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克里斯朵夫简介

关键词: 读懂 略读 读书笔记 简介

第一篇:约翰克里斯朵夫简介

约翰克里斯朵夫读书笔记

《约翰克利斯朵夫》读书 笔记

第一次接触《约翰克利斯朵夫》这本名著是在高一的时候,那时候还没有完全读懂,只是略读,但也能感受到约翰克里斯多夫内心的孤独和强烈的反抗激情…..多年后我又读了这本书,又是另一种情感。我领略到《约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说,——应当说;不止是一部小说,而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绘歌咏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是古今中外英雄圣哲的一部历险记,是贝多芬的一首交响乐

我欣赏《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什么呢?很多,比如情节,比如人物,比如语言。但是,许多时候,读书不是读情节,不是读语言,只是读一种感觉,一种感受,一种能撼动你心的真情。我从克利斯朵夫的世界里,感受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情感美、崇高美,我想这是一种普遍的升华了的美,是平常生活里压抑了的公务员之家的美。这种美在每个人的心里,在心灵深处,在许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独的动物啊,然而有时又是多么热闹。走在喧嚣的世界里,和很多人交流,但在内心深处,有个地方,却很少为谁打开过。难以打开。如同永不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一直延伸着,一直凝望着,一生一世。但是却根本不需要改变。

《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小说仿佛一部气势磅礴的史诗。该书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该书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这部书歌颂了人类的精神生活上的经历,它不仅仅是写克利斯朵朵夫一个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万万人的心灵历程的写照,是真正的英雄的描述。它赞扬这样一种精神:光明最终将战胜黑暗,尽管其间要经过众多曲折,但光明必将胜利。

罗曼·罗兰在写这部小说以前曾经屡次宣称:世界要窒息了,必须打开窗子,让新鲜空气吹进来。这个观念在这部具有史诗规模的小说中表达出来,书中的情节在欧洲两个主要的国家——德国和法国展开着。作者描绘他的主人公时以当时汹涌澎湃的各种事件作为背景,同时述及20世纪初叶欧洲生活中极其纷繁的各方面,从文化艺术以至政治动态。这里所说的一代无疑的是约翰·克利斯朵夫和罗兰自己的一代。克利斯朵夫在精神上感到骚乱,他深深地厌恶一切非人性的、矫饰和伪善的、使人的天性变成拘谨和畸形的东西,所有这一切都是罗兰本人的特性。这就是我们从他的作品中,首先是从他早年的日记中所认识的罗兰,那个高尚而不安定的、诚实与真挚的性格。

罗兰所描绘的世界“必须改造”。他所描述的一代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事实上,他描绘的并不是那一代的生活,而是它的悲剧,就如他自己所说的。我们可以把这部作品称为乐观性的悲剧吗?我想是可以的,尽管小说中的主人公们和不再年轻的作者都受到了如此命运的打击和沉痛的幻灭。即使约翰·克利斯朵夫拒绝了改造旧世界的最有力的工具,工人阶级的运动,以为里面只是些自私的工人领袖在卑琐地争权夺利,我们还是可以这样说。即使约翰·克利斯朵夫不能理解法国工人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强大的创造力,即使他看不清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领袖,只有跟工人阶级联合起来知识分子才能有救并摆脱罗兰这一代的绝境,我们还是可以这样说事实上,罗兰在经过10年的劳动而完成这部史诗体小说时,还是和他在开始创作这部作品时同样地跟马克思主义疏远,这就决定了他对那一代人和小说中主人公的命运抱着“悲观”的看法,并在结束最后一卷的序言时说:“克利斯朵夫,我们必须灭亡,为了得到新生。”真的,约翰·克利斯朵夫只能灭亡,因为他已经耗尽了自己的力量,走到了人生旅程的尽头;如果再要前进,他就必须克服使他停顿的障碍物,就像许多别的诚恳的资产阶级民主人士一样,他们知道旧世界已经在崩溃了,但是他们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革命的生气蓬勃的暴风雨才能扫除垂死的社会,使人类恢复自由,尽情地享受纯朴和欢乐的生活.约翰·克利斯朵夫必须灭亡,为了在安纳特·李维埃尔的形象中得到新生。她是他的精神继承者,序言结束时的话无疑的是针对她所说的:“现在要轮到你们了,当代的人们,青年们!前进,把我们的身体当作阶梯,向前挺进吧。比我们更伟大、更幸福吧。”安纳特·李维埃尔确实比她的先驱者们更幸福、更伟大。俄国革命以及千百万普通人用手和脑在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使罗兰得到了如此深刻的印象,给他指出了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下一代应该走怎样的新道路。

《约翰·克利斯朵夫》——在本世纪初向欧洲的知识分子们发出的热烈呼吁——无疑的是那个时代中最光辉的历史性文献之一。它笼罩着艺术性形象,并且用精炼的技巧写成,同时是从一个仁爱而敏感的性灵深处进发出来的呐喊,这个性灵敏锐地感到了资产阶级文化的衰落和一个腐败社会的精神崩溃。那一系列《名人传》,尤其是其中的《贝多芬传》,不过是一些先声,引导着这部雄伟的、充满了大气磅礴的思想与形象的艺术创作。总的来说《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部通过主人公一生经历去反映现实社会一系列矛盾冲突,宣扬人道主义和英雄主义的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主人公奋斗的一生,从儿时音乐才能的觉醒、到青年时代对权贵的蔑视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业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达到精神宁静的崇高境界……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为追求真诚的艺术和健全的文明而顽强奋斗的平民艺术家的形象,他身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反抗精神和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的英雄气概。然而,约翰·克利斯朵夫的经历和刻苦学习的经验,养成了他坚强的意志和生活的力量;平民阶层的社会地位使他接近人民,对封建等级和门阀精神魅力以造福人类。但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相对稳定的发展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相对沉寂的历史条件,又导致他对统治者抱有一定的幻想、对人民的力量表现出一定的轻蔑态度,对艺术家的使命超政治估价,以及晚年对斗争的厌倦心理和对恶势力的妥协倾向。所有这些矛盾性,都打下了时代和阶级的烙印。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他所属的时代和阶级的英雄,是一个个人主义的英雄。随着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无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斗争,这种克利斯朵夫式的英雄已越来越失去其历史的进步性;但是,在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统治的国家里,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反对资本主义压迫和社会反动的斗争中,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对正义和艺术的执著追求以及他的顽强的生活意志和斗争精神,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仍然有着启迪和教育的作用。

小说主人公克里斯多夫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穷的音乐家庭。约翰爱幻想,爱大自然,有着丰富的联想。他6岁就在乐坛上崭露头角,11岁担任宫廷乐师,并成为引人注目的音乐家。他在困苦和艰难中成长,受到许多磨难。他正直善良,愤世嫉俗,勇于反抗,这使他的音乐生涯充满了坎坷和不幸。他有过志向,也奋斗过,但一点也不中用,蹉跎了人生。人们都说他是“标新立异”。但他顽强与命运抗争,他有着坚强的力量,扰攘不安的灵魂,以勇敢和乐观的态度面对逆境和挫折。他的真诚和热情赢得了友谊,同时靠着个人的艰苦奋斗,他的音乐变得更宽广更富于人间性。他不希望音乐只成为自己的独白,自己的言语,更不希望一种只适用于内行的复杂艰深的结构。他要音乐成为和人类沟通的桥梁。唯有和别人密切相连的艺术才是有生命的艺术,最后终于成为伟大的音乐大师。

江声浩荡,钟声复起„„在江声与钟声中,音乐家克利斯朵夫成长,反抗进取、成名„„这是一部昂扬奋斗精神与人格力量的书;冲破狭窄天地,迈向更高的境界。海潮的篇章,恢宏的蕴涵,使这部长篇超越主人公个人的历险记,而成为人类的一部伟大史诗。

我喜欢这部书,不仅仅因为它是名著,更重要的是书中的精神感染了我,让我感受到灵魂的美……..

第二篇:读书笔记3:《约翰克里斯朵夫》

费时半个月,看完《约翰克里斯朵夫》,很喜欢这部长篇小说呢,期间很多次都有甜蜜的感觉,这种甜蜜里交融了爱、感动、悲悯,也不乏痛苦、气愤、忧虑,很丰厚。即便周围是寂静黑夜,我的心仍像填满了阳光,我相信这些光亮足以护佑我面对生活琐碎与人世种种,呵,就这样自足下去吧,就这样。

真正的力量源自内心,很多幸福都可以自行演绎。

这部小说出自罗曼罗兰手,除去他是外国作家,我一无所知。说起来惭愧,谈起作者,我好像极少有熟悉的,我只是看他们的作品,只是看作品,不是不知道这是我的弱处。但盲目如我也明白这部作品的意义非凡,往高处看,这是一部集大成的作品:挖掘民族性格、述说历史风云、描绘音乐华彩、展现生命本质,我只能说,我将终生受用。

关于克利斯朵夫,让我在脑海细细回忆:克利斯朵夫出生在衰落的音乐世家,父亲是个软弱的酒鬼,对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是个大拖累,所幸母亲坚忍善良,支撑起整个家。幼年的他就显示出别致的音乐天赋,他为贵族阶层演奏,可是克利斯朵夫内心很痛苦,没人真正爱他,没人能了解他的音乐他的思想,周边不过是一群虚伪丑恶的空壳,刚开始他还在愚蠢吵嚷的人堆里死撑着,终于喘不过气了,他逃也似地离开故土去了巴黎,开始新的探寻和成长之路,到底是在奔波大半辈子后修成正果:他的心境超脱,他的音乐事业硕果多多。

他不是完人,年轻的他鲁莽冲动,口诛笔伐,毫无顾忌,他的爱,他的憎,都像是一段段激越慷慨的乐曲,不过蒙昧如他,好像自有天助,虽

则大半生都是流离颠沛,也实在很富有了:他有舅舅叫高特弗里埃,一句点拨救他于万劫不复;有挚友叫奥利维,给孤苦伶仃的他无限关爱与充盈;有精神伴侣叫格拉齐阿,滋润他的心田,净化他的灵魂。而终归,真正的强者是他自己,他强劲的生命力,他过人的心志与深邃的洞察力,他无与伦比的音乐才华与气势磅礴的爱憎情怀,他克利斯朵夫注定是一颗明星,身边这些或明或暗的人物都是他人生道路的风景,他一路收割一路增进,临到头,他知道他不需要任何人了,他是他自己的。或者他的整个自己已是无数精华的集结,万物同源,这才是最最让人潸然泪下的。

官方书评:该书描述了一颗坚强刚毅的心是如何战胜自己心灵深处的怯懦卑鄙的阴暗面,由幼稚走向成熟,它是描述心灵历程的史诗。叙说了一个真诚的音乐家是如何反抗虚伪轻浮的社会,从而在与社会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升华自己、完善自己,它是主人公克利斯朵夫的历险记。它又是一部音乐的史诗,作者用他对音乐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态堕落的艺术与健康奋进的音乐之间的斗争,歌颂了一种充满生命力的音乐理念。该书同时又通过音乐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与冲击,把二十世纪初叶那一代人的奋斗与激情,用宏大优美的艺术手法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一个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

摘抄:

大多数的友谊只是双方一种愉快的默契,相互有个谈自己的对象而已。没有目标的爱是折磨人的,它腐蚀和瓦解人的意志。诚然,明

确了热恋对象会使人的精神过于集中,过于疲劳,但至少能使人知道原因何在,什么都比真空强。

多数人本质上只活到二十或三十岁,这个年龄层一过,他们就成了自己的影子,余生也只是在模仿自己的过程中度过,并且以一天比一天更机械、更离谱的方式,重复他们从前说过的,做过的,想过的,爱过的人和事。

疾病常常是人的良师益友,它在折磨肉体的同时,却在释放灵魂、净化灵魂,在被迫卧床的日日夜夜,平时害怕过分强烈的光明而被旺盛的生命灼烧的思想抬头了。从没生过病的人永远也不会认清自己的。

人类社会存在着一种亘古不变的反差:即极端精致的文明假象与深深埋藏的兽性,这在任何一个以冷眼观察人生的人看来,不啻为一种看破红尘的快感。

人与人之间的影响绝不是靠语言,而是靠自身的存在完成的。有些人以目光、举动和清明澄静的灵魂在周围营造出一种平和安详的氛围。克利斯朵夫就能使生命焕发出勃勃生机,它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渗进死气沉沉的古老的墙壁和紧闭的窗户,使那些多年来被痛苦、虚弱、孤独损蚀和干涸了的奄奄一息的生命重新焕发生机。那是灵魂对灵魂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感受和施予双方都不明真相。宇宙万物的生命就体现在潮涨潮落般的运动过程中,而这般神秘的引力能在循环不已的运动中施加影响

亲爱的奥利维,我爱你甚于爱我的生命。可是原谅我,我不能爱你甚于爱生命,甚于爱人类的太阳。我最恨黑夜,而你们虚伪的进步就在勾引我望黑暗中去。在你们一切隐忍舍弃的说话底下都藏着同样的深渊。唯有

行动是活的,即使那行动是杀戮的时候也是活的。我们在世界上只有两件东西可以挑:不是吞噬一切的火焰,便是黑夜。虽然黄昏以前的幻梦特别有种凄凉的韵味,我可不要这种替死亡作前奏的和平。至于无穷无极的空间,它的静寂是使我害怕的。让咱们在火上添些新柴吧!愈多愈好!连 我也丢进去吧,要是必须的话„„我不愿意火焰熄灭。倘使它熄灭了,我们就完了,世界上一切都完了。

欲把阳光洒进他人的心中,自己的心里先得有一个太阳。

“你真幸福,克利斯朵夫!你看不见黑夜。”“我在黑夜中能看得见。我黑暗中呆够了,变成了一只老猫头鹰。”

第三篇:约翰克利斯朵夫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有感

在我众多喜爱的书籍中,读过之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最深刻的还是《约翰了克里斯朵夫》,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因为自己是图书管理员,在整理书籍的时候无意当中见到了这本书,当时我对他笔下的《小步舞曲》等经典正在痴迷喜爱的阶段,所以就对这本书也产生了兴趣,想知道这位伟大的钢琴家作曲家的人生是怎样的,读过之后它使我第一次听到了文字的声音,感受到苍白的文字,犹如化成一阵阵氲氤的水汽,拂过我的耳畔;一串串音符,冲撞着我的心灵。我仿佛清晰地听见了书中的文字正在呐喊;听见了作者笔下英雄心脏永不停歇的跳动声。

克利斯朵夫是幸运的。因为他有着奥利维埃这样的知己,使他因为饱受生活坎坷而疲乏的心灵沐浴到友谊的滋润。当克利斯朵夫获悉自己有了一个朋友,是那么的激动,以至于忘记了身边发生的一切,忘记了这个世界的存在。克利斯朵夫又是不幸的,在他正需要朋友的关怀时,奥利维埃却为了反抗统治、获得自由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虽然生活布满了荆棘,但克利斯朵夫用他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点燃了横在前进路上的阻碍,开辟了通往自由的路。《约翰克利斯朵夫》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份崇高真挚的友情,更告诉我们人活着就要为了自由与权利而奋斗。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作者把克里斯朵夫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那么真实:少年时的善良单纯,青年时为了真理“桀骜不驯”地不懈奋斗,老年时成熟清醒地认识这个世界及一生为之奉献的事业。作者流畅地

叙述了主人公一生的奋斗史,而又总能在不知不觉间让读者的心灵与主人公的命运紧密相连。文字华丽而不失真实,情节曲折但可以给读者充分思考与回味的空间。一本好书就是在读者掩卷瞑思时才发觉自己已欲罢不能,萌发再次阅读的兴趣,点燃重新品书的热情。在我眼中,《约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如此。

读《约翰克利斯朵夫》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真谛——奋斗的目标,不屈的意志——是人通往成功不可缺少的因素。克利斯朵夫的一生是成功、伟大的,正如其作者的一生。约翰克利斯朵夫将在我心中永存。也许正如其死后最后那声满怀期望的呐喊。

对于爱情,克利斯朵夫的眼光是准确的。对于友谊,他是幸运的。虽然罗兰试图在书中掺入许多的别的元素,比如自然、音乐、安宁、政治、国家,但这本书的灵魂却在于里面的人,特别是安多纳德、阿娜和其它各种各样的女性。某种程度上,和《红楼梦》类似,这是一本关于女性的书。只是红楼梦婉约,而它却有着更直接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让人难以平静。

不知是为什么,读了这本书还让我联想到了我们中国的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的教育。像克里斯多夫这样的人在我们中国也许小的时候就直接被归为“不良少年”的队伍中去,而且慢慢被社会所遗弃所嫌恶了。而少年时期的克里斯多夫如果生在中国,有中国式的父母的话,相信他的才干也早就被扼杀,更别提会有人欣赏他、鼓励他、关爱他。正是因为他生在那样的国家那样的地方和家庭,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坚韧、激愤、执着、不屈、善良......喜欢看《约翰克里斯多夫》,喜欢看他在成长的那一段中经历的混沌、暧昧、矛盾和骚乱。顽强的意志,簇新的天才,被更趋顽强的和年代久远的传统与民族性拘囚在樊笼里。他在和社会奋斗,和过去的历史奋斗,更得和人类固有的种种根性奋斗。一个人唯有在这场艰苦的战争中得胜,才能打破青年期的难关而踏上成人的大道。像约翰克里斯朵夫一样不管生活有多么困难,他都火一样渴望美和爱情,无

论任何险恶和遭遇都不能阻止他心中不泯的理想有多么困难。不记得是谁说过,真正的光明决不是永没有黑暗的时间,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罢了。真正的英雄决不是永没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罢了。所以在你要战胜外来的敌人之前,先得战胜你内在的敌人;你不必害怕沉沦堕落,只消你能不断的自拔与更新。 但愿克利斯朵夫能成为更多人的一个坚强而忠实的朋友,在人生的考验中成为一个良伴和向导。使大家心中都有一股生与爱的欢乐,使大家能不顾一切的去生活,去爱!

第四篇:约翰克里斯多夫

《约翰·克利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主人公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一个个人反抗社会的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形象。

克利斯朵夫的性格特征主要通过他的三个生活阶段显示出来。他早年生活在德国,童年和少年时代就表现出出众的音乐天赋,但卑微的出身使他从小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不平,开始形成反抗意识。年轻的音乐家鄙视封建贵族,痛恨资产阶级暴发户,不愿让他们将把艺术当作享受的玩物,但因此他也遭到社会的排斥和打击。后又因仗义救人,造成命案,不得不流亡法国。到了巴黎以后,他目睹巴黎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堕落,十分失望。为了维护艺术的纯洁和人格尊严,他毅然对法国艺术界进行了激烈抨击。可是,他的反抗始终是孤独的,唯一理解和支持他的只有好友奥里维。克利斯朵夫的社会地位使他同情下层人民,但他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意识和对艺术作用的错误估计,又使他无法很好地与人民结合在一起,并从中找到精神力量。好友奥里维在“五一”示威斗争中受伤死去,对克利斯朵夫是沉重打击,从此他逃避斗争。晚年的克利斯朵夫反省自己的一生,不再过问世事。他陶醉在爱情之中,向现实妥协,与过去的敌人讲和,同时致力于宗教音乐创作,在追求内心和谐中死去。 小说中,克利斯朵夫具有真诚、执著、坚强的性格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作品力图将这一形象塑造成高于庸俗资产阶级社会的英雄人物。毫无疑问,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他的思想局限又使他陷入深刻的矛盾,并导致个人反抗以失败告终。克利斯朵夫的反抗、失败、动摇、幻灭的生活历程,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深刻地概括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面貌,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和矛盾,尖锐地批判了腐朽文化对真正艺术的摧残。

第五篇:读《约翰 克里斯多夫》有感

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

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献给受苦、奋斗、而必战胜的自由灵魂

先谈谈故事梗概吧,约翰·克利斯朵夫生于德国畔的一座小城里。这个城市很美,红色的屋顶、浓郁的花园,散布在柔和的山岗下,倒映在灰绿色的莱茵河里。约翰的祖父米希尔和父亲曼希沃都是宫廷的音乐师。母亲鲁伊莎替人家当厨娘。他还有个舅舅名叫高脱弗烈特,是个流浪小贩,常出没于大自然和乡间。祖父和父亲都瞧不起他,因为他们的艺术理念不同,他是为生活而艺术,而祖父、父亲是为艺术而艺术,但他是个自由独立的人,他对约翰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再后来祖父中风死了,约翰失恋,父亲因为醉酒掉到沟里淹死,使约翰产生了这样的认识:“他看到人生是一场没有休息,没有侥幸的战斗,凡是要成为无愧于„人‟这名称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向着无形的敌人抗战:天性中致人死命的威力,摇惑人心的欲望,暧晦幽密的思想,那些使你堕落、使你毁灭自己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他听见了自己的“上帝”在呼喊:前进吧,前进吧!永远不要歇息!这时他才十五岁。

又经历了几次失败的恋爱后,约翰感到苦恼,他对舅舅高脱弗烈特说,他有过志向,也奋斗过,但一点也不中用,蹉跎了人生。舅舅告诉他说:“人是不能为所欲为的,志向与生活是两件事情,应该自寻安慰,主要是勿灰心,继续抱着你的志向,继续生活下去,其余的便不由我们作主了。”于是他开始对德国的音乐做改革的尝试。我看了的就这些了。

《约翰·克里斯朵夫》 第一卷童年与世界

给我最深印象的是描述他的童年状况一些话: "每天他去发掘这个属于他的宇宙:一切都是他的。没有一件不相干的东西:不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苍蝇,都是一样的价值;猫,壁炉,桌子,以及在阳光中飞舞的尘埃。一室有如一国,一日有如一生。在这些茫茫的空间怎么能辨得出自己呢?世界那么大!" 童年的人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他的生命和外界世界紧密的联系到了一起。所以这是一个真的时代,他的词典里只有真与假,而不会有合适与不合适。不会为了现实的恩恩怨怨,适当与否而丧失自己对真的世界的关照。可以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悲天悯人的。

"他在家里,坐在地上,把手抓着脚。他才决定草毯是跳船,地砖是条河。他相信走出草毯就得淹死。别人在屋里走过的时候全不留意,使他又诧异又生气。他扯着母亲的裙角说:"你瞧,这不是水吗?干么不从桥上过?"--所谓桥是红色地砖中间的一道道沟槽。--母亲理也不理,照旧走过了。他很生气,好似一个剧作家在上演他的作品时看见观众在台下聊天。 他也是魔术师,大踏步的在田野走,望着天,挥着手臂。他命令云彩:"向右边去。"--但它们偏偏向左。于是他咒骂一阵,重申前令,一面偷偷的瞅着,心在胸中乱跳,看看至少有没有一小块云服从他;但它们还是若无其事的向左。于是他跺脚,用棍子威吓它们,气冲冲的命令他们向左:这一回它们果然听话了。他对自己的威力又高兴又骄傲。" 这些克里斯朵夫童年的趣事使我回忆起自己的童年。记得小时候我会在家",照着电视上的招式苦练"武林绝技",只为能行侠仗义,扫尽"天下不平事";我会在马路上突然躺下学大灰狼在地上打滚(当时为了什么事,我现在也已经忘了)。 现在回想起来觉得童年的世界还真是荒谬,但却是无比真实的。在那里有情,有义,有恐惧,可以勇敢的为了自己认为不平的事情大打出手,这是一个人的世界。而在现在,我们反而学会了理智,有时候对错也许都是是次要的,适当才

是我们需要追求的。或者适当与否就是对错。每个人即使对很多现象忿忿不平,很多行为心有不服,却总告诉自己那些感觉是荒谬的,是不合时宜的。成年人生活在世界上,可能并不会对不起别人,却一定会最对不起自己。"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句是不合时宜的"奸诈",仅仅是因为它是一句真话。 为其荒谬,故而可信!

读后感

(二)——敢为孤臣

克里斯朵夫在他进入青年时代,开始用自己的理想和生命感受去品味所有的音乐,包括大家公认的大师的音乐。并从自己的很早就开始负担整个家庭重任的生命感受出发,认为很多所有大师的音乐都是无病呻吟,虚伪至极。并从音乐中看出整个德国的病根。“德国艺术最要不得的虚伪还不在于艺术家想表现他们并不感到的情操,——因为这些情操本身就是虚伪的。音乐是心灵的镜子,而且是铁面无情的镜子。一个德国音乐家越天真越有诚意,就越暴露出德国民族的弱点,动摇不定的心境,婆婆妈妈的感情,缺少坦白,伪装的理想主义,看不见自己,不敢正视自己。” 这一个时期他的批判作为现代以适当性为核心的道德评价 来说,是“不公平的”。但是“人生有一个时期应当敢不公平,敢把跟着别人佩服的敬重的东西——不管是真理还是谎言——一概摒弃,敢把没有经过自己认为是真理的东西统统否定。” 这是一个理想的世界,也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崇高世界。而大众最害怕的就是崇高理想。“大众把崇高伟大当作游戏。要是他们看到了崇高伟大的面目,那就连望一望的勇气也没有了。”而敢于面对自己的真心,敢于面对崇高,这是何等的勇气!在现实中,他要

付出何等的代价。其实我们现在一直在崇拜鲁迅能那么深刻的看到中国人的劣根性,那是因为现代中国人总是作为旁观者在看到以前的中国人,无论他怎么掩饰。而真正批判到自己头上,他们就会愤怒,怒吼„„克里斯朵夫面对的德国人,包括后来的法国艺术界就是这样。最后以至于艺术界包括一些小市民联合起来封杀了这位艺术青年,仅仅因为他说了几句自己心里的话。从此他成为了孤臣。 这让我想起了《雍正王朝》,这不是写雍正的,还是利用雍正这个历史人物演绎一出古希腊悲剧似的故事。雍正为了江山社稷,为了自己的政治追求,不惜得罪自己的兄弟,得罪上下官吏,敕死自己的儿子,更难得的是他敢得罪天下读书人。被天下人骂,被人编排成弑父夺嫡,冷血荒淫的人都在所不惜。这是个英雄,当然英雄往往是要演绎悲剧的。他让我最感动的是,他敢为孤臣。 恰恰也只有孤臣才有真正的朋友,朋友不是互相吹捧,不是在具体的恩惠上。而是在于交心,在于两个不同世界的沟通。而很多人更看重的确实前者,或者过于计较前者而损害后者的真意。克里斯朵夫的朋友如奥利维,葛拉齐亚,都是他心灵和生活的归宿和寄托。 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害怕得罪多数人而说一些不温不火的话,作些不温不火的事情,大家和和气气。当然作为大众生活,这没什么错。但是在面临很多重大问题时,往往缺少大的智慧。人们说现代中国人缺少思想,是的,我记得曾今在网上看过有一个学生毕业论文写的是一篇十分有创意思想性的文章,预答辩的时候,一个老师辟头就问:“你写这些花里胡梢的东西,你想作大师吗?”那位同学没敢回答,下来后又重新按部就班的写了一篇毫无新意的文章,通过了。其实想做大师有什么丢脸,又有什么错?只是大师不会按照现行的规则行事罢了;另外还有一个原因,大师的要求太高,可能大多人数的才华平平,没有这个能力。(然而除了少数之外,大多数大师的才华不是只有当他们成为大师之后我们才看出来的吗?)所以每个人为了安全,就甘心按部就班, 人云亦云。有谁愿意作炮灰了?但正因为有这些愿作炮灰的人,我们才有大师,否则不要谈什么创新,发展。我现在感觉他些愿做炮灰的人比那些大师本身更可爱,更可敬。 还有一例,就是关于中日关系问题。只要真真的考察一下近年来的中日关系,我们会发现日本尽管有很多问题,但中国本身存在这更多的问题。报道失实,大事辱骂等等。不是说所有媒体和官员都是不愿真实的,而是在现在民族主义情绪激昂的时候,任何“有利于”日本的做法都是“卖国”,更别说哪位领导人在对日问题上实行面向未来的政策了。但中日 关系不改善,何谈中国的和平崛起,何谈东亚的未来?这个事实很多人认识到了,可

谁愿意去真正面对了?不安全,有被打为“卖国贼”的危险,有被口水淹死的危险。 任何时代,大众总是有的,而且总是占大多数的。但每个时代都需要英

雄,尽管这样的人,人数很少,宛如沙漠中一小片绿洲,但正是这片绿洲给了我们以希望。

这本书我暂时就只看到这里,后面还有几册留待以后再读。

最后谈谈开头的一句话,“当你见到克利斯朵夫的面容之日,就是你将死而不死于恶死之日。” 这是在第一册之后的一句铭文,读到那儿的时候,我想了许久都不大懂,最后上网查了一下,以下是网上给的解答:

这句铭文用现代文解释就是说“当你看到克里斯多夫面容之日,你在这一天一定不会死于非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多次,不怎么好理解它的意思。不过可以这样想,克里斯多夫在文中象征着永恒的追求和梦想,当你的心中也有这样的梦想和追求的时候,那么你永远都不会颓废,换言之,你的精神生活将永远也不会死。

--前二卷完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肇陈创新学习方式确保学习实效 下一篇:喀什市帕哈太克里乡卫生院2011年脊髓灰质炎应急强化免疫活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