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本命年(精选四篇)
阿里巴巴的本命年 篇1
初春先后去了几次苗圃, 为公司西溪湿地的工作室挑选景观苗木, 胸径、冠幅、树形与树种一旦和价格紧密挂起钩来, 再看那盛开如雪的樱花感受都变了。我和朋友调侃说物种越低级本性越顽固, 朋友有点困惑, 我解释到, 我们可以让猴子点头作揖, 可以让猪和鸡通过激素等手段快速出栏, 但是要改变眼前这棵樱花的胸径和树形不是很难吗?五·一前, 我为两棵远道而来的樱花选定了合适的位置, 并且亲手种植了一棵, 其实它们原本生长的地方就很合适, 只求它们既来之则安之吧 (图1) 。
至此, 工作室历时一年的改造装修工作总算完成, 作为一个面积只有1 200 m2左右的三层房子的改造装修, 与公司承接的项目相比实在不值一谈, 可是对于我来说分量足矣, 因为要合理安排办公、会议、贵宾接待、宿舍、图档、简餐制作等功能。空间与光影的交织、材料构造与情境的呈现、家具设计及窗帘的搭配乃至踢脚与门把手的推敲, 这些细微之处在不经意中营造着一种氛围, 出入其间的人们感受到了氛围, 却似乎没有留意到细节的存在。密斯说少就是多, 还说上帝存在于细节中, 其实真正的细节是看不见的, 如同上帝只存在于个人的内心感知中, 所谓“得意忘形”, 大抵如此。
暮春开始加班, 带团队一口气做了四个投标, 还和外面团队合作了两个投标。成绩差强人意, 只投中了一个, 其他的都名次居中。其中一个方案在第二轮修改后给市里几十个领导汇报, 精心制作的文本、展板、解说多媒体等都没有派上用场, 一把手领导远远看了一下两个候选方案的模型, 发表了自己几点很主观的看法, 在场的领导们马上无记名投票选出结果。我们就这样被“民主”, 真是让人哭笑不得。自己偶尔也会去评审别人的方案, 随机抽取的评委凑在一起口味大不一样, 换一拨评委很可能评出不同的结果, 设计出有创意的方案固然很难, 但是能遇上知音也不易。今夏虽说奇热, 却也没有特别的感受, 因为几个投标做完之后, 盛夏已经过去 (图2) 。
投标的过程中, 还带团队协助程院士做了几个项目, 其中南京的河西文化艺术中心已经在施工。这个项目从去年十月起就在做方案, 因为定位一改再改, 直到今年六月初才确定方案, 甲方想在长江边的绿化公园里做一组小体量的建筑群, 定位为“艺术家工作室”, 同时配有展厅、画廊、休闲茶座等, 从而能吸引省市级乃至国家级的艺术家进驻, 并且实现艺术家与市民和文化市场的互动, 为新城建设增添活力。
我们最纠结的是如何体现建筑的“艺术性”, 甲方总认为我们的设计不够独特。方案大体确定, 终于和艺术家对话了, 在基本了解了我们的设计意图后, 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先生率先问甲方将艺术家引进到这个“艺术村”真正的目的是什么。甲方说明初衷定位。老先生说身处公园的艺术家岂不成了“景点”, 哪还能安心作画!另外还问了房子是免费使用还是租用, 有没有产权, 平常谁来管理等问题, 甲方逐一解答, 并且补充说艺术家可以为自己的工作室出创意, 建筑师会协助完成, 这样既实现量身打造又更具艺术性。没想到老先生说:“我一点不懂建筑, 连自己家的装修都是请人代劳的, 先不说我的创意如何, 真要是为我量身打造, 按我这把年纪, 没几年人不在了, 这房子还让后人怎么用啊?”大家彻底沉默, 先生质朴的话语的确让人深思。其实不少人太把“艺术”当回事, 主要是他们内心里都把自己当成了“艺术家” (图3) 。
初夏, 在三亚休假的几天时间, 读完了《瓦尔登湖》, 还利用大半天一气写完了《漫谈建筑设计规范》的文章 (该文已发表在《建筑师》杂志) 。读书于我已是一种自然状态, 我经常把读书比作吸烟喝酒, 在我眼里喜好读书真的和这些没有什么两样。我曾和别人开玩笑说, 不工作我还能活下去, 但是不读书可能会活不下去。今年读书数量明显比去年偏少, 大多在差旅途中用手机阅读, 想读的书很多, 可惜分身无术。读书时间长了难免会自己琢磨些东西, 因为空暇时间很少, 写东西真的都是“一蹴而就”, 常常一个下午就能够写四五千字, 这些涂写就权当是给岁月刻个痕迹吧。
初秋再次去法国, 在巴黎呆了四天, 然后一路南下, 看了不少柯布西耶的作品, 朗香教堂自不必说, 拉图雷特修道院貌似粗狂不羁的外表下光影和音效的精微令人印象深刻, 耳边相机快门的回音都重重叠叠。在萨伏伊别墅机器般的精确中我同样发现了大师的不羁—屋顶露台有排水平长窗洞, 顶部的横过梁竟然呈梯形, 极其的不理性!但是人站在窗洞向外看时, 扩大的梁截面营造了很薄的灰空间, 感觉很不一样。大师的作品的确很震撼, 沿途的自然、人文风景和老城街巷的生机也时常令人留恋不舍, 这些才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底色。
随身带了一本名为《巴黎的宏伟构想:路易十四所开创的世界之都》的小书, 边走边看边想, 对这个城市的形态演变、街巷形成以及屋顶形态等都有了更深的理解。譬如当年的贵族大臣可以大兴土木, 其府邸的规模和豪华让皇帝嫉妒甚至无奈, 所以互相的攀比心态很严重。而这种情形在我们“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传统制度中根本就不可能, 因为礼制等级已决定了建筑的开间、进深乃至色彩, 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僭越的后果是很严重的 (当然造反成功另当别论) , 只是后来的皇帝基本都采用了前朝的制度, 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是我们的传统建筑上千年基本没有变化, 文化上也和建筑的“定势”一脉相承, 以至于黑格尔认为我们的文化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我们不少人谈古代的城市很自豪, 轴线秩序和《考工记》的关系, 有唐长安、元大都等可以佐证, 谈传统园林更自豪, 移步换景、散点透视大异于西方几何化的园林, 甚至是西方现代建筑的探索方向, 可我们不要忘记凡尔赛宫虽然很几何化, 可是巴黎城市格局却如蛛网, 城市、建筑乃至园林后面那些看不见的社会制度才是根本, 否则错位来看就很拧巴, 甚至还要一决高下那更是痴人说梦。
十多天的法国之旅结束, 工作就以加速度展开, 负责的几个在建项目都突然提前了竣工时间, 让人措手不及, 于是湖南告急, 山东紧张, 最让人无奈的是南京博物院定在11月6日举行八十周年庆典, 二期扩建工程将全面对外开放。虽然这个项目做了五年, 但之前进度滞后, 要在一个多月做完剩下的工作, 质量可想而知。这恐怕才是最大的中国特色。庆典当天, 建筑的大感觉还是不错, 也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 开馆第一个周末每天超过了两万人的观众数量令人欣慰。一些遗留的整改工作还在持续, 希望各方的努力能达到预期的目标。11月7日晨, 自南京返杭, 高铁窗外秋意正浓, 即兴草就四百多字的五言诗, 结尾几句是:“五年如昨日, 往来杭宁间。惯看星月明, 常喜草木荣。悠悠天与地, 岂随意兴衰。建筑遗憾事?得失寸心知” (图4) 。
又到年底, 盘点中还记起了初春因参与博物馆评审的几趟匆匆远行。在大连见到阔别十年的同事和不再熟悉的街巷, 高尔基路的老房子已基本拆光, 一座孤零零的二层小楼竟然是个别致的书店, 买了一本三联彩版的《枕草子》留念。在乌鲁木齐的红山公园见到了枝头的春意盎然, 那是惊蛰爆发的力量。还难忘的是十月底和冯果川等朋友的小聚和讲座, 可惜举办者通知失误导致台下只有十几个人, 可喜的是冯果川为我们一口气讲了四个多小时, 真是小灶大餐, 精彩极了。江南秋末, 还想起了一位故人—陶友松老先生, 十多年前他为我们上外建史课, 秋日映在黑板上, 他即兴写下“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说是让大家慢慢体会, 前年受梅洪元老师之邀去哈工大评图, 偶然的聊天中才得知陶老师已经故去, 可我至今仍清晰记得他写完诗句迎着秋日双目陶醉的样子……
本命年的回想 篇2
1、了解并梳理文中描述的春节的习俗;
2、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3、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文本中大年里热闹红火的氛围与习俗背后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2、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主要内容独立成段,过渡自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两首童谣《新年来到》、《忙年》
新年来到
糖瓜祭灶,新年来到。
姑娘要花,小子要炮。
忙年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漓漓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由童谣感受到在北方过大年是如此隆重:时间持续之长,习俗之多,你来谈谈在你的家乡又有一些什么习俗?
二、题解:本命年的回想
(一)、本命年是什么意思?
(二)、作家刘绍棠在自己60岁的本命年回想了一些什么?
过大年从腊月初一开始持续到大年初一整个月的事儿。
三、整体感知:
(一)、写了哪些习俗?
1、炒年货;
2、吃腊八粥;
3、买糖果;
4、挑绒花;
5、宰生擒;
6、备食物;
7、送灶王爷;
8、换门神;
9、除夕守岁;
10、拜年。
(二)、作者所写的哪一个习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为什么?
预设:1、从品味词语读到过年气氛的热闹、红火;
2、从习俗读到丰收的喜悦、美好的祝愿与向往;
小结:我们从文中读到了当地过年的热闹与红火,从热闹红火的民俗背后读到人们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期盼家业兴旺、人人幸福健康的美好祝愿;读到阖家团聚、密切邻里,和和美美奔向新年的美好图景。
四、体会写作手法:
1、上述丰富的内容与情感作者就在一段里写作,没有分段,写了十件事,分成十段好吗?
不好,首先分段之后不紧凑,这一个月的年味是一天紧接着一天,预热、增温、红火、发烧,在一段里紧接着写才能表现出这种紧张、热闹与红火。第二,作者的情感也是在这段里一泻而出,回忆得越来越起劲儿,越来越热烈,容不得被打断。
2、虽不分段,简单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写作,是否有记流水账之感?
没有。(1)过渡自然、由此及彼;(2)语言生动、情趣盎然。
五、主题探讨:
作者60岁高龄回忆往事,想起儿时过大年,颇有返老还童之感,如何理解?
预设:结合作者写作背景,孤身一人回到家乡养病,昔日过年的热烈、纯真、虔诚与美好让他再次感受到家乡浓郁的乡土风情,以及纯朴、善良的人情,重燃对生活的热爱与期盼。
六、作业:
《本命年的回想》拓展阅读——春酒 篇3
可是说实在的, 我家吃的东西多, 连北平寄回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 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 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 到了喝春酒时, 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
八宝酒, 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 那就是黑枣 (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 、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 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 打开来, 酒香加药香, 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
我喝完春酒回来, 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 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 因为里面没有八宝, 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 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 一定每人给他们斟一杯八宝酒。我呢, 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 用筷子点一下酒, 舔一舔, 才过瘾。
不仅是酒, 母亲终年勤勤快快地, 做这做那, 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 总是分给别人吃, 自己都很少吃的。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 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差不多就是了, 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可见她做什么事, 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 分分寸寸要留神。”
今年, 我也如法炮制, 泡了八宝酒, 用以供祖后, 倒一杯给儿子, 告诉他是“分岁酒”, 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的葡萄酒, 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一句话提醒了我, 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选自《母亲的金手表》, 琦君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 有删节)
鉴赏空间
思乡是《春酒》的一大主旨, 故乡的一切与儿时的印象在一起, 辉映成一片快乐而感伤的迷蒙。文中, 琦君把许多有关的片断汇集于“思乡”这个焦点上:农历新年的种种风俗与禁忌, “我”一马当先地作为母亲的代表前往家家户户喝春酒, “我”在多年之后按母亲的办法如法炮制“八宝酒”, 这一切都围绕着“家乡的味道”展开。
一群乡邻, 诸多风俗, 多般“年味”, 刘绍棠以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勾勒出一幅幅生动传神的生活场景, 令人向往;一杯春酒, 一群乡人, 一种味道, 琦君以精巧的构思、独到的笔法, 醉倒了一个个读者。
【读有所思】
本命年的作文 篇4
今天在家里闲着无聊,姐姐和妈妈看电视,我玩电脑,爸爸看报纸,和过星期天没有什么区别。我问妈妈今天是什么节日,妈妈说快到新年了,到新年要好好的快活一下。可妈妈扭头一看日历,大叫一声:“天啊!今天就是新年。”突然家里闹成了一锅粥。爸爸开始在外面点爆竹,妈妈开始贴对联,姐姐开始打扮家里的每个角落。我想:“我干什么呢?”看到了厨房的冰箱里有活好的面,就包饺子吧!
以前过新年我还是学过包饺子的,把面活好,拉成一个圈圈,用刀子切成好几块,撒一点面,把一块一块的面摁成一个圆饼,再用擀面杖擀成一个不薄不厚的小圆饼,接着,我从冰箱里拿出肉馅,用筷子加一点肉馅放进小圆饼里,把小圆饼对折,把两边用手捏紧,在对着饺子的边摁,一下一个完整的饺子就做好了。接着,过了十分钟,我已经包了一大堆饺子了紧接着爸爸妈妈姐姐跟过了帮我,为了添点气氛,在一个饺子里放进花生豆,谁运气好就能吃到。
饺子下锅了,不一会就煮好了,我吃着自己包的饺子,感到非常高兴,这样的新年才有意义嘛!一家人边吃边聊,突然,我的牙被一个东西咯了一下,啊!是花生米,我吃到了,一家人围着桌子开心的笑了。
相关文章:
教育学考试题两份02-15
感谢经历让人生更丰富02-15
卫生流动红旗评选制度02-15
阿里发布消费升级指数报告02-15
阿里巴巴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问题02-15
阿里巴巴的烫手山芋02-15
情志病02-15
源于观察——阿里卡的艺术哲思02-15
系梁资料范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