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关键词: 语文课 语文 学生 教学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共6篇)

篇1: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中古欧洲社会》教案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0,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坚定走改革开放之路,树立开拓创新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和“拜占廷帝国曾以其繁荣个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为什么后来却衰亡了?”等问题,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认识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以及对比中西封建制度、城市的异同,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来认识历史问题。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的特点以及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讲述琅城起义故事了解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探究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难点:如何理解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了解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运用史料分析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以及它给我们今天留下了什么启示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

猜一猜:下面这些建筑是哪个国家的?梵蒂冈介绍

新课:

一、西欧封建制度的形成

欧洲开始进入封建社会

(1)左图中的事件分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从左图变化到右图的原因是什么?右图中的法兰克王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起来的?后来分化成了哪些国家?

(2)在扩张中,国王遇到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国库没有充足的军费装备部队,兵员枯竭,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军队呢?

查理·马特的采邑改革: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

变以往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为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①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②奠定了西欧封建社会骑士制度的基础

二、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

(政治、思想、经济)合作与探究1:西欧封建制度有何特点?

阅读史料:

材料一:

政治上:等级森严,但在不同等级贵族之间,逐级保护和负责,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中国:高度集中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 材料一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示意图反映了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什么特点?

(2) 材料一中左边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与材料二相比中西封建制度有何不同?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在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会的地位与影响如何?

合作与探究2:

阅读史料:

材料一:

教皇为皇帝加冕

卡诺莎雪地求饶

材料二:

德皇亨利四世召开宗教会议,宣布废黜教皇。教皇随即宣布开除亨利四世教籍,并策动德国贵族反叛。最后,亨利四世向教皇请求宽恕,他赤足披毡在城堡外的雪地里等候了三天,方得进见。

(1) “丕平献土 ” 是怎么回事?材料一教皇为皇帝加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什么问题?

幻灯片展示材料四:

材料三:教皇国的形成

天主教会拥有大量田产。此外,教民按照教会的规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纳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业之用,主要用于神职人员薪俸、教堂日常经费以及赈济。

(2) 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教材归纳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在经济上的地位如何?

材料五:

西欧中古时期,广大民众普遍没有文化,不少上层贵族也目不识丁,由教士垄断了文化教育。……教皇宣称“不学无术是信仰虔诚之母”,强调知识服从信仰,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主教神学。

材料六:

(3) 根据材料五、六并结合教材归纳欧洲封建社会教会在精神文化领域的地位如何?

精神文化上: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神权凌驾于一切。liuxue86.com

合作与探究3: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深远意义?

阅读史料:

(1) 经历了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什么时候兴起?有哪些著名城市?这些城市地理位置如何?主要从事什么行业?

(2)法国琅城市民起义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市民阶级中分化出哪些人?从中逐渐产生了什么新的阶级?有何意义?

三、拜占廷帝国(东罗马)的衰亡

活动: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并简要介绍其中的故事。

世界名城君士坦丁堡

是以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命名的。罗马帝国分裂后成为东罗马的首都。后又成了奥斯曼土耳其的首都,改名为伊斯坦布尔,现在是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和港口,是全世界唯一的地跨欧亚两洲的城市

古老帝国的悲剧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亲率大军和几百艘战船,兵临君士坦丁堡城下。土军用重炮轰城,但因城防坚固,金角湾又有铁链封锁,一筹莫展。后来,用木板铺路,上 涂油脂,把七十多艘战船从木板路上运入金角湾。然后,迅速架起浮桥,从海路两面同时攻城,经过鏖战,君士坦丁堡陷落。在战争中,土军烧杀劫掠,很多宏伟建筑毁于一旦,大量珍贵文物和艺术品被付之一炬。

思考: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原因:①骄傲自大,无视先进的文明因素。②东征西讨,耗尽国力。③封闭保守,导致其落后。

启示:闭关自守使文明衰落,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

课后小结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世纪时期,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课后习题

1.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他在政治上的重大举措是:

A.将土地有条件的分封给贵族 B.创立赢得人心

C.将罗马附近的地区送给教皇 D.领导琅城市民争取城市自治

2.11、12世纪,西欧“争取自治权”的斗争反映了:

A.地主的要求 B.农民的要求 C.市民的要求 D.商人的要求

3.“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样的局面出现于:

A.查里·马特改革之前 B.查里·马特改革之后

C.大化改新以前 D.大化改新以后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在精神和文化领域凌驾一切的权力是:

A.君权 B.兵权 C.财权 D.神权

5.西欧城市市民争取自治权斗争的典型例子发生在:

A.琅城 B.伦敦 C.巴黎 D.罗马

6.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又延续了大约: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7.中世纪欧洲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是:

A.各国君主 B.查理大帝 C.会 D.法兰克国王

8.下列促进了欧洲封建制度形成的事件有:

①大化改新 ②查理·马特改革 ③丕平献土 ④琅城起义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9.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社会的描述,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B.封建主可以管辖自己附庸的附庸

C.国王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 D.伊斯兰教是西欧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

10.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形成的基础是:

A.罗马共和国的建立 B.罗马帝国的扩张

C.亚历山大东征 D.查理·马特改革

板书

查理·马特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意大利、法国、英国、意大利等都有许多著名的城市

拜占庭帝国的灭亡:15世纪,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帝国灭亡

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讲述君士坦丁堡的故事,探讨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西欧封建等级制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教学难点: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庭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温故互查:

1.简述日本大化改新的时间、人物、内容、意义。

2.列举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动。

3.说出古代罗马历史线索:

{ 西罗马帝国476年灭亡

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5 → 公元前27年 → 395年

台伯河畔出现罗马城 进入罗马共和国时期 进入罗马帝国时期 罗马帝国分裂 拜占庭帝国1453年灭亡

二、设问导读:

(一)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1.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日耳曼人在其废墟上建立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法兰克王国。

2.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家经过查理·马特改革后,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 。(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3.查理·马特改革:

内容: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

影响: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

4.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教皇和教会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还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西欧城市兴起的时间:10世纪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中心的城市;

2.在西欧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中最为典型的是法国琅城争取自治权的斗争。

3.意义: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三)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定都君士坦丁堡,君士坦丁堡原称拜占廷,因此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廷帝国。15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灭亡了。

三、合作探究:

拜占廷帝国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它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拜占廷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在1453年拜占廷帝国最终灭亡于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

四、自我检测:

1.在西欧封建制度确立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改革是( C )

A:伯利克里改革 B:商鞅变法 C:大化改新 D:查理·马特改革

2.“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条常规浒于古代( A )

A:西欧一些国家 B:阿拉伯国家 C:中国 D:日本

3.在西欧封建社会,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和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是( D )

A:世俗封建主 B:矮子丕平C:商人和银行家 D:教皇和教会

4.在古世纪的西欧,通过武装斗争赢得自治权的最为典型的城市是( B )

A:英国伦敦 B:法国琅城 C:意大利威尼斯 D:法国巴黎

5.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东罗马帝国在历史上延续了大约( C )

A:500多年 B:800多年 C:1000多年 D:1200多年

五、拓展探究:

6.读图,回答问题。(《课时掌控》P10第16题)

(1)该图反映了西欧封建社会的什么制度?这种制度的形成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2)该图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3)这种制度下,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的是什么人?农民和农奴是封建帝王的附庸吗?为什么?

课后小结

西罗马帝国在公元5世纪灭亡之后,世界历史进入中古时期。在中古欧洲社会,西欧封建制度、城市的产生与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作为古代西方文明的继承者──拜占廷帝国的衰落则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篇2: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1、以查理•马特改革和丕平献土为例,了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和罗马教廷的地位。

2、通过讲述琅城起义的故事,了解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

3、讲述君士坦丁堡陷落的故事,探讨拜占廷帝国衰落的原因。

教材分析

本课涵盖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建立、教皇、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拜占庭帝国灭亡四个问题。西欧封建制度是中古欧洲历史的一项核心内容,而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是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在整个中古时期,罗马天主教在经济上占据当时西欧土地的三分之一,政治上与世俗王权分庭抗礼,在思想文化方面形成一元垄断,可谓是处于一种万流归宗的地位。城市是文明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在许多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其根源因素有很多就是城市造成的。拜占廷帝国是一个曾经辉煌的古老文明,在如何面对新的环境挑战方面,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命运具有重大的典型意义和启示价值。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离学生生活很远,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应尽量指导学生读历史地图,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鼓励学生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交流学习心得,从中增强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强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观看图片、读资料、看录像等,使学生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基督教在西欧社会的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拜占廷帝国的灭亡等史实。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欧封建社会有什么特点?”和“拜占廷帝国曾以其繁荣的经济、辉煌的文化在当时世界上巍然屹立,但后来却衰亡了?”等问题,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1 000年,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在当时都显示出先进性;拜占廷帝国的灭亡说明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弱。

教学重点

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与罗马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兴起的历史意义;拜占廷帝国的灭】罗马教廷在西欧封建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的意义;拜占廷帝国衰弱的原因。

教学策略:

1、学生提前搜集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信息。

2、分组导学,学案导学,启发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相结合。

3、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创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教学模式

教学课时: 45分钟⑴导入新课,板书课题(3分钟)⑵学案导学,分组导学(10分钟)⑶教师点拨,师生释疑(16分钟)⑷当堂巩固,检测评价(16分钟)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目的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西欧奴隶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西罗马帝国在什么时间被什么人所灭?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许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五课:中古欧洲社会。

二、学案导学,分组导学:

学生根据导学提纲,整理、了解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革、封建等级制度、基督教会、市民阶层的出现、拜占庭帝国的灭门等基本史实,教师巡回指导,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

三、师生释疑,讲授新课:

1、等级森严的西欧封建社会:

出示:法兰克王国地图,学生回答:5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的强大的国家是哪个国家?后来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哪些国家呢?欧洲封建制度不断发展起来。出示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学生思考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有哪些?

学生自己画出西欧封建等级示意图,并标出每一个等级。

那么这种层层分封、金字塔般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与谁的改革有关呢?改革的内容和影响是什么?

随着西欧封建社会时期,基督教会势力的扩张,罗马教会的权利日益增长,那么它的地位和影响有哪些?

学生阅读导入框的内容,小组讲述丕平献土的故事。,师生共同总结:罗马教廷的地位和影响

哪位同学还可以举例说明:教皇和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不容许任何力量和个人怀疑它的权威?

2、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教会势力的强大,使神权凌驾于一切之上,在教会和封建主的领土上出现的城市,封建主贪婪的对市民进行剥削,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我们一起走进西欧的封建城市。

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时间和出现的城市有哪些?

哪国市民争取自治权的斗争最为典型?

学生阅读课本,小组讨论: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意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

出示动脑筋:小组讨论交流

3、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拜占庭帝国曾经繁荣一时,融合了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东方文化,它绚丽多彩傲立于当时相当黑暗的欧洲世界,但是它却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发明的优点和长处,固步自封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这段历史。

同学们首先回忆一下,拜占庭帝国的由来:

出示图片《圣索菲亚大教堂》

学生体会它的建筑艺术

如此强大的拜占庭帝国是怎么由强盛走向衰落的呢?

出示课件:师生共同总结灭亡的原因。它的灭亡给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归纳:拜占庭帝国从建立到灭亡的过程:

思考:从鸦片战争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遭受了百年耻辱,原因是什么?中国近代历史

和拜占庭帝国灭亡的历史有哪些相似之处?对我们的启示有哪些?

篇3: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一、增加透明性:U-Map的设计功用

透明性 (transparence) 是U-Map分类体系设计的一个核心概念, 也是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实践和政策研究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在高等教育领域中, 透明性意味着将院校信息, 包括在各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活动表现的信息向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全方位公开。

1. 透明工具的价值。提高院校透明性的需要来

自不断升值的高等教育社会价值。知识经济时代, 高等教育是“社会中枢机构”, 一流大学不仅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动力, 也是代表国家软实力的文化标签。同时, 我们也注意到这些价值的本身都与高等教育的属性相关。在民主意识日渐增强的现代社会, 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受教育权基本内容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高等教育质量既要注重满足社会需要, 也要关注人们在选择这些服务时应该享有的民主权力的施行效果。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 其信息理应向全社会公开, 学生选择特定的教育项目、私立机构授予研究合同、政策对于与拨款相关的问责问题的决策均有赖于此。由此, 透明工具可用作高等教育系统发展的标杆工具, 其应用水平亦可反映社会民主和受教育权的实质内容。

同时, 从产品交易的角度观之, 对透明工具的呼唤也是应对高等教育信息失衡的必然选择。在经济领域, 高等教育是“经验品” (experience good) 或“信用品” (credence good) , 即其质量只有当其被消费 (应用、支付后) 才能被评判, 甚至被消费后其质量都不甚明晰[1]。譬如就学生而言, 他们只有完成学业后方能知晓高等教育消费是否物有所值, 或者即使在择业时面临市场机会时也会底气不足, 这与科研产品、计算机维护服务等完全不同。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 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并不了解现有教育服务的质量。透明工具的价值就在于调整这些信息不对称, 将高等教育机构的工作和表现向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传递, 弥补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政策失当而留下的真空, 使得高等教育的社会受益最大化。

2. U-Map的多维功用。

U-Map的使命在于提升高等教育系统的透明度, 从而使得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能更好地使用欧洲引以为荣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 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 理论和实践界、国家和院校、社会和学生都可从中获益。在理论层面, U-Map试图成为揭示欧洲高等教育系统图景的认识工具。表面上, 由于欧洲高等教育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 认识国家和机构层面高等教育的多样性是U-Map的自然目的。事实上, 这种需要反映了欧洲批评当前的世界性大学排名不公、却又希望在其中争取更好表现的矛盾心态。典型观点认为, “最理想的大学评价模式, 应该包括一系列对非研究性维度的绩效和评价指标体系, 但这种模式并不存在。那么, 欧洲所发起的U-Map和U-Multirank (多维度全球大学排名计划) , 致力于展现高等教育系统和院校的其他重要使命, 以便按照这些路径改进现有的评价工具”[2]。

欧盟和欧洲国家对这种多维分类法的需要出于对院校同质化的担忧。同质化是大学资源竞争的必然后果, 资源聚合能力强的综合型、传统型、著名大学往往成为其他院校效仿对象, 从而固化了院校间的地位和等级关系。同质化也会限制学校的创新力, 导致院校表现变差[3]。对于管理改革而言, 多样化的重要性在欧洲高等教育的主要文件中得到强调, 因为院校多样性被认为是欧洲高等教育的关键实力之一。要求欧洲高等教育日益多样化的原因也与博洛尼亚进程改革相关, 它对寻求新的治理模式产生了直接影响[2]。U-Map作为一种政策工具, 在官方手中将会成为一种潜在的拨款依据和治理平台。

对于院校而言, 类似U-Map的院校活动概况表 (institutional activity profiles) 是院校管理的重要应用工具。随着院校走向政策和公众关注的中心, 人们期望院校能更好地满足大量知识社会的需要, 院校多样性因此正成为院校政策的中心[4]。为了识别多样化的实力, 院校需要U-Map, 这对于内部战略发展、外部的标杆管理、进行跨院校间的合作、更好地与院校进行概况交流都有重要作用。这样, 院校不仅能够在研究层面, 还能在教学质量、知识转移和创新甚至国际化等各个方面追求卓越。

包括学生、家庭、商业界和工业界等院校其他利益相关者也能根据自己的特定目标选择使用该工具。运用U-Map, 他们能选择那些与他们的兴趣充分契合的分类维度、特定院校在多个维度进行院校比较。利益相关者能决定如何与选定的院校建立联系、注册他们的专业 (项目) , 或者在其他方面参与院校活动。U-Map的使用将方便高等教育消费者进行决策, 极大地提高资源利益率, 保障高等教育供求信息的充分沟通。

二、矛盾的统一体:U-Map的社会回应

U-Map自2004年开始研制, 从项目提出到分类指标的确定和在线分类工具的成功研发, 都汇集了欧盟和各国政府官方、学者、公司雇主代表、学生和家长的智慧, 最大范围地综合了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的建议和意见。理论归理论, 实践运用才是U-Map项目的最终目的, 在整个研究设计阶段, 甚至直到项目第四阶段 (即U-Map应用阶段) , 各界对这一工具的反映正如该工具的多维度一样, 难以统一。

1. 多虑的学界。

U-Map虽为代表官方声音、自上而下的分类项目, 但其“学术气”丝毫不弱于卡内基分类法, 多国学者在其中扮演了主导者角色, 正是出于独有的中立立场, 他们对项目全过程可能面临问题的考虑更为周到和客观。如果多样性为学生提供更多选项并提高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效率, 包括提供更多高等教育机会、维护与促进系统专业化、满足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多元需要, 提高院校组织效能和自治能力, 甚至在院校间的竞争与比较等各个方面[5], U-Map的作用亦不可小觑。学界在充分肯定分类法的这些应用前景之余, 对诸多问题讨论异常激烈。这在2011年葡萄牙召开的分类项目研讨会上可见一斑, 专家们对分类法的担忧反映在四个方面: (1) 技术失真。U-Map是否将在欧洲层面运行现在还不确定, 因为U-Map不是提供一种分类。同时因为其多维度特征, 应用U-Map比较院校特征并非易事, 全球性可比数据的缺乏也是一个挑战。 (2) 工具滥用。U-Map的信息相当普遍, 不能直接用于类似质量保证机构的部门, 它可能为排名打开大门, 会将院校使命、质量、表现简单描绘出来, 进而对院校行为产生意想不到的误导。 (3) 指标失实。U-Map和其姊妹项目U-Multirank并不重视知识创造和学生学习方面的学术得分, 一些指标仍难以避免主观因素。 (4) 未知的潜在影响。由于院校与外部利益相关者和环境的广泛联系, 多样性和院校组织特征在欧洲日益明显时, U-Map对这些是否能做出很好的回应?在仍未充分了解那些最后没有参与该项目院校的态度的形势下, 这个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2. 坚定的欧盟。

对于管理改革而言, 多样化的重要性在欧洲高等教育主要文件中得到强调, 国家、欧盟层面都强调了需要考虑高等教育系统类型的国家特征、院校规模和使命及特征的差异。院校多样性被认为是欧洲高等教育的关键实力之一[2]。正是出于治理与多样性之间重要联系的考虑, 2010年4月, 在时任欧盟轮职主席国匈牙利的布达佩斯召开的欧盟成员国高等教育负责人会议专门讨论了这个话题。可见, 宏观层面对于继续推进U-Map这样的透明工具的信心和决心仍是一致的、坚定的。

欧盟委员会始终是U-Map的绝对推动力量。增强欧洲高等教育的透明度, 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固有的多样性, 归根结底在于提高欧洲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这可谓欧盟各国一项共同教育目标。除2004年发起“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研究以外, 欧盟独立组织或参与了多个透明工具研究项目, 如多维度的全球大学排名研究 (Designing a global university ranking, the U-Multirank project) 、大学研究评价研究 (Assessment of university research) 、建立欧洲大学数据收集平台的可行性研究 (Feasibility study for European University Data Collection, EUMIDA) 、高等教育学习成果评价研究 (Assess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Learning Outcomes, AHELO) 。这些都与U-Map的分类框架紧密相联[6]。欧洲46国高等教育部长于2009年4月28-29日在比利时鲁汶举行峰会, 展望博洛尼亚进程 (2010-2020年) , 评估了该项目过去10年的成果, 着重讨论并通过了未来10年该项目的优先发展领域, 其中一项就是开发“多维透明工具”[7]。

3. 忧喜参半的国家和院校。

所有国家都有一个目的或政治目标, 就是拥有一个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系统, 其中院校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不同的产出, 本质上就是在每种院校中都拥有一个清晰的劳动力和专业划分[5]。有意思的是, 透明工具U-Map在国家和院校层面的实施却不那么顺理成章, 几家欢喜几家愁。

在国家层面, 参与分类项目的国家以边缘性系统为主, 缺少像英国、法国、德国这样的大国。如在挪威, 该国上下非常接受U-Map的分类理念, 并在很大程度上严格遵守分类法的思路进行高等教育系统设计和政策实施。他们认为, “欧洲分类项目令人激动、相当有意义, 有一个项目关注院校的多样性和独特性是非常重要的”[5]。该国专门组织不同部门分工负责该工具的本地化改造和具体实施。而在英国, 对U-Map没有什么讨论。

院校层面与国家的态度类似。绝大多数院校感觉到, U-Map是一个实用工具, 是院校间进行比较的一面镜子。这种设计对于那些实力相对雄厚的院校而言, 的确会起到这种作用。挪威科技大学 (The Norwegi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TNU)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校是挪威最好的理工科院校之一, 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被排在与我国北京大学相近的200-300名这一档。它已经利用U-Map的分类指标体系来分析自身的优劣势, 认为这种透明工具对于学校战略目标的形成、重点发展领域的确定、发展标杆的设定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8]。然而, 对于那些处境不太好的院校而言, U-Map也会产生一定的误导或消极作用。某所院校一旦被归为某种类型, 拨款机构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将按照这种类型去看待它。而且, 分类并未充分地反映院校的动态变化情况, 而高等教育机构却不是静态的, 欧洲多样性的院校正在改变其地位和使命[9]。

4. 激进的学生群体。

学生一直是欧洲高等教育区和研究区建设的一股特殊力量, 他们在博洛尼亚进程起草时并未直接参与其中, 这种局面尽管后来有所改观, 但他们却抱怨该项目未能告知其对学生的可能影响。虽然U-Map项目组积极响应学生群体的意见和呼声, 而且这种透明工具对于学生择校确实具有明显的正面作用, 但学生群体对此的态度几近矛盾。

欧洲学生联合会 (European Students’Union, ESU) 是一个由38个国家的48个全国性学生联合会组成的伞形组织 (umbrella organisation) 。该组织于2009年4月召开的第25次委员会强烈反对欧洲高等教育区研制使用排名和透明工具, 主要理由是: (1) 分类会为高等教育机构预先设定一些特征, 这抑制了其灵活性和多样性, 限制其使命和理想, 从而增加其一致性而不是透明度和公平性。 (2) 分类虽并不直接导致排名, 却是研制排名的基础。而排名是一种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表现, 所提供的是高等教育名望信息而不是其真实使命, 这是对博洛尼亚进程的本质和精髓的挑衅[10]。该组织的反对理由不无道理, 事实上, 这两点分别在博洛尼亚进程 (1999-2009年) 的实施过程中、在欧盟对于U-Map的定位中早有体现。

三、结论与启示:重新认识分类与分层的关系

过去10年内透明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变得日益普遍, 分类、排序和排名 (这是最为人所知的三种透明工具) 已经成为全球高等教育一道风景。在势不可挡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下, 过去的高等教育中心欧洲正积极吸收区域外的竞争对手美国甚至中国的经验, 加强区域系统的整合, 研制与应用以U-map为代表的透明工具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以上对U-map的社会反应的分析, 揭示出该分类法在多元欧洲应用中面临的困境, 而正是有了或吸收了这些不同声音才令U-map项目得以顺利推进。同时, 我们不难发现, 外围社会的不同态度尽管出于不同的立场, 但核心问题都指向了院校分类与分层或狭义的排名表间未能厘清的关系

1. 分类与分层是一对孪生问题。

笔者这里将高等学校分类与分层分别理解为对高等学校类型归属的横向与纵向划分, 或者说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较前者多了一种明显的价值判断, 即对高等学校地位高低、表现优劣、质量好坏等方面的比较评价。U-Map并未明确地在这个意义上说明自身是分类还是分层:在23个分类指标中, 只有“学位层次集中度”、“学科领域覆盖面”、“学位导向”、“招生规模”这4个指标及其分类结果具有分类的特点, 其他19个指标都是可以量化的、有着明显的价值判断。早前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卡内基分类体系因被肆意地用于美国大学排名, 或者因其本身就被当作是一种分层体系, 从而在美国引起了广泛非议。这也部分地促成了2005年版多维分类体系的诞生。

在谋求大学排名榜中有更好名次的欧洲, 对传统大学排名和分类体系的批判又显得如此自相矛盾。正如U-Multirank与U-Map一样, 分层 (或者更准确地说排名) 与分类的关系水乳交融, 很难从纵向与横向两个层面简单理解, 国外将两者视为同一体系的研究不在少数。有比较自然会有鉴别, 甚至是好坏与价值之分, 而不仅仅是对组织形态差异的判断。在2011年葡萄牙召开的项目研讨会上, 有教授就指出, U-Map为每所院校提供了好的快照 (在一个可视化的图片中) 。院校能够利用U-Map定位最终用于战略规划, 为普通民众、政府和媒体提供简单的信息。这样, 它所提供的多维度视角将比传统排名更为精细。

以上说明, 分类与分层往往是分类者总想极力区分但又无法完全分开的一对孪生问题。欧盟委员会正在研制与U-Map配套的透明工具, 这几乎清晰地验证了这个观点:“提出分类法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系列指标, 以使那些在高等教育中的不同行动者能够评价相应层次教育和院校的表现和质量。”[11]欧洲学生联合会对U-Map反应激烈则不足为奇。一言蔽之, 以高等教育横向多样化为目的的分类体系, 往往会成为分层的工具, 从而最终会造成高等教育纵向多样化的加剧, 这显然与分类的初衷格格不入。

2. 理解分类对院校多样化的作用。

重新分类与分层的关系对于分类法的运用至关重要。自1952年院系调整以来, 分类发展一直是我国宏观高等教育政策的内在逻辑。从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制订高等学校分类标准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到最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对高等学校“分类管理”问题的再次强调, 高等学校分类却又似乎一直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层悬而未解的难题。我国学界相关研究大多将个体高等学校定位盲目的原因归为宏观分类体系的缺失[12]。而对分类体系运用的外围环境的分析不够, 当前研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我国院校分类法的潜在使用者, 如政府、企业、学生和家长、院校等, 需要怎样的分类法?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分类法取得科学性与合法化的前提。

正视两者的这种共生关系, 就是要客观理解分类对院校横向多样性的有限作用。实际上, 分类与分层分别源于政府、市场两股力量角力的需要。市场的力量促使高等教育间的竞争升级, 竞争的结果是高等学校“取得了向上发展的一致性”, 而政府的力量则“趋向于使国家高等教育系统向下取得一致”[13]。可见, 政府干预者过多地看到了分类的正面影响, 而处于市场中的院校, 总是有一股压制不了的、力争上游、“不安于定位”的冲动。因此, 分类、分层、定位三者间的联系都很紧密, 实现高等教育系统的横向多样化, 不应单方面地强调分类。院校间的自由竞争在导致系统同一化的同时, 也会由于不同院校在竞争时, “为了在市场上获得优势所运用的‘边际差别’的结果不同”而产生多样化。

摘要:欧洲高等教育机构分类法的设计功用在于增加透明性, 将院校信息向高等教育利益相关者全方位公开, 从而使得他们能更好地使用欧洲引以为荣的高等教育系统的多样性, 提升欧洲高等教育的整体竞争力。然而, 研究者、欧盟、国家和院校、学生群体等潜在用户对该分类法的认同度不一, 核心问题都指向了院校分类与分层或狭义的排名表间未能厘清的关系。正是吸收了这些不同声音才令U-map项目得以顺利推进。这表明分类与分层是一对孪生问题, 应正确理解分类对院校多样化的作用。

篇4:中古欧洲社会教学设计

中国历史有关中古时期的分期至今尚无公认的定说。本论对中古时期音乐与良贱乐人身份制度诸问题的研究不想卷入有关历史分期的论辩之中,但研究所涉中古时代采历史学家何兹全之说,“约指从三国到唐中叶即从3世纪到9世纪一时期而言”{2}。循此一论来对中古伎乐发展进行研究,对照东晋以后至唐初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如下理由:

一、中古中国由于战乱引起社会分裂和政治动荡,先是戎胡内犯,接着是南北长期对峙,导致人口减少,经济形态由城市经济到农村自然经济再到城市经济的转变,中古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在承受外来文化、新的生活资源与生活方式的影响的同时,内在地发生了深广的变化。二、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国政治秩序权威渐衰,一个新的秩序亟待建立。特别在思想领域,统领中国文化格局的儒家经典因其自身原因而丧失其思想的主导性,给个人寻求思想的自觉带来一个大的空间,自觉的人们积极地参与艺术创造活动,以极大的创造力扩大了艺术活动的范围,改变了艺术品种的性质。三、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国文化秩序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没有因动乱而覆亡或消失,还经历了一次更新、充实和调适,使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在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借外来文化的刺激,扩大和影响了自身生成与发展,并融合外来因素与民间传统,终于在唐代得以重整和延续,形成了迥异于秦汉时期的文化风貌。四、三国后由于族群的移动决定了中古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呈现出鲜明的阶层结构特点,它导致国家统治权力分割,世家大族力量走强;同时发生在此间的民族重整过程,无论南北,中原本土的族群接纳了大量外来和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和少数民族人群,认同一个文化传统。五、汉以来形成的社会风俗日趋奢靡,导致整个社会人们有一种求富趋利的普遍心态,一代堪比一代,尤其在北魏中期(对应南朝宋)以后,出现以上层社会中心的生活奢华现象引人注目,是内里对物质与精神追求,上承魏晋,下启隋唐。

侧重于对每个时期社会音乐文化生活的总体面貌的把握是笔者划分中国中古时期音乐文化发展分期的理论依据。这一理论继承黄翔鹏、赵宋光、冯文慈诸先生的论断而来。黄翔鹏先生明确提出中古分期概念,认为中国中古音乐历史自汉以后,进入了以丝竹清乐为主的歌舞伎乐时期。{3}结合黄翔鹏的后续研究,本文所论及内容从南北朝至唐代是中国歌舞伎乐后期{4}。赵宋光先生认为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中的第四时期指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是以歌舞大曲为核心,并指出认定这一分期标志还应从其形成的社会音乐文化的根由出发加以分析。{5}冯文慈先生的考虑更为具体,认为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共740年时间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拓展基础并再现繁荣的时期。{6}这样的分期为我们建构的历史研究范围,既考虑了社会音乐生活的存在状态,又考虑到音乐艺术自身的本质披露;基于这一分期的研究,我们可以凭借特定时期的音乐和历史这两个要素的转换与分析,来揭示中古伎乐与政治更迭和社会变迁的关系,认定中古伎乐在形态类别上所具有的文化特质与事实存在,探索中古伎乐的创作者和传承者的社会角色与历史贡献。这是笔者研究本论的欲望,我们立足于历时的与共时的相结合的原则,专注于中古时期中国音乐的发展历史的研究,就是要在历史的框架中研究和理解当时人们所创作的音乐风格如何反映音乐和历史的,进而透过这些现象求证中古伎乐的转型发生。

所谓伎乐,或作歌舞伎乐,是一种将歌唱、器乐、舞蹈融于一体的音乐创作和表演形式。这种音乐形式中,歌唱、器乐和舞蹈三者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都有着各自独立的艺术表现,可以单独表演。大曲是歌舞伎乐的最高形式,有明确的结构布局,鲜明的速度对比,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以歌唱为主体的多段体结构,乐曲高潮段落清晰。表演主体一般以女性为主,表演内容多样。历史地看,歌舞伎乐来自先秦的自由民、士阶层的市井之乐{7}, 属于“新乐”,与先秦各国流行的“女乐”{8}一样,都具有歌舞伎乐的形态特征,自出现就在社会上层的宴飨娱乐活动之中流行。歌舞伎乐进一步的发展是汉代流行的相和歌、相和大曲,结构完整,形式新颖。魏晋流行的清商乐、清商大曲是对相和歌、相和大曲的继承与发展。其间囿于社会时局与社会结构的变化,歌舞伎乐受外来文化影响甚大。沿丝绸之路音乐带传入的外族歌舞音乐中不仅有众多乐器乐调,更有不少但曲舞姿进入中原。如北朝盛行的天竺乐、龟兹乐和西凉乐三部,南朝社会中有清商乐、吴声及后起的西曲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隋唐之际,燕乐九部乐、十部乐中,本土唯前代流传一部(清商),传自南方的二部(骠国和南诏),剩下的分别来自印度、西域、中亚及朝鲜。外来歌舞既见于宫廷,又传于民间,纯粹俗乐,混溶相杂,使本土歌舞伎乐“朝着大型化、规范化、程式化的方向发展,歌舞伎乐形态的表现性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示”{9}。成也好,衰也罢,在从东晋走向隋唐的历程中,歌舞伎乐受制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深刻变化及人们审美观念的潜在变化,从出现到转型成为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流,最终走向了衰落。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歌舞伎乐的出现反映了中古时期的文化风貌,取代了中国固有的钟磬鼓瑟的雅乐传统,承载了礼乐制度的基本意义;作为一种行为模式,歌舞伎乐的存在,改变了歌舞伎乐的受众结构,扩大了参与文化活动人群的社会基础,开启了宋明近世音乐文化的传统

音乐是人创造的,也是为人创造的。音乐史学研究中强调对人的关注,主要原因即“在音乐本身与其外部诸条件的交互关系中有一个中心的接触点,那就是人”。{10}抛开作为研究主体的人不说,面对中古歌舞伎乐的创造主体—人—乐人—掌握专业音乐技能,专门从事音乐活动的人以及参与构建音乐活动的人—欣赏者—恩主或位于社会上层的人,这些创造了音乐历史的人不一定真正清楚自己行为动机、目的与意义,但他们作为我们了解音乐历史中心的接触点,基于这些点我们能够对传世的音乐作品或音乐文化形态的创造主体、创作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情境有所了解。而这种了解对于廓清我们对过去的认识大有裨益,对于发展和理解当下的艺术也具有一定意义。

中古文献中,乐人有多种称谓,如女乐、女伎、女妓、妓女、乐工、歌工、歌人、讴者、乐家、音家、倡、倡家、倡优、优伶、伶人、音声人、笛工及歌女等。字面上,这些从事乐事活动人以艺立足,艺色娱人外,不乏多功能陪伺活动者。有特殊之处,官府管理乐工的低级别官吏或乐官之长,以己之特长主导文化取向,甚至参与到具体乐事活动,亦属本论之乐人称谓。对比秦以前的乐人(乐师),中古及之后乐人的内涵与之完全不同{11},此不赘述。作为中国社会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从制度上,中古时期乐人属于杂户民,且有着严密的管理制度,其户籍即所谓“乐籍”。学界对作为一种制度的乐籍及相关问题研究已有不少成果问世,可以参阅。{12}但结合本论,由于任何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风俗环境都会影响到制度的产生,法律层面对乐人的社会身份规定是一方面,仍然是成文的不及习惯预设的。因此在预设的前提下,由于贱民阶层的存在,使得位于贱民阶层的中古乐人其社会地位既要遵从宗法与等级并存的尊卑长幼等级秩序,又要受到成文法律的规范约束,乐人的各种社会行为和活动也必然会受到影响

从制度层面来看,有三个方面切入。第一,成文法律中对良贱制度和户籍制度的明确指示出乐人之列于乐籍,是一种系统、严格、成熟的等级身份制度,自北魏政权迁邺之后正式出现,到清雍正元年之后消亡,其存在时间特殊,与中古伎乐发生的转型密切相关。根据项阳的研究,立籍之后的乐户于是进入国家制度下的普适性存在,自此承载国家意义上的用乐。乐籍制度下乐人群体性的存在决定了“其承载的音声技艺形式和音乐本体应该显现多层面整体一致性”{13}不无道理。由于有人员和技术上的支持,这些被称为“国之贱隶”的宫廷(官府)乐人所创造、传播、传承的音乐离不开主流和满足社会音乐生活需要的音声类型,有极大的随时而变和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可能。

第二,国家(宫廷、官府)层面由于对音乐歌舞的需要而设立专门的掌管者,即乐官,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相关制度,即乐官制度,内容包括乐官的设职、乐署的建置、乐人的培训、管理和考核等。因此,以制度为出发点展开对历代乐官与机构设立情况的考察,也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可喜的是,学界围绕这一方面的研究,已见相当丰富的成果{14},在此不赘述。同时,古代基于乐人所做各种相关管理制度的设置与演变的研究,除了可以从特殊的户籍制度史加以认识外,对于我们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为我们从社会学角度来认识乐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更会打开一扇新的窗户。究其原因在于一定社会体制下,被役使的乐人其命运与社会人对其行为的期待,决定着乐人在实际生活中所担任的角色。基于这一方面的研究在目前学界有明显不足。但史料有限决定了本论欲在这一方面展开研究,必然会遭遇很大的困难。

第三,正是由于音乐作为一种制度,支持音乐的创作也成为一种制度,所谓“恩主制”(即西方文化传统中的“赞助制”)是这种制度的一个重要载体。中古乐人除了服役国家(宫廷、官府)层面,还同时受恩主制的约束(私伎或私奴婢)。由是乐人在社会中被分类,他们多样的隶属关系和多层面的役使,导致他们在创作、传播、传承的音乐中,抑或说多方面、多层次的用乐显示出来的对应性功能时,特别在音乐的本体形态具有某种一致性或近似性特点。从制度角度理解中古伎乐是一种社会学思维方式的运用,笔者认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来理解中国音乐历史传承中存在的这一特殊性。这个制度(Institution),即一种习俗,是泛指人类社会中具有某种功能的“结构”,基于这一结构,可以将人们的活动组织和确立起来,形成一系列规范性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满足人们的某种社会需求。它与前面提及的制度(Regime)不同,它可以是隐性的,也可以是显性的,内隐于音乐功能之内,外显于受众对音乐的强调。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制度,音乐以及音乐活动就是人们按照一定显性或隐性的社会规则组织起来的行为,在适应他们产生和发展的环境里传播、传承,每一个环境里都会因此建立一种习惯的音乐解释,反过来又去促进音乐的下一次发展。音乐艺术所具有的这一功能告诉我们这一制度并非一种“实在”的制度,因为音乐在满足人们的“自娱自乐”或“自我满足”时,其实是一种“软需求”。相比那些“硬需求”如国家层面看重的雅乐传统或作为工具性价值存在的音乐或音乐活动,我们也可以从制度角度来解释该种音乐是基于人文标准来理解的。所以,对中古伎乐的形成与流播的研究发现,无论中外,我们注意到各种流行的音乐演变,基本上都是在社会下层流行,然后进入上层社会被宗室贵族接纳,在改变其风格的同时也在倡引其风,最终形成符合该阶层趣味的音乐。由是其出现一致性或近似性的特点就不难理解了。

音乐制度中的专业贱民乐人,在参与音乐活动时也会对乐官制度产生一定影响。从北魏孝昌年间出现乐户这一贱民阶层的法典化存在{15},到清代龚自珍生活时代仍广泛存在,{16}尽管在雍正元年(1723)四月业已下令废除乐籍制度{17},但由于政令执行不力、乐籍制度余毒及乐户的实际存在反映了良贱制度的长期存在。良贱制度作为一种身份制度,非预设中的良贱之分。作为制度的身份区隔其存在有具体的时间范围,作为预设的地位区隔在传统中国社会则一直存在。法律层面的区隔更加强化了人的社会地位之良贱区分,“良”即平民,“贱”则近于奴隶。本文之所以强调良贱,从社会学角度,在于人所具有的先赋身份和获致身份(Achieved Figure)理论。乐人所服为贱役,是一种被事先给定,并且通常无法改变社会地位,它决定了乐人的社会角色,就是出于社会底层的、卑贱地位,也就是前面所称之预设的。但往往会出现因乐人其活动而受到国家话语或恩主恩宠的嘉许而获得尊贵地位的情形,这是一种柔性提升乐人社会地位的做法,乐人通过自身努力(也许是专业,也许是色艺等)而争取改变而获得的地位,这一点在阶级社会中尤其重要,社会阶层的流动性(Social Mobility)给了部分因其技艺出色的乐人得以升降,直至进入上层。乐人在拓展社会地位的多样可能性中,必然有一种趋于良口的获得性身份;同时,许多乐事在这期间因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这些上升了的乐人对国家(宫廷、官府)音乐作出新的贡献。如此称良贱乐人是基于伦理身份的一种称谓,初衷在此。

回到开头,综合上面对若干概念的阐释,本论围绕中古伎乐发生转型中乐人历史作用的考察,以中古伎乐的发生与发展为探讨对象,从中古时期国家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经济活动、文化政策、思想文化和音乐艺术的内在变化来切入中古伎乐转型的历史缘由的研究,检视中古乐人社会身份变化之于伎乐转型的内在影响。研究以多维度的跨界(跨学科)为基础,综合运用音乐史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最终:一、历时地看,三国是中古社会的上坡面;其后进入一个社会变革期,漫长地延续至唐初;唐中叶又是一个变革期,中古伎乐演化发展的波峰波谷与这一时间节点相契合。二、共时地看,中古伎乐繁盛局面的形成与中古乐人社会地位的升降相关联。从宏观文化背景的整体出发,落在具体的音乐本体个案分析上,对中古乐人创造、传承的歌舞伎乐进行历史考察,进而在中古音乐文化性格的形成与中古乐人的创造性贡献分析中,实现历史学与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对接。三、以音乐—社会学视角来观察中古良贱乐人社会身份获致,既要考虑一般社会学所强调的社会身份与社会分层理论等共性问题,又要重点研究乐人及其所从事的乐事活动等个性问题。上述研究,为笔者所企及的愿望。然学界多年已积累相当丰硕的成果,本论若有所突破,实在是既有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1}{3} 黄翔鹏《论中国古代音乐的传承关系——音乐史论之一》,载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黄翔鹏文存》(上卷),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第94页。

{2} 何兹全《中国社会史研究导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319页。

{4}{7} 黄翔鹏《中国古代音乐歌舞伎乐时期的有关新材料、新问题》,《文艺研究》1999年第4期。

{5} 赵宋光《中国古代音乐史分期问题讨论缘起》,《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

{6} 冯文慈《在“文化视野中的音乐历史分期”研讨会上的发言》,《音乐研究》2009年第4期。

{8} 有关“新乐”“女乐”的历史考察和相关研究参阅冯洁轩《论郑卫之音》,《音乐研究》1984年第1期。

{9} 刘再生《论中国音乐的历史形态》,《音乐研究》2000年第2期。

{10} 郭乃安《音乐学,请把目光投向人》,《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2期。

{11} 阎步克《乐师与史官:传统政治文化与政治制度论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32,83—114页。

{12} 项阳《山西乐户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项阳《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黎国韬《古代的乐户》,《文史知识》2013年第12期;黎国韬《早期乐户若干问题考》,《戏剧艺术》2014年第3期。等等。

{13} 项阳《乐籍制度研究的意义》,项阳《接通的意义——历史人类学视域下的中国音乐文化史研究》,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105页。

{14} 黎国韬《先秦至两宋乐官制度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赵敏俐《汉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刘怀荣、宋亚莉《魏晋南北朝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左汉林《唐代乐府制度与歌诗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版。

{15} [北齐]魏收撰《魏书》卷111“刑罚志”。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88页。

{16} “昔者唐、宋、明之既宅京也,于其京师及其通都大邑,必有乐籍,论世者多忽而不察。”龚自珍《京师乐籍说》,《龚自珍全集》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17页。

{17} 《钦定八旗通志》卷43,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第778 页;《清朝文献通考》卷19,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027 页。

篇5:中古欧洲教学设计

5、中古欧洲

知识与能力

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兴衰和查士丁尼的重要贡献。认识法兰克王国的兴起,了解查理大帝的重要事迹以及《凡尔登条约》对欧洲的影响认识中国西欧基督教会的地位。了解教皇与君主的权力之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已知知识的回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多媒体教学、应用图片逐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以及识图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分组讨论合作,探讨查士丁尼查理大帝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以及基督教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了解拜占庭帝国法兰克王国的兴衰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通过学习查士丁尼查理大帝的重要事迹认识到伟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进而树立伟大志向通过了解中世纪教皇与君主权力之争启发,我们要正确对待宗教问题。

教学重点

拜占庭帝国历史地位。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作用。教学难点

拜占庭帝国历史地位。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作用。复习

展示罗马形势图,学生复述罗马产生、发展、分裂一系列事件。(温故知新为本课新知识学习建构基础)

新课讲授

(一)千年帝国拜占庭

1、教师提问: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罗马帝国存在的时间极短,而东罗马帝国存在了一千多年。阅读教材第二十三页文字并观察罗马帝国分裂形势图回答东罗马帝国,为什么称为拜占庭帝国?(识图能力培养,历史时空观念核心素养养成)

学生阅读回答东罗马帝国因首都君士坦丁堡旧称为拜占庭,因此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

2、教师提问: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皇帝是最著名是谁呢,请同学阅读教材第二十四页归纳他有哪些作为。

3、讲解查士丁尼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拜占庭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他统治时期最引人注目地是立法成就,颁布《查士丁尼法典》,该法典由当时十位著名法学家编成,包括前罗马历代皇帝颁布的法律,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影响

4、教师讲解查士丁尼去世后,拜占庭帝国又经历了数百年兴衰变迁,在十二世纪末期走向衰落进程,到十五世纪时被奥斯曼帝国所灭。拜占庭帝国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极其深重的印记,那么他对欧亚文明产生哪些影响

(二)查理大帝

1、教师提问: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其故土上建立了许多“蛮族”国家那么这些“蛮族”国家的形成使得西欧文明发生哪些变化?

2、教师讲解:“蛮族”主要指日耳曼人,481年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首领克洛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在法兰克王国的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帝王,他把王国发展为帝国他是谁,如何称呼他?

3、帝国的分裂 阅读完成问题(知道分裂的条约,形成的国家雏形名称)填充册巩固

(三)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发展

1、结合地图复习基督教产生时间、地点,地位发展

2、阅读完成问题(了解教皇制度的产生)

3、教权与王权的争夺,结合文字图片(了解基督教对中古欧洲巨大影响)小结:大纲填空(巩固知识形成体系)2、1、东罗马帝国因首都①____________旧名为拜占庭而被后人称为拜占庭帝国,②_________________统治时期,为帝国历史第一个黄金时期,他在位期间,颁布的2、《③_______________》,对后世影响深远。2、481年,④______________建立法兰克王国。

800年,⑤______________被罗马教皇加冕为皇帝,后人称为⑥______________。

3、中古西欧基督教会的发展:以______________为核心,逐渐形843年,查理的三个孙子签订《⑦________________》三分帝国,奠定日后法、_______成___________体德、意三国雏形。制,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进行长期的斗争。

篇6:第6课中古时代的欧洲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知道采邑改革西欧封建等级制罗马天主教廷的地位西欧城市的复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2、归纳西欧封建社会和罗马天主教廷的特点。

3、理解宗教神权对西欧社会的影响理解中古欧洲基督教文明成为西方文明的主流。

二、学习重点、难点

1、西欧的封建等级制

2、罗马天主教廷

三、学法指导

1、结合学案上的自主学习,快速阅读教材全文,并将答案写在导学案上。

2、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合作探究问题。

3、根据课前准备、学习状态、巩固情况进行小组评价。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回忆:西欧奴隶制结束的标志:。

◆知识点1: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1、由来:世纪初,王国的宫相推行制度的改革,史称,从此西欧形成制。

2、内容:。

3、特点:分级基础;从属关系

4、影响:。

◆知识点2:罗马天主教廷

1、通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此后,教皇既是又获得了权利。

2、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是。

◆知识点3:西欧城市的复兴

1、世纪前后,随着的提高,西欧各地出现了城市的复兴的景象。

2、城市居民的主体是,他们以各种方式发起争取城市自治的斗争,或,或,其中最

典型的是。

3、世纪前后,西欧诞生了一批最早的。

◆知识点4:君士坦丁堡的陷落

1、拜占庭帝国(又称):首都,疆域特点,存在时间,影

响。

2、覆亡标志:年,的陷落。

3、覆亡原因:缺乏创新、故步自封;。

(二)合作探究

1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同印度种姓制、中国封建时代的中央集权制有何明显区别?

2、为什么说罗马天主教廷居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罗马天主教廷为什么会居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地

位?

3、你认为城市的复兴给中古西欧社会带来了什么影响

五、构建知识体系(请你来总结并画出本课的知识结构图,看谁画得好。)

六、巩固练习

1.5世纪,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国家中,最强大的是()

A.拜占廷帝国B.法兰克王国C.英吉利王国D.德意志王国

2、拜占庭帝国的灭亡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启示是:()

A国家分裂必然灭亡B.只有不断侵略扩张才能发展

C.缺乏创新、故步自封必然被历史淘汰D.封建制度必然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3、古代时代,居西欧封建制度中心地位的是:()

A.教皇国B.罗马天主教会C.国王D.骑士4、1453年灭亡拜占庭帝国的民族是()

A.土耳其B.日耳曼C.蒙古D.法兰西

5、推动城市复兴的根本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B.经济的繁荣C.生产力的发展D.天主教会的统治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人们的等级差别反映在社会的各个方面。服饰在当时是一个人身份及财富的象征,所以统治者和贵族都反对下层民众模仿他们的服饰,有的国家甚至立法,明令平民不得穿着格子呢绒服装,不得佩戴金银首饰和穿着色彩艳丽的服装,不得带手套、佩短剑。凡此种种都是为了显示和维护贵族的特权地位。

材料二罗马天主教会的实力发展到全盛时,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凌驾于各国君主之上,在西欧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仲裁者的角色,任意干涉各国内政。罗马天主教会还占有大量土地,控制了西欧的思想文化,居西欧封建制度的中心地位。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对人们服饰进行限制的目的是什么?

(2)材料二中,导致天主教实力大发展的因素是什么?

(3)试想一下,材料二这种局面是否有利于西欧文化的发展?

(4)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西欧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衍生金融工具研究论文 下一篇:投资银行学简答(金融双学位期末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