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表达

关键词: 达意 语言 文本 形式

形式表达(精选十篇)

形式表达 篇1

一、揣摩语言密码,体会表达方式

文本精妙的语言是作者准确表情达意的载体,作为引领者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发觉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密码,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1、品味标点,感悟情感

标点,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有时我们只要抓住看似平常的标点,就能咬进文章的深层,甚至嚼出文本的未尽之意。

《生命的姿势》中有这样一句:“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可先让学生默读这段话,说说从标点中读出什么,再让他们读出谭千秋此时的内心。最后要求试着描写一段心理活动,适当运用各种标点。

2、关注字词,推敲语言

字词是语文的根基。孤立地看它们,大多平淡无奇。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会变得很灵动。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我在教学“孙中山亲眼看见母亲给姐姐缠足”这一部分时,先引导学生说说孙中山看见了什么,接着抓住关键词“长长的、一道又一道”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肉体的痛苦。他们不仅体会到作者用词的贴切,而且领悟到了母亲对封建陋习的无奈,孙中山对此陋习的憎恨

3、发掘句段,领会表达

文本中蕴藏着许多内隐、雅致又意蕴丰富的句段。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习得教材的表达方法,提升言语能力。如《小露珠》一文中,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最终变成了水蒸气,要和植物们一一告别了。此时,我让学生边看边想象,说说小露珠消失时植物们是怎样与她依依惜别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看看句子的特点。最后,我引导他们由小露珠到公园里的花、风中的柳进行仿写,学生的言语之门由此敞开。

4、聚焦布局,把握意图

文章的布局是按照文章的灵魂和核心进行综合考虑,使文章的各部分构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整体。在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中,学生洞察了文本构思的精巧,领悟到写作的方法。如《莫高窟》,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将藏经洞放在最后描写?学生洞察是因为藏经洞深受浩劫,失去往日光彩,而将其放置在最后交代并作略写的安排。然后启发学生模仿本文布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想象语言内涵,习得表达技巧

文本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作者有意形成的特定的含义之外,不少语句还存在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教师可以充分开掘这些资源,让语言形式的习得自然、顺畅。如教学《赶海》,我闹着要 去赶海时 , 我问学生 :“我”是怎么“闹”舅舅的?成功了吗?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那一幕,再说说那种感觉。你平时有没有在家“闹”过?写一写吧!学生们文思泉涌。

三、比较品评语言,促进表达内化

经典规范的文本,作者对遣词造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感知体会这些词语的效果,可以通过替换、增减和变序等比较品评的方法,促使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化。《姥姥的剪纸》中有写姥姥冬天夏天剪,白天晚上剪那句,我让学生将原话与“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在剪”作对比。学生发现原句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起来琅琅上口,更适合文本作者一直沿用的儿童化语气;老师的句子虽然简短,但是少了引人遐思的意境。

四、课内向课外延伸,迁移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语文课堂与生活语文对接的过程。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言语形式,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兑现语言的意义和价值,催生了语言的生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感受了老人豁达开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后,我布置他们去观察熟悉的普通人,挖掘闪光点,抓住与众不同的细节特点,仿照课文写一个人。

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篇2

His conclusion certainly sounded reasonable.

This kind of flower smells sweet.

In warm weather, fruit and meat don’t keep long.

The soup tastes delicious.

Velvet feels smooth/soft.

2.某些动词,如sell,wash,write,lock,shut,close,open,read,wear等,作不及物动词时,常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如:

His pen writes smoothly.

The window won’t open.

This type of TV set sells well.

This kind of cloth washes well and last long.

This knife cuts well.

His trade pays well.

He received a telegram which reads:”Mother sick.”

The sign reads as follows.

The class numbers 60 in all.

The classroom measures 80 square meters.

3.prove用作系动词时,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如:

These methods have proved quite effective.

He proves (to be) honest.

4.be worth后常加动词的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如:

The book is well worth reading.

This piece of music is worth listening to.

Only one of the books is worth reading.

5.need, want, require, won’t bear, deserve 等动词后用V-ing 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句中主语是 实质上的宾语。用作V-ing 形式的动词若是不及物动词,其后应加相应的介词。如:

The flowers need/want/require watering.

The problem required paying special attention to.

以上几个动词除bear外,也可以用不定式的被动语态来表示。如:

Your hair needs to be cut / cutting.

6.某些动词的进行时可表达被动意义,如print, cook, build, burn, show等,如:

What’s showing at the cinema this week?

Her novel is reprinting ( =being reprinted ).

The bridge is building (=beibg built ).

7.to let(出租),to blame(责备)只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如:

This flat is to let.

Who is to blame for it?

8.在there be句型中,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如:

There’s nothing to read.

There’s nothing to do now.

There’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9. 有些形容词后接不定式作状语时,常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此类形容词有easy, hard, difficult, cheap, expensive, fit, nice, good, funny, exciting, light, heavy, dangerous, comfortable, delicious 等。动词是不及物动词时,要加相应的介词。如:

The fish is delicious to eat.

The ground is too hard to dig.

The chair is comfortable to sit on.

The book is difficult to understsand.

10.不定式作后置定语,与所修饰的词有动宾关系,又与句中其它名词或代词有主谓关系,这时不定式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不定式为不及物动词时,其后应加相应的介词。如:

Do you have anything to say?

He is a pleasant person to work with.

The boy’s mother bought him a large toy train to play with.

I have a letter to write to tell the headmaster that we need a room to live in.

但:1.I’m going to Beijing. Do you have anything to be taken to your son?

2.----Do you have any letters to be typed, Sir?

破译语言形式 学习表达方法 篇3

一、揣摩语言密码,体会表达方式

文本精妙的语言是作者准确表情达意的载体,作为引领者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发觉有规律可循的语言现象,带领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的密码,体会作者独特的表达方式。

1、品味标点,感悟情感

标点,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有时我们只要抓住看似平常的标点,就能咬进文章的深层,甚至嚼出文本的未尽之意。

《生命的姿势》中有这样一句:“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可先让学生默读这段话,说说从标点中读出什么,再让他们读出谭千秋此时的内心。最后要求试着描写一段心理活动,适当运用各种标点。

2、关注字词,推敲语言

字词是语文的根基。孤立地看它们,大多平淡无奇。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会变得很灵动。

《孙中山破陋习》一文中,我在教学“孙中山亲眼看见母亲给姐姐缠足”这一部分时,先引导学生说说孙中山看见了什么,接着抓住关键词“长长的、一道又一道”体会缠足给姐姐带来的肉体的痛苦。他们不仅体会到作者用词的贴切,而且领悟到了母亲对封建陋习的无奈,孙中山对此陋习的憎恨

3、发掘句段,领会表达

文本中蕴藏着许多内隐、雅致又意蕴丰富的句段。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这些语言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习得教材的表达方法,提升言语能力。如《小露珠》一文中,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最终变成了水蒸气,要和植物们一一告别了。此时,我让学生边看边想象,说说小露珠消失时植物们是怎样与她依依惜别的,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看看句子的特点。最后,我引导他们由小露珠到公园里的花、风中的柳进行仿写,学生的言语之门由此敞开。

4、聚焦布局,把握意图

文章的布局是按照文章的灵魂和核心进行综合考虑,使文章的各部分构成一个严密有序的整体。在匠心独运的谋篇布局中,学生洞察了文本构思的精巧,领悟到写作的方法。如《莫高窟》,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可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将藏经洞放在最后描写?学生洞察是因为藏经洞深受浩劫,失去往日光彩,而将其放置在最后交代并作略写的安排。然后启发学生模仿本文布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想象语言内涵,习得表达技巧

文本在创作过程中除了作者有意形成的特定的含义之外,不少语句还存在着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教师可以充分开掘这些资源,让语言形式的习得自然、顺畅。如教学《赶海》,我闹着要去赶海时,我问学生:“我”是怎么“闹”舅舅的?成功了吗?然后请学生上台表演那一幕,再说说那种感觉。你平时有没有在家“闹”过?写一写吧!学生们文思泉涌。

三、比较品评语言,促进表达内化

经典规范的文本,作者对遣词造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感知体会这些词语的效果,可以通过替换、增减和变序等比较品评的方法,促使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化。《姥姥的剪纸》中有写姥姥冬天夏天剪,白天晚上剪那句,我让学生将原话与“一年四季,白天黑夜都在剪”作对比。学生发现原句给人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读起来琅琅上口,更适合文本作者一直沿用的儿童化语气;老师的句子虽然简短,但是少了引人遐思的意境。

四、课内向课外延伸,迁移表达方法

语文教学的过程也是语文课堂与生活语文对接的过程。学生运用课内习得的言语形式,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兑现语言的意义和价值,催生了语言的生长。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在感受了老人豁达开朗、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后,我布置他们去观察熟悉的普通人,挖掘闪光点,抓住与众不同的细节特点,仿照课文写一个人。

对于语言形式的考量,我们品味得还远远不够。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得“意”忘“言”,不可得“意”忘“形”。只有以教材为依托,在一次次的历练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他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发展言语智能提炼表达形式 篇4

一、多种感官,创设情境,内化积累

一位老师在执教《美丽的丹顶鹤》这一课时就尝试着根据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规律,在朗读、品味、感悟、背诵中理解,促使学生吸收、积累文本语言,让其入乎其内,化乎其中。

[教学片断1]

师:丹顶鹤的歌声是那么动听,飞翔的姿态是那么优美,我们可以用课文中的一个词语来形容它,是哪一个词?

生:高雅。(板书:高雅)

师:那,谁能美美地读一读这句话(丹顶鹤不论是在地上引吭高歌,还是在天上展翅飞翔,都显得那么高雅。)

指名朗读句子,再指名评价。

师:除了引吭高歌,展翅飞翔,还有许多优美的动作,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你们看,丹顶鹤在觅食,在水中打理羽毛,在给小丹顶鹤喂食;雪地里两只丹顶鹤在竞赛,湖边还有两只在嬉戏,还有一只正张开大大的翅膀准备起飞呢,多美的画面啊。你们能学习用课文中的句子“丹顶鹤不论是______,还是______,都______”来赞美丹顶鹤吗?

生1:丹顶鹤不论是在比赛飞翔,还是在嬉戏,它们的动作都是如此的优雅。

生2:丹顶鹤不论是在水中打扮,还是在给小丹顶鹤喂食,都显得那么惹人喜爱。

师小结:是啊,丹顶鹤的姿态是那么高雅,那么动人,让老师不禁就喜欢上了它。同学们,你们喜欢丹顶鹤吗?

师:让我们带着对丹顶鹤的喜爱一起朗读第三自然段吧。

生齐读。

师引导背诵:这一段先总的告诉我们丹顶鹤很逗人喜爱,然后说它体形修长,姿态高雅,大家能试着把这一段背下来吗?

师引背:丹顶鹤很______。它的______长,—长,—也长。丹顶鹤不论是______,还是______,都______。传说______,所以______。

师:(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们。)

案列中为了让低年级学生能感受丹顶鹤的高雅,教学过程中出现“引吭高歌”“展翅飞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在学生欣赏图片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说说丹顶鹤在干什么,然后相机出示描写丹顶鹤各种姿态的词语,读出美感。从中学生不但能感受到它们优雅的姿态,而且积累了许多描写姿态的四字词语。另外教学中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出情感,读出真情。同时,熟读成诵,通过看图背、加动作,抓关键词句背的方式,把文中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等储备到学生的语言仓库中去。

二、多种诵读,大胆想象,内化结构

作为低年级的学生能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在无形之中点起了言语智能的智慧之火。到了中年级,在教师的灵活引导下,学生在阅读当中主动发现语言规律,在师生对话中内化课文结构,学生实现跨越式生长。

[教学片断2]

师:还有很多写月的诗句,此时的诗歌,月亮,诗人,作者,小外甥,全都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诗是诗人笔下的,美景留在脑海中。回忆诗人心中的诗。板书:回忆。

师:后面,小外甥与作者又进行了一番对话,小外甥眼中的月亮,在课文哪里?找一找。

生:14—20小节。

师出示。小外甥说这段话时怎样说的?有一个词语,发现了没有?生:几乎不假思索。

师:说得很快。

师:语气怎么样?

生:绘声绘色。(学生读。)

师:听到了绘声绘色,表情天真可爱。小外甥和我们差不多大,小外甥说月亮像眼睛,怎样?

生:别出心裁。

生:大胆新奇的想象,又很贴切。

师:说成了天的眼睛,而且这个眼睛还会闭上,偷偷睁开,圆圆睁大。

生:月圆现象。月中,15、16的时候会特别圆,此时就是小外甥眼中的圆圆地睁大一次。

师:很奇特,新奇。你们知道此时的小外甥是多大吗?11岁。你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呢?不着急,我们再小组合作,看清要求:(1)说一说你想象中的月亮是什么;(2)写一写,用小诗的形式写出自己想象中的月亮;(3)小组内分享自己的作品。

师:同学们的想象一点都不逊色。看,这篇课文作者很厉害,写了我、诗人、小外甥眼中的月亮。分析时发现,“我”眼中是观察所得,诗人是回忆所得,小外甥是想象所得。有人说,不一样,一个有散文的味道,一个有诗歌的味道,一个有童话的味道。每个人读感觉不一样,巧不巧,妙不妙,如此巧妙的构思是怎么写出来的呢?探讨他写作背后的谜。

三、登高望远,注重辨析,内化语言

作为高年段的语文教师须潜心会文,保持言语警觉和敏锐,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探寻言语实践的综合环境,构建最有价值的言语实践组块,使学生徜徉于文本情境,物我两忘,激扬文字。

[教学片断3]

师:我请一位同学读书上描写“飞天”的句子,一位同学读屏幕上的句子,其他同学感觉一下,有什么发现。

生:前面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后面不是,感觉前面的更有节奏感。

师:四人小组,商讨如何将句子改为由“两个四字词语”的组合。(生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有的追逐嬉戏,笑声不断。

生:有的观赏山水,流连忘返。

师:现在,都是四个字、四个字的词语了,再连起来读,请你辨别一下是否有不完美的地方。

播音主持教学论文播音表达形式论文 篇5

试从不同节目类型看主持人的语言表达情态

【摘 要】广播、电视、报纸、网络,这几大主流媒体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变换着主要传播媒介的位置。广播的空间优势,报纸保存可选择的便利以及网络更新的全面与迅速,但是,广播电视作为现代社会最主要的传播媒介之一,它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力上就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替代的作用。节目主持人不仅肩负着信息传播的任务,还肩负着语言的传播与示范任务,在语言方面对大众起着示范、引导的作用。而在近年来的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却发现,学生们在语言表达训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本文试从几种不同类型的节目入手,与大家一起探讨主持人几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

【关键词】播音主持教学 播音表达形式 一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无声语言 1.恰当运用体态语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在与受众进行交流时,除了运用有声语言之外还要运用肢体语言,也就是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指“用表情、动作和体姿来进行思想交流、表情达意和传递信息的非语言符号。”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体态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让主持人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重要渠道。例如《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她在采访过程中面对采访者时目光里流露出的信任与真诚;《非常6+1》的主持人李咏的标志性动作“6+1”的手势动作;还有《开心辞典》金牌主持王小丫,那常被众人猜测暗含答案的神秘眼神。这些说明了

他们在节目中懂得运用体态语与观众进行交流。

2.合理运用服饰语

服饰语言是节目主持人外在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服饰作为一种无声语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主持人的言行举止会影响到其他人的行为方式,所以更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应将个人的好恶和品味带入节目之中。主持人在选择服饰时,要选择符合节目特征的服装,给所主持的节目锦上添花。观众透过服饰,可以不同程度地了解主持人的思想个性、文化修养、艺术品位等。例如,少儿类节目主持人服装大都以卡通造型为主,因为这样更能受到小朋友们的喜爱,生活服务类主持人服饰则以休闲、舒适为主,如果是某饮食类栏目则会常常看到主持人也会和嘉宾一起套件围裙。如果节目中服饰运用不妥,既损害自身形象,又影响节目效果。总之,主持人应正确选择服饰,力求和谐与完美,使观众接受并喜欢。

二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有声语言 1.有声语言表达的共性

第一,规范、准确。在我国,普通话就是主持人的规范语言。所以,要想成为优秀的节目主持人,就必须拥有标准的普通话,专业上要求普通话水平测试必须达到一级甲等。赵忠祥老师曾说过:“我们在主持节目时尽量减少修饰性词语,降低夸张。”曾经风靡一时的湖南台某著名女主持人,就由于主持节目时普通话用语不规范而受到有关部门的批评。

第二,生活化、口语化。这里的生活性是指主持人的语言要尽量

贴近生活,让老百姓这一观众群体易于理解,易于接受。例如:央视二套《交换空间》的王小骞,河北卫视《家政女皇》的方琼、诚诚,以及央视一套《家有妙招》的主持人张悦、黄薇等,在语言亲切性方面都做得很好。不仅要表达出节目主旨,更要很好地与观众交流。但是口语化并非随意性,是亲切绝不是媚俗。

2.有声语言表达的个性

个性化语言不是个人化语言,应该是贴近栏目风格、树立栏目形象的语言。成功的主持语言应该是以独特个性的艺术魅力推动观众认可和欣赏。记得白岩松在某一期《焦点访谈》中对“开放”,用这样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理解:“海风吹来,龙的传人当然不会弱不禁风。中国引进资金也在引进竞争,引进朋友也在引进对手。当古老的大门终于对外开启的时候,它的含义绝不仅仅是对门外的人说一声欢迎你,更重要的是要对门外的世界说一声我来了。”这样形象的比喻和贴近栏目的深刻见解,自然反映了主持人语言表达的个性。又如,《面对面》的节目主持人王志在与嘉宾交流时,言谈中无不尽显其睿智,在他的谈话过程中,他能以敏捷的思维深刻地挖掘人物的内心所想和事件的真相。经常看他节目的观众会清楚,穷追不舍的“为什么”或许也可以成为王志的语言特点之一。

三 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大都受节目个性的影响和制约。不同的节目类型对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要求也会不同。

1.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传达首党和政府的声音,党和政府通过它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新闻节目主持人语言是为节目的新闻性所决定的,也就是其新闻的本质属性:真实性、新鲜性、及时性。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要求语言规范、流畅、清晰,并具有敏锐的语言表达能力。虽然我国新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逐渐发展,但也有一些地方台主持人语言素质较差,在镜头前常出现一些常识性的错误。如有的受方言影响,普通话不规范,有的由于播音基础较弱,错字别字口误时常发生等。诸如此类种种现象都是有声语言的表达不规范。那么,怎样才有具备规范的语言呢?张颂教授说得好:“字正腔圆,珠圆玉润,情真意挚,清晰畅达,形神兼备,声情并茂,亲切朴实,落落大方。”以此为基本要求,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勤于练习,提高技能。

针对目前各种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主持人更应分清楚各类新闻节目的处理方式,如时政要闻应庄重、大方、不过多地进行语气上的修饰,少一些“啊、呢、嗯”。有的人在播报要闻时,会习惯性地加入语气词,认为会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实则不然,因为时政要闻大多更为严肃、严谨,那样做只会降低新闻的可信性。而在对社会新闻的播读上,我们则可以采用讲述式或者说新闻的方式,吸引受众对这类新闻的兴趣,促进交流,增强亲切感。

2.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语言表达

情感真实是谈话类节目中有声语言表达的基础。一个优秀的谈话节目主持人要能以自己的情感感染他人,要比其他类的节目主持人更

具有亲和力。主持人在与他人谈话时应该保持平等与平和。例如:《实话实说》在某一期节目《离婚之后》即将结束时,那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唱了一首《世上只有妈妈好》,主持人崔永元和许多在场的嘉宾一样热泪盈眶,把节目推向了高潮。节目虽然结束了,但是留在人们心中的震撼却不会随节目的结束而消失。试想,如果当时崔永元依旧是随和地微笑着,那么节目的效果必会大打折扣。只有拥有真实的情感,真诚流露,有声语言的表达才会自然、真实、得体。再如《超级访问》,主持人李静和戴军能够让人们在笑声中交流、在轻松中引发真情,从而引起观众共鸣,使观众在捧腹大笑的同时不由生出几分感慨。

3.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现在的娱乐节目内容可谓是丰富多彩,节目样式千姿百态。相对于其他形式的节目而言,娱乐节目需要临场发挥的情况特别多,比如话筒突然没声音、音乐放不出来、或者突然停电了等,对主持人的即兴思维和即兴口语表达则要求更高。这就需要主持人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坚实的专业基础作支撑。在这类节目中,只有开放、轻松、热情、鲜活的话语,才能适应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受众的需要。要灵活、多变,紧密结合节目定位,符合节目轻松、娱乐的特点。比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在这一点上就做得非常好,汪涵以及其他几位主持人思维相当敏捷,能够游刃有余地轻松驾驭节目,并及时解决节目中遇到的各种突发状况。

4.少儿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少儿节目中主持人语言要求声音甜美,语气温柔,态度纯真,并

具有动态感、形象感,话语要与孩子们的年龄、心理、智力水平相适应。所以少儿节目主持人大都以“哥哥、姐姐”相称,小朋友更易于接受,如鞠萍姐姐,小鹿姐姐,月亮姐姐等。还有就是“卡通型”,如:中央一套《大风车》里的金龟子、红果果、绿泡泡等人物也都广受小朋友们的喜爱。他们与小朋友一起做游戏、猜谜语、做手工,语言节奏与小孩子说话语态尽可能地接近或相似。有时会有较为夸张的手势或语气,这都与小孩子的心理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另外,要注意的是,少儿节目主持人说话是教育而不是教训,并且不能一味地模仿儿童,应以自己的话语作为基本话语,与具体年龄段的孩子交谈对话时应适时改变语气、节奏,这样才有利于与其思维方式、想象力水平和知识文化层次保持一致,就如有的专家所说:“好的少儿节目主持人的话语对所有儿童来说都是乐于接受的。”

5.体育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表达 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体育类节目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体育类节目正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关注,那么,对于体育类节目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为现在体育赛事类节目一般都是直播。观众希望看到的是现场主持人能够根据直播画面进行讲解,及时地释疑解难,这就要求主持人吐字清晰,评论到位,播音语言准确、干净利落。同时要具有扎实的主持功底和掌握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因为体育类节目的特点在于专业性特别强,现在的观众早已不能满足被动地接受,而更愿意主动地参与。所以应该边

介绍、边分析、边评论,与观众一起置身其中,和观众很好地互动和交流。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拿主持人语言发音来说,缺少了声母、语调、语速的训练,或者说吐字发音、用气及口腔控制的技巧不到位,将很难达到对体育比赛解说评述的高水平。同时,体育节目主持人在转播、直播赛事时,解说的语言要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随时变换语体、语调,突出各自的话语特点,还要求主持人在进行赛程分析时本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引导帮助观众看清比赛、看全比赛。

四 如何确立自己的节目主持语言表达风格

由于每个主持人的知识结构不同,每个人的性格爱好也不同,再加上各个节目由于内容、形式、客观条件等因素,种类繁多,因此要想建立属于自己独特的节目主持语言表达风格,就要知己知彼。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主持特点,在准备节目时,亲自审稿、仔细研究,同时结合节目特点全面思考,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风格,成为节目的标志性主持。就如同一提到崔永元就会想到《实话实说》,提到鲁豫就想到《鲁豫有约》,提到张泉灵就想到《焦点访谈》,提到撒贝宁就想到《今日说法》等。这些主持人已经成为栏目的品牌与符号,他们那些招牌式的语言表达方式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认可。

总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就应努力使自己的语言表达风格与自己所主持的节目内容、节目风格相符合、相一致,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修养、学识积累、思维品质、性格态度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节目增色,更全面、更丰富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使

自己主持的节目更具风采,为促进中国电视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表达方法 篇6

一、破译语言文字密码,打破语言发展瓶颈

小学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和时代气息。文本精妙的语言形式是作者准确地表情达意的载体。所以,语文教学的立足点应为语言形式。教师应带领学生破译语言文字的密码,体会作者表达方法,最终打破学生在语言发展方面的瓶颈。

1.体味意味深长的标点

标点不是无情物,它也是一种语言,一种情感载体,参与情感表达。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容易忽视这一言语形式的作用。有时我们只要抓住小小的标点符号,就能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其中的真味。

《穷人》中有这样一段话:“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恩,揍我一顿也好!”

师:请默读这段话,你有什么发现?

生:文中使用了许多的“?”、“!”和“……”。

师:请再仔细读读这段话,你能从这些标点符号中读出桑娜哪些心理活动?

生:紧张、激动、担忧、害怕、坚定……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桑娜,当你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你会担忧什么?试着把第一个省略号补充完整。

……

师:原来桑娜担忧的是孩子和丈夫。那她又害怕什么?又是什么让她如此坚定呢?这两个问题你们小组自己讨论解决,试着把后面的几个省略号加以补充。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

师:请你们抓住标点符号,读出桑娜复杂的内心。

(学生试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师:作者只用几个特殊的标点符号,寥寥几笔,就把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活动写出来了,不愧是擅长描写心理活动的大师。

师:请你也试着描写一段心理活动,适当运用各种标点符号。

……

本环节教学聚焦于桑娜抱回孩子“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关注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尤其深入叩击省略号的内涵,分层辐射课文内容,让学生走进桑娜矛盾的内心世界,体会她的善良,学习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2.关注点睛传神的字词

把字词孤立地看,大多平淡无奇,但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却能灵动起来。

如,《与象共舞》中有这样一句话:“有一次,我看到一头象用鼻子把一位女士的皮鞋脱下来,然后卷着皮鞋悠然而去……”“悠然而去”一般用于人的身上。此处,用于描写笨拙的大象,便使读者产生了一种新鲜感,让人眼前出现一幅幅画面,产生丰富的遐想:大象会是怎样摇头晃脑,怎样甩着它的大鼻子,怎样随心所欲地卷着皮鞋……于是,读者在不经意间也会扑哧一笑:原来笨重的家伙也会这样“调皮”。教学时,我们可以紧紧抓住“悠然而去”,感受词语的画面,体会作者用词的新鲜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并让学生领悟词语的感情色彩,可谓“一词入手,百味皆生”,让人回味无穷。

3.发掘精彩典范的句段

文本中蕴藏着许多精彩典范的句段。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在阅读教学中,要给足学生时间,实现学生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让他们在最真实的状态下阅读,从而学习教材的表达方法,提升学生言语能力。

例如,《触摸春天》第三、四自然段描写了盲童安静拢住一只蝴蝶,创造了一个奇迹。为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写奇迹的表达方法,掌握这一言语形式,提升他们的语言能力,在词句中感悟奇迹后,展开这样的教学——

师:作者是如何把安静拢住蝴蝶这一奇迹写具体的?(课件出示)

(学生交流)

师:是的,作者运用了一系列表示连贯动作的词语,还在这些词语前加上修饰词,把安静拢住蝴蝶这一奇迹写具体的。

师:让我们学习作者的写法,运用一系列表示动作的词语,并在动词前加适当的修饰词,写写安静创造的更多的奇迹。可以写嗅闻花香,也可以是抚摸枝条,还可以写聆听虫鸣……

4.抓住独具匠心的布局

文章的布局是为了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进行的合理安排,充分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揣摩这些独具匠心的文章布局,不仅能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主旨,更能为学生在今后习作中布局谋篇提供多种蓝本。比如,《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布局独具匠心、新颖独到。老汉和小伙子之间的关系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一直没有捅破,直到结尾处才交代:“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原来,老太太不仅失去了丈夫,还失去了儿子。读者为这悲烈的结局而痛心的同时,更为老支书的崇高品质深深震撼:原来老支书从队伍中揪出的竟是自己的儿子!他为了保护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他为了保护儿子,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舍小家顾大家的高大的形象赫然屹立于学生面前。教学时,先让学生改变文章原来的叙述顺序来进行理解;然后再加以比较,感受文章的独特布局所带来的悬念和感染效果;最后模仿小说布局,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比较品评语言文字,促使语言表达内化

比较品评语言文字,是让学生关注语言形式,学习表达方法的有效措施。这一方法能让学生感悟语言之精妙,体会语言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提高语言的鉴赏能力,并产生这样的想法:在习作中我也要写出这样的词语。教师可以通过增减文字、变换语序、替换文字等方法让学生比较品评语言,促使学生语言表达的内化。比如,《猫》中有这样一段话:“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教学这一句时,我出示以下句子:说它贪玩,的确是,要不不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比较,感悟到同是写猫的贪玩,写法稍有不同,但表达的情感却截然不同:加上语气词写出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后者却写出对猫的责备。

又如,《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段话:“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教学时,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先将“我的母亲” 拿到整个句子的前面,让学生比较阅读;然后,在句子中只用一个“我的母亲”,再进行比较阅读。这样,让学生明白作者反复强调有什么目的。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比较,从中感悟到母亲的辛劳与疲惫,感受到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教学到这一段:“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我引导学生思考:“立刻”的近义词有哪些,这里可以换成这些近义词吗,为何连用四个“立刻”, 这种重复的用词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后,明白了“立刻”一词不但没有重复之感,而且将母亲争分夺秒工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三、想象语言丰厚的内涵 ,习得语言表达技巧

教师应引领学生运用自己的直觉、情感、想象等因素,触摸词句的温度,丰厚语言内涵 ,让言语形式的习得过程有如大雪无痕般的自然、顺畅。例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在一个雨水奇多的八月,大雨没喘气,一连下了五天五夜。”教学时,我抓住“大雨没喘气”展开教学:

师:你仿佛看到了怎么样的景象?

生1:大雨面目狰狞,冲毁了房屋,淹没了田地,使村民家毁人亡。

生2:大雨顾不上喘气,一心只想着报复那些乱砍滥伐的村民们。

师:作者是怎么做到把大雨写得那么可怕的呢?

生:作者把大雨当成一个魔鬼来写。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想象说话,丰厚 “没喘气”一词的内涵,不仅领悟到“没喘气”之意,更是体会到了拟人手法表达之生动,在不着痕迹中自然习得表达的技巧。

四、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迁移文本表达方法

阅读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学生能运用课内习得的文本言语形式,在生活中进行交流和沟通,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实现语言的意义和价值,让语言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迁移训练可分以下几个环节:首先,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在感悟的过程中探究言语的表达方法。其次,教师拟定文本句型,让学生运用这一句式仿说仿写,初步掌握这一言语表达形式。最后,让学生展开想象思维,自由创作,追求新的突破。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习得文本的表达方法,训练时可以先仿说仿写,再自主表达。

例如,《猫》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分以下三步进行:一是学习第一节,感悟猫性格的古怪。小组合作,探究出作者最突出的写作方法是采用这样的句式写猫性格的古怪。出示:

二是运用以上的句式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初步习得这样的言语表达形式,进一步感受猫的古怪性格。三是学会自由表达。课后运用这一言语形式写一写其他小动物的古怪性格。

又如,教学《落花生》一文,在学生明白作者借落花生的可贵特点,比喻人要做有用的人,这种“借物喻人”的写法后,我先出示以下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

然后由课内向课外拓展:运用本课习得的“借物喻人”的手法,描写一种事物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得“意”忘“言”,不可得“意”忘“形”,要让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习得作者的表达方法。只有以教材为依托,在一次次的“真枪实弹”的历练中才能不断提升他们的言语能力,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让他们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展。

西方当代雕塑语言的表达形式 篇7

西方当代雕塑在表现主题和方法上, 自然是不同于传统雕塑的写实和“写真”, 无需是有形的客观实体, 而是更加注重思想观念在雕塑作品上的表达。西方当代雕塑在材料的扩展上使得万事万物均可作为雕塑的材料。这些转变无疑是当代雕塑与传统雕塑一个明显的变化和区别。

本文就西方当代雕塑语言的特点从表现主题, 方法和材料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通过这些语言表象, 我们可以从本质上对雕塑的发展变化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一、西方当代雕塑的表现主题

早期的雕塑作品主题比较单一且都是依附于建筑而存在, 随着时代观念的改变艺术要求多元化, 当代雕塑的表现主题也呈现复杂多变。1945年之后的欧洲雕塑属于具象到抽象转变的重要过程, 很多作品当中的主题有着对战争的记忆, 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具有一定的抽象特征。如雕塑家马里诺·马里尼的作品 (1949年《骑士》) 主题具有明显的精神指向, 又有一定的形式感, 作品中融入了战争的记忆, 马的脖子被拉长, 给人一种人与动物失衡不安稳的紧张感。经过了摩尔、马里尼、贾科梅蒂不断发展, 很快西方的雕塑作品在表现主题和形式转变到了抽象的表现形式。戴维·史密斯是按照画家被训练的, 1945年的《焊工之家》是史密斯绘画中最复杂且富有绘画感的雕塑作品。在一个敞开的室内, 一幅画有女裸体的画作挂在墙上, 旁边的是一幅画是有类似于毕加索风格的狗头, 地板上放着石磨和铁链, 还有一个女裸体, 其躯干正在变成树, 既像一幅画的雕塑作品, 又像是一幅绘画的内部空间, 亦或是空旷的舞台空间。对于形式感的追求, 如此诸多的变化使得“环境”“偶然事件”“表演”“装置”等词汇也开始进入了雕塑语言, 这足以说明当代雕塑主题的不确定性和艺术的不可知性。当代的雕塑作品更多的是倾向于艺术家的一些观念借助于雕塑的形式表现出来, 而不是对于雕塑固有的造型、形体、空间的追求。总之, 西方当代的雕塑在主题上来说是非具象化的、非物质化的, 反形式的, 反纪念碑的。

二、西方当代雕塑的表现方法

雕塑表现方法的多样性成为雕塑语言的又一大特点, 西方当代的雕塑语言特点的提炼和生成, 不是凭空出现, 一定是建立在与传统的雕塑语言的对比之上加以总结的。1920年, 加博与安托万·佩夫斯纳在莫斯科发表了《现实主义宣言》这是三维艺术历史上重要文献, 他们在宣言中宣称:“在现代世界里, 雕塑的活力不是由体积或紧密的形状来表现的”, 认为现代雕塑的表现形式应该有自己独特性。极少主义在表现方法上, 作品都是呈方形地搁在地上, 没有基座的过渡, 像任何其他物品一样置放着, 不用基座来承受重力, 观众可以从任何角度看到作品的整体, 没有秘密, 也没有“丑陋”的背面。卡尔·安德烈是形式变革尝试者和实践者, 并对雕塑的关注点作了排序, 首先是对表现形式的兴趣, 其次是对形式背后结构的兴趣。1966年的“初级结构”展览上, 卡尔·安德烈铺设了一条34英尺长的砖道, 从一个展厅延伸到另外一个展厅, 不同于以前的是, 我们从任何一个位置都看不到这件作品的整体和全部, 跟随这样一件作品, 其形式更像是旅行而非简单的观看。似乎与西方现代绘画一样, 真实的再现客观对象已经不是绘画的追求目标, 重要的是在于追求绘画形式本身的价值。

三、西方当代雕塑材料的运用

西方当代语言的变革中材料的拓展使得所有具体的东西都可以成为雕塑创作的材料, 一些我们多无法具体感官的物质也成为雕塑的创作材料, 万事万物均可作为雕塑的创作材料。1945年到1960年新雕塑所包含的典型技术与媒材是焊接, 可能是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雕塑材料上的变化, 是时代发展和工业技术的进步在雕塑创作上的新奇和尝试。1951卢西奥·丰塔纳 (《悬挂在第九届米兰三年展主楼梯上方的霓虹灯结构》年) 则把光作为雕塑的媒介, 甚至把黑色的瓷器作为雕塑的材料。加博《空间中的线结构1号》采用了更现代的材料, 加博在实现他的形式的, 参照外面的世界, 主要是风景。1960年后期的雕塑在材料上可以是五花八门, 泥土、沙子、生长的植物、活的小鸟和动物、纺织品、古画碎片、建筑构件、霓虹灯管、波光, 甚至人体本身都可以作为雕塑的材料来应用。新生代拒绝传统的雕塑材料和样式, 他们采用的材料是, 塑料和玻璃纤维或金属, 他们也喜欢用工业和制造业材料, 而不是传统的雕塑材料, 比如铜。1965年之后的极少主义也喜欢采用“现代的”材料, 比如塑料。到了贫穷艺术, 尤其是不同于波普艺术的粗俗和时尚, 其中材料包括泥土和钢铁, 包裹身体的帐篷、形式的覆盖物、活的动物和鸟、丙烷的气味、自然声响、大理石、彩色丝绸到金箔叶以及古代雕塑的碎片。正如雕塑家罗伯特·莫里斯, 1968年写作的一篇文章中提到, 在城市建筑以及其他工业产品中, 形式显然已经让位于材料。

西方当代雕塑材料相对于传统的材料有其耐人寻味的不同的思想倾向, 首先, 选择金属材料因为它特有的光滑的肌理, 以及金属的焊接技术, 切割技术在当时也不再成为复杂的技术, 使得金属材料在雕塑当中有很大的使用。废弃物挪用成为雕塑家们喜爱的材料, 通过重新的改造、堆积和创新, 又赋予其不同的含义。现成品的挪用甚至到了雕塑材料运用的边缘线地带, 以至于我们要重新思考雕塑和装置艺术该如何去区分和界定。

尽管在早在古希腊时期, 包括雕刻在内的各类艺术均认为是起源于对万事万物的模仿, 对事物造型的真实刻画成为众多艺术家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 但这一目标在延续了数个世纪之后, 在西方当代艺术中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 真实并不是对于自然地模仿, 真实可以跨越自然的束缚, 有其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参考文献

[1][英]安德鲁·考西著, 易英译.西方当代雕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沉默:否定的零表达形式 篇8

关键词:沉默,否定,零能指,所指

1. 前言

在自然语言中, 否定的表达手段可以是显性的, 也可以是隐性的, 甚至还可以是零形式, 这最后一种便是沉默。沉默是其背后隐藏着的内容的符号。如果说声音是言说的能指, 那么沉默就是零能指。内容与沉默的结合, 就像是所指与零能指的结合。沉默有着丰富的内涵, 它可以表达肯定、否定及其他意义。在本文中, 我们主要讨论沉默表达否定意义的情况。

关于沉默, 一般有两种理解:1) 它被看作是一种零言语行为;2) 它是借助表达沉默意义的词等语言手段对这种零言语行为的描写。

沉默是指没有言语活动,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对话失败和空白都可以归结为沉默。有的沉默是人无意识的、不由自主的行为, 这时沉默是人沉思、不知所措等心理的征兆, 这种沉默是征兆性沉默;有的沉默是人有意、故意做出的行为, 这时沉默表示拒绝、怀疑、反对等意义, 这种沉默是语义性沉默。沉默有意义的3个条件主要是针对后一种沉默而言的。这3个条件是:1) 沉默是人有意识的、故意实施的行为, 即沉默具有可控性;2) 交际的一方知道另一方的沉默是有意的;3) 交际双方都了解沉默的意义。当然, 也存在沉默的含义被误解的情况。

2. 对话中沉默表达的各种否定意义

会话是最常见的日常言语交际方式。以对话为背景, 可以清楚地将沉默凸显出来。以话轮为参照, Levinson (1983:326) 将会话中的沉默分为话轮内沉默 (within-turn silence) 、话轮间沉默 (inter-turn silence) 和话轮沉默 (turn silence) 。本文主要讨论话轮沉默表达否定意义的情况。话轮沉默占据对话中的直接反应语的位置, 单独充当一个话轮。在对话中, 前一话轮和后一话轮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过渡关联” (transition relevance) :前一话轮的出现使后一话轮几乎成为必要。而由沉默造成的“关联缺省” (relevant absence) 使沉默获得了丰富的含义 (左岩, 1996:18—19) 。

在某个特定的语境中, 沉默可以表示反对、不同意、不在乎、拒绝、抗议、气愤、怀疑、不相信、轻视、敌视、厌烦、反感等。例如:

(1) A:I bought a new hat, is it beautiful?

B: (Glancing at it but gives no comment)

A问自己新买的帽子是否漂亮, B瞥了一眼, 觉得并不怎么样, 因此以沉默来表示否定。

(2) A:My little cat died yesterday.

B: (Silence)

A说她的小猫昨天死了, 想得到B的安慰和同情, 而B听后什么也没说, 显示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B的沉默表现了对A所说的话漠不关心、不在乎。

(3) A:I’m sorry about that.

B: (Controlling his anger, says nothing)

这里B以沉默的方式表示对A的愤恨和不满。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对沉默的理解也不同。东方人多把沉默视为一种肯定现象, 而西方人则相反, 多把沉默视为一种否定现象。一般情况下, 沉默很少预示着沉默者赞同说话人的意见。沉默一般表示意见有分歧、不一致。如:

(4) In responsible to the question“Will you marry me?”, silence in English would be interpreted as uncertainty.

沉默作为一种行为立场, 它没有限制另外一个人的行为。受话人以沉默表明, 他将不会阻碍说话人的行为, 但是也不想为对方的行为负责。沉默是逃避责任的一种表现, 而不是同意的标记, 这一点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例如:

(5) (At the professor’s office.The student has borrowed a book from the professor, which she promised to return today.However, she has realized that she forgets to bring it along.)

Professor:Mirian, I hope you bring the book.

Mirian: (Silence)

Professor:OK, but please remember it next time.

3. 对沉默表达否定的解读

谈论沉默只能以交际为背景, 也就是说, 只有在言语交际是现实的或潜在的时候, 才能谈到沉默。如果有话可说, 就应该说出来, 但是沉默者却不说或没有说。这是一种非正常的情况。因而, 沉默的原因或目的也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话中的沉默可能由不同的原因引起, 相应地, 沉默也会获得不同的解释。沉默含义的推导需要结合会话语境, 并考虑诸多因素, 例如, 1) 会话运作的相关原则 (如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和Levinsen的礼貌原则等) 和关联理论;2) 会话活动的其它方面 (交谈者的年龄、性格、情绪等) ;3) 文化背景、民族信仰、社会心理因素等 (龚卫东、吴雪燕, 2003;宋玮, 2004) 。这里, 我们只讨论以沉默表达否定意义的原因。以沉默表达否定的现象, 可以作如下解读。

3.1 用沉默表达否定时, 谈话的气氛或是比较压抑、沉重的, 或是比较紧张。

如果沉默被打破的话, 谈话会变得很尖锐, 矛盾将会公开化, 于双方都不利。以沉默表达否定意见, 可以避免发生正面冲突。例如:

(6) Peter:How much do you get?

Mary: (Silence)

Peter:Well, you don’t have to tell me.

3.2 沉默往往暗含着社会压力。

尽管有不同意见, 但是迫于压力又不敢说, 因此, 只好以沉默表达自己的否定意见。用沉默表达否定既可以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也可以避免给自己带来损害。例如:

(7) 中国素来有“沉默是金”的古训, 凡事要紧闭口, 慢开言, 因为“言多必失”, “祸从口出”。要适时地“三缄其口”, 要学会“守口如瓶”, 告诫读书人“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勿谈时局, 淡漠政治, 以免惹火烧身。

3.3 一般说来, 人们在交际中相互配合, 努力给对方留面子。

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就是, 双方都有可能丢面子。面子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消极面子 (Negative Face) , 即不愿被对方反驳的希望;另一类是积极面子 (Positive Face) , 即希望得到对方的同意、许可或赞赏。Brown与Levinson指出, 有些行为本质上是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的, 他们称其为“威胁面子的行为” (Face Threatening Acts) 。这其中, 否定、反驳、不同意、蔑视等都属于威胁受话人积极面子的行为 (陈融, 2001:488—490) 。言语拒绝会伤及对方的面子。所以有时候, 尽管受话人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请求, 也不愿意反驳或拒绝对方, 而宁愿选择沉默。以沉默而不是以言辞直接表达对对方的反驳或拒绝, 这样既给对方留了面子, 也为争执的双方留下了回旋的余地。例如:

(8) (This dialogue happens between A and B of the same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A is Chinese and B American.They are having beers in a bar after work.)

A:How are you getting along?

B:Quite well.I feel as a new man every day.

A:How much do you earn at this new place?

B: (Silence)

A:Are you satisfied with your salary?

B: (Silence)

A:Well, let’s enjoy our beers!

3.4 以上, 沉默是弱化否定的一种手段。

当然, 沉默也可以成为强化否定的一种手段。有时, 沉默表达的拒绝比言说更坚决。例如:

(9) A和B是同学, B对电脑很精通, 在一次计算机课上, A向B请教一个简单的操作问题, 但由于A、B两人曾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B对此还耿耿于怀。B只是对A不屑地看了一眼却没有回答A的问题。这时, B可谓直截了当地以沉默的方式向A表达了蔑视和自己不合作的意图 (我就是不告诉你, 怎么着?) 。

4. 结语

沉默是其背后隐藏着的内容的符号。尽管沉默的能指为零形式, 但是语境、上下文等因素却赋予了它丰富的所指。在特定的语境和上下文中, 沉默的所指是确定的, 是有特定的原因或目的的。通过沉默表达否定意义, 有时可以取得比言说更好的效果。

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对话语境中的沉默。此外, 某人或某机构对社会上的某一相关事件、现象等不发表言论、不作出回应, 也被视为沉默。这是社会语境中的沉默, 它与对话语境中的沉默有许多不同之处。对此, 我们将另文讨论。

参考文献

[1]龚卫东, 吴雪燕.英汉会话语篇中话轮沉默的认知解读[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12) :25-28.

[2]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3]蒋景阳, 曹玉米.从面子理论看沉默的语用功能[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2005, (12) :64-68.

[4]宋莉.沉默中的不同“声音”[J].外语学刊, 1998 (1) :56-59.

[5]田成泉, 郭坤.从认知语用角度看英汉会话语篇中的话轮沉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 (12) :47-51.

室内植物的应用形式与艺术表达 篇9

1.1 陈列式

陈列式主要包括点状、线状、面状及综合布局4种形式。点状最常见, 即单个盆栽的简单陈列;线状和面状是将盆栽组合成线状、自由式或规则式的图案;综合布局是综合应用点状、线状及面状布局, 可形成群体效应。

1.2 攀援式

攀援式是利用具有特殊器官的植物攀附于支架上并向上生长, 形成立体的室内绿化形式。攀援式以盆栽植物为主, 常配植在大厅、客厅等处, 形成绿色屏障景观, 这种绿化形式要求有足够的竖向空间或垂直墙面。

1.3 垂吊式

垂吊式是用吊挂容器栽植枝叶悬垂的植物, 悬挂摆放于走廊、客厅等处, 在室内较大空间中可悬挂在天花板上。

1.4 壁挂式

利用某些枝条下垂的植物, 宜于悬挂等特性, 借助器具将其吊挂, 同建筑构件、装饰结构等结合的一种室内绿化形式。壁挂式选耐阴、耐旱、管理粗放和体量轻的植物, 紧贴墙壁、角隅或柱面悬挂, 形成独特的高雅景观。

1.5 盆景式

盆景式适用于大空间, 依设计者的喜好栽植, 多采用自然式, 即乔木、灌木、草木及地被植物搭配组合成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 注重植物姿态、色彩的协调, 同时组合山石和水景, 模拟自然景观。

1.6 插花式

将植物的枝、叶、花、果等作为素材, 经过技术和艺术加工, 配置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插花艺术作品。

2 室内植物设计原则

2.1 室内设计总体风格协调一致

设计中植物的选择与室内空间风格一致。如严肃庄重的会场, 宜选用形态整齐、色彩简单且体量大的植物;庆祝性会场, 需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所用植物需色彩丰富、格局灵活多样;居室设计要体现舒适与宁静, 宜选择色彩淡雅的植物。

2.2 遵循美学基本规律

设计须紧遵美学艺术的基本规律, 注意多样统一原则的运用。合理配置主景植物的种类、主色调、体量、质地、花期和栽培方式等要素, 丰富视觉效果。

2.3 遵循科学性和生态性

充分迎合植物的生态习性及观赏特性, 在室内不同的光分布区域内, 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配植。

3 室内植物的艺术表达

3.1 风格

室内设计应与周围环境风格相融合。建筑形式、室内风格、家具样式、地面色彩及墙面质感等诸多因素都会影响植物装饰的内容和形式, 因此设计要根据植物本身的生态习性来布置, 要与主人的自身特点相适应, 要与周围的空间环境协调一致。

3.1.1 过渡与延伸。

设计时可在入口处设花池, 在门廊顶部或墙面上作悬吊绿化, 在门厅内作组景, 也可通过玻璃或透窗, 利用借景等手法, 使室内外的景色互相渗透, 扩大室内空间。

3.1.2 限定与分隔。

常利用盆花、花池、绿罩、绿帘、绿墙等对空间做线形分隔或面的分割。对有私密性要求的环境, 可用花墙、花池等来分隔空间, 形成小环境。

3.1.3 调整与柔化。

植物可调整和柔化空旷的空间, 如在面积很大的空间内可筑景造园, 既能改变原有的空旷感, 又能增加空间的自然气氛。现代建筑空间大多线条生硬, 令人感觉硬冷, 利用植物特有曲线、多姿形态、柔软质感和悦目色彩, 可柔化空间, 使人感到尺度宜人与亲切。

3.1.4 提示与向导。

大型建筑的室内空间错综复杂, 需要明确的指示标志, 观赏性强的植物能吸引人们的视线, 因而可巧妙而含蓄地起到提示与指导活动的作用。

3.2 色彩

室内植物选择根据室内的色彩状况而定。当空间内光线不足或底色较深时, 宜选用色彩艳丽或浅色植物, 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不同墙壁的颜色选配不同色彩的室内植物;植物色彩的选配还应随季节变化及用途不同进行调整。

3.3 质感

室内植物的质感分为粗、中、细三个基本类型, 质感细腻的植物通常有较小的叶片并呈精致的形态, 如竹芋等;中质感的植物具有中等大小的叶片, 枝干排列适中, 属于过渡的类型;质感粗糙的植物叶片大而厚实, 分枝稀疏, 能缩短视觉与被视物之间的距离感, 如赛菊芋等。

关于室内植物的研究涉及面既多又广, 希望本文的初探, 可以使室内植物设计更具美学价值, 营造出清新雅致的室内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田如男, 朱敏.植物质感与植物景观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9 (3)

安徽宿松方言持续体的表达形式 篇10

用持续体助词“倒”和“一V倒”“、一V着”两种固定格式 :

关倒门讲话关着门讲话。|坐倒吃坐着吃。

佢坐在那里脚一搭倒他搭着脚坐在那里。

佢背一驮着他驮着背。

一、持续体助词“倒 [·tau]”

(一) 持续体标记“倒”

宿松方言表持续的“倒”不同于普通话的“着”。普通话中, “着”可以用于存现句, 如“墙上挂着画”“门口站着一个人”“台上唱着戏”, 宿松方言的“倒”不能用于存现句, 这些用“着”的存现句, 宿松方言要分别说成“墙上挂里有画墙上挂着的有画”“门口有一个人站在那里”“台上在唱戏”。“倒”表持续有较多限制, 一般只用于以下两类句子中。

甲、用于祈使句, 这类“倒”限用于弱状态动词2后。例如 :

(1) 你抱倒伢, 我去晒衣裳你抱着孩子, 我去晒衣服。

(2) 你在这里企倒你在这里站着。

(3) 你看 [kho213] 倒包你看着包, 我去买票我去买票。

(4) 你在床上困倒你在床上睡着。

(5) 你记倒佢里话你记住他的话。

这些句子中的动词表示的动作一旦发生, 便形成一种持续的动作或状态。

乙、用于“V1 +倒 (+宾) + V2”的连动结构, “V1 +倒”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动作造成的状态的持续, V1通常为弱状态动词和弱动作动词, V1语义上可看作V2的伴随状态或方式。例如 :

(6) 困倒看书睡着看书。

(7) 你是捏倒鼻子糊 [hu5] 嘴你是捏着鼻子哄嘴巴 (意为“自欺欺人”) 。

(8) 关倒门讲话吧?

(9) 夺倒锅炆盖着锅煮。

“V1 +倒 (+宾) + V2”可以是祈使句, 也可以是叙述句, 还可以是疑问句 ;V1既可以是已发生的动作, 又可以是未发生的动作。“V1+倒 (+宾) ”和V2之间通常可插进表动作状态、方式或手段的结构助词“里”, 如例 (6) 可以说成“困倒里看书睡着看书”。V1表示的状态或方式如果跟V2的动作不是相伴而行的, 则前一动词不能后附“倒”, 而要用助词“里”。例如 :

(10) 煮里吃煮着吃。

(11) 那些人挤里买票挤着买票。

(12) 你里钱我借里用下你的钱我借来用一下。

(13) 佢卖屋里把伢念书他卖屋子给孩子读书。

例 (10) - (13) 中, V2表示的动作在V1完成后才有可能发生, V1语义上不具有“伴随”义。

黄晓雪 (2010) 认为, 表持续的“倒”来源于表动作有了结果的动相补语“倒”, 持续体“倒”进入连动结构当是“倒”有了表静态持续的用法后, 使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二“、一·[i/]V着·[t So]”“一·[i/]V倒·[tau]”

(一) 用法

“一V着”和“一V倒”是两种固定格式, 意义和用法相近, 二者的整体意义都表动作或状态的持续。即都具备 [+ 实现 ][+ 持续 ] 的语义特征, 普通话没有与之对应的语法形式。“一V着”和“一V倒”一般只用作谓语, 其后以不出现宾语为常。“一V着”举例如下 :

(14) 你眼珠一肿着她眼睛肿了。|佢头毛一鬏卷着。

(15) 那个猪里耳朵一耷着那头猪耷拉着耳朵。

(16) 佢回来就在床上那一□thai42着他回来后就在床上那样躺着, 也不出去。 (□thai42:躺, 有贬义)

(17) 佢手一靠着背他的手交叉着放在背后。

(18) 屋里灯一亮着屋里亮着灯。

(19) 我将方到佢家去, 佢家门一锁着我刚才到他家去, 他家门锁着。

(20) 佢电视一看着, 快活得很他看着电视, 快活得很。

(21) 佢在那里鱼一钓着, 歌一听着他在那里一边钓着鱼, 一边听歌。

(22) 佢在那里慢慢一走着。

这类句子都表人或事物的情状或状态, 是描写句。例 (14) “一V着”表状态的持续, V为表变化的形容词。例 (15) - (17) 中, “着”附于弱状态动词, “一V着”表静态的持续。例 (18) (19) “着”附于弱动作动词, 弱动作动词既可以表动作本身的持续, 又可以表动作完成后状态的持续, “一V着”表示动作完成后状态的持续。例 (20) - (22) “着”附于动作动词, “一V着”表动作的进行。例 (20) - (22) 也可不用“一V着”, 而在动词前用“在”表动作进行, 如例 (20) “佢电视一看着”可说成“佢在看电视”, 但用“在”表动作进行只是客观的叙述而非描写。

能进入“一V着”中的V通常具有可持续的语义特征。当V为形容词、弱状态动词或弱动作动词时, “一V着”是表示静态的内部同质性的过程 ;当V为动作动词时, “一V着”是表示动态的内部同质性的过程, 即动作V可看作由多个类似的动作连续重复的过程, 如例 (22) “一走着”可以看作“走”的动作不断重复。

“一V倒”的用例如下 :

(23) 佢把伢在背上一驮倒他把孩子驮在背上。

(24) 佢手一靠倒背, 走来走去他手靠着背, 走来走去。

(25) 屋里灯一亮倒, 冇得人屋里亮着灯, 没有人。

(26) 我到佢家去着, 佢家门一锁倒我到他家去了, 他家锁着门。

(27) 佢把邋遢衣裳一堆倒, 也不洗她把脏衣服堆着, 也不洗。

(28) 奶奶把钱一闶藏倒, 生怕我用脱着生怕我用了。

例 (23) (24) “倒”后附的是弱状态动词, “一V倒”表示动作本身的持续。例 (25) - (28) “倒”后附的是弱动作动词, “一V倒”表示动作造成的状态的持续。与“一V着”相似, “一V倒”一般也不能拆开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

“一V倒”与“一V着”表示的意义相近, 句法表现相同, 但也存在差异 :第一, 如果表示一种无目的的、非自主的行为变化, 往往只用“一V着”, 不用“一V倒”, 例 (14) (15) 中的“着”不能用“倒”替换。第二“, 一V倒”常用于表某一有目的的动作行为 (或说话人主观上认为是有目的的动作行为) 所达到的状态, 这种意义跟处置式表示的对某人或某物作某种处置、使之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的意义相宜, 因此, 处置式一般只用“一V倒”, “一V着”没有此种用法, 例 (27) (28) 的“倒”不能换成“着”。第三, “一V倒”与“一V着”的V都可以是弱状态动词和弱动作动词, 但“一V着”的V还可以是动作动词, 如例 (20) - (22) 。

孙宜志 (1999) 讨论的宿松县二郎话的“一VV到”和“一VV着”跟这里的“一V倒”和“一V着”又同又不同。“一VV到”跟“一V倒”表示的意义大体相同, 进入V的动词的类型也基本一样。但孙文认为“一VV着”表示动作的反复进行, 这跟“一V着”有所不同, “一V着”主要表状态的持续, 但也可以表动作进行, 一VV着”不表状态的持续。“一VV着”可用于处置式 (如“佢把花生一炒炒着”) , “一V着”不能用于处置式。

“一V着”和“一V倒”是宿松方言两个常用的表动作持续的形式, 不同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用单个助词附于动词后来表持续的方式。如上所述, 宿松方言也有表持续的助词“倒”, 但其用法很受限制, 一般只能用于祈使句和“V1+倒 (+宾) + V2”的连动结构中, 它出现的句法环境跟“一V着”和“一V倒”完全不同。

(二) 来源

“一V倒”和“一V着”中, “一”本表示动作发生或实现, 可看作发生体标记, “倒”是表动作有了结果的动相补语 (详见黄晓雪2010) , “着”为完成体助词 (“着”的用法及来源详见黄晓雪2009) 。“一V倒”和“一V着”两种结构的形成跟体标记“一”出现的句法环境存在关联。“一V”的用法举例如下。

(29) 佢把脸一□ [lo24], 不与我她把脸一沉, 不理我。

(30) 我不晓得么事得罪佢在, 佢今朝看倒我还把头一车我不知道什么事得罪了她, 她今天看见我还把头扭了过去。

(31) 你只把心一横。 (“只”为表建议、希望、祈请的语气副词)

上举例句“一V”均表示动作发生或实现后所处的状态, 去掉“一”则不成立, 有时在动词后加表示有结果的成分句子也能成立, 如例 (30) (31) 可以说成 :

(32) 我不晓得么事得罪佢在, 佢今朝看倒我还把头车在一边去我不知道什么事得罪了她, 她今天看见我还把头扭到一边去。

(33) 你只把心横下来。

例 (32) (33) 侧重于强调动作的结果, 而例 (30) (31) 则侧重于强调动作的发生。

“一V”一般不直接带宾语, 但通常带动相补语、趋向补语或完成体助词, 例如 :

(34) 我先方刚才把个饭一吃脱掉, 将现在还冇得没有饭在给妹吃。

(35) 把个手表一落脱把个手表弄丢了。

(36) 把个金奶奶一死脱掉。

(37) 我里的凳把在被佢一坐去。|佢把我里的个伞一搹拿去。

(38) 我把个树丫一撇着下来。|佢把个邋遢衣裳一挂着起来。|佢家伢把在人家一拐着去孩子被别人拐骗去了。|佢把我家牛一牵着去他把我家牛牵去了。

(39) 我昨天算将刚刚在街上一碰倒碰见佢。

(40) 天在落雨, 我今朝还把谷一割倒天在下雨, 我今天还割了谷。|把个菜一切倒又不舞, 一会烂脱着把菜切好了又不做, 等一会烂掉了。

例 (34) - (36) 的“脱”是表动作完成或有了结果的动相补语, 例 (37) “一V”后的“去”是趋向补语, 例 (38) 的“着”是表动作完成或实现的助词, “着”也可以不用, 因其后的补语“下来”、“起来”、“去”表趋向的同时, 也表动作的结果, 它们包含了完成体标记“着”表示的意义, 是句子语义上不可少的成分, 不能去掉。例 (39) (40) 中, “一V”后的“倒”为表动作有了结果的动相补语。当“一”用在表动作的起始点和终止点重合的变化动词前时, “一V”也只表示动作的发生或实现, 如要表动作的完结或有了结果, 仍然要在其后用表完结或有了结果的成分, 如例 (36) 。例 (34) - (40) 的“一”如果去掉, 要在句末用事态助词“在”或“着”才能完句, 例 (38) 还要去掉动词后的“着”才能在句末加事态助词“在”或“着”, 如“我把个树丫撇下来在 / 着”。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英语老师经常说的话 下一篇:表达技巧与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