的经营理念和推行制度化的企业管理, 让企业成员在第一时间对号入座, 找到如何完成自己任务的合理的方式方法, 提高效率和质量, 同时也要注意在企业内部形成赏罚分明、鼓励为主、公开公正、以人为本的开放式管理风格, 这可以让企业成员在企业内部感受到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能够得到平等的对待和重视, 从而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
4. 4 企业氛围在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企业氛围对文化价值观与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这一假设。通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该假设得到验证, 即文化价值观对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影响作用有一部分是通过企业氛围完成。这说明, 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对员工的文化价值观进行关注时, 同样不能忽视对企业内部氛围的调控, 否则科技型企业有效性必然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5 研究结论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5. 1 研究主要理论贡献
现有文献中, 研究对企业的影响主要是将企业绩效作为因变量进行研究, 本文在选取因变量时, 除了关注企业基本的财务和盈利数据外, 添加了一些反应企业成员自身的满意度或者和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相关的评价指标, 以求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对企业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5. 2 未来研究的展望
本文认为, 后续对于文化价值观、企业氛围以及科技型企业有效性的研究可从以下几点展开:
第一, 本研究受制于时间、资源等各方面因素, 使得调查结果的准确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后续的研究中, 调查者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扩展调查对象的数量和分布的地域。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数据分析结果的真实可靠性, 使得三个变量间的关系能够更加科学和准确。
第二, 对于使用的量表和调查问卷, 要进一步的加以修改和丰富, 有条件的情况下, 可以考虑先对小部分的企业人群进行小范围的预测试, 对预测试后得出的结论进行观察, 然后及时有针对性的修改量表和调查问卷的题项, 并再次投放修改后的问卷, 如此反复, 使得问卷对调查对象的适应性大大提高, 测得的结果也能更具有可靠性。
参考文献
[1]Zur shapira, Terri L Griffith.Comparing the work values of the engineers with managers.Production and Clerical workers[J].Journal of organzational behavior, 1990.
[2]方阳春.企业薪酬体系的效果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
[3]童丽, 孙海法.民营企业组织文化价值观对组织效益的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 2011 (11) .
[4]张洁, 席文彪.幼师生价值观与人际关系的相关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 (10) .
[5]李金英, 白丽君.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 2000 (4) .
[6]Tagiuri R.The concept of organzational climate Exploration of a concept[M].Boston:Havard Unversity Press, 1968.
[7]Bourgeois, EIenhardt.Case study:Politics of stratergic decision making in high-velocity environments toward a midrange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31 (4) :737-770.
[8]李刚, 陈利军.民营企业员工个人价值观, 组织环境及员工创新行为之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0 (4) .
[9]卢盛忠, 邹静.国有大中型企业内外激励机制关系模型初探[D].杭州:杭州大学硕士论文, 1994.
[10]王重鸣, 张玉波.企业管理团队的发展阶段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999.
文化变量 篇7
施药机械是植保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农药有效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依据车速对施药机实行变流量施药控制,有利于实现施药量的稳定,但变流量施药控制时往往会引起药液压力的变化,影响了施药的雾化质量和施药效果。因此,实行恒压变量的施药控制是提高施药机作业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内部分学者对施药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压力和基于流量的变量施药控制系统[1,2],但对基于恒压变量的施药控制以及控制算法介绍相对较少。本文从恒压变量的角度出发,设计了变量施药机的恒压变量控制系统,建立了系统控制模型,研究了其控制算法,并对系统控制模型进行了仿真分析。
1 施药系统总体结构
本文的设计思路:一是改变电动球阀的开度,使得单位面积施药量在机车速度发生变化时保持恒定。施药量与施药管道内的流量成正比关系,采用电动球阀控制系统的流量,进而改变系统施药量。二是调节电液比例阀控制电压,使得系统总管道药液压力保持恒定。电液比例阀的出口压力与其控制电压成正比,改变电液比例阀的控制电压,进而改变系统总管药液的压力。三是控制开关电磁阀的开闭,实现对喷头的控制。喷头的开闭控制可以满足施药机在地头转弯时自动停喷以及调节不同的施药幅宽等农艺需求。
施药系统总体机构框图如图1所示。
2 控制系统硬件组成及其控制原理
控制系统的控制目标:无论施药机的行走速度是否恒定,系统自动使施药量与设定施药量基本保持一致;无论施药量和施药幅宽是否恒定,系统自动使总管道内药液压力与根据施药量和幅宽设定的总管道内药液压力基本保持一致,实现单喷头的开闭控制。
2.1 硬件组成
控制系统硬件主要包括电源、键盘、LCD显示、电动球阀驱动、电液比例阀驱动、开关电磁阀驱动、A/D和D/A转换器及光电隔离等模块。其硬件结构如图2所示。
2.2 控制原理
采用单片机AT89S52作为核心处理器,以车速为控制信号,利用传感器实时采集速度、压力和流量传感器信号,通过光电隔离、A/D转换传给单片机,计算得出实际的车速、药液压力和施药量,并与设定药液压力和单位面积施药量相比较,计算出控制量,以控制电动球阀与电液比例阀的开度和开关电磁阀的开闭,达到药液压力和施药量实时调节的控制目的。以电液比例阀、电动球阀和开关电磁阀为执行机构,分别控制系统的药液压力、施药量和喷头的开闭。
3 控制模型建立及控制算法
在设计变量施药系统过程中,药液压力的控制采用PID控制法,施药量的控制使用模糊控制法。
3.1 药液压力
3.1.1 控制模型
药液压力控制环节主要包括压力读取、PID控制器计算和电液比例阀控制等3部分。系统药液压力控制模型框图如图3所示。
PID控制器
p为根据施药量和幅宽设定的压力;e为设定压力与实际测量压力偏差;U(t)为输出控制量,即电液比例阀的控制电压;P为系统药液实际压力。药液压力的控制思想为:将药液压力设定值与实际值的偏差e作为输入量,通过PID运算产生电液比例阀的控制电压量,实现对药液压力的控制。
3.1.2 控制算法
3.1.2.1 电液比例阀的传递函数
参考相关文献[1]可知:对于先导式电液比例阀,当系统的使用频率远小于其固有频率时,电液比例阀可看成一比例环节,则电液比例阀的传递函数可以表示为△P=kc△I。其中,△P为输出压力(MPa);△I为控制电流(mA);kc为比例系数 。
3.1.2.2 实际药液压力计算
实际药液压力采用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电流计量。计算公式为
P=aI+b
式中 P—实际药液压力(MPa);
I—传感器输出电流量(mA);
a—比例系数;
b—修正量。
3.1.2.3 PID控制算法
本文选用增量式PID控制算法进行控制,其控制规律为[3]
式中 u(t)—第t个采样时刻系统的输出量(控制电压量);
e(t)—第t个采样时刻系统的输入量(压力偏差量);
Kp—比例系数;
Ki—积分系数;
Kd—微分系数。
在计算机程序中,采用增量式PID算式,即
3.2 施药量
3.2.1 控制模型
施药量模糊控制模型如图4所示。
图4中:q为设定施药量;e为施药量偏差;E与EC分别为偏差和偏差变化率的模糊量;U为模糊控制器的输出量,即电动球阀的控制量;Q是系统实际施药量。其模糊控制思想为:单片机经过采样和A/D转换获得施药量的实际值,然后将实际值与设定值比较,得到实际施药量的误差信号E和EC。把E和EC模糊量化,得到模糊向量E和EC。根据模糊向量E,EC和模糊控制规则,按推理合成规则进行模糊决策,并解模糊化后得到电动球阀的控制量。
3.2.2 控制算法
施药量控制算法包括机车行走速度计算、实际施药量计算和模糊控制算法等3部分。
3.2.2.1 机车行走速度计算
机车行走速度采用速度传感器输出脉冲计量。行走速度v为[2]
式中 r—行走轮作用半径(m);
n—每秒单片机接收到的脉冲个数;
N—行走轮每旋转一圈,速度传感器输出的脉冲个数。
3.2.2.2 实际施药量计算
实际施药量用流量传感器输出脉冲计量。实际施药量q为
式中 w—每秒钟单片机接收到的脉冲个数;
d—喷药的作业幅宽(m);
v—施药机行走速度(m/s);
W —流过每升药液传感器输出脉冲个数。
3.2.2.3 模糊控制算法
模糊控制算法采用表格的形式描述。对于模糊控制器的施药量偏差E、偏差的变化率EC及输出量U,均模糊化为7个模糊变量,即NB(负大),NM(负中),NS(负小),ZO(零),PS(正小),PM(正中),PB(正大);E,EC和U的模糊论域均设为[-6,+6],隶属度函数均采用三角形对称的全交迭函数。
模糊推理方法采用Mamdani推理法,其推理规则形式为
Rij:if E is Ai and EC is Bj then U is Xij( i,j=1,2,3,4,5,6,7)。
其中,Ai,Bj,Xij分别为定义在模糊变量偏差E、偏差变化率EC和输出量U论域上的模糊集,则根据专家知识及前人研究[4,5],可以得到模糊控制规则,如表1所示。
模糊控制器只有一个输出,解模糊的方法采用重心法[6],即
式中 Uj—输出量U(即电动球阀的控制电压)的第j个语言变量;
μ(Uj)—第j条规则得到的输出的隶属函数值。
4 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为了检验系统的控制效果,通过调整系统传递函数参数的方法,采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工具箱和模糊逻辑工具箱,对压力PID控制系统模型和施药量模糊控制模型进行仿真分析[3,6]。
4.1 系统药液压力PID控制模型
在MATLAB中,搭建药液压力PID控制仿真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由上述的控制模型建立及算法设计可知,药液压力PID控制仿真模型传递函数可归并为一常数,其值由所选的电液比例阀及压力传感器特性所决定。
对药液压力进行控制的关键是如何确定PID控制器中的Kp,Ki和Kd等3个参数值。在实际仿真时,采用阶跃信号作为输入信号,按照稳定边界法进行参数修正[3],可以得到药液压力PID控制的3个参数分别为Kp=1.5,Ki=0.02,Kd=2。运行仿真后,最终得到药液压力PID控制的响应仿真曲线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药液压力控制响应时间为0.85s,PID控制的超调量不超过8%,稳态误差较小,不超过±3%。该PID控制模型适用于电液比例阀对药液压力的控制。
4.2 施药量模糊控制模型
在MATLAB中,根据上述的模糊控制算法,采用模糊逻辑工具箱中的GUI编辑函数生成FIS文件,得到模糊控制器的模糊推理系统。在Simulink编辑框中,编辑施药量模糊控制仿真系统主要由4部分组成,即信号发生器、施药量系统模块、模糊控制模块(Fuzzy Logic Controller)和示波器(Scope)。将生成的模糊控制器FIS文件加载到仿真系统的模糊控制模块中,即可进行施药量的模糊控制仿真。
仿真采用阶跃信号作为输入信号,得到施药量模糊控制响应仿真曲线如图6所示。
从仿真曲线来看,响应时间为1.04s,模糊控制的超调量最大不超过6%,稳态误差不超过±3%。该模糊控制模型适用于电动球阀对施药量的控制。
5 结语
本文设计了变量施药机的恒压变量控制系统,实现了对系统药液压力的恒定控制和基于车速的变量施药控制,建立了系统的控制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采用PID控制法对药液压力进行控制,系统响应时间为0.85s,超调量不超过8%,稳态误差为±3%;使用模糊控制法对施药量进行控制,系统响应时间为1.04s,超调量不超过6%,稳态误差为±3%;系统仿真达到较好的效果,该系统可用于对施药机进行恒压变量控制。
在实际变量施药过程中,系统的实际响应时间必须由实验绘制响应曲线来获得,并通过响应时间和车速确定系统变量施药控制的超前时间,以达到精准控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史岩,祁力均,傅泽田,等.压力式变量喷雾系统建模与仿真[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5):118-121.
[2]翟长远,朱瑞祥,随顺涛,等.车载式变量施药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8):105-109.
[3]陶永华.新型PID控制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15-41.
[4]张春梅,史岩,张小楠.基于模糊控制的施药控制系统的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07,36(9):45-47.
[5]刘志壮,洪添胜,李震,等.基于模糊控制的流量控制阀仿真[J].农业工程学报,2009,25(2):83-86.
巧用变量代换 篇8
一、变量代换的应用
通常认为, 高等数学是由微积分学, 较深入的代数学、几何学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内容所形成的一门基础学科, 主要内容包括:极限、微积分、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级数、常微分方程等.变量代换法可以对极限、微积分、级数、常微分方程等不能直接求解的问题运用变量代换, 显现题目本质.也就是变换题目中的量与量, 化繁为简, 化难为易, 将比较困难的问题转化成容易解决的问题.
1. 变量代换在函数中的应用
巧用变量代换法化简函数表达式、求解函数值等问题.
例1已知f (xn) =lnx, 求f (e) .
解由于题中函数表达式不是我们习惯的形式, 可先把函数表达式化为我们习惯的形式, 根据题意, 不妨设xn=e, 则.从而有.
2. 变量代换在极限运算中的应用
(1) 在求函数极限的问题中, 经常用到两个重要极限, 即, 有很多函数都可通过变量代换转换成两个重要极限的形式, 从而求极限.
(2) 对某些无理根式, 巧用变量代换使其化为有理式, 从而求解.
(3) 二元及多元函数求极限可作变量代换, 转化为一元函数求出极限.
3. 变量代换在求导中的应用
(1) 对比较复杂的函数, 尤其是复合函数求导
设函数y=f (μ) 在μ点可导, 函数y=g (x) 在x点可导, 则y=f[g (x) ]在x点可导, 且.
(2) 对隐函数求导
由方程F (x, y) =0确定的函数求导, 需方程两边同时对x求导, 注意y是x的函数.
(3) 对积分上限类函数求导
例2求的导数.
解设μ=x3, 则F (x) 是x的复合函数,
4. 变量代换在积分中的应用
换元积分法的基本思想就是用一个新的变量代换某个表达式, 或用某个表达式代换变量, 从而使被积函数转化为新变量的、容易求积分的被积函数.换元积分法常见的有凑微分、根式代换、三角代换等.
(1) 凑微分.也叫第一换元积分, 使用第一换元积分的关键在于被积函数存在导数关系.其基本思路为:
例3求.
解存在导数关系, 令.
(2) 根式代换
根式代换是指积分表达式中含有无理根式的代换.
(3) 三角代换
三角代换是指积分表达式中含有等形式的代换.
5. 变量代换在微分方程中的应用
在常微分方程中, 许多类型的常微分方程求解是依靠变量代换这一重要方法来完成的, 下面我们就针对变量代换在几类微分方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1) 齐次方程
通过变量代换u=y/x化为以u为未知函数的可分离变量方程.
(2) 高阶微分方程y″=f (x, y')
通过变量代换u=y', 将原方程化为两个一阶微分方程求解.
例4求方程2xy'y″=1+ (y') 2的通解.
解令u=y', u'=y″, 代入原方程得2xuu'=1+u2, 其解为,
二、结论
本文从多个角度介绍了变量代换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广泛应用, 充分显示了变量代换法是众多数学方法中易于掌握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技巧, 也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正确恰当地运用变量代换会使问题简化、易解, 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当然, 尽管变量代换法是一个应用很广的数学方法, 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该方法来解决, 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谨慎.总之, 我们应当不断地总结经验, 提高根据不同问题正确恰当地使用变量代换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能盲目地、草率地使用该方法, 避免出现错误.
参考文献
[1]毛海勤.浅谈变量代换在高等数学的应用[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0 (23) .
文化变量 篇9
联系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我设想如果能够在解题中抓住主要变量,这里我们且称之为基变量,就等于在解析几何这个藤条缠绕的树木中抓住了主干。从而使问题清晰明了。
真题分析:
真题1:已知椭圆 ,A,B是椭圆上两点,线段AB垂直平分线与x轴相交于一点P(xo,0).证明:
这道题看似简单,但在当年平均得分仅2.5分,可见求范围问题对考生来说是棘手问题。现在我们来分解这道题。
第一步:寻找基变量
在意给定图形椭圆的基础上,其他各几何量出现顺序依次为
①点A,B②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l③点P
依照这些顺序,我们可以选定几何基变量即点A,B
第二步:设定基变量(将几何量代数化)
设点A(x1,y1),B(x2,y2)
第三步:寻找等量关系,将所求变量用基变量表示出来
直线l方程: ①
第四步:依据基变量所满足条件,减少变量
这里根据题目条件,点A,B在椭圆上,然后根据x0表达式的特点,宜采用点差法 ② ③
①-②得 ④将④代入①得 ⑤另 , 根据正比例函数单调性有
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基变量是A与B的横坐标,即此题中基变量有两个。这是因为x1与y1具有等量关系,而x2,y2具有等量关系,所以虽然设了4各变量,但实际上基变量只有两个。在最后一步用换元法进一步减少变量讲问题化为熟知的正比例函数,进而求解。
当然此题在刚开始也可以直接减少变量使用,若直接采用参数方程,则每个点的坐标中只有一个变量,最终转化为三角函数的范围问题。
解题过程:设点 。则由PA=PB得:
当然不管哪种方法,基变量的选取是关键。现将问题求解程序化得到:
步骤1:选取基变量,一般来说按照几何变量出现的先后顺序确定基变量
步骤2:设定基变量.即将几何变量代数化,比如点坐标化,直线方程化.
步骤3:寻找等量关系,将参数用基变量表示出来。
步骤4:减少变量的使用,构建函数关系。减少变量思想是解决这类问题又一关键,解析几何中减少变量常见方法有:1.利用变量之间的等量关系2.利用韦达定理3.利用对称性4.点差法5利用参数方程等
步骤5:利用函数关系求出参数范围
真题二:(2011年高考山东卷理科22)
已知动直线 与椭圆C: 交于P 、Q 两不同点,且△OPQ的面积 = ,其中O为坐标原点.
(Ⅰ)证明 和 均为定值;
(Ⅱ)设线段PQ的中点为M,求 的最大值;
解析 :步骤1:选取基变量 分析可知直线l斜率存在,按照个几何量出现的新后顺序可知,直线l为几何基变量。
步骤2:设定基变量:设直线方程为 则k,m为基变量。
此题目中基变量本身有两个,即k和m,但借助题目条件寻找出了两个基变量之间的关系,相当于是减少了变量。最终通过减少变量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函数关系。
全局变量的应用浅析 篇10
在没有超级计算机, 没有云计算, 没有云数据的前提下, 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个人电脑, 利用全局变量的特性, 进行自动读题, 然后根据预置答案, 从答案中进行正确挑选, 实现伪人工智能。
1变量定义及存储区域
在程序语言中, 对于基本数据类型量, 按其值是否可变又分为常量和变量两种。变量按作用域范围又可分为两种:局部变量和全局变量。除此以外, 变量还有外部变量、内部变量、静态变量以及动态变量等这些叫法。
在这里, 我们只是对这些变量进行简单的定义阐述, 并区分变量各自的存储区域, 并着重说明全局变量的一些特殊应用。
1.1变量定义
常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 其值不能改变的量。常量可以直接用1个数来表示, 称为常数 (或称为直接常量) 。
变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 其值可以改变的量。
局部变量——Local Variable, 也称为内部变量, 定义在函数内部, 它的作用域仅限于函数内, 离开该函数后再使用就是错误的。
全局变量——Global Variable, 也称为外部变量, 定义在所有函数外部, 它的作用域是整个源程序。
静态变量——就是在定义的时候, 有static修饰的变量。
动态变量——在程序执行过程中建立, 随函数的调用动态分配存储空间, 调用结束, 释放空间。
这么多变量, 其实各种名称都是相对的, 例如:常量与变量, 局部变量与全局变量, 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而言。
1.2变量的作用域
全局变量具有全局作用域。全局变量只需在一个源文件中定义, 就可以作用于所有的源文件。当然, 其他不包含全局变量定义的源文件需要用extern关键字再次声明这个全局变量。
静态局部变量具有局部作用域, 它只被初始化一次, 自从第一次被初始化直到程序运行结束都一直存在, 它和全局变量的区别在于全局变量对所有的函数都是可见的, 而静态局部变量只对定义自己的函数体始终可见。
局部变量也只有局部作用域, 它在程序运行期间不是一直存在, 而是只在函数执行期间存在, 函数的一次调用执行结束后, 变量被撤销, 其所占用的内存也被收回。
静态全局变量也具有全局作用域, 它与全局变量的区别在于如果程序包含多个文件的话, 它作用于定义它的文件里, 不能作用到其它文件里, 即被static关键字修饰过的变量具有文件作用域。这样即使两个不同的源文件都定义了相同名字的静态全局变量, 它们也是不同的变量。
1.3变量的存储区域
用户存储空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程序区、静态存储区、动态存储区。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而言, 从变量值存在的作时间 (即生存期) 角度来分, 变量又可以分为静态存储方式和动态存储方式。
静态存储方式:是指在程序运行期间分配固定的存储空间的方式。
动态存储方式:是在程序运行期间根据需要进行动态的分配存储空间的方式。
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静态全局变量全部都在静态存储区分配空间, 在程序开始执行时给全局变量分配存储区, 程序行完毕就释放。在整个程序执行过程中, 它们占据固定的存储单元, 而不进行动态的分配和释放。
局部变量、动态变量在动态存储区分配空间。除此以外, 动态存储区还存放以下数据:动态申请的变量, 函数形式参数, 函数调用实的现场保护和返回地址等, 即通常工程师平常提到的“堆”和“栈” (堆和栈是分别指向不同的区域) 。
2全局变量应用浅析
从定义、作用域和存储区域等方面进行了各种阐述, 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1) 动态变量由于分配的时间、次序不同, 而导致地址也很有可能不同。
(2) 局部变量的地址是跟其作用域相关的函数有关, 因此地址可以说是固定的。
(3) 静态存储方式的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 其地址都是在编译过程中就为其分配好了。只要bin (这个bin是泛称, 即软件项目工程最终编译生成目标, 有可能是exe执行程序, 也有可能是一个单片机的二进制文件, 与最终后缀名无关) 不变, 其地址就不会改变。甚至可以说, 库不变, 库中的静态存储方式的全局变量也不会发生变更。
说了这么多, 其实就是让大家明白一点:在一个正式发布的应用程序再次升级前, 这个应用程序中的静态存储方式的全局变量、静态全局变量、静态局部变量 (下文简单点只说全局变量) , 其地址是固定不变的, 不会每次运行得到不同的值 (当然这个地址是针对其所在的Task而言) 。因此, 如果我们得到程序某个全局变量的地址, 以后可以直接对这个地址进行操作, 这个地址在应用程序升级。
知道了全局变量是固定的地址, 那么会有什么信息是用全局变量的?
软件开发者为了开发方便, 有时会定义全局变量以方便使用。比如在游戏中常会出现的人机对话页面, 那么怎样才能自动读题, 自动作答呢?
人机界面对话的题库内容肯定是个常量, 但是在显示时有可能会将内容复制到一个全局变量的buffer中, 甚至标准答案可能也是固定地址。那我们可以通过人机对话对话框的固定地址来解析具体是题库中的哪个问题, 甚至将ABCD选项和标准答案进行内容匹配来判断最终正确的选项是哪个。这样的情况下, 只要一出现人机对话, 就可以知道问道问题是题库中的哪一个, 然后回答中的选项与标准答案进行比对, 自动进行人机对话应答。
3结束语
在大型程序的开发过程中, 数据共享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问题, 在开发之前, 合理的定义全局变量的函数名和定义, 能够有效的提高读写效率, 减少由于实际参数和形式参数的数据传递带来的时间消耗。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经济纠纷公司诉讼书02-20
医疗纠纷民事诉讼论文提纲02-20
不服医疗纠纷调解协议的诉讼技巧02-20
保险纠纷仲裁与诉讼的比较02-20
经济纠纷案件诉讼时效02-20
房屋拆迁纠纷诉讼02-20
医疗纠纷诉讼02-20
追加诉讼当事人申请书(劳务合同纠纷)02-20
诉讼纠纷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