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关键词: 听力 语言 学生 知识

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通用9篇)

篇1: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话语 修辞 关联

论文摘要:关联理论强调最佳关联原则,但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与听话人既有利益一致、遵循最佳关联原则追求最佳关联的一面;也有出于不同交际目的,发话者或是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是受话者有意违反最佳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最佳修辞效果关联”的一面;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一、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①中提出的一种语用学理论,它从认知的角度对话语理解进行了研究,是一种具有很强解释力的交际与认知模式。“关联理论首先把交际活动(包括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归属为认知活动,认为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说话人的目的或意图能被听话人识别,是由于他们对认知环境(cognitiveenvironment)具有共识;也就是说,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manifest)和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②sperber和wilson将关联定义为:“假设p同一系列语境假设之间的关系。”(1991:381)他们认为,当且仅当一个假设在一定的语境中具有某一语境效果(contextualeffect)时,这个假设在这个语境中才具有关联性(1986:122),并提出了最佳关联设想(presumptionofoptimalrelevance)和最佳关联原则(principleofoptimalrelevance):

(1)发话者意欲向听话人显映的假设集{i},具有足够的关联,使听话人值得努力去处理该明示的刺激信号(ostensivestimulus)。

(2)这一明示刺激信号,是发话者传递假设集{i}时所能运用的最大关联的信号。

(3)任何一个明示交际行为,必须保证自身的最大关联。(1986:158)

在关联理论中,sperber和wilson结合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提出了明示推理交际(ostensiveinferentialcommunic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说话人发出一种刺激信号,使之对交际双方互相显映(mutuallymanifest),通过这种刺激信号,说话人意欲向听话人显映或更加清楚地显映一系列的命题{i}(1986:63),只有说话人说出的话具有“明示性”,听话人的推理才有方向和目标,才能准确理解说话人话语的意义。例如:

甲:你怕吃辣菜吗?

乙:我是四川人。

上例中,乙明示的话语为甲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语境,使甲获得了“四川人”这个语境信息。甲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四川人喜欢吃辣菜”这一语境假设,于是甲分析出乙的暗含前提(impliedpresupposition)是:四川人喜欢吃辣菜,乙是个四川人。再由此推断出自己的暗含意图(impliedintention),最终获得“乙喜欢吃辣菜”这个语境效果。然而现实的话语交际,并不总是处于最佳关联的状态,关联障碍与偏向关联的情况也很常见。

二、关联障碍的形成缘由

在话语交际中,明示性信息在关联推理中具有重要作用,明示性信息缺乏、不足或偏误往往导致交际双方不能形成有效映现、产生关联障碍致使关联推理失败,它的形成有诸多类型、因素。

1、色彩义选择失误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一人去找矿长办事,怕矿长家的狗咬他,一进门就给狗扔了一块面包,狗没吃。又扔了一块骨头,狗又没吃。他笑着说:“矿长家的狗真廉洁。”正好矿长出来听到,问:“难道我不廉洁吗?”来人赶快回答:“廉洁,和狗一样廉洁。”矿长大怒。(《一样廉洁》,《喜剧世界》8月下半月)

上例“矿长家的狗真廉洁”中的“狗”属褒义,也是临时的色彩义。而在矿长追问下,那人在情急之中发出“矿长和狗一样廉洁”的明示信息,此中“狗”具有的临时褒义色彩未能在推理方厂长那里产生有效映现,却产生“狗”贬义的固定色彩义与矿长作比的映现。色彩义的选择失误造成了关联障碍。

2、文化层次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茶庄老板说:“西洋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嘛!”有二伯问:“什么叫之母哇?”茶庄老板说:“之母就是他妈,就是成功他妈。”(萧红《呼兰河传》)

因为文化水平低,有二伯不能理解“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意思,发话者与受话者双方的有效映现未能形成,故有二伯错误地将其关联成“之母”。文化层次的差异造成了明示性信息的关联障碍。

3、语境信息不足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王斯阳: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

黄傅雯:炸弹?什么炸弹?

王斯阳:感情的炸弹,要炸开你世俗的外衣,让你的感情尽情奔流。

(《月光》,《剧本》第6期)

王斯阳说出“我现在要变成一颗炸弹”时,未向黄傅雯发出足够的明示信息,直至说出“感情的炸弹”时,黄傅雯才理解了话语,形成了有效映现。此例是听话人因缺乏语境信息而未能理解比喻义所形成的关联推理失败。

4、年龄差异形成的明示性不足

小侄女望着姑姑的脸说:“姑姑,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姑姑高兴地抱着她左亲右亲,并问:“是怎么像的”小侄女回答:“上面都有细细的毛。”(《喜剧世界》20第8期)

姑姑从成人用喻的角度出发,错误地将“你的脸好像水蜜桃哟”关联成了“脸像水蜜桃一样鲜润”,以为小侄女在称赞她。此例由于小侄女未说出明示性信息:姑姑的脸和水蜜桃上都有细细的毛,姑姑和小侄女关联了不同的相似点,而这种关联障碍是由于年龄层次的差异所引起的,明示性信息不足造成言语交际中关联推理的障碍。

三、修辞关联的生成方式

在一些具有修辞效果的言语现象中,话语双方并未一味追求最佳关联,而是对最佳关联进行背离、偏离,产生了极佳的修辞效果。本文称此种关联为修辞关联。修辞关联是一种积极关联,究其关联方式,有如下一些:

1、增大关联推理难度

红卫兵:什么成分?

齐来福:贫农。

红卫兵:(问吴秋香)什么成分?

齐来福:(代答)也是贫农,三代都是贫农。

红卫兵: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

(电视剧《雪野》)

“关联原则是对明示推理交际的总概括。关联原则,即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它具有最佳关联性。也就是说,言语交际中不同的环境下说话人会尽可能做到关联。”③关联性=语境效果/推理努力。推理努力越少,语境效果就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反之,推理努力越多,语境效果就越差,关联性就越弱。在上例中,“都是贫农,工人阶级内部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那就要团结,不要分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回家好好过日子吧”是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不同场合说的话、写的文章,而红卫兵却断章取义地用来到处乱套,明示性信息杂乱。通过输出杂乱信息,增大了推理努力的难度,使语境效果变差,致使很难生成最佳语义关联。但正因为如此,话语产生了幽默、嘲谑的修辞效果。这是一种放弃最佳语义关联、生成最佳修辞效果的关联。

上午十点钟军官们来了,其中的一个问卓娅:“你告诉我,斯大林在什么地方?”“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卓娅回答说。(《卓娅和舒拉的故事》)

例中卓娅的回答“斯大林在自己的岗位上”,利用了模糊词语,将军官的推理努力尽量增大,从而使语境效果变差,形成了逆最佳语义关联的最小语义关联。如果说上例是无意为之的增大推理难度,此例则是有意增大推理难度,以期追求雄辩的修辞效果。

2、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不仅仅限于客观环境等非语言语境、话语本身等语言语境,而且,语境不是言语交际中双方事先知道的固定因素。为此,sperber和wilson提出了一个更为动态的语境观,将语境视为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形成、发展的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construct),是听话人有关世界的假设子集,也就是说语境是一系列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假设。”④例中,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孟子连续问了三个问题:问对待不讲信义的朋友该怎么办,对待不能管理国家的长官怎么办,最后一问是对待不能治理国家的国君怎么办。孟子的目的并非向齐宣王讨教答案,前两问是为第三问作铺垫的。在整个对话中,由于孟子事先设立了预期的关联,使得“王顾左右而言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因此对孟子而言,与关联理论强调的动态语境有所不同,对话语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静态语境,话语生成的是一种最佳语义关联。而对齐宣王而言,则落入了孟子设下的陷阱,最后不得不“顾左右而言他”,虽说是动态语义关联,却不是最佳语义关联。可见,这种最佳语义关联是单向的,且话语发展的方向也是由一方事先设定的。此例从孟子的角度看属于单向、定向的.最佳语义关联。话语关联的结果是产生了雄辩的修辞效果。

3、关联不同的语义亮点

甲:这部电影听说很好看,你觉得好在哪儿啊。

乙:好上厕所。

上例中的两个好,一为“优点多的、使人满意的”,一为“容易,便于”的意思。甲乙双方彼此关联,亮点各异,故没有形成有效映现而最终形成最佳语义关联,但却使一个词的两种意思先后出现,从而产生了新颖、别致的修辞效果。

4、逆反的语义关联

甲:我再考你一个:李字去了木。

乙:这个字念“子”啊!

甲:不对了,念“一”。

乙:怎么念“一”呀?这个李字不是一个木字底下一个子字吗?你把那个木字去了,不就念“子”吗?

甲:念“一”。我说李字去了木,是去了那个“了”和上面那个“木”,可不就剩了一道了吗?

(侯宝林:相声《猜字》)

上例中,题目有两种答案,因此关联本身就具有多向性。甲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而乙始终处于被动的位置。甲、乙处于一种对立的矛盾关联之中,始终不能形成有效映现、最佳语义关联。且对甲而言,语境是静态的、事先设定的,关联也是定向的,即逆对方的语义关联而动。甲在追求打破乙最佳语义关联努力的过程中形成了雄辩的最佳修辞效果。

5、利用百科知识的偏向关联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我的妻子是天使!

第二个男子:你真幸运,我妻子还活着呢。

(《幸运天使》,《喜剧世界》年第5期)

第一个男子骄傲地将自己的妻子比作天使,明示性信息不可谓不强。但第二个男子为了挫挫第一个男子的傲气,偏偏不从相似义“美丽”作关联推导,而从百科知识“天使不在人世间”中,推导出“你妻子已死,不在人世”的隐含意义。表面上是对第一个男子表示了羡慕之情,实际上对第一个男子进行了艺术的戏谑嘲讽。本例幽默的修辞效果源自对语境要素中百科知识的调用、推导。

6、明示信息引导关联失误

昨天在大街上,一位漂亮姑娘素不相识,却主动和我说话。一位朋友问:“老弟可真走运!她说什么了?”“她说……”“说呀!别不好意思,你我又不是外人,我还可以当参谋呢!”“她说:同志,随地吐痰,罚款五角!”

(郭长信:《别不好意思》,《讽刺与幽默》1985年7月5日)

上例明示性信息“她说……”造成话语双方未能形成最佳关联,而这种关联偏向、失误是由发话人有意造成的,产生了幽默的修辞效果。

由上述分析可知,言语交际有遵循关联理论最佳关联原则的一面,此时,双方互相协调,努力增大明示性,以取得最佳关联、语境效果。但话语如果缺乏明示性,往往会造成交际双方不能互相显映,形成关联障碍,这是基于说话者与听话人利益一致,追求最佳语义关联而作的分析。实际上,在言语交际中,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发话者往往诱导受话者定向、偏向关联;或者听话人识别、理解了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交际双方已实际形成了有效映现,受话者却故意不往说话人明示的方向和目标进行推理,违反最佳语义关联原则,进行多种关联,以期获得幽默、讽刺、新颖、雄辩等修辞效果,追求一种“最佳修辞效果关联”,这种现象可称作为修辞关联,它是交际双方利益不一致的言语交际结果,以关联理论来衡量,似乎缺乏规范性,但却是一种积极的语言现象。而对言语交际中修辞关联现象的分析却正是关联理论研究所忽视的方面。

①sperber,d&wilson,d.r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oxford:basilblackwell,1986.

②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3月第1版。

③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第220页,湖南教育出版社6月第二版。

④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第232页,湖南教育出版社206月第二版。

篇2: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关联理论与话语生成模式

本文拟以说话者为出发点,从说话者的交际意图、信息概念以及语境知识方面逐一分析关联理论在说话者话语生成过程中的应用.

作 者:徐先乔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97刊 名:华章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年,卷(期):“”(10)分类号:H0关键词:关联理论 话语生成 话语理解

篇3: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经过课下访谈,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上课之所以保持沉默, 是因为听不懂或者跟不上教师课堂话语, 对教师布置的“任务”似懂非懂, 自然也就不知道说什么或者不敢说了。由此可见, 学生课堂沉默现象与教师课堂话语的使用有很大关联。

教师话语是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组织课堂和管理课堂所使用的话语。它不仅是一种教学媒介, 同时也是学生理解性输入的重要来源。对我国大多数中学生来说, 其接触英语、使用英语的主要场所就是英语课堂,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教师话语的运用影响甚至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成败。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新大纲对于高中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英语教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 转变教学观念, 将英语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来教学, 在课堂上尽量用英语来组织教学, 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效率。但在实际教学中, 笔者发现很多学生由于一开始不适应英语教师的全英语教学, 加上英语教师没有及时地调整和引导, 导致学生课堂沉默甚至破罐子破摔, 放弃英语, 这样的结果十分令人惋惜。鉴于学生课堂沉默与教师课堂话语运用的紧密关系, 笔者认为, 可以尝试通过提高学生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理解度来改变高中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现象。

经调查发现, 很多学生反映听不懂教师课堂话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自己词汇量太小、反应慢或教师使用生僻字眼。因此,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现状, 应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着手。一方面, 要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另一方面, 英语教师也应对自己的课堂话语进行规范。 (1) 把经常使用的课堂话语对学生进行示范, 让学生逐渐熟悉它们, 提高学生对于这些话语的敏感度, 旨在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开口说英语, 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语言知识, 锻炼口语能力; (2) 注意课堂话语中词汇的运用, 尽量不要使用生僻的词汇, 话语使用要符合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 难易适中。必要时, 教师可以使用母语进行解释。当学生感觉可以听懂教师课堂话语时, 就会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 而愿意继续听下去并积极参与课堂上与教师的互动; (3) 对于学生的反应和表现要及时给予反馈。在教学中, 有些教师为了赶上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的感受, 最终教学任务完成了, 学生却收获甚微。新大纲要求教师要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的发展为基本出发点, 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不是教授数量。发现学生听不懂时, 要停下来解释;发现学生进步时, 要及时鼓励表扬, 根据学生的反馈对自己的教学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篇4:话语的关联研究

关键词:话语;语境假设;明示推理;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09)12-0115-3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ole and langu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tention, maximum and optimal relevance, and contextual assumption and new information, by applying the principle of maximum and optimal relevance with reference to context, motive,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other factors. Meanwhile, by analyzing the cognitive process of a discourse, the author concludes that (1) parole, communicative intention and illocutionary meaning are closely related, (2) the cognitive basis for a discourse is the shared cognitive environment and information, (3) ostensive inference is the necessary access to the cognition, and (4) that the search for the only optimal relevance is the final choice for understanding a discourse.

Key words: discourse, contextual assumption, ostensive inference, optimal relevance

1. 引言

Sperber和Wilson在合著的《关联:交际与认知》(2001)一书中系统提出的关联理论在近20年间引起国内外语言学、哲学界的广泛关注。它由Grice的交际合作原则发展而来,是语用学又一发展,是认知语用学的核心。自该理论问世以来,一方面招致了众多的批评与误解,另一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接受与重视。国内有关关联理论的研究及评价参见曲卫国;何自然;张亚非;沈家煊;孙玉;刘绍忠;刘家荣;何自然、冉永平;苗兴伟;赵彦春;熊学亮;何兆熊;熊力游;张红叶、徐颖等,其研究领域涉及用该理论阐释语言翻译、写作、阅读、幽默、双关等语言学、修辞学及哲学等领域。本文拟运用该理论从话语的语言意义、言语意义以及言外之意方面对话语认知的内涵进行探讨。

2.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基于说话者和听话者共同认知环境基础上的一种推理——认知过程(何自然、冉永平,2001:31-57),该过程包含对语言的编码解码过程。明示相对于说话者而言,指向听话人明确表示意图的行为;推理指听话人通过说话人的信息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在整个语言交换过程中,Sperber和Wilson认为说话人要表达的意义和意图包括两类模式:明说(explicature)和暗含(implicature);在不同语境中,其程度不同(2001: 132-142)。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尽管每一言语交际行为都值得重视,但事实上听话者只重视共同认识的环境下的与自己相关的信息。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并非注重最大相关性,而是最佳相关性。根据关联理论,最佳关联指听话者付出最小努力就能理解话语(ibid.: 270)。话语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语境效果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获得:(1)新信息加强现时的语境假设;(2)新出现的信息与现时环境假设产生矛盾,或者新出现的信息足以否定现时语境假设;(3)新出现的信息与现时环境相结合,产生一种新的语境暗含(ibid.: 114)。语境效果通过思辩推理而来,与话语复杂程度、语境的明确程度以及为求得语境效果而作的努力相关。关联是相对的,其程度不一,与语境效果正相关,与人们为获得语境效果付出的努力负相关。关联理论涉及语言学、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多领域。

3. 话语认知的内涵

言语交际过程无非是话语的建构与理解过程,其运作中心就是信息的整合和解析。话语认知的关键就是要弄清话语认知的内涵——信息,包括语言、言语意义、言语动机、个性、社会心理等信息。以下将运用关联理论对话语的语言意义、言语意义和言外意义进行分析、探讨。

3.1 话语的言语意义

话语认知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是话语的意义,包括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语言意义是语言单位所具有的约定俗成的固有意义的集合,即通常所说的字面意义。言语意义是话语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言语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仅要认知话语的语言意义,而且要认知话语的言语意义,而后者更为重要。由于语言符号的抽象性,话语的语言意义往往与言语意义不对应。这一方面与语言自身的发展演化有关系,如“大吃一惊”、“咬文嚼字”、“打扫卫生”、“恢复疲劳”、“打的”、“买单”、“救火”就不能按其内部构成单位的意义理解(下文将对其中的“咬文嚼字”和“救火”的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用关联理论作一分析)。关联理论认为理解话语的标准是人类认知假设,即人类认知主要靠的是关联(relevance-oriented)。人们在交际中只注意与自身相关联的信息。当听话人理解“咬文嚼字”和“救火”,要经历以下过程:

a. 从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对话语有多种理解:如:明说内容、语境与各种暗含的结合面而生的新信息:对以上两例可理解为:

(1)“咬文嚼字”①含文字于口进行咀嚼;②对语言文字过分地推敲、吹毛求疵。

(2)“救火”①挽救火本身,使其继续燃烧;②救援着火的人、物等。

b. 听话人并非对(1)、(2)例中①、②意义包括全部理解采纳。

c. 听话人用单一、笼统的关联标准理解。例(1)、(2)听话人用约定俗成的标准/关联理解

d. 听话人排除其他理解,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如例(1)、(2)中的解释②。

对于此类话语的认知,采取约定俗成的关联规则来理解其涵义。

另一方面,由于语言单位具有多义性,相同话语在不同言语环境下有不同的言语意义。语境使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相分离。例如“不要脸”,其语言意义为“不要脸面、恬不知耻”。例(3)“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言语意义与语言意义相分离。其语言意义是“丰子恺画画不知羞耻”,而言语意义则是“丰子恺画画不画脸”。运用关联性与语境效果分析该例,该例则暗示交际话语中的信息与听话人的语境假设相互作用,从而获得新的语境效果。对例(3)假设分析如下:

①丰子皑画得不好。

②丰子恺画画时人品不好。

③丰子恺只是画画好。

④丰子恺画得好。

⑤丰子恺人品好、画艺高。

对该例中“不要脸”相关信息作以下分析:

⑥恬不知耻。

⑦作画人画中人物没有脸。

不同语境假设下其言语意义迥然不同:

由①+⑥可推理出⑧“丰子恺不仅画艺不好而且人品不好”。

由①+⑦可推理出⑨“丰子恺画技不高,就连人物的脸都画不像”。

由②+⑥可推理出⑩“丰子恺画画时人品/作风不好”。

由②+⑦可推理出!“丰子恺作画时作风不良,画中人物无脸”。

由③+⑥可推理出“丰子恺画得好,人品不好”。

由③+⑦可推理出“丰子恺作画不画脸,人也像;人品不得而知”。

由④+⑥可推理出“丰子恺画得好,人品不好”。

由④+⑦可推理出“丰子恺画得好,但画中人物没眼、鼻等脸部特征”。

由⑤+⑥可推理出“丰子恺画艺高,人品有争议(有说他人品好的,也有说不好)”。

由⑤+⑦可推理出“车子恺画艺高,人品好,人物没脸仍惟妙惟肖,很有蕴味”。

通过以上推理,得知是符合语境下唯一可行的理解,因为⑤与⑦存在最佳关联,体现了报纸上说话人的话语意图,达到了交际目的。

对于该类话语的认知,首先应分析出其话语的语言意义,然后要根据语境寻找话语中相关信息的最佳关联而非最大程度的关联。在例(3)中可得出10种不同的言语意义,但在最佳关联条件下,符合说话者和听话者交际意图的言语意义只有一种。这就要求交际双方充分理解其共同认知环境以及交际双方当时的交际意图,从说话人所说信息意图中获得语境假设,从中推断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从而深入理解说话人言语意义中的暗含。

3.2 话语的言外之意

除语言意义和言语意义之外,话语还具有言外之意,这主要指话语理解者认知到说话人的心理信息,如言语动机、态度、情感需要、性格、话语角色、审美观念、道德观念等。这些主要涉及到说话人信息,可称为“主要信息”。对于此类信息,听话人必须通过联想、推理来获得。言外之意同样可用关联理论来解释,例如:

北京的司机一大早起来,开车去天津。到天津天刚亮,车的大灯还没来得及关掉。

天津早上在马路上执勤的人让车停下,问:

“您这是北京的车吧?”

“没错。”

“北京是大城市,是吗?”

北京的司机糊涂了,“我是不是违反天津的……”

“我问你,我们天津的天黑吗?”

“不黑!”

“不黑,不黑你白天开大车灯干嘛?”

司机恍然大悟,自己的车灯忘关了。(陈汝东,2001:434)

本例的语言意义是问司机天津黑不黑。其言语动机是提醒司机关灯。

首先,这则谈话发生在白天,天色并不黑,这是司机与值勤人员的共同认知环境。司机未意识到他的大灯仍亮着,而执勤人员目的在于提醒司机白天要关灯。两者之间认知环境有所不同,司机对值勤人员的问话“我问你,天津黑吗?”至少有两种相关理解:

a. 天津的光线不好,看不清路。

b. 天津社会不好,人很黑,司机常被罚款。

a与语境白天相矛盾,b与语境白天关联性较弱。a引起司机,即听话人的足够注意,听话人认为理解问话确实付出了最少努力,这满足理解该话语最大关联的条件,因而a是最大关联选择。但在该例中,理解其话语的言语意义是不够的。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传达交际者的交际意图(2001: 193)。在本例中,该信息意图是指自然情况光线明暗,而交际意图则并非其信息意图。值勤人的交际意图是要提醒司机白天关灯。该过程中现存共享语境(白天)与新信息(天黑)相矛盾,语言意义与言语意义相离,信息意图与交际意图相分离,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相背离,从而引起听话者司机足够的注意,使司机从中领悟其话语的暗含意义及其深层交际目的。

4. 结语

本文探讨了关联理论对话语认知的解释力。研究表明:关联理论的有关理论可用来解释话语的语言意义,尤其是言语意义和言外之意。在话语认知过程中,最关键的就是寻求最佳关联。通过语言意义,在共同认知环境下,以共享信息为基础寻求最佳关联,推测说话者的言语动机、社会、个人心理个性因素等,领悟其言语意义和交际意图。暗含的交际意图表现为言外之意,当语境假设与新信息相矛盾时往往产生新的语境效果,从而蕴含言外之意。在此过程中,语境假设与新信息的关系至关重要。共同认知环境和共享信息是认知基础,明示推理过程是理解的必由之路,寻求唯一最佳关联是最终选择。

参考文献

Sperber, D. &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an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 Ltd., 2001: 114, 132-142, 193, 270.

陈汝东. 认知修辞学[M]. 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434.

篇5:小学语法修辞:关联词练习题

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1.只要……就…… 如果……就……

因为……所以…… 既然……就…… 虽然……但是……

(1)( )多读多写,作文能力( )能得到提高。

(2)花生( )不好看,( )很有用。

(3)( )他讲得很动听,( )我听得津津有味。

(4)爷爷( )答应了你,你( )放心吧!

2.不但……而且…… 即使……也……

只要……就…… 如果……就…… 只有……才……

(1)( )是数九寒天,我( )坚持锻炼。

(2)( )刻苦学习,长大( )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建设者。

(3)这座井里的水( )清凉,( )甘甜。

(4)( )没有这个转播台,老山沟里( )收不到电视。

3.虽然……但是…… 不但……而且…… 只有……才……

如果……就…… 只要……就…… 既……又……

(1)李老师是个( )聪明,( )用功的学生。她常说:“( )不抓紧时间学习,

( )学不到更多的知识。

(2)( )贝多芬晚年耳朵完全聋了,( )他仍然坚持为人民谱写乐曲。

4. 宁可……也不…… 与其……不如…… 不是……就是……

(1)工人抓紧施工,( )抢今天一秒,( )等明天一天。

(2)每天他( )在教室学习,( )到操场锻炼。

(3)凡卡( )在城里受苦,( )回到乡下爷爷那里去。

5.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既然……就…… 是……还是…… 宁可……也不……

(1)我们( )有为人民服务的愿望,( )要努力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2)( )骆驼是沙漠里重要的交通工具,( )人们称它为沙漠里的`船。

(3)( )你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 )应该坚持到底。

(4)( )你的学习成绩好,( )不能自满。

(5)小英( )在读书,( )在思考。

(6)小英雄雨来( )牺牲自己,( )泄露秘密。

6.无论……都…… 任凭……也不…… 既然……就……

不但……而且…… 宁可……也不…… 尽管……还是……

只有……才…… 只要……就……

(1)邱少云( )牺牲自己,( )破坏革命纪律。

(2)( )困难有多大,他( )都坚持学习。

(3)( )有了一份耕耘,( )会有一份收获。

(4)我们都应该做言行一致的人,( )说了,你( )就得去做。

(5)( )小红怎么能说会道,慧敏( )相信她的谎言了。

(6)( )王峰今天不舒服,他( )坚持来厂里上班。

7.虽然……却…… 不但……而且…… 不是……而是……

与其……不如…… 哪怕……也…… 尽管……还…… 要是……就……

(1)( )今天的天气很热,他( )是坚持干到底。

(2)( )风再猛,雨再大,( )挡不住我们前进的步伐。

(3)小琴( )不嫌弃小花狗,( )真诚地喜欢它。

(4)( )只是几句平常的问候的话,( )使我感到温暖无比。

(5)他( )马马虎虎地把考查看一遍,( )一丝不苟地在检查。

(6)( )拖延时间被老师批评,( )现在就动手做。

8.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虽然……但是……

无论……还是…… 不是……就是…… 只有……才……

(1)( )你长得多大,( )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孩子。

(2)老师经常教育他们:“( )你们现在还小,( )再过十年、二十年,你们就是四化建设的主力军。因此,你们( )要好好学习,( )要坚持锻炼身体,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好思想。( )这样,你们( )能担当起建设祖崐国的重任。”

9.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即使……也……

既然……就……

(1)( )今天下雨,( )运动会不开了。

(2)船夫驾驶小艇时,( )能操纵自如,( )船速非常快。

(3)你( )懂得了这个道理,( )就要自觉地去做。

(4)( )工作再难做,他( )不会退缩。

10只要……就…… 一旦……就…… 只有……才……

不管……都…… 没有……就没有…… 任……也…… 任凭……也不……

(1)( )刮风下雨,解放军战士( )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2)有些东西( )失去,( )再也得不到了。

(3)( )善于调查研究,( )能做出正确判断。

(4)革命先烈( )敌人毒刑拷打,( )吐露党的机密。

篇6: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以关联理论为基础,从语用认知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话语标记语well在话语中的六种语用功能,即语用缓和标记功能、信息修正标记功能、话语连贯标记功能、思考延缓标记功能、信息短缺标记功能、劝诫标记功能,目的是帮助人们更多的了解well在言语交际中的多功能性,从而更好的理解和生成话语.

作 者:韩曙光 刘宇慧 HAN Shuguang LIU Yuhui 作者单位:韩曙光,HAN Shuguang(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辽宁,阜新,123000)

刘宇慧,LIU Yuhui(北京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100022)

篇7: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现代交通道路的四通八达,汽车作为人们出行时的交通工具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因此现在买车的人也越来越多。伴随着我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发展,购车热潮与日俱增,大部分人买车看重的是价格、性能、造型。其实,汽车颜色也很重要,颜色的选择不仅是个性主张的表达,更关乎行车安全。汽车颜色会影响到安全,当买车时,应考虑到车身颜色的安全性,作为买车时的一个衡量标准。本文针对一些购车因素及车身颜色的安全性,浅谈汽车颜色的选择与交通安全的关联性。关键字:汽车;颜色;安全

一、汽车颜色选择的需求

当中国汽车市场持续增长时,庞大的消费群体已经成为主宰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多各种不同颜色,不同款型的汽车出现在汽车市场上。现在购车的消费群体中,80后是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消费主体。80后是追求个性化,时尚性,讲究与众不同,而汽车的性能、造型大都大同小异,所以汽车颜色是厂家现在营销策略的主要因素之一。在调查中还有这样一个现象,尽管颜色并非是影响消费者购车的决定性因素,但是颜色对购车者所产生的影响却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新上市的紧俏车,消费者往往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等待自己喜爱颜色的车。

(一)黑、银、白——主打三原色

调查结果显示,因黑、银、白色传统大方、清爽明朗的风格,稳坐消费者对颜色选择的头三把交椅。在拥有家用轿车的消费者中,分别有43.2%、34.5%、29.5%的被访者选择了黑、银、白色为自己喜欢的颜色;(附表1)而在准备购车的潜在消费者中,分别有42.4%、32%、31.2%的被访者选择了黑、银、白色为自己喜欢的颜色。这三款颜色似乎已成为汽车市场中经久不衰的经典色彩。(附表2)而在问及国外品牌和国内品牌,什么颜色的车能在展览中令观众留下最深刻的印象,黑色仍然当仁不让地以43%的比率高居榜首。

附表

附表

2(二)红色——女性消费的新主流

跳跃兴奋的运动色,因其强烈的视觉冲击成为都市新女性在购车时,除白色之外的又一全新选择。调查结果显示,将红色、银色作为自己购车的首选颜色的女性比率分别为35.4%、31.5%。在崇尚白色尊贵典雅的品位之时,红色也因其时尚活跃的激情,迅速在女性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女性购车首选居于前五位的颜色分别是:红色、银色、白色、黑色、金色/米色。调查结果还表明,倾向于选择红色的女性年龄段一般都在18-35岁之间,年龄趋于年轻化。

二、影响消费者选择色彩的因素

(一)年龄层次

18-35岁,是爱好汽车的高密人群,而年龄层次越低,对颜色选择的范围越广。调查结果表明,在众多颜色中,18-25岁的年龄层次对各种颜色都有所选择,尤其对深蓝、金色/米色有所偏爱,选择比率为调查人数的9%-10%。而随着消费群年龄的攀升,对汽车颜色的选择趋于单一,浅绿、明黄以及紫色、橘色等明朗而少见的颜色除在年轻人中占有一定比率外,相对而言,市场占有率比较低。黑、银、白色依然是固定的选择。同时,在40-50岁的年龄层次,对深绿/墨绿车型的喜好比例有所上升。

(二)消费层次

不同的消费层次对色彩选择有较大影响,根据新华信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对消费者购买的车型作三个分类:

1、经济车型:(5万元-15万元)经济型轿车市场定位为收入稳定的普通消费者。由于这个价格区间的目标消费群体数量庞大,因此对经济型汽车颜色的需求也相对多样。生产厂商一般都为其经济车辆制定了尽可能丰富的备选颜色。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比较鲜艳、明朗、轻快、时尚的色彩,是这个消费群体购车时的首选,也更能体现出车主的个性特点。以奇瑞QQ为例,黑、白、银、红、绿、蓝、黄等颜色都能在市面上看到,适合不同颜色喜好者的需要,也能因其多彩的颜色给消费者直接的感官刺激,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

2、中档车型:(15万元-25万元)在这个价位段,黑色同样受欢迎。若再作一个细分,在15-20万元的价位段,选择黑色的比率为44%;在21-25万元的价位段,选择黑色的比率为22%。同时深绿/墨绿色的受欢迎程度在中档车型中有所提高,但是鲜艳、夸张的颜色明显减少。由于这一价位段大致为中档轿车、SUV等车型,已逐渐融入了商务用途,颜色过于鲜艳自然与场合不相匹配,所以所选颜色应比一般经济型用车略有收敛,但又不宜过分凝重。

3、高档车型:(25万元以上)高档车一般集家用、商用于一身,所以颜色比较沉稳

厚重,以黑、白、银色为主。以迈巴赫为例,车展期间,认为银色车型印象最深刻的占调查人数的80%,而选中黑色、白色车型的调查比率为20%。

(三)车主个性

颜色不仅是汽车的包装和品牌识别的标志,而且还能反映出车主的情感和身份。多数消费者在对汽车颜色的多向选择过程中,只因每一种不同的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定义

与内涵。大多数消费者认为:黑色代表庄重,白色代表干净,银色代表大气,金色代表高贵……不同颜色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不同定位,将决定其不同颜色的车型在市场中的走势。何种颜色更适合自己,想必车主们心中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三、透过汽车颜色看车主性格

汽车颜色不仅仅是汽车的外衣和车型特征的标志,还能反映出车主的性格、情感和身份。我们来看一位法国车色心理学家的分析:红色:选择红色车的人,是潮流的追随者,他们注重自我,比较在意自己的社会形象。这类人开车应注意车速过快。黄色:选择黄色车的人,什么事情都喜欢自己做主。恋爱、婚姻、择业主动积极,就算身边亲友反对也会坚持下去。这类人常因不守交通规则而惹麻烦。白色:白色能够陪衬多种不同颜色,喜欢白色的人同样表现出非凡的适应能力,可与性格不同的人相处。由于白色车主开车太苛求安全,同行者常嫌车速太慢。蓝色:喜欢蓝色车的人,凡事为人着想,头脑灵活,反应敏锐,但易给人冷漠的感觉。这类人开车喜欢炫耀驾驶技巧。银色:喜欢银色车的人,不喜欢过于刺激的活动,由于个性好静,不管是谁都会对其有好感。这类人开车过于谨慎,应听听轻音乐,让自己轻松起来。黑色:选择黑色车的人,性格大多比较深沉,不能按其行为来猜度内心世界。这类人开车时切忌分神。绿色:喜欢绿色车的人,通常比较敏感。这类人开车时要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防止追尾。香槟色:香槟色车主可能有点忧郁倾向。这类人开车应保持适当兴奋。

四、汽车颜色的选择与安全性

在汽车外形日趋类同化的今天,颜色已成为区别汽车造型关键的要素之一,对汽车用户的购买行为会产生巨大影响,同时也成为了汽车厂商重要的市场战略。颜色对消费者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车主个性的展示、安全性能的保证、尤其是对女性的影响不可轻视。缺乏色彩的汽车在消费者多元的选择倾向中将会黯然失色,乃至失去市场!提起汽车的颜色,人们自然会想到五彩缤纷的色彩。这些色彩不仅美化了汽车,而且与交通安全密切相关。色彩可分为有彩色和无彩色两大类。有彩色是指红、黄、蓝、绿等带有彩色的色彩。无彩色是指白、灰、黑等不带彩色的色彩。色彩具有三种属性,即色调、亮度和饱和度。有彩色具有色调、亮度和饱和度3个属性。而无彩色只有亮度的差别,可以看作是没有色调或具有饱和度的有彩色。对每一有彩色色彩都可找到另一有彩色色彩,二者以一定比例混合就可得到无彩色色彩。这样的两个有彩色色彩就称为互补色。互补色的色调对比强烈,很容易引起人的注意,有利于行车安全。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所辨别的颜色更加容易引起道路上驾驶者以及行人的注意,相对不容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追尾等事故,从而更加安全,因此称之为具有比较高的颜色安全性。色彩特性与安全性有一定的关系。近来有研究表明,轿车行车安全性不仅受其操作安全视线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车身颜色的能见度影响心理学家认为,视认性好的颜色能见度佳,因此这类颜色用于轿车车身可以有效提高行车的安全性。颜色的可视认性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一)颜色的进退性

颜色具有进退性,进退性就是所谓前进色和后退色。红、橙、黄等颜色称为暖色系,绿、青、蓝等颜色称为冷色系。一般地讲,暖色较冷色有前进的特性。如以黑色为背影时,两色相比,人们的感觉是黄色车比蓝色车更接近自己。因此,基于安全考虑,车辆宜选用具有前进性的色彩。但是,在白色背景前,属暖色的黄色都有后退感,而属冷色的蓝色反而给人以前进的感觉。因此,在为车辆选择色彩时,还要考虑车辆的经常使用环境。一般来讲,前进色的视觉效果较好。

(二)颜色的胀缩性

颜色给人的体积感觉不一样。相同车身涂上不同的颜色,会产生体积大小不同的感觉。如黄色感觉大一些,有膨胀性,称膨胀色;而同样体积的蓝色、绿色感觉小一些,有收缩性,称收缩色。膨胀色与收缩色视觉效果不一样。据美国一项权威调查显示:黑

色的汽车出交通事故的几率最大。究其原因,便是因为黑色的汽车就和黑色的衣服一样,优于视觉误差,会让人觉得车比实际小一号,其实这也是女孩子们喜欢穿黑色紧身衣凸显纤悉身材的原理。此外,黑色的车在周围光线暗淡的时候,例如黑夜或者雨天雾天都不容易被分辨。与之相对应的白色,便是安全系数最高的汽车外观颜色。从白色开始,颜色加深,出现交通事故的比重便会相应加大。这就是颜色的胀缩性给视觉上带来的差异所致。

(三)颜色的明暗性

颜色在人们视觉中的亮度是不同的,可分为明色和暗色。红、黄为明色,明色的视觉效果较好。暗色的车型看起来觉得小一些、远一些和模糊一些。从安全角度考虑,轿车最好使用视觉效果较好的颜色。但如果进行合理搭配,有些视觉效果不太好的颜色,也可提高其安全性,如蓝色和白色相配,效果就大为改善。荧光和夜光漆能增强能见度和娱乐气氛,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赛车、摩托车等,但对于轿车来说,目前选用这类颜色的仅限于概念车。而且由于荧光色过于强烈,在实际应用中也未必安全。

色彩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不同的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不同影响。不同色彩的组合还可以调节人的感情,色彩能引起人们视觉上的远近差异。一般来说,浅色调使物体显得大,向前突出,增加近感;相反,深色调使物体显得小,向后退缩,增加远感。有关人员研究表明,在雾天、雨天或每天早、晚时分,黄色汽车和浅绿色汽车最容易被人发现,发现的距离比发现一般深色汽车要远3倍左右。因此,浅淡且鲜艳的颜色不仅使汽车外形轮廓看上去增大了,使汽车有较好的可视性,而且使迎面开来汽车的驾驶员精神兴奋、精力集中,因此有利于安全行驶。

澳大利亚研究者新近发布调查报告,指出黑色汽车在公路交通事故中扮演着主要角色,特别是在黎明前和黄昏后,黑色汽车的事故率比白色汽车高47%。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研究团队调用警方85万起公路交通事故记录,统计事故中汽车颜色、事故发生时间等信息。统计只针对轿车,且不计色调单一的出租车。结果发现,黑色汽车在白天与黑夜的事故率均高居榜首。在白天,黑色汽车比最安全的白色汽车事故率高12%,在黎明前和黄昏后则高47%。除黑色外,最不安全的汽车色依次为灰色、银色、红色和蓝色,而最安全的汽车色依次为白色、金色和黄色。另外,《安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内容报道,不同颜色汽车事故率不同,与汽车颜色和公路路面色的对比度有关,对比度越高,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低。研究者说,虽然不同汽车颜色事故率不同,但汽车颜色并非导致公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因素,相比酒后驾车或超速行驶,汽车颜色直接导致事故的几率极低。

结论

汽车的颜色关系到驾车的安全问题,颜色对汽车的可视性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比较容易被人的眼睛所辨别的颜色更加容易引起道路上驾驶者以及行人的注意,相对不容易发生正面碰撞以及追尾等事故。当然这一结论并不绝对,因为在清晨以及傍晚时段光线不充足,测试车辆的具体颜色不容易被辨识,所以研究采用了车辆与周围环境的灰度差。而可视性也和汽车与背景的色差有关,车辆颜色与外界环境颜色反差大的车辆则更容易被人眼辨识,所以具有比较高的颜色安全性。专家认为,虽然汽车颜色与安全的关系有多大目前还不好量化,但这种关系确实存在。总之,汽车颜色的选择与交通安全是有一定的关联性的。

参考文献

[1] 冯秀荣.对年轻女性购车调查的联合分析[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7,(03):52.

[2]朱盛镭.汽车文化漫谈[J].汽车工业研究,2006,(10).

篇8: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Z.S.Harris (1952) 首次提出了话语分析概念,运用方法只局限于词汇和句法结构上。到20世纪60年代,话语分析研究扩展到符号学 (如Gremas, Barthes, Metz等人所做的研究) ,人类学(如D.Hymes (1964) Language in Culture and Society:A Reader in Linguistics and Anthropology)、系统语法。20世纪7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H.Sacks、Schegloff、G.Jefferson等开创了会话分析,Labov&Fanshel (1977) 创建了用言语行为理论进行话语分析的理论模式和方法。20世纪80年代,T.A.Van Dijk创办了学刊Journals Text研究话语的过程。语篇分析在20世纪90年代末已经成为了一个自主的研究领域。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话语分析已有了较快发展,并且与外语教学紧密结合。但我国话语分析语言学的发展介绍引进的较多,但缺少实际分析,需要对更多的语料进行分析总结。(李悦娥,2002:10)

话语分析学家对语篇的研究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将语篇当做产品加以研究,一种是将语篇当做过程,后者的研究方法更适合应用于听力教学中。听力测试中的语篇通常是口语会话或旨在传递一定文化或其他信息的短文材料,而不是结构复杂的文本。

Halliday&Hason把语篇定义为何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语义单位(1976:26)。一段文章,不管长度如何,不管是以口语还是以笔头表现形式出现,只要形成了一个整体,就是一个语篇(1976:1)。位于语言层面的语篇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通顺、连贯、具有特定的微观语篇特征和特定的宏观语篇特征,因此,听力测试中小的语篇我们都可以视为语篇。灵活运用语篇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听的策略,提高听力。

一、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也称世界知识,即一个人的所有经历、知识和所受教育,它是理解某问题或情况的重要信息。话语分析学家利用心理学家、认知学家提出的图式、框架、样本等概念来代表储存在人脑中的背景知识。今年来,图式理论成为背景知识研究的焦点,并广泛应用于阅读理解的研究中。事实上,它不仅适用于阅读教学,而且对听力教学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比如在听力教学课中,让学生听一篇语篇之前,教师首先告诉学生相应场景的语篇知识或话语类型,帮助学生建立理解语篇的图式结构,再让学生做听力训练。从听力效果来看:学生在听语篇前如能听记有关篇章的背景知识,可以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在听力教学和测试中,很多对话来自日常生活场景,如餐馆、医院、学校、机场、银行、宾馆、商店、家庭等。学习者对这些场所以及在这些场所进行的活动都曾有过亲身经历,因此,头脑中储存有相应的图式。如提及学校,我们脑中就会浮现学生、老师、校园等形象,他们之间的对话模式也为人熟知。学生一旦激活这些模式或话语,听力理解过程就是实现推理的过程,即使遇到少数词不懂,也完全可以推断意义,实现对声音信息的理解。可见,背景知识在语篇理解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缺乏必要的背景语境知识,不要说英语无法理解,连母语沟通都有困难。比如我们对一个从没接触过网络的人谈“灌水”,“发e-mail”,“用BT下载电影”等内容,多半会一头雾水。

在背景知识中语境意识的培养值得考虑的,同样的一句话,在不同的背景下说出,会产生不同的会话含义。如I do thinkAdam’s quick (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 2000:36) 。如果是年轻母亲对婆婆说,和孩子父亲当年做比较,那意思是肯定孩子的成长快、反应快,而若在一群年轻人说笑话的场合,唯独Adam没有笑出来,句义就变成了反话,“我本以为Adam反应挺快的呢,实际却····”。教师在教学中应提示学生注意交际双方的身份、个性、说话场合和言外之义,如此,才对会话作出合理的推断

二、语篇知识

话语分析学家将语篇知识分两方面来研究:体裁框架和语篇结构,前者从宏观角度分析语篇,是表达语篇内容的结构模式,后者是从微观角度对话语进行分析,包括分析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粘连和连贯等。结构模式的把握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主要线索和主题,预测下文,主位结构有预示语篇内容发展方向、构建语篇框架、预示鱼排你覆盖范围和说话者意图的作用。因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教授主位结构知识,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分析听力材料主位结构的能力。若学生能准确分析听力语篇中各个小句的主位结构,就能从说话者的各话语七点,大致了解该语篇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帮助他们快捷准确地掌握听力材料所要传递的主要信息。

1. 结构模式

英语会话结构模式主要有这几类:(李悦娥,2002:17, 18)

第一类:IRFR:initiation—response—feedback—response (引发—反应—反馈/评估) ;

e.g A:Is the clock on the wall?

B:Yes, the clock is on the wall.

C:Good.

第二类:adjacency pair (相邻对) “两个不同发话人所发出的两个相关话段所构成的言语结构”。(黄国文,2001)

e.g A:Do you have classes on Sunday?

B:Yes (Question--answering)

第三类:Greeting—greeting

学生掌握了基本结构对推测下文就有了比较准确的把握。

2. 主位结构

主位结构中,主位是指说话者的起点、谈论的题目,述位是指说话者围绕起点所要讲述的内容。(说话人为标准)因此位置的变化确定了语篇未来的走向。下面的例子从语法判断意义接近,但后面所跟的话语方向不同。

Four centuries yellow canaries have been used to test the air in the mining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dustrial history exhibition) .

Yellow canaries have been used to test the air in the mining for centuries.

To test the air in mining yellow canaries have been used for centuries.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推测能力,这既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也可以提高其听力预测水平。

三、词汇、语法知识

词汇、语法知识是理解任何语篇的基石。在听力理解中,足够的词汇量和准确的语法知识是理解听力语篇的基础。因此,在教授听力课时,教师应该先充分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讲解语篇知识,再向学生简要讲授语篇中的词汇语法,这样学生在听力训练中才能迅速对声音信息做出反馈,达到语音成功解码。缺乏词汇知识,推理很难顺利进行,尤其在短篇会话中。听力教学中应适当补充词汇、语法知识,尤其是口语,俚语,常用人名,书名,电影名等等,以减少听力理解障碍。

话语分析研究为中学英语听力教学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能更好地推动中学英语听力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悦娥, 范宏雅, 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1—10

[2]张洁, 听背训练与英语学习【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 2000 (3)

[3]Halliday, M.A.K 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 1976

[4]GuyCook, DiscourseandLiterature【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Gillian Brown and George Yule, Discourse Analysi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篇9:谈话语关联与修辞关联的论文

关键词:关联 顺应 语境

关联理论是由斯波珀•威尔逊和迪尔德丽•威尔逊首先提出来的。斯波珀和威尔逊提出了“明示交际行为(ostensive communication)”与“最佳关联假设(optimal assumption)”这两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交际的过程被认为不能仅仅由一个单一的“问题和回答”的模式来实现,交际在关联理论中被视为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明示过程,即说话人必须对听话人的认知能力做出恰当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当话语具有最大关联性、说话人又愿意并且能够把它说出来时,那么这个话语就是具有最佳关联性的话语了(Wilson, 1995)”;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又是一个推理的过程,指的是听话人从说话人用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这一过程又与关联原则和最佳关联密切联系不可分割。关联原则包括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认知原则指的是人类的认知总是同最大关联相吻合;而交际原则是指每一个明示交际的交际行为都应该设想为其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从而使我们可以从听话人和说话人两方更加全面地看待这个过程。

谈话节目的权势关系

从角色关系上来看,电视访谈节目中,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存在角色的不对等。主持人的职业背景和电视访谈的职业话语性质使其在电视访谈这个职业话语空间享有更多的控制力和权力,使其在整个访谈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一般情况下,主持人可以向嘉宾发问,但是嘉宾很少向主持人发问。主持人通过提问引入、转移话题、控制话题的展开程度,通过重组话语、打断、插话、忽略、认可、支持、鼓励等方式控制访谈的进程。(代树兰,2007)

关联理论对主宾谈话的诠释

正是因为主持人和嘉宾这种角色的不对等,导致了主持人根据嘉宾的认知能力做出恰当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选用恰当的话语方式明确地向嘉宾提出问题或要求,通过适当的启发和导入,使嘉宾在和谐的氛围里为观众提供所需信息。而嘉宾通过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从主持人的问题中推断出其意图

(1)主持人的明示

主持人:我上学的时候就用右脚踩过自己的左脚。觉得不开心,你是用的什么方式派遣内心的烦恼?

学生:我呀?

主持人:什么方式?告诉大家。

……

主持人:就是用小刀拉自己,对吧?

学生:嗯……

(CCTV-1 实话实说,“这个班主任不好当”)

主持人通过明示的方式,给嘉宾创造一个与话题内容相关却又易于理解的语境,试图说明任何人在遇见挫折的时候都有可能采取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一个道理。一般情况下,节目嘉宾的地位、身份、职业、年龄、性别、学识各不相同,存在着各自行为规范的差异,这就要求主持人积极创造节目对话中的时机,水到渠成地构建出一个被嘉宾最易接受的语境。以下是一个记者采访一位国内著名演员的失败的例子。

问:你想进军好莱坞吗?

答:能不用“进军”这个词吗?

问:有信心拍一部得奥斯卡奖的片子给中国人出口恶气吗?

答:问题是奥斯卡得奖的影片真的那么好看吗?

问:你天生就那么自信吗?

答:你认为我自信吗?只不过我知道我的界限在哪里.

问:你满足现状吗?想没想过更高的目标,比如冲出中国.

答:冲出中国算很高的目标吗?

问:新世纪有什么打算?

答:有没有打算跟新世纪有什么关系?你老问这些套话.

问:你准备怎么开拓你海外的演艺事业?

答:你这个问题问得就有意思了:你把“开拓海外的演艺事业”当成一个定局,于是问:你准备怎样开拓?我根本就没有这个准备,所以我没法回答.你老这么问问题,你准备怎么死?我还没想死呢!

(王小山《扮酷》2001年1月17日《南方都市报)))

这里,记者只不过想问姜文一个问题,那就是这位演员今后想怎么发展。但是,他自己就设置了一个语境前提,那就是国内影片的现状大大不如好莱坞奥斯卡的片子,国内电影演员当然也会竭尽全力地“进军”“冲击”奥斯卡,向“更高的目标”挺进,“开拓”海外事业,而不这么做就是“太自信”“满足现状”,所以他的提问就始终围绕这个前提展开。而对于嘉宾而言,提问者仍然站在一个权威的高度,以自我语境为中心,忽视了他的心理语境,因此句句反驳,剑拔弩张。

(2)嘉宾的关联

有时候出于礼貌或其他原因,主持人没有完全或者直接明示自己的谈话意图。这就需要嘉宾通过关联推理出说话者的意图。

主持人:你是一个人来的吗?

嘉宾:我不是,但那并不代表我不敢一个人过来。(1)

主持人:那为什么那个人要跟你一起来?

嘉宾:我家人不放心,不是我不敢。(2)

从语言层面上来看,句(1)和句(2)的前半句足以回答主持人提出的问题,而后半句则提供了过多的信息。事实上,嘉宾把主持人的问话和当时的话题联系起来,作出了最大关联和最佳关联的推测,对问话意图做出了正确的判断,有效地表达了自己的谈话意图。

(3)动态顺应

由于谈话是个动态的过程,有时主持人和嘉宾之间会通过几轮会话进行协商,最后才能进行顺利的交流。这种关联—顺应的失败主要是由几种原因造成的。a. 嘉宾对主持人的提问不理解;b.嘉宾没有领会主持人明示的意图;c.嘉宾理解主持人明示的意图却有意回避话题。

a. 嘉宾对主持人的提问不理解

嘉宾对提问不理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主持人对谈话对象的心理语境判断失误造成的。一次,就农村信息产业化问题,敬一丹采访一位农村的分会会长,这位会长是一位老年农民,没上过什么学。敬一丹问:“您这个分会辐射了多少会员呀?”这位会员当时张口结舌,“什么是辐射呀?”这句反问让敬一丹感到很尴尬,因为她没有想到采访对象会不理解“辐射”的含义。于是,她开始飞快地在脑子里找词,想了半天,终于想出一句:“您现在管着多少农户?”于是,这位会长开始对答如流了。

在这里,敬一丹对访谈对象受教育的背景重视不够,使用了“辐射”这样一个书面语。而农民会长无法将管理农户和这个陌生的词语联系起来,不能顺应采访者问题的关联性。相比较而言,“管”这个词的书面语色彩就不那么浓,农民会长很快就能顺应和理解采访者的意思,所以后来会长才会对答如流了。

b. 嘉宾没有领会主持人明示的意图

主持人:实际上在你内心深处,你第一时间接到这个报告的时候,你是想开还是想留?

嘉宾:我肯定是想开。

主持人:肯定是想开?

嘉宾:但是我要有一个办法来开他,我要希望能够开得他就是说,使我的管理能够让人感觉它不是那么没有原则的,但是它又是有艺术的。

(对话:曾仕强谈中国式管理,2005. 7. 6)

在上述例子中,主持人问的问题很明显是想诱导嘉宾讲出接到报告时自己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而嘉宾只是简单地表述了他的观点而没有完全展开任何信息。而在第二个话轮中,主持人通过重复对方的话语提醒对方,使对方领会主持人在第一个话轮中明示的意图,进而达到了主持人和观众最佳信息的需求。

c. 嘉宾有意回避话题

无论主持人的话语是以问题的形式还是以陈述的形式出现,根据关联理论,有也只有当这些话语是旨在提供与采访嘉宾的兴趣、判断或者是认知能力范围内信息有关的时候,嘉宾的回应才会尽可能的有关联。以下这次访谈,由于话题侵犯到嘉宾的隐私,嘉宾不愿意提供足够的信息。

主持人:那就谈谈你试(恋爱)的情况。

嘉宾:试的情况还行。

主持人:给我们透露一下.

嘉宾:反正没有戏里面那么丰富多彩,很普通.

主持人:这是第几个朋友?

嘉宾:我能不说吗?…(笑)第二个.

(CCTV3 艺术人生——清秀才女徐静蕾)

在上述例子中,一共有三个话轮。在第一个话轮中,主持人通过一个陈述句提出要求,希望嘉宾能就这个问题展开谈论。而采访嘉宾仅用一个宽泛抽象的词“还行” 来概括“试的情况”,很显然对于主持人而言,是不具备最佳关联的,主持人并没有因为嘉宾的推理解读而获得最佳的信息。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主持人在下一个话轮中继续提出要求,也没有获得最佳信息。在第三个话轮时,主持人把问题的范围缩小,进一步明示谈话的意图。这时嘉宾不得不就问题进行直接正面的回答。

结语

由于谈话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不再是平等的交流主体,作为谈话节目的主人,作为话题的“引导者”“控制者”,他拥有广播电视机构所赋予的特权,控制着谈话的发展方向。然而作为主人,谈话节目主持人应该根据嘉宾的受教育程度、地位、身份、职业、年龄、性别、学识等背景,依据最佳关联的原则,才能使自己的问题最容易被嘉宾理解。嘉宾则应最大限度地顺应主持人的意图,尽量为广大听众带来更多新的观点或信息, 继而帮助主持人顺利实现节目的意图。

参考文献

Sperber &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s,1995.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M]. London, New York, Sydney, and Auckland: Arnold, 1999.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法律思维法治探讨论文提纲 下一篇:法律思维法治探讨