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修复

关键词: 唇裂 畸形 继发 修复

畸形修复(精选九篇)

畸形修复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的随机选择50例2012年4月—2013年12月在该院实施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者的资料,包括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22例,患者年龄分布为3个月~2岁,平均年龄为(1.1±0.1)岁,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完全性唇裂,术前出现不同程度的继发鼻畸形。

1.2 方法

第一,设计手术切口,通常是以一期手术的具体斑痕区域及造型来进一步设置上唇切口;如果初次手术采用的是直线法,那就可以通过Millard旋转-推进瓣唇裂修复法来安排设计,首先考虑出现问题的鼻翼缘,科学设置鼻部切口;第二,矫正有问题的一边鼻翼塌陷,将切口定于鼻翼缘,然后从鼻背皮肤到鼻翼软骨相互之间开始剥离。假如长鼻畸形相对明显,可以视情况将一条鼻翼软骨上缘组织切除,然后将切断的患侧鼻翼软骨内侧脚与正常侧鼻翼软骨内侧脚的上部区域缝合;其次是鼻翼外部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借助上唇和鼻孔基底切口,从上颌骨骨膜入手,在孔状周边以及向孔状内进行剔除,让上唇组织以及鼻翼外边脚在没有显著张力的情况下,可以向中线方向进行复位,同时使用1号可吸收缝合线,把其进行加固在鼻前嵴骨膜上。如果需要的话,可以在进行唇裂修复过程中,将唇龈沟切开,松解全部患侧上唇组织,促进患侧上唇组织和鼻翼外侧脚在没有显著张力的条件下向内上复位缝合;然后是鼻孔基底凹陷畸形矫正,在切开上唇过程中,必须要最大限度的保留鼻孔基底处的组织,例如瘢痕组织,它能够将鼻孔基底处的凹陷性瘢痕完全的进行松解。此外还应该横向切开患侧鼻翼外侧脚的鼻孔内侧,并纵向缝合,条件允许的话,将切口在鼻中隔着皮肤额外进行松解,然后再使用Millard方法进行内收;最后就是术后的处理,一般情况下,可以使用纱布加压包扎,主要的目的在于降低以出血以及肿胀的发生。然后再鼻孔中放入一些橡胶管作为支撑基础,时间为3个月;患者应该每天进行日常的清洁,消毒伤口,最大的限度的降低切口瘢痕的出现几率。

2 结果

50例患者侧唇裂继发鼻畸形外形有了明显的改变,患者满率较高。患者术后鼻孔对称,手术切口隐秘,术后瘢痕不显著。经过随访1~3年后发现,其中表现优的患者有41例,表现良的患者有5例,优良率达到97.1%,同时患者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其他综合并发症。

3 讨论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发病率较高,唇裂畸形会给皮肤以及黏膜带来影响,还会造成骨以及软骨的发育不良,目前有多种多样的诊疗方法,但在修复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总体分析,主要是因为一期唇裂修复术中的患者大部分都是婴幼儿,解剖标志非常不清楚,因此一期唇裂修复术中鼻翼畸形矫正很难实现彻底的修复,不同类型的唇裂修复术由于注重点的差异,因此也具有各自的不足之处[2]。

从上文的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结果来看,50例患儿侧唇裂继发鼻畸形外形有了明显的改变,患儿满率较高。患儿术后鼻孔对称,手术切口隐秘,术后瘢痕不显著。经过随访1~3年后发现,其中表现优的患者有41例,表现良的患者有5例,优良率达到97.1%,同时患儿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其他综合并发症。这也同张莉[2]在《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相一致的结果,因此可以得出相关结论,对唇裂继发鼻畸形患儿进行修复治疗,不但能够让患儿鼻翼隆起,鼻孔对称,保持患儿较好的外形条件,同时手术切口非常隐秘,术后瘢痕不显著。

综上所述,按照唇裂种类的不同,大致可以将唇裂继发鼻畸形划分为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和双侧唇裂继发畸形,尽管这两种畸形病症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不过具体的解剖学以及修复手段却存在显著的不同。一般情况下,Millard方法以及下三角瓣法在唇裂修复法中应用非常普遍[3]。前者是让患儿上唇组织向裂侧移动,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便于矫正患侧鼻小柱以及鼻翼畸形,但是这样的最大缺点是是裂侧唇峰点旋转下降的距离受限,所以双侧唇峰高度差如果相差过大的话,那么无法取得良好的对称效果;而后者能够让裂侧唇峰进行足够的下降,不过其摒弃了裂隙两边的上唇组织,很难有助于鼻翼畸形等的有效矫正,同时也会引发鼻底开裂的情况[4]。

从鼻畸形的主要特征来看,主要表现为鼻小柱偏向于健康的一侧;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脚及附着处牵拉内陷;鼻翼软骨外边脚向下向外扩延;鼻翼软骨向后上方错位;鼻尖不对称,会随着错位的鼻翼软骨错位等其他一些特征。因此手术医生在具体进行修复操作过程中,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重点把握,分离鼻翼软骨时必须要普遍,鼻翼软骨应该得到全部的显现;鼻翼外脚向外向下移位明显时,经鼻翼轮廓线切口,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让鼻翼外侧脚整体旋转复位,另外还可以有效的矫正宽大的鼻底,重建鼻门槛;悬吊复位后,把之前制作的纱垫用以支撑,让其能够愈合成形,最终起到矫正唇裂鼻翼塌陷畸形的效果和作用[5]。

综上所述,唇裂术后畸形矫正手术的特征是不确定的。因此在手术过程中将手术设计的更加实用以及简便,最大限度地剔除一些繁杂的程序,其主要的目的在于防止递增更多的创口以及其他方面的不利影响。对于不同类型的畸形情况,合理的设计科学有效的矫正措施,其中必须要坚持一个准则就是创造以及恢复唇鼻对称性和两者协调关系[6]。

摘要:目的 分析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修复医学疗效。方法 回顾性的选择50例2012年4月-2013年12月来该院进行修复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患儿临床资料,对患儿修复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进行分析。结果 50例患儿唇裂继发鼻畸形外形有了显著的改变,满率较高。患儿术后鼻孔保持对称,手术切口隐秘,术后斑痕不显著。经过随访13年后发现,其中表现优的患儿有41例,表现良的患儿者有5例,优良率达到97.1%,同时患儿没有出现不良反应以及其他综合并发症。结论 对唇裂继发鼻畸形患儿进行修复治疗,不但能够让患者鼻翼隆起,鼻孔对称,保持患者较好的外形条件,同时手术切口非常隐秘,术后瘢痕不显著。

关键词:唇裂畸形,修复,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1]顾媛嫒,张素琴.Abbe瓣修复唇裂继发畸形15例护理体会[J].蚌埠医院院学报,2013,28(1 2):1693-1694.

[2]张莉.单侧唇裂术后鼻唇畸形的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D].蚌埠:蚌埠医学院,2012.

[3]吴鑫.双侧唇裂术后继发唇畸形的整复[D].南宁:广西医科大学,2012.

[4]杨丽嫦.自体肋软骨移植矫正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临床引用及测量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2.

[5]李丽雅,施生根.先天性单侧唇裂鼻畸形修复270例临床报告[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25-26.

[6]马长胜.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同期矫正鼻畸形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4):65-66.

[7]张辉.自体肋软骨在唇裂继发鼻唇畸形修复中的临床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修复 篇2

【摘要】 目的: 探讨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的手术治疗的优化模式和增加手术效果稳定的措施。方法:对32例单侧唇裂鼻畸形的患者依畸形程度和分阶段进行相应手术治疗,术后对其鼻畸形的改善程度,是否复发及新畸形的产生进行跟踪随访。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术后治疗效果,鼻畸形明显改善,随访期间,16例患者的健患侧鼻的外形基本对称,疗效稳定。结论:鼻畸形的整复是唇腭裂外科治疗中的难点,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整复,应该遵循序列治疗的原则,视畸形严重程度分阶段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单侧唇裂;鼻畸形;整复;序列治疗

【中图分类号】R6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2-0164-02

唇裂患者,无论唇裂修复时间的早晚或唇裂修复时是否进行鼻畸形矫形术,都会在术后随患者的生长发育,其鼻部总会出现新的不同程度畸形。这种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主要表现[1]有:鼻孔大小及形状不对称,患侧鼻翼塌陷,鼻尖歪斜扁圆,鼻小柱过短或歪斜,患侧鼻底凹陷,鼻翼-颜面角呈钝角。常常需要二期手术整复这种复杂的鼻畸形。在对唇裂鼻畸形发生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行相应手术设计,于2007年至2011年间对32例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①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11年8年12月 邵阳医专附属医院口腔中心收治的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患者32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8~23岁,平均17.8岁。

② 手术方法

采用鼻小柱基底及鼻翼缘设计的“飞鸟状”切口,患侧鼻小柱根部为尖端,向两侧延长到鼻穹窿部。锐性分离解剖以充分显露双侧鼻翼软骨,鼻腔黏膜与软骨间不分离,患侧鼻翼软骨大部分显露后,上提其至合适的位置,使两侧的鼻翼软骨高度一致,鼻尖高度合适,将患侧的鼻翼软骨与健侧软骨缝合固定,必要时须切断患侧鼻翼软骨内脚。鼻翼-颜面角呈钝角的患者,可通过上唇和鼻底的切口,广泛剥离和内收鼻翼外侧脚并用可吸收缝线将其缝合固定在鼻前棘。鼻小柱过短则通过将患侧鼻孔的鼻小柱处皮肤、鼻中隔黏膜外旋上提以延长鼻小柱,或者应用Millard II式唇裂修复方法来延长鼻小柱。患侧鼻底凹陷的患者采用鼻底梭形切口,达到鼻孔大小一致、消除凹陷和内收鼻翼外侧脚的目的。有牙槽裂的患者需行牙槽裂的植骨修复术,以使两侧的骨性鼻底接近对称。术后应用硅胶管鼻撑支撑两侧鼻孔。

2 结果

32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所有病人傷口一期愈合,无感染,随访期间未发生因手术而产生的新的鼻畸形。手术后两侧鼻孔基本对称的有18例,27例患者的鼻翼塌陷得到明显改善,24例患者的鼻小柱得到延长。20例患者的鼻孔形态明显改善,6例无明显改善。术后所有患者进行了随访,时间为12月~36月,2例患者中途失去随访,大部分患者的疗效稳定,有8例患者一年后的鼻子的外形有轻微改变,这8例患者均为8~14岁的患者,可能是生长发育的后续变化。1例21岁患者术后18月是因外伤致鼻子骨折而影响外鼻形态。12例遵循唇腭裂序列治疗的患者和4例轻微的鼻畸形的患者随访14~36月后,鼻外形无明显改变,健患侧的鼻外形基本对称,疗效稳定。

3 讨论

① 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发生机制对手术的影响

目前对唇裂鼻畸形的发生,国内外已有所共识[2],单侧唇裂鼻畸形的形成是因为在胚胎发育期,神经嵴细胞的错位迁移和组织移位,患侧鼻翼软骨外侧脚、鼻软骨囊发育缺陷,以及随胎儿发育,口周肌力不平衡产生的异常牵引,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单侧唇裂患者的鼻畸形和上颌的骨性结构异常。特别是完全性唇裂患者,左右两边肌肉不对称,口轮匝肌连续性破坏,导致鼻小柱左右肌力不平衡,造成鼻小柱向健侧明显偏斜及患侧鼻翼外移塌陷。因此,唇裂畸形越严重,其唇裂继发鼻畸形也相应严重,完全性唇裂患者在唇裂手术前后的畸形均较红唇裂或唇隐裂患者严重很多,相应涉及的鼻畸形种类也较多,如鼻翼塌陷、鼻尖歪斜扁圆,鼻小柱过短或歪斜,患侧鼻底凹陷,鼻翼-颜面角呈钝角在完全性唇裂患者中均表见,而在红唇裂或唇隐裂患者则表现不明显,后者多表现为鼻孔大小及形状不对称,且轻微。红唇裂或唇隐裂患者鼻畸形整复多数手术小而不复杂;完全性唇裂患者因先天发育缺陷所致的原发性各类畸形及唇裂手术后继发的各类后天发育所致的畸形极为复杂,因此其手术大且复杂,往往需分多次进行,逐步改善鼻子的外形[3]。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的学者对唇裂整复手术的同时,对唇裂鼻畸形进行初期矫正,以早期使患侧鼻在相对正常的状态下生长发育。这种手术的开展,对减轻唇裂术后继发的鼻畸形有很大的帮助。但无论何种手术方式的设计,对健、患侧鼻翼及鼻尖作何种处理,其后期出现继发鼻畸形而需II期鼻畸形整复手术治疗多属必然。

②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手术时间的选择

单侧唇裂继发鼻畸形手术时机的选择,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不能达成统一的观点。这也是由单侧唇裂鼻畸形比较复杂的病理形成机制和多变的临床表现所决定的。多数学者主张16-18岁,鼻的发育基本完成后方进行根治性的鼻整形,以避免早期手术对鼻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4]。但目前国内外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在唇裂整复手术的同时,对唇裂鼻畸形进行初期矫正,可以改善鼻畸形的程度,并有很多成功的报道。Sitzman[5]报道的经验有力的证明了这种观点;国内潘宝华[6]等也报告此类手术的成功病例。唇裂患者,特别是完全性唇裂患者,在学龄期的7~8岁时,鼻畸形的表现最明显,它直接破坏病人的容貌和形象,对患儿的心理和社交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有相当多的学者主张对鼻畸形严重的患儿,在学龄前期(6~10岁)进行初步的鼻畸形整复,以增加患儿的自我认同感,减少其心理的负面影响;待其鼻子生长发育成熟后再进行根治性的鼻整形。

③ 手术方法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的手术方法众多,效果也大致接近,目前尚没有任何一种手术方法可以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唇裂术后鼻畸形的患者,各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手术方案的确定需根据不同患者的畸形情况来决定,我们主张分阶段、有计划、循序渐进的实行序列治疗,以获得良好的长期稳定的疗效。

单侧唇裂术后轻微的鼻畸形的患者,应该在其鼻子发育稳定后进行根治性的整复手术,这些患者往往是先天性单侧I度唇裂和浅II度唇裂的患者,多为鼻翼外侧脚及鼻翼软骨、鼻孔形态及大小的畸形,很少出现鼻小柱的畸形。根治性手术时在梨状孔周围向内广泛分离,就可使鼻翼外侧脚无明显张力下拉向中线并复位,将其缝合固定于鼻前棘的合适骨膜上;鼻翼软骨轻微塌陷和外移位者,可在分离显露患侧的鼻翼软骨后,将其悬吊于健侧的侧鼻软骨来矫正,可采用埋针导线法;鼻孔大小、形态可视健侧来进行手术。本组患者中有4例为此类轻微鼻畸形的患者,均在19~23岁间进行根治性的鼻畸形整复治疗,此前鼻子未接受任何治疗,均取得很好的外鼻形态。

单侧唇裂术后严重鼻畸形的患者,绝大多数是先天性单侧III度唇裂和深II度唇裂的患者,这些患者可以出现所有类型的唇裂术后鼻畸形,往往需要分阶段多次手术治疗。本组有28例患者为此类严重鼻畸形的患者。对于这些病人,多需要遵循唇腭裂序列治疗的漫长疗程,手术次数多,对病人及家属在经济、时间和精神上都是沉重的负担。目前这类唇腭裂患者的鼻畸形可分三阶段进行治疗。首先是在接受唇裂整复术时,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同期进行初期鼻畸形的整复术;但本组患者年龄较大,在整复唇裂时均未行鼻畸形整复术。第二阶段是在学龄前期和学龄期(6~14岁)进行初步的鼻畸形整复,可施行的手术包括:恢复患侧鼻翼脚的水平高度,使之与健侧对称;延长患侧的鼻小柱长度;重建患侧鼻嵴和鼻孔大小;初建患侧鼻底形态(包括牙槽裂植骨修复术)。完成此阶段的治疗,可以为患者根治性鼻畸形整复创造更好的基础,可能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本组中的8例8~14岁患者进行的鼻畸形整复术属于此阶段的治疗,虽然8例患者一年后鼻子的外形有轻微改变,但仍较术前有明显的改善,患儿及家长均比较满意术后的鼻部外形。第三阶段是在鼻子发育稳定后进行根治性的整复手术,多在16岁以后进行;可施行的手术包括[8]:软骨植入鼻成形术,鼻中隔成形术,延长患侧的鼻小柱长度;鼻小柱歪斜矫正;重建患侧鼻嵴和鼻孔大小;重建患侧鼻底形态;鼻翼外侧脚的矫正;鼻孔成形术。本组中20例患者的手术属于此阶段的治疗,均明显改善鼻畸形;特别是其中12例得到良好的唇腭裂序列治疗的患者,患侧鼻子的形态接近健侧的鼻子外形,鼻畸形的改善更加明显且稳定不变。

总之,鼻畸形的整复是唇腭裂外科治疗中的难点,对于唇裂鼻畸形和唇裂术后继发鼻畸形的整复,应该遵循序列治疗的原则,视畸形严重程度分阶段手术治疗,可以获得更佳的治疗效果。因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带来的医疗水平的参差不齐,有相当多患者的鼻畸形非常严重而没法得到序列治疗,手术很难做到完美。口腔颌面外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对每个患者仔细测量和设计手术方案,精细操作,综合运用各种修复方法,以期得到满意的效果;同时对于未接受第一和第二阶段鼻整复手术的严重畸形的患者,期望通过最终的一次手术矫正其全部的鼻畸形是不现实的,外科医生应适度整形,不奢求完美。

参考文献

[1]吴忆来,杨育生,张勇,等. 单侧唇裂术后鼻畸形整复方法的探讨. [J].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6, 4(4):251-254

[2]乔丽平,杨连平. 单侧唇裂鼻畸形形成机制研究进展. [J]. 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04, 14(4):376-378

[3]Byrd HS, El-musa KA, Yazdani A. Definitive repair of the unilateral cleft lip nasal deformity. [J]. Plast Recontsr Surg. 2007, 120(5):1348-1356

[4]辛海龍,谢爱国,谭谦. 自体耳软骨联合硅胶假体在唇裂II期鼻畸形整复中的应用. [J]. 中国美容医学, 2008,17(3):351-353

[5]Sitzman TJ, Girotto JA, Marcus JR. Current surgical practices in cleft care unilateral cleft lip repair. [J]. Plast Recontsr Surg. 2008, 121(5):261e-270e

畸形修复 篇3

关键词:烧伤,颈部,瘢痕,外科皮瓣,修复外科手术,扩张术

皮肤软组织扩张器自从发明以来已经广泛用于临床。皮肤软组织扩张后形成的皮瓣能提供与组织缺损区颜色、质地、厚度以及毛发分布近似的皮肤软组织。加之不需要额外取皮植皮, 不会造成供皮区创伤形成新的瘢痕和畸形, 在瘢痕修复尤其是颈部瘢痕中得到广泛使用[1]。在部分颈部广泛性瘢痕患者中, 由于颈部缺乏足够的正常皮肤, 皮肤软组织扩张后无法得到充分的组织量, 所以造成修复效果不佳。2010~2012 年湘雅医院烧伤重建外科采用远位预扩张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11 例。其中男性8 例, 女性3 例;年龄12~43 岁。均为烧伤后瘢痕, 其中单纯颈部2 例, 面颈部9 例。共置入13 个肾型扩张器 (广州万和整形材料有限公司) , 容量200~600 m L。其中肩背部8个, 全部为单侧;锁骨下上胸部5 个, 其中1 例为双侧。其中5 个扩张器位于稳定软化瘢痕下。扩张时间3~5 个月。扩张结束后扩张容量为额定容量的2~3 倍。本组颈部创面面积12 cm×8 cm~20 cm×12 cm, 切取预扩张皮瓣面积16 cm×10 cm~22cm×14 cm。

1.2 手术方法

1.2.1皮瓣设计

锁骨下上胸部扩张器依据胸三角皮瓣应用解剖, 皮瓣上界在锁骨下缘, 皮瓣下界在第5肋间, 皮瓣内侧界为胸骨外侧缘, 皮瓣外界为三角肌肩峰顶。肩背部扩张器设计皮瓣位于腋后线与脊柱旁线之间, 斜方肌下部, 以颈横动脉深支与肋间动脉皮穿支, 旋肩胛动脉皮支相吻合血管网为主血管轴, 蒂部位于项根部与肩峰连线, 距后正中线3 cm。

1.2.2扩张器置入

美蓝标记扩张区域, 锁骨下上胸部切口位于锁骨上1 cm或锁骨下及肩背部扩张区切口与脊柱线平行。切开皮肤皮下, 深筋膜下钝性分离[2], 剥离至胸骨外侧缘2 cm, 在胸骨外侧缘注意避免损伤胸廓内动脉穿支血管, 胸大肌三角肌处注意避免损伤头静脉及胸肩峰动脉。肩背部扩张区同样在深筋膜下分离, 在项根部注意不超过斜方肌前缘。充分游离出组织腔隙后, 依据患者年龄及颈部瘢痕挛缩范围安放适当大小扩张器。儿童一般为350~400 mL, 成人一般500~600 mL。根据颈部瘢痕周围正常皮肤条件, 于瘢痕周围同样置入合适大小扩张器, 最大程度利用邻近组织以减少预扩张皮瓣面积, 以利于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注水完成后静止扩张1个月[3], 或行皮瓣延迟手术后再行Ⅱ期手术。

1.2.3预扩张皮瓣的设计及转移

切除颈部瘢痕充分松解挛缩, 依据创面缺损大小及距离设计皮瓣, 皮瓣大小超过创面10%~15%。术中取出扩张囊后行透光试验标记穿支血管走行。预扩张的胸三角皮瓣可设计成带蒂或岛状转移修复创面。或形成皮管后Ⅱ期断蒂, 同时修复面部瘢痕。肩背部预扩张皮瓣游离至项根部, 形成以颈横动脉深穿支为蒂的胸肩峰筋膜皮瓣, 皮瓣近端与外侧直接与颈部创面相连, 无需解剖血管蒂旋转覆盖颈前创面。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3 个皮瓣全部存活, 供瓣区全部直接拉拢缝合。11 例患者随访3~24 个月, 皮瓣色泽、质地良好, 颈部外形功能恢复满意。8 例肩背部预扩张皮瓣患者因蒂部扭转需行Ⅱ期皮瓣蒂部修整术。

2.2 典型病例

病例1, 患者男, 29 岁, 因火烧伤后3 年, 颈部疤痕增生影响活动入院, 入院查体:全身广泛瘢痕增生, 颈部、胸部疤痕增生, 颈部疤痕面积约1%, 颏颈角消失, 下唇外翻, 双侧口角稍向下牵, 下唇前庭沟尚存, 能闭口。颈部后仰及旋转受限, 影响活动。患者颈前区无可利用皮肤, 术前探查颈横动脉降支存在。一期手术:在右侧锁骨上方, 疤痕边缘切开皮肤至深筋膜, 向上方分离至预定位置, 置350 m L扩张器于深筋膜深层;左侧肩部行纵行切口深筋膜层, 分离至预定位置, 注意保护颈横动脉降支, 置500 m L肾形扩张器于深筋膜层。术后5 个月颈胸部扩张器注水至500 m L, 背部注水至900 m L, 皮瓣血运好, 扩张充分, 行背部扩张器皮瓣延迟术。延迟术后2 个月行二期手术, 术中透光试验见颈横动脉降支存在, 不分离颈横动脉降支, 将皮瓣旋转至颈前, 修复颈前创面, 右侧锁骨上扩张器修复胸部胸部创面。术后随访3 个月, 皮瓣存活好, 颈部活动度改善, 但皮瓣臃肿, 再次行皮瓣修薄。见图1。

病例2, 患者女, 26 岁, 电弧起火烧伤后3 年, 颈部疤痕增生入院, 入院查体:全身广泛瘢痕增生, 颈前、左侧、胸部疤痕增生, 颏颈角消失, 下唇外翻, 前庭沟消失, 不能闭口。颈部屈伸受限后仰及旋转受限, 影响活动。一期手术:在右锁骨上方置200 m L扩张器, 右侧锁骨下置150 m L扩张器, 层次均位于深筋膜。1 个月后于左侧斜方肌下方置600 m L扩张器。背部扩张器植入6 个月后患者再次入院, 扩张器表面皮瓣血运好, 皮瓣扩张充分, 行二期手术, 术中解剖并结扎旋肩胛血管, 保留颈横动脉浅支及深之, 向前旋转修复颈部创面, 右侧扩张后皮瓣推进修复邻近颈部创面。术后患者颈部活动度增加, 下唇外翻基本纠正, 分别于扩张器取出术后6个月及1年行皮瓣修薄。见图2。

A:扩张器置入后正面;B:扩张器置入后侧面;B:延迟术设计;D:延迟术后;E:二期术后,颈部后仰改善,皮瓣臃肿;F:修薄术后正面;G:修薄术后侧面

A:术前正面;B:术前侧面;C:术前手术设计;D:术中情况;E:二期术后;F:修薄术后侧面;G:供瓣区

3 讨论

颈部深度烧伤往往造成患者严重的瘢痕挛缩畸形, 除影响颈部外形和活动外, 还可造成下唇口角甚至下睑等面部组织移位,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传统手术植皮, 操作简便, 但因皮片的继发挛缩和色素沉着, 以及供皮区创伤较大往往难以被患者接受[4]。局部皮瓣手术局限于瘢痕周围可利用正常组织, 只能修复较小范围瘢痕挛缩[5]。游离皮瓣虽然能修复大面积颈部瘢痕挛缩, 但是也存在技术要求高、术后皮瓣臃肿等缺点。局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虽然能提供与颈部颜色质地厚度近似的皮肤组织, 但是颈部大面积瘢痕周围可扩张皮肤组织有限, 无法满足瘢痕切除后较大面积创面的修复。本科利用远位预扩张的胸三角皮瓣和以颈横动脉深穿支为蒂的肩背部皮瓣修复颈部瘢痕挛缩, 均取得满意效果。笔者认为对于颈部瘢痕挛缩切除松解后创面较大, 瘢痕周围可扩张皮肤组织量有限, 要求一次性修复创面的患者, 利用远位预扩张皮瓣是一种有效的选择[6]。

在远位预扩张皮瓣扩张器置入时, 游离的组织层次在深筋膜下, 肌膜之上, 必要时可以带部分肌膜。注意轴型血管的走行, 在邻近血管蒂部时应停止分离, 避免损伤胸廓内动脉穿支和颈横动脉深穿支血管, 造成二期手术后皮瓣血运障碍。扩张器的选择, 笔者体会是依据颈部瘢痕范围, 原则上尽量选用容量大的扩张器, 一方面能提供足够的皮瓣面积,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减少供区损伤。扩张器注水时间充分, 一般3~5 个月, 使扩张器充分扩张。停止注水后静止扩张1 个月, 使扩张皮瓣血运充分。离颈部瘢痕切除松解后创面较远的预扩张皮瓣, 笔者建议, 二期手术前行皮瓣延迟术, 以减少二期手术后皮瓣血运障碍的几率。同时建议, 于瘢痕周围同样置入合适大小扩张器, 最大程度利用邻近组织以减小预扩张皮瓣面积, 以利于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

在远位预扩张皮瓣设计时, 充分考虑供区及受区条件, 尽量松解舒展扩张皮瓣, 使扩张皮瓣得到最大程度利用。术前血管多普勒探查以定位轴型血管, 术中皮瓣透光试验对皮瓣设计和减少术后皮瓣血运障碍的几率是必不可少的。颈横动脉起源于甲状颈干或锁骨下动脉, 在肩背部有广泛血管网, 其深穿支解剖位置恒定, 因此无需解剖蒂部血管[7,8], 直接旋转至颈前修复创面。但可能出现蒂部皮肤“猫耳”, 需手术修整。笔者认为皮瓣预扩张不仅使皮瓣内新生毛细血管增加, 改善皮瓣血液循环[9], 而且因为预扩张皮瓣的“延迟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皮瓣存活率。

大面积烧伤患者, 在局部没有可利用正常皮肤情况下, 稳定软化瘢痕同样可以选为扩张部位[10]。本组病例有5 个扩张器置于稳定软化瘢痕下, 扩张效果与正常皮肤无差异, 也未见并发症发生。瘢痕组织扩张手术的体会如下:1注意保护瘢痕切口组织, 减少手术创伤以利于手术切口一期愈合;2扩张器埋藏层次不宜过浅;3皮下组织缝合将扩张囊与手术切口隔开, 减少瘢痕切口愈合不良时扩张器外露的几率;4注水扩张时间不宜过快以避免影响瘢痕组织血运;5对于肩背部扩张手术, 尽量避免扩张器受压, 减少扩张器破裂与移位, 造成二期手术效果欠佳甚至手术失败。

远位预扩张皮瓣手术成败关键在于保护好穿支血管[11]。利用术前常规血管多普勒探查定位, 术中透照试验标明血管走行方向, 避免损伤轴型血管, 二期手术皮瓣全部存活。笔者认为扩张器采用超量扩张的方法[12], 既能获得足够的额外皮肤, 又能通过延长扩张时间改善预扩张皮瓣血供, 减少二期手术皮瓣血运障碍发生率。

综上所述, 远位预扩张皮瓣结合了穿支皮瓣与皮肤软组织扩张特点, 为颈部瘢痕挛缩患者, 尤其是瘢痕面积较大, 周围缺乏可利用正常皮肤的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修复办法。

参考文献

[1]鲁开化, 郭树忠, 艾玉峰, 等.皮肤扩张术20年临床应用的回顾[J].中国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05 (4) :209-210.[1]LU KH, GUO SZ, AI YF, et al.The experience of tissue expansio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for 20 years[J].Chinese Journal of Practical Aesthetic and Plastic Surgery, 2005 (4) :209-210.Chinese

[2]程银忠, 王伟鹏, 薛哲民, 等.扩张后胸三角皮瓣在面颈部瘢痕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0 (11) :1285-1286.[2]CHENG YZ, WANG WP, XUE ZM, et al.Repair scar in face and neck region with expanded deltopectoral flap[J].ChineseJournal of Drug and Clinical Research, 2010 (11) :1285-1286.Chinese

[3]王爱武, 张万峰, 李有金, 等.扩张预构胸背动脉穿支皮瓣修复儿童颈部瘢痕.[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10 (26) :161-165.[3]WANG AW, ZHANG WF, LI YJ, et al.Fabricated expanded thoraeodorsal artery perforator flap to repair cervical scar in children[J].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2010 (26) :161-165.Chinese

[4]毛波, 邹同荣, 陈国双, 等.扩张器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7 (9) :1025-1026.[4]MAO B, ZOU TR, CHEN GS, et al.Treat scars after burn with tissue expander[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7 (9) :1025-1026.Chinese

[5]马显杰, 鲁开化, 艾玉峰.应用多个扩张器修复面颈部瘢痕[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0 (1) :33-34.[5]MA XJ, LU KH, AI YF, et al.Application of multiple tissue expanders for repair of facial and neck scar[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2000 (1) :33-34.Chinese

[6]闫利, 王毅铮, 姜孟臣, 等.预扩张斜方肌肌皮瓣在儿童颈胸部烧伤后瘢痕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 (5) :5.[6]YAN L, WANG YZ, JIANG MC, et al.Application of prefabricated expanded trapezius myocutaneous flap in faciocervical and thoracic burn scar repair in children[J].China Journal of Emengency Resuscitation and Disaster Medicine, 2010 (5) :5.Chinese

[7]王春, 孙守秀, 高小青.颈肩峰带蒂筋膜皮瓣移植修复烧伤后颈部瘢痕挛缩30例[J].中华烧伤杂志, 2000 (4) :26.[7]WANG C, SUN SX, GAO XQ, et al.Reapir neck scars with neck shoulder peak fasciocutaneous flap[J].Chinese Journal of Burn, 2000 (4) :26.Chinese

[8]于红敏, 宋维铭.下斜方肌肌皮瓣解剖学特点及在头面颈缺损修复中的移植应用前景[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12) :15.[8]YU HM, SONG WM.Anato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ower trapezius musculocutaneous flap and its prospect application in repairing head, face and neck defects[J].Journal of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2008 (12) :15.Chinese

[9]鲁开化, 艾玉峰, 郭树忠, 等.扩张后皮瓣在修复重建外科的应用[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1996 (2) :5-6.[9]LU KH, AI YF, GUO SZ, et al.Application of expanded flaps in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J].Chinese Journal of Reparative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1996 (2) :5-6.Chinese

[10]沈余明, 胡骁骅, 王浩, 等.扩张后皮瓣修复面颈部烧伤后瘢痕畸形[J].中华烧伤杂志, 2009 (25) :357-359.[10]SHEN YM, HU XH, WANG H, et al.Rapair of cicatrical contracture in face and neck regions with expanded skin flap[J].Chinese Journal of Burn, 2009 (25) :357-359.Chinese

[11]郑行跃, 薛志强, 王佳琦, 等.应用巨型扩张的斜方肌肌皮瓣修复儿童颈部重度瘢痕挛缩畸形[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2007 (23) :3.[11]ZHENG XY, XUE ZQ, WANG JQ, et al.Treatment of scar contracture abnormality on the neck of the children with huge trapezius muscle flap expanded[J].Chinese Journal of Plastic Surgery, 2007 (23) :3.Chinese

畸形修复 篇4

[关键词] 牙颌畸形;上颌中切牙异常;正畸与修复治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66-01

牙颌畸形伴有上颌中切牙异常,一般有冠折、缺失等情况。在制定正畸方案时,预定修复方法,以上颌中切牙为重点并综合牙颌情况和个体需求进行设计治疗。拔牙患者采用非常规拔牙[1],拔除上颌中切牙;非拔牙患者个性化设计。正畸治疗后,配合烤瓷冠等修复治疗,恢复前牙区美观和功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患者26例,年龄12~23岁,安氏Ⅰ类9例,安氏Ⅱ类17例。拔牙患者22例,非拔牙患者4例。包括缺失5例(非拔牙2例)、再植后低位(非拔牙)2例、松动4例、冠折11例(2例前突两中切牙冠折)、牙髓坏死4例。

1.2 治疗方法

1.2.1 非拔牙患者 固定矫治器开拓上颌中切牙间隙。缺失间隙矫正期处理:一是弓丝局部穿管(一次性探针两端塑料管),防止弓丝磨破上唇。二是配塑胶牙粘固托槽结扎入丝,与邻牙连扎,临时恢复上颌中切牙[2]。保持期间隙保持,正畸后种植或烤瓷冠修复。

1.2.2 拔牙患者治疗 除缺失患者外,拔除病变上颌中切牙(对侧视情况定减数)。安氏Ⅰ类患者:近移同侧侧切牙,替代中切牙,解除拥挤等错;近远中预留约1 mm间隙;保持期间隙保持,侧切牙烤瓷冠恢复中切牙,同侧尖牙分次改形。安氏Ⅱ类上颌前突患者:内收和近移同侧侧切牙等前牙,解除上颌前突;后续正畸和修复治疗同安氏Ⅰ类患者。

2 结果

4例非拔牙患者正畸治疗后,种植或冠修复恢复上颌中切牙,关系良好。22例拔牙患者正畸和修复治疗,以侧切牙替代中切牙,关系良好(下牙非拔牙患者远中性关系)。主要前牙恢复并保留了常规减数牙,临床效果较佳。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23岁。主诉:牙齿不齐、“地包天”要求正畸。检查:第一磨牙近中性,21色暗,12、22在11、21腭侧,12、22间多生牙S,上前牙呈双排,13和11、21和23间隙1.5 mm,12、11、S、22、23与43、42、41、32、33、34反,反覆Ⅰ°,反覆盖Ⅰ°;上牙列拥挤Ⅲ°,下牙列拥挤Ⅱ°,面中1/3凹陷中度。X线片示:21未治疗,全颌牙根、牙槽骨指标正常。头影测量:均角Ⅲ类骨面型,下颌前突。临床诊断:安氏牙性Ⅲ类,骨性Ⅲ类,毛氏Ⅱ1+Ⅰ1+Ⅴ。

治疗过程:减数14、21和34、44;解除前牙反和拥挤,唇向移动22到21位置,内收下前牙,后续调整。22近远中预留1 mm间隙。保持期后22烤瓷冠恢复21、23分次改形。

治疗结果:前牙区外形良好,反拥挤解除,Ⅲ类骨面型改善,关系良好。治疗前后牙合像见图1~4,头影测量数据见表1。

4 讨论

上颌前牙因位置靠前,外伤等易造成冠折、脱落等情况,出现前牙缺失,特别是上颌前突者。艾荷秀[3]认为Ⅱ类前牙缺失比率最高,占33.12%,上颌中切牙缺失明显多于下颌,与临床上颌前突多见上颌中切牙缺失、冠折等情况相吻合。

上颌中切牙缺失治疗原則:一是正畸治疗关闭间隙,以侧切牙替代中切牙。应注意[4]:①控制牙弓宽度、侧切牙与尖牙轴倾度和转矩;②分次改形尖牙;③调低第一双尖牙舌尖;④控制尖牙移动速度,避免牙龈附着丧失和龈缘连续性破坏;⑤早期控制中线;⑥关注前牙宽度变化。二是保留间隙,正畸后修复治疗。经统计,前者多见于安氏Ⅱ类拔牙患者,后者多见于安氏Ⅰ类非拔牙患者。

拔牙患者中,成人上颌中切牙Ⅱ°以上松动、冠折1/2以上等情况,应综合治疗方案,拔除上颌中切牙,权衡美观和功能目标和个体化关系[5]。充分利用修复技术,实现患者美学和功能要求。

[参考文献]

[1] 曾祥龙.现代口腔正畸学诊疗手册[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6:138.

[2] 胡玉乾,黎逢贞,冯雪,等.正畸正畸治疗中上颌中切牙缺失的美观考虑[J].口腔正畸学,2007,14(2):63.

[3] 艾荷秀.2 684例牙齿缺失的病例统计分析[J].衡阳医学院学报,1992,20(1):49-51.

[4] 刘彦,罗颂椒,郑翼.非常规拔牙矫治设计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2004,24(3):186.

[5] 峥嵘.成人正畸患者非常规拔牙矫治的临床体会[J].疾病检测与控制杂志,2009,3(4):221.

畸形修复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8例患者, 其中男10例, 女8例, 年龄18~55岁。其中鼻唇癌切除者12例, 先天性鼻畸形1例, 上唇外伤性瘢痕畸形3例, 唇鼻部外伤性缺损2例。

1.2 手术方法

在全身麻醉或局部浸润麻醉下, 切除恶性病变组织至术中病理报告切缘阴性, 外伤者彻底清除坏死失活组织, 瘢痕挛缩畸形者切除增厚瘢痕后彻底松解瘢痕组织。根据形成创面大小于鼻唇沟处用亚甲兰画线, 皮瓣沿鼻唇沟走行方向设计, 根据缺损的部位, 蒂部分别设计在上方或下方, 蒂宽1.5~3.0cm, 长度根据缺损范围确定, 长宽比例不超过5:1。掀起皮瓣, 然后在无张力情况下旋转皮瓣覆盖创面。

2 结果

18例皮瓣全部成活, 切口I期愈合。外形恢复满意, 皮瓣色泽均匀, 与周围皮肤接近。皮瓣触觉、痛及温度觉存在。随访半年, 瓣周及鼻唇沟手术瘢痕不明显。

3 典型病例

患者, 男, 65岁。因左上唇皮肤肿物进行性增大伴溃烂4个月余入院。检查:左上唇皮肤有一3cm×2cm矩形肿块, 累及红唇, 肿物中央凹陷破溃, 界尚清, 质韧, 基底硬。病理诊断为左上唇基底细胞癌。全麻下行上唇恶性肿物扩大切除术, 上唇区形成5cm×4cm全层缺损创面。沿鼻唇沟自然弧度设计双侧矩形组织瓣, 其宽度等于缺损之唇高度 (血液供应为同侧上唇动脉) 4cm;根据鼻唇沟瓣移转后上唇剩余缺损之大小, 设计宽为剩余缺损一半的左侧下唇瓣 (其供血动脉为下唇动脉) 1.5cm, 高为实际唇缺损的高度4cm。沿设计线切透鼻唇沟区皮肤、肌肉直达骨膜, 外侧切透口颊粘膜层, 使组织瓣向缺损区移转, 分黏膜、肌肉、皮肤三层缝合, 按设计切取下唇组织瓣, 将组织瓣向上扭转180°镶嵌于中间缺损区, 分黏膜、肌肉、皮肤与两侧及鼻基部缝合, 下唇缺损做直接拉拢缝合, 唇红由鼻唇沟瓣近中侧口内黏膜翻转形成。10d切断下唇瓣蒂部, 同时修整断蒂处唇红。患者获随访1年, 皮瓣成活良好, 质地柔软, 色泽与周围软组织相近。肿瘤无复发, 上唇形态功能良好, 患者面部表情正常, 言语及进食功能无异常, 术区无明显瘢痕形成。

3 讨论

3.1 鼻唇沟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鼻唇沟皮肤有极其丰富而稠密的真皮下网, 可以设计鼻唇沟任意型皮瓣。鼻唇沟区的血供属多源性, 上有内眦血管, 下有面动脉, 内侧有上唇动脉, 外侧有面横动脉。这些血管的分支相互吻合, 在皮内及皮下形成了密集的微动脉血管网, 为鼻唇沟皮瓣奠定了良好的血供基础。设计皮瓣时需注意皮瓣面积要比缺损区稍大, 有足够的长度和宽度, 以保证无张力缝合。皮瓣的长宽比例可以达到4∶1或5∶1[1], 蒂的宽度需与皮瓣的最大宽度一致;因鼻唇沟皮下血管网沿鼻唇沟方向呈“轴向”分布, 其切取长轴须与鼻唇沟一致;翻起皮瓣时, 蒂部需有充分的皮下组织厚度, 以保证血供, 确保皮瓣成活;皮瓣的剥离深度不可超过面部表情肌层, 以免损伤面神经分支。

3.2 鼻唇沟皮瓣的优点

(1) 鼻唇沟部位皮肤松弛, 供区缺损多可直接缝合或设计邻近皮瓣修复, 术后瘢痕隐蔽, 对外观无明显影响。 (2) 为带蒂皮瓣, 血运丰富, 术中和术后一般不会缺血和坏死, 成活率高, 皮瓣的色泽、质地、厚度与受区皮肤接近, 术后外形满意, 有感觉。 (3) 操作简便, 创伤小, 术后并发症少[2]。

3.3 应用鼻唇沟瓣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蒂部宽度:其血供依赖皮下组织蒂, 特别是在早期, 皮瓣的成活与蒂部血供关系密切, 适当留宽蒂部, 可以借此增加蒂部的小动静脉穿支, 相应增加皮瓣的血流量及静脉回流。 (2) 皮瓣厚度:术中注意保留一定厚度的皮下脂肪组织, 一般以2~4 mm为宜, 以保留完整的真皮下血管网[3]。 (3) 勿损伤面神经的分支。 (4) 预防感染, 因其早期处于低氧低血流状态, 抗菌能力大大低于传统皮瓣[1,2]。

参考文献

[1]孙永华, 王春元, 李迟, 等.含真皮下血管网超薄随意皮瓣的血运和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 1999, 7 (1) :8-11.

[2]Yany Y, He Q, Lin Z.Experimental 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y of subder-mal vascular network island skin flap[J].Chin J Plast Burns Surg, 1996, 12 (1) :15-19.

畸形修复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例颈部深度烧伤愈合后继发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6例,女4例;年龄18~50岁;病因:火焰烧伤6例,热液烧伤3例,化学烧伤1例。颈部均为深Ⅱ~Ⅲ度烧伤,创面在伤后3周内移植刃后邮票皮或大张中厚皮修复,颈部创面愈合后均继发瘢痕挛缩畸形。瘢痕挛缩整复手术时间:烧伤创面愈合后6个月~1年。均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J-1型,北京杰亚莱福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与自体整张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取皮部位为躯干、大腿等处。

1.2 手术方法

颈部瘢痕切除松解后,创面彻底止血,用1 g/L庆大霉素等渗盐水漂洗异体脱细胞真皮3次,使粗糙面朝下紧贴创面,用3-0丝线间断缝合固定于创缘,保持异体真皮的自然张力,用电动取皮机自供皮区取大张自体刃厚皮,覆盖于异体脱细胞真皮表面,0﹟丝线间断缝合固定,植皮区行打包加压包扎,石膏外固定,加压包扎14 d后打开敷料并拆线。

1.3 护理方法

1.3.1 术前护理

1.3.1. 1 术前宣教

颈部瘢痕挛缩造成了患者容貌被毁和头颈部功能障碍,不愿与人交往,因而对手术寄予很高的期望,希望此次手术能够彻底改变容貌和功能,同时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价格昂贵,导致患者对手术效果的期望值更高。为使患者对手术治疗有更多的了解,消除其疑虑,应体贴、关爱患者,取得患者的理解与配合。护士应做好入院宣教,耐心向患者讲解手术原理、手术方法、手术效果及该术式的优点,制订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告知其护理程序及注意事项,使患者能够配合医生积极准备手术。

1.3.1. 2 患者全身情况准备

患者全身情况好坏是植皮手术成功的基础,术前应做到以下几点:(1)一般情况良好,生命体征平稳,生化指标相对正常,如血红蛋白应保持在110 g/L以上,无低蛋白血症等;(2)向患者做好宣传工作,告知其术后需禁食3 d,3 d后进食流质4~5 d,并告知其如何制动,使患者心中有数,心理准备充分,以取得术后更好配合;(3)督促患者加强营养,改善全身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1.3.1. 3 供植皮区准备

术前供植皮区备皮要彻底。颈部瘢痕凹陷处的污垢一定要清洗干净,以防止术后感染;供皮区应选择完好无损的皮肤区域,必须无感染灶或皮疹,做好供皮区的清洁:术前1 d,用肥皂水清洗,剃净毛发,注意切勿剃破皮肤,备皮范围要符合要求。

1.3.1. 4 基础护理

术前还应做好以下护理:(1)训练患者有效咳嗽,防止术后因咳嗽无力、痰液聚积导致肺部感染;(2)训练卧床大小便,防止术后尿潴留和便秘;(3)保证患者术前睡眠,对心情紧张者,做好耐心讲解,必要时服镇静药,如安定等;(4)入手术室前取下眼镜、假牙、手表、发夹等物,妥善保管

1.3.2 术后护理

1.3.2. 1 体位护理

患者回病室后取仰卧位,肩下垫一枕头,头部后仰,供皮区肢体用软枕抬高约10~20 cm,手术区域局部制动,以防止皮片移动及术区出血。

1.3.2. 2 生命体征监测

术后应常规行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术后48~72 h应严密观察呼吸道通畅情况,床旁常规备吸引器、气管插管器械和气管切开包。对呼吸困难患者应立即拆开敷料,检查伤口并协助医师进行处理,如有喉头水肿,协助医师及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1.3.2. 3 术区护理

术后在包扎期间应密切观察体温、血象变化及包扎敷料是否干燥等情况,尤其应动态观察供植皮区渗血情况,各班交接需严格床头交接,如发现包扎敷料有渗血应及时处理,必要时更换外敷料再次加压包扎。但包扎过紧容易造成肢体肿胀、疼痛、血液回流受阻,所以要告知患者及家属注意事项,护理人员应定时观察术区外露部分皮肤色泽、温度以及肿胀情况。如在冬季,由于移植皮片感觉差,可用烤灯约60 W远离术区20~30 cm持续保暖,必要时可辅以局部微波治疗。

1.3.2. 4 生活护理

术后早期患者需卧床休息,应告知其定时翻身,护士应协助变动体位,防止压疮形成,翻身时注意勿使颈部受压。术后禁食3 d,3 d后进食流质4~5 d,以免进食硬食时咀嚼造成皮片移动甚至出血、血肿,导致压迫气管及影响皮片成活。禁止吸烟。

1.3.2. 5 康复护理

患者在术后14 d左右创面基本愈合,拆除石膏后,即行颈部功能锻炼,在床上行主动活动,使颈部过伸以对抗瘢痕挛缩。同时应配戴颈圈,注意颈圈软硬适度,对皮片压力均匀,颈圈应持续配戴,即除偶尔清洗皮肤以外日夜都应配戴。4~5个月后可晚上戴,白天取下。注意观察皮片是否有形成皱褶或有挛缩复发的趋势,如无此情况,可在6个月后除去颈圈,否则必须延长戴颈圈的时间。

2 结果

本组病例中2例自体皮有部分溶解,异体脱细胞真皮支架存在,经换药愈合,其余病例全部成活良好,供皮区7~10 d愈合。10例患者术后均无护理并发症,护理质量良好。术后各病例分别随访1~2年,颈前复合皮移植区除有轻度瘢痕增生及色素沉着外,外观尚平整,皮肤弹性较好、耐磨,无明显挛缩,无瘢痕溃疡,颈部功能恢复良好,供皮区无明显瘢痕增生。

3 讨论

颈部深度烧伤及烧伤后继发瘢痕挛缩畸形较为常见,严重者导致颏颈胸粘连,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原因是深度烧伤后真皮破坏或缺损,真皮组织缺损是导致瘢痕超常增生的根本原因[2];大面积烧伤后自体皮源紧缺,移植刃厚小皮片修复后不可避免出现瘢痕增生、挛缩畸形;中厚皮片移植后有一定程度的挛缩复发或所植皮片产生皱褶,部分患者颈部移植大张中厚皮后,未能坚持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移植皮片再发挛缩畸形。

为了解决深度烧伤创面、整形手术创面修复后瘢痕增生挛缩难题,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发现通过异体真皮与自体表皮移植,即所谓复合皮移植,能较好地解决瘢痕挛缩及功能障碍等难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1985年Heck等[3]首次报告复合皮用于Ⅲ度烧伤切痂创面;姜笃银等[4]用胰蛋白酶、Triton X-100和戊二醛交联制成异体(种)脱细胞真皮基质;赵筱卓等[5]采用1-(3-二甲基氨基丙基)-3-乙基碳化二亚胺(EDC)交联方法在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中导入透明质酸,观察到其性状更接近天然真皮。国内临床上自1990年代始较多应用脱细胞真皮支架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用于深度烧伤创面及瘢痕挛缩的治疗[6],目前应用广泛,远期效果良好。韩立会等[7]应用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修复19例关节部位瘢痕挛缩畸形,通过随访18个月,复合皮表面光滑,无明显瘢痕增生及色素沉着,柔软有弹性,关节部位活动自如。潘云川[8]等对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进行远期随访评价,认为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在防止瘢痕挛缩,改善功能及外形方面效果明显,长期存留于成人和儿童患者体内均未出现安全问题。

1 0 例颈部瘢痕整形患者,均为深度烧伤所致,创面均采用自体刃厚皮或大张中厚皮修复,愈后出现颈部广泛的瘢痕增生、挛缩畸形及功能障碍,其治疗效果欠佳,要求手术整形。本次整形手术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与自体整张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颈前瘢痕切除松解后创面,各病例分别随访1~2年,取得较好效果。

颈部有多个重要器官,且由于颈前区颏部到胸部为一自然的生理曲线,虽然挛缩瘢痕松解后能恢复此曲线,但移植皮片一旦挛缩,便失去此区自然形态,因而围术期的护理及术后的康复护理对保证手术的安全、确保良好的手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术中止血不彻底、术后的创面渗血可形成血肿,加上打包加压包扎,可压迫气管导致窒息。长时间的麻醉插管、手术刺激和术后水肿,可导致喉头水肿,术后密切观察呼吸道通畅情况和植皮区渗血情况,及时处理,多可避免其发生。在术前术后加强心理疏导,保持供植皮区舒适体位,加强生活护理,可防止移植皮片移动及创面出血,促进供植皮区愈合,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适当和持久的康复护理,功能训练,可防止其再发挛缩畸形,确保手术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整张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护理效果。方法我院采用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整张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颈部瘢痕切除后创面患者10例,对其进行综合护理。结果 本组除2例因自体皮部分溶解经换药愈合外,其余病例移植的复合皮全部成活,无护理并发症,护理质量良好。术后随访12年,复合皮移植区皮肤外观较平整、弹性较好,无明显挛缩,颈部功能恢复良好。结论 加强对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整张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颈部瘢痕挛缩患者的护理,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效果。

关键词:复合移植,颈部,瘢痕挛缩畸形,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26-830.

[2]陆树良,青春,刘英开,等.瘢痕形成机制的研究:真皮“模板缺损”学说[J].中华烧伤杂志,2007,23(1):6-12.

[3]Heck EL,Bergstresser PR,Baxter CR.Composite skin graft:frozen der-mal allografts support the engraftment and expansion of autologous epi-dermis[J].J Trauma,1985,25:106-112.

[4]姜笃银,陈璧,贾赤宇,等.戊二醛交联的异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的制作及临床应用观察[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20(5):371-374.

[5]赵筱卓,宁方刚,张国安,等.猪脱细胞真皮基质中导入透明质酸后对真皮降解率的影响[J].中华烧伤杂志,2011,27(2):163-164.

[6]贾生贤,廖镇江,黄伯高,等.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皮片复合移植的临床应用[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01,17(4):227-229.

[7]韩立会,吕仁荣,霍然,等.脱细胞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片复合移植的临床及组织学观察[J].中华整形外科杂志,2010,26(4):272-274.

畸形修复 篇7

关键词:小儿,烧伤,早期,瘢痕畸形修复技术

由于皮肤有保护机体的作用, 故皮肤大面积烧伤易引起感染的等并发症, 在大面积烧伤患儿死亡原因中, 超过50%患儿死于感染后的并发症, 大面积烧伤患儿入院后, 其临床上多伴有呼吸道烧伤等严重现象, 使患者处于昏迷甚至休克等状态, 因此, 对烧伤的患儿进行早期的治疗措施显得尤为重要[1]。

1 烧伤概况

烧伤在临床上是指由于化学物质、电流、热力、放射线以及激光等多种原因所造成的患者皮肤等组织损伤, 患儿在被烧伤后, 烧伤部位皮肤遭到严重的损伤, 影响皮肤的正常保护功能, 使机体抵抗能力明显下降, 容易并发多种疾病而威胁患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2]。烧伤患儿失去其正常的皮肤功能, 极易发生感染等多种不同并发症, 对患儿的身体具有严重的危害, 需引起高度的重视。

1.1 烧伤的临床分期

临床上, 根据烧伤后患者的生理以及病理等不同特点, 将烧伤分为不同的四个阶段, 主要有: (1) 急性体液渗出期:体液渗出作为组织在烧伤后最先发生的反应, 往往会得到高度的重视, 在患儿发生烧伤后的2~3 h左右患者的体液渗出发生最为迅速, 在烧伤8 h后体液渗出达到渗出的最高峰, 随后的一段时间内渗出液的量逐渐减少, 直至消失, 消失的时间一般在48 h左右[3]。 (2) 感染期:当烧伤患儿在渗出液开始回 (吸) 收时, 患儿发生感染的危险便已经存在, 患儿在烧伤的早期因身体皮肤的正常生理屏障以及保护功能遭到破坏, 导致病菌通过皮肤创面进入患儿体内造成感染, 十分危险[4]。 (3) 修复期:烧伤患儿的组织恢复时间是在发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 同时烧伤部位皮肤功能的恢复与患儿烧伤的严重程度以及烧伤面积之间存在着联系, 一般情况下, 烧伤程度相对较浅的患儿, 其皮肤功能的恢复相对较快, 且不容易形成瘢痕, 当烧伤程度逐渐加深时, 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瘢痕甚至畸形, 治疗的难度明显加大。 (4) 康复期:在患儿烧伤部位的深度创面已经完整愈合后, 便可形成外观十分难看的多种瘢痕, 同时瘢痕的治疗过程较为繁琐, 并且对患儿身体的器官损害较难恢复, 往往需要较长的治疗时间, 为患儿带来巨大的痛苦, 对患儿的治疗过程影响巨大, 严重大面积深度烧伤愈合后, 由于大部分汗腺被毁, 机体热调节温度能力下降, 在夏季, 这类伤员多感全身不适, 常常需要很长时间的自我修复与治疗的过程, 为患儿带来了不必要的痛苦[5]。

1.2 烧伤的严重程度

按烧伤的总面积和烧伤的深度将烧伤程度分为四类 (通常情况下烧伤总面积的计算不包括Ⅰ度烧伤) , (1) 轻度烧伤:Ⅱ度烧伤总面积在9%以下。 (2) 中度烧伤:Ⅱ度烧伤面积在10%~29%以内或三度烧伤面积不足10%[6]。 (3) 重度烧伤:烧伤面积30%~49%或Ⅲ度烧伤面积10%~19%或总面积Ⅲ度烧伤面积虽未达到上述范围但若合并有休克吸入性损伤或有较重复合伤者。 (4) 特重烧伤:烧伤总面积在50%以上, 或Ⅲ度烧伤面积在20%以上, 或存在较重的吸入性损伤复合伤等。

2 瘢痕畸形修复手术

瘢痕畸形修复手术是在患儿发生烧伤创面愈合后早期进行的一项手术治疗技术, 是对患儿烧伤后四肢关节、面颈部等的瘢痕畸形进行早期 (伤愈后1~3个月) 的手术处理, 确保患儿恢复过程能够减少对功能及外观的影响, 控制患儿发生感染的几率, 并且改善患儿烧伤部位皮肤的恢复效果, 减轻烧伤为患儿带来的创伤[7]。

2.1 瘢痕畸形修复手术治疗方法

瘢痕畸形修复治疗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较为良好, 能够根据患儿不同的烧伤部位及自身皮肤组织恢复情况, 选择合适的瘢痕修复方法, 其治疗的方法主要有: (1) 关于手掌挛缩畸形的治疗方法:该治疗主要是以对烧伤瘢痕畸处的皮肤进行切除, 在切除皮肤后做瘢痕的植皮处理, 对于表现为直线性瘢痕挛缩的患儿, 患儿烧伤部位软组织未出现较为明显的损伤时, 可以采用相对较为简单的“Z”型缝合技术, 以便于减轻患者在手术后发生的继发性皮肤挛缩等。 (2) 患儿烧伤部位位于手背时, 可采用松解植皮治疗方法, 在植皮治疗后用石膏对患儿的手背固定三周, 以确保治疗后达到满意的效果。 (3) 患儿烧伤部位为头面部、眼睑、口周等部位时, 根据患儿烧伤部位正常皮肤组织的形态, 为患儿进行植皮、局部皮瓣转移等治疗, 以保证患儿治疗后尽可能恢复至正常的皮肤状态[8]。

2.2 瘢痕畸形修复手术临床作用

但在临床上, 对烧伤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引起多种不同类型的并发症, 以严重感染、四肢功能障碍、外观畸形较为常见, 使患儿情低落, 对治疗依从性小, 且治疗后预后效果较差, 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9]。本研究中所用的瘢痕畸形修复技术对烧伤患儿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可以针对每个患儿不同的疾病程度和临床症状选择恰当的瘢痕治疗措施, 有效地减少患儿出现感染、四肢功能障碍、外观畸形的几率, 并提高了患儿治疗后存活数量, 显著改善了患儿生活质量, 加强患儿治疗时的依从性[10,11,12]。

3 存在的问题

小儿在烧伤后由于皮肤发育并不是十分完善, 且皮肤娇嫩, 容易造成严重的瘢痕及畸形等产生, 对患儿的身心产生恶劣影响, 并影响患儿的身体美观程度, 因此, 瘢痕与畸形的修复尤为重要[13]。在患儿烧伤的早期, 皮肤损伤程度相对较轻, 在急性渗出液期控制好患儿烧伤部位的皮肤损伤变化, 有利于手术后烧伤部位皮肤正常功能及形态的恢复。但瘢痕畸形治疗需在烧伤创面愈合后早期治疗, 后期的治疗效果则不敢保证, 但治疗的费用较为昂贵, 若患儿的家庭经济状况不允许, 则不能及时地接受治疗, 在这些方面该治疗的方法有待改进。

4 展望

烧伤后患儿对深度烧伤创面, 应及早手术治疗, 包括切痂或削痂, 并立即植皮。小面积深度烧伤者, 可采用自体游离皮片移植、皮瓣转移等方法, 以修复皮肤与组织的严重缺损, 减轻功能障碍[14,15]。大面积烧伤者, 因自体供皮区不足, 可采用大张异体皮开洞嵌植小块自体皮、异体皮下移植微粒自体皮、网状皮片移植等方法, 以尽量覆盖创面, 减少感染机会, 减轻瘢痕挛缩降低致残率[16]。瘢痕畸形修复技术治疗烧伤患儿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 显著改善了患者瘢痕与畸形等临床症状, 为患儿治疗后的康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促进患儿皮肤功能的恢复, 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7,18]。瘢痕畸形修复技术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以造福于更多的烧伤患儿, 还患儿完美的皮肤, 临床作用显著[19]。

畸形修复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5年8月我院收治的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男28例,女18例;年龄18-47岁,平均年龄为(29.9±3.1)岁;其中由事故引发的外伤牙缺损13例、由牙齿磨损引起的牙缺损5例、由龋病引起的牙缺损10例、由牙齿受酸蚀引起的牙缺损9例、由先天性牙齿发育引起的牙缺损9例;牙颌畸形患者中双颌前突10例、单颌前突8例、闭锁颌5例、前牙反颌9例、后牙锁颌3例、上前牙扭转7例、下第二磨牙前倾4例。观察组男29例,女17例;年龄17-46岁,平均年龄为(29.3±3.3)岁;其中由事故引发的外伤牙缺损12例、由牙齿磨损引起的牙缺损6例、由龋病引起的牙缺损9例、由牙齿受酸蚀引起的牙缺损11例、由先天性牙齿发育引起的牙缺损8例;牙颌畸形患者中双颌前突11例、单颌前突6例、闭锁颌3例、前牙反颌10例、后牙锁颌4例、上前牙扭转7例、下第二磨牙前倾5例。两组性别、年龄、缺损原因等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知情并自愿签署同意书,本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为审核通过,具有研究价值。

1.2方法观察组首先对患者进行口腔检查,然后拍摄全口曲面断层片和头颅侧位定位片,然后制作口腔牙齿的模型,在进行全面分析后进行先修复后正畸的方法治疗。对于有龋洞的患者需要首先治疗龋齿然后再进行牙齿形态修复;对于具有外伤、牙齿磨损以及受到酸蚀后出现的牙缺损需要采取相同方法先恢复牙齿形态后进行正畸治疗。具体方法为:首先使用直丝弓进行固定矫正,然后在1年的正畸治疗后使得患者牙齿排列整齐,前牙覆盖正常,后牙咬合正常。如果患者在正畸时修复的患牙出现正畸阻碍可以将其修复体取出,在正畸1年后对其进行重新修复,治疗时间为1.5年。对照组对所有具有龋齿,牙齿出现外伤、酸蚀以及发育异常的患牙直接进行正畸治疗,采用直丝弓进行固定矫正,治疗时间为1.5年。

1.3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3]:患者治疗后修复体形态、体积和同名牙相同,其外形美观,前牙覆盖关系和后牙咬合关系均基本恢复,正畸后牙部位稳定,未出现松动感,语言和咀嚼功能恢复正常,部分原有颞颌关节紊乱等症状显著缓解。(2)有效:患者治疗后修复体形态、体积和同名牙相同,其外形美观,前牙覆盖关系和后牙咬合关系均有所好转,正畸后牙部位稳定,未出现明显松动,语言和咀嚼功能有所恢复,部分原有颞颌关节紊乱等症状有所减轻。(3)无效:患者治疗后修复体形态一般,前牙覆盖关系、后牙咬合关系、语言和咀嚼功能无任何好转,各项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严重。总有效=显效+有效+好转。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3讨论

牙颌畸形的主要发生原因为先天遗传因素、后天环境因素所导致儿童在发育时出现牙齿、颌骨以及颅面发生畸形。在后天环境因素中,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可能为患者在胎儿时期,母亲接受了过量的放射线、外伤以及患病等原因从而使得胎儿出现先天性牙颌面畸形;(2)患者出现佝偻病等疾病促使发生先天性牙颌面畸形;(3)患者在婴儿时期母亲在进行人工喂奶时,奶瓶的位置或喂奶姿势不正确使得发生天性牙颌面畸形;(4)患者幼时具有咬下唇、吮指等不良生活习惯所致;(5)患者在替牙时出现乳牙早失、多生牙等情况所致。对于此类患者治疗的主要需要根据患者缺牙的情况、前牙错位情况以及患者对于牙齿美观的需求来进行系统全面的考虑,从而制定出有效治疗方案[4,5]。

成年患者的骨组织代谢比较慢,并且牙齿移动的范围很小,所以通常只能够移动很小距离,在治疗后还需要保证前牙间隙的美观。在对患者进行修复治疗后,后牙因为对于美观的影响不大,因此在能够满足咬合功能后关闭间隙,从而尽可能减少修复治疗的发生率,而对于成人陈旧性拔牙间隙关闭困难,所以只能够进行修复治疗。对于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采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不仅能在满足咬合功能的情况下有效关闭间隙,尽量避免正畸移位后出现反弹复位,所以需要控制好烤瓷牙的修复时机[6,7]。一般需要在正畸移位到正常位置并且保持一端时间等到稳定后进行烤瓷牙修复,但是对于一端基牙位置正常,另一端在治疗后出现固定桥修复的患者可以将保持时间减少,其主要原因为修复体能够具有显著永久性保持器的作用。在本次研究中,采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的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达到97.83%,显著高于采用单纯正畸治疗对照组的80.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与刘本昭[8]的研究结果相类似。说明采用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牙缺损伴牙颌畸形可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帮助患者矫正排齐牙列,纠正牙列偏斜的中线,调整好咬合关系

综上所述,正畸联合修复治疗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病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邱华刚.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正畸与修复治疗安全性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5):42-43.

[2]赵连章,杨海清.观察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疗效[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5,2(02):52,

[3]Enright S,Humphrys A K,Rea G,et al.Globodontia in the Otodental Syndrome:A Rare Defect of Tooth Morphology Occurring with Hearing Loss in an EightYear-Old[J].Dental Update,2015,42(10):116-136.

畸形修复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78例于近1年期间我院口腔科接收的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 纳入患者均牙槽骨较丰满, 经X线检查, 无其他异常。患者表现为上下前后牙缺失、单颌前突、闭锁颌、后牙锁颌等。将被选入的78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研究组39例患者中男22例, 女17例, 年龄16~48岁, 平均年龄 (30.6±5.7) 岁, 对照组39例患者中男20例, 女19例, 年龄17~46岁, 平均年龄 (30.2±5.3) 岁。两组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在年龄等资料上大致相同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独使用修复方法治疗, 将正畸与修复联合的方式给予研究组治疗。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常规检查患者的口腔情况, 拍摄曲面断层片及头颅侧位片, 对患者的X线片进行分析, 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检查结果, 为其设计合理的正畸治疗方案。首先针对患者口腔情况, 给予牙体、牙周等基础治疗, 采用标准方丝弓固定矫正技术, 包括压低过长对颌牙、开拓缺失牙间隙等措施。所有患者在经过半年到1年的正畸治疗后, 达到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牙齿排列整齐、后牙咬合关系正常后进行修复治疗。根据患者缺失牙的具体位置、邻牙牙周牙体情况和因牙颌畸形导致天然牙磨损的情况为患者制定合理、科学的修复方案。本组39例患者采用的修复方式有隐形义齿、烤瓷冠、可摘局部义齿, 少部分患者因缺失牙较多, 因此采用前后牙烤瓷桥。

1.3 疗效评价

成功:修复体与同名牙的大小、形态相符;修复体与邻牙接触部位正常, 美观舒适;后牙咬合关系较好, 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正畸牙位置稳定;语言和咀嚼功能完全恢复。失败:不符合以上标准[3]。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患者对修复效果、美观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软件处理数据, 采用率 (%) 表示计数资料, 以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后经统计发现, 采用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的研究组, 其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修复疗法的对照组 (P<0.05) , 同时研究组患者对牙齿美观、修复效果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差异有统计意义, 见附表。

3 结论

牙列缺损是由于个别或部分牙齿缺损而导致牙列缺失, 牙列缺损会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发音功能及牙齿美观。牙列缺损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是牙颌畸形, 容易导致前牙扭转、反颌、锁颌等情况[4]。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病情相对复杂, 从而加大临床医师治疗的难度。临床上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通常采取常规修复治疗方法, 但达不到满意效果, 因牙颌畸形的存在, 修复体很难达到恢复咀嚼力和牙齿美观的目的, 使得牙体与牙周连接有间隙, 患者摘戴不顺畅, 舒适度较低, 患者对修复效果不满意等。近年来, 有学者经研究提出, 对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患者在传统修复疗法的基础上, 联合正畸疗法, 可取得较满意效果。蒋永林等[5]对60例符合条件的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采取正畸联合修复治疗, 治疗后, 有58例患者治疗成功, 修复后, 牙排列整齐, 基牙无松动、移位, 咬合关系良好, 患者对修复效果较满意。另外于天春等[6]对72例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进行研究, 根据采用的方法不同分为正畸联合修复组和修复组, 治疗后, 正畸联合修复的成功率明显高于对修复组, 该结论与文献报道一致。大量研究显示牙列缺损伴牙颌面畸形采用联合方案治疗, 可满足患者对功能恢复的要求, 尽可能提高牙颌咀嚼能力和恢复牙齿美观, 进而改善因牙颌畸形导致的面部畸形。在正畸过程中, 应灵活处理间隙, 按照修复体制作的需求移动牙齿, 留出的间隙需与相邻同名牙牙冠的宽度一致。正畸后, 部分患者需适当保持或不保持, 即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 但对于双颌前突、个别缺失等患者需长时间戴用保持器, 才能达到良好修复效果[7]。

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采取联合治疗方案, 而对照组采取单一疗法, 结果显示, 采用单一疗法的对照组, 其临床疗效及满意度明显差于采用联合方案的研究组 (P<0.05) , 具有统计意义, 提示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 疗效明显, 患者对美观及修复疗效满意度较高, 与文献报道一致。

因此, 联合方案克服单独采用修复方法的局限性, 正畸治疗为修复创造良好的条件, 修复治疗为正畸提供良好的保持, 二者相辅相成, 从而达到理想疗效, 使功能与美观同步恢复, 从根本上改善咬合关系和面形, 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闻博.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效果[D].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4 (1) :96-97.

[2]宣国君.牙缺损伴牙 (牙合) 畸形的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医师, 2011, 49 (10) :126, 149.

[3]何宝杰, 马玉霞, 张炜, 等.种植-正畸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错牙合畸形的临床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 (医学版) , 2013, 5:711-713.

[4]马克明.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疗效观察[J].河南医学研究, 2014, 23 (3) :100-101.

[5]蒋永林, 李杰, 孙健, 等.整体式腭托 (牙合) 导板在获得性下颌骨缺损修复中的应用:附1例报告[J].上海口腔医学, 2010, 19 (1) :16-18.

[6]于天春.正畸与修复联合治疗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 2012, 31 (36) :108-10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改良手术方法治疗 下一篇:颈椎畸形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