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修复

关键词: 创面 移植 缺损 修复

移植修复(精选九篇)

移植修复 篇1

1 血管移植修复血管缺损的历史

20世纪早期, “血管外科之父”Carrel和Guthrie使用自体静脉替代动脉移植成功后, 血管外科在血管代用品领域有了较大的发展[2]。临床上, 越来越多的血管重建和修补手术也增加了对血管的需求, 而可用于移植的自体血管毕竟有限, 因而从生物组织型人造血管、人工合成型人造血管到人工生物混合型人造血管和组织工程型人造血管, 人们始终没有停止探寻血管替代物的步伐。

2 自体 (异体) 血管移植

血管缺损长度在2 cm以上者, 均应严格遵循显微外科血管无张力吻合的原则, 采用血管移植的方式予以修复, 首选自体静脉移植。陈根强等[3]认为血管移植治疗血管损伤应尽量采用自体静脉移植。一般采用大隐静脉或头静脉移植, 自体浅静脉具有无抗原性, 取材方便, 通畅率高, 抗感染力强, 可屈性和伸展性好等优点, 大隐静脉、头静脉是较大血管缺损时常切取的移植材料。自体静脉移植缺点是取材有限, 供区损害, 血管口径可能不匹配等, 另外创口感染也容易导致血栓, LUK等[4,5]报告感染明显降低静脉吻合口的通畅率, 术后1~2周, 吻合口通畅率仅为56.6%。1987年brien报告液氮超低温冷冻保存, 温度达-70°, 保存时间长, 成纤维细胞有活性, 但复温过程对细胞造成一系列损害, 需使用二甲基亚钒、小牛血清等冷冻保护剂。但同种异体移植中血管的免疫排斥和血管供体来源仍是最大的问题, 抗免疫排斥需服免疫抑制剂, 这些问题使同种异体血管移植在临床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

3 人工血管移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目前血管替代物的研究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6,7]。目前应用最多的人造血管主要有4类[8]。 (1) 生物组织型血管。 (2) 合成型人造血管。 (3) 生物混合型人造血管。 (4) 组织工程型人造血管[9,10,11,12,13,14,15,16]。组织工程技术构建目前是血管替代物研究领域的焦点, 但构建组织工程型人造血管还存在很多工程技术难点。但可喜的是近年来, 已有组织工程型人工血管移植成功的报告。2011年3月瑞典的一组医生利用一个10岁女孩的干细胞培养出血管, 并成功将血管移植到女孩体内, 取代严重堵塞的血管, 这是医生首次利用患者的干细胞培养血管, 并植入患者体内[17], 这些优

·综述·

秀的成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促进了组织工程人工血管。组织工程血管目前已崭露头角, 但组织工程血管大规模用于临床, 就必须要找到一种快速、精确、廉价设计支架的方法[18]。

4 血管移植的总结与展望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及移植施工(定) 篇2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TRANSPLANTING CODE FOR LALGE TREES 总 则

1.0.1 为提高大树移植的质量,特制定本规程。

1.0.2 本规程适用于本市各类林地、绿地范围内,经批准运迁的大树,珍稀名贵树(包括古树名木)的移植工作(以下均称大树)。移植难度较大的树木也可参照执行。

1.0.3 本规程根据《上海市植树造林绿化管理条例》、《上海市古树名木管理规定》、上海市标准《园林植物栽植技术规程》有关内容制定的。

1.0.4 大树移植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标准的规定。前期准备工作

2.1 操作人员要求

2.1.1 必须具备一名园艺工程师和一名七级以上的绿化工或树木工,才能承担大树移植工程。

2.2 基础资料及移植方案

2.2.1 应掌握树木情况:品种、规格、定植时间、历年养护管理情况,目前生长情况、发枝能力、病虫害情况、根部生长情况(对不易掌握的要作探根处理)。

2.2.2 树木生长和种植地环境必须掌握下列资料。

2.2.2.1 应掌握树木与建筑物、架空线,共生树木等间距必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须具备施工、起吊、运输的条件。

2.2.2.2 种植地的土质、地下水位、地下管线等环境条件必须 适宜移植树木的生长。

2.2.2.3 对土壤含水量、PH值、理化性状进行分析。(1)土壤湿度高,可在根范围外开沟排水,晾土,情况严重的可在四角挖1m以下深洞,抽排渗透出来的地下水。(2)含杂质受污染的土质必须更换种植土。

2.2.3 根据本规程资料制订移植方案其主要项目为:种植季节、切根处理、种植、修剪方法和修剪量、挖穴、挖运种技术、支撑与固定、材料机具准备,养护、管理、应急抢救及安全措施等。移植季节

3.0.1 落叶树应在三月,常绿树应在树木开始萌动的四月上、中旬进行。

3.0.2 不在以上时间移植的树木均应作非季节移植,养护管理均应按非季节移植技术处理。移植前准备

4.1移植前措施

4.1.1 5年内未作过移植或切根处理的大树,必须在移植前2~1年进行切根处理。

4.1.2 切根应分期交错进行,其范围宜比挖掘范围小10cm左右。

4.1.3 切根时间,可在立春天气刚转暖到萌芽前,秋季落叶前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进行。

4.2 移植方法

4.2.1 移植方法应根据品种,树木生长情况、土质、移植地的环境条件、季节等因素确定。

4.2.1.1 生长正常易成活的落叶树木,在移植季节可用带毛泥球灌浆法移植。

4.2.1.2 生长正常的常绿树,生长略差的落叶树或较难移植的落叶树在移植季节内移植或生长正常的落叶树在非季节移植的均应用带泥球的方法移植。

4.2.1.3 生长较弱,移植难度较大或非季节移植的,必须放大泥球范围,并用硬材包装法移植。

4.3 修剪方法及修剪量

4.3.1 修剪方法及修剪量应根据树木品种、树冠生长情况、移植季节、挖掘方式、运输条件、种植地条件等因素来确定:

4.3.1.1 落叶树可抽稀后进行强截,多留生长枝和萌生的强枝,修剪量可达6/10~9/10。

4.3.1.2 常绿阔叶树,采取收缩树冠的方法,截去外围的枝条适当疏稀树冠内部不必要的弱枝,多留强的萌生枝,修剪量可达 l/3~3/5。

4.3.1.3 针叶树以疏枝为主,修剪量可达1/5—2/5。

4.3.2 对易挥发芳香油和树脂的针叶树、香樟等应在移植前一周进行修剪,凡10cm以上的大伤口应光滑平整,经消毒,并涂保护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剂。

4.4定方位扎冠

4.4.1 根据树冠形态和种植后造景的要求,应对树木要作好定方位的记号。

4.4.2 树干,主枝用草绳或草片进行包扎后应在树上拉好浪风绳。

4.4.3 收扎树冠时应由上至下,由内至外,依次向内收紧,大枝扎缚处要垫橡皮等软物,不应挫伤树木。

4.5 树穴准备

4.5.1 树穴大小、形状、深浅应根据树根挖掘范围泥球大小形状而定(根据本规程5.1.2条规定)应每边留40cm的操作沟。

4.5.2 树穴必须符合上下大小一致的规格,对含有建筑垃圾,有害物质均必须放大树穴,清除废土换上种植土,并及时填好回填土。

4.5.3 树穴基部必须施基肥。

4.5.4 地势较低处种植不耐水湿的树种时,应采取堆土种植法,堆土高度根据地势而定,堆土范围:最高处面积应小于根的范围(或泥球大小2倍),并分层夯实。挖、运、种

5.0.1 树木应做到当天挖、当天运、当天种。

5.1 挖 树

5.1.1 挖树前必须拉好浪风绳,其中一根必须在主风向上位,其他二根可均匀分布。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5.1.2 挖树范围应以地径的2∏倍(约6.3倍)作为保留或土球的直径,应在此范围外开沟,沟宽度以操作方便为宜。

5.1.3 沟要垂直挖下,不应上大下小的尖锅形,遇大根必须用利铲铲断(或手锯锯断),严禁裂根。

5.1.4 带毛泥球移植的大树,必须挖到根系分布层以下,方能放倒树,去土时要保护好根系(特别是切根后新萌的嫩根)应多带护心土。

5.1.5 泥球应作如下处理。

5.1.5.1 去表土到见浮根,修整泥球。

5.1.5.2 扎腰箍,宽度为泥球腰宽的2/3处,并以45°角收底。

5.1.5.3 网络形式和层数应根据泥球大小,土质情况,吊运条件而定,网络必须收紧,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吊钩上,收起浪风绳。

5.2.4 软包装的泥球和起吊绳接触处必须垫木板。

5.2.5 起吊人必须服从地面施工负责人指挥,相互密切配合,慢慢起吊,吊臂下和树周围除工地指挥者外不准留人。

5.2.6 起吊时,如发现有未断的底根,应立即停止上吊,切断底根后方可继续上吊。

5.2.7 树木吊起后,装运车辆必须密切配合装运。

5.2.8 装车时树根必须在车头部位,树冠在车尾部位,泥球要垫稳,树身与车板接触处,必须垫软物,并作固定。

5.2.9 运输时车上必须有人押运,遇有电线等影响运输的障碍物必须排除后,方可继续运输。

5.2.10 路途远,气候过冷风大或过热时,根部必须盖草包等物进行保护。

5.2.11 树木运到栽植地后必须检查。

5.2.11.1 树枝和泥球损伤情况;

5.2.11.2 树根泥球大小规格和树穴规格应适宜,泥球有松散漏底的,树穴应在漏底的相应部位填上土,树木吊人树穴后不应出现空隙。

5.2.11.3 底土回填深度必须使树木种植后,根颈部位高出地面10cm左右。

5.2.12 树木吊入树穴时应使定位标记到位,放吊绳,待方位标记对好后,树身正直时,方可收吊绳。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5.3 栽 植

5.3.1 树木到位后,首先应拉好浪风绳。

5.3.2 裸根树木栽植应按如下规定:

5.3.2.1 树木到位后,用细土慢慢均匀的填入树穴,特别对根系空隙处,要仔细填满,防止根系中心出现空洞。

5.3.2.2 土填到50%时灌水,发现冒气泡或快速流水处要及时填土,直到土不再下沉,不冒气泡为止。

5.3.2.3 待水不渗后再加土,加到高出根部即可做围堰浇水。

5.3.3 带泥球树木栽植应按如下规定:

5.3.3.1 用软材料包装的,要先去掉包装材料,然后均匀填上细土,分层夯实。

5.3.3.2 硬材料包装的,先取出包装箱板,注意抽底板时防止树木移动,然后均匀填土,分层夯实。

5.3.4 作堰后应及时浇透水,待水渗完后复土,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三角撑的一根撑干(绳)必须在主风向上位,其他两根可均匀分布。

6.0.4 发现土面下沉时,必须及时升高扎缚部位,以免吊桩。养 护

7.1 保墒措施

7.1.1 大树移植后应根据天气和树木生长状况采取相应的保墒措施。

7.1.2 天气多日不下雨,土壤干旱,应及时作堰浇足水。

7.1.3 土虽不干,但气温较高,空气干燥,应对地上部分树干、树冠包扎物及周围环境喷雾,时间早晚各一次,达到湿润即可。

7.1.4 久雨或暴雨时造成积水,必须立即开沟排水。

7.1.5 树穴范围内可种地被植物保墒。7.2 剥 芽

7.2.1 大树移植后应多留芽,剥芽严禁一次完成。

7.2.2 留芽应根据树木生长势及今后树冠发展要求进行,应多留高位壮芽,对有些留枝过长枝梢萌芽力弱的,应从有强芽的部位进行短截。

7.2.3 对切口上萌生的丛生芽必须及时剥稀,树冠部位萌发芽较好的,树干部位的萌芽应全部剥除。树冠部位无萌发芽时,树干部位必须留可供发展树冠的壮芽。

7.2.4 常绿树种,除丛生枝、病虫枝内膛过弱的枝外,当年可不必剥芽,到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7.3 加强观察,采取措施

7.3.1 应加强观察,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养护措施。

7.3.2 发现病虫害时,必须及时防除。

7.3.3 叶绿有光泽,枝条水分充足,色泽正常,芽眼饱满或萌生枝正常,则可用常规养护。

7.3.4 叶绿而失去光泽,枝条显干,芽眼或嫩枝显萎,应查明原因,采取措施:

7.3.4.1 土干应立即浇水,土不干可进行叶面、树杆周围环境喷水。

7.3.4.2 留枝多的可适当抽一部分枝条。

7.3.5 叶水分足,色黄、落叶,应及时排水。

7.3.6 大量落叶,应及时抽稀修剪或剥芽。

7.3.7 叶干枯,不落,应作特殊抢救处理。

7.4 特殊抢救

7.4.1 应根据大树危险程度进行强修剪。

7.4.2 高湿季节在大树的上方和西部应搭荫棚。

7.4.3 气候干燥时,喷雾增加环境湿度,过多水份不宜流人土壤,宜可在树根部覆盖塑料薄膜。

7.4.4 可用2‰~5‰尿素或磷酸二氢钾等进行根外追肥。管 理

8.0.1 新移植大树必须有专人负责养护二年,做好现场管理工作。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8.0.2 树冠范围内不得堆物或作影响新移树成活的作业。

8.0.3 建筑工地处的新移大树,应在树冠范围外2m,作围栏保护。

8.0.4 在采用井底抽水或灌浆法施工范围内,应在新移树木和抽水井之间挖观察井,观察到地下水位下降时应及时浇透水。

8.0.5 大树种植必须专人作好各项的记录。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程土块的完好,采取用木箱包装移植。

2.0.2 缩根法:在大树移植前1-2年,将根系按预定移植时的大小,环树挖60-80cm宽的沟,将根切断,再还回松散的营养土,使其在根的断口处愈合生新根,利于移植时成活。

2.0.3 修坨:指土球或木箱移植时对土球或土台,按规格标准修理整形。

2.0.4 掏底:对土球、土台底部进行挖去土壤和断根。2.0.5 腰绳:在土球高的中间部位,缠绕草绳。

2.0.6 双股双轴:指土球包装时,草绳两根并用缠绕两层。

2.0.7 铁板条:用0.1公分厚铁板加工成宽3cm,长60-100cm 左右的代孔铁、条,用于连接木箱板用。也称铁皮(俗称铁腰子)。2.0.8 原土壤:树木在原栽植地的深度,地表面土的痕迹。2.0.9 观赏面:树冠具有较美的观赏的一面。

2.0.10 后期养护:树木定植竣工后(或三次浇水后)的养护管理至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3.0.3 移植大树前有条件的或古老大树,应提前1-2年采取缩根法断根。

3.0.4 适合移植的树种和方法

从理论上讲,只要时间掌握好,措施合理,任何品种树木都能进行移植,现仅介绍常见移植的树木和采取的方法。

a)、常绿乔木:桧柏、油松、白皮松、雪松、龙柏、侧柏、云杉、冷杉、华山松等。

b)、落叶乔木及珍贵观花树木:国槐、栾树、小叶白蜡、元宝枫、银杏、白玉兰等。c)、宜采取的移植方法

1)、凡常绿树和落叶树非休眠期移植或需较长时间假植的树木均应采取带土球法移植,一般干径15-20cm,土质坚硬可采用软包装土球法移植,土球直径1.5-1.8m。干径20-40cm采用方木箱移植法,方箱规格为1.8-3m。一般土球,大木箱规格为干径的7-9倍。2)、凡休眠期移植落叶树均可裸根移植或裸根少量带护心土。一般根系直径为干径的8-10倍。(有特殊要求的树木除外)3.0.5 移植大树的时间

落叶树:应在落叶后树木休眠期进行,在北京为春、秋两季。常绿树:春、夏(雨)、秋三季均可进行,但夏季移植应错过新稍生长旺盛期,一般以春季移植最佳。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4.0.1 应符合设计对树木规格、质量的要求。4.0.2 对移植树木的基本要求如下: a)、无严重的病虫害。b)、无严重的机械损伤。c)、要具有必须的观赏性。d)、植株健壮,生长量正常。

e)、起重及运输机械能达移植树木的现场

4.0.3 选定移植树木后,应在树干北侧用油漆做出明显的标记,以便找出树木的朝阳面,同时采取树木挂牌、编号并做好登记,以利对号入座。

4.0.4 建立树木卡片,内容包括:树木编号、树木品种、规格(高度、分枝点干径、冠幅)、树龄、生长状况、树木所在地、拟移植的地点。如需要还可保留照片或录像。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前请交通、市政、公用、电讯等有关部门到现场,配合排除施工障碍并办理必要手续。

5.0.5 落叶树移植前对树冠进行修剪,裸根移植一般采取重修剪,剪去枝条的1/2-2/3。带土移植则可适当轻剪,剪去枝条的1/3即可。修剪时剪口必须平滑,截面尽量缩小,修剪2公分以上的枝条,剪口应涂抹防腐剂。常绿树移植前一般不需修剪,定植后可剪去移植过程中的折断枝或过密、重叠、轮生、下垂、徒长枝、病虫枝等,常绿树修剪时应留1-2cm木橛,不得贴根剪去。剪后涂防腐剂或包装剪口。落叶树修剪时可适当留些小枝,易于发芽展叶。

5.0.6 确定所移树木后,宜提前1-2年采取缩根(断根)措施。5.0.7 树干采取包裹措施,采用麻包片、草绳围绕,一般从根茎至分枝点处既可减少蒸发又可减少移植过程的擦伤。定植后再行拆除。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6.1.5 从所留根系深度1/2处以下,可逐渐向内部掏挖,切断所有主侧根后,即可打碎土台,保留护心土,清除余土,推倒树木,如有特殊要求可包扎根部。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接固定。

6.2.11 打包时绳要收紧,随绕随敲打,用双股或四股草绳以树干为起点,稍倾斜,从上往下绕到土球底沿沟内再由另一面返到土球上面,再绕树干顺时针方向缠绕,应先成双层或四股草绳,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挖至规定深度,挖出的土随时平铺或运走。

6.3.5 修整土台,按规定尺寸,四角均应较木箱板大出5cm,土台面平滑,不得有砖石或粗根等突出土台。修好的土台上面不得站人。6.3.6 土台修整后先装四面的边板,上边板时板的上口应略低于土台1-2cm,下口应高于土台底边1-2cm。靠箱板时土台四角用蒲包片垫好再靠紧箱板,靠紧后暂用木棍与坑边支牢。检查合格后用钢丝绳围起上下两道放置,位置分别置于上下沿的15-20cm处。两道钢丝绳接口分别置于箱板的方向(一东一西或一南一北),钢丝绳接口处套入紧线器挂钩内,注意紧线器应稳定在箱板中间的带上。为使箱板紧贴土台,四面均应用1-2个园木樽垫在绳板之间,放好后两面用驳棍转动,同步收紧钢丝绳,随紧随用木棍敲打钢丝绳,直至发出金属弦音声为止。

6.3.7 钉箱板,用加工好的铁腰子将木箱四角连接,钉铁腰子,应距两板上下各5cm处为上下两道,中间每隔8-10公分一道,必须钉牢,园钉应稍向外倾斜,钉入,钉子不能弯曲,铁皮与木带间应绷紧,敲打出金属颤音后方可撤除钢丝绳。2.5cm以上木箱也可撤出园木后再收紧钢丝绳。

6.3.8 掏底,将四周沟槽再下挖30-40cm深后,从相对两侧同时向土台内进行掏底,掏底宽度相当安装单板的宽度,掏底时留土略高于箱板下沿1-2cm。遇粗根应略向土台内将根锯断。

6.3.9 掏好一块板的宽度应立即安装,装时使底板一头顶装在木箱边板的木带上,下部用木墩支紧,另一头用油压千斤顶顶起,待板靠近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后,用园钉钉牢铁腰子,用园木墩顶紧,撤出油压千斤顶,随后用支棍在箱板上端与坑壁支牢,坑壁一面应垫木板,支好后方可继续向内掏底。

6.3.10 向内掏底时,操作人员的头部、身体严禁进入土台底部,掏底时风速达4级以上应停止操作。

6.3.11 遇底土松散时,上底板时应垫蒲包片,底板可封严不留间隙。遇少量亏土脱土处应用蒲包装土或木板等物填充后,再钉底板。6.3.12 装上板,先将表土铲垫平整,中间略高1-2cm,上板长度应与边板外沿相等,不得超出或不足。上板前先垫蒲包片,上板放置的方向与底板交叉,上板间距应均匀,一般15-20cm。如树木多次搬运,上板还可改变方向再加一层呈井字形。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麻绳捆绑,同时在绳与土球间,垫上木板,装车后将土球放稳,用木板等物卡紧,不使滚动。

7.0.6 装卸木箱树木,应确保木箱完好,关键是栓绳,起吊,首先用钢丝绳在木箱下端约1/3处栏腰围住,绳头套入吊钩内。另再用一根钢丝绳或麻绳按合适的角度一头垫上软物拴在树干恰当的位置,另一头也套入吊钩内,缓缓使树冠向上翘起后,找好重心,保护树身,则可起吊装车。装车时,车厢上先垫较木箱长20cm的10×10cm的方木两根,放箱时注意不得压钢丝绳。

7.0.7 树冠凡翘起超高部分应尽量围拢。树冠不要拖地,为此在车厢尾部放稳支架,垫上软物(蒲包、草袋)用以支撑树干。

7.0.8 运输时应派专人押车。押运人员应熟悉掌握树木品种,卸车地点,运输路线,沿途障碍等情况,押运人员应在车厢上并应与司机密切配合。随时排除行车障碍。

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8.0.2 种植的深浅应合适,一般与原土痕平或略高于地面5cm左右。8.0.3 种植时应选好主要观赏面的方向,并照顾朝阳面,一般树弯应尽量迎风,种植时要栽正扶植,树冠主尖与根在一垂直线上。8.0.4 还土,一般用种植土加入腐植土,(肥土制成混合土)使用,其比例为7/3。注意肥土必须充分腐熟,混合均匀。还土时要分层进行,每30cm一层,还后踏实,填满为止。

8.0.5 立支柱,一般3-4根杉木高,或用细钢丝绳拉纤要埋深立牢,绳与树干相接处应垫软物。8.0.6 开堰,a)、裸根,土球树开园堰,土堰内径与坑沿相同,堰高20-30cm左右,开堰时注意不应过深,以免挖坏树根或土球。

b)、木箱树木,开双层方堰,内堰里边在土台边沿处,外堰边在方坑边沿处,堰高25cm左右。堰应用细土、拍实,不得漏水。

8.0.7 浇水三遍,大树移植技术规程

自体脂肪颗粒移植修复颞部凹陷畸形 篇3

【摘要】目的自体脂肪顆粒移植修复颞部凹陷的研究方法在脂肪供区行局部肿胀麻醉,注射器抽取脂肪颗粒,过滤提纯后行颞部多点多层次多隧道填充,填充量为实际缺损量的1.2-1.3倍结果术后随访18月89列患者除8列行二次填充外,其他均一次填充,填充效果理想,轮廓自然,患者满意结论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效果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自体脂肪颗粒;移植修复;颞部凹陷

【中图分类号】R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011-01

颞部凹陷是整形美容科常见疾患,一般为先天性软组织凹陷或者为后天性的各种原因造成的软组织凹陷,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生理,心理上的负担,患者的求治意愿均很强烈,以往临床上多使用人工材料如硅橡胶膨体聚四氟乙烯,聚丙烯酰胺凝胶等填充,因各种原因,患者满意度均不高,自2011年来我科采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方法治疗颞部凹陷,因其取材便利,操作简单,无组织排异,术后效果持久,也可以利用吸脂手术中的脂肪等优点,患者更易接受,并取得了良好效果。[1-3]

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9列,男性6列,女性83列,年龄在21-46岁,均为颞部凹陷,多为双侧,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1月,6月,18月进行数码照相,随访18月。

2术前准备

受术者与医生应作全面深入的术前交谈了解手术的大小步骤痛苦程度恢复的快慢可能达到的效果可能存在的风险医生应了解患者面部的情况手术的动机对手术的期望是否符合实际等;手术前一周停止饮酒停用阿司匹林维生素E及其他扩血管药物。

3手术方法

3.1手术设计根据患者颞部的凹陷程度确定脂肪填充量(每侧4~15ml,除特殊凹陷者外,每侧最好不超过15ml),填充量一般为实际缺损量的1.2~1.3倍。凹陷部位的标记(凹陷部位用美兰标记。注意解剖组织,血管神经部位尤其要避免注射,如颞部距发际线3-4cm左右避开颞浅血管,可鉴别诊断)根据两侧的凹陷的程度,估算需要填充的脂肪量。脂肪抽取部位,一般为脂肪堆积处,如腹部,上臂,大腿处等。以美兰标记凹陷区域及脂肪供区区域。

3.2自体脂肪颗粒的提取和处理

3.2.1脂肪颗粒的抽取在脂肪供区行肿胀麻醉(0.9%生理盐水500ml+2%利多卡因15ml+0.1%肾上腺素0.5ml),注射至皮肤苍白变硬呈橘皮样外观,以吸脂针连接20ml注射器,抽拉注射器形成负压,与皮下缓慢匀速扇形反复抽吸脂肪。

3.2.2脂肪处理将抽吸的脂肪用4℃生理盐水[4]加24万u庆大霉素反复冲洗,竖直放置,静置沉淀,直至析出的脂肪颗粒饱满呈纯黄色,洗涤液清亮为止,备用。

3.2.3脂肪颗粒的移植注射将受区行局部浸润麻醉,与颞部外缘发迹内做一小切口,用注射针头进行多点多层次多隧道注射,边退针边缓慢均匀的扇形注射脂肪颗粒,并轻按揉,使脂肪颗粒均匀分布,直至凹陷区域呈轻度隆起为止。

4术后处理及随访

术后脂肪供区加压包扎,受区无须包扎,常规碘伏消毒即可,常规应用抗生素,受区术后三日,七日塑性,术后随访18月,除8列患者于术后6月予以补充填充外,余者效果均理想,局部均无硬结,血肿等感染症状,受区凹陷改善明显,轮廓自然,均满意。

5讨论

5.1颞部自体脂肪颗粒注射比其他手术方法具有明显的优点:(1)术后不留切口的瘢痕,或仅在隐蔽部位存在微小切口瘢痕。(2)移植脂肪为自体的组织,无排异反应。(3)填充区过渡自然。(4)利用了吸脂手术中吸出的脂肪。(5)术后效果持久。不过在研究中发现有一些不足,如自体脂肪存在一定的吸收率,有时候可能需要多次注射。术后存在脂肪液化,脂肪坏死和局部形成结节等风险(但几率非常低)。关于术中吸脂管的直径,我们发现用3-6mm的管可以获取质地更均匀,存活率更高的脂肪细胞。

5.2颞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的注意事项:(1)术中要严格消毒,植入的脂肪要均匀散开,不要聚集成块致中央区坏死成隐患。一旦感染,要积极应用抗生素治疗,局部换药;严重的情况要切开患处用抗生素冲洗,去除坏死的组织。(2)注射和吸脂动作要轻柔,掌握好解剖层次,避开大血管,注射植入前要回抽,确保没有血液后再植入脂肪颗粒。

总之,应用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填充颞部,方法简单,安全,效果佳,同时不存在应用异体材料,从而避免了排异现象的发生,并且在填充颞部凹陷的同时抽取了多余脂肪,一举两得。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及医疗器械的改进,自体脂肪的成活率的提高,自体脂肪颗粒移植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谢芸,李青峰,郑丹宁,半面萎缩的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07,28(3);1308-1311

[2]宋建星,白晋,乌兰哈斯,自体脂肪移植治疗半侧颜面萎缩[J]。

[3]刘涛,自体脂肪颗粒移植治疗面部美容整形术后并发症[J]。中国美容医学,2005,14(4):441-442

皮肤移植在创面修复中的应用 篇4

关键词:皮肤移植,修复,创面

皮肤位于人体的表面, 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如从重量与面积来看, 皮肤是人体的最大器官, 重量约占体重的16%, 成人皮肤的面积为1.2m×1.2m~2.0m×2.0m。移植分为皮片移植和皮瓣移植。

1 皮片移植

皮片移植是通过手术的方法, 在供皮区切取部分厚度或全层厚度的皮片, 移植到受皮区, 重新建立血液循环, 并继续保持其活力, 以达到修复受皮区的原始形态与功能的目的。皮片移植的原则为:切取次要部位的皮片, 修复较重要部位的创面, 或以隐蔽部位为供皮区切取皮片, 覆盖暴露部位的创面, 可供移植的皮片根据厚度的不同, 分为刃厚皮片、中厚皮片、全厚皮片、含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1.1 刃厚皮片

平均厚度为0.3mm左右, 包含皮肤的表面层及少许真皮乳突层。皮片极薄容易成活, 适应范围如下。

(1) 感染控制后的肉芽创面。 (2) 大面积皮肤缺损, 非重要功能的部位。 (3) 口腔、鼻腔或眼窝黏膜缺损。刃厚植皮的优点是容易成活, 抗感染能力强, 供皮区恢复快;缺点是愈合后外形不良, 常有挛缩 (有时可比原来缩小40%) , 甚至出现凹凸不平的皱纹, 植皮区愈合后皮也较硬, 皮片挛缩后可使邻近组织移位和变形, 功能上因皮片挛缩不能达到恢复功能的目的, 而且皮片薄经不起压力摩擦易导致难以愈合的溃疡。

1.2 中厚皮片

平均厚度为0.3~0.6mm, 含表皮及真皮的一部分, 根据真皮厚度的不同, 又可分为薄中厚皮片和厚中厚皮片。这种皮片具有收缩少、柔软、耐磨的优点, 供皮区仍能籍毛囊、皮脂腺、汗腺上皮的生长而自行愈合, 特别适应烧伤的早期切痂植皮治疗。

1.3 全厚皮片

含表皮及全层真皮, 质地柔软、耐磨、弹性好、收缩少、颜色改变亦较轻, 多数病例皮片颜色近似正常皮肤。颜面、颈、手、足及关节功能部位的无菌创面, 均可用全厚植皮修复, 全厚植皮术是整形外科主要的修复方法之一。

1.4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为日本学者所创。其理论依据为真皮下有一层血管网, 移植时保留此层血管网及其间少许脂肪组织, 移植后通过此层血管网提供血供, 皮肤组织可以成活。国内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 并进行了保存真皮下血管网的皮肤游离移植术的临床应用, 发现其成活率不够稳定, 愈合后效果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限制了这种植皮方法的应用和推广。

2 皮瓣移植

皮瓣移植作为一种修残补缺的手段, 在创面修复中应用广泛, 多用于皮片移植难以修复的创面, 例如:骨关节、肌腱、重要脏器、大血管和神经裸露, 且无法利用周围皮肤直接拉拢缝合的创面;遭受磨压部位或局部营养不良创面;颊、鼻等处洞穿性缺损等。对于既能用皮片修复又能用皮瓣修复的创面, 为获得良好的形态或功能效果, 也常选用皮瓣修复。皮瓣按供区与受区的远近关系可分为局部与远位皮瓣两大类。其中局部皮瓣形成于皮肤缺损的邻近部位, 在色泽、质地、厚度、毛发生长情况等方面与受区最为接近, 除有皮瓣修复的一般优点外, 更具形态再造价值。皮肤肿瘤或瘢痕切除以及创伤等原因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中十分常见, 而位于头面等暴露部位创面的修复是其中的难点。只有熟悉并擅长灵活应用各种局部皮瓣, 才能在这些创面修复中获得最佳的效果。

皮瓣移植是自身体上切取一块皮肤和皮下组织, 并在切取过程中保留一部位组织与身体相连, 即带蒂修复或通过吻合血管的显微外科技术, 将切取的皮肤、皮下组织及滋养血管蒂游离移植修复。其与皮片移植的区别在于, 皮瓣本身自带血供, 1972年9月Harii首先成功地应用吻合血管的颞部游离皮瓣移植, 此后, 相继有许多有关游离皮瓣移植术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报道。皮瓣移植的迅速发展给整形、美容及修复重建外科带来了巨大革新。

2.1 血供特点

根据血液供应特点, 皮瓣可分为轴型皮瓣和任意皮瓣两大类。轴型皮瓣, 指在皮瓣内必须有与皮瓣纵轴平行的轴心动脉和轴心静脉 (1条或2条伴行的静脉) 。轴心血管在皮瓣供区形成以轴心动脉供血、轴心静脉返流的一套完整的区域性循环系统。

2.2 适应证

皮瓣移植术的适应证主要有: (1) 外伤所致软组织缺损伴有深部组织 (肌腱、神经、骨、关节等) 缺损或外露的创面, 或不稳定瘢痕紧贴骨面, 或合并有溃疡形成等; (2) 器官再造, 如鼻、唇、眼睑、耳、阴茎、阴道、手指的再造, 皆以皮瓣为覆盖, 再配合其他支持组织的移植; (3) 洞穿性缺损的修复, 如鼻、上腭、面颊等处的洞穿性缺损, 除制作衬里外常需要有丰富血运的皮瓣覆盖; (4) 加强局部血运, 改善营养状态, 如放射性溃疡、褥疮、感染性创面等局部营养贫乏, 伤口极难愈合, 可通过皮瓣输送血液, 改善局部营养状态。

2.3 选择原则

皮瓣移植术前, 应根据受区的部位、形态、大小、有无严重挛缩、周围皮肤条件及创面条件, 选择合适的供瓣区与皮瓣类型。选择原则大致有: (1) 选择皮瓣的次序依次为任意皮瓣、带蒂皮瓣、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 (2) 选择皮肤质地、颜色近似的部位为供皮瓣区。 (3) 长宽比例:皮瓣长度与蒂部宽度的比例, 一般不宜超过1.5︰1。在下肢等部位, 最好为1︰1, 但在头颈等血供丰富的部位, 长宽比可以超过1.5︰1的限制, 有时达到3︰1并无血供障碍发生。 (4) 顺应血管走向, 皮瓣尽量按血管走行方向设计, 蒂部位于血管的近心端, 躯干中线一般为血管贫乏区, 设计皮瓣尽量避免越过躯干中线。 (5) 设计的皮瓣的面积应大于创面, 皮瓣切取后通常都有一定程度的收缩, 故设计供区皮瓣的面积应大于受区创面的10%~15%, 以防止转移缝合后有张力而影响血运; (6) 尽可能选用血运丰富的轴型皮瓣移植。

3 皮瓣应用的要点

(1) 闭合创面的术式选择一般应遵循先简后繁的原则, 但在头面部等暴露部位, 修复后的形态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整形外科医师只能在效果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选择最简术式。局部皮瓣在技术上虽较复杂, 但其修复效果在形态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因而头面等暴露部位的创面, 能用局部皮瓣修复的, 应作为首选方案。 (2) 局部皮瓣在手术操作上与轴型皮瓣等相比要简单, 但其难点在于适当皮瓣的选择与设计。首先要对创面周围的情况进行检查, 判断局部是否有足够的、相匹配的皮肤来设计局部皮瓣, 皮瓣转移和继发缺损的闭合是否会引起重要解剖结构移位, 是否会影响功能。其次是适当局部皮瓣的选择和设计, 优秀的皮瓣设计应选择皮肤质地、纹理、毛发等与受区最为接近的区域作为皮瓣供区, 并使附加切口线及最终的局部瘢痕线隐藏于皱纹或其他不易被察觉的部位, 这可以充分体现整形外科医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面形态、部位不同, 选择的皮瓣不同, 即使创面形态、部位完全不同, 对于不同的患者, 由于其皮肤弹性、松动性的差异, 也可能选择不同的设计。对于一个具体的创面, 会有多种局部皮瓣可供选择, 但总是存在最佳的方案, 正确选择最佳方案的能力靠平时经验的积累。

参考文献

[1]汪良能, 高学才.整形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6:320~322.

[2]钟德才.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移植血运重建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 1983, 8:11.

移植修复 篇5

1皮肤损伤原因

我院收治的病患年龄在16岁~55岁之间, 平均年龄在34岁左右, 其中机器挤伤患者大约占总人数的60%左右, 为主要的发病原因。交通事故或刀伤均占14%左右, 爆炸引发事故伤害在12%左右。双手中大多是右手受伤, 左手受伤的概率大约为右手受伤的一半左右, 其中女性患者的比例偏高。

2术前准备

患者受伤原因多种多样, 因此创面污染的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需要根据受污染的程度选用适宜的抗生素来进行清洗。创伤面如果存在不规则的组织需要进行切除与修整, 从而保证转移的基面具有良好的活性以及平整的基面。若患者出现骨折断面的情况, 首先需要对断面进行处理, 使发生二次创伤隐患尽可能的消除。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应进行术前血常规、心电图以及尿常规的检查, 若条件允许, 对血管走行的情况亦可进行检查, 从而保证良好的手术质量。对腰部或臂丛进行局部麻醉手术。在手术之前必须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 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具体实施方案, 并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支持, 降低甚至消除患者以及家属的抵触、焦虑情绪。

3手术方法

术前注射预防性抗生素和破伤风毒素, 并按照手术部位和手术需要选择舒适体位和神经阻滞麻醉或全身麻醉。在麻醉起效后对创面彻底清创止血, 修复好暴露的肌腱或骨端, 依据手部缺损皮肤的部位以及面积, 选择腹部的适当位置进行皮瓣的设计。根据设计的皮瓣切开皮肤, 游离在深筋膜浅层, 同时按照手创面皮肤的厚薄需求, 进行皮下脂肪的修剪, 仔细的进行止血。不宜对蒂部皮下的脂肪进行过多的修剪, 防止皮瓣供血出现问题。在腹部剪切造成皮肤的缺损, 可以直接进行拉拢、缝合, 当供区的皮肤缺损面较大时, 首先使创面尽可能的缩小, 其次将皮片进行覆盖, 最后将剪切下的皮瓣覆盖到手部的皮肤缺损区域。

4术前护理

4.1心理护理

手部的皮肤缺损通常会造成肌腱甚至是骨关节的外露, 因此大多数的患者对于手术后是否会致残等诊疗效果有所疑惑, 与此同时创伤所带来的身体上的疼痛以及创伤现场所带来的恐惧, 使得患者通常出现焦虑的情绪, 产生较重的心理负担。因此, 要求医患人员应对患者关心体贴, 对术后能够达到的效果以及恢复的程度进行详细的介绍, 将以往的成功案例向患者及家属讲述, 并提醒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将影响皮瓣的成活率, 保持良好的心态与信心, 对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进行积极的配合。

4.2术前清创

手部受到不同伤害产生的缺损部位会有不同程度的污染产生, 因此需要对创面进行及时的清理使创面的感染受到较好的控制。如果受伤的部位伤痛情况较为严重, 则应当在进行局部麻醉之后再进行创面的清洗。清洗过程中若有油污则应当先使用去污剂, 其次使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洗, 再使用3%的双氧水洗液进行清洗, 随后再次使用生理盐水清洗, 再使用碘伏, 最后再次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若伤处的出血量较大, 则应当对患处进行加压包扎。在进行消毒后应保证患处处于无菌的状态, 并用无菌纸进行覆盖。

5术中护理

医护人员应当协助患者调整到舒适的体位, 从而便于手术的操作。手术室内温度保持在20至25℃之间, 以免过冷引发血管的痉挛。手术的过程中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要密切的观察, 及时准确的向医生提供手术所需物品。体位的变化可能导致血液循环受阻, 使血运受到影响, 进而导致皮瓣的成活时间出现延迟, 其成活率是由皮瓣固定的质量所决定的。因此为了防止术后活动以及体位变换而引发的皮瓣移动, 在手术过程中必须要将手进行固定, 保证患肢的稳定和舒适, 防止患者感到疼痛情况的发生。

6术后护理

6.1常规护理

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有利于保持伤口的干燥, 使皮肤接触面产生溃疡以及感染的情况有所减少, 因此要保证病房内良好的通风, 整洁的环境以及较好的透光性, 室内温度保持在20~25℃之间, 相对湿度保持在50~60%之间。对于患者诊疗及护理的时间应当进行合理的安排, 使不良刺激尽可能的降低, 探视人员的时间以及数量也要进行严格的控制, 防止出现交叉感染的情况。

6.2体位护理

病患应尽可能的保持功能体位, 有利于皮瓣的恢复愈合并缓解疼痛, 不正确的体位可造成患肢慢性牵拉或皮瓣受压, 引起皮瓣疼痛、撕脱, 影响皮瓣血运, 最终导致皮瓣坏死。由于麻醉的原因应保证患者在术后的6h内去枕平卧, 在病患清醒之后, 取其平卧位的3d仰卧, 在患肢的下方应当尽可能的垫一张薄枕, 以免患肢出现下沉, 进而牵拉到皮瓣。患者还应当保持双膝微微弯曲, 膝盖下方垫软枕, 使腹部伤口处的张力尽可能的降低, 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医护人员应当指导患者使用健康一侧的手对伤患处的肌肉进行按摩, 促进伤患处血液的循环, 使肌肉的酸进行7天的局部加温, 皮肤与烤灯之间的距离以30~40cm为宜, 避免出现烫伤。检查受压部位的皮肤是否完整, 受损皮肤是否发生溃烂, 若出现问题应当进行及时调整, 同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6.3生活护理

患者手术后的3~4d内需要绝对的卧床休养, 5d后方可将床摇起, 7d之后方可由医护人员或家属搀扶, 下床活动。患者不宜吃刺激性食物, 同时要少食多餐, 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 防止便秘或腹泻情况的发生。

6.4皮瓣观察

对皮瓣的渗血、血运以及颜色等进行观察, 若出现大量出血等情况则必须进行结扎处理。由于皮瓣固定的质量决定了手术成功的概率, 因此一旦发现皮瓣产生移位等情况, 必须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6.5断蒂的观察

在腹部的皮瓣成活后的3周可进行断蒂。在断蒂之前可以用灭菌引流条扎紧皮瓣近壁端, 同时观察在5min之内是否会发生缺血的情况, 如果没有产生缺血且颜色红润, 则将时间延长至15min。如果出现皮肤青紫的情况, 则应当立即将引流条松开, 待红润后再次进行结扎。若15min内也循环良好则将时间延长至30min进行观察, 扎紧60min进行观察, 每天进行2~3次的观察, 如果皮瓣有较好的血运, 则可在2~3d之后进行断蒂。断蒂时, 应保证在无菌手术室内操作, 同时进行无菌包扎, 2~3d进行一次换药, 在5~7d后患者即可痊愈。

7结语

决定腹部皮瓣移植修复手术是否成功一条决定性因素就在于护理效果的优劣, 优质的围手术期的护理对巩固手术的疗效, 促进病患的康复都有着重大意义。

摘要:由于各种外力因素导致的手外伤所产生的皮肤缺损若不采用及时、准确的治疗, 对患者的生活将产生巨大影响。根据本院收治的患者以及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 笔者认为采用皮瓣移植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良好的恢复, 与此同时采用科学有效的手段进行护理, 有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的概率, 患者能够得到较快的恢复。

移植修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来我院就诊的40例手部皮肤破损患者, 其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21岁~65岁之间;所有患者均具有手部包括手指、手掌、手腕、虎口等皮肤损伤或皮肤软组织缺损, 需要进行游离皮瓣移植修复进行治疗。排除标准: (1) 在治疗期间需服用其他药物的患者。 (2) 伴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影响手部修复术后恢复的患者。 (3) 具有严重的精神性疾病, 无法自主进行交流的患者。损伤部位:全手皮肤套状撕脱5例、拇指指甲与相关指背皮肤缺损6例, 任意一指皮肤套状撕脱8例, 手指夹缝以及手掌侧皮肤撕脱7例, 手背皮肤缺损10例, 虎口部分皮肤缺损4例;其中连带前臂皮肤缺损的患者有19例, 并伴有休克、高热、疼痛、发炎、红肿等临床症状。损伤原因:机械损伤、重物砸伤、热压伤、严重割伤。

1.2 研究方法

按照患者的不同血管吻合法分为3组, 其中第一组采用一般游离植皮法20例, 第二组患者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缝线吻合11例, 第三组选取在显微镜下进行缝线吻合9例。3组患者在年龄、体重、皮肤性质、发育情况、病程、病史、病因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性试验。术后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

1.3 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3组患者在手术后皮瓣缺血的时间、血管吻合的程度, 并进行比较分析;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中心静脉压 (CVP) 及平均动脉压 (MVP) 变化。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组不同吻合方式的皮瓣指标对比结果和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见表1、表2。

注:q、P为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第二组与第三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第一组与第三组比较检验值。

注:q、P为第一组与第二组比较检验值, q1、P1为第二组与第三组比较检验值, q2、P2为第一组与第三组比较检验值。

3 讨论

3.1 手术中注意事项

3.1.1 术前准备

所有患者治疗前均须经过严密的消毒处理, 对于伤及血管、皮肤软组织、前臂皮肤的患者应根据其受伤面积、受伤程度、受伤部位以及受伤时间选取最佳皮瓣供区。在术前创面处理后, 应固定患处, 以促进血液供应, 防止不必要的碰撞和挤压。对于感染创面应进行分泌物以及坏死物质的清洗, 且在术前1 d应彻底清洁。

3.1.2 术中处理

先进行伤处的解剖, 以暴露出血管蒂为标准, 在保证血管蒂完好的前提下, 进行皮瓣移植与缝合, 而后检查皮肤血液供应是否正常, 然后再进行缝合。其中血管吻合时的顺序为动脉—静脉—皮肤, 动脉吻合方式为2定8针, 静脉吻合方式针数应根据患者的受伤面积确定, 通常为8~11针。此外, 在静脉缝合之前, 应先松开止血夹, 对动脉的血流情况进行检查, 其中可以采取给予皮瓣一次血液灌注的方式, 以缩短检查时间, 同时也可以为下一步的静脉缝合做准备。同理, 静脉缝合完成后, 也应进行血液循环情况的观察, 时间以30 min为宜。

3.1.3 术后处理

手术完成后, 应确保患者具有足够的血液供应, 室内温度以大于等于25℃为佳, 并进行药物辅助治疗, 其中可以采用促进血液循环药物如红花注射液[2,3], 抗菌药物[4], 抗水肿药物以及镇静止痛药[5]等。

3.2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后的感染

虽然患者在术后会服用抗菌药物进行辅助治疗, 但是在本次试验中, 仍有少数患者发生了感染性的并发症, 归结原因在于以下方面, (1) 清创不彻底, 对于损伤部位相关联的皮肤软组织未能完全清除, 给细菌生殖提供了环境。 (2) 患者损伤严重, 由于损伤面积较大以及程度较为严重, 当皮瓣移植后, 其不能立即适应新环境, 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 降低了患者的自身免疫力, 从而引发感染。 (3) 饮食缺乏营养, 机体抵抗力下降, 诱发伤口感染。

3.3 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发展

试验证明, 血管吻合方式直接影响着游离皮瓣移植术后的皮肤康复水平及患者日后的生活质量[6], 而随着显微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 无疑会使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成功率增加[7]。与此同时, 对患者的正确护理以及正确的手术方法与手术操作, 对患者的预后也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8]。因此, 要想实现良好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临床治疗效果, 就需从多角度、多方面、多视角考虑, 从而达到患者满意, 医生满意, 家属满意。

摘要:目的 探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部皮肤缺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来我院就诊的40例手部皮肤破损患者, 按其血管吻合的方式分为3组进行缝合。结果 经比较, 患者在术中皮瓣长度、血管吻合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变化等方面, 均以在显微镜下缝合的临床效果较好, 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手部皮肤缺损采用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其中以采用显微镜下进行缝线血管吻合的方式最优。此外, 对患者进行术前的心理辅导以及术中、术后的正确护理对疾病的恢复也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 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手部,皮肤缺损,修复手术,游离皮瓣

参考文献

[1]余雪梅, 彭辉煌, 吴建伟.经屈肌腱腱鞘微泵给药防治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疗效观察[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5) :1697-1698.

[2]袁淑娟, 张志伟, 高天红, 等.红花注射液抗血栓作用机制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 2011, 36 (11) :1528-1529.

[3]李德胜, 刘雨.不同药物在游离皮瓣移植术预防血管危象中的疗效比较[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4, 17 (7) :853-854.

[4]黄建林.中西医结合治疗耐药菌感染[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 15 (6) :647-649.

[5]Cheng GL.With vascular free flap and the second toes combination for reconstructed thumb[J].The Microscopic Surg, 2007, 12 (1) :111.

[6]侯书健, 程国良, 杨志贤, 等.组合组织移植修复前臂严重复合组织缺损1例[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11, 31 (2) :218-219.

[7]骆渊城, 敖传西.肌皮瓣移植治疗足踝软组织缺损并跟骨慢性骨髓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 20 (15) :2782-2783.

移植修复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6例, 男4例, 女2例;年龄19~35岁, 平均27岁。所有病例均在指根缘至远侧指间关节缺损。指别:食指3例, 中指1例, 食指末节指端缺损并中指指腹缺损2例。受伤机制:重物砸伤3例, 机器绞伤1例, 电刨伤1例, 切割伤1例。1例合并有肌腱损伤及深部软组织暴露。与健侧相比, 手指指端缺损长度为1.5~3.0 cm。

1.2 手术方法

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下, 将气囊止血带扎在上臂的上1/3处。对患指残端行彻底清创修整术后, 在手术显微镜下于断指软组织缺损较多一侧向伤指近端解剖分离出指固有动脉、静脉及指神经, 并给予标记。指骨适当短缩1 mm, 选择直径为1.0 mm的克氏针逆行穿针固定。副指指体切取:术前X线定位选择主干拇指, 以赘生指骨干分叉点为中心, 作一环绕腹背侧“U”型切口, 将副指桡侧关节囊及侧副韧带剥离, 紧贴远侧指间关节关节面进行楔形截骨矫正畸形, 修复骨突, 纠正关节偏斜, 恢复拇指正常的骨轴线。于远侧指间关节寻找同侧指固有动脉、静脉及指神经, 向近端游离1~1.5 cm切断并标记, 切下的副指指体用 (温) 生理盐水包裹备用, 分离出的拇长伸肌腱、侧副韧带缝回到主干指的相应部位。用11-0无损伤线显微镜下将副指指体固有动脉、静脉及指神经与伤指一侧指固有动脉、静脉及指神经断端吻合, 松止血带确认移植指体血液循环良好后, 供区创面给予游离植皮覆盖, 伤口包扎 (见图1) 。

2 结果

术后常规给予活血、保温、抗痉挛药物。本组6例副指指体移植全部存活, 拇指供区创面均Ⅰ期愈合 (见图2) 。本组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为6~12个月, 平均9个月。X线片复查拇指多指畸形已矫正, 远侧指间关节屈伸功能未受限, 拇指外形美观。移植手指指腹饱满, 色泽、弹性基本与健侧手指相似, 两点辨别觉10~12 mm。

3 讨论

利用多指畸形的副指指体移植来修复外伤性指端缺损, 临床报道罕见。手指指端是手部触觉最敏锐的部分, 被誉为是人类的“第二双眼睛”, 故有效的修复指端缺损显得尤为重要。王澍寰[1]认为皮瓣上带有感觉神经支, 在条件允许情况下用皮瓣来修复指端缺损, 不论是在外观还是在感觉恢复方面效果都较好。另王利等[2]人也认为用手指皮瓣来修复指端缺损效果好, 是理想的手术方法。我们采用副指完整指体移植来修复指端缺损, 一方面矫正了拇指的多指畸形, 恢复了外伤指体的正常外观;另一方面取得了皮瓣修复带来的美观、感觉功能恢复等优势。王平等[3]认为对于指体皮肤软组织脱套或撕脱性离断无法再植者, 应首选甲皮瓣移植修复, 这有利于伤指外观、皮肤感觉及术后捏、握等功能的恢复。本组病例正是采用多指副指指体移植来修复指端缺损, 效果满意, 实现“共赢”。另外, 本组在手术解剖分离副指指体中发现, 拇指桡侧指固有动脉在近节指骨颈处发出分支形成指掌弓, 而在远节指骨处发出分支形成指背血管网。因此, 我们在切取指体皮瓣时尽量不要超越远侧指间关节, 避免破坏指掌、指背动脉网, 影响移植指体的血运。本组病例根据余东等[4]人拇指多指畸形临床分型属Ⅲ型 (骨干型) , 术前要注意定位准确, 在切除赘生骨时, 避免损伤远侧指间关节面而造成创伤性关节炎。该手术遵循了以次要部位来修复重要部位的选用原则, 手术操作简单, 成功率高, 效果好, 重建指端外形、功能基本接近正常手指。

参考文献

[1]王澍寰.指端植皮的选择与晚期疗效[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93, 9 (2) :67-69.

[2]王利, 朱小弟, 李文庆, 等.手指指腹缺损的修复[J].中华手外科杂志, 2003, 19 (1) :27-28.

[3]王平, 凌四平, 狄鸥.拇指外伤的皮瓣修复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2) :953-955.

移植修复 篇8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例手指伸肌腱中末节缺损患者共20指,男17例,女3例;年龄18~45岁,平均28岁。食指7例,中指5例,环指4例,小指4例。新鲜创面14例,陈旧性断裂3例,再植术后二期伸肌腱止点重建3例。

1.2 手术方式

设计手术切口为大圆弧形或为大“S”形。新鲜伤口也尽量延切伤口。手术步骤:(1)远指间关节用克氏针纵行作过伸固定,原伸肌腱先用肌腱线修复,保持一定张力;(2)前臂自桡侧腕屈肌腱或掌长肌腱削取一层肌腱,覆盖肌腱缺损处,并超出缺损长度上下各5 mm以上(近端最好1.0 cm);(3)末节指骨背侧先做开槽,后用肌腱线捆扎固定伸肌腱于末节指骨背侧,近端肌腱覆盖原肌腱后用肌腱线作缝合,使伸肌腱在远指间关节形成(D)微型钝角三角形;(4)指背侧皮肤作减张覆盖肌腱。见图1。

1.手术切口设计;2.手术过程;3.手术过程;4.手术设计示意图

图1 腱片移植修复手伸肌腱中末节损伤

1.3 术后治疗

术后石膏托固定4周,拆除石膏托后活动1周再取克氏针内固定。

1.4 结果

对20例患者随访6~9个月,全部获得良好的效果,锄状指畸形得到纠正,末节活动功能良好,末节活动均有30°~45°。见图2。

2 讨论

本术式适合中末节伸肌腱缺损的患者。虽然有些伸肌腱修复患者伸肌腱无缺损,但伸肌腱本身扁平,容易呈毛刷状,无法缝合或缝合不牢固。本术式设计腱片修复伸肌腱缺损比较适合此类患者,与一般端端吻合的伸肌腱修复有区别。

本组之所以弃用常规背侧的“Y”或“T”形手术切口,改用大圆弧形或大“S”形手术切口,是因为本身手指皮肤就比较紧凑,在外伤口或手术损伤后水肿,且肌腱还做移植修复的情况下,常规背侧的“Y”或“T”形皮肤手术切口大多无法缝合覆盖肌腱,而改用大圆弧形或大“S”形手术切口可以作减张缝合覆盖肌腱创面。

屈肌腱外形呈圆形或椭圆形,其断端吻合是面面吻合;伸肌腱外形呈扁膜状,其断端吻合是线线吻合。屈肌腱相比伸肌腱横断面积大5~8倍,断端在同样大小的张力下,伸肌腱每股肌腱纤维所受的张力都比屈肌腱的大,特别在微动活动时伸肌腱所承受的张力都比屈肌腱大,所以端端吻合时,伸肌腱要比屈肌腱容易断裂,这也是以往肌腱移植时效果不良的主要因素[1,2,3,4,5]。

1.手术切口设计;2.手术过程;3.手术过程;4.手术设计示意图

图2 腱片移植后患指末节活动功能良好

张力会在肌腱吻合口产生缓慢形变,且形变在不可回避的情况下,只能增加肌腱张力的对抗处理及减少形变时肌腱回缩的长度。处理方法有:(1)远指间关节用克氏针纵行作过伸固定。原伸肌腱先用肌腱线修复,保持一定张力。(2)肌腱移植时,末节指骨背侧先做开槽,后用肌腱线捆扎固定伸肌腱于末节指骨背侧[6],近端肌腱覆盖原肌腱后用肌腱线作缝合,使伸肌腱在远指间关节形成微型三角形,前臂自桡侧腕屈肌腱或掌长肌腱削取一层肌腱,覆盖肌腱缺损处,并超出缺损长度上下各5 mm以上(近端最好1.0 cm)。此方法主要设计三角形一边必少于两边和,用最短的距离修复伸肌腱,待伸肌腱形变后仍然比原伸肌腱短或相同。指骨开槽及肌腱覆盖缺损长度上下各5 mm以上(近端最好1.0 cm),主要增加肌腱修复的牢固度。伸肌腱止点撕脱远比屈肌腱撕脱的患者多,原因是屈肌腱止点较长,约末节指骨的一半,而伸肌腱止点只是末节基底部一条线,屈肌腱止点远比伸肌腱止点牢固。设计增加伸肌腱附着点面积以增加牢固度,近端伸肌腱覆盖缝合也可增加缝合牢固度[4]。

本组不存在因瘢痕粘连而造成手指屈曲活动障碍或受限的现象,考虑因为伸肌腱活动需要的位移比较短,仅靠瘢痕软化后的移动度已足够。

前臂自桡侧腕屈肌腱或掌长肌腱削取一层肌腱,可最大限度地保存患者的手部功能,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1]。

总之,腱片移植修复中末节伸肌腱缺损简单并且容易操作,对锄状指畸形纠正成功率高,末节活动均有30°~45°,效果良好,而且采取削取腱片方式,无损手部其他功能,患者容易接受,适合基层医院操作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德虎,廖威明.纵劈倒转延长吻合术修复伸肌腱缺损[J].青海医药杂志,2014,376(3):12-13.

[2]刘志刚,王国君,于家傲.指伸肌健终健损伤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手外科杂志,2002,18(1):52-54.

[3]唐继全,甘干达,罗平,等.应用阔筋膜移植修复肌腱缺损的临床研究[J].创伤外科杂志,2013,19(6):523-525.

[4]宋修军,程国良,潘达德.健片移植治疗陈旧性锤状指[J].手外科杂志,1992,8:11-13.

[5]尹卫东,王金波,李成龙,等.带蒂筋膜脂肪瓣联合肌腱移植重建手背伸肌腱功能的临床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3):361-362.

移植修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共有87例, 其中男性患者有51例, 女性患者有36例, 年龄21~62岁, 平均年龄为43.5岁。所有的患者都是有外伤导致的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 创面需要皮瓣移植修复。根据受伤原因分类:机器伤有35例, 重物砸伤有19例, 爆炸伤有12例, 热压伤有21例;根据受伤部位分类:手背22例, 手掌23例, 手指31例, 手背及手指11例。上述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肌腱、骨外露, 从受伤到入院时间1h~3d, 平均时间为10h。

1.2 治疗方法

本次临床研究中, 根据患者手部软组织的缺损情况, 采用腹部带蒂皮瓣修复的有22例, 采用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有9例, 采用中指尺侧及环指桡侧岛状皮瓣修复的有10例, 采用锁骨下带蒂皮瓣修复的有14例, 采用手指掌侧推进皮瓣修复的有11例, 采用V-Y皮瓣修复的有6例, 采用双三角皮瓣修复的有4例, 采用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的有3例, 采用足背复合组织游离皮瓣修复的有4例, 采用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修复的有4例。注意在手术修复时, 首先要设计好大小、形状切口合适的皮瓣, 蒂部的脂肪组织尽量要多保留, 待断蒂时再进行修整, 并且将缺损处埋入相应部位的皮下, 再进行缝合[2]。对于超薄的皮瓣转移之后要尽量使皮瓣与受区贴紧, 术后认真观察切口情况及皮瓣血运, 同时进行患肢制动;待皮瓣成活3周之后, 再进行断蒂手术, 断蒂时应该仔细, 轻柔, 操作时不可挤压或者搓按皮瓣, 并且避免造成刚刚建立起皮瓣血运的损伤从而确保皮瓣的质量。手术之后除了要局部制动外, 还要做好保温、抗凝、抗痉挛以及抗感染等治疗, 并注意要严密观察患者的皮瓣血运情况, 积极防止并及时处理血管危象等各种并发症[3]。此外, 还要加强早期的功能康复治疗, 这是皮瓣成活和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

2 结果

87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皮瓣均已成活, 有5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少许坏死但换药之后即愈合。随访一年以上的患者有25例, 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有41例, 随访3个月以上的患者有21例。其中76例患者的功能及外形恢复较为满意, 另外8例患者的皮瓣出现轻度臃肿, 只有3例患者对皮瓣供区植皮的外形不够满意。

3 讨论

手部严重的创伤不仅有皮肤缺损, 往往还会伴有骨关节、肌腱以及手指等组织缺损。因此修复手部的软组织缺损不仅需要恢复其正常的外形和结构, 还需要尽可能恢复手部的正常功能。大量研究认为及早对手外伤皮肤缺损进行带皮瓣修复, 不仅利于手部功能的快速恢复, 还能够提高治疗的成功率[4]。及早进行皮瓣移植修复能够使清创手术做得彻底, 同时彻底的清创也能够使一个污染较严重的创面变成一个相对比较清洁的创面, 将有利于组织的康复。并且在创伤的早期, 创伤部位的组织解剖关系都比较清晰, 也有利于对神经、骨骼、肌肉等进行修复, 从而促进相应功能的快速恢复;此外, 愈合后的皮瓣不收缩还能够避免或减少瘢痕的形成或造成继发性畸形, 并且还能够及早进行深层组织如神经、骨骼等组织的二期修复等多种优点。

在本次临床研究中, 87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采取皮瓣移植修复, 其手部功能和外形的恢复都比较好, 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进行皮瓣移植修复手术首先要对缺损组织的大小、部位、功能恢复的要求等进行评估, 选择皮瓣移植时需要全面综合考虑, 对不同部位组织缺损的修复要根据各类皮瓣的优缺点和缺损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情况下, 能够采用局部皮瓣修复的缺损就不应该采用远处皮瓣予以修复;能够采用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的不要进行牺牲主干血管的皮瓣修复[5]。通常对于拇指指腹缺损或指背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比较大的患者, 可以选择带桡神经浅支示指背侧岛状皮瓣修复, 该皮瓣就是以第一掌背动脉为血供的筋膜皮瓣, 皮瓣修复之后即会有感觉, 进而使拇指功能恢复;而对于小指掌侧大面积缺损的患者, 应该采用第四掌背皮瓣修复。由于这类微小型的皮瓣质地与受区相似, 并且带有神经, 对于手指尤其是指腹的感觉恢复非常重要, 因此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对于手指软组织缺损或者脱套伤的患者, 则可以采取锁骨下皮瓣、腹部带蒂皮瓣或者交臂皮瓣修复的方法, 具有操作简单、成活率高、不容易发生危象的优点, 然而一般情况下3~4周才能断蒂, 并且还没有感觉[6]。本组有36例患者采用锁骨下皮瓣或腹部带蒂皮瓣修复, 这也说明了带蒂皮瓣在手外伤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修复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也更是手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最为实用的方法。

此外, 对于手部单纯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可选用前臂逆行岛状皮瓣修复。采用前臂外侧皮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或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不仅具有质地好、面积较大、血管恒定的优点, 还不会牺牲前臂的主要供血动脉, 因此是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较为理想的皮瓣之一。而对于手部皮肤软组织且合并有手部肌腱缺损的患者, 则可以采用足背复合皮瓣游离移植, 不仅能够修复创面软组织缺损, 同时还是修复肌腱缺损非常理想且有效的修复方法。对于手指末节软组织缺损且骨外露的患者, 则可以采取手掌侧推进皮瓣修复的方法, 具有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等多种优点[7]。还要注意指神经血管束对皮瓣的成活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分离皮瓣时不要损伤。

此外, 还应该注意在手外伤组织缺损的皮瓣移植术中, 首先对于手部创面的清创一定要做到彻底, 不仅要反复冲洗伤口、完全清除异物, 还要彻底切除失活组织, 必须保证设计的皮瓣要比创面适当大些, 以避免张力的缝合。皮瓣的转移蒂部不要牵拉、压迫、扭转或者形成锐角, 并且保证穿过的皮下隧道尽量通畅, 皮瓣下还要放置有效的引流装置;在切取皮瓣时还要注意深筋膜、皮肤、血管束三者间的连续性, 特别是对于血管穿支向皮瓣发出的营养支一定要做好保护;此外, 在皮瓣蒂部周围尽量多带些软组织, 这将有助于增加皮瓣的血供和促进回流的进行。上述注意事项也都是皮瓣成活、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总之, 根据患者手部软组织的不同缺损情况, 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手部外伤软组织缺损具有临床效果缺血, 感染率低的优点, 同时也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和促进手部功能及外形的快速恢复。

摘要:目的 观察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2年11月来我院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共有87例, 根据患者手部软组织的缺损情况, 分别采用了腹部带蒂皮瓣 (22例) 、手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9例) 、中指尺侧及环指桡侧岛状皮瓣 (10例) 、锁骨下带蒂皮瓣 (14例) , 手指掌侧推进皮瓣 (11例) 、V-Y皮瓣 (6例) 、双三角皮瓣 (4例) 、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3例) 、足背复合组织游离皮瓣 (4例) 、食指近节背侧岛状皮瓣 (4例) 。结果 87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皮瓣均已成活, 有5例患者皮瓣远端出现少许坏死但换药之后即愈合。随访1年以上的患者有25例, 随访半年以上的患者有41例, 随访3个月以上的患者有21例。其中76例患者的功能及外形恢复较为满意, 另外8例患者的皮瓣出现轻度臃肿, 有3例患者对皮瓣供区植皮的外形不够满意。结论 根据患者手部软组织的不同缺损情况, 选择合适的皮瓣修复手部外伤软组织缺损具有临床效果缺血, 感染率低的优点, 同时也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和促进手部功能及外形的快速恢复。

关键词:皮瓣移植,临床效果分析,手外伤组织缺损,修复

参考文献

[1]金伟, 赵革军, 陈银星.髂腹部削薄皮瓣在手外伤组织缺损中的应用[J].浙江创伤外科, 2010, 15 (6) :801-802.

[2]任义军, 任高宏, 金丹, 等.腹部皮瓣修复多指全指皮肤脱套伤[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3 (5) :405-406.

[3]黄颖江, 余林权, 孟宏, 等.髂腹股沟皮瓣修复手外伤组织缺损32例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9, 14 (11) :1465, 1492.

[4]陆金英.手外伤组织缺损腹部带蒂皮瓣移植护理[J].中国中医急症, 2010, 19 (4) :711-712.

[5]陈坤嫦, 钟巧艺, 彭惠芳, 等.手组织缺损早期修复与功能重建的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8, 27 (5) :615-616.

[6]陈利英.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手外伤组织缺损48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 10 (2) :397-39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树木移植合同 下一篇:异种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